渡汉江古诗阅读答案

| 中医助理医师 |

【www.guakaob.com--中医助理医师】

渡汉江古诗阅读答案篇一
《渡汉江阅读答案》

渡汉江阅读答案

(1)前两句中的“外”、“断”、“复”从哪三个角度写作者贬居之苦,有什么表达作用?

(2)一般人是“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但本诗的后两句不同,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心理?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8.(1)答:从空间的隔离,联络的断绝,时间的久远三个角度来写,强化和加深了作者贬居期间的孤苦情绪.

(2)答:表达作者因等待团聚过久,在团聚即将来临之际,突发不祥之感,深怕出现意外而团聚不得的复杂心理。

渡汉江古诗阅读答案篇二
《古诗词习题解答》

古诗阅读题解导引

阅读诗歌,完成习题。

练习1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岭外”一般是指写 ,三四句是写 。

2,本来应该是“近乡情更切”,可作者为什么“近乡情更且”?这种手法叫什么手法?其作用如何?请作具体说明。

[作者]

宋之问(约656—712),唐诗人,曾先后事奉张易之和太平公主,后贬钦州。

诗多歌功颂德之作,文辞华靡,对格律诗的形成、完备颇有影响。他在放逐中的诗歌能够表达真切感受,写得比较平实自然。

[相关历史地理知识]

钦州:隋开皇十八年改安州为钦州。唐时辖地相当于今广西钦州、灵山等

地。

岭外:又称岭表、岭南、岭峤、岭海,是指五岭(越城、都庞、萌渚、骑

田、大庾五座山岭的总称)以南地区,唐代范围大致相当于现广东、广西大部及越南北部地区。当时岭南是蛮荒之地,也是唐、宋时流逐官员的地方。

汉江:即汉水,长1532千米,流域面积17.43万平方千米,是长江最大的

支流。发源于陕西省宁强县蟠冢山,自西向东流入湖北后在武汉注入长江。

[简解]

具有一定的常见(常见)的文化和历史地理知识,对于理解古文、古诗,是

很有作用的。我们知道了“岭外”的知识,便自然知道“岭外”指的就是“五岭以南”地区,而这个地区原本是唐、宋流放地,就能准确解答第1题了,答案为“五岭以南地区”。知道了“汉江”的位置,就可以知道作者在由南向北行进,从而知道史的1、2句是追述贬官岭南的情况,而3、4句是写作者临近家乡时的心情。

再看1、2句和3、4句之间,实际上有因果关系。因为贬官到遥远的岭南,很就没有得到家乡、亲人的音信(“音书绝”),对于亲人的近况一点也不了解;因此临近家乡、临近旧居的时候,内心忐忑不安,“不敢问来人”,生怕有什么意外。这一心理描写,真是惟妙惟肖、意味悠长。

长期贬谪天涯,一旦赦还家乡,自然是兴高采烈的,作者却反而胆怯起来了。

这无疑是反衬手法,以此来反映他的矛盾心理,突出他强烈而深切的思念、关爱之情,这一手法是很巧妙的。

由此看来,我们必须具有常见的历史地理知识和较强的联想能力,必须首先

把诗歌看懂读透;然后在按照题目要求,有的放矢地分析、解答。

[参考答案]

1,五岭以南地区 追述贬居岭南情况 回归近乡时的心情 2,因为贬居岭南“音书

断”,不知家里情况,有种种疑虑,心情十分矛盾。这是映衬手法,更能表现出深切的

思念、关爱之情。(意思对即可)

练习2

马嵬驿 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试题]

1,“石壕村”源自唐代诗人“长恨歌”的作者是

唐代诗人 ,其号为 。

2,诗的三、四句中的“石壕村”与一、二句中的相呼应,“长生殿”

与一、二句中的 相呼应。

3,诗的三、四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 袁枚,字子才,号随园老人,清代文学家,浙江钱塘人。提倡“性灵说”,有《小仓

山房集》、《随园诗话》和《子不语》。

[常识] 马嵬,地名,在今陕西兴平县西25里。唐朝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逃四川,路过此

地,禁军兵谏,处死杨国忠,并且逼迫玄宗命杨贵妃(杨玉环)自缢。

长恨歌:白居易所作长篇叙事诗,写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题解]

清乾隆十七年(1752)作者赴陕西任职,路过马嵬坡,吊古伤今,题写了这

首诗。

要解答好试题,必须先弄清作者思路,把诗歌读懂。诗人的思路是由古到今、

由君王到百姓,通过对比,提出自己的见解。

诗的起句便一反古人,面对马嵬坡而呼吁人们不要老是吟唱当年白居易写得

《长恨歌》,替唐玄宗和杨贵妃垂泪;承句直接指出,那是因为人间也有“银河”

阻隔,使人们不能团圆。第三句转到安史之乱时期的大诗人杜甫,杜甫所写的《石

壕吏》等一系列的诗歌,描写了百姓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悲惨遭遇,反映了人

民的痛苦;最后一句诗人指出百姓的泪多于长生殿上的泪,人民的痛苦远远地超

出了唐玄宗的个人痛苦,实际上这是再次强调“莫唱当年长恨歌”,而应当去多

多关心人民的疾苦。由此看来,作者对文人们一到马嵬坡,就想起李隆基和杨贵

妃的故事大不以为然,他认为应当以民为本,始终关注人民的疾苦。怀古是为了

讽今、或者是为了抒怀,袁枚的这首诗自然也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这样,我们就可以顺利地解答试题了。第1题为文学常识,答案为:杜甫 、

《石壕吏》, 白居易 、 香山居士。

第2题需作简要分析。“石壕村”是民间乡村,是当时百姓苦难的象征,所

以和“人间”相呼应,唐玄宗身居“长生殿”,自然和“长恨歌”相呼应。

三、四两句,“石壕村”和“长生殿”并列,以泪相比,所以是运用的对比

的手法,突出了人民的痛苦生活。表达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长恨歌》

的不以为然。(意思对即可)

练习3

过华清宫 杜牧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过华清宫 崔撸

门横金锁悄无人,落日秋声渭水滨。

红叶下山寒寂寂,湿云如梦雨中尘。

[试题]

1,两首诗的一、二句有所不同,杜牧从撸却是从 角度切入。

2,有人认为杜牧诗中的“始”字用得极好,请作简要说明。

3,你认为哪首诗的主题更深刻?为什么?

[注释]

华清宫:位于骊山脚下,唐玄宗为杨贵妃所见,内有杨贵妃沐浴的华清池。霓裳曲:传说是

唐玄宗为杨贵妃舞蹈制作的乐曲。渔阳:地名,今天津蓟县,安禄山在此起兵造反。渭水:

河名,源出甘肃,经陕西、河南,汇合洛水,流入黄河。

[题解]

这是比较阅读,一般是要求比较内容或特色。这就需要在读懂作品的前提下,

依照题目要求仔细辨析它们的异同。

杜牧站在华清宫前,首先想起了历史,所以直接从安禄山造反入手,把“霓

裳一曲千峰上”和中原“破”进行对比,尖锐地揭露和讽刺了唐玄宗荒淫误国的

严重错误,是对晚唐统治者的警诫。而崔撸则是从眼前所见的华清宫衰败景象入

手,最后感慨“湿云如梦雨中尘”,寄情于景,含蓄委婉。

这样,我们就可以准确地解答第1题,同时也为解答第3题作好了准备。第

1题的答案分别为“历史事件”和“眼前景象”。

第2 题考查词语的作用理解。“始”在诗中的意思是“才”“方才”。一个“才”

字显示了唐玄宗寻欢作乐的时间之长,也显示了唐玄宗耽迷声色、荒淫误国的恶

果,既有极强的讽刺性。所以这个“才”字用得非常之好。

这两首诗,杜诗主题显明,崔诗主题含蓄;杜诗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揭示了

荒淫误国的历史教训,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而崔诗只是一般的历史

变迁的感慨。所以,比较起来杜牧的诗主题更深刻。

2008年4月17日

练习4

绿竹引 宋之问

青溪绿潭潭水侧,修竹婵娟同一色。

徒生仙实凤不游,老死空山人讵识。

妙年秉愿逃俗氛,归卧嵩丘弄白云。

含情傲睨慰心目,何可一日无此君。

[试题]

1,诗中的“此君”是,和它“同一色”的是。

2,这首诗是近体诗还是古体诗?为什么?(至少2点理由)

3,从内容上来看,前四句所写的对象主要是,表

现 ;后四句所写的对象则是 ,表现 。

[题解]

这道试题,还是以读懂为主,兼带诗歌常识。

读诗必须看题目,因为题目是诗歌的眼睛,我们通过题目依据“起、承、转、

合,把握作者的思路,也可以透过题目了解诗歌的题材,有时还可以推知诗歌的

体裁(近体或古体)。

这首诗的题目是“绿竹引”,“绿竹”就是此诗的线索。诗的1、2句点“绿”

和“竹”,写珠子生长在“青溪绿潭”边,和潭水“同一色”,即为“绿竹”。此

竹不但碧绿青翠,而且姿态优雅美好——“婵娟”。3、4句接着写竹子的遭遇。

“仙实”但凤凰却不来光临;一直到老,死在空山里也没有人赏识。古人有言说:

“凤凰非练实不食,非梧桐不止。”“练实”就是竹实(“仙实”),即竹子结的果

实。但是竹子结出了“仙实”,凤凰却不来光临,只能默默无闻地老死在空山里

也没有人赏识。一个“徒”(白白地)字道尽了竹子的感伤无奈,一个“空”字,

写出了竹子的孤独寂寞,流露出作者对竹子的哀怜同情。

5、6句中的“秉”、“ 逃”、“ 卧”、“ 弄”等词表明,作者转而开始写人,

叙写自己的际遇,抒发自己的情感,说自己秉承早年的心愿,为了脱离俗世的污

垢,回归嵩山过上了隐居生活。7、8句写自己和竹子朝夕相处内心甚感宽慰,

借用典故表明自己要和竹子终生相伴——保持竹子一样的高尚品节(王徽之曾说

“何可一日无此君”)。

这样,习题1和习题3就得到了正确的解答。1,“此君”即竹子,“同一色”

的是“潭”和“竹”,颜色当然是绿色。3,诗的前四句主要是写竹子的“居处”

和它的孤独寂寞、不为人赏识;后四句主要写自己的隐居和志向——保持竹子的

高洁品格。(可惜此人言行不一)

分辨古体和近体的方法有多种,这首诗与七律相似,所以可以用律诗的基本

要求来辨别。如果是七律,那么七律压韵是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可以转韵,而

《绿竹引》前四句和后四句不同韵。律诗一般要求3、4句和5、6句必须对仗,

但是此诗的5、6两句显然不能对仗。根据以上两点,可以判定《绿竹引》是古

体诗。这种辨别疑似近体的试题一般是不会拿来考试的,所以不必过分注意,只

要大概了解就可以了。

练习5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释] 本诗作于唐高宗仪凤三年(公元678年)。骆宾王因上疏论事触犯武则天,被诬而下狱。

[试题]

1,骆宾王为“初唐四杰”之一,其他三位是。 2,诗中的“玄鬓”指的是,“南冠”指的是。

3,这首诗最主要的手法是,颈联中还运用了比喻象征,“露重”和“风多”比喻的是 。 4,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题解]

骆宾王为“初唐四杰”之一,其他三位是王勃、杨炯、卢照邻。“初唐四杰”的诗歌虽然还残留着齐、梁以来的绮丽习气,但是题材较为广泛,风格也比较清峻,对唐代文学风气的转变起了积极作用。

骆宾王曾任临海丞,后随徐敬业反武则天,兵败后下落不明,他写的《讨武曌檄》气势磅礴、文采斐然,武则天读后曾有“宰相安得失此人”之叹。其诗多悲愤之意,又善骈文。

诗的1、2句点题,第一句点“咏蝉”,第2句以“南冠”点“在狱”,“南冠”是典故,一般指被囚禁而志不变的忠贞之士。3、4句承接,“来对白头吟”的是“玄鬓”,而“玄鬓”就是“蝉”。这四句说自己被囚禁在监狱之中,忽然听到了蝉的鸣叫,引起来无穷的忧伤感慨。5、6句一转写因为“露重”,所以蝉“飞难进”,因为“风多”(大),所以“响易沉”(叫声容易消散)。7、8两句感叹,没有人相信我的“高洁”,又有谁能够替我表白心迹呢。全诗托物言志,表达出深沉的忧伤感慨。

这样我们就能够结合注释(本诗作于唐高宗仪凤三年(公元678年)。骆宾王因上疏论事触犯武则天,被诬而下狱。),准确解答习题了,参考答案如下:

1,王勃 杨炯 卢照邻 2,蝉 自己 3,托物言志 仕途的风波和自己遭受的迫害、打击 4,表明自己的品行高洁,却无人相信,希望友人为自己表白。

练习6

羌村(其二) 杜甫

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

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

赖知禾黍收,已觉槽床注。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

渡汉江古诗阅读答案篇三
《古诗词鉴赏训练答案》

古诗词鉴赏训练答案

1、春 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用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①诗中的第二句中,“惊”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2分)

用“惊”一词表现了诗人终于见到春色的惊讶、欣喜之情。

②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2分)

用白雪盼春的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动而传神;把白雪比喻成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含蓄表达了作者对春雪的喜爱之情)

2、.闺怨 (沈如筠)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1)诗中“孤”字含义丰厚,请做简要分析。

既写月影的孤单,也写出了思妇的孤苦心理。(其实还有征人的孤苦心情)

(2)这首诗通过主人公思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递进表达的?简要回答。

表达了她对征戍南疆的丈夫的深切怀念。先托鸿雁为信使;再寄希望借助梦境团聚;最后只好变成月光洒泻亲人的身上。

3、雨晴(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本诗前两句用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对比。用“雨前”所见和“雨后”情景两相对比,表现了作者面对满园落红残春油然而生的叹惜之情。

(2)后两句写得饶有趣味,请作具体赏析。

蜜蜂、蝴蝶见此残景,也大失所望,纷纷绕墙而去,它们相信春色正在邻家院子呢,这也让作者也不由地怀疑“春色在邻家”.作者把原无理性的蜂蝶赋予“人”的智慧,把蜂蝶追逐春色的神态、心理写得活灵活现,妙趣横生。

4、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前两句写春末夏初景物特点,请具体赏析。

第一句从颜色的角度写,用“淡白”“深青”写梨花和柳叶,言梨花已盛开,柳已老;第二句从形状角度写,以柳絮纷飞,梨花满城,言春已去,夏将至;两句之间,以“柳絮飞”呼应“柳深青”,以“花满城”呼应“梨花淡白”,极精工,以此简洁地写出了春末夏初的景物特点。

(2)本诗的诗眼是哪个词?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惆怅。作者由花开花谢,春光易逝,想到人生短暂,年华似水,发出“人生看得几清明”的感慨。“惆怅”一词包含了作者对生命短促的感慨和无奈的思想感情。

5、题奉晚(周敦颐)

花落柴门拾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1)这首诗中哪一句话交代了诗人观景的立足点?

吟余小立阑干外

(2)诗人描写昏鸦时为什么用“点”而不用“只”?说说你的理解。

因为诗人写的是晚景,天色昏暗,加上距离较远,望过去,昏鸦自然更像

“点”,用“点”比用“只”更形矣。

6.浪淘沙‧怀旧 (李煜)

帘外雨潺潺, 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 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 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

(1)词的上片和下片分别写了什么?

上片写春寒愁感.下片写家国恨情.

(2) “天上人间”一句流露了词人怎样的心境?

流露了词人内心世界生与死的矛盾,是绝望者的希望.

7.雪中偶题(郑谷)

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

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

(1)这首咏雪诗在景物的选择上有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选择景物很有典型性.诗人选择了“僧舍飘雪”“歌楼密洒”“渔人晚归”三个经典场

景.既突出表现了下雪的景色,更表现了雪景之中不同人物的不同生活.

(2)对这首诗宋人有不同评价,有人说它“奇绝”,也有人说它“浅俗”,你怎么看待?

这是开放题,可任选一个角度回答.如:“浅俗”体现在语言,全诗语言通俗,明白

如话;“奇绝”体现在写景,选材有特色、有深意,特别是“渔人披得一蓑归”这一景象

描绘富有诗情画意,也表现了诗人对渔人的崇敬之情.

8.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前两句中的“外”、“断”、“复”从哪三个角度写作者贬居之苦,有什么表达作用?

从空间的隔离,联络的断绝,时间的久远三个角度来写,强化和加深了作者贬

居期间的孤苦情绪.

(2)一般人是“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但本诗的后两句不同,这表达了作者怎

样的复杂心理?简要分析。

表达作者因等待团聚过久,在团聚即将来临之际,突发不祥之感,深怕出现

意外而团聚不得的复杂心理。

9.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首句作者怎样用“寒”“孤”两字,营造出与除夕欢乐团圆夜截然不同的意境?

作者通过除夕夜在冰冷的旅馆里,青灯寒光如豆,诗人影只孤孑,营造出一种孤

寂清冷凄然的意境。

(2)“故乡今夜思千里”一句,言“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这

样的表达有什么独特作用?简要分析。

不直写自己思念故乡,却言故乡思我,能把思乡之情表达得更婉曲含蓄。

10.夏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荫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本诗一反盛夏炎炎的立意,表现了怎样的“夏意”?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

析。

表现了凉爽、清幽、宁谧的“夏意”.主要通过小院的深幽,竹席的凉爽,正午树

阴满地,诗人安然入睡,时有流莺清韵传来,来构成一个别于炎夏的夏意意境。

(2)衬托是古诗创作中常用的手法,请举诗中的一例进行赏析。

用榴花明丽,红艳如火与庭院绿树,清荫遍地相映衬,既在色彩上红绿相缀,又

在光线上明暗相映,能给人流丽而清邃的感觉.用末句“流莺时一声”来衬托前三

句所营造的宁谧幽静之境,以有声衬无声;也以动衬静,以莺之流飞,让整个画面

陡然灵动丰满起来。

11.新晴 (刘攽)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1)第二句中“无人”两字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既写出了作者在久雨新晴后,面对青苔满地、绿树浓郁,却无人共享、共语的

遗憾心情;也为下联“唯有南风旧相识”铺垫,为上下联之间的枢纽之词。

(2)本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具体赏析其艺术效果。

三四句以“南风”为主角,用拟人的手法把这位“旧相识”写得趣味盎然.“偷”显示

“南风”的诙谐,似有意与老朋友开玩笑;“开”“翻”写与老朋友的熟识程度,其关切之

情可见.可以想象在“无人”的情况下,“南风”将带给作者多少安慰。

12.早梅(张谓)

一树寒棒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1)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本诗

则侧重写梅的什么特点?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

开放之“早”;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2)本诗主要表现了梅花怎样的品质?

表现其凌寒独开的精神品质。

13. 望江南 (李煜)

闲梦远,

南国正清秋。

千里江山寒色远,

芦花深处泊孤舟。

笛在月明楼。

1.词人笔下的景色有什么特点?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词句具体分析。

(4分) 词人梦回南国,抓住江山、芦花、孤舟、明月、笛声等景物,描绘了江南清秋

凄寒的景色;词人借景抒情,抒写出自己囚居生活的孤寂难堪之感。

14.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 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 急向柴门去却关。

15.这首诗勾画了一副恬静、平和的水乡春景图:临水的村庄,疏疏落落的篱笆, , ,奔跑的儿童„„和谐而富有诗意。

悠悠飘荡的小船 波光粼粼的溪水掩着的柴门

16.三、四句中“疑”“急”二字,描绘出一个怎样的农村儿童形象?2分

热情淳朴 天真可爱

15.山中与幽人①对酌 李白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②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注释】①幽人:指隐居的高士。②卿:对好朋友的称呼。

(1)“一杯一杯复一杯”中连用三个“一杯”,这有什么好处?(2分)

“极写饮酒之多”或“极写饮酒之痛快”。

(2)“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

“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热爱之情”或“朋友之间的深情”。

16.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结合诗句理解,作者在什么情景下想起“作家书”的?全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5分)

“见秋风”引起“作家书”之念;思乡之情(对亲人的思念)(5分,前问2分,后问3分)

2.“行人临发又开封”是形象生动的细节描写,请展开想象,写一段文字,展现当时的情景。(120字以内)(5分)

评分要点:注意要素,使用描述性语言写出细节,酌情给分(5分)

渡汉江古诗阅读答案篇四
初中课外古诗赏析练习题及答案》

初中课外古诗赏析练习题

阅读下列各首古诗, 然后回答问题。

一、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注释】①墨梅:水墨画的梅花。②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

1、诗中的梅花有哪些特点?

2、诗人借墨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品格?

(答案:1、花色淡墨,花香清芬。2、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

二、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①董大:指唐代著名的琴师董庭兰。②黄云:乌云。③曛 :昏暗。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

1、“千里”,有人写作“十里”,你认为用那个字更好?为什么?

2、诗的后两句表达了对友人怎样的情谊?这两句与王维送别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格调有什么不同?

(答案:1、用“千”字好。“千里”境界壮阔,可以着力渲染凄寒悲苦的气氛,又与诗的后两句情调相谐。2、表达了对友人的劝慰和赞美之情,鼓励朋友乐观豪迈,积极进取。这两句诗气势雄壮,胸襟开阔,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是壮伟之音。)

三、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作者贬谪岭南逃归途中。

1、诗歌前两句里的“断”和“复”反映诗人怎样的贬谪生活?

2、按常理说后两句似乎写作“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更恰当,这里的“怯”和“不 敢”反映了怎样的心理?

(答案1、作者贬居岭外,思念亲人,又长期得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精神极为痛苦。2、因为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却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这种抒写,更显真切、耐人咀嚼。)

四、山行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②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1、首句的“弄”字历来为人称道,请从修辞和表达效果上品味这个炼字。

2、诗中哪两个字说明客人要回去的原因?哪一句以退为进,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喜爱与希望同友人共赏美景的愿望?

(答案:1、这个“弄”字,用拟人的手法,化静为动,将万物沐浴在春光中的静景写活了,

给景物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给客人留下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仿佛是要让客人自己意识到——如此美景,留下来是值得的!2、轻阴,入云深处亦沾衣

五、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释】①泥融:指冻泥融化,又软又湿。

1、诗的前两句选用了哪些意象描画了春天的景象?

2、后两句中的“泥融”、“沙暖”呼应了前面哪两个字?一“飞”一“睡”有着怎

样不同的情态?

(答案:1、“迟日”、“江山”、“春风”、““花草”。2、呼应“迟日”,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六、江上渔者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注释】①渔者:捕鱼的人。②但:只。③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

1、这首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2、联系《岳阳楼记》的名句,说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对比,岸上人来人往,只想着鲈鱼的美味,船上渔民风里来浪里去:通过两幅画面的对比,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表达了对“江上往来人”的规劝。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这是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一个写照。

七、送友游吴越

杜荀鹤

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有园多种桔,无水不生莲。

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此中偏重客,君去必经年。

【注释】①吴越,指今苏杭一带。

1、这首诗表现了吴越之地哪些特色?

2、“夜市桥边火”,请赏析“火”这个字的妙味。

(答案:1、江南水乡,风光秀美,物产丰饶,市镇繁荣,民风淳朴。2、“火”字,既可使人想象夜市繁荣、热闹的景象,而“火”与桥下的水相映照,波光粼粼,更增添诗情画意。)

八、江陵愁望有寄

鱼玄机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注释】①⑴江陵:今湖北江陵县。②掩映:时隐时现。

1、“千枝”“万枝”与后面哪个词呼应?“枝”字的重复有什么表达效果?

2、“江桥掩映暮帆迟”,这是怎样的一幅画面?请展开联想和想象,作具体的描绘(30字左右)

(答案:1、“掩映”,通过“枝”字的重复,不仅写出了枫叶之繁茂,而且表现了思妇望君的急切心情。2、极目远眺,但见江桥掩映于枫林之中;日已垂暮,而不见那人乘船归来。)

九、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注解】 雪:指梨花。

1、除了以“雪”比喻梨花,诗歌还用了哪些词来描绘梨花?写“柳深青”有什么目的?

2、看着雪白的梨花,诗人为什么会产生“惆怅”的心情?(请用原诗回答),这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淡白、清明,是为了衬托梨花的洁白以及繁盛。2、“人生看得几清明”, 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

十、

(一)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两首诗里“远行人”、“一人”分别指谁?

2、诗的后两句都是诗人的想象,这从哪两个词语上看得出来?

3、“抱膝灯前影伴身”,这句描绘了诗人怎样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都是指诗人自己。2、想得、遥知。3、诗人抱着膝盖,对着孤灯,形影相吊一直坐到深夜,表达了孤独凄苦和对家人的深切思念。)

阅读下面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游 湖

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1春游湖的夹岸桃花蘸水开的“蘸”用的十分传神,请作简要赏析。

2、“小舟撑出柳阴来”一句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十 五 夜 望 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 有人认为“桂花”一词,有点题之妙,你同意吗?作简要说明。

2、 将末句的“落”字改作“在”字,你认为哪一个更有表现力?为什么?

移家别湖上亭

戎 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写了哪些景物?

2、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东 栏 梨 花

宋•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 前两句写春末夏初景物特点,找出能体现季节特点的词语。

2、本诗的诗眼是哪个词?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1、诗中写景从

2、 这首诗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描写自然景物?试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渡 汉 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本诗系作者从被贬地岭南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时所作。

1、 赏析首句中“断”字的表达效果。

2、“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表达作者怎样的心情?

夜 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1、这首诗是从哪些角度描写夜雪的?

2、从诗歌描写的情景中,你可以感知到作者怎样的心境?

菊 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1、诗中第二句中“ 遍绕”“日渐”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2、诗人喜爱菊花的原因是什么?这首诗寄托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雨 后 池 上

刘 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 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

江郎山和韵①

宋•辛弃疾

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寻不可干②。正直相扶无倚傍,撑持天地与人看。

【注释】①和韵:唱和别人诗词,仍采用原诗的韵。 ②干:求取,这里指接触的意思。

1、这首诗写出了江郎山山势 的特点。

2、 诗人借描绘江郎山表达了怎样的人生理想?

渡汉江古诗阅读答案篇五
中考课外古诗阅读及答案》

中考课外古诗阅读及答案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阅读鉴赏

1.山中留客(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阴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1) 首句“山光物态弄春晖”用一“弄”字,有何表达作用?

(2) 三、四句说“纵使晴阴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为什么会“沾衣”?诗人如此写有何意义?

2.浪淘沙‧怀旧 (李煜)

帘外雨潺潺, 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 一晌贪欢。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

(1)词的上片和下片分别写了什么?

(2) “天上人间”一句流露了词人怎样的心境?

3.梅花绝句 (陆游)

低空银一钩,糁野玉三尺。

愁绝水边花,无人问消息。

(1)前两句为梅花的出现展示了一个怎样的背景?

(2)你对诗中的梅花形象怎样理解?

4.雪中偶题(郑谷)

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

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

(1)这首咏雪诗在景物的选择上有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对这首诗宋人有不同评价,有人说它“奇绝”,也有人说它“浅俗”,你怎么看待?

5.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1)诗的前两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何特点?

(2)“山青花欲燃”一句中“欲”字用得十分传神,请简要赏析.

6.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 一山放过一山拦。

(1)末句的“放过”和“拦”用得精彩,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2)本诗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是怎样来表现这个深刻哲理的?

7.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独自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8.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前两句中的“外”、“断”、“复”从哪三个角度写作者贬居之苦,有什么表达作用?

(2)一般人是“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但本诗的后两句不同,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心理?简要分析。

9.闺怨 (沈如筠)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1)诗中“孤”字含义丰厚,请做简要分析。

(2)这首诗通过主人公思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递进表达的?简要回答。

10.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以谁的口吻,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情景交融是古诗词写作上的特色。请联系诗中“春江正渺茫”作简要分析。

11.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首句作者怎样用“寒”“孤”两字,营造出与除夕欢乐团圆夜截然不同的意境?

(2)“故乡今夜思千里”一句,言“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这样的表达有什么独特作用?简要分析。

12.从军行(王昌龄 )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土谷浑。

(1)诗的前两句用“日色昏”和“红旗”构成了怎样的一幅边塞军旅图?简要分析。

(2)作为边塞诗,本诗洋溢着怎样的感情基调?为什么?简要回答。

13.雨晴(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本诗前两句用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后两句写得饶有趣味,请作具体赏析。

14.夏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荫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本诗一反盛夏炎炎的立意,表现了怎样的“夏意”?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2)衬托是古诗创作中常用的手法,请举诗中的一例进行赏析。

15.新晴 (刘攽)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1)第二句中“无人”两字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本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具体赏析其艺术效果。

16.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前两句写春末夏初景物特点,请具体赏析。

(2)本诗的诗眼是哪个词?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7.秋江 (道潜)

赤叶枫林落酒旗,白沙洲渚阳已微。

数声柔橹苍茫外,何处江村人夜归。

(1)前两句诗充满画意,很有色彩感,请简要分析。

(2)试从“实”与“虚”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18.江南春(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⑴ 合诗题,展开合理想像,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把诗前两句所呈现的画面具体描述出来。

⑵ 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9.鹧鸪天(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1)这首词的内容与《西江月‧明有别枝惊鹊》相同,都是描写_________________ 。

(2)词的上片在描写春天的景象里,有哪几个词用得非常传神?

(3)“春在溪头荠菜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0.题奉晚(周敦颐)

花落柴门拾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1)这首诗中哪一句话交代了诗人观景的立足点?

(2)诗人描写昏鸦时为什么用“点”而不用“只”?说说你的理解。

21.早梅(张谓)

一树寒棒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1)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本诗则侧重写梅的什么特点?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

(2)本诗主要表现了梅花怎样的品质?

22.七步诗(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 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1)这首诗用豆和豆秸比喻什么?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反映了什么?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阅读鉴赏答案

1.(1)答: “弄”字赋予山光物态以胜人,显示蓬勃生机, “山光物态”在春晖沐浴下争妍斗艳,足以景色迷人和诱人,意在留客.

(2)答:之所以会“沾衣”是因为深山中空气新鲜、湿润.“以景诱人”的留客方法,正是诗人高人一筹之处.

2.(1)答:上片写春寒愁感.下片写家国恨情.

(2)答:流露了词人内心世界生与死的矛盾,是绝望者的希望.

3.(1)答:空旷、寂寥、清冷、洁净.

(2)答:高洁而寂寞,无人问津,是罢官而不得起用的陆游自身的写照.

4.(1)答:选择景物很有典型性.诗人选择了“僧舍飘雪”“歌楼密洒”“渔人晚归”三个经典场景.既突出表现了下雪的景色,更表现了雪景之中不同人物的不同生活.

(2)提示: 这是开放题,可任选一个角度回答.如:“浅俗”体现在语言,全诗语言通俗,明白如话;“奇绝”体现在写景,选材有特色、有深意,特别是“渔人披得一蓑归”这一景象描绘富有诗情画意,也表现了诗人对渔人的崇敬之情.

5.(1)答:景物:江、鸟、山、花.

特点:碧绿、洁白、青葱、火红。

(2)答: “欲”字妙在用拟人手法赋予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

6.(1)答:这两个词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山山相连的特点,写得生动,富有情趣。

(2)答:人生哲理——人生就是这样:一个问题解决了,又一个问题出现在眼前,周而复始,永无止境。用“行山路”这个意象来隐喻“人生充满矛盾”的这一哲理.

7.(1)答:“僵”、“孤”意为卧病在床,孤苦无助,其作用是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更显其志坚定不移.

(2)答:表达了作者要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8.(1)答:从空间的隔离,联络的断绝,时间的久远三个角度来写,强化和加深了作者贬居期间的孤苦情绪.

(2)答:表达作者因等待团聚过久,在团聚即将来临之际,突发不祥之感,深怕出现意外而团聚不得的复杂心理。

9.(1)答:既写月影的孤单,也写出了思妇的孤苦心理

(2)答:表达了她对征戍南疆的丈夫的深切怀念。先托鸿雁为信使;再寄希望借助梦境团聚;最后只好变成月光洒泻亲人的身上。

10.(1)答:以送者对行人的口吻,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离别时,怅然凄苦的思想感情。

(2)答:“春江正渺茫”写春江烟云迷漫,辽远而又含混,一如离人迷茫无奈的心绪,景中有情,情在景中,情景交融。

11.(1)答:作者通过除夕夜在冰冷的旅馆里,青灯寒光如豆,诗人影只孤孑,营造出一种孤寂清冷凄然的意境。

(2)答:不直写自己思念故乡,却言故乡思我,能把思乡之情表达得更婉曲含蓄。

12.(1)答:“日色昏”极言大漠风沙遮天蔽日,也烘托了军事形势的紧张;“红旗”即写色彩的明丽,也写军队的强劲凌厉.由此构成了一幅在大漠苍苍、天昏地暗之中,一支大军半卷红旗,卷尘挟风,奋勇挺进的画面。

(2)答:因为军队主动骁勇,战事大捷喜人,所以整诗洋溢着轻快振奋的感情基调。

13.(1)答:对比。用“雨前”所见和“雨后”情景两相对比,表现了作者面对满园落红残春油然而生的叹惜之情。

(2)蜜蜂、蝴蝶见此残景,也大失所望,纷纷绕墙而去,它们相信春色正在邻家院子呢,这也让作者也不由地怀疑“春色在邻家”.作者把原无理性的蜂蝶赋予“人”的智慧,把蜂蝶追逐春色的神态、心理写得活灵活现,妙趣横生。

14.(1)答:表现了凉爽、清幽、宁谧的“夏意”.主要通过小院的深幽,竹席的凉爽,正午树阴满地,诗人安然入睡,时有流莺清韵传来,来构成一个别于炎夏的夏意意境。

(2)示例:用榴花明丽,红艳如火与庭院绿树,清荫遍地相映衬,既在色彩上红绿相缀,又在光线上明暗相映,能给人流丽而清邃的感觉.用末句“流莺时一声”来衬托前三句所营造的宁谧幽静之境,以有声衬无声;也以动衬静,以莺之流飞,让整个画面陡然灵动丰满起来。

15.(1)答:既写出了作者在久雨新晴后,面对青苔满地、绿树浓郁,却无人共享、共语的遗憾心情;也为下联“唯有南风旧相识”铺垫,为上下联之间的枢纽之词。

(2)答:三四句以“南风”为主角,用拟人的手法把这位“旧相识”写得趣味盎然.“偷”显示“南风”的诙谐,似有意与老朋友开玩笑;“开”“翻”写与老朋友的熟识程度,其关切之情可见.可以想象在“无人”的情况下,“南风”将带给作者多少安慰。

16.(1)答:第一句从颜色的角度写,用“淡白”“深青”写梨花

和柳叶,言梨花已盛开,柳已老;第二句从形状角度写,以柳絮纷飞,梨花满城,言春已去,夏将至;两句之间,以“柳絮飞”呼应“柳深青”,以“花满城”呼应“梨花淡白”,极精工,以此简洁地写出了春末夏初的景物特点。

(2)答:惆怅。作者由花开花谢,春光易逝,想到人生短暂,年华似水,发出“人生看得几清明”的感慨。“惆怅”一词包含了作者对生命短促的感慨和无奈的思想感情。

17.(1)答:第一句将耀眼红枫与青白酒旗相缀,第二句将白沙洲渚与微红夕照相映,而两句之间用火焰般的枫林秋色与绚丽的夕照晚霞相映衬:满天满树的红色,真是绚烂之极,好一幅色彩浓丽、美不胜收的画面。

(2)答:前三句为“实”写,末句为“虚”写。前两句从视觉角度写绚烂的秋江暮景;第三句从听觉角度写苍茫中的柔橹声声,以上三句似画境,胜乐声,但句句写“实”。结句冷然一问,却是凭空想象,是虚笔,但从景联想到人,由实而虚,却使意境更悠远空灵。

18.(1)答: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

(2)答: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或答“表达了诗人对风景依旧,物是人非的感慨。”)

19.(1)农村(田园、乡村)风光

(2)破、鸣、点。

(3)答: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欣赏、流连之情。

20.(1)吟余小立闲干外。

(2)答:因为诗人写的是晚景,天色昏暗,加上距离较远,望过去,昏鸦自然更像“点”,用“点”比用“只”更形矣。

21.(1)答:开放之“早”;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2)答:表现其凌寒独开的精神品质。

渡汉江古诗阅读答案篇六
《我和古诗阅读答案》

我和古诗阅读答案

一、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注释】①墨梅:水墨画的梅花。②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

1、诗中的梅花有哪些特点?

2、诗人借墨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品格?

(答案:1、花色淡墨,花香清芬。2、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二、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①董大:指唐代著名的琴师董庭兰。②黄云:乌云。③曛:昏暗。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

1、“千里”,有人写作“十里”,你认为用那个字更好?为什么?

2、诗的后两句表达了对友人怎样的情谊?这两句与王维送别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格调有什么不同?

(答案:1、用“千”字好。“千里”境界壮阔,可以着力渲染凄寒悲苦的气氛,又与诗的后两句情调相谐。2、表达了对友人的劝慰和赞美之情,鼓励朋友乐观豪迈,积极进取。这两句诗气势雄壮,胸襟开阔,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是壮伟之音。)

三、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作者贬谪岭南逃归途中。

诗歌前两句里的“断”和“复”反映诗人怎样的贬谪生活?

按常理说后两句似乎写作“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更恰当,这里的“怯”和“不

敢”反映了怎样的心理?

(答案1、作者贬居岭外,思念亲人,又长期得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精神极为痛苦。2、因为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却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这种抒写,更显真切、耐人咀嚼。)

四、山行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②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1、首句的“弄”字历来为人称道,请从修辞和表达效果上品味这个炼字。

2、诗中哪两个字说明客人要回去的原因?哪一句以退为进,表达了作者对

自然景色的喜爱与希望同友人共赏美景的愿望?

(答案:1、这个“弄”字,用拟人的手法,化静为动,将万物沐浴在春光中的静景写活了,给景物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给客人留下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仿佛是要让客人自己意识到——如此美景,留下来是值得的!2、轻阴,入云深处亦沾衣

五、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释】①泥融:指冻泥融化,又软又湿。

诗的前两句选用了哪些意象描画了春天的景象?

后两句中的“泥融”、“沙暖”呼应了前面哪两个字?一“飞”一“睡”有着怎

样不同的情态?

(答案:1、“迟日”、“江山”、“春风”、““花草”。2、呼应“迟日”,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六、江上渔者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注释】①渔者:捕鱼的人。②但:只。③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

这首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联系《岳阳楼记》的名句,说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对比,岸上人来人往,只想着鲈鱼的美味,船上渔民风里来浪里去:通过两幅画面的对比,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表达了对“江上往来人”的规劝。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这是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一个写照。

七、送友游吴越

杜荀鹤

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

有园多种桔,无水不生莲。

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

此中偏重客,君去必经年。

【注释】①吴越,指今苏杭一带。

这首诗表现了吴越之地哪些特色?

“夜市桥边火”,请赏析“火”这个字的妙味。

(1、答案:江南水乡,风光秀美,物产丰饶,市镇繁荣,民风淳朴。2、“火”字,既可使人想象夜市繁荣、热闹的景象,而“火”与桥下的水相映照,波光粼粼,更增添诗情画意。)

八、江陵愁望有寄

鱼玄机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注释】①⑴江陵:今湖北江陵县。②掩映:时隐时现。

1、“千枝”“万枝”与后面哪个词呼应?“枝”字的重复有什么表达效果?

2、“江桥掩映暮帆迟”,这是怎样的一幅画面?请展开联想和想象,作具体的描绘(30字左右)

(答案:1、“掩映”,通过“枝”字的重复,不仅写出了枫叶之繁茂,而且表现了思妇望君的急切心情。2、极目远眺,但见江桥掩映于枫林之中;日已垂暮,而不见那人乘船归来。)

九、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注解】雪:指梨花。

新课标第一网

除了以“雪”比喻梨花,诗歌还用了哪些词来描绘梨花?写“柳深青”有什么目的?

看着雪白的梨花,诗人为什么会产生“惆怅”的心情?(请用原诗回答),这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淡白、清明,是为了衬托梨花的洁白以及繁盛。2、“人生看得几清明”,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

十、

(一)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两首诗里“远行人”、“一人”分别指谁?

诗的后两句都是诗人的想象,这从哪两个词语上看得出来?

3、“抱膝灯前影伴身”,这句描绘了诗人怎样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都是指诗人自己。2、想得、遥知。3、诗人抱着膝盖,对着孤灯,形影相吊一直坐到深夜,表达了孤独凄苦和对家人的深切思念。)

古诗赏析

阅读下面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游湖

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

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

小舟撑出柳阴来。

1春游湖的夹岸桃花蘸水开的"蘸"用的十分传神,请作简要赏析。

2"小舟撑出柳阴来"一句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有人认为“桂花”一词,有点题之妙,你同意吗?作简要说明。

2、将末句的“落”字改作“在”字,你认为哪一个更有表现力?为什么?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写了哪些景物?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东栏梨花

宋•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前两句写春末夏初景物特点,找出能体现季节特点的词语。

2、本诗的诗眼是哪个词?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1、诗中写景从写到,既是对主人的赞叹,又写出了山水的情态。

2、这首诗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描写自然景物?试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本诗系作者从被贬地岭南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时所作。

1、赏析首句中“断”字的表达效果。

2、“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表达作者怎样的心情?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1、这首诗是从哪些角度描写夜雪的?

2、从诗歌描写的情景中,你可以感知到作者怎样的心境?

菊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1、诗中第二句中“遍绕”“日渐”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2、诗人喜爱菊花的原因是什么?这首诗寄托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

江郎山和韵①

宋•辛弃疾

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寻不可干②。

正直相扶无倚傍,撑持天地与人看。

【注释】①和韵:唱和别人诗词,仍采用原诗的韵。②干:求取,这里指接触的意思。

1、这首诗写出了江郎山山势、的特点。

2、诗人借描绘江郎山表达了怎样的人生理想?

答案:

1、答: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多);写出桃花娇艳欲滴的美丽。2、答: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喜欢美丽的春天,抒发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1、答:桂花既可指庭院中的桂树,又可指传说中的月亮上的桂树,这就暗写了诗人在望月,从而表现了更丰富的美的联想,因而“桂花”有点题之妙。

2、答:“落”字更有表现力,它能给人以动的形象,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而“在”字就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

1、答:柳条、藤蔓、黄莺。

2、答:以“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的“频啼”,化无情为有情,运用拟人的手法,借物的的挽留、眷恋衬托出人与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1、答:淡白、深青

2、答:惆怅。作者由花开花谢,春光易逝,想到人生短暂,年华似水,发出“人生看得几清明”的感慨。“惆怅”一词包含作者对生命短促的感慨和无奈的思想感情。

1、答:院内院外

2、答:拟人,把山水写成富有生命情感的亲切形象:水绕农田,仿佛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青山排闼,仿佛是争相前来为主人庭院增添色彩。

1、答:写出了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现实,更突出诗人的思家之切。

2、答:诗人因自己被贬谪又逃归的特殊身份不敢向从家乡来的人问讯;表现了诗人想问又不敢问的矛盾而焦虑的复杂心情。

1、答:触觉、视觉、听觉

2、答:孤寂凄冷

1、答:表现作者痴迷、流连忘返的情景。

2、答: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此花开尽更无花),寄托作者对高洁隐逸人格的追求和孤傲个性的自我欣赏。

1、答:水面如同刚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来

渡汉江古诗阅读答案篇七
六年级下册古诗文练习及答案》

1、《少年闰士》的作者是(鲁迅)节选自(《故乡》),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野草》)(《朝花夕时》)《坟》《热风》等。《少年闰土》刻画了一个(见多识广、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形象。 2、《我的老师》作者是(魏巍)。原名(红杨树)作者回忆了和老师相处的七件事(假装发怒、教跳舞、观察蜜蜂、教读诗、模仿写字、排除纠纷、梦里寻师),其中(模仿写字、梦里寻师)说明学生爱老师。 3、《小橘灯》的作者是(冰心),原名(谢婉莹)。文中刻画了一个(镇定、勇敢、乐观)的小姑娘的形象。 4、《客是作》的作者是李白,这首诗表现了李白(豪放不羁的个性)。 5、〈〈黄果树听瀑〉〉作者是(杨国民),课文应用(移步换景)的顺序写的,文中中抓住了瀑布的(声音和形态)来写。黄果树瀑布是我同最大的瀑布,它位于贵州省。徐霞客是这样描绘黄果树瀑布的(一溪悬捣,万练飞空,溪上石如莲叶下覆,中剜三门,水由叶上漫顶而下) 6、《 竹枝词》的作者是(刘禹锡),在这首诗中诗人看到了(杨柳青青江水平),听到了(闻郎江是唱歌声)应用双关的手法写出了少女期盼又难耐的复杂的心理的诗句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我们还学过他的诗(《望洞庭》这首诗中应用比喻的手法的是(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7、《江南春》的作者是(唐代杜牧)他和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诗中写自然景观的诗句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写人文景观的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作者描绘了(千里江南明媚可爱的春光的同时),还慨叹了(南朝的覆灭)流露出(对南北朝时盛行佛教的讽刺),寄托了(讽喻之情)。 8、(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潘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 9(凡尔赛宫)中法国著名的宫殿,进化论的奠基人是(达尔文)。 10、《养花》作者是(老舍)原名(舒庆春),这篇文章的中心句(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实,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我们还学过他的文章《猫》、《草原》。 11、《张潇洒》有作者是(秦文君)选自《调皮的日子》。文中的张潇洒是一个(敢想敢做,天真活泼)的人。 12、《渔歌子》的作者是(唐代张志和)其中“渔歌子”是词牌名,我知道我词牌名有(清平乐、西江月、卜算子、蝶恋花)这首词描写了(江南秀丽的水光山色,反映了作者高远、悠然脱俗的意趣)。诗中(斜风细雨不须归)表现了渔人的悠闲自得。 13、《如梦令》的作者是(宋代李清照)词人回忆了(与朋友去郊游的情景,表现了词人对生活对自然的无限热爱和对美好时光的无限怀念)。(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描写了夏日荷塘深处的奇异风光。词中一个(兴)字写出了词人的愉悦心情。 14、“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比喻为人真诚,自然会感动别人,自然受到人们的敬佩)。这个成语故事的主人公是(李广),我们还学过关于赞颂他的诗(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5、《乌衣巷》的作者是(刘禹锡)这首诗表现了(对苍海桑田,物是人非的无限沉思与感慨)。能表明中心的诗句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6、“赣”(是江西的简称)。“湘”是(湖南)的简称。“鄂”(是湖北)的简称。

《赣南游击词》的作者是(陈毅)写于(1936年夏天),描写了艰苦生活( )、群众的支持( )四个总分的内容,赞颂了游击队员(坚忍不拔的顽强斗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17、《秋天的怀念》作者是(史铁生),文是刻画了一个(坚强,无私伟大的母亲)。

18、被称为“一字师”是的(唐代郑谷)。 19、《学弈》选自《孟子告子上》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学习要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20、《景阳冈》的作者是(明代施耐庵),武松是一个(豪放、倔强、勇敢机智的人)本文按(喝酒、上冈,打虎、下冈)的顺序写的。21、《将想和》一文选自(司马迁的《史记》)文中的“将”是指(蔺相如),“相”是指(廉颇),“和”是(和好)的意思。本文分为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蔺相如是一个(机智勇敢,识大体的人),廉颇是一个(英勇善战、知错就改的人)。 22、《黛玉初进荣国府》选自(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是(高鹗),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末启笑先闻,是对(王熙凤)的描写。,她的性格特点是(爽快,泼辣)。 23、“哗哗的瀑声在山谷间震荡着,回响着(似千万贝司在奏鸣),作者从(视觉的角度)用(比喻)的用法,表现了黄果树瀑布的(雄伟壮观)。 24、(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唐代“诗圣”杜甫作诗的追求,他和李白并称为“大李杜”。

25、统治者如果不勤政爱民,再好的基业也将会飞灰烟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不正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吗? 26、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告诉我们要谨慎交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也是同一个道理。 27、即使身处逆境,我们也不能许诺希望,正如英国雪莱说的(如果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28、李白一生重友情,嗜美酒,爱游历,诗句(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充充分体现了他豪放不羁的个性。

29、当面对灰心丧气的朋友时,我们可以用莎士比亚的名句(黑夜无论怎样漫长,白昼总会到来。)来开导他。 30、只觉得自己的(胸臆在扩展),似山谷(张开),那瀑布(直漱而进),挟来(生生不息)的活力,荡起天地间(纯净清澈)的音响。

31、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振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 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32、(春蚕到死丝方尽)这句诗是蚕一生真实的写照。人们也常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赞颂老师默默奉献的精神。 33、(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西瓜。

(1) 一鹭图 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一生清意灭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1、诗的第一句写了( )( )( )这三种景物,表现了这三者和谐亲密的一个字是( )。

2、诗中的“雪衣公子”是指( )。

3、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笔下的白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2) 观祈雨 唐代 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 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1、犹恐: 注音:咽( )

2、写出祈雨的原因的诗句是( )。

3、这首诗应用了( )的写作手法,把( )和( )作比较,前者( ),后者( )反差强烈。 4、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生活的( )。和对不来现实的( )。

(3)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1、诗题中(“ ”)点明了时间,(“ ”)点明了了事情。 2、读第一二句诗,“( )”点明了故山草堂所在地,(“ ”)照应了“暮春”二字。而(“ ”)(“ ”)(“ ”)三字渲染出春光逝去,了无痕迹的调零空寂的气氛。 3、作者抓住了(“ ”)(“ ”)(“ ”)三种花写春之将尽,而幽竹却依然(“ ”),让我产生了(“ ”)竹之情。

(4)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复: 怯; 2、(“ ”)这两句写出了作者的贬谪生活不仅( )而且( )。 3、后两句中(“ ”)和(“ ”)两个词写出了作者“近乡”的心理,比其它思乡诗的感情复杂得多。 4、你能再写两句表达这种情感的诗吗?

(5)湖上 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来湖白鹭飞。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1、这是一首描绘西湖( )(季节)景的上乘之作,诗的前两句抓住( )、( )、( )、( )四种景物描写了一幅( )、( )(用两个成语)的图画, 你能用自己的话写下所描绘的景吗?

( )。

2、后两名由写( )转为写( )描绘了人们热闹的春游图(“ ”)

直接写出了人们的心情是( )。

3、第一句诗中“乱”字用得传神,它写出了怎样的景象?

(6)从军北征 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1、这是一首( ),诗的第一句抓住( )、( )两种景物描写了环境的( ),第二句(“ ”)写出的不是孤孤单单,声音微弱的独奏,而是此吹彼和、响彻夜空的合鸣,更见行军的( )。 2、这首诗表达了戍边战士( )之情,情作者用(“ ”)和(“ ”)这两个貌不真实的数字描写来突出这种情感的。 3、我们也学过不少这种题材的古诗,请写两句。

(7)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诗题中(“ ”)点明送别的地点,(“ ”)一句写友人乘舟离去。 2、第二句写友人乘舟出发后望见的江上景致,( )、( )、( )三种景物,色彩( ),美景和离别之情形成鲜明的( ),这种写法叫做( )。

3、诗的前后联之间有一个较长的时间间隔,从(“ ”)一句可以看出,全诗表达了( )。 (8)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上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1、解词:排:( )碧宵( ) 2、这首诗描写的是( )(季节),这个季节本来给人有感觉是( ),从( )这句诗可以看出,但作者却要说( )(季节)比( )(季节)更美,从诗句( )可以看出。

3、写出后两句诗的意思

4、描写秋天的古诗很多,请写两句。

(9)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1、诗中照应题目“不遇”的诗句是( )

2、诗的五六句运用了( )的修辞用法。这两句的意思是( )。

3、诗人去访戴天山道士是( )季节的( )时候,从( )可以看出。

4、全诗表达了( )。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yaoleikaoshi/208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