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显微镜观察 用()眼

| 中医助理医师 |

【www.guakaob.com--中医助理医师】

用显微镜观察 用()眼篇一
《关于显微镜使用的相关题(附答案)》

关于显微镜使用的相关题 APPLELAI

1.(96上海)用显微镜观察装片时。在低倍镜视野中发现有一异物,当移动装片时,异物不动;转换高倍镜后,异物仍可观察到,则此异物可能存在于

A.物镜上 B.目镜上 C.实验材料中 D.反光镜上

2.(00广东)用显微镜的一个目镜分别与4个不同倍数物镜组合来观察血细胞涂片。当成像清晰时,每物镜与载玻片的距离如下图所示。如果载玻片位置不变,用哪一物镜在一个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最多

d c 物镜 物镜 物镜 物镜 b a 载玻片 载玻片 载玻片 载玻片

A. B. C. D.

3.(01广东)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切片,当用低倍物镜看清楚后,转换成高倍物镜却看不到或看不清原来观察到的物体。可能的原因是

A.物体不在视野中央 B.切片放反,盖玻片在下面

C.低倍物镜和高倍物镜的焦点不在同一平面

D.未换目镜

4.(01上海)某学生用显微镜观察装片时,见视野中有甲、乙、丙三异物。为判断异物的位置,他先转动目镜,见甲异物动,然后转换物镜,三异物仍存在。据此,三异物可能在

A.目镜 B

.物镜 C.反光镜 D.装片

5.(04上海)在生物学实验中,关于引流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盖玻片一侧滴加试剂,然后将装片倾斜 B.引流目的是让试剂渗到盖玻片下

C.还原性糖鉴定实验中需要用引流法 D.引流法可防止装片中产生气泡

6.(04上海)观察玻片标本时,若发现视野上方较暗下方较亮,应调节

A.目镜 B.物镜 C.光 D.反光镜

7.(05上海)显微镜目镜为10×,物镜为10×,视野中被相连的64个分生组织细胞所充满。若物镜转换为40×后,则在视野中可检测到的分生组织细胞数为

A.2个 B.4个 C.8 D.16个

训练试题

1.某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落花生叶的切片,当转动细准焦螺旋时,有一部分细胞看得清晰,另一部分细胞较模糊,这是由于

A.反光镜未调节好 B.标本切得厚薄不均匀

C.细准焦螺旋未调节好 D.显微镜的目镜被损坏

2.在光线明亮的实验室里,用白色洋葱表皮做质壁分离实验,在显微镜视野中能清晰地看到细胞壁,但不易看清楚细胞是否发生了质壁分离,为了便于判明,此时应

A.改用凹面反光镜,放大光圈 B.改用凹反光镜,缩小光圈

C.改用平面反光镜,放大光圈 D.改用平面反光镜,缩小光圈

3.以下哪一组实验材料必须自始至终保持在生活状态下:①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 ②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③观察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现象 ④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④

4.在显微镜下观察动物组织切片,发现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有的是体细胞的一半,有的是体细胞的两倍,该切片取自

A.人的原肠胚 B.家兔胚胎 C.绵羊肝脏 D.牛卵巢

5.用显微镜观察生物体的基本结构,所要观察的生物材料必须是

A.经过染色的 B.形态规则的 C.干净的 D.薄而透明的

6.要把位于显微镜视野右上方的物像移至视野的中央,玻片标本应向哪个方向移动

A.右上方 B.右下方 C.左上方 D.左下方

7.在观察临时装片时,如在视野中看到中央发亮,周边黑暗的圆圈,该圆圈可能是

A.污物 B.气泡 C.细胞 D.墨水

8.遮光器上光圈的作用是

A.调节焦距 B.调节视野亮度

C.调节光线角度 D.调节图像图像清晰度

9.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时,第一次使用的是5×目镜、10×物镜,第二次使用的是10×、40×物镜,

那么第二次观察到的情况与第一次相比

A.细胞较小,细胞数目较多 B.细胞较小,细胞数目较少

C.细胞较大,细胞数目较多 D.细胞较大,细胞数目较少

10.制作临时装片时,必须让盖玻片的一侧先接触水滴,然后再轻轻地盖上,其主要目的是

A.避免盖玻片下面出现气泡 B.防止水溢出

C.增强透明度 D.防止实际材料被损坏

11.盖盖玻片正确方法是

A.

B. C.

D.

12.在观察细胞有丝分裂装片时,高倍镜观察时视野非常模糊,调整细准焦螺旋不能解决问题,转动

目镜无明显变化,下列所列的原因中不可能的是

A.载玻片放置反了 B.高倍镜镜头被污染 C.目镜被污染 D.在玻片被污染

13.使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正确的方法应是

A.两眼睁开,用左眼观察 B.两眼睁开,用右眼观察

C.闭右眼,用左眼观察 D.闭左眼,用右眼观察

14.正确的显微镜操作步骤是

①对光 ②装镜头 ③放置 ④升镜筒 ⑤降镜筒 ⑥低倍镜观察 ⑦调细准焦螺 ⑧寻找物象

A.③②①④⑤⑥⑦⑧ B.③②①⑤④⑦⑧⑥ C.②③①⑤④⑦⑥⑧ D.②③①④⑤⑧⑦⑥

15.下列关于显微镜的使用不正确的是

A.观察切片时,先低倍后高倍是因为低倍镜下易找到观察的目标

B.换用高倍镜后视野将变暗。为提高亮度,可放大光圈或换平面镜为凹面镜采光

C.低倍镜下视野的右上角有一不清晰物像,此时就换用高倍镜并调节细准焦螺旋观察

D.观察质壁分离时不需用高倍镜,因为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较大

16.在低倍镜下视野较亮,物像清晰,但转换高倍物镜后物像很暗不便观察,此时应

A.移动装片 B.调节反光镜或光圈 C.调节粗准焦螺旋 D.调节细准焦螺旋

17.下列哪种材料不能直接放在载玻片上观察叶绿体

A.藓类的叶片 B.黄杨叶的横切片

C.菠菜叶下表皮或沾在下表皮上的少数叶肉细胞 D.种子植物的叶片

18.下列细胞中存在有叶绿体的是

A.根尖细胞 B.根茎中的筛管细胞 C.叶肉细胞 D.茎内形成层细胞

19.在将显微镜的低倍物镜转换成高倍物镜并寻找物像的过程中,不应出现的操作过程是

A.转动细准焦螺旋 B.转动粗准焦螺旋 C.转动转换器 D.调节反光镜和光圈

20.在高倍显微镜下看到的叶绿体是

A.绿色、棒状 B.红色、棒状

C.绿色、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 D.红色、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

21.有一架光学显微镜的镜盒里有4个镜头,甲、乙一端有螺纹,甲较长、乙较短;丙、丁无螺纹,

丙较长、丁较短,若要在视野中看到较多的细胞,宜选用

A.甲/丙 B.甲/丁 C.乙/丙 D.乙/丁

22.将“b”字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视野内看到的将是

A.b B.d C.q D.p

23.用显微镜观察紫色洋葱表皮细胞时,一般看不到染色体,这是因为

A.紫色液泡干扰了观察 B.染色体没有染色

C.洋葱表皮细胞一般不分裂 D.洋葱表皮细胞无细胞核

24.甲、乙、丙、丁、戊是有关显微镜的几个操作步骤。下面两

图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番茄果肉细胞,要将图1转换为图

2,所列A、B、C、D4种操作顺序中,正确的是 甲:转动粗准

焦螺旋 乙:转动细准焦螺旋 丙:调节光圈 丁:转动转换

器 戊:移动装片

A.甲→乙→丙→丁 B.丁→丙→乙

C.戊→丁→丙→乙 D.丁→戊→甲→丙

25.下列几种正在转动粗准焦螺旋使用显微镜的操作的叙述中,

正确的是

A.眼睛注视目镜向下转动粗准焦螺旋 B.眼睛注视着物镜与玻片用粗准焦螺旋下降镜筒

C.眼睛注视着反光镜下降镜筒 D.升镜筒时眼睛必须注视着目镜

26.下列关于高倍镜的使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因为藓类的叶片大,在高倍镜下容易找到,所以可以直接使用高倍镜观察

B.在低倍镜下找到叶片细胞,即可换高倍镜观察

C.换用高倍物镜后,必须先用粗准焦螺旋调焦,再用细准焦螺旋调至物像最清晰

D.为了使高倍镜下的视野亮一些,可使用最大的光圈或凹面反光镜

27.用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有丝分裂实验时,先用低倍镜观察,后用高倍镜观察,所观察到的物象,

后者比前者

A.物像较大,视野较亮 B.物像较大,视野较暗

C.物像较小,视野较亮 D.物像较小,视野较暗

28.小明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叶片细胞时,他看到了细胞核和细胞壁。他还可能看到的构造是

A.线粒体、高尔基体、核糖体 B.叶绿体、线粒体、高尔基体

C.只有叶绿体 D.上述细胞器均不能看到

29.下面①~⑤是利用显微镜观察时的几个操作步骤,在显微镜下要把视野里的标本从图中的甲转为

乙,其正确的操作步骤是:

①转动粗准焦螺旋 ②调节光圈 ③转动细准焦螺旋 ④转动转换器 ⑤移动标本

甲乙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⑤

C.②→①→⑤→④ D.⑤→④→②→③

30.制作菠菜叶的临时装片时,取菠菜叶的下表皮并稍________,放人盛有_______的培养皿中,装片制成后要随时保持________状态。

31.观察蚕豆叶的下表皮(稍带叶肉)细胞,能清晰地观察到叶绿体,而不易看到线粒体的主要原因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显微镜镜头盒中有4个镜头。甲、乙镜头一端有螺纹,丙、丁皆无螺纹。甲长3 cm,乙长5 cm,

丙长3cm,丁长6cm。请问:物镜与装片之间距离最近的是_________;在同样光源条件下,视野中光线最暗的一组镜头是___________。

33.如图是制作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方法步骤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字母表示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E的操作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D和图G所滴的液体分别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4)在显微镜下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时,颜色最深的是细胞的_______________。

(5)显微镜的镜臂不能向后倾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下面是某同学在练习使用显微镜的方法步骤:

(1)取出显微镜后,放在实验台中间略偏左,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2)转动转换器,使高倍镜对准通光孔。

(3)调整光圈,左眼注视目镜,转动反光镜,直到看到白亮的视野。

(4)把玻片标本用压片夹夹在载物台上,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5)左眼注视目镜,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再转动粗准焦螺旋升镜筒,直到看到清晰的物象。

(6)使用高倍物镜观察时,先用粗准焦螺旋升镜筒,再转动转换器换高倍物镜,然后用细准焦螺旋调至看到清晰的物像。

(7)观察完毕,直接取下玻片标本,用纱布擦拭显微镜后还原,并放回原处。

指出上述操作中的错误,并改正。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某同学在观察变形虫临时装片时,发现视野中有一较大的变形虫,但在图像上有一小片污物,影响了对变形虫的观察。在不调换目镜和物镜的情况下,该同学应如何判断污物在何处?写出操作步骤。

36.观察叶绿体的分布与光照强度的关系。

操作步骤:

①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用镊子夹住所取的叶,放在水滴中,盖上盖玻片。

②先用低倍镜观察制好的临时装片,找到叶绿体,换用_______镜。

③一侧用强光照射,观察叶绿体以其椭球体的哪一面朝向光源。

④一侧用弱光照射,观察叶绿体以其椭球体的哪一面朝向光源。

结果分析:

在高倍镜下,可以看到叶绿体呈_________形,颜色为绿色。由于细胞质的流动,叶绿体也是不断转动着的。在不同的光下,可以运动改变椭球体的方向,这样既能接受较多的光照,又不至于被强光灼伤。在强光下,叶绿体以其椭球体的________面朝向光源;在弱光下,叶绿体以其椭球体的_______面朝向光源。

用显微镜观察 用()眼篇二
《用显微镜观察(二)》

用显微镜观察 用()眼篇三
《用显微镜观察生命世界(一)》

安吉县小学科学导学案样张

用显微镜观察 用()眼篇四
《显微镜的使用习题》

显微镜的使用

I. 显微镜的使用

1.用低倍物镜观察材料时,发现视野中有一异物,移动装片,异物不动;换上高倍物镜后,异物仍在。异物可能是在( )

A.物镜上 B.目镜上 C.材料上 D.镜筒中

2.在光照明亮的实验室里,用白色洋葱表皮细胞做质壁分离实验。在显微镜视野中能清晰看到细胞壁,但看不清楚细胞是否发生质壁分离。为便于判明,此时应( )

A.改用凹面反光镜、放大光圈 B.改用凹面反光镜、缩小光圈 C.改用平面反光镜、放大光圈 D.改用平面反光镜、缩小光圈 3.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装片时,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 A.首先使用细准焦螺旋,调节焦点 B.对光后,从低倍镜到高倍镜进行观察

C.眼睛注视着镜筒内视野,将镜筒下降,调节焦点 D.换用高倍镜时,应先将镜筒升高少许

4.某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落花生子叶的切片,当转动细调节器时,有一部分细胞看得清晰,另一部分细胞较模糊,这是由于( )

A.反光镜未调节好 B.标本切得厚薄不均 C.细调节器未调节好 D.显微镜物镜损坏

5. 如图6-4中①、②表示物镜长度,③、④表示目镜长度,⑤、⑥表示物镜与玻片的距离,获得最大物像时,正确的组合为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6.用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细胞装片时,用低倍镜找到物像,要观察的物像位于视野的右上方,应将装片向____________移动;换上高倍镜,应调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物像既清晰又较亮;些时显微镜的目镜是12.5×,物像是40

×,则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___________________。

7.某学生在实验时,先用一块洁净纱布揩拭镜头,再在一干净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放入一小块植物组织切片,小心展平后,放在显微镜载物台正中央,并用弹簧夹片压住。然后在双眼侧视下,将物镜降至距玻片标本约1~2cm处停止。用左眼朝目镜里观察,同时转动粗调节器,缓缓上升镜筒。请指出该生操作中不正确的地方。

A.若高倍镜下细胞质流向是逆时针的,则细胞中细胞质流向应是顺时针的 B.为观察低倍视野中位于左下方的细胞,应将装片向右上方移动,再换用高倍

C.用显微镜的凹面反光镜反光,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更多,但细胞更小 D.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先用低倍镜,再换用高倍镜 i 高倍与低倍物镜的比较 1.在使用10×的物镜和15×的目镜观察到根尖生长点细胞后,不移动装片的位置,又换用40×物镜和5×的目镜观察同一部位,所见到的细胞比前一次 A.多而大 B.少而小 C.大而少 D

.小而多

2.用显微镜观察同一材料的同一部分时,高倍镜与低倍镜相比,前者视野( ) A.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多 B.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少 C.暗,看到的细胞数目多 D.暗,看到的细胞数目少

3.用高倍镜观察洋葱根尖的细胞比用低倍镜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大小和视野的明暗情况依次为( )

A.多、大、亮 B.少、小、暗 C.多、小、暗 D.少、大、暗 4.将10×的物镜转换成40×的物镜后,下列哪项与观察到的实际现象不相符合( )

A.视野变暗 B.物像扩大 C.视野扩大 D.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减少 5.用显微镜的一个目镜分别与4个不同倍数的物镜组合来观察血细胞涂片。当成像清晰时,每一物镜与载玻片的距离如图所示。如果载玻片位置不变,用哪一物镜在一个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最多( )

A B C D

ii 倒立的物像

1.把字形“上”正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字形应是( ) A.上 B.下 C.土 D.都不对 2.把字形“┣”正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字形应是( ) A.┣ B.┫ C.┳ D.┻ 3.在低倍镜下的视野内图象是“pd”,实际图象是( ) A.pd B.dp C.qb D.bq

4.装片中,最理想的物像在视野左下方,为使物像移到视野中央,应向何方移动装片( )

5.在显微镜下要把视野中的物像“E”从右图甲转为乙,应向何方移动装片( )

A.右上方 B.右下方

C.左上方 D.左下方

6.显微镜下看到一草履虫在沿逆时针方向运动,那么它实际的运动方向是( ) A.逆时针 B.在左侧时是逆时针,在右侧时是顺时针 C.顺时针 D.无法确定 iii 放大倍数

1.生物学实验中常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细小物体,若被观察的物体通过显微镜放大了50倍,这里“被放大50倍”是指该细小物体的( )

A.体积 B.表面积 C.像的面积 D.长度或宽度 2.一个细胞用目镜10×,物镜40×的倍数观察,细胞的放大倍数是( ) A.50倍 B.400倍 C.500倍 D.4倍

3.在光学显微镜下,选用6倍目镜和5倍物镜观察一个直径为1mm的小圆点( )

A.面积约为30mm2

B.直径约为3cm C.面积扩大到30倍 D.直径约为11cm

4. 当显微镜的目镜为10X,物镜为10X时,在视野直径范围内看到一行相连的8个细胞。若目镜不变,物镜换成40X时,则在视野中可看到这行细胞中的( )

A、2个 B、4个

C、16个 D、32个

5. 当显微镜的目镜为10X,物镜为10X时,在整个视野范围内看到16个细胞。若目镜不变,物镜换成40X时,则在视野中可看到这行细胞中的( )

A、1个 B、4个 C、16个 D、32个 iv 低倍镜的观察

1.当显微镜的镜筒缓缓下降时,显微镜操作者的目光应注视的部位是( ) A.镜筒 B.目镜 C.物镜 D.物镜与装片间的距离

2.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时,一般先用_____________镜观察,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v 高倍镜的观察

1.在低倍显微镜下物像清晰,换高倍镜后发现物像模糊,此时应( )

A.调节粗准焦螺旋 B.调节细准焦螺旋 C.调节反光镜 D.移动

装片

2.在低倍镜下视野较亮,物像清晰,但转换高倍物镜后物像模糊,此时应( ) A.调节细准焦螺旋 B.调节反光镜或光圈

3.下面①~⑤是用显微镜观察时的几个步骤,在显微镜下要把视野中的物像“E”从右图甲转为乙,其正确的操作步骤是( ) ①转动粗准焦螺旋 ②调节光圈

③转动细准焦螺旋 ④转动转换器 ⑤移动标本 A.①→②→③→④ B.⑤→④→②→③ C.②→④→⑤→① D.④→①→③→②

答案:

I 1—5 BDBBD

6、右上方; 反光镜和细准焦螺旋;500×

7、用纱布揩镜头,未加盖玻片,物镜降至距离玻片1-2cm处停止 8、D

i 1—5 CDDCD ii 1—6 DBADDA iii 1—5 DBBAA iv 1、D

2、低倍 视野中所视物多,容易寻找观察物 V 1—3 BAB

用显微镜观察 用()眼篇五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教学案例

一、教材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中第五课的内容本课是在前面用自制的显微镜初次尝试观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

教学重点: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显微镜

三、教法与学法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六年级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主要采用演示——观察——操作——记录的方式进行教学,目的是充分激发学生探究意识及动手操作的热情。

四、教学过程设计

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设计本课的教学流程为

(一)谈话导入

用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观察发现软木细胞的故事引入本课,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细胞的发现过程,并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二)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课件演示玻片的制作方法直观形象、新颖激发学生的制作热情。

(三)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洋葱表皮

目的就是让学生认识到放大镜比肉眼观察要仔细。但不能看到类似细胞结构。

(四)正确使用显微镜

采用边演示边操作的方式进行教学进而突破正确使用显微镜这个难点

(五)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

用观察——记录——交流——汇报的教学方式来观察、认识洋葱表皮的细胞从而突出教学重点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

过程与方法:

1.学习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2.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用图画记录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

3.对比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看到的洋葱表皮有什么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细致观察、详尽记录是重要的。

2.发展观察生物标本、研究生物标本的兴趣。

3.懂得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人们才能观察到许多自然界的秘密。

【教学重点】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显微镜。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洋葱、镊子、清水、滴管、吸水纸、载玻片、显微镜、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发兴趣。

(课件出示橡树树皮细胞图片)

科学史教育: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有了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发现,他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观察一块软木薄片的结构,发现它们看上去像一间间长方形的小房间,就把它命名为细胞。今天我们也用显微镜来观察生命体(课件出示课题)。

师: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课件出示洋葱图片),(生:洋葱)对这的确是一个洋葱,如果从他的内表皮揭下一块,用眼睛你可以看到它的细胞吗?用放大镜可以吗?

二、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1.师:为了能更好地观察它,首先我们要制作一个玻片标本。(课件演示)

1)在一个干净的玻璃载片中间滴一滴清水

2)用镊子把取下的洋葱表皮放到栽玻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标本要平展开,不能折叠。

3) 用盖玻片(或另一个玻璃载片)倾斜着盖到标本上面,放盖玻片时,先放一端,再慢慢放下另一端,注意不要有气泡。

4) 从标本的边缘滴一滴稀释的碘酒,并把玻片微微倾斜,再用吸水纸吸掉多余的水。

2、学生以组为单位制作玻片标本。

二、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洋葱表皮

1、先用肉眼观察洋葱表皮,将看到的画在科学记录本上(或书上13页)

2、材料员发给每位同学放大镜,大家用放大镜观察洋葱表皮将看到的画到科学记录本或书上。

3、交流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到的有何不同。

三、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

1、 师:如果我们将洋葱表皮的玻片标本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又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2、课件出示显微镜,介绍各部分的名称、功能及使用方法。

3、教师边演示学生边操作。

4、一个小组一个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同样将显微镜下的发现画到科学记录本或书上。

5、 交流在显微镜下的发现。

(洋葱表皮由一个个比较规则的多边形组成。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细胞。阅读12页的资料,了解胡克发现细胞的故事。让学生谈谈对细胞的认识。)

四、课外作业

阅读教材21页资料库中的:细胞的作用

板书设计:

5、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1、制片: 安放

对光

2、使用方法上片

调焦

观察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是非常新颖的,这是他们学习科学时第一次接触显微镜。教学的主要内容是用显微镜观察到肉眼看不到的微观世界。本课的活动重点在于指导学生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一)细心呵护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

首先老师给全班同学用多媒体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展示了一个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胡克自制显微镜发现细胞的故事的图片,激发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使学生对于显微镜的神奇感到不可思议,学生的兴趣被点燃了,这为下面的学习启了一个很好的头。

(二)点燃学生探究的热情

当学生被胡克的自制显微镜发现细胞的故事所吸引的时候,老师出示本节课教学课题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老师演示洋

用显微镜观察 用()眼篇六
《使用显微镜观察类实验》

2011届高中生物实验复习专题 2011.1

Ⅰ、使用显微镜观察类实验

1.本类实验的基本操作可概括为:

①选(取)实验材料;

②临时装片制作;

③显微镜观察(先低倍,后高倍)。

2.本类实验的关键实验环节:

①所选实验材料要求必须扁平,薄(一层细胞),否则多层细胞相互重叠无法观察,如观察叶绿体选幼嫩藓类叶,观察细胞质流动选新鲜黑藻幼叶均很薄为单层细胞;

②正确的显微镜操作和使用技巧;

③熟练掌握临时装片制作技术。

补充: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学会使用显微镜

实验目的: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初步掌握使用显微镜的方法。

一、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呈像原理、放

大倍数计算方法:

结构:

光学部分:目镜、镜筒、物镜、遮光器

(有大小光圈)和反光镜(有平面镜和

凹面镜)

机械部分:镜座、倾斜关节、镜臂、载

物台(上有通光孔、压片夹)、镜头转换

器、粗、细准焦螺旋。

注:目镜 旋转螺丝,镜头越长,放大

倍数越 ;物镜 旋转螺丝,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 。

呈像原理:映入眼球内的

是 。(物镜质

量的优劣直接影响成像的清晰程度)

放大倍数:目镜和物镜二者放大倍数的.

注:显微镜放大倍数是指直径倍数,

即 ,而不是 。

二、显微镜的使用:置镜(装镜头)→对光→置片→调焦→观察

1、取镜和安放: 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显微镜放置在桌前略偏左,距桌缘8—10cm处,装好物镜和目镜(目镜5× 物镜10×)

2、 。 ,使 倍镜对准通光孔,选取 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 ,同时把反光镜转向光源,直至视野光亮均匀适度。调节视野亮度只可

用 ,光线过强,改用 ;光线过弱,改用 。选低倍镜→选较大的光圈→选反光镜(左眼观察)

3.观察。将切片或装片放在载物台上,标本正对 中心。转动 (顺时针),俯首侧视镜筒慢慢下降,直到物镜接近切片(约0.5cm),左眼观察目镜,(反时针)旋转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上升,看到物像时轻微来回旋转动 ,直到物像清晰。(找不到物像时,可重复一次或移动装片使标本移至通光孔中心)。观察时两眼都要睁开,便于左眼观察,右眼看着画图。归纳:侧面观察降镜筒→左眼观察找物像→细准焦螺旋调清晰

4.高倍镜的转换。找到物像后,把要观察的物像移到 ,把转动转换器低倍镜移走,

换上高倍镜,只准用 把视野调整清晰,直到物像清楚为止。 顺序:移装片→转动镜头转换器→调反光镜或光圈→调细准焦螺旋

注:换高倍物镜时只能移动转换器,换镜后,只准调节细准焦和反光镜(或光圈)

5、完毕工作:使用完毕后,取下装片,转动镜头转换器,逆时针旋出物镜,旋进镜头盒;取出目镜,插进镜头盒,盖上。把显微镜放正。

例1:观察细胞中染色体行为并计数时,使用光学显微镜的正确方法是

A.低倍镜对焦,将观察目标移至视野中央,转用高倍镜并增加进光量,调焦观察

B.低倍镜对焦,将观察目标移至视野中央,转用高倍镜并减少进光量,调焦观察

C.低倍镜对焦,转用高倍镜,将观察目标移至视野中央,减少进光量,调焦观察

D.高倍镜对焦,将观察目标移至视野中央,增加进光量,调焦观察

例2:甲、乙、丙、丁、戊是有关显微镜的几个操作步骤。下面两图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番茄果肉细胞,要将图1转换为图2,所列A、B、C、

D4种操作顺序中,正确的是

甲、转动粗准焦螺旋 乙、转动细准焦螺旋

丙、 调节光圈 丁、转动转换器 戊、移动装片

A.甲→乙→丙→丁 B.丁→丙→乙

C.戊→丁→丙→乙 D.丁→戊→甲→丙

三、显微镜使用的一些注意问题:

1、放大倍数:等于目镜的放大倍数和物镜的放大

倍数的乘积,该放大倍数指的是长度或宽度,而不是

面积和体积。

例3:显微镜目镜为10×,物镜为10×,视野中被相连的64个分生组织细胞所充满。若物镜转换为40×后,则在视野中可检测到的分生组织细胞数为

A.2个 B.4个 C.8个 D.16个

2、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的关系:物镜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成正比;目镜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成反比。

3、视野:视野是指一次所能观察到的被检标本的范围。视野的大小与放大倍数成反比,

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范围越大,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工作距离越长;

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工作距离越短。

例4:用显微镜的一个目镜分别与4个不同倍数的物镜组合来观察血细胞涂片。当成像清晰时,每一物镜与载玻片的距离如图所示。如果载玻片位置不变,用哪一物镜在一个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最多

例5:若在显微镜下观察同一标本,视野中看到细胞数量最多的目镜和物镜的组合是

A.目镜——10×,物镜——10× B.目镜——10×,物镜——15×

C.目镜——15×,物镜——15× D.目镜——15×,物镜——45×

4、镜像亮度:镜像亮度是指视野里所看到的像的亮暗程度。它与放大倍数成反比,即在光源一定的情况下,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在用高倍镜或物镜观察标本时,根椐实际情况可使凹面反光镜、大光圈来增强光源,以改善视野亮度而使物像明亮清晰。

5、视野中物像移动与标本移动的关系:视野中某观察对象位于左前方如要移到中央,应将装片或切片向左前方移动。也就是同向移动。原因是视野中物像移动的方向与装片或切片移动的方向相反。

6、显微镜使用时的异常现象与原因:(1)有气泡:制作装片不规范;材料厚薄不均匀;水太少 (2)同一视野一部分清晰另一部分不清晰:材料厚薄不均匀(3)视野太亮:光线太强;光圈太小;反射太强

7.污点判断:1)污点随载玻片的移动而移动,则位于载玻片上;

2)污点不随载玻片移动,换目镜后消失,则位于目镜;换物镜后消失,则位于物镜;

3)污点不随载玻片移动,换镜后也不消失,则位于反光镜上。

例6:某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落花生子叶的切片,当转动细准焦螺旋时,有一部分细胞看得

清晰,另一部分细胞较模糊,这是由于

A.反光镜未调节好 B.标本切得厚薄不均

C.细准焦螺旋未调节好 D.显微镜物镜损坏

例7:生物学实验中常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试回答:在光照明亮的实验室里,在显微镜视野

中能清晰看到细胞壁,但看不清楚细胞是否发生质壁分离。为便于判明,此时应

A.改用凹面反光镜、放大光圈 B. 改用凹面反光镜、缩小光圈

C.改用平面反光镜、放大光圈 D. 改用平面反光镜、缩小光圈

例8:观察玻片标本时,若发现视野前方较暗后方较亮,应调节

A.目镜 B.物镜 C.光 D.反光镜

7、生物绘图:点线绘图法。如绘细胞结构模拟图,用线绘制细胞壁及生物膜,用点的

密度来表示细胞质和细胞核的明暗程度。注意图的各部分比例适当,细胞结构名称

拉水平线注明,一般标在图形右侧。

8、显微镜使用时异物的判断:目镜、物镜或装片上,通常通过移动玻片(是否在玻片

上),转动转换器(是否在物镜上)来判断,剩下在目镜上。

例9:某学生用显微镜观察装片时,在低倍物镜下发现一异物,当移动装片时,异物不动,

然后转换高倍物镜后,异物仍存在。则异物可能在

A.反光镜上 B.物镜上 C.目镜上 D.装片上

例10:(双选)某学生用显微镜观察装片时,见视野中有甲、乙、丙三异物。为判断异物的

位置,他先转动目镜,见甲异物动,然后转换物镜,三异物仍存在。据此,三异物可能在

A.目镜 B.物镜 C.反光镜 D.装片

四、练习:

1.关于“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的实验,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时,正确的操作顺序应是( ) ①把装片放在载物台上,使标本位于低倍镜的正下方

②眼睛从侧面注视物镜,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至离标本0.5cm处

③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④调节反光镜,左眼注视目镜,使视野明亮 ⑤用左眼注视目镜,同时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直到看见物像;再用细准焦螺旋调节,使视野中的物像清晰

⑥转动转换器使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⑦转动细调节器,直到物像清晰

⑧将要观察的物像移动到视野中央

A.①③②④⑤⑦⑧⑥ B.③④①②⑤⑧⑥⑦

C.④③①⑦②⑥⑤⑧ D.①②③④⑦⑥⑤⑧

2.用显微镜观察生物体的基本结构,所要观察的生物材料必须是:

A.经过染色的 B.形态规则的 C.干净的 D.薄而透明的

3.在观察临时装片时,如在视野中看到中央发亮,周边黑暗的圆圈,该圆圈可能是:

A.污物 B.气泡 C.细胞 D.墨水

4.遮光器上光圈的作用是;

A.调节焦距 B.调节视野亮度

C.调节光线角度 D.调节图像图像清晰度

5.显微镜对光时,下列各种操作操作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让低倍镜正对玻片标本 B.载物台上不放任何玻片,让低倍镜头正对通光孔

C.用高倍物镜正对通光孔 D.对光时必须用平面反光镜

6.下列几种正在转动粗准焦螺旋使用显微镜的操作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眼睛注视目镜向下转动粗准焦螺旋

B.眼睛注视着物镜与玻片用粗准焦螺旋下降镜筒

C.眼睛注视着反光镜下降镜筒

D.升镜筒时眼睛必须注视着目镜

7.下列关于高倍镜的使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因为藓类的叶片大,在高倍镜下容易找到,所以可以直接使用高倍镜观察

B.在低倍镜下找到叶片细胞,即可换高倍镜观察

C.换用高倍物镜后,必须先用粗准焦螺旋调焦,再用细准焦螺旋调至物像最清晰

D.为了使高倍镜下的视野亮一些,可使用最大的光圈或凹面反光镜

8.下面是某同学在练习使用显微镜的方法步骤:

(1)取出显微镜后,放在实验台中间略偏左,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2)转动转换器,使高倍镜对准通光孔。

(3)调整光圈,左眼注视目镜,转动反光镜,直到看到白亮的视野。

(4)把玻片标本用压片夹夹在载物台上,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5)左眼注视目镜,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再转动粗准焦螺旋升镜筒,直到

看到清晰的物象。

(6)使用高倍物镜观察时,先用粗准焦螺旋升镜筒,再转动转换器换高倍物镜,然后用细准焦螺旋调至看到清晰的物像。

(7)观察完毕,直接取下玻片标本,用纱布擦拭显微镜后还原,并放回原处。

指出上述操作中的错误,并改正。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 无 小 有 大 倒立放大的虚像 乘积 长度和宽度 面积 二、2、对光 转动转换器 低 较大 目镜 遮光器和反光镜 较小光圈或用平面反光镜 较大光圈或用凹面反光镜 3、通光孔 粗准焦螺旋 细准焦螺旋 4、视野中央 细准焦螺旋和反光镜

三、例题:1、A;2、C;;3、B 4、D;5、A;6、B;7、D;8、D;9、C;10AD;

三、练习:1、B;2、D;3、B;4、B; 5、B;6、B;7、D;

14、2;“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改:高倍物镜改为低倍物镜

5;“左眼注视目镜”;改:双眼注视着物镜与玻片之间的距离

6;“先用粗准焦螺旋升镜筒,再转动转换器换高倍物镜” 改:低倍物镜下找到目标后,直接转转换器换高倍物镜

7;“直接取下玻片标本”;改:用粗准焦螺旋升镜筒,再取下玻片标本

一、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必修一P7)

(一)、实验目的:

1、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点

2、运用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利用高倍镜可以看到某些在低倍镜下无法看到的细胞结构,例如:可以

看到叶绿体、线粒体等细胞器,从而能够区别不同的细胞。

(三)、实验材料用具:

1、材料:真菌(如酵母菌)细胞,低等植物(如水绵)细胞,高等植物细胞(如叶的

保卫细胞),动物细胞(如鱼的红细胞或蛙的皮肤上皮细胞)。

2、用具: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滴管,清水。

(四)、方法步骤:

第一步:制作不同材料的临时装片:

思考题1:如何制作临时装片?制作临时装片需要注意什么? 例1:制作临时装片时,须让盖玻片的一侧先接触水滴,然后再轻轻地盖上,其主要目的是

A.避免盖玻片下面出现气泡 B.防止水溢出

C.增强透明度 D.防止实际材料被损坏 例2:盖盖玻片正确方法是

A. B. C. D.

第二步:转动反光镜使视野明亮

第三步:在低倍镜下观察清楚后,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

第四步:用转换器转过高倍物镜

思考题2:为什么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后,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的中央,再换高

倍镜观察? 思考题3:用转换器转过高倍物镜后,转动粗准焦螺旋行不行?为什么? 思考题4:是低倍镜还是高倍镜的视野大,视野明亮?为什么?

第五步:观察并用细准焦螺旋调焦。

(五)讨论:

讨论1、使用高倍镜观察的步骤和要点是什么?

讨论2.试归纳所观察到的细胞在结构上的共同点,并描述它们之间的差异,分析产生差异

的可能的原因? 讨论3.P8图是一个大肠杆菌的电镜照片和结构模式图,大肠杆菌与你在本实验中观察到的

细胞有什么主要区别?

(六)练习:

1.如图是制作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方法步骤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字母表示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E的操作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D和图G所滴的液体分别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4)在显微镜下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时,颜色最深的是细胞的_______________。

(5)显微镜的镜臂不能向后倾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同学在观察变形虫临时装片时,发现视野中有一较大的变形虫,但在图像上有一

小片污物,影响了对变形虫的观察。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不调换目镜和物镜的情况下,该同学应如何判断污物在何处?写出操作步骤。

(2)如果确认污物在装片内部,在既不允许重新制作装片又不能揭开盖玻片的情况下,

如何清除或使污物与变形虫分开?

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参考答案

思考题1:先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水,将实验材料放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防止出现气泡; 例1:A;例2:B;

思考题2:如果直接用高倍镜观察,往往由于观察的对象不在视野范围内而找不到。因此,

需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并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的中央,再换高倍镜观察。

思考题3:不行。用高倍镜观察,只需微调即可。转动粗准焦螺旋,容易压坏玻片。 思考题4:低倍镜的视野大,通过的光多,放大的倍数小;高倍镜视野小,通过的光少,但放大的倍数高。 讨论1:(1)首先用低倍镜观察,找到要观察的物像,并移到视野的中央。

(2)转动转换器,用高倍镜观察,并轻轻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看清楚材料为止。 讨论2:这些细胞在结构上的共同点是: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

各种细胞之间的差异和产生差异的可能原因是:这些细胞的位置和功能不同,其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是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分化产生的差异;不同物种细胞结构不同的原因是是遗传物质不同。

讨论3:从模式图中可以看出,大肠杆菌没有明显的细胞核,没有核膜,细胞外有鞭毛,等

练习1、(1)B→D→C→A→E→G→F (2)避免盖玻片下面产生气泡

(3)清水;稀碘液 (4)细胞核(5)避免临时装片上的液体溢出,污染显微镜

练习2、(1)先轻轻移动装片,观察污物是否随着移动,如果随着移动,则污物在装片表

面或内部;如果移动装片,污物不动,一般在镜头上,可先转动目镜,看污物

是否转动,如果污物随着转动,说明污物在目镜上,否则可能在物镜上

(2)用吸水纸在一侧吸引内部液体,使污物与变形虫分开

二、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必修一P26)

一、实验目的:初步掌握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思考题1: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的作用原理、作用对象与作用结果分别是什么? 思考题2:在本实验中,盐酸起的作用什么?

用显微镜观察 用()眼篇七
《光学显微镜的使用》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yaoleikaoshi/209681.html

    上一篇:心灵净化的句子

    下一篇:经典神留言

    【用显微镜观察 用()眼】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