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精神的诗句

| 中医助理医师 |

【www.guakaob.com--中医助理医师】

表现精神的诗句篇一
《古诗的思想情感》

表现精神的诗句篇二
《常见的古诗中思想感情》

常见的古诗中思想感情

2010-08-11 16:21:30| 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常见的古诗中思想感情

忧国忧民 建功报国 怀古伤今

蔑视权贵 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

寄情山水 归隐田园 登高览胜

惜春悲秋 思乡怀人 长亭送别

思乡念亲 相知相思 别恨离愁

一、忧国忧民

1、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杜牧《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反映离乱的痛苦

杜甫《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3、同情人民的疾苦

白居易《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杜甫《登岳阳楼》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苏轼《赤壁怀古》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6、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杜甫《兵车行》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7、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屈原《涉江》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我不能改变志向,去顺从世俗啊,当然难免愁苦终身不得志。)

二、建功报国

(1)、 建功立业的渴望

曹操《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陆游《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2)、保家卫国的决心

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3)、报国无门的悲伤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

(4)、山河沦丧的痛苦

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文天祥《过零丁洋》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三、思乡怀人

(1)、羁旅愁思

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以舟泊暮宿为背景抒发旅途愁思的诗。)

温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duó),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2)、思亲念友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

(3)、边关思乡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

(4)、闺中怀人

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离别的愁绪也渐生渐多,就像眼前这一江春水,来路无穷,去程不尽。于是只好上楼远望你离去的方向,期盼能够早归。)

李白《乐府》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四、寄情山水、

(1)田园的悠闲

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反映了诗人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孟浩然《过故人庄》

(2)、昔盛今衰的感慨

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3)、借古讽今的情怀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4)、青春易逝的伤感

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因春而起的羁旅之愁,春光老去,而“燕归人未归”,满怀落拓愁绪)

(5)、仕途失意的苦闷

白居易《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6)、告慰平生的喜悦

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辛弃疾《西江月》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五、长亭送别

(1)、依依不舍的留念

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多情自古伤离别。

王维《渭城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请问东流水,离情别意与之相比谁短长?)

(2)、情深意长的勉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3)、坦陈心志的告白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我的心依像一颗珍藏在玉壶中的冰一般晶莹纯洁)

六、怀古伤今

(1)触景生情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通过诗人用景物组成的一幅画,也让读者触景生情。这便是怀古诗的写景抒情。

晚唐)韦庄的《台城》: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用眼前的江南烟雨景物,对比映衬六朝那一度奢华无度热闹非凡又一个个竞相灭亡的朝代。

七、蔑视权贵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诗人向东鲁诸公表示决心,与当时的恶势力势不两立,决不妥协。显示了诗人的反抗精神,表现李白追求个性自由、蔑视权贵的傲岸性格和豪迈气概

八、愤世嫉俗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引发诗人忧愤郁悒,显示诗人郁结之浓,忧愤之深、,心绪之烈,感情一触即发不可抑止喷薄而出。

九、怀才不遇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岳飞用“三十功名尘与土”来感叹自己多年劳苦奔波,人海浮沉所成就的低微,一事无成也。用“八千里路云和月”每多含有自况壮行跋涉千里的豪情。

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

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

1. 评价主旨内涵:——言有尽而意无穷

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味深长 意在言外耐人寻味

言在此而意在彼

2. 品析语言风格:——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豪放(恢宏阔远、博大新奇);雄奇(雄伟劲健、奇崛峭拔)、沉郁(深沉蕴藉);直率(奔肆率直);婉约(曲柔细密、情调缠绵);含蓄(藏而不露);清新(清秀奇丽);风趣(幽默诙谐)等。

3. 赏析描写手法:——一切景语皆情语

对比比较;映衬反衬;虚拟写实;象征暗示,托物寓意;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化用典故,以古说(讽)今;静景动写,以动写静;渲染烘托,直抒胸臆;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白描勾勒,浓墨重彩。

4. 领悟作者情感: ——看似无情皆有情

喜悦、甜蜜、愉悦、淡泊、忧郁、激昂、恬淡、闲逸、失望、寂寞、孤寂、落泊、幽怨、壮逸、旷达、高雅、愤懑、焦灼、缠绵等。

古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和常见的题材

是试题切入角度小,但以对全诗的理解为基础,且离不开景、情、境;二是文字浅易,抒发的是人之常情,如山水情、故园情、别离情等。考生一般对考点比较熟 悉,能比较轻松地读懂诗歌,但答题结果却年年失分严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致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

答题自然要根据试题的要求给出相应的答案。就古诗鉴赏题而言,大体上可归纳出五种问答模式,本文对之加以例析,供大家参考。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 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 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表现精神的诗句篇三
《诗歌的思想内容》

一、诗歌的思想内容

常见情感:忧愁、惆怅、孤独、寂寞、伤感、烦闷、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持节操等。

(一)边塞诗(建功报国类)

唐诗多为:

1.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

2.从军边塞、杀敌报国的意志;

3.描绘将士英勇无畏、昂扬勃发的精神状态;

4.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

5.建功立业的渴望和保家卫国的豪情;

6.将士久戍的乡愁和闺中妻子的离恨;

7.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

8.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

9.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

10.对腐败无能的将领的愤怒和对士兵痛苦生活的同情;

11.盼望爱兵如子、英勇善战的将领出现。

宋词常有:

1.山河沦丧的痛苦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2.壮志难酬的怨愤和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3.对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思收复失地的痛苦;

4.对投降派、主和派及小人当道的愤懑;5.对异族统治下人民流离失所、痛苦生活的同情。

风格多为:悲凉慷慨、雄浑豪放、奔腾俊伟等。

(二)忧国伤时类(与上一类多有重复)

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2.反映离乱的痛苦;

3.同情人民的疾苦;

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5.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6.揭露统治者的横征暴敛。

(三)送别诗

1.直接抒写离别之情(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前途艰辛的担忧;

2.重在劝勉、鼓励、安慰

3.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

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长亭、杨柳、夕阳、酒、秋等 。

(四)山水田园诗

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1.描写自然风光;

2.农村景物;

3.闲适、恬淡的隐居生活。

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田园诗风格为恬淡宁谧,山水诗风格为清新优美。

(五)咏物诗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六)思乡怀人类诗歌

1.羁旅愁思;

2.思念亲友;

3.征人思乡;

4.闺中怀人。

写作上:

1触景伤情;

2.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

3.托物传情(月、雁、笛、柳);

4.因梦寄情;

5.妙喻传情。

(七)咏史怀古诗

1.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感慨个人遭遇(怀才不遇),或抨击社会现实;

2.对历史、功名利禄、繁华富贵等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

3.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

(八)思妇闺情诗

1.抒发别离苦情;

2.描写美人迟暮;

3.寄寓人生感慨。

(九)即景(或即事)抒怀类诗歌

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2.昔胜今衰的感慨;

3.借古讽今的情怀;

4.青春易逝的伤感;

5.仕途失意的苦闷;

6.告慰平生的喜悦;

7.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8.记梦悼亡,遗世游仙。

二、常见意象的含义:

杨柳——离情别恨或柔情

梧桐——寂寞惆怅、凄苦凄凉悲伤

绿叶——希望、活力

黄叶——新陈代谢或表现美人迟暮

禾黍——对昔盛今衰的感叹

黄粱——虚幻的事或欲望的破灭

鸿雁——书信、两情交往或思乡之情

鹧鸪——荒凉破败或惆怅落寞

杜鹃——哀怨、凄恻、思归

鱼——自由、闲适

沙鸥——人生的飘零或伤感愁怀

青鸟——情人的使者

露——人生短促、生命易逝

雪——纯洁、高洁或表环境的恶劣

霜——人生无常易老,表前路坎坷

浮云——游子漂泊、飘零

船——漂泊、无拘无束,自由旷达

秋雨——忧愁

流水——叹惋、时间流逝

落叶——失意、伤感

大漠——苍凉

旷野——凄清

竹林——闲趣、隐逸

孤灯——孤苦、羁旅凄凉思乡怀人

古琴——知音

古道——荒凉

长亭——送别

楼兰 ——国立功

关山——怀乡、思人

阳关——离别送行

莲——爱情

阑干——思念、寂寞、离愁

孤雁——思亲,思乡,孤独

寒蝉——悲凉、离愁别绪

解题思路(方法指导)点拨

1.理解和挖掘“注释”信息,把握思想感情:

作为考试题中的注释,我们认为这绝不是“无意点缀”,而是出题人“有意而为”,注释的信息是出题人留给解题人(考生)解答问题的“蛛丝马迹”,我们找到这些“蛛丝马迹”并“顺藤摸瓜”,在考场上,可能会有更好的收获。 例:(2009全国I)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 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表现精神的诗句篇四
《古诗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表现精神的诗句篇五
《最能体现李白精神风格的诗句》

表现精神的诗句篇六
《古代诗歌中的情感特征和文化精神-忧患精神》

古代诗歌中的情感特征和文化精神-忧患精神

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华文明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重要的表现形态,支撑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也必然支撑着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与繁荣。诗歌是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典文学的精华。古代诗歌的天空,群星璀璨;古代诗歌的文本,倾诉千年。古代诗歌因为“风光”,所以引人入胜;因为“无限”,所以拙笔难描。但有一点可以坚信:人对精神的追求是永恒的,文学对精神的追求也是永恒的。这种永恒,既是文学发展的动力,也是我们民族进步的动力。

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文明的神圣象征,中国之所以被称为诗国,足以说明诗歌在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意义。诗歌在中华民族古老的机体上有一种异乎寻常的作用,它甚至不仅仅是属于文学艺术,它还是中华民族在悠远的历史岁月中所选择的一种生存方式和表达形式,它积淀着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体系、文化结构、思维模式、品格智慧等。古代诗歌对近代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先人的创作中我们领悟并发扬了文学创作中可贵的精神。

一、诗歌中的忧患精神

中庸平和、过犹不及的儒家信条决定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中和之美。中和精神的深层意蕴则在于忧患精神。忧患是诗人良知、道义、情感等的综合体现,是诗人绝不向现实妥协的价值观借诗体的凝聚升华。 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慨当以慷,忧思难忘”,北朝乐府民歌的“陇头流水,鸣声呜咽。遥望秦川,肝肠寸断”,鲍照的“自古圣贤皆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杜甫的“戎马关山北,凭轩涕自流”等,都是说不尽的忧患。

忧患精神是一种群体意识的体现,而不仅仅局限于小我的范围。又由于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人要生存发展,就不得不面对来自主客观的种种矛盾。忧患的心理基础是防患、救患,然而很多患难是防不胜防的,了却此事,又生彼事,所以忧患精神实际上又是一种悲剧意识的体现。

二、忧患的本质是一种苍凉

古代诗歌的发展一直贯穿着悲凉忧愁的情愫,体现着诗人内心炙热的忧患精神,那种忧患,即使你妄图用儒道思想来稀释和冲淡,也只能是徒劳,只能是一种企望解脱忧患的天真。故几多沉浮后的苏轼终于唱出了“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壮心落落的辛弃疾也不免“换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其实,忧患的本质仍然是一种驱不散的苍凉啊。

下面我将具体剖析忧患精神在古代诗歌中的体现以及对近代文学创作的影响:

1.哀

诗人哀民生之须臾:“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哀生不逢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哀世事多变:“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哀身不由己:“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李颀《古从军行》)。

伴随历史前进的步伐,社会在进步,思想在转变,但是文学对于忧患精神的追求却从未消逝,并非文学工作者刻意而为之,只是一种精神已经神扎在那儿,岿然不动。只需信手拈来,它就清楚明白地体现在作品中,待读者去细细品味那份忧患精神,那份难言的“哀”。

2.伤

诗人伤国事之艰危:“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度今宵垂泪痕”(陆游《关山月》);伤生活之辛苦:“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卖炭翁》);伤亲友之亡故:“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伤草木之凋零:“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燕歌行》)。多愁伤感既是诗人的特性,又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情感特征。

近代文坛上不少的作家作品中都表现出一种悲伤的情绪,如古代诗歌一样,国事、生活、亲情、自然都可以是作家酝酿其伤的源。近代五四文学革命时期,受各种文学思潮与创作方法影响的作家们,相近者组成不同的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主张,雨丝社、未名社、浅草社的创作都带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其作品朴实中带有悲凉。但是总归有一点是相同的,它们中的大多数都是革命文学的先锋,在与政治挂钩的前提下,文学或多或少会对社会现实产生一定程度地抨击,流露出些许的伤感情怀,借以引起广泛的关注,实现文学革命的价值,当然,更表现出文学作品的多功能性。鲁迅先生有语形容阿Q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用此来形容近代文学的所谓“伤”又何尝不可呢?

以近代文坛的大家巴金为例,他主要经历了30年代和40年代两个阶段的创作时期,前期以《爱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为代表,它的基调在于对革命、反抗的呼唤,后期创作作品题材、主题都发生了变化,主要以《寒夜》为代表,在于表现对旧社会的批判。我想说,不论其创作风格怎么变化,巴金那份关注国家、牵挂社会的心总是没有改变的。通过作品写人生,将社会生活浓缩反映到作品中,表现那份深深

的忧患,悠悠的伤逝。

巴金乃至近代文学创作的伤,并非是失望,用伤的心境去言说,是渴望改变,是充满希望的表现。

3.愁

纵览三千年中国诗歌史,忧患无处不在,它往往通过悲愁来体现。把其进行分类,可以划分出很多种,例如国愁、家愁、秋愁、闲愁、春愁、旅愁、情愁、离愁、乡愁等等。

在此我主要以国愁为例,阐释我对古代诗歌忧患精神的理解以及其对近代创作的启示:

屈原是第一位“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爱国主义先驱,他的作品为楚国遭强秦侵凌而悲愤,因楚国君王昏庸、大臣腐败、国政衰微而忧虑,虽屡遭贬谪流放,却九死不悔,奠定了后来诗词“国愁”的基本思想。

如果说屈原的国愁尚带有极浓的忠君意识的话,处于“安史之乱”前后的杜甫在《春望》、《北征》、“三吏三别”中所寄托的国愁就带有更多的忧民情怀。杜甫生活的后半生,国衰、友亡、身瘁,让其忧愁万分!所以,杜甫回顾他自己的一生时,怎么可能不抑塞利落呢?他那首《登高》,至今读来,依然让人唏嘘不已: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全诗八句,聚聚血泪,字字哀愁,诗人一生的艰难困苦伴随着家愁国恨在无边无际的万里悲秋凝聚成百感交集的感伤,铸就成悲壮苍凉的意境,真的是“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气好个秋”!

杜甫之所以伟大,之所以是诗圣,就在于他无论自己多么的穷困潦倒,都不舍一腔忧国忧民之心。正如新唐书《新唐书•杜甫传》所言:杜甫“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这就是杜甫的追求——执着的追求。

这种浓烈的充满悲情但不绝望的渴望改变的思想在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中绝不仅仅是杜甫有之,像苏轼充满自我超越与审美人生的追求,自养其身、独享人生的精神境界,“吾生如寄”、善处忧患的心灵和谐。陆游那份壮士书怀,慨当以慷;英雄失路,沉吟悲凉的愁绪。可以说陆游用他一己之诗,抒发了自己的国愁家恨,唱出了南宋一世的忧愤希望。

这种愁绪是诗人爱国的表现,延续至近代,愁绪主旨的表现依然不落俗套。对国家的悲愁何尝不是对祖国深沉的爱呢?对家乡的思愁何尝不是对亲人永恒的眷恋呢?对自然的哀愁何尝不是对生存环境的深切的关注呢?对爱人的情愁何尝不是对思想自白的向往呢?愁,这种思绪,确实,很苍凉。但是拨开浓雾,眼前的不再是海市蜃楼的虚幻,而是可以真实感受的那份忧世忧民的精神。因为他在文学中,因为它陈列在作品中。

40年代中国处于抗日救亡时期,民族的危亡震撼了一代文人的心灵,他们奋笔疾书,将他们的忧患意识真切地反应到作品里,他们的创作中无不体现着对国家深切的哀愁,同时提醒告诫着我们的亿万万同胞。在诗人艾青的创作中,具有独特的意向和主题,其诗歌的中心意向是土地和太阳,主题则是爱国主义。首先,土地意向——表明对祖国和人民深沉的爱,对民族危难和人民疾苦的急切忧患和深广忧愤,例如《我爱这土地》;其次太阳意向——表明对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的热烈不惜的追求,例如《向太阳》、《黎明的通知》。近代文坛上的作家无不有一丝淡淡的忧患,他们热爱祖国,他们重视人民,所以才会有愁绪,才讲座这份愁延续下来,也从古代诗歌的忧患精神中汲取了养料,将先人的艺术手法加以临摹和借鉴,从而更好地进行文学创作,反应时代的主旋律。

风花雪月,春夏秋冬,国事家事天下事,处处脱不掉悲愁的缠绕。从“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涉世未深,到“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的老到深沉;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直抒胸臆,到“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的沉郁悲愤;从“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一时一己之愁,到“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的社会时代之愁,可以说,一部中国古代诗歌史,写尽了人间的悲愁忧患。而对于近代作家的创作而言,沿袭的就不仅仅是外在的表现叙事、抒情创作手法了,更多的是那份对于创作初衷的剖析,对于现任可贵精神的保留与发扬,我相信其中有忧患精神忝列其中。

总之,忧患,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主要情感特征和文化精神,不仅促进了中国文化的进一步诗化,还对使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文学创作进入到一个更高的美学层次,从而产生了更大的美学效应和社会价值。

表现精神的诗句篇七
《古诗的思想感情》

1.《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2、《次北固山下》是千古传颂的名篇,其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备受称赞的名句。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但时近春节,头顶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3、《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是白居易于穆宗长庆三年(公元823年)任杭州刺史时写的。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在西湖早春盛景中无比喜悦的心情。

4、《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5、《望岳》当时诗人二十几岁,这也是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诗中还蕴含了一番哲理,即: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高峰,就能俯视万物。

6、《春望》757年三月,春回大地,草木茂盛,鸟语花香,长安城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而诗人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此景只能增添杜甫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感时花溅泪”——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 “恨别鸟惊心”——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其实在这里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为:由于为国事而感到伤心,为离别而感到遗憾,所以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7、《石壕吏》是杜甫的一首叙事诗,反映的是安史之乱时期老百姓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朝庭无能黑暗的批判,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8、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共五首,有写农村生活风貌的,有写诗人跟乡邻们交往的,有写诗人出游的,这一首专写诗人的劳动,这些诗都以抒情为主,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终生隐居的意愿。

9、《使至塞上》王维 王维以监察御史从军赴凉州,居河西节度使幕中。这诗是出塞途中所作,“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总结:《使至塞上》,借景写出了自己孤寂的感情;

10、 《渡荆门送别》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

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入”字用得贴切,是对前途的展望,大江无阻挡地流向远方,空间广阔,打开了诗人眼界,奔腾着诗人的想像,洋溢着诗人青春蓬勃的朝气。

11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这首诗写了诗人登楼的所见所感,虽是抒写到岳阳楼游玩,但心系国家政事,忧国忧民,借登楼来谱写了一首爱国诗篇。

1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这两句本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抒发诗人身世之感。这两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13、《赤壁》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14、《过零丁洋》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

15、《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达了词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

16、《山坡羊•潼关怀古》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写出诗人对以往历史的概括与评价,顿生感慨之情: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

17、,《饮酒》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 :“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18《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19、<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多么深切的期望!它把诗人舍己为人,至死无悔的高尚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全诗主旨所在,也是最动人,感召力最强之处。

20、《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写了唐代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因朋友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忽如”两句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忽”字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传出

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声。以春花喻冬雪,贴切动人。雪压枝头,犹如雪白的梨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的,压枝欲低。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幻化为一片明丽的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人称“妙手回春”,正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21、<己亥杂诗》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

22、《望江南》这是一首写离情愁思之词。

23、《渔家傲秋思》此词慷慨悲凉,同样表现了他抵御外患、报国立功的壮烈情怀。 24《城子密州出猎》渴望被重用,为国效力

25《武陵春》表现了她的故国之思。构思新颖,想象丰富。通过暮春景物勾出内心活动,以舴艋舟载不动愁的艺术形象来表达悲愁之多。

26、《破 阵 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渴望建功立业,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

27、《关雎》表现的青年男子对美丽善良女子的热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挚美好的爱情生活

28《蒹葭》一个男子强烈思念心上人,苦苦追寻而不得的失望、惆怅的心理。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yaoleikaoshi/211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