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八首 其一

| 中医助理医师 |

【www.guakaob.com--中医助理医师】

秋兴八首 其一篇一
《秋兴八首其一》

秋兴八首 其一篇二
《秋兴八首其一》

秋兴八首 其一篇三
《秋兴八首其一》

《秋兴八首其一 》《登高》

——比较阅读

学习目标

1、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一、导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白与杜甫一生都在燃烧,李白是天上的陨石,杜甫是人间的火种。

李白是仙,超凡脱俗;杜甫是圣,超凡入俗。李白以天才写诗,“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在浪漫的想象中飞行;杜甫一生以学养写诗,“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在现实的荆棘与泥泞中艰难跋涉。李白是盛唐精神的写照,杜甫是苦难人间的歌者。

二、知识回顾:

接触过的杜甫作品:

初中:《望岳》《春望》 《石壕吏》

《春夜喜雨》《江南逢李龟年》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高中:《蜀相》《旅夜书怀》《阁夜》

《登岳阳楼》

《小寒食舟中作》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恨别》《月夜忆舍弟》《夔州歌十绝句》

《村夜》 《野望》

杜甫诗歌中最感动你的是什么?

(一)忧国忧民,渴望兼济天下;

(二)仰慕英雄、壮志难酬;

(三)漂泊无依、老病孤愁 ;

(四)眷恋亲情、友情、爱情。

三、老师范读 初步感知

谈谈你对这两首诗的第一印象

四、知人论世 解读诗意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秋兴》

白露使枫树林凋谢衰败了,巫山巫峡气象萧瑟阴沉。巫峡江中的波浪汹涌,接连天际,山上雾霭阴沉接地。丛菊已开两度令人回忆往昔而潸然泪下,一叶孤舟系在江岸,像系着我思念故园之情。深秋季节,人们在赶制新衣,傍晚站在白帝城高处,可以听到急促的捣衣声。 《登高》

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

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五、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分析意象 品味语言 赏鉴手法 把握感情

合作探讨

1、比较:写作背景 2、 景物特点(意象 意境)

3、 情感 4、表现手法

1、比较写作背景

《秋兴八首》其一——765年四月旅居夔州期间(两年)

《登高》——767年秋夔州

相同的背景

2、比较景物特点(意象 意境)

(1)《秋兴八首》其一

意象:凋伤的枫林,萧森的巫峡,汹涌的江波,塞上的风云,两开的丛菊,孤独的小舟,急促的砧声

意境:阴森萧瑟、孤单凄凉

(2)《登高》

意象: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落木、长江

意境:萧索惨淡、辽阔苍凉

3、比较情感

面对自然秋景,作者在两首诗中抒发的感情是否一致呢?能否用一个字概括呢?(悲) 《秋兴八首 其一》

悲秋:悲 —— 自然之秋 人生之秋 国运衰落之秋

《登高》

宋代的罗大经指出《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诗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来?

八悲:他乡作客;经常作客;离家万里;凄凉秋日;登台无酒;登台无友;带病登台; 时世艰难,年过半百。 (从诗中直接找出)

概括:身逢乱世 时值悲秋 离乡万里 漂泊他乡

人到老年 体弱多病 孤独无依 家国多难

悲:自然之秋 人生之秋 家国之秋

4、比较表现手法

相同点:情景交融。(情感深沉)

情因景生,景因情而活,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不同点:《秋兴八首》其一

1、托物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2、象征【骇浪滔天,暗寓了时局动荡和心潮翻卷;阴云匝地,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

3、烘托【以秋风、捣衣声烘托含辛茹苦的游子无家可归的惆怅和凄凉】

《登高》

1、视角变换——仰视与俯视相结合

2、多重感官——视觉与听觉相结合

3、时空相结合

4、衬托【以长江的“不尽”衬托人生的短暂,抒发韶光易逝之感】

5、直抒胸臆【“艰难苦恨”,一个多年飘泊,孤苦无依,鬓发斑白,年迈多病的老者形象跃然纸上。】

比较《秋兴》与《登高》 (从不同角度比较)

共同点:

感情基调上:两首诗都有很浓的悲秋情结。世事艰辛,家愁国难,万里悲秋,老病孤舟,都化作千缕愁绪洋溢在字里行间,作千古一悲,千古一愁。

结构处置上:两诗的首联,颔联都极力描写秋景图,营造了一个悲愁萧森的氛围,使后面的抒情都顺理成章,打倒了景为情基,情为景发,浑然天成,足见构思之妙。

遣词造句上:都是律诗的典范之作,对仗工整又极具情势。在两诗的颔颈联里体现得特别明显。

不同点 :

感情基调上:《秋兴》诗感伤气氛太浓,境界不如《登高》壮阔。《秋兴》诗首联基调低沉,“凋伤”、“气萧森”是其体现,而《登高》仅点明“风急”、“天高”、“鸟飞回”。

境界上:《秋兴》虽有“江间波涛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但与《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相比还是有点逊色。

两首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共同特点:

年老、孤独、伤感、多病、颓丧,这正是诗人晚年生活的写照。

六:独立思考

炼字炼句 涵咏诗韵 (学生自由发挥)

《秋兴八首 其一》

示例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

“悲落叶于劲秋”,秋天草木的凋谢是最容易引起诗人感发的。“玉露凋伤枫树林”这一句,在凄凉之中还有一种艳丽的感觉。因为“玉露”有白色的暗示,白是一种冷色;“枫树林”有红色的暗示,红是一种暖色, 在悲哀中藏有热烈。这两种颜色的强烈对比,就更增强了“凋伤”这个词给人的感觉。

这是从夔州东望之所见,点出了他现在是身在夔州。“巫山”上到长江两岸的高山;“巫峡”下到深谷之间长江的流水。这虽然只是两个地名,但其中有一种包罗一切的“张力”:从高处到低处,从天到地,从山到水,眼前所有的一切都已经被萧森的秋意笼罩无余了。先给你一个整体的广角镜头,定下了一个整体大气候的基调,然后再具体来表现它是怎样的萧条和肃杀。

诗人借助秋露清冷,草木凋落,秋气萧森等景象,联想到自己功业无成、无人重用的寂寥一生,如今漂泊沦落,转徙他乡,这是何等哀伤。所以说,这是借用景物描写寄寓了诗人老大伤悲、凄苦的情怀。

首联状秋季阴森之景,衬作者低沉心境。

示例二、“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颔联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巫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大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

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从中流露出忧国忧民的愁绪。

因此,这两句既是写景,又是写事,又暗含感情,意蕴丰富。

触景生情,抒发感慨,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

示例三、“丛菊将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这一联是全篇诗意所在。

两开:实乃双关,既指菊开两度,又指泪流两回,见丛菊而流泪,去年如此,今年又如此,足见心情的凄伤。

故园心:似思故园,实即思念长安之心。

系:亦双关词语:孤舟停泊,舟系于岸;心念长安,系于故园。

颈联承颔联一转,由景生情,抒发感慨。

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

示例四:“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尾联转入秋思,将焦点转移到现实生活,进一步把秋思写足。表现游子无家可归的惆怅凄凉。

“摧”字形象地写出诗人急不可耐的思念故园、心怀家国的迫切心情。

所以这是悲人生之秋,悲国运衰落之秋。

《登高》

示例一:“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写登高所见所闻

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风急——凄寒; 天高——辽远 反衬人内心很孤单渺小 猿啸哀——叫声凄哀,闻者欲哭,悲情顿生; 鸟飞回——“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是诗人暮年漂泊的悲苦境况的真实写照

示例二、“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木——由树及人。看到落叶飘零,想自己已到生命的晚秋,有生命短暂之感。 长江——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无边、不尽——透出沉郁悲凉,不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更强调无处不含悲秋之气。 仰望/俯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

“落木”“长江”这两个意象会让你联想到什么?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春江花月夜》

这两句诗,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树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感慨万千。“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也让人感受到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露出浓重的沉郁悲凉。

以上四句写景,为下文悲秋抒情作了铺垫——融情入景,景中已自有情

既具客观事物的具体特征,也饱含着诗人特殊的感情色彩,表现了诗人特定的心情——主观化了的客观景物

示例四:“艰难苦困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艰难苦恨——诗中反映的虽是诗人万里作客、衰年多病的个人遭遇,但读者却可从中窥见战乱时代广大人民的苦难。

借酒浇愁,因病戒酒,悲情更难以排遣

尾联中“艰难” “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从两句的对仗关系看,“苦恨”与“新停”相对,应是副词加动词,“苦”是副词“很”,“恨”是动词“遗憾”,诗人很遗憾过早的白了双鬓,不能多为国家出力。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小结:我们来看,从自然之秋到人生之秋,再到家国之秋,是层层递进的。颔联“无边落木

萧萧下”既是自然之秋,又是人生之秋。“艰难苦恨繁霜鬓”既是个人艰难,又是国家艰难。“潦倒新停浊酒杯”既有对人生之秋的无奈,又有对家国之秋的无奈。三悲是互相交织的,回环往复的,不是孤立存在的。也就是说,自然、人生、家国,种种悲凉,在此刻就全部交织在一起了,喷涌而出,就形成了我们现在读到的被人称作“古今七言律第一”的《登高》。被称作“古今七言律第一”,除了思想内容上的特点,咱们再来看一下诗歌的形式。律诗在形式上非常讲究对仗,通常是颔联、颈联对仗,咱们来看这首诗,除颔联、颈联外,首、尾两联也是对仗的,句句对仗。而且句内还有对仗。如“风急”对“天高”,“渚请”对“沙白”。我们说“对仗工整”,这也是它被称作“古今七言律第一”的一个原因。

七:总结 风格:苍凉、雄浑、沉郁、悲壮

比较李杜

如果说李白呈现给我们的是浑身氤氲着侠气、仙气、阳刚之气的话,那么,迎面而来的杜甫则是整个的包裹着酸气、霉气、迂腐之气。李白飘逸浪漫,杜甫沉郁现实。面对朋友,李白是洒脱的,而杜甫却是细腻的,“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就是他对友人的关切问候。面对社会,李白选择的是任性自由,纵情山水而杜甫则在一声声叹息中浮浮沉沉,饱受折磨。 李白与杜甫有那么多的不同,却结为挚交好友,你对他们二人有什么看法呢,请结合他们的诗歌谈谈你的感受。

秋兴八首 其一篇四
《秋兴八首其一__豪华版课件

秋兴八首 其一篇五
《秋兴八首(其一)倾情打造!》

秋兴八首 其一篇六
《秋兴八首·其一 公开课最新》

秋兴八首 其一篇七
《秋兴八首其一 优秀课件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yaoleikaoshi/212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