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中医助理医师】
心情类的古诗词篇一
《情感比较类诗歌题》
心情类的古诗词篇二
《诗歌情感类型讲解》
教学目标: 1、体味古代诗词的思想情感2、探寻把握诗词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并利用所学方法准确把握诗词情感
教学难点:准确并全面把握诗歌的复杂情感、情感变化、情感思路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讲练结合
教 具:多媒体、学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这是唐代的张籍创作的《节妇吟》,同学们先来齐读一遍,体会诗人所要传达的思想情感。
学生齐读:
节妇吟
唐·张籍
——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君知妾有夫, 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 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 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 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 恨不相逢未嫁时.
生: 这首诗歌描写了一位已婚女子,经过思想斗争后终于拒绝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妇道;
教师提示:
1、作者——唐·张籍(唐代著名诗人,韩愈门生,历任国子监助教、国子博士、水部员外郎等职)
2、副标题《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3、李师道:是当时藩镇割据中的平卢淄青节度使,且有一大堆高官头衔,其势炙手可热。当时藩镇割据者用各种手段拉拢、勾结有名文人和中央官吏,以此扩张自己的势力。 (学生适当讨论后)
生:这是一首具有双层内涵的唐诗精品。在文字层面上,它描写了一位忠于丈夫的妻子,经过思想斗争后终于拒绝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妇道;在喻义的层面上,它表达了作者忠于朝廷、不被藩镇高官拉拢、收买的决心。这首诗实际上是作者为拒绝李师道的拉拢而写的,只不过用了比兴手法,说得比较委婉、客气。
师:张籍的巧妙之处就在于他很好的利用了诗歌表达情感的多元性。
古人云“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句话准确地表明了诗歌是传达诗人情感和志趣的一种主情的文学样式,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往往是多元化、多层次的。
回到应试层面上来看,近年来诗词“情感”类试题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高考中,2008年全国18套试卷中有9套考查对诗词情感的把握和评价,2009年则有了多达10套以上试卷涉及。纵观这些试题,我们会发现试题的命题动向有了新的变化。
二、命题动向
我们可以将高考情感类诗歌考查要点归纳为三类:
(一)对单一情感思路、细节的分析
(二)对变化情感的分析
(三)对复杂情感的分析
师:这类题型较难,在具体的答题过程中,很难做到准确全面,这就需要同学们具备扎实的基础、巧妙的方法和使用的答题技巧。
三、技巧方法探究:
(一)基本方法
1、读题目。
师:诗题对诗歌的内容有或明或暗的提示作用,从题目中我们可以把握出诗歌的内容走向、题材类别、表现手法以及情感基调。
尤其注意诸如“怨、恨、送、别、忆、赠、吟、怀、寄”等字眼。
(带领学生一起抓诗题中的关键字)
《书愤》:“愤”即感慨与忧愤之意;
《忆江上吴处士》:“忆”即忆念之意;
《天下怀李白》:“怀”即怀念之意;
《闺怨》:“怨”即幽怨之意;
《独坐敬亭山》《春夜喜雨》《征人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田园乐》
2、看作者。
师:诗人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以及他所遭遇的时代,都会在他的诗歌中刻下深深的烙印。所以,爱国忧民的杜甫可以写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雄浑悲慨; 内向温婉的李清照就有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的绵密悱恻;曹操横槊赋诗,《观沧海》慷慨悲凉;曹丕志得意满,《燕歌行》志深笔长;曹植少年才俊,《白马篇》英逸豪迈。
提醒学生注意:“知人论世”的前提:1,教材中学过的诗人。2,熟悉的诗人。3,注释中提供了介绍或背景的诗人。
3,寻找情感载体
师:诗人把感情汇聚在某一物象上,这一物象因包含了诗人的感情而形成意象。
(1)意象:自然意象、人事意象
月——思乡念亲 (带领学生背诵“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流水——人生苦短、命运无常
松竹梅——高洁坚贞 杜鹃——悲惨凄恻
雁——相思离愁(带领学生背诵“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登高、凭栏——相思之情、报国之志、壮志难酬的悲伤(带领学生背诵“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吹笛、吹笙——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内心孤寂
折柳——惜别怀远
(2)特别关注:
1、动词、形容词(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正是客心孤回处”)
2、修饰语(如“枯藤老树昏鸦)
3、特殊词(叠词、拟声词、颜色词)
如颜色词——暖色调“积极向上、意气风发”,冷色调“冷漠低沉、孤寂凄凉”
(二)能力提升,三首情感类诗词鉴赏评析
课堂活动:和学生一起完成这三首诗歌的赏析
1、对单一情感思路、细节分析:
归自南阳(李昌祺)
去日犹秋暑,归时已冷霜。 江山非故土,人物是他乡。
老态随年出,离愁共路长。 埃尘如见恋,到处扑衣裳。
问: 从思乡的角度看,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请概括。(4分)
课堂实录:
师:先从题目入手,应首先抓出哪个字?
生:归。
明确了诗歌情感和思乡有关。
师:首联中哪两个动词最重要?
生:去——离开,归——归来
师:再通过两个时间词的暗示,这就表明了离开故乡的时间很长了。
请同学归纳颔联中传达的信息。
生:身在异地他乡,眼前所见不是故乡风物。
师:很好,颈联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年龄增大。二呢?
生:乡情日浓。
师:尾联写自己风尘仆仆赶路,表现出了什么情感?
生:归情急切。
明确答案
答案:四层。首联为第一层,写离开故乡的时间很长。颔联为第二层,写眼前所见不是故乡风物。颈联为第三层,写随着年龄增大,乡情日浓。尾联为第四层,写旅途艰辛,反衬归情急切。
2、对变化情感的分析: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问: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课堂实录:
师:标题中应把握的是哪个词?
生:登楼——通常表达报国之志、壮志难酬。
师:谁来说说岳飞?
生:精忠报国之人,抗金名将,民族英雄。
师:诗人登黄鹤楼遥望北方失地,引起了作者怎样的感慨呢?
诗文中由“想当年”、“到而今”领起的这两组句子构成了一种什么关系?
生:对比。“想当年”的繁盛与“到而今”的满目疮痍形成了对比。
师:所以诗人首先是发出了昔盛今衰的悲慨。针对“想当年”、“到而今”的情境,还会有什么思想情感呢?
生1:对统治阶级奢侈误国的痛心。
生2:对外敌入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
生3:对百姓的同情。
师:接下来诗人的情感发生了变化,是由什么引起的呢?
生1:想象。想象“提锐旅”、“ 清河洛”,于是变得斗志昂扬。
生2:特别是想象胜利后再登黄鹤楼,心情变得舒畅了。
明确答案
答案: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入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级奢侈误国的痛心,转而到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最后在想象“提锐旅”、“ 清河洛”之后表现出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3、对复杂情感的分析:
春 日(南宋·吴锡畴①)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一窗草逆濂溪老②,五亩园私涑水翁③。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注】①吴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②濂溪老:即周敦颐,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③涑水翁:指司马光,世称涑水先生。
问:“幽情”在诗中指什么情感?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4分)
课堂实录:
师:依然请同学来分析诗题和作者给我们的暗示。
生1:标题名为《春日》,再加上首句“韶光大半去匆匆”,所以会抒发伤春之情。
生2:注释中说“吴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处于这样的背景下,应该会有忧国之情吧?
师:是的,后两联中,有个典故需要注意,怀王死后,正在流放中的屈原,得此消息,写了《招魂》,表示了对死于异国的怀王的吊唁和对楚国命运的哀伤。作者生活在偏安一隅的南宋,回想靖康之难,徽宗、钦宗被金人掳至北方,终死于五国城,其遭际颇似楚怀王。北宋灭亡,南宋依然不振,至作者生活的年代已危在旦夕。他心中自是不能平静。
明确答案
答案:“幽情”在本诗中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伤春之情。面对“韶光”匆匆逝去,目睹“落花”,满地堆积,一种“春去也”的感慨油然而生。(2分)二是忧国之情。身处南宋,国运衰微,盛景不再,大势已去,一种忧国伤时之痛郁结心头。(2分)
强调答题规范性:
1、层次清晰,注意分点作答,凸显层次。
2、吃透诗歌所蕴含的感情,找到导致感情变化的因素。注意基本格式:“由开头……转而到……”。
3、由表及里,逐渐深入,注意思维的全面严密。
四、即学即用
课堂练习——
(一)裴给事①宅白牡丹 (无名氏)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
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注] ①裴给事:裴潾,以门荫入仕,一生 “以道义自处,事上尽心,尤嫉朋党,故不为权幸所知。”唐敬宗宝历初年,曾任给事中。
就本诗第三、四句,结合全诗谈谈其中寄寓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
【解析指导】
玉盘,冷露,月白,风清,再加上寂静无人的空园,与上联描写的情景形成极其鲜明的对比。对白牡丹的形象刻划虽只是略加点染,但显然倾注了作者满心的爱悦和同情。“玉盘”,形容盛开的白牡丹,生动贴切。月夜的衬托和冷露的点缀,更增加了白牡丹形象的丰满。 参考答案:
1、白牡丹超尘脱俗,幽雅高尚,给人高洁之感,表达了诗人对白牡丹的赞美。
2、表现了对裴给事的高洁形象的赞赏和对其处境的同情。豪贵争赏紫牡丹,而“无人”看裴给事的白牡丹。即言裴给事之高洁,朝中竟无人赏识。
(二)村 夜(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心情类的古诗词篇三
《古代诗歌的思想情感类别》
心情类的古诗词篇四
《诗歌情感类型》
心情类的古诗词篇五
《诗歌·专题五 类型情感》
诗歌·专题五 类型情感
【要点】
归纳诗词常见类型,分析主旨
根据类型,分析鉴赏常见意象或意境
【回顾】
1.赏析诗句“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析诗句“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处飐,爱煞江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七大类型诗歌分析
送别诗
军旅诗
山水田园诗
思乡怀远诗(闺怨诗)
生活杂感诗(托物言志、咏史怀古)
哲理诗
讽刺诗
一、送别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1.题目中“之”的意识是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是一首_________诗,前两句轻快流畅,意境优美,后两句情景交融,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
诗歌标志:标题中常有“送”或“别”等字眼
常见意象:傍晚、月夜、长亭、渡口、古道、南浦、柳树、芳草、瘦马、晚风、浊酒、 行舟、笛声、远山等
基本主题:
① 依依不舍的留念;
② 情深意长的勉励、安慰与祝愿;
③ 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④ 坦陈心志的告白;
⑤ 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⑥ 因离别而产生的惆怅、孤寂、悲伤之情;自叹身世、命运等。
代表诗句: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别董大》唐·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雨霖铃》宋·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二、军旅诗
书愤
宋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诗歌标志:题目中多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
州词》、
《征人怨》、《关山月》、《从军行》等,多反映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以及战争。 常见意象:景物有大漠、关山、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 箭飞、马走;用品及乐器有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胡笳、琵琶、羌笛等;地名和民族名有:碛、西、轮台、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等。
或者,出现缅怀古代明君圣主、英雄豪杰的丰功伟业;国难当头、奸臣当道、昏君无能的社会现实以及战乱、民生、北伐等相关字词。
基本主题:
① 从军边塞、杀敌报国的意志;
② 建功立业、安邦定国的雄心壮志
③ 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
④ 山河沦丧的痛苦及久居边关的乡愁;
⑤ 塞外生活的艰辛、连年征战的惨烈以及对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百姓的同情;
⑥ 报国无门的怨愤、壮志未酬的愤懑和怀才不遇的哀痛
⑦ 思念家乡亲人、归家无望的哀痛;
⑧ 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黜武的统治者;
⑨ 奇丽壮阔的边塞风光及民族风情、民族交往。
历史变化:边塞诗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初唐——愤怒与沉郁;盛唐——雄浑与自豪; 中唐——苍凉与幽怨;晚唐——萧飒与悲苦,先后承接。宋代的边塞诗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
总体风格:雄壮豪迈,崇高壮美,委婉清丽包含了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 丽等。
代表诗句:
《凉州词》唐·王翰: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塞下曲》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从军行·其四》唐·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渔家傲》北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
白发征夫泪。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宋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诉衷情》宋·陆游: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三、山水田园诗
归园田居
晋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陶渊明是我国古典文学史中______诗歌流派的代表人物。
2.诗中交代劳作时间,写出归耕美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歌中“但使愿无违”中的“愿”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歌标志: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水,有限的田野,创造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常见意象: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墟里、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 基本主题:
① 厌弃官场黑暗,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怀才不遇的苦闷;
② 对宁静、平和、归隐生活的向往,抒发闲适自得的心情;
③ 描写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热爱大自然
④ 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
⑤ 歌颂劳动生活,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谊;
⑥ 反映农村生活与人民生活的贫困;
⑦ 揭露封建剥削
总体风格:风格清新、韵致高远、神韵天成
代表诗句:
《饮酒(其五)》东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游山西村》宋·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过故人庄》唐·孟浩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山居秋暝》唐·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终南别业》唐·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四、思乡怀远诗
黄鹤楼
唐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乡关”是指________________
2.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 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歌标志: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触发对远方亲友、故土的思念之 情。思妇闺情诗,羁旅行役诗也包含在此类诗中。
常见意象:杨柳、明月、鸿雁、杜鹃、鹧鸪、双鲤、尺素、梅花、燕子、鸡鸣、车铎、 板桥、山路、落日、秋风、孤帆等。
基本主题:
羁旅行役
①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及家园的热爱与思念。等。
③抒发独居它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以及宦海仕途的沉浮颠沛。
闺怨诗
① 表现闺中女子的后悔、怨恨
② 表现对游子的思念、想望
③ 表现闺中人的寂寞、冷清
④ 表现了一种怨战、厌战的情绪
代表诗句:
《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半钟声到客船。 《天净沙 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登高》唐·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闺怨》唐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春怨》唐 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五、生活杂感诗
一剪梅
宋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上片首句通过________、________的感受,点明时间已进入深秋。
2.“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三句历来为人称道,请试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歌标志:通过生活景、事、物等表达某种思想情感,包括咏史怀古、托物言志等。 基本主题:
杂感:
① 对青春易逝、时光不再的伤感;
② 对仕途失意、知音难觅的苦闷;
③ 对告慰平生、欢愉人生的喜悦;
④ 对忠贞爱情、诚挚友谊的赞美等
代表诗句:
《水调歌头》宋 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春夜喜雨》唐 杜甫: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托物言志:借助于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 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一般意象单纯、内涵丰富,即单纯与丰富的统一。从构思看,善于寄托、巧于立意,物我相融,托物寄意,借以自我写照。
⑤ 表达自己的志向或愿望;
⑥ 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⑦ 表达时光流逝、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
⑧ 表明心迹,表达对某种节操的坚守;
⑨ 表达对时事难测,对某种丑陋现象的抨击代表诗句:
代表诗句:
《题菊花》唐·黄巢: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菊花》唐·元稹: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咏史怀古: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临远、咏叹史实、怀念古 迹引发身世共鸣,或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的诗作。
⑩ 喟叹古今朝代兴亡变化、世事沧桑,感叹昔盛今衰、物是人非、自然永恒
11 借古讽今,批判现实;
12 借古人遭遇来类比自己的境遇,或抒写怀才不遇之叹,或表达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 13 对历史做冷静的理性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归纳历史规律等。
代表诗句:
《念奴娇·赤壁怀古》宋·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夏日绝句》宋·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宋·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六、哲理诗
《观书有感(其二)》
宋 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1.这是一首借助形象说理的诗。品读这首诗后回答:它是借助___________形象,让读者去体会与______________ 有关的道理。
2.诗中说当春水猛涨时,即使艨艟巨舰也如羽毛般轻,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意在强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哲理诗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或直接点 明主题,或含而不露,引人思考,内容多种多样,涉及自然、社会、人生、理想、爱情、艺术等方面。
代表诗句:
《题西林壁》宋·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观书有感(其一)》宋·朱熹: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心情类的古诗词篇六
《一样的心情,不一样的诗》
心情类的古诗词篇七
《情绪古诗词》
1、描写悲伤情绪的古诗词
刘禹锡 《竹枝词九首》的第七首
瞿塘嘈嘈十二滩, 人言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 等闲平地起波澜。
木兰花令 拟古决绝词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忆江南
昏鸦尽,小立恨因谁?飞雪乍翻香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
2、描写离别情绪的古诗词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渭城曲>>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唐.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3、哀愁、郁闷类
李清照的《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煜的《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4、心情欢快 春日偶成
作者:【程颢】 年代:【宋】 云淡风轻过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译文]天空飘着淡淡的白云,春风轻轻地佛着人面,时当近午,我漫步于野花之间,随着一行垂柳来到河边。当时的人不知我心里多么快乐,说我偷闲学那些到处游荡的少年。
为 难: 在拥挤的电梯里想放屁。
幸 运: 在屁出来之前,其它人都下电梯了。
高 兴: 电梯里只有自己一人,轻松自在的放一个屁。
后 悔: 太臭了,连自己都忍受不了。
羞 愧: 臭味消散之前,有人上电梯。
痛 苦: 电梯里只有自己和另一个人,那个人放了一个更臭的屁。
郁 闷: 放屁的那个人装作若无其事。
孤 独: 放屁的人先下了电梯,自己独自忍受屁臭。
委 屈: 屁儿没散尽之前,又有人上电梯。
郁 忿: 跟妈妈上电梯的孩子指着我说:妈妈,他放屁。
崩 溃: 妈妈告诉孩子:总有不自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