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美美在什么美在什么

| 中医助理医师 |

【www.guakaob.com--中医助理医师】

诗歌美美在什么美在什么篇一
《诗朗诵《美是什么》》

美 是 什 么

(生) 老师,美是什么?

(李) 美是春天的花红柳绿,是夏天的阳光明媚,

是秋天累累的果实,是冬天皑皑的白雪。

(窦) 美是潺潺流动的溪水,是姹紫嫣红的鲜花,

是高山的雄壮,是宇宙的深邃辽阔。

(康) 美是荷叶上水滴的圆润,是石间小草的坚韧,

是孤雁过后的惆怅,是鹰击长空的气势。

(师4)美是清晨的一颗甘露,晶莹剔透,让人倍感清凉;

是热烈当空的太阳,光芒万丈,让人对生活充满着希望;

美是午夜高挂的月亮,皎洁明朗,让人寄托着无限的想象。

(生) 老师,美是什么?

(李) 美是金字塔的神圣,是巴比伦的幻想,

是长城的绵延,是故宫的辉煌。

(康) 美是古典音乐的优雅,是流行音乐的激情,

是散文的清凉,是诗歌的空灵。

(窦) 美是王羲之《兰亭序》的浑然天成,是拉斐尔圣母像的甜美悠然,是梅

兰芳京剧表演的出神入化,是杨丽萍孔雀舞的柔美灵动。

(师4)美是茶花女悲惨的经历,是鲁滨逊漂流的奇迹,

是唐吉诃德荒诞的骑士生活,是大观园里的风花雪月。

(生) 老师,美还是什么?

(康) 美是我们健康可爱的身体,是文明优雅的举止,

是阳光积极的心态,是纯洁美好的品质。

(李) 美是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是朋友雪中送炭的相助,

是恋人温馨甜蜜的誓言,是爱人者人恒爱之的博大无私。

(师4)美是天涯边、夕阳下思乡游子的情怀,是灾区洪水里英勇奋战的身影。 (窦) 美是人们的幸福生活,是国家的繁荣昌盛,是世界的快乐和平。

(康、李)美是自然的礼物,世界因此而更加妩媚。

(窦、师4)美是人生的梦想,生命因此而更加精彩。

(合)让我们用心感受,一路与美同行……

诗歌美美在什么美在什么篇二
《诗歌的艺术美》

 诗无定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给诗歌鉴赏带来很大的困难。一些诗友经常说:评诗是很感性的事,没道理可讲。这种说法既有一定道理,也不是完全合理。这种观点的致命错误在于,过分夸大了不同主体对诗歌的审美差异,而抹杀了诗歌客体本身之美的相对独立性。这种观点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迷信“权威”,迷信“多数”,其危害是不言而喻的。以我看来,好诗总是可以说出个一二三四。本文力图从理论层面,对诗歌的评价标准给出我的粗浅想法。因为我对新诗了解很少,所以这里所提到的诗歌均指旧诗。   什么是好诗,什么是坏诗?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区分好诗与坏诗的标准在于美不美。这里的美是指广义的美,雄浑是美,沉郁也是美,豪放是美,忧郁也是美,明朗开阔是美,凄楚也是美。本文不打算从哲学上分析美的本质,仅打算在对一些诗歌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关于诗歌审美的可操作性的观点。   一、 诗歌之美的来源:   诗歌的美,是整体的美,很难把各种来源割裂开来。但具体分析,诗歌之美绝大多数缘于以下几个部分:   1、 意象之美。以意象达情、表义是诗歌的常用手法。古往今来,众多的优秀诗篇在我们眼前展现了纷繁复杂、无穷远尽的意象。有雄壮的,“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有深沉开阔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有以动感取胜的,“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有以静取胜的,“明月松间照,青泉石上流”,有意象纷呈的,如:“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有朦胧深致的,“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有阴涩晦暗的,“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有凄惨激越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以怪为美的,“科斗拳身薤倒披,鸾飘凤泊拿虎螭”;有主体鲜明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有幽怨悲苦的,“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有纤细柔弱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意象多种多样,很难作出无所不包的统计。塑造意象第一贵鲜明,即写物能抓住其关键特点,作到传神而生动,写人物能抓住其最典型的神态,直入其精神世界,使人物形象如在目前。如写猪“明日钢刀犹未扰,今朝锦梦莫相违”,写猴“褐尾方藏双股下,红臀已跃从人前”,写女孩的娇嗔“巧嗔忽来风打水,雷霆乍去鸟依人”,写自己“仰天大笑出门

去”;第二贵深遂,即深沉博大,或意境开阔,或引人深思,或体现作者深层情感,古人这方面的句子很多,不举例了;第三贵自然,即使意象繁复,也应举重若轻。写意象有几戒,一戒为写意象而写意象,如李贺,以《箜篌引》为例,同是写音乐,与乐天的《琵琶行》题裁相同,也多用意象,而李贺的全是纯空乱想,故与乐天相差甚远。前人讥之为诗鬼,盖其多说鬼话之故。与其相仿的是韩愈。因此,诗至韩愈李贺,诗格已近卑下。二戒敷衍,才力不济,一句诗容不下好多意象,可以少写一些,而不要勉强对付,如“鱼跃练波抛玉尺,莺穿细柳织金梭”之类。第三戒意象为于单薄,如“月渡露中,照见小瓶色淡红”之类,有些妖气,除了这点妖气就什么也没有了,有人论之为有灵气,推为上作,此不知诗者也。第四戒为意象不自然,如嘘堂的几首咏雨诗,人再无聊也不会用镜子照雨。再如碰壁的“偶然忆及中肠事,正握杯时手一斜”也是如此,不典型。   2、 字面之美。诗歌是语言艺术,文字美形式美也是一个主要的美感来源。字面之美主要包括:  1)、精练美古诗词的语言非常精练,常用最少的文字来表达最深厚的意蕴,富有字外之音,言外之意,能够引起人们的思索或联想。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王国维《人间词话》称道“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和“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说“着一闹字”、“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苏轼《东坡志林》推崇陶渊明《饮酒》(之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境与意会”。2)、工整美古诗词语言形式整饬,表现出其它文学样式,即使是散文也不具有的工整美。贾岛“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一联,他自己批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因为这一联不仅字面工整,“独行”、“数息”又都是佛家的术语,两句表面相对,意思却又连贯,写出家人的苦行。杜甫是五七言律诗中有最高成就的大家,杜诗中好的对句无数。如写壮阔景象的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写细致的有“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写闲适的有“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做钓钩”等。这些对仗句都是用极其工整的语言来准确表达诗人的人生体验,规范有度的外在形式里升腾着内在的激情。。3)、音乐美 闻一多认为诗歌有三类: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其中的音乐美是借助于语言来赋予诗歌节奏、声调,形成抑扬顿挫的韵律,因而音乐美也是诗歌语言的特质之

一。古诗对仗工整,平仄有律,读起来琅琅上口。古诗有它独具的音韵美和节奏美,最能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例如李商隐《无题》之二(相对时难别亦难),全诗通过“残”、“干”、“寒”、“看”的韵脚和中间两联的工对,形成一种既缠绵悱恻又晓畅流利的内在旋律。阅读时,令人油然而生音乐的美感,而男女双方深挚的思恋之情也在这旋律中荡漾开来,感人至深。4)、色彩美诗歌语言表现色彩美一般有三种方式。第一,运用表现色彩的字面,给人以直接的感觉。如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第二,描绘具有色彩特征的事物,带给诗歌语言色彩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云、莺、树、燕、花、草,都具有鲜明的色彩感,交汇成一幅生机盎然的“早春图”。第三,把某些带有色彩的事物递相沿袭,表达相对固定的语意。如“玉 ”指代眼泪、“绿云”指代头发、“金鞭”指代富贵、华丽的鞭子、“双鬓”指代白发等。语言美是古典诗歌艺术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充分感受语言美,才能养成敏锐、深刻的语感,并进一步领悟作品的意境美、情感美。    3、 内含之美。 忧国忧民的神圣之大美“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将诗人长期流放的苦楚、祖国危亡的悲痛,表现的淋漓尽致感人肺腑。“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破碎的山河,破碎的心灵,国破家亡,诗人忧国忧民忧家,心情何其苦闷抑郁!“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诗人唉声叹气,内心受尽煎熬,忧心如焚。“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这是一个老人,不,这是一个老战士!这是一个梦中都在想着为国家戍守边疆的老战士!“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国难当头,身陷囹圄,诗人视死如归,义薄云天,只留下一片丹心照耀史册!写不尽的千愁万绪。“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想想茫茫天涯孤客路,那份凄凉,正如一杯苦茶,还能细细品出一种美来。更有“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怨恨长”。本来朝气蓬勃春暖花开的春天,也能让诗人写出一片清冷。绝妙!说到愁,可不能不提起南唐后主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细细一品,果然,那份王国败落的愁味,居然体现出一种凄美来。再说说喜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酒宴之上,自然乐之不尽。不过,若在“新月娟娟”时,在花间月下长吟出“花间一壶酒”似乎又别有一番风味了。再看这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别的且不说,单这杏子若全然

熟了,美餐一顿,那可是美极了!还有写景写物的。中国古代诗词,最美就在这里。先看“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景,就足以引人想去浏览一番。再有“淡淡遥山,萋萋芳草,隐隐晚霞。”如此美景,真让人顿生出流连忘返之感……咏物诗里有“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得梨蕊三分白,借来梅花一缕魂。”林潇湘的这首《咏白海棠》,真叫人有一睹为快的急切,那梨白梅魂的神韵到底啥样?写人记事的,也不乏佳作。仅以曹雪芹笔下的人物为例。黛玉“娴静如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拂风。”还得“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则是“面如满月,颜如明镜。”真“靓”堂!而王熙凤的面貌可就耐人寻味了!“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还得“两眼含笑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读这些诗句,一个个人物便活生生地出现在眼前……写事,首推《长恨歌》。多少名句出自其中。要成名句必得美。贵妃娘娘先得“天生丽质难自弃”才会“一朝选在君王侧”。可杨玉环到底有多美,白居易只用一句,便形容的天衣无缝:“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一个凄凄惨惨的爱情悲剧,在细腻的字里行间慢慢拉上帷幕,似乎还缺点美,那么最后再补一句:“天长地久有仅时,此恨绵绵无绝期。”叫人回味无穷。还有《琵琶行》一诗中“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可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意境美妙,但又太过安静,于是来一句“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朦一明,一静一动,再加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美不美,自己慢慢咀嚼吧!  4、 外含之美。指在诗的文字之外,靠联想和体会而引发的美感。这种美感对诗来说太重要了。“月近中秋圆似泪,路经桑梓乱如纹”。字面已经很好了,而字面外的意思还有多少?为何圆月似泪,实际上是在说心中垂泪。为什么路近桑梓如纹,一是说自己衰老了,二是说心乱。仔细体会,辛酸沧桑之感无穷无尽。这就是字外之义。再如“见落花时知此日,有明月处是吾乡”,后一句一般人都知道好了,而前一句见到落花才知道到了今天,字面意思已经很好了,为什么见到落花才知道今天呢?知道今天什么了?细细品味,余味远穷,尽在言外。认为此句不如对句者,真不知诗也。 萝卜白菜各有一爱,也许有人会有“此音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的感觉。而我认为,古代诗词,是中国几千年文化中的精华,自然美在其中。只要大家细细品味,自会品出些美感来……       

诗歌美美在什么美在什么篇三
《美在深情——古典诗词中的情感美》

诗歌美美在什么美在什么篇四
《领略古典诗词的语言美》

领略古典诗词的语言美

(来源:高考网)

汉语言非常优美,这种美主要表现在感性美和理性美两个方面。感性美是指语言的外在美,像色彩美、形象美、音韵美、滋味美、建筑美、修辞美等,理性美是指语言的内在美,像逻辑美、义理美、情感美、趣味美、意境美等。而在古典诗词中,汉语言的这种美感体现得尤为鲜明。鉴赏古典诗词的语言,当然首先要透彻地理解语言,但更为重要的,是要领略古典诗词的语言之美,并对其表达作用有所感悟,惟有如此,才能很好地去理解、鉴赏诗词。 鉴赏古典诗词语言美,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一、语言特色。如清新、朴实(朴素、质朴、平实)、绚丽、明快、含蓄、简洁、典雅等。要把握语言特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分析、鉴赏:

1.语言的性格色彩。包括:A. 显与隐(明快与含蓄);B. 直与婉(直抒胸臆与委婉曲折);C. 刚与柔(豪放与婉约);D. 庄与谐(严整与幽默);

2.语言的语体色彩。包括:E. 文与白(文采绚丽与文风朴实);F. 散与整(句式错落有致与整齐有力);

语言是有性格的,正是这种性格,让人们在读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时,看到的是“关西大汉,弹铜琵琶,执铁绰板,高歌‘大江东去’”的情景;而在读柳永的《雨霖铃》时,看到的则是“十七、八岁的女郎,手执红牙拍板,轻唱‘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情景。同时,语言又是有语体区别的,从而使语言有了俚俗与典雅之别。这两个方面都可以从“辞色”角度去领略去鉴赏。如北宋晏几道的《鹧鸪天》:“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gāng,油灯)照,犹恐相逢是梦中。”这首词语言明快、典雅。上阙用 “殷勤”“拼却”“舞低”“歌尽”等词,下阙用“几回魂梦与君同”“犹恐相逢是梦中”等语言,直接而鲜明地将当年相聚时的欢乐、别后相忆及再相逢的喜悦几近直白地表达出来。但作者又善于铺彩设色,如用“彩袖”“醉颜红”“杨柳”“桃花扇”“银釭”等词语、意象,又

善于经营工巧雅致的句子,如“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语言显得典雅。正如古人评价的那样:“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秀气胜韵,得之天然”。

二、修辞方法。主要指比喻、比拟、排比、对偶、借代、夸张、设问、反问等,这是“正确运用修辞方法”考点中规定的八种修辞方法。此外,在诗词中,还要注意通感、移情(把人的感情付托于物象上表现出来,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双关、顶真、反复、用典等修辞方法。修辞是为了从不同角度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各种修辞的表达效果不尽相同。比喻、比拟、借代、引用主要使语言形象生动,排比、对偶、夸张、顶真、反复主要增强语言气势,设问、反问使语言张弛跌宕,双关、用典让表情达意委婉含蓄,它们各有其妙,各有情趣。所以,修辞的使用要根据语境需要,效果分析也要充分考虑语境。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作者还很讲究炼字,诗中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再如曾公亮的《宿甘露寺》:“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要看银海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诗歌后两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出雄壮、崇高之美。为了欣赏那银山般的壮观的浪涛,领略那拍天而来的江河气势,索性打开窗子放长江入室,以荡涤心胸。展示了诗人豪迈的胸襟和壮美的情感。

三、炼字。即作者着意选用的、表情达意生动形象、内涵丰富而且表达效果显著的字词,像“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等。对这类词语——

(一)注意那些活用的词。如周邦彦的《满庭芳》:“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凭栏久,黄芦苦竹,疑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诗中“风老莺雏,雨肥梅子”的“风”和“肥”,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可以想作风已老,莺正年轻;也可以想想为雏莺从昂首待哺的娇憨,在风中慢慢丰羽、展翅离巢、婉转鸣叫的情景。而一个“肥”字,可以想见梅子成熟、果肉鲜圆,悬挂枝头,诱人馋涎欲滴的情况。这两个字,把江南初夏的景色写得生动迷人。再如南北朝何逊的“历稔共追随,一旦辞群匹。复如东注水,未有西归日。夜

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相悲各罢酒,何时同促膝?”一诗中,“夜雨”二句渲染与友人话别时的环境气氛。前一句写室外:夜深寂静,雨滴台阶,异常单调。虽未写人的活动和感受,但由此可以体察到离人心中的凄凉。后一句写室内:用一“暗”字,表现天已破晓,油灯将尽,充满离愁的屋子煞显昏暗。破晓屋内较暗,与白天不然,足见观察细致!从“夜雨”到“晓灯”,暗示一夜未眠,“空阶”和“离室”,则渲染出人心的凄惶。

(二)注意那些含有修辞方法的词。如杜甫的《月》:“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尘匣元开镜,风帘自开钩。兔应疑鹤发,蟾亦恋貂裘。斟酌姮娥寡,天寒奈九秋。”首联十个字描绘出一幅绝妙的深秋月夜图。“吐”字生动地写出月亮从山后破云而出之状,“明”字正好表现水月相映、夜明如昼之景。它们把月写得晶莹璀璨,仪态万千,给这两句以至整首诗抹上了一层神奇、妩媚的银光。苏轼以为“古今绝唱”。再如北宋张先的《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其中“云破月来花弄影”,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一个“弄”字写活了月下之“花”,尽显拟人之妙处。晚上原应有月,岂料云满夜空,遮住月色。但清风一起,刹那间云开月出,而花也被风吹动,竟自在月光临照下婆娑起舞。这就给作者临老伤春、感到前途渺茫孤寂的情怀注入了暂时的欣慰。此句传诵千古,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曰:“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因为“风”起“弄影”,词人才猜想“明日落红应满径”。又与终篇的“落红” 前后呼应,使全诗浑然一体。又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首句作者用可“铺”之物比阳光,将“残阳”斜射的情景逼真而生动表现出来;另外,与“照”相比,铺给人一种舒展感,表现出阳光的柔美。

(三)注意数量词。如(僧)齐己的《早梅》:“万木冻欲折,孤根独暖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色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诗中“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更显出此梅“早”开。此诗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将“数枝”改为“一枝”。齐己称郑谷为“一字师”。此联描绘了一幅十分清丽的雪中梅花图。

(四)注意形容词。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描写茫茫沙漠景观,

“大”字状其景观;烽火燃起,“孤”字状其醒目:“直”突出无风而劲拔。沙漠毫无遮拦:“长”状其视野所及,黄河杳无尽头:“圆”则表现落日雄浑。这两句,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再如吴文英的《鹧鸪天?化度寺》:“池上红衣伴倚阑,栖鸦常带夕阳还。殷云度雨疏桐落,明月生凉宝扇闲。 乡梦窄,水天宽,小窗愁黛淡秋山。吴鸿好为传归信,杨柳阊门屋数间。”下阙开头一“窄”一“宽”,对比中表达出思念故乡、却又有家难归的思想感情。

(五)注意叠音词。如王驾的《晴景》:“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蛱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原诗用“飞来”,只表现出蛱蝶从别处飞到此处的情景,而“纷纷”则表现出众多蛱蝶一起“过墙”、追寻春光的情景,语意表达得更充分。再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诗中“时时”“恰恰”为叠字。“时时”表现不是偶尔一见,把春意闹的情趣渲染出来:“恰恰”为象声词,形容娇莺啼鸣的婉转清脆,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听觉形象。表达出诗人迷恋在花、蝶之中,忽又被莺声唤醒的刹那间的快意,并让人领略到汉语的音乐美。

(六)注意具有表现方法特点的词。有时作者注意使用一些具有表现力的词,来更生动地表现描写对象的特点。如南宋吴城小龙女的《清平乐令》:“帘卷曲阑独倚,山展暮天无际。泪眼不曾晴,家在吴头楚尾。 数点雪花乱委,扑鹿沙鸥惊起。诗句欲成时,没入苍烟丛里。”这首词意是一个流落异乡的少女感物伤怀思乡想家之作。上片描写流落异乡,客居他所的少女思乡远望的画面。第二句“山展暮天之际”中用一“展”字,化静为动,把少女远望时看到的山势连绵不断一直铺展到天际的情景表现出来,生动地表达了山岭阻隔、不能回归家乡的悲愁。而第三句“泪眼不曾晴”的“晴”字,本来形容天气,移用过来,把作者满腔哀怨、整天满目思乡之泪的情景形象地表达出来。下片写思乡望远的少女内心丰富的情感。“数点雪花乱委,扑鹿沙鸥惊起”两句,用雪花比喻浪花。用拟人化词语“乱委”表现浪花随意腾起;用沙鸥自由翱翔与少女离乡后的不自由作对比,通过移情联想,就把少女流落异乡、有家难归的难言伤感流露笔端。因为这首词用了一些具有表现方法特点的词语,显得妙语横生,妙意满目。古人赞它是“用意十分,下语三分,可几风骚”(《词人玉屑》)。

四、句式。主要是诗词中的特殊句子形式,这类句子会造成特殊意趣。

(一)联象句。即全用名词意象组合而成的句子,生动形象,意境优美。如陆游的《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诗中颔联就是联象句,集中而有力地表现出作者亲临抗金一线、北望中原、收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以及丰富的愤激和辛酸。再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诗中颔联形象地表现了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起来看见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而板桥霜上的人迹更突出“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又如马致远的《越调?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者选取最具秋天特征和最足以引发游子乡愁的景物,塑造出浪迹天涯、归乡无期、功名无着、疲惫不堪的游子形象。是一支漂泊者的思乡曲,又是一幅秋日郊野游子黄昏思归图。

(二)倒装句。即为平仄、押韵和谐,词语错置,造成一种特殊优美意趣的句子。如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远游的时令是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清明。以“秋”字来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又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再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中颈联应为“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倒装之后,说竹林里传来一阵阵欢声笑语,那是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归来;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边披分,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的宁静,这样就增强了诗歌的悬念。又如杜甫的《秋兴八首(之八)》:“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表现了诗人当年在昆吾、御宿、渼(měi)陂春日郊游的诗意豪情。颔联应为“鹦鹉啄香稻余粒,凤凰栖碧梧老枝”,倒装使字词更绚烂、华丽,更能反衬秋天的哀愁,也使音韵更和谐。词中也有倒装句,如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下阙“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应为“三月暮雨横风狂。黄昏掩门,无计留春住”,倒装突出风狂雨暴的情景,也表现出作者想掩住“黄昏”时光,以留住春光的心情。反映了词中女子难言的苦痛。

诗歌美美在什么美在什么篇五
《诗词的语言美》

诗歌美美在什么美在什么篇六
《意境美是诗词美的最高美》

意境美是诗词美的最高美。诗歌艺术中的意境之美,不仅仅是生动的客观事物的体现,更融入了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它是思维对存在、主观对客观能动反映的结果,是主观之“意”(意识)对客观之“境”(存在)的辩证统一。从美学的角度来看,诗中的“意”包括作者的“情”和“理”,诗中的“境”指事物的“形”与“神”。 真景物、真感情融合形成的意境,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所在。

李叔同虽是我国近代的一位艺术大师,但他的诗歌却具有古典诗歌的艺术魅力。其诗歌,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虚实相生,显示了他对人生至真至善至美的真诚求索,是其所处时代高远艺术旨趣的体现,其中的艺术价值、美学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因此我想从诗歌意境的创造来谈李叔同诗歌体现的审美价值。

中国的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学宝库中一朵最绚丽的艺术之花,其所构筑的各式各样的意境更为非中国文化环境下的人所不解,具有显著得中国特色。研究中国古代诗歌的意境,可以挖掘深厚的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或结合诗人了解诗人的人文情怀,或学得诗人的儒释道精神,或挖掘诗人所处环境的文学思潮等等。李叔同是我国近代伟大的诗人,其诗歌所构筑的意境具有很深刻的美学价值、文化价值和哲学价值。研究李叔同诗词的意境,能够让我们深刻地了解那个时代的。。。。。。。。

诗歌美美在什么美在什么篇七
《美的张力—赏析古代诗歌的美》

美的张力—赏析古代诗歌的美

摘要:美是实在动心的有意义的张力形式。其中,“实在动心”指出了美产生的基础是实在客体和感美主体契合的统一。浙江大学陈大柔教授对美的定义实在贴切,在他的感化下,我感受到了科学的美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科学美是具有张力的,让人实在动心。文学作品借助美学,诗意地理解世界,并进行审美创造。本文主要是介绍我对文学的张力美的一些认识,对几首我认为比较美的古诗进行了赏析。

关键词:美,实在动心;古诗;赏析;

文学美是一个统一整体。张力(tension)一词,原是物理学上的一个术语,指同存于某一物体内分子间互相作用而又方向相反的一种牵引力。美国新批评理论家艾伦·退特较早把“张力”一词引入文学批评领域,他在《诗的张力》一文中提出,“诗的意义就是指它的张力,即我们在诗中所能发现的全部外展和内包的有机整体。”他主张一首诗既要有内涵,也要有外延,既有丰富的联想意义,又有明晰的概念意义,诗应当是意义的统一体,优秀的诗作都是联想、暗示与明晰、概念的结合体。浙江大学的陈大柔教授曾经在科学美与艺术美是为美概括了一个十分生动的定义:“美是实在动心的有意义的张力形式”。其中,“实在动心”指出了美产生的基础是实在客体和感美主体契合的统一。早在我国古代的一些文学作品中,就有了对诗的张力美的专门论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是一种张力美,“善言情者,吞探索科学吐深浅,欲露还藏,便觉此中无限”也是一种张力美;“玲珑透彻,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更是一种张力美。

1、赏《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月落乌啼,寒霜满天,江边枫叶,渔家灯火,穿过时空而来的悠悠钟声,这美丽而寂寞的江南秋夜令游子断肠。在寒山寺旁的枫桥苑内,有一尊张继的雕像,雕像取半卧姿,他仍像卧在船头,举首,闭目,神情黯然,雕像生动形象地把握了张继的神韵。诗中所刻划的枫桥江边空旷孤寂的景象,生动地表现了张继在现实理想破灭后,用浪漫主义手法去寻找心灵家园的心境。全诗简洁晓畅,意境幽远,充分表现了诗的张力美。

“枫桥”一诗实际上写的是旅情,诗名中的“泊”字有画龙点睛之意,作者一生漂泊,于秋夜客枕难眠,写下此诗。全诗虽句句写景,却处处在抒发旅情。孤月残霜,江枫渔火,乌啼钟声,更有那又一个不眠的长夜。太阳西垂,乌鹊哀鸣,张继的哀怨之气与郁闷之气贯注其中,不解人意的霜气偏偏充盈天地,为这浓秋之夜和张继心中洒下丝丝凉意。寒水微波粼粼,江中渔火点点,秋风低吟,一片片枯败枫叶划过张继心头,勾起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前途的迷茫,心中仅剩一种情感--愁。秋风送寒,独卧小舟,辗转反侧无法入睡,“对愁眠”,实则是沉浸在一个愁思满怀,寒气逼人的夜空下彻夜无眠啊!

恰在此时,“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偏也巧,诗境与寺名浑然一体,寒山古刹的钟声就这样一声接一声回荡在枫桥的夜空,弥漫在张继的心头,它敲响的是漂泊流浪之音,它划破的是清空寂寥之雾,它甚至穿越时空,飘飘荡荡,向现在也向未来诉说着一个个动人心魄的人生故事。作者用这样两句作尾,应该是激励自己重燃生活的希望,使始终压抑郁结的诗境有了个还算昂扬的结尾。

张继走了,去了那个不再因“学而优则仕”的国度,在他微微闭上双眼的一刹那,可能还会有对功名利禄的些许向往,可能还有对大好河山的无限留恋,可能还会有对妻子儿女的依依不舍,但是绝对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他的那一首诗,那首在自己最失意的时候抒发情怀的一首诗,竟然成为了历史的绝响!他细腻的愁思引起了千秋百代的人们心灵的共鸣。正如李白所说“天地者,万物之逆旅; 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人的乡愁与旅情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情感,和爱情一样。他都写出了人类心灵深处千百年不变的共有的情感,而且写得真切动人。寒山寺的钟声似乎已响彻千万年,它仿佛从旷远无际的环宇中传来,在唤醒游子思家的情怀。

2.品《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出自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的代表作《西厢记》的第四本第三折,是崔莺莺赴长亭途中送别心上人张生所唱。“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萧瑟的深秋,莺莺怀着无可排遣的离愁别恨,不远十里为张生送别。

记忆如诗,那些早已被风化了的岁月,夹着些恬淡的清香,在萧瑟的秋风里悄悄地弥漫。莺莺以为自己不会忧伤,可是锥心的疼痛一阵阵袭来。“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莺莺轻唱,那些被风割得支离破碎的时光,又如潮般涌上莺莺的心头,漫湿了她的思绪。这对心心相映的人儿一定在暗暗思忖何时再见,长亭十里,莺莺一点也不觉得累,多么想陪自己心爱的人一路同行,可是,现实却是那么苍白无力。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轻轻一拂罗裳,不带走一丝忧伤,古来离别,都是如此。 一抹相思,几许离愁,芦花飞雪般的温暖,随着如烟的流云,飘逝在昔日的天空。辗转在送别的路上,厚重的秋色,又一次偷偷窥探了这对可怜人的落寞。

莺莺轻轻折下一枝垂柳,交到张生手里,心里虽有千分沉重,却强忍住眼角打转的的泪珠,微微上扬的嘴角,风中飘来两个字:“珍重”。千言万语,两个字就被道破,不是不说,是不敢说,怕说出来会更加不舍,这就是爱情吧?

在我们现代的歌曲中也有很多写离别的:如,“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当你背上行囊卸下那份荣耀,我只能让眼泪留在心底,面带着微微笑用力的挥挥手,祝你一路顺风。”“当你紧紧握着我的手,再三说着珍重珍重,当你深深看着我的眼,再三说着别送别送,当你走上离别的车站,我终于不停的呼唤呼唤,眼看你的车子越走越远,我的心一片凌乱凌乱。”离别的感受,外人怎么能够说的清?虽然离别是苦的,可是总会有下一次可以相逢。而且,离别是美的,无论是文字还是心境,都沁人心脾,美不胜收。

3、评《葬花吟》

“评”一字,是相当于文学大家来说的,我只是觉得红楼梦很美,即使仅仅是梦而已,其实,人有些时候,美美地做一场梦,又未为不可?自认为《葬花吟》是《红楼梦》中最美的一首词,凄美地让人心颤。

春残花落之时,黛玉轻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花儿谢了,散落一地的芬芳,赏花人皆已经远去,还有谁会怜惜这些可怜的花儿?其实,花儿是有人来怜惜的,谁?黛玉!花儿谢了,黛玉要把花儿埋在土里,因为她觉得在土里才不会被玷污。黛玉葬花,葬的其实是自己的灵魂和自己的爱情。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花落到底有人葬,艳骨终是无人收啊!黛玉以花喻己,把贾府乃至整个封建社会比喻为污淖,她不甘深陷其中,又无力摆脱。怜花就是怜惜自己,她看到鲜花的凋零,就仿佛看到了自己。

黛玉在昔日葬花之处,感叹自己身世,悲痛至极,吟道“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流露出黛玉心中的难过,把黛玉的多愁善感表现得酣畅淋漓。悲凄的身世,悲凄的命运,虽有宝玉的纯美爱情和贾母的万般喜欢,可是这终究

改变不了黛玉悲剧的命运。然而,她的生命又是那样的完美,如同刚刚谢落的花儿,绝美而凄凉。她的痴情和清高、孤芳自赏注定了她的悲剧人生。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她是以花代己,葬花是另一种的对自己的爱惜以及对现实的无奈。黛玉本是一个“情痴”、“情种”,她为爱情而生,为爱情而死,爱情是她的生命所系。她对贾宝玉爱得真诚,爱得执著,始终如一,至死靡它。

黛玉去了,去另一个国度去实现自己纯美的爱情,她与贾宝玉生死与共的爱情,他们所实践过的爱情原则,她的闪耀着艺术魅力的优美形像,将与日月争辉,与天地共存,黛玉的形像所含蕴的哲理与诗意,给予我们以生活的启示和美感享受。记得网上流行一首歌,也叫做《葬花吟》,歌词中有这么一句:“痴情伴你,夜情话;香消玉殒,苦楝下;花瓣上我,相思泪洒;冷月下,埋葬我一生的牵挂。”香消玉殒,至死不渝,或许这就是最美的结局吧!

4、总结

古诗本是一种艺术,一种古老的艺术。学会欣赏古诗,感受它们的张力美,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美好的享受。这些古老的诗词,都是前人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泡一壶清茶,点一根熏香,桂花飘香,沁人心脾,拿一首古诗,安静地欣赏,是一件多么美妙的感受!

参考文献:

陈大柔.美的张力[M].浙江:商务印书馆出版社 2009.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yaoleikaoshi/213811.html

    【诗歌美美在什么美在什么】相关推荐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