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主要思想内容

| 口腔助理医师 |

【www.guakaob.com--口腔助理医师】

三国演义主要思想内容篇一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

艺术地再现了从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到280年西晋重新统一的历史进程,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中,真实而深刻地描写了统治阶级各个集团之间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腐朽,暴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民众在动乱时代的灾难和痛苦,表现了他们向往和平统一、拥护清明统治的美好愿望。书中思想意义相当丰富,从整体来看,应明确一下几点:

① 既表现了对军阀混战的乱世的愤慨,对导致天下大乱的昏君贼臣的痛恨,也表现了对任

君贤臣和由他们缔造的清明世界的向往,对重建正常的封建秩序的渴慕。

② 基本思想倾向是拥刘贬曹。这既是承受了民间长期积淀的思想认识和感情倾向的必然结

果,也是作者封建正统思想的反映,还与宋元时期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民族心理有关。最重要的是蜀汉集团与曹魏集团的形象本身所包含的社会理想、精神品质、道德风范截然不同,从而表现了作者和人民大众对明君仁政的向往与肯定,对乱臣暴政的反感与否定,这正是与拥刘贬曹思想的实质所在,也与全书的创作主旨是完全一致的。

③ 引人深思的道德悲剧。作者满腔热情地歌颂代表公道正义一方的蜀汉集团,刘备、诸葛

亮、关于等主要人物也都体现了作者的政治理想、道德理想和人格理想,但他们在于邪恶势力及残酷命运相抗争时,却毫无例外地走向了毁灭,这就造成了一种“扶汉有志,回天无力”的悲剧态势,并给其间注入一股悲剧性的伦理力量和情感力量,使全书笼罩着一层悲观、迷惘的色彩,反映了作者对理想幻灭与价值错位的困惑与思索。但作者把这一场道德悲剧归于天命,在一定程度上又淡化了全书的悲剧精神。

三国演义主要思想内容篇二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

内容摘要:

《三国演义》反映了公元三世纪前后黄巾起义与被镇压的过程,广泛而具体地描写了魏、蜀、吴等封建统治集团的斗争,反映了当时某些历史情况。

《三国演义》继承了《平话》“拥刘反曹”的传统,把蜀汉当作全书矛盾的主导方面,把刘备美化成一个“仁慈”的、备受人民“爱戴”的统治者,从而来歌颂“正统”,鼓吹“王道”。

关羽是《三国演义》着力描写的人物,作者着力刻画他的“神威勇武”。“温洒斩华雄”“诛颜良文丑”表现了他的勇武,“临江会”、“单刀会”突出了他凛然不可犯的神威;“刮骨疗毒”写他沉着的大丈夫气概。总之,作者力图通过许多夸张传神的描绘,使关羽成为一个英雄人物。以此来极力宣扬封建的“忠”“义”思想。

善于描写战争,提供研究封建社会战争的某些材料,表现各种斗争的经验和智慧,是《三国演义》具有积极意义的一个重要方面。

关键词:

斗争 正统 王道 忠 义 战争

作者简介:

李娜,女,1976年1月26日出生。1998年于滨州师范专科学校汉语言文学教育毕业,并于当年在邹平临池参加工作。

论文题目: 简述《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

元末明初,由于话本小说巨大的社会影响,所以引起了一批与市民阶层有着较多联系的封建文人的注意,逐步加入到整理话本小说的行列中来。由于这些封建文人受过传统的儒家思想的教育,又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所以他们对话本小说的加工是全面的而不是局部的,是脱胎换骨的、创造性的而不是修修补补的。

《三国演义》的蓝本是《三国志平话》。从思想内容方面讲,平话首叙司马仲相断狱,让含冤屈死的韩信、彭越、英布转世为曹操、刘备、孙权,三分刘邦创立的汉室江山,将全书置于“因果报应”的框架之中,平民观念非常明显。其他如“尊刘贬曹”所体现的是非观念,“桃园结义”对“义”的过分渲染,刘、关、张、诸葛亮出身卑贱而终成大业,以刘渊重兴汉朝结束的大团圆结局等等,显然都带有浓郁的平民观念和平民意识。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删除了司马仲相断狱,以“祭天地桃园结义”始,到“王俊计取石头城”终,这就把全书从“因果报应”的思想框架中拉出来。又改关、张、刘的出场顺序为刘、关、张,并且在介绍刘备时极力突出其中山靖王之后的身世,这就突出了全书的正统思想和传统的君臣之义。明末清初,毛氏父子假托“古本”再度进行加工整理。为了迎合清代统治者的需要,对作为“忠”、“义”化身的关羽大加吹捧,进一步突出以蜀汉为正统。此外,毛氏父子对文字情节也作了不少改动,使其成为《三国演义》广泛流传的一种本子。

由此可见,《三国演义》是在集体创作的长期过程中形成的。 作者有民间艺人,也有封建文人,他们的政治艺术观点和创作意图各有差别,在漫长时期的传说和口头、书面的艺术创作里,集纳和熔铸了不同时代的历史内容,所以,三国演义表现出较为复杂的思想倾向。因此,我们一定要遵照毛主席关于“剔除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的教导,有批判地阅读三国演义,把这部小说当做了解我国古代历史的一部思想材料。

《三国演义》反映了公元三世纪前后黄巾起义与被镇压的过程,广泛而具体地描写了魏、蜀、吴等封建统治集团的斗争,反映了当时某些历史情况。

首先,它正面地、直接地描写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各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为攫取财产和权利而进行的勾心斗角的政治斗争和频繁的军事混战。我们可以看到“四方百姓,裹黄巾从张角反者四五十万,”声势浩大,“官军望风而靡”,在这种火烧眉睫的情况下,封建统治者一面“火速将昭,令各处备御”;一面调兵遣将,向黄巾起义军反扑过来。原先相互争斗着的统治集团内部各政治派别和军事集团,在维护地主阶级政权的共同目标上,又互相勾结起来,采取联合行动,对起义军进行疯狂镇压。当农民革命归于失败后,官僚豪强之间又重新进行混战。以袁绍为首的十七镇诸候,以讨伐董卓为名义,先后割剧一方,混战互杀。从镇压黄巾起义中起家的曹操、刘备、孙坚,在多次战争中,一步步扩大势力。赤壁之战后,决定了曹、刘、孙三国分立的形势。此后,三国之间又混战了七十二年,全国才得到统一。这些大小豪强、军阀正象鲁迅所描绘的:“他们都是自私自利的沙,可以肥己时就肥己,而且每一粒都是皇帝,可以称尊处就称尊。”他们为了争夺统治权,今天这几个集团聚集在一起,明天又破裂了;今天那几个集团势不两立地互相混战,明天又杯酒言欢了。作品中有关这种情况的描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主阶级内部,财产和权利的再分配是在不断进行的。这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具有一定普遍性。这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封建社会的历史,而且对认识剥削阶级的实质也有帮助。

其次,作品还描写了一个个政治骗局,一幅幅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场景。第七十八回写孙权劝曹操做皇帝,就是一个例子。孙权这独霸一方的大豪强,是早在做皇帝梦的野心家。但当他杀了关羽,吴蜀联

盟破裂,形势不利时,就遣使上书曹操,“伏望”曹操“早正大位,遣将剿灭刘备”,自己愿意“率群下纳士归降。”孙权这种做法是圈套,企图让曹操和刘备之间发生战争;同时,使拥汉派进一步反对曹操,这正是陷害曹操的一种手段。正如曹操所说:“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诸如此类的阴谋诡计,在作品中是屡见不鲜的。其实,这些也正是剥削阶级一贯使用的手法,他们不仅用来对付人民群众,而且也用来对付本阶级的政敌,这是剥削阶级的反动本质所决定的。因此,作品中的这些描写,对于我们了解剥削阶级的狡诈手段,识破他们的阴谋诡计,具有一定的认识作用。

第三,作品在客观上暴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及封建统治阶级残酷掠夺和压迫广大人民群众的罪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些阶级斗争的事实和封建乱世中人民群众的苦难。如写董卓:“尝引军出城,行至阳城地方,时当三月,村民社赛,男女皆集。卓命军士围之,尽皆杀之,掠妇女财物,装载车上,悬头千颗于车下,连轸还都,扬言杀贼大胜而归。”再如写董卓西迁长安时,结果使洛阳化为一片焦土。董卓是这样,其它豪强、军阀也何尝不如此。“吾为天下计,何惜小民哉!”(第六回)一语最能说明他们共同的阶级立场,赤裸裸地暴露了他们是以残杀人民来建立他们的反动专制统治,以人民群众的血泪和尸骨来维护他们荒淫无耻的生活的。

《三国演义》继承了《平话》“拥刘反曹”的传统,把蜀汉当作全书矛盾的主导方面,把刘备美化成一个“仁慈”的、备受人民“爱戴”的统治者,从而来歌颂“正统”,鼓吹“王道”。

书中曹、刘对比的描写,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刘备以宽仁待人,曹操以残暴害民;刘备待士以诚心和义气,曹操则全用权术和机诈。正如刘备所说:“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若以小利失信于天下,吾不为也。”他初作安喜县尉,就“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当阳撤退时,十几万百姓随他渡江,虽然情势万分紧急,他决不弃民先行。到了西 川, 他的军队受到了“焚香礼拜”的欢迎。他善于知人,对士能推心置腑,始终信任。例如他对待诸葛亮,从三顾茅庐到白帝城托孤,始终敬爱信任。和刘备相对立的奸雄曹操,其残酷、欺诈的性格和刘备正是鲜明的对照。他杀吕伯奢全家时说的:“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是他一生行动的哲学。他为报父仇,进攻徐州,“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对待部下的奸诈、残酷更是无所不至。他为了追查在许都纵火的耿纪的余党,竟用讹诈手段把站在红旗下的三百多人全部斩杀。其它如痛恨祢衡而假手黄祖杀之;忌恨杨修而加以拢乱军心的死罪,都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这些对比描写中,可以看出《三国演义》中“拥刘反曹”的观念。表现了封建时代人民拥护“明君”,憎恨“暴君”的愿望。但这种描写,尤其是对刘备的描写,歪曲了人物的阶级本质,抹杀了阶级矛盾,显然是对地主阶级的吹捧,对封建统治的美化,促使人们去憧憬刘备这样的施行“王道”的封建统治者。

《三国演义》通过刘备鼓吹“王道”的同时,还把他写成封建王朝的“正统”代表。书中许田奉诏、曹丕废帝、刘备正位等章节流露出了相当浓厚的封建正统观念。而对于董卓、曹操之流,作品一再斥责他们是违反“纲纪”,破坏“正统”的“乱臣贼子”。作者这样写的目的,就是歌颂“正统”,鼓吹“王道”,维护封建统治。

也正是从这种维护封建统治的立场出发,三国演义对农民革命直接进行了污蔑。作品中一再称他们是“黄巾贼”,并通过作品中所谓“正面”人物之口,公然主张把农民起义军斩尽杀绝,反对农民革命的态度,十分坚决,十分鲜明。但就在这里,却也就同时暴露了“王道”的虚伪性。封建统治阶级所吹嘘的“仁慈爱民”、“广布恩德”,全都不过是欺骗人民、麻痹人民革命意志的虚伪口号,在这些口号的背后,是对人民群众的屠杀和迫害。这也就有力的说明了“王道”的虚伪性和其反动实质。

关羽是《三国演义》着力描写的人物,作者着力刻画他的“神威勇武”。“温洒斩华雄”“诛颜良文丑”表现了他的勇武,“临江会”、“单刀会”突出了他凛然不可犯的神威;“刮骨疗毒”写他沉着的大丈夫气概。总之,作者力图通过许多夸张传神的描绘,使关羽成为一个英雄人物。以此来极力宣扬封建的“忠”“义”思想。

在关羽身上,“忠”和“义”是结合在一起的。关与刘、张“桃园结义”具有鲜明的政治企图。他们闻黄巾倡乱,所以结拜兄弟,以便同心协力的“破贼”,以“上报国家,下安藜庶”。这就清楚的说明了,他们所标榜的“义”是反对农民起义,维护封建统治为首要内容的,阶级性十分显明。然而,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也很尖锐,刘、关、张“桃园结义”后,不但共同镇压了黄巾起义,而且还以“誓扶汉室”为旗帜,跟地主阶级内部其它派系进行了你争我夺的斗争,在这些装斗争中,关羽义不负心,忠不顾死,披肝沥胆,效忠刘备,最终为刘备断首捐躯。《三国演义》的作者对此十分赞赏,称他为“天日心如镜,春秋义薄云”(第七十七回)。由些可见 ,三国演义大肆吹捧关羽的“忠”、“义”,不过是要人们效法关羽,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前题下,为某个封建主卖命而已。正因如此,关羽也就为地主阶级所特别重视。明清的统治阶级曾几次封他为“大帝”,到处为他立庙,享受着跟孔丘同样隆重的祭礼。这就清楚地说明,通过关羽鼓吹“忠”、“义”的这种描写,是多么适合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

也是为了提倡给封建主子卖命,《三国演义》还塑造了一系列所谓“忠臣”形象。如董承、王子服、吉平等,他们为了尽忠汉献帝,诛除国贼曹操,“虽灭九族,亦无后悔”。后因事情败露,全家老小皆被

曹操所杀。作者对这些人极尽歌颂之能事,说他们“捐躯报圣明”,“千秋仰异名”;“忠贞千古在”,“誓死答君恩”。此外,写姜维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孝道”,在写孙夫人等人时,鼓吹了封建的“节烈”。由此可见,《三国演义》所塑的人物形象,是贯穿社会政治观点的。通过这些形象,作者宣扬了封建的“忠”、“义”、“孝”、“节烈”等思想。我们对于这些艺术形象,必须首先认清其思想实质。 四

善于描写战争,提供研究封建社会战争的某些材料,表现各种斗争的经验和智慧,是《三国演义》具有积极意义的一个重要方面。

首先作品中许多战略战术的运用大体上符合军事科学的原则,而且还写了具有某些朴素的辩证法因素的事例,描写战争的艺术手法也是丰富多样的。

如写官渡之战,先写双方的力量对比,客观条件的优劣。但由于曹军一方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利用和扩大袁军决策失误,军心涣散的弱点,集中优势兵力,袭击袁军屯粮之处,乘胜再下,各个击破,取得击溃和全歼主力的胜利。官渡之战强弱双方的转化,体现了在客观物质基础上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意义。

如写吴蜀彝陵之战,吴军连败十余阵之后,陆逊下令不许迎战,采取战略退却的方针,促使蜀军向骄傲、焦躁、疲惫、松懈、轻敌方面转化,从而造成吴军战略反攻的极好条件,结果刘备全军覆没。彝陵之战说明了战争同其他一切事物一样,都存在着相反相成的对立面,要研究攻守、进退、动静、劳逸、利害、得失等对立面转化的规律,认识和掌握这些规律,就能促成事物转化,可以胜利地指挥战争。

《三国演义》写战争,不是千篇一律地写双方对阵,在作者笔下,大大小小无数战斗都千变万化,各有特色。反映了现实战争的矛盾特殊性和解决矛盾的战略战术的多样性。“火烧赤壁”、“水淹七军”一是火攻,一是水攻,采取两种不同战术,都是根据天时、地形和特定的具体的战争条件决定的。诸葛亮安居平五路,则又说明了具体地分析实际情况,做到“知已知彼”,才能作出比较正确的判断,解决不同的具体问题。

总之,《三国演义》写战争动用的战略战术是丰富多样的,例如:从多种矛盾中找主要矛盾,战役的持久与速决,判断战况的假象与真象等等,都具有一定的认识作用。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作者的鲜明倾向是“将帅”决定战争的一切,“兵士”几乎是虚设的,人民更是毫无地位。这种颠倒历史的现象,是英雄史观的一种表现,有些情节则反映出作者唯心主义的先验论观点。

其次,作者善于通过三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的种种事件,把历史上各种斗争的经验和智慧,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而诸葛亮这个光照全书的人物,正集中的表现出这种惊人的智慧、绝世的才能。 马克思主义深刻指出:认识来源于实践。从历史事实来看,诸葛亮在当时的地主阶级统治集团中,是一个看问题比较敏锐的人;但其所以能够如此,正反映了认识来源于实践的真理,例如:在曹操取得荆州,领兵南下时,诸葛亮曾向孙权分析当时形势,预计到曹操必败,就正是因为诸葛亮已经在曹操下荆州的过程中,经历过战争的实践,对敌我双方的长处和弱点已作了比较的缘故。在有些章节中,作者写到诸葛亮之所以取胜是由于他对具体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的结果。如在几次战争中,诸葛亮事先实地观察地形,调查对方兵力部署,根据地形和客观实际情况,制订了有利的作战方案,击败了敌人。又如诸葛亮敢于使用“空城计”,就是因为他对敌方将领的情况作了分析,知道司马懿了解自己“生平谨慎,必不弄险”,从而采用了十分“弄险”的疑兵之计,解除了危机。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到,诸葛亮的正确判断,是他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然而,在更多的章节中,作者却把诸葛亮写成了“先知先觉”的人物,宣传了唯心主义的先验论。诸葛亮一出场,就告诉刘备:“亮夜观天象,刘表不久人世。”曹操赤壁兵败,诸葛亮在令关羽埋伏华容道时,又是“夜观乾象,操贼未合身亡”。为了突出诸葛亮,作品还一再写他的锦囊妙计,每逢重要事件,他总要把装有妙计的锦囊交于执行任务的人,吩咐到时开看,一切都是他那种能描够“先知”的智慧在起作用。至于“七星坛祭风”,写诸葛亮登坛作法,呼风唤雨等,更是荒诞不经的写,类似的还可在“巧布八阵图”、“班师祭泸水”、“五丈原禳星”、“定军山显圣”中看到,这些描写,则带有明显的封建迷信思想。鲁迅批评《三国演义》说“状诸葛之智而近妖”是极其确切的评价。对于这些,我们应批判的去认识。俗语说“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也正说明了诸葛亮不是超凡的先知,人民群众的智慧远远超过了诸葛亮。

总之,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是极其复杂的。一方面他为我们提供了若干对于封建社会的历史具有认识意义的材料,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封建社会战争的某些材料,但他同时宣扬“王道”,鼓吹“正统”,污蔑农民起义;,宣扬封建的“忠”、“义”、“孝”、“节烈”等思想,宣扬了”英雄“史观,宣传了唯心主义的先验论。所以我们必须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进行分析批判,剔除它的封建性糟粕,明确认识作品所歌颂的“王道”、“正统”完全是对人民群众的欺骗,鼓吹“忠”、“义”、“孝”等思想,完全是为了维护其封建的反动统治,为封建统治阶级卖命而已。

参考资料

①三国演义 人民文学出版社

②中国小说发展史概论 335页 山东教育出版社 ③中国文学史 19页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三国演义主要思想内容篇三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

古代的通俗文艺、对于“正”与“邪”的分辨大抵是截然分明的。

《三国演义》也继承了这一传统,书中代表“正”的一方是蜀汉,以刘备最为突出;代表“邪”的一方是曹魏,以曹操最为突出。这是三国故事很久以来就形成的倾向,只是在小说中表现得更充分。

比较简明地分辨“正”、“邪”,其实是通俗文艺很难避免的,因为只有这样,老百姓才能容易了解历史人物,对历史作出一种道德化的解释;也只有这样,才能吸引观众和读者的感情投入。

在三国的三方中,怎样来分辨“正”、“邪”,则是由一种尊崇“正统”的封建道德观决定的。

历史上的曹操,本来是一个蔑视传统伦理的“奸雄”式人物,他虽然做了很多了不起的事情,却不大容易在传统道德标准中得到肯定;刘备虽然没有太大的政治成就,却因为他与汉皇室的一点可疑的血统关系,更容易被树立为正面人物。由此来分辨正邪,体现出皇权神圣的意识。

不过,小说通过对曹操的残暴奸诈的描绘和对刘备的宽厚仁爱的赞扬,也表现出作者、也是民众的对于“仁政”的向往。小说中写刘备从当阳撤退时,虽形势危急,仍不肯抛弃跟随他而行的十几万百姓,诸如此类的情节,与其说是敷演史实,毋宁说是写出了老百姓的希望。

与封建正统道德同时存在的,是民间的尤其是市井的“义”的道德,这与《水浒传》的情形颇为相似。“义”本来是一个浮泛的道德概念①,但民间所说的“义气”,则有它的专指。它特别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扶助以及知恩图报的原则。在农业社会中,由血缘所形成的宗法关系高于一切,而在市井社会,很多活动超越了狭小地域以及家庭、宗族的范围,“义气”就显得特别重要。旧时江湖帮会特别重视“义气”,原因就在于它能帮助建立强有力的共同利害关系。

《三国演义》从一开始写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就开始拿市井道德与封建正统道德相结合来解释历史与政治。三人名为君臣,实为兄弟。关羽更是“义气”的化身,他“身在曹营心在汉”,不为曹操的高官厚禄所动,最终演出“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的壮举,体现了“结义”的关系一旦形成就不可违逆的道德原则。但赤壁之战中关羽奉命扼守华容道,却又因为曹操旧日有恩于他而放了曹操一条生路,这又是“义气”的另一种表现,即受人之恩不可不报。实际上,这是尊重利益交换的道德准则。小说中所描写的这一切,在高层政治中实际是不可能存在的。但这样写,对于市井读者却有很强烈的吸引力,因为这种道德是他们在生活中所尊尚的。关羽的形象后来被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伏魔大帝”、“关圣帝君”,在民间受崇拜的程度,远远超过孔夫子。这固然与统治者要求人民效忠有关,却也离不开民间从自身的观念出发的理解。

但是《演义》的思想内容也存在一些明显的缺点。

作者从封建立场出发,诬蔑黄巾起义军是“劫惊良民”的“盗贼”,尽管这只是全书的引子,而且在具体描写中,作者也指出朝政种种黑暗腐败是起义的原因,写出“青、幽、徐、冀、荆、扬、兖、豫八州之人,家家侍奉大贤良师张角名字”,客观上反映了起义领袖在人民中的威望,但这并不能掩盖作者对农民起义的阶级偏见。

书中一开头就是“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认为三国鼎立、西晋统一是先天命定,完全是一种传统的“一治一乱”的历史循环论。庞统死前有童谣预言,上方谷司马懿

父子不死,是出于天意,也充满宿命论色彩。孔明火烧藤甲要“损寿”,是因果报应观点。至于孔明借东风,摆八阵图,五丈原禳星,关羽玉泉山显圣,以及于吉、左慈兴妖作法等故事,更充满了神怪迷信色彩。

三国演义主要思想内容篇四
《_三国演义_思想内涵新论》

2011年第4期明清小说研究NO,4,2011总第102期TheJournalofMing-QingFictionStudiesGeneral,NO,102

《三国演义》思想内涵新论

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檳

·沈伯俊·

摘要针对近年来有关《三国演义》思想内涵的若干误解乃至曲解,作者在长期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三国演义》丰厚的思想内涵,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1)对国家统一的强烈向往;(2)对封建政治和政治家的评判选择;(3)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4)对中华智慧的多彩展现;(5)对理想道德的不懈追求。

关键词《三国演义》思想内涵新论

位居明代“四大奇书”之首的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问世数百年来,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千姿百态的人物形象,雄奇瑰丽的艺术成就,一直吸引着亿万读者的阅读和研究兴趣,家喻户晓,长盛不衰。

然而,长期以来,对《三国演义》的思想内涵,存在不少争议;特别是近年来,一些学者、文化人在其论著和演讲中,随意评说《三国演义》,其中包含若干误解乃至曲解,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读者和听众。

为此,笔者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对《三国演义》的思想内涵作出一些新的阐释,希望有助于这部名著的传播和研究。

为什么要郑重其事地探讨《三国演义》的思想内涵?这是因为,对一部杰出的作品来说,其激动人心,历久不衰的魅力,虽然取决于许多因素,但主要地却是来自它的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就《三国演义》而言,论情节的曲折离奇,它不及后来的公案小说;论对厮杀场面和人物武艺的描写,它也比不上新旧武侠小说。但是,它却经受了漫长的六·80·

百年历史的考验,一直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在文学史上占有比公案小说、武侠小说重要得多的地位。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通过丰富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表现出博大深厚的思想内涵。

二十年前,我曾经写道:“《三国演义》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具有极其博大而深厚的思想意蕴和文化内涵,犹如一个巨大的多棱镜,闪射着多方面的思想光彩,给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人们以历史的教益和人生的启示。”①

当今一些人认为,《三国演义》的主要精髓是谋略。我认为,这种看法是片面的。

诚然,《三国演义》给人印象最深的一个方面,就是擅长战争描写。全书以黄巾起义开端,以西晋灭吴收尾,反映了从汉末失政到三分归晋这一百年间的全部战争生活,描写了这一时期的所有重要战役和许多著名战斗,大大小小,数以百计。接连不断的战争描写,构成了小说的主要内容,占了全书的大部分篇幅。而在战争描写中,作者信奉“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军事规律,崇尚“斗智优于斗力”的思想,总是把注意力放在对制胜之道的寻绎上。因此,虽写战争,却不见满篇打斗;相反,书中随处可见智慧的碰撞、谋略的较量,而战场厮杀则往往只用粗笔勾勒。可以说,千变万化的谋略确实是全书精华的重要部分。

然而,谋略并非《三国演义》的主要精髓,更非书中精华的全部。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体系中,“道”是最高层次的东西。“道”有多义,首先是指自然和社会的根本规律,通常指正义的事业,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也。因此,它也是处事为人的基本原则。谋略则属于“术”,是第二层次的东西,是为“道”服务的,必须受“道”的指导和制约。作为一位杰出的进步作家,罗贯中认为,符合正义原则,有利于国家统一、民生安定的谋略才是值得肯定和赞美的,而不义之徒害国残民的谋略只能叫做阴谋诡计。因此,只有代表作者理想的诸葛亮才被塑造为妙计无穷的谋略大师、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综观全书,罗贯中从未放弃道义的旗帜,从未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谋略;对于那些野心家、阴谋家的各种阴谋权术,他总是加以揭露和批判;对于那些愚而自·81·

用者耍的小聪明,他往往加以嘲笑。可以说,《三国演义》写谋略,具有鲜明的道德倾向,而以民本思想为准绳。后人如何看待和借鉴《三国演义》写到的谋略,则取决于自己的政治立场、道德原则和人生态度。如果有人读过《三国演义》却喜欢搞小动作,那是他自己心术不正,与罗贯中无关;恰恰相反,那正是罗贯中反对和批判的。有人谈什么“厚黑学”,也硬往《三国演义》上扯,更是毫无道理的。

那么,《三国演义》的主要精髓究竟是什么?我认为,《三国演义》丰厚的思想内涵,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对国家统一的强烈向往

《三国演义》的思想精华,居于首位的就是对国家统一的向往,这是《三国演义》思想价值中最核心最重要的部分。我们这个民族为什么能够历经磨难而不倒?为什么在四大文明古国中是唯一的种族不曾灭亡、文明没有中断的一个国家?一个根本的原因是,从周朝起,我们就逐步形成了向往国家统一,追求安定太平的共同民族心理。这种共同心理,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聚合力,是一个牢不可破的优良传统。维护国家的统一与安定,是我们民族一贯的政治目标。周代以来的两千多年间,由于种种原因,我们民族曾经屡次被“分”开,饱受分裂战乱之苦。但是,每遭受一次分裂,人民总是以惊人的毅力和巨大的牺牲,清除了分裂的祸患,医治了战争的创伤,促成重新统一的实现。在那“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汉末大动乱时期,以及罗贯中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元代末年,广大人民对国家安定统一的向往更是特别强烈。罗贯中敏锐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通过对汉末三国时期历史的艺术再现,鲜明地表达了广大人民追求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在小说中,当天下大乱以后,那个时代的英雄们想的是什么?怎么做?我认为就是以曹刘孙三方为代表的英雄们,顺应时代的潮流和民众的愿望,力图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重新实现国家的统一。三方争天下,争的是什么?争的是重新统一的主导权,而不是单纯的斗智、斗心眼。这是《三国演义》的政治理想,也是其人民性的突出表现。·82·

二、对封建政治和政治家的评判选择

人们常常谈到《三国演义》“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有人还把这称为“封建正统思想”,指责《演义》“贬低”或者“丑化”了曹操形象。其实,“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早在宋代就已成为有关三国的各种文艺作品的基调。北宋大文豪苏轼的《东坡志林》有这样一条记载:“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这说明在“说三国事”中已经形成“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并得到广大群众,包括儿童的共鸣。在元杂剧的三国戏中,以诸葛亮、关羽、张飞、刘备等刘蜀方面人物为主角的剧目占了一半以上;即使是写其他人物的,也普遍表现出“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罗贯中只是顺应广大民众的意愿,继承了这种倾向。

罗贯中之所以“尊刘”,并非简单地因为刘备姓刘(刘表、刘璋也是汉室宗亲,而且家世比刘备显赫得多,却每每遭到贬抑和嘲笑;汉桓帝、汉灵帝这两个姓刘的皇帝,更是作者鞭挞的对象),而是由于刘备一生作为,基本符合古人对“明君”的最重要的两点期待:一是仁德爱民,有济世情怀;二是尊贤礼士,有知人之明。

首先,作品多方表现了刘备的宽仁爱民、深得人心。《演义》第1回,写刘关张桃园结义,其誓词便赫然标出“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八个大字。这既是他们的政治目标,又是他们高高举起的一面道德旗帜。从此,宽仁爱民、深得人心就成了刘备区别于其他政治集团领袖的显著标志。他第一次担任官职———安喜县尉,便“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督邮索贿不成,欲陷害他,百姓纷纷为之苦告(第2回)。此后他任平原相,已被誉为“仁义素著,能救人危急”(太史慈语,见第11回)。陶谦临终,以徐州相让,刘备固辞,徐州百姓“拥挤府前哭拜曰:‘刘使君若不领此州,我等皆不能安生矣!’”(第12回)曹操擒杀吕布,离开徐州时,“百姓焚香遮道,请留刘使君为牧”(第20回)。这表明他占据徐州的时间虽不长,却已深得民心。在他又一次遭到严重挫折,不得不到荆州投奔刘表,受命屯驻新野时,他仍以安民为务,因此“军民皆喜,·83·

政治一新”(第34回)。新野百姓欣然讴歌道:“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第35回)

当曹操亲率大军南征荆州,刘琮不战而降之时,刘备被迫向襄阳撤退,新野、樊城“两县之民,齐声大呼曰:‘我等虽死,亦愿随使君!’即日号泣而行”(第41回)。就这样,在建安十三年(208)秋天的江汉大地上,刘备带领十余万军民,扶老携幼,上演了“携民南行”的悲壮一幕。如此撤退,显然有违于“兵贵神速”的军事原则,对保存实力、避免曹军追击十分不利。故众将皆曰:“今拥民众数万,日行十余里,似此几时得至江陵?倘曹兵到,如何迎敌?不如暂弃百姓,先行为上。”刘备明知此言有理,却泣而拒之曰:“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行至当阳,果然被曹操亲自率领的精兵赶上。这一仗,刘备在军事上一败涂地,而在道义上却赢得了极大的胜利。这种生死关头的选择,决非一般乱世英雄的惺惺作态所能比拟。从此,刘备的“仁德爱民”更加深入人心,并成为他迥别于其他创业之君的最大的政治优势。

其次,作品竭力渲染了刘备的敬贤爱士,知人善任。其中,他对徐庶、诸葛亮、庞统的敬重和信任,都超越史书记载,写得十分生动感人;尤其是对他不辞辛苦,三顾茅庐的求贤佳话,对他与诸葛亮的鱼水关系的描写,更是具有典范意义。

总之,宽仁爱民和敬贤爱士这两大品格的充分表现,使《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摆脱了以往三国题材通俗文艺中刘备形象的草莽气息,成了古代文学作品中前所未有的“明君”范型②。

另一方面,罗贯中尊重历史,博采史料,以许劭称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评语为基调,塑造了一个高度个性化的、有血有肉的“奸雄”曹操,并未随意“贬低”,更未故意“丑化”。这里所说的“奸雄”,是指曹操既是远见卓识、才智过人、具有强烈功业心的英雄,又具有极端自私、奸诈残忍的性格特征。

在小说中,曹操第一次出场,就写得有声有色:

见一彪人马,尽行打红旗,当头来到,截住去路。为首闪出一个好英雄:身长七尺,细眼长髯;胆量过人,机谋出众,笑齐桓、晋文·84·

三国演义主要思想内容篇五
《三国演义主要内容》

三国演义主要内容(一)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蜀、魏、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大概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

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刻画了近四百个人物形象,其中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等等人物形象脍炙人口,不以敌我叙述方式对待各方的历史

描述,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编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汇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三国演义主要内容(二)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描写了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汉末年,汉室衰弱,黄巾起义,各路英雄乘剿黄之机发展势力。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实力最强。连年混战,弱肉强食。官渡之战,曹操灭袁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吴国大将周瑜大败曹操,使曹操暂无力侵犯长江以南,形成

三国演义主要思想内容篇六
《《三国演义》中的主要情节:》

《三国演义》中的主要情节:

割发待首

曹操发兵宛城时规定:“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这样 ,骑马的士卒都下马,仔细地扶麦而过。可是,曹操的马却因受惊而践踏了麦田。他很严肃地让执法的官员为自己定罪。执法官对照《春秋》上的道理,认为不能处罚担任尊贵职务的人。曹操认为:自己制定法令,自己却违反,怎么取信于军?即使我是全军统帅,也应受到一定处罚。他拿起剑割发,传示三军:“丞相踏麦,本当斩首号令,今割发已代。”

刘备携民渡江

曹操率大军南下征讨荆州,荆州牧刘表病逝,令其次子刘琮接替荆州牧,刘琮在手下蔡瑁等人的劝说下,将荆州献与曹操,刘备在新野也呆不下去了,只得逃出来,因舍弃不下新野百姓,也怕曹操再次屠城,因此就带上百姓一起转移,渡过长江往襄阳而去,因不受收留,只得再次转战江陵,在途中百姓苦不堪言,刘备军队由于百姓的跟随速度极慢,但刘备不愿弃下百姓,最终曹操追兵大至,刘备损失惨重。

关羽过五关,斩六将

刘备在徐州大败,弟兄失散,关羽保护刘备亲眷,不得已投降曹操。关羽为报曹操厚意,斩杀袁绍大将,颜良、文丑。得知刘备消息后,关羽拜别曹操,离许昌,奔河北;一路经过东岭、洛阳、沂水、荥阳、黄河渡口五处关隘,先后斩杀孔秀、孟坦、韩福、卞喜、王植、秦琪等六员曹将,脱险而出。

张飞大闹长坂桥

刘备弃新野,走樊城,带着黎民百姓逃亡,行到当阳,曹操追兵大至,刘备军队大乱,将领失散,亲眷不知去向。赵云杀入敌阵,三进三出,单骑救出阿斗,逃到长坂桥,张飞在桥上,命令军队在树林中扬起尘土作为疑兵,自己立马站在桥头,曹兵追至,不敢近前,张飞大喝三声,曹将夏侯杰惊落马下,吓退曹军。 诸葛亮空城计

司马懿挂帅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司马懿率兵乘胜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命令士兵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唱曲。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等得知西城是空城回去再战,赵云赶回解围,最终大胜司马懿。

三顾茅庐

刘备屯住新野时,自知蹉跎半生之缘由是身边虽有关羽,张飞等猛将,而无出谋划策运筹帷幄之谋士,便礼仪贤下士,寻求良辅。在司马徽和徐庶的荐举下,刘备与关羽,张飞便来到襄阳隆中,拜访诸葛亮。

第一次来到茅庐时,亮已外出,三人返途中遇见亮好友崔州平;数日后,刘、关、张顶风冒雪,二顾茅庐。途中,遇亮好友石广元,孟公威。到达茅庐,只见亮弟诸葛均,方知亮已出游,备留下一笺,表达倾慕之意。返回时,在隆中山下小桥边遇见亮岳父黄承彦;过了一段时间,刘备与关羽、张飞三顾茅庐,适逢亮在家,但昼寝未醒。刘备吩咐关、张在门外等候,自己徐步而入,拱手立于阶下,直到亮醒后,方才相见。

《三国演义》是一部长篇小说,情节众多,希望提问者有时间能读一读原著,相信你能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

主要人物形象精品分析:

刘备:忠厚善良,礼贤下士,高瞻远瞩,思贤若渴,

典型情节:三顾茅庐,白帝城托孤,辕门射戟

关羽:忠肝义胆,一身正气,义薄云天,男儿本色

典型情节:单刀赴会,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刮骨疗毒,水淹七军,败走麦城,华容道义释曹操。

对关羽的超精品单项分析:(重点)

桃园结义以后的数十年中,关羽随刘备南征北战,历经艰辛,始终义重如山,当关羽被迫降操后,曹操“累送美女金帛”,竭尽全力拉拢之能事,然“财贿不动其心,爵禄不移其志”,他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千里走单骑,慷然离去,表现了对刘备“誓同生死”忠义之情。关羽更是恩怨分明,为报答曹操的恩情,他斩颜良,诛文丑,救白马,解重围。赤壁之战后,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这又表现出他极为消极的完全建立在个人私人恩怨基础上的忠义,非常保守狭隘。 张飞:勇猛粗暴,疾恶如仇。

曹操:智勇双全,志高远大,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典型情节:1.青梅煮酒论英雄;2.梦中杀人;3.望梅止渴;4.“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对曹操的超精品单项分析:(重点)

操被称为是“乱世奸雄”,幼年时诬师欺父,为人诡计多端,品行恶劣,且阴险凶残。谋刺董卓未遂逃至吕伯奢庄上,吕伯奢令家人热情款待,操却怀疑吕氏一家不怀好意,竟将吕家上下八口人杀死,后来发现是误杀顺便将吕伯奢也杀了。于是就有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故事。另外,操老谋深算,善于玩弄权术,是个十足的野心家。

诸葛亮:深谋远虑、博学多才、淡泊名利、志向高远。是当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典型情节:火烧新野、舌战群儒、七擒孟获、六出祁山、挥泪斩马谡、空城计…… 对诸葛亮的超精品分析:(重点)

“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是对诸葛亮才华的侧面概括,为刘备指出了日后图谋霸业的具体道路,“真万古不及之人也”赋予了他超人的智慧。在“空城计”故事中,马谡违背诸葛亮将令,丢失街亭,致使司马懿15万大军逼近西城。当时诸葛亮仅有一班文官及老弱病残的军士2000余人,形势十分危急。然亮镇定自若,从容布置,大家各执其事,司马懿来了一见此景,蔫了。司马懿深知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料定必有埋伏,传令退兵,由此西城才得以转危为安。

与《三国演义》相关的诗歌:

1.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2. 兔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巧将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3. 白发渔樵江禇上,观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4. 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典型篇章呈现:

1、 宴桃源豪杰三结义 ,2、曹操煮酒论英雄 ,3、刘玄德三顾茅庐 ,4、用奇

谋孔明借箭,

5、兄逼弟曹植赋诗。

相关练习:

1、“义”是《三国演义》的思想精髓和灵魂。俄国学者称赞《三国演义》是“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

2、《三国演义》中哪两位人物青梅煮酒论英雄,他们各自的内心是怎样?

曹操:故意试探刘备,看他是否能成大业,胸怀大志。刘备:生怕自己被曹操看出破绽,竭力掩盖,内心恐慌。

3、《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两段话:“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无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说此话者是徐庶、被赞誉的人是诸葛亮。

4、请结合《三国演义》。说出诸葛亮与周瑜联手指挥的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是赤壁之战;再说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失街亭一事。

5、《三国演义》主要人物中被称为“三绝”的分别是:“ 绝”是曹操,“智绝”是诸葛亮,“义绝”是关羽。

6、在《三国演义》中有一位英雄,他曾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刮骨疗毒,被后人敬仰并尊为中国的“武圣”,这位英雄是关羽。这本书有关这个英雄的传奇故事还有许多,请用最简洁的语言写出其中一个故事的名字:大意失荆州。

7、《三国演义》中“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等一系列可歌可泣的英雄是关羽。

8、“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我国古代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作者是谁?你喜欢作品中的哪个人物?

9、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描写了先后发生在官渡、赤壁和夷陵的三个弱军打败强军的故事。请选择其中的一个故事用一句话写出故事情节。

例:诸葛亮和周瑜两位军事天才团结协作,以区区数万人在赤壁击败号称拥有八十万大军的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10、《三国演义》中 “桃园三结义”是指哪三个人?他们各自的性格怎样?

刘备(忠厚善良、礼贤下士)、关羽(忠肝义胆、一身正气)、张飞(勇猛粗暴、嫉恶如仇)。

11、“群英会中计”是哪部名著中的情节?谁中谁的计?两个人的性格怎样?

《三国演义》;设计者:周瑜;善使谋略、聪明机智。中计者:蒋干;自作聪明,败事有余。

12、七擒孟获是那部古典名著的情节?是谁擒了猛获?为什么要七擒?

《三国演义》。诸葛亮擒的孟获。共七擒七纵,是谈诸葛亮听从马谡的建议,征服心理,以求南方的长治久安。

13、“巧授连环计”是哪部名著中的情节?”涉及哪两个人物?为什么要献连环计?

《三国演义》。曹操、庞统。庞统献连环计表面上是为解决曹军不习水战晕船的难题,实际上是为周瑜火烧战船作准备。

14、《三国演义》中“过五关斩六将”的是谁?斩了谁手下的六将?为何要过关斩将?

关羽。斩了曹操手下的六将。因为这六人阻挡他寻找大哥刘备的去路。

15、“草船借箭”是谁向谁借箭?这个“借”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将计就计趁大雾天扎草人攻打曹营,借来十万支箭,完成任务。

16、你怎样评价《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

表现了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迫切心情和胸怀大志,不拘小节的宽广胸怀。

17、《三国演义》中“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是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又是谁?

孙权;诸葛亮。

18、《三国演义》中,你最喜欢的情节是什么?为什么?

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从中可见关羽对刘备的一片忠心。

19、《三国演义》中“三英战吕布”的“三英”指哪三个人? 刘备;关羽 ;张飞。

20、“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这一肖像描写写的是哪部小说中的哪个人物?

《三国演义》;关羽。

21、曹操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你怎么看待他的

三国演义主要思想内容篇七
《《三国演义》主要故事情节》

《三国演义》主要故事情节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1桃园三结义: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再加上连年灾荒,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刘备有意拯救百姓,张飞、关羽又愿与刘备共同干一番事业。三人情投意合,选定张飞庄后一桃园。此时正值桃花盛开,景色美丽,张飞准备了青牛白马,作为祭品,焚香礼拜,宣誓完毕;三个人按年岁认了兄弟。刘备年长做了大哥,关羽第二,张飞最小做了弟弟。第二回、张翼德怒鞭督邮 何国舅谋诛宦竖2、张飞怒鞭督邮:因为刘备讨黄巾有功,当上了县尉,不久,督邮来了,很是瞧不起刘备,问起刘备的家世,刘备说是中山靖王之后,督邮说刘备冒充帝胄,侍从告诉刘备督邮发怒是一位没有贿赂给他,刘备说自从上任以来没有拿过百姓的东西,没有钱给他,于是督邮真的发怒了,后来张飞喝了几杯闷酒,骑着马出来,看见几个来人跪在县衙口,问清楚了愿意,张飞很是生气,就冲进去把督邮抓了出来绑在县衙门口一个柱子上,扯下柳条来打,打断了好几根,刘备挂印而去。第三回 议温明董卓叱丁原 馈金珠李肃说吕布3、吕布投靠董卓:吕布原为丁原义子,为人勇猛。董卓想要出去丁原到害怕吕布,便派李肃带着赤兔马带着黄金、珠宝前去劝降。吕布见利忘义在夜里提到到丁原帐中,杀之,砍下他的首级,投了董卓,并拜董卓为义父。董卓赐之金子,封他为都亭侯。第四回 废汉帝陈留践位 谋董卓孟德献刀4、曹操献刀:曹操佩着七宝刀径自到相府,恰遇董卓叫吕布去挑好马赐给曹操。吕布去后,董卓因为太胖而侧卧,曹操正要行刺,却被董卓在镜子里看见。这是吕布已牵马回来,曹操跪下谎称献刀给董卓,并借口试马,等董卓醒悟过来,曹操已经去了洛阳。5曹操杀吕伯奢一家:曹操谋刺董卓未成功而逃亡,路经中牟被县令陈宫捉住。陈宫钦佩他的忠义,去官与他同逃。在成皋曹操多疑,错杀了吕伯奢家人。陈宫认为曹操打不义,但又念及自己为国家跟他到此,不忍杀曹操,便弃曹操而去。第五回 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6、温酒斩华雄:董卓大将华雄连斩数将,各路诸侯大惊失色,发誓胜不了华雄愿意受斩。曹操到了杯热酒给关羽。关羽说:“把酒放着,我去去就来。”他提刀上马,与华雄杀的天昏地暗,没一会便砍下了华雄的脑袋,回到军营,那杯酒还热着。7三英战吕布:公孙瓒战败,吕布举起画戟要刺。一旁的张飞上阵来战吕布,接着关羽也舞着青龙偃月刀上阵来夹攻。两人仍战胜不了吕布,刘备拿双股剑来助战。三人围着吕布传灯一样的厮杀。

最后吕布招架不住,飞马便回,逃到虎牢关。第六回 焚金阙董卓行凶 匿玉玺孙坚背约8、孙坚匿玉玺:孙坚从皇宫废墟的井中捞得一枚玉玺。他相信这是自己将要当皇帝的预兆,便托病辞别江东,别图大事、不想事情泄密,袁绍向他讨取。他离开洛阳,袁绍还写信给荆州刘表,叫他拦截孙坚讨玉玺。孙坚对他们发誓说:“如果拿了玉玺,死于刀剑之下。”第七回 袁绍磐河战公孙孙坚跨江击刘表9、赵云:袁绍与公孙瓒战于磐河,公孙瓒败,被赵云所救,赵云因绍无忠君救民之心,弃之而投奔公孙瓒。公孙瓒不重用赵云。刘、关、张前来助公孙瓒,与赵云相见,甚敬重,不忍相离。第八回 王司徒巧使连环计 董太师大闹凤仪亭10、巧施连环计:王允利用老粗布与董卓好色的特点,先将家中貂蝉作为义女许给董卓做妾,待择日送去。后又将貂蝉献给董卓,送董卓府中。然后里间吕布,使之认为是董卓夺自己的所爱,貂蝉也情迷吕布,使吕布和董卓产生嫌疑,最后吕布杀死董卓。11、大闹凤仪亭:吕布得知董卓纳貂蝉为妾,心怀不满。一次,吕布趁董卓入朝议事,入董卓府中一貂蝉在凤仪亭相会。貂蝉假意哭诉被董卓奸污,为吕布受他人制约而遗憾,吕布羞愧满面。这时被董卓撞见,董卓怒而夺吕布画戟刺杀吕布,吕布大惊而逃。第九回 除暴凶吕布助司徒 犯长安李傕听贾诩第十回 勤王室马腾举义 报父仇曹操兴师12、董卓被杀:董卓在凤仪亭见到吕布和貂蝉幽会后,要杀吕布。王允和貂蝉趁机离间吕布和董卓,吕布对董卓顿起杀心。后来,王允和吕布等人共同谋划,假传圣旨说天子将禅位于董卓,将董卓骗进城中刺死。第十一回 刘皇叔北海救孔融 吕温侯濮阳破曹操13、曹操报杀父之仇:曹操派人往琅琊郡接父亲曹嵩。曹家四十余人到徐州,徐州太守陶谦欲结好曹操,遂设宴款待,并派兵护送。不料所派之人竟然是黄巾军降将,他们杀死曹嵩一家,取了财务,逃窜他处。曹操大怒,于是发誓要想陶谦报杀父之仇。14刘备救孔融:孔融准备救陶谦,自己却被黄巾管亥打败包围。孔融派太史慈星夜求见刘备,刘备受到信件以后,同关羽、张飞点兵三千,往北海郡进发。关羽斩黄巾军余党首领管亥于马下。太史慈、张飞、刘备驱兵掩杀,城上孔融也驱兵出城,两下夹攻,余党溃退,解了北海之围。第十二回 陶恭祖三让徐州 曹孟德大战吕布15陶谦三让徐州曹操攻打徐州,刘备引兵相救,太守陶谦派糜竺取徐州牌印,让与刘备。刘备推辞。曹操退兵后,陶谦和部下再次表示退让之意,刘备执意不肯。后开陶谦病重,第三次让徐州

,刘备还是推托,陶谦以手指心而死。后徐州军队和百姓拥立刘备,刘备乃领徐州牧。第十三回 李傕郭汜大交兵 扬奉董承双救驾第十四回 曹孟德移驾幸许都 吕奉先乘夜袭徐都16、挟天子而令诸侯:汉献帝回到洛阳重建宫殿,改元建安。曹操应诏到洛阳辅佐王室,但是,不久又听董昭的建议,迁都许都。从此,朝廷大权被曹操一人包揽。他挟天子而令诸侯,所有大事都得先奏明曹操,然后在告诉天子。曹操遂分封大臣,自命为大将军、武平侯。17、吕布趁夜袭徐州:刘备起兵讨伐袁术,派张飞守徐州城,张飞不听刘备吩咐,醉酒鞭打吕布的岳父曹豹,曹豹深恨张飞,派人连夜送信给吕布。吕布派兵与曹豹里应外合,攻下徐州。张飞正醉卧府中,准备不及,引数十骑兵,逃出徐州。吕布占领徐州,并软禁刘备家眷。第十五回 太史慈酣斗小霸王 孙伯符大战严自虎第十六回 吕奉先射戟辕门 曹孟德败师淯水18、吕布辕门射戟:袁术派大将纪灵攻打刘备。袁术担心吕布救援,给吕布送去粮草和密信。刘备也写信求助吕布。吕布收了袁术的粮草,又收了刘备的求援信,吕布让人把刘备和纪灵同时请来赴宴。吕布用射画戟的办法来调解,后果然射中画戟,用他精湛的箭法平息了一场厮杀。第十七回 袁公路大起七军 曹孟德会合三将19、小斗散粮:攻打袁绍期间,曹军远道而来,有逢荒旱,粮食接济不上。管粮官讯问曹操。曹操便叫粮官改用小斛分发军粮,接着曹操暗暗派人探视士兵情况。当发现激起愤怒时他就杀了粮官,用人头来压军心,愤怒遂解除。20、曹操割发代首:攻打张绣期间,所到之处,麦子成熟。为赢民心,曹操下令,“大小将校,经过麦田,有践踏者,一律斩首”,但没想到自己的马因鸟而惊,闯进麦田,违了军令,理当斩首。于是,便借郭嘉之语“法不加于尊”,以割发代首,并显示三军自己带头执法。第十八回 贾文和料敌决胜 夏候惇拨矢啖睛21、、夏侯惇拔矢啖晴夏侯惇与吕布手下的高顺两军相遇。高顺战败,夏侯惇绕阵追之。曹性暗地里拔弓箭射中夏侯惇左目。夏侯惇用手拔箭,连眼珠也拔了出来,他大呼道:“父精母血,不可弃也”,便将眼珠纳与口中啖之,仍复挺枪纵马而战,曹性被他一枪刺透面门而死。第十九回 下邳城曹操鏖兵 白门楼吕布殒命22、白门楼吕布殒命下邳城失陷后,吕布被缚至白门楼。吕布恳请刘备在曹操面前说情,刘备点头示意。吕布对曹操表示降服,曹操问刘备何如,刘备以吕布认丁原、董卓为义父而又杀之为例,吕布大骂刘备大耳儿。曹操将吕布缢死。第二十回 曹阿瞒许

田打围 董国舅内阁受诏23、许田打围第二十一回 曹操煮酒论英雄 关公赚城斩车胄24、煮酒论英雄刘备参与了反曹操的政治流派中,刘备就在家里种菜掩饰身份。有次曹操请刘备喝酒,在酒桌上,曹操问刘备现在天下谁是英雄,刘备说好斤个当时有名的人物.曹操都不认同.刘备反问曹操认为天下谁才算是英雄?曹操对说:“天下英雄,就只有你和我而已!”刘备以为身份暴露筷子都吓掉了.正好天上打雷,刘备借口说是被雷吓的.曹操也信以为真。 第二十二回 袁曹各起马兵三军 关张共擒王刘二将25陈琳起草檄文:袁绍应刘备之请,欲起兵与曹操决战。为师出有名,就叫陈琳起草一篇讨曹檄。檄文历数曹操祖宗劣迹,言辞犀利,富于文采。传到许都,曹操正感冒卧病在床,看了之后,“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不觉头风顿愈”。第二十三回 祢正平裸衣骂贼 吉太医下毒遭弄26、祢衡裸衣骂贼:曹操派孔融去招降刘表,孔融临行前推荐祢衡。祢衡为人狂傲,曹操为侮辱他,不行待贤之礼,并给他一个击鼓的差使。祢衡穿旧衣击鼓,趁机骂曹操。曹操怀恨在心,遣他去刘表处,刘表没有杀祢衡。后来是黄祖不堪祢衡讥讽,杀了祢衡。第二十四回 国贼行凶杀贵妃 皇叔败走投袁绍第二十五回 屯土山关公约三事 救白马曹操解重围27、关公约三事:曹操攻下徐州后,欲取下邳。关羽兵败侯被围在山上。曹操想要劝降。关羽提出三个条件:一、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必须供奉刘备的两位妇人。三,一旦有了刘备消息,不管千里万里斗要马上辞去。三者缺一,断不肯降。曹操答应。28、关羽义气:曹操劝降关羽侯,班师回许都。他故意让关羽和甘、糜两位夫人同住一处,关羽则秉烛于门外,通宵侍立,待二位夫人十分恭敬。曹操为了笼络关羽,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送美女金钱和赤兔马,关羽之手下赤兔马。29、关羽斩颜良:关公奋然上马,倒提青龙刀,跑下山来,凤目圆睁,蚕眉直竖,直冲彼阵。河北军如波开浪裂,关公径奔颜良。颜良正在麾盖下,见关公冲来,方欲问时,关公赤兔马快,早已跑到面前;颜良措手不及,被云长手起一刀,刺于马下。忽地下马,割了颜良首级,拴于马项之下,飞身上马,提刀出阵,如入无人之境。河北兵将大惊,不战自乱。第二十六回 袁本初败兵折将 关云长挂印封金30、关羽挂印封金:关公知道刘备的下落后,入内告知二嫂,随即至相府,拜辞曹操。操知来意,乃悬回避牌于门。关公命收拾车马,早晚伺候;宅中所有原赐之物,尽皆留下。次日再往相府辞谢,门首又挂回避牌。关公乃往张辽家

相探。辽亦托疾不出。关公去志已决,即写书一封,辞谢曹操,将累次所受金银,封置库中,悬汉寿亭侯印于堂上,请二夫人上车。关公上赤兔马,手提青龙刀,率领旧日跟随人役,护送车仗,径出北门。第二十七回 美髯公千里走单骑 汉寿候五关斩六将31、过五关斩六将:关羽因为没有曹操的公文,各关的守将均不敢放行,于是关羽就保护两位夫人,千里走单骑,过东岭关斩孔秀;过洛阳斩太守韩非。牙将孟坦;过池水关斩将卞喜。在荥阳斩太守王植;经滑州界到黄河渡口,斩夏候惇部将秦琪;渡过黄河到袁绍地方。第二十八回 斩蔡阳兄弟释疑 会古城主臣聚义32、兄弟释疑:关公欲斗追已之夏候惇,曹操连差二使及张辽,令放关公。关公于卧山得黄巾张宝部下关西大汉周仓。来到古城会见张飞,张飞误会关公降操,一见面就要决一死战,后关公斩操将蔡阳才解开了张飞的疑虑.第二十九 回小霸王怒斩于吉 碧眼儿坐领江东周瑜向孙权荐鲁肃。鲁肃要孙权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并荐琅琊南阳人诸葛瑾。第三十回战官渡本初败绩 劫乌巢孟德烧粮33、官渡之战:袁绍兴兵攻打官渡,袁绍的军队围攻曹军营寨一个多月。许攸献计袁绍分兵袭击许昌,袁绍不用许攸的计策,许攸投靠曹操,曹操接受许攸的计策,袭击袁军屯粮重地乌巢,将袁绍的粮草烧绝,袁绍军心大乱,最后带着800单骑,回到冀州,官渡一战袁绍终被曹操打败。第三十一回 曹操仓亭破本初 玄德荆州依刘表34、曹操破袁绍:袁绍在官渡失败以后逃回冀州,他的两个儿子袁熙、袁尚等前来助战,于是袁绍卷土重来。曹操采用程昱献的“十面埋伏”之计,伏兵十队引袁绍追至河上。曹操又绝自己军队的后路,于是曹军置之死地而后生,勇猛作战,在仓亭再次击败袁绍。第三十二回 夺冀州袁尚争锋 决漳河许攸献计35、袁尚夺冀州:袁绍两次兵败,不久,气绝身亡。曹操派军渡河取冀州。袁绍小儿子继承父业,袁谭不服。袁尚见谭大骂,袁谭见袁尚亦大骂,于是兄弟两人兵戈相见。二人亲自交锋,尚亲冒矢石,冲突掩杀,袁谭大败。最后,袁谭投降曹操。36、许攸献计:袁尚兵退冀州,曹操再次进攻冀州。他采用许攸计策,令士兵围着冀州城的城墙挖出一条两丈深的战壕。然后挖掘开漳河的水,饮水淹冀州。最后,冀州城内弹尽粮绝,军士斗饿死。曹操攻下冀州城,陈琳投降。第三十三回曹丕趁乱纳甄氏 郭嘉遗计定辽东37、许攸被杀:曹军攻克冀州后,有一日,大将许褚在邺城东门处碰见许攸,许攸傲慢地对许褚说:“你们如果没有我,怎能从此门出入。”许

三国演义主要思想内容篇八
《三国演义主要情节和人物》

一、全书脉络梳理

第1-33回,群雄逐鹿

1、桃园结义

2、怒鞭督邮

3、孟德献刀——陈宫捉放曹(杀吕伯奢家)

4、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

5、连环计

6、辕门射戟

7、挟天子以令诸侯

8、煮酒论英雄

9、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

10、古城聚义

11、官渡之战

第34-59回,赤壁鏖战

12、三顾茅庐 —隆中对

13、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

14、携民渡江——大战长坂坡——大闹长板桥

15、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蒋干中计——

黄盖受刑——借东风——火烧赤壁—义释曹操

16、三气周瑜

17、割须弃袍

第60-86回,三足鼎立

18、截江夺阿斗

19、单刀赴会

20、智取汉中——杀杨修

21、水淹七军——刮骨疗毒——败走麦城

22、杀华佗——曹操之死

23、张飞遇害

24、火烧连营——巧布八阵图——白帝城托

孤——安居平五路

第87-105回,南征北战

25、七擒孟获

26、出师北伐

27、失街亭——空城计——挥泪斩马谡

28、六出祁山——秋风五丈原

第106-120,三分归晋

二、人物情节简介

(一)情节:

关羽:

温酒斩华雄

挂印封金

千里走单骑

过五关斩六将

华容道释曹

水淹七军

单刀赴会

刮骨疗伤

败走麦城

一、“义绝”----关公(五虎上将之首) 形象:单鳯眼,卧蚕眉,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

性格:忠义勇武 忠贞不二光明磊落 恩怨分明

情节:过五关斩六将 斩颜良 千里寻主 水淹七军 单刀赴会 温酒斩华雄 败走麦城

1、温酒斩华雄(第五回 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董卓当权,把持朝政。十八路诸侯兴兵声讨。交战中,先后有四位各诸侯中的悍将被董卓的部将华雄斩杀。此时,关羽自告奋勇,愿与华雄交锋。袁绍嫌他地位低微,称其“安敢乱言”,喝令将其打出。曹操上前阻止,

关羽才有了出战的机会。曹操端了杯热酒为关羽壮行,而关羽愿先去斩华雄,回来再喝酒。果然在温酒未凉之际提来了华雄首级,令众诸侯惊讶不已。

2、三英战吕布(第五回 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3、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

关云长千里走单骑 :关羽与刘备失散,暂居曹营。曹操一心想收服关羽,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赐美女、金银、官职等物品,关羽独留下赤兔马,以便来日寻刘备方便。听到刘备下落后,关羽将官印吊于屋中,坚决离开曹营,带上嫂嫂,奔向刘备。一路上遭到了层层拦阻,但关羽凭借一己之力,过了五个关隘,立斩曹操六员大将。这段情节表现了关羽对刘备及其集团的利益无限忠诚。

三国演义主要思想内容篇九
《三国演义主要情节梳理》

《三国演义》重点情节梳理

一、1、简述《三国演义》中的一次战役。

答:①官渡之战:袁绍率十万大军进驻官渡,企图消灭曹操的军队。谋士许攸遭疑投降曹操,并且提供了许多情报。曹操得知袁绍在乌巢囤积了大量粮草,立即亲率精锐军队连夜奔袭乌巢。袁绍只派少量骑兵救援乌巢,仍然留主力进攻官渡。由于乌巢粮草被烧光,袁军上下恐慌,官渡前线的大将亦投降曹操。

②赤壁之战:曹操统一北方后,决定南下一举统一。刘备派诸葛亮舌战群儒,在周瑜、鲁肃支持下,孙权决定抵抗。周瑜利用北兵多不惯水战及发生疾病等弱点,定下火攻策略,并实施苦肉计,派黄盖诈降。曹操轻信,登上用铁索连在一起的战船。诸葛亮借来东风,黄盖顺风直扑曹军水寨。曹操大败北还。

③彝陵之战:刘备为重新夺取荆州、替关羽报仇,对孙吴大举进攻。开战之初,蜀年步步进逼,吴军节节败退。后来孙权拜陆逊为大都督,指挥战事。陆逊胸有成竹,先是坚守关隘,由于天气燥热,蜀军将士疲惫不堪,戒备松懈。及时抓住战机,采用火攻,蜀军的40多座军营,顷刻之间变成一片火海,全线崩溃。刘备逃回白帝城。不久羞愧发病而死。

④水淹七军:公元219年秋季,关羽在襄阳、樊城抗曹。关羽仔细考察地形,发现襄江与白河水势甚急,又发现曹军驻扎在山谷之内,于是派人堵住各处水口,趁夜晚风雨大作之际,放水淹没曹军。大意的于禁则没有采取防范措施,全军覆没,于禁投降,庞德被擒。

⑤汉中争夺战:曹操夺取汉中,令曹洪、夏侯渊镇守。张飞打败张邰夺取瓦口隘,黄忠夺取天荡山,并听从法正的计策在定军山半山以逸待劳斩杀夏侯渊。从许都赶来的曹操战局不利,发布鸡肋军令,借故斩杀杨修,不久退兵。刘备夺取汉中,进位汉中王。

2结合具体的情节思考赤壁之战中为什么孙刘联军能以弱胜强?

答:天时胜:刘备汉室宗亲,操乃汉贼。曹军流行疾病。东南风起。

地利胜:南方多江河,北军不善水战。

人和胜:曹操骄傲,心气浮躁。荆州新降,人心未附,士气低落。孙刘背水一战,决心很大。周瑜、诸葛亮等人计谋精妙,处处占先。

3、结合具体的情节思考刘备为什么会在夷陵之战中败结陆逊?

答:天时:曹丕篡汉,刘备汉室宗亲,不讨贼而攻吴,政治不利。

地利:刘备孤军深入,不谙地势。于森林茂盛处扎营,当时天气干燥,给陆逊可乘之机。

人和:刘备不听诸葛亮赵云之计,内部不和;枉自托大,小看陆逊;不听黄权劝告,一意深入。而孙权结盟曹丕,上下精诚团结。陆逊一时人杰。

4.简要概括刘、曹、孙任一势力的兴亡过程。

答:①曹魏: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官渡打败袁绍,统一北方。不久在赤壁大败,形成鼎立之势。曹丕在曹操死后逼汉献帝禅位,建立魏国。曹丕,曹睿继位,司马懿逐渐得势,并在高平陵政变中击杀大将军曹爽。司马懿之后,司马师、司马昭废曹芳,杀曹髦,后曹奂‚禅位‛于司马炎,曹魏亡国。

②蜀汉;皇叔刘备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夺取荆州和益州。不久关羽被孙仅杀死,刘备称帝伐吴,被陆逊击败。刘备在永安托孤给诸葛亮后死去。诸葛亮结好孙权,七擒孟获,六出祁山,为司马懿所困,在五丈原死去。姜维九伐中原,无功而返。不久,邓艾、钟会来攻,刘禅出降。

③孙吴:孙坚之子孙策在周瑜等人的帮助下平定江东后遇刺身亡。继位的孙权联

合刘备,在赤壁打败曹操。后来因为荆州问题与曹魏联合,设计捕杀关羽,并派陆逊大败来犯的刘备。不久孙权称帝建立吴国。孙权死后,孙亮、、孙休、孙皓相继继位,朝政动荡。孙皓暴虐无道,于280年为西晋所灭。

二、‚仁‛的代表——刘备

1、形象:面如冠玉,两耳垂肩,双手过膝。

性格:为人忠厚,知人善任,宽仁爱民、至诚待士、信义为上、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狡诈、有心计的人,是‚圣君‛的代表。

情节:桃园结义 三顾茅庐占领荆州 夺取汉中 建立西蜀 夷陵之战 白帝托孤

2.精彩片段

①桃园豪杰三结义(第一回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东汉末年,张角发动黄巾起义,官军闻风丧胆。为抵抗黄巾,幽州太守刘焉出榜招兵。当时,刘备、关羽、张飞都去看那招兵榜文。三人萍水相逢,但都有为国出力之心,所以一见如故,被张飞拉到自家庄后的桃园饮酒。最后三人对天盟誓,结拜为弟兄。

②三英战吕布(第五回 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董卓得知华雄被杀,便领大军与盟军大战于虎牢关。吕布勇不可挡,接连杀败八路诸侯。一天,吕布又来挑战,北平太守公孙瓒大怒,迎战吕布,没几个回合便败下阵来。张飞截住吕布连战五十回合不分胜负。关羽见张飞不能取胜,便上前来助战,刘备见两个弟弟战不下吕布,也挥动双股剑上前助战,终于将吕布打败了。

③青梅煮酒论英雄(第二十一回 曹操煮酒论英雄 关公赚赚城斩车胄)

‚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巧将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这首诗说的是《三国演义》中刘备和曹操的一段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

刘备为了防备曹操谋害,就在后园种菜,以为韬晦之计。曹操为了探听刘备的心志,就在梅青之时邀饮酒,请其指出当世英雄。刘备列举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刘障、张绣、张鲁、韩遂等人为英雄,曹操一一加以否定。最后指着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闻言吓得手中匙著落于地下,恰好雷声大作,刘备借惧雷掩饰过去。

④简析‚曹操煮酒论英雄‛这一情节中曹操刘备所表现出的性格特征。

答:‚煮酒论英雄‛ 中曹刘的对话充分反映了二人性格:曹操咄咄逼人的谈吐体现了他诡诈阴鸷、骄横霸气的性格,同时也展示了一个政治家的踌躇满志与高瞻远瞩;刘备立志复兴汉室但此时寄人篱下,所以在故作木讷中处处设防,在谈吐中步步后退,在危急时刻巧度难关,体现了他机智从容、大智若愚、韬光养晦。 ⑤刘皇叔跃马过檀溪(第三十四回 蔡夫人隔屏听密语 刘皇叔跃马过檀溪)

蔡夫人早对刘备怀有戒心,当他听到刘备反对刘表立幼子为继承人时,就对刘备起了杀心,遂与弟蔡瑁密谋,以刘表的名义在襄阳设下‚鸿门宴‛,请刘备赴会。在宴会上,伊籍将蔡之害计密报刘备,并引其从西门单骑速逃,蔡瑁随后追至檀溪,刘备纵马下溪,马前蹄忽陷,刘备挥鞭急呼,马忽似龙驹,纵身而起,跃过檀溪,刘备脱险。

④三顾茅庐(第三十八回 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

由于徐庶的推荐,刘备、关羽、张飞三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第一次小僮说诸葛刚外出远游。第二次刘备只见到诸葛均,就留下一封信表达敬慕之情,然后冒

雪回去。第三次恰好诸葛亮在午睡,刘备一直等到他睡醒更衣后才得以相见。诸葛亮被刘备求贤若渴的诚心感动,最终答应出山共图大业。‚三顾茅庐‛后来便用以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人家,有时也表示多次拜访才见到对方。

⑤刘玄德携民渡江(第四十一回 刘玄德携民渡江 赵子龙单骑救主)

曹操大军压境时,刘备率部从荆州向南撤退,荆州十余万百姓自愿跟随刘备撤退。有人对刘备说:‚我们应该赶快退保江陵。现在带着这么多老百姓,能作战的人不多,若曹操大军追上,何以拒之?‛刘备说:‚夫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

⑥刘先主遗诏托孤儿(第八十五回 刘先主遗诏托孤儿 诸葛亮安居平五路) 刘备为关羽报仇,率全国之兵讨伐吴国,兵败退守白帝,一病不起,诏诸葛亮等大臣到白帝,抚其背说:‚我有幸得先生相助而成就帝业。然而我甚浅陋,未采纳丞相之言而伐吴,自取其败,悔恨莫及。我死在旦夕,不得不以大事相托。‛于是将遗诏递给诸葛亮,一手掩泪一手把着诸葛亮的手说:‚先生的才能十倍于曹丕,一定能完成统一大业。刘禅软弱,先生以为可辅佐则辅佐,若不可辅佐,则请先生自为成都王。‛诸葛亮听罢,手脚无措,流泪跪拜在地说:‚臣怎敢不尽全力辅佐后主,以尽忠贞之节,死而后已呢!‛

3.其他典型故事情节

刘备摔阿斗

赵云与乱军中救回阿斗,双手递与玄德。玄德接过,掷之于地日:‚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赵云忙向地下抱起阿斗,泣拜日:‚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

三、一代奸雄——曹操

1、形象:面色惨白,目光锐利。

性格:奸诈狡猾 自私残暴纵横恣肆 权谋机变 从容不迫 志向远大飞扬跋扈 目光敏锐

情节:煮酒论英雄 华容道 官渡之战 许田打围 挟天子以令诸侯 梦中杀人 杀杨修 杀华佗 杀吕伯奢家

①曹操献刀(第四回 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贼孟德献刀)

董卓欺主弄权,曹操借王允七星宝刀进府行刺,见董卓躺下,急抽刀欲刺。董卓在穿衣镜内看见了曹操的动作,转身相问。曹操急中生智说:‚我得一口宝刀,欲献恩相公。‛董卓接刀一看,果然是一口宝刀。董卓引曹操出阁看马,曹操谢道:‚愿借马一试。‛然后快马加鞭,逃之夭夭。

②错杀吕伯奢(第四回 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贼孟德献刀)

曹操与陈宫逃亡,躲到吕伯奢家,吕家杀猪款待,曹操听见后院的磨刀之声,疑心大起,又听见有人说:绑上再杀。于是,不问青红皂白,连杀吕家八口,最可恨的是,当他发现杀错人之后,并没有放过吕伯奢这一无辜的老人。当陈宫责怪他残忍时,他振振有词地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③著名的京剧传统剧目《捉放曹》是根据《三国演义》的情节改编的。下面是京剧中陈宫唱词:‚我先前自道他(曹操)宽宏量大,却原来贼是个无义的冤家,马行在狭道内我难以回马。‛陈宫为何骂曹操‚无义‛?‚狭道内难以回马‛又为何事?请简要叙述《三国演义》相关的情节。

【答案】曹操谋刺董卓未成,逃出京城,在中牟县被县令陈宫捉住。陈宫钦佩他的忠义,弃了官职与他同逃。逃到成皋,多疑的曹操错杀吕伯奢家人,又杀死好心的吕伯奢以绝后祸。陈宫看出曹操心狠手辣,但又念及自己为国家跟他到此,杀之不义,便弃曹操而他往。

④割发代首(第十七回 袁公路大起七军 曹孟德会合三将)

⑤跣足迎许攸(第三十回 战官渡本初败绩 劫乌巢孟德烧粮)

3.其他典型故事情节

⑥割须弃袍 曹操被马超击败溃逃,听见有人叫:‚穿红袍的是曹操!‛便脱下红袍。又听见大叫:‚长胡子的是曹操!‛便惊慌割了胡子。又听见:‚短胡子的是曹操!‛立即扯起衣角包着下巴逃跑。马超追上,曹操吓得绕树而走,马超一枪刺在树上,曹操乘机逃走。马超追去,被曹洪拦住。曹操逃脱。

⑦横槊赋诗 曹操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准备渡江消灭孙权和刘备,进而统一全中国。到了晚上,天空的月亮非常明亮,众将好不威风。曹操告诉众将官:我自起兵以来,为国除害,扫平四海,使天下太平。现在只有南方我还没得到,今天请你们来,为我统一中国同心协力,日后天下太平,我们共享荣华富贵。文武们都站起来道谢,曹操非常高兴,先以酒奠长江,随后满饮三大杯。并横槊唱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⑧ ‚梦中‛杀人 曹操身居高位,怕被人暗害,便对手下说自己梦中好杀人,睡觉时,旁人不要靠近。一次睡觉时被子滑落,近侍替他盖上,他跃起杀了近侍,又躺下睡觉。醒后故意惊呼:‚何人杀我近侍?‛左右以实告,才假装悲伤,命厚葬之。

⑨杀粮官王垕 寿春伐袁术时,曹操与袁军相持月余,粮食‚不敷支用‛,曹操便让管粮官王垕‚以小斛散之,权且救一时之急‛。王垕遵令而行,激起了各寨大小将士的愤怒,纷纷传言丞相欺众。他暗中派人探得消息,不惜用毫无过错的王垕之头来稳住军心,平息众怒。

四、‚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

继承父兄基业 (第二十九回 小霸王怒斩于吉 碧眼儿坐领江东)

决计破曹(第四十四回 孔明用智激周瑜 孙权决计破曹操)

‚生子当如孙仲谋‛ (第六十一回 赵云截江夺阿斗孙权遗书退老瞒)

1、辛弃疾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写到:‚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三国演义》里曹操也说过 ‚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话。曹操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的?请简要叙述这一情节。

[示例](1)建安十八年,曹操率领四十万大军进攻东吴 (濡须口),孙权率兵七万抵抗一月之久,曹提多次进攻仍不能取胜,休战期间便去观察孙权军营,(2分)他从远处看到东吴将士纪律严明整肃,孙权英武异常。深为羡慕。(2分)不禁脱口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1分)

2、孙权遗书退阿瞒 (第六十一回 赵云截江夺阿斗孙权遗书退老瞒)

曹操起兵进攻东吴,双方对峙于长江两岸,僵持不下。时近开春,江水上涨,曹营不少已经进水,兵卒叫苦连天。曹操已经有些退兵的想法,但一时骑虎难下。孙权给曹操送来了一封信,先是指责了一番曹操,然后暗示曹操要趁回避江水上涨撤兵,果然曹操即刻退兵。

五、‚义绝‛----关公(五虎上将之首)

1、形象:单鳯眼,卧蚕眉,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

性格:忠义勇武 忠贞不二光明磊落 恩怨分明

情节:过五关斩六将 斩颜良 千里寻主 水淹七军 单刀赴会 温酒斩华雄 败走麦城

温酒斩华雄(第五回 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①董卓当权,把持朝政。十八路诸侯兴兵声讨。交战中,先后有四位各诸侯中的悍将被董卓的部将华雄斩杀。此时,关羽自告奋勇,愿与华雄交锋。袁绍嫌他地位低微,称其‚安敢乱言‛,喝令将其打出。曹操上前阻止,关羽才有了出战的机会。曹操端了杯热酒为关羽壮行,而关羽愿先去斩华雄,回来再喝酒。果然在温酒未凉之际提来了华雄首级,令众诸侯惊讶不已。

②三英战吕布(第五回 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③第二十七回美髯公千里走单骑 汉寿侯五关斩六将

关云长千里走单骑 :关羽与刘备失散,暂居曹营。曹操一心想收服关羽,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赐美女、金银、官职等物品,关羽独留下赤兔马,以便来日寻刘备方便。听到刘备下落后,关羽将官印吊于屋中,带上嫂嫂,奔向刘备。途中因没获曹操批准,在五个关口受到阻拦,关羽皆杀之闯关。

④《三国演义》第二十七回‚千里走单骑‛是著名情节,请结合具体内容评述该人物性格。

关羽暂时‚归降‛曹操后,得知兄长刘备的消息,立即护送着嫂嫂,不辞而别离开曹操;一路上过五关斩六将,最后跟刘备会合。充分展现了关羽的忠肝义胆,表现了他与刘备‚誓同生死‛的忠义之情。

⑤五关斩六将:刘、关、张失散后,关羽为等待时机寻找刘备以及保护兄嫂不被侵犯曾同意暂时归降曹操,关羽后来得到了刘备的消息,挂印封金,坚决离开曹营,一路之上遭到了层层拦阻,但关羽凭借一己之力,过了五个关隘,立斩曹操六员大将。这段情节表现了关羽对刘备及其集团的利益无限忠诚。

⑥单刀赴会(第六十六回 关云长单刀赴会 伏皇后为国捐生)

东吴屡次讨要荆州未果。遂采用鲁肃之计,设下鸿门宴,埋伏好刀斧手邀关羽来吴国赴宴。关羽轻驾小舟、单刀赴会,只带领十几个随从人员。席间关羽借与鲁子敬多年未见叙旧为由,拉着鲁肃不放手,互相敬酒。实则以鲁肃为人质。埋伏刀斧手见鲁肃被困,不敢轻易下手。关羽因此安全脱身。

⑦《三国演义》第六十六回中,关云长说:‚昔战国时赵人蔺相如,无缚鸡之力,于渑池会上,觑秦国君臣如无物;况吾曾学万人敌者乎!‛小说作者在这一回里也引‚后人有诗赞关公曰:‘……当年一段英雄气,尤胜相如在渑池。’‛这一回中所说的‚尤胜相如在渑池‛指的是什么事情?关云长又如何显示他的‚英雄气‛的?请简要叙述。

【答案】鲁肃在陆口临江亭宴请关羽,索要荆州,如其不从,便欲杀之。关羽明知是计,却独驾小舟,只用亲随十余人,单刀赴会。席间关羽谈笑自若,巧辞拒绝鲁肃的要求。最后佯推酒醉,右手提大刀,左手挽鲁肃,直至江边才放手道别。鲁肃被吓得魂不附体,东吴伏兵亦不敢妄动。

⑧华容道义释曹操(第五十回 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

关羽奉诸葛亮之命设伏于华容道,撞着溃逃的曹军,曹军束手待擒。(1分)然关羽乃义重如山之人,念及曹操昔日于己有厚恩,心中不忍;又见曹军狼狈不堪,愈发不忍:加以与曹将张辽有故旧之情,遂抗命放去曹军,曹操得以脱身。(2分)后得刘备求情,关羽免受军法惩处。(1分)

⑨刮骨疗毒(第七十五回 关云长刮骨疗毒 吕子明白衣渡江)

关羽旧时箭伤常在阴天发作。华佗认为应当切开臂膀刮掉渗入毒药,病才能根除。关羽便伸出臂膀让华佗切开。华佗用刀刮骨,悉悉有声。左右掩面失色。关羽却饮酒食肉,谈笑弈棋,神色自若。华佗刮尽其毒,敷上药,以线缝之。关公大笑而起。华佗称赞说:‚君侯真天神也!‛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yaoleikaoshi/215725.html

    【三国演义主要思想内容】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