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口腔助理医师】
天上的月亮诗歌篇一
《古典诗歌中的八种经典月亮》
古典诗歌中的八种经典月亮
孙绍振
八种经典月亮之一——新月和圆月
中国古典诗歌的月亮是诗的意象,并不是客观的想象,而是主观的某种情感特征与客体的某一特征的猝然遇合,极富中国的民族特色。全世界人民心目的月亮各有特色。飞白先生在《比月亮――诗海游踪之二》说“诗人代表着民族的眼睛,据我的统计,圆月在中国诗中(另外还有日本诗中)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世界其它地区,因此完全可以概括地说‘中国的月亮比外国圆’。这证明我们见到的月亮,不是月亮的物象,天上的月亮同是一个,但是我们见到的月亮是不同语言的格式塔,中国月亮的格式塔是圆月(按因为有团圆的联想),法国和中东月亮的格式塔是新月,法国和中东甚至在民族特色食品上也有体现。你们知道,中国月饼是圆的,而著名的法国‘月饼’croissant,直译是词义就是‘新月’,形状也是新月形的。”(按,这就是所谓的羊角包)。飞白先生还指出,在法国人的想象中,新月意和镰刀联系在一起,意谓着“丰收”“光辉的前景”“善”“吉祥”和“完成”。这一点和中东人的想象有相近之外,不过在阿拉伯人的想象中,新月的颜色是绿的。他们的历法是根据月亮的盈亏来计算的,“新月是人事和朝谨的计时,斋月的开斋和封斋也是看新月。为了迎接新月,专用白银制作祭祀法器。作为牧民,他们的原始图腾是一对公羊角,两解弯成弧形,构成的正是一对新月的形状。”故中东和法国诗歌中,多有歌新月而不是圆月之作。[1]
月亮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一个传统的母题。在对月亮的天体性质有科学认识的时代,月亮和太阳一样很容易触发诗人的想象和意象。太阳,最初,在诗人们心目中,比较自由,不但有赞美的,而且也有咒骂的:“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尚书•汤誓》)。)在那农业社会,太阳对于农作物,是太重要性了,这就决定了歌颂性的意象在太阳上凝聚起来了。扶桑、若木的神话典故,驾苍龙,驰赤羽的意象,最后竟成了至尊所独享,日为君象的性质就固定下来,而诗人与太阳的关系,除了葵藿倾心(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的忠贞以外,竟没有任何想象余地。赞美太阳,就得贬低自己。自己跪下来,君王才显得伟大。但是,月亮却不同,月亮在中国古典诗歌里,比较平民化,比较人性化,和人的悲欢、亲情和爱情,骨肉之间的悲欢离合紧密相连。赞美月亮不但不意味着一定要贬低自己,恰恰相反,往往是展示自我,美化自我。月亮早在《诗经》就是佼好的意象:“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国风•陈风•月出》)以月光临照天宇吸净显示感情的纯净。经过了千百年的审美积淀,在曹操的《短歌行》中,“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是以月的无边透明,美化忧愁的无限的。谢灵运的“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写明月透明与雪色之白融为一体。让朔风劲吹其间,长驱直入,从质上,为这个纯净的宇宙定性为“哀”,从量上,显示整个宇宙的悲凉。到唐代月亮意象的符号意味在思乡的亲情上趋于稳定。这个意象具备了公共性。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之所以不朽,就是因为它表现了乡愁在潜意识中敏感到不触而发。但是李白在月亮的这个意象上的贡献并不限于此,而在于突破了这个意象公共的单一性,展开了想象的多样性。在李白现存诗作中,不算篇中间出的月亮意象,光是以月为题的就达二十余首,从月亮意象衍生出来的群落,其丰富和深邃,大大超过唐宋以来的一切诗人。李白赋于月亮以自己的生命,使月亮焕发出多元的生机,改变了它作为观赏对象的潜在成规,月亮和李白不可羁勒的情感一样运动起来,静态的联想机制被突破了,随着李白的情感变幻万千。当他童稚未开,月亮就是“白玉盘”“瑶台镜”(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当友人远谪边地,月光就化为他的友情对之形影不离地追随(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
西)。月亮可以带上他孤高的气质(万里浮云卷碧山,青天中道流孤月),也可以成为豪情的载体在功成名后时供他赏玩(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峨嵋月)。金樽对月意味着及时享受生命的欢乐(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对月可比可赋,无月亦可起兴(独漉水中泥,水浊不见月。不见月尚可,水深行人没。)抱琴弄月,可借无弦之琴进入陶渊明的境界。 “明月出天山,沧茫云海间”中的月带着沧凉而悲壮的色调,“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断,总是玉关情”,思妇闺房的幽怨弥漫在万里长空之中,幽怨就变得浩大。月对于李白来说,月不但可以“待”(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而且可以“邀”,视之为自己孤独中的朋友(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不但可以咏歌之,“弄”(弹奏)之,甚至可以“揽”(“欲上青天揽明月”),使之交织着“逸”兴和“壮”思。在他以前,甚至在他以后,没有一个诗人,有这样的才力营造这样统一而又丰富的意象。虽然皎然也曾模仿过,写出“吾将揽明月,照尔生死流”(《杂寓兴》),只是借月光的物理性质,而不见其丰富情志。千年以后,毛泽东“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艺术上亦粗放,不能望其项背。这里选择的月不是被“弄”“邀”“揽”而是可以“问”的。但是这种问并不仅仅限于屈原式的对神话经典的质疑 (白免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而且最深邃的是是对生命苦短的传统母题的反思和突破。
八种经典月亮之二——李白《把酒问月》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在那远距离交通不发达的古代,月亮的意象和亲游子思乡和闺怨的结合为一体,似乎已经成了想像的定势。但是,李白在这首古诗(古风)中,却对月亮的固定母题进行了一次突围。突围的关键,就在题目中的一个“问”字。
为什么会“问”起来呢?
在这首诗题目下面,李白自己提供了一个小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这个贾淳是什么样的人士,目前还不可考。但是,他居然“令”李白问月.这里有两点值得分析,一是,他与李白的交情不一般;二是,看来,这位贾淳先生,对于当时的诗中,关于月亮的流行写法有看法。一般写写月亮的题目大抵都是描述性的,如春江花月夜,或者闺中月、关山月,最老实的就是一个字:月,或者:咏月,到了拜月,步月,玩月,就是挺大胆的了。在全唐诗中,光是“望月”为题者,就有五十首。可能是这位贾淳先生对这样的单调的姿态有点厌倦了,所以才敢于“令”李白来一首“问月”。李白之所以接受这样的命令,可能也是受这个“问”的姿态所冲击,激发出灵感来。要知道,向一个无生命的天体,一种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发出诗意的问话,是需要才情和气魄的。在唐诗中,同样是传统母题的“雪”,也有对雪,喜雪、望雪、咏雪,玩雪,但是,就是没有问雪。在贾淳那里,“问”就是一种对话的姿态,但是,到了李白这里,则不是一般的问问,而是“把酒问”: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这是李白式的姿态,停杯,是把酒停下来,而不是把杯子放下来,如果是把酒杯放下来,就和题目上的“把酒问月”自相矛盾了。这种姿态和中国文学史上屈原那样的问法是不太相同的: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出自汤谷,次于蒙氾。自明及晦,所行几里?夜光何德,死则又育?
屈原更多的是,对天体现象的追问:老天怎么安排天宇的秩序,为什么分成十二等分,太阳月亮星星是怎么陈列的,太阳从早到晚,走了多少里,而月亮的夜光,消失了怎么会重新放光。凭着什么德行?这是人类幼稚时代的困惑,系列性的疑问中混淆着神话和现实。屈原的姿态是比较天真的,但是,李白的时代文明已经进化到不难将现实和神话加以区别
的程度。故李白要把酒而问,拿着酒杯子问,姿态是很诗意的,很潇洒的。酒,是令人兴奋的,也是令人迷糊的。酒是兴奋神经的,又是麻醉神经的。酒在诗中的功能就是让神经从实用规范中解脱出来,使想象和情感得以自由释放。故在诗中,尤其是在李白的诗中,”把酒”是一种进入想象境界,尽情浪漫的姿态: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这里提出了一个矛盾,人攀明月不可得,说是的是,十分遥远,而月亮与人相随,说的是十分贴近。这就构成了一种矛盾,似乎是很严肃的。但是,这完全是想象的,并不是现实的,因而是诗意的“无理而妙”。人攀明月,本身就是不现实的。月行却与人相随,关键词是“相随“,也是不是现实的。月亮对人无所谓相随不相随。相随不相随,是人的主观感受,是人的情感的表现,这种情感的特点是什么呢?月亮对人既遥远,又亲近到紧密地追随。这种矛盾的感觉,把读者带进了一个超越现实的境界,天真的、浪漫的境界.接下去,并没有在逻辑上联贯地发展下去,而是一下子,跳跃到月亮本身的美好上去: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这两句换了入声韵脚,同时也是换了想象的角度。上句的关键词是“皎”,是比洁白更多一层纯净的意味。有了这一点,诗人可能觉得不够过瘾,又以“丹阙”来反衬。纯净的月光照在官殿之上。这里的丹,原意是红色,皎洁的月亮照在红色的宫殿之上。丹阙,似乎不一定在色彩上拘泥原意,可直接解作“皇宫”:古代五行说以五色配五方,南方属火,火色丹,故称,南方当日之地,引申为帝王的。如:丹诏(皇帝的诏书);丹跸(帝王的车驾);丹书铁券(皇帝颁给功臣使其世代享受免罪特权的诏书)。丹阙就是帝王的居所。下面一句,则写月之云雾。不是说云雾迷蒙,因为云雾是黑白的,而这里却说是绿烟。绿的联想是从什么地方生发的呢?我想应该是从飞镜来,今天,我们用的镜子是玻璃的,没有绿的感觉,而当时,镜子是青铜的。青铜的锈是绿色的,叫做铜绿。有了绿烟,不是不明亮了吗?但是,这里的铜绿,是被“灭尽”了的,一旦被月光照耀,就是发光了。但是不说发光,而说“清辉”焕发。清与绿有一点联想的自然,还有一点透明的意味,辉,也不像光那样耀眼,有一点轻淡的光华。全联从“飞镜”到“绿烟”到“清辉”构成统一互补的联想肌理。这是一幅静态的图画。接下去再静态,就可能单调,所以李白让月亮动起来: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这个动态的特点是,第一,幅度是很大的,一是从空间上来说,从海上来,到云间没。从时间说,从宵到晓。第二,从活生生的“来”到神秘的“没”?到这里,语气是既可以是疑问,又可以说是感叹。这是本诗许多句子的特点。因为诗人虽然是问月,但是,并不指望有什么回答。只是表达自我对现成现象的质疑和惊讶。倒是下面的句子真格地问起来了:
白免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好像是对神话的发问,也并不在乎有什么回答,只是诗人的感兴。这在他的《朗月行》中也曾经发出过“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白兔捣药,老是捣个没玩,和谁一起享用呢?这好像不过是问着玩玩而已。其实,深意隐约可感。句子中的那个“孤”字。白兔是不是有伴,嫦娥是不是有邻?孤独感,而这正是诗人反复强调的意脉,而这也是他与屈原不同的地方。接下去,跳跃性就更大了。一下子跳到: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这种孤独感,从哪里来的呢?这是这首诗的主题的关键。值得细细分析。
第一,生命在自发的感觉中,并不是太暂短的,而是相当漫长的。然而,一旦和月亮相比照,就不一样了。 “今月曾经照古人”,那就是说,古月和今月,是一个月亮。今人中却没有古人,古人都消失了。生命是之暂短的主题就显现出来了。第二,“今人不见古时月。”本来月亮只有一个,今古之间,月亮的变化可以略而不计,不存在古月和今月的问题。但是,李白作为诗人,却把“古时月”和“今月”作了区分。这是一个想象的对比,有利于情感的抒发,好像真有古月和今月之分似的。有了古今月亮的区别,古人和今人的
区别就很明显了,由于古人已经逝去了,他们感觉中的月亮,已经不可能重现了。把古月今月对立起来,不过是为了强调古人和今人的不同(暗示生命的大限)。第三,虽然古人今人是不同的,但是,他们在看月亮的时候,其命运又是相同的: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古人今人虽是不同的人,然而在像流水一样过去这一点上是一样的。[1]和明月的永恒相比,在生命的暂短这一点上,古人今人毫无例外的。这似乎有点悲观,有点宿命。但全诗给读者留下的印象似乎并不如此,相反倒是相当开怀的。原因在于,李白对生命苦短,看得很达观。最后用这样的话,来作结:
惟愿对酒当歌时,月光常照金樽里。
对酒当歌,其中的当,是门当户对的当,对也就是当,并不是应当的当。这是用了曹操诗歌中的典故。但曹操是直接抒发人生几何的苦闷,!而李白则是,用一幅图画,这幅图画,由两个要素构成,一个是月光,一个是金樽。本来月光是普照大地的,如果那样,就没有意味了。只让月光照在酒樽里,也就是把其它空间的月光全部省略。让月光所代表的永恒和金樽所代表的对暂短生命的欢乐,二者统一为一个意象。暂短的生命由于有了月光,就变得精致了。永恒不永恒的问题被诗人置之脑后,诗人就显得更加潇洒了。
这几句诗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属于千古绝唱一类。除了因为表现出当时士人对生命的觉醒之外,还因为其思绪非常特殊。在自然现象的漫长与生命的暂短,在人世多变与自然相对稳定不变的对比中显示出一种哲理的深刻。在艺术上,之所以能够这种把生命暂短的悲歌转化为欢歌,原因还在于,其月亮的意象的奇特和心灵对话的自由。
李白没有辜负老朋友贾淳命意的期望,这首诗成为神品。对后世许多诗人产生巨大影响。如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辛弃疾《太常引》(一轮秋引转金波)《木兰花慢》(可怜今夜月)。王夫之在《唐诗评选》卷一中说到这首诗“于古今为创调,乃歌行必以此为质,然后得施其体制。” [2] 此话,在今天的读者来看,可能有点隔膜。关键词是“歌行”,说的是,这首诗是歌行体,是李白时代的“古诗”。这种古诗与律诗、绝句不同,不讲究平仄对仗,句法比较自由,句间连贯性比较强,古人、今人,古月,今月,作相互联绵地生发,明明是抒情诗,却似乎在推理,用的不是律诗的对仗,而是流水句式,情绪显得尤为自由、自如。
八种经典月亮之三——李白《月下独酌》
孙绍振
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後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这一首以月光和酒为意象的主体。但从根本上与《把酒问月》是不相同的。把酒问月的
姿态已经是够浪漫的了。这一首,仍然有把酒,举着酒杯的姿态,但是,不同在于,没有把月亮当成被问的对象,而是在想象中把它当作有生命的大活人. 可以说是与月共舞以反抗孤独五重奏。
在内涵上,这一首也和上面一首不太相同。从标题上看就很清楚。月下独酌,关键词是
一个“独“字。也就是孤独。前面一首《把酒问月》,还有一个朋友在边上窜缀他问月,而这里的诗意,就从没有朋友的感觉中激发出来一开头,就是: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很孤独,只有自己一个人,没有一个亲人,话说得很直白。属于直接抒情的手法。孤独的
主题,在唐诗中,以独坐、独游,独往、独酌、独泛、独饮、独宿、独愁为题者甚多,孤独比之群居,更受诗人青睐。李白有许多孤独为题的诗,似乎对独酌之美更有体悟。光
是以独酌为题的主诗他就写了七首。这一首是从《月下独酌》四首中选出的。
其实其它几首也是很精彩的:如其三中说:“一樽齐死生,万事固难审。醉后失天地,兀然就孤枕。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在醉意中可以忘却生死、荣辱等等的痛苦。正是因为这样,酒才是超越圣贤、神仙的自由的象征: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这就显示出来孤独之饮,关键在于可以忘却痛苦,;孤独是寂寞的,然而又是高傲的,不为世俗所拘束的,达到自由的精神境界的。当然,所有上述的诗歌,都是一种豁达的人生之悟。但是,这种豁达,是一种直接激情的表白,以痛快淋漓,极端化,不留余地为特点。而我们面前的这一首,则是想象意象群落的描绘: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本来是独酌,没有亲人。本诗的立意就是在要打破孤独,举杯邀月,把月亮当成朋友这是第一层次。对影成三人,这是第二层次。层次的上升,强化了欢乐的氛围,但,同时也增添了孤独的色彩。本来在中国诗文中,“形影相吊”是孤独的表现,李密在《陈情表》中创造了这种经典性的意象.但是,李白却把它变成了形影相邀,造成成了排除反抗孤独的意境.更精彩的是,李白把形影相吊的意象群落,变成形影共舞,把它与自己的生命的特殊体悟结合起来.李白所强调的是,毕竟月亮和影子并不是人。把月亮和影子当成朋友,恰恰是没有朋友的结果。正是因为这样,这里抒发出来的感情,不是一般单线的,而是复合的,一方面是想象中解脱自由,一方面则是现实的孤独压力,其间交织着欢乐和悲凉。这一点到了下面情绪就酝酿着转折了: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毕竟月亮和影子的友情,缺乏人的特点,月既不解饮,也就是不能解愁,影子随身则更是
徒然的,对影成三人,就完全是空的。这不是把想象境界彻底解构了吗?不然: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虽然是月亮和影子是没有生命的,但是不能因此而陷于孤独的痛苦之中。还是赶紧行乐,
享受生命欢乐。只要我进入欢乐的境界,月亮和影子的“徘徊”“零乱”,就有了生命的动态。但是,这种动态并不是生活的真实,多多少少是有点醉时的幻觉的。那是不是值得多虑呢?不!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哪怕是暂时的欢乐,也是应该尽情享受的,一旦真正醉了,没有感觉了,分散了,也不是悲观的理由。为什么呢?这里隐含着诗人在人世孤独的悲凉。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在天上,在银河之上,会有相逢的日子。这当然是一种自我安慰,安慰中有沉重的无奈,
但是,更多的是对孤独的反抗。
这首诗发挥了古风的自由体的,不以传统的比兴取胜,更不属于成为套路的情景交融, 完全是直接抒发,又不是一般的直接独白,而是在想象中层层推进,其想象之奇特,之精致,是其成功之道,但是,其想象之所以奇,又由于其想象逻辑之曲折。首先,其曲折的特点是一再向相反方面转折。第一次反向转折,是举杯邀月,使孤独感减少,进一步转折,则是对影成三人,使孤独感变成了欢聚感。第二次反向转折,月不解饮,影徒随身,则复归孤独。第三次,则是,坚持反抗孤独,“行乐须及春”。这种及时行乐的母题,是古诗十九首早就确立的,不过写得天真直白,而李白的杰出就在于将之美化,美化的关键
天上的月亮诗歌篇二
《诗中之月》
古人眼里与诗中的月亮
——中秋之夜读《中华诗词名句》中关于“月亮”
新中国60华诞过后一天,便是中秋佳节。今年的中秋节,由于天气晴朗,看着晴空中的月亮,心情份外的舒畅。也就学习古人,细细地端详月亮。
月亮刚刚升起,黄澄的,挂在山上,象一个明亮、生动、注视着人间的精灵。再端详,她就象一位乡下的姑娘,梳妆之后,走出闺门,脸带着含羞而又热情的神色,顾盼着天下。是的,月亮窥视着她的众生,而地上的人们也在仰视着月亮。但是,人们对月亮的看法不尽一致。
自古以来的文人,创造了许许多多描绘月亮的语汇,如:月色朦胧、月似银盘、白月如霜、月色溶溶、一弯新月、中秋月圆、月朗星疏、月明星稀、明月如镜、月象天窗„„。就是在现代,人们对月亮的颜色看法也有异,有人说红月亮,有人唱白月亮,有人吟兰月亮„„。
中秋节之夜,看过月色,尝过月饼,阖家欢聚之余,读一读《中华诗词名句》,听一听古人对月亮的感叹,由此发现,古人对月亮的也象月亮的运行规律一样,经历了由缺到圆,由圆到缺的一个过程。从《中华诗词名句》上看到,春秋时期的诗人,没有留下对月亮的描绘,也许那时的人们对月亮怀着神秘的感觉,不便随意吟唱。从魏晋开始,有诗人写到月亮了。如:曹操的《短歌行》中写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是论招揽人才的事。“月明星稀”只是用对月的自然描写来表述人才的环境。曹丕在《燕歌行二首》中有“明月皎皎照我床”之句,也是对月的自然描写来表述夜的清寂柔美之韵味。晋·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句。说是一大早去田里除草,直至晚上月亮起来,才肩负锄头归家。这仍然是对月亮的自然描写。南北朝的诗人,对月亮仍然还是那样自然描写。谢灵运《岁暮》中有“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说的是北方的月夜雪地的苍凉。
历史进入唐代,古人对月亮的诗兴,似乎比前代人高涨了许多。唐·王昌龄的《出塞》中写到了月“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是用月来表述时间、空间和人的情景的关系。唐·王建《十五夜望月》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是真正的中秋吟月思亲诗。在此之前少见。唐·李白用自己的诗,开创了一个人类对月亮探索的新时代。他把人生、酒与月亮联系在一起。用现在的话来说,他把月亮的运行与时间、空间与人生联系起来了。在《将进酒》中有“人生得意需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句。接着,他开始探索月亮是什么?
他在《月朗月行》中有“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这尽管是表达他幼时的天真无邪,而反映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深究。接着他在《把酒问月》中有“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天上的月亮从什么时候才有的?这个问题,问了几百年,后人也难以回答。李白对月亮的兴趣,越来越浓厚,描写有关月亮的诗也越来越多,而且意境越来越深刻。有《关山月》中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子夜吴歌·秋歌》中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再往后,李白对月亮的探究更是豪情万丈。他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我想要上天去尽情欣赏月亮。览与揽可同义,即:看或拥抱。他的《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对月亮更是奇想突发,其中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既叹独自寂寞,又感怡然自得。
唐·杜甫,也是对月亮情有独衷。苦恼时,对月空叹;寂寞时,以月壮志;想家时,对月思乡。他在《宿府》一诗中有“中天月色好谁看。”有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叹。在《后出塞》中有“中天悬明月”,有面对大自然的美景,心中呈现出充实和美好之感。在《月夜》中,他叹“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是月亮勾起他思念妻儿之情。
在《中华诗词名句》中看到韩愈是另一个写中秋节月亮的诗人,在《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的诗中,有“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这是触景生情,面对皓月,诉叹心中的抑郁。诗人们与大自然的交往中,逐渐领悟了人生哲理。人与月亮都是自然界中的一类,而人高于月亮。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有“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从而看到了生命是严肃而可敬的。唐·赵嘏在《江楼感旧》中的“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与张若虚的意思相似。唐·张九龄的《赋得自君之出矣》“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和他在《望月怀远》中的“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一样,有望月思念亲朋好友的感伤。唐朝诗人从月亮那里借来多少情感啊!象孟浩然、李商隐等等都有咏月思情的诗。
时间流逝,进入宋朝。宋·苏轼写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咏月思情的情感推向了新高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由人到月,悟出了一个道理——自古世上无十全十美的事。他告诉人们用坦荡、豁达、愉悦的心情对待世事。在此词中,苏轼也象李白一样,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此问不仅直率,而有深虑着人生的痛惜和悲伤。这与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是相似的。至此,古诗人从李白一问起,到苏轼一问止,人类社会的历史向前推进了整整400年,构成了中华诗词中咏月的高潮期。往后,咏月的人和诗就极少了。
对于现代的人来说,月是什么?月从何时来?基本认识不成问题。随着人类登月活动的展开,人类对月亮的起源、实质和行运规律会有更多的认识,今人对
月亮不会再象古人那样浮想连翩了。据说,我们党在延安时期,有一个小故事。说的是一对青年小夫妻。妻子是刚从敌占区到延安的知识分子。一天晚上,从外面回来,看到天上的满月,很是激动,风风火火地拉着丈夫走出窑洞,丈夫以为发现了什么敌情,背上枪就跟着出来。妻子说:“你看,今夜月色多美啊!”丈夫向天上看了看,便说:“月亮象大饼,有什好看呢?”就回窑洞去了。妻子挺扫兴,在桌子留下半阕诗:“嫁得郎君不解情,竟将明月比大饼。”丈夫一看笑了,在妻子的半阕诗下写到:“寒来花月不能衣,饥时一饼值千金。”这说明人们对于月亮的情趣不同,看法也不同。而如今,我们幸逢盛世,不愁衣食,有心境有条件欣赏大自然之美。人们越来越懂得,我们自己也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而且是最有灵性的,最有创造力的一部分,应当对大自然的其他部分有更深的理解。
(2009年中秋明月夜)
天上的月亮诗歌篇三
《关于月亮的现代诗》
关于月亮的现代诗
看月亮
想念一个人的时候 天上的月亮是最好的伴 静静地看着月亮 心里想 那个人会不会也在看月亮呢 有时会傻傻地想 可不可以 约好了 一起看月亮
还看月亮旁边那棵很亮的星 就算天各一方 那一刻 两颗遥远的心 在星月旁 定可相通
月儿渐渐圆了 我一个人看 月儿渐渐又缺了 那颗离它很近的星星 也渐渐近了 又远了 终究 我还是没有 跟人家约好
我望见有两个月亮: 一般的样,不同的相。 一个这时正在天上 披敞着雀的衣裳; 她不吝惜她的恩情, 满地全是她的金银。 她不忘故宫的琉璃, 三海间有她的清丽。 她跳出云头,跳上树, 又躲进新绿的藤萝。 她那样玲珑,那样美, 水底的鱼儿也得醉! 但她有一点子不好, 她老爱向瘦小里耗; 有时满天只见星点, 没了那迷人的圆脸, 虽则到时候照样回来, 但这分相思有些难挨! 还有那个你看不见, 虽则不提有多么艳! 她也有她醉涡的笑,
还有转动时的灵妙; 说慷慨她也从不让人, 可惜你望不到我的园林! 可贵是她无边的法力, 常把我灵波向高里提: 我最爱那银涛的汹涌, 浪花里有音乐的银钟; 就那些马尾似的白沫, 也比得珠宝经过雕琢。 一轮完美的明月, 又况是永不残缺! 只要我闭上这一双眼, 她就婷婷的升上了天! 徐志摩《两个月亮》
月亮升起
有雕归巢的声音 有鱼儿跃出碧光 有琴声演绎古老传说 好多不知谁的眼睛 落于白桦树上 眨眨地 透出智慧和孤傲 夜里却抛给月亮 无限柔情
也是那晚
贴在窗上的那些 姥姥剪出的窗花 被冰凌花裹着 在我的梦中
溶化了
一起 看月亮
天上的月亮诗歌篇四
《有关月亮的诗》
有关月亮的诗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李白《月下独酌》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 《竹里馆》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 《鸟鸣涧》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有关月亮的对联
仲秋赏月名泉畔
元夜吟风古寺前
寄妾愁心江上月
随君夜梦镜中秋
士子醉吟江上月
佳人羞对镜中花
人逢喜事尤其乐
月到中秋分外明
几处笙歌留朗月
万家萧管乐中秋
地得清秋一半好
窗含明月十分圆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今宵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一夜五更,半夜五更之半
三秋八月,中秋八月之中
冬至冬冬至,每冬先寒节而至
月明月月明,按月以圆时愈明
中秋赏月,天月圆,地月缺
游子思乡,他乡苦,本乡甜
天若有情天亦老
月如无恨月常圆
虎踞迎风爽
溪流印月清
厦门虎溪岩是赏月胜地
千江有水千江月
万里无云万里星 东林寺对联
赏月佳处杭州西湖,平湖秋月处对联
静观万物,欲平天下有如湖
佳景四时,最好秋光何况月
重庆巫峡瑶上妙联
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
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
上海豫园得月楼联
楼高但任云飞过
池小能将月送来
台湾阿里山古月亭联
满地花阴风弄影
一亭山色月窥人
杭州西湖水月亭联
水凭冷暖,溪间休寻何处来源,咏曲驻斜晖,湖边风景随人可
月自圆缺,亭畔莫问当年初照,举杯邀今夕,天上嫦娥认我不
有关月亮的民风民俗
中秋节是中国人对世界文化的重大贡献,这种贡献不仅仅在于吃月饼、赏月、团圆,还在于构成了一种文化内涵极其丰富的月亮文化学。
一般来说,关于月亮的学问,涉及到月球学和月亮学两大部分。月球学的重点是研究月球的成分、结构、运动(包括月震)、月貌,以及月球的形成过程。月亮学的重点则是研究月亮与地球的关系,特别是月亮对地球生物和人类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具体来说,月亮学可以分为月亮地貌学、月亮生物学、月亮文化学。
所谓月亮地貌学,主要研究月亮的存在,对地球地形地貌(包括气象气候)的影响和作用,
其中最突出的作用是地球上的海洋潮汐现象,此外还有地壳潮汐现象、大气潮汐现象等等。 所谓月亮生物学,主要研究月亮对地球生物的作用和影响,其中突出的现象是许多地球生物的生存周期(包括生理周期),明显地受到月球引力及其效应(包括潮汐现象)的作用,例如海洋生物特别是近海生物对潮汐非常敏感,人类妇女的月经周期(尚需要进一步的证明),某些鸟类根据月亮进行导航。
所谓月亮文化学,主要研究人类文化与月亮的关系。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而且涉及到人类文化生活的诸多方面。
1 、月亮的存在,应当被看成是大自然对人类的特殊眷恋。这是因为,地球这样大的行星有月球这样大的卫星,在太阳系里是绝无仅有的情况,在银河系里可能也是非常罕见的。更巧合的是,从地球上看,月亮的视角与太阳的视角几乎完全相等,即月亮与太阳一样大,而且月亮、太阳和地球基本上都在一个运动平面上,因此才会有日食、月食以及月亮圆缺的周期变化。有鉴于此,我们有理由认为月亮的这种存在,乃是促进人类大脑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甚至可以说人类的智慧启蒙,一半来自月亮。中秋佳节,这应当成为中秋赏月问月的重要内容之一。
2 、月亮围绕地球的周期运动,以及月亮表面明暗的周期变化,直接促进了人类历法的形成和应用,以及相应的星宿文化(参阅《神秘的星宿文化与游戏》一书,解放军文艺出版社)。根据月亮运动和周期变化制定的历法称之为阴历(月亮在中国阴阳文化中代表阴),根据太阳周期运动制定的历法称之为阳历(太阳在中国阴阳文化中代表阳),综合阴历、阳历的历法称之为阴阳合历,我国的农历即阴阳合历(例如闰月属于阴历,24节气属于阳历)。 中国人制定或使用阴历,至少在殷商时期,甲骨文中已经有“既生霸”等文字记载,详细描述了月亮圆缺的周期变化。与此同时,殷商时期的地理文献《山海经·大荒四经》也明确记有:“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帝俊为殷商民族始祖,所谓常羲浴月,实际上是说常羲发明或制定了一年十二个月的历法,而“浴之”则是这种历法的演示(属于天文巫术性质),详情可参阅全彩绘《经典图读山海经》一书(上海辞书出版社)。 3 、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其中最著名的是常娥奔月的故事。关于该故事(包括相关远古神话传说故事)的科学信息解读,可参阅笔者《嫦娥:禳灾巫术的牺牲者》、《我们远古祖先经历过的天地大冲撞在民间留下的不灭印记》等文。此外,还有月宫、月桂、月精、月桂子、月中骞树、月中玉兔和蟾蜍,吴刚的故事,等等。
4 、有关月亮的民间节日及其民俗活动,例如中秋节、吃月饼、家庭团圆,以及相传人间婚姻由月下老人(月老)“千里姻缘一线牵”的习俗。此外还包括用“月”字取名等文化内容。在古代,有些民族的耕种、收获活动,常常要在有月亮的夜间进行;对比之下,许多军事活动,则往往选择在没有月亮的夜晚开展。
5 、有关月亮的文学作品,可以说是汗牛充栋。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古代诗歌中对月亮的描述,以及睹月思情的联想和情感宣泄。
6 、有关月亮的名胜风景,北京有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先农坛,避暑山庄有月色江声殿(康熙根据苏轼前后《赤壁赋》词意题额),以及湖南道县的月岩、广西桂林的月牙山、甘肃敦煌的月牙泉,等
等。
。。。。。。。。。。。。。。。求顶啊!!!!!各位!!!。。
天上的月亮诗歌篇五
《月亮诗句》
一、含“月”字的古诗词: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瞑》)
4.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卢纶:《塞下曲》)
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6.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李白:《古朗月行》)
7.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8.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9.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0.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
11.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12.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13.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的:《山居秋暝》)
14.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15.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6.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 《一剪梅》)
17.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李白:〈玉阶怨〉)
18.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 <念奴娇大江东去>)
19.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
20.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21.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22.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23.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24.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李商隐《霜月》)
25.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26.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李煜:《虞美人》)
27.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 词《江城子》)
28.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29 唐·张若虚: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30.唐·杜甫: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31.宋·欧阳修: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32,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33.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
34.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王维
35..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36.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二、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
1. 嫦娥奔月:嫦娥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后羿的妻子。据说她偷吃了从西王母那里得到的长生不死之药,成了仙,飞上了月宫。
2. 吴刚伐桂:传说月亮里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树。汉朝时有个叫吴刚的人,醉心于仙道而不专心学习,被贬到月亮里砍月桂,但月亮中的月桂随砍随合,砍伐不尽,因而后世的人得以见到吴刚在月中无休无止砍伐月桂的形象。
三、赏月佳对:
(一)重庆巫峡瑶上有一副妙联:
月月月明 八月月明明分外 山山山秀 巫山山秀秀非常
注: 此联运用叠字手法写出了“月到中秋分外明”的特色,与巫山秀色为内容的下联相对,堪称工整自然,珠联璧合。
(二)上海豫园得月楼联:
楼高但任云飞过 池小能将月送来
注: 联中阐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通过对联的欣赏示人以哲理。
(三)台湾阿里山古月亭联:
满地花阴风弄影 一亭山色月窥人
注: 全联对仗既工整且含无穷韵味。“弄”、“窥”两字用得恰到好处,最能传神。
四、歇后语
秃子跟着月亮走———沾光 八月十五的月亮---正大光明 猴子捞月亮——白欢喜一场
五、中秋谜语:
明月当空——人尽仰 谜底“昂”。 菊花天黄。 (折扇)
中秋菊盛开 打成语“花好月圆” 半个月亮 (胖)
掬水月在手 打成语“掌上明珠” 十字对十字,太阳对月亮 (朝)
太阳西边下,月亮东边挂 打一字“ 阴”
打开半个月亮,收到兜里可装, 来时荷花初放,去时
六、月亮的别称
(1)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5)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
(2)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6)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宫
(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7)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金镜、玉镜。 (8)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4)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
蟾、蟾宫。
七、中秋吟月诗
《月之故乡》 (台湾)彭邦桢: 《我的思念是圆的》 艾青 西瓜、苹果都是圆的
水里一个月亮
天上一个月亮 我的思念是圆的 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
天上的月亮在水里 八月中秋的月亮
水里的月亮在天上 也是最亮最圆的 骨肉被分割是痛苦的
无论山多高、海多宽
低头看水里 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 思念亲人的人
抬头看天上 在这样的夜晚
看月亮 会想起什么? 望着空中的明月
思故乡
我的思念是圆的 谁能把月饼咽下?
一个在水里
一个在天上
八、月亮有关的音乐、歌曲
阿炳二胡《二泉映月》、马思聪小提琴《思乡曲》、《明月千里寄相思》、《月亮代表我的心》、《十五的月亮》、《月亮走,我也走》、《廒包相会》、《月光下的凤尾竹》、广东音乐《花好月圆》、《彩云追月》、歌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
情》、彝族舞蹈《阿细跳月》、贝多芬《月光奏鸣曲》
天上的月亮诗歌篇六
《月亮的诗歌》
天上的月亮诗歌篇七
《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2012年1月第18卷
第1期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HuBeiAdultEducationInstitute
2012Jan,Vol.18
No.1
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欧
萍
(武警警官学院,四川成都,610213)
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不仅仅是光照人寰的一个普通星体,而且也是通脱淡泊的一个文化象征,负载着民
在中华民族的审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伟大诗人李白诗歌中有很多丰富多彩的月亮意象,这些意族深刻的文化内涵,
象无不凝聚着诗人的情感经历和生命体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李白诗歌;月亮;意象
[I207.22中图分类号]
[A文献标识码]
[1673—3878(2012)01—0087—02文章编号]
[摘
意象是古诗词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从艺术的角度来说,古诗词就是由意象有规律有目的的组合而成的。所谓意象,即表意之象,表情之象,它是融合形象与情感意蕴的“合金”,,“一个意象是在一刹那间呈现用庞德的话来说
”:“独照之一种理智和情绪的复合物的东西。刘勰曾说
。”(《文匠,窥意象而远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可见,心雕龙·神思》意象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地位。
对中国古代文人来说,意象是其艺术的灵魂。纵观我国古
月亮这个传统意象更是纷繁出现,从《诗代文学发展史,
经》起,历代诗人便有着解不开的月亮情结,吟咏明月几乎是古典诗歌一个永恒的主题;而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本文试就其诗中这一更具有无限丰富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意象所蕴涵的意义加以解读,以观照月光世界里诗人的心灵律动。
一、月亮象征诗人对高洁品质和美好人性的向往和追求
古人写月亮,多表现其皎洁、纯净和冰清玉洁,因为月
品格高尚的感觉,所以,在中国传统文亮给人以心志忠贞、
化里它常常指人生团圆美满或光明磊落的心性,表达的依
——对宇宙时空的敬畏,对永恒精神然是亘古不变的内涵—
家园的追求。李白也经常用月来象征人的高洁品质。
”(《陪族叔当涂宰游化城寺升“了见水中月,青莲出尘埃
),公清风亭》写水中月若青莲出污泥而不染的芳洁本性,
;“含光混世贵无以比喻升公济人不利己的清廉正直形象
”(《行路难》名,何用孤高比云月其三),劝人淡泊名利,要
善待他人和自身,不要追求所谓清高等等虚名;再如“天
”(《赠汉阳辅录事》),“春华沧清江月白,心静海鸥知其一,”“卷帘见月清兴来,江月,秋色碧海云疑是山阴夜中”,“观心同水月,(《赠宣州灵源寺仲浚雪解领得明珠”
),公》都借月写人的清静淡泊的高远情怀和孤高出尘的高洁心灵。另外,诗人还以“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
”(《江上吟》)的诗句和对比的手法,空山丘表现屈原的爱国主义诗作千古流传,可与日月争辉,而当年不可一世的楚王只不过是留下荒冢古坟而已,褒贬分明。
正因为月亮有如此高洁的品格,诗人从小就对月亮怀有一种特殊而深厚的亲切感情。在诗人的心目中,月永远
美好、光明的,是诗人最亲密的朋友,它知人性、是纯洁的、
通人情,因此,他总是热情地去拥抱天上和心目中的那轮明月,以难以计数的咏月诗构筑了自己独特的月光世界,充分表现了他对于光明和纯洁的向往,对社会黑暗污浊的
。“青天有厌恶。诗人想象它是可以问讯、追攀和揽摘的
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
”(《把酒问月》),“俱逸兴壮思飞,人相随欲上青天揽明”(《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可以伴他饮酒:“举杯月
”(《月下独酌》),“人生得意须尽欢,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将进酒》);可以送他远行:“湖月照莫使金樽空对月”(《梦游天姥吟留别》);可以解他孤独:我影,送我至剡溪
“明月直入,”(《独漉篇》);可以寓他的乡情:无心可猜“举头望明月,”(《静夜思》);甚至,低头思故乡当月色不
:“且就洞庭赊月色,足时,他也能赊些来将船买酒白云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边之二)。月是美的化身、美的象征,成为诗人如影随形一知己,只有在明净的月光下,李白才能远离尘世的喧嚣,超越平庸的人生,丑恶的现实。多情的月亮,陪伴着孤独的诗人;清高的诗人,邀来了同样清高的月亮结伴人间。在李白的情感体验中,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冰清玉洁的这轮皎月,才是
[2011-11-01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欧萍(1975-),女,武警警官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自己真正的人生知己,是自己唯一的听众,桀骜而又天真的伟大诗人李白,也完全配得上做月亮的朋友。诗人在月影里孤芳自赏:同样孤独,同样透明,同样清高。人格化的月亮意象,在诗人的心灵世界契合为一体。可以说,月亮
诗人真挚感情、高尚情趣的艺正是李白高洁品格的象征,
术外化,是诗人千古知己。
二、月亮寄托诗人对故乡、亲人和友人的思念求官远游是古代大多数文人都要经历的生活,这样,他们就不得不与所爱之人天各一方,而这轮美丽而神秘的月亮,就常常诱动人的思乡之情,由此产生了许多抒发思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最念亲人和友人的作品
真切的诗句,赢得了普遍的认同,这“明月”让人体味不。“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尽
。”(《峨眉山月歌》)情动于中的故乡思君不见下渝州峡,
倾注着即将离乡的游子对家乡的眷念和热爱,寄托着月,
;“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白云诗人深深的羁旅愁思?”(《忆山东》)表现诗人不在山东,还自散,明月落谁家景
物虽美,内心思乡之情却油然而生,使诗人产生归隐之心。
。”(《送杨山人归嵩山》)一轮晶“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
莹透亮的月亮被诗人“留”在苍松之上,映照着长流不断的溪水,更映照出对友人高洁情怀的赞赏。在《哭晁卿
”衡》中,诗人说“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用
“明月”象征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巨大贡献并献出生命的
,“明月沉碧海”日本僧人也是友人的晁衡的高风亮节喻
指晁衡溺海身亡,就如同皓洁的明月沉沦于湛蓝的大海之
《闻王昌龄中,使诗人悲痛万分,境界幽婉,含意深远。在
:“我寄愁心与明月,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诗人写道随
”风直到夜郎西。诗人把对朋友的一腔深情化作奇思妙
想,请明月代自己去夜郎探望慰问朋友,传达自己对老友
堪称借咏月抒写友情的千古绝唱。诚挚的关切之情,
三、月亮抒发诗人对黑暗现实的孤愤
《月下独酌》诗人作于二入长安供奉翰林期间的四首
其一,是借月亮写孤愤之情的名作。当诗人面对黑暗现实又无力改变极其孤独痛苦的时候,便深情地邀请明月与自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己一起饮酒解闷
”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月亮亲睹了
;“我歌月徘徊,”诗人的孤独徘徊,深思冥想我舞影零乱,
歌时月亮徘徊,依依不去,好像在倾听诗人痛苦的歌哭;舞时自己的身影在月光之下转动零乱。月亮有情有意,对自己一往情深,愿意陪伴孤独失意的诗人,共度美好的春花
。“永结无情游,”月夜相期邈云汉。天上地下,月亮与诗人结一个忘我的永恒的默契;重逢有日,纵情遨游在天宫仙境,正是月亮无声地接受了诗人焦渴无奈的倾诉和眷念。全诗先以“我”的孤独来写月,再从月的孤独来看“我”“行乐须及春”,的孤独,尽管李白表示透露出对人生应该及时行乐的看法,但在我歌我舞的欢乐中,总让人感到一些淡淡的哀愁和难以言状的感伤。李白这种情绪在
《古朗月行》其他诗里也流露过,如中,诗人先借神话传说
“白玉盘”“瑶台镜”写了般“飞在青云端”的皎洁可爱的
:“蟾蜍蚀圆影,月亮形象,但此时诗人却倍感失落大明夜
”已残。月亮被蟾蜍所嗜食而残损,变得晦暗不明,暗指当
。“阴精此沦惑,”时朝政黑暗区区不足观。月亮既然已经
沦没而迷惑不清,还有什么可看的呢?不如趁早走开吧!
这显然是无可奈何的办法,心中的忧愤不仅没有解除,反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而加深了,竟如烈火般腾起
”肝。诗人不愿一走了之,内心矛盾重重,这时候,月亮成了诗人抒发与宣泄内心孤愤之情的对象。
四、月亮启迪诗人对宇宙对人生的思索和领悟《把酒问月》“绝唱”。自盘古是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
月亮的存在对于人间是一个魅人的宇宙之谜。开天以来,
月亮无数次地升落盈亏,引起诗人无数次地困惑思索,于
:“青是,在又一次月下痛饮时,诗人思绪难抑,感慨顿生
”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淡淡醉意,醇厚的诗
看见一个谪仙,手持酒杯仰天问月。月亮高高挂在天味,
“人攀明月不可得”,上,使诗人感叹人与月随,月与人相
亦远亦近,若离若即,无缘中却又有情,一种美妙的意伴,
:“月行却与人相随”,,“攀不仿佛又是一种审美意识趣
“相随”,又人与自然相悖地和谐。在写出月亮既可亲得”
诗人对着皎如明镜的月亮发出一可爱又神秘的特点之后,
:“但见宵从海上来,?”“白兔连串的提问宁知晓向云间没
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明月一轮,晚上由东海而
天明时又从西方消逝,虽然每夜如此循环,可它的具体出,
踪迹又有谁能知晓?月中的白兔,不辞辛苦,年复一年地捣药,为的是什么?美丽的嫦娥,碧海青天,在月宫中夜夜独处,又该是何等地寂寞!在这番孤苦困惑的遐想与询问
:“今人不见中,诗人不禁产生了对人生哲理的深沉思考
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
”如此。今人看不到古时的明月,古时的人也看不到今天的月亮,这就给人带来不能与月长伴相守的遗憾,因为宇宙永恒,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生命有限。
五、月亮触发诗人对历史的深沉反思
这方面的作品也很多。有对诗人崇仰的先贤谢眺的追,《夜泊牛渚怀古》。“登舟望秋月,堪称代表空忆谢将怀
”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登舟望秋月”,在晴朗的秋夜,诗人青天朗月使诗人思绪
“前不见古人,飘荡,一种后不见来者”的感慨油然而生,于“空忆谢将军”的叹惋。再看《金陵城西楼月下是便有了》,“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江波涌动,露珠吟,“秋月”,“月下沉吟垂落下的景致更令人浮想联翩,于是
”久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诗人为人世浑浊知音难觅而感慨
:“解道‘澄江静如万千,很自然地想起他所敬仰的谢眺
,”练’令人长忆谢玄晖。在抑郁惆怅之中,诗人思接千载,
《携妓登梁王栖霞倍感慰藉。还有对王朝更替的感叹。如
》:“梁王已去明月在,。”《苏山孟氏桃园中黄鹂愁醉啼春风》:“旧苑荒台杨柳新,台览古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唯有
”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这两首诗都是诗人游览名胜古
迹后的怀古之作。梁王已去,六朝风光不再;苏台荒废,当年繁华已歇;物是人非,惟有江月不败。诗人抒发的是对物是人非、沧桑巨变历史兴亡的深沉感叹。参考文献:[1]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鲍方校点.李白全集[[2]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2009.社,
[3]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0.张福庆.唐诗美学探索[
(责任编辑:毛维)
天上的月亮诗歌篇八
《描写月亮的诗》
描写月亮的诗 静夜思
《静夜思》是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表达的是思乡之情。这首诗虽然只有区区二十个字,但就流传非常广泛,它几乎是全世界华人耳熟能详的一首名篇。在我国最广为流传的《静夜思》版本是明朝版本,与宋朝版本个别字有出入。
静夜思⑴
床⑵前明月光,疑⑶是地上霜。
举头⑷望明月,低头思故乡。[2]
词句注释
⑴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⑵床:今传五种说法。
一指井台。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诗意图》。
二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三“床”即“窗”的通假字。本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我们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在一个明月夜,很可能是月圆前后,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乡之情。
既然作者抬头看到了明月,那么作者不可能身处室内,在室内随便一抬头,是看不到月亮的。因此我们断定,„床‟是室外的一件物什,至于具体是什么,很难考证。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四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五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至迟在唐时,“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一种坐具)。[6]
⑶疑:好像。
⑷举头:抬头。
作品译文
1
直译
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韵译
皎洁月光洒满床,恰似朦胧一片霜。
仰首只见月一轮,低头教人倍思乡。
古朗月行
《古朗月行》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作者用浪漫主义手法,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神话传说,表现了作者在儿童时期对月亮的幼稚而美好的认识。
作品简介
作品名称:古朗月行
创作年代:唐代
作者:李白
作品格式:乐府
古朗月行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玉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作品注释
呼作:称为。
白玉盘:白玉做的盘子。
疑:怀疑。
瑶台: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出处:《穆天子传》卷三:“天子宾于西王母,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武帝内传》称王母为“玄都阿母”。
2
仙人垂两足:意思是月亮里有仙人和桂树。当月亮初生的时候,先看见仙人的两只脚,月亮渐渐圆起来,就看见仙人和桂树的全形。仙人,传说驾月的车夫,叫舒望,又名纤阿。
团团:圆圆的样子。
玉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玉兔老是忙着捣药,究竟是给谁吃呢?言外有批评长生不老药之意。问言,问。言,语助词,无实意。与谁,一作“谁与”
蟾蜍:《五经通义》:“月中有兔与蟾蜍。”蟾蜍,传说月中有三条腿的蟾蜍,因此古诗文常以“蟾蜍”指代月亮。但本诗中蟾蜍则另有所指。
圆影:指月亮。
羿:我国古代神话中射落九个太阳的英雄。《淮南子·本经训》记载:尧时十日并出,草木皆枯。尧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下面的“乌”即日,《五经通义》:“日中有三足乌。”所以日又叫阳乌。
天人:天上人间。
阴精:《史记·天官书》:“月者,天地之阴,金之精也。”阴精也指月。
沦惑:沉沦迷惑。
去去:远去,越去越远。
凄怆:悲愁伤感。
作品译文
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它称为白玉盘。
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青云之上。
月中的仙人是垂着双脚吗?月中的桂树为什么长得圆圆的?
玉兔捣成的仙药,到底是给谁吃的呢?
蟾蜍把圆月啃食得残缺不全,皎洁的月儿因此晦暗不明。
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天上人间免却灾难清明安宁。
月亮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没有什么可看的不如远远走开吧。
心怀忧虑啊又何忍一走了之,凄惨悲伤让我肝肠寸断。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乐府诗。“朗月行”,是乐府古题,属《杂曲歌辞》。
李白有《古朗月行》 鲍照有《朗月行》,写佳人对月弦歌。李白采用这个题目,故称《古朗月行》,但没有因袭旧的内容。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丰富的想象,神话传说的巧妙加工,以及强烈的抒情,构成瑰丽神奇而含意深蕴的艺术形象。诗中先写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以“白玉盘”、“瑶台镜”作比喻,生动地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使人感到非常新颖有趣。“呼”、“疑”这两个动词,传达出儿童的天真烂漫之态。这四句诗,看似信手写来,却是情采俱佳。然后,又写月亮的升起:“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古代神话说,月中有仙人、桂树、白兔。当月亮初升的时候,先看见仙人的两只脚,而后逐渐看见仙人和桂树的全形,看见一轮圆月,看见月中白兔在捣药。诗人运用这一神话传说,写出了月亮初生时逐渐明朗和宛若仙境般的景致。然而好景不长,月亮渐渐地由圆而蚀:“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蟾蜍,俗称癞蛤蟆;大明,指月亮。传说月蚀就是蟾蜍食月所造
3
成,月亮被蟾蜍所啮食而残损,变得晦暗不明。“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表现出诗人的感慨和希望。古代善射的后羿,射落了九个太阳,只留下一个,使天、人都免除了灾难。诗人在这里引出这样的英雄来,既是为现实中缺少这样的英雄而感慨,也是希望能有这样的英雄来扫除天下。然而,现实毕竟是现实,诗人深感失望:“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月亮既然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就没有什么可看的了,不如趁早走开吧。这是无可奈何的办法,心中的忧愤不仅没有解除,反而加深了:“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诗人不忍一走了之,内心矛盾重重,忧心如焚。
这首诗,大概是李白针对当时朝政黑暗而发的。唐玄宗晚年沉湎声色,宠幸杨贵妃,权奸、宦官、边将擅权,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诗中“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似是讽刺这一昏暗局面。沈德潜说,这是“暗指贵妃能惑主听”。(《唐诗别裁》)然而诗人的主旨却不明说,而是通篇作隐语,化现实为幻景,以蟾蜍蚀月影射现实,说得十分深婉曲折。诗中一个又一个新颖奇妙的想象,展现出诗人起伏不平的感情,文辞如行云流水,富有魅力,发人深思,体现出李白诗歌的雄奇奔放、清新俊逸的风格。[1]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关于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汉族,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李白自称与李唐皇室同宗,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少年时居住在四川,读书学道。二十五岁出川远游,先后居住在安陆、鲁郡。在此期间曾西入长安,求取功名,却失意东归;后来奉诏入京,供奉翰林。不久因受谗言出京,漫游各地。安史之乱起,为了平叛,加入永王李军幕僚;后来永王为唐肃宗所杀,因受牵连而被流放夜郎。遇赦东归,投奔族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不久病逝。他因写诗而闻名,为当时的人们所激赏,称赞他的诗可以“泣鬼神”。他以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反映现实,描写山川,抒发壮志,吟咏豪情,因而成为光照古今的伟大诗人。
望月怀远
《望月怀远》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作品。此诗是望月怀思的名篇。开头紧扣题目,首句写“望月”,次句写“怀远”;接着直抒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五、六句承接三、四句,具体描绘了彻夜难眠的情境;结尾两句进一步抒写了对远方亲人的一片深情。全诗情景交融,细腻入微,情真意永,感人至深。
4
望月怀远⑴
唐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⑵。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⑶。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⑷。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⑸。[1-2]
注释译文 作品注释
⑴怀远:怀念远方的亲人。
⑵最前面两句: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使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亲友,此时此刻也该是望着同一轮明月。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⑶情人:多情的人,指作者自己;一说指亲人。遥夜:长夜。怨遥夜:因离别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长。竟夕:终宵,即一整夜。
⑷怜:爱。滋:湿润。怜光满:爱惜满屋的月光。这里的灭烛怜光满,很显然根据上下文,这应该是个月明的时候,应该在农历十五左右。此时月光敞亮,就是在现在今天,熄掉油灯仍然感受得到月光的霞美。当一个人静静的在屋子里面享受月光,就有种“怜”的感觉,这只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而已,读诗读人,应该理解当时诗人的心理才能读懂诗词。光满自然就是月光照射充盈的样子,“满”描写了一个状态,应该是月光直射到屋内。
⑸最后两句:月华虽好但是不能相赠,不如回入梦乡觅取佳期。陆机《拟明月何皎皎》:“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盈手:双手捧满之意。盈:满(指那种满荡荡的充盈的状态)。
[3-5]
作品译文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
情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都在思念亲人。
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
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6]
作品鉴赏
文学鉴赏一
《望月怀远》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而写的。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鲍照的“明月照积雪”,谢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鸿海上来”等名句一样,看起来平淡无奇,
5
天上的月亮诗歌篇九
《关于月亮的诗句》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李白
4、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
5、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李白
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
7、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李白
8、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李白
9、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
10、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李白
11、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李白
12、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王维
13、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
14、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
15、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马戴
16、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卢纶
17、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
18、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杜甫
19、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陶渊明
20、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李煜
2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
2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
23、一弹流水一弹月,半入江风半入云。
24、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刘方平
25、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李商隐
26、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
2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月黑风高
关于月亮的成语:
上一篇:冬天来到公园里 写话
下一篇:写出表示人物品质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