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口腔助理医师】
以暴易暴是什么意思篇一
《以暴制暴合理性》
以暴易暴是什么意思篇二
《自由与和谐》
自由与和谐
今天我要谈的话题是自由与和谐,我感觉到这个问题也是被很多人误解的一个问题.有人经常以为,有了自由才有和谐.比如典型的言论是亚当斯密的言论,他的经济学的主张基本就是这个主张,他认为这个世界,当我们每个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当我们每个人自由地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个社会就和谐了,社会利益也最大化了。亚当斯密这个说法是后来被法国巴斯夏后来概括为和谐社会。巴斯夏认为自由市场所构成的社会是和谐社会。那么事情是不是这样的呢?是不是自由了,就和谐了呢?我想也许事情是恰恰相反。这个自由市场不是一个和谐的经济、和谐的社会,而是一个弱肉强食的充满冲突、充满矛盾、充满残酷斗争的这么一个社会,那么究竟哪个正确?我们可以先讲一个小故事。
我这个故事是想讲一讲杨白劳和黄世仁的故事。我不知道诸位知不知道中国革命史上这对著名的冤家。黄世仁是大地主,杨白劳是贫雇农,杨白劳欠了黄世仁的粮食;黄世仁要抢走他的喜儿,黄世仁和喜儿的男朋友大春一起反抗黄世仁。这个故事是明中国革命的正当性合法性。但是如果站在市场经济的角度看的话,这个故事就有另外一种讲法:黄世仁和杨白劳完全可以理解为市场经济当中的两个独立的交易者,自由平等独立的交易者,两个市场经济当中的主体。他们在身份上是平等的,他们在人格上是平等,但是地位不平等,因为黄世仁有钱有粮,而杨白劳无钱无粮也无地。某一年的春天,杨白劳家里头揭不开锅了,就找黄世仁借粮食。黄世仁说借一石还两石,杨白劳觉得利息太高,黄世仁说不行的话你去再走一家,问一问。杨白劳于是就去问了赵世仁、张世仁、李世仁、马世仁,问了一堆有钱有粮的地主。他们都说现在这个年头借一石还两石的,这叫市场利率,也许是高了点,但是这是市场利率。杨白劳这回明白了,是市场机制在起作用,不是黄世仁故意要欺负我。想想黄世仁家离我家还比较近,我还可以省一点运费。
这样杨白劳又找黄世仁借粮食。这回我明白了,您是好人,您没想要欺诈我,您就老实地开了价格。我愿意在你这里借粮食,就是借一石还两石,黄说好,这不错,你明白就行。可是我还有第二个条件。就是我需要你找担保,杨白劳想找担保哪里找去?想来想去找不到担保,那有什么办法呢?黄世仁说,还有别的办法,有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抵押的?杨白劳想我家徒四壁,哪里有东西可以抵押呢?黄世仁启发杨白劳,你们家的喜儿是否可以做抵押?这时候杨白劳想想还真是没办法,如果说不用喜儿抵押借粮食,意味着春天父女俩都得死。如果用女儿作抵押,落得好夏天粮食长势喜人,秋天粮食丰收,父女俩到了秋天都能保命。至少可以活过这个夏天。想来想去还是把喜儿抵押出去了。当然诸位可能会有不同意见。说人怎么可以抵押呢?人可以抵押说明市场发展地比较充分,如果人不能做抵押,说明这个市场还是有限制的市场,还是有管制的市场。那个时候市场经济比较发达,比较完备,要素比较充分,所以喜儿就被抵押给黄世仁了。
结果夏天一场旱灾把粮食给晒死了,到了秋天杨就还不起粮食。还不起粮食,黄说喜儿是不是该做抵押品抵押给我。可是这个时候喜儿缺乏契约精神,黄世仁杨白劳他们俩是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双方是有契约精神的。可是喜儿是未经教育的,喜儿觉得自己是杨一手带大的,父女情深,怎么能够随便抵押给别人?喜儿缺乏契约精神,也把杨白劳给感动了。父女俩抱头痛哭,就不想履约。黄世仁还是个守法公民,他一纸诉讼就把杨告到县法院。县法院一看,这白纸黑字,契约在先,那喜儿就得抵押。可是县法院说我们事情太多,警力紧张,我们执行庭的人都忙不过来, 能不能派你们家私家保安去执法?所以这时候黄世仁说那好吧,我
也为县政府做点贡献,我给你们节省点执法成本,就派穆仁治去了。穆仁治到了杨白劳家里,就要抓喜儿,当然抓这个词是否恰当,总之是要以喜儿作为抵押品。喜儿不干了,双方就发生了肢体冲突。今天这说话要求学者得公平客观,不能带感情色彩,所以不能说去抓,只能是执法,不能说穆仁治要打喜儿,只能说是双方发生了肢体冲突。可是这么一来,穆仁治的理由是,我在强制执行,你这肢体冲突是抗法,你是暴力抗法,最后喜儿被带走了。带走的当天晚上,黄世仁当然很高兴,可是杨白劳生闷气,粮食吃光了,喜儿又被带走了,后半辈子的生活怎么办?别说后办辈子我明天的生活怎么办,前半辈子都干什么了?越想越生气,契约精神消失了,到第二天五更的时候,一把火烧了黄世仁的家,把黄世仁一家都烧死了。这就是搞了恐怖主义。相当于孟买的恐怖分子冲进了五星级酒店杀人。或者就像是世贸大楼的驾机者撞毁了世贸大楼。这个故事是对市场内在机制的典型解释。
我们首先看春天。春天黄世仁得到了杨白劳未来的承诺,杨白劳得到了黄世仁借给他的粮食。一方可以活命,另一方得到了未来的契约了,双方各得其所,那叫双赢,那叫和谐。可是秋天出现的结果是一方输了,另一方赢了。转成叫零和博弈。当杨白劳一把火烧了黄世仁家的时候,双方就进入双输,你看黄世仁被烧死了,可是杨白劳也被逮捕了,要被枪毙掉,这不是双输吗?这个和谐双赢的市场经济怎么会转到这个双输的恐怖主义的结局呢?要害在于春天达成交易那一刻,静态来看、现象上看是双赢,实质上讲本质上讲是黄世仁处于强势方,杨白劳处于弱势方,强势方可以剥夺弱势方,利用自身的优势剥夺弱势方。秋天的结果在春天那一团和气在双赢当中已经就注定了。如果亚当斯密在这里,巴斯夏在这里,他也会同意我这个推理,市场经济静态时双赢的,动态是双输的,最后的结局是同归于尽的。
诸位也许觉得我这种说法有点夸张。怎么会自由市场通向恐怖主义通向同归于尽呢?大家仔细去体会,自由市场当中一切看上去都是文明的,只有一个环节是野蛮的,比如说我们去商店里买衣服,那气氛真叫文明,灯光明亮、导游热情、款式随挑,然后小姐还特有耐心一款款给你介绍,你还可以不要走人,整个过程非常文明。但是就在达成交易的那一刻,当你用1000元买下一套西服,实际上你可能就被宰割了一刀,这套西服也许只值2、300元。当你觉得穿着这套衣服可以见同学、找工作的时候,你觉得很值得的时候,售西服的那方可能就在窃喜,这叫买的不如卖的精,买卖双方自由交易的结果是强者悄悄利用剥夺了弱势方。再比如说我们在自由市场上买菜,这个市场上管理规范,公平秤就在旁边放着,不能短斤少两,这一切同样是文明的。可是要害在定价上,如果说茄子刚上市,茄子的价格就可以定的比较高,只有少数富人能够买得起,定价高对强者有利,对首先种出茄子来的农民有利,这个农民成为强者了。而富人看上去比较有钱是强者,可是这个时候又成了弱者了。可是下一环节茄子大批上市,哪怕连穷的人也能买的起,然后种茄子的茄农就倒霉。也就是说供求关系决定价格,这种供求关系根本是种力量对比,这种力量对比是对供不应求的供方有利,对供过于求求方有利,任何时候供求双方的力量都是不平等的,都是有强弱之分的,无数强和弱的自由较量的结果是什么?是强者越强而弱者越弱。你想每天有多少交易在发生,每天要买菜买米买油买茶,每天要有衣服有暖气,每天要有各种各样生活必需品,我们还要上学买房子,所有这些环节都存在弱肉强食,其结果就是存在两极分化,两极分化之后就会发生大规模的阶级斗争。弱势的一方就会联合起来去剥夺弱者。强者利用资源优势去剥夺弱者,这个就叫以暴易暴。所以就按这个推理逻辑,大家会发现市场经济静态来说它通向双赢,静态的来说它通向各方利益最大化,静态来说它通向帕累托最优;动态来说通向弱肉强食的食物链,通向一个阶级斗争的结局,通向一个恐怖主义的结局。
有人可能会说我们现实中的市场经济不完全如此。对了,不完全如此。因为还有政府在,政府给你托底。政府和市场相比,实际上是相对更加文明的。因为政府的运行规则叫一人一票,市场的运行规则叫一钱一票。怎么讲?市场经济当中的巨大的不平等,可以由政府的二次分配去缓和去调节,这样才削弱了市场经济内在的冲突性。如果单有纯粹的市场经济,这个社会会迅速高度两极分化。不知道诸位同意不同样?这个正像伽利略的惯性定律。如果没有摩擦力一个物体将永久的运行下去,因为有摩擦力存在。同样如果没有政府没有道德其他摩擦力存在,让市场经济自由下去,它会迅速通向两极分化。我和别人的说法不一样,别人说市场经济是很好的,只是偶尔有缺陷。在我看来,市场经济从根本上带有罪恶,只不过因为人类的自私暂时还没法消除,所以市场经济暂时还有它存在的价值。那这里头更更进一步说到一个问题,说市场经济虽然在本质之处是野蛮的冲突的弱肉强食的,但是市场经济毕竟也给我们日常生活以很多方便和自由啊,我想买什么就买什么,不能强买强卖。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个市场经济给了我们充分的选择和自由。没错,是给了我们充分选择上的自由,这种自由也是可以说市场经济给我们设置下一个非常美丽的陷阱非常美丽的圈套非常美丽的诱惑。我们今天的生活中自由的确是很多的,不但是市场的自由,还有其他种种言论自由、婚姻自由、恋爱自由等等,看上去有了一切自由,但是我们一定要搞清楚,是谁有能力利用自由、操纵自由,谁有能力拒绝自由的伤害,谁没有能力拒绝自由的伤害。比如我是个工人,我到市场上去找工作,我找张老板,张老板说工价是500;我找李老板,李老板说工价是550;我找孙老板,孙老板说工价是490。可是我分明感觉到这点钱根本不足以养家糊口,这点钱根本不足以报偿我的劳动,可是我第二天没饭吃,第二天没有饭吃的情况下,再低的工资我也得接受,甚至没有工资只给口饭我也还得干,所以弱者自由非常有限。除非弱者说我宁死不屈,我宁可死,那可以,那你有充分的自由。但是宁可饿死也不去工作的有多少呢?为了保持人格的独立,能够不接受强者侮辱的人又有多少呢?人在矮檐下,不能不低头。这说的是当你人穷的时候,往往志是短的,这是问题的要害,也就是说看上去说在市场当中双方人格上是平等的,但是实际上是一个穷人往往宁愿失去自己的人格尊严去获得一份工作去获得一份饭碗,这也就是妓女和嫖客之间的关系。嫖客有钱,妓女想要嫖客的钱怎么办呢?那就得卖身了。妓女是不是人格受侮辱了,是受侮辱了,但是下一顿不就有钱了?妓女和嫖客也有讨价还价的自由。按照自由市场的逻辑你就不要说那叫妓女,人家是性工作着性服务者,就跟营业员服务员是一样的,这才叫自由,一旦说人家是妓女就带有人格侮辱的色彩,人家是在工作。你们看自由这个词就可以这么被运用。当这么被应用的时候,不知道诸位是什么感受。
我有个学生在迪拜工作,就是中东地区的迪拜。迪拜大概是阿联酋的首都。他说迪拜有20万中国女人,这20万中国女人当中有1/3大概在干这个事,沙特阿拉伯的迪拜的阿联酋的地区的人,很多人见了中国女人就会问多少钱。他说他作为一个中国男人,在迪拜感觉到无地自容、羞耻极了。中国女人包括中国人整个被外国人看不起,觉得你们没有信仰没有道德什么都卖,可是为什么中国女人或中国男人被外国人看不起,其实只有一个理由,我们都相信了自由主义,我们不管卖什么都是我的自由。不管我是卖彩电、卖冰箱还是卖身体,这样一种自由它能是和谐吗?其实在迪拜工作的那些中国女人,当他们做妓女的时候是不是真的那么心甘情愿的,真是那么自由,是不是真的一点羞耻感都没有?我认为她们还是有的,总有一天她们会反抗,总有一天她们会觉醒,总有一天她们会感觉到这个世界不是人类社会是动物世界,总有一天她们会把一把火把哪个自由市场给烧了。
诸位,如果说大家理解自由这个意义的话,我可以进一步提出一个概念来。实际上我们这个社会当人人自私的情况下最后一定会出现这样一个结局,叫越自由越堕落,人人争相堕落。
市场有些书是专门教人堕落,比如《厚黑学》,比如《好女孩上天堂,坏女孩走四方》、比如说《谁动了我的奶酪》,所有都是教人怎样堕落、怎样卑贱,怎样下流、怎么样流氓然后就可以挣大钱。无数年轻人看了这些书,就走上了自由的堕落之路。堕落意味着什么?堕落意味着都堕落的人一定是相互争夺相互冲突不会和谐的,堕落还意味着他实际上不能真堕落,真堕落倒也没有负担,没有痛苦。他又不是真堕落,结果他内心就冲突内心就痛苦。大家说那么我们就干脆真堕落。真堕落你可以没有痛苦,没有错,但是真堕落会有各种各样的疾病,真堕落你可能会因为抢不到偷不到而焦虑。你可以自己选。你有道德感可以痛苦,你没有道德感会有焦虑。这样一个社会不单是人与人之间是冲突的,人内心充满了冲突。怎么叫和谐呢?说市场经济、自由市场是和谐经济,它会形成一个和谐社会。什么人听了会觉得比较有道理,是市场当中的强者会感觉比较有道理。所以为什么我们世界上所有的大学、研究所、报刊杂志都在宣传自由主义的好处,都在宣扬自由市场的好处,只有一个理由可以解释,那就是大学研究所报刊杂志都是被富人控制的,都是被富人操纵的,都是为富人说话的,都是为强者说话的。可是他们操纵了这个舆论,我们很多人就信,很多人就上当受骗。你要说弱者,这个世界上谁是弱者?绝大部分人其实都是弱者。当我们觉得自己挣了点钱,是白领是蓝领是公务员,以为自己是强者的时候,这你往下比是强者,往上比是通通是弱者、通通被人雇佣,被人奴役被人玩耍。一辈子青春可能积攒了一些家电积攒了一些服装,甚至也许积攒了住房,但是你这个身体实际上是为别人挣更多钱服务的,那些东西是奴役你控制你的诱饵、陷阱。所以说自由市场是和谐市场、和谐经济这种说法是那些强者编出来骗弱者的说法,当我们把这个当真理,当我们把这个当教科书来读的时候,实际上我们都上当都中毒了。
那么好,大家可能会想这样一个问题:既然自由市场通向冲突,或者痛苦或者焦虑,既然自由市场让我们倍受欺骗,那么为什么还有很多人相信自由市场,为什么我曾经也相信自由市场?就是因为你内心有欲望,容易上当受骗,内心不容易分辨真善美。为了说清楚这个问题,我想沿着自由市场这个路径继续往前说。比如说我们今天自由市场的意义已经超过了一般的买衣服买食品买书买钢笔铅笔这种交易,我们今天越来越多的人际关系被自由市场所侵蚀、所腐蚀,比如说师生关系逐渐被瓦解。传统中国的师生关系,有师道尊严,尊师爱生,双方各有相互的承诺,师生关系形同父子关系,相互是尊敬的相互是有深厚感情的。那么正因为师生关系是这种关系,那么老师其实也有权利打学生,当发现学生调皮捣蛋,不好好学,不上心不成器的时候,老师其实是有权利打学生的。专门有把戒尺放在讲台上,可以打学生,惩戒学生。那么今天当师生关系逐渐瓦解成消费者和生产者关系的时候,打学生的权利是肯定没有了。老师失去打学生的权利是不是就是对学生好?也不一定。老师同时失去的是对学生负责的精神,不需要负责了,反正我讲什么你爱听不听,这是你的自由。你今后成人不成人我管的着吗?老师失去权利的同时他也放弃了责任。另一方面是学生,学生对老师一旦说老师是生产者,学生消费者,那么按照市场经济的理论,消费者的上帝,那么学生就是上帝。既然是上帝,就应该老师听学生的而不是学生听老师的。所以为什么一定要听你老师的,老师为什么不按学生想听的来讲呢?什么老师受欢迎,是那种对学生严厉要求的老师呢,还是说给学生打高分,还是说放任听任学生各种坏习惯的发展是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呢?当然有些学生内心有道德感内心有正义感,他欢迎对他要求严格的老师。但是可能更多的学生内心没有这么强烈的道德感正义感,没有那么强烈的求知欲,他就愿意轻轻松松混日子,他就欢迎对他没有约束的老师。这样师生关系就逐渐瓦解冷淡,变成真正相互独立的自由的关系,买卖关系。正因为变成这种关系,所以学生杀老师,老师杀学生的情况就会发生,那时候就不再是以教育为目的,是仇恨,是感觉我的青春被你浪费了,是感觉到你破坏了课堂秩序是生气是愤怒,双方相互撕杀。这是和谐的师生关系被瓦解成自由的师生关系的必然结果。只不过有的地方暴露出来了,有点地方没有暴露出来。只不过有些双方还在发生发展阶段,有些
变为现实了。最近不是看到若干起学生杀老师的案例和故事吗?师生关系原来是种什么关系?原来实际上是还有不平等的关系。老师的声音传递到了每个学生的耳朵里,可是学生在想什么?他影响得了周围的同学吗?老师是站在讲台上的,面对所有学生,学生只面对一个老师,双方关系实际上是很不平等的。但如果那个老师是爱学生的,学生是尊重老师的,老师是认真的尽力的去教,投入地教,学生是专注地听课,这是最好的师生关系,也是和谐的师生关系。可是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有个缺点,就是既不平等又不自由。我作为学生一定要专心致志、集中注意力,集中注意力就意味着不自由。本来我可以想想窗外的知了、池塘里的青蛙,那多自由。结果你非要我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课那多不自由?本来老师讲课有一搭无一搭有心无心都可以,反正你爱听不听,我照本宣科,我的精力会想想下班以后买菜买什么,晚上给女儿买什么衣服,完全可以把精力分散掉。非要老师集中精力,要热爱学生,要注意学生的目光,看他们听不听得懂,要认真的教,用心地教,老师也不自由,一种不自由不平等的但是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富有生命力是富有成长力的,是教学相长,老师能够提高学生也能够提高的,但这种师生关系恰恰是不平等不自由不独立。双方相互不关心,双方相互冷漠,那种自由买卖的关系,这种关系就平等独立自由,但是老师也没有收获学生也没有收获。甚至师生关系会走到形同陌路、相互仇视,甚至相互仇杀的地步上去。
所以我感觉到,实际上来自西方自由平等独立的理念已经把我们原来和谐的人际关系给瓦解掉了。再比如说甚至我们亲人之间的关系也在被自由平等独立给瓦解了。比如说夫妻关系。今天这个社会离婚率是不是越来越高,单亲家庭是不是越来越多?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夫妻双方变成平等独立自由的关系了。一旦他们离婚,他们双方就相互独立平等了。家庭婚姻使得男女双方既不平等又不独立又不自由。当双方海誓山盟的时候,当双方说相互热爱对当的时候,当双方说自己的心被对方所牵挂的时候,你看他独立吗?他自由吗?夫妻双方有分工有合作,可是有的分工比较轻松,有的分工比较难,有的可能更多的是家务劳动,有的可能更多的是社会工作,这难道平等吗?也就是说和谐的夫妻关系正像和谐的师生关系一样,双方相互热爱,双方相互体谅,相互照顾,双方这么做的时候,感情就越来越深,双方就越来越默契,越来越和谐,越来越幸福。但是按照西方的思路来讲,这就不自由不平等不独立。那么瓦解成这种离婚以后的关系,或者即使不离婚,双方在家庭内部叫AA制,这一顿饭你多少钱我多少钱,养孩子你多少钱我多少钱,瓦解成这样一种市场关系之后,按照亚当斯密的概念,按照巴斯夏的概念,似乎社会利益就最大化了。但是我们分明感受到,双方瓦解成这种关系之后,不但双方身心受伤害,而且是子女身心也受伤害,社会利益实际上是最小化。所以我希望诸位去体会一个和谐的关系其实对于其中的任何组成部分都可能感觉到不自由,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一个和谐的社会内在可能是有不平等的,但是这种不平等不意味着可以让强者利益最大化,强势一方总是要关心照顾弱势一方,而只要强者关心照顾弱势一方,弱势一方立刻就变成强势。比如说做父母的关心宠爱孩子,孩子本来是弱者,后来由于父母关心宠爱弱者,孩子想要什么父母给什么,你就会发现父母就转化成了弱者,孩子就成了强者。孩子作为一个强者,对父母愈取愈求,那这个就叫宠爱,宠爱意味着做父母的成了弱者,孩子成了强者,而且成了愈取愈求的强者,自私自利的强者。反过来如果父母爱孩子,孩子也尊敬父母,并没有因为父母对你想要什么就给什么而就真的去要什么求什么,这时候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就会形成一种最好的最和谐的父子和母子关系。夫妻关系也是这样,师生关系也是这样。当老师认真教学生的时候,学生时候丝毫不在乎喜笑怒骂嘲弄的老师的时候,老师就成了弱者,老师就会感觉到受了伤害。所以强和弱实际上可以随时转换,中国的思想中国的文化就要求强者时时刻刻警惕、注意自己,要去对对方负责任,这样虽然仍然有主导与被主导之分,有强势弱势之分,但是双方关系会越来越和谐,强弱就会转换变换。当老师认真去教学生的时候,学生就越来越有水平,越来越有钻劲。学生就会青出于蓝
以暴易暴是什么意思篇三
《皇、帝、王的内涵》
以暴易暴是什么意思篇四
《文言虚词推断》
一、看语法结构
借助语法结构分析可以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
①先*抚之甚厚(归有光《项脊轩志》)
“抚之”是动宾短语,“之”是动词“抚”的宾语,代词,代“妪”,可译为“她”。
②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庄子•秋水》)
“仲尼之闻”是偏正短语,“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
“师道之不传”是主谓短语,作“久矣”的主语,“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是结构助词,可不译。④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
“之垄上”是动补短语,“之”是动词,“去”“往”的意思,“垄上”是补充说明“之”的处所。因此“之”是一个实词,而不是虚词。
二、对应位置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① 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来兮辞》)
“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
②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
“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乘着的意思。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
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东山》)
“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由“矣”是语气助词可推断“思”也是语气助词。
④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
“乎”和“哉”处于对应位置,由“哉”是表感叹的语气助词,可推断“乎”与“哉”同义。
三、看特殊标志
文言文段与段、句与句衔接过渡,起承转合,常由一些虚词充当的标志性词语。这些词语多用来发议论、转话题、抒感叹、表关联等。根据标志性词语,可推断其用法。
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王羲之《兰亭集序》)
“夫”用在段首引发议论,是发语词,可不译。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若夫”“故夫”“且夫”“盖”等。
②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苏洵《六国论》)
于”用在句首承接上文,表示另外再说一层意思,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至”“至若”“至如
③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范仲淹《岳阳楼记》)
“嗟夫”用在段首抒发感叹,可译为“唉”。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噫”“呜呼”等。
④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韩愈《师说》)
“是故”表事情的关联,可译为“因此”。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是以”“虽然”“然则”“盖”等。
四、 语气表达
有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可以根据语句所表达的语气来推断。
以下四例中的“其”都是语气副词,但所表达的语气各不相同,因而用法也不同
①李将军之谓也(2002年全国卷)
“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
②其真不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其”表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
③吾其还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其”表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
④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
表命令语气,可译为“一定”。
五、 看具体语境
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法就必须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
a) 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
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伏焉”即“伏在那里”。
b)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
语境是交代写文章得目的是等待那些考察民情得人能够看到这篇文章。由此可推断“焉”是代词,代文章。“得焉”即“能够看到它”。 c) 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焉”用在疑问句中,表示责备得语气,由此可推断“焉”是疑问代词,可译为“何、哪里”。d) 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焉”用在陈述的语境里,是语气助词。
六、 看删换变化
有些文章虚词的用法,可以通过删除或替换的方法来推断。删除或替换虚词后句意表达不受影响的一般是介词。
1998年高考全国卷第17题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俅以幸臣躐跻显位
A、①和④相同,②和③相同
②得全首领以没
B、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不同
③扈从以行
C、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④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
解答此题,先要确定“以”得词性,然后作具体分析。可采用“删除法”,删除“以”字,例①④句意表达受到影响,例②③句意表达则不受影响,由此可推断例①④“以”是介词,例②③“以”是连词。再作具体分析,例①“以”表凭借某种身份,例④“以”表动作行为所用得工具,两者的意义不相同。例②③“以”都是用在状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两者的意义完全相同,
由此得知正确答案是C。
此题还可以通过“替换法”解答。把四句中的“以”用“而”来替换,例①④句意表达受到影响,例②③两句意表达不受影响,据此可推断例①④“以”是介词,例②③“以”是连词。
七、 看句式特点
要准确把握以下句中带点的虚词的用法,可根据句式特点进行推断。
①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是介宾短语后首句,“于南亩之农夫”介宾短语,“于”是介词“比”的意思。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
是定语后置句,“”“石”是中心语,“铿然有声者”是定语,“之”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③何以战(《左传•曹刿论战》)
是宾语前置句,“何以”即“以何”,“以”是介词“凭借”的意思。
竖子不足与谋(司马迁《鸿门宴》)
是省略句式,“与”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与(之)”是介宾短语,“与”是介词“和、跟”的意思。
⑤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蒲松龄《促织》
是被动句,“为”表被动,是介词“被”的意思。
解答虚词题的思路:①检索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②辨认课内语句的出处和意义、用法③放回原文,结合较宽的语境加以代入、确认。 提醒:熟记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是解题的前提,了解课文出处并理解正确是成功的关键。
练一练:
(2000年)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故 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
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
B. 每 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C. 因 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 及 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
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
答案:A。考查异同的方式。设置这道题是为了考查学生对于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的辨析能力。为了降低难度,同时也想把考生在中学学过的已有知识与现在面临的新问题串连起来,在用来比较的8个例句中,有4个例句是从中学课本中选来的。这样做更便于考查学生对知识进行迁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A项中的两个“故”字,从词性来看前者是连词,后者是副词;从意义来看前者表示结果,后者表示特意做某事,理论上的分析解释不难对两者加以区分,但放在句子中却很容易产生混淆。不过,当我们把两个 “故”字分别引入各自的上下文,问题就容易解决了。胡质的话是说,因为是我的俸禄之余,所以才把它给你作为回家途中生活之用。上下文中否定绢为不义之财,“故”字即承此而表示结果。后一例出自《信陵君列传》,说侯生要考验信陵君,因而特意在市中与朱亥长时间谈话,以观察太子的态度,“故”在这里只有解释为“特意”才能与上下文贯通。B项两个“每”字均为副词,指“每次、每当”,这从阅读材料的上下文
与《促织》中该例句的上下文中可以看得很清楚,因而难度不大。如考生一时忘记了《促织》中的上下文,头脑灵活者也可从该例句的下一分句中所用的“则”字得到启发,因为例句本身就可以告诉你,它表示的意思是“每次—……就……”的意思。C项中两个“因”字均为介词,表示“通过”义。后一例句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一传世名篇,说廉颇无脸面直接上蔺相如门上请罪,只好间接地通过宾客带着自己前去,因此才能避免场面、气氛的尴尬。阅读材料中的“因”字是胡威已经离开父亲回家,无法当面禀告,只能通过使者传递消息给父亲,让他知道此事。两个“因”字的意思相同。顺便说到,“通过”这一词义也是„“因”字作为介词的常见词义,学生不应感到困难。D项中的两个“及”字也是介词,表示某一动作涉及到某一处所或范围。阅读材料中的“及”字指谈话涉及到“平生”,《赤壁之战》中的“及”字指大火烧起后蔓延到“岸上营落”。“及”字的此类用法也很常见,它由其动词义虚化而来,与动词义十分接近,考生不应感到陌生。按照题干的要求,这道题的正确选项为A。
2001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B)
A.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B.遣使约降于燕。
故内惑于郑袖。
C.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五千人因衔枚击之。
相如因持璧却立。
2002年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
A.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B.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C.既出塞,出东道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以暴易暴是什么意思篇五
《文化与翻译》
以暴易暴是什么意思篇六
《2008行政能力职业测验卷答案》
2008年浙江省录用公务员考试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参考答案及精解
1.【答案】A。33=20+13 59=33+13*2 98=59+13*3 150=98+13*4
2.【答案】D。各项分别为1的-3次方 2的-2次方 3的-1次方 4的0次方 5的1次方 6
的2次方 的倒数
3.【答案】C。675/225=3 225/90=5/2 90/45=2 45/30=3/2 30/30=1 30/()=1/2 =>()=60
4.【答案】D。前两项和的1/2等于第三项。
5.【答案】B。各项分别为1,2,3,4,5,6的立方减1。
6.【答案】B。相邻两项的积为平方数列的倒数。
7.【答案】D。二级等差数列,相邻两项的差为3,10,17,24,(31)
8.【答案】D。前两项的积加1等于第三项。
9.【答案】D。各项分别被3,5,7,9,11,(13)整除。
3=2^2-1,65=4^3+1,35=6^2-1,512=8^3+1,99=10^2-1,10.【答案】B。5=2*3-1 13=5*3-2 35=13*3-4 97=35*3-8 1,2,4,8是2,3次方
11.【答案】D。3/7=0.428571的六位循环小数,2008/6=334……4为5。
12.【答案】B。原式=1/6-1/11=5/66。
13.【答案】C。1+2+3+4+……+50-(3+6+9+……+48)14.【答案】D。设边长为x,x;
所以直角边为,(√2/2)x,所以计算得x=√2-1
15.【答案】C。
16.【答案】D。根据最后一句话可以得出C,等于说倒了10g进入A桶,那么原来
A桶到了1/3后应该是有80g,80g2/3,因此A桶原来有120g
2/3A+10=90(A的1/3倒入B+10克=90)
17.【答案】B。25=9+3*4 +4*1 (13块4平,4块1平) 共8块
18.【答案】C。当挂一个灯时有 4*3=12种 当挂三灯时有4*3*2=24种
当挂四灯时有种 所以共有64种。
19. 【答案】 A。 行第1列的数为b,第3行第3列的数为c,那么3+b+8=b+a+6, 又x=2,故选A。
20. 【答案】 D。乙和丙相距(75+65)*5=700米,此时三人都已步行700/(85-75)=70
85+65)*70=10500米。
21.【答案】。22.【 X,由售价不变可列方程X*(1-8%)*[1+(P+10)%]=X*(1+P%)
P=15 (代入答案选择较快)
23.。
D。设投资是X,每月增加1/3,即月末资金增长至4/3*上月剩余资金。列方程
4/3【4/3(4/3X-1000)-1000】-1000=2X 两边同乘以27,解方程 得到X=11100
25.【答案】A。小明做错了32题小刚做错了42题小红做错了22题
要使用3个人做对的题目最少所以错题要分散开来 不能集中
所以最多做错96题目 所以至少4题3个人都是
三个人错的都不重复就是96了 剩余只有四道
这是08年国考真题的一个变形
26.【答案】D。题干没有提及“应更多关注进城农民工的生活” ,故排除A项
B项离题较远,应该排除
材料中没有关于“有利于引起社会对他的关注的内容”,应排除C。
根据“城市和农村往往被抽象化为两个相对立的价值世界”
和“也总是被演绎为一曲关于质朴价值遭到毁灭的挽歌”
可以看出,作者的意图在于说明:
关于进城农民工的文学创作,不应局限于简单的价值判断。
27.【答案】C。本段文字选自李白所著的《安阳史话》一书中的《论殷墟的历史地位》一文。 选项A和选项B只是题干的表面意义,不符合题干主旨的提法;
选项D的说法在文中并没有提及,封建思想只是为考古带来麻烦,并没有遗害
至今,说法本身是错误的。
选项C是正确的,从文中对的《竹书纪年》和《括地志》
后一句可以得出C项为正确答案。
28.【答案】D。材料第一句和第二句指出,
提升了功耗效率;提升的瓶颈。故本题选D。
A项表述不准确,发出了解决电泄漏问题的新技术”
B,C项不是材料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29.【答案】C。题中重点阐述的是
选项A
而不是证实外国心理
学的科学性,所以B项的说法也是错误的。
选项DC最为正确。
30.【答案】CA项
错误。
,并不是“情有独钟”一句可知道,选项B明显
D错误。
C是正确的。
31.过去有人认为不能凭借惩罚来阻止犯罪。从微观经
据自己的情况来做理性选择,本题的关键就是理解何谓“理性的选择”。
“很多人也开始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来诠释犯罪行为了”并不等同于微观经济
学改变了很多人对犯罪的看法”。联系上下文,作者说“很多人也开始从微观经
济学的角度来诠释犯罪行为了”是在举了“如果法官和立法者对犯罪采取宽松
的态度,就会引起民众强烈不满”这一实例基础上得出的结论。这正表明很多
人不满的行为是可以由微观经济来接受的。因为只有对犯罪的惩罚力度足够大,
才会起到对犯罪的震慑作用,否则,民众也不会对采取宽松的态度而表示强烈
的不满了。
综上理解,C项的理解不正确,也不是文字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AB两项也都是对文章的错误理解。
32.【答案】B。根据“民族主义曾经是社会争取统一与独立的现代化力量,而今一旦立国成功,
却很容易变成一种保守压迫的力量”可以判断A正确。
根据“几乎没有政治领袖具有这样的见识:将其国民的需要置于国家目标之上”
可以判断C正确。
根据“民族主义曾经是社会争取统一与独立的现代化力量”可以判断D正确。
B选项“却很容易变成一种保守压迫的力量”并不等同于“民族主义具有保守
与压迫的本质属性”。
33.【答案】A。通读全文可知,作者支持的是发展趋势分析,质疑的是简单的预测或寻求简单
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应当更多的将精力投入所要面临的决策分析上。故A正确。
B项的“毫无意义”,C项的“精确”,D项的“徒劳”都是错误的。
34.【答案】C。挥作用”可以判断A和B正确。
根据可
以看出道德教化的功能在现代社会的弱化了。选项D
故本题应该选择C。
35【答案】A。材料最后一句有享受到必需的卫生服务”,A最
符合作者要表达的意思。B,C,D
36【答案】D。A选项偷换概念,
B观经济学的突破的表述”。
C选项理解片面。
37【答案】C。题中最后一句的是在以往传统节日的人群中,青年人居多,而不是C选项中的大部分青年人
38【答案】B。
39【答案】D。“惩罚”
“是“虐杀了孩子的天性”
“”是指现实的残酷”
40 指事物似真而实假,或似正确而实错误。A项应用 飘忽不定。 人心所向 指人民群众所拥护的,向往的。用在B项不恰当。
以暴易暴 指用凶暴的代替凶暴的,表示统治者改换了,可是暴虐的统治
依然不变。C项应该用以暴制暴。
登堂入室 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循序渐进,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41【答案】A。 美轮美奂 奂:众多,盛大。古时形容房屋建筑高大华丽。现也常用形
容人家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美轮美奂本只形容建筑之美。
骨鲠在喉 鱼骨头卡在喉咙里。比喻心里有话没有说出来,非常难受。
咎由自取 咎:灾祸。灾祸或罪过是自己招来的。指自作自受。
文过饰非 用漂亮的言词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42【答案】D。 A项“成功”二字多余。B项搭配不当,语序不当。C项两项对一项。 43【答案】B。 A项结构混乱。C项搭配不当。D项时态不对。
44【答案】C。C项成分残缺,语序不当。
45【答案】C。根据前后文转折关系可知。
46【答案】A。“贯穿”一词可以更好的反映后文的“大主题” 。
47【答案】D。AB不符合语境,选项C顺序有问题。
48【答案】B。猥亵:下流的动作。亵渎:轻慢,冒犯,不恭敬。
49【答案】A。悄然∶忧愁地 悄然泪下 (2)∶寂静地悄然离去 (3):悄悄的
悄悄∶1.忧伤貌。2.寂静貌。 3.形容声音很轻
蔚为大观 蔚:茂盛;盛大。大观:形容丰富多彩的景色;雄伟的景象。
发展成为盛大壮观的景象。形容事物美好繁多,给人一种盛大的印象。
汗牛充栋 栋:栋宇,房屋。书运输时牛累得出汗,存放时可堆至屋顶,
形容藏书非常多。
50【答案】A。伺候:可用于人,不分地位高低;也可用于牲畜等。用于人时,
都可以。 侍候:一般用于人,多用于对长辈或地位高者。
“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法治”则是一种与“论、原则、理念和方法。
51【答案】C。“”
52【答案】C。沉渣泛起 沉下去的渣滓重新浮起, 异军突起 ,独树一帜。
纷至沓来
53【答案】A。珠联璧合 相得益彰 互相配合,使双方的能力、作用和好处能得到充分展示。
取长补短 也泛指在同类事物
54【答案】C。
55【答案】B。
56【答案】D
57【答案】D、二、三部分组成。
58【答案】C1,2,3,4,(5)。
59【答案】2,3,2,3,(2)笔画数。
60
61 30,60,90,120,150。
62。一个◇=2个△。换算后每个图形有12个△。
C。第2,3,4个图形中的斜线都可以在第一个图形中找到。
C。相邻的月亮方向相反。黑色和白色星星的总数相同。
65【答案】B。前2列图形相加得到第3列图形。而且方形的优先级高于三角,三角的优先级
高于圆。
66【答案】A。新闻揭露内幕,日记记录感受。
67【答案】D。呼吸以氧气为主,但不一定要氧气。战争以武器为主,但不一定要武器。 68【答案】C。表情做作,舞姿僵硬。
69【答案】D。枷锁是囚犯的symbol,锄头是农夫的象征。
70【答案】A。盛夏不清凉,子夜不喧嚣。
71【答案】B。影子是光学现象,声音是声学现象。
72【答案】C。负荆请罪原指廉颇背着荆条向蔺相如请罪
卧薪尝胆指中国春秋时期的越国国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
城下之盟指在敌方兵临城下时被迫签订的屈服的和约。
73【答案】C。曹七巧是张爱玲的著作《金锁记》中的人物。
74【答案】B。林冲是《水浒》中的男主角之一。
75【答案】C。守株待兔和望梅止渴都是侥幸心理的产物。
76【答案】B。A并非系统的思想观念。C代表的不一定是某一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D不
是思想观念
77【答案】C。股民纷纷退出股市是情非得已。
(3)C
(4)D
(5)B3%”。答案B。
83【答案】A。
无关。AC项也有削弱作用,但削弱程度比不上A项。 84
85 A正确。
“说它具有吸引力还真的有点疑问”可知 C正确。
根据“相反的,我们有科技的协助不断向和平与富裕之咱迈进”可知 D正确。
86【答案】A
所谓供给学派,他的很重要的理论就是减税,拉弗曲线就是说这个的,他们认为由于税收过重导致,工作的人没有工作积极性这样,总的税收并不能增多,如果减税,税率下来了,但人们干的多了,税收总量还是会上去,李根上台后采取的就是这套理论,但是发现根本行不通,当年产生了极大的财政赤字,随后这一经济学派也就基本消声匿迹了。
87【答案】B
以暴易暴是什么意思篇七
《以恶制恶》
以恶制恶《老子》第四十九章中有云:“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这意思是说:对善良的人,我以善良待他;对恶的人,我也以善良对他——这样可以使人人向善。也就是说,在老子看来,解决世间问题的关键在于善良——包括恶,也只有在善良的感召下,才可能真正改恶从善。不过,先秦另一个思想家孔子似乎并不这么看,在《论语·宪问》中有这样一段:“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从这里,晚明我们可以明显可以看出孔子是反对“以德报怨”的,理由是“以德报怨”,又“何以报德”?所以他主张“以直抱怨”。那么,什么是“以直抱怨”呢?朱熹说:“于其所怨者,爱憎取舍,一以至公而无私,所谓直也。”也就是说 “直”在这里应该是正直、无私的意思。以正直的心和磊落的行为来对待别人的怨,正直磊落则心中无愧怍,心中无愧又何惧怨呢?不过,也有人——譬如李零先生——把“直”解释为值得的“值”,这一句的意思也就成了:你对我抱怨是多少,我还你多少,这个是两个相称的。也就是一报还一报,也不是一报换0.5报什么的。如果这样理解正确的话,那就可以认定孔子实际上是主张以暴易暴以恶制恶的了。 然而,恶真能制恶么?事实上恐怕做不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时下正在进行的这场“反恐战争”。 “九一一事件”转瞬将届满四年了,自命为“反恐英雄”的美国总统布什,伙同他的支持者,“反恐业绩”如何呢?最突出的是“打”字当头,发动了两次战争,攻打阿富汗和伊拉克。其结果怎么样呢?攻打阿富汗摧毁了塔利班政权,但塔利班头目奥尔马至今下落未明;布什要生擒的恐怖首领拉登或隐或现,不时在电视上露面,扬言要发动更多的恐怖袭击,挑战布什。冤冤相报何时了?只可怜陷入战争恐怖下的平民百姓!在阿富汗一役,美军凭借武器的优越,狂轰乱炸,炸死了的无辜平民据报大大超过‘九一一事件’死难者。请问,阿富汗人情何以堪?这笔屈死的冤债,播下了多少仇恨!更令人惊心动魄的是伊拉克战争,无处无日没有平民伤亡。据上月7日日内瓦公布的一项调查,伊战中平民死亡总数是二万五千八百多人。现在美国仍未撤军,伊拉克人仍处于死亡的恐惧中。最近发生的伦敦连番恐怖袭击,死伤累累,西欧陷入一片恐怖。接着埃及红海度假胜地沙姆沙伊赫发生三宗连环大爆炸,豪华的‘加扎拉花园’酒店炸得死伤狼藉,西欧的度假者死伤300多人,震惊遐迩。伦敦警方惊慌失措,事后追查疑犯,竟然把一位
原籍巴西的青年猛轰多枪至死。事后查明,巴西青年与恐怖分子完全无关,却成了又一个被误杀的冤魂。总观三年多的情况,或谓:布什不是什么“反恐英雄”,而是“打恐暴君”,其结果是“以暴易暴,打恐越恐”。于是,人们禁不住要问,为什么世界越来越不安全?恐怖分子的下一个目标在哪里?美国主导的反恐战争为何越反越恐?以恶究竟能不能制恶?中国有句平凡的真理──“冤家宜解不宜结”,反恐应该是崇尚理性、崇尚和解、化除冤结、化除仇恨、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达到“讲信修睦……谋闭而不兴。”(引自《礼记》)这该是化除恐怖的可取之道。换言之,制恶的不应该是额本身,而只能是它的对立面——善。 善为什么可能制恶?我们可以从先秦两位观点截然对立的思想家那里找到答案。孟子是一位典型的道德型哲人,他主张“性善论”、其主要论点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认为:“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纳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并非无视“恶”之存在,事实上他比一般人看得更真切、更深入、更透彻、更有痛楚感,但他却着眼于“善”。他认为,以善制恶是最根本、最便捷、最有可行性的办法,而以恶制恶、以怨报怨、以欲制欲,则是不可行的,势必会使社会陷入更加深刻难解的仇恨与纷争中,使人类更加无望 。同为儒家的荀子则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也就是说,人性本“恶”,人间之所以会有善行、善举、善人、善事、善心、善意,正是因“伪”的结果。“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伪”是对人的自然本性的掩盖、抑制乃至改造。“伪”是理性的杰作,是后天努力的结果。“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知;无伪,则性不能自美“。尽管“性善论”与“性恶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对立,但是,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都认为有先天的、先验的、永恒存在的、抽象的人类本性;而且,在“善”的实现途径问题上,孟、荀亦殊途同归,皆重“教化”,都坚持了孔子的“不教而杀谓之虐” 、“绝恶于未萌,而起敬于微眇,使民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 的原则。换言之,他们都相信通过教化途径,可以以善制恶。 跟孟子荀子从
人性基础谈以善制恶不一样,西方近、现代政治民主理论实质上主要是一种基于社会契约论前提预设基础上的权力制约理论。 按照社会契约论的理解,政治权力(俗称为“公权力”)乃是在公民基本权利(俗称“私权利”)的公共让渡基础上所形成的结构性和功能性政治权力体系。公共政治权力系统的合法正当运作被视为现代政治文明建设的首要目标,因之民主问题才会在现代政治生活中显得如此重要。民主的根本在于民治,因为任何公共政治权力都来源于人民的权力赋予。然而,人民的权利一旦让渡就不可简单直接地回收,公共权力及其运用便可能成为脱缰的野马,反过来成为宰制人民的异己力量。文明的政治首先必须是公共政治权力合法构建和正当运用的政治,因此,如何合法有效地制约公共权力及其运用就成了政治文明建设的头等大事。 近代以来的西方政治哲学和政治实践所确立的基本的权力制约方式是“以权力制约权力”。这一制约方式所遵循的政治哲学原理或前提预制是“以恶制恶”,即把公共政治权力看作是一种“必要的恶”,通过其内部的力量分离和相互掣肘,来防止权力滥用(公权过度使用)和权力腐败(公权私权化)。但是,尽管在通常情形下此种制约方式不无效用,却终究难免特殊情形下的“权力合谋”。因此,20世纪后期以罗伯特·达尔等人为代表的法哲学和政治哲学家又提出了“以社会制约权力”的新主张,此一主张的新意在于:它预定公民社会代表着社会政治的善或积极的政治力量,所遵循的政治逻辑是“以善制恶”。 “以社会制约权力”的前提条件是公民社会本身的发达和强大,公民社会的发达和强大之根本标志在于公民社会自身的充分分层发育、公民群体的政治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以及公民自身的政治美德亦即公民美德的充分发展和普遍提升。如果公民社会本身无法健全发育,那就难以形成健全强劲的社会政治力量,所谓“以社会制约权力”便无从谈起;如果公民群体的政治意识淡薄、政治参与能力不足,则所谓“以社会制约权力”就难以找到合法有效的制约路径;而假如没有优良的公民美德资源供应,则所谓“以社会制约权力”的主张既难以真正落实,也不可能保持持久、有效和正当的政治道义能量。就此而论,公民美德的建设实际上是实现“以社会制约权力”之政治目标的社会道德基础和根本伦理资源。 总之,无论从人性方面还是从制度方面,以善制恶都是必须也是可行的。而以恶制恶,其结果只能是恶性循环,永无宁日。
以暴易暴是什么意思篇八
《老子传》
《老子传》的独白与对话【经济观察网】 张耀杰/文
作为一名充满期待的普通读者,阅读完余世存的新书《老子传》,我既有大收获,同时也有大失望。收获在于作者确实把2500年前的老子给写活了;失望在于他与自己笔下的老子一样,有的只是中国传统道德体系里面单向片面的既二元对立又一元绝对的无与有、阴与阳、主与从、正与反、大与小、是与非、好与坏、高与下、强与弱之类的价值圈套和精神陷阱,而严重缺乏已经诞生2010年的耶稣基督,贡献给人类社会的第一独立担当、第二甲乙平等、第三政教分离并且三权分立的层次分明、多元互动的价值体系及文明常识。 自欺欺人的“非常道”
在《老子传》的封底介绍中有这样一段话:“沉思跟人生之旅相结合,哲理、常识处处可见,尤其是将《道德经》81章全部不着痕迹地融进各章节中,给读者了解《道德经》和老子的言路思路以很大的方便。作者以散文式的、诗一般的语言,提供给读者享受式的慢阅读。”
在我看来,这段话很恰当地概括了《老子传》的成功之处。套用王康在该书序言中的话,无论对于熟悉还是不熟悉《道德经》的读者来说,这本书中的独白与对话,都会给人以“回溯源头活水”般耳目一新、别开生面的人生感悟。
既然是《老子传》,首先应该明确老子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的《道德经》究竟贡献了一种什么样的价值观之类的核心问题。
在《道德经》第25章,老子写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余世存解释说:人效法地无私载的品德,地效法天无私覆的品德,天效法道的品德,而道是以不干预万物、任其自然为法则。
老子在 《道德经》第42章又写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余世存给出的解释是:老子说,在一二三的创造学说里,是道产生了一,一就是那原始混沌之气,一则产生了二,天地阴阳之气,二产生了三,阴阳及其和气。万物就是背负着阴气,怀抱着阳气,二气相冲而成和合之气。
为了让自己的解释变得更加通俗易懂,余世存采用文学虚构的方式借助老子的嘴巴揭秘道:“具体来说,母亲的下半身体就是道。……黄帝确实在道面前自渐形秽。他位极天地之中,人间极品,却在素女面前坦承身体的无能,肾虚、早泄、阳痿,导致人的精神面貌和社会交往的虚伪、猥琐。……这个重大的历史秘密正说明女人高于男人,说明男人要回向女人,要珍惜女人,从而珍惜自己。”
但是,人类母亲只能通过性交而生育儿女的下半身体,显然不能与生育缔造了天地万物的“道”画等号。于是,余世存笔下的老子只好自相矛盾地用“道可道,非常道”之类的文字游戏来自欺欺人。 自相矛盾的独白与对话
老子在《道德经》第38章写道:“先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余世存解释说,这是老子在批评周王朝的礼教制定者、中国传统儒学礼教的奠基人周公旦。老子的大概意思是,“背离了„道‟的法则和„德‟的法则,才会搞出仁治;背离了„仁‟的要求,才会弄出江湖义气;背离了„义‟气,才讲究什么面子礼仪。礼这个东西,本身说明忠信的衰败,是大乱的罪恶。”
但是,余世存接下来又自相矛盾地给出“并不全然否定周公”的另一种解释:“说到底,刑不上大夫,是极有文明深意的官吏法,人间贵族必须要有更高的自我期许,必须用更高的自我期许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而不是以为自己是人,也有人的七情六欲来放任自己。说到底,在先知先觉、后知后觉和不知不觉间,确实没有现实平等意义上的人,既然牧民,既然为民供养,那理所当然要在言行上有人格的自我期许,这不是压抑自己,而是顺应天道。……大道就是息争的道路。是的,万类霜天竞自由。是的,在宽阔的大道上,人们还争什么呢?”
这里的 “竞相展开”、“万类霜天竞自由”,其实就是既可以争先恐后也可以争奇斗艳的“你争我夺”。无论多么宽阔的大道,都不能够阻止人们争先恐后的自由竞争以及不自由竞争。所不同的是,宪政民主社会尤其是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所常见的是“费厄泼赖”(fairplay)即公平公正的有序竞争;传统中国社会所通行的却是弱肉强食、草菅人命、以暴易暴、改朝换代的暴力革命。中国特色的“既然牧民,既然为民供养”的士子官
僚,与英国参与制定《大宪章》、美国参与大陆会议并且拟定《独立宣言》的真正意义上的精神贵族,完全不是处于人类文明的同一层级和同一个境界。像老子、孔子、孟子、朱熹、王阳明、曾国藩那样的士子官僚,所梦想、所追求的只是充当专制皇帝的装傻愚民的帝王师,根本谈不上什么“理所当然要在言行上有人格的自我期许”。关于《道德经》的这种帮凶性质,余世存在书中借助老子的独白承认说:“我知道,这是给治理者看的,给治人者看的,所以我写得矛盾、含糊。但我相信,我的文字是给王者们看的,什么是王,能生万物即王,能贯天地人者即王,能回归二,归一,归道者为王。……我希望千秋万代的人们明白……每一个人都该做王。”
耶稣基督的一二三
同样是一二三,相对于老子“写得矛盾、含糊”的天人合一、公私合一、政教合一的一片混沌,耶稣基督贡献给全人类的却是以人格神上帝为本体本位而不是以无法明确界定的虚无之“道”为本体本位的另一种层次分明的价值体系。
耶稣基督的一是自我担当、自我牺牲的救赎意识。也就是以牺牲自己的肉体生命为代价,为全人类承担罪责,从而在上帝与人类之间缔结新一轮的宽恕一切人类罪恶的福音契约。《圣经》中的所谓“新约”,就是这样得名的。福音契约的主要价值并不在于甲乙双方在实质内容方面的完全平等,而是在于双方契约一旦成立,即使上帝也要与人类中的每一位个人一样,在程序正义的层面上相互平等地共同遵守契约规定。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人说过要与金口玉言并且言出法随的专制皇帝,签订一个共同遵守的法律契约;而是每一个人都幻想着能够像家天下的专制皇帝那样,充当只有甲方没有乙方的既天下为公又化公为私的孤家寡人。
耶稣基督的二是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或者说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甲乙平等、大同博爱。也就是以上帝的名义,突破游牧农耕社会等级森严的身份歧视、身份奴役和身份特权,从而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呐喊出人与人之间甲乙平等、大同博爱的文明意识。随着基督教作为世界性宗教的广泛普及,工商社会最为基本的甲乙双方平等自愿、共同遵守的契约信用,以及法律程序面前人人平等的宪政原理,才逐步得到了确立奠定及贯彻落实。
耶稣基督的三是公共领域形而下的政府权力和国家权威,与形而上的信仰教育、道德精神以及灵魂追求之间政教分离、各守边界的分权原则。也就是耶稣在《马太福音》第22章中所说的 “凯撒的物当归给凯撒,上帝的物当归给上帝”。继耶稣基督之后,正是基于自我担当、人人平等、政教分离的契约信用及分权原则,拥有足够多的健全个人的西方社会,逐步制定完善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宪政民主制度,从而为每一位个人最为基本的人身自由权、精神自由权和私有财产权提供了以人为本的制度保障。这是自以为“道德”的老子,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做不出的。从老子《道德经》开始,中国所谓的道德,从来都是包装抬高自己进而抹黑压倒别人的既二元对立又一元绝对的单向片面的专制武器;或者说是在天人合一、政教合一、公私合一的一片混沌之中,既天下为公又化公为私地乱中取胜、混水摸鱼的人治术和治人术;而不是甲乙双方平等协商、相关各方共同遵守的双向契约及多元互动。
在人类已知的自然界里,除了精神生命体的主体个人,无论是天、是地、是大自然,都不具备既认知利用万事万物又相对独立于万事万物之外的精神创造能力。现代文明的第一法则,是以人为本而不是以天为本、以地为本、以自然为本,更不是以不可知的天神天道或天主上帝为本。只有在前文明的原始社会里,由于人类过于愚昧和过于脆弱,不得不幻想出一种或多种既超人又拟人的神圣力量来武装自己;同时又不得不在人世间选择或最为强大、或最为智慧、或最为阴险、或最为恐怖的特殊个人,充当皇帝国王之类的专制主子。一直到耶稣基督诞生之后,才以超人间、超世俗的天主上帝的名义,初步确立了人与人之间甲乙平等、大同博爱的普世法则,从而为以人为本的现代文明逐步替代以既超人又拟人的天主上帝为本体本位的前文明,打通了一条从非人的异化到充分人性化的现代化路径。与基督教相对文明的人格神也就是天主上帝相比较,老子《道德经》中反复强调的天人合一、政教合一、公私合一的一片混沌的“天之道”,说到底只是原始农耕社会最为原始的自然崇拜。其中连自然科学的门槛都没有进入的以退为进、以柔克刚、无为不争的阴阳天道,虽然包含有一部分自我健全的人生哲理,却远远不能像西医那样切实有效地治病救人;
更不足以像现代人文科学那样直接进入人类社会的公共领域,处理安排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进而设计制定出复杂严谨的宪政制度和法律条款《老子传》的独白与对话.
“独异于人”的精神胜利
老子在 《道德经》第3章写道:“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与这段话相印证,《孟子·滕文公上》中另有这样一句话:“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老子与孔子、孟子一样,一生中并没有遇到愿意实施 “圣人之治”的理想国王。在“圣人之治”的愚民理想不能实现的情况下,他只好自己装傻,于是便有了《道德经》第20章的一段话:“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以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余世存为此给出的解释是:“老子想,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浑浊我清白,众人为肉身我为头脑、精神、心灵,这就是道。”“老子说,老子当然不会蔑视人民,只是老子永远成为不了人民,因为老子是人民的头脑和心灵,老子未能成为人民的身体;老子当然想象并相信自己是爱人民的,并希望人民得到美好的一切。”
到了该书后记《我为什么要写老子传》中,余世存更是直接站出来表白说:“我写老子,希望能够借着老子的人生来示范一种文明或人生常识。……在一个污染的时代,个人有何作为?我经历了中年丧乱,在穷窘孤绝的状态里,我回到自己的文明源头,我写《老子传》,我知道只有能够面对自己的人才有解救之道。……老子本来就是一个有着至情的人类之子。”
老子确实是“有着至情的人类之子”。继老子之后在《楚辞·渔父》中吟诵出千古绝唱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继屈原之后在《登幽州台歌》中吟诵出千古绝唱“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陈子昂;到了耶稣基督已经诞生2010年之后,依然要“面对自己”寻找“解救之道”的余世存;同样是“有着至情的人类之子”。但是,像这样自以为特殊材料的“人类之子”,是永远走不出中国传统道德体系里面单向片面的既二元对立又一元绝对的无与有、阴与阳、主与从、正与反、大与小、是与非、好与坏、高与下、强与弱之类的价值圈套和精神陷阱的。他们完全不明白自己只是“人民”及人类社会中人人平等、大同小异的普通一员,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民”即“人类之子”,都同样在肉身之中拥有属于自己的一个颗头脑和一颗心灵;根本不需要任何个人凌驾于甲乙双方人人平等的契约合同及法律条款之上,单向片面地充当他们的“头脑和心灵”。即使在某些分工明确的公共领域或专业领域,确实需要一些人充当 “人民的头脑和心灵”,也必须经过甲乙双方正式签订授权合同,或者在一定范围内通过选举投票数人头的制度程序,来取得权限明确的代理与代表资格。无论是美国的白人总统布什还是黑人总统奥巴马,都只是从“人民”中间暂时被选举为统治者的平等个人,而不是所谓“永远成为不了人民”的“人民的头脑和心灵”。
中国历史上有法家更有法术,或者说是人治之术和治人之术;但是,西方意义上的宪政民主的制度设计与法律条款,迄今为止都没有真正实现过的。制度是由人设计和创造出来的,制度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人本身的问题。与耶稣基督贡献给全人类的第一独立担当、第二甲乙平等、第三政教分离并且三权分立的文明常识相比,老子《道德经》所讲述的只是与周公的人治礼教反其道而行之的另一种以退为进、以柔克刚的人治之术和治人之术。他所谓的“独异于人”的天道神道,归根到底只是阿Q式的装傻愚民、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假如2500多年前的老子还有可能寻找到一块少有人烟的归隐之地的话,今天的余世存“独异于人”的归隐方式,就只剩下“大隐隐于市”的自我欣赏、自我陶醉甚至于自哀自恋、自欺欺人。公开谴责过中国知识界“一流的头脑都在„往下走‟”的余世存,想要“借着老子的人生来示范一种文明或人生常识”,所表现出的恰恰是违背现代文明常识“往下走”的价值混乱与路径迷失。
以暴易暴是什么意思篇九
《看看台湾高考试卷就知道谁是中国》
中华民国大学法第一条有言:“大学以研究学术,培育人才,提升文化,服务社会,促进国家发展为宗旨”。2007年是中华民国98年,所以该年台湾高考全称即是“98学年大学入学考试”。在台湾,则由财团法人大学入学考试中心负责组织。
台湾的考试文化与大陆多有相同,在台北,有着名的补习一条街,而且往往生意兴隆。台湾高考的试卷标准化做得很好,选择题较多,而主观题则偏少。以下是2007台湾语文"高考"试卷。先看看台湾的,然后再看看大陆的,谁是中国,谁是山寨就一目了然了。2007年执政党仍为“要台独”的民主进步党,但高考国文比那个山寨不知道到中国多少倍了。
中华民国九十八年度指定科目考试试题 国文考科 (2007年度)
第壹部分:选择题(占55分)
一、单选题(34分)
1. 下列各组文句中,「」内的字读音相同的选项是:
(A)「裨」补阙漏(诸葛亮〈出师表〉)/侍「婢」罗列(杜光庭〈虬髯客传〉)
(B)若「剟」刺状(方孝孺〈指喻〉)/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酾(屈原〈渔父〉)
(C)贫贱则「慑」于饥寒(曹丕《典论.论文》)/农夫「蹑」丝履(司马光〈训俭示康〉)
(D)乃使人修「葺」南合子(归有光〈项脊轩志〉)/无「揖」让拜跪礼(陈第〈东番记〉)
2. 汉字是目前极少数还保留表意功能的文字,早期汉字尤其明显,例如:「斗」字,甲骨文写作「」,像两个人徒手搏斗的样子。根据下列「册」、「明」、「监」三字在早期汉字所表示的意义加以判断,与字形配对正确的选项是:
册:用绳子编缀成篇的竹简
明:月光照在窗上
监:一个人低头对着器皿中的水照脸
(A)册=c 明=a 监=f (B)册=a 明=b 监=e
(C)册=b 明=d 监=c (D)册=e 明=d 监=f
3. 下列文句完全无错别字的选项是:
(A)寄居陌生异地的老李,整日面对着窗外一大片荒漠的原野,口里默不作声,心中满是寂寞
(B)他喜欢教人如何为人处世,但是细加推敲,这些道理往往似是而非,听后反而更叫人无所是从
(C)向来隐忍退让的班长,如今遇到事关全班厉害,立刻鼓励全班同学一齐苦思各种方法来应付利害的对手
(D)想想以前年少时的荒唐,李文后悔不已,大家只有劝他往者以矣,今后唯有以己身的决心毅力,更加的力争上游
4. 下列各文句,「」内的语词不作动词用的选项是:
(A)有一母见信饥,「饭」信 (B)不耕而食,不「蚕」而衣
(C)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D)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
5. 下列文句的用法,语意无矛盾或语词使用正确无误的选项是:
(A)毒奶粉造成商家、民众重大损失,机关应避免此类中毒再度发生,损害公家机关负面形象
(B)景气寒冬中,求职市场亦委靡不振,然保险业、民生消费业可望释出多数职缺,为低迷的人力市场注入活水
(C)昨夜一场大火夺走两口性命,一对夫妻逃生不及,双双命丧火窟,遗下的三子一女如丧考妣悲恸万分,难以接受噩耗
(D)卡玫基台风重创中台湾,不只造成台中市道路多处坍塌、河川溃堤,同时还造成一百四十多栋大楼地下室淹水,上千辆轿车、机车泡水,付之一炬
6. 下列文句中,______依序而填,最适当的选项是:
这本名着的作者究竟是谁,一直(甲),莫衷一是,但对它的文学价值与艺术成就,大家却都(乙)加以推崇,毫无争议。全书角色刻画(丙),情节发展(丁),具有令读者爱不忍释、废寝忘食的魅力。
(A)议论纷纷/七嘴八舌/井然有序/汹涌起伏
(B)言人人殊/有志一同/唯妙唯肖/千锤百炼
(C)众口铄金/同声附和/别开生面/波澜壮阔
(D)众说纷纭/异口同声/栩栩如生/千回百折
7. 下列各文句「」中的句意,解释正确的选项是:
(A)秦有余力而制其敝,「追亡逐北」:是说秦军大胜,追赶败逃的敌军将之驱逐至北方(贾谊〈过秦论〉)
(B)「而君虑周行果」,非久于布衣者也:是称赞对方思虑周密,故行事皆能有好的结果(方孝孺〈指喻〉)
(C)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是指见到欧阳修后,欧阳修还以为苏辙尚未见过韩琦之面(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D)武陵人误入桃源,余曩者尝疑其诞,「以水沙连观之,信彭泽之非欺我也」:意谓从水沙连的风土人情来看,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的确不是虚构骗人的(蓝鼎y〈纪水沙连〉)
8. 斟酌下引诗歌的意境、旨趣,□□内依序最适合填入的选项是:
夜渐渐地冷了,我犹对灯独坐
冬夜读书,忍对一天地间的□□
仅仅隔一层窗,薄薄的纸
我犹挑灯夜读,忍受一身□□
每一个字是概念,每一句子是命题
是力量,是行动,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宇宙
有热,有光
在沉寂如死的夜心,我听到一个声音
呼唤我的名字:我欲
□□□□ (方思〈声音〉)
(A)黑暗/创伤/乘风归去 (B)黑暗/寒意/推窗出去
(C)寂寞/创伤/推窗出去 (D)寂寞/寒意/乘风归去
9. 斟酌下引律诗的诗境,□内的语词最适宜填入的选项是:
独有宦游人,偏□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
淑气催黄鸟,□□转绿苹。忽闻歌古调,□□欲沾襟。
(A)惊/春/晴光/归思 (B)逢/明/晴光/离愁
(C)惊/明/南风/归思 (D)逢/春/南风/离愁
10. 「我忍住泪回转身看视野迷蒙的山下,半腰一棵大榕树,再下去一片芒草坡;视线拉平,是田埂纵横的稻田,松山区信义路尾。《诗经》说: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这不正是她的写照吗?她黑褂黑裤,脸上不施脂粉;久久才站起,用手背抹去脸上的泪水,招呼大家收拾祭物,回家。」(陈义芝〈宁波女子〉)
上引文字,依文意推敲,文中的「她」祭吊的对象是:
(A)父亲 (B)丈夫 (C)子女 (D)兄弟
11. 下引文字,依文意排列,顺序最恰当的选项是:
「替老人家扣了安全带,他没说太紧/我们深深潜入月光,开车沿着滨海/我是鲑鱼/ 甲、我们一道游向宜兰老家归去/每遇到大转弯就觉得父亲要离我而去
乙、我侧头看看他/父亲的回眸是大理石坛盖溅过来的月光
丙、骨灰坛子里的父亲,他也是鲑鱼
丁、银色的世界风景连绵/这是我的世界,在公鸡未啼的凌晨/更像是父亲的世界
而此刻正是我们父子共处对话/今天父亲不再咳嗽,比往常沉默」(黄春明〈带父亲回家〉)
(A)丙丁甲乙 (B)丙甲乙丁 (C)甲乙丙丁 (D)甲丙丁乙
12. 以下引文都是历史人物自述情怀的歌辞,其中最可能是汉高祖刘邦之辞的选项是:
(A)太(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
(B)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C)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D)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 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13. 下引各文句,据文意判断其学派归属,排列顺序正确的选项是:
甲、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
乙、于此有人焉,入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而不得食于子。子何尊梓匠轮舆而轻为仁义者哉?
丙、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轮;废尺寸而差短长,王尔不能半中。使中主守法术,拙匠守规矩尺寸,则万不失矣。〔奚仲、王尔:两位古代巧匠〕
(A)道家/儒家/法家 (B)儒家/墨家/法家
(C)道家/法家/墨家 (D)儒家/墨家/道家
14. 下列有关电话的应对或信件的书写方式,叙述正确的选项是:
(A)打错电话时,应向对方致歉,并询问清楚对方姓名,以免日后再度犯错
(B)写信给师长时,在信首宜尊称对方老师;但在信末署名部分,则可直接写上自己的小名、昵称,以拉近和老师的距离
(C)写信时,信封应针对长幼、性别、身分而有不同的称呼,现今写信常不分对象,一律冠以「○○○君收」的写法是不正确的
(D)近日诈骗横行,写信时为防泄漏身份资料,信封应该不写寄信地址,也不必署名,而以「知名不具」或「内详」替代,双方彼此明白即可
15.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正确的选项是:
(A)传奇是小说的代称,明、清两代的传奇都是传述奇闻异事的小说
(B)词是可以歌唱、配乐的韵文,藉由词人所用的词牌,即可了解词作的内容
(C)先秦诸子散文各具特色,如孟子善于雄辩、气势壮阔,庄子善用寓言、想象丰富
(D)白居易大力提倡新乐府运动,其反映现实的主张,影响深远,如《东坡乐府》即宋代新乐府的代表作
16-17为题组
请先阅读下列短文,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楚人居贫,读《淮南》,方得「螳螂伺蝉自鄣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埽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鄣,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嘿然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县官受辞,自说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
16. 根据上文,下列叙述正确的选项是:
(A)楚人异想天开学螳螂隐形,在当面行窃时却因学艺不精而被捕
(B)县官因楚人罪甚轻,又同情他被妻子所骗,故大笑而网开一面
(C)树下落叶太多,楚人找不到正确的螳螂树叶,遂导致失手被捕
上一篇:并非
下一篇:三毛语录一直这么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