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波普尔

| 口腔助理医师 |

【www.guakaob.com--口腔助理医师】

卡尔波普尔篇一
《卡尔波普尔》

浅谈卡尔·波普尔“渐进社会工程”理论与

社会改革

汪楚凡

摘 要:卡尔·波普尔在对历史决定论以及“乌托邦的社会工程”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渐进社会工程”理论;“渐进社会工程”理论对社会改革与发展有进步意义,然而这种进步意义却不是在任何历史时期都起作用;“渐进社会工程”应该与“乌托邦的工程”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社会工程,在这个工程中既有理性的宏伟蓝图作指导,又在适当的时候给予革命的力量促成社会改革的质的飞跃。

关键词:卡尔·波普尔;渐进社会工程;乌托邦的工程;社会改革

卡尔·波普尔(Karl Raimund Popper,1902-1994)是当代西方著名社会科学哲学家。他不仅为科学(自然科学)哲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社会科学(技术)思想的影响也极为广泛。波普尔最著名的两个理论是“证伪主义”与“开放社会”,当把“证伪主义”运用到由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化的过程中时,就形成了方法论意义上的“渐进社会工程”。

一、卡尔·波普尔的“渐进社会工程”

波普尔的“渐进社会工程”理论的提出建立在他对历史决定主义的批判上,而该理论的形成是把用在自然科学中的“证伪主义”用在社会科学和历史领域以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

历史决定论者认为,历史的发展有着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这个规律是可以被人们发现并用来详尽的预测历史进程的。因此,他们主张以建立浪漫主义的乌托邦社会工程的方式来促进社会的改革和发展。乌托邦社会工程是这样一种工程:它绝不带有“私人的”性质,而总是具有“公众”的性质。它的目的在于按照一个确定的计划或蓝图来改造“整个社会”;他的目的在于“夺取关键地位”扩大“国家权力„„知道国家变成几乎与社会一样,”它的目的还在于从这些关键地位上控制那些影响着社会未来发展的历史力量,或者阻碍社会发

展,或者预见其过程并使社会与之相适应。作为历史决定论者的乌托邦社会工程的工程师们企图从他们找到的历史发展规律中造一幅宏大而完善的蓝图,并以这幅蓝图为指导对社会进行车体的革命史的改造。而事实却是:这种非理性的改造必然会伴有激进的甚至残忍的具有摧毁性的手段,而往往其时间的结果总是与他们最初的设想不吻合。原因是,乌托邦工程的工程师们对社会变革的要求越大,他们意料不到的问题就会出现得越多,改革中涉及的各个部分内部以及各个部分之间的矛盾就会越来越激化,因而改革的结果往往是颠覆性的极为破败的场面,可以说,乌托邦工程是必然失败的。生活在集权主义盛行时代的波普尔对这样的理论深恶痛绝,他这样评价:“即使怀抱着建立人间天堂的最美好的愿望,但它只是成功地制造了人间的地狱——人以其自身的力量为自己的同胞们准备的地狱。”

站在这种对历史决定主义和乌托邦社会工程批判的立场上,卡尔·波普尔提出了“渐进的社会工程”,这是他认为的在社会科学中“已取得成功并希望有进一步的更加自觉的发展的那些方法。”在他对历史决定论的批判中,他指出“人类历史的进程受人类只是增长的强烈影响;我们不可能用合理的或科学的方法来预测我们的科学知识的增长;所以,我们不能预测人类历史的未来进程。”他认为,由于认识的局限性,由认识形成的理论永远不可能达到绝对真理的境界,因而对于社会的建构就不可能通过彻底的革命到完善的程度。且受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卡尔·波普尔认为社会的发展就如同生物的进化,需要一个漫长的、渐进的进化过程,社会的进步只能是一种渐进的过程,因而对渐进社会的改革绝不能是基金的全面的改革,而只能是逐步的、渐进的改良和修补。

可以说,渐进的社会工程理论主张的通过不断试错调节的方法消除改革中的冲突、尽量地创造一个平和的改造过程和安稳的社会秩序的论调是对社会进步起促进作用的。

二、“渐进的社会工程”的进步性和可证伪性

(一)“渐进的社会工程”的进步性

“渐进的社会工程”作为方法论是由进步意义的。

渐进的社会工程的工程师们持有一种理性的批判精神,他们在时间中不断摸

索、试探,进而对社会改革的理论进行补充和改进。他们摒弃了一切激进的、对社会造成伤害的手段,本着一种对更好解决方法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在社会发展中起着积极地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已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我当进行了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种社会主义的改造并不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掌握国家政权的执政党用强硬而残忍的手段将其一蹴而就的。作为新生政权,中国在建国之初社会并不安定,各种反政府的势力充斥在四周,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社会稳定和国家新生政权的成长,我党采用了渐进式的社会主义改造模式,允许五种经济即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并存,其中除了国营经济以外,其他几种经济模式都属于向国营经济或集体经济过渡的模式,通过这种过渡地改造,最终实现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这种渐进的过渡与改造卡尔·波普尔的“渐进的社会工程”理论不谋而合,也可以说这是对卡尔·波普尔“渐进的社会工程”理论进步意义和可操作性的一个很好的证明。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取得了众多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我党仍然坚定着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这本身就是一个“渐进”的认识。而在当今中国社会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农村问题、人口问题、社会保障制度的问题等,面对这些各种各样的问题,不能再犯“大跃进”时的冒进错误,不能过于急躁,急于实现不存在问题的和谐社会。只要问题摆在眼前就并不可怕,我们应本着对更好的解决方法不断追求的信念,逐渐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渐进的社会工程”对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起作用。

在政治建设方面,渐进的社会工程在完善民主集中制和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方面起着调节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矛盾的作用。在改革的过程中,始终以温和的态度出现的各种问题,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如果出现错误马上改进,这样的改革方式势必不会引起社会的动荡,能够保持社会的基本框架的稳固。

在经济建设方面,社会主义特色市场经济模式是我国独有的,在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我们必须自己摸索通往成功地道路。怎样在一个更开放的竞争环境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恐怕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问题,我们需要在不断尝试、不断的失败当中汲取教训、总结经验,不试图将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模式直接搬过来,而是通过不断地试错总结出一条真正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

在文化建设方面,“渐进的社会工程”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方法加以“限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创新理论,任何理论都要通过实践进行检验,而渐进的社会工程正是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作用于理论的过程展现出来。

在社会建设方面,“渐进的社会工程”的作用不言而喻,其对暴力手段的批判是维护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感情的重要保证。

综上,“渐进的社会工程”对构建政治民主、人的理想与自由共同发展的开放社会有进步意义。尤其在一个和平而安定的社会环境中,以“渐进技术”对社会进行改造无疑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渐进的社会工程”的可证伪性

虽然“渐进的社会工程”对社会发展有进步意义,但这种进步意义并不存在于每一个时期。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渐进的社会工程”就会显得过于保守和温和,不会对社会改革起作用,这个时候,我们不得不需要暴力的彻底的革命。

在中国的近现代史中,两次失败的改革让人印象深刻。

第一次失败的改革是洋务运动。在鸦片战争以后,清朝的统治阶级终于意识到自己已不是“天朝”大国,而与资本主义列强有着极大地差距。此时,一些具有先进思想的封建贵族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企图通过学习西方的技术实现自强的改革。然而,这些封建贵族大多是统治阶级,他们的改革首先不想碰触封建统治制度,可实际情况表明,在这种企图单纯引进技术而不彻底变革封建剥削制度,试图在中国搞所谓的“中体西用”即用中国的体制盛载西方的技术,

对社会根本矛盾没有认识清楚的情况下,“渐进的技术”的社会改革是不起作用的,其结果就是以失败告终。

同样以失败告终的改革还有戊戌变法。在清政府逐渐走向末路风雨飘摇时,一些有志之士走上了资产阶级改良道路。这是一场企图自上而下的改革,同样,这是一场没有认清现实的改革。在这种情况下,“渐进的社会工程”是不会起作用的,因为无论多么具有批判的精神,无论怎样摸索更好的方法,都没有办法实现成功地社会改革。

相反,毛泽东与中国共产党正是在反复摸索和反复实践中,发现渐进而温和的改革不起作用,在两党政治无法调和得情况下,毅然走上了武装反抗、彻底革命的道路,为建立一个人民民主专政、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同样,在抗日战争中,为了维护民族的独立和统一,中国广大人民不得不浴血奋战,以暴力的手段抵制更暴力的手段,以极端的方法对付更极端的方法,渐进的工程,在这里是不起作用的。而是不是可以设想有这样一种工程:它不同于乌托邦的社会工程的基金和渐进的社会工程的温和,而会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释放出一种坚定的革命情怀。

也就是说,“渐进的社会工程”要在透视社会根本矛盾的基础上对社会发展起作用,若不清楚社会发展的根本矛盾和内在动力,无论怎样追寻更好的解决方法都是无用的。然而,不排除在追寻更好的解决方法时发现社会的根本矛盾和内在发展动力,但往往这个时候,都需要一场伟大而彻底的革命对它进行解决。

三、对卡尔·波普尔“渐进的社会工程”的深思

卡尔·波普尔的“渐进的社会工程”理论给我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我有这样一种思考,就这样按照渐进的方式一致改革下去会实现一个什么样的境界,是不是会消除所有矛盾,实现马克思所说的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这令人深思。

然而,我更认为“渐进的社会工程”是不完善的。事物的发展是由量的积累开始,最终形成质的飞跃,并由部分质变达到整体质变。试想,若以为渐进的改革,当这种改革的力量积攒到了一定程度却没有一种彻底的手段使其飞跃而达到

卡尔波普尔篇二
《卡尔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对技术异化的启示》

2012年第2期总第112期

理论与实践

No.2. 2012Sum 112

卡尔·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对技术异化的启示

原亚纳

(沈阳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 辽宁沈阳 110034)

摘 要:卡尔·波普尔的技术观试图通过对问题否定式的思考,进而拿起证伪的工具进行反思和批判。卡尔·波普尔把科学技术发展看作一个永无止境、不断完善的过程,认为科学的发展是从大胆的怀疑开始,然后提出问题,通过证伪与反驳,不断革命,形成新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我们重新认识世界,推动社会发展。

关键词:卡尔·波普尔;证伪;异化

中图分类号:B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795(2012)02-0007-01

技术异化就是技术在其使用或运用过程中对自然、社会和人自身所造成的消极后果或危害,因而,技术带来的问题,则可以通过发展新技术来消解技术异化,在消解技术异化的过程中实现技术的更新或发展。技术的异化问题在马克思技术思想中有过深刻的思考,但从卡尔·波普尔技术观出发,反思技术异化,对技术异化进行批判,还是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卡尔·波普尔认为,社会科学通过不断的证伪,提出新的理论。或者通过尝试性地发现取得意外的结果。同样,卡尔·波普尔对技术的见解也在于通过不断的试错,在发现过程中找到对技术本身不利的因素,认清技术的本质,看到技术的两面性,最终找到对社会起指导作用的新技术。在卡尔·波普尔的技术观中,可以发现,问题总是最先出现,而且问题反过来又会指导新的技术产生。通过发现问题,反思技术的本质,提出新技术,只有准确清晰的明白技术的内在规律,才能不断进步。

我们在对卡尔·波普尔技术观的研究中发现,他在研究科学与技术时高举证伪的旗帜进行批判。通过对问题发现后的否定,拿起批判的工具进行证伪。通过大胆的怀疑,提出问题,再进行证伪与反驳,最终实现不断革命的过程。技术与科学在研究世界方面具有统一的整体性。技术对科学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都将在一定时间内导致影响人类生活的新技术的出现;新技术的发展又促使我们认识自然的实验手段不断增加、不断提高,从而推动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同样,卡尔·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模式不仅推动科学不断发展,也进一步指导技术认识世界。模式可以概括为:P1→TT→EE→P2,即技术始于问题(problem),由问题引出许多试探性理论(tentative theory),经过批判性的检验,排除试探性理论中的错误(elimination of error),得到暂为人们确认的理论。在新的认识基础上又会产生新的问题(problem),从而开始新一轮的发展循环。

证伪主义模式下的技术被卡尔·波普尔被看作是“渐进的技术”。波普尔谈到,“我是意识到这种危险的,所以我加上了‘渐进’这个词,提出渐进技术。”他还认为,“由于人们对社会的改进提出批评和建议,或者更确切地说,由于人们力图发现某种经济行为或政治行为会不会产生预期的或所希望的结果,从而使社会科学获得了巨大的进步。这种方法确实可以称之为古典的方法,而这就是当我把技术方法归结为社会科学或归结为“渐进工程”的时候我心中所想的方法。”波普尔的技术观是不断批判、不断证伪的技术观,也是渐进的技术观。

在卡尔·波普尔看来,技术就是渐进的技术,强调的是实际的技术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批判和证伪。在批判理论上,卡尔·波普尔从问题出发,针对问题提出新的观点,再进行批判,不断更新,形成新的理论体系,证伪的批判精神使理论体系不断完善,逐渐满足技术的可持续性和时代性。具体表现在:

1.技术的可持续性。技术的发展是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构成有机整体的一个纽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突出强调的是在发展基础上的可持续性,技术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如果能在技术的使用时间及利用率上加以

一、卡尔·波普尔技术观的解析

改进,那么技术就可以把发挥技术水平,改进世界有机体作为发展的主要内容。也就是通过技术的可持续性,减少技术在历史中的更替,使技术既能适应历史的发展还能具有长久的持续性。

2.技术的时代性。历史问题我们已经在文章开头已经加以描述。历史是技术发展中实践过程的集合,历史的发展不以人们的意识为转移;技术是历史条件下特有的技术,是属于本历史阶段特殊性的的技术手段。但技术的发展恰恰需要人来发挥主观能动性,适应时代的需要,使其技术手段是历史性的技术手段。因为我们并没有有效的理由可以期待历史发展有任何明显的重复,以致它将继续与其原型保持平衡。所以,历史的发展也不具有完全再现的功能,同样技术手段也要适应历史的发展,保持先进的时代性。如果技术与历史的统一过程中出现了不和谐的因素,那么技术手段必然与自己对立,出现异化问题。

异化在哲学上指:主体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变为了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其主要表现包括:

1.劳动异化。劳动异化的观点是马克思异化观的核心思想。马克思在批判前人非科学形态的异化理论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最典型的异化本质。在马克思表述异化思想之前,人们所揭示的种种异化,基本上都停留在异化的外部现象。而马克思则从事物的内在出发,揭示决定异化外部现象的内在本质异化形式,即异化劳动或劳动异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异化是人的生产及其产品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的主要根源是私有制,最终根源是社会分工固定化。在异化中,人丧失能动性,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甚至畸形发展。它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达到最严重的程度,必将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消亡以及僵化的社会分工的最终消灭而被克服。

2.思维异化。马丁·路德最先把希腊文圣经中表述异化思想的概念翻译成德文hat sich gesaussert(自身丧失)。人的自身的存在是思维的载体,思维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应。自身的丧失即---思维异化。黑格尔的异化思想最初表现在对于基督教的“实证性”所作的批判中。他继费希特揭示人与自然的异化关系之后,通过思想异化的形式揭示了人与人的异化关系。黑格尔把存在的一切都归结为“自我意识”,把异化也归结为“自我意识”的异化。用人的异化说明主体与客体的分裂、对立。“自我意识”的异化也就是我们解释的思维异化。

3.技术异化。我们认为马克思之前的异化思想和理论是不彻底的不全面的不深刻的。但是异化思想本身所要提示的本质的东西和产生的作用,确是不可估量的。从“异化”一词在德国古典哲学中产生,即是指主体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分裂出它的对立面,变成外在的异己的力量,来思索。人们在自己适应社会的过程中不断的同外界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和影响,并产生出与自己对立的并有对人类产生巨大反作用的事物和枷锁。对于现实社会的异化问题,例如:

(1)人们发展了核物理学,在推进了科学进步和人类福祉的同时,将人类自己也逼进了死胡同。核恐怖无时不在我们的身边。(2)人们在发展了化学工业的同时却将人类自己置于各种恶劣的外部环

(下转第9页)

三、现实世界的异化问题

二、卡尔·波普尔的技术观对批判精神的升华

收稿日期:2012-01-15

作者简介:原亚纳(1985-),女,河南新乡人,沈阳师范大学科技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从事技术哲学、社会技术哲学和社会工程哲学方向的研究。

2012年第2期总第112期

理论与实践

No.2. 2012Sum 112

为,市场经济自己有自我调节的功能,政府管得越少越好。里根就有一句名言:正当政府在扩大,个人自由就在缩小。欧美一直坚持“大社会,小政府”的主张。

总之,从本质上看,与西方之间存在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中国实行的经济所有制结构为:公有制为主,多种经济所有制方式并存。也就是公有制为主,私有制为补充。而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所有制结构则为:以私有制为主,公有制为补充。

如前文所述,改革开放以后,多种经济所有制方式并存的局面表明我国客观存在着资本主义因素,这就必然会存在着相似的现象。因而,在“占领华尔街”运动和“温州商人跑路”事件中存在着的商人的所作所为的惊人的相似性也就不足为怪了。这在某种程度上,正是我国目前所实行的所有制结构的外显。

但中美之间存在的本质区别在两个事件中的表现也是显然的。从危机的规模上来看,2008年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导致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都受到了猛烈的冲击。此次“占领华尔街”运动也席卷了资本主义的每一个角落;而在我国只是在东南沿海地区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仅为局部地区受到影响,而非全面影响。从影响深远的程度上来看,直到目前为止,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一直没能从2008年金融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事实上此次“占领华尔街”运动就

四、我国所有制结构优越性的体现

是2008金融危机的延续;而我国近些年来经济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发展,并于今年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从危机的解决上来看,虽然欧美等国一直竭力想缓和危机带来的矛盾,但从美国、希腊、西班牙、意大利直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危机非但没有得到缓解,反而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事实上,这也正是资本主义必然面临着难以解决的基本矛盾的体现。而在我国,2008的金融危机之后,政府迅速出台相关措施,及时有效地控制了危机的蔓延。此番“温州商人跑路”事件显现后,政府又再次拿出强有力的措施,化解了矛盾。我国之所以能够在以上三个方面优于西方,主要是由我国的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所决定的。

总之,我国坚持在马克思的所有制结构理论的指引下,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动力和运动规律, 解答了长期困扰人们的历史之谜。”[2]中西方经济所有制结构的本质区别决定了“占领华尔街”运动和“温州商人跑路”事件的结果必然是不同的。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私有制为补充经济所有制结构的优越性得以凸显。这再次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性。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0.

[2]靳辉明,洪光东.所有制关系在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形成中的基础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2011(01):10.

The retrial of the superiority of China's ownership structure at the present stage

-- Take "occupied Wall Street" and "the merchant of Wenzhou run away" incident as example

Jiang Sha-sha

(Jiangsu Lianhe Technical Institute Lianyungang Finance Branch, Lianyungang Jiangsu, 222000, China)

Abstract: In the 2011, the events impact the dynamic of our country thinking are so many, including "the merchant of Wenzhou run away" event is more prominent. Master the events has the vital significance in promoting the characteristic, tendency, law of social and ideological development,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And compared with "occupied Wall Street" movement, it can more clearly show the nature of events. Through studying "occupation of Wall Street" and "the merchant of Wenzhou run away" event, can be found: the effective solving of economic events just confirms the superiority of ownership as the mainstay, diversified ownership as a complement to the ownership structure.

Key words: ownership; superiority;" occupied Wall Street"; "the merchant of Wenzhou run away"

[责任编辑:董 维]

(上接第7页)

境污染之中。(3)现在生活好了,可我们的饭桌似乎越来越恐怖。什么都可能被造了假,什么都可以添加,三聚氰胺奶粉,苏丹红红心蛋、甲醇酒、面粉掺滑石粉、大米拌工业油、小米染黄颜料、炸油条用地沟油,还有致人死命的瘦肉精,我们每天吃下的已经不是食物,而是各种各样的激素、有毒色素、瘦肉精、敌敌畏、黄曲霉、添加剂等,防不胜防。

这些社会现象背后隐藏着技术异化,是伴随人们历史的进程不断发展,分裂和扭曲出来的。技术的异已的力量,正在侵蚀着我们社会健康的机体,阻碍社会进步,使社会的发展偏离正确健康的轨道,正逐渐成为社会的异已力量。

第一,卡尔·波普尔的技术观对技术异化反思的重要性。现代技术已经不再是专属技术专家和工程师的事情,而是属于社会的技术和人类的技术。技术的发展与我们芸芸众生的生存状态和命运,早已密切地融为一体。关注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所不容回避的话题。技术的发展对我们人类社会而言及其重要,任何反对技术发展的理由在现实面前都将变得不再充分而略显苍白无力。在现时代的哲学反思活动中,不能失去的或回避的是技术问题!出于对技术时代的自觉的、深刻的反思和对技术的终极关怀,我们很有必要对技术的异化深刻认识,进行反思和批判。

四、卡尔·波普尔技术观对技术异化反思的指导意义

第二,卡尔·波普尔的技术观为技术异化的改进有促进作用。卡尔·波普尔的技术观是指出,科学始于问题,那么问题从何而来?卡尔·波普尔说,问题就是矛盾。新技术与旧技术之间的矛盾;对同一技术来说,不同的变现形式之间存在的矛盾,都能为技术异化的批判问题提供了方法论和认识论研究基础、理论支撑。

第三,卡尔·波普尔的技术观为技术异化问题的终极关怀指明前进道路。当今历史背景下的技术已经产生不利于我们和谐发展的异化现象,而卡尔·波普尔的技术观则始终被和谐的主体保护起来,没能发挥对技术异化问题终极关怀的作用。然而,卡尔·波普尔的技术观应该承担起对技术异化问题指明前进的方向,顺应时代,进而技术与历史的统一的历史重任。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把握集体和人类的未来,远甚于把握个人的未来。我们对技术的反思,构成了对未来的期望。卡尔·波普尔技术观的批判精神是社会发展的推进力量,也是构建新的技术体现的新工具。

参考文献:

[1]卡·卡尔·波普尔.历史主义的贫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9.[2]卡·卡尔·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第一卷,第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5.

Karl Popper's falsificationism technological alienation revelation

Yuan Ya-na

(Research Center of Technological Philosophy,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034, China)

Abstract: Karl popper technology view attempts to question the type of negative thinking, and then took the card false tool reflect and criticism. Karl raimund popp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s a never-ending, perfecting course, think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from the bold doubt start, and then puts forward problems, through the card false and argue, constant revolution, and form a new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ce us to know the worl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Key words: Karl popper; Card false; alienation [责任编辑:董 维]

卡尔波普尔篇三
《(书摘)二十世纪的教训--卡尔波普尔》

1/2/15

《二十世纪的教训》卡尔波普尔

1、 马克思预言: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终究会以无产阶级专政的形态出现。

共产革命一定会发生,革命成功后,我们会享受完美的生活,拥有崭新的社会:人人互信互爱,世上永远没有战争。这是共产主义的主要诉求。所以我把这种主义称作是“陷阱”“捕鼠器”,而我就算那只老鼠。

2、 我开始读《资本论》,慢慢归纳出马克思的几个主要的论点:第一,资本主义不能改造,

只能摧毁。第二,困苦只会累积,劳工的日子会变得越来越凄惨;这也是解释了资本主义必须连根拔除的道理。第三,有个论点很重要,也很有意思:不能谴责个别的资本家,他们也是这个体系的受害者。

马克思甚至把资本家可恶、专门恶意剥削穷人的说法,称之为“庸俗马克思主义”。共产党宣传的特点就是“庸俗马克思主义”,搞懂马克思的原意,正是对抗它们的有效手段,当然啦,党认为他们有权力支持这样的信仰,因为这有助于共产革命。这又是一个陷阱。

共产党的功能就是去激发民众,加速共产社会的诞生。

3、 马克思认为,资本家是国家隐形的独裁者;着资本主义的笼罩下,国家一定专制,独裁

者必然是资本家。这种说法毫无根据。着如今任何一个社会里,都没有看到资本家着政治上有专断独裁的权力;现实比马克思的理论复杂得多。

4、 第一点就是你不可能从上到下建立一个具有自由市场的社会。不管情况如何,你可以做

也应该做的是建立法治,这是所有政府的义务。

没有法律,自由市场是不可能存在的。

在我们西方,也还在为建立法治社会而持续奋斗。在苏联更应该是当务之急,更是政府唯一应该致力的重点。苏联却完全相反,他们不断引进各种新的经济制度;但经济制度却不是可以从上到下开展建立的,不可能着人民毫无经济概念的社会里建立自由市场。 缺乏法治体系,只会导致混乱,只是我最主要的看法。

苏联人民沉浸着马克思主义中,无法自拔,对于这么重要的问题视而不见;他们一直觉得经济就是一切。他们根本没有想到法治,因为马克思认为,所谓的法律只是一种伪装,掩饰抢劫的本质,但这个观点是错的。

自由来自责任。

法治的首要功能,就是避免暴力,真的,这个定义很有用。根据法律,我就是不能打你。我的手腕的自由受到法律限制,不能合法地打着你的鼻子上。

如果,我们让对暴力的厌恶全面瓦解,被某种情绪取代,我们其实是在腐蚀法治的基础,让大家不再觉得暴力是要不得的事情,我们的文明会因此而摇摇欲坠。--教育的重要。 自由市场是很重要的,但是跟所有事物一样,市场也不可能完全自由。完全的自由是很荒谬的。让我们依然依照康德的观点来看这件事情,我们需要的是个人自由与他人自由能并存的社会。

所以,我的意思是,如果我们把孩子教好,我们就会享有比较多的自由,如果教得不好,我们就得少点自由。

法治的目的就是遏止暴力,如果忘掉这一点,法律就会侵入更多的领域,如对出版跟电视。

但是,有一个简单的原则始终未变:我们可以在不影响别人自由的前提下,尽量扩张自己的自由。

5、 历史主义者认为历史是一条有源头的河流,他们可以弄清楚它会流到哪里去,也认为他

们有足够的智慧预测未来,这着道德上是一种不正确的态度。

我们只能放眼现在,试着改善眼下的局势。

从现在开始,我们的职责是观察、思考我们最该做的事情是什么,让以后的日子变得更好。

我们应该向过去学习,不必期望、预测未来。

每个人都想领先时代,但在现实里,却没有人可以预知未来。

6、 如果民主这个词回到古希腊的字面意义—人民的统治 来观察,很容易混淆本质性的问

题。民主的重点其实是避免独裁,或者换个说法,避免不自由。避免某种统治模式不是法治。

丘吉尔曾经说过,跟其他的政体相比,民主是最坏的形式,但其他的形式更坏。

民主不能算是什么特别好的政治制度,它的好处来自于民主之外的地方。民主是一种避免集权暴政的手段,如此而已。当然民主的另外一个好处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证明他的确犯下罪行之前,不能被视为罪犯。这些原则都是法治的一部分,民主也应该是一种维持法治的方法。

多数人永远是对的,不能被视为民主的原则,大多数表决还是可能会犯下最为严重的错误,投票甚至还会引进专制政治,在历史上,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举个例子,希特勒在奥地利(在德国,希特勒还不是因为多数选票上台)就席卷了90%以上的选票。 我确定孩子们是最大的贫苦阶级。简单来说,大人都肆无忌惮地在孩子面前犯罪。这是我们自己制造出来的情况。在孩子面前做坏事、犯罪,等于是立下了坏榜样。

7、“和平,和平”,他们总是说。但是我们已经学得教训,知道着地球上维护和平必须用武 器做靠山;同样的道理、同样的手段,也出现在警察身上,他们要配置武器,才能维持 国家治安。你总不能跟罪罚达成协议,得到和平吧。

8、理性取向就是随时准备承认我可能是错的,你可能是对的,凭借这种共同努力的态度,

让我们更接近真理。--《开放社会》

9、所以,每一个人都有尽一切可能防止罪行发生的道德责任。这也许是我们支持民主国家的缘故,也只有这个理由让民主在道德上站得住脚。民主,不是多数人的通知,而是一种让大家不受独裁控制的制度。它不允许独裁累积权力、肆意横行,而是在寻找一个限制国家权力的方法。从这个观点来看,即使一个民主政体无法善用权力、善尽职责,并让这个整体下的民宗觉得它的政策不对、不好,但是民主最起码能保证各种以非暴力方式推翻政府的可能性能够合法存在。

10、根据修昔底德的记载,伯里克利曾经用很简练的方式说明这个观点:在外面这群人中,可能只有几个人有能力制定政策、具体实行,但是,我们所有人都要有评判的权力。中断言简意赅的谈话,我认为触动了民主的核心。请注意这段话,基本上它否定了人民统治甚至全民创制的概念。

于是观之,所谓的“全民创制”只是误导,只是一种宣传手段而已。它还是少数人的创见,最多只是向大众公开,寻求评估而已。如果是这样,重要的是弄清楚一件事:向大众征询意见的课题,不要超出了他们的理解范围。

11、我们不需要一个全能的国家,就算它是好心好意要抵抗同胞之中的狼虎之辈,保护大家的生活(但是生活却会控制着它手上)也不行。国家的主要工作应该是尊重与维护我们的权利。

即使是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天使,对他人好得不得了---这跟霍布斯的说法完全相反---即使是弱势的人无拳无勇,完全物理抗拒强权,只能哀求他们的怜悯也一样:政府不能越殂代庖。只有靠法治才能解决这个问题,产生康德所谓的“个人尊严”。

卡尔波普尔篇四
《波普尔》

介绍波普尔

卡尔·波普尔(KarlR·Pper)(1902-1994),出生于维也纳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后入英国国籍。1922年始学习数学和物理,1930年获木工学博士学位。青年时代倾向于社会主义思想,后又抛弃了它。1935年因《研究的逻辑》一书而响誉世界哲学界和科学界。1964年获英国女王授予的爵士头衔。卡尔·波普尔是举世闻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证伪主义创始人,被西方学界誉为“开放社会之父”。他是20世纪西方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享有不容低估的世界性声誉。在西方,从科学家(包括一些获诺贝尔奖的科学泰斗)到文史哲界的专家,从政界要员到财界“大腕”,无不深受波普尔学说的影响。他那独具慧眼的证伪主义方法论,以及关于民主社会的“三大悖论”——民主悖论、宽容悖论、自由悖论,给人们以深刻的启迪,他那标新立异的“开放社会观”,曾引起世界轰动,至今仍是学界感兴趣的问题之一。

卡尔·波普尔是批判理性主义的创始人,其批判理性主义在哲学界、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备受关注,讨论热烈。一些诺贝尔奖获得者公开承认从他那里受到思想启迪。杰出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邦迪赞赏说,科学中最重要的就是方法,而方法中最重要的就是波普尔的方法。

英国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Kalr poper, 1902一1994 ), 在生前被认为获得了一个学者所能想象得到的几乎所有的世俗荣誉:他是皇家学会会员英国学术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获封爵士(1965年)和勋爵(1982年),他拥有20个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 他的著作被翻译成40种语言,他上交政要,遍及名流, 交游遍于全世界, 甚至隐然有王者之师光景(撒切尔夫人将他和哈耶克视为自己的两位老师。在波普尔的弟子中, 不仅有拉卡托斯费耶阿本德这样的科学哲学史上里程碑式的大师, 也有索罗斯这样所有想发财的人眼中的天神。他去世时, 欧美报纸发表了无数歌功颂德的悼念文章。

然而, 他去世之后仅仅10年,却已经看上去完全过气了。他的学说渐渐被人淡忘,他的名字也不再经常被世人提起。一个特别有象征意义的细节是: 在

他曾经执教20余年的伦敦经济学院, 他用过的办公室, 并未被改建成波普尔纪念馆或波普尔纪念室(这是许多文化名流身后得到的荣誉形式) , 而是被改建成了一个厕所! 逻辑实证主义在20世纪50年代逐渐衰落,受其影响的一些学者对它的基本原则提出批判, 从而形成批判理性主义(critical-rationalism), 后来研究者又将其称为“证伪主义”(falsificationism)。它与自然科学的结合更为紧密,在50至60年代盛极一时,对哲学界和自然学界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奥裔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卡尔·波普(Karl Popper, 1902~1994)是批判理性主义的创始人。他提出了“科学发现的逻辑”,主张对理性应该采取批判的态度,认为普遍有效的科学理论并不来自经验归纳,科学理论是通过不断的证伪、否定、批判而向前发展的。他把“猜测与反驳”方

法应用于社会、历史和政治的研究,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变化没有规律,因此社会的未来不可预测,而且,历史学不是一种理论科学,其理论假设完全是有选择地取自其他学科,它自身不能独创关于普遍规律的理论体系。他在本体论的研究中,认为宇宙的发展变化是一突现的进化过程,并把宇宙的进化分为物理世界、精神世界、客观知识世界三大层次,由而提出突现进化论和“三个世界”的理论。主要著作有《历史决定论的贫乏》、《猜测与反驳》、《客观知识》等。

批判理性主义的显著特点

1.突出强调理性的批判性和这种批判精神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性

2.重视本体论的研究并系统的阐述本体论的哲学主张

3.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科学哲学,扭转了语言分析导向,尤为科学哲学与科技政策的结合开辟了道路。

提出大胆猜测,按“可证伪度”的大小与经验两者来检验理论与事物。

批判辩证法

波普尔说:辩证法家根据矛盾的富有成效而主张必须摈弃传统逻辑的这条定 律(指不矛盾律, ) 它们认为辩证法由此即可导致一种新的逻辑! 辩证逻辑 所谓 辩证逻辑,波普尔对它的批评还是相当传统的: 如果承认了两个互相矛盾的陈述, 那就一定要承认任何一个陈述; 因为从一对矛盾的陈述中可以有效地推导出任何一个陈述来 波普尔还认为, 模糊性是辩证法的另一危险之处 他对于否定之否定 螺旋式上升之类的辩证法概念都嗤之以鼻, 认为显然只是玩弄词藻所以波普尔认为: 至于辩证法, 从我们可以合理应用的意义上说, 并不是一种基本理论, 只是一种描述理论 ( (我认为显然应当十分慎重地使用辩证 这个词 也许最好是根本不用这个词

按照我们现在的立场, 那些过于模糊的、似是而非的辩证观念,实际上并没有具体说清什么事情, 虽然模糊性本身也带来了表面上(也仅仅是表面上) 更强的解释力 在深层的意识里,这种对于玩弄词藻概念的近乎于诡辩的所谓辩证思维的排斥, 确实深刻地影响了我们后来学术研究的风格。

观点:——摘自 《波普尔的划界观》

一、关于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

摘要: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一直是哲学家们所讨论的问题。近代逻辑实证主义者们对科学与非科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而得出“证实”的划界标准,他们认为只要是能被经验事实所证实的就是科学的,否则就是非科学的。波谱尔针对逻辑实证主义者的错误,提出了经验事实“证伪”的划界标准,认为科学只能证伪,不能证实。该理论突破了人们的日常思维习惯,尽管得到了高度评价,但因为其陈述的易谬性和相对简单性,也遭受了科学哲学界的批判。

提出科学与形而上学之间的划界标准是可证伪性原则而著称。他的划界指的是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也就是“我找到一个分界标准,使我们能够做到以经验科学为一方,以数学、逻辑、形而上学系统为另一方而区分开来,这个问题我称之为分界问题。”[1]365 这一划界思想在科学界和哲学界掀起了巨大的波澜,

彻底颠覆了逻辑实证主义的划界观。波普尔赋予了证伪和批判以前所未有的突出地位,他认为科学的本质就是对未知世界永无止境的探索, 任何科学理论本质上都是试探性、猜测性的假说, 都包含有错误而且迟早要被经验所证伪;科学理论都是在证伪与批判之中向前发展的,也是这样一步一步地逼近真理;任何人都不可能掌握了绝对真理,我们应该认识到可错性并不是科学的缺点,相反是科学的优点,是区别于非科学的本质特征。

波普尔科学与非科学的经验证伪划界

在波普尔的划界思想出现之前,一直受哲学界追捧的、对划界思想有重大突破的是逻辑实证主义的划界思想。逻辑实证主义的始祖、著名的哲学家孔德提出了科学与形而上学的划界问题。孔德认为只有经验才是确定的科学知识,其他的都是形而上学,他把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等哲学问题排斥在科学研究领域之外,把它们统统看作是形而上学。后来的逻辑实证主义者发展了孔德的这一思想,他们用意义标准作为划界标准,认为一个命题如果是有意义的,就是科学的;反之,如果是无意义的,就是非科学的、形而上学的。区分命题有无意义的标准就是可证实性。任何的命题,凡能被经验证实的,就是科学的,否则就是非科学的、形而上学的。如:“这支笔是黑色的”“树是绿的”“正在行驶的车辆”等等,他们是能够被经验所证实,所以是有意义的、科学的。反之则是形而上学的、无意义的。另外,逻辑实证主义者还指出: 一个命题在经验中被证实的次数越多,其科学性就越强,就越具有真理性。这一思想得到了人们更广泛的认同,在哲学界有很大的影响力。波普尔的划界思想就是在逻辑实证主义者的划界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波普尔反对逻辑实证主义者的划界思想,认为“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性在于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可检验性”。科学理论根本不可能被经验证实,而只能被经验证伪,因此划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准不是证实而是证伪。波普尔对逻辑实证主义划界观的反驳是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的:新的理论与科学新技术的出现,某些经典理论被证实是错误的,孕育而生了波普尔的科学的划界思想。

波普尔在批判逻辑实证主义者的归纳和实证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与非科学“证伪”的划界标准:理论系统的可反驳性或可证伪性。他说:“一个系统只有作出可能与观察相

冲突的论断,才可以看作是科学的;实际上通过设法造成这样的冲突,也即通过设法驳倒它,一个系统才受到检验,因而可检验性即等于可反驳性,所以也同样可以作为划界标准。” 他说的“可证伪性”,意思是从理论推导出来的陈述,在逻辑上可能存在与它发生冲突的事例。一个理论如果与任何可能发生的或可想象的事例都不会相抵触,那它就不具有可证伪性。可证伪性是指在逻辑或事实上有可能被经验证伪,而不是说在逻辑上或事实上已经被经验证伪。科学上就有许多被经验证伪的理论:如燃素说、地心说、氧化说、分子理论等等。按照此观点,波普尔认为有几类命题都是非科学的:(1)逻辑学和数学命题,因为它们是逻辑永真的,不会被经验证伪。例如:5+5=10 是10 与5+5 的一个转换。(2) 形而上学。因为它们所讨论的问题既不是逻辑的又不是经验的问题,无法被经验所证伪,因而是非科学的。

(3)宗教神话等。它同形而上学问题是一样的,无法证伪。(4)伪科学。它不属于科学,虽然讨论的问题是属于科学的,但是往往模糊不清,无法进行正确的解释,也不可能被经验所证伪。比如:占星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等。(5)逻辑中的可能陈述和重言式陈述。比如:“重庆明天将要下雨或不下雨”,这句话在逻辑

上是真的,因为它把逻辑上的真假两个方面都说了, 它不可能被证伪。同样,“单身汉是没有结婚的男人” 这句话是一个同义的反复,“单

身汉”的意思就是“没有结婚的男人”的一个反复,它没有给人们任何的经验事实,在逻辑上是永真的。

波普尔对逻辑实证主义经验“实证”原则分界的批判

波普尔的证伪划界观虽然是在逻辑实证主义的证实划界观础基上建立起来的,但它们是针锋相对的。波普尔在阐述他的划界理论的同时也指出了逻辑实证主义者划界观的缺点,并对它们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首先,逻辑实证主义的划界观混淆了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线。因为逻辑实证主义者把很多科学的理论排除在科学的大门之外。比如一些高度抽象的理论、不可能被事实证明的相对论、量子力学等等,这些理论会随着科学的进步一一被证实,何况它们的提出本身就是以事实为依据的一种科学的猜测,具有科学性、真理性;而一些伪科学被纳入了科学的范畴,比如占星术,逻辑实证主义者认为它们是关于经验事实的陈述,能够被经验所证实。

其次,逻辑实证主义的划界观混淆了“分界”问题与“意义”问题。逻辑实证主义者认为,经验事实的陈述就是科学的陈述,是有意义的,一切形而上学的陈述都是没有意义的,都必须要排除的,这就把“意义”问题与“分界”问题混在了一起。划界的问题是不可能用“意义”理论来判断的。如逻辑实证主义者所说,形而上学是没有科学性的,也就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形而上学是有意义的,它对于某些科学的研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波普尔认为形而上学对科学的研究具有启发意义。他说:“语言分析哲学家确实错了。事实上,纯粹形而上学的观念对于宇宙来说最重要不过的了。从泰勒斯到爱因斯坦,从古代原子说到笛卡尔关于物质的思辨,从吉尔伯特、牛顿、莱布尼茨和波士科威克关于力的思辨到法拉第和爱因斯坦的思辨,都充分显示了形而上学的重要性。”

对波普尔划界观的评价

波普尔的划界观是一种崭新的科学划界标准,他认为自己的划界标准是可证伪性的标准,不是意义标准、也不是真理的标准,该标准把数学、逻辑学、形而上学理论划分为非科学,并且认为它们是有意义的;科学的发现是依赖形而上学的;科学和真理是不同的,科学的标准和真理的标准也不是同一的。他认为科学就是猜测,是在不断的证伪、反驳、批判之中前进的。波普尔的这些思想是前进的、积极的、有开创性的,但是这些思想并没有很好地解决划界的问题,同样是一种片面的、简单的错误。

波普尔在批判逻辑实证主义者的划界标准问题上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他清除了逻辑实证主义者在分界问题上的混乱,但同时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他把正确的科学理论和虚假的科学理论毫无区别地放在了一起。比如,他把正确的科学理论如哥白尼的日心说、分子运动理论等,与被证实的错误理论如托勒密的地心说、热素说等划在一起;他还把数学、逻辑学等重要的基础科学排除在科学的大门之外;把辩证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混在一起;把一切的科学方法论毫无区别地说成是形而上学的。??

虽然波普尔的划界观有诸多的缺点, 但是它对后来的科技、哲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它消除了逻辑实证主义者在意义标准问题上的错误观念。“意义”并不是划界的一个标准,它是对经验事实的求证,使得对概率的研究在以后的科学哲学中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2)它改变了人们对科学理论迷信的认识。科学并不是完美无缺的, 而是可错的,可以被科学所证伪的;科学只是

一个条件,一个假说,通过证伪逼近真理。(3)它使得后来的科学哲学更加关注科学研究中的历史、社会和文化因素,推动了科学哲学从强调静止的结构分析的逻辑主义转向了关注动态的历史分析的历史学派。??

波普尔证伪主义划界观的提出, 表明他不拘于传统,表现出了他思想的解放性和超常性。虽然该观点还有缺点, 但他的科学理论对我们思维方式的转换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他那别致的思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进行哲学思考的崭新视角; 他那种先大胆地猜想和假设, 然后再对其毫不留情地反驳的思想, 又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值得后人学习。

波普尔认为, 可证伪性的标准不仅重视逻辑的严密性, 而且重视摆脱教条主义, 吸引人们的是 科学的冒险和发现, 这些发现一再使我们面对新的、预料不到的问题, 并迫使我们作出新的, 迄今所梦想不到的解答。因此, 如果教条主义与科学态度相对立, 那么划界问题就有极大的价值。波普尔说, 划界问题和可检验性标准这个答案有着远远超出哲学范围的意义。这个意义正是证伪逻辑体现的批判理性精神。

科学理论需要证伪才能不断更新、知识不断增长

摘自《波普尔批判理性主义视域中的学术创新》

一、波普尔批判理性主义的精神实质

波普尔批判理性主义主要回答科学知识的增长问题:即知识是什么?知识何以证明?(科学知识与形而上学的区别是什么?)我们如何发现知识?他在《科学发现的逻辑》序言中指出:“认识论的中心问题一直是也仍然是知识的增长问题。而研究知识的增长最好莫过于研究科学知识的增长”。

针对这一问题,波普尔考察了近代以来关于科学知识增长的理论观点,批判了经验归纳法和经验证实原则,形成了以反归纳法、证伪原则和“猜测与反驳”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哲学认识论。

一)反归纳法

反归纳法是对传统的关于科学知识建立的理论基础———唯理论和逻辑实证主义的怀疑与批判。自弗兰西斯·培根以来,科学家都认为科学知识是建立在归纳法的基础之上的,即在大量的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归纳,从而得出一般性的认识。休谟对近代以来占统治地位的科学归纳法提出了质疑和批判,认为从感觉经验出发不可能得出普遍的必然性的知识,归纳理论不可靠。“单个的观察陈述不管数量多大,它们在逻辑上不可能蕴涵无限制性的普遍陈述”,这就是著名的“休谟问题”。

20世纪30年代以后,波普尔在科学革命的影响下,在批判逻辑实证主义观点的过程中,重新思考了“休谟问题”。他赞同休谟对归纳法的否定,认为通过感觉经验的归纳不可能从特殊上升到普遍,从偶然上升到必然。有限的实践(经验)不能证明无限的事实,过去的实践(经验)不能证明未来的事实。从数学的观点看,无论过去的重复数有多大,它只是个有限数,而未来是无限的,一个有限数与无限数相比,所得概率只能是零。因此,“观察和理性都不是权威”。应将归纳法排除在科学方法之外。

二)证伪原则可证伪性作为科学与非科学分界的标准

三)猜测与反驳——科学知识动态增长

卡尔波普尔篇五
《波普尔读书笔记》

[英]卡尔 波普尔《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1963年),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10月第一版

对波普尔的介绍:摘自 中译本序

Karl Popper,1902—1994,生于奥地利,是一名犹太人,是维也纳大学哲学博士。二战后定居英国,1965年授予爵士称号,英国科学院院士和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其哲学涉及科学,社会问题,但他的煊赫声名和重大影响主要来自他的科学哲学。

现代西方科学哲学起于20世纪20年代的逻辑实证主义。从50年代末——60年代初,流派纷呈。打开此局面并居于中枢的人是波普尔。

他的科学哲学被称为批判理性主义。它的提出是针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经验主义科学哲学的,它是对现代自然科学作出的唯利理主义反应。他据此基本观点建立起了呈严密理论形态的“猜想—反驳方法论”。这个科学方法论就是他的科学哲学乃至整个哲学的主体。他的科学哲学的其他部分则是对这主体的发挥,即主张知识客观性的著名的“三个世界”理论。 逻辑实证主义是现代自然科学革命的第一个哲学产儿。它本质上是从经验主义观点出发,运用现代逻辑工具对这场科学革命所作的方法论总结。囿于经验主义,它把科学知识归纳为通过归纳法从经验确立起来的即得到证实的真命题,科学的发展是这种命题和由它们构成的理论的累积;它把方法论分析局限于用形式逻辑工具对现成知识——概念、命题、理论——作静态的分析。因此它最终建立了关于科学证明的现代逻辑方法论。

波普尔的猜想与反驳方法论是关于科学发现的方法论。他从爱因斯坦和康德那里找到两个思想来源:批判和唯理主义。

首先,他建立了同逻辑实证主义针锋相对的科学知识观。即反归纳主义-----证伪主义 ,其结论是:知识是假说。科学的精神是批判,即不断推翻旧理论,不断做出新发现,而科学发现是理性的活动,无需经验的参与。这就是说,科学就是理性不断作出的假说,而这假说不断遭到批判,即被证伪。【科学和非科学的“划界标准”不是逻辑实证主义的“可证实性”,而是可证伪性。因为可证实性判据不可能,不合理。可证伪性是合理的可能的。它的工具是否定式假言直言三段论这种演绎法,因为据之可借助判决性实验从单称陈述的真论证作为科学知识的全称陈述的假,即可实现证伪。他还认为可证伪可以量度,引入了可证伪度。只有可证伪的陈述才是科学的陈述,而可证伪度越高,即它禁止的越多,它的经验含量也就越多,也即知识含量越多。】不懂

他从证伪主义出发对科学作出分析。突破把知识看做静态的积累而加以逻辑分析的框框,把科学看做知识增长的动态过程,以批判理性主义的证伪主义加以分析,从而把这过程通过“理性重建”而复现为著名的四段图式:“问题——尝试性解决——排除错误→新的问题”。尝试性解决就是科学发现,排除错误需要诉诸经验,接受那些较好的经受住了经验检验的理论(尝试性解决),尽管它最终被证伪。较好的经受住证伪的理论被认为是确认度高的理论。此外,他还用逼真度取代“真理”作为对科学进步的量度。他认为一个理论的内容包括真性和假性两部分,而逼真度是真性内容减去假性内容的差。

波普尔根据这个知识增长图式建立他的理论。

他提出,科学发现包含猜想和反驳两大环节。科学家根据问题大胆进行猜想,努力按照可证伪度高的要求提出假说,这样的假说具有较多的真性内容。这里无需经验参与。尝试性的理论即假说提出后,就进入反驳,这时要根据经验,按确认度高的要求进行排除错误,保证理论的假性内容减少或不增加。通过猜想-反驳,科学发现便获致逼真度高的理论。 他分别为猜想和反驳制定了具体的方法论原理。猜想的原理包括4点:理论不是始于观

察,观察中渗透理论;形而上学起重要作用;科学发现的心理学;猜想应满足简单性、可独立检验性和不会很快就被证伪这三个要求。反驳的原理课 归结为3点:批判;排除错误;判决性实验。不明白。

波普尔的贡献是对逻辑实证主义的发展,而他的问题是看不到逻辑实证主义方法论本身的合理性。首先,可证实性划界标准是科学的必要表征,尽管科学的标准不能仅仅归结为这种划界标准。其次,证明方法论同样是必不可少的。波普尔方法论的反驳环节中的确认和确认度要求也具有证明方法论的意义,可以作为对证实的证明方法论的一种补充和修正。总之,波普尔企图以自己的方法论取代逻辑实证主义的方法论,不免失之偏颇。这已为现代西方科学哲学后来的发展所证明。

从波普尔自己开辟的科学方法论发展方向来看,他的方法论主要在2个地方显得过于狭隘。

1、 他对“获得知识的动态过程”的分析,局限于“知识增长的动态过程”,因而囿

于主要用“理论”这个逻辑范畴来重建过程。这样他的科学发现方法论同科学

实际相比仍然显得贫乏。

2、 他片面地把证伪、批判、革命等方面强调道不恰当的程度,抹杀了科学正常时

期的建设性活动,因而方法论未能反映科学实际的这一方面。

但是波普尔方法论的这一局限性却给后来的发展指示方向,留下了广阔地盘。库恩和拉卡托斯等人的所谓科学哲学“历史学派”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这样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在西方自然科学家中间也产生相当广泛的影响。

波普尔作为科学哲学家,对社会和政治问题极感兴趣,把他的猜想反驳论运用于这个领域,提出了他的社会哲学。这个哲学的根本特征是反对历史决定论,采取反马克思主义立场。这些思想系统的反映在2部书里:《历史决定论的贫困》1957年,《开放社会及其敌人》1950年。

波普尔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历史决定论加以反对。他提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唯心史观,否认历史唯物主义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及作出科学预言的能力;认为资本主义本性已经改变,反对进行社会革命,主张逐步的社会工程。

他认为历史决定论是把牛顿和达尔文的决定论运用于社会历史领域的产物。而他的科学哲学表明,科学的精神是批判,是试错性(他把猜想反驳法称为试错法)的猜想,因此科学中决定论是站不住脚的。这样,历史决定论也是站不住脚的。

经验是人们给他们所犯的错误取得名字。——奥斯卡维尔德。

我们所要做的一切是尽可能快地犯错误——约翰 阿奇博尔德 惠勒。

序言(波普尔自己写的)

这本书论及一个十分简单的论题,即我们能从错误中学习。文章和讲演构成了关于知识及其增长的理论、这是一个理性的理论,它规定理性论证的适度的但却重要的作用,即批判我们在尝试解决问题时所犯的错误。还是个经验的理论,规定我们的观察的同样适度和几乎同样重要的作用即检验,通过检验可能有助于我们发现自己的错误。虽然这个理论强调了易错性,但不屈从怀疑论,因为它强调了知识能够增长,科学能够进步的事实,而这正是因为我们能够从我们的错误中学习。

知识,特别是科学知识,是通过未经证明的和不可证明的预言,通过猜测和对我们问题的尝试性解决,通过猜想进步的。猜想受批判控制;就是说由包括严格批判检验在内的尝试的反驳来控制。猜想可能经受住这些检验而幸存;但它们决不可能得到肯定的证明:既不能确证它们确实为真,甚至也不能确证它们是“或然的”(在概率演算的意义上)。对猜想的批判极为重要:通过指出错误使我们理解我们正试图解决的那个问题的困难。我们会越来越熟

悉问题,提出越来越成熟的解决:对一个理论的反驳——始终是使我们接近真理的前进的一步。正是这样我们能够从我们的错误中学习。

由于从错误中学习,我们的知识在增长,尽管我们决不可能知道——绝不确实的知道。既然我们的知识能够增长,就没有任何理由对理性感到失望。既然我们决不可能确实的知道,就不可能存在有权声称是权威的权威,有权为我们的知识沾沾自喜或者自命不凡的权威。

兼而有之,这本书提出的基本论点,适用于许多主题,从哲学、自然、社会科学史问题到历史、政治问题。„„

„„我使用的自由主义者,自由主义指在英国使用的那种意义(但在美国或许不是那样适用):说一个自由主义者,我不是指一个同情任何一个政党的人,而是指一个珍视个人自由和懂得一切形式的权力和权威所蕴藏的危险的人。

1962年春于加利福尼亚,伯克利。

目录

导论

论知识和无知的来源P3—P46

猜想

一、科学:猜想和反驳

附录:科学哲学的若干问题

二、哲学问题的本质及其科学根源

三、关于人类知识的三种观点

1、 伽利略的科学和对它的新背叛

2、 利害攸关的问题

3、 第一种观点:终极的对本质的解释

4、 第二种观点:理论是工具

5、 对工具主义观点的批判

6、 第三种观点:猜想,真理和实在

四、关于一种理性的传统理论

五、回到苏格拉底哲学家

附录:历史上的猜想和赫拉克利特论变化

六、谈贝克莱是马赫和爱因斯坦的先驱

七、康德的批判和宇宙学

1、 康德和启蒙运动

2、 康德的牛顿宇宙学

3、 批判和宇宙学问题

4、 空间和时间

5、 康德的哥白尼革命

6、 自主性原则

八、论科学和形而上学的地位

1、 康德和经验逻辑

2、 哲学理论的不可反驳性问题

九、逻辑演算和算术演算为什么可应用于实在

十、真理、合理性和科学知识增长

1、 知识的增长:理论和问题

2、 客观真理论:合乎事实

3、 真理和内容:逼真性与概然性的对立

4、 背景知识和科学增长

5、 知识增长的三个要求

附录:可能错误但形式上却高度概然的非经验陈述

反驳

十一、科学与形而上学的分界

十二、语言和身心问题

十三、身心问题的一个说明

十四、日常语言中的自我涉及和意义

十五、辩证法是什么

十六、社会科学中的预测和预言

十七、公众舆论和自由主义原则

十八、乌托邦和暴力

十九、我们时代的历史:一个乐观主义者的观点 二十、人文主义和理性

附录

若干技术性的注释

1、 经验内容

2、 概率和检验的严格性

3、 逼真性

4、 数值的例子

5、 人造语言和形式化语言

6、 对逼真性的一个历史注释1964年

卡尔波普尔篇六
《浅析卡尔_波普尔的证伪主义》

######################################################

纵横论坛

#########

!!!!!!!"

!!!!!!!!!!!!!!!!!!!!!!!!!!!!!!!!!!!!!!!!!"

!!!!!!!"

浅析卡尔・波普尔的证伪主义

长江大学政法学院

刘丽

韩亮

二、波普尔对归纳主义的反驳

精神是批判,也就是不断推翻旧理论,不断作出新发现,而科学发现是理性的活动,无需经验的参与。这就是说,科学就是理性不断作出的假说,而这假因此,他提出科学和非说不断遭到批判,即被证伪。

科学的“划界标准”不是逻辑实证主义的“可证实性”判据,而应当是他所谓的“可证伪性”判据。进而提出“可证实性”判据不仅不合理,而且不可能,因为他的工具即归纳法是无效的。

一、归纳主义的起源及发展

归纳主义起源于英国,从培根到罗素,后来又被逻辑实证主义所继承,长期以来统治着西方科学哲学界。弗兰西斯・培根,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他在批判经院哲学的过程中,依据自然科学,提出了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基本原则:一切知识起源于经验,因为他认为经验具有确实性和丰富性。他反对经院哲学的演绎法:它既不能给人们提供真理,也不能帮助人们发现新的科学知识,因此他主张抛弃演绎法,建立唯一能提供真理的归纳法。自从培根以后,归纳法在科学研究中被广泛运用,受到很多科学家的青睐。

后来,逻辑实证主义继承了这一传统并把它发扬光大,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逻辑实证主义运动。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家们提出了意义的标准:经验证实的原则,并把它作为区分科学与形而上学的界限。他们认为科学是由有意义的命题组成,而命题是否有意义其标准就是能否被经验证实。在他们看来形而上学的命题是无意义的,因此有意义成了区分科学与形而上学的不可逾越的界线。这样他们就顺理成章地把经验证实变成了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的标准。

“归纳问题”之后,经验后来,休谟提出著名的

主义开始走向怀疑主义。现代经验论者则借助概率工具从“归纳问题”的挫败中复兴。

!!!!!!!!!!!!!!!!!!!!!!!!!!!!!!!!!!!!!!!!!"

波普尔认为:现代自然科学革命表明,科学的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不能从单称命题的堆积中推出都是黑色的。

的方式,因此首先就必须确立归纳原理。循环论。

2006/6

波普尔认为归纳推理从逻辑上是不合理的,这通过归纳作出的结论总是可错的,全称命题1、

从逻辑的观点来看,我们从单称陈述中推论出全称陈述,显然是不能得到证明的,因为用这种方法得出的任何结论,结果可能总是假的。一般性的规律是全称陈述具有普遍的有效性,它不允许一个例外。而得出全称陈述的个别观察总是有限的,有限的不能证明无限的,个别的不能推导出一般的,因此归纳法在逻辑上只能告诉众人们过去而不能预知未来。尽管我们过去看到很多只乌鸦是黑色的,但我们还是不能从逻辑上肯定未来的所有乌鸦

2、作为归纳推理基础的归纳原理无法得到证

明,要想使之得到证明,必定导致循环论或先验论

全称陈述的真理性结论是“根据经验得知”的,然而经验的观察或实验结果的记述只能是单称陈述,不能是全称陈述。因此,人们说从经验得出全称陈述的正确性,意思是说我们能用某种方法把这个全称陈述的真理性还原为一些单称陈述的真理性,而这些单称陈述根据经验得知是真的,也即全称陈述是以归纳推理为基础的。归纳推理在逻辑上能否得到证明,我们首先要设法找到一种证明归纳推理

归纳原理是我们能借以把归纳推理纳入逻辑上可接受的形式中去的一个陈述。它必须是一个综合陈述:它的否定并不自相矛盾,而在逻辑上是可能的。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归纳原理本身必定是一个全称陈述。要想使之得到证明,我们就应该运用归纳推理,而为了证明这些归纳推理,我们就应该找到一个更高级的归纳原理。循环反复,必定导致

康德极力以归纳原理是“先验的正确”来摆脱

科技成果纵横

33

纵横论坛

!!!!!!!!!

!!!!!!!!!!!!!!!!!!!!!!!!!!!!!!!!!!!!!!!!!!!!!!!!!!!!!!

这个困难,但波普尔仍不赞同。当时一种颇为流行的学说认为,归纳推理虽然不是“严格的正确”,但能达到某种程度的“可靠性”或“或然性”,按照这种学说,归纳推理是“或然推理”。假如我们赋予基于归纳推理的陈述以一定程度的或然性,那么证明它就不得不求助于一条新的经过适当修改的归纳原,只理。假如这条归纳原理本身被认为不是“真的”是“或然的”,就毫无所获。因此,或然推理的逻辑极易导致先验论。

三、波普尔对归纳逻辑论者的批判对休谟的批判1、

休谟从经验的角度批判归纳原理,却从心理的角度肯定了归纳法。认为人们对规律的相信是多次重复的结果,习惯的信念是知识的基础。波普尔认为,应把逻辑问题和心理问题分开,一个人如何产生一个新思想,对于经验的心理学来说也许是很重要的,但是与科学知识的逻辑分析无关。学知识的逻辑分析不涉及事实问题,而只涉及证明或正确性问题。

波普尔认为不是经验的重复产生心理的信念,而是心理的信念产生经验的重复。他对休谟用习俗或习惯给归纳作心理学的解释十分不满。他指出,典型的重复活动是机械的、生理的,不会在心理上造成对于规律性的信仰。比如,谁也不会在简单的记数活动中发现关于数字的规律。只有从某一角度,处于某一目的去观察,我们才会从不同的事物中找到相同或相似之处,才会把他们看作是重复的事物。也就是说,先要有一种见解、企图、期望、假定或兴趣,然后在观察中才会出现重复感。前者是心理现象,是重复感的原因之一,它们不能反过来成为重复性观察的结果。

对现代经验论者概率逻辑的分析2、

现代复兴归纳法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莱欣巴哈和卡尔纳普,为了反驳波普尔对自己观点的批判,他们在归纳问题上向概率退却,认为科学理论不像培根所想象的那样简单,仅仅从特殊事例中就可以归纳出来,而且可以绝对可靠。新理论的发明过程往往先提出假说,然后再寻找经验事实的支持。这种支持也只是概然的,只能随经验事实的增多而提高真理的概率。但是波普尔对此也表示反对。他认“假如我们赋予基于归纳推理陈述以一定程度为:

的或然性,那么证明它不得不求助于一条新的经过

适当修改的归纳原理,而这条新原理本身也必须得到证明,然而事实上它也是得不到证明的”,它“不是导致无限的倒退就是导致先验论”。

波普尔不满意休谟、康德等人对归纳问题的解决,更不认可逻辑实证主义对经验证实原则的修补。他反其道而行之,大胆地提出经验证伪,以此作为解决认识论中两大基本问题即休谟问题和康德问题的原则和标准。波普尔之所以反对经验证实而提出经验证伪是因为他发现了证伪与证实的不对称性,证伪有演绎的必然性,但证实却没有。

波普尔认为归纳法既不能获得必然真理,也不能获得或然真理。因为过去无论多少次重复,并不能保证今后就一定重复,也许今后就不再重复。过去重复的次数无论如何多,它总是一个有限的数,而未来却是无限的,这样由有限与无限构成的概率永远是接近零。所以经验证实所需要的经验的次数是无限的,但经验证伪却不同,一个伪经验就足以推断出这个结论是伪结论。

总之,当预测被肯定时,这并不意味着预测的理论受到了证实;与此相反,当预测受到否定时,我们可以肯定预测理论中有错误存在。

四、辨证地看待波普尔的证伪主义

波普尔是以经验证伪主义的思想为旗帜登上哲学舞台的,证伪思想是其科学哲学的基石,是他庞大哲学体系的核心。对于这一证伪思想,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去加以评价,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唤起了我们对科学的创造精神的重视,从而1、

也启发了我们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尽管波普尔的“反归纳观念”有点偏激,却重新唤起了我们对科学的创造精神的重视。它帮助我们进一步从那种庸俗实用主义的魔法中解脱出来,重新看到马克思主义中所本来具有的方面。波普尔从反归纳出发,不仅深入挖掘了潜藏在人类本性中的创造的本能,并且具体研究了它在科学进化中的独特表现,帮助我们进一步把目光收敛到科学自体。

波普尔看到了归纳法的局限性是正确的,但2、

由此而根本否定归纳法是错误的

归纳和演绎都是逻辑思维的必要方法,是认识真理过程中的两个必要环节,片面强调其中哪一个方面都是错误的。归纳者企图离开演绎而孤立地使归纳成为科学发现的唯一的方法这(下转第36页)

34

科技成果纵横2006/6

纵横论坛

"""""""""

""""""""""""""""""""""""""""""""""""""""""""""""""""""

才、靠教育。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高新技术产业化是第一经济增长点,人才是经济社会第一资源,而这一切的基础是教育。“一号工程”的生动实践,已充分证明了它是实现新的战略转移的胜利之路。

三、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走自主创新、科技强市之路,全面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在实现新的战略转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江泽民同志特别强调了自主创新:“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没有创新,就没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有人类的进步,就没有人类的未来。”“对中国来说,大力推进科技(第三卷第103页)宁波要创新、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极为重要。”走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城市,必须抓好以下几点:

一是狠抓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的科技创新。“十五”期间,宁波市专利授权总量是前15年的2.4倍,其中95%的授权专利源于企业,16.97%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专利权,50%的高新技术企业拥有专利技术,专利实施率达到55%以上。2001~2005年专利授权量连续五年位居全国副省级以上城市第五名,列全省第一。但是,宁波市发明专利占的份额太少,2005年全市专利授权3985件,但发明专利只有157件,仅占授权专利总量的3.9%,真正战略性、原创性、基础性的发明就更少了。宁波要建设创新型城市,就“必须紧跟世界潮流,抓住那些对我国经济、科技、国防、社会发展

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作用的重大课题,抓紧攻关,自主创新”。

二是要实施人才、知识产权与自主品牌、可持续发展等三大战略。要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克服见物不见人和重使用轻培养的倾向。要树立全面的人才观,克服人才单位、部门所有的狭隘观念。要探索更加灵活的人才工作思路,建立人才结构调整与经济结构调整相协调的动态机制。要大力鼓励发明创造,提高发明专利的授权量,加大对获得国内外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的补助力度,促进发明专利产业化。要不断改善宁波创新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是鼓励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加强科技孵化器与技术评估、交易、咨询等机构建设;办好各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和实验室;在研究院所转制改革的同时,搞好现有的研究院所建设,并继续努力创办与引进一些重要的研究院所;要办好高新技术园区、大学科技园、研发园区,极大地提高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加强对宁波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立法研究,争取早日出台《宁波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条例》。□

责任编辑苑西军

(上接第34页)是完全错误的。波普尔认为归纳法

在逻辑上无效,这表明他认识到了归纳主义的缺点,但他在批判归纳主义时,却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片面强调演绎而摈弃了归纳。波普尔的错误在于把归纳与演绎对立起来。其实,归纳和演绎的运用,在实践中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的,归纳推理离不开演绎推理,同样演绎推理也离不开归纳推理。正如恩格斯所说:“归纳和演绎正如分析和综合一样是必然相互联系着的。不应当牺牲一个而把另一个捧到天上去,应当把每一个都应用到应当的地方,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只有注意它们的相互联系,它们的相互补充。”

波普尔看到了科学理论的相对性和“否定”3、

事件在科学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但错误在于片面夸大了“否定”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总是相对与绝对、有限与无限的统一。在一定历史阶段,我们的科学理论只能达到一定的层次,因而是相对、有限的,其中不乏谬误。但就整个人类来说,其认识能力又是无限、绝对的,没有我们认识不了的事物,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因此波普尔认为最完备的理论,就像牛顿的万有引力,最终都会被证伪。通过证伪、批判地追求真理,没有后面的理论对前

面理论的否定,就不会有科学事业的发展。关于这一点,波普尔的认识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他过分地夸大了“否定”的作用,割裂新旧理论之间的继承。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否定也就失去了意义。

波普尔具有理性的批判精神4、

在当时逻辑实证主义盛行之下,波普尔能毅然地提出反归纳的证伪主义,其批判精神确实可嘉。应该说证伪主义的提出表明波普尔不拘于传统,表现出他的思想解放性和超常性。这种理性批判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的,尤其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更应该效仿。只有批判,方有创新。

在我国现阶段,正大力提倡创新教育,如果我们能很好的借鉴波普尔的批判精神,相信我们的创新教育会上一个不小的台阶。□

参考文献:

[1]纪树立.科学知识进化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

书店,1998.

[2]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3]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2004.

何向东.

逻辑学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责任编辑郭晓岩

36

科技成果纵横2006/6

卡尔波普尔篇七
《浅析卡尔·波普尔的证伪主义》

卡尔波普尔篇八
《卡尔·波普》

卡尔·波普

卡尔·波普(1902-1994年)是当代西方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他原籍奥地利,1902年6月28日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父母都是犹太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为逃避纳粹迫害移居英国,入了英国籍。波普研究的范围甚广,涉及科学方法论、科学哲学、社会哲学、逻辑学等。他1934年完成的《科学研究的逻辑》一书标志着西方科学哲学最重要的学派――批判理性主义的形成。他的另一部著作《开放社会及其敌人》(1945年)是其社会哲学方面的代表作,出版后轰动了西方哲学界和政治学界。1950年,他应邀到美国哈佛大学讲学时,结识了爱因斯坦,并深得爱因斯坦的赞扬。由于他在学术上的成就,1965年被英国皇室授予爵士称号。他还是英国科学院和美国艺术科学院的院士。

波普的对待科学证伪主义态度,使得他在科学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他的“三个世界”理论在多个学科得到新的诠释。波普的“第一世界”(“世界1”)是指包括地球在内的全部宇宙自然界,“第二世界”(“世界2”)是指人的精神世界,包括所有人的心理活动、心理状态等,“第三世界”(“世界3”)又称为“客观知识世界”,包括人类所创造的语言、文艺作品、宗教、科学、技术等。他认为“第一世界”最先存在,而“第二世界”在新的层次上出现,“第三世界”又出现在更高的层次上。

一个人的一生,有时可以告诉人们整个世纪的历史,卡尔波普爵士就是这样的人物,他是20世纪批判极权主义最重要的人物,也是这一科学空前发展世纪之最重要的科学哲学家。

开放社会及其敌人

1989年柏林墙倒塌,使人们重又对波普主要的政治哲学著作《开放社会及其敌人》发生兴趣。该书1945年在英国出版的时候,波普还只是一位并不知名的生活在新英格兰的奥地利科学哲学家。该书曾被20多家出版社拒之门外,最后,才由哈耶克推荐给Routledge得以面世。波普称此书是他自己\"战果\",他试图批判隐藏在骇人听闻的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背后的意识形态。他所关心的是善良的人们是如何被诱惑信奉他认为是危险的错误思想。虽然他30年代由于犹太血统被迫离开了他的故国奥地利,不过引人注目的是,在书中他却一字未提个人的苦难与悲伤。那不是回忆录,而是从哲学上对乌托邦思

想予以全面清算。在他写作之时,他所挑战的观念,似乎大有席卷全球的气势。当这些错误观念的源头被追到马克思、黑格尔,甚至最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时,他丝毫没有退缩。当众多知识分子失去了对民主的信念之时,波普却英勇地捍卫了民主原则,勾勒了一种立基于民主改革的社会图景。

波普是位证伪家,他觉察到不管以何种名义宣称可以提供某种确定的真理的知识体系或政权所蕴涵的巨大错误和危险。在这样一种系统中,就毋须建立促进思想之交流和学习的社会和政治结构,因为真理已在手中了。打着历史进步的招牌,政权就可以宣称对个人自由的压制,甚至大规模的暴政,都是合法的。因此,波普反对一切宣称掌握了历史变化的规律的理论,他把这种错误学说称之为历史决定论。历史预言是对开放社会的威胁,事实上,纳粹主义和苏联式极权主义都制造了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惨剧。

虽然此书准确地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内在的威胁,但并未提及苏联,或为冷战张目。实际上,波普是在二战前发展起自己出思想的,当时的地缘政治景象是迥然不同的。不过它甫一出版,就因其对柏拉图和马克思思想体系中所蕴涵的极权主义倾向的毫不留情的揭露,而受到众多哲学界人士的攻击。另一些知识分子则不屑一顾,这并不令人惊讶,因为,很多人长期昧于苏联共产主义的失败前景,对任何人胆敢把马克思主义与纳粹主义相提并论都暴跳如雷。尽管如此,波普此书仍拥有广泛的读者,并对左右两派都产生了深远影响。Isaiah Berlin在1963年写道:波普此书\"是当今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历史学说最细密、也是最大胆的批判\"。《国家评论》National Review最近所列20世纪最重要非虚构类作品中,此书排第六位。乔治索罗斯曾在伦敦经济学院师从波普,读到《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目前他组建的开放社会研究所则致力于传播波普的开放社会思想,特别是在东欧。看来,波普在冷战之初所揭示的政治哲学,如今仍在为世人重视,并在新近走出铁幕的国家付诸实践。

波普其人

波普生于1902年,他的成长期在一战后狂暴的维也纳度过。16岁离开学校,开始到维也纳大学旁听讲座。年青时曾是马克思主义者,但他抵制了1919由左派煽动的街头骚乱,这次骚乱中有示威者死亡。同年,他学习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并一度跟从Alfred Adler做精神病医生工作。他开始对哲学学习感上兴趣,并下决心要成为学校教师。1919年,波普成为Arthur Eddington关系亲密的学生,这位先生曾成功地验证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他注意到,爱因斯坦对待自己的理论的批判性态度,与马克思、弗洛伊德、阿德勒及其追随者的\"教条态度\"适成鲜明的对比。 1922年他被维也纳大学录取。为实现自立,他给一位家具工匠做学徒,并从事社会工作。为实现当学校教师的理想,他后来又重返校园。1928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29年获得教师资格证书。20年代晚期开始,他开始与维也纳著名的逻辑实证主义学派成员来往,这个杰出的知识分子群体试图表明科学对于哲学的重要性。1934年他出版了一本论述科学之逻辑基础的著作,当时几乎无人关注,但却相当经典。然后在纳粹反犹主义的危险下被迫离开奥地利。先到新西兰,并在那儿获得大学教职,二战后回到英国,出任伦敦经济学院科学哲学教授,一直到退休。

知识的局限性

波普一直关注知识的有限性和在这些限度下促进知识增长所需之各种结构。在科学和哲学两方面,波普都是主宰了20世纪的实证主义的批判者,因为实证主义假设,知识必须以经验运用归纳法所能验证的为限度。实证主义声称,有意义的陈述必得是可以验证的。而波普则主张,某种普泛的理论的验证,需要在每一可能的例证中都得到肯定的结论,未来的例证是永远也不能观察到的,因此它就永远不能作为一种确定的知识。在波普看来,一贯正确的知识基础或例证,感觉经验、直觉知识都是难以获得的。对这一点,波普特别地论证说,我们的知觉能力和思考能力只能受进化局限,只能是对我们周围世界的特定的和有限的理解。我们不是上帝。波普等人也注意到,实证主义的验证原则本身就不能接受验证,因而按它自己的标准也不能算是有意义的陈述。

而根据这种科学实证主义的主流观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与弗洛伊德学说在其支持者看来,都是科学理论,这些追随者似乎在各种可能条件下都能自圆其说,从而不屑于来自方方面面的批评。虽然这些验证根本不说明什么问题,但他们由此而获得了某种确然的信念。相反,波普则主张,科学理论之为科学,就在于其可错性,亦即有被驳倒的可能性。一种理论,唯其可能是错误的,在能在检验和批评中继续生存。波普据此试图通过比较爱因斯坦物理学一类的科学理论,与他所拒绝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心理分析学之类的伪科学之间的区别,来揭示支撑科学的哲学基础。可见,他的政治哲学和科学哲学与他早年所接触的马克思主义和精神分析学有很深的关联。

波普指出,进步所需要的是一种批评性的结构,在其间,彼此竞争的理论能够被检验。波普称他的哲学为容错或批判理性主义,他的格言是\"我可能错了,你可能是对的,经过一番努力,我们可能离真理就更近一步\"。波普主张,我们不要去试图徒劳地去检验或证明我们的理论是正确的,相反,我们应该努力去证伪他们,因为我们只需一个否定的例子,就可以推翻整个理论。因此,在理性的辩论中要紧的是,使不同的主张想批评开放,抛弃我们认为错误的理论,留下到目前为止最好的理论,这就构成了进步的动力。这一\"最好的\"理论并不会永远经得验证或被证明是正确的,但是由于它们也不能被证伪,所以,它们其实是更好的可供我们证伪的理论。如果你坚信某一特定观点是合理的,那么就应该最大限度地使这一观点向批评开放。唯有如此,我们才不仅可以取得进步,也能使人类保持乐观主义,这在波普看来是一项道德责任。

在苏格拉底的启发下,波普的核心洞见是,我们从来不知道什么是必然的,明白这一点,对于我们获致知识理论和一般的批评辩论,具有重要的意义。波普指出,这一点能使我们保持谦卑,认识到我们的局限性。他写道:\"我们一无所知--这是第一点。因此我们应该非常谦逊--这是第二点。在不知道的时候我们不应声称知道--这是第三点。\"

零碎社会工程 (PIECEMEAL SOCIAL ENGINEERING)

他所担心的是,当我们以为自己掌握了确定无疑的知识时,我们就变得自大起来。而这种自大如果使我们觉得压制那些不同意的人也是正当的时候,就很危险了。如果某一政府整个被这种自大心态控制,危险就会急剧地放大了。由于此种确凿无疑的知识根本就是不可能得到,那种自大也根本就没有根据,波普则试图分析,在承认了我们知识的局限性后,何种政治结构最有利于社会进步。

波普把批判理性主义应用于政治领域,而鼓吹开放社会中的零碎社会工程。我们无法确定我们是否获得了真理,但经过努力,我们可以矫正那些可以被确认的种种问题,从而得以推动社会进步。在波普看来,哲学和政治学的出发点应该是解决具体的问题。改良方案和政策可以通过创造性的推测和主体间的批评过程获得,这一过程要求我们展开论据,并使政策进可能地明晰、清楚。为使此一过程很好发挥,我们就必须维系自由和批评性的制度,保持个人自由,我们也需要一套服膺和平改革的政府体制(即民主),我们之所以青睐这套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乃是这套制度允许不同的观点在观念的市场上进行竞争。

波普和哈耶克都曾是胡佛研究所研究员,他们的著作都收藏在胡佛研究所档案。这两位二十世纪最杰出的思想家,保持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友谊。收藏于胡佛私人或学术交流的明信片、信函,见证了他们非同寻常的关系。他们二位都是奥地利人,都在英语世界度过其学术生涯。哈耶克帮助波普在英国出版了他早年的著作,并帮他伦敦经济学院谋到职位,当时哈耶克是那儿的教授。而在反对极权主义上,他们携手并肩,其著作中有很多相近之处,哈耶克写给波普的信中甚至称之为\"我们的\"哲学。 虽然波普强烈地批判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决定论和极权主义的倾向,但他对马克思本人的道德动机却持同情态度,他写道:

如果诸如社会主义这样的观念,如果能与个人自由结合起来,则我可能至今仍是社会主义者。在一个平等的社会中,过一种适度的、简朴的、自由的的生活,当然是再好不过了。过了很长时间,我才认识到,这不过是一个美丽的梦想;自由比平等更重要;试图实现平等就可能危及自由;而如果失去自由,则在不自由的人们中间又何来平等?

波普的思想遗产

由于对政治和科学思想的贡献,波普将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一位哲学家而为人们铭记。他的很多洞见已成为常识,这也可能正是他名声不振的原因吧。我们常听人说\"证伪\"这一或那一理论,却不见人提起导入这一概念的人,科学已深深打上了证伪方法的烙印,而开放社会一词,也成了人们的日常用语。时至今日,正是由于波普,所有的哲学家或多或少都成了证伪家,他们都认识到了实证主义的失败。(有的学哲学的学生根本就没有注意到波普,那是因为波普的许多思想已经融入常识中了) 有些哲学专业不愿接受波普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他的哲学常能穿透常识的的蒙蔽,违反人的直觉。很多哲学家相信,实证基础可由理性的辩论提供,因而,也就毋须波普的推测及批评驱动的方法。他们认为,只要需要,实证就是可能的。而有些哲学家则相信,理性的辩论根本就是不可能的,因而觉得波普未免太乐观了。也有人攻击他的科学哲学没有能解释科学是如何运作的。有批评者坚持,归纳是科学进

步和我们就未来行为做决策的的关键。由于他的政治理论没有提供一个明确的、系统的世界观,持不同政治立场的人对他的理论的解释可谓人人言殊,这也部分是因为他疏忽了某些细节。虽然这也可以视作他的著作的一个长处,体现了彻底的反教条主义的品格,但也正因为如此,他没能吸引更多门徒,引发更多讨论。

波普巧妙地批评了很多主流哲学观点。他朋友很少,学术界也鲜有人皈依他的思想。他甚至为他最出色的学生所背弃。他的一位同事曾开玩笑说,波普的书其实应该被他的敌人称为开放社会。波普的追随者很少成为著名大学有势力教授的。尽管有这些批评和挫折,不过波普仍将在世界各地普通读者中广受欢迎。他对开放的胸怀和观念自由交流的呼唤,将继续深得读者之心。波普也留下了一批论文和未出版著作在胡佛研究所。

他的著作总是充满洞见,从而使他成为二十世纪哲学家中,少数在未来仍广受读者关注的人物。

顺便说一句,卡尔波普的哲学和思考方式深深影响了他的学生--大金融投机家-乔治索罗斯

扩展阅读:

1. (作者Piers Norris Turner是胡佛研究所的助理研究员。原刊HOOVER DIGEST,2000 No. 1

开放分类: 人物,哲学家,犹太,批判理性主义,批判极权主义

“卡尔·波普”相关词条: 什么是相关词条 我来完善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分享到i贴吧 添加到搜藏

     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165 合作编辑者: 、 、 九江名流蒋干、 、 、 、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需进一步完善,百科欢迎您也来参与编辑词条 在开始编辑前,您还可以先学习如何编辑词条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约 14330 次

编辑次数:10 次 历史版本

卡尔波普尔篇九
《卡尔_波普尔和卡尔_马克思》

卡尔波普尔篇十
《波普尔》

波普尔的哲学体系,重点在于批判的理性主义,这即与经典的经验主义及其观测-归纳法泾渭分明。波普尔尤其反对观测-归纳法,他认为科学理论不适用于普世,只能作间接评测。他也认为,科学理论和人类所掌握到的一切知识,都不过是推测和假想,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掺入了想象力和创造性,好让问题能在一定的历史、文化框架中得到解答。人们只能依靠仅有的数据来树立这一科学理论,然而,此外又不可能有足够多的实验数据,能证明一条科学理论绝对无误。(例如,人们在检测100万头绵羊后得出“绵羊是白色的”这一理论,然而检测之外,只要有一只黑色的绵羊存在,即可证明前面的理论错误。谁又能无穷无止地检测绵羊,以证明“绵羊是白色的”理论的绝对无误呢?)这一“可错性”原则所推演出的“真伪不对称性”(真不能被证明,只有伪可以被证明),是波普尔哲学思想的核心。 他的哲学思想,与休谟(David Hume)对归纳法的质疑一脉相承。休谟曾提出,我们见到太阳每天都会升起,但并不能确定太阳明天也会照样升起。假想并不能通过先例而在理性上得到证明。而波普尔的看法,则与他的“可错性”原则相结合。他说,既然无法证明太阳明天会升起来,那么我们只能假设一条理论,认为太阳会升起。如果太阳第二天没有升起,那么这条理论就是错误的。然而,直到太阳不升起的那一天之前,这条理论仍不能被证伪。波普尔由此推出科学理论的划分标准:若某理论可被证伪,这理论即是科学的。从另一方面看来,宗教思想不可证伪,所以不属于科学范畴。根据这一标准,声称能解释人类一切行为动机的弗洛伊德心理分析法,因其不可证伪的特性,不能划分到科学的类别。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检验真理”说也被推翻。就此,学界多年来争议不息。 在《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与《历史主义之贫乏》中,波普尔抨击历史主义,捍卫“开放社会”,即自由与民主的社会。历史主义指称:历史的发展是无情的,历史进程是依照可知的普遍法则的,最后也会推进到确定的终点。波普尔则认为历史主义不过是以权力主义和极权主义为根基的理论性假设,是自然科学中谬误理论的产物。那么,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不可预言的。对波普尔而言,形而上学与历史不可知论不可或缺。 马克思的历史决定论从诞生之日起,就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和批评。西方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把马克思历史决定论指责为“宿命论的特殊形式”、“关于历史趋势的宿命论”[1]而大加鞭挞。他否认社会历史有规律可循,倡导自由意志论;否

认人们进行历史预言的可能性,进而取消理论历史学存在的理由,这是对马克思历史决定论的误读。本文从反驳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方法论出发,以梳理历史决定论的几种基本形态为视角,对马克思历史决定论进行新的阐释,展示其历史理论能动辩证的性质。 波普尔所批判的历史主义,是指历史决定论的思想。波普尔否认社会历史领域有规律,进而否认人们可以对历史的未来进程进行预测。作为反对历史决定论的重头筹码,他提出著名的五项式(现概括为三点):“第一,人类历史的进程受人类知识增长的强烈影响。第二,我们不可能用合理的或科学的方法来预测科学知识的增长。第三,所以,我们不能预测人类历史的未来进程。”他认为,承认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就会扼制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而历史是由人的思想和行为构成的,人有自由,人是自己行为和思想的主宰,因而只有他们自己的意识才是他们行为的裁判。波普尔说,是我们自己创造了我们的生活,因而我们自己应对这种创造行为负责、对历史负责,历史取决于历史行为者自己,没有什么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必然性和决定性,因为人的思想和行为、人的历史活动是自由的。这实际上是一种自由意志论,它否定了马克思主义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倡导与肯定,这是波普尔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必然性的一个偏颇理解。 他把马克思的历史决定论作为他所谓的“历史决定论”的典型来攻击,实在是一种严重的歪曲。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不是机械决定论,也不是宿命论,恰恰相反,它是以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的辩证决定论。这种辩证性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历史必然性是在众多偶然性因素中集中表现出来的历史发展的一种“中轴线”。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认为,在现实中,纯粹的历史必然性只存在于逻辑中,必然性和偶然性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历史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它是在众多的偶然性因素中集中表现出来的历史发展的一般趋势、一种近似值、一种平均数。恩格斯指出:“历史事件似乎总的说来同样是由偶然性支配着的,但是,在表面上是偶然性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着,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对社会历史或者任何一种社会规律进行考察,如果只局限于某一短暂历史时期、狭小的范围,就会发现,偶然性的作用非常大;相反,考察的范围越大、时间越长,就越容易发现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恩格斯曾指出:“如果你划出曲线的中轴线,你就会发现,所考察的时期越长,所考察的范围越广,这个轴线就越同经济发展的轴线接近于平行。”所

以,恩格斯的“合力论”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个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各自按照自己的利益需要和价值取向进行历史实践活动,这样,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相互冲突、交互作用,呈现出相当复杂的态势,使得社会历史进程难以用单一决定论的因果联系加以描述,而只能选择用或然决定论的非线性因果联系加以解释。波普尔以历史事件的一维性、单一性来否认历史必然性,就在于他以偏概全,把历史必然性等同于历史事件的重复性。他从历史事件的单一性出发,得出历史活动没有普遍规律的错误结论,说明他看不到可重复的历史必然性和不可重复的历史事件的偶然性之间的内在联系。 2.历史规律为人的主观能动性、主观选择性的发挥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可能性空间。历史规律不像历史上其它一切形态的决定论把某种预成的、先定的、神意或者形而上学的理念强加给人们,而是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生成的,是主客体相互作用、双向运动的结果,是客体条件制约与主体对客体条件超越的统一所体现出来的趋势。一方面,规律表现出客观条件对人的活动的制约,人们总是要在一定的条件下创造自己的历史,人的创造活动不能脱离客观条件的制约;另一方面,规律表现出人的历史活动的主体选择性、创造性和历史超越性特征。客体条件制约着主体活动,制约着历史发展过程及其趋势,但是这种制约不是绝对意义的决定论,更不是“宿命论”。它给人们通向未来的实践活动提供的并不是单一的、惟一的、别无选择的道路,而是由多种可能性组成的可能性空间,在这一可能性空间中,究竟哪一种可能性得以实现,则取决于主体的自觉选择。在客体条件规定的可能性空间中,主体不能“坐以待毙”,必须进行有目的性的选择和创造活动,并不断通过创造性活动而超越已有的客体条件,创造新的客体条件,从而创造出历史发展的新的可能性。过去并不能完全决定现在,现在并不能完全决定将来,因为客观条件是人的活动的基础,但并不绝对地限制人的活动,在同样的客体条件下,不同的人也会从事不同的活动。因此,客观条件的制约只是为人的选择和创造规定一定的范围,超出这个范围,就违背客观发展规律,人的活动就失去了基础,而在这个范围内,人则完全能并有必要充分发挥主体的选择性和能动性、创造性,这实际上也就是普遍性跟特殊性、整体性跟个体性的辩证关系问题。

事实证明,在相同的社会发展规律和同样或相似的条件下,不同集团、民族或国家、群体所从事的历史活动、所选择的发展道路以及他们活动的结果会出现种种差异甚至截然不同;在同一生产力水平的基础上,由于不同国家、地域的具体特点,可能建立起不同性质的生产关系;在相同的经济基础上,不同国家和地区也可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建立起不同的政治制度。这都是主体选择、主体有目的创造的结果。 3.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非经济决定论或机械决定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的确指出,人们首先必须解决衣、食、住、行等问题,然后才能从事政治、法律、宗教等其他历史活动,强调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波普尔认为,马克思的“经济主义”强调对社会历史的研究必须重视当时的经济条件是极其有价值的,但是,把经济背景看成任何一种发展的最终基础,则是错误的。在这里,波普尔将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歪曲为经济决定论或机械决定论。但是,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并没有把经济因素看作历史发展的惟一动力或者原因,而其他一切因素都是经济因素被动的结果。为此,恩格斯曾明确指出:“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惟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10]705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肯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对历史发展的根本制约性,但它并没有把历史决定性等同于经济必然性,而是认为经济必然性既不可能脱离当时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成为独立的实体,也不可能脱离政治、文化、习俗等因素而纯粹地发生作用,相反,经济必然性要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才能发生作用。以经济因素在历史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而把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歪曲为经济决定论是错误的,这实际上是一种以偏概全、断章取义的见解。 另外,波普尔经常把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与机械决定论等同起来加以驳斥。他认为,历史决定论是从机械决定论出发来考察人类社会历史,因而肯定人类社会历史有规律。他提出诘难说,你们既然认为社会运动有规律,那么,就请你们根据这些规律制定一个社会现象的日历,怎么可以认为社会运动是有规律的呢?波普尔的这种批判是只看到现象而没有看到本质的简单类比。马克思的历史

决定论与自然科学的决定论和机械决定论固然有一致的方面,但是,这种一致只是表面现象。在本质上,自然科学的决定论只承认因果必然性的客观性,否认偶然性存在,是一种完全的、严格的因果决定论;把自然科学应用于社会历史领域,就表现为机械决定论,机械决定论只承认因果规律的客观性,否认其他规律的存在,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马克思的历史决定论不仅承认因果规律、必然性的存在,而且承认偶然性的存在,并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中揭示社会历史过程的发展演变,认为历史必然性不过是偶然性中的一般性和可能性,而且历史必然性只有通过偶然性的形式才能表现出来。同时,马克思立足于社会实践,把人看作社会历史的主体,把社会历史看作是由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实践和创造活动所推动的过程。因此,马克思的历史决定论已经实现了历史决定论的根本性变革,是对不科学的非决定论和僵化的机械决定论的超越,是一种科学的、辩证的、能动的决定论。波普尔对马克思历史决定论的诘难有点“屠龙术”味道,因为马克思早已扬弃了机械决定论和波普尔自己所持的非决定论等社会历史理论。波普尔哲学的主干是他的科学哲学,他自己称之为“批判理性主义”,有时又称之为“证伪主义”。一、对归纳主义的批判波普尔是一个激烈的反归纳主义者,他的经验证伪原则就建立在对归纳主义批判的基础上。波普尔把科学哲学叫做“科学发现的逻辑”,即分析经验科学的方法。他指出经验科学的特征在于它的方法,但这种方法并不是经验主义所主张的归纳法。波普尔认为归纳法是根本不存在的,从单称陈述中归纳出普遍陈述,这是不可能的。他举了三个例子:(1)过去太阳每24小时内升落一次,现在已被马赛人在比戴河发现“半夜的太阳”而推翻了。(2)“几人必死”或“每一代生物要死”,已被细菌(癌细胞)自身分裂繁殖而不死所否定了。(3)“面包给人以营养”,但由于法国农村发生麦角中毒事件而被反驳了。上述三例说明归纳只能告诉人们过去,不能告诉人们未来。他认为归纳原理是没有根据的,它本身就是用过去推导出未来的原理。归纳主义用归纳法来证明这个原理,实际上就是用自身尚待证明的论据论证其自身。波普尔不仅反对归纳法能保证我们获得必然性知识的传统归纳主义观点,而且也反对逻辑实证主义关于归纳法具有或然性的见解。其理由是:(1)过去重复,不能保证今后或然重复,也许今后不再重复了。地球因其自转每天日出东方,将来某一天,地球毁灭了,也就不再重复了。(2)从数学观点看,无论过去重复多少次,它只是一个有限数,而未来是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yaoleikaoshi/217768.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