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后守夜是什么意思

| 口腔助理医师 |

【www.guakaob.com--口腔助理医师】

人死后守夜是什么意思篇一
《丧事知识》

显考显妣

“先考”还是“显考” 成语有“如丧考妣”,就是说如同死了父母一样令人伤痛。从这里来看“考、妣”指父母,似乎没有亡故这重意思。那么“考、妣”何以与父母相关?据《考工记》解释:“考,成也;妣,媲也。”具体说就是父亲完成了自己的功业,把儿女养育成人,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可以安心了。母亲相夫教子,以德仪影响和教育子女,对家庭亦有很大的贡献,其德仪与父亲的功业是可以媲美的。用这两个字指称父母体现着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中“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经济特点。这一模式同时规定了父、母在家庭中的责任与义务。在考、妣之前加一“先”字,意为父母已亡,“先”是“亡”的讳称,“先”又是敬词,与考妣合用就是对已故父母的敬称。

中国古代有谥法制度,古人在人死之后常用一个字来评定人的一生,也就是盖棺论定,其起源至少应在三代的夏以前。桀、纣因其暴虐而被谥桀、纣;子贡问孔文子何以谓文,孔子回答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谓之文。”这就是卫国的孔圉被谥以“文”的原因。谥法的精神是公正,其善恶评定不让帝王,不避将相。但一般的老百姓是无资格受谥的。父母对于子女都是有功的,都是应该肯定的。于是大家都用“考妣”称已故父母,“考妣”也就成了普通老百姓的通谥。“考妣”由原来的指称父母,转而指称已故父母,其词使用范围的转移始于何时已无从考据了。

有时在乡间的墓碑上,可以看到很多“显考”、“显妣”的刻文。“显”取其德行昭著,声名远播之意。古人讲三不朽:“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普通父母与国家谈不上立功,一般也没有什么著述,立言就更谈不上。于是大家从“德”上做文章。“显考”、“ 显妣”就是说已故父、母德行显著,令名远播。这溢美的颂词,我总疑心其始现在功利唯上的现代。 “考、妣”作为通谥,从家庭的角度肯定了父母的一生,更重要得是,这一通谥还责成已为父母,或将为父母的子女,如何来尽自己的责任,做一个合格的父母。将“先考”、“先妣”改为“显考”、“显妣”,模糊了“考妣”的文化内涵,丧失了其礼教精神,一字之差,相去甚远。孔子当年曾叹曰:“觚不觚,觚哉!觚哉!”有些东西我看还是不改的好。

孺人

孺人,古时称大夫的妻子,明清时为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也用对妇人的尊称 迎接了孺人唐氏一同到任。——《喻世明言》。 孺人也指妇人,小娘叫对你说,明日老太太同孺人们下园来看花。——《梼杌闲评——明珠缘》

孺人,妇女封号。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定,用以封赠通直郎以上至承议郎之妻。元命妇中无此封号。明用以封赠七品、清用以封赠九至七品官之妻。武职八旗八品以下、绿旗营七品以下妻无封。后改绿旗营正七品妻亦封孺人。如封赠官之母或祖母,则称太孺人。乾隆五十年(1785),规定八品官以下不得赠封祖母。

对一品至五品的官员称诰,六品至九品称勅。一般都用“锡之诰命”“锡之勅命”诰和勅用不同的玺印。一品是夫人,二品也是夫人,三品是淑人,四品是恭人,五品是宜人,六品是安人,七品是孺人,八品是八品孺人,九品是九品孺人。要是因为子孙的功绩而封夫人的,要前面加太字。在古代,“夫人”有时也是对妇女的一种敬称。无论官职大小通称妻为"孺人"的情形不多。

五服之制

1.古代王畿外围,以五百里为一区划,由近及远分为甸服﹑侯服﹑绥服(一曰宾服)﹑要服﹑荒服,合称五服。服,服事天子之意。《书.益稷》:“弼成五服,至于五千。”孔:“五服,侯﹑甸﹑绥﹑要﹑荒服也。服,五百里。四方相距为方五千里。”又周称侯﹑甸﹑男﹑

采﹑卫为五服。见《书.康诰》。

2.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五等服式。

3.古代以亲疏为差等的五种丧服。

4.谓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身五代。

本来的五服指的是五种孝服:斩衰(摧);齐衰(资崔);大功,亦称“大红”; 小功,亦称“上红”; 缌(思)麻。

后来,五服也指代五辈人,比如在山东胶东半岛一带,有“五服之内为亲”的说法,就是利用上面那句话,往上推五代,从高祖开始,高祖、曾祖、祖父、父、自己,凡是血缘关系在这五代之内的都是亲戚,即同出一个高祖的人都是亲戚,从高祖到自己是五代,就成为五服。五服之后则没有了亲缘关系,也可以通婚。一般情况下,家里有婚丧嫁娶之事,都是五服之内的人参加。

血缘关系中五服的计算方法:由于古代一夫一妻,有时有妾,因此,同父又同母的是一服,即所谓“同胞”、“一奶同胞”;同父不同母的是二服,例如《红楼梦》中贾宝玉与贾环。同祖父的是三服,例如《红楼梦》中贾宝玉与贾琏,同曾祖父的是四服,例如《红楼梦》中荣国府贾政与宁国府的贾敬;同高祖父的是五服。

现代实行一夫一妻制,除非父亲离婚、丧偶后再婚再生育,一二服之间的区别通常消失,因此计算起来会令人困惑,错以为五服就是五代,实际上五服只四代。从祖父开始向上,不再分别妻妾的子女。

另外,对于长辈及晚辈的称呼实际上也是有相应的说法的。

由自己开始,上一辈为父亲,父之父为祖,祖之父为曾祖,曾祖之父为高祖,高祖之父为天祖,天祖之父为烈祖,烈祖之父为太祖,太祖之父为远祖,远祖之父为鼻祖。由自己往下,为子,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曾孙,曾孙之子为玄孙,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晜(kun)孙,晜孙之子为云孙,云孙之子为仍孙,仍孙之子为耳孙。

丧葬

老人逝世,俗说“归家”、“过身”、“过背”、“老掉”。入殓,俗说“入棺”、“收殓”。安葬,俗说“过山”、“出葬”。办丧事,俗说“做白喜事”或做“丧事”。入殓、出殡、安葬(俗称“落事”)都要请堪舆(俗称“地理风水先生”)择“吉日、吉时”和安葬的“风水宝地”。

入殓:事前孝子孝孙(男丁)穿孝服由吹鼓乐师导引到平时吃水的井里或塘里用水桶取少量水,丢几个铜钱或镍币到井里或塘里,俗称“买水”。将买回的水为死者洗澡,俗称“抹三下”。在县城,买水之前,由吹鼓乐师导引殡葬人员抬着空棺到街上游一趟,俗称“游材”。入殓后到出殡前灵堂要点长明灯,棺材头部还要加一盏油灯,俗称“点脑头火”。富人死后,棺材要停入在厅堂数月至数年,俗称“存枋”。穷人死后,只要日子相合,择日即葬。

出殡:满堂皆白,事前要祭奠,俗称“烧香”,先儿孙后亲朋按辈分大小依次烧香磕头。祭奠后,儿孙及儿媳孙媳等要跪在棺材前一餐饭,俗称“食材(财)饭”。食材饭时,要请一至二位“命好福好”的人主持斟酒盛饭,酒斟二巡,饭盛二次量少。随意食菜,每碗吃一点。主持人要说些吉利话。出殡时,孝子孝孙要加穿粗麻衣、草鞋、系草绳,持孝杖棍。送葬队伍,由持引魂竹的引路,此人负责丢引路纸。接着是持旌旗的、抱灵牌的、乐队、祭轴、花圈、送葬的亲朋、灵柩、子孙。行至村外交通道口处(城市、集镇走出街口)“谢孝”,由孝子孝妇等跪向送葬的亲朋叩首。谢孝后,孝子才孙扶柩至坟前,把草鞋、孝棍、花圈等丢在坟地上,即参加筑坟。坟筑好后,有喝彩、撒粮米习俗。

出殡的当天晚上请道士念经一至七天,超度亡灵,俗说“做归山灯”。第二天,孝女、孝妇等穿孝服,首次上坟,俗说“拦山神”、“扌罗两朝”。

办丧事:对内亲要派专人报丧。亲朋好友要先送礼,再参加吊祭、送葬、吃饭。丧饭两

餐(正餐),一荤一素,入殓时食素,俗说“归棺饭”、“斋饭”;出殡时食荤,俗说“出葬饭”。 旧时安葬后,有的孝子还会昼夜在灵堂或坟前守护一段时间,俗说“守孝”。

披麻戴孝

披麻戴孝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丧服制度。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首次确立了五服制度,根据血缘亲疏远近的不同规定了五种不同的丧服,服制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其服丧期限的长短、丧服质地的粗细及其制作均有不同。按规定,血缘关系越亲、服制越重;血缘关系越疏、服制越轻。在丧葬上,中国人忌穿华丽衣服,家庭成员会披麻戴孝,称为「上孝」。孝服的颜色是白、黑、蓝和绿。儿子、媳妇、女儿的关系最亲密,要穿棉制的白色衣裤。戴孝则是在衣袖上端戴上孝布,如果死者是男性,则戴在左袖,女的则在右袖。

守灵

是一种民间的习俗,守在灵床,灵柩或灵位旁。守灵也称为守夜。古人认为人死后三天内要回家探望,因此子女守候在灵堂内,等他的灵魂归来。每夜都有亲友伴守,直到遗体大殓入棺为止。 演变到现在,守灵便是亲人们聚在一起,悼念死者,抒发缅怀之情。它是活着的人对去世的亲人的一种纪念。

古时候因为活着的人认为,他的亲人虽然死了,但是灵魂还留在人间,没有去阴间(阴间,就是我们中国的天堂,人死了以后都会去那里。灵魂也很留恋他那些活着的亲人哪,它也不愿意一个人孤零零地去阴间那么远的地方,所以它会在去阴间之前,回到原来的家里看一看。活着的人害怕灵魂在回家的路上迷路,所以会点一盏灯,放在去世的人的尸体旁边(接下来解释古代的人会把去世的亲人的尸体放在家里的客厅里,而不是殡仪馆的停尸房;还有古代人点油灯,而不是电灯的问题)。活着的人害怕灯熄灭了,而使去世的亲人找不到家,于是他们就彻夜坐在停放尸体的房间,保证那盏指路灯是一直燃烧的。

故曰“守灵”

人死后,遗体要在家中稍事停留,谓“停灵”。入夜,则由家属守护在旁,以尽孝道。《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三:“儿媳两个也不守灵。”沈从文《边城》二十:“剩下几个人还得照规矩在棺木前守灵过夜。”

守灵基本上以三天为限,有在住宅内的灵棚、灵堂内守灵的,也有在殡仪馆内租礼厅守夜的。在郊县现在还有"搁三朝"之举。《礼记·问丧》中有"三日而后殓者,以俟其生也。三日而不生,亦不生矣。孝之心亦益已衰亦。家室之计,衣服之具亦已成矣。亲戚之远者亦可以至矣。是故圣人为之决断,以三日为之礼制也"。所以守灵三夜,并不完全出于迷信,而是三天的时间,准备工作都全了,远方的亲戚、朋友也能赶到,足以尽人情。

另解:古时候,达官贵人死后会有不少的陪葬物,其中会有活物,比如,陪葬的人、公鸡等。在他们陪葬前会请一些法师禁锢他们的灵魂,使他们永久地守护主人。以人殉葬的制度是终止于清代康熙年间的,当然后代的人都越来越懂得尊敬生命了。

做七

从死者卒日算起,丧家每隔七天就要举行一次烧纸祭奠,共有7次,俗谓“做七”也叫“烧七”。一般是“三七”。

头七,习惯上认为“头七”指的是人去世后的第七日。一般都认为,死者魂魄会于“头七”返家,家人应该于魂魄回来前,给死者魂魄预备一顿饭,之后必须回避,最好的方法就是睡觉,睡不著也应该要躲入被窝;如果让死者魂魄看见家人,会令他记挂,便影响他投胎再世为人。亦有说认为到了“头七”当天的子时回家,家人应于家中烧一个梯子形状的东西,让魂魄顺着这趟“天梯”到天上。

“五七”比较重要,亲朋也要送来些纸、烛。此中还有一个“回煞”(又名“回殃”)仪式。旧俗以为人死后其魂魄犹存,在七七四十九天前,死者的阴魂要回家一次,具体时间由道士推算。届时,丧家把香烛酒食摆好,在地上铺一层炭灰或草木灰,用以检验死者回来的足迹。用一竹竿一根,隔一尺贴纸钱一张,立在门口台阶上或插于死者落气之屋的房檐下,据说阴魂见此就会进屋。用土罐装一煮熟了的鸡蛋置于房屋角,以此贿赂殃神(俗称鸡脚神),让死者鬼魂在家里多待一会儿。这时,一家老少躲得远远的,待规定的时间过去之后,先将一串爆竹丢进屋内,爆完才可以进家。满百日和周年时,还要烧纸祭奠。在人死后的半年或一年时,再给死者做一次道场。

“烧七”就是从死者去世之日算起,每七天为一个祭日,称为“头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末七”,共计49天。民间传说人有三魂七魄,死后一年去一魂,七天去一魄,三年魂尽,七满魄尽,所以要过“七期”和三周年。民间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据说死者从去世之后,在49天内,每隔七天阎王要审问亡魂一次,故“七期”又称“过七灾”。在烧七时,丧家要在大门口挂白纸灯笼,表示家有重孝。头七在家设灵牌,焚香明烛,供献酒肴祭奠,下余六七都到坟地化纸钱。一般以一、三、五等单七祭札较隆重,亲友皆至,孝子要哭灵;二、四、六等双七,亲友不来。孝子只烧纸、不哭灵,称为“空七”。尤以“三七”和“末七”最重要,每逢这两个“七”日,亲友都要到坟上烧纸祭奠,孝子也要大哭一场。“末七”又称“尽七”,丧家大都要诵经礼忏,亲友也要送冥币、香、纸、大蜡、金银斗等祭奠。“烧七”若与夏历的初七、十七、二十七相逢,谓之“冲七”或“犯七”,认为亡魂“逢七有灾,冲七有难”。在关中的耀县和陕南的丹凤县,除认为“冲七”是忌期外,还以“烧七”与月中的初八、十八、二十八相逢也是忌期,俗云:“逢七逢八,铜锤铁钗;烧七烧九,阎王请吃酒”。认为烧七遇到七和八的日子,阎王要拷打亡魂,遇到这种情况,要提前或推迟一天祭奠。关中一些农村。遇到“冲七”时,孝子要给死者坟顶插纸伞,意在协助亡魂躲避灾难。陕北的延长县,在“冲七”的先一天下午就要剪若干白纸旗,由子女、儿媳从家门口沿途插到坟前,将亡灵请回家中祭奠,以避过灾劫。插白旗意在引路,据说亡魂如果来不及回家,可藏于白旗下躲难。

出煞:各地农村还有一种极端迷信鬼神的“出煞”陋习。“出煞”又称“回煞”,据说人死后阴魂还留在家里,“出煞”就是阎王在七七四十九天内的某个时辰,要差鬼卒勾取魂魄去阴曹地府;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死者的亡魂要在某一时辰回家辞灶。“出煞”的日期和时辰,由阴阳先生根据死者的生辰和死亡时间算定。此俗建国后已摒弃。

守七:民间有“守七”的习俗,死者自去世之日起,其家属每隔7日要设祭1次,直到49天,第七个七日,俗称 “断七”

“断七”为止。其中以“头七”和“六七”(或“五七”)•最为隆重。“头七”晚上祭祀死者,至亲好友厮守通宵,午夜吃“头七馄饨”,派人到他人地里“偷菜”,目的是要被偷之家咒骂,据说骂得越凶,财发得越快。而被偷之家常会察觉近旁人家“烧头七”的隐秘而噤若寒蝉。此俗民间尚存。在死者第五个或第六个七日忌日,其家属请僧侣或道士做法事超度,叫做“六七”,遍请亲友前来参祭。死者已出嫁的女儿,于“六七”的前一天晚,置办三牲、果品前来祭祀,人称“烧六七羹饭”。这祭桌一直设到“六七”忌日的下午。“断七”以后,丧礼才告结束。

祖宗十八代

解释:祖宗十八代,指自己上下九代的宗族成员。

上序依次为:父母,祖,曾祖,高祖,天祖,烈祖,太祖,远祖,鼻祖。

下序依次为:子,孙,曾孙,玄孙,来孙,晜(kūn)孙,仍孙,云孙,耳孙。

称谓从小至大:耳、云、仍、晜、来、玄、曾、孙、子、(自己)、父、祖、曾、高、天、烈、太、远、鼻。

六亲

六亲历代说法不一,大致有以下几种:

1、指父子、兄弟、从父兄弟、从祖兄弟、从曾祖兄弟、同族兄弟。

2、指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亚。 3、指父、母、兄、弟、妻子、子女。

4、指父子、兄弟、夫妇。

5、指外祖父母、父母、姊、妹、妻兄弟之子、从母之子、女之子。

六亲应该还指 天地君亲师友,自古弑父者。兄弟相残者甚多。六亲不认的话也不是特别的无情。但是无情起来,天地君王亲戚老师挚友全都不认呢那就是真正可以形容一个人绝情

轮回

轮回又称流转、轮转、生死轮回,意思是众生死了又生,生了又死,生死不已,像车轮一样转动不停,循环不已。

道教教旨,人死后为鬼,生前的修行道行仍然累计延续,所以死后成鬼后,仍然可以继续修真,成为鬼仙。也可以选择投胎。

佛教讲究轮回之说,人死后,会进入来生即轮回。依平生所作善恶,会有六个可能的去处。造恶堕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行善去三善道:天、人、阿修罗。

轮回是佛教的基本理论,认为人永远处于生死循环状态,循环的线路有六条,在哪条道上循环取决于活着时所做的善事和恶事。 例如,做了恶事,死后下地狱受刑,刑满后投胎变动物,动物死后的循环,再取决于它活着时作的"业"。所谓轮回,实际上是上下浮沉的生死流转,并不真的像轮子一般地机械循环。轮回的范围共有六大种类,佛教称为六道,那就是(由上而下):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恶鬼道、地狱道,这都是由于五戒十善(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及十恶五逆(十善的反面是十恶,杀父、杀母、杀罗汉、破坏和合的僧团、出佛陀的身血,称为五逆)而有的类别,五戒十善分为上中下三品,感生天、人、阿修罗三道,十恶五逆分为下中上三品,感生地狱、饿鬼、畜生三道。作善业,生于上三道,作恶业,生于下三道。

因果报应

佛教《三世因果经》主要讲:一是人的命是自己造就的;二是怎样为自己造一个好命;三是行善积德与行凶作恶干坏事的因果循环报应规律。

古代阴阳学和佛教都有的名词。中国古代阴阳学认为因果报应[1] 可以中断。唐代以后阴阳学从中国消失现存的《大唐阴阳书》有记载:因果报应是可以中断的,因果报应中断分为2种,一种是人为意识中断,一种是通过结印中断。古代常说的“冤冤相报何时了,得饶人处且饶人”就是出自《大唐阴阳书》里面关于人为意识中断因果报应的描述。而对于结印阵中断因果报应是在特殊情况才可以中断,中断需要相应的代价,一般是有阴阳师操作在紫冰银结印符正反面雕刻赉渫阵和澞塬阵,之后在按照生日在结印册上结印:农历3到5月出生需添加“木灵御币,故实除蝗,扶桑伞幡”3个结印。农历6到8月出生需添加“竹雀,五音分金,赑屃”3个结印。农历9到11月出生需添加“青竹丹枫,集古兵要,五音分金”3个

人死后守夜是什么意思篇二
《丧事礼仪知识- 守灵》

丧事礼仪知识-守灵

守灵也称为守夜。古人认为人死后三天内要回家探望,因此子女守候在灵堂内,等他的灵魂归来。每夜都有亲友伴守,直到遗体大殓入棺为止。演变到现在,守灵便是亲人们聚在一起,悼念死者,抒发缅怀之情。

守灵基本上以三天为限,有在住宅内的灵棚、灵堂内守灵的,也有在殡仪馆内租礼厅守夜的。在郊县现在还有"搁三朝"之举。《礼记〃问丧》中有"三日而后殓者,以俟其生也。三日而不生,亦不生矣。孝之心亦益已衰亦。家室之计,衣服之具亦已成矣。亲戚之远者亦可以至矣。是故圣人为之决断,以三日为之礼制也"。所以守灵三夜,并不完全出于迷信,而是三天的时间,准备工作都全了,远方的亲戚、朋友也能赶到,足以尽人情。

(一)灵堂布置 古时候的人们相信灵魂不死,他们认为死亡仅仅是灵魂摆脱了肉体的束缚,必须使灵魂有一个安顿之处,演变到后来,便出现了灵堂。人死后,丧家在家门口搭建灵棚,或在厅堂内设灵堂,使死者灵魂有安息之处,也是亲友吊丧死者的场所。

灵堂的布置一般是灵堂上方高挂死者遗像,下书斗大的"奠"或"悼"字,左右两边高挂挽联,用以概括死者一生的主要功绩或经历;灵堂两侧多挂有挽联,多少不一;民间还将亲朋赠送的祭幛悬于两侧,越多就越显得热闹风光;灵堂前设供桌,上摆祭物,多为菜肴果品之类,两旁香烛高烧;灵柩置于供桌之后。灵堂的布置讲究肃穆庄重,文明整洁。灵堂门外左右两侧置长桌,一边为收礼处,一边为签到处。守灵期间,灵堂的供桌上燃有一盏油灯,时时加油,不使熄灭,号为"长明灯"。现在有特大号的蜡烛,能连续燃烧几天,可减轻守灵人的负担。民间认为,守灵时围观伴宿者越多,丧家脸上就越光彩。

(二)、守灵方式 过去守灵大多在家庭进行。随着人口的增加而同时带来的住房紧张问题,使原来在家庭进行的守灵活动受到限制,因此,守灵的方式也出现了变化。目前主要有家庭守灵和在殡仪馆守灵二种。

1、家庭守灵 家庭守灵就是在家中腾出房间,按灵堂的要求布置,亲友和子女日夜守候在灵堂,接待前来吊丧的亲朋好友。家庭守灵,既要安排好守灵人,准备午夜的点心和应急备用的药品,又要注意电、煤气、火烛的使用安全。

2、殡仪馆守灵 在家中守灵布置起来比较麻烦,事后还要拆除整理。要腾出地方做灵堂,这对住房不宽裕的城里人更是捉襟见肘。如今,上海的殡仪馆内已经有了守灵这一服务项目,如龙华殡仪馆的净园厅与觉园厅是为适应不同的消费需求而改建的礼厅,既可以开追悼会,又可以守灵。内有家属守灵休息室、卫生间及卧室,两侧壁龛有十八罗汉,中间有特色祭奠供台,庭院内有香炉、牌坊,呈中国古典庭园式布局。守灵厅内家常用具一应俱全,省却了丧家许多烦繁琐之事。

(三)收礼、登记、谢帖、丧宴

家有丧事,总有亲朋好友、邻里同事前往吊丧,其中免不了礼节性的往来,处理好这些细节,体现了作为一个文明人的良好素质。

1、收礼 民间办丧事期间,丧家也有"人情"收入,并指派专人收礼登记,事毕向丧家交点。普通丧事各方面送礼不外乎花圈、花篮、挽联、挽幛、礼金等。丧家置备礼簿及谢帖,一方面登记礼物及数量,一方面写谢帖交送礼者作为证明之用。礼簿登记详细,可作为将来回报的参考。追悼会上还备有专用?quot;签到簿"用来登记来宾。

2、谢礼 追悼会上丧家要发放谢礼,一般为毛巾、手帕、糖果、糕点等物品。现在殡仪馆为方便丧家,有专门的谢礼供应,也称为"奠酬"。常见的为毛巾、手帕与巧克力、糖果、糕点的组合。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监制生产的多种奠酬,包装精美,质量可靠,深受丧家的欢迎。 高寿老人去世后,民间有办"喜丧"的风俗。亲朋好友要向丧家讨"寿碗",丧家分送云片糕,意在借死者的高寿。

丧家为对来宾表示谢意,丧礼后,要请来宾参加丧宴,事后还可写感谢信等。

人死后守夜是什么意思篇三
《丧葬论文》

剖析丧葬礼仪中的文化内蕴

历史专业 08161116 王倩

摘要:影响并支配民间丧葬习俗的观念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灵魂不灭和祖先崇拜的观念,而其中佛教和道教中的阴间和来世想象对丧葬中的许多习俗有深刻影响;二是儒家所提倡的孝道观念,这种中国特有的儒家伦理思想在丧葬上的反映就是上述繁缛的丧葬礼俗,其中有不少封建迷信色彩。

【关键词】:丧葬 儒学 佛教 启示

一、丧葬的内涵和起源

丧葬,是人的最后一项仪式。所谓丧葬礼俗就是处理死者时殓殡奠馔的礼节与习俗。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丧葬礼俗有着重要作用。它不仅仅是为了避免死者尸体腐烂而加以掩埋的活动,也不只是活着的人对死者表示悲哀悼念的礼节习俗。所谓丧葬礼仪,是指安葬、哀悼死者的一系列礼仪活动,人们采取丧葬仪式,最终目的既要使死者满意,也要让活人安宁。为了不使死者发怒,就要按期祭奠,超度亡灵。由此可见,中国的丧葬礼仪是原始观念和封建观念的混合体,千

【】百年来一直在民间流传。1所以,中国的丧葬制度有着极为丰富的内蕴。

丧葬并不是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出现的。当人类还处于蒙昧时代的初期时,受思维能力低下所限,在意识上还不可能寻求自己和自然界的关系以及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对人的生老病死也是困惑不解,不能形成灵魂与丧葬的观念。故《孟子·滕文公上》曰:“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这种弃尸于野的作法,只能说明原始人模糊观念中已有生与死的界限。自原始人产生灵魂的观念,并从自己的梦境和意念中认为灵魂不死,又由此发展为鬼魂观念;死人的鬼魂比活人的灵魂更有力量,更能祸福人类。基于这种认识,便产生了对死人的崇拜,即鬼魂崇拜,于是,一套送鬼魂和安葬死者的礼仪就应运而生。

我国至迟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便出现了丧葬礼俗。1933年北京周口店山顶洞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墓葬的遗存,是一处以二次合葬为形式的公共墓地,反映了氏族成员一视同仁的血亲关系和一律平等的地位。在老年男子、中青年妇女尸骨的周围撒有赤铁矿粉末,身上佩带有用兽牙、蚌壳和鱼骨做成的骨坠、钻孔的兽齿、石珠等装饰品以及燧石石器等物。从人类文化学的资料来看,在死者身上或身旁撒赤铁矿粉,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常见的丧葬仪式之一。红色象征鲜血,而血又是生命的来源和灵魂的寄身之所。在尸体及其周围撒赤铁矿粉,表示给死者以新的血液,赋予新的生命,或者表示他并没有死,只是长眠罢了;或者说是希望死去的同伴能够复生;或者希望死去的同伴的灵魂到另一个世界也能够继续生存下去。(也有学者认野兽害怕红色,是为了防止野兽对死者的侵害。至于放随葬品,是希望他们在另一个世界也过上人间一样的生活。而随葬

【2】品的多少,是死者在氏族中的身份地位和生者对他尊崇爱戴程度的反映。

二、丧葬过程,主要是江苏地区丧葬过程的介绍

为什么要提丧葬文化,我认为中国特别是山东,是孔孟之乡,尤重礼法。丧葬的过程已经不再是自个家的事情,而是整个社会情感、利益、文化约定俗成的集中体现。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我不得不佩服古人,因为他们已经初创了丧葬的过程,虽然纷繁复杂,但是的确起到了宣传孝敬老人、效法德行的效果,对周围的人心是一个非常大的“震慑”。

丧葬文化在流传过程中体现出地方特色,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江苏地区的丧葬过程。

1.领路经。病人或老人将死,预先请尼姑至床前念领路经。从寝室到大门一路插上蜡烛。人在临死前须将其床上蚊帐取起,否则以为人死后将会落入“网尸城”。将小块银子放在死者口中,称为“含口银”,据说是怕在阴间因为饮孟婆汤而迷了心。要将死者移至堂屋之中的停尸床上,头南脚北面朝天,大开家中的门,以利死者灵魂离去。亲生儿女在老人断气前后烧锡箔寿纸,叫“引路钱”。门口烧纸轿、草鞋,庭中烧锭库以及死者生时衣服数件(但要除去皮衣,否则死者来世将变成犬马)。

2.在吴地,人死后以水抹身,富者以绸绫十三件,贫者以布衣七件给死者穿上,都是有扣而无纽。在苏北地区如高邮,是在死者停止呼吸前穿寿衣,又叫老衣。寿衣讲究“五领三腰”。“五领”为五件上衣,即衬褂、棉袄、棉袍、罩衫、马褂;“三腰”为三条裤子,即衬裤、棉裤、罩裤。女丧改棉袍、马褂为大棉袄、夹袄,改罩裤为裙。有家人守夜。死者头前供一碗生米饭,叫做“倒头饭”。头前足下各点一盏油灯,叫“引路灯”(在吴文化区域如昆山等地,死者脚边点燃的灯称为“长明灯”或“幽明灯”)。死者脸上盖张黄纸,叫蒙脸纸。至夜请僧尼礼忏,称为“转敛”。

3.丧服。上辈或平辈人死要戴孝,下辈人死不戴孝。儿子披麻戴孝:头戴麻布帽(有的帽后垂麻丝),帽子左右两角挂棉花球,用白布做成袍子穿在身上为孝服,鞋面上蒙上麻布,腰中扎一条反搓成的稻草绳子。女儿和儿媳披发扎麻,穿白布衫裙,脚蹬麻布蒙面布鞋。孙辈帽上缝一小块红布。死者同宗每人发孝帽一只,女发孝巾一条,名曰“散孝”。家有丧事要“变白”,服饰及家具物件凡是红色的,一律搬开或用白纸蒙上。门上贴两张宽十厘米左右的白纸条作讣告。

4.“吃倒头饭”。孝子招待亲友一律素食,叫做“吃倒头饭”(吴地称为“吃豆腐饭”)。死者年龄大,且生前吃荤,在丧事办完后,最后一顿用酒招待,叫做“谢红”。

5.引路焰口。丧事须按风水先生的安排办事。家人要请和尚超度亡灵,叫做“引路焰口”。有的请道士做道场,驱邪捉怪。

6.大小殓。大殓和小殓无大区别,只是小殓不钉尾,不合棺缝。棺木要由族长和孝子的母舅殓收,得其同意后方可入殓。入殓要按风水先生确定的时刻,禁忌属相的人在入殓时必须回避。大殓在死后二三日,预先小殓。棺内放石灰垫衬。尸将入棺时,先检尸衣之珠玉,然后由孝子捧头纳入,用水抹尸面,并洒酒尸口。尸体用红线正位人棺,身下垫以铜钱 (有的用纸钱),伴以死者生前心爱之物作陪葬晶。入殓后,子女亲友绕棺一周向死者看最后一眼。接着置登升柩,由孝子磕“四方头”。在苏北,盖棺时,棺钉用子孙儿媳头发缠绕,随钉钉入棺内,叫做“挽钉”。“封钉”,男丧由族长执斧,女丧由母舅操柯。孝子必给执柄者以彩帛或封钉礼金。

7.做七。死后每七日,请僧侣道士礼忏诵经,共七次,称为“做七”。

8.回煞。回煞俗称接眚,又称撇青,在死后十余日内进行。这天,先将寝室中铺设恢复当日死 者气绝时之原状,然后以死者衣服放在床中,衣服整齐,幻为人形。屋内要悬挂尖嘴鸡爪、形状可怖的眚神于其侧,设三牲祀之。

9.出殡。殡葬有三种形式,一是停柩三年后殡葬,二是搁置“六七”即死后第四十二天殡葬,三是入殓后随即殡葬。一般入殓后三天内安葬。殡葬时间、地点由风水先生确定。亲友子女随棺送葬。子女手执“哭丧棒”(尺许长的柳树棍)。送葬路上一路丢“买路钱”。挖长方形坑,坑内燃烧稻草,叫“暖坑”;再将铜钱或纸钱放在坑内四角和中央,然后棺材入坑,叫“登位”。子孙儿媳们用衣襟兜些土放在棺木上,叫做“罗裙兜土”;接着挥锹填土,做成圆锥体似的土堆,有的在墓前立碑。孝子将手中的哭丧棒栽在坟前,子、孙、重孙各栽一排。不久,柳桩做的哭丧棒会发芽吐枝,若枝繁叶茂,则象征子孙繁盛,家业兴旺。这些树后代不得砍伐。殡葬后,在墓前后左右烧些纸钱

给野鬼,名为“和邻纸”;再为死者烧“安位纸”,最后燃放鞭炮。回家路上不许回头望,忌走回头路。到家门口,送葬人从点燃的纸钱上一跃而过。

10.烧七。殁后每隔七日举祭一次,称“烧七”或“做七”,共七次。逢七时,全家团聚灵前,设食供奉,或请僧道诵经。“六七”时,亲朋好友前来追悼,孝子请僧尼做佛事,或请道士斋醮,焚纸制冥房和用具。出嫁女儿办饭菜供奉亡灵,名为“换饭”。七期之翌日逢农历初七、十七以及二十七,则此日为“犯七”,家人以为死者灵魂回归,预将汤罐水缸空坛之口全部盖好,恐其坠入;又将枕簟被褥铺好供其服用,谓之“闭殃”。欲办喜事之家需抓紧在“六七”之内完婚,叫“七内招”,否则必须三年之后才能办喜事。

11.百祭日。死者死后一百天举行祭奠叫“百祭日”,死后一年举行祭奠叫“做头周年”,此后每年纪念日叫“烧周年”。丧者之家春联第一年为白纸,第二年为绿纸,第三年为黄纸。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影响并支配民间丧葬习俗的观念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灵魂不灭和祖先崇拜的观念,而其中佛教和道教中的阴间和来世想象对丧葬中的许多习俗有深刻影响;二是儒家所提倡的孝道观念,这种中国特有的儒家伦理思想在丧葬上的反映就是上述繁缛的丧葬礼俗,其中有不少封建迷信色彩。

三、丧葬礼仪中所交织的文化内蕴

从丧葬过程中我们可以得知,影响并支配民间丧葬习俗的观念主要有鬼神信仰,佛教、道教和儒家伦理观念的影响。

1、 丧葬过程中所交织的鬼神信仰。

人类已感知死者是需要安慰和生前同样的生活形态的,若不是灵魂或灵魂不死观念使然,则断难出现具有模拟现实需要的丧葬方式。【3】

如果说旧石器时代在丧葬文化方面仅限于零星考古发现之后人们赋予的解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那么到了新石器时代,尤其是历史时代,灵魂观念仍然成为丧葬习俗施行的基础,丧葬与灵魂或灵魂不死观念总是紧密结合在一起,则是一种不争的事实。

从处于氏族制鼎盛时期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马家浜文化等遗址的发掘情况来看,原始的葬俗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人的灵魂信仰观念,这种观念从以下几个方面不同程度地得到了反映。

(1)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关系在死者的世界中则以共同拥有的墓地形式加以体现。公共墓地制度反映了人们对生存世界的需求和信仰,他们认为,活着时是同一氏族的成员,死后也必是同一氏族的成员,共同予以安葬,使灵魂就像活着时氏族成员可以互相照应一样得到相应的照顾。这种公共墓地规模极大,数百座甚至近千座坟集葬在一起,有的合葬一座共同埋葬竟达七八十人。

【4】诚如雷中庆所说:“氏族有公共墓地这个事实,反映出人们是按世间的社会结构,他们相信生前属于同一氏族的人,死后在灵魂世界仍是同一氏族,氏族墓地就是死者灵魂共同生活的聚落。”

【5】(2)在死者的世界不仅过着类似人间的生活,而且同样需要劳动才能获得生存,因此,丧葬中给死者随葬生活和劳动必需品,以满足死者的需求。这一时期中随葬品的最大特征是,除了生活必须的一些陶器之外,男子随葬石斧、石铲、石刀之类;女子随葬陶制或石制的纺轮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后者还表明,男女分工已及其明显。氏族社会后期,各个墓葬随葬品的多少区别也日益明显表明,多的达几十上百件,少的一件,有的甚至什么也没有,表明人间的贫富观念,在墓葬中也得到了表现。这一切现象,无疑都是原始人灵魂信仰和来世观念的直接反映。灵魂不死在葬俗文化中从来就没有失去自己的信徒,直到今天,仍然非常浓厚。

(3)采取不同葬式,表明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不同的死亡年龄和死亡方式,将影响灵魂对人世间的祸福形式。不同葬式的盛行,证明人们试图通过葬式控制灵魂,达到造福人间或使自己平安的目的。从考古发现可知,当时盛行的葬式有仰身葬、俯身葬、屈肢葬以及二次葬等形式,其中瓮棺葬大都是二次葬,而对小孩是实行的是一次性瓮棺葬则属于年龄禁忌(未成年)范畴。有人认为,两者都属于凶死的葬俗,他们的灵魂可能是“凶”的,不能葬入氏族墓地(瓮棺葬大都单另埋葬)【6】这些葬式的区别,不仅表明人们浓郁的灵魂信仰,同时也表明,对于不同死者的灵魂,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加以处置,以对应生前的情况。

至于更后些时候的夫妻合葬墓、啥殉制等葬俗,同样是现实世界真实情况和需要的摹写,凝聚着人们不可置疑的灵魂信仰观念。

进入历史社会之后,灵魂信仰的观念不仅没有减弱,而且随着信仰观念、物质内容的不断丰富发展,表达德更为肆无忌惮、淋漓尽致。

夏商时代敬鬼事神是不容怀疑的。《礼记表记》载,“夏道尊命,事鬼神而远之。”【7】明器制度一说既源于夏后氏。明器也就是鬼器,是专门制造供鬼神使用的。不难看出,夏人相信灵魂鬼神。商代同样信鬼神,殷人的占卜祭祀极其著名,殷墟出土的卜甲骨既达十多万片,都与占卜祭祀有关。周人而至秦汉至魏晋唐宋明清,灵魂鬼神信仰从未间断。早期墨子以为:“鬼神之事,岂有可哉!”【8汉武帝曾问我贾谊:“问鬼神之本。”【9】葛洪则说:“鬼神之事,著于竹帛,不可胜数!”从不怀疑。后来随着佛教的盛行,地狱等信仰深入人心,使灵魂鬼神的信仰成为统治者与平民百姓共有的模式。

这一切虽然不能反证丧葬起源于灵魂观念,但至少可以准确无误地告诉人们,丧葬文化总是伴随着人类对于灵魂鬼神普遍存在的信仰。而后者在丧葬文化起源中的作用是绝对不可忽视的。

2、 儒学与丧葬文化。

儒家,是先秦时期一个重要的学术派别,由春秋末期孔子创立。所以儒家以孔子为宗师,崇奉孔子学说。《汉书艺 文志诸子略》把儒家列为先秦至汉初九流十家之首。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其学说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的主体是礼乐仁义忠恕中庸孝道。各个时期的儒家学说,为适应当时封建统治的需要而有所不同,但孝道观念一直是儒家所推崇和提倡的。

孝道观念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千年以来,中国人无论贵贱贫富,都深深地受到这种被称为;礼教;的熏 陶和影响。儒家孝道现十分重视死,把送死看成是尽孝的主要标志之一。《中庸》说:事死如生、死亡如 存,仁智备矣。《论语》日: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从历代所编撰的正史礼志和其他文献记载来看,儒家历来提倡孝道,并把送死或丧礼看成是孝道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儒家的孝道观源于周代。周人受远古祖先崇拜的影响,在宗教观上表现为尊祖,在伦理观上表现为孝祖,在丧葬观 上表现为厚葬。《周颂》曰:于乎皇考,永世克孝。念兹皇祖,陟降庭止。……于乎皇王,继序思不忘;假哉皇考, 绥予孝子。宣哲维人,文武维后,燕及皇天,克昌厥后。《大雅》有:……昭兹来许,绳其祖武,于万斯年,受天之佑。周人这些话意即用追孝来表示子孙后代决心继承祖业,按祖先法式办事,这样一来才会燕及皇天、受天 之佑。周人对死人,尤其对祖先的孝比对活人更重视。

儒家孝道观十分重视父母的死亡,并把送死和丧葬看成是子女尽孝的主要标志之一。孔子非常明确地把“孝”与丧葬结合在一起,他曾告戒弟子樊迟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当弟子宰我提出“三年之丧,期已久矣”时,孔子大发雷霆,怒斥其“予之不仁也!予生三年,然后免予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孝经》丧亲章第十八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

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足可见,孔子所提倡的“孝”,除了要后辈内心诚意,也要求外在的行为规范,这就为中国社会崇尚丧葬提供了堂而皇之的理论根据。于是,儒家所倡导的“孝”,逐步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丧葬观念的主流。

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家对古人丧葬观的改造和发展,使传统的丧葬观念和丧葬风俗进一步摆脱宗教的影响,更多地注入了世俗的成分,并逐渐走向政治化。渐渐地,儿女为父母操办丧事,已经不只是一种单纯的敬孝,而是一种礼数,一种类似政治的行为,越来越受到当时社会舆论的监督。

“作揖”、“磕头”这些词语可能没有经历丧葬过程的人是不会亲自去实践的,从这些动作中似乎看到孔子和他的门生是怎么去宣传其所倡导的“礼”。“作揖”如果仅作为一个动作而言似乎并不具备美感或其他特殊的效果,但是当白色的孝衣在风中飘舞时、当哀乐在哭声中闷声追远时,当人群在叩拜中洗净铅华时,“作揖”就不是作揖,而是一种慎重、庄重、威严、正式的“符号”,那它就具备了特殊的含义,就是一种无法替代的美。

3、 佛教与丧葬文化

佛教起源于印度,约在西汉时流传入中国。最初在上层流传,至魏晋南北朝时已在民间盛行。唐朝杜牧诗句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亦可见此。、

佛教的生死观念最重要的是认为人是有灵魂的,人死但是灵魂不死,而且还可以再生人世,具体体现就是因果报应和轮回观念。佛教认为任何一种有生命的个体在获得解脱前都要依十二因缘和三世构成“三世二重因果”规律,在“三世”和“六道”中生死轮回,永无终期。“三世”即为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六道又名六趣,指众生依据生前善恶行为,即“业”。也就是一切身心活动而有六种轮回转生趋向,即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佛教认为的最高境界是“涅磐”,即摆脱十二因缘,跳出轮回,以求解脱。

佛教经典浩瀚如烟海,内容博大精深,在我国民间脍炙人口的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物来自古典名著《西游记》,其故事原型亦取自唐朝高僧玄奘法师到印度取经之说。但是,佛教也有很多通俗浅显的故事,通过生死的传说,体现了佛教的教义。

佛教作为一种“了生死之学”,非常重视临终关怀。明朝憨山大师说:“从上古人出家本为生死大事,即佛祖出世,亦为开示本大事而已,非于生死之外别有佛法,非于佛法外别有生死。”世俗之人在人生状态上各有不同,所遭遇的人生事件各有不同,但惟有生死是相同的,众生平等,都要经历这个过程。佛教于临终关怀的重视,力求使世人摆脱面临死亡时候的痛苦和恐惧。《西藏生死书》中,对临终者的正确态度有充分诠释。“现在临终中阴已经降临在我身上,我将放弃一切攀援、欲望和执着,毫不散乱地进入教法的清晰觉察中,并把我的意识射入本觉的虚空中,当我离开这个血肉和合的躯体时,我将知道它是短暂的幻影。”也就是说,临终者在临终前那一刹那,应自我认清,原先血肉之躯,只是短暂幻影。如果本人做不到,其家属应该有责任帮助其完成,才能助其向极乐世界往生。

直到现在,民间丧葬礼仪中也多少带有佛教于生死说上留下的印痕。如七七斋就是为死者祈福的佛事之一。即每隔七天为一个忌日,祭奠一次,到七七四十九天为止。这同佛教教义有关,佛教认为人生有六道流转,在死与生之间有一个“中阴生”阶段,在阴间寻求生缘,以七天为一期,七个七天必转生一处。因此就有了“七七斋”的丧俗,并且与中国传统的魂魄观念有相同之处,得到迅速传播施行。

4、哀伤抚慰与临终关怀

古希腊哲学家说:“死不是死者的不幸,而是生者的不幸。”哀伤抚慰就是为了解决因死亡事件所带来的这种“生者的不幸”,负责帮助遗属合理地纾解悲伤情绪,使之顺利过渡到日常生活状态。哀伤抚慰也就是协助人们在合理事件内,引发正常的悲伤,并健康地完成悲伤任务,以增进重新开始正常生活的能力。显然,哀伤抚慰是一种针对死者家属的一种关怀伦理学。它突出

人死后守夜是什么意思篇四
《葬礼风俗》

葬礼风俗

今年寒假回家,天总是在下雨,即阴冷又潮湿。这对老人来说很是个考验。

回家没几天就参加了一场葬礼,以前并不知道葬礼是怎么进行的。只知道会很隆重。而这一次葬礼让我明白了为什么要举行葬礼。让我深深的了解到对死者的尊重和怀恋。同时也让我明白葬礼的过程是庄严而神圣的。

从老一辈那得知葬礼仪式的流程。

首先是报丧;家人去世后,家人会立即燃放大炮竹三响,以示家里有了死人,向村人、亲朋们报丧。同时主家派人到外家及至亲者报丧,请道公来做道场,着手办理丧事。同时家人还要为死者沐浴更衣,沐浴的水是从容洞中流出的清澈的水,纯净没有污垢。用来洗净死者的身躯。然后为死者穿上定制的衣服,所谓寿衣。接着就是让死者平躺着,并使死者的脚合并在一起,跟站军姿差不多。在死者入棺材前,在野外折一段桃树枝放到死者手中,愿死者在阴间的世外桃源下生活,并在死者口中放一枚硬币,老人说以前死者口中是放铜钱的,俗称含金。一切做好后就请死者入棺材了。

在此之间,死者家属会请风水先生来,让风水先生到野地去寻找一块风水好地用来埋葬死者,并选择死者入葬时的方向和应该葬多深等一些事项。

接着就是停丧日期,视其家贫富而定,一般为三五日。孝男穿白衣服,头戴竹纸帽,腰束麻带,孝女亦穿白衣服,腰束白带,头扎孝巾,

日夜守候在棺边痛哭,以示忠孝。前来吊丧的亲朋,均戴麻巾。男的束于左臂上,女的扎于头上,以示哀悼。道公日夜念经文。给死者超度亡灵。同时在出殡前一夜,为死者守夜。这一个夜里是最为繁忙的一个夜晚了,他们家属会给在场的每一个人发一些小吃。俗称吃茶。并留来的人吃过夜饭,来表示死者与村里人的最后一顿饭。

出殡日子时辰,由道公定,多在白天,且定在下午后。出殡时,先由亲属一人提着装有鞭炮、纸钱的篮子走在前面,一路燃炮撒纸钱。举花圈的小孩跟在燃放鞭炮的后面,乐队一路敲锣打鼓,在前开路。由死者的披麻带孝儿女拿着灵位走在亲友送葬的队伍在后面。一路缓慢前行,在风水先生的指示下会在一个地方停下。在这个地方,晚辈将正对灵柩而跪。司仪会说出死者平生所做的功德和在村中的为人。并由死者儿女在灵柩前三叩九拜,以祭奠死者和对死者最后的孝道。再有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为死者送行,并在此之间,要再每一个仪式前放炮,以惊走周围的鬼魂。接着由村长宣读死者家属的名字和死者亲戚的名字。灵柩绝对不能着地,直至墓地。宣读完后就开始向墓地行走。到达墓地后,下葬前,风水先生将一只带去的公鸡捧在手中宰杀,将血绕墓地淋一圈,并在墓地里事先烧一些纸钱。“鬼娘娘”还把带去的谷粒抛向空中,以表示死者到阴间能丰衣足食。随即将灵柩及陪葬物放下墓坑,先由孝男孝女填入一些泥土,之后他们及送葬队伍就转归路,由一些人在那里埋棺筑坟。在回来的路上,不得再敲锣打鼓,孝男孝女及送葬的人们不得再哭,不得回头望。一般也不走原路返回,还会摘路边的桃树枝叶来鞭打自己的衣服,以示驱邪,人们

回到丧家门口,每人都要在装有桃叶的水盆里洗手,以为去邪。人们吃了一餐饭后分散回家。

出殡后,丧家在屋的一角安桌设死者灵位,朝夕供奉饭菜,过节点灯烧香。满三年孝男孝女才脱孝服。

这是我们家乡的入葬风俗。

我还在网上了解了中国区其他地区的葬礼,和各个民族的葬礼。 蒙古人的葬礼:实行土葬。早期蒙古人认为死亡是由此世渡到彼世,因此不论贫富都要尽力为死者穿戴好,好让死者到彼世有好的生活。尤其是贵族的土葬非常隆重。元朝皇帝死后“殓用貂皮袄、皮帽、其靴袜、系腰、盒钵、俱有白粉皮为之”。所葬用的棺,一木为二,“凿空期中,类人形大小合为棺。置遗体其中,加髹漆毕,则以黄金为圈,三圈定”。还将死者所需要的东西一同下葬,还“宰杀驼、马殉葬,以为盘费”。埋葬他们时,同时也埋进大量的金子银子。

蒙古统治者和诺颜等死后,深埋某地“对坟墓所在,严守秘密,不使人知”。长期以来,蒙古可汗、元朝皇帝葬地胡切地点一直无人知晓。《黑鞑事略》载:“其墓无冢,以马践蹂,使如平地。”后来一般实行的土葬出现坟地。清朝蒙古人死后,土葬以木板为棺请喇嘛育经,一连五日或七日。王公贵族埋葬后要为之建陵,并设守陵户住陵园。在农业区的蒙古人基本上都实行土葬。

火葬。早期色目人等实行火葬,但在蒙古人中并不提倡,直至佛教在蒙古上层中兴起,才出现火葬。明政府虽然反对蒙古人实行火葬,但有些贵族、喇嘛仍实行此俗。对传染患者、难产者死后多将尸体涂

上黄油,火化成灰,请请喇嘛念经超度,有的把骨灰埋于旷野,或撒于山、河。

野葬。也称明葬、天葬。这种形式,在有的牧区实行。此外,还出现过古墓葬、合葬等。

彝族:

火葬。以火焚尸的丧葬方式。在彝区传袭已久,嘉靖《贵州通志》载是当地彝人“焚于野,掷散其骸骨”;《越雟厅志〃夷俗志》亦载:“丧葬不用棺椁,以火焚化,用土石掩盖也。”《西昌县志〃夷族志》也有记载,彝族火化尸体以后,“收骨殖于瓮,命忠实年老娃子数人,负瓮荷锄入深山崖洞密埋之,不令人知,防冤家盗掘也。”现云南省的彝区火葬时,尸须蜷曲,男仰卧,女侧卧,架起柴楼放火烧之。而后掘坑将余灰用坛装起并包以茅草,放在坑中埋葬。有的在垒坟后,堆子周围砌一转石头。宣威县有的彝人家的祖坟场就是火葬墓群。也有的在火化之后,将骨烬放入罐中送到岩洞里。这两种葬法皆属复合式的二次葬,即火葬后再土葬,或火葬后再岩葬。传统的火葬方式被保留和沿袭得较为完整的和原始的是大小凉山。

2.土葬。滇、黔、桂彝族明清以后逐渐以棺木土葬代替了传统的火葬,土葬习俗与当地汉族类似。云南撒尼彝族人死后一般停放两天,由巫师颂经送魂,村里人及女方亲属来“耍狮子”、“闹猴子”、“跑锣鼓”等。出殡当天,全村男女要去送葬,男人在棺前,女人在棺后,列队送往墓地,每人自带酒菜,丧家准备饭食。女的死后必须请娘家亲属来送终,出殡时母舅要交酒还人,表示断绝以往的婚姻关

系,如没有娘家的人来送葬是不能出殡的。阿细彝族人死后需停尸三天才出殡,全村人自备口粮,齐集在公房里吃喝三天,表示祭祀。

3.水葬、天葬、岩葬。为古代凉山彝族的特殊葬式。水葬,即将尸体投入河中冲走。天葬,即将尸体背到附近山头,任飞禽走兽撕食。岩葬,即将尸体从悬岩上抛下。这些特殊葬法都是经毕摩根据死者的属肖、命宫、死日查经掐算后决定执行的,现已废止。

4.陶器葬。又称为“直葬”、“冲天葬”。即是在人死后,用六尺高的坛罐,将死者放入站直,埋在土里,垒成坟堆。云南路南撒尼支系的彝族历史上曾实行过这种葬法。当地人认为是祖先传下来的,人是站着走的,也要站着死,头顶青天,脚踏大地,活着如此,死了也如此。

5.树葬。树葬是彝族古老的一种葬俗。云南彝区流传着一则关于“树葬”的传说:“在汉代,诸葛亮在世的那个年代,彝族先祖孟获大将军的妾死了。孟获让属下用帛缎裹尸,葬之在青松树丫上。人们围在树下唱歌、跳舞,悼念这位美丽的妾”。当地人们还传说,树葬之后,骨头从树上掉下来,不好处理,于是用桶把裹着帛缎的骨头装起来,或放之于树洞,有说放之于灵房,称为“鬼桶”。

在古老又历史悠久的中国,先人们创造了丰富的入葬风俗.不同地区的人们用不同的方式来寄托对死者的哀思和悼念.

人死后守夜是什么意思篇五
《丧事流程》

丧事流程

一、 入殓

人死后由直系亲属为亡人穿上送老衣。在脚踝处用麻绳绑一下,口内含一块玉石或一枚钱币。然后放入棺木内。棺木内铺黄色褥子,亡人上边盖白色被子,寓意为:铺金盖银。亡人头枕山形枕头,脚下放一个河流形状的物品,寓意为:头枕山,脚蹬河。亡人身下有7个钱币和7朵子棉,寓意为:为下辈子孙留子留财。入殓后棺木前点一盏灯,灯到亡人入土前不灭,寓意为:长明灯在,希望亡人还能复活。长明灯点亮后由亡人的女儿(有几个女儿的话由长女)在棺木前焚9斤9两(9斤9两寓意为:多)草纸(草纸寓意为亡人在阴间花的钱)。焚过的纸灰用亡人生前穿过的裤子装起来,等亡人入土时背到坟地。

注:如果夫妇双方亡一人送老衣为三件,夫妇双方都亡故为四件

(送老衣不含裤子)。

二、 报丧

人亡故后的当天由本家直系或旁系人员持报丧帖(也称讣告)通知亲属(亲戚)。被通知到的亲属第二天上午来吊唁。在报丧人员通知的时候,到了客人家门口是不能进家门的,站在门口把主人喊出来,向其简叙事情并把报丧帖递给对方。现在简办的也有只口头通知不带报丧帖的。不过显的不够隆重,礼数上有所欠缺。

三、 灵棚

人亡故后的当天,入殓完毕以后,在棺木所在的房屋门口搭一座灵棚。灵棚一般宽3-4米,高2米多点。棚内中间挂一帘子,帘子上中间有一个“奠”字,左右有一幅对联。帘子前面放一桌子,上面有亡人的照片和一些贡品、香烛。灵棚的左右两边也有一幅大的对联。搭好灵棚后,男孝子坐在灵棚内桌子的两侧,女孝子在灵棚后边的屋内,坐在棺木两侧,寓意为:守灵。

四、 客人吊唁

客人接到报丧帖后,第二天上午前来吊唁。客人来时女的要哭路,即从进村开始哭,一直哭到灵棚内,女客人不在灵棚前祭奠,直接进屋内,坐在棺木周围。男客人不用哭路,直接到灵棚前祭奠,关系比较近的男客人如:女婿,外甥等在灵棚前要哭一阵子,等执事人员劝阻后,在灵棚内面对亡人照片四叩首。来吊唁的客人根据关系按五种孝服做出孝衣。

客人来吊唁时,要带鞭炮,草纸等物品。在进入灵棚所在的院内

前由亡人的家属内年龄(12-16岁)和辈分较小的人跪接。

在客人吊唁时,一般灵棚前(靠右方站着)会有三个男执事人员,在客人来到灵棚前喊:灵前焚纸,家亲祭奠,孝子致哀。客人祭奠完毕后喊:孝子叩谢。孝子在客人祭奠时要陪哭,客人祭奠完毕后听到喊孝子叩谢时要对客人磕头以表谢意。

客人祭奠的一般程序是,在灵棚前站定,先对灵棚前的执事人行

打躬礼(执事人同时回礼),然后先对灵棚内的亡人行打躬礼,再行四叩首礼。叩首完毕,起身站定,再对亡人行打躬礼。转身再对执事

人行打躬礼(执事人同时回礼)。

五、 辞灵

在亡人出殡的头天下午,亲友会再次来吊唁,来时带上贡品、纸箔等,这次的吊唁称辞灵,贡品称辞灵贡。吊唁程序同前时一样。

六、 出殡(抬亡人进祖坟的过程)

亡人出殡的头天晚上,孝子会请来吹鼓乐队,在办丧事的院落前打台演出。这是旧时做法事的简略形式。

在出殡前,有一个封棺仪式。仪式内容为:客人到齐后,要让客人看一下亡人的遗容,在瞻仰遗容前孝子要对亡人静面(即用清水为亡人洗脸,一般都是走一下形式)。如果亡者是女的,要让女方的直系亲属(俗称娘家人也称外戚)先看。如亡者是男的,要让男方的叔伯兄弟(称内亲)先看。亲属看过后,由杠会(另注)的人封棺,也称钉棺。

在封棺前,由孝子沿着棺木转一圈,并且往棺木内摸一下,摸的对象是入殓时放进去的子棉和钱币,不管是否摸的出来都是摸一下,寓意为:留子留财。

封好棺后,在杠会人员抬起棺木以前,由长门长媳拿笤帚把棺木上事先放的一些杂粮扫到一个容器里(寓意为:给后辈留下粮食)。

以上进行完毕后,由杠会人员抬起棺木(在杠会人员抬起棺木出门的时候,孝男孝女要放开声音痛哭,以表示对亡者的留恋。)从屋内抬到院落前事先准备好的架子上(架子俗语叫仪杠),棺木的上面罩上用纸糊好的罩子或玻璃罩子。仪杠分大杠和小杠,大的一个角4

个人,共有16个人抬,小杠一个角2个人,共有8个人抬。棺木往架子上放的时候,棺木的大头要朝着去坟地的路,称头前脚后。

棺木在仪杠上放好以后,男孝子站在仪杠的前面,女孝子在仪杠的后边。在起殡前,有亡人的长子(长子不在由长孙代替)在仪杠的前面摔盆,所摔的盆是灵前焚纸的盆,摔的时候里面放几个馒头(俗语叫老盆)。一般要摔烂,如果没有摔烂,杠会的人会用棍子捣烂。

在去坟地的路上,男孝子走在灵柩的前面,女孝子走在灵柩的后边。在男孝子和灵柩中间,还有一座主楼。主楼是木质的,里面有空间(前面没有门),放着亡人的照片,前面摆放着几种贡品。主楼一般放在一张大桌子上,有四个人抬着走在灵柩的前面。有时候在路上会有村里的德高者(现在有专业做祭奠的)对亡者进行祭奠,祭奠者是面对主楼进行祭奠的。当有人祭奠的时候,走在前面的男孝子要回身,面对灵柩跪下或者趴下哭泣。在灵柩后边的女孝子,亡人的女儿和儿媳走在前面,儿媳会用手拉着灵柩(俗称捞灵)。后边根据亲疏关系依次后排。

出殡的时候,男女孝子身穿事先根据亲疏做好的各种孝服,前三种孝服称重孝,不但要穿孝服,腰里要系上麻绳。男女孝子手里都拿着哀杖(用白纸裁成毛边,一圈一圈逐次糊到棍子上)。

亡人的外甥要抗幡。幡的宽度约3寸,长4-5尺,用白纸做成。挂到一根柳树枝上(现在也有用高粱杆代替的)。幡的上面写着:东极太乙真人令金童玉女引领先考(妣)早升仙界。

七、 入土

在出殡的当天早上,有杠会的人去亡人的坟地挖墓坑(也叫打墓坑),墓坑宽5尺,长7尺。在挖墓坑前,先由亡人的长子在准备挖墓坑的地方四个角用铁锹各挖一下,寓意为亡人的子嗣亲自动手开的墓坑。

在去坟地挖墓坑的时候,要带上香烛、纸箔、鞭炮等,到坟地后要给坟地内原有的坟墓(也叫祖坟)每一个都点上香烛纸箔,寓意为告知祖灵又有新人入坟,希望接纳的意思。

如果夫妇双方一方已经早亡故,后亡者的墓穴应该挨着前者,挖墓坑的时候一边要挖出前者棺木左边或右边的木板。这种情况叫合葬。

灵柩走到坟地后,由杠会的人把棺木放到墓坑内,棺木的走向一般是头朝西北,脚朝东南。具体的走向都是由看风水的人根据亡人坟地的情况制定的。放好棺木后,执事人会喊来孝子,让孝子看看棺木放的位置是否合适,如果孝子没有异议,由孝子围着墓坑的四个角先埋四下,寓意是由孝子亲手埋葬的。也有让长媳围着四个角各抓一把土,用身上穿的孝服包好,然后头也不会跑回家里,放到大门后边(放好土就不用再去坟地了)。这些进行完毕后,由杠会的人迅速把棺木埋好,埋好后坟墓的形状是四方形的。在杠会的人埋土的时候,孝男孝女要在坟前痛哭以示留恋和伤心。

坟墓整理好后, 把外甥抗的幡插到亡人脚的位置(称坟前)。然后在坟上放一个花圈。入土仪式完毕。

注:杠会是从本村找一些年轻力壮的人,帮助亡人家属办理丧事。

人死后守夜是什么意思篇六
《为什么要守灵》

为什么要守灵

守灵也称为守夜。古人认为人死后3天内要回家探望,因此子女守候在灵堂内,等他的灵魂归来。每夜都有亲友伴守,直到遗体大殓入棺为止。演变到现在,守灵成了亲人们聚在一起,悼念死者,抒发缅怀之情的一种方式。

守灵基本上多以3天为限,也有5天的,个别有7天的。《礼记·问丧》中有记载"三日而后殓者,以俟其生也。三日而不生,亦不生矣。孝之心亦益已衰矣。家室之计,衣服之具亦已成矣。亲戚之远者亦可以至矣。是故圣人为之决断,以三日为之礼制也"。所以守灵三夜,并不完全出于迷信,而是3天的时间,准备工作都全了,远方的亲戚、朋友也能赶到,足以尽人情。

(一)灵堂布置

古时候的人们相信灵魂不死,他们认为死亡仅仅是灵魂摆脱了肉体的束缚,必须使灵魂有一个安顿之处,演变到后来,便出现了灵堂。人死后,家属在家门口搭建灵棚,或在厅堂内设灵堂,使死者灵魂有安息之处,也是亲友吊丧死者的场所。

灵堂的布置一般在灵堂上方高挂死者遗像,下书斗大的"奠"或"悼"字,左右两边高挂挽联,用以概括死者一生的主要功绩或经历;灵堂两侧多挂有挽联,多少不一;民间还将亲朋赠送的祭幛悬于两侧,越多就显得热闹风光;灵堂的布置讲究肃穆庄重,文明整洁。灵堂门外左右两侧置长桌,一边为收礼处,一边为签到处。守灵期间,灵堂的供桌上燃有一盏油灯,时时加油,不使熄灭,号为"长明灯"。现在有特大号的蜡烛,能连续燃烧几天,可减轻守灵人的负担。农村有个习俗,人死之后,儿女要为长辈守灵,负责点燃香火,香火一直到入殓时都不能熄灭。灵堂的供桌前放一瓦盆,瓦盆中间要钻一圆形小孔。瓦盆盛吊唁燃烧的纸灰。民间认为,守灵时围观伴宿者越多,家属脸上就越光彩。

(二)守灵方式

守灵就是在家中腾出房间,按灵堂的要求布置,亲友和子女日夜守候在灵堂,接待前来吊丧的亲朋好友。家庭守灵,既要安排好守灵人,准备午夜的点心和应急备用的药品,又要注意电、煤气、火烛的使用安全。

(三)收礼与谢礼

家有丧事,总有亲朋好友、邻里同事前往吊丧其中免不了礼节性的往来,处理好这些细节,体现了亲情友谊和文明人的良好素质。

1、收礼

民间办丧事期间,家属的"人情"收入,宜由专人收礼、登记,普通丧事各方面送礼不外乎花圈、花篮、挽联、挽幛、礼金等。家属置备礼簿及谢帖,一方面登记礼物及数量,一方面写谢帖交送礼者作为证明之用。礼簿登记可留作纪念,也可作为将来回报的参考。追悼会或告别仪式时还备有专用的"签到簿"用来登记来宾。

2、谢礼

追悼会上有的家属要发放谢礼,一般为毛巾、手帕、糖果、烟等物品。

高寿老人去世后,民间有办"喜丧"的风俗。邀请民间艺术团体唱戏

家属为对来宾表示谢意,丧礼后,有的要请来宾参加丧宴。

人死后守夜是什么意思篇七
《丧葬文化》

贵州师范贵州师范大学大学

作业(论文)题目: 简述中国传统丧葬文化及其社会功能 课程名称: 中国史前沿问题研究 任课教师姓名: 石峰 研究生姓名: 薛柳 学 号: 4201010100102 年 级: 2010级 专 业: 世界史 学院(部、所): 历史与政治学院 任课教师评分:

2011年8月25号

薛柳

死亡往往给人们带来心理的恐惧,与死亡相伴随的就是丧葬。传统的丧葬礼俗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备特殊的社会功能。

丧指哀悼死者的礼仪,葬指处置死者遗体的方式。在中国古代社会,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具有等级分明、形式繁缛这两个显著的特点。其实后人子孙无论做什么、怎么做,死者是无从知晓的。这一套礼仪的主要价值和功用是让活人去体会,它直接反映了宗法社会中人们的伦理思想和宗教观念。许多内容在民间相沿成俗,至今仍可以看到遗痕。

一、《说文解字》对中国丧葬的解释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东汉许慎著、我国第一部解析字的构形、分析字的本义,辨别声读的字典,也是传统小学的经典。究其实,《说文》乃是我国古代一部百科全书。

《说文》对“死”的称谓:

对人死的称呼从典籍记载到民间口语可谓繁多,如“崩、薨、卒、不禄、死、逝、圆寂、丧、百年、填沟壑、见背、就木、捐馆”等等,这一方面是因中国俗文化有避讳习俗(忌“死”字),另一原因就是我国古代丧葬礼仪有等级、宗法制和功利色彩。

《说文》反映古代丧葬的方式:

人死之后,远古人们或许野蛮未开发,或许当时物质条件限制,或许风俗使然,因此对死人的安葬有各种不同的方式,在《说文》一书可见以下几种:

1.弃尸葬。就是人死后把尸体抛弃到荒山野岭、沟壑及悬挂树枝高处;有的则剔下人肉后再抛弃。

2.草葬、土葬。草葬用茅草裹住尸体,然后扔到茂密的草丛中。土葬用土掩埋尸体。从丧葬先后来说,草葬在先,土葬在后。中国传统的葬式是土葬,实施土葬,要把死者安放在棺木,然后把棺木埋人土穴,在埋棺之处地面上堆土成

丘,叫做坟,也叫做冢。原始社会初期的人们并不掩埋同类的尸体,而是弃之于原野山谷。但这样尸体会遭受野兽昆虫的蚕食。大约从旧石器时代中期开始,人们已经对死者进行有意的埋葬了。这一方面是出于对自己集团的成员的关怀,眷恋死去的亲人,更重要的是同灵魂观念和原始宗教的产生有关。灵魂不死,就成为鬼魂,人们想象鬼魂在阴间即另一个世界,也象活人一样生活,而且能自由来往各地,具有活人不具备的神秘力量。随着生产工具的发展,到了新石器时代,人们已能够深掘土坑,把尸体埋在地下。这种能更好地保护尸体的、真正意义的土葬,逐渐成为最普遍的葬法。

3.棺葬。通过坟丘的高低大小和不同的形状来区分死者的身份,比埋在地下的其它用以区别身份的东西更能使世人有所感觉,这也正体现了森严的封建等级秩序及人与人之间的尊卑贵践。秦汉以后,几乎可以说是无墓不坟了。坟墓等级分明,官爵越高,墓地越大,坟头越高。帝王的坟墓规模最为宏大,称为“陵”。这一方面固然因为它占地之广、封土之高如同山陵,另一方面也有以崇高的山陵比喻至高无上的帝王的意思。举世闻名的秦始皇陵在今陕西临潼,前后修建了40年,曾征发7O多万人从事这一浩大的工程。经历了二千多年的风雨沧桑,现在陵园中心地面上还保存着一个高76米,底为485×515米的夯土陵丘。几公里外就看得见。这种不惜大量耗费人力财力,为帝王修筑宏伟陵墓,以体现封建皇权的做法,被历代封建王朝所沿习。土丘坟的高低大小成了死者身份贵贱的象征。

《说文》反映丧葬标志:

中国古代丧葬文化另一重要内容是祭祀。远古之人安葬亲人之后,在安葬之处(墓)未作任何标志。如《礼记·檀弓》:“古者墓而不坟。”后来随着文明进步及道德和礼仪的要求,后人时常来祭祀,以示永志不忘。因此为了很方便找到墓,只好在墓的地方“封”(培土,即现在的“坟”,又叫冢、垄。)和“树”(种 植树木)。

二、随葬品的作用——寄托了永享富贵的幻想

早在原始社会的墓葬中,就有随葬物品的发现。最初的随葬物品都是死者生前使用过的武器、工具以及少量陶制生活用品和简陋的装饰品。进入阶级社会后,统治集团的上层成员凭仗权力巧取豪夺过着奢侈的生活,并幻想死后到了另一个世界仍能享受富贵,往往用一些能显示身份地位的专用品及大量的生活资料和珍

奇玩好之物随葬,从而形成了厚葬的风气。

厚葬浪费大量的社会财富,无益于死者,有损于生者,而且容易导致盗墓,其不合理性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渐为世人所不取。一般说来,后世除帝王陵墓和少数显贵富豪的墓葬以外,用大量珍贵物品随葬的现象已不多见,但有一种特殊类型的随葬物品,一直延续到今天,那就是明器。所谓明器,是专为随葬而制作的并无实用价值的各种器物的模型,所用原料多为陶、瓷、竹、木、石等,所模仿的有礼器、工具、兵器以及车、船、仓、井、房屋庭园等等,甚至还有人和各种家畜鸟兽。今天在一些地方此种风俗仍十分盛行,但制作的明器多以纸、竹、木为原料,类型与古代相类似。一般也不随死者下葬,而是在下葬之时焚烧。同把许多有实用价值的物品或精巧珍贵的工艺品埋于地下相比,用明器随葬花费较少。

从古到今,随葬品的使用都表达了人们永享富贵的愿望以及对俗世生活的无比留恋。

三、丧服制度是中国传统伦理的重要表现形式

丧服即居丧期间的服饰,人死后其亲属在一定时间内要改变通常的服饰,以表达对死者的悼念和失去亲人的悲痛心情。因居丧者与死者的血缘关系的亲疏,居丧者与死者的丧服由重至轻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个等级,叫做五服。

丧服制度既是宗法制度的表现形式,又反过来使宗法制度更加严密,二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虽然严格意义上的宗法制度在战国以后已逐步破坏,但封建社会当中以祠堂族权为特征的家族制度仍然带有浓厚的宗法色彩,丧服制度仍得以长期维持,只是随时代变迁而不断有所改动,其深远的影响在一些地区至今尚未消失,人们在丧礼仪式中仍旧依据父系、母系有别,亲疏有别、男女有别的原则。

可以说,丧葬几乎是世界各个民族的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而丧葬礼俗则是社会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赋予了传统丧葬礼俗不同的社会功能。由于其合理性的存在,时至今日许多国家和地区依然秉承着传统葬礼的仪式特点。

四、丧葬仪式的社会功用

1、注意的转移

恐惧本身是一种情绪反应。在丧礼过程中,亲者逝世这一客观刺激成为现实无法改变。传统丧礼着手将人们的注意力从死亡本身转移到仪式过程上来,间接改变人们的认知因素,帮助逝者家属克服对死亡本身的恐惧。

2、利用情绪的感染性和情境性人的情绪具有感染性和情境性的特点。 当个体发生情绪行为时,其他个体不仅能够觉察出其外显表现,而且也常常能够为这种情绪感染。所以当除逝者家属外的人群处于一种较为轻松的情绪状态,例如,在“守夜”过程中的一些活动使整个人群的情绪出现愉快兴奋的状况下,处于人群核心的逝者家属往往为其所感染,使得其恐惧心理逐步得到缓解。

3精神依托

这一点可能更多针对的是对死亡本身的恐惧及年长者。传统丧礼通过一系列的仪式和过程将死亡这一事件本身进行掩饰,描绘解释为生命循环过程中的一个正常环节,同时制造出一个死后世界的存在。让人们,尤其是恐惧死亡者和一些年长者能有一种合理的解释,从而得到精神寄托:相信死亡只是从一个世界进人到另一个世界,自己的精神和意志能够继续下去。

整个传统丧葬礼仪始终都围绕着“热闹”、“人多”这样的特点,一方面,实现了人群聚集的交往功能,获得作为自我评价的参照系的信息;另一方面,就象前面所说的,转移了逝者家属恐惧的注意,从而从多方面调整逝者家属的恐惧心理,使其能够直面死亡,最终实现传统丧葬礼俗所蕴涵的社会功能。

人死后守夜是什么意思篇八
《守夜人》

龙源期刊网

守夜人

作者:张达明

来源:《视野》2012年第04期

以色列政府作出一项新规定,要求所有海滩管理部门必须按照随时出现的不同情况,及时更换上白、红、黑三种不同颜色的大旗。

白旗向游人表示,此时海面风平浪静,达到安全指标,游人完全可以放心地下海去游泳。游人在游泳时,岸上不仅配备了足够的心脏科医生,周围还有通过游泳健将考试的救生员。只要你是在正常游泳时出现意外,政府会按照有关规定,全权负责医疗费和赔偿金。

红旗表示海上已经出现一些不正常的状况,政府力劝游人此时最好不要下海游泳。如果你执意不听而导致出现意外,政府和出事者个人,则各自承担一半的责任。

黑旗表示海上风急浪高,形势分外险恶,政府严禁此时任何人下海游泳。如果你一意孤行,一旦发生险情,政府虽然也会全力展开施救,但无论是出动的飞机、船只、施救人员的费用,还是抢救的医疗费用,被施救者必须全部负担。

对此,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解释说:“在一个有序的社会里,政府不过在担当一个公益„守夜人‟的角色。„守夜人‟的首要责任和基本职能,就是保护民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及时提醒民众可能出现的危险,并于危险发生后及时组织救援。”

内塔尼亚胡还讲到一件在外国人看来难以理解的事:不管在以色列任何一个地方,只要发生了火灾,当有人打电话报警后,火灾周围所有人必须马上离开,不允许任何人擅自参加“灭火战斗”。这样做,是为了给政府专业人员腾出足够的道路和空间来有效灭火。如果有人此时心血来潮要见义勇为而在灭火中受伤,不仅要后果自负,还要追究法律责任。

(孙露露摘自《扬子晚报》)

人死后守夜是什么意思篇九
《日本丧葬习俗》

日本每年有七八十万人走向人生的终点。日本是一个十分重视丧葬礼仪的国家,所以传统的丧葬礼仪至今仍很流行。以东京为例,丧礼一般分两天在自家举行。一切由死者的亲戚或者单位的人出面安排。这个人先得与全体亲属和包办丧事的殡仪公司商量具体事宜,选日子要考虑佛教的戒规。日子定下来后分头通知有关人员。通知哪天举行"通夜"(守夜),哪天举行"告别仪式"。告别仪式一般在通夜的次日举行,一般在中午。亲戚和左邻右舍以及单位领导要参加通夜和告别仪式,而且要穿黑色的礼服。一般人只要在告别仪式那天去一次就可以了。通夜和告别仪式的摆设都一样,不过分好几个等级,用哪个等级的摆设则根据丧主支付的费用而定,与死者的生前地位没有关系。祭坛一般有三层,正中间上方放着死者的黑白照片,两侧放着荷花灯、花篮、鲜花、水果等。棺材放在前列,细节因佛教宗派不同而各异。通夜原来只是由亲属和邻居出席的仪式。一般从晚上6点左右开始举行。近年来一般亲友也在通夜那一天来烧香。这样第二天的告别仪式可以不来。一般人不论哪一天去都要带烧香钱"香典"。左邻右舍因为要帮忙,钱可以少出。一般人一次大概出五千至一万日元左右。通夜和告别仪式那一天专门有人负责收钱记账。和尚念完经以后,左邻右舍和亲戚在一起用餐。有的人家分两次进行。一次是亲戚和单位领导。一次是邻居。还有的人家从火葬场回来后再会一次餐。待参加通夜的人们走后,直系亲属轮班通宵守护在死者身旁,不断烧香。第二天的"告别仪式"也有和尚来念经。亲戚跟通夜时一样,坐在祭坛前面,其他人一般站在外面。告别仪式结束后,遗体在亲属的护送下送到火葬场。据统计日本人办丧事的费用全国平均为208万日元。其中支付给和尚的念经钱为52万日元,会餐费为43万日元。对遗体的处理习俗日本人对死者遗体的处置有许多习惯作法。一般男子要剃须整发,女子要化妆。按照佛式葬礼要头朝北放尸体,称名"北枕"。两手合掌,脸盖白布,胸上放剃刀,以除魔避邪。有时枕边还要放一小桌,摆碗清水,并用死者生前用过的饭碗盛满饭,插上一双筷子,摆在桌上。直到入殓前香火不断。入殓时要给死者擦身,最亲近的遗属要给其穿上寿衣或死者生前特别喜欢的服装,棺内还要放上死者生前喜爱的用品。 答谢礼仪 日本人在办丧事过程中及丧事完了之后,要向吊唁者、僧侣、牧师、以及其他帮助料理丧事的人表示感谢或回礼。对前来参加"守灵式"的人要设便宴款待;对一同去葬场的人和参加埋葬仪式的人

要请到自己家或到饭店吃饭;对司机或火葬场的工作人员等一般要用写上"志"的小纸袋装上一两千日元答谢;对其他帮忙的人要以"交通费"的名义送些钱。对僧侣,要根据诵经的次数、时间的长短等来付酬金。酬金的数额有时是通过联系人已事先商定,届时装在写着"御布料"、"御经料"纸袋中敬送。在举行基督教葬礼时,使用教堂,事后要向其捐款,对牧师要另送酬金,纸袋封面要写上"御礼"等。对送香礼钱的人,在葬礼完了以后,要向他们寄送感谢信,并回赠"谢礼钱"。"谢礼钱"的数量一般为对方送的香典钱的一半或1/3。同时还要回送洗澡巾、被单、毛料、白布料、陶器、漆器、茶叶等礼品。最近几年也有采取不向个人而向社会福利设施捐款的形式表示感谢的。但在这种情况下,往往要寄一封感谢信,信中写上"承故人意愿,敬许向社会福祉捐献"之类的话。中国的丧葬习俗 丧葬,是人的最后一项仪式。所谓丧葬礼俗就是处理死者时殓殡奠馔的礼节与习俗。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丧葬礼俗有着重要作用。它不仅仅是为了避免死者尸体腐烂而加以掩埋的活动,也不只是活着的人对死者表示悲哀悼念的礼节习俗,儒家通过丧葬仪式宣扬并实行“慎终追远”的孝道,统治者通过丧葬制度强调并维系社会等级,达到调控社会的目的。所以,中国的丧葬制度有着极为丰富的内蕴。随着时代的流逝,繁琐的丧葬制度也日趋简化。我们这里介绍的主要是近代江苏各地的丧葬制度。 1.领路经。病人或老人将死,预先请尼姑至床前念领路经。从寝室到大门一路插上蜡烛。人在临死前须将其床上蚊帐取起,否则以为人死后将会落入“网尸城”。将小块银子放在死者口中,称为“含口银”,据说是怕在阴间因为饮孟婆汤而迷了心。要将死者移至堂屋之中的停尸床上,头南脚北面朝天,大开家中的门,以利死者灵魂离去。亲生儿女在老人断气前后烧锡箔寿纸,叫“引路钱”。门口烧纸轿、草鞋,庭中烧锭库以及死者生时衣服数件(但要除去皮衣,否则死者来世将变成犬马)。 2.在吴地,人死后以水抹身,富者以绸绫十三件,贫者以布衣七件给死者穿上,都是有扣而无纽。在苏北地区如高邮,是在死者停止呼吸前穿寿衣,又叫老衣。寿衣讲究“五领三腰”。“五领”为五件上衣,即衬褂、棉袄、棉袍、罩衫、马褂;“三腰”为三条裤子,即衬裤、棉裤、罩裤。女丧改棉袍、马褂为大棉袄、夹袄,改罩裤为裙。有家人守夜。死者头前供一碗生米饭,叫做“倒头饭”。头前足下各点一盏油灯,叫“引路灯”(在吴文化区域如昆山等地,死者脚边点燃的灯称为“

长明灯”或“幽明灯”)。死者脸上盖张黄纸,叫蒙脸纸。至夜请僧尼礼忏,称为“转敛”。 3.丧服。上辈或平辈人死要戴孝,下辈人死不戴孝。儿子披麻戴孝:头戴麻布帽(有的帽后垂麻丝),帽子左右两角挂棉花球,用白布做成袍子穿在身上为孝服,鞋面上蒙上麻布,腰中扎一条反搓成的稻草绳子。女儿和儿媳披发扎麻,穿白布衫裙,脚蹬麻布蒙面布鞋。孙辈帽上缝一小块红布。死者同宗每人发孝帽一只,女发孝巾一条,名曰“散孝”。家有丧事要“变白”,服饰及家具物件凡是红色的,一律搬开或用白纸蒙上。门上贴两张宽十厘米左右的白纸条作讣告。 4.“吃倒头饭”。孝子招待亲友一律素食,叫做“吃倒头饭”(吴地称为“吃豆腐饭”)。死者年龄大,且生前吃荤,在丧事办完后,最后一顿用酒招待,叫做“谢红”。 5.引路焰口。丧事须按风水先生的安排办事。家人要请和尚超度亡灵,叫做“引路焰口”。有的请道士做道场,驱邪捉怪。 6.大小殓。大殓和小殓无大区别,只是小殓不钉尾,不合棺缝。棺木要由族长和孝子的母舅殓收,得其同意后方可入殓。入殓要按风水先生确定的时刻,禁忌属相的人在入殓时必须回避。大殓在死后二三日,预先小殓。棺内放石灰垫衬。尸将入棺时,先检尸衣之珠玉,然后由孝子捧头纳入,用水抹尸面,并洒酒尸口。尸体用红线正位人棺,身下垫以铜钱 (有的用纸钱),伴以死者生前心爱之物作陪葬晶。入殓后,子女亲友绕棺一周向死者看最后一眼。接着置登升柩,由孝子磕“四方头”。在苏北,盖棺时,棺钉用子孙儿媳头发缠绕,随钉钉入棺内,叫做“挽钉”。“封钉”,男丧由族长执斧,女丧由母舅操柯。孝子必给执柄者以彩帛或封钉礼金。 7.做七。死后每七日,请僧侣道士礼忏诵经,共七次,称为“做七”。 8.回煞。回煞俗称接眚,又称撇青,在死后十余日内进行。这天,先将寝室中铺设恢复当日死 者气绝时之原状,然后以死者衣服放在床中,衣服整齐,幻为人形。屋内要悬挂尖嘴鸡爪、形状可怖的眚神于其侧,设三牲祀之。 9.出殡。殡葬有三种形式,一是停柩三年后殡葬,二是搁置“六七”即死后第四十二天殡葬,三是入殓后随即殡葬。一般入殓后三天内安葬。殡葬时间、地点由风水先生确定。亲友子女随棺送葬。子女手执“哭丧棒”(尺许长的柳树棍)。送葬路上一路丢“买路钱”。挖长方形坑,坑内燃烧稻草,叫“暖坑”;再将铜钱或纸钱放在坑内四角和中央,然后棺材入坑,叫“登位”。子孙儿媳们用衣襟兜些土放在棺木上,叫做“罗裙兜土”;接着挥锹填土,做

成圆锥体似的土堆,有的在墓前立碑。孝子将手中的哭丧棒栽在坟前,子、孙、重孙各栽一排。不久,柳桩做的哭丧棒会发芽吐枝,若枝繁叶茂,则象征子孙繁盛,家业兴旺。这些树后代不得砍伐。殡葬后,在墓前后左右烧些纸钱给野鬼,名为“和邻纸”;再为死者烧“安位纸”,最后燃放鞭炮。回家路上不许回头望,忌走回头路。到家门口,送葬人从点燃的纸钱上一跃而过。 10.烧七。殁后每隔七日举祭一次,称“烧七”或“做七”,共七次。逢七时,全家团聚灵前,设食供奉,或请僧道诵经。“六七”时,亲朋好友前来追悼,孝子请僧尼做佛事,或请道士斋醮,焚纸制冥房和用具。出嫁女儿办饭菜供奉亡灵,名为“换饭”。七期之翌日逢农历初七、十七以及二十七,则此日为“犯七”,家人以为死者灵魂回归,预将汤罐水缸空坛之口全部盖好,恐其坠入;又将枕簟被褥铺好供其服用,谓之“闭殃”。欲办喜事之家需抓紧在“六七”之内完婚,叫“七内招”,否则必须三年之后才能办喜事。 11.百祭日。死者死后一百天举行祭奠叫“百祭日”,死后一年举行祭奠叫“做头周年”,此后每年纪念日叫“烧周年”。丧者之家春联第一年为白纸,第二年为绿纸,第三年为黄纸。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影响并支配民间丧葬习俗的观念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灵魂不灭和祖先崇拜的观念,而其中佛教和道教中的阴间和来世想象对丧葬中的许多习俗有深刻影响;二是儒家所提倡的孝道观念,这种中国特有的儒家伦理思想在丧葬上的反映就是上述繁缛的丧葬礼俗,其中有不少封建迷信色彩。

人死后守夜是什么意思篇十
《守夜人介绍》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yaoleikaoshi/218800.html

    上一篇:2015爱情说说

    下一篇:好像是。造句

    【人死后守夜是什么意思】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