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田野?作词

| 口腔助理医师 |

【www.guakaob.com--口腔助理医师】

什么田野?作词篇一
《描写田野的词语和句子》

描写田野的词语和句子

富饶 肥沃 辽阔 广阔 辽远 无垠 迁徙 游牧 平坦 莽原 荒原 起伏 隆起

一马平川 一望无际 莽莽苍苍 宽阔无边 无边无垠 连绵无边 绵延千里 翠色千里 牧草丰饶 择水草居

沃野千里 羊肥马壮 平畴千里 天野相接 原野寂寥 原野寥廓 花香满地 色彩斑斓 野径花开 郁郁葱葱

绿遍山野 果实累累 丰收在望 平川广野 高原起伏 高原隆起 波澜起伏 水土流失 起伏不平 河汉纵横

一片连绵不断的平原,在天空下伸展着,没有山丘,像无风无浪的海一样平静。 一片辽阔的大草原,大得无边无际,微风夹着泥土散发出的芳香,把一大片一大片庄稼吹得有如涟漪荡漾。

田野是绿的,然而又绿得不一样:墨绿、油绿、嫩绿,··„被整齐地分成一小块一小块。

草原多么像海啊!只是比海寂静;草原多么像一幅没有框子的画,广漠得望不到边际。

就在雪山群峰的围绕中,一片绮丽的千里牧场展现在你的眼前。

墨绿的原始森林和鲜艳的野花,给这辽阔的千里牧场镶上了双重富丽的花边。这是一片大牧场,散布着大大小小的牛群,小牛见了人,高兴得跳跃着走上前来,隔着栅栏傻乎乎地看着人,目光温柔稚气,十分可爱。

牧场是这样无边的平展,就像风平浪静的海洋。

家乡的大草原一眼望不到边,就像绿色的大海洋,是那样的美丽、诱人。

那一片片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的野花点级在草原上,仿佛一块色彩斑斓的大地毯。 与绿海连成一片的蓝天白云,连同少女明媚的笑局,构成了一幅绝妙的夏季草原晨牧图

眼前,一望无际的清新碧绿、密密层层的柔嫩牧草,平展着、延伸着。 啊!夏夜的田野啊,滴翠流金。

叫喊声,嬉闹声,应和着潺潺的流水声,使得夏天的田野更加热闹了。 秋天的田野里金灿灿的一片,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丰收的喜悦。

瑟瑟金风吹来,望无际的稻田像大海泛起了波涛,沉甸甸的谷穗像怕羞的姑娘腼腆地低着头。

秋天的田野,丰收的田野,充满希望的田野呀,我赞美你,歌颂你。

秋天到了,家乡的田野就像一位浓妆艳抹的新娘,大地为她穿上鲜艳的绣花衣裳。 初冬里,山野的绿色也尚末褪尽,还有一星半点的草梢还没被染黄。

草原的春天更美丽。春天一到,一群群的绵羊、山羊在草坪上安闲地吃草,像一颗颗洁白的珍珠撒在辽阔的草原上。一匹匹雄健的骏马,在草原上欢快地奔跑、追逐、嬉戏。

隆冬,家乡的田野悄悄脱去了“金装”,换上了银白色的“衣裳”,到处都银装素裹,玉树琼枝。

在那广阔的田野上却是另外一番景象:一片片即将成熟的稻子,在微风的吹拂下,层层波动,向前涌来。

北方5月的田野更美。这时的大地早已苏醒了。小草钻出地面,发出了嫩芽,给田野披上了一件绿色的衣裳。各种各样叫不出名的野花也竞相开放了,红的、黄的、蓝的„„把绿色的田野点缀得更加美丽。它们尽情地展示着自己,仿佛在说: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大地睡醒了,花儿开放了。”蜜蜂飞来了,蝴蝶飞来了,它们在花草间飞舞、嬉戏,尽情地享受着春天的无限乐趣。远处的稻田里,农民伯伯正在插秧,他们个个笑逐颜开,从那舒展的眉头上不难看出,他们播下了希望的种子,仿佛已看到了秋天丰收的景象。

多么辽阔无垠的西北高原啊,高原上空,无数美丽的发亮的银白色云团,飘忽闪烁,如白玫瑰花随风飘浮。我发现,云影遮罩着的地段,黄河是深黑色的,阳光直射的地段,黄河就闪着阳光。这广大的高原的奇景,使我惊讶得无法形容・・„ 一到青纱帐起,白云满天,这整个平原就是一片望不到边的滚滚绿海。一座座城镇,就像漂浮在海上的绿岛似的。

田野是那么美丽!一方格、一方格的,就像棋盘一样,而且都涂上了柔和的、美丽的颜色:黄的、绿的„„远处山上,一条洁白的“缎带”―兵营的围墙铺在崎岖的高山上。可惜这条白“缎带”不长,要不,真有点像万里长城呢!望着这样美的景色,我陶醉了,不禁低声赞叹道:“江山如此多娇!"

家乡的北面是一望无际的草原,远远看去,仿佛和远处的青山相连。茫茫的大草原一碧千里,到处翠色欲滴,好像绿色的绒毯,上面还布满了五颜六色的小花儿,又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美丽的图案。草原上住着勤劳勇敢的哈萨克族人。他们放牧着一群群牛羊和骏马。每天,他们骑着骏马,挥动着鞭子,赶着牛羊放牧在草原上。骏马在奔跑,牧民在歌唱,那草原上的小花儿、牛羊、骏马、牧人,构成了一幅极美的图圆。

国野金色的霞光,犹如一只神奇的巨手,徐徐拉开了柔软的雾帷,整个大地豁然开朗了。如画的风光尽收眼底:田野一条条银渠纵横交错;山岗一道道凌空飞架的渡槽,把个个山塘水库串连起来,仿佛银练串珍珠,佩戴在这缤纷斑斓的大地;一根根横跨蓝天的高压线,伸向远方,去连接着一座座电灌站,像琴弦般日夜弹奏着丰收的乐章。

田边地头,野花丛丛,多姿多彩,飘散出阵阵清香・・一我又抬头远望,那一望无际的稻田像铺满了一层金子,再加上一块块深绿色竺麻地的映衬,把大地装扮得分外漂亮。

秋天的田野是美丽的;秋天的田野是迷人的。

一个晴朗的日子里,我兴致勃勃地回老家去欣赏秋天的田野。远远望去,黄澄澄的稻田,翻腾着滚滚金波,好像灿烂的彩霞洒落在田野。沉甸甸的稻穗,压得稻秆直不起腰来。可是,它们还是使劲地随风摇摆,好像在为金色的秋天舞蹈。我踏着田间小路一边前行,一边闻着稻谷的清香,仿佛看到了人们挥镰收割的情景。 春天,冰雪融化,万物复苏。碧蓝如洗的天空中放牧着白云。春雨轻洒,草儿发芽,大地一片青青。白蘑菇般的蒙古包点缀在绿茵如毯的草原上格外醒目。牧羊姑娘那动听的歌声在草原上回荡,成群的牛羊,像天上片片白云飘落大地,真是美景如画呀!

什么田野?作词篇二
《关键词——田野工作方法》

关键视窗 所谓的田野工作(field work)方法是指经过专门训练的人类学者亲自进入某一社区,通过直接观察、访谈、住居体验等参与方式,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的过程.田野工作是人类学的核心,也是人类学学科的明确特征,既是一种实地获得文化理解的方法及其研究技术与工具的手段,也包含着一种文化实践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现代意义上的人类学田野工作的基本方法,始于美国的摩尔根而成型于英国的马林诺夫斯基.摩尔根是19 世纪与所研究的对象直接接触过的少数人类学家之一.他曾多次访问北美印第安人居留地,并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不过,19 世纪的人类学家和民族学家,大多都不从事田野调查.他们不是从土著民族中直接收集资料,而主要是依靠传教士、探险家、政府官员和旅行家撰写的关于各地土著民族的资料,致力于重建人类文化的历史,解释各地文化差异的原因.

19 世纪末是现代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的萌芽时期.第一位到原始民族中从事田野调查并以此为基础撰写民族志的学者是英国人类学家B·斯潘塞,他曾与F·吉林合作调查研究澳大利亚中部的土著民族.1898 —1899 年,由英国人类学家A·C·哈登率领的考察队,到托雷斯海峡一带的土著民族中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其成员有里弗斯、塞利格曼、威尔金等人类学研究者.他们在当地的土著民族中调查了五个多月,通过翻译较为系统地收集了土著民族的社会和文化资料.

与此同时,在美国人类学界,也产生了相似的方法,被誉为美国现代人类学之父的博厄斯是这一方法的创始人和推行者.博厄斯原籍德国,他于1883 —1884 年曾作为德国的地理学家参加了加拿大巴芬岛考察团,并在爱斯基摩人中生活了几个月,从而认识到人类学研究的重要性,并转向人类学研究.1886 年,他又到美国西北沿海地区考察印第安人,并于1887 年定居美国.在他的指导下,一大批美国人类学家开始从事关于印第安人的调查研究.20 世纪初,更多的人类学家开始直接到土著民族地区进行调查活动.这种情况在英国尤为突出.里弗斯于1901 —1902 年考察了印度南部的托达人,1908 年到西所罗门诸岛调查,1914 年又

到美拉尼西亚考察.塞利格曼于1904 年到美拉尼西亚调查,1907 —1908 年又携同妻子考察了维达人.里弗斯的学生拉德克利夫- 布朗于1906 —1908 年到孟加拉湾的安达曼群岛调查岛上居民,又于1910 —1912 年调查了澳大利亚的土著民族.在田野调查方面,马林诺夫斯基是英国学者中最为典型的一个.他原籍波兰,1910 年到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就读,师从塞利格曼和韦斯特马克学习人类学.1914 年,他在马雷特、塞利格曼的大力支持下,参加罗伯蒙特人类学考察团,到新几内亚和美拉尼西亚进行实地考察.时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因他属于敌对国奥匈帝国(当时的波兰属奥匈帝国) 的公民,被当地政府拘留,后由于他的同行和在伦敦的朋友出面担保而获得自由.地方当局还准许他进行人类学考察,使他有较长时间在新几内亚及其邻近岛屿对异文化做详细研究.他曾三次到新几内亚土著民族中做实地调查:第一次是在1914年9月至次年3月.地点是在新几内亚东南海岸外的小岛--一一梅鲁岛;第二次是在1915年6月至次年5月,地点是在新几内亚东北的特罗布里恩德群;第三次是在1917年10月到次年10月.重返特罗布里恩德群岛考察.他学习当地土著民族的语言,直接观察土著民族每天的生活,获得了很多第一手的资料.这样长时间的田野调查,是西方人类学界从未有过的.马林诺夫斯基由此创立了人类学田野调查和撰写民族志的科学方法,并从理论上和技术上归纳出一套科学的田野调查原则.

马林诺夫斯基的调查方法,后来成为西方人类学社区田野作业的范式.根据这种方法,人类学家通常要长期居住在被调查民族的一个小社区中,通过“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这两种方法了解当地居民的生活和行为方式,熟悉当地居民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及心理特征等,研究其文化全貌.1

马林诺夫斯基的田野调查方法和撰写民族志的方法,主要是在调查原始民族的基础上形成的,比较适用于无文字的、尚未分化的简单社会,对于历史悠久的复杂社会则不完全适用.80多年来,西方许多人类学家和民族学家吸收了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调查方法,发展了马林诺夫斯基的田野调查方法,使之逐步完善.而在结构功能主义创立之后,田野工作方法也经历了发展和变化,其基本内容可概述如下.

一、研究对象:从异文化向本土文化的转变

早期的人类学为了服务于西方列强在世界范围内殖民统治的需要,一直以“野蛮民族”、“异文化”等为研究对象,故田野工作总是在异邦展开.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急变,人类学家已不能方便地出入“异文化”的国度了,而且随着全球化浪潮的高涨,异邦与本土之间的差异正在缩小,西方国家自身内部的各种矛盾日趋明显,这一切促使着欧美人类学研究开始了本土化的进程.

传统人类学均以“异文化”为研究对象,所以相对于被研究者而言,田野工作者的身份不同于当地人.二战以后由于形势所迫,西方学者将眼光从原来的异文化转向本土文化,因此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局内人与局外人之分.一种倾向认为,局内人不适合进行人类学1 何兴亮:《人类学民族学田野调查的历史与未来》,民族研究,2002年第5期

研究.在以与近代文明隔绝的人们为科学的研究对象时,能产生一种舍弃自己所处社会的社会常识和价值观,彻底地对研究对象的区位进行观察的方法.另一种倾向认为,局外人和局内人一样,各有自己的缺陷,因此主张二者兼容.费孝通认为,局外人有“进不去”的问题,而局内人有“出不来”的弊端.因此,无论是局外人还是局内人,都受自身文化背景的限制,他们都不可能判断得那么客观.蒋力蕴认为,田野工作者首先应具备局内人的身份,具备文化心理的相同和理解,但最好具有较长一段时间的局外人的体验,以培养足够的敏感性和客观性.而美国人类学家林顿则主张培养本土学者掌握人类学的研究方法,鼓励其从事本土文化的研究.

二、研究视角:社区研究

志在“以小见大”的社区研究一直是人类学研究的重要视角.然而,人类学家在由简单而封闭的小型社会研究转向复杂大型社会的研究过程中,很多人一直在置疑着小型社区研究的代表性.如果是同质型的小型社会,一个村落的研究对于社会整体结构的把握会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但在如此大规模的复杂社会中,社区研究理论确有不完善之处.小社区仅仅是更大复杂社会中的一部分,社区本身自觉不自觉地受到来自各个层次网络的影响.因此在进行社区研究时,许多人类学家总是把田野材料置于更广阔的视野之中,这样才产生了具有很高理论水准和富有解释力的佳作.事实上,人类学者通过扎实的田野工作,研究一个个具体的文化,然后从这些文化的比较研究中探索人类文化的普适性特征.尽管有人质疑小社区的田野调查所得资料的代表性,但作为人类学独特的“以小见大”式的研究,还没有任何一种方法在可信度和研究的深度上与之相比.

三、研究假设:悬置与预设

人类学者进入田野前需不需要研究假设,这一直是人类学界争议的问题.有学者认为,田野调查的基本逻辑结构是研究者在确定了所要研究的问题或现象后,不带任何假设进入到现场或对象所生活的背景中,通过参与观察,收集各种定性资料,在对资料进行初步分析和归纳后,又开始进一步观察和进一步归纳,通过多次循环,逐步达到对现象和过程的理论概括、归纳和解释.但也有学者认为,人类学观察的前设性条件是观察的形式和结构问题,而问题的提出,往往是从理论预设开始的.事实上,人们对事物的观察总是有目的性的,也总是带着一定问题意识的.否则,人类学田野调查就像是一直没有触角的蚂蚁,到处乱撞.然而,研究预设并不是研究结论,也绝不可能演变成为了论证预设而有选择性地在田野中搜集材料.研究预设在田野中或被证实,或被证伪,或进一步具体化、清晰化.

四、研究途径

传统的人类学田野工作将西方与非西方、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习俗与理性等截然分开,并认为凡是传统的就是乡村的和习俗的,凡是现代的就是理性的和城市的.这种二分观念决定了田野工作采用一种自上而下的“文明”与“野蛮”的研究途径,将西方社会置于中心地位.然而,当今世界的跨国文化交流与合作、科技的发展、人口的流动,已经大大缩

短了田野工作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的距离.这些事实推翻了来自西方的传统与变迁对立、习俗与理性对立的观念.事实上,在田野工作中,人类学家和研究对象都是平等的,他们都是文化的表述者.

五、研究方法

1、时间的“长”与“短”

一般认为,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周期以一年为标准.如果调查的时间短于一年,就不大可能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度的了解.但是,“几上几下”式的短期调查,由于使田野与书斋密切结合,避免了单纯的行为主义调研,同时又节约经费,因而日渐受到研究者的青睐和推崇.

2、地点的“生”与“熟”

人类学田野调查多半是研究异文化的,即大多以“生”地作为调查点.一般而言,如果从一开始就研究自己经常看到的文化,要发现其中深层次文化的运行规则,往往是不容易的,也容易犯熟视无睹的错误,“想当然”地忽略一些重要的东西.但以“生”地为调查点,也存在许多不利因素,如需较长时间才能进入田野,存在着语言、文化上的沟通障碍等等.而“熟”地也未必不是好的调查点,也有许多人类学者回家乡做田野调查,这样不但可以节约经费,还可以迅速进入“田野”这种有特殊关系的社区.

3、观察的“入”与“出”

有学者认为,在人类学田野调查中,主要有四种程度不同的观察:局外的观察,这是比较客观的,其分离度也高,但卷入田野的程度最低;观察者的参与,观察者参与到田野中,但参与其中的程度适中,仅是以观察者的身份参与,同时保持了客观的立场,这种参与观察最难做到;参与者的观察,观察者已经深深地参与进去了,但还能够有一些观察,有一点客观;完全参与者,很多的是完全的主观参与,只能形成主观价值判断.在调查过程中,能否参与、参与到什么程度、观察到什么程度都是参与观察中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传统民族志,亦即现实主义民族志作者在对“异文化”的描述中非常强调写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为了表现其“科学性”,在其著述中往往采用“当地人”的观点,尽可能使用主位研究法.当他们看见某人做某事时,他们不说“我看见某人做某事”,而是说“某人做了某事”.这样就产生了两种互相矛盾的效果:一方面作者让他们的作品表现出一定的“科学性”,另一方面使读者不知道在田野工作中人类学者的知识与他们获得知识的方法之间的联系.从20世纪60年代起,人类学理论发生重大转变,尤其是在民族志的撰写上对由马氏所确立的传统民族志提出反思,于是人类学界出现一股对民族志做出新实验的潮流.这一潮流的基本特点有三:一是把人类学者和他们的田野作业经历当作民族志实验的焦点和阐述的中心;二是对文本有意识的组织和艺术性的研究;三是把研究者当成文化的翻译者,对文化事象进行阐释.

4、深度访谈与问卷调查的有机结合

人类学田野调查除了参与观察以外,另一重要方面就是深度访谈.有一些问题是难以直

接观察出来的,只有通过深层次访谈才能把这些问题“聊”出来.这种深度访问方法在效度上是很高的,即针对所问问题得到了真正需要的满意程度很高的材料.但是,其信度却不一定高,即每次所问的结果未必相同,不一定能重复.与人类学深度访谈相比照的是社会学意义上的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信度很高,具有可重复性,其最大困境就是有时效度很可疑,即得到的结果不一定令人满意.

六、研究目标:科学性与人文性

一般而言,科学追求通则,人文追求个例.人类学是研究文化通则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学是一门科学.但是,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研究对象是人,研究者也是人,研究对象有各种的感情因素,在对文化的解释上也会因研究者而异.因此,除了追求文化通则即追求科学性之外,人类学田野调查也应从个体的立场出发来理解具有丰富感情的研究对象即强调人文性.早期的人类学,是以科学性为目标的.之后,人们开始对田野调查的科学性表示了怀疑.以美国人类学家吉尔茨为代表的意在追求人文性的阐释人类学应运而生.

七、研究目的:学术与应用

学术与应用之争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个长期存在的实际情况.利奇和费孝通在学术与应用之争上执不同的观点.利奇注重理论建设,他反对学术与应用的结合,认为人类学的使命就在于揭示或探求族群(种族/民族)优越感.他认为通过深入而细致的地方性研究获得的知识,对于任何人类社会的调查都是适用的.而费孝通则主张二者相结合,并倡导立足于实践的人类学类型,对利奇的纯学术研究执批评态度.2

作为最基本的研究方法,田野工作对于人类学研究的意义重大.3

首先,人类学是对不同社会的比较研究,其中田野工作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最理想的调查地是与研究者成长的社会完全不同的社会为研究对象.例如,对于日本的研究者来说,至少主要的田野要在日本以外的地方进行.关于这一点在后面还要涉及到,不过这里要说明的是人类学的研究者和民俗学以及社会学的学者有着很大的不同.这是因为人类学者以掌握调查对象的社会的语言为必须的条件(通过翻译的调查在调查中不能获得好的材料).所以,即使在调查前已花了很长时间来学习那种语言,但在调查地若能自由地使用,至少还需要花相当长的时间.另外,为了了解人们生活的全部节奏,至少以一年为周期是非常必要的.开始的时候,对于那个社会背景的了解还不充分,容易把很多的东西搞错,即使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再次重复这个调查周期也是非常必要的.事实上,对于社区的人们来说,研究者成为非常自然的社区中的一员,社区的人们已非常习惯研究者要得到的资料,要达到这一目的,至少需要半年的时间.

因此,人类学的调查,像在社会学中经常使用的问卷法、在民俗学中经常采用的那种听取一般称为知识渊博的人(这种人不管在什么样的社会都有)的口述的话语的方法,并不是主要的方法.不用说要避开这样的方法.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人类学是根据把握研究对象的整2

3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744399.htm?fr=ala0_1 中根千枝《田野工作的意义》,《新华文摘》2001年第5期

什么田野?作词篇三
《歌词三首》

《歌词三首》教学方案

主讲老师:常州市北环中学 祝畅红

学段:初中 学科:语文

版本: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单元:第六单元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结合演唱背景和创作背景,说出歌词表达的思想内容。

2、能抓住歌词中的重要词句,体会作者寄寓在歌词中的感情。

3、能根据自己对歌词的独特感受和认识,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教学过程

《我的中国心》

模块一:明确目标

教学板块1:导入目标

同学们好!可以说,人类自从有了语言,也就有了歌,歌与人类生活紧密相连,它记载了人民的生活,它是人民心灵的呼唤。没有一个民族没有表现自己欢乐、痛苦、希望与理想的歌,而我们中华民族更是一个歌的国度。每首歌都有曲调和歌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曾唱响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上的《我的中国心》和《在希望的田野上》这两首歌的歌词。学习这两首歌词,我们要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模块二:感知大意

教学板块2:了解背景

下面,我们先来学习《我的中国心》这首歌的歌词。为了便于大家深刻理解

课文,有必要先向大家介绍一下有关的背景。这首歌的词作者是香港作家黄霑,首唱者是香港歌手张明敏。

们一起聆听这首《我的中国心》。

教学板块3:理解内容

当张明敏身穿一身白色唐装,颈挽一条红色围巾,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深情并茂地唱起这首歌时,全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此后这首歌曲广为流传。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我的中国心》的歌词,思考以下问题:“我的中国心”有什么深刻的内涵?祖国的大好河山有许多,为什么歌词中仅提到“长江、长城、黄

山、黄河”呢?这首歌为什么引起了全国人民特别是全世界海外游子的共鸣呢?

刚才,同学们都经过了认真的阅读和思考。下面,老师也把自己的理解和大家交流一下。

“中国心”是歌曲中反复吟唱的主题词,洋装在身改变不了,身在他乡改变不了,无论何时,无论何地,胸中跳动的永远是一颗中国心。

这让我想起了一位科学家。他是第一位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用中文发表演讲的获奖者。他的发现,被国际高能物理学界誉为物理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因为有他,斯德哥尔摩的诺贝尔奖颁奖大厅里,自从1901 年第一次颁发诺贝尔奖金以来的四分之三个世纪中,第一次响起了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人的主要语言——汉语。他就是丁肇中。虽然多年来在美国工作、生活,但他仍深深眷恋着哺育他成人的中国。他忘不了自己是炎黄子孙。根据规定,获奖人应以

本国语言在颁奖典礼上演讲,但这一天,丁肇中怀着激动的心情登上了伦琴、爱因斯坦、居里夫人和许多科学巨匠站立过的讲台,用中文发表了他的演讲。他通过这篇演讲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之情。

人有国籍之别,心却无地域之分,中国心就是心中永远装着祖国,永远念着祖国的炽热感情。

“中国心”是歌曲中反复吟唱的主题词,人有国籍之别,“心”却无地域之分,“中国心”就是心中永远装着祖国、永远念着祖国的炽热感情。

黄河是母亲河,孕育了伟大的华夏民族;长江,也是中华文明的诞生地;长城,被誉为世界奇迹,是中国的象征性建筑;而黄山,是祖国最美的风景区,是世界自然遗产。

长江、长城、黄山、黄河都是能够代表祖国的河山,而且在名称上又是那样的巧合,用它们来借代祖国,形象而具体,作为歌来唱,显得非常自然、和谐。

屏显图片

“长江”“长城”“黄山”“黄河”,最能代表伟大的华夏文明和壮美的祖国河山,用它们来指称祖国,形象而具体。在文字上,形式整齐,音韵和谐。

一位在国外的留学生在他的博客里写道:“我也喜欢张明敏的歌,不过最喜欢的,还是他的《我的中国心》。太感动了,在国外的时候,怕几首歌。怕听到《故乡的云》,更怕这首《我的中国心》。”

一位两届奥运国手,亚运会击剑冠军在接受访问时这样说:“没移民前听张明敏的歌《我的中国心》只是觉得旋律动听,歌声美妙。如今再听这首歌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远离母亲的思念才是最真诚的思念。我和大多数华侨一样,我们之所以无怨无悔的利用自己的时间去当义工,默默无闻的去奉献爱心,就是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拥有一颗中国心。因为在国外,我们代表的就是中国。”

是的,我们从歌曲中可以切身地感受到一腔对祖国的热爱,作为中华儿女,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那种与祖国息息相关、心心相印的感情。

这首歌唱出了中华儿女热爱祖国的共同心声,集中体现了海外游子思念故乡的普遍情结,表现了海外华人与祖国息息相关、心心相印的感情。从而激起了所有炎黄子孙的共鸣。

模块二:体会感情

教学板块4:走近歌手

张明敏是《我的中国心》的首唱,当年他因在央视演唱《我的中国心》而广为人知,张明敏也成为《我的中国心》的代名词,在网上我看到2005年《扬子晚报》登载的对张明敏的专访,介绍了他与《我的中国心》不解之缘。

走近歌手

2005年5月11日《扬子晚报》登载了一篇对张明敏的专访:

记者:从1984年的春节晚会首唱《我的中国心》

,你一曲成名,而这首歌也久唱不衰,能记得这首歌唱过多少次?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哪几次?

张明敏:唱过多少遍数不尽了,观众也最喜欢我唱这首歌,逢演出必唱,至少已过万次了。给我印象最深的有这么几次:第一次是1984年春晚,当时我还不知道央视这么厉害,第二天是初一,我上机场回香港,沿途就有很多人对我招手,在机场入关时,看我的人简直是在夹道欢迎,人人都指着我说:那不是唱“我的中国心”的人么!

1988年为亚运会在全国做巡回义演,共演了157场,开幕在天津,闭幕在北京首体,现场都是很轰动。

今年春节前随央视“同一首歌”艺术团在美国硅谷演出,当“我的中国心”唱响时,华人们个个热泪盈眶,演出完了,一名老教授激动地对我说:离开了中国,才知道什么是中国心,几十年在海外,备尝艰辛,每当心酸时,总在心中唱着“我的中国心”

教学板块5:理解感情

这首歌仿佛从人心底生发,无论身处何处,只要胸中跳动着一颗中国心,都无一例外被这颗赤诚之心打动、共鸣,深受感染。相信这首歌也打动着你我他,请同学们再读歌词,找出最打动你的歌词,找出最能打动你的词句并用批注法写出这些词句中所蕴含的感情。

理解感情

再读歌词,找出最能打动你的词句并用批注法写出这些词句中所蕴含的感情。

为了便于大家批注,老师选取文章中的一部分作了一个示范:

【原文】我的中国心

【批注】“中国心”也就是心中永远装着祖国,永远念着祖国。这寄托着身在异国他乡的海外游子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交流结果。时间约8分钟)

这段时间仿佛过得特别快,同学们读得投入,分析得动情,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

【原文】河山只在我梦萦,祖国已多年未亲近。

【批注】一个“只”字,情深意长。是啊,离开祖国,已不知多少年了,有的甚至从未踏上过祖国的河山。可是不管离开了多少年,哪怕从未见过,梦里都是祖国河山的影子。“梦萦”“多年未亲近”点明了赤子的身份。这里包含了深深的思念,同时也有着深深的遗憾。

【原文】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

【批注】“长江”“长城”“黄山”“黄河”,都是能够代表祖国“河山”的具体物象,

“重千斤”把不可以斤两计的对祖国的感情用斤两表达出来,形象地表现祖国在海外游子心中的分量,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

【原文】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

【批注】血的流动,应该说有声音,可是谁也不曾听到;而这里用“澎湃”突出了声音之响。不仅声音很响,而且诗人还听出了这是“中华的声音”。——这是来自心中的声音!这是融在血里的声音!是海外赤子永不改变的爱国之心的表白。

教学板块6:深入体会

是啊,“中国心”是心中永远装着祖国,永远念着祖国。中国心的体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丁肇中永不忘记自己的母语——汉语;那位曾经的击剑冠军默默无闻地为他人奉献爱心;2003年3月18日,温家宝总理在北京会见中外记者,温总理以他渊博的学识和惊人的记忆力,即席吟诵了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晚年在弥留之际写的一首极其哀婉动人的诗篇《望大陆》。在这动人的诗篇中,我们分明看见于右任先生对祖国的无限深情,一颗永远不变的中国心。下面我们来欣赏2006新年新诗会上的诗朗诵《望大陆》。说说你认为于右任先生的“中国心”体现在哪里,为什么?

我们希望通过于右任诗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课文所抒发感情的理解。

于右任照片及介绍

《望大陆》朗诵MTV 深入体会

你认为于右任先生的“中国心”体现在哪里,为什么?

《望大陆》原文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什么田野?作词篇四
《歌词三首》

什么田野?作词篇五
《在希望的田野上》

什么田野?作词篇六
《歌词三首(1)》

什么田野?作词篇七
《我们的田野歌词》

我们的田野

我们的田野,美丽的田野。碧绿的河水,流过无边的稻田。无边的稻田,好像起伏的海面。 平静的湖中,开满了荷花。金色的鲤鱼,长得多么肥大。湖边的芦苇中,藏着成群的野鸭。 风吹着森林,雷一样的轰响。护林的工人,守卫一棵棵大树。风吹着林海,掀起一阵阵波浪。

森林的背后,有浅蓝色的群山。在那些山里,有野鹿和山羊。人们在勘测,那里埋藏着多少宝藏。

高高的天空,雄鹰在飞翔。好像在守卫,辽阔美丽的土地。一会儿在草原,一会儿又向着森林飞去。

什么田野?作词篇八
《歌词三首》

什么田野?作词篇九
《山水田园诗歌》

山山水水总关情——山水田园诗解读

一、山水田园诗概况

⒈概念

诗人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水,悠闲的田野,创造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和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

2.山水田园诗特点

以描绘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为主要内容,表现返朴归真、怡情养性的情趣,抒写隐逸生活的闲情逸志。他们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淡远闲适,写景状物工致传神,语言质朴淡雅,提高了诗歌表现自然景物的艺术技巧。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山水田园诗思想情感

表达对仕途官场的厌倦,对归隐山林的向往和对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热爱,是山水田园诗中最常见的情感。为了表现这些情感,诗人总会选择一些富有代表性的、融入了自己爱憎情感的景物,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一)热爱自然,钟情山水

这类诗歌中,诗人往往用饱蘸热情的笔表达自己对宁静、平和、归隐生活的向往,抒发闲适自得的心情。同时,这类诗也歌颂劳动生活,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意,歌颂农人勤劳、热情、淳朴及乡村生活的幽静平和等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渭川田家》(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问题: 这类诗歌中,诗人常会选取哪些富有特点的景物(意象)?你认为这些景物与诗人的热爱田园之情能做到和谐统一、情景交融吗?请结合诗歌举例予以分析。(学生讨论解决)

1.表现对闲适恬淡的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的诗歌中常描绘的景物有:

2.这类景物的共性特点及情与景的关系:

(二)厌恶官场,向往隐逸

诗人们通过对山水风光、田园生活的描写,来表达尘世官场的污浊、对现实的不满,怀才不遇的苦闷,以及对自由的追求和对宁静、平和、隐逸生活的渴望,抒发一种宁静闲适的生活情趣。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独来去。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问题:这类诗歌中,诗人常会选取哪些富有特点的景物(意象)?你认为这些景物与诗人的隐逸之情能做到和谐统一、情景交融吗?请结合诗歌举例予以分析。(学生讨论解决)

1.常出现的景物有:

2.常出现的人物有:

3.这些景物和人物的共性特点:

(三)淡泊宁静, 志趣高远

这类诗歌往往对环境超凡脱俗的刻画,表现主人公淡泊宁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趣,抒写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思是靠近外城。

(1) 诗人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2)诗作是从哪两方面来刻画这一形象的?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四)感情复杂,不一而足。

作者在诗歌中表现的情感不止一种,往往是闲适、寂寞、岁月流逝、报国无门、远离他乡等二种或多种的并存。还有一部分诗作反映农村生活与人民生活的贫困,或揭露封建剥削(主要是范成大)

野望(唐)王 绩

①②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③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注]①东皋(gāo):诗人隐居的地方。 ②徙倚:徘徊义。 ③采薇:此处用古代隐士伯夷、叔齐的典故。武王平定了商纣,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扣住“望”字有层次地展开景物描写的。(4分)

(2)结合全诗说说作者在对山野秋色的描写中表露了怎样一种心情。(4)

三、方法总结:

解读山水田园诗必须要掌握的一个方法是什么?——借助诗人所描绘的景物体会诗人情感。

山水田园诗,它们是自然的画卷,更是诗人情感的载体。田园一角,“鸡鸣桑树颠,狗吠深巷中”,“牧童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王绩〈野望〉),湖光山色,“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後。”(王维〈新晴野望〉)这些景物,一旦进入诗篇,总是会打上诗人情感的烙印,或愉悦,或宁静,或闲散,或孤清„„真是山山水水总关情,一切景语皆情语。

鉴赏山水田园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一)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如《宿建德江》:“野旷天地树,江清月近人。”中的“旷野”、“天”、“树”;三个意象就写出了“原野空旷,天空在与地平线相接的地方从树梢顶上倾斜下去的景象”。第四句中的“清江”“月”,正是因为明月在天,而江水清澈,倒影在水中就好像在人的身边一样。从这两句看作者既有远眺,也有近观,给人既辽远又逼真之感。

(二)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意境是诗的核心,意境的把握是诗的形象的深层理解和感悟。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中国古典诗词最常用的艺术手法就是通过形象或描写的景物来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

体味诗歌的意境,要能把握诗中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什么样的生活画面,画面组合所表现的情境氛围,或恬淡宁谧,或清新淡雅,或明丽绚烂,或雄浑壮丽,从而把握诗歌的感情,或是热爱自然钟情于山水,或是淡泊宁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的情怀,或是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或是复返自然后的一种宁静闲适的生活情趣等。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就是一首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的诗。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天际碧水带走诗人的无尽思念。诗人的惜别之情,从每一个画面中渗透出来。

鉴赏示例:

村夜 自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两句写景,信手拈来,气氛淡雅凄清,给人寂寞萧条之感,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的孤独寂寞的感情,寓情于景,而非直接抒情。寂寞的诗人“独出门前望野田”,似乎想凭此排解烦闷,“月明养麦花如雪”,写景转为轻快明丽,诗人的心情肯定也立即欣慰。

全诗前后的写景,色调气氛不同,形成鲜明的对比。诗人巧妙地借助景物色调的变化,反映出诗人情绪的微妙变化。转换灵活自如,不着痕迹,朴实无华,浑然天成。

(三)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一般地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这里牵涉到一个感情寄托的问题,分析诗歌,应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拔高作品的思想内涵。

孟浩然(689-740),湖北襄阳人,与王维齐名的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写作山水田园诗的诗人。生活经历简单。一生不仕,大部分时间隐居在故乡鹿门山,写了很多表现隐居逸兴的田园诗;40岁时曾往长安求仕不成,后漫游吴越,穷山水之胜,写了不少抒羁旅行役心情的山水诗。他的山水诗往往在抒写孤高的情怀中夹杂着失意的情绪,在以景自娱中融入了旅愁乡思的情怀。如《宿建德江》《江上思归》等。他的田园诗主要是写隐居生活的高雅情怀和闲情逸致。如《过故人庄》。

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山水田园诗一般通过写景来抒情,所以要善于分析诗歌描写景物的方法,才能准确把握所写景物的特点,从而把握诗歌的感情。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⑴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变化。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水近人”作者采用了远近的手法。

⑵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

⑶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

①虚实结合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

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如欧阳修的《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实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②动静结合

在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若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动静结合,是指对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例如杜甫《绝句》中的三、四两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诗人工笔细描衔泥飞燕、静睡鸳鸯,动静相间,相映成趣。

王维的名篇《山居秋暝》中就有这样的例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班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第二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以动衬静,是指用动态的景物、喧闹的声音来衬托环境的静谧,以明衬暗是指用光亮来反衬环境的幽深。例如王维的《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一、二句以“响”衬“寂”,空谷传音,愈见空山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三、四句以“明”衬“暗”,余晖射入深林的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构成强烈的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

③点面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柳宗元《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 ;也可以用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对其它事物的描写,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而且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侧面描写,是指通过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为鲜明突出。例如自居易的《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诗人从触觉、视觉、听觉几个角度,生动传神地写了一场夜雪,全诗写雪,却不见一个雪字。

⑤渲染

渲染是指对景物作多方面的浓墨重彩的正面描绘,以突出形象。例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此诗从形态、声音的 角度对江畔春景进行了非常细微的刻画,辅之以数量词、叠词、拟声词色彩浓丽,声音喧闹,渲染出春意闹的情趣。

⑥白描

白描是指用最简洁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绘出鲜明生动的形象。例如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这首诗用极其凝练的诗笔,描绘出 一幅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的寒山夜宿图,每句诗都构成一个独立的画面,没有浓墨重彩的描绘,寥寥几笔,但形象呼之欲出,诗中有画,画外见情。

总之,景物描写,只有不拘一格,不一而足,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观察,详尽描摹,才能塑造出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

⑷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乐景衬哀情

①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 、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②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四、实战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全国卷(四川、云南、贵州、陕西 )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2、2004年全国高考天津卷

听蜀僧浚弹琴 李白

①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②③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1)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全国卷(四川、云南、贵州、陕西 )

雨后 池 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什么田野?作词篇十
《《在希望的田野上》 - 歌词》

《在希望的田野上》 - 歌词

作词:陈晓光 作曲:施光南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 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 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 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梁, 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

哎咳哟嗬呀儿伊儿哟咳,

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生活, 为她富裕为她兴旺。

我们的理想在希望的田野上, 禾苗在农民的汗水里抽穗, 牛羊在牧人的笛声中成长, 西村纺纱(那个)东港撒网, 北疆(哟)播种南国打场,

哎咳哟嗬呀儿伊儿哟咳,

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生活, 为她打扮为它梳妆。

我们的未来在希望的田野上, 人们在明媚的阳光下生活, 生活在人们的劳动中变样, 老人们举杯(那个)孩子们欢笑, 小伙儿(哟)弹奏姑娘歌唱, 哎咳哟嗬呀儿伊儿哟咳,

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生活, 为她幸福为她增光。

1

2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yaoleikaoshi/219621.html

    【什么田野?作词】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