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和水诗句

| 口腔助理医师 |

【www.guakaob.com--口腔助理医师】

山和水诗句篇一
《山水与诗歌》

山水与诗歌

山水与文化有着天然的不解之源。山水养育了文化,文化增添了山水的灵性。没有山水的养育,文化便缺少了根基与源泉;没有文化的滋润,山水便缺少了精神和韵味。山水与文化相得益彰,相映生辉。诗文使山水变得灵气飞动,绘画使山水变得形象传神,宗教使山水变得深沉含蓄,传说使山水变得温馨浪漫……今天我只谈谈山水和诗歌的关系。

自然界蕴涵着无穷的魅力和深刻的哲理。人们在自然界中辛苦劳作,繁衍生息,领受自然的恩泽,感悟自然界的真谛。许多的文人都会寄情于山水,因为山水的启迪,他们性情清灵,文思泉涌。陶渊明归隐田园,才会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感受;王维夜居山间,才有了“明月山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名句;白居易江边看春日初升,才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千古流传……

我国古代写山水诗歌的诗人很多,而最出名的当属王维和孟浩然。

诗歌中王维以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禅”的意境,在诗坛树起了一面不倒的旗帜。孟浩然则主要是将山水田园和隐逸生活结合在一起描写的。

王维山水诗写景如画,在写景的同时,不少诗作也饱含浓情。王维的很多山水诗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表现自己的闲适生活和恬静心情。"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既写出了空寂之境,也显示了自然界的韵味。

在诗的意境上,王维擅长唯美悠远、似有似无、若即若离、恍恍惚惚境界的创造。

王维的山水诗,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清寂空灵的山林和光景明灭的薄雾,淡淡诗情和浅浅的画意,他的山水诗中的禅意,也是我们当今匆匆社会的值得体味的东西……

关于孟浩然的山水诗歌,我们非常熟悉的就是《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洞庭湖水,浩浩荡荡,湖上水气蒸腾,看去迷茫一片;湖面波涛汹涌,惊涛拍岸。分不出哪是水哪是岸,辨不清哪是地哪是天。面对此情此景,孟浩然想到的是仕途的艰辛,于是写下了此诗。将洞庭湖的浩瀚之景展现的淋漓尽致。

水动,山静;水阴,山阳;水谦逊,山高傲;水依偎大地,山向往天空;水容纳游鱼,山呼唤飞鸟。山与水相互依靠,有山必有水,有水必有山。正因为山与水永远在一起,才使得文人永远都在对比着它们。在文人眼中水有着阴柔的美,而山则代表着刚强的一面。当你焦躁时,你可以来触摸水的妥帖;当你忧郁时,你可以来汲取山的耿介。山与水都是有灵魂的,而这些灵魂也只有那些靠近它们的文人才懂得。

山与水靠着文人的笔墨,向世人述说它们的感知。从动到静,从有到无,真正的文人似乎都只爱山与水。他们要的是一种清幽,而这种清幽却只能在山与水间寻得。于是许多文人会在有山有水的地方结庐居住,只是种花理草,不问世事。也许,他们认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完全融入山水之中,体味其精妙!

简朴的季节,简朴的风物,在充满慧心的诗人手上略加安排,就可以充满灵气,焕发出动人的诗意。山水草木之中,处处不缺诗情画意,关键在于你要有一双发现诗意的眼睛和一颗灵动的心。

山和水诗句篇二
《诗与山水(1)》

类来自于大自然,其生命状态与宇宙万物是如此的息息相关,以至于无论我们如何的自夸人类的伟大,都无法否认大自然乃是一切的基础与源泉;因此,在群居的社会生活中我们便时时产生着那种回归的冲动,而这种种的向往与心灵的召唤就时时的相应体现于中国的山水诗中,并且从中我们发现这种感念竟是如此的千古一理,因为我们的源头都在自然。

“一切水映一月,一月印一切水”,佛家的这一偈语道出了山水的诗性:澄净的夜空、寂静的山川再加上那感悟天地之心,体现的既是诗也是画,更是生命性灵的彰显。正是因为有感于此,胡晓明先生在其著作《万川之月》中讲道:山水的灵性在于它昭示着千古的诗心,千古的孤独、静寂、冥思、热情与飞扬皆在山水中,轻轻止泊。

毫无疑问,山水诗歌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助成部分。山水诗(尤其是唐诗宋词)里面记载(或者说是回忆,因为每一部作品都可以称为是人类情感与体验的回忆)着的既有雪月归人的漂泊与安顿,亦有逝者如斯的感怀与勉励,更有处处啼鸟的复苏与喜悦„„并且这种生命情愫延续千年以至于无穷,这不能不说是真正性灵的相通之处。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唐代诗人刘长卿在这首诗中,用寥寥的20字刻画了这样一幅寒冬夜景,寒冷却并不萧瑟,在那丝丝的寒意中间,反而分明的透出了遮盖不住的暖意与温馨。

试想,如果在某个雪夜,当我们在温暖的家里,默诵着这首诗,伴着屋外的簌簌雪花声,这将是何等的感动。

在这里诗歌的魅力得以体现,简短词语的堆砌描写仅仅是作为一种载体,真正打动我们的乃是文字背后的情感,正是它把我们与作者的心联系在了一起,穿越了千年的时光。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词文《临江仙》起文便向我们呈现了一种大时空的场面,把这样一种历史,人类的全部历史呈现了出来,把我们每一个读者都纳入到了这一连续的历史链条里面,而且不管你是否意识到或者不管你愿意与否,每个人都无所逃遁。

大气磅礴之中产生无限感慨:悠悠长江、巍巍青山、斯人已不在;同时深深的历史沧桑感中亦渗透出一缕有朋自远方来的喜悦与夕阳几度、生命延续的安慰。而当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旋律响起的那一刻,语言的描述对于这种感受与体验似乎也暂时失效了。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人人都耳熟能详的孟浩然的这首《春晓》则给人以一种欢快明朗的亮色:在某个经历了一夜春雨后的早晨,睡梦中的诗人被那欢快的鸟儿所唤醒,推开窗户,迎面而来的尽是那春的清新与芬芳以及满眼的桃红柳绿。于是诗人亦被感染了,读者也心醉了„„

这种体验,我们又有哪一个没经历过:啼鸟、春雨、清晨、新绿„„这哪一样不是生命的象征?即便是片片的落花也预述着将至的成熟与收获。

(写到这,有感于中国古代诗歌的美丽、词句的凝练与达意,忽然觉得现代诗歌与散文至少在这方面好像逊色不少,虽然后两者也有很多优秀的作品;进而觉得当年在新文化运动中,当胡适之等人大力倡导白话文的时候,钱穆先生坚持文言的作法也未必是全错的了。)

末了,就以白居易的《忆经南》结束本文: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诗与自然

同所有的动物、植物一样,人类只是自然界的一个物种,自然界给了人类的一切,包括物质的与精神的;所以,人类永远只能成为自然界的一部分。

西方有人把诗人称为“会唱歌的芦苇”,很是恰切。如果比诗人是一种植物,诗歌也许是这植物的花朵;如果比诗人是一种禽类,诗歌也许是这禽类的鸣叫。法国著名诗人雨果说:诗人的两只眼睛,其一注视着人类,其一注视着大自然。他的前一只眼睛叫做观察,后一只眼睛称为想像。德国诗人海涅几乎用了同样的话说:“一只眼睛看着社会,一只眼睛看着自然,这是我成功的秘密。”

但是,如果仔细分析起来,诗人在表现诗与自然的关系上,不同时期,不同诗人又各不相同。

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始终有鸟兽草木相随。从“关关雎鸠”到采桑、采薇,到“呦呦鹿鸣”,诗情都是由大自然而缘起。这种关系被人们定性为:比、兴。是说诗人由大自然得到写诗的契机和比喻。但是,在这个时期,自然界里的物种与诗歌是并列的,并没有互相侵入与转化。孔子也认为读《诗经》可以使人多识“草木鸟兽之名”而已,把诗中的自然名物,仅仅当成了一种教科书上的自然知识。 《诗经》主要是民间创作和上层知识分子记史与统治者宗庙祭祀的作品。到了汉代之后,大量的个人创作,改变了诗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过,这时人仍然在大自然之外,自然界的种种物象,多是诗人逃避社会灾难的避难所。最突出的应数陶渊明,他写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秋菊与南山,只是诗人人格的一种象征与精神的一种追求,并不构成情感的共同体。

著名的诗学家与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先生把自然与诗的关系,分为“超物之境”与“同物之境”。所谓“超物之境”,是诗人写了大自然,但仍站在大自然之外,如前边说过的陶渊明。而“同物之境”则不同,是诗人用了“移情”之法。比如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会因为诗人的“感时”而“溅泪”,鸟会因诗人的“恨别”而“惊心”。在这里,诗人和他所感知的自然物象融为一体,诸种自然名物已进入了诗人情感,真正成了诗人情感的共同体。

这种“移情”的思维方式,朱光潜先生认为在欧洲是从19世纪才进入诗歌创作的;在中国则更早一些,古典诗词里是自魏晋之后就逐渐多起来的。

从“比兴”到“移情”,从“超物”到“同物”,对于诗歌创作无疑是一次解放、一次跨越。人和自然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认识的转变,思维方式的丰富,在诗里开始讲究天人合一、相互沟通、相互融和了。

在传统诗歌里,大自然只是诗人的情感背景或情感纽带。写爱情,就必是苹果园或葡萄园,爱情的成熟必以果实的成熟为暗示。

在现代诗里,注重的是自然与诗人情感所构成的意象,一棵草,可以推开自然的大门;也可以成为开启诗人情感和深化认识的钥匙。在诗人眼里,草木有情,自然有灵。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是一棵草、一只昆虫、一片蝴蝶的弟兄。人与自然之间可以默契,也可以如女巫与先知能和自然对话。感知自然的灵性,能使平庸的说教者,变成一位诗歌的天才。

法国现代诗人波德莱尔认为,诗人应该在自然中寻找到情感的对应物。所谓对应物,就是诗人精神、情感外化的替身。恰切地找到这一对应物,诗人就能对一首诗“点石成金”。艾青先生在1938年写下的著名诗篇《我爱这土地》,就是选择了一只鸟作为自己抒情的情感对应物: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将自己比作一只鸟,终生歌唱生养自己的土地;死后,也要埋在这泥土里,甚至连羽毛也腐烂在这土地里面。生生死死都不离开这土地,一种何等深厚、真挚的情感。如果,诗人不是选择了鸟的意象,只是直白地叙说对于土地的热爱,大概难以有如此高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自然是人类之母,亦是人类精神产品——诗歌之母。诗歌发展的每一步,都有自然的伴随与推动,从这个意义上讲,是自然成就了诗人。

不断地熟悉、关注、爱护大自然,从大自然里吸取营养,激发诗情、发展诗歌创作,应该是诗人毕生探求的命题。(今晚报)

中国古典诗词里的“人与自然”

“人与自然”是古今中外文学的永恒主题。当我们被辛弃疾“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贺新郎》)的词句倾倒之时,也会被爱默生的优美文句所感动:“田野和树林给予的最大快乐是人和植物间玄妙关系的暗示。我并非独自一人,也不是没人认识我。它们向我点头,我向它们点头。”(《爱默生演讲录》,[美]爱默生著,孙宜学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P220)文学对自然的态度无疑是对科学主义自然观的反拨,因为科学虽然让我们更真切地发现了自然,但也让我们从合理地利用自然走向占有自然,改变自然,消费自然,破坏自然,而文学对于自然仅仅是审美的。韦勒克说:“审美经验是一种凝神观照的形式,是对审美对象的性质以及性质上的结构的一种喜爱的注意。”(《文学理论》,[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著,刘象愚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P287)

大自然是中国古代诗人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对自然风物的吟诵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感悟,成为了中国诗歌源远流长的一个传统,《我见青山多妩媚》这部古典诗词选本就是这一传统的细致梳理。古代的诗人们决不像大多数当代人那样,只会空洞地赞美自然,或者像旅行团那样用金钱和感官消费自然。他们真正呈现了自然的美。

中国古代诗人对于自然的观察非常细致。孔子说,诗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社会,还可以让我们“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和一切艺术美审活动一样,自然审美也需要关于审美对象的知识,但这不是自然科学的解剖和分析,而是用眼睛和心灵观察到的整体知识,是和布封《昆虫记》一样的博物学。春天,晏殊知道“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破阵子》);秦观也知道“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行香子》)。风雨之夜,春眠醒来,孟浩然断定“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晓》);李清照则断定“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细心的苏东坡发现“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新城道中》);杨万里则捕捉到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 中国古代的诗人能运用出色的语言将自然描述得如画一样生动完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大特色,书中几乎每一首描写自然的诗词,都是一幅山水画、花鸟画和风俗画,让我们心旷神怡。“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是清丽的山水小品;“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梅尧臣《东溪》)是典雅的写意花鸟;“市桥压担莼丝滑,村店堆盘豆荚肥”(陆游《初夏行平水道中》)则是乡村的年画。不仅如此,他们的诗还可以超越图画所提供的视觉审美体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是听觉的审美体验;“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是嗅觉的审美体验。

中国古代诗人将情感和人格转化到自然之中,写出的不仅是客观的美景,而且是丰富的心灵与自然的人性。“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是诗人壮怀激烈的投射(曹操《观沧海》);“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

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是诗人对自性的顿悟;“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是诗人与青山的默契;“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是诗人清高人格的反衬;“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是诗人无尽的寂寞与怅惘。

古人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感悟极具哲理内涵。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的老子就已经思考“道法自然”。从哲学的角度看,“自然”不仅指非人为的天然的宇宙万物及其运动过程,也指思辨意义上的宇宙本体和事物的本质与本性。在中国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也称作“天人合一”,而“天”的概念非常广泛:宇宙是万物的“天”,男女是伦理的“天”,身体血气是自我的“天”。和谐美丽的生态、和谐互爱的社会、和谐愉悦的身心都是“天人合一”的状态。因此,《我见青山多妩媚》除了选取大量歌颂大自然的山水诗词、边塞诗词,还有歌颂回归自然、回归温情的田园诗和风俗诗,陶渊明向往耕读自由的生活:“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读〈山海经〉》),“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和郭主簿》)。孟浩然、陆游陶醉于“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过故人庄》),或者“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的乡村田园场景。当然,还有“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的狂歌(李白《庐山谣寄户待御虚舟》),“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的逸唱(黄庭坚《登快阁》),那是心灵回到自我时的纵情与愉悦。

这本诗词选揭示了一种终极性的审美体验,即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不同于人类创造的艺术作品。自然是造物主,是我们的由来和归属,既带有原始的意味也带有终极的意味。也就是说,真正的欣赏自然的过程,不是以欣赏者为中心的,而是以自然为中心的,人类欣赏自然的过程,就是皈依自然的过程。这首先体现在语言会失去描写和形容能力。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突然在大自然中领悟到这种大美,邂逅到本体的诗人也不欲言。陶渊明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际,却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陶弘景回答皇帝说“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张孝祥在“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之时,却道“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念奴娇・过洞庭》)。其次表现为人对自然永恒性的赞美、向往和对生命短暂的无尽感伤。东晋女诗人谢道韫赞美巍峨的泰山“非工复非匠,云构发自然”;接着就感慨命运的无常“器象尔何物,遂令我屡迁”(《泰山吟》);最后表达了回归自然怀抱的愿望“逝将宅斯宇,可以尽天年”。脍炙人口的唐诗《春江花月夜》,以青春的情思抒发于浩渺的宇宙,在“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吟唱中,人类的生命和情感获得了永恒的意义。

古典诗词中的人和自然

>

来源: 中华读书报 徐兴无

“人与自然”是古今中外文学的永恒主题。当我们被辛弃疾“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贺新郎》)的词句倾倒之时,也会被爱默生的优美文句所感动:“田野和树林给予的最大快乐是人和植物间玄妙关系的暗示。我并非独自一人,也不是没人认识我。它们向我点头,我向它们点头。”(《爱默生演讲录》,[美]爱默生著,孙宜学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P220)文学对自然的态度无疑是对科学主义自然观的反拨,因为科学虽然让我们更真切地发现了自然,但也让我们从合理地利用自然走向占有自然,改变自然,消费自然,破坏自然,而文学对于自然仅仅是审美的。韦勒克说:“审美经验是一种凝神观照的形式,是对审美对象的性质以及性质上的结构的一种喜爱的注意。”(《文学理论》,[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著,刘象愚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P287)

大自然是中国古代诗人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对自然风物的吟诵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感悟,成为了中国诗歌源远流长的一个传统,《我见青山多妩媚》这部古典诗词选本就是这一传统的细致梳理。古代的诗人们决不像大多数当代人那样,只会空洞地赞美自然,或者像旅行团那样用金钱和感官消费自然。他们真正呈现了自然的美。

中国古代诗人对于自然的观察非常细致。孔子说,诗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社会,还可以让我们“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和一切艺术美审活动一样,自然审美也需要关于审美对象的知识,但这不是自然科学的解剖和分析,而是用眼睛和心灵观察到的整体知识,是和布封《昆虫记》一样的博物学。春天,晏殊知道“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破阵子》);秦观也知道“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行香子》)。风雨之夜,春眠醒来,孟浩然断定“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晓》);李清照则断定“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细心的苏东坡发现“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新城道中》);杨万里则捕捉到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 中国古代的诗人能运用出色的语言将自然描述得如画一样生动完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大特色,书中几乎每一首描写自然的诗词,都是一幅山水画、花鸟画和风俗画,让我们心旷神怡。“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是清丽的山水小品;“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梅尧臣《东溪》)是典雅“本文#来自!千里马#学术*导航”的写意花鸟;“市桥压担莼丝滑,村店堆盘豆荚肥”(陆游《初夏行平水道中》)则是乡村的年画。不仅如此,他们的诗还可以超越图画所提供的视觉审美体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是听觉的审美体验;“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是嗅觉的审美体验。

中国古代诗人将情感和人格转化到自然之中,写出的不仅是客观的美景,而且是丰富的心灵与自然的人性。“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是诗人壮怀激烈的投射(曹操《观沧海》);“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是诗人对自性的顿悟;“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是诗人与青山的默契;“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是诗人清高人格的反衬;“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是诗人无尽的寂寞与怅惘。

古人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感悟极具哲理内涵。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的老子就已经思考“道法自然”。从哲学的角度看,“自然”不仅指非人为的天然的宇宙万物及其运动过程,也指思辨意义上的宇宙本体和事物的本质与本性。在中国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也称作“天人合一”,而“天”的概念非常广泛:宇宙是万物的“天”,男女是伦理的“天”,身体血气是自我的“天”。和谐美丽的生态、和谐互爱的社会、和谐愉悦的身心都是“天人合一”的状态。因此,《我见青山多妩媚》除了选取大量歌颂大自然的山水诗词、边塞诗词,还有歌颂回归自然、回归温情的田园诗和风俗诗,陶渊明向往耕读自由的生活:“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读〈山海经〉》),“舂秫作美酒,酒

山和水诗句篇三
《山水田园诗词及古今绝句山水诗创作谈》

一、几种常见的山水田园诗词类型

--—提交芦溪县诗词学会“山水田园诗词创作研讨会”

曾建开

山水田园诗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一个重要的种类,作品数量巨大,流传至今的精品也有不少,2006年,我曾撰写过一篇名为《山水田园诗作法》的文章发在“诗文天下社区”论坛上,互联网上也有一些人转载过它,但是该文一直没有在诗词刊物上发表过。不过今天我不准备在这里谈所谓的“作法”,只是想结合在我们的会刊《芦溪诗词》第二期和第三期中刊发过的一些山水田园诗作,谈一下几种常见的山水田园诗词类型,供大家参考。

一、运用白描手法,诗中饶有情趣,育清新淡雅之作。

古代的山水田园诗风格淡雅,意境优美。如王维的《山中》诗:“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在对自然山水的描写中,追求一种空灵的意境,并且寄寓着一种醇雅的情趣。

在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中,大多运用白描手法,极少有用比兴手法的。如南坑中镇中邓朝雩老师的《游天子山》:

天子山上薄岚飘,孔雀开屏傲碧霄。

我自攀峰上陡峭,风光一览看天娇。

龙成前的《袁江杂诗(五)》:

蓝天飞燕舞东洲,两岸车行似水流。

远看濂溪图画里,烟云袅袅亮新眸。

钟恒彩的《巫山一段云 · 在大岭至团丰公路上散步》词:

散步团丰路,晨曦伴鸟鸣。精神爽利步轻盈,拂面晓风生。 公路风光美,两旁树木青。路中花带丽而馨,步步好心情。

刘政生的《西江月 · 芦武公路》:

岭峻腹中穿洞,川深水上架桥。丛林叠嶂彩绸飘,如画新村更俏。 往昔穷乡壤僻,如今路坦楼高。车流滚滚访罗霄,满载游人歌笑。

所谓白描,是指文字上平白如话、不施渲染烘托的写作风格。鲁迅在他的《南腔北调集 · 作文秘诀》中对白描一词作过这样的解释:“‘白描’却并没有秘诀。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用这种白描手法做的诗,少用修辞手法,也不用典故,诗风清新淡雅,一看就懂。

二、注重情景相融,力求诗中有画,创意境幽远之作。

古人创作山水田园诗时,非常注重形象思维的运用,尽量使之诗中有画,借景传情,情与景相得益彰。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此诗中间二联的画面清晰、生动,非常传神。《芦溪诗词》中也有不少这类作品,如邓世萍的《夜泛明月湖》:

朗朗长空明月高,轻舟水上弄波涛。

晚风吹得游人醉,把酒湖中问碧霄。

邓世萍这首绝句,句句入画,四句诗共同构成了一幅朦胧而又美丽的湖上夜游图。

徐庆芳的《游玉皇山》:

玉皇山色美,流翠湿人衣。

深壑清泉冷,幽林白鹭飞。

有心听竹语,无意悟禅机。

不得山居久,归来忆采薇。

此诗首联和颔联写景,二句“流翠湿人衣”从王维诗“空翠湿人衣”而来,而着一“流”字,似更使人感觉到山色的生动与活泼。“深壑清泉冷,幽林白鹭飞”两句诗中有画,可绘可想,散发出一种清幽之气。颈联上句“有心听竹语”,情趣盎然。竹非能语,清风拂竹之音

也。下句“无意悟禅机”,言唯喜山而已。尾联“不得山居久,归来忆采薇”发一感叹,玉皇山风光虽然这么好,可惜“我”不能在那里久留,只能做到归来后回想一下过去在玉皇山下生活的那些日子了。《史记伯夷列传》载,周武王灭殷之后,“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於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因以“采薇”指归隐或隐遁生活。作者曾在玉皇山下的张佳坊乡中学任教多年,诗中的“采薇”,应是指作者的这一段“隐逸”经历。

周英的《初游武功山》:

青峦如鹤立,飞瀑荡云烟。

绿甸铺金顶,丹霞盖九天。

栈桥穿古树,灵石绕山泉。

此景凡间少,我心亦陶然。

周英这首五律,前三联皆入画:青峦、飞瀑、云烟、绿甸、丹霞、栈桥、古树、灵石、山泉,六句中列九个具象,这些具象通过“立”“荡”“铺”“盖”“穿”“绕”等动词的衔接,组合成了武功山的整体形象。全诗四联的组织结构为“起——承——再承——连转带合”的形式,前三联铺垫充分,尾联抒情。

笔者的《四题〈春江如画〉(之一)》:

新叶葱茏鸟语喧,春江碧水翠笼烟。

粼粼倒影千丛树,袅袅渔歌一片船。

可是武陵人境里?会当彭泽酒旗边。

欲临此地邀明月,携友寻诗待晓天。

这首七律,是《四题〈春江如画〉》四首中的第一首。多年前,笔者在“诗文天下社区论坛”任“天下采风”版面的首席版主,有一天我在“三月风”网站里的图片版面上看到一幅图片,画面上有一河,河中有一呈弯月形河洲,洲头不远处一渔舟上有渔人摇橹,两岸绿树如茵,烟雨朦胧。整幅图片已经后期制作染上了一层浅浅的绿色,非常漂亮,于是便萌生了要为它做一首题图诗的念头。这首七律做成后,我立即将它发到了天下采风版面,彭福顺老师看到它后和了一首。我有意要难一难他,便再做了第二首。就这样,我每做一首他就和了一首,我一连做了四首题这张图片的七律。这第一首的前两联也都是写景,系按图索句之作,将“诗中有画”反过来说就是“画中有诗”。颈联转为设问:“可是武陵人境里?会当彭泽酒旗边。”这么清雅秀丽的景色究竟是在哪里呢?是不是在陶渊明笔下的武陵源?要不就应该是在他任过职的彭泽县里?尾联抒发自己的奇想:想与诗友们一起到图上这风景里去赏月寻诗,玩它一个通宵才好。当时我所看到的这幅图片没有任何说明文字,值到几年后我才知道这图上的美景原来就是江西婺源县的月亮湾。

再看李荔的《蝶恋花 · 游横龙寺》词(新韵):

柳簇鹅黄湖漾碧,二月寻春,处处着春意。草长莺飞花信递,燕儿早把归程计。 钟鼓幽幽香火密,世外逢春,肯把春风避。心挽

山和水诗句篇四
《山与水的力量—读《诗人毛泽东》有感》

山 与 水 的 力 量

——读《诗人毛泽东》有感

泰州市公安局交巡警支队车辆管理所 樊金诚

《诗人毛泽东》一书收集了大型电视文献艺术片《独领风骚——诗人毛泽东》的解说词,一个初夏的夜晚,我在图书馆看到它,立即被它吸引了,捧着它我站在书架旁一口气读了九集。作为艺术类电视节目的解说词,全书语言流畅、抒情,极富感染力。一切娓娓道来,向我们展示一个全新的伟人形象。掩卷沉思,书中列举的诗词在耳边久久回荡,毛泽东这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袖的诗人形象又在脑海中浮现出来,越来越清晰。诗人毛泽东独特的人格魅力,让人回味无穷。我突然问自己,是什么造就了伟人毛泽东如此独具魅力的人格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要从书中去寻找答案。

全书分二十集,从青春意气的少年一直写到八十高龄的时代伟人,书中引用了大量的毛泽东诗词,并对每一遍诗词的创作背景进行了分析,以独特的方法分析毛泽东的心路历程。对照着书中的解释重新来看每一篇诗词,都会有新的理解,这种理解是以前所没有的。毛泽东的诗词创作伴随着他,从艰苦的革命战争时期到新中国的成立到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毛泽东一直都在用心创作着。毛泽东的诗词是我国民族复兴之路上的一个标志,记得书中说道:“读懂了毛泽东的诗,便读懂了中国的过去,并加深着对现在和未来的理解。读懂了毛泽东的诗,便读懂了这片土地上堆积的沧海桑田,和在20世纪中国大舞台上演的历史话剧。”然而要读懂毛泽东的诗,又何尝容易?要想读懂毛泽东的诗词需要的不仅仅是智慧和才学,还需要有对共产主义的信仰,这样才能在精神层面上和诗人做到统一,只有这样才能有机会读懂毛泽东的诗,去了解那段光辉的岁月。

纵观全书,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的是:“第九集 青山作证”和“第十四集 击水新唱”以及“第十五集 吴越闲咏”,第九集介绍的诗词是毛泽东带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期间并接近胜利时期所写的。红军长征开始后,“山,几乎成为了红军官兵生活的一部分,成了红军官兵最亲密的朋友和最实在的敌人,成了中国革命事业的一部分,也成了诗人毛泽东的灵感源泉”。 长征一开始毛泽东就写了三首以“山”为题的《十六字令》,1935年9月,长征中的红军翻越岷山的时候,毛泽东在山顶上极目四望,构思出一首《念奴娇〃昆仑》,1935年10月7日,毛泽东率陕甘支队跨越甘肃和宁夏交界的六盘山,写下了《清平乐〃六盘山》。这段时间毛泽东的诗词离不开山,此时山已经成为他生活乃至生命中不可磨灭的符号了。

从这些诗词的字里行间,我们不难看到,艰难险阻的山峰给予毛泽东的不是威胁,而是一种自信。毛泽东正是在征服这一座座大山后,与大山产生共鸣,发现了它们的美,它们的价值。这是一种革命的乐观主义情怀。这让我们懂得遇到困难时,自己不要把困难想得太大,换一种角度来看待这些所谓的困难,也许困难就会变成使自己进步的催化剂。长征胜利结束后,毛泽东写了著名的《七律〃长征》,以此来对这次伟大的行军进行总结,用独特的艺术方式加以总结。也正是这首诗,经斯诺的宣传,让全世界都知道了中国红军的领袖还是位了不起的诗人。

这种对山的亲近,后来在毛泽东的身上更加明显地体现出来。他对山有种本能的亲近,“他登山的习惯是不走回头路,上山走一条路,下山走另一条路,没路的时候就硬是走出一条路来”。所以后来他在1955年4月三次登临杭州城北灵隐寺的北高峰时,写下了《五律〃看山》,登莫干山时又写下《七绝〃莫干山》,1659年6月29日,登庐山写下《七律〃登庐山》,1961年夏天再上庐山

时写了《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1965年5月22日,重回井冈山,写下了《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真可谓是一路有山。

“孔子说过: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慧的人通达事物规律而行事无阻,向水一样灵动,似乎更喜欢水。仁义的人遵守行为规范,朴厚稳重而不改变主张,像山一样庄重,似乎更喜欢山。”其实山和水还可以理解为一静一动,那静的就是毛泽东大气的谋略,沉稳的指挥;而动呢,就是毛泽东身上闪烁的智慧光芒,以及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才智。

第十四集、第十五集就是写毛泽东如何亲近水的。1925年8月毛泽东在长沙就地重游时,在橘子洲头看着长江写下了《沁园春〃长沙》,发出了:“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疑问。1927年的春天,毛泽东怀着沉重的心情登上黄鹤楼写下了《菩萨蛮〃黄鹤楼》——“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仍旧是在思考问题,但此时好像水给予他的智慧还不够多,一切都是“茫茫”、“沉沉”的。1936年2月,红一方面军以“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的名义,在毛泽东、彭德怀、刘志丹的指挥下,从陕北清涧渡过黄河,发起东征战役,目的是到山西西部开辟局面,然后转往绥远直接对日作战。此时,毛泽东看着一队队穿着灰布军装,戴着红五角星军帽的官兵骑着马,扛着枪从身边走过,被风雪笼罩着渐渐远去,融入浑莽无色的天地之间。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就像火团一样,在毛泽东胸中燃烧起来,一曲写水,写固体水的千古绝唱《沁园春〃雪》,就这样诞生了。“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广阔胸襟一触而发。1954年夏天,毛泽东在北戴河写下了《浪淘沙〃北戴河》,在这里诗人看到了和当年曹孟德看到的一样的景色,但是曹孟德只能“歌以咏

志”,而现在是“换了人间”,同样还是广阔的胸襟。接下来1956年6月又在武汉写下了《水调歌头〃游泳》,1957年9月9日在海宁七里庙观看钱塘秋潮时写下了《七绝〃观潮》,一切都是那么的辽阔激扬同时也不缺少理性的思考。

毛泽东一生都爱水,爱与水搏斗,他一生的最喜爱的运动就是游泳,他有个意愿是想游遍祖国的每一条河流。水给了他思考的灵动和智慧,融入灵魂的水流,让他知道了,“水有力量把人浮起来,这叫抵抗力。但人通过它时,又把它压下去,所以是水怕人,不是人怕水”的游泳哲学。而这些智慧最终都是用在解决问题,克服困难上面,没有半点浮夸和华丽。水的灵动和智慧又汇入到了山的稳健和朴厚。

的确,“自然界总是山水相连,山水相通的。没有江水流淌,高山也会沉默。因为高山滋养,江水才会唱歌。”毛泽东就是既爱山,又喜水,山与水都融进了他的生命里。古往今来,历史上不缺少与山水亲近的名家名人,但是曹操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中”是一种无法实现的幻想,陶潜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一种归隐山水的逃避,欧阳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一种对山水的依赖和寄托,苏轼的“一尊还酹江月”是一种对命运的无奈。然而毛泽东亲近山水,亲近自然,却敢于同山与水里的困难做斗争,能够从山山水水中吸取养分,正是这些造就了伟人毛泽东独特的人格魅力。山与水给予了毛泽东力量,一种可以推翻黑暗的力量,并且这一切都是默默的,潜移默化的,一切都是那么的和谐,那么的无穷无尽。

山和水诗句篇五
《描写山水的古诗词和名句》

描写山水的古诗词 千朵万朵压枝低。 杜甫 《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绝句》 两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綦毋潜

《春泛若耶溪》 幽意无断绝, 此去随所偶。 晚风吹行舟, 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 隔山望南斗。 潭烟飞溶溶, 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 愿为持竿叟。 王维 《青溪》

言入黄花川, 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 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 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 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 清川澹如此。 请留盘石上, 垂钓将已矣。 《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 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 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 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 隔水问樵夫。 孟浩然

《秋登万山寄张五》 北山白云里, 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 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 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 平沙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 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 共醉重阳节。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山瞑听猿愁, 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 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 遥寄海西头。 常建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 但馀钟磬音。 王之涣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勃

《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 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 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 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李白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破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崔颢 《黄鹤楼》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颖是银河落九天。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白居易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张继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刘禹锡 《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还有晴。杜牧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张祜

《题金陵渡》 金陵津渡水山楼, 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 两三星火是瓜洲。

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整理)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山和水诗句篇六
《我爱祖国山和水》

山和水诗句篇七
小升初常考诗句:六、山水田园诗》

小升初常考诗句:六、山水田园诗

六、山水田园诗

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唐李白《独坐敬亭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水: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朱熹)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白居易)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

山水:

日照香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望天门山》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

田园:

昼出耘田夜积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荫学种瓜。(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唐王维《鸟鸣涧》

相关阅读:

山和水诗句篇八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4课 山水诗句》

写山水诗句集萃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望天门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宋.苏轼《题西林壁》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宋.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南朝)齐.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山和水诗句篇九
《山水 和 夏天 古诗》

山水类古诗

1.《望庐山瀑布》 唐代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望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

2. 《登岳阳楼》 唐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3.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4.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5. 《鸟鸣涧 》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6. 《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7. 《咏华山》宋 朝 宰相 寇准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8.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9. 《古朗月行》唐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仙人垂两足, 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 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10. 《乌衣巷 》 唐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1.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2. 《浪淘沙》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边塞 爱国类古诗

1. 《泊秦淮》 唐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 《出塞》 唐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 《 塞下曲》 唐 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4. 《凉州词 》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 唐 王 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5. 《马》 唐 李贺

大漠山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路清秋

6. 《从军行》 唐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7. 《示儿 》 南宋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8. 《 过零丁洋 》 南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9. 《 乙亥杂诗 》 龚自珍(清)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思念家乡类古诗

1. 《静夜思》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 《回乡偶书》 唐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3.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4.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珍惜时间类古诗

1. 《长歌行》 诗人:汉无名氏 朝代:汉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 《劝学诗》 ( 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 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 阶前梧叶已秋声。 《劝学诗》 颜真卿 唐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夏天类古诗

1. 《 采莲曲 》 唐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2. 《小池》 宋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3.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4. 《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 宋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5. 《 忆江南 》 唐 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 ,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6. 《夏日田园杂兴》 南宋 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寒,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7. 《四时田园杂兴》 南宋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山和水诗句篇十
《飞卿亦有清诗句_温庭筠山水田园诗的清拔旷远之美》

[收稿日期] 2008 − 04 − 08

[作者简介] 唐爱霞(1973 − )女,浙江大学人文学院2005级博士生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yaoleikaoshi/219957.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