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度世语句

| 口腔助理医师 |

【www.guakaob.com--口腔助理医师】

佛教度世语句篇一
《十大佛教经典语句的解释》

十大佛教经典语句的解释

十大佛教经典语句的解释 十大佛教经典语句

1、凡所有相,皆是虚幻。《金刚经》

本意是:凡是我们的色、受、想、行、识,都是佛性的妙用,没有佛性,也就没有五蕴,好比人咽了气,哪还来的五蕴?所以又有:“一切诸相,惟心所现,惟识所变”。这个心就是佛性。

2、不可说

出自《拈花一笑》典故,全在领悟其中奥妙,是不可说。出口便成因果,即为业。

又出自《大般涅盘经》,曰:不生生不可说,生生亦不可说,生不生亦不可说,不生不生亦不可说,生亦不可说,不生亦不可说。

3、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出自《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也是常说的《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为相;空,为寂。色空无异,为佛性。

4、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为偈语,已经说的很明白了。

5、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出自《华严经》,原文为:佛土生五色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华严经》奥义为:一多相容,大小无。所以一粒沙砾可见三千大世界……

6、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哪位佛也没说过这句话?纯粹是文人墨客的感伤之言而已。

7、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佛经里没这句,或许的哪位大师的偈语吧。此悲,为慈悲。此悟,为大悟,即大智慧。此笑,为真笑,为真潇洒。

8、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其中“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出自《大般涅盘经梵行品》。这句听的多了,不难理解。

9、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出自《坛经》中一则禅宗典故,为一问:“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一答:“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真是异曲同工啊。

10、我不入地狱,谁人地狱。

此为地藏王菩萨所发的大愿:“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佛教度世语句篇二
《佛教经典语句》

佛教经典语句

1、情执是苦恼的原因,放下情执,你才能得到自在。

2、随缘不是得过且过,因循苟且,而是尽人事听天命。

3、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这样子比较少后悔。

4、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

5、用伤害别人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缺点的人,是可耻的。

6、世间的人要对法律负责任。修行的人要对因果负责任。

7、在你贫穷的时候,那你就用身体去布施,譬如说扫地、洒水、搬东西等,这也是一种布施。

8、内心充满忌妒,心中不坦白,言语不正的人,不能算是一位五官端正的人。

9、默默的关怀与祝福别人,那是一种无形的布施。

10、多讲点笑话,以幽默的态度处事,这样子日子会好过一点。

11、与人相处之道,在于无限的容忍。

12、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13、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14、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无味之中。

15、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的。有德自然香。

16、与其你去排斥它已成的事实,你不如去接受它,这个叫做认命。

17、佛菩萨只保佑那些肯帮助自己的人。

18、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会日渐的茁壮。

19、你要感谢告诉你缺点的人。

20、能为别人设想的人,永远不寂寞。

21、如果你能像看别人缺点一样,如此准确般的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你的生命将会不平凡。

22、原谅别人,就是给自己心中留下空间,以便回旋。

23、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吧!

24、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25、永远扭曲别人善意的人,无药可救。

26、人不是坏的,只是习气罢了,每个人都有习气,只是深浅不同罢了。只要他有向道的心,能原谅的就原谅他,不要把他看做是坏人。

27、说一句谎话,要编造十句谎话来弥补,何苦呢?

28、其实爱美的人,只是与自己谈恋爱罢了。

八九、世界上没有一个永远不被毁谤的人,也没有一个永远被赞叹的人。当你话多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话少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沈默的时候,别人还是要批评你。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不被批评的。

29、夸奖我们,赞叹我们的,这都不是名师。会讲我们,指示我们的,这才是善知识,有了他们我们才会进步。九一、你目前所拥有的都将随着你的死亡而成为他人的,那为何不现在就布施给真正需要的人呢?

30、为了赞美而去修行,(经典语句

31、白白的过一天,无所事事,就像犯了窃盗罪一样。

32、能够把自己压得低低的,那才是真正的尊贵。

33、广结众缘,就是不要去伤害任何一个人。

34、沈默是毁谤最好的答覆。

35、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你自己。

36、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一切。

37、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至理。

38、你认命比抱怨还要好,对于不可改变的事实,你除了认命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电亦如露。

39、应作如是观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40、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41、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

42、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43、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44、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45、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46、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

47、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48、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

49、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50、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换得今世的擦肩而过。

51、菩提并无树,明镜亦无台,世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52、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53、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54、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55、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56、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57、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58、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59、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

60、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佛教度世语句篇三
《佛教经典语句100》

1.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2.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自观自在,守本真心。 3. 所谓无上正等正觉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静心是也。 4. 众生由其不达一真法界,只认识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别执著之病。 5.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谓绝对没有。 6. 众生念念在虚妄之相上分别执著,故名曰妄念,言其逐于妄相而起念也;或难知是假,任复念念不停,使虚妄相于心纷扰,故名曰妄念,言其虚妄之相随念而起也。 7. 根身器界一切镜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计较,徒增烦恼。 8. 一切处无心是净;得净之时不得作净想,名无净;得无净时,亦不得作无净想,是无无净。(无净无无净,即是毕竟净。) 9. 与外不染色声等,与内不起妄念心,得如是者名为证;得证之时不得作证想,名无证;得无证时,亦不得作无证想,是名无无证。(无证无无证,是名毕竟证。) 10. 若起精进心,是妄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 11. 一切处无心者,即修菩提、解脱、涅槃、寂灭、禅定乃至六度,皆见性处。 12. 不以有行,亦不以无行。 13. 诸行性相,悉皆无常。 14. 诸行是常,无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 15. 疾苦在身,宜善摄心,不为外境所摇,中心亦不起念。 16. 参须实参,见需实见,用须实用,证须实证,若纤毫不实即落虚也。 17. 临终之际,若一毫凡圣情量未尽,纤毫思虑未忘便乃轻重五阴去也。 18. 忍苦捍劳,繁兴大用,虽粗浅中皆为至实,惟贵心不易移,一往直前履践将去,生死亦不奈我何。 19. 起见生心,分别执著便有情尘烦恼、扰攘、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修到一念不生之处,即是本来面目。 20. 平常心是道, 趣向即乖,到崮里正要脚踏实地,坦荡荡,圆陀陀,孤*危峭,不立毫发知见。 21. 一切无心无住着,世出世法莫不皆尔。 22. 道贵无心,禅绝名理忘怀泯绝,乃可趣向回光内烛,脱体通透。 23. 真如佛性,非是凡形,烦恼尘垢,本来无相,岂可将质碍水洗无为身。 24. 不忆一切法,乃名禅定。 25. 一切众生皆自空寂,真心无始,本来自性清净。 26. 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27. 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戒定慧解脱知见生。 28. 见无所见即名正见。 29. 众生身中有金刚佛,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重云覆,如瓶内灯光,不能显现。 30. 终日不见己过,便绝圣贤之路。终日谈人过,便

伤天地之和。 31. 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 32. 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 33. 若悟真心本空,万法自然消殒。 34. 自美三寸舌头,一日改头换面,辗转吞食,那时痛苦恨悔,无人能释。 35. 色欲二字生死之根。 36. 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杀人无血,其过甚恶。 37. 尔勿崇饮,狂药非佳味,能使谨厚性,化作凶顽童。 38. 怒为万障之根,忍为百福之首。 39. 世人言忍,忍字最难,非大智慧,断然不能。 40. 来得不明,去得正好,智人观此,未免心冷。 41. 念动急觉,觉之即无,久久收摄,自然心正。 42. 尽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其天。 43. 悟佛之言,定要行佛之行。 44. 从外入者不是家珍,从内发者,方谓真慧。 45. 真心应物,不生分别。 46. 一念才生,万法齐现,假指心性,而明易道。 47. 真心虚灵,照而常寂,德者心用,纯善无恶。 48.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有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49.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50. 佛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51. 本性体若太虚,无内无外,非来非去。 52. 三教圣贤,本乎一理,若离心性尽是魔说。 53.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54. 乐天知命,无喜无忧,妙性朗然,其乐难述。 55. 知昼则知夜,知始则知终,如若先悟未生以前面目,便知末后安身立命之处。 56. 若不究心,坐禅徒增业苦;如能护念,骂佛犹益真修。 57. 念佛人心清净,净心念佛净心听;心即佛兮佛即心,成佛无非心净定。 58. 明明白白无生死,去去来来不断常;是是非非如昨梦,真真实实快承当。 59. 一水一山何处得?一言一默总由伊;全是全非难背触,冷暖从来只自知。 60. 终日拈花择火,不知身是道场。 61. 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苟能念念不忘,心心弥陀现前,步步极乐家乡,何必远企十万亿土。 62. 坐石看云闲意思,朝阳补衲静工夫;有人问我西来意,尽把家私说向渠。 63. 情不附物,物岂碍人。 64. 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 65. 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 66. 莫贪短利将心昧,轮回之人皆因此;快刀斩断迷魂梦,直取正心超俗尘。 67. 离俗家与出家相应,去业障与道人相应,去习气与工夫相应,去烦恼与清净相应,

此数相应,虽然觉得,不如不相应好。 68. 不悟本性,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万心尽在自心应从自心中顿见真如。 69. 若顿悟此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 70. 源乎源乎,千山势到(山狱,按:‘山'在上,‘狱'在下)边止,万派声归海上消。 71. 未生前本来面目,死了烧了什么处相见。 72. 只愁不作佛,莫愁佛不解语是也。 73. 悟门了当,澈见圣凡不二,迷悟不二,生死涅槃不二,有情无情不二。 74. 不睹恶生嫌,不观善劝措,不舍智就愚,不抛迷就悟。 75. 迷时师度,悟时自度,只合自性自度。听法顿中渐,悟法渐中顿,修行顿中渐,证果渐中顿。 76. 菩提无是处,佛不得,众生亦不失菩提,但一切众生,即菩提相。 77. 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78. 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 79. 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无灭,非外道,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不生。 80. 于一切处不住相,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淡泊,此名一相三昧。 81. 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名一行三昧。 82. 心性虚空,动静之源莫二,真如绝虑,缘计之念非殊。 83. 惑见纷驰,穷之则唯一寂,灵源不状,见之则以千差。千差不同,法眼之名自立,一寂非异,慧眼之号斯存,理量双销,佛眼之功圆着。 84. 学道须是铁汉,着手心头便判,直取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 85. 佛是众生药,病生病除,药亦无用。病(病字头里面一个 " 差 " )药除佛魔俱扫。始于此大事因缘有少分相应。 86. 佛是众生界了事汉,众生是佛界不了事汉。 87. 欲得一如,但佛与众生一时放下,则无了无不了。 88. 但于事上通无事,见色闻声不用聋。 89. 是人知得世间有为虚妄不实底道理,及至对境遇缘,蓦地撞在面前,不随他去,否则被伊穿却鼻孔定也。 90. 佛说: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 91. 佛说: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惟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无尽虚空。 92. 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 93. 道,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未识得破时千难万难,识得破后,有什么难易。 94. 凡夫志量

狭妄,说有难易。离相如虚空,尽契诸佛智。戒相亦如空,迷人自作持。病根不肯拔,只自弄花枝,要识病么?不是别物,只是个执难执易。 95. 妄生取舍者,这个病根拔尽。生死海里浮沉,真是无出头时。 96. 断除烦恼重增病,趋向真如亦是邪。随分世缘无挂碍,涅槃生死等空华。 97. 要得直截,不疑佛祖,不疑生死,但常放教方寸虚豁豁地。事来则随时拔置,如水之定,如鉴之明,好恶妍丑到来,逃一毫不得,信知无心自然境界,不可思议。 98. 离妄想颠倒无真如佛性。离贪嗔邪见,无菩提涅槃。 99. 三界之中,以心为主。真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究竟沉沦。 100. 众生之心,犹如大地。五谷五果从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恶五趣,有学无学,独觉菩萨,及于如来。以此因缘,三界唯心,心名为地。

佛教度世语句篇四
《佛家佛教经典哲理语句》

佛家

一、 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二、 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三、 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四、 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五、 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六、 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七、 每一次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八、 当你劝告别人时,若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语都没有用的。

九、 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十、 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

十一、 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

十二、 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佛教度世语句篇五
《佛家佛教经典哲理语句》

佛家

1.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2.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3.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4.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5.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6.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7.每一次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8.当你劝告别人时,若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语都没有用的。

9.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10.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

11.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

12.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佛教度世语句篇六
《佛家的语言礼仪

佛家的语言礼仪

发布日期:2013-12-17

走进寺院,会遇到一些出家人,怎样和他们打招呼?与他们交谈有哪些礼节?这可能使许多人不知道而且想了解的。

佛家在称呼上有一些特殊的名词,有特定的规矩。比如一寺的主持叫“方丈”,也叫“住持”。住持是“住于世而保持法统传承”的意思。一般人容易把“住持”写成“主持”,这不仅是文字错误,也是理解上的错误。”方丈“的原意,即一丈见方之室,又作方丈室、丈室。禅寺中住持的居室或客殿,也叫函丈、正堂、堂头。印度的僧房多以方一丈为制,进而用来指住持的居室,后来又转为对住持的尊称。

在住持下面,一般寺院则设有四大班首、八大执事。四大班首是指导禅堂或念佛堂修行的,八大执事是专管全寺各项事务的。四大班首分别叫做首座、西堂、后堂、堂主;八大执事则是监院(库房负责人)、知客(客堂负责人)、僧值(又教纠察)、维那(禅堂负责人)、典座(厨房、斋堂负责人)、寮元(云水堂负责人)、衣钵(方丈室负责人)、书记。其中,维那师负责寺中的法务,在做法事时,是领众的带头人,寺院中如有犯清规戒律的,也由维那执行处分之事,因此维那有维持纪纲的意思。

有一些称谓,往往是对某一僧人或居士的道德、学问表示尊敬。也是出于礼节性的自谦,下面简单介绍一下:

“法师“是常修梵行,通晓佛法,而且能引导、教化众生修行的人。澄观《华严经大疏钞》卷三十八列举了法师必须具备善知法义、能广宣说、处众无畏、无断辩才、巧方便说、法随法行、威仪具足、勇猛精进、身心无卷、成就忍力十种德性。法师的种类,依据《法华经·法师品》的记载,可分为受持、读经、诵经、解说、书写五种,称为五种法师。现在法师已经成为汉地出家人的通称,遇见出家人,称其为某某法师,是完全可以的,它成为世俗人称呼出家人最常用的敬词。

“三藏法师”由称为三藏比丘、三藏圣师,或略称三藏,是对精通佛教圣典中之经、律、论三藏者的尊称。在中国,对从事佛经汉译的僧侣,常尊称为译经三藏或三藏法师,如鸠摩罗什、真谛、玄奘等人即有此称。小说《西游记》中,称玄奘为“唐三藏”、“唐僧”,三藏好像称谓玄奘的专有名词,这虽然没有什么大错,但“三藏”的名称其他人也可以用,并非专有名词。

“禅师”是一心坐禅,通晓禅定的比丘。在中国由于禅宗非常盛行,禅师的称呼并不限于禅宗一派,凡习禅的僧人都可称为禅师,如《续高僧传·习禅篇》所收,便有达摩禅师、道绰禅师、信行禅师等等,有些人并不属于禅宗。后来,朝廷也曾用“禅师”号赐予有名望

的僧人,以唐代神秀获得“大通禅师”为最早,其后,禅宗六祖慧能于示寂余百年后,也获得“大鉴禅师”称号。至于生前及受赐号的僧人,以宋代宗杲受赐“大慧禅师”最为著名。 “律师”又称为持律师、律者,指专门研究、解释、读诵戒律的僧人。如北魏慧光、唐代道宣、怀素等皆称为律师,以娴熟《四分律》见称。后来则指通达佛教戒律的僧人。至于现代法律界称打官司时的辩护士为律师,则属于借用这个词,与佛家没有丝毫关系。不过就通达和记诵法律这一点来说,又有相通之处。

“长老”又称为上座、上首、首座、老宿、长宿等等,指年龄长、发蜡高(出家时间长)而智德俱优的大比丘。《集异门足论》卷四列举了三种上座(1)生年上座,指年龄较长的僧人;(2)法性上座,指受具足戒,通达戒法者,年虽二十或二十五也可以得受此尊;(3)世俗上座,指在家护法中有财势的长者。长老虽然是对年长者的尊称,但也未必是年老者,重要的还是看重其德行。佛经也称絮聒佛教大居士、大护法为长老,也是一种尊称。

此外,还有“大师”、“大德”等等称呼。佛经中将初果以上乃至诸佛菩萨等圣人,堪为中省地师范,称为大师或者大德。《本事经》卷七认为大师有如来、阿罗汉和有学的圣者三种;中国佛教则不用“大德”一词称佛菩萨,而是对高僧的敬称。这两种称呼不能用在一般僧人身上,必须是社会公认的佛家领袖人物才能称其为“大师”或“大德。

当我们要询问出家人的尊称法号时,一般可以这样问:“请问师父的德号上下?” “上下”是指法号中的两个字,比如一位出家人法号叫“慧普”,那么就是“上慧下普”。一般来说,千万不可问师父“您贵姓”,因为佛家规定,出家后皆依释迦的法脉相传,即出家人皆以“释”为姓,都只以法号相称。每一位出家人一般有两个法号,一个是内号,一个是外号。内号只是他的剃度师、受戒师、传法师可以称呼的,其他人不可称呼。在家弟子只可称呼其外号,称呼外号时也不可称某某,一般要称呼某某法师或某某师。这些规矩是我们与出家人接触时要注意的,也是一种语言上的尊敬和礼貌。

除了这些称呼之外,还有一些常用的说法也应该注意。比如“灵魂”一词,是其他宗教所用,佛家称做“神识”,而不使用“灵魂”这个概念。

作为时间概念的“礼拜”也是其他宗教所用,意指七天一次德教堂祈祷。对佛家要称“星期日”而不要叫“礼拜日”。佛教信众每日都做功课,也可说时时做课,不规定在周日,所以也没有“礼拜日”之说。

又如佛家淡“慈悲”,而不讲“爱”,因为在佛家看来,有“爱”就有占有欲,有占有欲就有我执,“爱”是苦的根源。而佛家讲的慈悲,悲指拔苦,慈指与乐,由此可见佛陀平等度世的情怀。

佛教度世语句篇七
《三世因果文佛法度人生2015.07.02》

三世因果文佛法度人生

佛说因果偈云:

富贵皆由命,前世各修因,有人受持者,世世福禄深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

善男信女至诚听,听念三世因果文 三世因果非小可,佛言真语实非轻 今生做官为何因,前世黄金装佛身 前世修来今世受,紫袍玉带佛前求 黄金装佛装自己,遮盖如来盖自身 莫说做官皆容易,前世不修何处来 骑马坐轿为何因,前世修桥补路人 穿绸穿缎为何因,前世施衣济穷人 有吃有穿为何因,前世茶饭施贫人 无食无穿为何因,前世不舍半分文 高楼大厦为何因,前世造庵起凉亭 福禄俱足为何因,前世施米寺庵门 相貌端严为何因,前世花果供佛前 聪明智慧为何因,前世诵经念佛人

贤妻美妇为何因,前世佛门多结缘 夫妻长寿为何因,前世幢幡供佛前 父母双全为何因,前世敬重孤独人 无父无母为何因,前世都是打鸟人 多子多孙为何因,前世开笼放鸟人 养子不成为何因,前世皆因溺婴身 今生无子为何因,前世填穴覆巢人 今生长寿为何因,前世买物放生灵 今生短命为何因,前世宰杀众生命 今生无妻为何因,前世偷奸谋人妻 今生守寡为何因,前世轻贱丈夫身 今生奴婢为何因,前世忘恩负义人 今生眼明为何因,前世舍油点佛灯 今生瞎眼为何因,前世指路不分明 今生缺口为何因,前世吹灭佛前灯 今生聋哑为何因,前世恶口骂双亲 今生驼背为何因,前世耻笑拜佛人 今生拙手为何因,前世造孽害旁人 今生跛脚为何因,前世拦路打劫人 今生牛马为何因,前世欠债不还人 今生猪狗为何因,前世皆因骗害人 今生多病为何因,前世杀生害命人 今生无病为何因,前世施药救病人 今生囚牢为何因,前世作恶害别人 今生饿死为何因,前世糟塌五谷人 毒药死者为何因,前世药物毒众生 伶仃孤苦为何因,前世恶心侵算人 眷属欢笑为何因,前世扶助孤独人 今生疯癫为何因,前世酒肉逼僧人 今生吊死为何因,前世劫索在山林 鳏寡孤独为何因,前世狠心嫉妒人 雷打火烧为何因,大秤小斗不公平 蛇咬虎伤为何因,前世冤家对头人 万般自作还自受,地狱受苦怨何人 莫道因果无人见,远在儿孙近在身 不信吃斋多修积,但看眼前受福人 前世修善今享福,今生作恶后沉沦 有人毁谤因果文,后世堕落失人身 有人受持因果文,诸神菩萨作证明 有人书写因果文,世代儿孙家道兴

有人顶带因果文,凶灾横祸不临身 有人讲说因果文,生生世世得聪明 有人高唱因果文,来生为人受恭敬 有人印送因果文,富贵荣华报来生 有人顶礼因果文,事事件件皆称心 有人深信因果文,同生西方极乐人 三世因果说不尽,苍天不亏善心人 大众发心广劝化,印送此经吉星临 一人传十十传百,明因识果做善人 人人向善家家乐,移风易俗永太平

佛教度世语句篇八
《佛教三世因果文》

佛教三世因果文

欲知前世因 今生受者是 欲知后世果 今生作者是

善男信女至诚听 听念三世因果文 三世因果非小可

佛言真语实非轻 今生做官为何因 前世黄金装佛身 前世修来今世受 紫袍玉带佛前求 黄金装佛装自己 遮盖如来盖自身 莫说做官皆容易 前世不修何处来

骑马坐轿为何因

前世修桥补路人 穿绸穿缎为何因 前世施衣济穷人 有食有穿为何因

前世茶饭施贫人 无食无穿为何因 前世不舍半分文 高楼大厦为何因

前世造庵起凉亭 福禄俱足为何因 前世施米寺庵门 相貌端严为何因

前世花果供佛前 聪明智慧为何因 前世诵经念佛人 贤妻美妇为何因 前世佛门多结缘

夫妻长寿为何因 前世幢幡供佛前 父母双全为何因

前世敬重孤独人 无父无母为何因 前世都是打鸟人 多子多孙为何因

前世开笼放鸟人 养子不成为何因 前世皆因溺婴身 今生无子为何因

前世填穴覆巢人 今生长寿为何因 前世买物放生灵 今生短命为何因

前世宰杀众生命 今生无妻为何因 前世偷奸谋人妻

今生守寡为何因

前世轻贱丈夫身 今生奴婢为何因 前世忘恩负义人 今生眼明为何因

前世舍油点佛灯 今生瞎眼为何因 前世指路不分明 今生缺口为何因

前世吹灭佛前灯 今生聋哑为何因 前世恶口骂双亲 今生驼背为何因

前世耻笑拜佛人 今生拙手为何因 前世造业害旁人 今生跛脚为何因

前世拦路打劫人

今生牛马为何因 前世欠债不还人 今生猪狗为何因

前世皆因骗害人 今生多病为何因 前世杀生害命人 今生无病为何因

前世施药救病人 今生囚牢为何因 前世作恶害别人 今生饿死为何因

前世糟蹋五谷人 毒药死者为何因 前世药物毒众生 伶仃孤苦为何因

前世恶心侵算人 眷属欢笑为何因 前世扶助孤独人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yaoleikaoshi/221018.html

    【佛教度世语句】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