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诗 古诗

| 口腔助理医师 |

【www.guakaob.com--口腔助理医师】

叙事诗 古诗篇一
《古诗词--叙事诗》

叙事诗 古诗篇二
《唐诗》

唐 诗

引 言

中国两千多年诗歌史,唐代长达二百八十多年,留下的诗篇统计如下(载《东方杂志》第四十卷第八号)

体载 时期数量

五言古诗 初唐663 盛唐1795 中唐2447 晚唐561

七言古诗 初唐58 盛唐521 中唐1006 晚唐193

五言律诗 初唐823 盛唐1651 中唐3233 晚唐3864

七言律诗 初唐72 盛唐300 中唐1848 晚唐3864

五言绝句 初唐172 盛唐279 中唐1015 晚唐674

七言绝句 初唐77 盛唐472 中唐2930 晚唐3591

浩浩乎五万首唐诗,泱泱乎诗河中潮头。

概 述

唐诗以情韵胜,宋诗以意理胜。

大唐气象与诗美超胜其他任何一个时代。

例比: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如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一.生活美——诗意般的生活

1.感受自然的诗意 张若虚、王维、孟浩然

2.感受离别的诗意 王勃、王维、高适、王昌龄„„

3.感受边塞的诗意 岑参、王昌龄、王维„„

4.感受爱情的诗意 白居易、李商隐„„

5.感受战乱中的诗意 王翰《凉州词》

二.精神美——丰富博大的精神家园

1.建功抱负:“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

2.崇高理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3.广阔胸襟: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泻入胸怀间。

4.豪情伟魄:欲穷千里目,一览众山小,前不见古人„„俱怀逸心壮思飞„„

5.李白式傲岸: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6.杜甫式忧人:安得大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日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独死亦足!

7.王、孟式隐逸: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8.高岑式向往边疆:君不见少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9.孟郊式恋母情结:慈母手中线,„„

10.贺氏告老还乡:少小离家老大回,„„

11.科场获胜狂态:春风得意马蹄疾,„„

12.女子的羞羞答答:千呼万唤始出来,„„

13.苦恋的忠贞:春蚕到死„„,衣带渐宽终不悔„„

14.宗教的情结:心将流水同清净,身与浮云无是非。

15.坦率与执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16.失意的倔强:天生我材必有用„„

17.慷慨壮伟: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18.革新的呐喊:沉舟侧畔千帆过„„

唐诗昌盛之因

1.唐代是一个健康、富有活力的时代。富有理想、志在功业,胸怀开阔、热情豪迈是时代的风貌。

2.唐代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各民族多元文化的融合,儒释道之教兼容百包,百花齐放,精神生活自由活跃而广阔。

3.经济的繁荣,国力的强盛,形成了豪气与刚健特质:刚强、雄健、尚勇、侠义。

分类撷要

一.初唐蕴蓄:

代表诗人四杰与陈子昂。王、杨强于卢、骆。高倡风骨,书写性情,与宫廷诗的绮靡告别。

①开朗热情、富有进取,有功名追求,但缺少宏大社会理想和人生抱负,难名胜“浮躁浅露”。

②青春少年式的情调与内质稚弱正相表里,即主体精神不足。

③较多承袭六朝藻绘习气。

陈子昂,有风骨意识而缺性情充实,感染力不强。

二.盛唐气象

(一) 总特点:

笔力雄壮:造句朴实而有力度,雄词健笔,无委靡、纤弱之气。

气象浑厚:精神豪壮(个人追求与国家意识、社会责任密切结合),美得深厚自然,无雕琢痕迹。

盛唐诗人潇洒浪漫,写边塞,写山水,写友情,歌咏有诗意的题材。

其一,景物本身的特质所赋予的特定文化内涵。如

松、菊、梅、竹、兰等,多用来表达高洁情操;

沙漠、古道、落日,寒风、冷雨等,多用于传递孤独惆愁;

杨柳、舟船、长亭等,多用作挥写离别之苦;

高山、奔流、上天、入海等,多用于歌咏豪情壮志;

清风、明月、泉溪、花草等,多藉此抒发闲情逸致;

其二,景物本身的色、形、动态等暗示着作者的思想情感,要善于识别,并借助想象与联想,充分挖掘。

如杜牧的《山行》,诗中“停车坐爱”的细节,“红”的色彩,均折射出诗人爱秋颂秋的思想感情。动词(尤其是活用的)是传情的诗眼,尤其要就此突破,揣摩诗人的思想情感。如王维《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月色冷青松”,“咽”、“冷”二字化静为动,绘声绘色地显示出幽静的景象与孤寂的感受。

其三,直抒胸臆的点破明显着爱憎态度,如叙事诗(古体诗尤然),要善于用足用活。 例一: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风兼残雪起,河带断冰流。 3.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例二:1.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2.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例三:1。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2.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笙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二) 两类:

1.感动激发,希望趁时而起,建功立业。

① 时来整六翮,一举凌苍穹。(岑参《北庭贻宗学士道别》)

② 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上李邕》)

③ 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尔一男儿。(王维《不遇咏》)

④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⑤ 男儿立身须自强,十年闭户颍水阳。(李颀)

⑥ 穷达自有时,夫子莫下泪。(高适)

2.理想与现实矛盾,抒发哀怨,依然意气有力。

天生我材必有用

(三) 三大诗人

1.个性李白——集天才气质与奔放飞扬人格于一身

① 对大自然满腔热情: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北风行)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渡荆门送别)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送友人)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登金陵风凰台)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秋登宣城谢眺楼)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② 对理想执着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

俱怀逸心壮思飞,欲上九天揽月明()

③ 对自由追寻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叫我不得开心颜。(梦游„„)

④ 对友情追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沦送我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友人)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送孟浩然)

2.悲情杜甫——逆境中永不衰竭的忧国忧民

①每饭不忘君(自京赴奉先具咏怀五百字)

②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江汉)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③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鸣呼,何日眼前突

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

④ 星垂平野阔,月诵大江流。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

3.淡远乐天——平易近人馨香久远

①讽谕诗

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轻肥)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买花)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买炭翁)

②感伤诗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长恨歌)

同是天涯沦落人,„„(琵琶行)

③闲适诗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大林寺桃花)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暮江吟)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钱塘湖春行)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白云泉)

三.中唐变奏

盛世尚同而衰世尚异,如人老中年,思考多了,风华少了。贴近生活,贴近世俗,缺乏盛唐高雅气派。

① 以意取胜,元气不及盛唐自然充沛。

② 题材上适度避开盛唐写熟的诗题,多写日常生活,社会事物,除韩、白外,多贴近

世俗,缺高雅大气。

③ 中唐两大派:韩孟奇险,元白平易。

(一) 韩孟奇险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调张籍)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左迁至蓝关„„)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早春呈张水部„„)

(二)元白平易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离思五首)

(三)革新刘禹锡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二首)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杨柳枝)

旧时王射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鸟衣巷)

四.晚唐绮艳:(以小李、杜、温庭筠为主)

1.对心灵世界的开拓,刻意表现“伤春伤别”是晚唐典型的心理,心象融铸物象。

2.艳体诗的开拓:

①爱情,②宫怨,闺怨。

④ 脂粉气息的写景、咏物,注入情爱的内涵。

③ 雍陶《题君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④ 美人香草式的托寓,继承《离骚》借美人香草寄托政治遭遇的传统。

⑤ 风格:悲怆(笼罩浓重的悲剧色彩如忧伤气氛),绮丽、委婉(内心世界自然品味)

(一) 小杜风格俊爽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虽红于二月花。(山行)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春)

(二) 小李伤春伤别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无题)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厚)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风清于老凤声。(

附特色诗人诗作:

一.王孟韦柳山水田园诗

1.孟浩然:写故乡襄阳,隐逸味较浓;写吴越旅游所见,带有孤寂的客愁,总特点:平淡中见淳美,韵致高远。

2.王维:一类:雄壮阔远《终南山》为代表:一类短小精练,自然浑成与孟同,但静中有动,富有生机和意趣、画意;也有带禅意,表现安宁、静谧,清静和谐的艺术境界。 浩然清而旷,常建清而僻,王维清而秀,柳子厚清而峭。

二.边塞诗

1.初唐边塞诗,继承北朝民歌与建安风骨,健拔雄浑,表现献身精神,感人至深。杨炯“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从军行》);卢照邻“须应驻白日,为待战方酣”(《战城南》),以陈子昴为代表,两次随军北征。

2.盛唐边塞诗,以岑参、高适、王昌龄等为代表,盛唐诗人几乎都写过边塞诗,主题多表现保家卫国,建功立业,思亲别情,丰富多彩。

3.中唐边塞诗,以李益、卢纶为代表,感伤情调较浓,浪漫豪情让位于现实精神。

4.战士之歌,高适前期最有价值的作品可视为战士的自白。

⑴壮气凌云,豪迈乐观,直抒为国捐躯的荣誉感,表现盛唐时代民族精神的蓬勃高涨。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少年行》其二)

“黄金百战穿金甲,石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⑵怀念、思考、推求、批判精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二)

对征戍的意义进行推求,对将帅不得其人的深为不满。

叙事诗 古诗篇三
《叙事诗1》

中国诗歌的一种:叙事诗

叙事诗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初期叙事诗就是中国古代的民间叙事诗,以叙述历史或当代的事件为内容的诗。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到了唐代,元稹和白居易等文人也开始大量创作叙事诗,与古代的民间叙事诗不同,属于文人叙事诗。我国古典诗歌中著名的叙事诗有《木兰诗》﹑《孔雀东南飞》《长歌行》、《长恨歌》、《琵琶行》、《连昌宫词》等。

叙事诗(Ballade),一种从法语引进的诗歌。叙事诗通常有三段,每段8至10行,最后以4行或5行诗句构成的后记(又称"跋")为结尾。每一段都有相同的叠句。全篇一般只用三个韵,每一段押韵的顺序相同。乔叟是英国叙事诗写作之第一人。19世纪晚期,叙事诗在斯温伯尔尼(Swinburne)、奥斯丁·多布森和一些人的影响下流行起来。叙事诗这种形式后来主要用于轻松和诙谐的诗歌中。

编辑本段特点

写作叙事诗,要对社会生活进行高度的艺术概括,以人物形象显示生活的本质,展示时代的精神和力量。通常包括英雄歌谣,史诗,话剧等形式。它的结构形式主要分为纪事型、感事型、情节型这三种叙事结构。当中叙事诗在不同的叙事结构,它的叙事视角(全知叙述角度、限制叙述角度)有所不同,叙事方式多种多样。著名的国外叙事诗有《巴特里克·史宾斯爵士》、《兰德尔王》、《古舟子之咏》、《杰西·詹姆斯》和《弗朗基与约翰尼》等。

中国的民间叙事诗是一种具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的韵文或散韵结合的民间诗歌。叙事性是民间叙事诗的突出特点。在民间叙事诗的创作和传播中,巫师、艺人、歌手等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有些重要作品还有专业的歌唱人员。这类诗歌除以口头形式流传外,有的还有手抄本。 民间叙事诗大多结构比较完整,故事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些还有尾声。比兴、夸张、排比、拟人、重叠、复沓等修辞手法比比皆是,其中不乏比较完美的文学作品,长久流传并产生影响,在中国民间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其中有些宏伟的篇章不但是民族文学的宝贵财富,而且具有世界意义。同时在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中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编辑本段内容本质

叙事诗的内容本质——抒情性叙事诗的内容本质是抒情性。离开这一点,叙事诗的内容就会同其他不是诗的叙事作品划不清界限。

叙事诗当然要叙事,要合适地处理好事与情的关系,要在抒情中叙事,叙事中抒情,具有分明的抒情气质。

叙事诗的抒情性表现为它以诗的抒情原则统驭叙事而不是相反。叙事诗中常常出现抒情插笔——诗人自己站出来,直接向读者倾吐自己对所叙之事的审美评价,抒发自己的激情。这些抒情插笔,是联系全诗各部分的纽带,而且经常是“居要”的“片言”,是精辟的警句。当然,叙事诗在诗中有自己的特点:叙事。这是抒情诗不能取代的。生活给叙事诗留下了位置。 和抒情诗相比,叙事诗所叙之事是完整的。抒情诗即便有故事,这故事也不完整;叙事诗的故事却具有完整性。

叙事诗回避复杂情节,不以故事的曲折离奇取胜,而是寓丰富于单纯

编辑本段中国民间叙事诗的特点与分类

概述

中国民间叙事诗的产生、流传和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按内容分,有创世叙事诗、英雄叙事诗和婚姻爱情叙事诗三类:

创世叙事诗

这类叙事诗产生较早,大多以开天辟地、人类起源、自然万物起源、民族来源、文化创造等为题材。此类作品在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中保存甚多。 如已搜集、 整理、 出版的□族的《梅葛》、纳西族的《创世纪》、 白族的打歌《创世纪》、 瑶族的《密洛陀》、拉祜族的《牡帕蜜帕》、阿昌族的《遮帕麻与遮米麻》、苗族的《苗族古歌》、壮族的《布伯》以及布依族和侗族古歌等长篇和短篇创世叙事诗二、三十部(篇)。 这些作品,主要叙述世界的创造者们(天神、巨人和半人半神式的英雄)开天辟地、创造人类及自然万物的英雄业绩。不少的创世叙事诗,同时把这

些开辟之神作为文化英雄和本民族的始祖加以歌颂。这就使一些长篇创世叙事诗具有比较广阔的内容,如诗中常常将一年四季的划分,狩猎、畜牧、农事、工具制造、火的发明、造屋、祭祀以及婚姻、丧葬等生产和生活事象的起源,归功于这些文化英雄。在关于民族来源、民族迁徙诗歌中,他们又充当着始祖神和氏族、部落守护神的角色。此外,也有些民族的创世叙事诗,只有开天辟地、人类起源等内容,形式较短小,如侗族的《祖源歌》、布依族的《十二个太阳》、藏族的《什巴开天辟地歌》等等。

英雄叙事诗

主要表现英雄人物及其业绩。这类叙事诗可以分为古代英雄叙事诗和近世英雄叙事诗两类。 第一类是古代英雄叙事诗,亦称“英雄史诗”。此类叙事诗,一般篇幅较大。有的还是多达几部和几十部的宏篇巨制,如藏族的《格萨尔王传》、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蒙古族的《江格尔》、《格斯尔传》等;也有情节完整、自成系统的短篇,如维吾尔族的《乌古斯传》、羌族的《羌戈大战》、哈萨克族的《阿勒帕米斯》、蒙古族的《勇士古那干》、《智勇的王子希热图》等。在诗歌形式上,既有韵文体的,也有韵文与散文兼行形式。特别是韵散兼行体制,使英雄叙事诗在民间以说唱的方式广为流传,深受听众欢迎。

古代英雄叙事诗,一般认为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初期或封建社会初期。中国各民族英雄叙事诗发展不平衡,具体作品产生、形成的时代尚无定论。但一般而言,它与各民族历史上经历过的部落和部落联盟时代的相互战争有着比较密切的系。这个阶段社会的生产组织和军事组织统一,部落之间经常进行征战,英雄崇拜成为这个阶段流行的社会思潮。古代英雄叙事诗,在思想内容上,主要表现部落征战和歌颂部落英雄的战斗事迹。如格萨尔、玛纳斯、江格尔、洪古尔、乌古斯可□等,都是史诗中部落民智慧和力量的象征。在部落战争中,战胜者一方的业绩,集中表现在史诗中英雄人物身上,而战败者一方,常作为魔鬼出现。

古代英雄叙事诗的产生,主要根据当时的现实生活,同时也包含着神话和创世史诗的因素。有的就是在创世叙事诗有关祖先崇拜和“文化英雄”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如大部分英雄叙事诗关于族源的追述、民族的迁徙、图腾崇拜遗迹、古老的祭祀典礼的描绘、古代社会习惯法准则的追忆等等,都和神话叙事诗有天然联系。就是英雄人物神奇般的诞生,充满幻想的战争场面的叙述,也无不打上神话的烙印。

第二类是近世英雄叙事诗。大多表现近世历史上曾出现过的人物和事件,一般都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创作的。如蒙古族的《嘎达梅林》、《陶克陶之歌》,苗族的《张秀眉之歌》,南北朝时期的《木兰诗》等,汉族的《钟九闹漕》(《抗粮传》) 等,它们大都是在事件发生当时或稍后产生的有关短歌和口头传说基础上,逐渐连缀,发展而成的。

婚姻爱情叙事诗

在长期的阶级社会中产生,是当时婚姻制度和习俗的反映。这种叙事诗一般较少神话因素,它不像创世叙事诗和古代英雄叙事诗那样反映部落历史的重大事件,主要表现个人生活中的爱情纠葛,个人合理要求与社会制度、习俗的矛盾,有时通过男女青年的美满结合,表现出人民的理想和愿望。

在中国各民族民间文学宝库中,反映婚姻爱情的民间叙事诗十分丰富。汉族古代叙事诗(多为短篇)有《诗经》中的《氓》、汉代乐府中的《上山采蘼芜》、汉末建安时期的《孔雀东南飞》等,近世这方面的作品有《双合莲》等。少数民族的这类叙事诗作品更多,比较有影响的如傣族的《娥并与桑洛》、苗族的《哈梅》、土家族的《锦鸡》、回族的《马五哥与尕豆妹》、维吾尔族的《艾里甫和赛乃姆》、哈萨克族的《萨里哈与萨曼》等。

婚姻爱情叙事诗,人物形象比较完整、鲜明,语言一般自然、生动,有的比较精练,富有表现力。有些作品抒情性较强,富有感染力 [3]

编辑本段中国文人叙事诗:长庆体与梅村体

长庆体

“长庆体”之称始于宋人,缘于白居易、元稹的文集名。是对唐代白居易、元稹诗的泛称,所指较为宽泛。清以后,其内涵所指逐渐确定下来,成了以《长恨歌》、《琵琶行》、《连昌宫词》为代表的那种叙事风情宛转、语言摇荡多姿、平仄转韵的七言长篇歌行之专用名词。

长庆四年十二月,元稹将白居易的诗文编定为五十卷,命名为《白氏长庆集》;元稹自己的文集,亦题名《元氏长庆集》。尽管“长庆”仅四年时间,在元、白的创作中只是很短的一个阶段,但是作者本人表示认同,《新唐书·艺文志》载录作“《白氏长庆集》七十五卷”、“《元氏长庆集》一百卷”。宋人目录流传于今者,如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等,亦均作《白氏长庆集》、《元氏长庆集》。可知宋代时,元稹、白居易的诗文均以《长庆集》之名行世,当时人们也习惯于如此称呼他们的文集。由此可以推定,“长庆体”即元白体之别名。 梅村体

明末清初,吴伟业学习长庆体,融合“初唐四杰”的语言风格,将长庆体叙事诗改造为著名的“梅村体”。梅村体是长庆体的继承与发展,优点在于辞藻和声韵更出色,缺点在于用典过多。长庆体和梅村体是中国文人叙事诗最重要的两大类型。

“梅村体”诗基本可分为四大部分:一是战争悲剧,如《临江参军》、《雁门太守行》、《松山哀》等;二是政治悲剧,如《殿上行》、《读史杂感》、《东莱行》等;三是宫廷悲剧,如《永和宫词》、《萧史青门曲》、《洛阳行》等;四是艺人平民系列,如《楚两生行》、《听女道士弹琴歌》、《临淮老妓行》、《捉船行》等。吴梅村在创作时展现悲剧场景的方式粘着于以人系事的手法上,而对场景的裁取却显示出独到的匠心,具有典型性的场面伴随着个人遭际浮现在读者面前,读者在个别人的具有原生态的真实事迹中,能够窥见历史普遍的真实。

吴梅村诗中通过对个体命运的描述,既能补史之阙,复可以小见大,在个体抒情外,追索某种特殊事件在历史中反映的意义,这是吴诗总的特点。其中战争悲剧诗与政治悲剧诗通常采用在历史的铺叙中凸现人物的悲剧性命运的手法,而在宫廷悲剧诗、艺人平民悲剧诗中借诗中人物的遭际命运来寓历史的幽思。前者诗人在创作时侧重于历史事件的记述,史家的褒贬手法分明;后者着重于诗中人物的叹惋,诗歌的抒情性特征更浓些。尽管诗人对不同题材,运用的手法各有侧重,但以诗史思维方式把握对象,凭借时代机遇的予赠,这也不能不说是诗史异质同源的一种文化遇合。秉承史家“以人记事”的传统,而又能自然而然地与诗美艺术的“以个别寓普遍”的要求相结合,正所谓“诗人慧眼,善于取题处”,这也不能不说是诗史异质同源的一种文化遇合。

叙事诗 古诗篇四
《诗歌内容》

叙事诗 古诗篇五
《关于叙事诗》

叙事诗是运用诗歌的语言,通过某一特定的生活场景,表现人物或事件的相互联系,创造优美的意境,真实地表现情感的文学样式。

叙事诗大多依靠情节或人物串缀展开诗序,但不一定要求故事情节的完整,情节结构允许较大的跳动,是带着浓郁的诗情去抒写人和事的。

童年的水墨画

张继楼

街头

听不见马路上车辆喧闹,

哪管它街头广播声高。

书页在膝盖上轻轻地翻动,

嘴角漾着丝丝抹不掉的笑。

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

也想看“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

溪边

垂柳把溪水当做梳妆的镜子,

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

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江上

像刚下水的鸭群,

扇动翅膀拍水戏耍。

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

你拨我溅笑哈哈。

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

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对虎牙。

赏析:《童年的水墨画》通过“街头”、“溪边”、“江上”三个小标题,摄取了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展现了儿童俏皮的生活场景,静、动交织,构成了一幅幅令人向往的纯真童年画面。

《街头》──读《水浒传》的孩子,那样的专注,尽管马路街头是那样的喧闹,却丝毫不能影响他,对时间的推移也浑然不觉。无边的喧闹和一隅的安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溪边》──钓鱼的孩子,那样的快乐,静静的溪水映着爱美的柳树,映着钓鱼孩子的倒影,静静的钓鱼竿,立着红蜻蜓,我们仿佛觉得空气都停止了流动,似乎大家都怕鱼受惊,而鱼上钩的一刹那,这种静立刻被打破了,溪水动了,

人影碎了,鱼跃人欢,寥寥几句,勾勒出一个现代垂钓儿童的形象。

《江上》──戏水的孩子,那样的调皮,一群孩子像鸭群一样跳入水中,在水里互相你泼我溅地嬉戏,就在这嬉戏中,一个孩子钻入水中,不见了,突然一阵水花,他出现了,调皮地笑着,露出两对小虎牙。一群孩子的嬉戏和一个孩子的特写,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

叙事诗 古诗篇六
《中国古代叙事诗的隐含作者》

东岳论丛

【Nov.,2008Vol.29No.6 2008年11月(第29卷/第

6期)

(DongYueTribune)

文学研究

中国古代叙事诗的隐含作者

陈中伟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摘 要]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创作由于受到诗歌的体格、声调的限制,在多数情况下,作者只能以潜隐的状态叙述。隐含作者是读者从整个文本中推导建构出来的作者形象。叙事诗的视角变化和叙事表层结构并不清晰,其原因在于个人化叙事特点和传统叙事诗创作观念的影响。  [关键词]隐含作者;个人化叙事声音;叙事表层结构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0109-03

  美国芝加哥学派学者韦恩・布斯在《小说修辞(i学》中首先提出了“隐含作者”mplied)念。所谓“隐含作者”象,,而是以文本为依托。,隐含作者就是读。同一作者写出的不同作品往往会隐含作者的不同形象,正如一个人出于不同的目的给关系不同的人写出的信,会隐含此人的不同形象一样。布斯在说明隐含作者与真实作者的区别时,采用了作者的“第二自我”这一概念:作者在写作时采取的特定立场、观点态度构成其在具体文本中表现出来的“第二自我”。

“隐含作者”这一概念非常适合中国古代歌行体叙事诗的叙事模式,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在讲求工整韵律的古诗文本话语中,很少出现“我”字。不管作者出于主动还是被动,叙事诗话语中,几乎没有“我”的人称代词———抒情诗中偶尔会出现第一人称代词,如朕、吾、我、自、己等等。中国的古体诗无论叙事诗还是抒情诗,在表现手法上更注重写意,注重表现,注重主观性,因而,“我”又是无处不在的。“我”,即叙事诗的作者,或者以叙述者的身份,或者以主人公的身份,或者参与者的身份,或者干脆以作者本人的身份或隐或显地出现在文本中。但是在叙事话语上,由于受到诗歌的体格声调的限制,在多数情况下,作者只能以潜隐的状态叙述。与小说相比,作者和叙述者、主人公、参与者、评论者之间的界限

,运用相对隐蔽但更为宏观的叙事策略,采用自由间接话语或未加标志的直接思绪来叙述事件、描摹人物。囿于格律的要求,作者所构建的话语层面上,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是明晰完整的,而情节、人物则往往是含混不清的,有时甚至不可确定。古体诗的叙述者喜欢暗度陈仓,明清时期的叙事诗更喜欢罗列典故,他们把自己的倾向、思考、劝谕、警示等主观的理念置入文本,从而使诸多叙事因素扑朔迷离。从“所隶之事只‘小玉双成”’的《长恨歌》到“非隶事不办”的《圆圆曲》,都可以看到这种叙事特征对情节的遏制,对人物的异化。

潜隐的视角模式

一、隐蔽的宏观的叙事策略

不管叙事者是否有意伪装自己,他都把自己的话语用无声、不在场、不出现的方式隐藏起来,同时展现给读者尽可能全面的场景和人物关系。作者力争以全知视角来体现历史的公正性。这部分零聚焦视角的叙事诗从某种意义上接近历史真实,被学界称为“以诗为史”。《生民》、《木兰诗》、《孔雀东南飞》、《长恨歌》、《连昌宫词》、《洛阳行》、《永和宫词》等在诗歌史上具有代表性的长篇叙事诗,都是采用这种隐蔽宏观的叙事策略。作者本着写实而非虚构的创作初衷,像上帝一样站在众生之上,俯瞰世间万物。为了使故事显得更为客观,作者将叙事者的

[作者简介]陈中伟(1973-),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博士。

10

9

东岳论丛【Nov.,2008Vol.29No.6 2008年11月(第29卷/第

身份有意隐去,以貌似全知全能的视角把握历史事件。作者在叙事过程中,尽量避免主观情感的流露。即使如此,叙事者要做到历史的公正,使自己的判断准确无误,仍然是十分困难的。由于认识的偏差、情感的偏爱、立场的不同等个性化因素的影响,仍然会形成一种个人化叙事声音。

二、不易被人觉察的叙事视角

叙事诗经常以对话推进情节,只录对话,很少交代说话人,视角全知限知的转变基本取决于作者的喜好习惯,无章可循。杜甫的《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都是对话体叙事诗。故事中的人物不多,均为二人问答。此时人物关系简单,通过语境,不难确定说话人。陈子龙的《小车行》则很难识别说话人:

小车班班黄尘晚,夫为推,妇为挽。

“出门何所之?”

“青青者榆疗吾饥,“风吹黄蒿,”。

这首杂言歌行叙事诗中有三句对话,出自何人之口,无法确定。这给读者的具象解读带来一定困难。事实上,这种现象正好反映出叙事诗在人称和视角处理上不同于小说的特点:人称的随意性,视角变化不易觉察。有些声音可以辨出身份,另一些声音则是难以确定、无名无姓。

三、界限模糊的叙事表层形式

本来在小说中作者与叙述者、主人公、参与者、评论者之间的明显的界限,在叙事诗中则基本上被消除了。从而形成了一种模糊的等齐的叙事表层结构。

在中国古代叙事诗中常常表现出这样的近乎自传的叙事表层模式:第一种,作者=叙述者:这是中国古代叙事诗使用最多的一种叙事表层形式。因为古代作家进行叙事诗创作的时候,都是本着写实、甚至是写史的目的进行创作的,这和小说的以虚构为主不同,尽管叙事诗的创作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虚构成分,但是从数量上来看,中国古代的叙事诗多是写实的作品。至于一些以小说为诗的叙事诗,数量不多,笔者会在另一专题中作专门论述。第二种,作者=主人公:在近乎自传的叙事诗中,作者即是故事的主人公。赵翼的《秤谷叹》和《决囚叹》两首七古讲述的是自己为官时巧妙化解棘手政务的经历。

11

6期)

(DongYueTribune)

第一首作于广西镇安知府任上,叙述自己发现粮官用框秤 民,出轻入重,屡禁不止。于是作者命令在秤杆60斤的地方凿孔垂砣,听民自权,彻底革除了旧弊。第二首作于广州知府任上,讲述作者成立保甲防御法,一次抓获珠江口海盗108人,按律可以不问首从皆斩,可是赵翼没有滥杀,而是仔细审问之后,根据罪行轻重,只诛杀38人,其余的人则是流放甘肃、新疆。作者刻画了一个精明强干的循吏形象,而这个形象正是作者本人。这在小说叙事中是很难想象的。第三种,作者=参与者:作者是出现在故事中的人物,但不是主角,而是配角,往往是配合主要人物,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吴伟业的《琵琶行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四首叙事诗题材相如、女道士卞玉京和徐女、北。“我”在故事中均扮演“听者”的角色,作者既是叙述者,又是参与者。第四种,作者=评论者。作者将权威性极强的非叙事话语或整或散地插入叙事文本中,一方面为了更直观地表达自己的价值判断,另一方面为了以此来直接说服将信将疑的读者。在此类叙事诗中,最常见的话语形式如“君不见”、“呜呼”、“噫嘻乎”、“曰”等等。但此类叙事诗有的在叙述之后不用发语词或感叹词即展开议论。

在创作实践中,这四种叙事表层形式并非孤立地出现在某一首诗里,作者往往是综合运用,交错出现。比如韦庄的长篇叙事诗《秦妇吟》,采用对话体叙事,故事中的人物众多,面貌各异。要确定叙述者和主人公、参与者的界限,需要反复地分析。故事的叙述者不是韦庄,而是韦庄虚构出来的一个“长安女郎”。她是作者的代言人,是大的叙事者框架内的小叙事者;她所叙述的故事是大故事内的小故事。这样全诗故事的主叙述者就成了长安女郎。她作为长安贵族家里的侍女,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诗中涉

(长安女郎的主人)、及的人物包括:“主父”四邻妇(华山之神)、女、黄巢的部下、“金天神”“陕西主帅”

(王重盈)和“(王重荣)、蒲津主帅”新安老翁等。这

些人物,有的是剧中人,有的则是更小的叙事框架内的叙事者,比如“主父”、“金天神”、“新安老翁”,他们是长安女郎叙事框架内产生的第三重叙事者。这样就构成了一部叙事作品三重叙述者的复杂叙事结构。读者在解读时,不得不仔细区分叙述者、主人公、参与者。即使如此,有时仍然感到界限模糊。

中国古代叙事诗的隐含作者

由于叙事表层界限不明,导致叙事视角的模糊,有时不可避免地会造成读者的歧义解读。这些故事的叙述者统筹着错综复杂的视角,同时又在叙事人物中间散播一种主观意识。

不连贯。绵,指诗的总体风貌缠绵含蓄。本着诗以富有余味为上品的创作理念,作者追求的不是浅显通俗,而是典雅韵味。叙事诗的作者力求诗句的对偶、声律、辞采,所带来的审美效果即是绵。作者对情节本身的发展脉络和人物的具象刻画则不太重视。

三、作者受传统叙事诗创作观念影响所致在传统诗论家和作家看来,叙事诗不只是叙述一件故事的诗体,更是传递诗人主观情感的传声筒。叙事诗并不刻意要求事象和情节的完整。过分主张诗言情就容易排斥叙事、阻碍叙事诗发展。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提出诗“贵情思而轻事实”。谢榛在《四溟诗话》:“,,力不可竭,贵有变化之。

,不可避免地在叙事中掺杂诸如抒情、议论、象征、借喻等非叙事因素。在人物视角的把握上也和小说的精确明白不同;相反,捉摸不定、欲言又止,恰恰是中国古代叙事诗固有的人称及视角特色。

四、故事的过分经典化必然带来人物及视角的模糊

叙述者在叙事诗中不会堆砌大量的事件、人物,他们点到即止。作者只选择最为经典的事件人物来演绎。即使如此,也不会像小说似的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叙述;相反,作者有时喜欢让最重要的事件保持一丝神秘,以显示其诗歌应有的朦胧含蓄。这使得读者仅凭叙事诗的话语本身难以确切了解事件的真相。

由此可见,引入“隐含作者”的概念更适合叙事诗的研究,它不仅给叙事诗的视角模式找到了更为切合的概括形式,而且也丰富了叙事话语模式。“隐含作者”可以视为叙事诗理论和专门研究小说的叙事学理论区分的重要特征和着眼点。

[注释]

叙事视角模式的成因

一、作者“隐”的目的是为了“显”

任何创作都是主观化的产物,叙事诗尤其是作家价值观、道德观的高度体现。不管叙述者将自己隐藏起来,还是明确地显示自己的叙事声音,叙事诗都是一种个人化叙事声音。明清时期,从袁宏道到袁枚,都在强调文学创作要直接抒发人的性灵,表现真实情感,追求个性风格面目。反映在叙事诗的叙事话语上,则表现出更强的个人化叙事倾向。尽管王士祯不欣赏李、杜、元、白的诗,一再倡导诗应清远冲淡,在表现上应含蓄蕴藉,而实际上,。比如他的五古《,作者在小序中交代:“,有民家养蚕,质衣钏鬻桑,而催租急,遂缢死。其夫归见之,亦缢。王子感焉,作是诗也。”作者将这个故事转化成诗的形式来叙述,并加入了自己的想象,委婉凄凉地叙述一对养蚕夫妇因为租税的逼迫而家破人亡的悲惨故事,使之成为兼具叙事性和艺术性的作品。总的来看,不管是隐是显,作者在语义上都在表达一种单一的叙事意识。

二、叙事诗骈谐丽绵的叙事句法所决定的文人诗歌创作以典雅为主,叙事诗(乐府、五古、七古、杂言)也不例外。盛唐以后的叙事诗尤其注重骈谐丽绵。骈,指对偶,给人一种工整匀称的美感。例子很多,无需赘述。吴伟业的“梅村体”叙事诗不仅对偶的数量多,而且对得精严工正巧。谐,指合声律。从元稹、白居易的歌行体叙事诗到吴伟业的歌行体叙事诗,诗人们使用律句的频率与比例越来越多。《圆圆曲》开头16句都合律,四句一换韵,平仄互转。为了合乎对偶和声律的句法,作者不得不调整字句,简化人称,有时候根本无法交代叙述者、说话人。读者只有通过上下文或语气来判断人称和视角。丽,指重辞采。这是影响叙事诗的叙事性的重要因素。叙事者更愿意以学问家、史学家兼诗人的身份写人叙事,因而在叙事诗中用语富赡、堆砌典故,把故事拆解代换得支离破碎,造成人物、情节的

①[美]韦恩・布斯:《小说修辞学》,华明、胡苏晓、周宪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80-85页。

②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③[清]赵翼:《瓯北集》,李学颖、曹光甫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319页,第335页。

④[清]王士祯:《渔洋精华录集释》,李毓芙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61页。

[责任编辑:曹振华]

11

1

叙事诗 古诗篇七
《古诗文文学常识》

一、中国古代诗歌

1、李白,字太白,唐代著名诗人,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艺术上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有《李太白全集》,《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将进酒》《越中览古》《苏台览古》等选入高中课本。

2、《长恨歌》——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古体诗——乐府诗——白居易——唐代。

3、《琵琶行》——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古体诗——乐府诗——白居易——唐代。

4、《长恨歌传》——唐传奇小说——陈鸿——中唐。

5、《离骚》的作者是屈原,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曾任左徒,三闾大夫。屈原是我国第一个爱国主义诗人,也是我国浪漫主义诗人的鼻祖。《楚辞》收集战国时代楚国屈原、宋玉和汉代贾谊等人的诗歌,(主要收录屈原的诗)西汉刘向编辑,东汉王逸作章句(对古书的分析解释)。这些诗歌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后世因此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楚辞》是继《诗经》之后我国的又一部诗歌集,它是我国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诗歌总集。《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离骚》抒写理想,抒发爱国激情,富于浪漫气息。《离骚》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浪漫主义的优秀传统。

6、《湘夫人》《国殇》——《楚辞》——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古体诗。

7、鲍照——南北朝——《拟行路难》(其四)——古体诗——乐府诗。

8、杜甫,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曾任工部员外郎,人称杜工部。自号“少陵野老”。有“诗圣”之称,诗作有“诗史”美称,其诗具有现实主义风格,有《杜工部集》,名篇“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阁夜》《登高》《蜀相》《旅夜书怀》《登岳阳楼》等诗篇,我们都欣赏过。

9、《蜀相》《登高》《阁夜》——杜甫——近体诗——七言律诗;《登岳阳楼》《旅夜书怀》

——杜甫——近体诗——五言律诗。

10、陆游,南宋时期著名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人称“小李白”。主要作品有《示儿》《书愤》《临安春雨初霁》《游山西村》《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钗头凤》《卜算子 咏梅》等,结集为《剑南诗稿》《渭南文集》,他是中国古代最高产的诗人,有诗有九千多首,是南宋诗坛当之无愧的盟主。

11、《书愤》《临安春雨初霁》——陆游——南宋——近体诗——七言律诗。

12、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也称柳柳州,中唐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一起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选入初、高中课本的有散文《小石潭记》《捕蛇者说》《种树郭橐驼传》;七言律诗《登柳州城楼寄漳汀连四州》。

13、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著名诗人,我国第一个田园诗人。主要作品有散文《桃花源记》,诗歌《归园田居》《饮酒》《杂诗十二首》(其

二)等。

14、《归园田居》《饮酒》《杂诗十二首》(其二)——诗歌————古体诗——陶渊明——东晋

15、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中唐著名诗人。他的诗歌通俗易懂、流畅自然,著名的《新乐府》《秦中吟》等作品反映了人民的疾苦,揭露了社会黑暗,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16、《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将进酒》——古体诗——乐府诗;《越中览古》《苏台览古》——七言绝句。

17、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开豪放词派之风,有《东坡全集》。《新城道中》(其一)——苏轼——北宋——七律。

18、《李凭箜篌引》——李贺——中唐——古体诗——乐府诗

19、温庭筠——晚唐——花间词人之鼻祖——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菩萨蛮》——词。

20、《燕歌行》——高适——古体诗——乐府诗——边塞诗人——盛唐。

21、“曲”,又称“词余”,以元代成就最高。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包括小令(一段曲子)和套数(多段曲子)。

22、般涉调 哨遍 高祖还乡——睢景臣——元代——元曲——散曲——套数。

23、周邦彦——北宋——《苏幕遮》——词——“词家之冠”,“词中老杜”。

24、《虞美人》——词——李煜——史称南唐后主。

25、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是词《杨州慢》。

26、王维——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的代表——《积雨辋川庄作》——近体诗——七律。

27、韦庄——晚唐——《菩萨蛮》(其二)——词——在词坛上与温庭筠齐名,并称“温韦”,是“花间派“词人的代表作家。

28、《夜归鹿门歌》——孟浩然——唐代山水田园诗的代表——

29、《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唐代——古体诗——乐府诗——“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闻一多)

30、李清照,南宋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婉约派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漱玉词》。《一剪梅》《声声慢》是其代表作。

31、阮籍——西晋——《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古体诗——五言诗——“竹林七贤”之一。

32、黄遵宪——近代——《今别离》(其一)——古体诗。

33、“乐府”原是音乐机关的名字,后来是一种诗体的名称。

34、唐诗和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唐诗一方面继承汉魏以来的五言、七言古体诗,并使之更为完善;一方面在梁陈诗人对诗律研究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律诗和绝句这两种新诗体,从而扩大了诗的表现范围。唐代诗人辈出,灿若星辰,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就是杰出代表。无论从思想内容或艺术技巧来看,唐诗的成就都明显地超越了前代。

35、词在唐、五代时已经出现,称曲、杂曲、曲子词、诗余、长短句;到宋代才广为流行,改称词。宋词习惯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婉约派以写闺情、离愁为主,代表作家有北宋的柳永,南宋的李清照、江夔等;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对社会生活的种种观察与感受皆可入词,代表作家有北宋的苏轼、南宋的辛弃疾等。

36、“初唐四杰”——王勃、卢照邻、杨炯、骆宾王。

37、唐代山水田园诗代表——王维、孟浩然;边塞诗代表——高适、岑参。

38、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晚唐)。

39、近体诗是唐代之后出现的,它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八句,绝句四句,律诗和绝句包括五言和七言。唐代以前的诗都可以称为古体诗,但唐代之后出现的诗不一定就是近体诗。

二、中国古代散文

1、《过小孤山大孤山》——《入蜀记》——日记体游记——游记散文——陆游——南宋。

2、《庄子》——庄子及其门人以及后学者——战国时期宋国——道家学派代表——先秦诸子散文。

3、《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存33篇。庄子,名周,宋国人,古代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代表之一,与老子并称“老庄”。选入高中课本有《疱丁解牛》《秋水》《逍遥游》等。

4、《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130篇,52万字,含8书,10表,12本纪,30世家,70列传。《史记》是“二十四史”中的第一史,也是唯一的一部通史。《史记》既是一部史学著作,也是一部文学巨著,鲁迅称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历史著作,同时也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文学著作。从历史的角度讲《史记》开创了我国古代两千多年纪传体的历朝“正史”的先河;从文学的的角度讲,《史记》第一次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给人们展现了丰富多彩而又各具个性的历史人物。《史记》人物与先秦文学人物的显著差异在于它们鲜明的个性。由于作者十分注意设身处地揣摩每个情节、每个场面的具体情景,并力求逼真地表

达出每个人物的心理个性,因此《史记》的描写语言和他为作品人物所设计的对话都是异常精彩的。《史记》文学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抒情性。

5、司马迁,字子长,任太史令,因李陵事受宫刑下狱,后任中书令,是我国西汉时期杰出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初、高中选入课本的《陈涉世家》《报任安书》《廉颇蔺相如列传》《屈原列传》《信陵君窃符救赵》《鸿门宴》《荆轲刺秦王》《毛遂自荐》《项羽之死》均选自《史记》。

6、“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上起《史记》,下至《明史》。其中《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的编著者分别是西汉的司马迁、东汉的班固、南朝的范晔和西晋的陈寿。《苏武传》选自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东汉班固的《汉书》,《张衡传》选自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

7、“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8、《项羽之死》——司马迁——西汉——《史记 项羽本纪》。

9、杜牧,字牧之,号樊川,晚唐著名诗人、散文家。《阿房宫赋》选自《樊川文集》。绝句《过华清宫》是他的作品。“赋”,是一种介与“诗”和“散文”之间的文体。句式骈散结合,声调和谐,善于运用铺陈夸张,借古讽今等。

叙事诗 古诗篇八
《古诗词》

人教版实验教材十二册第七单元:古诗词背诵

教材理解:本单元安排了10首古诗词背诵,包括7首古诗和3首词。编者的意

图是将本单元定位为提供给学有余力的孩子利用课余时间独立学习

的古诗词阅读材料。结合学生学情,根据实际教学需要,我们宜将之

作为对整个小学阶段古诗词学习的回顾和拓展之用。其一:整体把握

古诗词的特点,复习巩固古诗词学习的方法,掌握古诗词学习的一般

规律。其二:遵循编者意图,引导学生用已有的方法理解、背诵,丰

富古诗词的积累。其三:以教材为基点,小学阶段古诗词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准确背诵,巩固积累。

教学目标:1、正确把握古诗词的特点,掌握古诗词学习的一般规律。 2、借助注释和拓展材料理解十首古诗词,并能背诵积累。

3确背诵。

4

教材分组:一、古诗

第一组 情感篇(亲情(思乡)、友情) 芙蓉楼送辛渐

第二组 景物篇(季节、山水、童趣) 江畔独步寻花 第三组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石灰吟 竹石

乙亥杂诗

二、古词

浣溪沙卜算子

课时:四课时

第一课时

《芙蓉楼送辛渐》的作者简介和本诗写作背景)

二、概述古诗词特点:“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约在魏末晋初,流

传着一批魏、晋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诗,既无题目,也不知作者,其中大多

是抒情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被统称为“古诗”。唐代(公

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

产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

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

其特点:

1、高度的概括性 诗歌是最精炼的艺术形式,诗人往往抓住感受最深、表

现力最强的一事、一物、一景甚至是一个小小的生活截面,把对生活的

看法压缩在短小的篇幅里,从而表现深刻的思想感情。

新课标第一网不用注册,免费下载!

2、生动的形象性 形象是诗歌的生命,诗歌往往要把思想感情浓缩到有限

的生活画面之中,使人通过画面的形象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3、强烈的抒情性 “诗言志”,抒情是诗歌最根本、最重要的特性。无论

是写景诗、咏物诗,还是哲理诗、叙事诗等等,都必然要抒情言志。在

赏析古诗时,一定要透过景、物的表征,把握作者所抒的情、所言的志。

三、回顾古诗的学习方法

一读:解释诗题,感知画面。

二读: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三读:结合背景,领悟诗境

四读:反复诵读,吟咏诗情

四、自主学习古诗《七步诗》《芙蓉楼送辛渐》

(一)以《七步诗》为例展开教学

1、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一首古诗《七步诗》请你结合收集

的材料来交流。

2

复习:《赠汪伦》《泊船瓜州》《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夜书所见赠刘景文》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查阅《鸟鸣涧》《江畔独步寻花》的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自主学习古诗《鸟鸣涧》《江畔独步寻花》,选择一首完成学习卡后班级交

三、归类复习,背诵小学阶段学过的同一主题的古诗:

1、山水:《鸟鸣涧》

复习:《独坐敬庭山》《题西林壁》《饮湖上初

晴后雨》《望天门山》

2、季节:《江畔独步寻花》

复习:《咏柳》《春日》《春晓》《绝句山行》

三、归类复习,背诵小学阶段学过的同一主题的古诗:

1、时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明志:《石灰吟》 《 竹石》 《乙亥杂诗》

第四课时

课前准备:查阅《浣溪沙》《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的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

一、导入

二、回顾古词的特点:

词是一种诗歌艺术形式,是中国古代诗体的一种,它又被称为宋词、曲子词、诗余、长短句等等。它开始于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在宋代达到其顶峰。一开始伴曲而唱,所以写词又称作填词。后来逐渐独立出来,成为一门专门的诗歌艺术。

因为词本来就是来自民间的曲子词,所以在题材方面较为自由,更易于表现,加上能配乐歌唱,在韵律方面更利于流传。正因为此,词才类似于现代的流行歌曲一样得到了广泛的流传。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yaoleikaoshi/221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