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口腔助理医师】
冰诗句篇一
《湖冰诗歌选辑 大山之歌(九首)》
冰诗句篇二
《李冰古诗》
敕勒歌
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天门山江雪塞下曲月黑雁飞高 江南春江上渔者泊船瓜洲惠崇春江晚景题西林壁示儿
四时田园杂兴小池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春日题临安邸游园不值乡村四月墨梅 所见村居
寄扬州韩绰判官滁州西涧竹里馆竹枝词春夜喜雨竹石渔歌子
江南咏鹅风咏柳
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登鹳雀楼春晓
赋得古原草送别忆江南
悯农 锄禾日当午悯农 春种一粒粟寻隐者不遇山行清明乐游原峰
夏日绝句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望庐山瀑布独坐敬亭山静夜思送灵澈
绝句 迟日江山丽宿建德江早发白帝城
塞下曲 林暗草惊风鹿柴游子吟赠汪伦枫桥夜泊
绝句 江碧鸟逾白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送元二使安西古朗月行别董大回乡偶书梅花画
登幽州台歌山居秋暝鸟鸣涧山中商歌新嫁娘书窗即事观放白鹰赠窦家小儿八阵图一去二三里旅夜抒怀风鸢图忆住一师自题墨竹咏露珠瀑布月下独酌马诗相思田园乐暮江吟夜宿山寺
冰诗句篇三
《游子吟——试析峻冰诗歌中的乡土情结》
冰诗句篇四
《浅谈中国古代诗词送别主题及艺术表现》
缠绵悱恻话别离
——浅论古典诗词别离主体及其艺术表现手法
临清师范学校 王迎春
[关键词] 源流 送别留别 惜别恨离 壮语慰别 借别抒怀 临别钱宴
南浦长亭 折柳送别 伫立遥望 情景交融 虚实相济
[内容提要]送别是中国古代诗词常见主题之一,其出现、发展和成熟有着深厚的社会文化背景。此类诗词描画出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种种离情别绪的体验,并有一些共通的表达方式和艺术表现手法,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 、源流
朋友相得,促膝而交;家人相亲,天伦尽享;情人相悦,款洽备至,都是至性之人所求至情至爱之境。但人事有浮沉,人生多乖违,往往聚散无常。因此苏轼《水调歌头》词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之慨。而古代交通不便,一旦分离,再会难期,就连通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汉文人五言诗《旧题<苏子卿诗>四首》其四中云:“良友远离别,各在天一方。山海隔中州,相去悠且长。嘉会难再遇,欢乐殊未央。”相互欢合难以如愿,悲离之情油然而生,别离也就成了人生不得圆满的一大遗憾。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对天天性敏感的诗人来说,别离则更易伤情。他们触之于怀,发而为诗,以其空灵的诗心和独特的人生体验,加以艺术的表现,总能道出常人所不能言的种种离情别绪,更能撼人心魄。由此,别离自然成为中国古代诗词中一种常见主题。
这一类诗歌可追溯至《诗经》和楚辞。《诗经.邶风.燕燕》: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钟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这首诗写一位君王送妹远嫁。①前三章述说自己不辞辛劳,送于郊野,并伫立遥望,望之不及,劳心伤怀,至于泣下,表达出难分难舍,无限牵挂之意。末章盛赞妹德,表现留恋之意。全诗层层铺叙,情真意挚,感人肺腑,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为后世所借鉴。汉魏晋南北朝时,别离主题在文人诗和乐府诗中都有所表现。如何逊《临行与故游夜别》:
“历稔共追随,一旦辞群匹。复如东注水,未有西归日。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相悲各罢酒,何时同促膝?”在艺术上进一步注重情景的细节表现,体现出文人的艺术自觉。别离于诗人文人之手,其艺术表现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到了唐代别离诗空前繁荣,一部《唐诗三百首》,表达别离的诗就有30多首(约占总数的12%)。”②而历经宋代词人之手,更是泛滥。在艺术表现上也更加成熟,更为丰富。
二、主要情感表现
就别离时诗人作为主客对象而言,别离诗可分为送别、留别两类。送别诗占绝对数量,留别诗数量相对较少,但其中也不乏佳作。何逊《相送》:“客心已百念,孤游重千里。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即为留赠送行者的诗,表现了客
中的惆怅情绪和江上风雨欲来的景色。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面对友人踏歌相送,诗人情真意挚的用夸张性的比喻形象地表现出来。虽无感激之辞,但相谢之意却深含其中。
送别诗词大多哀伤愁怨,缠绵悱恻,表现惜别恨别之意。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萋萋满别情。”惜别之意,溢于言表。刘长卿《送李穆归淮南》:“淮水问君来早晚,无人偏畏过芳菲。”问友人何时从淮南归来,因为虽有大好春光,却无人共赏,反怕过芳菲时节,别离之情极为缠绵。唐徐月英《送人》:“惆怅人间万事违。”唐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扬花愁杀渡江人。”宋张炎《八声甘州》:“一字无题处,落叶都愁。”“零落一声愁。”都是因别而愁思满怀。唐沈彬《都门送别》:“一条灞水清如剑,难为离人割断愁。”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更写出因别而愁情无限。宋毛滂《惜分飞》:“愁到眉峰碧聚,此恨平分取,更无言语空相觑。”柳永《采莲令》:“岂知离绪,万般方寸,但饮恨,脉脉同谁语?”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休休,者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别愁至极,痛断肝肠,幽怨悱恻,使人不忍卒读!
别离诗词中也有明朗乐观之作,以壮语慰别,表现诗人阔大的胸襟,并富含人生哲理的启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末四句:“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诗人化用曹植《赠白马王彪》中诗句:“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曹植语虽豪迈,却难以掩饰内心的悲愤和沉痛。而王勃虽为宽慰友人之辞,但也表现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能豁达而坦然面对离别,正由于两情长久,声息相通,虽咫尺天涯,也犹如相邻而居,真挚的友情自能经历时间和空间的考验。正反映了唐朝前期社会不断上升发展的时代精神。而盛唐诗人高适诗《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不写离别可怜之辞,反而说出谁不识君的壮语,比王勃诗显得还要从容大度,所表达出人生的豪迈达到一种极致。李白《渡荆门送别》:“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把水人格化,写出爱意无限,自有一种遨游山水的飘逸潇洒。陈子昂《送魏大将军》:“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唐魏叔伦《送上饶严明府摄玉山》:“更将旧政化邻邑,遥见逋人相逐还。”毫无儿女之态,有的只是对友人建功立业的殷切期望。 还有借别抒怀之作。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绿树听鹈 ,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觅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潇潇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澈,啼鸟不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此词尽集古人许多离别故事。上片列举三悲鸟,鹈 、鹧鸪、杜鹃;三离妇,昭君、陈皇后和庄姜故事,都极凄惨。下片举李陵、荆轲英雄故事,都极慷慨悲壮。英雄美人辞家去国,铸成千古莫赎的恨事,作为送别言语,兼有抒发自己失意的苦闷。周止庵认为“前片北都旧恨,后片南渡新恨。”全词读来沉郁苍凉,虽为送别,却寄寓词人强烈的悲愤。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化用鲍照《白头呤》:“清如玉壶冰”诗句,托朋友告慰家人,以比喻表明自己虽被贬而心地光明如玉壶冰一样。沈归愚认为“言已不牵
于宦情也”,借送别表明心迹,貌似洒脱,却难掩宦海沉浮的感喟。唐陆畅《送李山人归山》:“来从千山万山里,归向千山万山去。山中白云千万重,却望人间不知处。”则有一种空灵的禅境,冷眼看世之中,有不食人间烟火之味,表现出空明澄澈的人生态度。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典诗歌是这“长流”上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华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它滋养着一代代中华儿女。我们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从古典诗词的宝库中吸取丰富的养分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要准确领会古典诗词的意蕴,就需要掌握一些鉴赏诗词的方法。
一、扣住题目、联系背景,领会诗意。
鉴赏古诗词,不要忽略题目。不少的古诗词,题目即为解读该诗的诗眼。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标题中的“幽居”即幽僻宁静的居所,这里已暗示着居室主人隐者的身分。把握住这一题眼,就找到了理解该诗的钥匙。又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抓住题眼中的“送”字,就知该诗是一首送别诗,抒发的是离情别绪。
白居易曾说: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优秀的诗作无不是现实生活的高度的艺术概括,不了解背景,就难以也无法切实、准确地把握诗的内容,解读白居易的《琵琶行》,如果不了解作者遭贬的背景,就难以透彻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愤感慨。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如果不了解作者的经历和写作背景,就难以领悟诗中作者所抒发的至老不衰、为国捐躯、壮志难酬的爱国豪情。
二、咀嚼词句、品味语言
诗歌的语言含蓄、凝练、形象而富有表现力,多通过比喻、双关、隐曲、用典、象征等方式表达语意,从而使人感到含蓄、朦胧、多义。在鉴赏时,反复咀嚼、玩味重点词句,将对诗歌的内涵挖掘得更为深透。《天净沙.秋思》一共只有28字,在描摹景物时,准确地把握住了事物的特征。“枯藤”、“老树”、“昏鸦”渲染出了秋之肃杀、凄清,为羁旅客漂泊异乡创设了一种悲凉的氛围。再细细咀嚼“古”、“瘦”、“夕”、“断肠”等词语,游子那源源不断的乡愁就会汩汩流入鉴赏者的心田,引起情感的共鸣。李清照《声声慢》开首三句,连用14个迭字,将寻觅、凄清、孤寂、悲愁的心境描绘到极致,为全词定下了感情基调,倾诉出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离乱的哀愁。读来,似愁结不断,没有尽头,难以排解,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三、统涉全篇,体会意境
鉴赏古典诗词关键在于领会其中的意境。所谓意境,就是指作者所描绘的客观景物和自己的主观感情浑然天成,高度融合的一种艺术镜界。王国维曾说:“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在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暮霭沉沉”、“冷落清秋节”、“晓风残月”,作者笔下的景已蕴含着难以割舍的离愁别绪和内心的凄苦,融情于景,抒发了词人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深感前途暗淡,读来令人黯然销魂,凄怆不已。
鉴赏古诗词,正是要借语言载体去感受作品中的意象,深入作品的意境之中,体会作者的情感。例如,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晴空”、“排云”、“碧霄”展现出一幅意境宏大开阔,色彩绚丽的画面,寄托了诗人高旷、豪迈的胸怀。
四、掌握表达技巧,明辨艺术手法
表达技巧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在诗歌鉴赏中,主要指抒情方式、艺术手法和修辞手法等几个方面。
1、抒情方式
(1)直接抒情
也叫直抒胸臆。是作者对物、事直接表明自己爱憎情感的抒情方式。如刘禹锡《秋词》(见上文稿)开头两句直接抒发对秋日的赞美之情。又如杨炯的《从军行》末尾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抒发了诗人慷慨从军的豪情斗志。
(2)间接抒情
这种抒情方式在古曲诗词中常见的有以下两种情况。
A借景(物)抒情,以叫托物言志。作者对某种景物或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物中,通过描写此景物予以抒发的方式。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人借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的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梅、兰、竹、莲等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这也反映出我国民族文化的特征。
B寓情于景(物),情景交融。诗人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正是马克思所说,这种景物描写是“人化的自然”,是大自然“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回声”,带有作者或人物浓烈的感情色彩。如白居易《惜牡丹花》:“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诗人在怜惜牡丹花的衰落中,寄寓着岁月无情,青春不能常在的感慨。
2、几种常见的艺术手法
(1)用典,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在语言表达上增强艺术感染力,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连用五个典故(孙权、刘权、宋文帝、佛狸、廉颇),含蓄而自然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2)比兴、象征
所谓“比”就是“以彼物比此物也”,也就是比喻。如“首如飞蓬”(《卫凤.伯兮》)。通过比喻,可以使形象更鲜明,更容易被人理解。所谓“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这也是一种比喻,可以叫做曲比或曲喻。作者由外界事物引起自己的联想和思想感情,因而以描写外界事物作为一首诗为一章诗的开端来暗示诗的意旨,创造诗的气氛。《诗经》中多采用这一艺术手法。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如古人常借明月、秋菊、莲花、香草等意象来象征高尚的节操,洁身自好的品格。
(3)烘托
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在诗歌中,则旨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需要刻画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烘托秦
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烘托出上阳白发人秋夜难眠的孤独苦闷的心情。
(4)虚实
在状难写之景、抒难抒之情时,古人常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使形象更鲜明,容量更大。如李白《望庐山瀑布》“凝是银河落九天”以及毛泽东《沁园春.雪》“欲与天公试比高”都是采用虚来写实。
(5)夸张
即故意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合理的夸张虽不符合事理,却符合情理。这种艺术手法,多用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此外,古诗词还常用对比、借代、互文、双关、比拟等修辞格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我们在阅读古典诗词时,要细细领会,仔细揣摩,才能真正融入诗词作者创设的意境,从而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古典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足以令我们涵咏终生,让我们共同从中汲取丰富的文学素养吧!
参考文献:
(1)《诗经》 山西古籍出版社
(2)王国维《人间词话》 山西古籍出版社
(3)《唐诗鉴赏辞典》 作者:萧涤非 上海辞书出版社
(4)宋词鉴赏辞典》 作者:夏承焘 上海辞书出版社
冰诗句篇五
《用心思考,用爱吟诵——评峻冰诗集《行吟韩国》》
冰诗句篇六
《故乡·追怀——读峻冰诗集《乡土与人生的恋歌》》
冰诗句篇七
《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峻冰诗歌中的美与真探微》
冰诗句篇八
《李冰诗会心得体会》
业务学习心得体会
杨家湾小学 李冰
个人认为“主题诗会”就是一节展示课,由老师创设一定的阶梯,引导同学就学习的内容进行回顾并展示。坚持读写一体化的原则开展主题诗会,从中训练学生的写作技巧,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感。对此我感受颇深。
一、探索有效地学习方法。
1、结合教材、活用教材
教材就是我们语文教学练习说话、写话,到写作的最好模板。结合教材、活用教材会让我们的课堂说话练习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从课堂探究中总结出:a、通过续写故事、补写课文空白处培养想象思维。这种训练,既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又培养他们的想象思维。b、通过扩写、缩写训练培养散敛思维。让学生将文中写得简略概括的地方根据他们己有的生活素材加以扩充,使其详细完整。或者让他们把一篇或一段写得很详细、生动的文章,摘其主要内容,去粗留精,去枝留干。交替进行这种训练,不仅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内容,而且使他们的扩散思维能力和聚敛思维能力得到训练。
2、注重平时积累。
学生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并非一日功夫,必须经过常年博览与积累。为此,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规定阅读与写读书笔记的具体目标。课内交给学生读书方法,引导他们在课外精选读物,运用学到的方法阅读赏析,并作好书笔记。校内精心营造给学生展示读书所得的机会,激发学生大量阅读与作读书笔记的兴趣,达到大量阅读,大量积累的目的。
3、注意仿写训练。
a、 仿写句子。 句子是课文的基本构件,是课文主题的基本载
体,是阅读教学的着力点,对那些用词准确、描述生动、形式特殊的句子进行仿写,是引导学生积累词句、锤炼语言能力的最佳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捕捉文章佳句,及时加以揣摩、仿造,引导学生从仿写中发现和掌握各种句子的词语搭配关系以及句式的特点,有效建立句子的概念,提高学生遣词造句能力。我让学生重点仿写的句子有:用词准确、刻画生动、描绘形象的句子,比喻恰当的句子,比拟形象的句子,排比手法运用恰如其分的句子,关联词使用得当的句子等。
b、仿写段落。在教学中遇到一些描写精彩生动,或与学生写作结合紧密、有代表意义的结构段,尤其是课文的开头、结尾、人物肖像描写、心理刻画、对话方式、自然环境描写等精彩段落,都可以用来进行仿写。从段落的仿写中让学生了解按事情发展顺序、按时间顺序、按空间顺序、按先总结后分述、按先分述后总结、按并列段式等段的构成方式,逐步形成段的概念。从段落的仿写中让学生积累应用人物肖像、心理、动作、对话以及自然环境等方面描写的词语,进一步夯实学生的语言基本功。从段落的仿写中让学生掌握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制造悬念、引人入胜,写景状物、渲染气氛等作文开头形式。从段落的仿写中让学生掌握篇末点题、提升思想,反照前文、首尾呼应,提出问题、发人深思,戛然而止、令人回味的结题技巧。
c、仿写课文。 就是模仿课文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或表现手法,进行作文的一种写作训练方法。可以进行课文结构的仿写,构筑文章骨架。如让学生学会运用排比、比喻等手法写一处景点,将文章写生动写形象。
4、注重扩写训练。
主要进行扩写词串练习。词串为学生进行习作训练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我利用词串让学生发挥想象,把词语串连成句子。这样,既加深了对韵文的理解,又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进行续写练习。
那么怎样续写呢?首先,要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以原文的结局为起点,写出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变化。其次,要展开充分的想象与联想,做到合情合理、真实生动。再次,要在主要人物思想行为、性格特点、语言特点和风格上与原文保持一致。续写可分为片断续写和全篇续写。阅读课上的续写以全篇续写为主,即学完课文后,根据原文的体裁、中心、结构、语言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再续写出一篇完整的文章来。习作训练形式多样,符合儿童年龄特征,设计形式多样的习作训练,如:看图作文、想象作文、写实作文
二、诗会举办的成果
1、激发了学生的作文兴趣,让学生乐于习作
学生怕作文,对作文不感兴趣,跟我们教师对作文的重视程度和引导方法有关。按教材安排学生一学期只需完成八篇大作文,再加上八次小练笔,一学期充其量才中有16次习作的机会,语文的大部分时间是花在阅读教学上的。这样从客观上无意识地造成了语文教学重“读”轻“写”的局面,学生的作文兴趣自然得不到激发和培养。“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研究课题将读与写紧密地结合地一起,做到立足于“读”,着眼于“写”。为了将“写”的训练目标落实好,我熟读课文,以独特的视角挖掘课文中有利于“写”的因素,并以学生易于接受和乐于接受的方式组织阅读,在学生读通、读透,有所感悟和体会的基础上,进行“写”的训练的迁移。由于是有所借鉴、有所感悟和体会,此时的学生对“作文”也能“夸夸其谈”,也能“下笔有神”,也能感受作文所带来的自信与快乐。久而久之,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也就养成了。
2、 拓宽了学生的作文思路,让学生善于组材
以往写起作文,学生常常总会搜肠刮肚,总是“无话可写”。究其原因,除了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生活体验不深,可写的素材少之外,主要是因为学生的作文思路没有打开,不懂得审题,不懂
得立意,不懂得根据作文的要求去搜集题材。“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研究课题注重以课文为凭借,以某一读写结合点为契机,先对学生进行“由此及彼”的模仿训练,再进行“举一反三”的拓展训练,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当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被激活后,作文的思路自然而然就宽了。只要给一个作文题目,学生的头脑就能快速运转,诸如“写什么”,“表现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通过什么事来表现”,“我亲历的哪件事最典型,最有说服力”,“事件的哪个环节应该重点写”等问题一一闪现。通过仔细推敲,整个作文的框架就清楚,脉络就清晰。
3、夯实了学生的文字功底,让学生精于表达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研究课题更重要的在于立足教材,倚重阅读,充分发挥每篇课文的作用,有目的地选择一些语段让学生品读、理解、揣摩、赏析,体验和感悟祖国文字之精妙,景物之丰美,人情之伟大。在此基础上,进行仿写、续写、扩写等训练,夯实学生的文字功底,让学生的表达更加流畅、形象、生动,从而解决了学生有话不懂得写的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