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口腔助理医师】
关于改革开放的古语篇一
《改革开放以来十大理论名句》
改革开放以来十大理论名句2012-04-26人民论坛
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涌现了许多经典的理论名句,这些句子言简意赅、通俗易懂,读起来琅琅上口,让人很快记住,入脑、入心。那么,百姓最耳熟能详的理论名句有哪些呢 人民论坛记者在征求20余位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系统筛选梳理出改革开放以来的理论名句,通过公众调查,根据得票高低列出了关注度较高的十大理论名句,并配发了知名专家的精彩点评。
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
1962年,邓小平在《怎么恢复农业生产》讲话中,首次公开借用“黄猫、黑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这句四川谚语来表述他对恢复农业生产和包产到户的看法。1986年,“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被摘登在《时代》周刊上,“猫论”也随之成为世界人民知晓的名言。
商务印书馆副总编李连科:邓小平的价值观的最大特色是实事求是,讲求实效。他不迷信各种条文,不拘泥于各种成说,一切从实际出发,“猫论”就是其典型代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
新闻出版总署原副署长王强华:这篇文章所起的作用就是讲了人民心里的话、反映了人民的心声、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从而推动了一场对于真理标准、是非观念、道路选择的大讨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978年3月18日,在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着重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原室务委员汪裕尧:邓小平根据对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新观察以及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作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新概括,将人们对于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提到了一个新高度。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1984年6月,邓小平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文中说: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
《解放——改革开放以来思想大论战》:“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其中至少包含着三层意思:一是任何时候不能把“贫穷”作为社会主义的骄傲。二是把人民群众折腾得越来越穷的做法不是社会主义。三是贫穷不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
摸着石头过河
1980年12月16日中央工作会议上,陈云发表了《经济形势与经验教训》的重要讲话,他指出:“改革固然要靠一定的理论研究、经济统计和经济预测,更重要的还是要从试点着手,随时总结经验,也就是要‘摸着石头过河’。”
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就中国经验来讲,中国最值得推广和借鉴的就是“务实主义”,也就是“摸着石头过河”。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和党中央提出一系列“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在这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中,关键是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
中共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教授周锡荣:“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从宏观上揭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包含的丰富内涵,同时也把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又一次给予科学的界定。
发展才是硬道理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中,邓小平这样说:“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但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发展才是硬道理。”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金山:“发展才是硬道理”这句名言,是对世界发展大趋势和基本规律的总结与展望,是支撑“中国奇迹”的思想精髓。
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
这是时任中纪委书记的陈云在1980年11月至1984年10月期间的三次谈话节录和两份批语中的重要观点。特别是1980年11月在中纪委召开的第三次贯彻《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座谈会上,他强调: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因此,党风问题必须抓紧搞,永远搞。
山西省委党校教授刘树信:历史一再告诉我们,一个执政党如果不注重自身的作风建设,听任各种不正之风侵蚀党的肌体,损害党群关系,就会失去民心,甚至丧失政权。全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这是邓小平于1985年3月28日在会见日本自由民主党副总裁二阶堂进时提出的论断,他阐述道:“现在我们正在做的改革这件事是够大胆的。但是,如果我们不这样做,前进就困难 了。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管文虎:这一命题是就实现经济体制转变所具有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深刻性而言的,是从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所引起社会变革的广度 和深度而言的,还是就改革任务的艰巨性和时间的紧迫性而言的。
群众利益无小事
这是胡锦涛在2003年“七一”讲话中明确提出的一句话:“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
中央党校教授沈宝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举措,是关系全局的,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作为执政党,如何使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利益,是获得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的重要条件。群众利益无小事,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都是如此。
关于改革开放的古语篇二
《改革开放与中国修辞学》
改革开放与中国修辞学
高万云
在中国历史上,1978年无疑是一个值得记忆的年份。因为就是从这一年开始,具有几千年文明史的中国才真正第一次面对世界,也真正第一次面对自己。虽然带着羞涩,带着胆怯,也带着无奈和恐惧,但她毕竟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并且从踉跄试步到昂首前行,一走就是三十年!回首这三十年,虽然多有曲折甚至逆流,但整体上看还是历史的大进步,中国的门户确实开放了,人们的手脚确实放开了,各行各业确实进步了。在这样的大语境下,作为人文科学的中国修辞学自然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修辞学的发展状况,我在宗廷虎先生主编的《20世纪中国修辞学》下卷中用近四万字的篇幅作了描述,[1]这里只作一些概要的介绍,并进而引发延伸式思考。我认为,中国修辞学之所以在改革开放这三十年走向繁荣,主要因为有六大历史动因,这就是:自由宽松的社会文化环境、科学教育的迫切需求、西方文化的强势涌入、人际交往的强烈要求、大众媒介的迅猛发展、语文体式的多元存在。也正因为有了这些必要条件,所以,才逐渐建立了中国修辞学会、各大区和省市修辞学会等学术队伍,才出现了有关修辞学诸问题的学术争鸣,才推动了修辞学各个下位学科如修辞理论、修辞技巧、语体风格、研究方法、发展历史等研究的并行发展。当然,由于基础薄弱、认识偏误等,这三十年中国修辞学研究也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如缺少问题意识和方法意识,如热炒冷饭缺少学术营养,生吞新知引起消化不良等等。
三十年来,中国修辞学之所以有所发展,除上述之外在因素起作用外,更重要的是学者们对修辞学本体的多维审视,人们开始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考察修辞学。以修辞学的学科定位为例,以往多认为属于语言学和美学,而改革开放以来,学者们借鉴西方新知,有认为修辞学属于交叉学科的,有认为属于行为学科的,也有认为属于语用学科的;即使是认为属于语言学的,也分出了属于语言学和属于言语学的。这些认识,虽然为学科定位增加了混乱,但对多角度认识修辞学的本质却有重大作用。同样,对修辞学的研究对象的认识也是如此,三十年来的讨论、争鸣都大大丰富了修辞学的研究范围。同义形式是否为修辞学惟一研究对象、消极修辞是否为虚拟存在、篇章修辞与语体风格是否为修辞学研究对象等,都在讨论和争鸣中有所深化和升华。另外,对一些旧问题的思考有所深化,如修辞与语法、逻辑等的关系问题,如辞格在修辞学中的地位问题等;而对一些新问题也有所突破,如修辞学与语用学的关系问题,如修辞学的研究方法问题等。特别是修辞史和修辞学史研究的持续深入,更为上述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方法的支持,为其良势发展起着重要的助推作用 [2]
让人欣喜的还有两个方面,一是其他相邻学科逐渐认识到修辞与修辞学的重要性,如语法化研究如果离开对修辞化的使用是举步维艰的,而所谓语法的认知研究,又往往剥离不开“修辞思维”的重要影响,所谓隐喻转喻问题,所谓象似问题,说到底还是修辞问题。至于文学、法学、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等诸多学科,都在进行着修辞的建构和阐释,都在自觉思考修辞问题。二是修辞学科内部逐渐有了自觉的学派意识。我不敢说中国修辞学界已经形成了多少学派,但我敢说确实存在着观点相同或相近、有纲领、有组织的非实体性学术团体。王希杰在《汉语修辞论》中说:“从某种意思上,可以说:二十世纪中国修辞学中有一个„复旦派‟,或者叫做„《发凡》派‟。其理论纲领是:一、两大分野论:区分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
二、题旨情境论:„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在陈望道的弟子编著的《修辞新论》(1988
年)中,他们提出两条„修辞研究纲领‟:一、修辞研究的纲领——内容决定形式;二、„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这一共同纲领,他们在许多论文中一再进行阐述的,也贯穿于他们的具体研究之中。”[3]众所周知,1932年陈望道《修辞学发凡》问世以来,特别是1978年以后,不仅是复旦大学,不仅是陈氏的弟子与再传弟子,自觉继承与发展陈氏修辞学学说与思想的学者所在多有,可以说这是一支有明确纲领、庞大队伍、丰硕成果的力量,他们在修辞理论、修辞学史和修辞史、语体风格、修辞手法等各个方面都有较高的建树。再有就是以王希杰为核心、以江苏省为基地、辐射全国的“三一修辞学”团队,虽然这个团队多以评介、解读王氏三一修辞学思想为主,但其确定的思想和研究方向、庞大的队伍和研究成果,在中国修辞学界有着重要的影响。与前两者有所不同的是“广义修辞学”,代表人物谭学纯、刘大为、张宗正因其观点暗合、方法相近,虽无意结“党”却自然成类,而各自的追随者也相并而行,故在中国修辞学界也有较大影响。当然,以某一导师为中心而自觉形成的修辞学研究的“小集团”还有很多,这说明,中国修辞学研究已经进入“群起而攻之”的集体有意识研究阶段。
回顾历史并不是为了自慰或自责,更重要的是为未来找出合适的路来。那么,我们如何继承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成果,进一步发展和深化中国的修辞学研究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重新思考“修辞”的“双重性格”
修辞的“双重性格”是几千年来的一个老话题,善人靠修辞行善,故有人认为修辞是善的艺术;恶人借修辞作恶,故另有人认为修辞是恶的艺术。这是因为,相同的修辞资源和修辞技巧,受到了具有不同价值观念和利益目的的使用者的利我化驱使,而人们往往误把修辞者的道德表现当作修辞本身的属性了。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把修辞表述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对立表述,“对同一种行为、德行或其他社会存在,由于不同的修辞者或不同语境中的同一修辞者的视角、利益、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的不同,会作出褒贬根本对立的评价来。”如一些人认为是谦虚、慷慨、精明和单纯等的正面评价,而另一些人则从负面解读为虚伪、挥霍、狡猾和无知;二是矛盾表述,即对同一种行为作出截然相反的评价,如美国评价朝鲜发展核武器是威胁世界和平,而朝鲜则说恰恰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三是变量表述,即对同一修辞对象进行强化或弱化,如把优秀说成良好,把爱说成喜欢,把悲哀说成心理有点难受;四是换角表述,即截取同一事件的不同时段来表述,如有人把中国普遍存在的腐败现象说成是政府有能力惩治腐败等等。[4]
以往对于这种情况只局限在应不应该把修辞的工具性与使用者的主体性混为一谈,然而世界上的问题并不如此简单,譬如欧美不允许伊朗、朝鲜有核武器,他们认为这两个国家是“邪恶轴心国”,会用这些武器去干坏事;另外一些人则认为是核武器本身不好,主张彻底废弃。而修辞这个言语交际的“核武器”更为复杂,一方面它是公器,谁都有使用它的权力;另一方面我们又要对使用者进行道德约束,正因为如此,才有学者提出要以“修辞立其诚”作为总原则。这样就给我们未来的修辞学研究提出了两大要求,就是既要研究修辞本身的内在规律,诸如修辞过程、修辞机制、修辞策略、修辞方法等;也要研究修辞与使用者的复杂关系,诸如修辞与人所具有的道德、政治、文化、法律、经济等各方面的关系,建立修辞学与其他各门学科的交叉学科。这自然进入下一个问题。
二、整合所有学科对修辞的认识
修辞本是所有人都赖以生存的重要工具或技巧,各行各业的人们在修辞的时候自然也在思考修辞问题。修辞学就是从朝廷应对、外交接触、政治演讲、法庭辩论、宗教布道、文学创作等各方面建立与发展起来的,到了现代,行业越来越多,学科越来越细,传播媒介也越来越先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各行业各学科中对修辞学的认识进行整合。且不说从亚里士多德以来的法律修辞学已经非常完善,就是其他学科也有很多对修辞学的思考,如政治家、社会活动家、经济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外交家、历史学家、语言学家、逻辑学家、心理学家、管理学家等等,都有不少精到的见解,有的虽然不成体系,但都对中国修辞学的建设有重大贡献,其实,我们现在修辞学著作中的大部分都在这方面,只是没有冠以修辞学的名称罢了,如好多谈交际技巧、人际关系、政治说服、外交谈判、公关艺术、大众传播、文化对接、网络语言的书,有的已深入到修辞学的纵深处,如言语交际研究;有的切入到修辞学的新领地,如网络语言研究。另外,我们还须借鉴其他各相邻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如符号学、逻辑学、心理学、认知科学、哲学等,这样才能取得重大突破。
三、构建健康的研究环境
毋庸讳言,现在中国的学术研究环境已被严重污染,学术体制政治化,学术机构官僚化,学术资源垄断化,学术研究功利化,学术考评程式化,学术成果泡沫化,最后的结果是中国在世界上的学术地位逐渐边缘化。在这样的学术生态下,中国修辞学的发展自然不可能独善其身,也不可能独自担当净化环境的重任。然而,就一个学科,一个学者而言,我们还是有努力的空间的。至少我们可以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自觉遵守学术规范,提倡原创研究,避免重复劳作,禁绝剽窃“注水”,让修辞学研究自身就成为“良表达”;二是尽可能构建客观的评价机制,避免出现亲朋好友、先生弟子之间的臭吹恶捧,尤其要建立相应的学术争鸣气氛。事实证明,学术问题往往在互相吹捧中萎缩,而又往往在互相挑剔中茂盛。三是强化集体攻关意识,因为不少系统工程、巨大工程都不是一人独力可以完成的,比如上面提到的整合各学科对修辞学的认识、比如修辞史与修辞学史研究等等都是如此,即使是小课题,统筹配置、分头突破、互补互助,也可以避免重复耕作带来的资源浪费和泡沫效应。
当然,中国修辞学还有很多工作要作,限于篇幅,建议参照宗廷虎先生主编、由我撰著的《20世纪中国修辞学》下卷和我近年撰写的有关论文。
注释:
[1] 宗廷虎主编、高万云著《20世纪中国修辞学》下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版。
[2] 系统的中国修辞学史和中国修辞史都是改革开放以来问世的,如郑奠、谭全基《古汉语修辞学资料汇编》(商务印书馆1980)、易蒲、李金苓《汉语修辞学史纲》(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宗廷虎《中国现代修辞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袁晖、宗廷虎主编《汉语修辞学史》(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周振甫《中国修辞学史》(商务印书馆1991)、李运富、林定川《二十世纪汉语修辞学综观》(香港新世纪出版社1992)、王培基《修辞学专题研究》(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吴礼权《中国修辞哲学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95)、郑子瑜、宗廷虎主编《中国修辞学通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袁晖《二十世纪的中国修辞学》(书海出版社2000),宗廷虎主编《20世纪中国修辞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宗廷虎、陈光磊主编《中国修辞史》(吉林教育出版社2007)。
[3] 王希杰《汉语修辞论》,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年版第479页。
[4] 高万云、鹿晓燕《关于修辞学理论与方法的再思考》,《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关于改革开放的古语篇三
《改革开放对中国的影响》
改革开放对中国的影响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此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在农业,经济,政治,教育等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10年我国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4641万吨,依然高居世界第一;同年,我国以58786亿的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之而来的是我国在国际中的地位的提高,远远不是改革开放前在联合国有名无实的常任理事国能够比拟的。
其实说到变化,说再多的GDP,再高的排名,在复杂的国际形势都不如说些衣食住行,说些老百姓身边的,老百姓最关注的来得实在。
就拿我们家乡说吧,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且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单调。很多人家都是自己用布料剪裁衣服,缝制鞋子,甚至有些当时不太富裕的人家里的小一点的孩子都是穿哥哥姐姐穿过的衣服再修剪做成的衣服的。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质的丰富和思想的解放,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很多人尤其是青年一代购买衣服是都已经有了品牌意识,像阿迪达斯,耐克等国际知名品牌都已经走进了普通人家。人们对衣服的要求已不仅仅是御寒的工具,更是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改革开放前,食物匮乏、单调,人们的营养严重不足,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听父辈讲,现在很常见的大米白面在他们小时候很少迟到,除了逢年过节平常很多时候都吃粗粮的。直到现在我家还留有那个时代的特色—粮票。改革开放后,十几亿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人们不但能“吃饱”,还要“吃好”,鸡鸭鱼肉已经不是人们的追求,大家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
改革开放前,人们的居住条件较差,往往是一个家庭两三代人居住在一起,并且居住面积不是很大,房屋的性能也不是很好。改革开放后,不仅人均居住面积增大了很多,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明显的改善,房屋的耐久性能,抗震性能都提高了很多,大大的增加了使用价值。
改革开放前,孩子们上学都要走很远,路远一点的就要很早起床。人们出行都有很大不便,当时公共交通不发达,人们出行的交通工具甚至还有马车,牛车等畜力工具。改革开放后,公共汽车已经走到了全国的大部分角落,特别是前几年开始的“村村通”工程,更是大大的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更多的方便。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家已经拥有了汽车人们出行有了更多的选择,更大的自由。由于经济条件的好转和假期的延长,出门旅游的人越来越多,除乘火车外,乘坐飞机也不是稀罕的事了,开私人汽车出行的人也占一定比重。 改革开放前,代表着当时生活水平的“四大件”是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和收音机。那时,整个村子也没有几台电视机,一到晚上电视机前就挤满了人。现在,不光电视机成了寻常物件,就连电话、手机、洗衣机、冰箱、空调、电脑都已相当普及,人们的精神生活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古语有云,窥一斑而知全豹,从一个小小的村庄的变化,我们不难看出整个中国的巨大变革。所以我们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不动摇,加快社会主义建设,让中国更快更好地走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道路上。
关于改革开放的古语篇四
《名言警句之创新篇》
我国将于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点在于营造“创新环境”,关键在于建立“创新机制”。可以说“创新”是近期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公务员[微博]考试面试题目当中的重点内容,关于“创新”的考察往往见诸于综合分析题当中。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人对“创新”有着不同的理解,在这里中公教育[微博]专家通过名言警句向各位考生朋友介绍“创新”的概念。希望对大家的面试答题有所帮助。
一、名言警句列举
²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盘铭》
²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周易》
² 周虽旧邦,其命惟新。 ——《诗经》
² 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
——《管子·正世》
² 国家事大,不限常礼。 ——隋·杨坚《隋书·高祖纪下》
²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宋·王安石
² 天下之事,因循则无一事可为;奋然为之,亦未必难。——明·归有光
²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 ²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江泽民 ² 踩着别人脚步走路的人,永远不会留下自己的脚印。 ——爱因斯坦
二、例题
【问题】“无规矩不成方圆”,而现在人们又强调创新,你怎么看?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分析题,主要考察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本题意在通过一对看似矛盾的观点来考察考生的思辨能力,看考生能否准确论证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从而考察其全面认识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解题思路】中公教育专家认为,首先要对“无规矩不成方圆”的本意加以阐述,然后再论证规矩和创新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要表明:规矩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要创新必须在规矩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也就是说规矩是基础,创新是发展。
【参考答案】
〖表明观点〗创新和守规矩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紧密联系,辩证统一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度”的把握,如何在规矩和创新间把握好这个度。
〖具体分析〗“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本意是说做事要讲究规矩、要有约束,否则就不可能做好。这是多年来人们总结出的一种工作经验,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它强调了做事和为人必须要遵循基本的原则和要求,现实中的许多事例都证明了这一俗语的正确性。比如,我们党的领导干部就有严明的组织纪律约束,这种“规矩”的约束对我们领导干部的成长、对我党的事业发展都是有好处的,离开这种纪律约束,我们很多人可能就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我们的事业可能就要受到这样那样的挫折;再如参加本次面试,如果不按要求回答,不遵循制定的面试规则,面试就不可能顺利进行,圆满成功。 但是我们必须明白,任何事物强调一方面就会走向极端,导致片面,这句俗语也是这样,如果过分强调规矩,就可能成为束缚人们思想和行为的紧箍咒,导致人们做任何事循规蹈矩,按部就班,毫无创新和发展。古人云“天下之事,因循则无一事可为;奋然为之,亦未必难。”有些时候,我们也要勇敢地突破“规矩”的限制,坚持“与时俱进”。我们目前所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改革开放就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规矩可循,但我们突破规矩所带来的巨大效益便是最好的佐证。
〖优化提升〗所以处理好规矩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就显得非常重要,我认为,做任何工作,处理任何问题必须遵循必要的规矩,但是面对具体问题和工作中的复杂性,又要敢于打破常规,用于创新,只要能促进工作进步,有利于工作开展,想法和做法都值得肯定和赞扬,所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关于改革开放的古语篇五
《借鉴的名言与范文》
【借鉴】
1. 把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他的本事就大了。——毛泽东
2.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唐太宗
3.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一》记取从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以后工作的借鉴。
4. 前车之鉴——《荀子·成相》:“前车已覆,后未知更何觉时!”汉·刘向《说苑·善说》:“前车覆,后车戒。”(鉴:镜子,为教训。前面车子翻倒的教训。比喻先前的失败,可以做为以后的教训。)
5.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这里的哀解释为哀叹,而不是悲哀。秦人没有闲暇哀叹自己的过错,后人因为秦人的种种过错哀叹,却不从中借鉴吸取教训,也就让后人的后人再次哀叹。指后人没有从中吸取教训)
6. 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头,那么任何风都不是顺风。——塞涅卡
7. 让自己的内心藏着一条巨龙,既是一种苦刑,也是一种乐趣。——雨果
8. 一个夫越敢于担当大任,他的意气就是越风发。——班生
9. 学者须先立志。今日所以悠悠者,只是把学问不曾做一件事看,遇事则且胡乱恁地打过了,此只是志不立。——朱熹
10.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借用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琢磨玉器。)
11. 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海国图志》(学习制造和使用洋人先进的技术(武器)来打击制约洋人。)
12. 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牛顿
13. 德国人亥姆霍兹从研究飞行动物中,发现飞行动物的体重与身体的线度的立方成正比。亥姆霍兹的研究指出了飞行物体身体大小的局限。人们通过对鸟类飞行器官的详细研究和认真的模仿,根据鸟类飞行机构的原理,终于制造了能够载人飞行的滑翔机。
14. 唐朝有个韩志和,“善雕木作鸾、鹤、鸦、鹊之状,饮啄动静与真无异,以关戾置于腹内,发之则凌云奋飞,可高达三丈至一二百步外,始却下。”西汉时期,有人用鸟的羽毛做成翅膀,从高台上飞下来,企图模仿鸟的飞行。以上几例,足以说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鸟类的扑翼和飞行,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研究,这也是最早的仿生设计活动之一。
15. 罗斯福新政对我国的借鉴:罗斯福借用了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等手段,在特殊时期对美国经济进行宏观调控,说明了只要适合本国的国情,一些社会主义的经济控制手段是适用的,其采用了国家资本主义的手段,帮助美国度过了经济危机。相对于我国,要认识到,可以适当借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或一些手段,来适合本国国情地对其进行改革,只要适合国情,不需要避讳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相互采纳,才能取长补短.,因此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理论。
话题“借”写作资料:
一、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紫藤萝和牵牛花,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和篱笆,以昂然之姿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丽;篱笆和枯树,本无美景可言,却凭借牵牛花和紫藤萝,成就了一道到风景。
请以“借”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所写文章必须符合文体要求。
二、优秀作文
借人精华,以铸辉煌
没有礁石,大海便没有了激昂澎湃的浪花;没有沙粒,河蚌便没有了光亮美丽的珍珠;没有绿叶,红花便没有了婀娜多姿的娇艳……万物之美丽,都要借助于他物的支持或衬托;万物之精华,无不是自己与他物精美绝伦的结合。因此,我要说:借人精华,以铸辉煌。
上帝是公平的,他在造物的时候会给予每个人同等的东西,但不一样。这就需要我们学会借鉴,借人之精华,融己之智慧与美丽,以铸造人生的成功与辉煌。
千古江山,百代风流,大江淘尽后浮在水面上的名姓与容颜,依旧生动,依旧璨若群星。坐在车上踽踽而行的是孔老夫子,他高唱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马鞭一指便向世人道出了行路者的智慧所在;韩愈不与世同流合污,一篇《师说》便让学习借鉴的美德流传千古;一道紫光摔开万道光芒,江面上露出的是大唐“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唐太宗在高吟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见兴替。”正是这学习接纳,勇于借鉴的精神才得以让大唐闻名中外古今……正当世人用赞誉和敬仰的光环将他们环绕时,依然光亮的是古人们善于借鉴和学习的品质,在熠熠闪光。
凭栏回首,清政府闭关锁国,愚昧无知,拒人之精华于千里之外,终而落得“山河破碎风飘絮”,泱泱大清国在外国的“精华”中风雨飘摇。倚栏回溯,孙中山怀抱一腔救国之情,学习西方民主借鉴西方精华,虽最终失败,却使中国即将倒下的屋梁注入了不屈与刚强。面临孙中山的救国之路,谁能否认这借鉴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和响亮?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五千年的美丽,终于在二十年前的春天绽放。走出国门,引进外族的先进技术与文化,一首开放之诗,朗诵着民族振兴的渴望;一曲借鉴之歌,奏响了中华民族新的篇章!听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欢呼与喜悦;看吧,北京伸开双臂迎接奥运的光芒与欢乐;想吧,中法文化年让中华文化融入了新的精神与精华……中华之巨龙正腾空而起,这便是借鉴与自强结合的力量铸就的辉煌。
于是,打开未来的首页,我写下:借人精华,以铸辉煌!
【简评】这是一篇优秀的临场作文。拟题精当,紧扣材料主旨。开头采用铺排的方式,文辞美丽,结尾呼应前文,点题有力。行文思路贯通,语言流畅,文笔大气。能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角度展开论述,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视野开阔,充满了时
代特色。这是本文的一大亮点。其次,在精当概括地联系使用材料和对比论证方面,又使文章具有了思辨性。
巧借他物,补己之短
蒲公英没有飞翔的动力,却凭借风的吹拂,将种子撒向了山川大地;紫藤萝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的攀依,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丽;三峡本是封闭的群山,却凭借水流的冲击,造就了今天的奇伟瑰丽;月亮本无耀眼的光芒,却凭借太阳的反射,赢得了世人的无限赞誉……平凡的事物因为借了他物的长处才有了不平凡的成功,要想补己之短,只有巧借他物。
是什么,使曹冲破解了满朝文武都难以解开的称象难题?
是什么,使匡衡在家徒四壁,连油灯都舍不得点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夜读诗书? 是什么,使诸葛亮人手不够、材料不够、时间不够却可以按时得到十万支箭? 无他,巧借它物耳。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谁能保证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做好每一件事?谁敢说仅凭一己之力便能走向成功?没有人敢下这样的保证,因为人生中难免会遇上我们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这个时候我们就应想想它物,以它物来补己之短。
蒲松龄,在书斋中苦思良久而难下笔,遂去路口向他人搜寻奇人异事之文章,终于写就著名的鬼怪小说《聊斋志异》。
沃森和克里克,两次构建DNA模型却均遭失败,后来借用了科学家麦尔金斯的研究成果才最终成功。
一个人若想成功,巧借它物是必然的,同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想强盛,也应当学习借鉴别人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中国,一条原本昂首于世界之巅的国家,却因为闭关锁国成了列强口中的肥肉,于是在西方舰炮的轰击下,腐朽的清政府也有人喊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新中国成立之后,明智的中国人更加明白了“巧借它物,补己之短”的重要性,于是改革开放、吸引外资成了中国发展的催化剂,中国,凭借自己古老的文明,凭借中国人的不懈奋斗,凭借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必将再一次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雄狮!
如果你是一条没有桨的船,没关系,扬起帆,让风送你一程。
如果你遇上了难题,没关系,去巧借它物,补己之短。
【简评】本文思路清晰,文笔流畅。先从自然之景入手,揭示其蕴含的道理,然后由物而人,由个人而国家,行文中论据使用概括得当,语言精练,多用整句铺排。这样由点而面,由浅入深地构思文章,乃是本文的成功之处。结尾进一步铺排,巧用比喻,呼应开头,收束全文,使结构完整。
本文在主题深入挖掘上,还有点力度不够,使用的论据材料在相互间的联系上,还有些生硬。这是需要改进的地方。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兀立是山峰,本没有灵气,却借助脚下的绿水,构建出人间胜景;火红的花朵,本没有生机,却借助身旁的绿叶,表现自己的高贵;普通的佛寺,本没有神秘,却借助山林的隐秘,渲染自己的超尘脱俗。一个人,本没有什么特别,借助外物的力量,却能铸造辉煌人生。
荀子也曾说过:“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这也正应了中国一句古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别人的经验,方法,我们可以拿来,化作己有,去巧妙运用,一定会事半功倍。
日本人在这一方面做得真是绝了。只要听说哪个国家有什么新创造,它定会不惜重金,把它引到国内加以研究,对它开发,最后利用自己的智慧加以改进。这样的产品一经投入国际市场,绝对供不应求。日本就是凭借着这种“借”的本领,将一个弹丸之地变成一方富得流油的沃土,让许多国家刮目相看。
日本的富强,让我们看到“借”的力量,但我们也不能一味地借,一味地拿来,囫囵吞枣般地“吃”下去,借也是有讲究的。
我国长江口曾因水中缺氧而使鱼类死亡,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千方百计从巴西运来了产氧能力强的水生植物——葫芦藓。长江口水质变好了,鱼类众多。但又出现了新的问题:葫芦藓泛滥成灾。为此国家又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打捞葫芦藓,真有点得不偿失。
所以我们在借鉴别人方法、经验,学习别人的优点时,一定不能盲目,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凭借他山之“石”,攻克难关,发展自我。
“他山只石”虽可“攻玉”,我们也不能见好就要,我们最关键的是要让自己“能要”、“会要”,还要“会用”,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大鹏凭借六月之息,“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泰山凭借平原的开阔,成为“五岳独尊”,所以我们也不能坐以待毙,我们要去借,去开拓。
记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简评】本文在议论的氛围中加入了适当的文学修饰,使语言在质朴中显灵动。文章的最大特点是议论的深入、透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依次铺开,层层推进,前后文联系得当,环环相扣,在行文构思方面不失为一篇佳作,值得借鉴。
本文的不足点是在使用事实论据时语言不够精练,并在揭示实质时有些乏力。
借鉴之美
有人孤独地走在浩渺的大漠里,却不肯接过别人递过的手杖;有人独驾一叶扁舟行驶在大海上,却找不到正确的方向……结果一个累死在黄沙上,一个消逝在大海里。
拒绝“借”的人的下场只能是这样。康德说:“人只有生活在人群中才是个人,有人性才是个人。”在这样的社会里,没有谁是孤岛,只有懂得“借”,才能找到生路。
自然美需要“借”,紫藤萝和牵牛花是凭借枯树和篱笆而展示昂然之姿的,否则只能匍匐在地,被人践踏。古人咏白海棠:“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也正表现出自然中“借景”所创造的美丽。那长在山坳里的野菊,虽然美丽,也只能被淹没。
人生也需要“借”。没有谁是完美的,世界上的人加在一起就拥有了所有的亮点,你却只拥有其中的一部分,只有借鉴他人的优点,方能拥有丰富的学识和健全的人格。打开你的心扉,借来一缕阳光——或者叫真诚,或者叫友谊——来照亮你的心灵,让鲜花开满心田,你会发现人在世上的幸福快感,这是紧闭的心灵永远也感受不到的。
国家同样需要借鉴。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行我素,独来独往就意味着死亡,没有谁可以将外部世界弃掷一边而独自生活。忘不了近代史上盲目自大的清政府不肯学习西方,终致灭亡;也忘不了“十年浩劫”赶走了外国科学家,痛失现代化之良机。前人的帆影已经远去,潮水已打湿我们的衣襟——不能紧闭国门了,开放,开放!让春风吹进家园,谱写改革开放的新篇章!
民族,亦要“借”。民族文化需要交流,民族需要交融。在多民族交相辉映的中华大地上,各民族文化需要借鉴,这才叫中华精神;在世界上,各民族同样可以“和而不同”。“中法文化年”的举办使许多巴黎人爱上了博大深邃的中华文化,也使中国人对那个充满革命主义精神的法兰西民族了解更多了,在相互借鉴的过程中,两民族都得到了发展。
恰当的借鉴,并不是人云亦云,亦步亦趋,而是借其之长补己之短,展示出借鉴之美。让我们学会借鉴吧。
【简评】本文的立意准确,把握住了原材料的隐含义。开篇由事入理,由现象到实质,并恰当地运用名言警句,增加阐理的厚度。另一特点是构思上的横向联想,由观点而引出对“自然”、“人生”、“国家”、“民族”四个角度的思考,而这四方面本身又带有纵向发展的趋向。这看似平淡的构思,实则蕴含了作者的精细规划。
本文语言通顺,说理多用事例,避免了抽象和枯燥。不足之处是在阐理的深度和力度上尚有欠缺。
关于改革开放的古语篇六
《论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论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迈出新步伐。 中国于一九七八年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改革开放激发了各行各业的活力,使中国的生产力不断得到发展。一个个新兴城市拔地而起。一项项重大科技成果得到制造和开发。一个个大型工程得到峻工。一个个超大型企业正在迅速成长。毋须讳言,当前中国的社会发展,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高,人的权利和自由得不到充分尊重。对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说到底,要靠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任何走回头路的做法,都是没有出路的。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刚经历过十年文革,而十年文革遗留下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在拨乱反正和调节国民经济的同时,中共中央领导全国人民迈开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其中,有很多地方具有很大的转变。 转变一:对待人的态度——从见“人”就批到“以人为本”
很长一个时期中,在“左”的思想影响下,我们的社会一度把阶级的概念绝对化,把阶级同“人”割裂开来,只讲阶级,不准讲“人”。由此出发,导致忽视甚至否定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作为人应有的尊严与权利,批判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批判资产阶级人性论,认为人权是资产阶级的口号,等等。这种轻视“人”的思想,在“文革”中造成严重恶果,对人的轻视和蔑视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轻视人,蔑视人,摧残人,是“左”的突出表现,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我国经历了长期封建社会,作为封建社会基本人群的农民,他们没有起码的做人的权利。马克思说:“君主政体的原则总的说来就是轻视人,蔑视人,使人不成其为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卷第411页)马克思讲的是德国的封建社会,但这个原则具有普遍性,中国的封建社会实际上也是这样。
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是对“人”的问题的一次深刻教育,使人们懂得了要尊重人的权利。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各种经济体制改革措施的提出和落实,也是对人的权利问题的生动教育。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提出了“以
人为本”。以后,党中央对“以人为本”的意义和内涵进一步阐释。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七大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响亮提出,人的生命高于一切,抢救生命是重中之重。这是对“以人为本”的最明确也是最好的诠释,把对人的理解提到新的高度。这里,已经抛开了片面的阶级论,这里讲的人,是覆盖全社会的,不分阶级、地位、财产多少,前后都没有限制词。这次抗震救灾,使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的理念,深入人心,是一次极为成功的关于“人”的问题的普遍教育。
从否定人性、人道、人权,见“人”就批,到提出“以人为本”,把人的生命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这表明,在“人”的问题上我们的思想观念和理论,已经实现了根本的转变。
转变二: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从东亚病夫到实力强国
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民福利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而且也使中国日益融入世界经济和主流文明之中。具体而言:
1、是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进1步提高。统计表明,1978年至2006年的28年间,中国的GDP年均增长9.67%,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 3.3%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与此同时,中国现已成为世界第1外汇储备大国,1978年以前,中国外汇储备从未超过10亿美元,2006年末已突破1万亿美元。对外贸易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通过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大大提高了中国的生产力水平,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1个新的阶段。截止到去年,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4,外贸总额位居全球第3。这是1个了不起的成就。
2、是民生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总体上进入了小康水平。以
收入和住房这两大最能反映生活水平的项目为例,从1978年到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住房面积都有大幅提高。尤其值得1提的是,在这30年间,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从2.5亿下降到2148万,绝对贫困发生率由30%下降到2.3%。中国是目前全球唯1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目标的国家。
3、是初步建立了1个适应经济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而不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目前,中国基本成为1个市场经济国家的共识开始形成。很多国家包括1些发达国家,相继承认乐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这表明,我国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已经基本确立。
4、是融入了世界主流文明,锁定了中国的发展道路。开放是什么?开放就是自主、自发地接受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则,并以此克服自身传统的特殊规则的缺陷,使其更好地推进国民福利的增加和国家的富强。而真正的对外开放,不仅要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还要学习西方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学习西方文明,进行制度变革。从这个意义上说,开放的重要性有时要远大于改革。中国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之才。通过相互学习,使人们的思想更加解放,视野更加开阔,开放意识和创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加入WTO后,我们已义无返顾地回归到世界主流文明中,以1个主权国家的承诺和信用锁定中国改革发展的道路。
转变三:对待自然的态度——从“人定胜天”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我们一度坚信“人定胜天”,迷信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这种思想观念的支配下,在“敢叫日月换新天”,“重新安排河山”,“改天换地”这些豪言壮语的鼓舞下,无限度地向大自然索取。另一方面,在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以后,不少地方片面追求GDP,而忽视了对环境和生态的保护。近年来,频频出现的生态灾难使人们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开始觉醒。
1998年长江洪涝灾害后,人们重温恩格斯的话:“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
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集第383页)恩格斯的这些话,好像就是针对我们今人而言,使人们有所醒悟,从此停止了对长江上游林木的乱砍滥伐。2004年12月3日,老一辈革命家任仲夷同北京的一位学者探讨科学发展观,写了一段很精辟的话:“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何乐之有?到头来还是其苦无穷。从根本上讲,人是不能胜天的。天——大自然,大宇宙,只能与之和平共处,与之适应,绝勿做违天之事。违天,即违背自然规律和客观规律。违天,是做孽。古语曰:人(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治(逭),我说的自做孽是指违反客观规律之事,教训太多了。”(引者按:原文有两处讹误)这是任仲夷对几十年来我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也是许多人的共识,具有代表性。
近年来,党中央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之一。2006年10月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又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之一。党的十七大又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任务。这标志着我们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思想观念已经有了大转变。可喜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已经越来越成为全民的共识。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所取得的成就,是因为我们没有脱离实际,对中国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物质经济条件有1个清醒的认识。我们讲1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30多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1,也就是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可以说,能认识到中国处于初级阶段这个事实,标志着我们的发展终于走上了实事求是和尊重客观规律的道路。
关于改革开放的古语篇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及答案》
根据题目要求,在下列选项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开始答题:
A 1.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复兴之路》展览,回顾了中华民族的昨天,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今天,宣示了中华民族的明天,生动诠释了近代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寻梦、追梦、圆梦的历史旅程。习近平同志引用三句诗对这段历史进行了生动叙说,这三句诗是( )
①雄关漫道真如铁 ②人间正道是沧桑 ③长风破浪会有时 ④直挂云帆济沧海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B 2. 2013年5月4日,习近平同志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说:“要牢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的道理,始终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生活情趣。要倡导社会文明新风,带头学雷锋,积极参加志愿服务,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热诚关爱他人,多做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的实事好事,以实际行动促进社会进步。”“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意思是学好难如登山,学坏则易似山崩,多用于劝人向善,将恶行扼杀在萌芽状态。以下名句,表达类似含义的有(B )
①闻一善言,见一善事,行之惟恐不及;闻一恶言,见一恶事,远之惟恐不速。 ②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③积善如累土,纵恶似满弓。
④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A. ①② B. ①③④ C. ③④ D. ①②③④
D 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高度评价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5年来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全会认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在我国历史上也经历了多次改革,涌现出不少的改革家,下列改革家和改革措施对应正确的一项是(D )
A. 管仲——废井田,开阡陌
B. 王安石——一条鞭法
C. 张居正——青苗法
D. 雍正皇帝——摊丁入亩
B 4.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反腐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决心和意志,“苍蝇”“老虎”一起打。官员腐败,往往因为他们经不住外在的诱惑,下列名言警句有助于提高抵抗外在诱惑能力的有(B )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③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④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A 5. 2014年6月28日,习近平同志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讲话时说:“中国将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并引用一句古语:“凡交,近则必相靡以信,远则必忠之以言。”中华民族历来崇尚交往中要守诚信、讲忠实,下列历史故事体现这一道德品质的有( )
①晋文公退避三舍 ②季札挂剑 ③吕不韦一字千金 ④曹操割发代首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B 6. 2014年7月9日,习近平同志在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开幕式上的致辞中提到:“近
1000年前,中国宋代文学家苏轼说过:‘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发展中美关系要顺时应势、与时俱进。”下面哪一句名言与苏轼的话意思最接近?( )
A.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B.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C.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D.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B 7. 2012年12月下旬,《中央军委加强自身建设十项规定》下发全军,其中在接待工作中“不喝酒”的要求令人印象深刻,被形象地称为“禁酒令”。其实,我国自夏朝开始就已经有禁酒令,在古代典籍中也有劝诫不要饮酒的记载。以下属于古代“禁酒”原因的有( ) ①节约粮食以备战
②防止人们酒后聚众斗殴
③避免官员酗酒耽于享乐
④制酒管控不严导致假酒害命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②③
C 8. 2014年2月,习近平同志在索契冬奥会看望中国运动员时,引述鲁迅的话:“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请问这段话出自鲁迅的哪篇文章?( )
A.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B. 《习惯与改革》
C. 《最先与最后》
D. 《论雷峰塔的倒掉》
D 9. 2014年7月7日,习近平同志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发表讲话时说:“在此民族危难之际,中国共产党秉持民族大义,担负起民族救亡的历史重任,呼吁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抵抗日寇侵略,驱逐日寇出中国。”中国共产党最早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文件是( )
A.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B. 《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C. 《论联合政府》
D. 《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
B 10. 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同志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指出:“文明交流互鉴不应该以独尊某一种文明或者贬损某一种文明为前提。中国人在2000多年前就认识到了( )的道理。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可以丰富人类文明的色彩,让各国人民享受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开创更有选择的未来。”空缺处所引用的名言最有可能是下面哪一句?( )
A.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B.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C. 积土为山,积水为海。
D. 和合故能谐。
A 11.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作风建设,特别是下决心改变文风会风,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少说假、大、空的话,多说联系生活实际的话,多做群众需要的实事,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在我国历史上是由谁提出的?( )
A. 王阳明 B. 李卓吾 C. 黄宗羲 D. 陶行知
C 12. 形式主义是指有些党员干部在工作或学习中,只注重形式而忽略内容,没有做到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着力解决形式主义问题,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养成实事求是的习惯。“实事求是”四字最早出现在( )
A. 《论语》 B. 《史记》 C. 《汉书》 D. 《后汉书》
D 13. 享乐主义主要是指沉溺于过一种贪图享受、满足于现状的生活。中国古代有着丰富的关于抵制享乐主义的名言警句,比如( )
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③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④虑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A 14. 奢靡之风绝非小事,在古代是腐败现象得以滋长蔓延的温床,在现代则严重侵蚀党的肌体,削弱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历史上有很多古人身体力行反对浪费,倡导节约,下列哪位人物是节俭的典范?( )
A. 公孙弘 B. 石崇 C. 王衍 D. 王安石
C 15. 2014年6月9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提到:“要按照人才成长规律改进人才培养机制,‘顺木之天,以致其性’,避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指出人才的培养要遵循人的天性,还要尊重个体的差异,要因势利导,不能急于求成。“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出自唐代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原指顺应树木的自然生长规律,使其按照本性成长。以下典故同样表达了“顺应自然”理念的是( )
A. 守株待兔 B. 祁奚举午 C. 大禹治水 D. 郑人买履
A 16. 2014年7月4日,习近平同志在韩国国立首尔大学发表题为《共创中韩合作美好未来,同襄亚洲振兴繁荣伟业》的重要演讲。谈到两国合作时,习近平同志提出“注重利更注重义”,倡导合作发展理念,并引用了三句中国古诗文名句来阐述在国际关系中要践行正确义利观。这三句古诗文是( )
①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礼记》
②君子义以为质——《论语》
③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④君子必诚其意——《礼记》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A 17. 2014年7月15日,习近平同志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六次会晤,致开场白时引用了一句古文:“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这句话出自( )
A. 庄子 B. 司马迁 C. 班固 D. 王符
C 18.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党员干部应该身先示范,带头抵制奢侈浪费之风。下列古代故事能在勤俭方面给我们启示的有
( )
①郭子仪将书皮边上多余的纸裁下来再利用
②公仪休拒鱼
③苏轼每日计划开支
④季文子不许妻子穿绸缎衣服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③
C 19. 以民为本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民本思想,下列名言与作者对应正确的是( )
A.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庄子
B. 其治人民也,期于利民而止——孔子
C.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D.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李世民
B 20. 夫妻关系是家庭中最基本的关系,夫妻和睦方能“家和万事兴”。下列成语,用来形容夫妻之间和谐关系的是( )
①举案齐眉 ②琴瑟和鸣 ③玉友金昆 ④共挽鹿车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④
A 21. 孝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我国古代有很多关于孝顺的故事,比较有名的是“二十四孝”。其中,“扇枕温衾”讲的是( )的故事。
A. 黄香 B. 陆绩 C. 吴猛 D. 王祥
D 22. 新时期的党员干部,只有以身作则,才能更好地领导和教育别人,形成良好的示范作用,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下列语句与此句意思相近的是( )
A.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B.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C. 根深不怕风摇动,身正不怕影子斜。
D. 上不正,下参差。
B 23. 党员干部身居要职,具有强烈的爱国心显得尤为重要。在我国历史上不乏爱国忠勇之士,下列名句与作者对应正确的是( )
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②位卑未敢忘忧国——屈原
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A. 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④
B 24. 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是伴随人一生的事情。党员干部加强学习,是提高为人民服务水平、密切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基础。古语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此句出自( )
A. 《大学》 B. 《中庸》 C. 《论语》 D. 《荀子》
D 25. 谦虚谨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党员干部为人处世尤当如此。下列古代故事能体现主人公谦虚品德的有( )
①扁鹊婉拒“天下第一名医”的称号
②孔子鲁庙谈欹器
③范仲淹拜李泰伯为“一字师”
④鲁肃对吕蒙刮目相看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B 26.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在我国传统道德中也认为礼是人与其他动物相区别的标志。国家之间讲礼仪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人与人之间讲礼仪是为人立世的基础。中国古代有“拱手礼”,表示对长者的尊敬,一般来说,男子行拱手礼时应该( )
A. 左手握拳在内,右手在外
B. 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在外
C. 两者均可
A 27. 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是一种明智的做法,敢于向他人提意见更需要有不凡的勇气。党员干部应该有向他人提意见,特别是向上级组织或官员提意见的胆识。在我国历史上有很
多敢于提意见的人物,下列历史人物敢于以死进谏的是( )
A. 魏徵 B. 伍子胥 C. 张昭 D. 房玄龄
A 28. 和谐的人际关系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传统伦理道德一直推崇“仁者爱人”,注重以“仁爱”思想处理人际关系。下列语句体现出这一思想的有( )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③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④兼相爱,交相利。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D 29. 选拔干部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这就要求广大党员要努力使自己成长为德才兼备之人。下列成语,哪几个是形容德才兼备的?( )
①斗重山齐 ②博古通今 ③方正贤良 ④明扬侧陋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A 30. 人才蔚起,国运方兴。各级领导干部要有爱才之心、识才之眼、容才之量、用才之能。我国古代有很多慧眼识才的故事,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 ) ①萧何月下追韩信
②李世民不计前嫌任用魏徵
③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
④秦穆公羊皮换百里奚
A. ④①③② B. ④①②③ C. ④③①② D. ①④③②
B 31. 人才是治国安邦的基础。中国古代的选人用人之道,给今人许多有益的启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这句话启发我们在用人方面要坚持( )
A. 德才兼备原则 B. 量才适用原则
C. 法治管理原则 D. 任人唯贤原则
A 32. 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既要靠干部政策来引导,也要靠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来保障。下列哪些古代名言体现出古人在用人方面的智慧?( )
①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②使人者,器之。
③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言废人。
④衡听,显幽,重明,退奸,进良。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A 33. 自古以来,立志就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一个人要有所成就首先必须树立远大的志向。中国古代有很多激励人们树立远大志向的名言警句,值得党员干部细细品味。下列名句,属于这一话题的一项是( )
①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②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③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④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A. ②③④ B. ①②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B 34. 理想树立后,最重要的是通过实践将其转化成现实,否则理想就会成为空想。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名言警句指导人们如何将理想转化成现实。这些名言警句与作者对应正确的的一项是( )
关于改革开放的古语篇八
《领导引用的名言警句》
温家宝语录 2003-2005年温家宝总理引用的诗文名言: 1.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2003年3月18 日,温家宝总理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回答德新社记者关于工作风格的提问时,引述中国晚清著名民族英雄林则徐的诗句。 2. 寸寸山河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2003年6月29日, 温家宝总理在香港礼宾府出席CEPA协议签字仪式后发表演讲,并引用晚清著名外交家和诗人黄遵宪的诗祝愿香港。 3. 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2003年10月1日,陕西省13万民众受灾于洪水。在看望了灾民后,温家宝以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诗句告诫当地官员,要时时惦记着百姓的疾苦。 4. 知屋漏者再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2004年3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看望政协经济界、农业界委员时,引用汉代政论家王充著作《论衡》中的这句话,阐述其政治思想。 5.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2004年3月14 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就两岸问题答记者问时,引用台湾近代爱国诗人丘逢甲的诗作。丘逢甲一生以台湾回归祖国为志,渴望祖国“山河终一统”。 6. 原乡人的血,必须流返原乡,才会停止沸腾!——2004年3月14 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就两岸问题答记者问时,引用台湾当代乡土文学家钟理和《原乡人》中的诗句。 7.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石,故能成其高。——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答记者问时,引用《管子·形势解》中这两句古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形象注解。 8.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2004年3月14 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答记者问时,引用毛主席1935年2月长征途中创作的诗词《忆秦娥·娄山关》。 中公教育·成就你的未来 9.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2004年3月14 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答记者问时,引用战国时代诗人屈原的名作《离骚》。 10. 世界大多数是贫困人口,如果你懂得了穷人的经济学,那么你就会懂得经济学当中许多重要的原理。——2005年3月14 日温家宝总理答记者问时,引用舒尔茨的名言。 11. 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同胞兄弟何不容?—— 2005年3月14日温家宝总理答记者问时,引用《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12. 愿我们同受庇佑,愿我们同受保护,愿我们共同努力,愿我们文化辉煌。不要仇恨,永远和平、和平、和平。—
—2005年3月14 日温家宝总理答记者问时,引用印度经典《奥义书》。 2006年3月14 日在人民大会堂回答记者提问时引用的古语、诗文和典籍: 13. 形势稍好,尤须兢慎。——招待会开始时,温家宝说。“其中,“兢慎”见唐诗《泾溪》:“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14. 思所以危则安, 思所以乱则治, 思所以亡则存。 ——这句话出自 《新唐书·魏征传》,原句为“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 15.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在回答两岸关系的问题时温家宝说。这句古语出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下》。 16. 中国的总理懂得一个道理,就是知难不难,迎难而上,知难而进,永不退缩,不言失败。——在回答香港文汇报记者的提问时温家宝说。其中“知难不难”出自《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回所引对联“读书好,耕田好,学好更好;创业难,受业难,知难不难。” 17. 我想先引用两句话,一句是萧伯纳说的,“自由意味着责任”,一句是你们美国的老报人斯特朗斯基说的,“要讲民主的话,不要关在屋子里读亚里士多德,要多坐地铁和公共汽车”。——在回答美国广播公司记者关于因特网的问题时温家宝说。“自由意味着责任”出自萧伯纳的剧作《人与超人》。 318. 今年是中印友好年,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梵典与华章”,中印文化的交流。 ——在回答印度报业托拉斯记者关于中印关系的问题时, 温家宝说。 2005年4月,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访问印度, 将中印关系提高到了一个新高度。访问期间,双方宣布将2006年定为“中印友好年”。这是中印两国在两千年的交往史上第一次举行这样的活动。“梵典与华章”出自我国一本学术著作《梵典与华章:印度作家与中国文化》。 2007年3月16 日在人民大会堂中央大厅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引用的诗文: 19.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中国有一句古话:“召远在修近,闭祸在除怨。”——温家宝总理在谈到中日两国关系时说。其中,“召远在修近,闭祸在除怨”出自《管子·版法》。召远,招纳远方的人。大意是:要招纳远方的人们,就要先整治好国内;要避免祸乱的发生,在于消除人怨。 20. 去问开化的大地,去问解冻的河流。——温家宝在谈到民生问题时,借用了诗人艾青的一句诗。这句诗出自我国著名诗人艾青的诗作《窗外的争吵》。大意是:开花的大地快乐,因为它充满了希望和活力;解冻的河流快乐,因为它冲破禁锢、化解磨难、奔流不息。 21. 沉舟侧
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在谈到海峡两岸关系时,温家宝引用唐诗。这句诗出自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间赠》。大意是:沉船事件发生后,千帆仍然浩浩荡荡;这里的树木腐败了,那边的树木还十分茂盛。后人用它来形容在腐朽事务即将消亡的同时,新生事物正在蓬勃发展起来。 22. 让每个干部和领导者懂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此语出自《贞观政要·政体》,魏征在与唐太宗关于历代兴衰的对话中引用古语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更早的类似表述出自《荀子》中的《王制》和《衰公》,原文是:“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孔子家语·五仪解》中也有相似的说法。 23. 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温家宝在谈到中国经济存在的机构性问题时说。这一古语出自宋代苏轼的《晁错论》,原文是:“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大意是:天下最难的事, 4莫过于在天下看起来太平和谐,而实际上危机四伏的时候。如果任其发展不能有所作为,那么恐怕事态会发展到不可挽回的地步。 2008年3月18 日在人民大会堂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引用的古语和诗文: 24. 行事见于当时, 是非公于后世——出自 《明太祖宝训》 朱元璋语。 原文为“自古有天下国家者,行事见于当时,是非公于后世。故一代之兴衰,必有一代之史以载之”。 25.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的名句。 26.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语出《宋史·王安石列传》,大意是天象的变化不必畏惧, 祖宗的规矩不一定效法, 人们的言论也不用担心。以上三句均是在回答香港凤凰卫视记者提问时,温家宝总理引用的诗句。 27. 事不避难、勇于担当、奋勇向前——在谈到抑制物价上涨的问题时温家宝总理说。语出《后汉书·虞诩传》:“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臣之职也!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 28. 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在回答台湾记者有关问题时,温家宝总理引用的,是宋代郑思肖《德佑二年岁旦》中的两句。原作全文是:“力不胜于胆,逢人空泪垂。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日近望犹见,天高问岂知。朝朝向南拜,愿睹汉旌旗。”南宋灭亡后,郑思肖隐居吴下,坐卧不肯向北。这首诗表达的就是对国家统一的愿望。‘下泉’典出《诗经·曹风》。 29. 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语出自鲁迅的《题三义塔》。 30. 周虽旧邦,其命惟新
——自《诗经·大雅》,大意是“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却禀受了新的使命”。 31. 如将不尽,与古为新——出自唐司空图《诗品》,原文说的是文艺创作中的体会,说大自然美景难以穷尽,只要深入体察,就能不断创新诗境。以上两句均是在谈到有关思想解放的问题时温家宝所引用的。 2008年温家宝访美语录: 32. 我希望留给后人两点精神遗产:第一,当遇到灾难时不要退缩,要勇于面对,并且带领人民去克服,这需要坚定、勇气和信心;第二,一个政府,除了对人民的负责、服务、献身和廉洁以外,不应该有任何特权。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一切权力都要为了人民。 33. 我们即将迎来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和中美建交30周年。30年来,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美关系也实现了巨大发展。这一切与其说是历史的巧合,不如说是历史的必然。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曾经说过,“时代要求我们大胆地相信,人类经过努力可以改变世界,可以达到新的、更美好的境界。” 2008年汶川地震后温家宝语录: 34. “就是走也要走到汶川” ——到达灾区伊始,温总理部署工作,要求救援要抓紧时间。 35. “我不管你们怎么样,我只要这10万群众脱险,这是命令” ——桥梁倒塌,彭州10万群众被堵山中,总理在电话中对救灾人员发怒。 36. “我就一句话,是人民在养你们,你们自己看着办” ——总理向前往汶川的登机部队领导发出指示。 37. “早到一秒钟,就可能多拯救一名群众的生命” ——总理多次对救援人员讲这句话。 38. “我给遗体三鞠躬” ——看到都江堰聚源镇中学广场摆放的遇难者遗体,总理心情沉重。 39. “我是温家宝爷爷,孩子们一定要挺住,一定会得救” ——在都江堰,看见救援人员在废墟里抢救一名被困小学生,总理蹲坐在废墟上对着孩子说。 40. “我应该把你们照顾好” ——总理哽咽着对绵阳地震孤儿刘小桦说。 41. “你们的幸福生活就是对死者的最好安慰。” ——总理在川北县看望震灾幸存者。 近几年温家宝其他经典语录: 42. 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 43. 一切属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归功于人民。 44.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也是人民书写的。 45. 一个领导者应该把眼睛盯住前方,把握现在,思考未来。 46. 解放思想需要勇气、决心和献身精神。解放思想和改革创新,如果说前者是因的话,后者就是果。 47. 如果说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那么公平正义就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首要价值。 48.
如果说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是政府的天职,那么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就是政府的良心。 49. 如果我们的国家有比黄金还要贵重的诚信、有比大海还要宽广的包容、有比高山还要崇高的道德、有比爱自己还要宽广的博爱,那么我们这个国家就是一个具有精神文明和道德力量的国家。 50. 为了国家的富强,为了社会的公平正义,为了让人们幸福快乐地过得更好,为了让孩子们上好学,为了使我们的民族在世界赢得应有的尊严,我愿献出我的全部心血和精力。 51. 如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抑制通货膨胀,不仅是老百姓关注的问题,也是政府的重要任务。 52. 中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我们还必须保持经济有一定的发展速度来解决就业的压力,通过发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53. 要在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上有新的突破,重点抓好两个环节:就是扩大内需和自主创新。 54. 我相信13亿人民微笑着面对世界,全世界人民也会微笑着对待中国。 55. 政府及其所有的机构都是属于人民的,遵守宪法及法律是政府工作的根本原则,政府的任务就是保护人的自由、财产和安全。 56. 要使政府的工作在阳光下运行,这就需要公开、透明。 57. 只有政府了解基层和群众的情况,它才能够进步;也只有人民了解政府行为的真实情况,人民才能给政府以有力的支持和合理的批评。 58. 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才能让你坐在台上。 59. 有人可能会问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还要进行多久,我可以明确告诉大家,将永不停止,一直到中国现代化的成功,到了那时也还需要解放思想。 60. 新时期的解放思想应该突出哪些方面呢?我想有三点:第一就是要继续破除迷信,反对本本主义。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国家永远保持生机和活力;第二,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鼓励大胆的探索、实验和创新;第三,要使每个人,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思想得到解放,也就是说要有独立思考、批判思维和创造能。 61. 无论大学生还是农民工的就业,不仅关系他们的生计,还关系他们的尊严。 62. 应对金融危机不仅不能减缓改革,而且要加快改革,因为只有解决机制和体制上的问题,才能保证各项措施的落实。 63.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温家宝4月5日至6 日在河北考察农业和春耕生产时指出。 64. “一个舰队决定它速度快慢的不是那个航行最快的船只,而是那个最慢的船只。如果我们改善了困难群体的生活状况,也就改善了整个社会的生活状况....”——温家宝总理称解决民生问题要首先着眼于困难群体 65.
上一篇:幼儿评语她怎么写
下一篇:一秒速五厘米的经典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