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口腔助理医师】
关于华山的诗句篇一
《描写华山的诗句》
描写华山的诗句
洪垆作高山,元气鼓其橐。俄然神功就,峻拔在寥廓。 灵迹露指爪,杀气见棱角。凡木不敢生,神仙聿来托。 天资帝王宅,以我为关钥。能令下国人,一见换神骨。 高山固无限,如此方为岳。丈夫无特达,虽贵犹碌碌。
华山黑影霄崔嵬,金天□□门未开。 雨淋鬼火灭不灭,风送神香来不来。 墙外素钱飘似雪,殿前阴柏吼如雷。 知君暗宰人间事,休把苍生梦里裁。
荆山已去华山来,日出潼关四扇开。 刺史莫辞迎候远,相公亲破蔡州回。
客路瞻太华,三峰高际天。夏云亘百里,合沓遥相连。 雷雨飞半腹,太阳在其巅。翠微关上近,瀑布林梢悬。 爱此众容秀,能令西望偏。徘徊忘暝色,泱漭成阴烟。 曾是朝百灵,亦闻会群仙。
琼浆岂易挹,毛女非空传。 仿佛仍伫想,幽期如眼前。金天有青庙,松柏隐苍然。
莲华峰下锁雕梁,此去瑶池地共长。 好为麻姑到东海,劝栽黄竹莫栽桑。
乃悲世上人,求醒终不醒。
平台高数尺,台上结茅茨。 东西疏二牖,南北开两扉。 芦帘前后卷,竹簟当中施。 清冷白石枕 ,疏凉黄葛衣。 开衿向风坐,夏日如秋时。 啸傲颇有趣,窥临不知疲。 东窗对华山,三峰碧参差。 南檐当渭水,卧见云帆飞。 仰摘枝上果,俯折畦中葵。 足以充饥渴,何必慕甘肥。 况有好群从,旦夕相追随。
关于华山的诗句篇二
《华山景区导游词最详细》
华山导游词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好!
真诚欢迎各位来华山旅游!我是华山海航乐游旅行社导游XXX,大家叫我小X就行,很高兴今天能为大家做讲解服务,作为景区的一名导游,首先我代表华山景区向大家表示诚挚的问候!华山景区所在地为陕西省华阴市(县级市),隶属渭南市管辖(地级市)。下面,我向各位简略介绍一下渭南市和华阴市的文化与旅游概况:
地处陕西关中渭河平原东部,东濒黄河与山西、河南毗邻,西与西安、咸阳相接,南倚秦岭与商洛为界,北靠桥山与延安、铜川接壤,南北长182.3公里 ,东西宽149.7公里,总面积约13134平方千米,人口556万。辖临渭区和大荔、富平、白水、澄城、合阳、蒲城、华县、潼关8个县以及华阴、韩城2个县级市。是全国重要的商品农业基地,工业以电力、煤矿、木材为支柱,矿产资源丰富,其中钼矿储量位居全国第二。
渭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距今约80万年前的“蓝田猿人”、约20万年前的“大荔人”曾在此繁衍生息,刀耕火种。字圣仓颉、酒圣杜康、史圣司马迁、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名将郭子仪、宋代名相寇准、清代状元王杰、爱国将领杨虎城、新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习仲勋、著名政治活动家屈武、著名作家杜鹏程„„这些历代名人都成为渭南的骄傲。西岳庙、太史祠、仓颉庙、韩城两周古墓群、桥陵、魏长城、潼关十二连城、党家村历史遗存,述说着岁月的久远。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秦腔、同州梆子、碗碗腔、眉户、阿宫腔、老腔、提线木偶等多种戏曲剧种源远流长,陶艺、石刻、木雕、面花、皮影、剪纸等民间艺术巧夺天工,蕴积着文化的厚重。
渭南山河锦绣,风光旖旎。境内文物古迹荟萃,自然风光宜人。除西岳华山外,还有风景秀丽的洽川湿地,是黄河流域最大最完整的干流湖泊型湿地风景区;韩城秦晋黄河大峡谷,素有“北国小三峡”之美誉;享有“桥陵石刻甲天下”的唐睿宗桥陵气势恢弘;新开发的富平陶艺村被确定为:“国际陶艺文化交流中心和国际陶艺期刊年会永久举办地”。富平又是习仲勋故里,红色旅游呈一大亮点,黄河、洛河、卤阳湖流光溢彩,少华山、石鼓山青翠灵秀,吸引着众多游客观光旅游,休闲度假。 我再为大家介绍一下华阴市的概况:华阴因居华山之北、渭河以南而得名,华山雄居其南而得名,地处关中东部,渭河流域下游,总面积817平方公里,人口近26万,华阴夏、商时属雍州,西周属豫州,春秋置阴晋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首设宁秦县,西汉高祖八年,也就是公元前199年,因其地处华山之北,渭河之南,山之北,水之南为阴,改称华阴,1990年12月27日撤县改市称华阴市,华阴属暖温带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农业生产发达,是陕西粮仓之一。
“自古杨氏出华阴”,这里也曾出现过被尊为“关西夫子”、“四知先生”的杨震,文学史上享有盛名的杨修,完成统一大业的隋文帝杨坚及隋炀帝杨广,唐初“四杰”之一的杨炯,唐明皇贵妃杨玉环等。古往今来,这里又是名人荟萃之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等都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咏华山的诗篇。宋代的隐士陈抟,明清时的学者顾炎武都曾隐居于此。清末有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民国期间蒋介石、冯玉祥、张学良、杨虎城等一大批将领登临华山。新中国成立后,朱德、郭沫若、李铁映、钱其琛、李鹏、张震、李瑞环、乔石等国家领导人先后都来过华山,其中朱德元帅写下了“华山直挺黄河边,雄视东方函谷关,西接昆仑成一脉,千峰万壑护中原”的诗篇赞美华山。还有“华山论剑”的金庸老先生,大家并不陌生,他老人家也于2003年10月8日亲自登临华山,当时老人家已年近80高龄。历代名人给华山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
各位在华山游览期间,我将竭诚为大家服务,使大家在华山玩得开心,吃得舒心。愿华山“奇、险、峻、秀”的独特风光给大家留下美好而难忘的记忆。
在上山之前,有几个需要了解和注意的问题先给大家讲解一下。第一,就是安全。华山以险闻名,不论是走路还是看景,首先要注意安全。华山上的安全措施是非常有保障的,但大家要记住这么一句话:“走路别看景,看景须停步”。不要游离登山道,翻越护栏,不要走到悬崖边等危险的地方去游览或者拍照。带小孩的游客,一定要把小孩看护好,不要让他们随处乱跑。第二,就是要遵守景区的管理规定,服从工作人员的劝导。进入景区不要吸烟、点火,不要乱刻乱画、随意攀折花木,要注意保护
环境,不要随地或者向悬崖下抛扔垃圾;第三,就是要注意时间,按时到预定地点集合,以免误了您的行程。好了,我的电话号码是XXX,请大家记住,随时保持联系。
现在,我向大家介绍一下华山的概况。
华山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雄居陕西关中平原东部的华阴市南,西距西安市120公里,东临潼关,南依秦岭,北环渭水,以山势险峻著称于世,自古以来就是负有盛名的旅游胜地。华山有五大峰,即东峰朝阳,西峰莲花,中峰玉女,南峰落雁,北峰云台。五峰中南峰最高,海拔2154.9米,为五岳中最高峰,西峰最险,海拔2082米,北峰最低,海拔1614.7米。高峰耸立,远眺如同一朵盛开的石莲花,其四周由坚硬的花岗岩组成,景区面积约150平方公里,现可游览面积30平方公里。华山山体倚天拔地,四面如削,更有千尺幢、百尺峡、苍龙岭、鹞子翻身、长空栈道等十分险峻之地,被誉为“奇险天下第一山”,“自古华山一条路”,温家宝总理在二O一O年三月十四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与中外记者见面回答记者提问时,就提出了“华山再高,顶有过路”,寓意在国家面临诸多问题困难时,用这样一句话来表明攻坚克难,奋勇向前的决心和意志,给全国人民以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众所周知,“自古华山一条路”这句话,一方面说明了华山山势险峻,只有一条路可走,另一方面也说明即使山再险再高,人们也能开辟道路到达顶峰。
华山是五岳之西岳,与东岳泰山并称。据说是因周平王迁都洛阳,华山位于东周京城洛邑之西,故称“西岳”,以后秦王朝建都咸阳,西汉王朝建都长安,都在华山之西,所以华山不再称西岳。后来汉光武帝刘秀在洛阳建立东汉政权,华山又恢复了“西岳”之称,并一直沿用至今。“西”是指地处中原的西边,而“岳”是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华山是五岳中最年轻的山脉,据地质部门1984年观测,目前它还在继续增高。
千百年来,华山以它的雄姿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对华山有“其高五千仞,削成而四方,远而望之,又若花状”的描绘。古代“花”与“华”相通,可见华山之名实际上得自于形状。关于华山得名,还有另一种说法,因华山顶上生长着白莲花,故而得名。韩愈的《古意》诗中所写的“太华峰顶玉井莲,花开十丈藕如船”,就是依此而作。
华山是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其他三座道教名山是:湖北武当山、四川青城山、山东崂山。道教文化在华山源远流长。道教以清静无为为宗旨,重生恶死,以追求长生不老为目的。创立于东汉时期,源于殷商的鬼神崇拜和战国秦汉的神仙信仰,崇奉天地之神仙人,追求理想境界仙境,认为得道成仙就可以超脱于生死之外,到达极为高尚的境界,超脱自在,在仙境过仙人的生活。华山著名的道观有被列入全国重点道教宫观的玉泉院、东道院、镇岳宫。著名道人有陈抟、贺志真等,原中国道教协会会长闵智亭先生就是从华山走出来的。现华山道教协会会长邹通玄是陕西省道教协会副会长、陕西省政协委员,也是一位爱国爱教、信仰虔诚、洁身自重、风格清高、通晓中国道教经史、音律的高道。华山与道教有关的神话传说更是丰富多彩,美丽动人,有《吹箫引凤》、《博台对弈》、《巨灵擘山》等,到山上我再给大家详细讲解。
1982年华山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在创“三山”活动中被评为国家级“卫生山”、省级“文明山”、“安全山”。1990年10月被列入全国十大文明风景区示范点。2000年12月被评为国家级“4A”级风景区。2006年被评为“最值得外国人旅游的50个景点”之一。2002年5月华山已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为了华山的环境保护工作能够得到持续改进,希望各位同我一起来保护华山的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景区环境的污染,为我们创造一个优美的旅游环境。
华山东线旅游讲解词
现在我们行驶的这条路是黄甫峪进山公路,它是华山索道的配套工程,1992年11月开工,1994年4月建成,公路全长7.66公里,其中山外段长1.66公里,山内段长6公里,山外段宽25米,数辆车可以并驾齐驱,北端与310国道相连,山内段宽6.5米,全程设有4座桥,6个大回弯和8个涵洞,共花费3000万人民币,这条路的开通,方便了游客登山,缓解了登山难度,为华山的旅游事业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黄甫峪,古称黄神峪,因春秋战国时黄芦子隐居而得名,黄芦子姓葛名期,春秋战国时楚国人,
精通医术,乐善好施,与人治病,无需见病人面,千里之外,患者只需通其姓名,便能收到药方解除病痛,黄芦子好道家吐纳之术,能以气禁止飞禽猛兽飞翔走动,还能使河水倒流,并且说他行步如同奔马,头顶常有一丈多高的五色云气。天旱时,黄芦子能召唤潭中之龙上天耕云播雨,以解百姓燃眉之急。后来,有位樵夫看见黄芦子骑着黄龙腾空飞去后,就再也没有回来。听完了故事,我们可以透过车窗,欣赏一下两边的原始山貌,就是华山的主体山脉。
请大家往右边看,前面这条便道就是“智取华山路”,全程长2公里,共有3999级台阶,直达北峰。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来到了索道下站,接下来我们就要改乘索道登山,请大家跟我来,华山索道是由华山景区与武汉三特公司合作经营,购置奥地利多贝玛亚公司的设备,耗资8909万元人民币,历时三年,于1996年4月10日开始营运。索道全长1524.9米,垂直落差755米,平均坡度59.2度,技术难度之大,国内罕见,人称“亚洲第一索”。华山索道的开通,标志着华山旅游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程。
有了索道,我们很轻松就登上了华山北峰,请大家看一下这块“智取华山纪念碑”,碑文记述的是:1949年5月25日,华阴解放,国民党保安旅旅长韩子佩带领残部400余人逃上华山,负隅顽抗,我人民解放军为全歼残敌,刘吉尧等八位勇士从两岔口出发,攀悬崖、越峭壁、过猩猩沟、老虎口,占领北峰,创造了“神兵飞越天堑,英雄智取华山”的奇迹。今天,人们为纪念英雄们的丰功伟绩,立下此碑,碑后有“军魂”二字。6月13日是解放华山纪念日。几乎每年的6月13日“八勇士”中唯一健在的侦察参谋刘吉尧老先生,都要登临华山缅怀已作古与自己并肩战斗的七位战友。华山北峰之巅,面对这位已八十高龄的老人,听他娓娓地讲述着当年面对危险和艰难险阻,智取华山的传奇故事,感慨之情油然而生--那是怎样的一种壮烈情景啊!
现在,我们所处的位置是北峰顶。北峰因处于华岳主峰之北而得名。又因华岳三峰远望若花,北峰顶上时有白云围绕,就像是白云托莲花而起的台子,所以又称为“云台峰”。李白诗中有“白帝金精运元气,石作莲花云作台”的诗句就是描写华岳三峰被白云托起的景致。这里是观景揽胜的最佳之地。南望有“天外三峰”之称的东、西、南三峰浑然一体,直插云霄;北眺黄河,飘忽如丝,远在天边,便有“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的千古绝唱。
站在北峰之巅请大家向北望,那座峰叫公主峰。相传,汉元帝刘爽的女儿南阳公主,曾在此修道,东汉末年,外戚王莽专权,南阳公主厌倦争争杀杀的宫廷生活,便叫其夫王咸一起来华山修道,王咸不从,公主便只身一人来华山公主峰。等到王咸在朝中吃尽明争暗斗的苦头后,来华山寻找公主,在这里只找到公主的一只绣花鞋,俯身去拾,鞋已化为这座大山。
我们再往西边看那两处天然的石块,都非常生动形象,左边景观是狮子观宝,右边是金龟戏玉蟾,栩栩如生!来,请大家拍照留念!。再往东看那起伏的山峦——仙人仰卧奇景,传说巨人为神话故事中开山导河之巨灵神,功成力疲后在此休息,久而久之化为这座山峰。
好,现在讲一下眼前的这块碑石 “华山论剑碑”吧!2003年10月8日,一代武侠大师金庸来华山,与北大教授严家炎、“巴蜀鬼才”魏明伦、“武侠导演”张纪中、编剧杨争光、“北大醉侠”孔庆东在这里坐而论剑。金庸先生一生先后完成“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等14部小说,在华人世界影响深远。金庸在我国的千山万水中寻找到一个至高无上的侠客擂台——华山,因为华山雄伟的山势就象挺立在中华大地中心的倚天之剑,华山论剑就是在剑尖上的挑战。在金庸的小说中,华山论剑举行过3次。王鲁湘说:金庸三次华山论剑的描写,是他对武侠境界的三次理解不同,可以说是认识的深入和递进。第一次华山论剑就是把天下的武林高手选出来到华山顶上比武功,五大高手事实上没有高下之分。第二次华山论剑事实上没有一个结果,因为到底谁是天下第一,在描写当中看不出来。第三次华山论剑,中心是老顽童,他武学天下第一,和欧阳锋正好是两极对立。老顽童千方百计忘掉他所学的武学,求而不得。这表现了金庸先生对武学当中某种境界的思考。
朋友们,现在我们整装待发,准备上山!
擦耳崖——是从北峰到天梯下的一段险道,这里一边是悬崖绝壁,一边是万丈深渊.。明代袁宏道曾在诗中这样描写到“欲知悬径倚危甚,看我青苔一面痕。”这里的摩崖石刻很多,真象是一个天然的书法屏廊。现在路已经拓宽,并加设有护拦,游人上、下也无需贴面擦耳了。回想古人的满面青痕,而现今从容而过,可谓“人定胜天”。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一巨石,叫“卧牛石”,相传是太上老君的青牛开通犁沟后,曾卧在这里休息。所以叫它卧牛石。
这里就是著名的险路“上天梯”,倾斜度几乎为90度,垂直上下,犹如从天上掉下的一个梯子,又因为上边是日月崖而得名。因此崖上有有红白相同的的日月形状,故名日月崖。旧时,这里东临深渊,西傍危崖,梯下回旋之地仅存一线。原来这里只有一道天梯,1985年,又新开辟了一条复道,减少游人的等待时间。这里虽然险,但只有丈余高,所以不仅不觉险峻,反而增加了游览的情趣。好,我们就从这里上天吧!
我们眼前的宫观,便是王母宫,里面供奉着王母娘娘,大家谁有兴趣可以进去拜拜。眼前这一孔大石洞,人称“三元洞”,也称三宫洞,它是供奉天官、地官、水官、尧、舜、禹的地方,三元为道教术语,道教称天、地、水为三元之气,说三元之气方生成人伦,长养万物,洞内所供奉的三人塑像,则被称为三官大帝。
前边,就到御道了。相传,汉武帝刘彻和唐玄宗李隆基,曾来华山由此上主峰,所以称之为“御道”。汉、唐两位天子游山时,地方官员为了圣驾的安全,就在道旁设置石栏,并且用帷幔遮护,以保天子通过。现在道路两旁所留的小石臼就是那时立栏用的。明初刘伯温诗中的“石屏御道鸟飞回,汉帝亲封玉简来”就是指此事。今天,我们踏石而过,肯定会有一番吉样的感觉。
站在这里我们就可以看见苍龙岭的全景了。因为这条岭脊青黑,蜿蜓盘旋,就像苍龙腾空,因而得名。岭脊上、下高差约500米。在唐代以前,此路初通,仅凿石窝,两边并未加栏,登岭多是爬行,如骑龙背。到了明代,这里虽比唐代好些,但仍然很危险。解放后,1964年,将原岭鱼脊形凿平加栏,1985年,又继续下凿,才将岭道拓宽。现在游人至此便不觉有多危险了。苍龙岭尽处便是逸神岩。
相传,唐代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宪宗遣吏到凤翔迎佛骨入宫,韩愈阻谏,得罪宪宗,欲置他于死地,后来经百官求情,被贬为潮州刺史。到第二年夏,韩愈在赴任途中登华山,曾在西峰等地方留下了诗篇。但下到苍龙岭时,因畏惧其险峻,又慨官场之残酷,自己失意,而放声痛哭,将所带诗书抛向山下,并写下遗书与家人诀别,华阴县令知道后亲自带人接他,这才下得山来。后有好事者在“逸神岩”刻有“韩退之投书处”六个大字,以记此情景。
后到清朝时有一位山西武乡人赵文备百岁游山至此,站在苍龙岭,听说了韩愈投书求救的传说后,放声大笑,笑韩愈胆小,不如百岁一老者,就在“韩退之投书处”留下题刻赵文备先生百岁笑韩处”。清代有一名士李柏站在岭上有感曰:山之险,岭为要,韩老哭,赵老笑,李柏不哭也不笑,独立岭上但长啸。以追古忆今,缅怀韩赵二老。
逸神崖顶刻有“云海”二字,落款题“萧X X”字样,颇令人费解,大家猜猜看,它是什么字,这四个不同的日字其实是两个字,上边的“⊙⊙”是两相并,为“日日 ”,音“喧”意,明也。下边的“⊙⊙”二字是左小右大,乃日月相并,为“明”字,由此可知,“云海”二字为萧日日明所题。
这里是五云峰,每年秋夏季节,峰头常有云雾缠绕,而且山光与云彩融为一体,尤如五色云彩,故称“五云峰”,也是大家休息的好地方。
站在这里,大家看前面的峭壁上有一个巨大的手掌,这便是“关中八景”第一景华岳仙掌。相传,山西首阳山和华山相连,黄河水流到此,被山脉阻挡,于是,华山下的华阴、潼关、朝邑等县,便成了一个湖泊。是河神巨灵脚蹬首阳山,手推华山,才将两山推开一条峡谷,黄河水便向东奔腾而去。巨灵神的手掌便留在这块峭壁上,人称“仙掌”。李白有诗云:“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现在我们爬到了华山最后一道关:金锁关。“过了金锁关,另是一重天”,这里,气温骤降,清风徐来,脚踩万山,白云缭绕,鸟鸣青松,如临仙境。回头望这边一块石头,叫锦鸡守玉函。相传,华山有个道士阴长生把点石成金的秘诀放在玉函里。派锦鸡来把守,天长日久,鸡和玉函就化成石头,现在匣盖与体虽已错落,但却没人能挪动它,所以,也就没有人知道点石成金的秘诀了。
金锁关,又名“通天门”,是通往中、东、南、西四峰的咽喉要道。所以杜甫《望岳》诗中有“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括通天有一门”的名句。道家言,华岳为仙都,朝山拜圣者,登关门,抵中污,经仙水冲涮,圣洁在心,俗念不生,方能超尘脱凡,真正领会仙乡的妙处。过通天门,主峰嵯峨在目,别有洞天,故有“过了金锁关,另是一重天”之说。
金锁关的原门楼建筑为明末道士胡真海所造,后来被毁。现在的关门为一九八五所重建。中峰,居东、西、南三峰中央,是华山主峰之一,相传这里曾是玉女隐居之地,故又称玉女峰,海拔约为2042.5米。
据史志记述,玉女是春秋战国时期五霸之一秦穆公的女儿,名叫弄玉,生得姿容绝世,聪颖过人,通晓音律,喜爱吹笙。穆公便使能工巧匠剖美玉,雕成一架“碧玉笙”。弄玉吹之,声如凤鸣。穆公还为女儿筑凤台,建凤楼,供女儿习笙居住。
有天夜里,长空如洗,明月皎洁,弄玉依栏赏月,吹奏凤凰鸣的曲子。悠扬的乐声,迥荡夜空,如人间仙乐。忽然,一阵袅袅的曲音,和着笙声,从空而来。起初,还以为是自己所奏的回音,细一听,是从东方飘来的洞箫声。一连几夜,都是这样,有天弄玉特意吹奏了一曲“凤求凰”。吹奏完毕,便回房睡了。忽然觉得东南方天门大开,五光十色,倾泻楼台。只见一个童颜仙骨,眉目清秀的少年男子,身跨彩凤,飘飘然从空而来。他手持紫玉箫,徐徐品奏,其声似春风化雨细柳丝丝,似白云悠悠,似小溪柔柔,弄玉听得心神荡然,好似置身在云雾之中,曲毕,便问“此何曲也”?那少年答曰:“华山第一弄!”并说:我叫萧史,居住在华山明星崖,因有缘,才应曲而来。说毕,又飘然乘凤而去。弄玉想把他招回来,刚一伸手,碧玉笙掉地,她从梦中醒来什么也没有,而梦中所见还历历在目„„第二天,便把梦中之事告诉父亲,秦穆公即派大将孟明,依梦中的形象去华山寻访。孟明到华山明星崖下,果见一男子有超尘脱俗之姿,问其姓名,答曰萧史,便邀与同见秦穆公。秦穆公知此人正是女儿梦中之人,便择日为其完婚。婚后,箫笙和鸣,夫妻和美,弄玉请萧史传导避谷之法,逐渐绝粒,不食不饮。一日,二人正于凤台合奏,忽有龙凤飞来台前,于是他们便乘龙跨凤,腾空来至华山。穆公失去了女儿,心痛欲裂,立即差人追上华山,却未寻访到半点踪迹,只好在中峰明星崖下建玉女祠以示记念。
关于这一段奇事,《东周列国志》中有“弄玉吹箫双跨凤,赵盾背秦立灵公”的详细记载。至今,这一神话故事还在民间广为流传。如今,峰上有玉女祠、玉女洗头盆、龙窝、引凤亭等胜景,让人浮想连翩。
大家再跟我往前走,这儿有一座石亭,名叫引凤亭,是传说中萧史和弄玉乘龙跨凤飞升之处。大家再往这里看,这条陡峭的路叫云梯,云梯的意思,就是梯子挂在云端,登梯入云。这处道路凿于东峰绝壁,两端垂直,中间突出,非好汉不能登临。这是通往东峰观日出的一条捷径,并非必经之路。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华山第三高峰东峰,因其方位居东而得知,又因为东峰是五峰中看日出的最佳位置所以又名“朝阳峰”,海拔2082米,现在我们站的地方就是观日出的最佳地方“朝阳台”,每天清晨日出前这里便挤满了人,日出景象非常壮观,每一瞬间千变万化。我们看到的这座塔叫杨公塔,是杨虎城将军所建的,东峰一个,西峰一个,两塔遥遥相对,塔上的“万象森罗”为杨将军的亲笔题写。
现在我们便来到了华山险道:鹞子翻身。崖高十余丈,手攀铁索,脚踩石窝,附壁而下,两边都是万丈悬崖,中途又须侧足转身故称鹞子翻身,为华山第二天险,过了奇险,从怪石林立中间穿行就到了“博台”,也叫下棋亭,亭内石桌上有棋局,据说是赵匡胤输华山的残局,至今千年仍然无解。这里便是宋太祖赵匡胤以华山为赌注输给陈抟的故事发生地。现在我们可以使用高空险走安全带系统的保险带,安全、顺利过险道,达仙境。
现在,我把下棋亭有关的神话传说讲给大家。相传宋太祖赵匡胤,幼时家贫如洗,过着流浪的生活,有着一身好武艺,爱好赌博。有一年不知他闯了什么祸,官府派人四处捉拿,为了避难来到华阴。赵匡胤跑得又饥又渴,看见一个卖桃老汉挑着两筐水灵灵的桃,不管三七二十一,拿起桃一个接一个吃,这位老人当然就是陈抟的化身了。吃完赵匡胤转身就走。“壮士,还没给我钱呢”,“多少钱,一文钱”,他心想吃了那么多的桃才一文钱,急忙从腰包掏钱,可是囊中羞涩,一文钱也没有,陈抟说没钱打个滚,赵匡胤毫不犹豫地打了个滚,陈抟叹气笑到:“真是一文钱难倒英雄汉”,这句话也许就源于此吧。陈抟为赵匡胤指路说柴荣正在潼关招兵买马,为啥不去投奔,平息战乱,为民造福。赵匡胤作战勇敢,不久便当上了总兵。为了答谢老人他来到华山走到玉泉院,发现一老道在石桌边沉思,石桌上放一盘棋,赵匡胤看到棋盘赌性发作,要求和老人下棋,后经过一翻赌拼,赵匡胤身上所带的银两所余不多,后陈抟提议华山山上苍松翠柏,山青水秀,无人打扰,不如上峰顶做最后一决,赵匡
关于华山的诗句篇三
《25咏华山》
苏教版
25咏华山
万静静
教材分析:
《咏华山》是一种新的课型——“文包诗”,课文叙述了寇准跟
先生登华山时咏诗赞华山的事,描绘了华山的雄伟壮丽,也赞扬了寇准的聪明、有才华。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1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
个新偏旁。
3.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
思。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理解课文内容,并能图文对照理解古诗的意思。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难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意思。
教学方法评价: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时引导”二者有机结合,体现“以学
定教”的教学思想,在阅读过程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学生大多数时间是自读自悟“华山的高”,读中理解,读中想象,学生始终处于积极
主动的学习状态下进行读书、识字、写字的探索与实践。教者创设情境,提供方法,让学生在轻松自主的环境下学习古诗,理解诗意,引领学者领略语言文字的优美,感受祖国河山的壮丽。
教具准备:
华山风景图片,华山风景录像资料,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 揭题导入
师:同学们还记得宝莲灯中,沉香救母用斧头劈开了哪座山吗?
(华山)师板书“华山”,指名读。纠正多音字“华”的读音(四
声)。
很多年前,有一个七岁的小孩登上了华山,情不自禁的写下了一
首赞美华山的诗,诗的题目就叫《咏华山》(板书“咏”)你能说说“咏”的意思是什么吗?(赞美)
师:看到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质疑) 师:学
贵有疑,读完课文,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自己找到答案。老师今天要带领大家到华山去看一看,想去吗?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要求:
(1)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
(2)读通每句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3)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生字词,把生字都注上音。
(1)自己练读,看谁读得准、记得快。
(2)指名读,集体纠正读音。
(3)擦掉音节,同桌练读,指读。
3.把词语放到课文中,再读课文。要求:难读的句子反复读,直
到读通课文。读完以后标出自然段序号。
4.检查朗读。 分段指名读,及时纠正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师生共同评议学生的朗读。
(教师借助鼓励性的语言,如:这句话这么长你都能读得这么好,
真了不起;再读几遍,相信你会读得更棒。能自己纠正读书中出现的错误,真不错!等等。这样,对学生的朗读给与激励性的评价,为下文的有感情朗读铺下良好的情感基础。)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写字教学。
1.寇准年纪这么小,就能写这么好的诗,和他平时认真学习是分
不开的,这节课,让我们也来认真的学习写好生字,好不好?
2.出示生字,读准字音:华、间、与、齐、称、代、岁
3.重点教学“称”“岁”
(1)偏旁名称。
“禾木”旁和“禾”字的区别:禾字做偏旁,捺要变成点。 “山字”头和“山”字的区别:山字在上面,要写扁一点。
(2)学生书空偏旁的笔顺。
(3)指名生说说怎样记住这两个字?
(4)观察,怎样在田字格里写美观?
称:左边瘦一点,右边胖一点。
岁:短撇对对正,长撇跑左边。
(5)老师范写,边写边读口诀。学生描红。
4.学习“齐”和“代”
自己观察,看怎样在田字格里写美观?
齐:撇捺舒展盖下面。
代:斜钩伸到右下面。
老师范写,边写边读口决。学生描红。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咏华山》,齐读课题。
2.上节课,我们认识一些生字朋友,你能读好它吗?
出示生字:华、间、与、齐、称、代、岁 出示词语:古时候 艰
难 远远近近 山腰 飘着 情不自禁 吟诵 称赞 宋代 寇准(多种形式检查认读)
3.读了课文,你知道是谁在咏华山吗?
(引读第一小节)。
古时候,有个小孩儿跟先生去登华山。
华山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二、 精读课文:
1.师:读了课文,小朋友们觉得华山怎么样?(高)
师:你觉得华山高,从课文中哪些句子能看出华山的“高”呢?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段,画下有关的句子。
3.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教师一边巡视,一边指导。
4.学生汇报,教师抓住学生找出来的句子,进行重点点拨、理解:
(1)“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抓住“艰难”,理解爬山的困难,把自己想象成先生和小孩,是
如何气喘吁吁一步一步爬上华山的,进而指导朗读。
(2)“啊!华山真高哇!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
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师:站在这么高的山上,同学们此时最想干什么?
(学生自由叙说,表达自己的心情。)
师:你们知道老师现在最想干什么吗?我现在最想把华山画下
关于华山的诗句篇四
《华山游——读程快乐宋映雪教授编著的《华山古诗词》》
关于华山的诗句篇五
《论唐人咏华山诗所流露的人生态度》
论唐人咏华山诗所流露的
人生态度
作 者 :赵 亚 宁
单 位 :岐山县枣林镇贾家小学
写作时间:2011年7月 联系方式:13571789267
论唐人咏华山诗所流露的人生态度
姓名:赵亚宁 单位:岐山枣林贾家小学 电话:13571789267 邮编:722404
【内容摘要】:本文从诗人所处的环境、际遇、时令等方面分析探讨了唐代诗人崔颢、王昌龄、李白、刘长卿、杜甫、孟郊、韩愈、刘禹锡、郑谷等的咏华山诗,论述了崔颢等唐代诗人咏华山所流露的两种人生态度:即超脱人世,摆脱世事束缚的出世思想和积极投身社会,忧国忧民,渴望建功立业的入世思想。
【关键词】:艺术风格、艺术想象、人生感悟、入世出世
唐诗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千余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不衰,它以丰富深厚的生活内容,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反映了唐代三百年来的社会现实,从而赢得了国内外普遍的赞誉的高度的评价。唐代诗人在“精骛八极,心游万仞”①的艺术创作中,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情景交融,诗意盎然的生活画面,给人以广阔的艺术想象天地。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书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各异的艺术手法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歌颂赞美了壮丽山河,抒发了不同的人生感悟。本文拟就管见所及,选取唐代诗人咏华山诗数篇,从诗人所处的环境、际遇、时令等方面对唐代诗人咏华山诗所流露出世、入世两种人生态度加以探讨。
一、华山的地貌、形态特征
西岳华山,位于秦岭东端,陕西华阴市境内,雄踞关中,东临潼关,西窥秦川,南依秦岭,北瞰黄河,扼中原进出西北五省之门户。成书于两千多年前的《山海经》说:“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②这是对华山形态的准确而形象的描写,讲出了华山的险、徒、高、大、之特点。
千百年来,华山以其直耸云霄,削拔险峻的独特风姿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来此寻幽探险、附属歌颂。唐代诗人崔颢曾有诗云“迢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行经华阴》)就为我们描绘出华山石峰耸立、气势磅礴、俯视咸京之势,其主峰落雁、朝阳、莲花三峰鼎峙耸立,直插云外,真乃鬼斧神工所造!《华山记》载登华山落雁峰“俯视三秦,旷莽无际。黄河如一缕水,缭绕岳下”③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有诗句“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赞颂华山的高俊雄伟以及登山俯视黄河的壮观景象。在王昌龄短暂的一生中,他的足迹也曾=到过华山。他被华山的高山云影所吸引,遂赋《过华阴》一首,以“云山互明灭”写出华山云影相互显影,突出华山之高;以“欣然忘所疲,永望望吟不辍”来衬托华山诱人的景物,使人高兴的忘了疲倦长时间的观看,还称赞不已。华山苍龙岭上至今流传着韩愈投书的故事。据《唐国史补》记载“韩愈好奇,与客登华山绝顶,顾视其险绝,恐栗,度不可下,乃发狂恸哭,欲遗书为诀,华阴县百计取之乃下。”④今苍龙岭上端的逸神岩,相传是韩愈投书处。韩愈不仅到过华山,而且还为我们留诗一首《古意》颂赞华山:“太华峰头玉井莲,开花十丈藉如船。„„”相传华山中峰似玉井,生千叶白莲,吃了可成仙。韩愈借助神话传说,写了华山古迹的灵异,唐代诗人通过对华山不同的艺术描绘,颂赞了华山石峰耸立,翠黛接天,气势巍峨,悬崖陡峭,出云表,傲群岭,鬼斧神工,风姿独具的风貌;同时也抒发出他们对人生道路的不同感悟和思索,流露出了不同的人生态度。
二、 唐代咏华山诗流露出的超脱人世、摆脱世事束缚的出世的思想。 首先我们分析唐诗人崔颢(704-752)一首非常有名的咏华山诗《行经华阴》:
迢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平。 借问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
诗人在雨过天晴之日,路过华山,由远而近,起句即气势逼人,以神仙岩穴的华山压倒王侯宝贵的京师,一个“俯”字显示崇山压倒之势;“迢峣”二字突出华山石峰耸立,气势巍峨。接着诗人便以超迈之笔,选取“三峰”为着眼点,“天外三峰削不成”写出了三峰非人间刀斧可成,必为鬼斧神工所造之意。
颔联二句由远望而近观,写雨过天晴之后武帝祠前无限烟云聚而欲散,仰望仙人掌上一片青葱、翠黛接天,都是雨过天晴的醒目气象,使人顿觉沁人心脾,令人神清目爽,已为结局“学长生”营造了一个美妙的自然环境。
颈联诗人在直观的基础上通过想象,以拟人手法为我们描绘出一幅雄浑的画面:黄河从潼关城角下奔腾而过,南枕华山岭,蜿蜒向东流,形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地势非常险要,驿路直通“汉畤”。(畤谓“神灵所止之地”,即后世神坛之类)王国维《人间词话》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⑤诗人在此联中着一“险”一“平”,不仅映衬出华山的高峻,同时也似乎暗示了长生之道比名利之途要来的平稳坦荡一些。何去何从也由诗人胸中流溢于诗句中。
通过以上六句由远而近、的景语描绘之后,结尾两句自然而出。诗人行走在“名利”之途,仰望了华山直耸云霄、翠黛接天的崇高形象和飘逸出尘的仙迹灵踪,移性动情,感叹仕途坎坷,发人深思的以问作结,劝喻“路旁名利客”到“此地学长生”。这十分明显地展露出诗人脚踏名利路上,见华山之奇景而厌恶仕途之险,心仪长生之道的思想,折射出诗人超脱人世、远离名利的出世思想。
下面,我们再来分析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的盛唐诗人王昌龄过华阴时咏华山所流露出的思想。诗题是《过华阴》,原诗如下:
云起太华山,云山互明灭。
东峰始含景,了了见松雪。
羁人感幽栖,窗映转奇绝。
欣然忘所疲,永望吟不辍 。
信宿百余里,出关玩新月 。
何意昨来心,遇物遂迁别。 人生屡如此,何以肆愉悦。
王昌龄一生沉寂下僚,屡遭贬黜,尝尽羁人之苦,最后死于地方官德淫威之下。此诗当为世人又一次远离故乡路过华阴时所作。
前十句世人通过对华山变幻时隐时现的神奇景色描写,感叹羁留他乡之苦,遂心生寄居华山的羡慕之情。诗人一路走来,且行且宿,虽经百里之遥,眼睛始终不离华山,吟哦不停,步出关外赏一弯新月。
后四句谓华山诱人的景物变幻无穷,不断转移了诗人的情怀感受,诗人感到万事无常,无法掌握,不由得感叹道“人生屡如此,何以肆愉悦”对少对人生的无常和苦闷有一些无奈。综观全诗,诗人以“云山互明灭”的华山喻人生无常、沉浮不定,当诗人仰观华岳,见其盎然天外,云山变幻无穷后,不禁迁移了诗人的情怀感受,似有退隐之意。
我们不妨看一看诗人刘长卿的《关门望华山》所流露出的思想。下面抄录原诗 :
客 夏 雷 翠 爱 徘 曾 琼 仿
路云雨微此徊是浆佛
瞻亘飞关众忘朝岂仍
太百半上容暝百易伫
华里腹近秀色灵挹想
,,,,,,,,,
三合太瀑能泱亦毛幽
峰沓阳布令漭闻女期
高遥在林西成会非如
际相其梢望阴群空眼
天连巅悬偏烟仙传前
。 。 。 。 。 。 。 。 。
金天有青庙,松柏隐苍然。
为便于论述,我们将此诗分作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前十二句,后八句为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是说:羁旅他乡的诗人行走在关门(潼关)西望华山,展现了夏日华山晴雨交加美妙神奇景象:只见华山三峰插天,云亘百里,连绵不断;山顶太阳高悬,山腰却雷雨急飞。接着诗人用通感手法,描绘经雷雨冲刷之后的华山显得更加苍翠欲滴,如在眼前,令人油然而生喜爱之情,诗人也感到华山离自己所在位置都近了许多。由于诗人离华山较远,诗人眼中“瀑布林梢悬”更映衬出华山之高。“爱此众容秀,能令西望偏”二句是诗人通过望华山“三峰高际天”千研竞秀,云雨飞瀑,亘连不断的迷人景色后的主观感受,诗人眼中景、胸中意于此合盘托出。这里“西望”者当指长安,长安是唐代的京城,当然是政权、经济、文化的中心,必为万众瞩目。诗人被华山美妙的自然风物所吸引,西望长安的视线也偏向一边了,这里也明白表露出诗人留连于华山景物,而生闲适退隐的思想情绪。因而诗人“徘徊忘暝色”从“太阳在其颠”望到“泱漭成阴烟”。
第二部分后八句是诗人望山不见后的所思所想:华山曾是百仙群神会聚之地,玉井之水难挹,毛女的传说并非空穴来风。最后两句“金天有清庙,松柏隐苍然”是说庄严清净的金天王祀庙隐没在苍苍松柏里,诗人的仰慕清净脱离世事的出世思想进一步折射流露了出来。其他如中唐诗人孟郊的《游华山云台观》:“华岳独灵异,草木恒新鲜。山尽五色石,水无一色泉。仙酒不醉人,仙芝皆延年。夜闻明星馆,时韵女萝弦。敬兹不能寐,焚柏吟道篇。”则表露了诗人虔诚地歌颂仙佛,专门地敬慕神灵,希望长生的出世思想。
再如晚唐诗人郑谷的诗《华山》前十六句纯然写景,后八句“淡泊生真趣,逍遥息世机。野花明涧路,春鲜涩松围。远洞时闻磬,群僧尽掩扉。他年洗尘骨,香火愿相依”亦十分明显地折射出诗人的人生感悟,流露出淡泊、逍遥远离世事的出世思想。限于篇幅,在此不一一罗列。
三、唐人咏华山诗所流露出的积极投身社会、忧国忧民、渴望建功立业的入世思想。 先分析杜甫的《望岳》全诗如下:
西岳岭嶒竦处尊 ,诸峰罗立似儿孙。 安得仙人九节杖, 拄到玉女洗头盆。 车箱入谷无归路, 箭栝通天有一门。 稍待秋风凉冷后 ,高寻白帝问真源。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和2华山,这一首诗望西岳华山。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六月至乾元二年(759)秋杜甫被贬到华州任司功参军。”初到华州,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时常仰望华山,此诗当是诗人心情郁闷却又“济时敢爱它,寂寞壮心惊”(《岁暮》)对祖国无比热爱的写照。
首联诗人仰观天际,西岳主峰插天,鼎峙耸立,主峰之下的云台、白云、毛女诸峰如儿孙一般起伏环拱于主峰的周围,“嶒竦”二字突现西岳华山崖威壁绝、峡谷深邃、陡然挺拔的壮丽雄姿,“耸处尊”意为世人仰望华山盎然天外,足见华山在诗人胸中实气魄宏伟、无限崇高的,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
颔联诗人由仰望华山转而想往上攀登。“自古华山一条路”主要是指青柯坪往主峰攀登的险道,攀登这千米危崖,须经多重险关,无数险道。但是诗人心志弥坚,不怕艰险,要借助“仙人九节杖”而“拄到玉女洗头盆”去。洗头盆据记载,中峰的玉女祀前有5个石臼,号玉女洗头盆。
颈联诗人进一步联想进入车箱谷(二仙桥西)路线曲折,似乎已无“归路”,然而在诗人心中,却有着更为高远广阔的“通天门”。此联笔者认为是一语双关,名为写登山之苦,实为暗蕴诗人虽处穷途,却又壮志弥坚,在诗人心目中虽至穷途末路,但他仍会不屈不挠抵达“箭栝通天有一门”。
尾联“稍待秋风凉冷后 ,高寻白帝问真源”写的颇耐人寻味。似可解为肃宗一时恼怒,贬谪诗人,诗人要待“秋风凉冷后”再去“白帝问真源”。此处“白帝”是管辖华山的天神,当为借指肃宗皇帝,诗人是要等到唐肃宗的怒火凉冷之后,再去献自己的一片忠耿之心。
统观全诗,诗人通过仰望华山,以拟人、想象、暗喻、借喻的艺术手法,托物言志,巧妙地表达了自己虽遭贬谪,却壮志未泯,对自己的祖国怀着无比崇敬之心。此时诗人尽管遭遇不幸,但却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折射出诗人积极进取,渴望建功立业投身社会的入世思想。759年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动,感慨万千写下了不朽的诗篇—“三吏”和“三别”就是其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的例证。
再分析李白的诗《古风》“西上莲花山”全诗如下: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关于华山的诗句篇六
《白华山人诗说 清 厉志》
白华山人诗说 (清)厉志 撰
●白华山人诗说卷一
所谓“不薄今人爱古人”者,此须活着,古之中亦有今在,不必尽取今人也。如汉、魏以逮陈、隋、汉、魏、晋、宋是古,齐、梁、陈、隋是今。全唐之诗,初盛是古,中晚是今。学古体诗者,就古之古学之;学近体诗者,就古之今学之。自兹以下,亦竟非无可取法者,但间有可取法者,仍是从古之古、古之今来也。 学古人最难,须以我之性情学问,暗暗与古人较计,所争在神与气,貌袭者不足道也。
直而能曲,浅而能深,文章妙诀也。有大可发挥,绝可议论,而偏出以浅淡之笔,简净之句,後人之虽什佰千万而莫能过者,此《三百篇》之真旨,汉、魏人间亦有之。
少陵在唐人中固是天厩神骏,生平好作马诗,无一首不佳,亦无一首不为自己写照。读至“顾影骄嘶自矜宠”,千载下令人泪落盈把。
汉、魏七古皆谐適条畅,至明远独为亢音亮节,其间又迥辟一途。唐王、杨、卢、骆犹承奉初轨,及李、杜天才豪迈,自出机杼,然往往取法明远,因此又变一格。李、杜外,高、岑、王、李亦擅盛名,惟右丞颇多弱调,常为後人所议。吾谓其尚有初唐风味,于声调似较近古耳。
予小时颇喜作了然语,後知其不可,痛改之。夫作诗之异于说话者,以其有所酝酿而出,非若说话之可以直情迳遂也。故虽语极清脆,亦极有趣味,虽人人称诵之,而予终以为不然。
任著一口气,逞著一管笔,滔滔写来,自为大才,亦殊非不佳,只是去古远了。
人读太白诗,曰此李诗也。读少陵诗,曰此杜诗也。不知李、杜仍不是自己生造出来,不过古人善于学古,无甚痕迹,细心求之,其针线分明在也。
阮步兵《咏怀》诗,有说是本《雅》,有说是本《骚》,皆言肖其神耳。於此可以悟前人学古之妙。
王介甫采集杜诗,辨别真伪,可谓巨眼人也。而於太白诗,以为“识见汙下”,何其能识杜诗者,不能识李诗耶?
意味气韵,古人各有专长,少陵实能兼之。常将此四者并聚胸中,偶一感触,遂并起而应之,故其诗独胜人一地。後人不能具此四美在胸,如何能学步也! 偶读少陵《得舍弟消息》“风吹紫荆树,色与春庭暮”八句,觉其情意之厚,随所遇而无不足,灵均、思王,亦只此一副情意耳。
“色与春庭暮”,“春庭”二字,能包得许多色泽在内,粗心人恐未之省也。 古今诗人,推思王及《古诗》第一,陶、阮、鲍、左次之,建安、六朝又次之。唯少陵能兼综其意与气,太白能兼综其情与韵。但情韵中亦有意气在,意气中亦有情韵在,不过两有偏胜耳。李唐以下之诗,安有逾此二公者?
王荆公诗,山谷以为学三谢。欧阳公自言学太白、退之;喜畅快,又似长庆。山谷自言学少陵。子瞻学刘梦得,学白乐天,晚年自言学渊明。诸公所学,亦皆所当学也。然不必学诸公,学诸公所学可也。诸公唯七言近体,有可学处。 太白诗只须用仰,少陵诗直须用钻。
行地之水莫盛于河,河之发源实本星宿,所谓星宿者,以其所出众也。学问之道,何独不然!
诗之所发皆本于情,喜怒哀乐一也。读古人诗,其所发虽猛,其诗仍敛蓄平易,不至漫然无节,此其所学者深,所养者醇也。今人情之所至,笔即随之,如平地注水,任势奔放,毫无收束,此其所学未深,而并不知养耳。
或谓文家必有滥觞,但须自己别具面目,方佳。予谓“面目”二字,犹未确实,须别有一种浑浑穆穆的真气,使其融化众有,然後可以独和一俎。是气也,又各比其性而出,不必人人同也。体会前人诗便知。
学古诗最要有力,有力则坚,坚则光焰逼人,读之只觉其笔下自有古气,不觉其是学古得来,此方是妙手。无力则松,松则筋络散漫,读之兴味索然,只觉其某句是从某处脱来,某字是从某处窃去,此便不佳。
古人诗多炼,今人诗每不解炼。炼之为诀,炼字、炼句、炼局、炼意,尽之矣。而最上者,莫善于炼气,气炼则四者皆得。所谓炼气之文,《三百篇》後竟不多见。
作诗原要有气势,但不可瞋目短後,剑拔弩张,又不可如曹蜍、李志之为人,虽活在世上,亦自奄奄无生气。其要总在精神内敛,光响和发,斯为上乘。 三五岁时,随母往汲,天方初霁,寥廓明净,仰视之,告母曰:“天之高,儿知之。”母曰:“天之高,孰不知之?”又曰:“天之高,儿实知之。”母曰:“痴矣。天之高,孰不知之?”不知目中所见,高之实地,与混言高,固自有辨。当时也说不出,只自觉天之高,实知之而已。学问中亦有此一境。
太白七古短篇,贺季真称其为精金粹玉,是真知太白者。然不读鲍明远乐府,其佳妙从何处识来?
阮亭云:“唐诗主情,故多蕴藉;宋诗主气,故多径露。”吾谓唐诗亦正自有气,宋诗但不及其内敛耳。五言古凡率句、拙句,甚至俗句,都还不妨,最怕是有懈句。
予在章安,有“閒径糁细花,晚气扶幽馨”二语,以为前人或未道及。少陵《大雲寺》诗则曰:“地清栖暗芳”。更简净矣。
西汉诗直接《三百篇》,发源乃是苏、李。李“良时”篇,尤为擅胜。试思《三百篇》中,若“良时”篇者,何可胜道。
赤堇氏云:“昔人以太白比仙,摩诘比佛,少陵比圣。吾谓仙、佛、圣犹许人学步,惟渊明诗如混沌元气,不可收拾。”此评最确。
古乐府《董娇饶》一篇,方舟《汉诗说》以“请谢”句下作问答语解。小隐氏以为不如作一人语,读其“安得久馨香”一顿,接入“秋时”二语;下“何时”二语,见其本意,便结四句,煞有意味。如此似较方说更深厚。
秦代周而兴,观《小戎》之勇悍,《蒹葭》之萧条,大不如《二南》。魏代汉而兴,观武帝之激烈,文帝之靡曼,远不如西京。是皆以乱继治,其著于音律者裕矣。若吹律而知楚败,闻音而知隋亡,则又涓、旷之聪,审于一时者也。 作诗务在足意,意不足,诗可不作。每读古乐府之佳者,皆有无限深意在内,发而为文,千古不朽。後世徒以时流之笔仗,描绘古词之肤末,读之总不动人心目,由其少真意也。唐人乐府,太白最多,太白唯借其名目,运以己意,甚有与古词绝不相似者,此其所以为佳。
诗到极胜,非第不求人解,亦并不求己解。岂己真不解耶?非解所能解耳。 初唐五古,始张曲江、陈伯玉二家。伯玉诗大半局於摹拟,自己真气仅得二三分,至若修饰字句,固有精深。曲江诗包孕深厚,发舒神变,学古而古为我用,毫不为古所拘。
衡论千古作者,何从见其高下,所争在真气灵气耳。
陆士衡雍容华赡,词秾态远,固足动人,惜其心意之所至,大半分向词面上去也。
渊明精劲静细,出以自然,後之诗,惟曲江庶可无愧。作诗犹雕工也,深刻易,浅刻难。予每登浮屠,同游者往往及半而止。予必穷其巅,始则浩歌,继则大叫,叫之不已,乃大哭,哭毕觉胸中猛气始平。但不知所触究为何事,岂非少陵所谓“翻百忧”者耶?
宋人七言近体,甚有可观者也。
辛卯八月十一夜,梦入一堂,四隅坐四人,皆乌帽绯袍,高观深目,赤面微须,同状貌,唯东北隅者,两额有肉角半寸许。予中立悚惶,心暗暗若知其为杜文贞,而不敢有所请。次日语叶仲兰,仲兰曰:“想是高坚前後之意所致耳。” 尝观榴树花弃之秾丽,极能动人深情,故蔡中郎以之兴《翠鸟》,曹思王以之兴《弃妇》,各出精心,并获佳构。由其采色之寓於目者独殊异,而意志之感於内者益悱恻也。
赤堇氏曰:“揣摩诸先正,要若蜂取众花之蕊,酿而成蜜,方是自己家货。” 诗家之设色,要加稚子以丹砂词络纬,身体本青色,渐变为朱色。其光彩晶晶然从皮肉内发越于外,不是向外面涂抹上去,方是真色。
昌黎咏物,古称好手,仗此健笔,淋漓挥洒,固是明快。至如沈著细致,神形俱活,独有少陵。
鲍明远乐府,少陵学其五言,太白学其七言,各能采撷精髓,而自合神丹。 或曰:“《三百篇》直抒性情,无一不佳,请问当日诗人,所读何书?”余谓不然,不读书必不能有此。古今人性情皆同,惟其薰染不同,故文字亦不同。少时闻田歌云:“谢豹香花满山红,癞头娘子嫁老公。”原其情之所发,即是《周南桃夭》之诗。一文一俚,难可里计,由其有无书味薰蒸故耳。
读张茂先《博陵王宫侠曲》、《壮士篇》,傅休奕《惟汉行》、《苦相篇》、《和秋胡行》、《明月篇》诸诗,亦如三山仙露,惟朱草玉芝,使获其沾溉耳。 心神快爽时,则气易粗浮。当此时,要平素有实积工夫,抒写之间,自然如春雲出岫,望之蓬蓬勃勃,而其嘘吐又极自在也。
唯天不知其高,亦不计更有高于我者,其高终莫得而逾焉。五岳参错字内,各自雄杰,亦无较量尊卑之意,以下矗矗者,恐未能解脱此想。
赤堇氏云:“读张曲江诗,要在字句外追其神味。”又云:“曲江诗若蜘蛛之放游丝,一气倾吐,随风卷舒,自然成态。初视之若绝不经营,再三读之,仍若绝不经营,天工言化,其庶几乎?”
吾郡光溪王丹山涛,予诗友也。尝记其《为孙三姊留别十郎》云:“不去诚无计,欲行临镜迟。红颜妾自有,薄命竟如斯。试带腰添瘦,检衣心自悲。反怜憔悴影,谁使到今时?”“亦知未忍别,无奈强相呼。多少伤心语,其如一字无。寸心从此诀,望眼为谁枯?羞唱《蘼芜曲》,缘君非故夫。”“女子身原贱,男儿情亦深。休教今日泪,重上别上襟。破镜前生事,量珠再世心。留将画眉笔,多写《白头吟》。”“闻道新郎好,风流旧姓温。玉台非妾愿,金屋是君恩。河水不流恨,落花空断魂。他时行马去,慎勿过侯门。”
友人方甫生崧岳《郊行》云:“夕阳如避俗,只在远山红”。又《山家联句》云:“疏雨不到地,竹梢时有声”。时人呼为“方疏雨”云。
予每当风雨时,辄喜画行,画毕视之,又不似竹。不似竹便是风雨。画竹易,画风雨难。然则画似竹易,画不似竹难。于诗中咏物亦然。
少陵七古《杜鹃》诗有二,近来有以“古时杜鹃称望帝”,为後人伪为搀入。吾谓诗中细微道理,且不暇论,总之人能为此种诗,其人必非笨夫,必不肯幹此笨事也。
太白姿禀超妙,全得乎天,其至佳处,非其学力心力所能到,若天为引其心力,助其学力。千载而下,读其诗只得归之无可思议,即其自为之时,恐未必一准要好到如此地位。少陵则不然,要好到如此地位,直好到如此地位,惟不能於无意中增益一分,亦不欲於无意中增益一分。此二公大分判处。
新兴陈雪渔在谦,南越诗人也。主讲吾邑景行书院,因得与交。尝观余诗曰:“五言可矣,七言散漫,当少一‘对’字。”余从此会意,真一字师也。
予初游郡中,得遇徐敬夫先生,谓余近体如屈翁山,古诗如吴渊颖,但须取柳柳州诗尽读之。予因尽读柳诗,并上追陶公,旁及王、韦,自觉稍有进益。 旧作中往往有自以为佳者,一经明眼人点破,如一物碎于地,心固惜之,而终不能用之也。
●白华山人诗说卷二
今人但晓古人文字有心血,不知心血亦不易有,平时不曾把心锋用破,临时那沥得出血来!
苏武诗四言,锺竟陵谓俱是别陵;沈归愚谓首别兄弟,次别妇,三四别陵。愚以首章前半实是比喻,“鹿鸣”以下明出正意,分明别友无疑。次章统就夫妇言,当是另为一首。三四又是别友。如此似较二说稍妥。
依题阘贴,气必至于庸俗。离题高腾,致每见其超佚。
思王《弃妇》诗,颠倒错杂,随触而生,无语不转,无意不佳,与灵均同一忠悃,故其构思著笔,不期似而適相似。
杜《咏鹰》诗,颇本孙冯翊一赋,要知用心到至好处,虽思力沈厚如少陵,亦不能再为加益。
舍高古而就卑浅,期在明显,于文气自然条达。弃卑近而希高古,期在幽奥,於文气须防断塞。
终汉、魏、六朝之世,善学《三百篇》者,以渊明为最。终唐之世,善学汉、魏、六朝,以少陵为最。渊明之于《三百篇》,非即而取之,但遥而望之。望之而见,无所喜也;望而不见,亦无所愠。此其所谓渊明之诗也。少陵之于汉、魏,少陵犹土也,汉、魏犹粪壅也,粪壅入于土中,久之亦变为土,则土之所以厚,土之所以大也。于六朝风格遒峻,音韵响切,可取法者,得十数家。下此犹绘画之于丹碧,但取用色泽而已。
今人见略遵榘矱,谓摹拟汉、魏、三唐,殊有形迹。然其所自为者,亦皆宋、元诸家面貌。夫摹拟汉、魏、三唐,固有形迹,彼摹拟宋、元人,岂独无形迹耶?且自古文人,何一不有师承,要在善学而已。
能在閒句上、淡句上见力量,能于无字外、无象外摹神味,此真不愧好手。 赤堇氏云:“古来诗人,如孟东野一生坎■〈土禀〉,可谓极矣。而後世之名,又被东坡‘郊寒岛瘦’一语论定,且读孟诗,亦无甚许可。究之平心而论,郊、岛何可同日语也?只如昌黎之于二公,亦已显然。东野诗具在,并可细心一观,何老髯之疏忽至此耶?”
古人作诗,因题得意,本是虚悬无著,偶有与时事相隐合者,遂牵强附会,徒失真旨。不如古人之诗,如仁寿殿之镜,向著者自然了了写出,于镜无与也。孙幼连云:“吾侪作诗,非有心去凑合人事,是人事偶然来撞著我,即以我为人事而发亦可。”亦即此意也。
少陵近体,于双声叠韵极其讲究,此即所谓“律细”也。赤堇氏云:“盖其务在两两属对者,无他,欲声相和耳。”
六朝专事铺陈,每伤于词繁意寡。然繁词中能贯以健气行者,其气大是可学。此即建安馀风,唐贤亦藉以为筋力者也。
今人作诗,气在前,以意尾之。古人作诗,意在前,以气运之。气在前,必为气使,意在前,则气附意而生,自然无猛戾之病。
刘公幹诗,读之亦无甚深意。意依情生,情厚则意与俱厚,衹觉缠绵悱恻,萦绕简编,十日不散。其诗之胜人处,实其情之过人所致。
少陵多马诗,昌黎爱之,变而为文,亦见古人善学处。
昌黎《送温处士赴何阳军序》,实以少陵《送长孙侍御赴武威判官》作骨,此公输服老杜,乃至于是。
嵇叔夜诗,幽郁内积,因感遂发。如缚雏凤投枳棘中,抢其羽毛,激其哀响,本无久活之理。
文姬妇人,魏武英雄,两人作诗,如出一手。至《薤露》与《悲愤》并观,尤不可辨,真乃怪事。
樊榭老人诗,有精心密虑,结形构巧,此其上者。有工于造句,词清意洁,此其次者。有逞情拈弄,随手付发,此其下者。今人但取其人诵习之,遂沿为风俗,名曰浙派。吾谓能取法其上,更探其渊源所从出,则流为派别,当不至如是而已。
颜光禄问鲍明远曰:“我与灵运如何?”以光禄才望之大,震乎一时,犹虚心折衷于後辈,古人不可及也。
镇海姚梅伯云:“只如作书画,似与读书不相干。然亦要书味深醇者为之,犹之粪壅在田土上,而种植之物自然穮嫩。”此论极明快。
川浍能益江河,江河不能益川浍,由川浍高,江河下也。川浍能下于江河,则江河之益川浍,盈科後进,岂有吝哉!
毗陵黄仲则,诗人也,而天独不予以年,惜哉!盖其气诣之醇,实时下所罕觏耳。
李东川七古固是雄俊,五古如风行水上,几莫测其自来。
学古人须要学得著古人情意极尽处,我的心思知虑,一直要追到古人极尽处,此方是学者。
唐人《落日》诗,有“古道少人行,秋风动禾黍”之句,使易其题,为晚步,为郊行,便不大佳;因题是《落日》,遂觉神希味永,玩索不尽。古人制题之妙,後来有几辈省得!
毗陵恽子居先生云:“乾、嘉诸文士,讳言一个‘法’字,因怕死于法,乃竟至于无法,此又过也。”
学韩古诗,须要避韩用韵。
甚矣读诗之难也!昔时观杜、岑二公《慈恩寺塔》诗,觉杜不如岑。又数年,觉杜亦不下于岑。比来细观之,岑只极题中之妙,而杜之所包者甚广。凡人平素郁抱,每值登临,辄欲抒写。少陵胸中所积无尽,所历又极高妙,写登望境界,衹题面耳。故其前半曰“翻百忧”,曰“追冥搜”,至“回首”以下,皆其“忧”也,皆其“冥搜”也。其生平皆于此而会也。“叫虞舜”者,触于“苍梧”也。其下若可解,若不可解,非解所能解,是即三闾大夫之苦衷也。中间用“羲和”、“少昊”,与“虞舜”隐隐相关动,读之了若无意,吾恐其皆有苦心在也。苦以嘉州之作方之,不诚有小大之殊乎?
关于华山的诗句篇七
《古诗咏华山课件》
关于华山的诗句篇八
《华山。解说词》
各位团友,今天我们将游览被誉为“石作莲花云作台”的华山。华山又称太华山,位于西安城东120公里的华阴市以南。
华山古称西岳,是我国五岳之一,因山峰自然排列若花状,故得名华山。1992年12月会山被 评为全国风景名胜40佳之一。即使没来有来过华山的朋友也会从一些有趣的神话和掌故中了解到一些华山的情况,如“自古华山一条路”、“华岳仙掌”、“沉香劈山救母”、“华山论剑”,以及近代的智取华山等,这些美丽的神话传说和故事体现了自古以来人们对华山的向往和崇拜。
华南 山北瞰黄河,南依秦岭,被称为“华山如立”,整个山体线条简洁,形如刀削、斧劈,奇峰突兀,巍峨壮丽。被誉为“天下奇险第一山”。
说到奇,它是由一块巨大的完整的花岗岩构成。古人云,“山无石不奇,无纯石不大奇”,“华山削成而四方,其广十里,高五千仞,一石也”是谓之“大奇”。华山共有五座主峰,其中东、西、南三峰最高,三峰鼎峙耸立,“势飞向云外,影倒黄河里”,有“天外三峰”之称。提到险,其凌空架设的“长空栈道”,悬岩镌刻的“全真岩”,三面临空,上凸下凹的“鹞子翻身”以及在峭壁悬岩上开凿的千尺童、百尺峡、老君犁沟、擦耳崖、苍龙岭等处都奇险异常。“自古华山一条路”。山中道路仅有南北一线,约10公里,逶迤曲折,艰险崎岖,不少地方真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华山除了有壮丽的自然景观之外,同时又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人文景观比比皆是。仅山上山下及峪道沿途,题字、诗文、石刻就会使人流连忘返。
朋友们,我们现在来到的就是玉泉院,据说因这里的泉水与山顶的玉井相通,水质清洌甘美,故名“玉泉院”。它是攀登华山的必经之地。相传为隐士陈抟所建。院内殿宇亭台、回廊曲折,泉水淙淙,是游赏胜地。玉泉院与我们一会将会见到的东道院、镇岳宫都是道教的活动场所,现共有殿宇53间。院中建筑多是清代乾隆年间重新修建的。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位于五峰之一北峰脚下,距华山谷口约10公里,这里是华山山峪水流的源头。请大家顺着我手指的方向看那些树,也许是许多人都会认识它,对,就是青柯树。这里青柯树在此浮苍点黛,故名“青柯坪”。
过青柯坪至回心石。登山的道路由此交从平坦的石板路变为在峭壁上开凿的狭窄的石梯,眼看山路盘旋而上,许多意志薄弱的游客来到这里都会回心转意望山兴叹无功而返。 朋友们,现在我们已到达了北峰。经过前面三关,我想大家已经对华山的险有了一定的认识了吧。北峰双名云台峰,海拔1550米,这里山势峥嵘,三面悬绝,巍然独秀,有若云状,因恰似一座云台而得名。它的高度是最低的,却有着非常重要的地理位置,它扼守的四峰的要枢。我们面前的这个小亭叫“军魂亭”,此名来源于景片《智取华山》。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中峰。中峰又名玉女峰。传说春秋时,华山隐士萧史,善吹洞箫,优美的箫声博得秦穆公的小女儿弄玉的爱慕,使她放弃了奢华舒适的宫廷生活,随箫史在此隐居,多年后二人修炼成仙乘凤而去,山上许多名胜也因此得名。有玉女洗头盆、舍身树等。由于这则美丽的爱情故事,华山在它博大、庄严、深沉之后又被赋于了一些浪漫与温柔。 经中峰,我陪同大家去东峰参观。
东峰,又称朝阳峰,峰顶有朝阳台,在此是观日出的最佳地方。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华山据传是众多神仙聚居的地方。道家仙境。传说宋太祖赵匡胤与华山隐士陈抟老祖在一个孤峰,上有棋台,那就是他们下棋的地方。陈抟又叫希夷先生,是一个有道行的仙人,二人经过商议,越匡胤以华山做赌注。结果输给了陈抟,按事先订立的条件,华山自此成为道家的道场且永有纳粮。在东东峰的东崖上,有一天然图案。大家看到了吧,像不像一只巨掌?这只巨掌20余丈,五指参差不齐,中指直贯顶峰,每当日光照射,五指跃然如悬图上。这就是所谓的“关中八景”之首的“华岳仙掌”。据说在很久以前,华山和中条山相连,右足登开中条山,给黄河开出一条通道,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河神的手指在托华山时留下的指印。
南峰又名落雁峰,是华山最高峰,海拔2160米,来到这里如临仙境。正如古诗所云“惟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抬头红日近,俯首白云低”。这里四周都是松林,杂以桧柏,迤逦数里,浓阴密闭。现在我们眼前看到的是险要之处就是第四险关“长空栈疲乏”。长空栈道悬空半壁,下临深渊,是华山最险要处之一。没有过人的胆量和坚定的意志,是不敢一游的。峰顶有“太上泉”,池水青绿澄澈,常年不竭,俗称“仰天池”。池崖上镌刻甚多,多为明清和近代诗人所题。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描写的“华山论剑”大概也是发生在南峰。 我们现在来到是华山的精华部分。西峰,又称莲花峰,得名于峰顶翠云庙前右侧的那块大石,其状如莲花,山峰奇拨峻峭,如刀切剑削,壁立千仞。此峰最高处有“摘星台”,登台俯瞰,秦川茫茫,蓝天如洗,浩瀚无际,渭、洛二水如银带,北望黄河细如丝。唐代大诗人李白观此景后曾写下“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的美丽诗句。
现在我们看到的巨石叫“斧劈石”。石身有一条0.66米宽的裂缝,关于这条裂缝也有一个感人的传说。玉皇大帝的小女儿圣母与被玉帝打下凡世的金单玺相爱之后,结为夫妻。二郎神杨戬大骂其妹三圣母私配凡夫,违反天条,于是将三圣母压在华山西峰顶的巨石下面,后来三圣母生下一个儿子,取名沉香,沉香长大成人得知真相后,来到华山,战胜杨戬,了压在母亲身上的巨石救出母亲,全家得以全聚。这就是“劈山救母”神话发生的地方。 亿万年来鬼斧神工,造就了华山惊险壮丽的自然景观,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的咏颂,使华山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说,华山与华夏紧紧相连,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从关于华山的传说、掌故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不但博大、计策、典雅、深沉、严肃,而且幽默、诙谐,甚至还有一丝浪漫与温柔,这不正我们中华民族的写照吗?
最后,祝愿我们中华民族像华山一样永远屹立在世界的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