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会死亡

| 口腔助理医师 |

【www.guakaob.com--口腔助理医师】

人为什么会死亡篇一
《人为什么会死》

人为什么会死.txt男人应该感谢20多岁陪在自己身边的女人。因为20岁是男人人生的最低谷,没钱,没事业;而20岁,却是女人一生中最灿烂的季节。只要锄头舞得好,哪有墙角挖不到?1.磁铁只不过是铁的分子都有顺序的的排列,电荷方向一致,使产生的磁场不至互相抵消,就形成了磁铁NS极2.永久磁铁:在没有外加磁场下,能够长时间保持自身磁性的物体。永久磁铁可用铁磁性的物料,如铁、镍等制成。其原子结构特殊,原子本身具有磁矩。一般的这些矿物物分子排列混乱,磁区互相影响就显不出磁性,但是在外力如磁场导引下分子排列方向趋向一致,就显出磁性,也就是俗称的磁铁,铁,钴,镍,是最常用的磁性物质基本上磁铁分永久磁铁与软铁,永久磁铁是加上强磁使磁性物质的自旋与电子角动量成固定方向排列;软磁则是加上电流,等 电流去掉,软铁会慢慢失去磁性。磁铁只是一个通称,是泛指具有磁性的东本,实际的成分不一定包含铁。较纯的金属态的铁本身没有永久磁性,只有靠近永久磁铁才会感应产生磁性,一般的永久磁铁里面加了基他杂质元素如加碳来使磁性稳定下来,但是这样会使电子的自由性降低而不易导电,所以电流通过的时候灯泡亮不起来,铁是常见的带磁性元素,但许多其他元素具有更强的磁性,像强力磁铁很多就是铷铁硼混合而成的,抗磁力:是永磁材料抵抗磁的和非磁的干扰而保持其永磁性的量度。 3.如果是人造的由充磁工艺决定。甚至可以有很多对磁极。 如果是天然的,由内部分子的排列方向有关。 至于具体在什么位置需要自己做个试验,找个已知NS极条形磁铁,分别用两极去吸引圆形磁铁,与N极相吸的就是S极,与S极相吸的就是N极。 如果是一个很规则的球体,在水平的铁板上滚动停下来的地方接触点就是磁极。因为和地球类似,总是有两级的。你把它放到光滑的平面上,轻轻的旋转。等它停下来的时候就能看到磁极了,朝南的是北极。万事万物都是一个循环,从宇宙的循环运转到四季往复,生物的生老病死。世界上似乎没有任何一样不重复的事物。我相信地球在重复很久以前曾灭亡的文明。地球只是宇宙中微小的一部分,而宇宙又是什么的一部分呢?或许宇宙的存在只是某个思想,思想造就了宇宙,而宇宙造就了思想...又是一个循环。 死,只是循环过程的一部分,将造就新的生...人所能做的,只是顺应规律,顺应自然。 人从儿童到少年,青年,中年最后进入老年,这是不了抗拒的自然规律。人在老年以前,各器官的功能健全,运转较为正常。但进如老年以后,身

体的各个器官由于长年不停地工作,功能已不如以前,抵抗力也下降,这时得病的机会就较以前增多了。人体的重要器官得了病不容易治好。就会提前结束我们的生命;其它器官得的病,也常危及到我们的生命。虽然科技,医疗事业在当今社会发展很迅速,但癌症这个魔鬼仍无人制服。 人体就像一台机器,经正常的磨损到一定的时间也会报废;意外的事故也会使人受损。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来说,人都不可能长生不老。 但人也能适当延长自己的寿命,比如经常锻炼,保持精神愉快等。 人生在世只是寄居,死后等待那最终的审判,义人会复活并永远活着,恶人会再死并永远死着。但无论是最后的生还是最后的死,你总是存在着。生命就是一个从无意识中来到无意识中去的过程,关键是怎么主观感受这个过程,人与人的境遇不同看法也不同,相信命运,努力改变时运,不悲观不盲目乐观,平静看待世界和人生。物质是不会死的。某贴子的原文也包含了这个意思:“水是生态物质无(生、死、老、青)之分”。 生命是从简单到复杂的,从低级到高级的。对于死,越是低级的生命就越不在乎死亡。小草被揉捏碎以后,她不会觉得痛苦,也不会就此消失,只是默默地开始她的重生之路;越是高级的生命就越是担心死亡。猴子在打斗不过的会逃跑以求活命,人们在受到死亡威胁的时候会交出自己,甚至出卖同类来换取生存。那么,是什么原因是的人类不能拥有希望中的寿命呢?是什么原因又必须推顶人类走向死亡呢?其实很简单! “造物主”的本意也并不想让人们死亡的,他也想让高级动物和低等生物一样,不存在死亡和生命的限制。但是不行,事实是做不到的,死亡是高级动物的一种新生的形式,旧的个体的死亡才能换来同类的全新的生存。我们可以选择一点做一个小小的讲解: “肺”人类一件必要的生存器官;吸油烟机是一件厨房的家用电器。人为什么会死亡,“肺”为什么会报废?我们可以用吸油烟机作一个类比。 带有油烟的空气长年累月,日积月累地流过吸油烟机内部。在其内部的内壁和管道内壁积存下来厚厚的一层油腻。要清除这一层油腻,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没有人的帮助,没有化学药品的帮忙是无法让它轻松焕然一新的。我们可以设想,当一台吸油烟机不因为停电和磨损的因素一直运转下去的话,会出现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呢?那就是总会有一天吸油烟就的管道会被油腻和污垢堵塞以至于不能再为我们的厨房抽取油烟了。它“死亡”了! 大家知道我要讲的问题了吧? “肺”也是如此!你

的肺能够永无止境地工作下去么?不能!你的心脏能永无止境地跳动下去么?不能!那怎么办? “造物主”为我们设计了一条怎样的更新之路?那就是“新的生命”。 知道人最伟大的是什么?是为了人类而繁衍后代,而不在乎自己的长寿!是看着后代的成长而不在乎自己的痛苦! 猪狗尚能如此,何况人乎! 那么,谁是人类的创造者?谁是世界的“造物主”呢?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大自然”!!!

人为什么会死亡篇二
《人类为什么会恐惧死亡》

人类为什么会惧怕死亡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1-09-15 10:14:14)转载▼标签: 杂谈 这里的死亡是指人类本身的消失,不存在。首先,怎么才叫做死亡?这个问题其实还没有一个结论,一共有三种说法,其一,灵魂的消亡,灵魂死亡了,那么这个人就算作死亡;二,肉体的死亡,即身体的死亡;三,人格的死亡。尽管这三种说法各行其是,比较暧昧。这里先不讨论灵魂的说法,人体的死亡和人格的消亡可以画作一个关系图,如下:人类为什么会惧怕死亡人格在人的最初一段时间是没有形成的,也就是人的婴儿期的一段时间;而人格也有可能先于身体死亡,比如大脑受损等意外的发生。因此,人格依然是依赖于大脑的某个功能部位或区域的健康而存活。举一个容易理解的例子,假设一个疯狂的科学家绑架了两个人a和b并对他们进行了身体互换的手术,将控制a人格的那部分区域大脑同b的那部分大脑互换,然后两个人都醒过来,以前的a的身体里现在是b,以前的b的身体里现在是a。然后科学家对他们两个人说他要折磨他们其中一个人,用各种酷刑来折磨,问他们两人折磨谁?如果我们假设自己正处于这样的情况,假设我是a,那么我是愿意他对我的身体严刑拷打而我感觉不到剧烈的疼痛呢,还是让他对b的身体严刑拷打而我会痛不欲生呢?这种选择很纠结,如果是我的话,我会很自私的选择让我的身体遭受折磨而我意识本身不会有所伤害,而且我想大部分人都会这样选择,那么这首先体现了笛卡尔的二元论思想,无论另外一元是灵魂还是人格,至少都是和肉体分开的。其次,我们意识深处的自我保护并非是对身体的自我保护,也就是对自我意识的保护。那么人类为什么会惧怕死亡呢?网络上面有很多说法:一种说法是大自然创造人类之始就赋予了人类这个本性,贪生怕死是为继人类这个物种存在的动力,人类若没有了这种贪生怕死先天本性,那么,人类这个物种早已不存在了。为什么会不存在呢?很多原因,如若不怕死,则必然被比人类强大的掠食动物所消灭,若不贪生怕死,人们在面对生活上的各种艰难痛苦的的时候都会选择死亡。第二种说法是,归根结底还是跟文化有关,参考下印度与尼泊尔人的生死观,尼泊尔火化场上,那些死者的亲人在死者火化前绝不会痛哭流涕,表情十分平静,因为他们相信,死与生是平等的,死亡只是灵魂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入口,连孩子们都会毫无畏惧的在火化台甚至死者身边玩耍嬉戏,从不担心会沾染到不祥,同样的情景在印度的恒河边也能看到,而这些在中国几乎是不可想像的。印度与尼

泊尔都有许多自我折磨的苦行者,而中国人则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文化不同,生死观自然不同。因此我认为并不是所有人类想到死亡都会伤心害怕,会伤心害怕的,必然是“准备工作“没做好。第三种说法,因为对未知事物的恐惧,人会不安,死亡也许没有我们想象的可怕,我们害怕的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因为太多的死亡证明了别离的苦寂,死亡会夺取一切看似鲜活的,热烈的,富有活力的生命, 还让我们追寻的所有事物都失去了意义,它让生命变得毫无价值,它会夺去人的信仰,而人必须依赖信仰才感到踏实,有意义。我其实并不太清楚这几种说法的对错,也没有个对错,但换个角度,我希望能找到一个最有说服力,最能让人相信的说法(当然,几乎所有哲学家都依靠这一点来评判理论)。首先第一种说法,归纳起来就是对人类物种延续的保护本能。这个说法我不太赞同的原因在于上面的总结,我们意识深处的自我保护并非是对身体的自我保护。第二种说法是文化差异。第三种说法是对未知的恐惧。那么我是不是可以综合一下,有的文化填补了人们对死亡这种恐惧的未知性?他们相信死后是灵魂通往另一个世界,即意识本身并不会消亡,也满足人类的自我保护结论,换句话说,对死亡的了解程度比其他文化对死亡的了解程度深,相信的程度也深。我之所以认为第三种说法比较有说服力除了上面的解释之外,我认为还有死亡对生命的否定让人恐惧,让生命变得毫无价值,死亡否定了自我存在的意义,会让人感到特别的无助。我想这才是我们恐惧死亡的根源和本质。

人为什么会死亡篇三
《人死前为什么会出现回光返照》

无论在临床还是在生活中,人们经常可以遇到或听到这样的事情:一些本已神志不清、水米不进的垂危病人,临终前突然神志清醒、精神兴奋,甚至语言增多、食欲增加,但时间不长,便辞世而去。就像蜡烛或即将没有油的油灯,在熄灭之前,往往会迸发出一道强光。祖国医学将这种现象称为“回光返照”,或“残灯复明”,认为这是脏腑功能衰竭的病人临终前动员全身的力量所做的“垂死挣扎”的表现。比如《红楼梦》中的贾母,久病不愈。突然一日,她显得十分兴奋,让儿孙集于膝下,一个个作了嘱托……“只见她脸上发红,贾政知是回光返照”……虽及时奉上人参汤,也无济于事。

那么,为什么会有“回光返照”现象?医学上对“回光返照”有没有科学的解释呢?

有。原来当人体病入膏肓时,机体的各系统机能会相继衰竭,出现紊乱状况。比如呼吸系统功能衰退,氧气摄入不足,二氧化碳在体内贮存。这种情况会波及到心脏,使心脏的搏出血量减少,血压下降,同时也会影响肾脏清除废物的功能。这时,处于危急之中的各器官,就会向大脑发出求救信号。作为人体“司令部”的大脑,在自知已无回天之力时,会“孤注一掷”,通过传出神经,“命令”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促使心脏冠状血管扩张,使心肌获得较多的血液,提高功能,升高血压;同时,呼吸中枢会调整呼吸,使呼吸加深加快,暂时扭转机体缺氧状况;大脑还会“命令”肾上腺皮质分泌大量皮质激素,增加三大营养素(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调整体内水和电解质平衡,暂时满足各器官对能量的需求。经过大脑的这种紧急调动,人体会暂时出现血压回升、血糖升高、肾脏排泄功能增强的情况,病人表现为奇迹般突然好转。

除此之外,人的细胞内还有一种能够储能、供能的重要物质叫三磷酸腺苷(ATP)。当人体遇到强烈刺激,如病菌侵犯、濒临死亡等严重情况时,ATP会迅速转化为二磷酸腺苷(ADP),同时释放出巨大能量,使机体各系统、各器官迅速获得强大动力,人就会突然表现出非凡的活力,如神志突然清醒、四肢力量增强、食欲增加。当然,这种靠一过性的力量支撑的活力只能是昙花一现,因为ATP的能量只能维持很短的时间,所以人在临终前出现的兴奋也会十分短暂。这就是“回光返照”的原理,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人在临终之前迸发出的生命火花。这时亲友们应该做的,是让病人在这一火花的照耀下,安排好自己的后事,完

成未了的心愿。

人为什么会死亡篇四
《人为什么会死衰老的宏观解释》

人为什么会死——衰老的宏观解释 

刘彼得   董  璐   陈  伟   周礼楠 

 

关键词:衰老,熵,耗散。 

 

引述: 

“在所有一切自然现象中,熵的总值永远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宇宙的熵力图达到某一最大值……宇宙越接近这个极限状态,宇宙就越消失继续变化的动力,最后当宇宙达到这个状态时,宇宙就不能再在发生任何大的变动,这时宇宙将处于某种惰性的死的状态中。”

——[德]克劳修斯(R.Clausius) 

“热寂说”提出了宇宙“热死”的概念,这引起人们广泛争议,但人的衰老死亡已成为一个无法改变的现实摆在每个人面前。人为什么会死?人的死与宇 周的热寂又无相似之处?这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关于衰老的几种假说: 

     1. 错误/损害学说: 错误学说最早解释是1963年Orgel的“差错成灾”假说,认为:在机体合成蛋白质的过程中,转录及翻译时可发生误差,有个别氨基酸错误地参入蛋白质,因而产生误差蛋白质或误差聚合酶,一般理论认为,DNA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但其中忽视了一点:合成DNA的酶系统仍然是由蛋白质组成的。这样,错误的DNA合成酶有指导合成错误的DNA分子。如此往复循环下去……这势必导致错误在DNA和蛋白质上无限地扩大,即“差错成灾”。差误堆积成灾时则使机体代谢障碍,活力丧失,终致衰老,接着有Smith自由基及交联假说,认为: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的自由基及其诱导的氧化反应长期毒害的结果是引起生物衰老的重要原因。人体组织细胞中的主要成分、核酸和蛋白质等可以发生交联,随着增龄,在有害因子自由基的作用下,交联反应增多,如果这种交联损伤不能及时修复就会干扰生物体的正常机能而逐渐衰老。交联反应主要发生在DNA链之间、DNA与蛋白质之间和胶原纤维之间。交联反应发生后,生物分子的理化性质就会发生改变,导致衰老。错误/损害学说认为DNA突变、蛋白质或RNA缺乏积累、细胞代谢等原因导致遗传信息退化和丧失。

2.遗传假说: 遗传假说最早的实验是1961年Haflick的“Ha-Yflick界限”,由此提出了“程序学说”,也称“生物钟学说”。认为衰老是遗传基因控制程序化的过程,不同种属的生物之所以有不同的寿命,是因为它们的出生、发育、成熟、衰老和死亡都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每种生物都有自己的时间表,寿命是预先定好的。可是遗传基因是如何导致衰老的呢?对此有端粒学说、DNA甲基化等理论作解释。

3.复合途径假说: 经大量实验资料汇总及遗传衰老的途径和方式的进一步探索,最近提出衰老的复合途径假说。细胞衰老的复合途径是多种因素的结合体,它是遗传的和物质的参加对细胞衰老程序的激活。各种改变如染色体端粒长度、DNA甲基化、DNA损伤(单链或双链断裂)及一般的氧化损害可能作用于不同的衰老途径。并且信赖细胞遭受的程度和类型。细胞的类型以及状态的不同似乎也影响这些信号的反应。必须指出的是,复合途径学说的存在也支持细胞衰老的遗传理论及错误假说理论。

……

归纳: 

以上举出三种关于衰老的假说,还有很多就不再举例。通过观察我们会发现,如果我们抛开生物学知识,而去直观地理解那些假说时,我们会发现其中的共同点。那就是,总有一种或几种因素使原本有序的机体趋于混乱,破坏正常的功能,使机体紊乱。也就是说,上述几种假说是相通的,机体在一步一步趋于无序的过程,就是衰老的过程。 

那么,究竟是什么呢,这其中有没有什么规律呢? 

熵: 

    “熵”(entropy)是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Rudolf Clausius, 1822 – 1888)在1850年创造的一个术语,他用它来表示任何一种能量在空间中分布的均匀程度。能量分布得越均匀,熵就越大。如果对于我们所考虑的那个系统来说,能量完全均匀地分布,那么,这个系统的熵就达到最大值。

在克劳修斯看来,在一个系统中,如果听任它自然发展,那么,能量差总是倾向于消除的。让一个热物体同一个冷物体相接触,热就会以下面所说的方式流动:热物体将冷却,冷物体将变热,直到两个物体达到相同的温度为止。如果把两个水库连接起来,并且其中一个水库的水平面高于另一个水库,那么,万有引力就会使一个水库的水面降低,而使另一个水面升高,直到两个水库的水面均等,而势能也取平为止。

因此,克劳修斯说,自然界中的一个普遍规律是:能量密度的差异倾向于变成均等。换句话说,“熵将随着时间而增大”。这也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

从微观上说,熵是组成系统的大量微观粒子无序度的量度,系统越无序、越混乱,熵就越大。热力学过程不可逆性的微观本质和统计意义就是系统从有序趋于无序,从概率较小的状态趋于概率较大的状态。

生命是什么?我说生命是一个由蛋白质,水,脂类等组成的一大块混合物有错吗?没错!但我现在做如下一项工作:取与身体质量和物质组成都完全相同的所有物质都倒在一起,再将它捏成与人一模一样的形状,它是人吗?显然不是!但他与人有相同的物质组成,它为什么不是“活”的呢?从宏观上也许看不出差别,但在微观上却有天壤之别:生命由分子组成细胞,再组成器官组织系统,这一切都是高度有序排列的,每个分子都在特定的位置,执行特定的功能。从这个角度说,生物体比一般混合物有序得太多太多……提到有序,我们自然将熵的概念引入生命体系之中……

引入熵之后的宏观解释:

熵是混乱和无序的度量。熵值越大,混乱无序的程度越大。我们这个宇宙是熵增的宇宙。热力学第二定律体现的就是这个特征。生命是高度的有序,智慧是高度的有序,在一个熵增的宇宙为什么会出现生命?会进化出智慧?(负熵) 。

可以说生命在宇宙中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以下作一个比喻:在一条奔腾汹涌的河中,一个小船要想保持不动,必然会不断滑动船桨,而船桨的滑动时必然激起更多的浪花,而小船永远在水中保持静止也是无法做到的。这就是生命在宇宙中的状况:宇宙熵增的洪流是不可改变的,生命却在这样的洪流中努力保持自身熵的不变,这在宇宙中能永远保持下去吗?显然不能!况且我们暂且承认热寂说是正确的,在宇宙热寂时宇宙各处熵值都会达

到最大,而生物体偏偏阻止自己的熵值变大,这样一个“逆天行道”的东西在宇宙中能永远存在吗?显然不能!但是,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只要我们还活着,宇宙就没有热寂!”因为对抗热寂是生命的本质,也是生命不会永远活下去的根本原因。

热力学第二定律还揭示了:局部的有序是可能的,但必须以其他地方的更大无序为代价。人生存,就要能量,要食物,要以动植物的死亡(熵增)为代价。万物生长靠太阳。动植物的有序又是以太阳核反应的衰竭(熵增)或其他形式的熵增为代价的。人关在完全封闭的铅盒子里,无法以其他地方的熵增维持自己的负熵。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中,熵增的法则破坏了生命的有序。熵是时间的箭头,在这个宇宙中是不可逆的。熵与时间密切相关。如果时间停止“流动”,熵增也就无从谈起。我们再来反观一下生命:生命的有序带来环境更大的无序,从这个角度上讲,生命又成为了一个制造熵的机器,这和热力学第二定律是统一的。但什么是环境?一个生命就是周围其他生命的环境!也就是在其他人眼里,我们就是环境!生命在向无机环境释放熵的同时也在向其它生物释放熵,生物生存竞争的意义也就在于此,既保持自己熵稳定,同时增大其他生物的熵。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我们受到周围源源不断熵的“攻击”不死也是不可能的了!

生命是物质的有序“结构”。“结构”与具体的物质不是同一个层次的概念。就像大厦的建筑材料和大厦的式样不是同一个层次的概念一样。生物学已经证明,凡是上了岁数的人,身体中的原子,已经没有一个是刚出生时候的了。也就是说,衰老其实是人不能逃过我们所处的这个宇宙熵增的规律。就像一个刚死的人和一个将死的人,他们的化学组成发生了什么质变?没有!控制由生到死这个质变的东西不是物质,而是熵。再来看宇宙,宇宙热寂和不热寂,物质也没有丝毫增减,而是熵的缘故。这样,我们可以说人的死和宇宙的热寂是统一的!

关于熵的哲学思考:

熵是在不断增大的,时间也在不停地“流动”,人在这个世界上,新陈代谢,总免不了衰老,死亡,但生命还在不停地延续。这样的延续是否有意义?

我们在看到一切都趋于无序的时候,还找到了一种比生命更高度有序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意识。它可以在生命之间传递,并能存在相当长的时间,不知道生命,在这无序的世界里存在有序的意义,是否在于此…… 参考资料:

[1] 王迪浔,主编.病理生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6

[2] Bjorksten J, Tenhn H. The cross linking theory of agingadded evidence. Expt Gerontology,1990;25:91

     [3] 李坊莹.人体细胞分子水平衰老机理.江西中医学院学报,1997;9(2):41

[4] 张申鸿.基因与衰老研究的进展.Shanxi Med J. February,1997;26(1):44

【5】人民网BBS论坛

【6】百度百科——熵 

人为什么会死亡篇五
《人为什么会恐惧》

人为什么会恐惧?

-人因为不确定性而恐惧.战胜恐惧迎来胜利!

现代心理学家发现,人与动物之间最大的差别在于,人对不存在的东西会产生恐惧——他们自己也对这种现象感到奇怪,因为他们不知这种恐惧从何而来。探查这个问题是非常有意义的,它可以比我们探查一部作品更为有效地触及心灵的秘密通道。照英国神学家詹姆士·里德的说法“许多恐惧都是来自我们对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不理解,来自这个世界对我们的控制。”、“为了实现完满的人生,需要我们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获得控制恐惧的力量。”在现代社会,恐惧越来越有力地折磨着我们,到了每一个人都无法规避的地步,这让我想起十九世纪英国诗人和散文家麦尔慈说,他将提这样一个问题:“宇宙对人类是友好的吗?”这个悬而未解的问题,困扰着许多自恃聪明的人,让人倍感世界的无常。正是由于人的有限与渺小,比之于宇宙与世界的深不可测,差距太大,才使人对许多无法理解的事物生出恐惧。比如,直到今天,在有很多人都幼稚地认为“四”、“十三”这些数字会给他们带来不祥,可见,面对世界的无常,人是多么脆弱而无助。

还有许多具体的事物,也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使人不得不恐惧。比如,苦难,或者说精神创伤,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不说人类历史上那些血腥、黑暗的段落,就是现在,思想贫困,情感颓废,爱情正走向欲望,高贵的精神正在世俗化的生活中退席,暴力增加,无处不在的核威胁,等等,都已经把人类推向了危险的边缘。这个问题重重的世界,不是人类所能轻易承担的了。尼采所预言的“超人”并没有诞生,而现代人却承受着“超人”才能承受得起的重负,这就是他们为何恐惧和绝望的原因。让我们回想一下古典神话中那个亚特拉斯吧!他可以把世界扛在肩头在北非海岸边的亚特拉斯山上散步,他这样做并不费力,因为他是亚特拉斯!但是,如果他将这个世界放在肩我们的肩上,我们就会立刻被压垮,因为我们只是一个普通的人,无法承受这个重担。精神问题也是如此。人从文艺复兴之后被确立为宇宙的中心,存在的终极,人便开始要为自己的生存负责,这就好比把亚特拉斯肩上的世界扛在人的肩上一样,最终会被压垮。人要为自己所作的付出代价,如同犹太人杀害了撒勒人耶稣要付出集中营的代价一样,每个人可以说都在付出代价。一次又一次存在的挫折,把生存的严峻性摆到了每个人的面前。在弗洛伊德时代,人类遭遇的还只是性受挫,到现在,成了生存的受挫,显得更加严重了。悲剧也许正是这样开始的:人作为有限的存在,根本无力为自己承担一切。我现在回忆古代圣徒跪在神面前祷告的情形,他们可以将心中一切的烦恼、痛苦、不幸向那位至高者倾诉,伤心的眼泪可以向他而流,难以负荷的生存重担可以交托给他,是多么幸福啊!

可是,二十世纪的人类选择了自我承担的道路,这样,离弃了神圣的信仰,除了人的顾影自怜之外,在有谁来安慰我们呢?当我读着梵高写给他的恋人的书信时,我感到这个孤独的画家是那样地需要爱与慰藉;立体主义绘画大师比加索,一生都用立体法绘画,将人抽象成一些线条和方块,可是,他将他的妻子与情人却画得充满人性,这说明毕加索希望在这些情人的肖像中找到安慰;弗洛伊德在写给恋人的信中说:“小公主,当你来到我身边时,请无理性地爱我吧!”这说明弗洛伊德也渴望在爱中得到安慰,只是,他说出这样的话来,是太可怕了。弗洛伊德认为性是一切事情的最终目的,他在理论上并不相信有爱的存在。因着他作为一个人,里面就有一个原初的渴望真爱的本质,这个本质将咒诅弗洛伊德那种以性为中心的思想。当他说出“请无理性地爱我吧”这句话时,他里面所受到的冲击大概可以用恐惧颤栗来形容了。 梵高、毕加索、弗洛伊德的例子指明了一个共同的事实:人与自我分离了,即存在与本质的分离。就如卡夫卡所说的那样,我说的与我想的不一样,我想的又与我愿意想的不一样。这些分离的事实使梵高、毕加索、卡夫卡、弗洛伊德等人深深地陷于恐惧和绝望之中。他们无法使自己成为想要成为的那种人。更严重的是,每个人所生活的文化境遇仿佛都是一个巨大的茧,把自我囚禁在里面。这个茧导致人不单不能顺畅地与他人交流,甚至与自我的交流都疏离了。交流的不可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交流,而是人格与人格之间的交流)所带来的一个结果是:每个人的我都成了孤独的我。孤独,真正的孤独。我想起安东尼奥尼的电影《放大》,整部影片充满的是按照像机快门的声音,几乎没有什么对白,即便那几个模特儿非理性的表演场面,也没有任何交流的暗示,最后,在网球场上,一个戴着面具的人孤独地打着网球,没有对

手,这时,镜头不断地拉远,画面中的人不断缩小,直到剩下一个空旷的球场。这部电影与安东尼奥尼的另一部影片《红色沙漠》一样,充分表达出了现代人的孤独、冷漠、毫无交流与慰藉的空洞的景象。同一时期的电影大师费里尼、英格玛·伯格曼,几乎都在表达这一主题,以揭示人类普遍的精神困境。 人以这样的面目出现在艺术家的视野中,里面一定包含着艺术家对世界、对人自身的深深的恐惧。鲍斯威尔说:“没有比恐惧更让人苦恼的情绪了;恐惧使我们痛苦不堪,并使我们在自己眼中也可鄙到了极点。”蒙田则说:“恐惧甚至比死亡本身更可憎,也更难以忍受。”在这里,恐惧意味着尊严的丧失。当卡夫卡在《地洞》这部小说中写到那只小动物竖起耳朵紧张地谛听着地洞外的动静时,他已走到了孤独与恐惧的深渊。英格玛·伯格曼在1962年拍完了著名影片《沉默》,并说他发现了一个重要事实:神已经不在,现在这个世界只有沉默。在这个事实面前,伯格曼非常恐惧。事后他对记者说,他是一边听着巴赫的音乐,一边写完《沉默》这个剧本的。我想,伯格曼是在用巴赫的音乐来抵挡他内心的恐惧。让我们再回想一下科波拉的著名影片《现代启示录》吧,“我”行走在仿佛永远走不完的河流上,越来越对将要面临的事实感到恐惧,当“我”见到那个隐藏在森林中拒绝作战的军官(马龙·白兰度饰)时,恐惧驱使“我”举刀向那个军官砍去,想以此来解除内心压力,这时,画面上只有军官在血泊中痛苦地翻滚,以及他低沉的、绝望的叫声:“恐惧!恐惧!”这里面,科波拉让我们看到战争把人性伤害到了什么程度。

恐惧,它比害怕更深刻。害怕是面对一个具体对象的,恐惧与焦虑一样,可能是没有具体对象,无边无际的。肉体遭到攻击(如一只老虎朝你扑来)会害怕,精神的伤害却产生恐惧,最终带进绝望。害怕是现在的,恐惧则可以针对未来和不可知的事而发生。那么,恐惧是如何发生的呢?或者说,人为什么会恐惧?一只猪晚上要被杀了,中午它照样可以很快乐地进食,人却做不到这一点,原因在于人会为未来的事而忧虑。未来如果没有安全,没有因慰藉带来的幸福,没有人格与人格之间的交流,人就无法为自身的存在找到合适的位置。他一旦跨出存在的本位,任何的事物都可能给他带来威胁。没有了更大有保护者,自身又不可靠,慰藉从何而来呢?人把自己抬高到了宇宙的中心位置,却又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在这种严重的生存境遇面前,恐惧是在所难免的了。

在探查恐惧发生的原因以先,我首先要说到恐惧的基本形式是什么。恐惧有许多种面貌,但归纳起来大概有三种形式:一、对不具人格的东西有所恐惧;二、对“不存在”这件事感到恐惧;三、对死亡的恐惧。也许我们还可以想出一些恐惧的其他形式,但以上的三种实际上涵括了绝大多数的恐惧类型。恐惧的强度也有不一样,有的较弱,有的强烈到足以导致绝望的地步,有的则在这二者之间。许多现代人经历了这种可怕的黑暗,并由此发出绝望的哲学,而恐惧又说以颤栗为心理特征的,他表明人承受了过于他们所能承受的东西,以致心理行动了安全感,失去了依靠。在存在的威胁面前,人是需要一个更大的保护者的。 人为什么会对“不具人格的东西”感到恐惧呢?原因在于,自从每个人的自我成了一个茧,把自己与他人之间封闭起来之后,人就无法再了解自身 之外的存在,他漠视神圣的存在,了不再想象人存在中的完美性。事实上,人自身的存在是开放性的,他渴望与更高的存在联合在一起,以弥补自身的不足,所以,东方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西方有“神人相调”的启示。古代中国人强调“人”必须与“天”相统一、协调、一致、和睦,所谓“参天地,赞育化”,但中国思想中并没有哪一个神圣实在与“天”相对应,“天”显得非常空洞,最终就把“天人合一”理解成了“自然的人化”,结果是“人”,而不是“天”;西方思想中的“天”就是神,基督,赐生命的圣灵,“神人相调”是指三一神的神性与它所救赎的人性在时间里相遇,但不产生第三性,是神人二性,以“道成肉身”的耶稣基督为代表,其最终的合一是合一于“天”(神)——“新天新地新耶路撒冷”。如今,在这个渎神的物质主义时代,东西方都不再崇尚“天”了,而是热烈地去追求属地的事物,人的存在彻底地向神圣存在关闭。这种存在的闭抑性使得人像戴上了眼罩一样,开始用人的立场来认识人自己。结果,现代人越认识自身的人性,就越发现它难以辩认,毫无内涵,于是开始对人的“不具人格的”事物产生恐惧,他们的恐惧是有道理的。这就是现代的艺术家们越想认识人,人在他们的作品中就越没有地位的原因。其实,古希腊的名言“认识你自己”的本来意思是“记住:你将死去!”可是,现代人理解错了这句话。

有一个例子或许可以说明问题。小孩通常很害怕被单独留在黑暗而“不具人格”的房间里,人怎样安慰他都无济于事,但在有基督教传统的西方国家,父母会对孩子说说:“不必怕,因为神也在这里。”这

是个简单而奇妙的真理,因着有位格的、无限大的、今在昔在以后永在的神是真实存在的,同样有人格的人就不必再惧怕“不具人格”的东西了。许多的心理学家,都用这个办法,实用主义式地表现出相伴信“神存在”的模样,却能对患病者有某种程度的帮助。卡尔·荣格就经常告诉他的病患者,在一切生活中要“好像”神是存在一样,就可以对付心理上的恐惧。在荣格去世的前八天,他在记者对他的最后一次访问中谈到他所认为的神是;“凡是从我外面切入我意志的东西,或是由我的集体潜意识中涌现的东西。”他的建议是,姑且把它称作“神”,并且向“他”投降,为什么荣格用这种方式能够治愈许多人呢?因为神的存在消弥了人心里那种对“不具人格的东西”恐惧,它太真实了。

第二种基本的恐惧是针对“不存在”这件事而言的。为什么今天会有许多人对“不存在”感到恐惧呢?既然它不存在,又用什么来引发人的恐惧呢?因为现代人普遍不知道万物的起源和终结,也不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变幻莫测的学说以及存在本身,使他们感到无所适从。并且,现代人大多相信万物、世界、人都是在偶然和机缘中产生的,这样就否定了必然和主宰,自然会带进认识上的混乱。既然一切都是偶然而成的,那每件事就有了无穷的可能性:存在的可能在一个瞬间会变成不存在,不存在的也可能在另外一个瞬间变为存在的,这哪里还会有安全感呢?存在也因为缺乏一个不动的根基,毫无意义可言,人自然就会对“不存在”感到恐惧了。

第三种基本的恐惧是对死亡的恐惧。这种恐惧是最明显的,也是最具摧毁性的。“记住:你将死去!”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残酷的事实。死是那样的不容置疑。奥古斯丁说:“一切都是不确定的,只有死是确定的。”死的权势将注销一切生者的意义:每一个活着的人,都是在死,准备死,最终无一例外地进到死的怀抱中。既然我注定要死去,而且死不由我主宰,它随时都可能临到我,那我活着的意义在哪里呢?对死亡的恐惧实际上就是对生之意义的质疑,它几乎是困惑所有哲人最根本的问题。那种像苏格拉底那样将死当作一种福乐来期待的人必竟太少了,因这它需要的是为真理献身的勇气。柏拉图的思想就是起源于苏格拉底的不妥协之死。对苏格拉底来说,与真理的对话——言说“道”(逻各斯)——能使他无视死亡的某种可怕本质,甚至当掌管鸩毒的人告诫苏格拉底尽量少说话,否则毒性会发作较慢,须服食二至三份时,苏格拉底在回答说,且准备鸩酒,“不妨二至三份”。苏格拉底战胜了对死亡的恐惧,可是,今时代的人已经失去了对“道”的追寻,他还能够用什么来抵挡这一恐惧呢?恐惧意味着一种威胁,时间对我们的威胁,以及自我的缺陷所带来的自我威胁,这与罪有关,因为“罪的工价乃是死”。《创世纪》一书中,亚当吃了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之后,他就承受了神的诅咒:“你必定死!”这里表明人的堕落是堕落到了时间的制约里面,死即意味着时间对人构成限制。时间的威胁还不仅在于它将终结我们的一生,更可怕的是,它还可能提前用一种强暴的方式来执行这种终结,如疾病、灾祸等。因着每个人里面都有一个渴望无限、达到永远的愿望(生儿育女、著书立说就是为了延续自己的生命),使得人都希望死迟一点到来,事实上人又无力做到这一点,对死亡的恐惧就产生了,因为它是一个随时都可能来敲门的不速之客。恐惧死的另一个原因是,人无力对自己一生的所作所为负责。人的良知渴望公义、圣洁,而在人肉体里又没有良善,活在罪中,人就有了一种为义自责的痛苦。因着人无法带着自己圣洁的一知动面对死亡,恐惧死实际上就是恐惧死后有审判。

如何才能缓解恐惧并获得控制恐惧的力量呢?我想,首要的是人必须认识到自己的有限及不足,从而保持对未知世界的敬畏,而不是草率地把自己看作终极,以为自己能够承担一切。真正的情形是,人被置身于一个他自己无法左右的世界中,再也不能靠自己的力量从恐惧的茧中突破出来,他必须承认人不是自己生存,他必须相信这个世界上有一个比自己更大的存在者,只有这位更大的生存者来守护人的生存,人活着的意义才能得到证实,我们也才能以此来克服对“不具人格的东西”,对“不存在”,对“死亡”的恐惧。这个事实将变得越来越尖锐,因为人类在世纪末已经来到了一个极其脆弱的境地,他对自己再也找不到以前的年代里那种自信了,或者说,历史上许多残酷的事实业已证明,人类在失去了一个更大的存在者的守护时,是有可能变得像动物一样野蛮和为所欲为的。在这种情形趟,人感到恐惧并不奇怪,而要彻底消除一个人内心里的恐惧与不安,除非使这个人成为另一个世界的公民——永恒世界的公民。这个世界将给他新的更有价值的力量,给他信心,给他勇气,使他成功地从恐惧的世界中解放出来。这的确是一个秘密,我愿意再次引用詹姆士·里德的话:“正是在这个永恒的世界中,基督发现了无畏的秘密。他知道

不管是自然的灾害,还是人类的残酷,都不能触及到他生活于其中的那个永恒世界里面的事情。在这个永恒的世界里面,没有什么东西会受到水与火的威胁,因为水与火的威力永远也达不到这个领域。”而帕斯卡尔在《思想录》中似乎说得更为明白:“真正的恐惧来自信念;虚假的恐惧来自疑虑。真正的恐惧是伴随着希望的,因为它来源于信念,而且因为人们对自己所信仰的神怀着恐惧。前者怕失去神,后者怕找到神。”确实,终极意义上的恐惧,不是简单的害怕,也不是一种情绪,它关涉着我们生存的本源,只要有存在感的人,只要不愿苟活的人,只要还没有终止思索的人,迟早都会面临这个问题,因为它是那么的真实而不容回避。哲学家马克斯·舍勒说,人相对他自己已经完全彻底成问题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开端,就在于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与估计,而我开始正视和探查自己所面临的恐惧及其基本形式,也许可以说明我正在摆脱恐惧折磨的途中。

人为什么会死亡篇六
《人死亡之后的生命怎么样》

人死亡之后的生命怎么样

:星云大师

时间:西元一九八三年十一月三日

地点:台北父纪念馆

听众:法师、居士

一 从死亡的一刻说到死亡的状况

二 从死后的审判说到死亡的去向

三 从死后的处理说到死亡的观念

四 从奇怪的死亡说到美好的死亡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今天我要和各位讲的题目是:人死亡之后的生命怎么样

这个题目不容易加以说明,因为如果我告诉各位人死亡之后很痛苦,大家可能会生起怖畏的念头,担心自己死了,遭遇到悲惨的境遇,如此一来反而不能认清死亡这个必然的实相。如果我说死亡之后安祥宁静,也许有人会误会我的意思说:“既然死亡很好,那么何不早一点死了,以求得解脱呢?”因此我只能抱持中道的立场,告诉大家:“生,也未尝可喜;死,也未尝可悲。”

过去有一户大富人家,晚年得子,贺客盈门来向老员外祝贺弄璋之喜,有一位禅师也接受了礼请,不但没有庆生的喜悦之色,反而号啕大哭。员外大惑不解,就问他说:

“禅师啊呀!莫非有什么伤心的事,为什么如此哀恸呢?”

禅师忧戚满面地回答说:

“我是悲伤你家多了一个死人!”

在觉悟者的眼中看来,生,是死延续;死,是生的转换。生也未曾生,死也未曾死,生死一如,何足忧喜?

一般人看到百龄以上的古稀老翁,总会祝贺地说:“恭喜您啊!活到一百二十岁!”每年九九重阳节的时候,各县市政府还会特别表扬当地的人瑞,为他们的长命百岁祝嘏。但是我们如果细加思考的话,一个人活到一百二十岁果真就是可喜的事吗?譬如一个人真的活到一百二十岁时,他一百岁的儿子染病死了,甚至于八十岁的孙子也相继去世了,更可悲伤的是连六十岁的曾孙也不幸撒手尘寰,这时一个白发皤皤的老人,不但享受不到含饴弄孙的快乐,反而要求老来孤独无依目送自己的儿孙一个一个离他永逝,人生最难堪者,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了!长命百岁有时也不一定是可喜的事;况且长寿而孤苦、衰老、痼疾缠身,更是人间苦事。

长寿固然不足欣喜,死亡也不值得忧惧。一般人提到死亡,总会产生种种恐怖、可怕的想像,担心自己会上刀山下油锅,受种种的苦刑。其实如果我们了解死亡的真相之后,死亡对我们而言,就像领了一张出国观光的护照,到处可以海阔天

空、悠游自在!死亡是人人所不能豁免的,对于这必然经过的大限之期,吾人应该抱持什么样的态度,才能胸有成竹、不惊不恐呢?下面我分成四点来说明:

一、从死亡的一刻说到死亡的状况

我们每一个人都没有经历过死亡,不知道面临死亡的一刹那究竟是什么情况。根据经上的描述,死亡的那一刻,死者的感受仍然很清晰,他可以清楚地听到医生宣布他死亡的平静声音、亲人们悲伤的哭泣声音,也可以看到一群人手忙脚乱地翻动他那呼吸停止、心脏不再跳动的躯体,他心中焦急,还有许多事情没有办完,来回穿梭于围绕在他身边的亲戚朋友之间,想交代他们要如何如何做,但是大家只顾悲伤哭泣,没有一个人理会他。“读者文摘”上也曾专题报导一位从死亡关头中复活过来的人,他谈及临死的感受及死后的情形说:他驾车不慎出了车祸,人和车子被撞得粉碎,救护车、医生、警察和他的家人都赶到现场来处理,这个人的神识已经离开了身体,飘浮在半空中,在嘈杂的人声里,他看到一大堆人争论不休,却仍然搞不清楚车祸是怎么发生的;他于是走过去对警察说:“我亲眼看见车祸是这样发生的……”但是警察却充耳不闻、视若无睹,旁人好像也无视他的存在,更没有人听到他的言语。这个时候他已经没有实质的身体,只是精神的存在,他发觉站在自己的形躯之外,成为身体的另一个旁观者。感觉到自己的精神在空中浮荡,并且以极快的速度穿过一条漫长、幽暗、窒闷的隧道。

一个因为头部受伤从死亡边缘获得重生的人,回忆那一次的死亡经验时说:“我最初感到头部“轰”地一声,浑然无知,接着就有一种温暖、舒适、安祥的感受。”因为离开了身体,神识、灵魂再也没有任何的障碍、负担,便能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舒适感。还有人说:“死亡的刹那,我有一种非常美好、伟大、和平而又宁静的感觉。”另外有一个人则说:“我可以看到自己轻如鸿毛,自由自在地飞向面前光明的世界。”因此死亡也不完全如我们所想像的那般鬼魅阴森、不寒而栗。 佛经上说我们每个人活在世上,好比乌龟背着躯壳,转化了有形的身命。有些人临死的时候,苦苦恋栈世间的七情六欲,放不下子孙家产,不想死、不肯死,好比乌龟脱壳之被撕裂、被锉刮一样痛苦。佛教不是这样,在佛教里,人死亡之后,脱离了千钧万担的躯壳,感到无比的轻松,就像“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一般飘然无,悠游逍遥。

无论智愚贤不肖,死是人人必经的过程,只是迟速有别,种类各异。显贵如秦始皇,虽然可以拥有世间一切,征服天下四海,但是也无法获得长生;高龄如彭祖,纵有八百岁的寿命,从宇宙大化来看,也不过如蜉蝣之朝生暮死。宇宙含灵,乃至一切众生,有生必有死,只是死亡的情况千差万别,各各不同。经上将之归纳成四大种类:

(一)寿尽而死:这就是一般所谓的寿终正寝,好比灯油燃烧完了,灯火自然就消灭了,一般人所期望的延年益寿,其实也有上限。人命在呼吸之间,到头来还是黄土一抔,所谓“有朝生而暮死者,有春夏生而秋冬死者,有十年、百年、千年而死者,虽有迟速,相去曾几何时?”意思是说人寿有限,在劫难逃。

(二)福尽而死:经上说:“世人无知生死,肉眼无知罪福。”一切众生的寿命像水土的气泡一样,气散则灭,自己所有的福报一旦挥霍尽了,自然就会人死神去。这就和千金散尽的富翁沦为乞丐,终久会饿死、冻死的道理是一样的。

(三)意外而死:就是一般所说的“横死”,是本来不应该死,因为遭受意外,回避不及而身首异处,例如:战死、车祸亡故、被人刺杀,以致于被虎豹豺狼咬噬……等,都是事先难以卜知的,俗语说:“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就是形容这种变故。

(四)自如而死:前三种死都是不可预料、不能自主的,而这种自如的死法,却是可以把握、能够自主的,也就是佛门中“生死自如”的境界。佛教里面有很多修持深厚的古德,要生就生,要死就死,以世缘法量的圆满和合为荼毗,不受一般生死大限的钳制。例如东晋的道安大师,就对身命坏终的情况操持自如,他在建元二十年的二月初八日,在长安五重寺里郑重集合了全寺的徒众,到大雄宝殿上礼佛、诵经之后,就平静的宣示:

“我要去了!你们应该如往常一般的为这个阎浮世间弘扬佛法,为痴迷众生端心正命!”

一声晴天霹雳,使弟子们震惊非常,纷纷劝挽道安说:

“师父啊!您身安体健,一点病都没有,正该常住世间,续佛慧命,怎么能放手而去呢?现在要开斋了,请师父吃饭吧!”

道安应允了:“好,我就吃一点。”

于是和平常一样的进食,饭后和平常一样的回方丈室休息,就在休息时灭度了。像道安大师的这种情况,最是无痛无苦、逍遥自如的了。我们如果能精进学佛,摆脱生死炽然的业识,也可以求证正觉涅盘的境界。

上面所说的几种死亡,或多或少都会有症候,经上记载一般人的死亡现象,有三种症候:

(一)地大增上:如果这个人是因为肉体或骨骼的毛病而死,他在临死时会觉得全身像大陆地沈于海中一样,缓缓慢慢的一点点沉没、掩埋,有一种很大的压迫感,如同“地大落入水大之中”一样。

(二)水大增上:如果这个人是因为血液循环系统不顺畅而去世的话,他在临死时会觉得全身浸在水中一样,先是有茫茫一片的湿冷感觉,然后逐渐变为火焰燃烧一般的高热感,如同“水大落入火大之中”一样。

(三)火大增上:这是因呼吸系统障碍而去世的症候,像野火在暮色中燎烧,全身感觉到烈风吹刮,碎为微尘,片片烟飞灰灭,如同“火大落入风大之中”一样。 了解死亡的种类和症候后,我们再来谈一谈人死亡之后的情形,照佛经里面的种种记载来看,由于躯壳形体从有形有限转化为无形无限,人死后的境况要比生前好多了,我们从下面几点来比较看看:

(一)时空的限制:人在生前受了时间和空间的限隔,不能随心所欲万里遨游,也无法返老还童纵情恣性;可是一旦死亡而脱离形体的桎梏,他的道心真性就可以自由自在来去,穿越三界时空了。

(二)肉体的负担:《法句经》上说:“天下之苦,莫过有身;饥渴寒热,嗔恚惊怖,色欲怨祸,皆由于身。”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我们的大负担──饿了要找东西喂它吃,冷了要替它加衣服,生病时要忍受牵肠腐胃的痛楚……,这个身体所带给我们的烦恼远比带给我们的快乐多。而死亡之后,魂魄不再受躯壳的牵制,不必再去侍候这个色身,就没有饥寒、病痛的生理折磨,也没有种种触受压迫的负担了。

(三)人天的神通:活着的时候,人的种种能力都受到躯体限制;死后则不受物理世界的拘束,能够穿墙越壁,看到肉眼所看不到的事物,听到耳朵所听不到的讯息。而且灵魂具有浮留在空中的能力,能够自由自在地飞行,其运动的速度可以随意念所生而无远弗届。除了佛陀的金刚座、母亲的子宫胎不能穿越之外,其余物理世界的任何阻碍都可以穿梭自如,真是“念动即至”了。

所以,死亡不是一种结束,不是一切的终止,而是另一种境界的开始。灵魂从旧有的身体出窍之后,等于离开了生长数十年的人世间,开始为他另一次生命的开展寻找出口。从死亡到投胎转世的这一段时间,佛教称为“中阴身”,中阴身会随着前世的业力寻找他投胎转世的因缘,等到因缘具足转生之后,便会忘记前世的经历,这个叫做“隔阴之迷”,因为有这种隔世遗忘的现象,所以今生不记得过去生的种种困苦,而投胎再生后也会忘记今生的烦恼。顺治皇帝有一首诗说:“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就很能说明死亡状况的流转。

其实,知不知道过去生,晓不晓得未来世,都不是很重要的问题。在佛法里面,人是死不了的,死去的只是这个四大假合的身体、躯壳,而生命却是绵延不断的。如法正觉的道心、自性,虽历千秋万世亦常存不灭;佛法就是要我们知道这身体如水泡,觉悟世间如幻化,能够如此,对于死亡的存在便能顺其自然,处之泰然了。

二、从死后的审判说到死亡的去向

我们常常想念死去的人,不知道他们死后的情形是怎样,所以逢年过节就替他们诵经超度,祈求他们的安宁。这种超度、祭祀如果是表示慎终追远的孝心当然很好,可是一般人常常有一种错误的观念,以为亲人去世了就会到地狱去,所以要赶快请法师来替他诵经超度,给他念上几声“南无阿弥陀佛”,死者的灵魂就可以安息了,这种想法真是大错特错,对父母长辈也太不恭敬了!因为堕入饿鬼地狱的都是作恶多端、罪孽深重的众生,难道父母、亲人在我们心目中是个人间的大恶人吗?我们为什么不会想:父母、亲人去逝,是到天界去享乐,或者是往生西方极乐净土呢?

世界上许多宗教都认为:人死后必然会先受审判。例如:我们民间的道教,就相信人死以后要受十殿阎罗的审判,要上刀山、下油锅、进鬼门关。天主教和基督教也说人死了以后要受上帝的审判,那时万民仆伏在上帝座前,像一群羊般的静候判决,上帝根据人们有没有悔改信耶苏的标准,把信主的聚集在右边,不信主的驱赶到左边,好像分别绵羊、山羊一样,然后上帝就对信主的人说:“蒙父赐福,回预备的国吧!”又对不信主的人说:“你们这些被咒诅的人,离开我,和魔鬼一起到水火里去吧!”

我们佛教对于人死后的去向不是这样安排的。道教审判的大权操在阎罗王手里,天主教和基督教的最后审判权操之于救主上帝,而我们佛教相信:死后审判我们的不是佛祖,不是菩萨,也不是阎罗王,而是由我们自己的业力来审判我们自己!未来投胎转生的好坏,要依过去作为的好坏决定;未来轮回六道的去向,要看自己过去造业的因果而定。在佛教里,我们每一个人未来的幸福与痛苦不是被神只操纵左右的,而是在自己手里。

人死了以后,往何处去呢?唯物论者认为人只要一死,就什么也没有了,谈不上什么去向,因此生命是短暂的,是容易消灭的,这种论调使许多人对生命的本质起了怀疑和恐惧,不懂得珍惜人生。既然人死了什么都没有,因此有人就纵欲享乐,有人杀盗淫妄,无所不作,这种遮无因果的人生观,实在是一种肤浅可怕的邪见。基督教对于死后审判的看法虽然与佛教不同,但是他们既有升天国、下地狱主张,就表示死后生命还是存在的。佛教则更进一步预知死后的去向,预知死后转世投胎的去处,预知在五趣六道里轮回的情形,而用一首偈来表达投胎的状况:“顶圣眼升天,人心饿鬼腹;旁生膝盖离,地狱足底出。”

这首诗偈的意思是说:人死了以后,身体的哪一个部位最后冷却,就代表往生到哪里。如果这个人死后是从脚底冷至头顶,而头顶还暖热的话,就表示他成圣果了;如果身上所有的部位都冷了,而眼睛还是暖热的,就表示灵魂从眼睛出去,这个人必定是升天去了;全身僵冷而心窝还是温热的,是再世为人而转生人世了;如果身上各部位都冷了,只有腰部是热的,就表示这个人堕入“饿鬼道”了;至死一段时间膝盖犹暖热的,是沦入“畜生道”了;如果一个人最后泛冷的部位竟然是脚底,那就是受罪而堕落到地狱里去了。

所以,人死了以后,会随着各人业力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归宿,有的可以升天成圣,有的转世做人,不一定都会下地狱或变成饿鬼。而死后究竟轮回到五趣六道的哪一处呢?这就要完全看自己平生所做的善恶业报如何了。所谓“欲知来世果,今生造者是”,人死后所能依凭的业力也有三种:

(一)随重受生:好比银行查帐,债务欠得最多的人要先查先还,人死了以后,依照各人生前积聚最多的重因,而随从去轮回受生。譬如善根深厚的人,出生善途享乐;恶业盈贯的人,轮回恶道受苦,这也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二)随习受生:佛教相信人死后会随着平日的某种习惯去受生。例如一个人平时“阿弥陀佛”念得习惯成自然了,一旦遭到意外事故而死亡,在濒临弥留的一刹那间也是一句“阿弥陀佛,这时候的一句“阿弥陀佛”,比念佛几十年还要有效,随着这人天交战时的一句“阿弥陀佛”,便能往生西方极乐净土。

(三)随意受生:人死后受生的去向,跟日常自己的所思所念关系很大。如果平日专心致志想成佛成道,死后便能随这个意念往生净土;如果平日一心一意想跻登天堂,死后便能随这个意念往生天界。所以日常修持的时候,如何念念相续不断是非常重要的关键。

无论是用哪一种业力受生,大部份的人死后都要通过一条漫长而黑暗的隧道,然后自有人前来接引。有的人是靠一条船引渡,带他渡过生死海到达彼岸;有的是牛头、马面鬼卒来拘拿,前往地狱受苦;而念佛的人,会有阿弥陀佛、仙佛、菩萨等圣众来接引我们往生西方极乐净土。

所以真正的佛教徒,如果平日能慑心正念,行善去恶,就不怕审判,也不怕死亡!

三、从死后的处理说到死亡的观念

生死事大,世界各地因为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不同,对于死后的葬仪也各自相异。在尸身的处理上,有土葬、火葬、海葬、天葬、立葬……等不同的方式;在尸身的保护上也有冷冻、风干、尸解、木乃伊……等种种不同的方法。而佛教对

人为什么会死亡篇七
《关于人死后会怎么样》

关于“人死后会怎样 这个终极问题 关于 人死后会怎样”这个终极问题 2011 年 04 月 04 日 20:33:26 人死后会怎样 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人死后会怎样”这个终极问题, 事实上, 对于这个问题 没人知道真正的答案是什么。 即使所谓的“科学” 也不过只是假说。 所以,希望大家不要局限于狭隘的偏见, 请用理性的态度,用你自己的主见去分析一切。事实上, 大量证据表明, 死亡并非结束。 事实上 大量证据表明 死亡并非结束。 佛教、道教、印度教、基督教诺斯替教派、伊斯兰教苏菲教派 佛教、道教、印度教、基督教诺斯替教派、伊斯兰教苏菲教派........以上宗教的信奉者之所以拼命苦修、 以上宗教的信奉者之所以拼命苦修、 甚至一生忍受各种常人难以想象 的痛苦艰苦修行, 的痛苦艰苦修行,为的只有一个目的 ——不是成仙,不是成佛,而是为了不再坠入痛苦的轮回。 不是成仙,不是成佛,而是为了不再坠入痛苦的轮回。 不是成仙同样, 玛雅人、埃及人、 同样 玛雅人、埃及人、苏美尔人 以上这些民族也统统认为: 死亡并不意味着结束.......... 以上这些民族也统统认为: 死亡并不意味着结束当代的基督教似乎不提轮回,有时还批评佛教的轮回。 当代的基督教似乎不提轮回,有时还批评佛教的轮回。 但是,你是否知道 但是,你是否知道-----早期的基督教《圣经》中也有轮回这一概念, 但是在公元 4 世纪当被君士坦丁大帝删掉。君 士坦丁大帝觉得这种转世观念,会危害帝国的存在,因为相信可能有另一世的国民,比起相 信有审判日的人,更不服从命令或遵守法令。在早期的基督的教理中,轮回是其有机成份之 一, 而且在基督时代的中东, 轮回观念在民间更是天经地义的道理! 在正统的犹太教社区, ! 轮回的信仰观至今仍末丝毫动摇。千年之前的犹太神秘哲学秘典 Kabbala,轮回转世的观点 满书皆是!!《圣经》早先曾记载轮回转世的,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毕达哥拉斯皆信仰轮回理论, 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毕达哥拉斯皆信仰轮回理论,据说柏拉 图从古埃及的祭祀那里学过很多秘密知识, 回到希腊后便对轮回深信 图从古埃及的祭祀那里学过很多秘密知识, 不疑。 不疑。 玛雅人认为: 历史是轮回的, 人以及一切动物也都处于不断的轮回之 玛雅人认为: 历史是轮回的, 人以及一切动物也都处于不断的轮回之 中。 印度人就更不用说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轮回并不是佛教最早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印度人就更不用说了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提出的, 早在佛教诞生之前几千年,轮回这一概念就被印度人所深信

提出的 早在佛教诞生之前几千年 轮回这一概念就被印度人所深信 不疑.....) 不疑问题来了-------问题来了为什么古代的各个宗教、 各个民族、 甚至连柏拉图和苏格拉底这样的 为什么古代的各个宗教、 各个民族、 哲学家都对“轮回 深信不疑? 哲学家都对 轮回”深信不疑? 轮回 深信不疑 难道这些只是巧合? 难道这些只是巧合? 难道这只是古人的异想天开、 难道这只是古人的异想天开、只是各大宗教用来的蛊惑人心的阴谋 吗?还是那句话, 还是那句话, 没人知道死后会怎样, 没人知道死后会怎样, 一切只是假说, 轮回 也不一定真的存在, 轮回”也不一定真的存在 一切只是假说, “轮回 也不一定真的存在, 但是, 但是, 希望可以够唤起你对人生的一点思考........ 希望可以够唤起你对人生的一点思考

人为什么会死亡篇八
《人为什么会被吓死》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yaoleikaoshi/222613.html

    【人为什么会死亡】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