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但还以及造句

| 口腔助理医师 |

【www.guakaob.com--口腔助理医师】

不但还以及造句篇一
《不但而且(既又)造句》

不但还以及造句篇二
《不是 就是 造句》

不是 就是 造句

1.在战场上,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2.小刚总是很粗心,不是忘记带钢笔,就是忘记戴红领巾.

用只要就造句 1.只要你肯付出,就一定会收获回报。

2.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

3.只要自己辛勤努力学习,就一定会取得好成绩。

4.只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就会变成得很轻松。

5.只要用心去做每一件事,就一定能有不小的收获。 用 既。。。又。。。造句

像他这样有效率地做作业,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促进学习。 使用电饭煲用热水煮饭既省时间又省电。

阅读名著既可以丰富情感,又能够陶冶情操。

春天既美丽又可爱,既温馨又多彩

造句:只有····才····

只有刻苦学习,才能取得好成绩 只有好好学习,长大才能成为有用之才 只有从不浪费时间的人,才没有工夫抱怨时间不够

只有平时积累好词好句,才能写出生动活泼的作文

只有认真观察身边事物;才能写出意真情切的作文

虽然…可是…的造句

虽然老师布置的作业有点难,可是我还是非常乐意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把它全部完成

用尽管...还是造句

尽管风雨交加,但是同学们还是坚持按时到校上课。

尽管他今天没帮我忙,但他还是我朋友;

尽管爸爸今天没有接我,但我还是按时回家了;

尽管老师自习课没有来,但教室里还是很安静的。

不但还以及造句篇三
《用“非 不可”造句的文章》

来看一个关于用“非 不可”造句的文章吧,保准你笑掉大牙!

小学时上语文课,老师让我们用“非„„不可”造句。从第一组开始,一个接一个来。

第一位同学挠了半天脑壳,终于憋出一句话:“我今天非造一个句不可。”老师差点笑破肚皮,也学他的样子挠了挠脑壳:“嗯,马马虎虎。”

第二位同学平时贪玩,站起来却出口成章:“今天晚上,我非看电影不可。”老师的脸色明显变得很难看:“不看电影会死人啊?”该同学赶紧坐下,大气不敢出。

第三位同学已打好草稿,拿起来就念:“最近爷爷生病了,在家老是咳嗽,妈妈又不给钱让他买药,这样下去,他非咳死不可。”老师听完,不住地点头:“这个好,不光造了个句子,堪称一篇小说。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还有人物之间的矛盾和事件经过的跌宕,好!”老师一番点评完毕,我们不约而同地鼓起了掌。不幸的是,该同学第二天来上课时鼻青脸肿的,原因是他回家后向其母炫耀得到了老师的夸奖,结果理所当然被其母以诽谤罪处以家法。

轮到班花时,她羞红着脸:“我有一个美丽的愿望,长大了嫁给

非不可。”此言一出,全班爆笑,老师捂着嘴,努力不让牙齿掉出来,末了,说了句:“高瞻远瞩,志存高远。”

长期垄断班级倒数第一名的同学站起来:“这次考试,我非考一百分不可。”老师盯了他几秒钟,拍拍他的肩膀:“革命尚未成功,同学仍需努力。”

轮到我这位班长时,场面上的话自然要说的:“在学校,非得听老师的话不可。”老师神情专注地看着我:“喂,我好像没对你怎么样吧!上次你在校门口和别人为争几块糖打架,我也没对付你呀!你这样‘非„„不可’非得让别人以为我虐待你不可。”我赶紧摆手:“不,我不是那意思,我是说如果不听老师的话,就不能考好成绩,长大了就不能当官发财。”老师笑了笑:“嗯,为了能当官发财,是要听老师的话!下一位。”

老师话音刚落,只听得一个声音响起:“我姓非,名不可。”一语既出,举座皆晕,这家伙脸皮真够厚,占班花的便宜还能如此气定神闲、泰然自若,也算是一种修为、一种极致了。只听见老师气急败坏地说:“好小子,为了媳妇改名换姓,连老子都不要了。在这里修理你会有人说是体罚学生,回家后看我怎么收拾你。”看官莫惊,那位表露心迹的同学正是老师家的少爷。

不但还以及造句篇四
《不仅而且造句》

不仅而且造句

1、小明的成绩一直在班级内名列前茅,他不仅文科学的好,而且理科成绩也特别好。

2、天空中不仅有美丽的月亮,而且也有闪烁的星星。

3、李华不仅学习好,而且还乐于助人。

4、我不仅热爱文学,而且喜欢音乐。

5、这些问题不仅深刻,而且玄妙。

6、生命不仅伟大,而且无价。

7、鲁迅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还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 。

8、多读课外书,不仅能增长我们的知识,而且还能开拓我们的视野。

9、我们小学生不仅要学好书本知识,而且要学会做人,学会做“真人”。 他不仅语文成绩好,而且数学成绩也很好。

不但还以及造句篇五
《造句》

低年级学生由于受知识水平,认识能力以及生活阅历的限制,对词语的理解比较肤浅,所以在指导造句时更要多下一番功夫。

一、理解词意

运用的前提是理解。因此,首先要重视词义教学。把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深入浅出地讲清楚,讲准确,把使用范围交代明白。

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要采取多种方法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帮助他们理解词义。如,利用实物、挂图和电教手段,借助动作和表情口头描述词语所表达的客观事物、现象。有些词语往往很难下确切的定义,在许多情况下,不能以词解词。怎么办?多听,多看。词语见多了,听多了,自能凭着语感理解它,运用它。再说,有些词语的使用、搭配,带有习惯性,也只有多听多看(包括运用),才会逐步明了。在这方面,笔者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老师在讲话时有意识地反复变换句式和内容,并且使用学生刚刚学过的、特别是要求用来造句的词语,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进一步领会词语的意思,体会它的感情色彩和使用范围。如学了“榜样”一词后,我有意识地利用晨会、周会,向学生讲这样的话:雷锋叔叔是我们的好榜样,我们要向他学习;榜样就在我们的周围,××同学刻苦学习,××同学爱劳动,××同学助人为乐,他们都是我们的好榜样;中队长、小队长要处处带头,为大家做个榜样……当学生用“榜样”造句时,不但不感到困难,而且能造出各种句式的句子。这种办法是“耳濡”。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耳朵听来的信息,不需经过左脑的加工处理,就可以进入右脑贮存起来,因而比单纯用视觉获得的信息记得快,记得长久。二是“目染”——扩大阅读量,号召学生多读书报。阅读不但能加深对学过的词语的理解,而且能获取表达(包括造句)的素材。这就是阅读面广的小朋友造句不困难的原因所在。老师不可忽视对学生进行“课外”功夫的训练。

二、创造必要的条件

和作文一样,造句也必须有一定的生活基础,所不同的是造句要用指定的词语正确地反映事物,这对儿童来说有一定难度,教师要设法为儿童创造条件,提供方便。笔者主要采取三种方法:

1.结合造句创设情境,提供表达素材。有些词语学生不会用,并不是不理解,而是头脑里没有适合表达的客观事物,可引导学生观察某一事物或某一动作造句。如指导学生用“流利”一词造句时,我是这样做的:①指定一名学生背诵学过的古诗《锄禾》,全班同学认真听,然后用“流利”口头造句,评价背诵的情况;②让学生观察教师用草体书写“高山流水”四个字,然后用“流利”口头造句。由于从侧面提供了造句的素材,学生发言踊跃,所造句子内容丰富。

此外,还可引导学生观察图片造句。如指导学生用“安安静静”造句时,我出示了一幅一家人看电视的挂图,让小学生观察后造句。也可以由教师口述一种情境让学生造句。指导学生用“安安静静”造句时,除了看图外,我还口头描述了这样一种情境:一天,唐僧要孙悟空坐下来念经,可孙悟空好动,这时唐僧说了一句批评孙悟空的话,他的话里也有“安安静静”这个词,想想唐僧说的什么?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

2.提供线索,帮助造句。有些词语使用范围很广,有的可以充当多种句子成分,这就需要多角度引导,提供线索帮助造句。

如“管理”一词,负责某项工作可以用“管理”;保管和料理某一事物可以用管理;照管并约束人或动物也可以用管理。这就需要多渠道引导。例如,我先在黑板上写了“卫生委员、图书馆工作人员、会计、经理、交通民警”等词语,让学生想想担任这些职务的人是干什么

的,然后就他们各自承担的工作,用“管理”说一句话。“出色”一词在《精彩的马戏》里是充当补语的——“山羊走钢丝表演得也很出色”。这个词也可以充当定语和状语。为了使学生灵活地运用它,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句子,让学生想想“出色”一词可以加在这些句子的什么地方:

(1)山羊的表演把大家吸引住了。

(2)马季是一位相声演员。

(3)解放军战士完成了任务。

接着,要求学生就我校一位同学参加电子琴比赛载誉归来一事,用上“出色”说一句话。因为有了上边训练的基础,开拓了思路,学生能造出几个形式不同的句子。

为指导好学生造句,备课时,我首先弄清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弄清词在句子里可以充当什么成分,然后用这个词造多种形式的句子。在此基础上再根据词的难易和学生的实际,设计训练形式和程序。

3.提供范例,模仿造句。模仿是创造的先导,模仿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我指导学生用“一边……一边……”造句时,采用模仿填空的方法,形式如下:

例:点播机一边开沟、施肥,一边播种、盖土。

(1)音乐老师一边______,一边唱歌。

(2)大雁一边______,一边_______。

(3)________ 一边_______,一边________。

三、把句子写具体

低年级学生造句常出现模式化,如用“辛苦”造句,甲说:“妈妈很辛苦。”乙就说:“爸爸很辛苦。”丙则说:“老师很辛苦。”从语法角度讲,这些句子都没有毛病,但从训练目的看,意义不大。我在此基础上作这样的引导:谁能把“妈妈很辛苦”后面的句号改为逗号,再加点内容?学生思路打开了,有的说:“妈妈很辛苦,下班回家还要做饭。”我又进一步启发:“谁能把„辛苦‟放在句子后面?”学生又造出了这样的句子:“妈妈上班干活,下班还要做家务,多么辛苦啊!”“关心”一词学生虽容易理解,但造出的句子也会千篇一律。指导时,我出示了一幅图(第三册《家访》中的插图)让学生观察后造句。一位同学说:“老师很关心小芳。”一位同学说:“老师很关心小芳的学习。”不出所料,学生造的句子很笼统。我提示:“老师是怎么关心小芳学习的,能说具体一点吗。”学生说:“老师关心小芳的学习,晚上到小芳家里给她补课。”我进一步启发:“老师来到小芳家会说什么,能不能用„关心‟来说明老师说话的语气。”学生说:“老师来到小芳家,关心地问:„小芳,你这两天学习退步了,是身体不好吗?‟”继而我又启发:“老师走时,谁能在小芳向老师告别的话里用上„关心‟?”学生又造出了这样的句子:“老师要走了,小芳感动地说:„谢谢老师的关心!‟”就这样,通过观察一幅图,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一步一步引导学生造出了好几个内容不同而又具体的句子。

二年级语文教学如何引导学生造句

李海雅

二年级语文教学经常要求学生造句子。造句是重要的语言训练方式,

这种训练对提高孩子们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作用。怎样进行二年级的句子训练?

一、朗读理解课文。

二年级学生已有拼音基础知识,且课文都有注音,先让学生小声试读,然后朗读。通过朗读逐步理解课文。

二、理解回答。

请同学们思考,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这对于巩固句子概念,建立自然段概念有好处。接下来再思考每句话是什么意思。“美术课上,老师教同学们画风景,要画上树、房子和小山。”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先找这句话写的是“谁”,再看写“谁”在“干什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老师教同学们画风景。理解并表达出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其实是缩句的训练。训练学生抓住句子的主干,构建句子的概念。

三、抄写与听写。

听写有训练学生写字、记忆的作用,尤其是按标点符号停顿来念,让学生听写,并写出标点符号,这种训练对学生理解、记忆句子更有好处。听写和朗读是“逆运算”,有利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可是这种简便易行的训练手段竟让问问答答给挤没了。课文中的重点句、中心句都要进行听写练习。

四、造句。

除了一年级那些造句形式,二年级还可以用一个词让学生分别造叙述句,疑问句,感叹句。如用“互相”组词造句:“我们同学要互相帮助。”“我们不是一班的同学就不应该互相帮助吗?”“这次劳动成绩这么大,真是互相帮助的结果呀!”

还可以把要用的词写在说话的内容里。如“王老师告诉我们:„大扫除时,同学们互相照顾点。‟”还可以先组词,练习词语搭配,如互相追赶、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照顾、互相比赛,互相谈论……然而再用词组造句。然后,还可以进一步补充词语,把句子写得更具体。如(下课了)同学们(在操场上)

不但还以及造句篇六
《造词造句不一》

一年級

認識相似字

認識相似字

認識相似字

一年級

一上

不但还以及造句篇七
《关联词分类及造句》

关 联 词 分 类及造句

并列关系:

1既……又…… 2既……也…… 3有的……有的、 4一方面……一方面、 5有时候……有时候、 6那么……那么、 7一边……一边、 8一会儿……一会儿 9不是……而是…… 既……又:小明是一个既聪明又大胆的学生。

他的作业写得既快又好。

不是……而是:今天不是妈妈的生日,而是爸爸的生日。

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一边……一边:一边做作业,一边看电视是不好的。

他一边唱歌,一边跳舞。

一会儿……一会儿:动物园里的猴子一会儿爬上,一会儿窜下,可调皮了。

小狗在花园里玩耍,它一会儿在草地上,一会儿跑到花丛中。 是……也是:夏天的夜晚,是宁静的,也是美丽的。

童年是美好的,也是难忘的。

递进关系:

1不但……而且…… 2不仅……而且…… 3不仅……还…… 4尚且……更何况…… 5不但……还、 6除了……还有、 7不但 (不仅、不光)……而且(并且)、

不但……而且:这道菜不但好看而且好吃。

他不但是“三好学生”,而且是“优秀班干部”。

不仅……还:妹妹不仅会弹琴还会画画。

不仅……而且:李华不仅学习好,而且还乐于助人。

不但……还:我们不但要学会动脑,还要学会动手。

这两天天气非常不好,不但下雨,还刮大风。

选择关系:

1与其……不如…… 2是…… 不是…… 3 宁可……也不…… 4要么……要么…… 5不是……就是…… 6 也许……也许…… 7是……还是…… 8或是……或是…… 9或者……或者、 宁可……也不:我宁可不吃饭,也要先把作业写完。

我宁可早点儿出发,也不想迟到。

与其……不如:与其等待好运的降临,不如创造自己的机遇。

与其坐着干着急,不如打个电话去问一下。

是……还是: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他从未迟到过。

在困难面前,你是选择坚持,还是选择放弃?

不是……就是:晚上,我不是看书,就是看电视。

小刚总是很粗心,不是忘记带钢笔,就是忘记戴红领巾.

要么……要么:要么我们被困难吓倒,要么我们把困难克服。

星期天妈妈总是呆在家里,要么做做家务,要么看看书。

转折关系:

1虽然……但是…… 2……但是…… 3……可……

4……虽然…… 5尽管……还是…… 6……不过…… 7……尽管…… 8……可是…… 9虽然……可是、

虽然……但是:虽然小妹妹只有5岁,但是她能把乘法口诀倒背如流。

小明虽然考了第一,但是他一点也不骄傲。

尽管……还是:尽管他一直小心翼翼,鸡蛋还是打破了。

因果关系:

1之所以……是因为…… 2……由于…… 3……因此…… 4……因为…… 5既然……就…… 6因为……所以…… 7……所以…… 8因为(由于)……所以(因此、因而)、 因为……所以:因为你上课不认真听讲,所以考试不及格。

因为我明天有事,所以不能和你一起去游乐场。

既然……就:既然你知道错了,就要改正。

既然天气预报要下雨了,你就带把伞吧。

假设关系:

1如果……就…… 2假如……就…… 3要是……就…… 4即使……也…… 5哪怕……也……

6如果 (假使、假如、要是、倘若、要是)……那么(就) 、

7即使(就算、就是、哪怕、纵使) ……也(仍然、还是) 。

即使……也:即使天气再不好,乒乓球比赛也会照常举行。

天气太热了,即使把风扇开到最大,也会不停地出汗。

如果……就:如果明天不下雨,我们就去公园玩。

如果我们不好好学习,就不会取得优异的成绩。

条件关系:

1只有……才…… 2只要……就…… 3除非……才…… 4无论……都…… 5不管……总是…… 6不管……都…… 7任凭……也…… 8凡是……都、 9不管……总 只要……就:只要努力,就会成功。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

只有……才:只有认真读书,才能取得好成绩。

只有努力学习,才能考上大学。

无论……都:无论天气多么恶劣,我都按时到学校。

无论发生什么,我都会帮助你。

不管……总是:不管天气是多么的恶劣,他总是准时到校 。

不管老师布置的作业有多少,我总是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完成。 任凭……也:小草任凭风吹雨打,也不愿倒下。

任凭你怎么说,我也不相信。

取舍关系:

1宁可……也不、 2与其……不如。

宁可……也不……:父母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不让孩子受苦.

小明宁可多等几分钟,也不任意横穿马路.

与其……不如……:今天下雨了,与其出去游玩,还不如在家里看书呢。

学习不能投机取巧,与其临时抱佛脚,到不如平时好好用点功。

承接关系:

1一……就、 2首先……然后、

一……就:小明一回到家就认真做家庭作业。

妈妈一回到家,就进厨房忙活开了。

不但还以及造句篇八
《造句因素与歧义浅论》

言应用研究

造句因素与歧义浅论

□关春芳

摘 要:狭义的造句因素,即语言本身的造句因素,包括语音因素、词汇因素、语法因素和语义因素。这四个方面的造句因素和歧义关系密切。歧义现象的产生和规避,为归纳各种造句因素的修辞效用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也为成功运用造句因素修辞造句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造句因素 歧义 修辞

我们平时说话、写文章,都是通过造句完成的。组词造句时,有许多语言因素参与其中并左右句子的语义。我们把这些能左右句子语义的语言因素统称为造句因素。造句因素有广狭之分,广义造句因素涉及语言的外部因素,即语境因素。本文主要讨论狭义的造句因素,即语言本身的造句因素,包括语音因素、词汇因素、语法因素和语义因素。

语言不同,各种造句因素的地位、作用及其表现形式亦不同,这受制于不同语言本身的特点。汉语自身的特点,如语素大多为单音节、基本上没有形态变化、虚词和词序是主要语法手段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汉语造句因素的特点。要考察汉语造句因素,分析歧义现象是一个观察窗口,分析引起歧义的原因能找到左右句义的因素,因而也就能分析出造句因素。所以,通过分化歧义,来归纳说明汉语造句因素,实为一种简明经济的方法。下面我们就通过考察歧义产生的原因和避免的方法,来分析说明汉语的主要造句因素。

一、语音因素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意义的载体和信息传递的工具。口语表达,主要靠有声语言来表情达意,语气、语调、重音、停顿等不同,所表达的意思也不同。下面我们着重从重音和语调两个方面作阐释。

(一)重音

重音是说话或演讲时有意加强某些词语或句子音势的语音现象,运用重音的目的在于显示词语的主次关系。它可以帮助说话强调某些重要思想的关键成分,产生对比效果。同样一句话,重音的位置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就不同。如:

(1)赵:李明,你会不会修电视机? 李:我不会修电视机。

4

赵:感情你是会装配电视机?

444

李:我不会修电视机。

赵:那好,我录音机也坏了,帮我……

赵之所以会误解李明的意思,是因为李明答话的重音所致(加着重号部分是李明答话时的逻辑重音)。再如:

(2)我又没说你什么。(别人说的,你不要怪到我头

4

上啊。)

我又没说你什么。(我说的不是你,不要误会。)

4

(3)王五买了一本书。(强调不是借,更不是偷。)

4

王五买了一本书。(强调不是报纸,不是杂志。)

4

王五买了一本书。(强调数量是一,而不是二或

4

其他数字。)

(4)他一早晨就写了三封信。(“就”重读,强调写

4

信的数量少;轻读,则强调写信的数量多。)

上面几组句子重音的位置不同,所以意义差别很大。可见,重音是左右句子意思的重要因素之一,说话时重音不同,所表达的意思就会不同,甚至完全相反。有时,为了突出某种特殊的思想感情,把句子的某些词语读得较重些,给人的感受就会有所不同。偷换重音式诡辩就是通过随意变换某些语句的重音位置来偷梁换柱,以达到诡辩的效果。

(二)句调

有声语言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和弦外之音往往是通过巧妙的语调表现出来的。语调不仅可以强化说话的内容,而且也可以批露说话者的心态和心境。说话时语句高低升降的变化,就是句调。句调低沉称为“抑”,句调高亢称为“扬”。高低升降变化不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内容也就不同。在书面语里,可以用问号、感叹号、句号等表示语句的不同类型和语气,而在口头语言中,只能用不同的句调来表明语句的类型和语气。看下面的例子:

(5)这件事就这么办(。!?)

肯定语气表示陈述,感叹语气表示决然肯定,疑问语气则表示怀疑和否定。再如:

王阳明是明代哲学家,一次,他的一个朋友邀请他到自己家乡讲学,邀请函中有这样的话:

(6)除了良知之外,还有什么可讲的?

因为王阳明每次来,都讲“良知说”。所以他的朋友希望王阳明这次来能讲点别的。但是没有料到王阳明在回信中用了同样的话作答:除了良知外,还有什么可讲的?字面意思相同,语气却是反问。王阳明用同样的语句表达的是:“良知”是最紧要的学问,除了良知,还有什么别的是值得讲的?这里左右句子意思的造句因素是句调。

(7)机械化养鸡适合中国国情么?

这是一个标题,作为孤立的问句,其意思难以断定。作为标题,一般的理解是反问,而反问句往往表示否定的意思。这个标题的意思是机械化养鸡不适合中国国情,而

31

XIANDAI YUWEN

2010.08

文章恰恰说明机械化养鸡适合中国国情。

二、词汇因素

词语是最基本的造句单位,也是左右句子意思的重要造句因素之一,构成句子成分的词语的形式或意义不同,句子意思自然不同。所谓构成句子成分的词语不同,可以分为形异义异和形同义异两类,形异义异很容易理解,如“我学习语法”和“他学习语法”中的“我”与“他”便是形异义异的例子。下面我们主要分析构成句子成分的词语形同义异的几种情况。

(一)一词多音

语言中有很多形同实异的成分,一词多音便是其中的一种。看下面的句子:

(8)在会上讨论的同志不要把话说重了。(9)胡子长成这样子了。

“重”有两个音,zhòng或chóng,“长”可能读“zhǎng”或“cháng”,词形相同,语音可不同,意义也不同。类似的例子还有:

(10)独自莫凭栏,无限关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在古代汉语中,这首词中的“莫”可作两种解读:莫mò或暮mù,意思都说得通,所以自古对此句诠释不一。

(二)一词多义

句子中的词语是一个多义词,且它的两个或几个意思在句子中都解释得通,就会产生歧义。如:

(11)攻乎异端,斯害而已。

“攻”作为动词,可以是“攻治”或者“攻击”的意思,两种解释词性相同,词义不同。

(12)山上有很多杜鹃。

“杜鹃”可以有两种理解,“杜鹃花”或者“杜鹃鸟”,虽然都是名词,但是意义不同。

(13)菜不热了。

“热”在句中可以解释为形容词,也可以解释动词,意为“加热”。因词性不同,所以意义不同。

(三)代词异指

处于句中特定位置的代词,其所指一般是前面的某个成分,若前面有两个成分,且皆可视为所指,就会产生歧义,代词异指可看作是词语形同义异的一种。如:

(14)小张作证说那天他看见李民和自己的妻子在车间干活。

句中“自己”所指是“小张”或者“李民”,可有两种解释,所以句子有歧义。

(15)棺材后面跟着三个妇女——死者的母亲和她的两个女儿。

“她”是指“死者”还是“死者的母亲”,指代有异。(16)这个观点最近有些文章提出批评,我认为这是对的。

同上,句中“这”存在异指现象,所以使得整个句子在理解上存在歧义。

这些现象是和汉语同音字多、同形词多、形同实异等特点相关联的。在说话和写作中,要充分注意词语的选择,多角度地考察,避免误用,产生歧义。

三、句法因素(一)语序

汉语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所以语序或词序是语

言应用研究

同。新闻界流传这样一句话:“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由于句中词语换位,主宾适反,这句话突出地表现了人们对新闻性质的理解和人的好奇心,含义深刻。

有时词序颠倒一下,意思虽然有差别,但还变化不大。如:

(17)报纸我看了/我看报纸了(18)不怕辣/辣不怕/怕不辣

上述例子虽然话题不同,语义重心不同,强调的程度不同,但是基本意义相差不大。更多的情形是,词序颠倒后意思相差很远,甚至相反。看下面的例子:

(19)工人写的诗/写工人的诗(20)千古诗人/诗人千古

此外,复句中分句顺序的变换,也会使意思发生变化。偏正复句的顺序,一般是先偏后正,语义中心在后一分句上。若把分句位置互换一下,虽仍保持原基本语义,但是语义重心已转移到后面的分句上。如条件复句:

(21)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强调既反对内战,又坚持斗争的原则,有来犯者,必反击之。若换一下顺序,改为“我不犯人,人不犯我”,就有丧失革命原则之嫌了。

通过调整语序改变含义,古代有很多典型例子。据载曾国藩与太平军作战,节节败退,在写奏章时,不敢隐瞒军情,当他写到“屡战屡败”时,他的一个幕僚建议:不若改成“屡败屡战”,曾氏听后拍案叫绝,当即采纳。呈报上去,不但未被贬职,反而受到赏赐。这一改动,虽表达的客观情形未变,但是语义中心后移,寓意不同。

(二)结构关系

结构关系是语言成分之间相互组合时的语法关系,如主谓关系、述宾关系、述补关系、联合关系、偏正关系等。结构关系是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语法关系,是受制于语言成分之间的意义关系。同时,结构关系对意义也有反作用,它受制于语义,又反过来实现和制约语义。如果一个句法结构成分不变,构造层次单一,即只可能有一种构造层次分析,但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可能不同,即有两种结构关系同时都说得通,那么也还是会产生歧义的。比较常见的有:

1.述宾关系或偏正关系

(22)进口/汽车 研究/方法 烤/白薯 调查/报告2.联合关系或偏正关系

(23)学生/家长 党员/干部 爱人/弟弟 生物/化学3.同位关系或偏正关系

(24)我们/学校 你们/医院 运动场/那边 小杨/师傅(25)1930、1931两年亡友朱佩弦/兄约我在清华大学的中国文学系教中国音韵沿革两小时。

4.偏正关系或主谓关系

(26)语音/规范 生活/困难 用语/标准5.连动关系或述补关系(27)她挣扎着爬了/起来(28)我想/起来了

复句省略关联词语,分句间的关系可能有两种或两种以上:

(29)人在政策在,困难何所惧。

一种理解是“人在,政策就在”,是假设关系;一种理解是“人在,政策也在”,是并列关系。

结构关系和词语异同一样,是造句因素中的核心因

言应用研究

素,在修辞上经常用到,如对偶,除字数要求相同外,还要求结构对称,也就是相对应部分的结构关系要一致。如“江山如画,唱春光好”,其病因就是结构关系不对称,不符合对联原则。

(三)构造层次

汉语句子中词与词间,并非简单的依次发生关系,而是在组合上或疏或密,有其内在的构造层次。如ABCD,可能是AB+CD,也可能是A+BCD或ABC+D等。这种有疏有密的组合关系,于说话人是有定的,这种有定性从根本上说,受制于句子的语义。但从解读者来说,如果一个句法结构的成分之间,有两种或多种可能的组合关系,即有几种可能的构造层次,那么这个句法结构就会有歧义,就可能被误解。例如:

(30)找学校的人(找+学校的人;找学校的+人) (31)安排好的工作( 安排+好的工作;安排好的+工作)

(32)一个工厂的厂长(一个工厂+的厂长;一个+工厂的厂长)

(33)对售货员的意见(对售货员的+意见;对+售货员的意见)

上面的例子都有歧义,原因是内部构造层次都有两种可能。这说明,句子内部构造层次不同,意思就有可能不同。当不同的构造层次引起结构关系不同或修饰关系前后成分不同时,就成为歧义句。例如:

(34)省委给农村中小学教师写了一封慰问信。

(35)全国“三八”红旗手、“模范军医”吕士才的爱人潘荣文给少先队员们介绍了吕士才同志生前的模范事迹。

(36)区里的通知说,让张校长本月16日前去汇报。上例是多项定语修饰一个中心语,对中心语来说,多项定语是递加关系,所指对象同一,所以无论怎样划分层次,都不会引起结构关系的变化,也不会引起意思的变化,没有歧义。

构造层次不同,只是表层结构不同。在多数场合下,构造层次不同产生歧义,是通过结构关系来实现的。因为引起结构关系不同,句子才由可能的歧义变成现实的歧义。

四、语义因素

有的句子成分,句法的结构关系只有一种,构造层次也相同,如“母亲的回忆”,只能是定中关系,层次划分方法单一,但是在理解上却有歧义,这是词语间不同的语义关系造成的。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施受关系不同(37)开刀的是他父亲。(38)鸡不吃了。

(39)许多人还不认得。

上面几个例子中动词和名词的语义关系不同,“父亲”“鸡”“许多人”“他”可能是施事也可能是受事,所以存在歧义。类似的例子还有:

(40)财务组应当清查。(41)螃蟹难吃。 (42)女子理发店。

上述句子都有歧义,因为名词和动词之间的语义关系不同,但是属于这类句式的句子并不是都有歧义,构成歧义的条件是,在“名词+动词”中,名词可作动词的施事,也可以作受事,如“鱼吃了”有歧义,“杯子打了”就无歧义,因为杯子不作施事。“猫吃了”一般来说无歧义,因为“猫”不作为肉食对象,不能作受事。但是在另一语

境下,“猫”如在森林里,有其他动物在,“猫吃了”就有歧义,因为可能作施事也可能作受事。

(二)位置关系不同

位置关系不同就是句中成分与成分之间在语义上存在潜在的不同的位置关系。如:

(43)在火车上写字。

这个例子的结构关系和层次构造只有一种,但是存在两种可能的位置关系,“字写在火车上”或者“字写在纸上”,因而存在歧义。再如:

(44)他在屋顶上发现了敌人的哨兵。

例(44)可有三种可能的位置关系:他在屋顶上;敌人的哨兵在屋顶上;他和敌人的哨兵都在屋顶上。因为潜在的位置关系不同,所以表达的意思也不同。

(三)所指关系不同

所指关系不同,就是语义指向不同,即句子中的某个成分同别的成分的语义联系不同。看下面的例子:

(45)他看了一个月的报。

“一个月”作为“报”的定语,语义指向不是单一的,当语义指向“看”的时候,可以理解为“看报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语义指向“报”的时候,意思是“读完了一个月的报”。再如:

(46)弟弟做哥哥的工作。

“哥哥”与“工作”之间也存在不同的语义关系,可能是性质关系,意思是“做哥哥的思想工作”,也可能是领属关系,指“接替哥哥的工作”。

(47)张老师只教我们外语。

状语位于动词或形容词前,但在语义上却不一定与所修饰的中心语有直接联系,可能只与某个词语直接联系。例(47)中的“只”有限定范围的作用,它可能限定“我们”,以排除他人,也可能只限定“外语”,以排除其他课程。限定的范围不同句子的意思就会有所不同。

五、结语

在言语交际过程中,真正产生歧义的情况并不多见,因为有语言和非语言等因素的制约。同一语言形式如何表达多种语义,而同一语义又如何通过多种形式表达,正是汉语的错综复杂和精妙细微所在。我们研究歧义,归纳造句因素,除造句时要避免歧义外,还要将其运用到写作之中,运用到日常的说话之中,从而提高表达能力。

熟练掌握造句因素是汉语修辞特别是消极修辞的基础。换言之,造句因素是修辞之本,修辞是造句因素之用。所谓的消极修辞,正是利用造句因素锦心绣口地编织句子,以取得最佳的表达效果。修辞问题虽然很复杂,但不外乎“炼字”“炼句”,而“炼字”“炼句”从语用的角度讲,无非是造句因素,即词语、层次、结构、重音和语调等的选择和斟酌。所以,我们说话、写文章,尤其在修改文章时,要如同一个优秀将帅善于调兵遣将一样,根据汉语特点,发挥汉语优势,自觉充分地考虑和调动这些因素,把话语编织得更准确、更鲜明、更生动、更得体。

参考文献:

[1]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M].北京:开明书店,1952.[2]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3]李勉东.现代汉语语法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关春芳 辽宁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 116025)

33

XIANDAI YUWEN

2010.08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yaoleikaoshi/222657.html

    【不但还以及造句】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