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口腔助理医师】
写长江的古诗全诗篇一
《古诗》
写长江的古诗全诗篇二
《诗词》
1.分析古诗的艺术形象。
提问方式:对这首诗中的形象作简要分析。
提问变体:这首诗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试对诗所吟咏某某形象作简要分析,试分析诗人主人公的形象。
解答分析:①分析景物形象要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分析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②借物抒怀、托物言志的诗,往往在对事物形象的描绘中寄寓诗人的思想感情和人生理想,因此既要分析诗中所描绘物的形象,也要分析诗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③分析人物形象,就要借助诗歌中人物外貌、神态、举止的描写,体会作品主人公鲜活的形象,进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①首先分析诗歌中的景物形象、事物形象或人物形象。②进而分析诗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分析古诗的意境。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分析意境应该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解答步骤:①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②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注意描绘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语言力求优美。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的具体。
答题示例,(2008年高考海南、宁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题李世南画扇
蒸 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①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答案:
②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
分析古诗的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重在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一般用词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
解答步骤:①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②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2008年高考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
题。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
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
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的斗争中。清兵南
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
恢复。
问: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
分析古诗的炼字技巧。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要把这个字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解答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如何辨析诗歌的诗眼?
诗眼就是一首诗或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词语,它往往是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词语。 解答步骤同4
答题示例:(2008年高考全国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间作四首(其
三) 潘大临 西山通虎,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
分析古诗的表现手法。
提问分析: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分为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解答步骤: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③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取得了什么艺术效果。
答题示例(2008年高考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
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答案: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
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答案:
分析句意
设问方式这句诗好在哪里? 设问变式:(1)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或第四句的理解或赏析。
(3)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解答提示:解释诗句的意思,要注意两层意思:语表义和语里义,结合全诗,指出它的
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思想观点。一句诗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
可能是写人的。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
以及细节描写等。解释诗句的意思,一定要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 答题模式:(1)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
(2)分析诗句在描写或抒情方面的表达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旨趣。
(3)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答题示例(2008年高考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
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的斗争中。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1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 B 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 C 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酒排遣。 D 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 2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
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
8、分析主旨型 设问方式: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主旨? 设问变式:(1)关于这首诗(词)的内容,有人认为是这样,有人认为是那样,也有人认为
是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2)这首诗(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的沧桑。就诗(词)中有关句子,结合全诗(词)加以赏析。
(3)请分析某句诗蕴含了作者当时何种心情。
解答提示,分析主旨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2)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3)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4)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答题模式(1)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2)抒发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2、答题示例,(2008年高考海南、宁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题李世南画扇
蒸 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①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答案: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这画面里呈现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②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1)“水潺潺”声音的描写(2)“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3)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4)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
这样写的好处是:(1)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2)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
3、答题示例:(2008年高考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
题。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
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
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的斗争中。清兵南
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
恢复。
问: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1)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 (2)这首诗是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 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
5、答题示例:(2008年高考全国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间作四首(其
三) 潘大临 西山通虎,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6、答题示例(2008年高考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答案: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答案:①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
三、四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②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两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
7、答题示例(2008年高考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
题。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
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的斗争中。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1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 B 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 C 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酒排遣。 D 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 2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①A。②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阅见证。表达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
8、答题示例:(2008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
台 李 白
写长江的古诗全诗篇三
《冯艳 赞美长江的古诗(导学案)》
赞美长江的古诗(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①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二、预习学案
①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和生字词、古诗的课件。
②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三、导学案
复习《望天门山》
望天门山——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回忆美景,导入新课
①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诗下写的长江美景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②长江景美,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写长江景的诗的四首──(学生齐读课题)
江上渔者——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早发白帝城——李白
早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京师得家书——袁凯
江水三千里, 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 只道早还乡。
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① 学生初读。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②检查交流。
让学生读诗,并帮助正音。
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③自读自悟诗意。请大学联系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a.学生个人读悟。
b.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c.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d.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①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②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③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④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自由练背 同桌互相背 多媒体配乐有感情的背。
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读完这些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写长江的古诗全诗篇四
《古诗两首》
1.学会本课8个生字。
2.朗读、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4.学习利用注释,展开想象,读懂古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初步了解古诗对仗工整的特点。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绝句》这首诗。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引导同学们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由此导入 新课。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诗:9 古诗两首
(二)自学《绝句》
1.读题、解题,作者简介。
《绝句》是古代诗词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的叫“五绝”,每句七个字的叫“七绝”这首诗是唐朝另一个著名诗人杜甫写的,当时唐朝开始衰败,又发生叛乱,诗人历尽艰辛才辗转到四川,在四川成都郊外建造了一间草堂,诗中描写的就是草堂前明媚秀丽的景色。
2.教师范读。
强调多音字:行(háng) 泊(bó)
3.自学字词,理解词语,教师检查,学生质疑。
黄鹂:一种小鸟,也叫黄莺,叫声很好听。
白鹭(lù):一种水鸟,羽毛白色,腿细长,吃小鱼,小虾。
东吴(wú):古时候的东吴,就是今天江浙一带。
鸣:这里指鸟叫。
翠柳:绿色的柳树。
青天:蔚蓝色的天空。
含(hán):包含。
西岭:成都西面的岷山。
千秋雪:“千秋”就是千年,这时是虚指。“千秋雪”指终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万里:指非常遥远,不是实指。
4.检查自学诗意情况,想像画面。
(1)指名读诗句。
(2)练说每句诗意。
(新绿的柳枝上一对黄鹏在欢唱,蔚蓝的天空上,有一行白鹭从溪上飞起,向远处天空飞去。远处,西岭上覆盖着终年不化的积雪。这样的景色就像嵌在窗户里一样。门外停泊着要到万里之外东吴去的船只。) (观看彩图,诵读全诗,想像画面。)
(整首诗描绘了草堂附近明媚秀丽的景色。)
5.反复诵读,体会感情。
(1)指导朗读。
我们要以欢快的语调,来读这首诗,读诗时还要注意抑扬顿挫和轻重快慢。
(2)教师范读。
(3)学生朗读。
两个/黄鹏//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干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4)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感情?(抒发了作者对平静生活的向往。)
(三)体会写法
诗人为什么能描绘出这么美的画面呢?他运用了什么方法?你们想知道吗?齐读全诗,仔细体会。
(教师总结:古诗是四个不相连属的句子,一句便是一幅图画,短短四句写景,有层次,有远近,声情并茂。而且黄翠白绿,众彩缤纷,形象鲜明活泼,分而不散,从而充分表现了诗人恬静开朗,跃跃欲归的内心世界。同时这首诗语言清新质朴,对偶工整,朗朗上口,具有形式美和音乐美。)
(四)背诵全诗,体会美感
(五)布置作业
1.练说诗意。
2.默写全诗。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早发白帝城》这首诗。
教学步骤 :
(一)复习导入
1.背诵《绝句》。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创设情境,交代学习方法
1.给学生演示《早发白帝城》音乐鉴赏的视频资料。
2.交代学习方法。
(1)今天,老师要教大家一种新的学习方法“五读法”来学习古诗。什么叫“五读法”?又该怎样运用“五读法”来学习古诗呢?
(2)出示“五读法”
一读通,咬准音;二读懂,知大意;三读精,解词义;四读会,达意境;五会读,有感情。
(三)指导学习《早发白帝城》
1.揭题,解题。
(1)“发”在这里的读音和意思是什么?(fa)(出发)
(2)读了这个题目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早上从白帝城出发)
(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去哪里?怎么走的?)
在学习这首诗时就会解决我们的疑问。
(3)这首诗主要内容是什么?
2.学生按照“五读法”开始学习诗句
(1)一读通,咬准音。
①正字:朝(zhāo) 还(huán) 重(chóng)
②字形:帝(上中下结构),辞(左右结构),猿(左右结构)
(2)二读懂,知大意。
朝:早晨。
辞:辞别、离开。
还:返回。
啼不住:不停地叫。
轻舟:轻快的小船。
万重山:一重又一重的大山。
(3)三读精,解词义。
通读全诗,根据每句诗所写的内容,给诗分层。每层写了什么内容?
(这首诗分两层意思来写,第一层告诉我们诗人出发的时间和到达目的地的时间;第二层写长江两岸的景色。)
①指名读第一、二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知道了作者早晨从白帝城出发,一天的时间就到了千里之外的江陵城。)
②作者什么时间离开白帝城出发的?从诗中哪些词可以看出来?
(诗人早晨从白帝城出发。从“朝”和“彩云间”这两个词语中可以看出来,当诗人离开白帝城时,天上彩霞一片。表示他心情是很愉快的。)
“彩云间”一词,除了写出时间,还写出了白帝城的什么特点?(很高)
教师讲解:白帝城在今四川省奉节县城东白帝山上,所以作者讲在“彩云间”。
③从白帝城到江陵有多远?诗人乘船走了多长时间?从诗歌的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来?
(从白帝城到江陵有1200多里远,诗人乘船只用一天时间就到达江陵了。)
诗中的“千里”,“一日”都是虚指,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说明船开得很快。
④小结:这两行诗,一是突出白帝城之高,二是反映了行船的速度快,朗读时,除了要把顺水行船速度极快的意思表达出来,还要表达诗人的心情同飞舟一样轻快。
⑤指导朗读。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③第二层是写长江两岸的景色,作者抓住了什么来写。
(抓住“猿声”和“万重山”来写。)
①作者为什么要写“猿声”和“万重山”?
明确:当年长江三峡,都是高山峻岭,悬崖峭壁。猿猴的叫声常常会在深山峡谷中引起回声,一声接一声,声声不断地传播开去。李白乘船顺水而下时,在两岸猿猴的啼叫声中,轻快的小船已经穿过一重又一重的大山。作者在这里用猿猴的啼叫声和重重高山突出行船的轻快和沿途景色的壮丽。
③指导朗读(注意把“快”的意思读出来)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3.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歌每句的意思。(分组讨论,指名说)
(早晨,作者离开了仿佛在彩云中间的白帝城,远隔千里的江陵,只要一天的时间就到了。两岸猿猴的啼叫声,一声接一声还没停下来,轻快的小船已经穿过一重又一重高山。)
4.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
(1)学生边看《早发白帝城》的影碟,边听师范读古诗。
(2)谈话: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当年他受到牵连,被判罪,流放到贵州的夜郎,李白在去夜郎的途中,到了一个白帝城的地方,忽然传来皇帝要释放他的命令,你们想想看,李白的心情怎样?(十分高兴)
写长江的古诗全诗篇五
《诗词赏析》
一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实写:海水、山岛、树木、百草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动静结合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虚写:奇特想象,表现使人博大胸襟。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动态描写: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静态描写: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感情基调:苍凉慷慨
思想内容:勾画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作者开阔博大的胸襟,抒发了
作者决心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从“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
其里。”可看出)
写法:虚实结合、想象、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 练习:
1、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 写的是动景,
写的是静景。
2、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渲染了大海怎样的气势?
4、本诗的感情基调是 。
5、诗中最能反应作者博大胸襟的是哪几句?
二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思想内容:本诗写诗人隐居田园,回归自然的生活,表现了诗人恬静的生活情趣和高远的心志。 名句赏析: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东篱下采撷菊花,悠闲中偶然见到南,表现了诗
人物我两志的超然神韵和悠闲自得的情趣。
②对“心远地自偏”的理解:原意是心灵既然远远摆脱了世俗的束缚,那么虽处于
喧境和处于偏僻之地一样,其反映的哲理诗:心境的恬淡静谧也可以使喧闹的环
境变得偏僻幽静。
练习:
1.“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此”指作者的 生活。“真意”是指
2.诗中描写的景物具有 的特点。
3.下面对此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B.本诗融景于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表现出一种平淡而又质朴的美。
C.前四句和后两句主要是说理,寓情于理;中间四句主要是写景,是融情于景。本诗融景、
抒情、说理于一体。
D.“飞鸟相与还”写诗人的悠然自得,诗人完全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连飞鸟也跟着他一起回去了。
4.诗人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获得了 的心境。
5.前人评论这首诗时常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的非常精妙,换成“望”
字就没有这种效果了,为什么这样说?
6.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
A.这首诗歌颂了热闹的田园生活,突出的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契合的心理。
B.“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的好,表现出诗人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
C.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点是情、境、理三者的浑然融合。在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的情构成的境界中,蕴含着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
D.“真意”和“忘言”的关系是说此情此境中让人体会到生活的真谛,而这种“真意”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因而诗人只好“忘言”了。
7.全诗通过对眼前景物的续写,说明“ ”(用原文)的道理,表达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之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8.作者身居闹市但保持宁静的生活状态的原因是 “ ”(用原文)这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什么样的指导意义?
9.描写人和自然和睦相处的句子是
10.“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一句中“心远”的对象是什么?
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 点明送别之地:长安
风烟望五津。 点明朋友赴任之地:四川。 “ 望”将送别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
方“蜀川”联系起来
与君离别意, 写离情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千古名句,富于哲理,隐含好男儿志在四方。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 无为:不要。
儿女共沾巾。 尾联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及对友人的诚恳劝慰之情。
·················································································· 思想内容: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怀和对朋友的真挚的友情。
名句赏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两句的意思是,只要海内有知音,则虽各处天涯,
也如同比邻一般。运用设喻,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怀和对朋友真挚的友情,一扫以
往送别诗的离愁别恨,充满了乐观情绪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练习:
1、这首诗的作者是 ,他和 、 、 并称“初唐四杰”。
2、这首诗之所以成为送别诗的上乘佳作,就在于 。
3、唐代陆龟蒙《别离》诗中有“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的诗句,由此可联想到本诗中的句诗
4、简要谈谈诗中“风烟望五津”中的“望”字使人产生的联想。
5、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首联第一句点出送别的地点,第二句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颔联写离情别意,重在点出相同之处,即同是宦游人。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嫌弃杜少府在临别之时像小儿女一样哭鼻子,抹眼泪。
6、你能写出两句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同样感情基调的送别诗句吗?
7、下列对本诗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送别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写出了送行的地点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
写景气势宏伟,寓不必伤别之意。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写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一股悲伤之情
油然而生。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全句一扫离情别绪,把缠绵的儿女之情一笔撇开,代之以豁
达乐观的感情,表现了他不平凡的胸怀和抱负,给人以莫大的鼓舞和安慰。
D、“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两句承上作结;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为邻,
别时则不应有儿女之态。
8、品味“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诗,简述你对其中蕴含哲理的理解。
9“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中“无为”的意思是什么,这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0.“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这两句在全诗中由什么作用?
四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 首联叙事,交代了出使路线
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 颔联实写塞上秋景,也写出了诗人身世浮沉漂泊的感受。
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千古名句,描绘了雄浑苍凉的塞外风光。
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 思想感情:本诗通过写诗人使至塞上的旅程及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受排挤的孤寂
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
写法:借景抒情
名句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通过“直”“圆”二字,以简洁的线条配合,极富画意。
并用苍劲的笔力,描绘出了雄浑苍茫(悲凉苍茫)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
古壮观”的名句。
练习:
1、本诗从体裁看是 ;从内容上看,文学史上称之为 ;诗中既言事又写景,更在
叙事写景中表明内心情感,此诗句
2、以传神之笔刻画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
3、诗人要到边塞,山高路远,觉得自己好像是“ ”又似“ ”一般。在叙事写景中传
达出了幽微难言的愁苦之情。
4、这首诗通过描写出使塞上的所见所闻,勾勒出 风光,表达了 的心情。
5、诗中五、六两句传颂千古,它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从意境、色彩、用词三方面来写)
相关链接:《红楼梦》里香菱说:“这‘直’字似无道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到像是见了这景的。
6、结合诗句,谈一谈王维“诗中有画”在本诗中的体现。
7、从景物描写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说说你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理解。
8、用自己的话描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千古奇观。
五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写景:引发思乡之情。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以“一帆悬”之小景传“两岸阔”之大景之神。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千古名句,含义深远。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直抒思乡之情。
·················································································· 思想感情:这首诗由写长江的风景引出旅途的乡愁,抒发了诗人深切思乡之情。
艺术手法:借景抒情,对偶
名句赏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①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②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
③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
情。
④“生”“入”用了拟人手法,富有情趣。两句诗对偶工整,形象生动。
(可以答一条,也可以几条合在一起答。)
练习:
1、“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 之大景的神韵,为后人所称道。
2、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不少于
20字)
4、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5、请描述“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不少于40字)
6、诗中 、 等景物表明江上的春天已经匆匆闯入旧年。
7、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 之情。从诗中看作者的故乡是 。
8、有评论者认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富有“几何美”烟直(竖线)、长河(横线)、日(圆),本诗中与此有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9、有人将“海日生残夜”中的“生”误写为“升”请你为他解释一下用“生”的妙处。
写长江的古诗全诗篇六
《古诗鉴赏 复习试卷》
古诗鉴赏(上)
●一、《次北固山下》唐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
时光的流逝,蕴含着自然的理趣。(2)蚀掉,经过自己一番磨洗,鉴定了它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的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3)海日用“生”,江
的确是赤壁之战的遗物,不禁引发了4、有人认为这首诗的第四句可改为5、“黄鸡”的本意是黄鸡报晓,诗中是指:时间,时光流逝。
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几句诗以溪水西流的个别现象,即景生“怀古之幽情”。)前两句写兴感之由。 6、赏析“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
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春用“入”,将景物拟人化而富有生机。“国破人亡在此朝”,你怎么看? 1、名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主题:作者借写长江的风景,表达他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又写出了他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胸襟。
3、解释词语:“次”:路途中的停宿。“客路”:作者要去的路,这里指旅途。 4、本诗的景物描写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什么样的情景?
“阔”表现出了春潮上涌,江水与岸齐平的浩渺广阔之景。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回大地、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5、“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赏析:以小景与大景相互映衬,画面非常精彩。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衬托的更加恢弘阔大。
6、“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赏析:(1)残夜将尽,旭日从海中孕育而去;时令虽在旧年,春意已经闯入江南。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
(4)两句对仗工整,形象生动。 不合适。原诗以两个美女象征国7、“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表家的命运,讽喻当朝统治者不能抱有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侥幸心理,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切的思念之情,点明了主旨。
裁。正是此诗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二、《赤壁》唐 杜牧
之处。若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意思折戟成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自然没错,但一点诗味也没有了。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三、《浣溪沙》宋 苏轼
1、名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深锁二乔。
萧萧暮雨子规啼。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乔”赏析: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1、名句: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铜雀台中了。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命运,讽喻当朝统治者不能抱有侥幸2、主题:这首词上阙写景,写清泉心理,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寺幽静的风光和环境。下阕抒怀,表
3、《赤壁》是一首怀古咏史之作,现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是诗人经过赤壁这个古战场,有感于3、“山下兰芽短浸溪”一句中的“浸”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是字既写出小溪流水清浅透明,又突出由什么引发“怀古之幽情”的? 了兰草伸出水面向上生长的勃勃生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机。
迹的感慨。(在那次大战中,遗留下4、词中的对偶句是“山下兰芽短浸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沙中,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有时光消
1
感,借喻抒怀,体现出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而最后一句反用白居易“听唱黄鸡与白日”其意,更表现了他进一步自勉:虽然自己年老,但仍是可用之材,用不着为衰老叹息!写作此词时,苏轼正是政治上失意,生活处于逆境时,但他积极地态度、豁达的胸襟、乐观的精神却跃然纸上。
7、展开合理的想象,说说词的上阕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山下溪水潺潺,岸边的兰草刚刚生出嫩绿的芽儿。松林间的沙路,仿佛刚洗过,一尘不染,异常洁净。蒙蒙细雨中传来了子规清脆的鸣叫。描写了一幅清新自然,充满生机的画面。 8、 这首词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体现出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也表现了作者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四、《十五夜望月》唐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名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暗写诗人望月,点题之笔的诗句:“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请赏析。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净素洁之感,使人不禁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练,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的寂静。“冷露无声湿桂花”,这里的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望月,正是全篇的点题之笔,意境深远,耐人寻味。“冷”字既写了秋夜露珠的清冷;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境。“无声”二字,细致的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带给我们丰美的联想。 3、简要解释“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说说这两句诗的妙处。
普天之下,有谁不望月思乡,不知今晚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境界
高远;诗人在这里并不直接倾诉自己向人间似的。而“在”就没有这样的艺的思念之切,而是采用委婉的疑问语术效果。
气:“不知秋思落谁家?”明明是自己7、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你能看出当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时诗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样的? 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
当时诗人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深沉。在炼字上,一个“落”字,新颖思,心境很凄凉。
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 ●五、《水调歌头》 宋 苏轼
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向人间似的。
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4、作者是如何表达别离之情、思聚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之念的?
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作者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描绘特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定的环境气氛,营造出一种月圆人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寂静思忆的意境,把要表达的别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离之情、思聚之念,自然而然地流露共婵娟。
出来。
1、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5、有人认为“桂花”一词,有点题之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妙,你同意吗?作简要说明。 里共婵娟。
桂花既可指庭院中的桂树,又可2、这首诗上阙写诗人饮酒问天,萌指传说中的月亮上的桂树,这就暗写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了诗人在望月,从而表现了更丰富的又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下阙写词美的联想。因而“桂花”有点题之妙。 人问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6、《全唐诗》在收录这首诗时将末的祝愿。
句的“落”字作“在”字,你认为哪一个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阳圆缺,更有表现力?
此事古难全” 赏析:包涵着人生哲 “落”字更有表现力,“落”字,新颖理。人月无常,自古皆然,人的悲欢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是自
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
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
2
4、试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婵娟”解释并对这两句进行赏析。“婵娟”,这里指月亮。只希望人人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表达了作者对离人的美好祝愿。
5、“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赏析:这是词人怅恨久别,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的发问,但词人很快领悟到离别是人生无法解决的永恒主题,因而自解自叹了。
●六、《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名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2、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细雨蒙蒙,春草乍生,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走近细看,却又看不清有什么颜色。以此景描写早春再恰当不过。 3、“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句诗?
写早春之景,用“如酥”为喻,突出春雨的可贵,草因雨而绿,小雨中的草色不是惹眼的一片碧绿,而是若隐若现,似有似无,富有生机。 4、赏析“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象征大地回春的淡远草色,远胜过晚春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这句诗揭示了以下道理:一切美好的事物,最好的时节就是在它的萌生阶段,它正朝着极盛方向前进,给人以希望和盼头。
5、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6、“绝胜”的意思是远远胜过。三四句属议论句,将满城烟柳与淡远草色对比,突出早春的可爱。
●七、《西江月》宋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名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2、这首词描写的是一幅农村夏夜图。上片写晴,下片写雨。“蛙声一片”已透露出天将有雨的信息。
3、“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以描绘,展现出了秋高气爽,万里晴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指明月、清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风惊动了喜鹊和蝉儿,使它们鸣叫起鹤,似乎也载着诗人的一缕诗情,直来了。“惊鹊”和“鸣蝉”两句以动写静,冲霄汉。在诗人看来“鹤”是不屈的化
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身,它给于读者的感受,不仅仅是秋得令人悠然神往。
天的生机和色彩,更多的是一种高扬4、“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赏析:通过嗅觉和听觉来捕捉夏夜景5、“晴空一鹤排云上”中的“排”字,有物特征,给人印象鲜明而深刻。表现何妙处?
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一个“排”字,“推开”的意思,写出了八、《秋词》唐 刘禹锡
孤鹤搏击长空的豪情壮志,抒发了诗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人奋发进取的豪情,这正是诗人虽遭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贬谪,却绝不消沉的顽强意志的生动1、名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体现。
情到碧霄。
6、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2、赏析“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胜春朝”:自古以来文人笔下的秋天,有何深意?
往往是肃杀、冷清,令人伤感凄凉。借托鹤冲天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而在我看来秋天远胜初春。诗人一反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常情,表达了对秋天的赞美,抒发了神。
诗人积极乐观的思想情感。 ●九、《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
3、“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 十九首》)
秋天天高云淡,爽朗明快,在诗人看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来更易激发灵感和激情,使人产生积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极奋发,昂扬向上的精神气概。诗中
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蕴含着诗人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4、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1、名句: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到碧霄”:诗人抓“鹤飞冲天”的景观加
3
2、这首诗一共十句,其中六句都用了叠词,即迢迢、皎皎、纤纤、盈盈、脉脉。叠词的使用使这首诗质朴、清丽,情趣盎然。特别是后两句,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跃然纸上,意蕴深沉,风格浑成,是极难得的佳句。 3、赏析“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那阻隔了牵牛和织女的银河既清且浅,牵牛与织女相去也并不远,虽只一水之隔却相视而不得语也。“脉脉不得语”是说河汉虽然清浅,但织女与牵牛只能脉脉相视而不得语。
●十、《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名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2、题目中“闻”的意思是(听到),“左迁”的意思是(贬官)。
3、“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既点明了写此诗的时令是(春末夏初),又渲染了(离恨伤感)的气氛。
4、“闻道龙标过五溪”点明了朋友“左迁”地点之僻,又表明了作者(对朋
友的同情和牵挂)之情。
5、此诗首句出现了两个具有节令特点的景物“杨花落”“子规啼”二者的作用是什么?“杨花落”展现了暮春之景,给人以飘零和落寞之感;“子规啼”是哀啼,这是化用了典故,抒写离别之恨,二者都是以景衬情。 6、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诗人将月亮人格化,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真挚而深沉的牵挂和思念。
古诗鉴赏(下)
一、登岳阳楼 唐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的诗句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句好在何处?
既有实写,又有虚写,“坼”、“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 3.首联点明登临之意。有人认为表达喜悦之情,有人评价暗含抑郁悲
凉。你同意哪种看法?说说理由。(中二、蝉 唐朝 虞世南
考指南)答:(1)种看法,认为表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达作者喜悦之情,因为作者早就盼望远,非是藉秋风。
登上岳阳楼,今天初次登上,自然满1.“饮清露”象征着什么?象征人的含喜悦之情。(2)种看法,认为作品格高洁。
者暗含抑郁悲凉之情,因为杜甫一生2.后两句隐喻的深层意义是什么? 怀才不遇,结合“亲朋无一字”“凭轩涕答: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品行高泗流”可知此时作者的坎坷落拓,在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平淡的叙述中寄予了作者深沉和抑3、“居高”的“高”有哪两层含义? 郁和壮志难酬的感慨。
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暗4.这首诗历来被称为意境开阔雄伟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
之作,请结合颔联和尾联具体分析。 三、孤雁 唐朝 杜甫
答:颔联将洞庭湖的广阔无边、水势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浩翰描绘得雄奇壮观。尾联突出诗人影,相失万重云?
虽孤寂多病,但仍心忧天下的博大胸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襟,两联上下衬托,相得益彰。 绪,鸣噪自纷纷。
5、这首诗是如何来写景的?写出了1. 古人有"一诗之眼"与"一诗之骨"洞庭湖怎样的特点?
的说法:"诗眼",指诗中最能表现情示例:这首诗是三四句写景,既是实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字眼)";"诗写,又寓想像。写出了洞庭湖壮阔和骨",指诗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统率气势恢弘的特点。
作用的"句"。上面这首诗,其"诗眼"6、杜甫“凭轩涕泗流”的原因是什是 "孤"。
么?说说你的看法。
2.诗歌的抒情主人翁往往是自己。这示例:与亲朋失去联系,而且自己年首诗都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老多病,孤单寂寞;更重要的是国家情?
风雨飘摇,天下到处兵荒马乱。是个答:都表现了诗人孤独凄凉的羁旅之人的颠沛流离和国家的动荡不安促情。
使着诗人“凭轩涕泗流”。
4
3.诗中"野鸦无意绪 ,鸣噪自纷纷"的作用是什么?请简析。
答:"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意思是"野鸦毫无愁绪,杂乱的吵嚷个不停":用野鸦的无忧无虑、热闹非常来反衬孤雁的寂寞、愁苦。 4、诗人以雁自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诗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这
种感情?
作者写孤雁自比,表现了他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最能体现这种感情。
四、鹧鸪 唐朝 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1、 这首诗首联咏其形,以华贵的山鸡类比,写出鹧鸪的“喜暖”的习性、斑斓的羽色。颔联咏其声,以青草湖边迷蒙的雨色、黄陵庙里飘零的落花等景物加以衬托,使鹧鸪的啼声倍觉悲凉。颈联写游子佳人闻其声而触动情怀。尾联写鹧鸪在苦竹丛中寻觅暖巢,衬托出诗人羁旅相思之愁。 2、这首咏物诗重在表现鹧鸪的啼声哀怨凄切,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
情?哪句话最能体现这种感情?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 抒发了游子的乡愁旅思。“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游子在雨昏花落之时,湖边古庙之中,闻鹧鸪之啼,倍感其声之哀怨凄恻。
五、《沁园春 雪》
上阕
1、这些描写语句中哪些句子总写北方雪景?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它统领了哪些句子?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前三句总写雪景,把读者带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里。“望”字统领了以下句子“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体现了诗人雪中赏雪的豪迈情怀。 2、上阕在景物描写,是以动静、虚实相结合的方式写出来的,你能找出来吗?
“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由下而上,一静一动,意境开阔,气魄宏伟,格调非凡。 实写的是望到的“长城”、“黄河”、“山脉”、“高原”等景观,尤其是“长城”、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最能反映小结:作者如同顶天立地的巨人,他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的胸怀博大宽广,他的气魄雄伟旷照应,写出地域的辽阔。而虚写的是达。作者的感情充满喜悦,豪迈奋发,“须晴日”后红装素裹的壮丽景色。充满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下阕
的想象。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娇①作者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了哪些
艳、多姿多彩。你看,红日冉冉升起,内容?
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
茫,雪山巍巍,苍松翠柏,郁郁青青。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
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还看今朝。”显然,“江山如此多娇,3、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把景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是承上启下的色写得如此壮丽,除了以上表现手法过渡句。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之外,还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请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折腰”本来是找一找。
鞠躬、倾倒的意思,这里有赞颂、赞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美的意思,而它比“赞美”程度更深,试比高。”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手感情更强烈,更能体现出无数英雄为法,达到绝妙的意境主要有三方面因祖国的壮丽山河而倾倒之情。 素:(1)视觉因素。作者站得高,②“引”也是个领字,到底“引”出了哪看得远,山丘连绵起伏,远看的确有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 山舞原驰的动感。(2)精神因素。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作者意气风发,因而在他心目中,大成吉思汗。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自然也生机勃勃。(3)时代因素。
的人物,是无数英雄中的佼佼者,都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有雄才大略,立下了赫赫战功,对中在奋起抗日,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但也有不足,“惜”字委婉的批评了他
的精神。
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的欠缺。当然,5
他们的不足是由于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的,这里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③那么谁是真正的英雄?为什么这么说?
真正的英雄是今朝的“风流人物”,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
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自身。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
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这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④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⑤找出全词点明主旨的句子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点明了主题。 5、总结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 。 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
下阕转入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
流豪壮。
写长江的古诗全诗篇七
《古诗四首》
写长江的古诗全诗篇八
《古诗意境》
上一篇:一些霸气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