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口腔助理医师】
姻缘情感诗篇篇一
《《诗经》中的婚姻爱情诗赏析》
《诗经》中的婚姻爱情诗赏析
◎李敏
(武汉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与外语系
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表现婚姻爱情生活的诗在《诗经》中占有很大比重,不仅数量多.而且艺术成就较高,透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两千多年前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欢乐和挫折藕苦。充满坦诚,真挚的情感.关键词诗经婚姻爱情诗赏析
文章编号:1671—0703(2009)08-044.01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创作的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诗作也是曾出不穷。‘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表现婚姻爱情生活的涛在‘诗经》中占有很大比重,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反映男女相慕相恋,相思相爱的情歌,也有反映婚嫁场面,家庭生活等婚姻家庭诗,还有表现不幸婚姻给妇女带来痛苦的弃妇诗。‘诗经》中的爱情诗,广泛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欢乐和挫折痛苦。充满坦诚、真挚的情感,这些作品主要集中在“国风”之中,是《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精彩动人的篇章.
一、描写男女互相爱慕的诗
‘诗经》的第一篇诗‘周南・关雎》就是一首情诗,虽然写的是一位贵族青年对窈窕淑女的思慕,但感情是十分纯朴而美好的.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前三章表现了一个贵族青年对淑女的追求,和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心情。末二章,想象若能和她在一起,将要“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这种表现男女相互爱慕的诗,‘诗经》中还有不少.这首诗,写出的是百姓的心声,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千古不易的真理,自然的法则,由此可见‘周南・关睢》是一首表现男欢女爱的千古绝唱.
二、描写相恋过程的矛盾与烦恼的诗
‘蒹葭》是一首描写男女相恋过程中矛盾与烦恼的诗.“蒹葭苍苍,自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方。溯涸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萎萋,白露未唏。所谓伊人,在水之湄。……”这首诗主人公所追求的,是自己魂牵梦绕的意中人,因此不借一切代价去上下求索,不断追求。我们为诗中那位多情而又矜持,执着坚贞的爱情观所感动,发出由衷的赞赏之情。这位男子虽然与“在水一方”的意中人空间距离非常遥远,可心理距离却是十分接近.‘蒹葭》中的主人公为了自己心爱的人而上下求索,不管艰难险阻,矢志不渝,这是一种可歌可泣的坚贞和追求精神.
三、描写男女约会相思的诗
‘诗经》中描写男女幽期密约的诗以‘邶风・静女》最为生动活泼.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涛的第一章是写有一位闲雅而又美丽的姑娘,与小伙子约好在城墙角落会面,他早早赶到约会地点,心上人还没有出现,于是小伙子只能抓耳挠腮,徘徊原地。第二、第三两章写的是那位痴情的小伙子在城隅等候他的心上人时的回忆.第三章结尾可视为一种内心独自,整首诗把主人公的感情表现得细腻真挚.而‘郑风・
200
子衿》则是写女子对男子的思念,这个女子在城阙等待情人,终末见来,便独自踟躇徘徊,“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的咏叹,把相思之苦表现得如怨如诉,深挚缠绵.
五、描写男女对爱情专一的诗
描写对爱情的执著专一,如‘郑风・出其东l'-J).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缡衣綦巾。聊乐我员。……”<出其东门》抒写男子对意中的爱人忠贞不渝的感情,诗以城门云集的众多女子陪衬自己心中的爱人,尽管在东门之外,有美女如云,却能坐怀不乱,想到的仍是自己所爱的那个素衣女子。这也正是美丽的花几千万朵,最心爱的只有那一朵。本首诗以服饰代人,以色彩显形象,鲜明而突出,正是表现出心中情感的深刻.
六、描写男女爱情受阻的诗
有时对婚姻自由的追求,也会受到父母的干涉.如‘鄢风・柏舟》即是写一个女子要求婚姻自主遭到父母干涉时所发出的誓辞。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髡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l……”诗中这个女子如此顽强地追求婚姻爱情自由,宁肯以死殉情,呼母喊天的激烈情感,表现出她在爱情受到阻挠时的极端痛苦和要求自主婚姻的强烈愿望。孩子与父母之间会有冲突,最为常见的是为恋爱婚姻而发生的冲突。观念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在生活中,我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从传统、社会、他人那里接受各种支配着自己生活的观念,在观念的指导之下说话和行动。人们常说环境改变人,其实环境改变的是人的观念,是人对生活的看法和态度.因此,才会有《柏舟》这样的情况出现。
七、描写婚后家庭幸福生活的诗
‘诗经》中反映结婚和夫妻家庭生活的诗.虽不如情诗丰富。但也很有特色,如《周南・桃天》,诗人由柔嫩的桃枝、鲜艳耀眼的桃花,联想到新娘的年轻美貌,祝愿她出嫁后要善于处理与家人的关系。而‘郑风・女日鸡鸣》则写了一对夫妻之间美好和乐的生活。诗以温情脉脉的对话,写出这对夫妻互相警戒。互相尊重,互相体贴的感情。并相期以白头偕老的愿望.女日鸡鸣,士日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将翱将翔,弋凫与雁.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宣言饮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闯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幸福是什么?幸福的尺度便因人而异。有人觉得有健康才会幸福,有人觉得耍有很多很多的钱才是幸福,也有人觉得团圆才是幸福,各有各的追求,全都无可非议。但是我们要像诗中那样平淡中见真情,见幸福.“知足者常乐”是我们应该认真思索的.
9年第8期安徽文学
万方数据
据考,征婚源于英国。18世纪某年月日,一英国贵族女子登报征婚。此空前未有之事也,被视为“伤风败俗”,舆论哗然,其父其母惶惶,男士避之唯恐不及,无敢问津者。
该女子终身未嫁,忧郁而逝。若干年后,征婚女子其人其事已被淡忘。某年月日,一英国男子登报征婚。有女而愁嫁之父母们,纷纷代女应征,趋之若骛,于是,男子登报征婚盛行,而后,复有女子登报征婚盛行。
有女愁嫁,做为英国社会之大问题,由来已久,小说《傲慢与偏见》的作者所以因之一夜成名,就是因为她入木三分地描写了英国社会的有女愁嫁。
“社会的需要,恩格斯说过:是一切科学产生发展的原因和基础”,套用他的话:社会的需要,是登报征婚产生发展的原因和基础。
建国前,中国已有登报征婚者(以男性为多,女性绝少,怕人说是嫁不出去才征婚),上世纪80年代以来,登报征婚和婚介征婚比较流行起来,九十年代开始流行电视征婚,赵本山的小品《征婚》深受百姓的喜爱,进入21世纪开始流行网络征婚。
《诗经》中的婚姻爱情诗赏析
作者:
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李敏
武汉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与外语系,湖北·武汉,430079安徽文学(下半月)ANHUI LITERATURE2009,(8)0次
1.期刊论文 沈书枝 《诗经》中的爱情 -高中生之友(青春版)2010(7)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有305篇,另有6篇有目无辞,因此通常又称为"诗三百".<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其中的诗篇全部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合乐歌词,产生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等地.<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国风>是十五国的地方乐曲.<诗经>的内容,以题材论,我们大略可以将它们分为婚姻爱情诗、战争徭役诗、农事诗、宴饮诗、宗庙祭祀诗等.
2.期刊论文 张晶晶 浅谈《诗经》中的婚姻爱情诗 -青年文学家2010(7)
<诗经>是我国诗歌的源头,而其中的爱情诗更具有明显的特征,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经>中的爱情诗具有感情热切大胆,鲜明的民歌特色,强烈的抒情性,对爱情的执着追求等特点,这些特征对于中国的诗歌发展具有导向作用,自此我国抒情性文学便树立了其对于文学的主导作用.
3.期刊论文 张莹 从文化的角度解读《诗经》中的婚姻爱情诗 -大众文艺2009(14)
用文化的视角重审<诗经>中的婚恋诗时,发现<诗经>时代是人们较为开放健康的情爱观被封建礼教吞噬的过渡时期.
4.学位论文 李姝菱 上博简所评“终而偕”之诗与诗论研究 2009
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孔子诗论》有8支简文涉及到《关雎》等诗七篇,并总评之为“童而皆贤于其初者也”,本文立足于礼乐文化视野,综合运用训诂学、文献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结合七诗文本的解读,对相关诗论作出自己的研究,意为尽可能准确地释读《诗论》相关内容,为《诗经》学研究,以及全面客观认识先秦诗学的流变提供某种参考。<br>
本文对总评之语提出一个新的解读,即“终而偕(谐),贤于其初者也”,意为《关雎》等七诗中人物最终皆隋礼和谐或政治关系和谐,好于初时。《关雎》是婚姻爱情诗,君子初时违礼求女,终而改变为遵礼求女,情礼和谐,终好于初。《楞木》言君子得到机遇,其所得福禄增加,这说明其与“上级”关系和谐度终胜于初。《汉广》言男子初时对来历不明之女有好感,终理智,因礼不追之,情礼相谐,终好于初。《鹊巢》描述贵族之女依礼出嫁,初男方隆重迎女,终婚礼成功举行,礼情和谐,终好于初。《甘棠》中民众初不知礼,终因召伯之教而懂礼,情礼和谐,终好于初。《绿衣》中诗人初忧,终不困于忧,情礼相谐,终好于初。《燕燕》是一首伤别诗,最终主人公情礼和谐,好于其初恣情违礼时。解《燕燕》诗中“仲氏任只”之“任”为怀孕亦是新解。
本文链接:
下载时间:2011年1月28日
姻缘情感诗篇篇二
《情感导师-诗悦》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资深婚姻情感指导师
婚姻家庭咨询师
危机干预咨询师
重庆婚姻家庭咨询师协会会员
维情国际连锁集团“西南婚姻医院”成员
中国国际幸福关系研究员
重庆家里家外婚姻咨询中心情感专家
擅长领域:
在咨询领域从事多年婚姻情感咨询工作,对婚姻家庭有着自己独到的研究和处理方法。曾多次应邀参加两性心理相关治疗技术研究,和参加婚恋咨询高峰论坛、国内外专家交流会。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心理咨询的专业能力。2015年全国“家和工程”研讨会以“家和万事兴”为主题的特邀嘉宾。
擅长处理婚姻问题:
婚前婚姻辅导和预备,新婚中的磨合问题,夫妻沟通不畅、夫妻性格不合、夫妻性生活不和谐、夫妻关系冷淡倦怠、婆媳矛盾、家庭暴力、婚姻危情干预、婚外情问题、离婚问题等。
恋爱情感问题:
排斥情感、情感冷淡、不敢不想恋爱问题、恋爱失败、无法建立亲密关系的恋爱、多次恋爱失败造成的创伤处理、恋爱中情绪困扰疏导、遭遇背叛的恋爱等。 家庭问题:
婆媳矛盾、亲子教育、核心夫妻情感维护、如何重建和谐亲密家庭关系。 咨询成效:
多年的实践经验,为无助的咨客解决了他们在生活中情感中婚姻中遇到的棘手问题,从而积累了很多咨询案例,有丰富的处理经验。尤其在“夫妻情感维护、婚姻涉法维权、分离第三者、矫治外遇行为”等服务是独特有效的。做到离婚不吃亏、不后悔、不伤害的效果。
咨询理念:
真诚的沟通,不论你遇到什么情感困惑,都会得到深切的理解和接纳。运用哪种理论和咨询技术并不是最重要,我们用丰富的经验和一颗愿意帮助你的心来寻找出解决之道。你的心可以渐渐平静下来,因为通过我们的帮助你知道你的问题是可以得到解决的,从而重新面对今后的生活。
咨询QQ: 2090244300 手机:18623665388
姻缘情感诗篇篇三
《情感小诗》
往日风光
我从母亲的怀抱走来
可是岁月已经悄悄抹去了脸上妈妈的吻痕
我从童年走来
可是白发已经悄悄抹去了心里的那份纯真
我从农村走来
可是时光已经悄悄洗去了裤子上的泥土
…………
我们曾经那样的意气风发
虽然
现实悄悄的磨平了我们的棱角
可是
有一种挂念时时牵绊着我的心
有一种情怀
叫做
不忘往日时光
不要羡慕别人的成功
那是牺牲了安逸换来的
不要羡慕别人的才华 与君共忆
那是私底下努力换来的
不要羡慕别人的简单
那是对欺骗的豁达换来的
不要羡慕别人的成熟
那是经历了沧桑换来的
可以欣赏 不要羡慕
因为那都是别人应该得到的
你应该关心的是
你昨天付出了什么 得到今天
你今天付出什么
才会换来
你的明天
东凤锁寒伴早春
小鸟三两枝头跃
冰河欲醒青千树
日月相同境不同
杨柳隐隐着绿痕 老人亭台论古今 草芽冒露待生根 岁换新颜度年轮
幸福的时光,总是很短
漂泊的路程,总是太长
我将那朵透明的心事
雕琢成苏素美的诗行
不要畏惧路上的孤单
谁也不是你的永远
你又何曾是谁的唯一
总有爱,会陪你走下去
淡忘里,看岁月静好
浅遇中,有姻缘离散
沧海桑田,物是人非
不变的,是那份青涩的回忆
笑容,常在脸庞
感动,常在心间
一种陪伴,无言心暖
一种守望,无声心安
或许
太浓烈的感情
注定不会长久
坎坷红尘里
要的是一颗相知的心
或许
淡淡相伴,才是岁月的深情
贴心相守,才是最好的温暖
愿世间所有的真情
多年以后
都不再梦里寻欢
愿尘世里所有的有缘人
终能平凡相守
愿所有的所有
都能在生命中
都能在爱中
久别重逢
永如初见
人情是纸张张薄
贫在闹市无人问
不信你看宴中酒
门前拴上高头马 世事如棋局局新 富在深山有远亲 杯杯先敬富贵人 不是亲来也是亲
《增广贤文》
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 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谁人背后无人说,那个人前不说人。 人前背后 有钱道真语,无钱语不真; 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劝有钱人。 闹里有钱,静处安身。
姻缘情感诗篇篇四
《论李商隐悼亡诗对婚姻情感价值的新发现》
!"".年-月第!$卷第!期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23456728935565:5;<=4>;?@824A6?;2567;?;=>B27*!$,A2*!C64*!"".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论李商隐悼亡诗对婚姻情感价值的新发现
蔡
摘
燕
%’’""")
(曲靖师范学院中文系,云南曲靖
要:李商隐悼亡诗是创作主体对世俗婚姻生活的人伦价值、情感价值的重新发现和追悔,悼亡诗中亡者王氏
成为李商隐余生永恒的眷恋,从而使其对早年的浪漫追索兴味顿消。
关键词:李商隐;悼亡;显露;人伦价值;情感价值【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诗歌以情胜,具有深情绵邈的抒情特质,正如朱彝尊所言“情深于言,义山所独”。在这方面,其无题诗堪称典型,引发了人们研读探究的兴趣,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而李商隐的悼亡诗却未能享此殊荣。其实,在妻子王氏亡故后的)年间,李商隐直接间接发为悼亡的诗篇有-"多首,其情调之凄伤,数量之多,在古代诗史上实属少见,是其诗歌中难得的抒情佳作。正确评价这一部分作品,更能理解李商隐其人其诗。
一
要正确的评价李商隐的悼亡诗,首先要分析的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是李商隐夫妻的婚姻状况。以往论者大多注重李王婚姻与政治的关系,而对婚姻本体则大多以伉俪情深誉之,而悼亡诗也就是这种关
[$](/$$-0$$))系合乎逻辑的延伸。当我们采用文本细读
实非赋体,乃比兴寓言体。诗中女主人公,即作者
[!](/$..))
之化身。”争论本身就是意味深长的,按张
采田所言,寄内诗为何要晦其题?为何要写得如此似是而非、模糊难定?王氏在其诗中形象的飘忽不定,是否意味着情感上的倦怠和漠视?
另外,有些诗作中虽有忆内之情,但因与名宦之想缠绕而退居次要,如《思归》:“旧居连上苑,时节正迁莺。”思归之时,最让诗人忆念的是具有权力象征意味的皇家园林“上苑”,最能扣动诗人心弦的是暗含仕途迁转之机的“迁莺”时节,而妻子则自然退居次要。再如《蜂》:“青陵粉蝶休离恨,长定相逢二月中。”“青陵粉蝶”喻王氏,可见王氏于夫妻长期分隔的离恨幽怨,也可见出诗人对此离恨之不经意。联系全诗看,“家”乃为旧巢迢递,新巢难寄的退路而已。像这种忆内之情的退居,为社会所嘉许鼓励,也是为诗人所认同的。在《题汉祖庙》中诗人明确道:“乘运应须宅八荒,男儿安在恋池隍?君王自起新丰后,项羽何曾在故乡!”诗人是欲逐风波千万里,欲回天地人扁舟的。在这种男性政治神话情景中,女性(妻子)必然被忽略在外,并且这种忽略往为被赋之以神圣冠冕的名誉,这也是中国古代闺怨、思妇诗多产的原因。
还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李商隐深情绵邈的爱情诗绝大部分是无法编年的,这些诗作写于何时?又为何人而发?这已成为千古悬案。但从其生平来看,写于王氏亡故之后的可能性不大。从《王十二兄与畏之员外相访见招小饮时以悼亡日近不去因寄》与赴梓幕后的《属疾》、《病中闻河东公乐营置洒口占寄上》等诗作中可看出,悼伤后的李商隐
的方法重新研读李商隐与王氏相关的诗篇时,却不禁有了以下的质疑:
首先,李商隐对王氏有着婚前的深情浪漫的追慕,如《寄恼韩同年二首》、《韩同年新居饯韩西迎家室戏赠》等,有新婚时的缠绵相思:“且向秦楼棠树下,每朝先觅照罗敷”(《东南》),有悼亡后的凄凉感伤。而对婚姻生活中的王氏,感情则较为模糊。有些诗作也被认为是寄内诗,但争议较大,如
[!](/$!-!)
《夜雨寄北》有寄友寄内之争。而《无题》
(照梁初有情),冯浩认为是寄内诗,张采田袭冯浩之说,并引申出:“本集凡寄内之作,皆晦其题。”刘学锴、余恕诚先生在按语中的观点与此完全不同:“然以《无题》为寄内诗者,尚无其例。此篇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蔡燕($&%’#),女,云南曲靖人,云南曲靖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万方数据
—$$$—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卷
意绪极为萧索凄凉,再无早年《镜槛》、《曲池》等宴集诗中的心旌摇动、情不自禁。“今朝歌管属檀郎”,宴集中征歌逐舞的声色之乐早已不属于自己,所以常称疾托病推辞赴宴。这样来看,其爱情诗就只能写于王氏生前,其中,柳枝之事、玉阳恋情于就婚王氏之前,但玉阳恋情的抒写多为追忆笔调,也就是说,这段恋情的余绪可能延续至与王氏的婚姻生活中。另外,就婚王氏后,义山漂转幕府,出入贵家府第,与贵主姬妾“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情之。大中五年,%*岁的李商隐罢徐幕,此年春夏间妻王氏卒,卒前夫妇未及见面。大中十二年,%)岁的李商隐罢盐铁推官,未几病卒。也就是说,夫妻生活一共&(年。而在这&(年中,除了在母丧时闲居永乐和再入秘省,服阕入京,有几次难得的机会和王氏有过短期团聚以外,大部分时间是分居两地的。特别是会昌二年,李商隐丁母忧,夫妻难得朝夕厮守三年,而诗人却有“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又无人”(《春日寄怀》)的感叹。其中虽有事或无望相思又有多少是与李王婚姻生活的重叠?
以上的追问无意于对李商隐进行道德评价和谴责,诗人在古代文人中并不属于无行之列,相反,在对待女性态度上历来受到赞赏。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为其大量的悼亡诗提供一种不同以往的新的视域,而且这种追问并非毫无缘由,从其个体文化心理及社会风习背景来看都不是空穴来风。李商隐在本质上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在价值取向上有着明显的超越性,其充满热情的目光永远注目于未来,其生命追求的生存空间永远是相对于现实的高远境界。这种时空取向意味着对于世俗人伦庸常男女关系的疏忽,或者说诗人一旦进入世俗人伦庸常男女关系的抒写,其想象力可能就会受到极大的扼制,而王氏所意味的是绝对的此在时间和此岸空间。正如历史上的女人一样:细微、琐碎、重要,却不被重视,不被记录,不见经传,家庭生活的庸常足以淹没这一形象。所以“要到那些几乎没有灯光的历史长廊中去寻找,在那儿,幽暗朦胧的、忽隐忽现
地,可以看见世世代代妇女们的形象。”[!]("!#$)既使
是在一些涉及人伦关系的作品中,王氏也被诗人不经意的抹去,如《骄儿诗》中有骄儿的“美秀无匹”,有自己的衰谢沦落,却没有王氏存在的空间,与杜甫的《北征》比较,这一点就更为明显。
另外,在古代漫长的男权中心社会中,妻子这一人伦角色的文化负载是沉重的,“三从四德”、显示男性权威的参照物,也是一个任劳任怨为丈夫
奉献一切的牺牲者。”[%]("&%’)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妻
子并不是丈夫在情爱意义上恋慕的对象,只是母亲角色的延伸,而千种风情、万般声色便只能期待于歌妓、女冠甚或是非现实女性了。到这里,我们有必要对李商隐夫妇经历有一个大概的回顾:唐文宗开成三年,()岁的李商隐应博学宏词科,落选后赴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王茂元爱其才,以女妻
—&&(
万 方数据—家庭生活中,妻子并不是丈夫在情爱意义上恋慕的对象,她难以抚平诗人内心的仕进焦虑,更不能与、“月”构成良辰美景佳人佐酒的温柔之乡。
在这样的心理背景与文化背景下,王氏猝然去世的意义才真正显露出来:李商隐悼亡诗并不完全是其与王氏婚姻情感合乎逻辑的延伸,相反,它的写作,恰恰是创作主体对世俗婚姻生活的人伦价值、情感价值的重新发现、体验过程,在这种伴随着追悔和伤痛的发现体验中,王氏的形象如水下冰山一样逐渐浮现出来,成为李商隐余生永恒的眷恋。
二
传统悼亡诗的价值取向是对亡妇母性美德的颂扬。正如李贽所言:“夫妇之际,恩情尤甚,非但枕席之私,亦以辛勤拮据,有内助之益。若平日有如宾之敬,齐眉之诚,孝友忠信,损己利人,胜似今世称学道者,徒有名而无实,则临别尤难割也。何也?情爱之中兼有妇行妇功妇言妇德,更令
人思念耳。”[+]("%+)
元稹《遣悲怀》三首即为典型:
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这其中,悼祭对象换为母亲也是适合的。沿袭这一传统,李商隐悼亡诗中王氏形象也焕发着母性的光辉:王氏虽为“籍籍征西万户侯”(《韩同年新居饯韩西迎家室戏赠》)的千金,但为妻同样贤良艰辛。李商隐与王氏的婚姻,一开始就身不由己的陷入了党争的涡流,为诗人带来了“背恩”、“负义”的恶名,以致于沉沦幕府,梗泛飘零而无力自主,“贫贱夫妻百事哀”(元稹《谴悲怀》)。这其间的艰辛凄伤不独诗人承担,对于王氏而言则是“自嫁黔娄百事乖”(同上)。她不仅仅是一个与诗人相濡以沫的妻子,还是一位含辛茹苦的母亲,她的担子是双重的,既有体力上超负荷的支出,同时也有精神上的隐忍幽怨,而这一切,只能是在其亡故后,才突然浮出水面,让李商
“才命两相妨”的身世之慨,却也透露出在正常的“花”“七出”等都是以牺牲女性的权利和自由为代价的,“在男性文化空间里,妻子是一个符号,一个用以“顾我无衣搜画箧,泥他沽酒拔金钗。野蔬充膳甘
第#期蔡燕:论李商隐悼亡诗对婚姻情感价值的新发现
隐伤痛不已。如《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剑外从军远,无家与寄衣。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寒雪飘零、无人寄衣映现的却是往日习焉不察的温暖,寒夜入梦,家中的旧鸳机旁必是王氏的忙碌身影,与贺铸悼亡词《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中“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一样,一丝一缕凝结着对丈夫多少深情的关切。《杨本胜说于长安见小男阿衮》中有“寄人龙种瘦,失母风雏痴”,衮师是李商隐最疼爱的骄儿,“衮师注到对雪景的赏玩吟咏上,所以,对王氏的生离死别之痛仅以“龙山万里无多远,留待行人二月归”作安慰。而像“先知风起月含晕,尚自露寒花未开。”(《正月崇让宅》)这样的诗句,似乎表明王氏在与丈夫最后分别之时已知道自己病入膏肓,怕是将不久于人世,但面对怀着功名热望即将赴徐幕的丈夫,王氏再次遏止了倾吐的欲望,默默负重,孤立无助地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我骄儿,美秀乃无匹”是其沦落生涯的希望和安慰,而今才明白其美秀无匹的背后是王氏的辛勤操劳和拳拳爱心,失母的骄儿风采不再,惟余下令人心酸的“痴”和“瘦”。
这种母性的美德似乎还包括着另外一层含义:精神上的隐忍。面对着志在四海自以为前途无量的丈夫,妻子的艰辛和被忽略的痛苦到底有多大的言说空间?如前所言,妻子这一人伦角色的被忽略往往被冠以社会、事业、家庭这样一些神圣的名义。在这样的男性政治神话情景之下,妻子内心痛楚的倾吐完全丧失了合理性价值而必然地成为无谓絮叨,这就是女性黯然无语的历史境遇。王氏是深明于此的,《房中曲》一诗很能说明这一点:“蔷薇泣幽素,翠带花钱小。娇郎痴若云,抱日西帘晓:枕是龙宫石,割得秋波色。玉簟失柔肤,但见蒙罗碧。忆得前年春,未语含悲辛。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今日涧底松,明日山头蘖。愁到天地翻,相看不相识。”诗写罢徐幕归来,王氏已于此前亡故,这是一种遽然而至的悲痛,以至于含露蔷薇幻化为王氏哭泣的眼眸。娇儿年岁尚小,不谙世事,仍可酣眠到日上西帘,这一联与韦应物悼亡诗《出还》中“幼女复何知,时来庭下戏”,异曲同工。睹物思人,石枕、玉簟、锦瑟都在昭示着妻子曾经有过的青春、美丽、才情,在这种巨大的悲痛中,甚至当时被忽略而过的隐忍神情也得以浮出水面。辛不能靠语言倾吐,只能凭借幽柔的神色暗示。而今,这样的神色一经浮现就让诗人挥之不去、起坐不安。他必定是想到了来世,想到了来世对王氏的安慰和补偿,不然他不会产生“愁到天地翻,相看不相识”的忧虑。赴徐幕之前,诗人显然已感受到王氏的眷恋不舍和异常的伤感:“欲舞定随曹植马,有情应湿谢庄衣”、“关河冻合东西路,肠断班睢送陆郎”(《对雪二首》)。但是在“挺身东望心眼开”)的欣喜中,诗人的兴趣更多的是投
万
方数据三
当家庭生活的庸常、琐细随着王氏的亡故如潮水一般退去时,显露出来的不仅仅是王氏的母性美德,还有着女性的美质才情。也就是说,李商隐悼亡诗中王氏的形象不仅仅是封建家庭伦常意义上的女性形象,同时还是情爱意义、审美意义上的女性形象。如《李夫人》(其三):“蛮丝系条脱,妍眼和香屑。寿宫不惜铸南人,柔肠早被秋眸割。清澄有余幽素香,鳏鱼渴凤真珠房。不知瘦骨类冰井,更许夜帘通晓霜。土花漠碧云茫茫,黄河欲尽天苍苍。”这一组诗按冯浩言乃“借古以寓哀”的悼亡之作,用《汉书・外戚传》所记之事:“李夫人少而早卒,上思念不已,方士齐人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张灯烛,设帷帐,陈酒肉,而令上居他帐,遥望见好女子如李夫人之貌,还幄坐而步。又不得就视,上愈益相思悲感。”首联是亡妇的形貌描摹,上句是视觉形象,下句则转换为嗅觉形象,以花的馥郁芬芳喻王氏的眼眸摄人心魄之美,领联再言性的魅惑力。所以,冯浩推断:“盖妇人之美,莫
先于目。义山妻以此擅秀,于斯更信。[”!]("!#$%)
张
采田则针锋相对:“义山妻以此擅秀,则杜撰不根
矣。……且加义山妻以轻薄哉。”[!]("!#$%)其实冯浩
的推断并非“杜撰不根”,《房中曲》一诗有这样的诗句“枕是龙宫石,割得秋波色”。李商隐在悲痛中从龙宫石枕上幻化出的就是王氏流光溢彩的眼眸,只不过在正统士大夫眼里,这样的诗句更应该加之于歌妓一类的非婚女性角色之上,而用于妻子,显然悖于妻子的道德规范和母性尊严,破坏悼亡诗的严肃性,有“轻薄”之嫌。颈联同样是嗅觉形象,独处居室,缭绕不散的是亡妇遗留下来的。李商隐以香写王氏,不独此处,《夜冷》
中有“西亭翠被馀香薄,一夜将愁向败荷”。悼亡日久,王氏余香渐薄。而《正月宗让宅》中“背灯独共余香语”这样的句子,干脆就以“余香”代王
—!!$—
“未语”是言语上的隐忍,更是精神上的隐忍,悲(《偶成转韵》“秋眸”是一种重复强调,强调这种眼眸之美对男“幽素香”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卷
氏。以这样的笔法来写王氏,可谓“香艳”,与传统悼亡诗是有相悖之处的,但却在某种程度上与女性期望达成共谋。与李商隐同时代的女诗人龟玄机曾作《代人悼亡》:“曾睹夭桃想玉姿,带风杨柳认蛾眉。珠归龙窟知谁见,镜在鸾台话向谁。从此梦悲烟雨夜,不堪冷苦寂寥时。西山日落东山月,恨想无因有了期。”在抒写重心上与传统男性悼亡诗把对亡妇的追念痛悼之情建立在母性美德之上不同,与李商隐一样,言“言夭桃”、“玉姿”、“蛾眉”,重亡妇容颜姣好的描摹,都是对传统悼亡诗是当时已惘然”的感慨中,又何尝没有对当年疏忽的追悔呢?
四
李商隐悼亡诗中这种追悔伤痛之情是最令人黯然神伤的。如《银河吹笙》一诗,自清吴乔以下,对该诗颇多主悼亡之说,从诗中的意境及用典来看,此说较为准确。从意境而言,极似诗人其他的悼亡诗,“怅望银河吹玉笙,楼寒院冷接平明。重衾幽梦他年断,别树羁雌昨夜惊。月榭故香因雨价值取向的一种偏离。不仅仅把亡妇作为妻子、母亲这样的贤内助来追念,而是作为情爱意义上对男性具有魅惑力的女性来追恋,因而,像“鳏鱼渴凤珍珠房”这样的表白显得更为可信,而“不知瘦骨类冰井,更许夜帘通晓霜”的痛苦煎熬也更而真实动人。
在情爱视角中,亡妻形象的审美价值突显出来了,但这种美又因其永远的消逝而具有了一种凄幻色彩,从而与李商隐其他的抒情诗诗形成了一致的情调。如《李夫人》(其二):“剩结茱萸枝,多擘秋莲的。独自有波光,彩囊盛不得。”前两句起兴,茱萸可囊盛而随身佩戴,莲子也可贮之莲房,而逝去的王氏则如那草叶上波光莹莹的露珠,凄美如幻,虽有彩囊也难以盛而贮之了,就如蓝田烟影,可望而难及,已是美的幻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把《锦瑟》作为悼亡诗来读是再合适不过的了: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暧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对该诗,元遗山早就有“独恨无人作郑笺”的遗憾,对其诗旨,一千多年来聚讼纷纭。有清一代,识的主流。事实上,这两种说法是可以互相贯通的。主“悼亡说”者无法回避“自伤”的情绪,只是更突出悼亡的主题;主“自伤说”者也多不否定悼亡诗惯用笔法,悼亡之痛与身世之悲夹写,有时甚至借悼亡之酒杯,浇自己心中的块垒。可以肯定的是,写作此诗时,诗人的生命已接近尾声,回首来路,思忆甚多,但锦瑟华年的锦绣胸怀而今都如梦幻一场,这种深度幻灭的哀伤只有像望帝一样魂化啼血杜鹃把永恒哀歌唱给人间。而在这一曲哀歌的旋律之中,分明感受到对王氏追恋的如慕如怨、如泣如诉、如梦如幻。而在“此情可待成追忆,只
—""!
万 方数据—发,风帘残烛隔霜清。不须浪作缑山意,湘瑟秦箫自有情。”这里我们又看到了悼伤后的诗人在楼寒院冷的孤寒中终宵难眠,“孤鹤从来不得眠”(《西亭》),首联、颔联互为因果,当下的孤寒引发悼亡之情,或者是“重衾幽梦他年断”使其倍感现实的凄寒。颈联除了渲染这种情景之外,有着一种深深的怀旧情绪,如经雨残花重发的故香一样弥散开来。这种对往日夫妻之情的追忆,逼出了尾联的感慨。从用典来说,诗题及开头用银河之典,实已寓夫妻之缘。李商隐用此典故的《壬申七夕》、《壬申闰秋题赠乌鹊》、《七夕》等诗都与悼亡之情相关。:“王子晋善吹笙,七月七日乘白鹤于缑氏山头,举手谢时人面去。”“湘瑟”用湘夫人之典,“秦箫”用箫史弄玉之事。至此,此诗所抒为夫妻之情更为显豁。《相思》一诗有“肠断秦台吹管客,日西春尽到来迟”的句子,以“秦台吹管客’自喻抒写悼亡之情,也可旁证此说。因此,尾联应作这样的理解:湘瑟秦箫,各有匹配;伉俪情深,不须浪作仙情艳想,舍近求远,远离妻子儿女。进一步而言,正是当初沉溺于仙情艳想,才遮蔽了正常的夫妻之爱,有“劝君莫强安蛇足,一盏芳醪不得尝”(《有感》)之意。这是诗人在王氏猝然去世后的沉痛感慨和追悔。
王氏之死,使李商隐对其早年的浪漫追索兴味顿消。悼亡后赴梓幕,大约是府主柳仲郢看到他意绪萧索,哀感不已,曾打算送乐伎张懿仙给他,但被他婉言谢绝了:“某悼伤以来,光阴未几,……眷言息胤,不暇提携;或小于舒夜之男,或幼于伯喈之女,检瘐信苟娘之启,常有酸辛;咏陶潜通子之诗,每嗟漂泊。”(《上河东公启》)刘学锴、余恕诚先生注童到李商隐悼亡前后精神状态的巨大悬殊,王氏卒前一年在徐幕所作《偶成转韵》、《戏题枢言草阁》中有这样一些诗句:“且吟王粲从军乐,不赋渊明归去来”、“横行阔视倚公怜,狂来笔力如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悼亡说”和“自伤说”相互发明,渐成对该诗认“悼亡”是自伤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而这也是传统“缑山”之典出《列仙传》
第&期蔡燕:论李商隐悼亡诗对婚姻情感价值的新发现
牛弩”、“年颜各少壮,发绿齿尚齐”充满了盛年激昂之气,但悼亡后却有“年鬓日堪悲”、“官衔如画饼,面貌乏凝脂”、“懒沾襟上血,羞镊镜中丝”、“途穷方结舌”(《咏怀寄秘阁旧僚二十六韵》)等诗句,意绪极为悲凉,与徐幕时简直判若两人,冯浩认为义山“自后乃真绝望”是有道理的。丧妻之痛,甚至使他有了出家之想:“三年以来,丧家失道。平居忽忽不乐,始刻意事佛。方愿打钟扫地,为清凉山行者。”(《樊南乙集序》)因此,像“丛台妙妓,虽有涉于篇什,实不接于风流”(《上河东公启》)。这样的表白,在王氏亡故后是可信的。《李夫人三首》(其一):“一带不结心,两股方安髻。惭愧白茅人,月没教星替。”这一组诗当作于柳仲郢赠乐伎之时,前两句为起兴,单丝难以结成同心之结,只有两心相印才能成为佳偶。白茅人在原典中指能致幻的方士,此处代指柳仲郢,“惭愧”为多谢之意,“月没教星替”意谓府主所赠之伎虽声色俱佳,但与王氏相比却是星月之别,她们之间决难替代。从中可看出李商隐曾经沧海难为水的坚贞和忠诚,这不是薄行文人的一时心绪,而是现实的忠实践行,与元稹盟誓的显豁激烈和现实的放任形成强烈反差。
可以说,王氏以其永远消逝的方式使自己在婚姻、爱情、家庭中的价值如水下冰山一样显露出来,使李商隐在追忆夫妻往事感到弥足珍贵的同时,又感到寒入骨髓的阵阵刺痛。李商隐《无题》诗本来就有一种凄幻色彩,但在伤心欲绝之中尚有缠绵如歌,而悼亡诗则是生命之爱永远失落的绝望。死亡本身就是冰冷的墙,书写着生命的悲凉与无奈,同时也无情击碎诗人的痴情幻想。特别是悼参考文献:
[!]吴调公"李商隐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中华书局,
!$$%"
[’]费吉尼亚・伍尔夫"妇女与小说[(]"伍尔夫作品精粹
亡后与崇让宅相关的一组诗作,如《七月二十九日崇让宅宴作》、《昨夜》、《夜冷》、《西亭》等,情调上有一种彻骨森寒。崇让宅是李商隐的岳父河阳节度使王茂元在东都洛阳崇让坊的宅第,李商隐夫妇婚后曾在此居住。王氏亡故后,诗人重回崇让宅,意绪极为凄寒:“悠扬归梦惟灯见,
落生涯独酒
知。岂到白头长只尔?嵩阳松雪有心期。”浮生有如一场悲凉的梦幻,他甚至想到了入山学道。而《正月崇让宅》气氛阴冷,鬼气袭人:“密锁重关掩绿苔,廊深阁迥此徘徊。先知风起月含晕,尚自露寒花未开。蝙拂帘旌终展转,鼠翻窗网小惊猜。背灯独共余香语,不觉犹歌起夜来。”此时的崇让宅,不知何原因,久已无人居住,密锁重关,绿苔滋长,廊深阁迥,往日的歌管之乐已恍若隔世。诗人徘徊良久,惨然而眠,但蝙拂帘旌,鼠翻窗网,诡异的氛围使诗人辗转惊猜,加之对王氏思念至切,不禁背灯独向幽冥之境窃窃私语,甚至不觉唱起曲调凄凉的《起夜来》。这其间有一种对死亡冥界的倾心,与李贺的鬼诗意境极为相似。对王氏的追念的凄伤和生活的寂寥无疑缩短了诗人走向嵩阳“短松岗”的路程。
王氏之死,并不意味着李商隐夫妇关系的完结,而是在深刻意义上重新开始了。王氏形象在李商隐诗中频繁出现不在其生前而在其死后,生前的模糊、缺席和死后的虽死犹生、不在而在的鲜明对比是意味深长的,一方面透露出诗人情感心理上的悲凉不安,另一方面,也是理想主义诗人李商隐对世俗婚姻生活情感价值、人伦价值的重新发现和体验。这种发现和体验成为了其余生永恒的眷恋,并凝结为不朽的悼亡诗章。
[)]"翟世镜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王晓丽,刘靖渊"解语花[#]"河北人民出版社,
&++!"
[,]李贽"焚书卷二与庄纯夫,北京:中华书局,!$-,"
!"#$%&’"()$"’*+,-.*/,01"$"(&$*2-3-’*-45$6-’"4$7*8-9-:’7$,","/’11$’(-’"4;’:0-*
)(./01
()231454647089:419,;<=31>?@8:0A)@AA4>4,;<=31>B,,+++,)2310)
<=*71’37:C3D201>E31’57@4:5:@8131>235F4G4054FH3I408423514H<1F485901F31>01F4J748341G4@I:08830>401FK0A<453192440892AEH@8AF"L35F4G4054FH3I435235A3I4MA@1>0990G2:41901F0F490G2:419I8@:235408AE8@:0193G7<85<39,H23G224A7584K40A924F3II4841G45N4O9H441235A@K47@4:501F2357@4:5:@8131>235F4G4054FH3I4"
>-)?,14*:C3D201>E31;:@8131>924F4G4054FH3I4;84K40A;49213G0AK0A<4;4:@93@10AK0A<4
(责任编辑
万方数据
丁立平)—!!,—
姻缘情感诗篇篇五
《文学与婚姻爱情第二章第一节:诗经》
姻缘情感诗篇篇六
《03第三节《诗经》的爱情婚姻诗》
一、《诗经》婚姻爱情诗的内容 诗经婚姻爱情诗的内容非常广泛,可以说周代恋爱婚姻中的各个方面在诗经婚姻爱情诗中都有很好的描写。我们可以大致将其归纳为三个方面:(一)反映男女之间互相悦慕、爱恋、思念的爱情诗。 周代是一个礼教初设而古风犹存的时代,由于较少婚恋的禁忌,故而《诗经》中的爱情诗显得特别的自由活泼,既有“太初始判”的放纵恣肆,又有“天地元声”的朴丽天真。它们真实传达了少男少女的心声,生动再现了周代男女之间相恋相爱的世俗生活,其内容丰富而多彩。其中包括: ( 1 )男女之间互相的悦慕。如《郑风·出其东门》写一个男子对“缟衣綦巾”的意中人的情有独钟;《郑风·叔于田》中的那位女子则将自己爱慕的“叔”夸得勇武英俊、德才兼备、举世无双。 ( 2 )男女的欢会。如《郑风·溱洧》写上巳节时青年男女在春水涣涣、游人如织的溱水、洧水岸边,相伴游春,嬉戏谈笑;而《邶风·静女》则写在城隅约会时,女子对恋人的逗弄,男子对女子的深情。 ( 3 )男女之间真切深挚的相思。如《王风·采葛》用“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表达离别之时度日如年的相思之苦;《郑风·子衿》写;有的写求而不得的惆怅,如《秦风·蒹葭》等, ( 4 )有的写对婚姻爱情自由的追求,如《鄘风·柏舟》、《郑风·将仲子》等。(二) 描写男女结合的婚嫁诗 恋爱之后,便是结婚。《诗经》婚恋诗的第二方面内容是描写男女结合的婚嫁诗。这些婚嫁诗有的描写了结婚的仪式和场景,表达对新婚的祝贺和礼赞,如《召南·桃夭》,用鲜艳的桃花来烘托婚礼的热烈气氛,暗示新娘的美丽,又用桃自果实肥大、枝叶繁茂来比喻新娘给夫家带来的人丁兴旺、家业兴隆;有的表达了婚嫁中的欢乐、幸福、离别等各种情感,如《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邶风·燕燕》等。(三) 反映不幸婚姻弃妇诗 《诗经》婚姻爱情诗的第三方面内容是对不幸婚姻的悲叹,如《日月》中女主人公对自己婚姻不幸的哀叹,《氓》中的弃妇对自己悲惨命运的诉说。二、《诗经》的思想价值 《诗经》婚姻爱情诗的思想价值表现为它所表达的情感都是高尚、纯洁的,这标志着原始的性爱已经升华为情爱,它丰富了人类的情感世界。这些诗篇所表现的对情爱的热烈健康的追求、对情爱的高尚理解、对压抑爱情的文化氛围的反抗,都体现了周代人对爱情的严肃认识。三、《诗经》婚姻爱情诗的艺术价值 婚姻爱情诗是《诗经》艺术价值最高的部分之
一,其艺术成就 首先表现为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它真实地传达了男女之间深挚的感情,再现了周代社会婚姻爱情生活的情况。 其次,是特点鲜明的形象塑造。婚姻爱情诗虽然都是抒情诗,但是却通过直接的情感倾诉,塑造了许多鲜活生动的少男少女形象。少女的天真烂漫、窈窕妩媚、庄重矜持,少男的孔武有力、倜傥潇洒甚至嬉皮笑脸,都栩栩如生。如《静女》中“搔首踟躇”的少男。 再次,深含意蕴的景物描写 。《诗经》婚姻爱情诗的景物描写也颇具特色,其中多有兴寄,如《蒹葭》用凄清的秋景衬托求而不得的惆怅感伤,《桃夭》用绚烂的桃花暗示婚礼的热烈气氛和新嫁娘如花的美丽。这些具有象征意味的情景交融的抒情诗,含有婉转不尽的情蕴,对后世影响极大。 第四, 生动活泼的语言 。婚姻爱情诗多是民歌,其语言风格也非常生动活泼,明白如话,有很多诗篇即使今天读起来也毫不费力。如《郑风·溱洧》写男女间的调笑,《搴裳》写女子对男子的戏謔,都充满了生动活泼的民歌风味。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情韵悠深。
姻缘情感诗篇篇七
《浅析《诗经》中的婚姻爱情诗》
题目: 浅析《诗经》中的婚姻爱情诗
姓 名 :李波
系 (部): 中文系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指导教师 :张玲玲
2011年 4 月 20 日
浅析《诗经》中的婚姻爱情诗
摘 要
《诗经》是中华民族诗歌史上第一部诗歌选,是辉煌灿烂的中国诗歌的源泉。历朝历代解释、研究《诗经》的著作汗牛充栋。由于时代原因,其诗歌作品大多被当作政治教化的典籍而被用政治视角去解读。随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改变,《诗经》的研究视角也从单一走向多元,从人的自然情感出发,对《诗经》中的婚姻爱情诗进行研究,可以得到很多新的结论。《诗经》中的婚姻爱情诗从内容、艺术手法都有其鲜明的特色,同时也反映了2500年前古代先民两性爱情的审美观、文明化风俗等,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诗经》 婚姻爱情诗 爱情观 文化风俗 成就 影响
Marriage love within shallow Xi 《Book of Poetry 》 poem
ABSTRACT
《Book of Poetry 》 is the Chinese nation verse no 1 unit in history verse choose, is the source of Chinese verse of glorious glitter.In the past dynasties in the past interpretation, study the work sweat cow Chong of 《Book of Poetry 》 .Because of age reason, its verse work is regarded as the ancient works of political culture but be read with the political visual angle.Along with the changes of people's thought idea, the search visual angle of《Book of Poetry 》 is also diverse from single alignment, set out from the person's natural emotion, vs marriage love within 《Book of Poetry 》 poem progress search, can receive a lot of new conclusions.The marriage love poem in 《Book of Poetry 》 all has its fresh clear special feature from contents , art technicses and also reflected at the same time 2500 year ago ancient times first the esthetic sense, civilization of people sexual love turn customs etc. and have the profound impact on future generations.As to it's to carry on system study to have higher academic worth.
KEY WORDS: 《Book of Poetry 》 Marriage love poem Love view
Cultural customs Achieve Effect
目 录
前言„„„„„„„„„„„„„„„„„„„„„„„„„„„„„2
一、 《诗经》婚姻爱情诗的分类„„„„„„„„„„„„„„3
(一) 表现相恋相思、追求真爱 „„„„„„„„„„„„„„3
(二) 男女相爱约会诗„„„„„„„„„„„„„„„„„„„4
(三)婚姻场景的描绘对新婚的祝贺的婚嫁诗„„„„„„„„„„„5
(四)对婚姻的挽救悲叹和抗争的闺怨诗„„„„„„„„„„„„6
(五)对逝去爱人思恋的悼亡诗„„„„„„„„„„„„„„„„9
二、 《诗经》反映出周人情感状态及爱情观及社会风俗„„„„„„9
三、《诗经》中婚姻爱情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10
(一) 《诗经》中婚姻爱情诗中国文学史上独特的历史地位„„„„10
(二)《诗经》中爱情诗对于后代的巨大影响影响„„„„„„„„„12 结论„„„„„„„„„„„„„„„„„„„„„„„„„„„„14 参考文献„„„„„„„„„„„„„„„„„„„„„„„„„„14
前 言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表现婚姻爱情生活的诗在《诗经》中占有很大比重,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丰富。对《诗经》中婚姻爱情诗进行仔细分类有利于更加全面的研究《诗经》的婚姻爱情诗,得出新的结论。而大多数研究比较粗糙的对《诗经》婚姻爱情诗进行简单的分类,不利于具体的研究《诗经》婚姻爱情诗,本课题主要用列举法来论证。另外,还通过《诗经》婚姻爱情诗来探究其反应周人的情感状态和社会风俗,对婚姻爱情诗做进一步研究。最后,指出《诗经》中婚姻爱情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本课题旨在进一步深入对诗经婚姻爱情诗的研究,提高其文学价值。
姻缘情感诗篇篇八
《诗经时代婚姻观》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从西周初期(公元前1100)到春秋中叶(公元前600)约五百余年的诗篇。春秋时期,是中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而战国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始。因此《诗经》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的一个过渡时期,期间无论是社会体制还是人们的道德标准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爱情是文艺创作不变的主题,《诗经》也是如此,其中采集的诗篇大都是民间口传多以抒情为主。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诗经》中的几首作品了解一下当时人们的婚姻观念。
《诗经》的时代男女之间的爱情还不像后代那样深受封建礼教的压抑和束缚,因此《诗经》中的情诗中两情相悦自由恋爱的作品占有很大的比重,广泛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欢乐和挫折痛苦,充满坦诚、真挚的情感。《周南·关雎》就是写男子对女子的爱慕之情,表现了一个青年对淑女的追求,和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心情,想象若能和她在一起,将要“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这种表现男女相互爱慕的诗,《诗经》中还有不少。这种爱慕发展为两情相悦,便有了幽期密约,如《邶风· 静女》描写男女幽会: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一个男子在城之一隅等待情人,心情竟至急躁而搔首徘徊。情人既来,并以彤管、茅荑相赠,他珍惜玩摩,爱不释手,并不是这礼物有什么特别,而是因为美人所赠,主人公的感情表现得细腻真挚。虽然都是通过男子表现对于爱情的甜蜜与酸涩,但是也可以从侧面看出当时女子对于爱情同样是有着美好期盼的。
然而在《诗经》的时代,男女爱情虽不像后代那样深受封建礼教的压抑束缚,但已是“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齐风·南山》),婚姻的缔结必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谁违反了这一社会化的定格,便被视为叛逆的行为,便会为社会所不耻。从此可以看出,这一定格确实是奴隶社会甚或奴隶社会以前社会的产物,在奴隶社会这一定格即已纳入了婚姻道德的规范。这种联姻的途径是宗法社会的必然产物,它的弊端是婚姻缺乏纯粹爱情且没有自由,易造成婚姻不幸。《氓》中“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女主人公遇到自己心仪的男子,即使心中再喜欢他也必须要求男子通过“明媒”才能与他结成夫妻。反映当时女性即使自由恋爱了,婚姻仍然要受到限制。对婚姻自由的追求,同样也会受到父母的干涉,如《鄘风·柏舟》:“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这个女子如此顽强地追求婚姻爱情自由,宁肯以死殉情,呼母喊天的激烈情感,表现出她在爱情受到阻挠时的极端痛苦和要求自主婚姻的强烈愿望。从中也可以看出当时女性追求恋爱自由、自由婚姻的迫切愿望。
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诗经》反映婚姻不自由的诗篇中,呼唤婚姻自由的都是女性,虽然在客观上女性的不自由也意味着男性的不自由,但这种呼唤却无一出自男性之口,《氓》中男子“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甚至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究其因,“就在于妇女逐渐被剥夺了群婚的性的自由,而男性却没有被剥夺……凡在妇女方面被认为犯罪而要惹起严惩的法权及社会的一切后果,对于男子反视为荣耀,或在顶坏的场合之下,也不过当作道德上的小污点而泰然处之。”一夫一妻制实际上是建立在奴役妇女的基础上的,压迫愈甚,反抗愈烈;奴役愈甚,呼声愈强,这是自然的,所以我们可以说《诗经》中的女性的呼唤,正反映了她们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可见,她们的呼唤是被奴役、被压迫者的呼唤,是对不平世道的控拆,她们的呼声是值得注意令人同情的。可见当时妇女渴望忠诚专一的爱情婚姻。
从诗经中《氓》等篇可以看出,诗经时代女子追求真挚爱情,渴望自由婚姻,以及对于爱情坚贞不渝,对于家庭任劳任怨,希望得到同样回报,却事与愿违,导致身心疲惫痛苦不堪。然而妇女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受到不公平的对待以及困苦的根源所在,而是仅仅认为“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男子沉溺于爱情方可解脱,女子沉溺于爱情那就不可解脱了。实则不然,而是男子对于失败的婚姻在经济上以及道德舆论上都是可以受到弥补的。男子在婚姻上不满意了可以三妻四妾,甚至抛弃妻子,娶妻后又会有人“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而社会普遍舆论又“兄弟不知,咥其笑矣。”相反女子在婚姻上不仅倾尽所有,押上自己的财产、青春,如果婚姻失败将一无所有,甚至还要遭人耻笑。对于男子负心的原因女子也只是认为“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用比兴手法,比喻自己年老色衰,“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认为男子反复无常。把婚姻失败的原因归结到外貌、性格等方面,而不是在社会制度与道德标准上寻求问题的根本。但是,从《氓》的结局里不难看出,女主角还是令人敬佩的,一般古代的女人大多软弱无能,在受了丈夫的欺侮与背叛后,为了顾全妻子的地位,或沉默、或忍气吞声,委曲求全,不敢有自己的想法,更不敢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摆脱夫妻关系。而诗中的女主人公在沉浸过悲伤与痛苦之后,没有摇尾乞怜,她能想到任何事情总是有个止境,人不能永远生活在忍耐之中,要面对残酷的现实,最后选择与丈夫分开,毅然结束了这段已经扭曲的感情,在现在看来,说明她是一个很坚强,很理性,很有主见的女子,这是她与古代女子所不同的地方,也是她难能可贵之处,更是连现在很多女性都无法做到的。
世上没有不变的情感,只有在变化中不断更新和不断充实的情感。世上没有架在空中的爱情,只有在实实在在、平平淡淡的度日中生长起来的爱情。涉及夫妻关系的因素实在太多了。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牵一发动全身似产生连锁反应。这不单单是变不变心的问题,
也不单单是所谓女人独立的问题(男人同样也有独立的问题)。从今天的立场来看,仅仅以某种固定不变的观念来评判无限丰富、无限复杂的夫妻关系.简单地指责这不对那不道德,已经大大地落伍与僵化了。女性不能单纯的用外貌或者其他外在的东西去妄想把握婚姻,而是在思想上、学识上不断的充实自己,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水平,不轻视婚姻玩弄婚姻也不过分看重婚姻,做一名自尊、自强的新时代独立自主的新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