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口腔助理医师】
关于杨善洲的事迹篇一
《杨善洲事迹学习心得(共20篇)》
学习杨善洲事迹心得体会
泾川二中 潘麦琴
通过学习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让我看到了一位真正共产党人的斗志和情操
杨善洲同志一生以党的事业为重,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对党忠诚,对人民忠诚,具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几十年来,对党的事业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他30岁担任县级领导,39岁担任地委副书记,50岁担任地委书记,60岁退休后放弃舒适的晚年生活,毅然奔赴深山植树造林,当荒山变成林海后,又无偿将价值超过3亿元的大亮山林场移交给当地政府。
纵观杨善洲同志的一生,感触最深的是:他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有一心为民、扎根于民的公仆情怀,有鞠躬尽瘁、不懈奋斗的崇高境界,有大公无私、谈泊名利、乐于奉献的献身精神。这一切都是这位老共产党员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对我们是一种无形的鞭策。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正处在社会变革和转轨变型的环境中,新矛盾、新问题不断出现,意识形态出现多元化,诱惑也不断增多,部分人抵挡不住诱惑,信念开始动摇。此时,我们党推出这位忠以报国、诚以修身、勤俭自强、信以立业、德才兼备的时代楷模,很及时,也很有必要。
我们共产党员要认真学习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缅怀先进人物,更要传承和发扬他的信仰追求,并以此为标准来调整和找准自己
的人生航向。作为一名医务人员,我们应以病人的利益为重,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居民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自己的医疗事业,自觉地推动新医改方案的实施,推进医院的发展,把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内化于心、外践于行,用扎实的工作、敬业的精神、创业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来谱写一曲共产党员的生命之歌,留予后代吟唱!
学习杨善洲事迹心得体会
泾川二中 安 晴
最近,认真学习了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使我深有感触。我们要学习他始终如一的坚守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要学习他一辈子淡泊名利、地位,一辈子公而忘私、廉洁奉公,学习他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
他曾经是地委书记,是一个受人敬重的“大官”,退休之后完全可以享受许多人羡慕的安逸闲适的晚年,可他偏偏一头扎进家乡的荒山,用20余年的时间,用生命的余热把曾经荒山秃岭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绿色天地,为官30余载,他把全部的心血和热情都用在了为人民群众办事实上,回家的时间极少。他的小女儿在奶奶生病时,才第一次看到父亲回家,当时她已经8岁。他的老伴一直是农民,组织多次提出把他家人转为城镇户口,他坚决不同意:“我相信我们的农村能建设好,我们全家都乐意和农民同甘共苦建设家乡。”我们就是要像他那样,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不图名、不求利、不谋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一尘不染,坚持以德立身、以公处事、以廉树威,永葆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
他植树造林20余年,他遭遇了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到收获劳动成果的时候,他把价值超过3亿元的大亮山林场无偿移交给当地政府,自己不要任何报酬。这就是一位年逾八旬的老共产党员奉献的境界。他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甘为群众忘我奉献一生。他是群众心目中优秀共产党员的鲜活形象,他以感人的事迹,集中展
示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品质,树立了党员干部的光辉形象和时代风貌,是共产党员和老干部的优秀代表,是“创先争优”的突出典型,是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学习杨善洲同志,就要学习他无私奉献、淡泊名利的高贵品质。
作为一名基层的工作人员,我们应该以杨善洲同志为榜样,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利益观,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首先要爱岗敬业,艰苦奋斗。新农村指导员的工作是立足农业、面对农村、服务农民,就应该围绕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确定自己的定位,搭建党委政府与农民之间、城乡之间的桥梁,努力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力量。注定要安于平凡,淡泊名利,它的平凡才能创造出不平凡的事迹,没有悠闲自在的舒适和安逸,只有默默无闻的奉献,认真负责,必须像杨善洲一样,在一行,爱一行,千万不能坐在这儿,这山望着那山高。其次要像杨善洲一样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展示着一个新时期新农村指导员崇高的价值取向,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和发扬“扁担精神”,强化为三农服务宗旨,真心实意、一心一意地为农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才能使新农村指导员成为名副其实地沟通政府与农民的桥梁和纽带,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次,要学习杨善洲积极进取的精神,新农村指导员要树立既不屈服于艰难困苦,也不懈怠于富足安逸,胸怀全局、抢抓机遇、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坚定排除万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强信念,坚持在逆境中奋起,不消极、不沮丧,积极
进取,力争有所作为的态度。同时,要学习杨善洲甘于清贫、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要塑造不懈追求,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用社会主义荣辱观规范行为,用“扁担精神”激励工作热情,脚踏实地、艰苦奋斗,以服务三农为己任,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发展壮大、建功立业。
关于杨善洲的事迹篇二
《学习杨善洲先进事迹演讲稿》
“学习杨善洲先进事迹 争做优秀共产党员”演讲稿 老书记他走了,就像一个操劳了一生的老农民一样,走了„„身旁留下一顶草帽,一把砍刀,一支烟斗;身后留下一个依然需要刨土取食的家,家里有风烛残年的老伴,有每天上山种地、喂牛、打猪草的女儿女婿,有开着农用车跑运输的孙子们„„
他奋斗一辈子,掏心扒肺让老百姓的日子富起来,自己却两手空空而去,而把价值几个亿的森林送给了大山里的群众。一辈子的赤子之心,把生命最后的霞光,化为家乡大亮山上永恒的春天。
他,就是云南省保山市原地委书记杨善洲。
每次听到杨善洲这个名字,我都会被他恪守信念、清正廉洁,一心为民的崇高精神和共产党员始终如一的高尚情操深深打动。俗话说:“一个人一生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做好事”。“六十年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一辈子把党和群众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前面,一辈子淡泊名利、地位,一辈子公而忘私、廉洁奉公”,这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同志对杨善洲的评价。杨善洲同志用一辈子的时间,以对党的无限忠诚、对人民的无比热爱、对事业的无私奉献,为我们竖立起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杨善洲就是这样一个人——怀抱着一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热忱之心,几十年如一日,坚守着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他退休后,离岗不褪色,退休不忘本,主动放弃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带领家人
和群众义务植树造林22年,建成了5.6万亩、价值超过3亿元的林场,并无偿交给国家。杨善洲同志的这种平凡而又惊人的义举深深印证了“随时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牺牲一切”的铮铮誓言。
树立远大理想,是照亮青春岁月最灿烂的阳光。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正激励着我们新一代大学生村官胸怀祖国、立足农村,服务农民、奉献社会,发展农业、促进和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作为一名走进基层的大学生村官,杨善洲同志的事迹给了我最大的启示:无论是在机关还是在村里工作,都要一致用心对待,踏实苦干,努力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尽量的弥补自己的不足,在最基层的岗位上挥洒青春,奉献热情。从我选择做一名大学生村官开始,就意味着接受了艰难困苦的考验,选择了自己的追求,就意味着我要无怨无悔地拼搏下去。
农村工作,岗位很平凡,但这个平凡的岗位同时也是个大舞台,是施展才华的练兵场与历练人生的大学校。农村就是我的工作单位、农民就是我的服务群体、农业就是我自己的事业。杨善洲谦虚谨慎、求真务实、一心为民的精神时刻都激励着我,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要甘当小学生,积极地向村干部学方法、向党员学奉献、向群众学做人,从最基本的小事做起,深入基层了解掌握村情民意,为群众排忧解难,及时化解所在村的各类社会矛盾和冲突。通过各种机会锻炼提高,培养处理村级事务、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村官,我们要以杨善洲同志作为一面镜子,像
他一样扎根农村基层,与农民群众建立深厚的感情,在繁荣农村、发展农业、富裕农民的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如今,了解农民的苦与乐,读懂他们的期待后,杨善洲“无私奉献、淡泊名利”的理想信念已成为了我的追求,我要用青春岁月的实际行动来诠释自己“服务三农、造福百姓”的信念,要让自己的青春在基层工作中开出绚烂花朵。在扎扎实实的工作中,虽然我不能为老百姓亲自刷一面墙,挖一片地,上一片瓦,盖一间房,但是在新农村建设的大潮中用智慧带领老百姓取得实实在在的进步是我的责任,我希望通过不断地努力,在自己的“大亮山”上也能为老百姓留下一片青山绿水。
杨善洲同志用他的生命书写了“奋战一线、服务基层”的华丽篇章,“向杨善洲同志学习”这不仅应该是一句创先争优的口号,更将成为我们大学生村官践诺杨善洲精神的实际行动。在今后的工作中,让我们时刻以杨善洲同志为楷模,以身边的先进典型为榜样,努力学习,认真工作,真正做到“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同时要树立无私为民的价值观,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向杨善洲学习,活出青春的风采,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村官”是我坚定的信仰,也是对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细节,也是辉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轻胜马”的闲适从容,更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荡气回肠。
如今,杨善州老书记走了,他为官一生清贫去,留下身后青山绿,他的崇高精神和优秀品质将激励着我们永远去追寻!
关于杨善洲的事迹篇三
《学习杨善洲先进事迹PPT》
关于杨善洲的事迹篇四
《学习杨善洲先进事迹材料》
学习杨善洲先进事迹材料 杨善洲,从事革命工作近40年,曾担任保山地委领导近20年的地厅级干部,几十年如一日,两袖清风,清廉履职,忘我工作,一心为民,为了兑现自己当初“为当地群众做一点实事不要任何报酬”的承诺,退休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义无反顾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艰苦创业,一干就是22年,建成面积5.6万亩,价值3亿元的林场,且将林场无偿上缴给国家。
评价
胡锦涛 杨善洲同志是党员干部的学习楷模,是离退休老同志的优秀代表。他一辈子忠于党的事业,一辈子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他的模范事迹和崇高精神感人至深。每一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向他学习,自觉加强党性修养,自觉实践党的宗旨,努力做人民满意的好党员、好干部。
习近平 杨善洲同志六十年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一辈子把党和群众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前面,一辈子淡泊名利、地位,一辈子公而忘私、廉洁奉公。他的先进事迹和思想境界十分感人。他是老干部中突出的优秀共产党员。建议作为创先争优的重大典型予以宣传。 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他是党员干部的学习楷模,是离退休干部老有所为的优秀代表。广大党员、干部包括离退休老干部,要向杨善洲同志学习,争创优秀业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要学习他坚定信念、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让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在心灵深处牢牢扎根;学习他牢记宗旨、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一心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诚心诚意为群众谋利益;学习他鞠躬尽瘁、不懈奋斗的崇高境界,奋发有为、干事创业,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增光添彩;学习他大公无私、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艰苦奋斗、清正廉洁,自觉实践共产党人的人生价值和道德追求。
李源潮 我们要向杨善洲同志学习的内容很多,最重要的是学习他作为一个共产党人的追求。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一个共产党员一时按共产党人的觉悟办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按共产党人的觉悟办事。杨善洲同志就是一个一辈子按共产党人觉悟办事的共产党员。他用自己一辈子的先进行为,坚守了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刘云山 中央国家机关广大党员干部要模范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指示,带头向杨善洲同志学习,把对杨善洲同志的感动和崇敬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为实现“十二五”宏伟目标贡献智慧和力量。 白恩培 杨善洲同志六十年如一日,恪守信念,清正廉洁,一心为民,忘我工作。他始终如一地坚守着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始终如一地践行了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始终如一地发挥了老有所为的奉献精神,是我省老干部的优秀代表,是“创先争优”的突出典型,是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的学习楷模。望省委组织部、宣传部精心安排,结合“创先争优”深入开展向杨善洲同志学习活动。
杨善洲,男,汉族,1927年1月生,云南保山施甸人。1951年5月参加工作,1952年11月入党,原任保山地委书记,1988年退休,2010年10月10日因病逝世。
杨善洲同志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无论是在职期间还是退休以后,他始终把党和群众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前面,始终淡泊名利、地位,始终公而忘私、廉洁奉公。1988年退休后,他主动放弃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带领家人和群众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20多年,逐步建成了占地面积约5.6万亩的大亮山林场。2009年4月,他将活立木蓄积量价值超过3亿元的大亮山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给国家。
主要事迹(一) 坚守信念 绿染大亮山
人们真正体会到杨善洲造林之举的功德无量是在这场百年一遇的旱灾中。
2010年春天,已持续半年的干旱让云南很多地方群众的饮水变得异常困难,施甸县大亮山附近群众家里的水管却依然有清甜的泉水流出,他们的水源地正是大亮山林场。近些年,随着大亮山植被状况明显改善,山林的水源涵养功效得以很好发挥,附近村委会架起水管,将泉水从林场引到村里,通到各家各户,村民再也不用为吃水犯愁。受旷日持久的干旱影响,水管里的流水较之以往细小了很多,但足以让附近的村民心满意足,也让他们对杨善洲的功劳更加念念不忘:“多亏了老书记啊,要不是他,不知道现在会是什么样子。”
1988年3月,61岁的杨善洲从保山地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休,婉拒了时任省委书记普朝柱劝其搬至昆明安度晚年的邀请,执意选择回到家乡施甸县种树。20多年过去了,曾经山秃水枯的大亮山完全变了模样:森林郁郁葱葱,溪流四季不断;林下山珍遍地,枝头莺鸣燕歌„„
一位地委书记,为何退休后选择到异常艰苦的地方去种树?植树造林20余年,他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挑战?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让夕阳人生散发出炫目的光彩?
“给乡亲的承诺总得兑现”
担任地委领导期间,有乡亲不止一次找上门,让我为家乡办点事情。我是保山地区的书记,哪能光想着自己的家乡,但毕竟心里过意不去呀,是家乡养育了我。于是我就向他们承诺,等退休后,一定帮家乡办点实事。”关于种树,年逾八旬的杨善洲这样解释。
为了实现“帮家乡办点实事”的承诺,杨善洲把目光锁定在施甸县城东南44公里处的大亮山。杨善洲的家乡就在大亮山脚下的姚关镇陡坡村,儿时,母亲常带他到山上挖野菜、草药等到集市上卖。原来这里林木参天,当年大炼钢铁时大量砍伐树木,后来当地贫困农民又大规模毁林开荒,原本翠绿的大亮山变得山秃水枯,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周边十几个村寨陷入了“一人种一亩,三亩吃不饱”的困难境地。“再这么下去,子孙后代的日子可怎么过?”杨善洲忧心忡忡。
退休前,杨善洲到大亮山实地考察,家乡的人听说他要回来种树就劝他:“你到别处去种吧,这地方连野樱桃树和杞木树都不长。”然而,他还是来了,他以普通大山之子的身份带着一颗赤子之心回来了。退休当天,杨善洲背起铺盖,赶到了离大亮山最近的黄泥沟。翌日,大亮山国社联营林场正式挂牌成立,那天,他们人挑马驮把粮食、行李搬到离公路14公里远的打水杆坪子,临时搭建了一个简易棚安营扎寨。深夜,狂风四起,棚子被掀翻,倾盆大雨又不期而至,几个人只好钻到马鞍下,躲过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就这样,杨善洲带着县里抽调的几个同志开始了艰苦创业。
很多年之后,人们都还记得杨善洲初上大亮山时的情景。那时他住在用树杈搭起的窝棚里,脚上穿着草鞋,俨然是一个放牧的老人。后来,得益于省里的资金支持,林场终于盖了一排简易的油毛毡房,杨善洲和工人们在里面一住就是近10年。10年后,当他们用砖瓦平房取代油毛毡房时,破败不堪的油毛毡房已被四周的绿荫所掩盖。1999年11月,手提砍刀给树修枝时,杨善洲不幸踩着青苔滑倒,左腿粉碎性骨折,但半年后他又执意爬上了大亮山。从此,他再也离不开拐杖了。
2009年4月,杨善洲把自己用20年时间辛苦创办的大亮山林场的经营管理权,正式无偿移交给施甸县林业局。有人算过一笔账:大亮山林场共占地7.2万亩,其中5.8万亩华山松中有3万亩已郁闭成林,按1亩地种200棵树,一棵树按最低价30元计算,大亮山林场的活立木蓄积量价值已经超过3亿元。
这就是一位老地委书记帮家乡办的实事。
“没钱买苗木,只好去街上捡果核”
在杨善洲最早种树的山坡上,我们看到了一些造型优美的大树,很像巨型盆景。“盆景要是能长这么大就好了。”我和当地宣传部的同志开玩笑说。“算你说对了,这些树还真是盆景移栽过来的。”他们应道。啊?我惊讶地张大了嘴巴。
要把大亮山变成林海,需要大量的树苗,可没有资金去哪弄树苗呢?杨善洲可谓绞尽了脑汁。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每天和林工们带上工具,到处寻找树苗。树苗太缺了,以至于他不得不把平时种下的几十盆盆景也全部移种到大亮山上。这些原来摆放在家里的雪松、白梅、银杏,从此在山上尽情地汲取雨露和养分,自由自在地生长,如今这些庭院花木都已经成为挺拔的大树,成为装点大亮山的一抹别致的色彩。
最让人震撼的还不是这些巨型盆景,而是20年前杨善洲从街上捡回来的果核,如今已经成长为一大片繁茂的树林。
“当时没钱买苗木,怎么办呢,只好去街上捡果核。”拄着拐杖站在大亮山上最初种树的地方,杨善洲指着一大片林子说。在资金极其短缺的创业之初,捡果核育苗栽种成为杨善洲破解苗木困局的主要途径。每次回到城里,他就到马路上捡别人随意扔掉的果核,然后放到家里用麻袋装好,积少成多后便用马驮到山上。
原地委书记到大街上捡别人扔掉的果核,这在当时成为轰动保山地区的新闻。可是杨善洲不在乎,林场资金紧,省一个是一个。“可你是地委书记啊,在大街上捡别人吃剩的果核,大家会怎么想?”有人开导他。“那是他们的事,不花钱就能弄到种子,我觉得没有什么不好。”他说。
一次在街上捡果核时,杨善洲不小心撞到了一个小伙子的自行车上,小伙子大发雷霆,冲着老人破口大骂。旁边有人赶紧过来把小伙子拉到一边,告诉他那位老人就是原来的地委书记。小伙子顿时傻了,他怎么都不会想到这个毫不起眼的在他看来甚至有些卑微的老人会当过那么大的官。杨善洲却丝毫不理会旁边发生的一切,依然低着头自顾自地捡他的果核。每年的端阳花市是保山的传统节日,也是果核最多的季节。每每这个时候,杨善洲就会发动全场林工,一起到街上去捡果核。如今一个个小小的果核,都已在岁月轮回中演变成为一棵棵枝繁叶茂的果树。
“正是因为有老书记带着干,我们才能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中一步步挺了过来。”林场的工人说。
20多年前,初上大亮山的杨善洲头发只是灰黑,如今却已满头飘雪„„
“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
大亮山林场带给当地群众的好处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显现和显著起来。
创办林场之初,省林业厅、财政厅给大亮山林场拨付了100多万元,对杨善洲造林之举给予支持。当时,需要用钱的地方实在太多,慎重考虑后,杨善洲用这笔钱在大亮山修了一条18公里的林区公路,架起了5公里长的高压线,盖了一排简易的油毛毡房,并挤出7万元为附近的四平寨通了电。通路、通电为植树造林奠定了基础,也大大推动了当地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
大亮山林场最显著的社会效益表现在有效解决了当地群众的人畜饮水难题。场长董继军告诉我们:“林场现在承担着3个乡镇11个村委会70个村民小组2.5万人的饮水供给任务和两个糖厂的蔗区灌溉任务。”
我们来到了距离大亮山林场20多公里的陡坡村大柳水自然村,杨善洲就出生在这里。 “新中国成立前,因为饮水太困难,这里的村民婚丧嫁娶,用水都要纳入人情簿子。”老书记说。可是,走家串户后,我实在难以相信这个地方曾经饮水困难到那种程度,我们看到的情况是,各家各户都通了自来水管,拧开开关就有清泉汩汩流出。
大亮山林场采取的是“国社合作”营运模式,即由村社集体为单位出林地,由国家进行植树造林,产生的经济利润按一定比例双方分成。“这些年,大亮山林场都只是进行抚育型间伐,带给当地老百姓的经济效益不是很明显。2006年到2008年,林场共支付给村集体4万多元的分红。”董继军说。2006年,林场建起了一所木材加工厂,加工抚育间伐的林材。到2008年3年间,林场共支付给当地村民间伐林木、加工林材的劳务费超过了36万元。
不久前,施甸县政府用大亮山林场做抵押,贷款1.7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其中1亿元已经支付到位。
发端于大亮山林场的植树造林热情还波及到了更广的范围:“这些年,感觉整个施甸县的植树造林热情都在上涨。”穿行在林海中,县委宣传部的同志感慨地说。我们从林业部门了解到这样一组数据:1988年施甸县的森林覆盖率为17.1%,2009年提高到了44.8%。
在担任大亮山林场义务承包人的20年间,杨善洲接受的唯一报酬是:每月70元的伙食补助,1996年,随着物价上涨,林场将补助标准提高到了100元。2009年底,保山市委、市政府为杨善洲颁发特别贡献奖,并给予一次性奖励20万元。今年5月,杨善洲将其中的10万元捐给了保山一中,6万元捐给了林场和附近的村子搞建设。
“我只是在尽一名党员的职责,只要活着,我就有义务和责任帮群众办实事。”杨善洲说,“实在干不动了,只好把林场交还给国家,但这不是说我就退休了,有我力所能及的事,我还是要接着帮老百姓办,共产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
主要事迹(二) 穷尽一生 书写为民情
杨善洲自1950年把妻子迎娶进门以后,一心扑在工作上的他就再也没有时间去过妻子家。上世纪70年代末的一天,他的岳母到姚关去赶街,看到一辆汽车从街上过时听人提到
了女婿的名字,老人想上去和久未见面的女婿打个招呼,可一晃车子就直奔乡下去了。直到临终前,老人都没再见过自己的女婿杨善洲„„
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会“无情”和忘我到这种地步?从1955年任施甸区区委书记到1988年从保山地委书记岗位上退休,30多年的时间,他都在忙些什么?
与杨善洲谋面是在他的家中。老人穿着一件灰色的旧卡基布中山装,坐在一张枣红色的老式木沙发上。那一刻,让人感觉像是穿越时空,回到那久远的年代„„
“每次下乡,他都把锄头带在身边”
1965年的一天,一个头戴竹叶帽、脚穿草鞋的中年人出现在施甸县某人民公社,打听公社领导在哪里。接待的同志一看来了个老农,而领导正准备接待县委书记,就随口打发说领导不在。来人一听没作声,转身就去村子里面转悠了。过了约定好的时间,公社领导仍然没见到县委书记,仔细一打听才知道是接待员把县委书记当成老农给打发走了。这位县委书记就是杨善洲。
做过9年石匠、工农干部出身的杨善洲,当了保山地委书记,依然保持着淳朴的农民本色。他脸色黝黑,双手老茧,和农民一起锄田、栽秧,走家串户体察农民的困苦,给受冤屈的人主持公道,自掏腰包给困难户力所能及的帮助,下乡不给农民添负担,从来都自掏饭钱„„
“每次下乡,他都把锄头带在身边。”给杨善洲担任秘书11年,祝正光印象最深的就是杨善洲时常和农民群众一起下地干活。“那时他有一半的时间都在基层,每天天不亮,我们就出了地委大门,天黑之后才回来。地委开会都在晚上。”祝正光说,“书记一直认为,与农民群众一起劳动是了解基层、了解农民疾苦很重要的方式,和农民在一起了解到的情况最真实。”
1980年10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到保山考察。总书记提前抵达,地委的同志迅速到板桥公社去通知地委书记杨善洲,到了公社才发现,他正在田里头和农民一起插秧,裤腿挽到了膝盖上,猫着腰只顾忙碌,听到工作人员的喊声,他才回过神来,赶紧拔腿往回跑。“杨书记是换了衣服才去见胡耀邦总书记的,可他和农民一起插秧的事还是传到了总书记的耳朵里。总书记感叹说像杨善洲这么朴实的地委书记还真不多见。”祝正光说。
在杨善洲眼中,人民的事马虎不得。1988年,当时驻板桥汉庄的地委工作组接到板桥镇宗家山村杨春兰老人的申诉。老人去卖猪,半路上被人截住,一口咬定是老人偷了他的猪,并扯着老人来到了地委工作组要求主持公道。工作组负责处理此事的人轻信了对方的话,责令杨春兰立即将猪送还给对方,并罚款80元。老人含冤叫屈告到了工作组。杨善洲得知此事后,马上责成工作组与地委信访办公室的干部进行调查核实,并要求将处理结果报告他本人。经过认真核查,事情很快真相大白,原来杨春兰所卖的猪是别人偷了转卖给他的,他自己毫不知情。“我们处理的任何小事都可能是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马虎行事,不能伤了群众的心。”事后,工作组专门派人当面向杨春兰道歉,并赔还所收的罚款。
“老书记12岁失去父亲,陪着母亲艰难度日,从小就深深地体味到身为一个农民的诸多难处。因此他处处从农民的角度去理解农民,从农民的角度去思考怎样‘为民’,并从农
关于杨善洲的事迹篇五
《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学习材料》
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学习材料
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事业
——领悟杨善洲的事业观
在很多人看来,退休了就该好好休息了。可杨善洲却在退休后继续为事业奋斗着,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惦记着林场的一草一木,惦记着林场群众的林权证。是怎样的一种事业观,支撑着杨善洲六十年如一日地勤恳工作,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事业中去,视工作如生命?
杨善洲的答案很简单:“共产党员就应该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脱离群众,都不能损害人民的利益,要多为老百姓办事。” “喊哑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许多和杨善洲共事过的干部都有一个深刻的体会:杨善洲干什么工作都喜欢亲力亲为,冲在第一线。他在1975年1月的工作笔记里这样写道:“凡是农田建设上得快的单位,都有一条重要经验:领导上前线,亲自带着干。这是最有效的指挥。正如有的干部说:‘一天讲得磨破嘴,不如自己流汗水’、‘喊哑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这个体会很实在。不然的话,指标再先进,口号再好听,领导不下去,也是老和尚念经,自己念给自己听,群众是不感兴趣的。” 保山地区纪委原副书记吴发启至今还记得杨善洲买草鞋视察灾情的故事:那是1981年7、8月间,昌宁某乡一座水泥大桥被洪水冲垮。时任地委书记的杨善洲得知消息后,迅速赶到受灾现场。吴发启当时任保山地委办副主任,也跟随杨善洲书记一起到了现场。
“到现场察看灾情后,杨善洲转身去了供销社买了双草鞋。乡上的陪同人员和我都很纳闷,他买草鞋干什么?”吴发启告诉记者,“没等我们张口问清楚,书记已经从供销社走了出来,向灾情事发现场赶去。到了现场,他换上草鞋,沿着被洪水冲垮的庄稼地察看农田受灾情况。看着书记在漫过膝盖的水里走,我和乡上的工作人员不敢再在一旁站着,赶紧跟着他一起趟着洪水察看灾情。足足走了两公里,他才停下来,而此时,我们这些穿着胶鞋的随行人员的脚早已经被沙石硌得苦不堪言。”
曾任杨善洲秘书的杨兆华想起和杨善洲在35年前那场地震里一起救灾的故事,至今还有点后怕:“1976年龙陵地震以后,杨书记到腾冲指导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一天,刚到一个村委会,水还没来得及喝,几个农民就跑来报告说出事啦,上面有一个小塘坝溃坝了,有母女俩在山坡下种玉米,被泥石流卷走了。听说这个消息以后,老书记拔腿就往出事地点跑,我们也跟在他后面跑。到了一个地方,下面是悬崖,他一脚踩空差点掉下去。我当时在他后面,一把抓住他的皮带。但是他顾不上危险,还是继续往上走,赶着去看灾情。后来我跟他开玩笑说那次要不是我拉你一把,你就成‘烈士’了。”
人们都说,越穷的地方越能看到杨善洲,越险的地方越能看到杨善洲,他这辈子一直“不要命地在做事”,身先士卒,永远冲在最前面。因为杨善洲相信,只有这样干工作,群众才能信任你,群众才会拥护你。
“干工作不是做给上级看的”
保山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张培光至今还记得杨善洲对他说过的一句话:“我们干工作,不是做给上级看的,而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
他给记者讲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个故事:1985年,中央领导同志来保山视察,提出“增百致富”,杨善洲及时召开会议贯彻落实,成立五个工作组,分别到五县区进行调研,研究如何实现“增百致富”。张培光被派到腾冲组,为了完成增百致富的任务,他把往年没有列入农民收入的那部分列入了增百致富的收入里面。杨善洲知道后,严厉批评了这种做法。他说:“不要凑数字,要实事求是跟老百姓算账,要真正给老百姓带来富裕,要帮助老百姓找到一个致富项目,帮助老百姓发展产业,工作作风要扎实,不要图虚名。”张培光说,这件事对他后来的工作作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保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习超曾与杨善洲共事多年。在他的眼里,杨善洲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共产党人,不图虚名,不要表扬,最关心的是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在1987年地委召开的地县乡三级干部会上,杨善洲说:“领导干部看问题、想问题、做事情都要全面,不要只盯着万元户,也要看到贫困户。我们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也不能让困难户掉队,要帮助这些群众。”后来,地委就出台了《保山地区关于加快贫困地区发展的意见》。
杨善洲特别注重机关作风建设,反对公文旅行。杨习超记得:“他有
一次开会说,最近有些歪风不能继续下去了,地委行署就在一个院子里,门挨着门的,一步路的事情,文件从这里到那里送一下就可以了。但我们的部门之间却老死不相往来,文件都要送到收发室,在那里摆几天,再送到邮电局,在那里又摆几天,最后又回到机关大院。这是衙门作风、官僚主义,必须要改!”在他印象里,那是杨善洲用极少有的严厉口气批评大家,后来这种现象果然得到了有效地遏制。
“干任何事首先要赢得民心”
熟悉杨善洲工作风格的人都知道,他在保山地委工作期间,推广新技术都喜欢先办样板、树典型,找一个地方搞试验,等成功了再推广,而不是搞大呼隆、一哄而上,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施甸县委宣传部原部长孙中惠告诉记者:“杨善洲书记对我和我们这一代人影响最大的是他的工作方法。我1964年毕业后曾在施甸县委宣传组工作。由于50年代末期浮夸风盛行,群众对各级干部指导生产的能力不信任,加上三年困难时期的自然灾害,群众的生产生活比较困难。杨书记在1964年的三级干部会议上说,他要以办样板树典型的工作方法来指导群众、带动群众、影响群众。”
孙中惠记得,当时县委在甸阳镇罗街建起了40亩的样板田,引进了“稻麦杂交”和“西南175”两个高产品种。由于试验田靠近城郊的大路边,从栽插一直到收割都做给群众看,现种现割现收现脱粒现场计算产量,甚至架起锅现场煮给农民吃。群众直接感受到这两个新品种在产量、口感上的优越性。通过典型示范,群众打消了疑虑,之后的几年,在保场、董家村、迎将村这两个品种推广种植达上万亩。
“这则事深深教育和影响了我后来的工作方法,就是做群众工作首先要赢得民心,要用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例来教育和影响群众,千万不能乱干硬上、违背民意。几十年来我照着杨书记的这种工作方法去指导工作,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孙中惠说。
云南省原副省长黄炳生曾与杨善洲共事多年,他说:“杨善洲跟我讲过一件事,保山要发展蚕桑,但那时候粮食比较困难,尽管补了钱,农民还是不想种,还是把苗丢了,所以首先要让农民接受,不要先补这个补那个,效果
不大。这对我之后制定政策有很大的启发。”
杨善洲曾说:“群众的任何小事都是事关自己切身利益的大事,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马虎。”正因如此,他坚持把为人民服务当成自己的毕生事业,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赢得了人民的尊重、爱戴和拥护。
出与党员干部身份不符的事情,从而在思想上去掉一些庸俗的东西,在行动上拿出全新的作风,无愧于党员、党的干部这些光荣称号。
杨善洲在不在位都要为党和人民干事的精神,是共产党人事业观的集中表现。学习和实践他这种崇高精神,能够促使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干出一些实实在在、群众称道的实绩,也能够使我们的生命变得更加充实和幸福。
(作者单位:陕西省麟游县纪委)
把党员身份看得无比重要(学习杨善洲体会文章)
陈 峰
每个人在不同场合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身份。杨善洲最看重的是共产党员身份。杨善洲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甚至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都对自己的使命念念不忘,“我只是在尽一名党员的职责,只要活着,我就有义务和责任帮群众办实事,共产党员的身份永远不退休。”
有诺必践,有诺必行,让我们看到共产党员诚信亲民的形象。探究背后的深意,依然是一名共产党员崇高理想信念的力量。杨善洲把信守承诺作为共产党员的一个起码标准、作为人生的信条来要求自己。答应群众的每一件事,他都要亲力亲为,付诸实践。
“把党员的身份看得无比重要,把人民群众利益当成至上选择”,或许,这就是对杨善洲世界观、人生观、事业观的解读。或许,从这里可以找到理解杨善洲崇高行为的“钥匙”:退休后二十二年如一日植树造林、主动掏钱为群众治病、卷起裤子下田干活、奖励费几乎全额捐出、当了一辈子官却依然贫穷。
从杨善洲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可以看出,对于党性的锤炼和考验,不一定非要经过战火的洗礼,和平时期也可以;真心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不一定非
要成为大官,普通党员也可以;赢得群众信任的,不一定非要办大事,办好日常生活小事也可以。由此可见,杨善洲不是遥不可及的先进典型,他就在普通党员中间。学习杨善洲,除了领导干部,普通党员也可以有大作为!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委组织部)
创先争优的生动教科书
——中央组织部举办杨善洲先进事迹报告会侧记
本报记者 姜 洁
他贫穷,粗茶淡饭,衣着简陋,一生没有任何积蓄;他富有,两袖清风,表里如一,雪中送炭出手大方;他固执,执着造林,心无旁骛,老牛拉车不回头;他豁达,淡泊名利,安贫乐道,草帽挨乌纱,平凡铸伟大;对于家人的不理解,他说“忠孝难两全,家国难兼顾”;对于人们的不理解,他说“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
3月4日下午,一阵阵雷鸣般的掌声不时在中央组织部三楼报告厅响起。随着杨善洲先进事迹报告团5位成员饱含深情的讲述,这位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的感人故事,深深地打动了台下500多名在职干部和100多名离退休老干部的心。
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和大家一起坐在台下听报告,他动情地说:“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是党员干部的一本生动教科书。他用一生回答了入党为了什么、当干部干些什么、身后给人民和后代留下什么。杨善洲同志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给所有党员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留下了一面镜子,让我们对照自己应该如何为政、如何干事、如何做人。我们中组部的每一个同志,都要以杨善洲同志为榜样,坚定信念、牢记宗旨,无私奉献、创先争优,努力做一个让党和人民满意的组工干部。”
今年已经80岁的离休干部、中组部干部教育局原局长丁才源说:“杨善洲的事迹让我这个和他差不多大岁数的离休干部很受震动。从他身上我领悟到,任何一名共产党员,即使离开了工作岗位,理想信念也不能离退休,创先
关于杨善洲的事迹篇六
《杨善洲先进事迹报告会心得》
学习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最近,认真学习了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使我感触很深。
1988年4月,杨善洲同志从保山地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下来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施甸大亮山艰苦创业,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年,建成了面积8万亩、价值1亿多元、完全成材后价值可达3亿元的林场,并将林场无偿移交国家。杨善洲同志曾先后被评为省、市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全国老有所为先进个人,被授予“全国十大绿化标兵提名奖”、“环境保护杰出贡献奖”、“中华环境奖提名奖”等荣誉称号。
杨善洲同志一生爱国爱党,无私奉献,事迹感人。
学习杨善洲同志,就要学习他永葆本色、矢志不移的坚定信念。杨善洲同志入党六十年来,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把“随时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牺牲一切”作为自己的铮铮誓言,时时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自己。他坚信共产主义,牢记党的宗旨,立场坚定、意志坚强,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向杨善洲同志学习,就是要像他那样,树立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理念,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始终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以坚定的信念展示共产党员的风采。
学习杨善洲同志,就要学习他无私奉献、淡泊名利的高贵品质。杨善洲同志担任保山地、县主要领导长达三十余年,但从未为妻子孩子捞上一册“农转非”的户口本,没有给家里盖上一间像样的房子。他常对家里人说:过日子,吃处有个锅,睡处有个“窝”就行。他把价值3亿元的林场无偿移交给施甸县政府,县里要奖励他10万元,他坚决不要;市委、市政府奖励他20万元,他又把大部分作为捐资助学等捐献了出去。向杨善洲同志学习,就是要像他那样,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不图名、不求利、不谋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一尘不染,坚持以德立身、以公处事、以廉树威,永葆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
学习杨善洲同志,就要学习他艰苦朴素、苦干实干的优良作风。杨善洲同志穿着朴素的服装走上各级领导岗位,仍以普通群众的心态往来其间,以赤诚之心对待群众。向杨善洲同志学习,就要像他那样,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以一团火的激情,脚踏实地,扑下身子,努力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要求的业绩。 学习杨善洲同志,就要学习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革命精神。盛年时期,他废寝忘食,夙兴夜寐,忘我工作;年事已高仍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退休后把植树造林作为为党为人民服务的又一新起点。出于对他几十年卓著成绩的褒奖和关心,省委曾让他到昆明居住,并到省人大常委会工作,但他婉言谢绝,把“我要回家乡施甸种树,为家乡百姓造一片绿”一句话说得铿锵有力。向杨善洲同志学习,就要像他那样,永葆锲而不舍的精神,活到老学到老、拼搏到老、奉献到老,把毕生献给党和人民的事业。
杨善洲同志的事迹告诉我们,我们必须要有顽强的意志,必须只争朝夕,从点滴做起,不能好高骛远,立足岗位,脚踏实地,端正心态,勤勉敬业。要培养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怕挫折,投身艰苦岗位锻炼身手,承担挑战性工作增长才干。要保持创新锐气,在工作岗位上大胆探索、创新创造。要养成勤学习、多读书、善探究、爱思索的好习惯,不断丰富知识,开拓视野,提高综合素质。要自觉向实践学习,在实践中更新思维、开阔眼界,在实践中磨炼意志、学会忍耐,成长为知识丰富、技能精湛、视野开阔、爱岗敬业的有用之才。
“ 恪守信念,清正廉洁,一心为民,忘我工作……始终如一地坚守着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始终如一地践行了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这是杨善洲老书记最本质的精神所在,学习老书记就要进一步加强党性修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学习杨善洲同志,就要学习他牢固树立正确的地位观、权力观、利益观,不计名利得失,不计荣辱进退,做一名无私奉献、一身正气的好党员。
杨善洲同志用毕生精力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忠贞不渝地坚守了一名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他一辈子不为权力所累、不为地位所累、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私情所累,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公仆本色。
杨善洲同志六十年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一辈子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一辈子淡泊名利、地位,一辈子公而忘私、廉洁奉公。他恪守信念,一心为民,忘我工作,始终如一地坚守着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始终如一地践行了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始终如一地发挥了老有所为的奉献精神,以感人的事迹,集中展示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品质,树立了党员干部的光辉形象和时代风貌,是共产党员和老干部的优秀代表,是“创先争优”的突出典型,是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市委认为,深入学习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品质,对于加强当代党员干部思想道德修养,增强广大党员干部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增强各级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推动保山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市委决定在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中,广泛开展向杨善洲同志学习的活动。
作为新时期的党员教师,我们应该以杨善洲同志为榜样,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利益观,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刻苦学习,不断创新,为国家的教育事业而不懈努力,为党的事业甘于奉献自己的一切的精神。“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关于杨善洲的事迹篇七
《杨善洲先进事迹及个人简介》
《杨善洲先进事迹及个人简介》
坚守信念 绿染大亮山
--记保山市人大代表、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
人们真正体会到杨善洲造林之举的功德无量是在这场百年一遇的旱灾中。2010年春天,已持续半年的干旱让云南很多地方群众的饮水变得异常困难,施甸县大亮山附近群众家里的水管却依然有清甜的泉水流出,他们的水源地正是大亮山林场。近些年,随着大亮山植被状况明显改善,山林的水源涵养功效得以很好发挥,附近村委会架起水管,将泉水从林场引到村里,通到各家各户,村民再也不用为吃水犯愁。受旷日持久的干旱影响,水管里的流水较之以往细小了很多,但足以让附近的村民心满意足,也让他们对杨善洲的功劳更加念念不忘:"多亏了老书记啊,要不是他,不知道现在会是什么样子。"
1988年3月,61岁的杨善洲从保山地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休,婉拒了时任省委书记普朝柱劝其搬至昆明安度晚年的邀请,执意选择回到家乡施甸县种树。20多年过去了,曾经山秃水枯的大亮山完全变了模样:森林郁郁葱葱,溪流四季不断;林下山珍遍地,枝头莺鸣燕歌…… 一位地委书记,为何退休后选择到异常艰苦的地方去种树?植树造林20余年,他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挑战?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让夕阳人生散发出炫目的光彩?
"给乡亲的承诺总得兑现"
"担任地委领导期间,有乡亲不止一次找上门,让我为家乡办点事情。我是保山地区的书记,哪能光想着自己的家乡,但毕竟心里过意不去呀,是家乡养育了我。于是我就向他们承诺,等退休后,一定帮家乡办点实事。"关于种树,年逾八旬的杨善洲这样解释。
为了实现"帮家乡办点实事"的承诺,杨善洲把目光锁定在施甸县城东南44公里处的大亮山。杨善洲的家乡就在大亮山脚下的姚关镇陡坡村,儿时,母亲常带他到山上挖野菜、草药等到集市上卖。原来这里林木参天,当年大炼钢铁时大量砍伐树木,后来当地贫困农民又大规模毁林开荒,原本翠绿的大亮山变得山秃水枯,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周边十几个村寨陷入了"一人种一亩,三亩吃不饱"的困难境地。"再这么下去,子孙后代的日子可怎么过?"杨善洲忧心忡忡。
退休前,杨善洲到大亮山实地考察,家乡的人听说他要回来种树就劝他:"你到别处去种吧,这地方连野樱桃树和杞木树都不长。"然而,他还是来了,他以普通大山之子的身份带着一颗赤子之心回来了。退休当天,杨善洲背起铺盖,赶到了离大亮山最近的黄泥沟。翌日,大亮山国社联营林场正式挂牌成立,那天,他们人挑马驮把粮食、行李搬到离公路14公里远的打水杆坪子,临时搭建了一个简易棚安营扎寨。深夜,狂风四起,棚子被掀翻,倾盆大雨又不期而至,几个人只好钻到马鞍下,躲过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就这样,杨善洲带着县里抽调的几个同志开始了艰苦创业。
很多年之后,人们都还记得杨善洲初上大亮山时的情景。那时他住在用树杈搭起的窝棚里,脚上穿着草鞋,俨然是一个放牧的老人。后来,得益于省里的资金支持,林场终于盖了一排简易的油毛毡房,杨善洲和工人们在里面一住就是近10年。10年后,当他们用砖瓦平房取代油毛毡房时,破败不堪的油毛毡房已被四周的绿荫所掩盖。1999年11月,手提砍刀给树修枝时,杨善洲不幸踩着青苔滑倒,左腿粉碎性骨折,但半年后他又执意爬上了大亮山。从此,他再也离不开拐杖了。
2009年4月,杨善洲把自己用20年时间辛苦创办的大亮山林场的经营管理权,正式无偿移交给施甸县林业局。有人算过一笔账:大亮山林场共占地7.2万亩,其中5.8万亩华山松中有3万亩已郁闭成林,按1亩地种200棵树,一棵树按最低价30元计算,大亮山林场的活立木蓄积量价值已经超过3亿元。
这就是一位老地委书记帮家乡办的实事。
"没钱买苗木,只好去街上捡果核"
在杨善洲最早种树的山坡上,我们看到了一些造型优美的大树,很像巨型盆景。"盆景要是能长这么大就好了。"我和当地宣传部的同志开玩笑说。"算你说对了,这些树还真是盆景移栽过来的。"他们应道。啊?我惊讶地张大了嘴巴。
要把大亮山变成林海,需要大量的树苗,可没有资金去哪弄树苗呢?杨善洲可谓绞尽了脑汁。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每天和林工们带上工具,到处寻找树苗。树苗太缺了,以至于他不得不把平时种下的几十盆盆景也全部移种到大亮山上。这些原来摆放在家里的雪松、白梅、银杏,从此在山上尽情地汲取雨露和养分,自由自在地生长,如今这些庭院花木都已经成为挺拔的大树,成为装点大亮山的一抹别致的色彩。
最让人震撼的还不是这些巨型盆景,而是20年前杨善洲从街上捡回来的果核,如今已经成长为一大片繁茂的树林。
"当时没钱买苗木,怎么办呢,只好去街上捡果核。"拄着拐杖站在大亮山上最初种树的地方,杨善洲指着一大片林子说。在资金极其短缺的创业之初,捡果核育苗栽种成为杨善洲破解苗木困局的主要途径。每次回到城里,他就到马路上捡别人随意扔掉的果核,然后放到家里用麻袋装好,积少成多后便用马驮到山上。
原地委书记到大街上捡别人扔掉的果核,这在当时成为轰动保山地区的新闻。可是杨善洲不在乎,林场资金紧,省一个是一个。"可你是地委书记啊,在大街上捡别人吃剩的果核,大家会怎么想?"有人开导他。"那是他们的事,不花钱就能弄到种子,我觉得没有什么不好。"他说。
一次在街上捡果核时,杨善洲不小心撞到了一个小伙子的自行车上,小伙子大发雷霆,冲着老人破口大骂。旁边有人赶紧过来把小伙子拉到一边,告诉他那位老人就是原来的地委书记。小伙子顿时傻了,他怎么都不会想到这个毫不起眼的在他看来甚至有些卑微的老人会当过那么大的官。杨善洲却丝毫不理会旁边发生的一切,依然低着头自顾自地捡他的果核。每年的端阳花市是保山的传统节日,也是果核最多的季节。每每这个时候,杨善洲就会发动全场林工,一起到街上去捡果核。如今一个个小小的果核,都已在岁月轮回中演变成为一棵棵枝繁叶茂的果树。
"正是因为有老书记带着干,我们才能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中一步步挺了过来。"林场的工人说。 20多年前,初上大亮山的杨善洲头发只是灰黑,如今却已满头飘雪……
"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
大亮山林场带给当地群众的好处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显现和显著起来。
创办林场之初,省林业厅、财政厅给大亮山林场拨付了100多万元,对杨善洲造林之举给予支持。当时,需要用钱的地方实在太多,慎重考虑后,杨善洲用这笔钱在大亮山修了一条18公里的林区公路,架起了5公里长的高压线,盖了一排简易的油毛毡房,并挤出7万元为附近的四平寨通了电。通路、通电为植树造林奠定了基础,也大大推动了当地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
大亮山林场最显著的社会效益表现在有效解决了当地群众的人畜饮水难题。场长董继军告诉我们:"林场现在承担着3个乡镇11个村委会70个村民小组2.5万人的饮水供给任务和两个糖厂的蔗区灌溉任务。"
我们来到了距离大亮山林场20多公里的陡坡村大柳水自然村,杨善洲就出生在这里。"新中国成立前,因为饮水太困难,这里的村民婚丧嫁娶,用水都要纳入人情簿子。"老书记说。可是,走家串户后,我实在难以相信这个地方曾经饮水困难到那种程度,我们看到的情况是,各家各户都通了自来水管,拧开开关就有清泉汩汩流出。
大亮山林场采取的是"国社合作"营运模式,即由村社集体为单位出林地,由国家进行植树造
林,产生的经济利润按一定比例双方分成。"这些年,大亮山林场都只是进行抚育型间伐,带给当地老百姓的经济效益不是很明显。2006年到2008年,林场共支付给村集体4万多元的分红。"董继军说。2006年,林场建起了一所木材加工厂,加工抚育间伐的林材。到2008年3年间,林场共支付给当地村民间伐林木、加工林材的劳务费超过了36万元。
不久前,施甸县政府用大亮山林场做抵押,贷款1.7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其中1亿元已经支付到位。
发端于大亮山林场的植树造林热情还波及到了更广的范围:"这些年,感觉整个施甸县的植树造林热情都在上涨。"穿行在林海中,县委宣传部的同志感慨地说。我们从林业部门了解到这样一组数据:1988年施甸县的森林覆盖率为17.1%,2009年提高到了44.8%。
在担任大亮山林场义务承包人的20年间,杨善洲接受的唯一报酬是:每月70元的伙食补助,1996年,随着物价上涨,林场将补助标准提高到了100元。2009年底,保山市委、市政府为杨善洲颁发特别贡献奖,并给予一次性奖励20万元。今年5月,杨善洲将其中的10万元捐给了保山一中,6万元捐给了林场和附近的村子搞建设。
"我只是在尽一名党员的职责,只要活着,我就有义务和责任帮群众办实事。"杨善洲说,"实在干不动了,只好把林场交还给国家,但这不是说我就退休了,有我力所能及的事,我还是要接着帮老百姓办,共产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完)
关于杨善洲的事迹篇八
《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杨善洲同志简介
杨善洲,男,汉族,施甸县人,中共党员,1927年生,曾任中共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同志1951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区、县主要领导,担任地委领导近20年,工作35年来,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廉洁奉公、全心为民,勤奋工作,为保山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1986年6月退休以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施甸县大亮山兴办林场,一干便是20个春秋,带领大家植树造林7万多亩,林场林木覆盖率达87%以上,把昔日的荒山秃岭峰成了生机勃勃的绿色天地,使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修建18公里的林区公路,架设了4公里多的输电线路,使深居大亮山附近的村寨农户,通电通路。1991年6月被云南省委省政府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99年8月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十大绿化标兵”提名奖。2000年12月被全国环保总局授予“全国环境保护杰出贡献者”。2002年被评为全省老干部“老有所为”先进个人。2004年10月被评为全国老干部“老有所为”先进个人。
向杨善洲同志传达李源潮同志
重要指示精神
2010年9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同志在《人民日报内参》第1542期《六十年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记云南省保山市原地委书记杨善洲)一文上作出重要批示:云南省保山市原地委书记杨善洲六
十年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一辈子把党和群众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前面,一辈子淡泊名利、地位,一辈子公而忘私、廉洁奉公。他的进行事迹和思想境界十分感人,他是老干部中突出的优秀共产党员。建议作为创先争优的重大典型予以宣传。
省委书记白恩培的批示
杨善洲同志六十年如一日,恪守信念,清正廉洁,一心为民,忘我工作。他始终如一地践行了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始终如一地发挥了老有所为的奉献精神,是我省老干部的优秀代表,是“创先争优”的突出典型,是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的学习楷模。望省委组织部、宣传部精心安排,结合“创先争优”深入开展向杨善洲同志学习活动。
坚守信念绿染大亮山
--记保山市人大代表、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
人们真正体会到杨善洲造林之举的功德无量是在这场百年一遇的旱灾中。
2010年春天,已持续半年的干旱让云南很多地方群众的饮水变得异常困难,施甸县大亮山附近群众家里的水管却依然有清甜的泉水流出,他们的水源地正是大亮山林场。近些年,随着大亮山植被状况明显改善,山林的水源涵养功效得以很好发挥,附近村委会架起水管,将泉水从林场引到村里,通到各家各户,村民再也不用为吃水犯愁。受旷日持久的干旱影响,水管里的流水较之以往细小了很多,但足以让附近的村民心满意足,也让他们对杨善洲的功劳更加念念不忘:"多亏了老书记啊,要不是他,不知道现在会是什么样子。"
1988年3月,61岁的杨善洲从保山地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休,
婉拒了时任省委书记普朝柱劝其搬至昆明安度晚年的邀请,执意选择回到家乡施甸县种树。20多年过去了,曾经山秃水枯的大亮山完全变了模样:森林郁郁葱葱,溪流四季不断;林下山珍遍地,枝头莺鸣燕歌……
一位地委书记,为何退休后选择到异常艰苦的地方去种树?植树造林20余年,他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挑战?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让夕阳人生散发出炫目的光彩?
"给乡亲的承诺总得兑现"
"担任地委领导期间,有乡亲不止一次找上门,让我为家乡办点事情。我是保山地区的书记,哪能光想着自己的家乡,但毕竟心里过意不去呀,是家乡养育了我。于是我就向他们承诺,等退休后,一定帮家乡办点实事。"关于种树,年逾八旬的杨善洲这样解释。
为了实现"帮家乡办点实事"的承诺,杨善洲把目光锁定在施甸县城东南44公里处的大亮山。杨善洲的家乡就在大亮山脚下的姚关镇陡坡村,儿时,母亲常带他到山上挖野菜、草药等到集市上卖。原来这里林木参天,当年大炼钢铁时大量砍伐树木,后来当地贫困农民又大规模毁林开荒,原本翠绿的大亮山变得山秃水枯,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周边十几个村寨陷入了"一人种一亩,三亩吃不饱"的困难境地。"再这么下去,子孙后代的日子可怎么过?"杨善洲忧心忡忡。
退休前,杨善洲到大亮山实地考察,家乡的人听说他要回来种树就劝他:"你到别处去种吧,这地方连野樱桃树和杞木树都不长。"然而,他还是来了,他以普通大山之子的身份带着一颗赤子之心回来了。退休当天,杨善洲背起铺盖,赶到了离大亮山
最近的黄泥沟。翌日,大亮山国社联营林场正式挂牌成立,那天,他们人挑马驮把粮食、行李搬到离公路14公里远的打水杆坪子,临时搭建了一个简易棚安营扎寨。深夜,狂风四起,棚子被掀翻,倾盆大雨又不期而至,几个人只好钻到马鞍下,躲过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就这样,杨善洲带着县里抽调的几个同志开始了艰苦创业。
很多年之后,人们都还记得杨善洲初上大亮山时的情景。那时他住在用树杈搭起的窝棚里,脚上穿着草鞋,俨然是一个放牧的老人。后来,得益于省里的资金支持,林场终于盖了一排简易的油毛毡房,杨善洲和工人们在里面一住就是近10年。10年后,当他们用砖瓦平房取代油毛毡房时,破败不堪的油毛毡房已被四周的绿荫所掩盖。1999年11月,手提砍刀给树修枝时,杨善洲不幸踩着青苔滑倒,左腿粉碎性骨折,但半年后他又执意爬上了大亮山。从此,他再也离不开拐杖了。
2009年4月,杨善洲把自己用20年时间辛苦创办的大亮山林场的经营管理权,正式无偿移交给施甸县林业局。有人算过一笔账:大亮山林场共占地7.2万亩,其中5.8万亩华山松中有3万亩已郁闭成林,按1亩地种200棵树,一棵树按最低价30元计算,大亮山林场的活立木蓄积量价值已经超过3亿元。
这就是一位老地委书记帮家乡办的实事。
"没钱买苗木,只好去街上捡果核"
在杨善洲最早种树的山坡上,我们看到了一些造型优美的大树,很像巨型盆景。"盆景要是能长这么大就好了。"我和当地宣传部的同志开玩笑说。"算你说对了,这些树还真是盆景移栽过来的。"他们应道。啊?我惊讶地张大了嘴巴。
要把大亮山变成林海,需要大量的树苗,可没有资金去哪弄树苗呢?杨善洲可谓绞尽了脑汁。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每天和林工们带上工具,到处寻找树苗。树苗太缺了,以至于他不得不把平时种下的几十盆盆景也全部移种到大亮山上。这些原来摆放在家里的雪松、白梅、银杏,从此在山上尽情地汲取雨露和养分,自由自在地生长,如今这些庭院花木都已经成为挺拔的大树,成为装点大亮山的一抹别致的色彩。
最让人震撼的还不是这些巨型盆景,而是20年前杨善洲从街上捡回来的果核,如今已经成长为一大片繁茂的树林。
"当时没钱买苗木,怎么办呢,只好去街上捡果核。"拄着拐杖站在大亮山上最初种树的地方,杨善洲指着一大片林子说。在资金极其短缺的创业之初,捡果核育苗栽种成为杨善洲破解苗木困局的主要途径。每次回到城里,他就到马路上捡别人随意扔掉的果核,然后放到家里用麻袋装好,积少成多后便用马驮到山上。
原地委书记到大街上捡别人扔掉的果核,这在当时成为轰动保山地区的新闻。可是杨善洲不在乎,林场资金紧,省一个是一个。"可你是地委书记啊,在大街上捡别人吃剩的果核,大家会怎么想?"有人开导他。"那是他们的事,不花钱就能弄到种子,我觉得没有什么不好。"他说。一次在街上捡果核时,杨善洲不小心撞到了一个小伙子的自行车上,小伙子大发雷霆,冲着老人破口大骂。旁边有人赶紧过来把小伙子拉到一边,告诉他那位老人就是原来的地委书记。小伙子顿时傻了,他怎么都不会想到这个毫不起眼的在他看来甚至有些卑微的老人会当过那么大的官。杨善洲却丝毫不理会旁边发生的一切,依然低着头自顾自地捡他的果核。每年的端阳花市是保山的传统节日,也是果核最多的季
上一篇:动人情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