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狱咏蝉 骆宾王 短文

| 口腔助理医师 |

【www.guakaob.com--口腔助理医师】

在狱咏蝉 骆宾王 短文篇一
《从《在狱咏蝉》看骆宾王悲剧意识论文》

从《在狱咏蝉》看骆宾王的悲剧意识

摘要:一直以来,传统的数学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却忽视知识形成过程中的数学思想,学生只知其所然,却不知其所以然。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能力培养。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一线的教师们充分认识到:中学数学教学不仅要传授数学知识,使学生掌握必备数学基础知识;更要通过数学知识这个载体,挖掘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更好地理解数学,掌握数学,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和一定的数学意识。

关键词:中学数学 教学 方法 经验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首《鹅》在我们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几乎每个启蒙的小朋友都会接触到这首诗。而对于学文的人来说,《鹅》的作者骆宾王更不会是个陌生的名字:骆宾王,字观光,公元640年出生于婺州义乌(今浙江省义乌县),公元684年遇害于“邗之白水荡”(今江苏省南通市)。骆宾王自幼聪慧,传说他七岁便能做诗,长大后成为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著名的诗文家,并与卢照邻、杨炯、王勃三人一起被誉为初唐“四杰”。 骆宾王的诗以七言歌行最见功力,在五律方面也有风骨凝炼的佳作。卒后留有《骆临海集》。然而,天才的骆宾王并未因自己的才华横溢而青云直上,反而是仕途多舛,壮志难酬,其一生充满了浓郁的悲剧色彩。我们可以从另一首诗《在狱咏蝉》中来探究骆宾王的悲剧意识。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诗的首句“西陆蝉声唱”是大自然生命的悲情流露。在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天文地理等科学的不发达,人们误认为太阳是围绕地球转,并把太阳移动到西陆的时候算做是秋天。“西陆”指的就是秋天。秋风起,树叶黄,转眼就是满目的萧瑟与凄凉,这是一个季节的悲剧,也是万事万物都难以逃脱的过程。在这个悲情的季节里诗人还听到了弱势群体蝉的叫声。众所周知,蝉是一种寿命较短且繁殖能力较弱的昆虫,它以卵和茧虫在树枝木质部和土壤中越冬,老熟后的茧虫于六七月间出土羽化。因此,秋天的到来,对蝉来说,其实就是意味着生命的终结。秋天蝉儿在哀婉地鸣叫着,听蝉哀鸣的人怎能不受感染呢?

“南冠客思深”是骆宾王给我们展示的另一种悲情。骆宾王十岁丧父,只能与母亲相依为命。他一边奉母至孝艰难过活,一边四处游学刻苦攻读,希望能报国泽民。但是,他始终没能得到仕进的良机,直到结识了李元庆,才算见到了一线曙光。在道王李元庆的提携下,骆宾王曾以奉礼郎从军边塞,历官武功、长安主簿,公元678年入朝为侍御史。但他不懂“为官之道”,任职才几个月就因触忤武后被蒙罪下狱。这首《在狱咏蝉》是他于入狱时所写。因此,“南

冠”其实就是诗人借典故自喻,引发的是一种充满冤屈的身世之悲。 一边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蝉虫,一边是壮志难酬、穷途末路的阶下囚,加上肃杀的秋风,只会生出让人生出阵阵撕心裂肺的暗伤。接下来的几句作者是一语双关、以蝉寓己,表达有苦难言的悲哀。他将“白头吟”与“玄鬓影”形成对比,营造了一种浓郁的悲剧氛围:一个不到四十岁却已是华发早生的死囚,哪里还经得起那妇人浓云黑发般的蝉儿哀鸣啊!然后继续以蝉自喻,将他的悲剧意识升华到极点: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秋露凝重,寒意浓浓,纵使有千万对双翼蝉儿也难以高飞;秋风瑟瑟,杀气腾腾,轻易地就将蝉唱淹没得无声无息。像蝉儿一样地居高树、食风露,保持着高尚的节操,可是又有谁能相信我的清白?又有谁能代我表述内心的沉冤呢?

作者选择用蝉自喻并不是偶然。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蝉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载体。以蝉寄托人生理想,寄寓身世之悲的表达方式促使蝉成为古典诗词的独立意象。在唐代就咏蝉三绝。它们分别是虞世南的“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骆宾王的“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李商隐的“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虞世南本是隋朝旧臣,由于他才高学广、正直不阿,深受唐太宗的器重。体现在他的诗中便是一种顺境的心态。“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以蝉来比喻自己的高洁品质,流露出宫庭重臣的才高自负、孤芳清华的心理,是春风得意、道路通达之人的情怀。而骆宾王身陷囹圄,仕途受挫,故其诗是逆境之声。”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种

无奈的愤慨与悲痛之情。李商隐也是一位志气高远的才子,但他先投靠牛党,后又转身成为李党的女婿,从而让自己深陷牛李两派党争的夹缝之中,两边不得好,仕途无光,终身潦倒。这种经历出现在诗中便成了一种不平之愤,因此“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写的就是他志气高洁却壮志难酬的矛盾心理。正是由于这些诗人们的参与,便文学史上出现了这种或明快或悲伤或矛盾的咏蝉诗,并且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丰富着蝉的意蕴,引发深沉的历史回响。 《在狱咏蝉》这首诗不是骆宾王悲剧意识的收笔,而是他人生悲剧的一大转折点。骆宾王获释后贬临海参县丞,郁郁不得志,无所作为的落寞和深沉的悲观促使他最终选择了像陶渊一样辞官归隐,南下扬州养老。然而,内心深处的悲剧意识使他并没有像陶公那样真正的“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公元684年,李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骆宾王慷慨激昂地写下了著名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揭露武则天的昏庸和暴行。一个月以后,李敬业的十几万大军灰飞烟灭,骆宾王也遇害于“邗之白水荡”(今江苏省南通市)。

“秀才造反,十年不成”,文人因政治而伤痕累累时,借蝉鸣哀怨来抒发牢骚、抚慰心灵的创痛是可以的,但彻底从戎、搅政治的浑水则难免要酿成更大的悲剧。骆宾王的人生是悲剧性的,这种悲剧不仅是他个人的,更是中国古代诗人群体的。

在狱咏蝉 骆宾王 短文篇二
《骆宾王《咏蝉》》

在狱咏蝉 骆宾王 短文篇三
《02骆宾王《在狱咏蝉》》

在狱咏蝉 骆宾王 短文篇四
《骆宾王《咏蝉》高考诗歌精读》

骆宾王《咏蝉》赏析

古诗鉴赏

1222 0849

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 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 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释

西陆:西边的大地,这里借指秋天。《隋书·天文志》载“日循黄道东行,„„行东陆谓之春,行南陆谓之夏,行西陆谓之秋,行北陆谓之冬。”

南冠:楚国的帽子,这里是囚犯的代称。《左传·成公九年》载:“晋侯观于军府,见锺仪,问之曰:‘南冠而挚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 玄鬓:飘忽的鬓发,暗喻蝉。古代妇女将鬓发梳为蝉翼之状,称之蝉鬓。

白头吟:乐府曲名。相传西汉时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爱情不专后,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伤。其诗云:“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见《西京杂记》)

这几个小典故在这首《在狱咏蝉》诗中,骆宾王很巧妙地使用了“一语双关”的修辞法儿。

西陆,既指西边,又指秋天。

南冠客,既表明被囚于狱中,又交待是南方人。

玄鬓影,既说明狱中的困苦生活使得自己的鬓发散长而凌乱,又暗喻自己影也如蝉、命也如蝉。

白头吟,既为伤感的曲名,隐指这首《在狱咏蝉》,又保留着本来的头发苍白义。与前面“玄鬓”的黑发义相映衬,表达虽值黑发壮年,内心却早已如白头迟暮一般,幽怨、悲愤、孤苦、苍凉„„

赏析

这首诗作于高宗仪凤三年(678)。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起二句在句法上用对偶句,在作法上则用起兴的手法,以蝉声来逗起客思。诗一开始即点出秋蝉高唱,触耳惊心。接下来就点出诗人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三、四两句,一句说蝉,一句说自己,用“不堪”和“来对”构成流水对,把物我联系在一起。诗人几次讽谏武则天,以至

下狱。大好的青春,经历了政治上的种种折磨已经消逝,头上增添了星星白发。在狱中看到这高唱的秋蝉,还是两鬓乌玄,两两对照,不禁自伤老大,同时更因此回想到自己少年时代,也何尝不如秋蝉的高唱,而今一事无成,甚至入狱。就在这十个字中,诗人运用比兴的方法,把这份凄恻的感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出来。同时,白头吟又是乐府曲名。相传西汉时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爱情不专后,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伤。其诗云:“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见《西京杂记》)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这一典故,进一步比喻执政者辜负了诗人对国家一片忠爱之忱。“白头吟”三字于此起了双关的作用,比原意更深入一层。十字之中,什么悲呀愁呀这一类明点的字眼一个不用,意在言外,充分显示了诗的含蓄之美。

接下来五六两句,纯用“比”体。两句中无一字不在说蝉,也无一字不在说自己。“露重”“风多”比喻环境的压力,“飞难进”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响易沉”比喻言论上的受压制。蝉如此,我也如此,物我在这里打成一片,融混而不可分了。咏物诗写到如此境界,才算是“寄托遥深”。

诗人在写这首诗时,由于感情充沛,功力深至,故虽在将近结束之时,还是力有余劲。第七句再接再厉,仍用比体。秋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有谁相信它不食人间烟火呢?这句诗人自喻高洁的品性,不为时人所了解,相反地还被诬陷入狱,“无人信高洁”之语,也是对坐赃的辩白。然而正如战国时楚屈原《离骚》中所说:“世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在这样的情况下,有那一个来替诗人雪冤呢?“卿须怜我我怜卿”,只有蝉能为我而高唱,也只有我能为蝉而长吟。末句用问句的方式,蝉与诗人又浑然一体了。

这首诗作于患难之中,感情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多双关,于咏物中寄情寓兴,由物到人,由人及物,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名作。

在狱咏蝉 骆宾王 短文篇五
《骆宾王:在狱咏蝉·并序》

骆宾王:在狱咏蝉·并序

作者:骆宾王

余禁所禁垣西,是法厅事也,有古槐数株焉。

虽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古树;而听讼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

每至夕照低阴,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岂人心异于曩时,将虫响悲于前听?

嗟乎,声以动容,德以象贤。

故洁其身也,禀君子达人之高行;

蜕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灵姿。

候时而来,顺阴阳之数;

应节为变,审藏用之机。

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

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

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

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

仆失路艰虞,遭时徽纆。

不哀伤而自怨,未摇落而先衰。

闻蟪蛄之流声,悟平反之已奏;

见螳螂之抱影,怯危机之未安。

感而缀诗,贻诸知己。

庶情沿物应,哀弱羽之飘零;

道寄人知,悯余声之寂寞。

非谓文墨,取代幽忧云尔。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解】:

1、虽生意两句:东晋殷仲文,见大司马桓温府中老槐树,叹曰:“此树婆娑,无复

里即用其事。 2、而听讼两句:传说周代召伯巡行,听民间之讼而不烦劳百姓,就在甘棠(即棠

伤这树。召伯,即召公。周代燕国始祖,名,

3、曩时:前时。

4、将:抑或。 5、徽:捆绑罪犯的绳索,这里是被囚禁的意思。

6、缀诗:成诗。

7、西陆:指秋天。

8、南冠:楚冠,这里是囚徒的意思。用《左传·成公九年》,楚钟仪戴着南冠被囚

9、玄鬓:指蝉的黑色翅膀,这里比喻自己正当盛年。 于晋国军府事。 梨)下断案,后人因相戒不要损生意。”借此自叹其不得志。这因封邑在召(今陕西岐山西南)而得名。

10、白头吟:乐府曲名,《乐府诗集》解题说是鲍照、张正见、虞世南诸作,皆自伤清直却遭诬谤。两句意谓,自己正当玄鬓之年,却来默诵《白头吟》那样哀怨的诗句。

【韵译】:

囚禁我的牢房的西墙外,

是受案听讼的公堂,

那里有数株古槐树。

虽然能看出它们的勃勃生机,

与东晋殷仲文所见到的槐树一样;

但听讼公堂在此,

象周代召伯巡行在棠树下断案一般。

每到傍晚太阳光倾斜,

秋蝉鸣唱,

发出轻幽的声息,

凄切悲凉超过先前所闻。

难道是心情不同往昔?

抑或是虫响比以前听到的更悲?

唉呀,蝉声足以感动人,

蝉的德行足以象征贤能。

所以,它的清廉俭信,

可说是禀承君子达人的崇高品德,

它蜕皮之后,

有羽化登上仙境的美妙身姿。

等待时令而来,

遵循自然规律;

适应季节变化,

洞察隐居和活动的时机。

有眼就瞪得大大的,

不因道路昏暗而不明其视;

有翼能高飞却自甘澹泊,

不因世俗浑浊而改变自己本质。

在高树上临风吟唱,

那姿态声韵真是天赐之美,

饮用深秋天宇下的露水,

洁身自好深怕为人所知。

我的处境困忧,

遭难被囚,

即使不哀伤,也时时自怨,

象树叶未曾凋零已经衰败。

听到蝉鸣的声音,

想到昭雪平反的奏章已经上报;

但看到螳螂欲捕鸣蝉的影子,

我又担心自身危险尚未解除。

触景生情,感受很深,写成一诗,

赠送给各位知己。

希望我的情景能应鸣蝉征兆,

同情我象微小秋蝉般飘零境遇,

说出来让大家知道,

怜悯我最后悲鸣的寂寞心情。

这不算为正式文章,

只不过聊以解忧而已。

深秋季节西墙外寒蝉不停地鸣唱,

蝉声把我这囚徒的愁绪带到远方。

怎堪忍受正当玄鬓盛年的好时光,

独自吟诵白头吟这么哀怨的诗行。

露重翅薄欲飞不能世态多么炎凉,

风多风大声响易沉难保自身芬芳。

无人知道我象秋蝉般的清廉高洁,

有谁能为我表白冰晶玉洁的心肠?

【评析】:

唐高宗仪凤三年(678)诗人迁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怒武后,被诬下狱,诗作于此时。

诗人以蝉的高洁、喻己的清廉。首联借蝉声起兴,引起客思,由“南冠”切题。颔联以“不堪”和“来对”的流水对,阐发物我之关系,揭露朝政的丑恶和自我的凄

伤。颈联运用比喻,以“露重”、“风多”喻世道污浊环境恶劣。“飞难进”喻宦海浮沉难进。“响易沉”喻言论受压。尾联以蝉的高洁,喻己的品性,结句以设问点出冤狱未雪之恨。

这是一首很好的咏物诗,借咏物寓抒情,满腔忠愤,溢于言表。

在狱咏蝉 骆宾王 短文篇六
《托物起兴寄意遥深——浅析骆宾王《咏蝉》》

在狱咏蝉 骆宾王 短文篇七
《《在狱咏蝉》赏析》

赏析《在狱咏蝉》

这首诗写于高宗仪凤三年(678),此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就是言官),数次上书言天下大计,得罪了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此时,正值秋季,所以诗人有感而发,借蝉自喻,用比兴寄托的艺术手法表达自己遭谗被诬的悲愤心情.

谈到诗,不可避免的要说一下诗人。

骆宾王,(约640——约684),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县)人。曾在道王李元庆府供职,历任武功、长安两县主簿及侍御史,不久得罪武则天而入狱,贬临海县丞,郁郁不得志。睿宗广宅元年(684),随李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兵败,不知所终。他少负才名,擅长七言歌行和五律,有《骆临海集》十卷。由此可知,骆宾王一时英才,竟然字号、生卒年不详,生平经历语焉不详,仕宦凄惨,令人扼腕叹息。其原因是他生活在高宗李治时期,唐高宗李治体弱多病,政事多处于武曌之手,不可避免地引起李唐皇族的不满,明争暗斗此起彼伏。当是时,又恰好武曌占据上风,所以一身正气又忠于李唐王室的骆宾王就落得如此下场了。

该诗的首联二句,“西陆”点明时已入秋,“南冠”表明囚徒身份。秋蝉鸣唱,引发思乡情。这里运用了起兴的手法,所谓兴者,乃“赋、比、兴”之“兴”。“兴”,就是起的意思,兼有发端和比喻的双重作用。蝉在夏天是最亢奋时期,到了秋季以后,就进入的衰竭期,所以秋蝉的最后亮相,当然嘶声力竭做最后的挣扎,继而结束短暂的生命。在这里就是诗人就是以秋蝉的高声哀唱来表示自己的命运悲惨,秋蝉的命运就像诗人此时的命运。此时此刻,正是诗人心灵最脆弱的时候,秋蝉的哀鸣逗引地诗人的思乡之情自然而然地侵入了进来,这使得诗人的心情更加沉重地难以自负。

颔联两句,采用两两相对照的手法,进一步表达诗人的身世之哀,命运之惨。一句写秋蝉,一句写诗人自己,将物我结合起来。虽然已是秋蝉,但是其翼依然乌黑。此时的诗人经受磨难和打击,身陷囹圄,中年而白头,所以是“那堪”。这里的秋蝉还是秋蝉,它不管诗人是否白头,更加重了诗人的沉痛之感。回想自己年少时也是一腔热血,抱着“达则兼济天下”的雄心抱负,那堪世事难料,这一生走的如此坎坷,如此不堪,如此悲凉,而今空有一腔抱负却无由施展,还遭陷锒铛入狱,只能发出凄冷的哀吟。其实这里,“白头吟”一语双关,既有头白之意,又借用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典故。司马相如负心于卓文君之时,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怜自伤,表达自己希望白头终老的愿望。联想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诗人是在劝谏不听反而遭陷入狱之后作的这首诗,因此暗喻统治者的用人不当和不察纳雅言,辜负了诗人的一片忠诚之心。可以这么说,诗人的白头不仅仅是岁月的痕迹,更是由于自己的赤胆忠心换来的却是牢狱之灾,是在内外交困之中急白的。在这里既有对年华已逝的悲哀,也有抱负落空的沉痛,还有对统治者的失望!

颈联两句,是用比喻的手法,以蝉的艰难处境来比喻自己的政治处境。秋蝉已如势不能穿鲁缟的强弩之末,已如知秋而飘零的枯黄之叶,已是谢幕之前最后的粉墨登场,偏偏此时还 “露重”、“风多”,让人如何不生出恻隐之心、不忍之心、伤痛之心呢?这里的“露重”、“风多”是比喻外部环境,“飞难进” 、“响易沉”是比喻在外部环境的作用下的结果。说的明白一点就是,在朝廷一片谄谀之声,进言之路已遭阻塞之下,诗人已经处于沉重打击的艰难的政治处境之中。这里已经物我混融,秋蝉既是诗人,诗人已如秋蝉。

尾联二句,诗人继续作比,表达自己的孤独之感,这种孤独之感是壮烈的,不是凄婉的。诗人没有选择陶渊明式的离世而去,而是选择了屈原的入世之举,心系朝廷的诗人选择了入狱。我们在感叹诗人悲壮的同时,也为朝廷遗弃忠臣而哀叹!诗人最后的一问,惊心动魄,石破天惊,既有对朝廷的失望,又有深深地期盼!因此,这里留下的不仅是命如秋蝉、品如秋蝉的诗人的长叹,留下的更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千年之问。

我们不知道他到底在狱中过了多少春夏秋冬,我们只知道,即使是难捱的狱中生活,诗

人的志向只会是坚定不屈,就如他的诗,高洁自在心。

在狱咏蝉 骆宾王 短文篇八
《骆宾王》

骆宾王(约627~约684年),唐代诗人。 字观光,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初唐 四杰”(卢照邻、骆宾王、王勃、杨炯)之一, 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曾任武功、长安两 县主簿,侍御史等职。武则天称帝后,曾多次 上书讽谏,因而触怒武氏,遭诬下狱,有《在 狱咏蝉》诗,托物寄情。后被贬为临海县丞, 世称骆临海。7岁时作《咏鹅》诗被称为神童。 他擅长七言歌行,其诗多悲愤之词,他的长篇 歌行《帝京篇》在当时就已被称为绝唱。骆宾 王的创作在扭转六朝以来的形式主义诗风、重 视作品的内容方面,起了一定的先驱作用,特 别是在近体诗语言的提炼与形式的完成上作出 了贡献,对唐诗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有《骆 宾王文集》。骆宾王少年落魄,宦海沉浮滋生 反抗情绪。后来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他代 为写下了著名的《讨武曌檄》。传说武则天看这 篇檄文,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 时,大吃一惊,忙问“这是谁写的”,并责备宰 相没有用这个人。后徐敬业兵败,骆宾王下落 不明,有的说是被杀,有的说是做了和尚。

- 来源:不可不知的2000个中外名人

作者介绍,见前唐诗部分。

- 来源: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精讲·第二篇 散文、辞赋、骈文专卷 上册

唐文学家。字 观光。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七岁能诗赋, 人称“神童”。父死青州博昌令任上,奉母移居 兖州瑕丘县。弱冠赴京应试不第,浪迹京洛。永 徽初,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后辞归,闲居瑕丘。 乾封二年(667),赴京对策中式,授奉礼郎,兼 东台详正学士。咸亨元年(670),随薛仁贵出征 边塞。三年,随军调赴姚州平叛。边靖,宦游蜀 中。上元二年(675),调武功主簿。后任明堂主 簿。仪凤三年(678),补长安主簿,入朝为侍御 史。后被诬下狱。调露元年(679),遇赦,贬临 海丞,世称骆临海。光宅元年(684),徐敬业起 兵扬州讨武则天,乃入幕府充艺文令。敬业兵 败,去向不明。《旧唐书》、《资治通鉴》谓其兵败 被诛。《新唐书》谓“不知所之”。《朝野佥载》、 《唐实录》等谓随敬业亡海滨,或曰为部下所 杀,或曰“投江而死”。唐孟棨《本事诗》则谓敬 业、宾王逃亡为僧。明朱国桢《涌幢小品》卷六 《骆宾王冢记》载,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于 南通发现宾王墓,则可能亡居并客死于南通。 与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世称“王、杨、卢、 骆”,号“四杰”。于“四杰”中,年岁最长,经历丰 富,诗文最多。为诗擅长七言歌行,名作《帝京 篇》,五、七言迭用,铺排辞采,声调宛转“,当时 以为绝唱”《(旧唐书》本传)。《畴昔篇》、《艳情 代郭氏答卢照邻》、《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 荣》亦初唐长诗中之杰构。明王世贞《艺苑卮 言》谓其长诗“缀锦贯珠,滔滔洪远,故是千秋 绝艺”。其五言诗亦多佳作,五律《在狱咏蝉》, 风骨凝重,工整精练。边塞诗《夕次蒲类津》、 《边城落日》、《至分水戍》、《边夜有怀》、《送郑 少府入辽共赋侠客远从戎》等,深沉而慷慨,代 表初唐边塞诗之成就。又善骈文,名作《代李敬 业传檄天下文》(俗称《讨武曌檄》),锋芒毕露,

慷慨激昂,语言晓畅,倡为骈文新体,启示了初 唐文坛欲除齐、梁以来浮靡绮丽习气之趋势。 杜甫《戏为六绝句》谓之“龙文虎脊皆君驭”;又 曰“王杨卢骆当时体”,“不废江河万古流”,是 为确评。所著有郗云卿编《骆宾王文集》、《百道 判集》,均佚。《四库全书》著录其《骆丞集》。清 陈熙晋著有《骆临海集笺注》,流传最广。生平 事迹见《旧唐书》卷一九○、《新唐书》卷二○ 一。

- 来源:中国文学大辞典·上册

唐代著名文学家,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县)人。青年时期,即以诗文著名,与杨炯、王勃、卢照邻并称为“四杰”,深得吏部尚书李敬玄的赏识。后因讥议武后(武则天),贬至安西都护府效力,曾往来于安西(今库车县)、温宿等地军营,又曾奉命至庭州(今吉木萨尔县)办事,写有诗篇颇多,而且情调忧伤。开耀元年(公元681年),得以东归,被任为长安主簿。光宅元年(公元684年)九月,因议论武后亲属专权,与李勣之孙李敬业等人同日贬官,他被贬为临海丞。李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他为义军草写讨武檄文,兵败后被杀。

- 来源:新疆民族辞典

唐代诗人。婺州义乌 (今属浙江) 人。因曾任临海(今浙江天台)县丞,世称骆临海。最初在道王府供职,高宗上元、仪凤年间任武功、长安二县主薄, 升侍御史, 不久得罪入狱, 贬临海丞。悒悒不得志,弃官而去。睿宗光宅元年(684),徐敬业在扬州起兵讨武后,署骆宾王为府属,作著名的《代徐敬业传檄天下文》。同年兵败亡命,不知所终。

骆宾王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并称 “初唐四杰”。他擅长七言歌行,五律亦有不少佳作。有清朝陈熙晋注 《骆临海集》。

- 来源:古代诗歌精萃鉴赏辞典

字观光,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七岁能诗。高宗时历官武功,长安主簿、侍御史。因故下狱,释后任临海丞。后随徐敬业起兵反武则天,兵败后下落不明。与王勃等以诗文齐名,为“初唐四杰”之一。其诗擅七言歌行,“多悲愤之词”,题材丰富,感情真挚,词华富赡。其边塞诗也颇有成就。有《骆临海集》四卷。

- 来源:唐诗精华分卷

骆宾王(640?—?)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县)人。早年为道王李元庆府属,曾以奉礼郎从军边塞,历任武功、长安主簿。仪凤三年(678)入朝授侍御史,不久得罪下狱,获释后贬临海县丞,郁郁不得志,弃官而去。睿宗光宅元年(684),李敬业在杨州起兵反武则天,他入其幕府,为艺文令,代敬业草拟讨武后檄。敬业兵败,他下落不明,有被杀、投水自尽、为僧等不同传说。

骆宾王七岁能文,少负才名,长于七言歌行,律诗,对唐代近体诗语言的提炼和形式的完成作出了贡献,亦工骈文,是“初唐四杰”之一。其诗抒发政治抱负,多悲愤之词。骈文作品叙事清晰,论说有力,气势壮盛,《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传诵已久,是唐代骈体文的代表作。

明清两代流行多种骆宾王集,清人陈熙晋撰《骆临海集笺注》,做了总结工作,较为完善。

- 来源:唐宋散文精华分卷

唐朝文学家。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唐高宗时历任武功、长安主簿、侍御史。因故下狱,获释后出任临丞。后随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兵败后下落不明,或说被杀,或说为僧。其诗擅长长篇歌行,内容多写个人哀怨,整炼缜密,与王勃等以诗文齐名,为“初唐四杰”之一。又善骈文,曾为徐敬业作《讨武瞾檄》,则天见后大加称赏,认为遗漏如此人才乃宰相之过。有《骆宾王文集》、清陈熙晋笺注《骆临海全集》等。

- 来源:大学历史词典

唐朝著名文学家。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7岁能赋诗,初为道王府属,高宗时,历任武功主薄、长安主薄、侍御史。后因事下狱,遇赦,获释后于调露二年(680),左迁临海县丞,怏怏不得志,弃官而去。徐敬业起兵讨武则天,宾王为艺文令,他撰写檄文,武则天见后甚是赏识,以为“宰相安得失此人!”徐敬业兵败后,他下落不明。他工诗,尤善七言歌行。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代表作如《帝京篇》在当时以为绝唱,铺写长安的繁华,抨击贵族的豪奢,抒发不遇的愤慨;《在狱咏蝉》以蝉自况:《于易水送人》慷慨激昂。此外,如《畴昔篇》、《从军中行路难》二首、《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等都表现出不遇之悲愤和横溢之才情。骈文代表作有《为徐敬业讨武曌檄》,音情顿挫,酣畅淋漓,竟为武则天叹为观止。清陈熙晋笺注《骆临海全集》较为完备。

- 来源:二十六史精要辞典·中

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县附近)人。少时熟通文学,七岁能诗。初为道王(李元庆)府属,高宗时历官武功、长安两县主簿,后官至侍御史。武则天即位后,一再上书讽谏,因而得罪武后,贬授临海丞。睿宗光宅元年(684)七月,徐敬业于杭州起兵讨伐武后,他是徐的僚属,军中书檄,皆出其手。他代徐起草的讨武檄文,文辞华丽,对仗工整。徐兵败后,下落不明,一说被杀,一说流落西湖灵隐寺为僧。

骆宾王是初唐“四杰”之一,长于七言歌行,并善骈文。他的诗在扭转六朝以来的形式主义诗风方面,起了一定的先驱作用,特别是在近体诗形式的完成上作出了贡献。有《骆临海文集》。

- 来源:唐诗百科大辞典

有书生,读经书甚精熟,不知近代事。因说骆宾王,遂云:“某识其孙李少府者,兄弟太多。”意谓“骆宾”是诸王封号也。今人往往说旧云:“准皇太子教。”不能皇太子合称“令”,称“教”,乃王公也。皆不知根本之误也。(《因话录》卷五)

- 来源:唐诗百科大辞典

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历官武功、长 安主簿,后被贬为临海丞。追随徐敬业起兵反抗武则天,作《讨 武曌檄》。徐敬业失败后,不知所终。有《骆宾王文集》。

- 来源:唐宋诗词评析词典

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7岁能诗,有神童之誉。曾任临海丞。光宅元年(684),随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被任为艺文令。兵败后下落不明,或说被杀,或说为僧。他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四人齐名,为“初唐四杰”。其诗擅长七言歌行和五言律诗,有不少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颇善骈文。所作《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是其代表作。才华清艳,词采富赡,气势充沛个中蕴有一股清新俊逸之气,充分体现了骆宾王的文学才能。据说武则天读此文,曾发出“宰相安得失此人”(《新唐本》本传)的感叹。文集久已散佚。清人陈熙晋《骆临海集笺注》较为完善。

- 来源:古代散文百科大辞典

别名(字或号):

籍贯:婺州义乌(今属浙江)

生年(公元和历史纪年):约公元640约唐贞观14年庚子

卒年(公元和历史纪年):公元684唐光宅元年甲申

- 来源:中国历史人物生卒年表

唐文学家。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曾任武功、长安主簿及临海丞。后随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兵败后下落不明,或说被杀,或说为僧。与王勃、杨炯、卢照邻,以诗文齐名,称“初唐四杰”。其诗表现政治抱负,多慷慨悲愤之词。代表作有《在狱咏蝉》、《易水送人》、《帝京篇》等。又工駢文, 《为徐敬业讨武曌檄》称为佳作。有《骆宾王文集》。

- 来源:中国历史人物辞典

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历官奉礼郎、长安主簿等职,尝随薛仁贵远征西北吐蕃。入朝为侍御史,被人诬告下狱,出狱后入裴行俭幕府,又授临海县丞,故后人亦称其为骆临海。光宅元年,随徐敬业起兵反武则天,兵败后不知所终。工诗,为“初唐四杰”之一。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往往感叹身世,揭露现实,多悲愤之辞。边塞诗亦深沉慷慨。《帝京篇》、《讨武曌檄》、《在狱咏蝉》等诗文都很著名。有《骆临海文集》。

- 来源:中国古典文艺实用辞典

字观光,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七岁能诗。高宗时历官武功、长安主簿、侍御史。因故下狱,释后任临海丞。后随徐敬业起兵反武则天,兵败后下落不明。与王勃等以诗文齐名,为“初唐四杰”之一。其诗擅七言歌行,“多悲愤之词”,题材丰富,感情真挚,词华富赡。其边塞诗也颇有成就,有《骆临海集》四卷。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yaoleikaoshi/222977.html

    【在狱咏蝉 骆宾王 短文】相关推荐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