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口腔助理医师】
冬天思乡情感的诗词篇一
《冬季诗词之旅》
千山鸟飞绝
——冬天诗词之旅
一、开启
同学们,今天早晨在来的路上感觉到冷不冷?大家发现大自然和周围人们穿着的变化了吗?
同学们谈感受:„„
谁能告诉我现在是什么季节?
同学回答,可能有的说是秋季,有的说是冬季。
结合24节气歌中的两句“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告诉同学们冬天已不知不觉的来临。
冬天,虽然没有春天迷人的鸟语花香,没有夏天壮观的闪电雷鸣,没有秋天诱人的丰硕果实,但它也有献给大自然的含蓄的美。听,西北风呼呼地吹来,义无返顾地往你的袖口里、领口里钻,让你深切地感受到彻骨和切肤的寒意和畅快。看,一片枯叶掉落,你猛抬头,发现所有的树都脱尽了叶子,树枝没有了树叶的装扮,格外清朗和坚实,交错的枝干构成了天空真实的内容,天空显得那么简洁而辽阔。大家可能不喜欢冬天的寒冷,都喜欢冬天的雪。提到雪,我们随口就能吟出古人的几句诗,如——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
今天,就结合古诗词,开启我们的冬天诗词之旅吧。
二、组诗
冬天诗词之旅之一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注释】
1.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诗,借寒江独钓的渔翁,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
2.绝:一只也没有了。
3.鸟飞绝:天空中一只鸟也没有。
4.径:小路。
5.踪:踪迹。人踪灭,没有人的踪影。
6.蓑笠(suō lì):蓑衣,斗笠。
【诗文大意】
1、周围群山之中见不到一只鸟的影子,
2、远近道路上连一丝人的踪迹也没有,
3、只有在江面的一只小船上,有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翁,
4、在寒冷的江上独自垂钓。
预案:
一、初读古诗(达到正确、流利)
1、学生自由读。
2、抽生读。
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思考:读完这首诗,你脑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抽生描述,再现诗中的画面。)
2、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从哪儿看出来的?结合关键词“千山”“万径”“孤舟”“独钓”理解。班中交流。
3、结合注释理解大意,结合资料理解诗人通过这首小诗表达的孤独悲愤、顽强不屈的精神境界。小组合作,代表汇报。
4、引入柳宗元的另一首诗《渔翁》、张志和的《渔歌子》,进行比较,体会柳宗元的精神可贵。
三、引读: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再读一遍:„„
冬天诗词之旅之二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戌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注释】
① 僵(jiāng)卧:僵直躺着,不能动。说明天气很冷。
②不自哀:不为自己悲伤。
③戍(shù)轮台:守卫边疆(jiāng)。轮台,汉代西域地名,现在新疆轮台县。这里泛指北方的边防据点。
④夜阑(lán):夜深。
⑤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诗文大意】
1、拖着年迈孱弱的身躯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自己并不感到悲哀,
2、原因是心中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驰骋疆场。
3、夜深了,听着那风雨的声音,
4、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预案:
一、初读古诗(达到正确、流利)
1、师范读。
2、生自由练读两遍。
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思考:读完这首诗,你脑中出现了哪些画面?(抽生描述,再现诗中的画面。)
2、结合注释理解全诗大意,小组合作,代表汇报。
3、师小结:这是年近七旬的陆游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寒夜,支撑着衰老的身体,躺在冰凉的被子里,写下的一首热血沸腾的爱国主义诗篇。
4、你能从哪些诗句体会到这点?班中交流。
5、结合《示儿》《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书愤》等让学生更好的体会诗人的满腔爱国热情。 三、引读: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再读一遍:„„
冬天诗词之旅之三
对雪
唐·高骈
六出飞花入户时,
坐看青竹变琼枝。
如今好(hǎo)上高楼望,
盖尽人间恶路歧。
【注释】
⑴六出:雪花呈六角形,故以“六出”称雪花。
⑵琼枝:竹枝因雪覆盖面似白玉一般。
⑶恶路歧:险恶的岔路。
【译文】
1、雪花飘舞着飞入了窗户,
冬天思乡情感的诗词篇二
《阅读最贵的蛋+思乡诗》
【甲】乡 愁(节选)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乙】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有天涯。
1、选择。(2分)
细读甲诗,我们可以知道当时诗人余光中在( ):
A、香港 B、澳门 C、台湾
2、填空:(6分)
“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甲、乙两诗都把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物象。甲诗寄托在( )、( )等对应物上,乙诗则寄托在( )、( )等对应物上。甲、乙两首诗都抒发了( )之情,但甲诗已将个人情思上升到了( )。
3、品读甲、乙两诗,找出自己最欣赏的诗句,并谈谈欣赏的理由。(2分) 最欣赏的句子:
欣赏的理由:
4、放飞思绪,想像甲诗中的“我”,在海峡那头,会想些什么?乙诗中的“断肠如果有一天离开了家门,你最惦念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5分)
三、《最贵的蛋是“笨蛋”》(15分)
阿瓜是弱智的小孩。
在三年级一班里,他的成绩是倒数第一。同学们也常取笑他,说头大不中用。每天放学后,他都会主动留下来帮忙倒垃圾。更绝的是,白天上课,每隔两节课,他就会条件反射性地把垃圾桶拿到洗手台前认真刷洗。原先最脏臭地角落,因为阿瓜地负责变成了教室内最醒目地净土。
他总是微笑着,并纯真地看别人以怪异复杂地眼光看自己。
有一次,老师出了一个脑筋急转弯的问题:“世界上最贵的蛋是什么蛋?”
有人说是金蛋,有人说是原子“弹”,有人说是脸蛋„„这时,阿瓜也举手发言,高兴地说:“是„„笨蛋,因为大家都叫我笨蛋!”
同学们笑了 老师却没有笑 她走过去轻拍阿瓜的脸蛋说 是的 你最贵
阿瓜的母亲每天放学后都会骑摩托车到校门口接他。一个冬天下雨的傍晚,在回家的路上,阿瓜看见一个踽踽独行的同学,他知道该同学的家离学校较远,便央求妈妈顺道载同学回家,可惜因机车后座装了一个铁篮子,无法再多载一个人而作罢。
回家后,妈妈忙着载厨房做饭,却隐隐约约听见门外传来一阵奇怪的声音,出门一看,原来是阿瓜正满头大汉地用老虎钳在拆掉铁篮子„„
妈妈深深地叹了口气,但眼里却涌出了泪花。
多么笨的孩子啊 又是多么善良的宝贝 是因为笨才善良 还是因为善良才显得笨
1、在文中空白处加上标点。(4分)
2、把下面括号内不正确的读音划去。(2分)
倒(dào dǎo)数第一 垃圾(jī jí)
刷(shuā suā)洗 顺道载(zài zǎi)同学
3、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2分)
踽踽独行:
作罢:
4、读句子,看看“„„”在句子中表示什么意思,将序号写到括号里。(3分)
A.表示话没有说完 B.表示语意未尽 C.说话断断续续
D.表示引文又省略 E.表示文中省略的部分
(1)有人说是金蛋,有人说是原子“弹”,有人说是脸蛋„„( )
(2)“是„„笨蛋,因为大家都叫我笨蛋!” ( )
(3)出门一看,原来是阿瓜正满头大汗地用老虎钳在拆掉铁篮子„„( )
5、短文写了关于阿瓜地哪几件事?概括一下,写在横线上。(2分)
冬天思乡情感的诗词篇三
《描写秋天冬天的古诗词》
《小学三年级秋冬诵读材料》
制定者: 陶延芹
时 间: 2014年9月
目 录
一 秋词-----------------【唐】刘禹锡(1)
二 秋思-----------------【唐】李 白(2)
三 秋夕-----------------【唐】杜 牧(3)
四 中秋月---------------【宋】苏 轼(4)
五 秋夜曲---------------【唐】王 维(5)
六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6)
七 始安秋日-------------【唐】宋之问(7)
八 中秋月---------------【唐】白居易(8)
九 夜雪-----------------【唐】白居易(9)
十 雪-------------------【元】黄 庚(10) 十一 冬日归旧山---------【唐】李 白(11) 十二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唐】王 维(12) 十三 北风行-------------【唐】李 白(13) 十四 对雪二首----------【唐】李商隐(14)
十五 咏雪联句----------【晋】谢道蕴(15)
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潮。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注释】:译文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注释①悲寂寥:悲叹萧条。②春朝:春天。③排:推开。④碧霄:青天。...
秋思
【唐】 李白
春阳如昨日,碧树鸣黄鹂。
芜然蕙草暮,飒尔凉风吹。
天秋木叶下,月冷莎鸡悲。
坐愁群芳歇,白露凋华滋。
【译文】: 今日的春光如同昨天一样明媚,碧树绿草间,有黄鹂鸟在唧唧鸣叫。但突然之间,蕙草就枯萎凋零了,衰飒的秋风吹来阵阵凉意,让人顿感忧伤。已经进入秋天,树木的叶子纷纷落下,一片凄清的景象。冰冷惨淡的月光下纺织的女子正独自伤悲。她为群芳的逝去而感到无限忧愁,繁盛的枝叶如今都已凋落.
秋夕
唐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冬天思乡情感的诗词篇四
《冬天诗词之旅《观猎》》
冬天思乡情感的诗词篇五
《诗五首》
冬天思乡情感的诗词篇六
《浅谈中国古典诗词的情感美》
浅谈中国古典诗词的情感美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情感美是古典诗词内涵美的一项重要内容。这种情感美主要包括五种情感:即深沉的爱国情、浓烈的思乡情、执着的男女情、美好的朋友情和温馨的骨肉情。中国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这种崇高伟大的情感美,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幸福、繁荣、稳定的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什么是情感?《现代汉语词典》说:“情感是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只要是正常的人,他就一定有情感。只要有情感,他就要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予以表达。中国古典诗歌就是古代人们抒发情感的一个最为有效的工具。诗歌的本质是抒情的。陆机在他的《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我们在阅读中国古典诗歌时,往往能够感到真挚情感给我们带来的审美愉悦和震憾人心的力量。这种真挚的情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沉的爱国情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是一个对人类文明有着重大贡献的民族。为了祖国的统一、民族的独立,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上,孕育了一大批热爱祖国的仁人志士,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爱国诗人。他们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深沉的爱国精神,是华夏历史上动人心魄的精神文明之花。他们留下来的无数诗篇,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传统。如明代杨继盛所作就义诗“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
这是诗人面对死亡高唱的充满凛然浩气的爱国壮歌。前二句极力渲染浩然正气,意在说明“天地有正气”。杨继盛本来就是个刚直不阿、胸怀浩然正气的人,仕进后更以忠直敢谏著称。他力主抗击北方鞑靼人的侵入,因弹劾大将军仇鸾误国被贬狄道县典吏。仇鸾伏诛后,诗人复官,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弹劾奸相严嵩十大罪状,被严嵩迫害入狱。在长期监禁后,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被杀害。这首诗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并不认为就义便是报国的尽头,临刑前他想到的是“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即活着未能斩除佞臣、尽到报效国家的责任,死后要继续用自己的忠魂实现报国之志。后二句直抒胸臆,痛快淋漓地抒发了诗人炽热无比的爱国热情,至死不忘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 二、浓烈的思乡情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著名诗人杜甫的名作,表达了炎黄子孙有着浓重的思乡情结,而思乡情结就是爱国情结的基础,很难想象一个连故乡都不爱的人会去爱国。思乡念国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她蕴涵着对故乡亲友的挚爱,对故乡山水的依恋。古代诗人写有太多的游子诗,抒发着各不相同却又极为相似的故乡之情。这些诗歌不追求奇特新颖的构思,更不要精工华美的辞藻,只是用深情的语句,写出远客思乡的殷殷深情。大家众所周知的就是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秋月分外明亮,也特别清冷。对于孤身在外的人来说,最易触动旅思之怀,感受到客居的萧条,年华的易
逝。凝望着明月,更易使人想起故乡,思念亲人。大概正是此情此景感染了李白,他挥毫写下了《静夜思》这首具有浓烈思乡之情的诗歌。
三、执着的男女情
男女情爱,本是人类生活中经常存在的普遍现象,因此在我国古代数量繁富的诗歌遗产中,爱情诗占了很大的比重。爱情诗在古代民歌中非常发达,从《诗经•国风》、汉魏六朝乐府民歌,到唐代民间曲子词、明清民歌,歌唱爱情的篇章往往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在文人诗歌方面,上自屈原的《九歌》、汉魏六朝古诗,下至唐诗、宋词、元曲,爱情诗的数量也很多。我国古典诗词中的爱情诗,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内容丰富多彩,真挚动人。它们表现了古人对爱情的强烈追求,爱情得到满足时的愉悦和欢乐,更多的是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生离死别引起的忧伤和痛苦。在我国古代众多的爱情诗中,写得最好、最感人的是那种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至死不渝、永不分离的爱情追求为内容的诗篇。
如汉乐府诗歌《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全诗一开头,这位女子就向天发誓,表明了她与“君”的相爱关系,并希望他们之间的爱情永远不中断,不衰竭。为了表示自己对爱情的忠贞,她一口气列举了五种情况,“只有高山成为平地,江水干涸不流,冬天雷声隆隆,夏季雪花飘舞,天地合为一体,
她才与心爱的人断绝感情”。而这五种情况都是不可能出现的,自然她与“君”的爱情也就不会“绝衰”了。从反面说明她对爱情的忠贞。诗中出现的各种景象相互之间并无联系,但在表达爱情的坚贞这条线上,却美妙地串成了一个抒情形象的整体。读了这首诗,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直爽、活泼而深情的女子活脱脱地站在我们面前。她对爱情的追求是那么至死不渝,纯洁热烈;誓言是那么干脆利落,不假雕饰。这种纯属真情的自然流露,让人感到痛快淋漓,并深受感染。
男女情爱的美好归宿,便是结为夫妻。夫妻互爱是人世间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是家庭存在的重要基础,也是人类基本的道德关系之一。夫妻情笃是家庭和睦的核心内容,夫妻感情是家庭幸福的晴雨表。在我国古代的夫妻关系中,虽然受到男尊女卑的影响,但人们还是以相敬如宾,伉俪情深,富不易妻,白头偕老为美德,鄙弃那种见异思迁、喜新厌旧以及忘恩负义的卑劣行为。 在古代大量的爱情诗中,有不少描写夫妻恩爱的诗篇。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是一首一往情深、缠绵真挚的怀人诗。诗起笔即妙,题为“月夜”却不写作者自己看到的“今夜长安月”,而从千里之外落笔,以一“独”字见出两地相思。就表现手法来说,可谓一箭双雕。不说自己思念之苦,反关心妻子遥忆之悲,伉俪情深,溢于言表。“独”字更是意味深长,夫妻离散,两地相隔,故谓“独”,这
是第一层义;儿女未谙世事,不知思父,不懂得母亲望月的心情,故谓“独”,这是第二层义。颈联描写妻子独自望月的形象。云鬟雾湿,玉臂生寒,可知站立良久,心往神驰。尾联“双照”反结“独看”,表达了作者心中的希望。在充满悲哀的日子里,只有希望才能给人以生存下去的慰藉。双照之下犹带泪痕,正是悲喜交集、痛定思痛的景象。诗人写情如此,真称得上是力透纸背。 四、美好的朋友情
友谊是人生旅途中激人奋进的伴侣,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友谊是人生的需要,是朋友之间的高尚的情谊。它既是个人事业成功,生活幸福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关系到人际和谐,国家安定的一个重要方面。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生离不开友谊,事业离不开友谊。友谊是信任理解,是无私奉献,是高尚人格的体现。真正的友谊是人与心灵相通的亲密的关系,在一起时要相互激励,远离时要扬其善名,快乐时要与其共享,患难时则要共生死。这种友谊的特征是,在思想上互相帮助,在品行上互相砥砺,在学问上互相切磋,在事业上互相支持,在生活上互相关心。在中国文学史上,歌颂这种高尚真挚友谊的诗歌不胜枚举,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首诗是李白听到王昌龄遭贬时所作的一首抒发真挚友谊的诗歌,诗中表现了对王昌龄的深切同情。诗的前两句道出时间、环境及事件。时间是暮春,环境是飘飘扬扬的杨花和音似“不如归去”的杜鹃叫声,
冬天思乡情感的诗词篇七
《2015古诗中考题》
诗歌鉴赏
(2015·江苏宿迁市)六、诗歌鉴赏〔5分)
19.阅读古诗,回答问题。(5分)
寒 夜
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①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②有梅花便不同。
[注释]①竹炉:指用竹篾套子套着的火炉。②才:仅。
(1)请展开合理想象,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
句的情景。(2分)
(2)试从“梅花”这个意象來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
感情(3分)
19.(1)冬天的夜晚,来了客人,用茶当酒,吩咐小童煮茗,
(1分)火炉中的火苗开始红起来了,水在壶里沸腾着,屋子里暖烘
烘的。(1分) (2)“梅花”有高洁的志趣,(1分)诗人写梅固
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1分)写出了诗
人的热情,表明自己和客人一样志同道合,具有高洁的志趣。(1
分)
解析(1)此题考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想象要从诗歌
描写的意境人手,要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情景,可适当使用一些
修辞手法。(2)此题考查探究诗歌意象的能力,所谓意象就是寓“意”
之“象”,指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解答时要结合“梅花”
这一物象本身的特点,再根据具体的情境,联系诗人的主观情思进
行分析。
(2015·江苏常州市)(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5——6题。(3
分)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5.“乾坤日夜浮”一句中的“浮”字,表现了洞庭湖什么特点?(1
分)
答:
6.阅读全诗,概括“凭轩涕泗流”一句蕴含了哪些情感。(2分)
答:
5.“浮”有动态感,表现了洞庭湖宏大壮阔、气势磅礴的特点(1
分);解析:此题考査古诗的炼字。解答时不仅要注意字面意思,还
要联系词语在诗歌中的意思和表达效果。
6.亲人离散,漂泊无依的孤独感,(1分)对国家多难、壮志未酬的无奈和伤心(1分)解析:此题考查诗歌蕴含的感情。解答时要联系全诗内容和作者的生平以及写作背景。
一、【2015·贵州毕节】
春 望
杜甫(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意脉贯通,情景兼具,内容丰富,感情强烈,是一片脍炙人口的佳作。
B.在颔联中,诗人移情于物,通过花、鸟的情态表达了自己感时伤世的内心情感。
C.诗人得不到家信,是因为战乱引发了长安城内一场持续了三个月之久的大火。
D.首联中“深”字形象地描写出战乱中长安城草木丛生、满目凄凉的景象,流露出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2.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指出诗句所蕴含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第⑪题是对诗词内容的理解,诗中的“烽火”原指古代战争中的信号源,后引指战争;“三月”极言时间之久;“抵万金”突出家书的珍贵难得。此联反应的是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导致音信隔绝。故C项不正确。第⑫题是开放性题目,要展开丰富的想象,把诗句表达的意境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再根据此情此景来体会诗人的情感,合情合理即可。
【答案】⑪C。⑫示例:我渐渐年华已老,还为国忧心忡忡,不但已是满头白发,连这白头也越抓越少了。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连束发都困难了。眼望京城的颓败景象,思念远在他乡的妻小,郁结在心中的苦痛无法排解,只好用手搔头,却又徒增发短衰老之叹,表达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感。
二、【2015·贵州遵义】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请描述“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所展现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描绘诗句画面的能力。题目要求描述“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一诗句所展现的画面,答题时,要扣住诗句中的意象“瀚海”“冰”“愁云”进行描述,并加以适当的描写。
【答案】山谷的阴面纵横散步着百丈坚冰,万里长空凝结着惨淡的阴云。
2.【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诗歌抒情的方式以及作品表现作者情感的能力。诗歌抒情的方式一般有直抒胸臆与借景抒情两种。这两句诗中“山回路转”“雪”属于景物描写,友人已远去,诗人还在驻足远望,这个举动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以及因友人归京产生的惆怅之情,所以诗歌使用了借景抒情的抒情方式。
【答案】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三、【2015·贵州铜仁】
冬天思乡情感的诗词篇八
《不错的诗词》
潘岳(247~300),字安仁,西晋著名文人,无论是在生前还是在身後,他都引来无数的议论,他为人处世方式以及对荣利功名的热衷,往往为人所不齿;而他的诗文,特别是其悼念亡妻之作,却深情缠绵,赢得一致的称赏。潘岳「少以才颖见称,乡邑号为奇童」,(《晋书.潘岳传》)其卓著才华为他赢得如潮的美誉。潘岳不仅才华出众,又生得姿仪秀美,据《世说新语.容止》第七条载:「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 他的俊美是自古以来公认的,「潘安」也成为美丈夫的代名词,而「貌若潘安」也成为对男人姿仪的最高褒扬。在魏晋那个重形貌之美的时代,如潘岳者在仕途上本该有更多的机会。然而,秀美的仪容、如江的才华,并没有给潘岳带来好运,反而因此引来无数的嫉妒而遭人排挤,无法获得仕进的机会。在多年不达与几番沉浮之後,潘岳投靠了权贵贾谧,成为贾谧「二十四友」之一,他失去了自我与品格,据《晋书.潘岳传》:「与石崇等谄事贾谧,每候其出,与崇辄望尘而拜。搆愍怀之文,岳之辞也」。除此而外,他还曾「题阁道为谣」,诽谤山涛、王济、裴楷诸人。然而,如此折节趋奉权贵,为仕进而不惜搆陷他人,却最终还是没有换来辉煌腾达,反而因此卷入凶险的政治争斗,最终被刑东市。
然而,对势位荣禄的奔竞,没有完全泯灭潘岳的真性情,他对亡妻的真诚悲痛与哀悼,那如泣如诉、婉转缠绵的悼亡诗文,特别是三首《悼亡诗》,千百年来,览之者无不为之一恸,试看其第一首: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
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僶俛恭朝命,回心反初役。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帏屏无彷佛,翰墨有馀迹。
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怅恍如或存,回遑忡惊惕。
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
春风缘隙来,晨霤承檐滴。寝息何时忘,沈忧日盈积。
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
从对冬春交替、寒暑流易的描写中起笔,渲染出一种苍茫悠远的情绪,然後以怀念亡妻的私怀无人能懂,淹灭无宜,决定恭从朝命,返回任所。在即将离别那曾经与亡妻有过无数美好时光的旧庐时,诗人又不免望庐思人,睹物回忆,那熟悉的帏屏、翰墨、流芳、遗挂依然,而斯人已逝,面对历历在目的旧时物件,诗人的眼睛迷离了,又彷佛看见了妻子的身影,但当定神相望,却发现这只是幻觉而已,让人平添无限怅惘。然後,诗人以林鸟双栖而一朝孤单、比目游川而中路分离的精妙比喻,抒写妻亡後自己的孤苦心情。既而写思念如春风不绝、忧愁如晨霤不断,寝息难忘,让人无法消解。末句用庄子妻亡、鼓盆而歌之典,劝勉与宽慰自己,然而世上又有几人能做得到像庄子那样把所有的烦恼惆怅抛向九天云霄?无奈的慰勉,无尽的思念。全诗写景抒情,由物及人,在庸常细事的叙写中淋漓尽致地表达出对亡妻的悲痛追念。《悼亡诗》第二首写深夜独眠,望妻来而不来,悲从中发,不能自已;第三首写徘佪墓前,流连不忍离去,均深情绮丽如是。正如陈祚明所言:「安仁情深之子,每一涉笔,淋漓倾注,婉转侧折,旁写曲述,刺刺不能休。」
潘岳的《悼亡诗》历来为人所称道,影响甚钜,故自潘岳《悼亡诗》後,「悼亡」一词,从此便专为「悼妻」之用。除《悼亡诗》三首外,潘岳的《杨氏七哀诗》以及《哀永逝文》、《顾内诗》,亦为悼妻之作。
潘岳《悼亡诗》是诗人悼念亡妻杨氏的诗作,共三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杨氏是西晋书法家戴侯杨肇的女儿。潘岳12岁时与她订婚,结婚之后大约共同生活了24个年头。杨氏卒于晋惠帝永康八年(公元298年),潘岳夫妇感情很好,杨氏死后,潘岳写了一些悼亡诗赋,除《悼亡诗》三首之外,还有《哀永逝文》、《悼亡赋》等,表现了诗人与妻子的深厚感情。在这些悼亡诗赋中,《悼亡诗》三首都堪称杰作,而其中第一首传诵千古,尤为有名。这首诗写潘岳离家赴任前对亡妻的怀念,感情真挚,是潘岳的代表作。后人遂以“悼亡”为丧妻的代称。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僶俛恭朝命,回心反初役。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帷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怅怳如或存,周遑忡惊惕。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春风缘巢来,晨霤承檐滴。寝息何时忘,沉忧日盈积。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展转之间冬天和春天相互交替,寒天和暑天也消逝、更换了。妻子逝世以后,被层层土壤隔阻在深邃的地下。我私下不出去做官的愿望如何能够达到,长久地留下来又有什么益处?尽力恭奉朝廷的任命,把心从哀念亡妻的情绪中回转过来,返回原来做官的任所。看到房屋就思念她这个人,进入内室就想到她生前在室内的生活情景。帷帐和屏风相似而不真切,笔墨写下的文字还有余香。香品还没有消失,衣服还挂在墙壁上。恍恍惚惚她还活在世上,忽然想起她已离开人世,心中不免有几分惊惧。像那振翅飞翔于林中的双飞鸟,一
旦只有孤孤单单的一只在飞;又好像是在江河里游泳的比目鱼,现在却中途被拆开了。春风沿着门缝吹来,早晨把水槽放在屋檐下接水。不管是睡觉还是休息,什么时候能够忘记!深深的忧愁一天一天地积累起来。希望有一天对亡妻的思念之情有所减退,像庄子一样敲着瓦盆而歌。(庄缶,庄子的妻子死了,他不但不哭,反而敲盆而歌。这是作者自勉之词。)潘岳的悼亡诗赋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富于感情,此诗也不例外。陈祚明说:“安仁情深之子,每一涉笔,淋漓倾注,宛转侧听,旁写曲诉,剌剌不能自休。夫诗以道情,未有情深而语不佳者;所嫌笔端繁冗,不能裁节,有逊乐府古诗含蕴不尽之妙耳。”(《采菽堂古诗选》卷十一)这里肯定潘岳《悼亡诗》的感情“淋漓倾注”,又批评了他的诗繁冗和缺乏“含蕴不尽之妙”,十分中肯。沈德潜对潘岳诗的评价不高,但是对《悼亡诗》也指出“其情自深”(《古诗源》卷七)的特点。的确,潘岳《悼亡诗》感情深沉,颇为感人。(华海国平)
滁州西涧 唐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滁州西涧》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诗,是唐代诗人韦应物最负盛名的写景佳作。作者任滁州剌史时,游览至滁州西涧,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诗里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诗词注释:①滁(chú)州:今安徽省滁州市。②西涧:滁州城西郊的一条小溪,有人称上马河,即今天的西涧湖(原滁州城西水库)。 ③独怜:独爱,一种对幽草的独情。④黄鹂:黄莺。⑤深树:树荫深处。⑥春潮:春天的潮汐。⑦野渡:荒郊野外无人管理的渡口。韦应物滁州西涧书法帖(9张) ⑧横:指随意漂浮。译文:河边生长的野草,是那样幽静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的丛林深处,不时传来黄鹂鸟的叫声,是那样婉转动听。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的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有小船独自横漂在河边上. 这是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写于滁州刺史任上。唐滁州的治所即今安徽滁州市市区,西涧在滁州城西郊外。这首诗描写了山涧水边的幽静景象和诗人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 黄学江书法(滁州西涧) 诗的前二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是说:诗人独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流露着诗人恬淡的胸怀。后二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是说:傍晚下雨潮水涨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没有行人,一只渡船横泊河里。这雨中渡口扁舟闲横的画面,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引人思索。还更加说明韦应物宁愿做一株无人关注的小草,也不愿意去做那些大的官职。末两句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可谓诗中有画,景中寓景。韦应物先后做过“三卫郎”和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他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但他无能为力。这首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的心情。这首诗中有无寄托,所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它通篇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滁州西涧》草书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实则诗中流露的情绪若隐若显,开篇幽草、黄莺并提时,诗人用“独怜”的字眼,寓意显然,表露出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后两句在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中,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忧虑、悲伤的情怀。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和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和不合意的事情,而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地流露出来。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作者的简介: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 清孔继尧绘韦苏州画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15岁起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安史之乱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代宗广德至德宗贞元间,先后为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比部员外郎、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公元791年(贞元七年)退职。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著名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其诗以写田园风物著名,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涉及时政和民生疾苦之作,亦颇有佳篇。作其品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此一篇。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①前沙似雪,受降城②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③,一夜征人尽望乡。[1]
《夜上受降城闻笛》是由唐代诗人李益创作的边塞诗代表作之一。全诗四句二十八字。诗意在抒写边防将士之乡情。前二句写月下边塞的景色;三句写声音,闻见芦管悲声;四句写心中感受,芦笛能动征人回乡之望。全诗把景色、声音,感受融为一体,意境浑成。
著名诗篇:诗风豪放明快,尤以边塞诗为有名。他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送辽阳使还
军》、《夜上受降城闻笛》2首,当时广为传唱。其边塞诗虽不乏壮词,但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他擅长绝句,尤工七绝,名篇如《夜上西城》、《从军北征》、《受降》、《春夜闻笛》等。其律体亦不乏名篇,如五律《喜见外弟又言别》“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是历代传诵的名句。七律《同崔邠登鹳雀楼》、《过五原胡儿饮马泉》(又名《盐州过胡儿饮马泉》)等,均属佳作。今存《李益集》2卷,《李君虞诗集》2卷,《二酉堂丛书》本《李尚书诗集》1卷。益长于歌诗,贞元末,与宗人李贺齐名。每作一篇,教坊乐人以赂求取,唱为供奉歌辞。其《征人歌》、《早行篇》,好事者画为屏障。其最著名的代表作为《江南词》和《夜上受降城闻笛》,前者写一思妇因丈夫是瞿塘商贾,“重利轻别离”,天天不得相聚,因此不由得暗中后悔:“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早知道还不如嫁给弄潮儿呢!毕竟潮水的涨落有确定的时刻,与弄潮儿总还能朝夕厮守,比作商贾之妇强多了),心理描写可谓传神入微矣;后者写受降城上的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芦管悠扬激起乡思悠长,读来令人同情感伤。集一卷,今编诗二卷(全唐诗中卷第二百八十二和二百八十三)。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一种置身边地之感、怀念故乡之情,隐隐地袭上了诗人的心头,营造了一种寂寥,凄清的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凄凉幽怨的芦笛声,唤起了征人思乡之情。“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不知”两字写出了征人迷惘的心情,“尽”字又写出了他们无一例外的不尽的乡愁。 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写出。李益却蹊径独辟,让满孕之情在结尾处打个回旋,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戛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 这首诗写出了征人眼前之景,心中之情,感人肺腑。刘禹锡《和令孤相公言怀寄河中杨少尹》中提到李益,有“边月空悲芦管秋”句,即指此诗。可见此诗在当时已传诵很广。《唐诗纪事》说这首诗在当时便被度曲入画。仔细体味全诗意境,的确也是谱歌作画的佳品。因而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成为中唐绝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山 石 韩愈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 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靰。 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注释】 (1)山石:这是取诗的首句开头三字为 题,乃旧诗标题的常见用法,它与诗的内容无关。(2)荦确(luòquè洛却):指山石险峻不平的样子。行径:行下次的路径。微:狭窄。(3)蝙蝠:哺 乳动物,夜间在空中飞翔,捕食蚊、蛾等。这是写山寺黄昏的景象并点明到寺的时间。 (4)升堂:进入寺中厅堂。阶:厅堂前的台阶。新雨:刚下过的雨。
(5) 栀子:常绿灌水,夏季开白花,香气浓郁。这两句说,进入厅堂后坐在台阶上,这刚下过的一场雨水该有多么充足;那吸饱了雨水的芭蕉叶子更加硕大,而挺立枝头 的栀子花苞也显得特别肥壮。诗人热情地赞美了这山野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 (6)佛画:画的佛画像。 (7)稀:依稀,模糊,看不清楚。一作“稀少”解。所见 稀:即少见的好画。这两句说,和尚告诉我说,古壁上面的佛像很好,并拿来灯火观看,尚能依稀可见。
(8)置:供。羹(gēng耕):菜汤。这里是泛指菜 蔬。 (9)疏粝(lì历):糙米饭。这里是指简单的饭食。饱我饥:给我充饥。 (10)百虫绝:一切虫鸣声都没有了。 (11)清月:清朗的月光。出岭:指清 月从山岭那边升上来。夜深月出,说明这是下弦月。
扉(fei非):门。光入扉:指月光穿过门户,照时室内。 (12)无道路:指因晨雾迷茫,不辨道路,随意 步行的意思。 (13)出入高下:指进进出出于高高低低的山谷径路意思。霏:氛雾。穷烟霏:空尽云雾,即走遍了云遮雾绕的山径。 (14)山红涧:即山花红 艳、涧水清碧。纷:繁盛。烂漫:光彩四射的样子。 (15)枥(lì历):同“栎”,落叶乔木。木围:形容树干非常粗大。两手合抱一周称一围。 (16)当 流:对着流水。赤足踏涧石:是说对着流水就打起赤脚,踏着涧中石头淌水而过。 (17)风生衣:本是风吹衣动,而诗人却
感觉风象是从衣中发出的,所以说“风 生衣”。 (18)人生如此;指上面所说的山中赏心乐事。 (19)局束:拘束,不自由的意思。靰(jī基):马的缰绳。这里作动词用,即牢笼、控制的意思。 (20)吾党二三子:指和自己志趣相合的几个朋友。 (21)安得:怎能。不更归:不再回去了,表示对官场的厌弃。
原文译文:山石峥嵘险峭,山路狭窄像羊肠, 蝙蝠穿飞的黄昏,来到这座庙堂。 登上庙堂坐台阶,刚下透雨一场, 经雨芭蕉枝粗叶大,山栀更肥壮。 僧人告诉我说,古壁佛画真堂皇, 用火把照看,迷迷糊糊看不清爽。 为我铺好床席,又准备米饭菜汤, 饭菜虽粗糙,却够填饱我的饥肠。 夜深清静好睡觉,百虫停止吵嚷, 明月爬上了山头,清辉泻入门窗。 天明我独自离去,无法辨清路向, 出入雾霭之中,我上下摸索踉跄。 山花鲜红涧水碧绿,光泽又艳繁, 时见松栎粗大十围,郁郁又苍苍。 遇到涧流当道,光着脚板踏石淌, 水声激激风飘飘,掀起我的衣裳。 人生在世能如此,也应自得其乐, 何必受到约束,宛若被套上马缰? 唉呀,我那几个情投意合的伙伴, 怎么能到年老,还不再返回故乡?[2]
作品鉴赏:诗以开头“山石”二字为题,却并不是歌咏山石,而是一篇叙写游踪的诗。这诗汲取了散文中有悠久传统的游记文的写法,按照行程的顺序,叙写从“黄昏到寺”、“夜深静卧”到“天明独去”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是一篇诗体的山水游记。在韩愈以前,记游诗一般都是截取某一侧面,选取某一重点,因景抒情。汲取游记散文的特点,详记游踪,而又诗意盎然,《山石》是有独创性的。按照时间顺序依次记述游踪,很容易弄成流水账。诗人手段高明,他象电影摄影师选好外景,人物在前面活动,摄影机在后面推、拉、摇、跟,一个画面接着一个画面,在读者眼前出现。每一画面,都有人有景有情,构成独特的意境。全诗主要记游山寺,一开头,只用“山石荦确行径微”一句,概括了到寺之前的行程,而险峻的山石,狭窄的山路,都随着诗中主人公的攀登而移步换形。这一句没有写人,但第二句“黄昏到寺蝙蝠飞”中的“到寺”二字,就补写了人,那就是来游的诗人。而且,说第一句没写人,那只是说没有明写;实际上,那山石的荦确和行径的细微,都是主人公从那里经过时看到的和感到的,正是通过这些主观感受的反映,表现他在经过了一段艰苦的翻山越岭,黄昏之时,才到了山寺。“黄昏”,是很难变成可见可感的清晰画面的。他巧妙地选取了一个“蝙蝠飞”的镜头,让那只有在黄昏之时才会出现的蝙蝠在寺院里盘旋,就立刻把诗中主人公和山寺,统统笼罩于幽暗的暮色之中。“黄昏到寺”,当然先得找寺僧安排食宿,所以就出现了主人公“升堂”的镜头。主人公是来游览的,游兴很浓,“升堂”之后,立刻退出来坐在堂前的台阶上,欣赏那院子里的花木,“芭蕉叶大栀子肥”的画面,也就跟着展开。因为下过一场透雨,芭蕉的叶显得更大更绿,栀子花开得更盛更香更丰美。“大”和“肥”,这是很寻常的字眼,但用在芭蕉叶和栀子花上,特别是用在“新雨足”的芭蕉叶和栀子花上,就突出了客观景物的特征,增强了形象的鲜明性,使人情不自禁地要赞美它们。 时间在流逝,栀子花、芭蕉叶终于隐没于夜幕之中。于是热情的僧人便凑过来助兴,夸耀寺里的“古壁佛画好”,并拿来火把,领客人去观看。这当儿,菜饭已经摆上了,床也铺好了,连席子都拂拭干净了。寺僧的殷勤,宾主感情的融洽,也都得到了形象的体现。“疏粝亦足饱我饥”一句,图画性当然不够鲜明,但这是必不可少的。它既与结尾的“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相照应,又说明主人公游山,已经费了很多时间,走了不少路,因而饿得很。 写夜宿只用了两句。“夜深静卧百虫绝”,表现了山寺之夜的清幽。“夜深”而百虫之声始“绝”,那么在“夜深”之前,百虫自然在各献特技,合奏夜鸣曲,主人公也在欣赏夜鸣曲。正象“鸟鸣山更幽”一样,山寺之夜,百虫合奏夜鸣曲,就比万籁俱寂还显得幽静,而静卧细听百虫合奏的主人公,也自然万虑俱消,心境也空前清静。夜深了,百虫绝响了,接踵而来的则是“清月出岭光入扉”,主人公又兴致勃勃地隔窗赏月了。他刚才静卧细听百虫鸣叫的神态,也在“清月出岭光入扉”的一刹那显现于读者眼前。 作者所游的是洛阳北面的惠林寺,同游者是李景兴、侯喜、尉迟汾,时间是公元801年(唐德宗贞元十七年)农历七月二十二日。农谚有云:“二十一、二、三,月出鸡叫唤。”可见诗中所说的“光入扉”的“清月”,乃是下弦月,她爬出山岭,照进窗扉,已经鸣叫头遍了。主人公再欣赏一阵,就该天亮了。写夜宿只两句,却不仅展现出几个有声有色的画面,表现了主人公彻夜未睡,陶醉于山中夜景的情怀,而且水到渠成,为下面写离寺早行作好了过渡。“天明”以下六句,写离寺早行,跟着时间的推移和主人公的迈步向前,画面上的光、色、景物在不断变换,引人入胜。“天明独去无道路”,“无道路”指天刚破晓,雾气很浓,看不清道路,所以接下去,就是“出入高下穷烟霏”的镜头。主人公“天明”出发,眼前是一片“烟霏”的世界,不管是山的高处还是低处,全都浮动着蒙蒙雾气。在浓雾中摸索前进,出于高处,入于低处,出于低处,又入于高处,时高时低,时低时高。此情此境,正是饶有诗味,富于画意的。烟霏既尽,朝阳熠耀,画面顿时增加亮度,“山红涧碧纷烂漫”的奇景就闯入主人公的眼帘。而“时见松枥皆十围”,既为那“山红涧碧纷烂漫”的画面添景增色,又表明主人公在继续前
行。他穿行于松栎树丛之中,清风拂衣,泉声淙淙,清浅的涧水十分可爱。于是他赤着一双脚,涉过山涧,让清凉的涧水从足背上流淌,整个身心都陶醉在大自然的美妙境界中了。 诗写到下山为止,游踪所及,逐次以画面展现,像旅游纪录影片,随着游人的前进,一个个有声有色有人有景的镜头不断转换。结尾四句,总结全诗,所以姑且叫做“主题歌”。“人生如此”,概括了此次出游山寺的全部经历,然后用“自可乐”加以肯定。后面的三句诗,以“为人靰”的幕僚生活作反衬,表现了对山中自然美、人情美的无限向往,从而强化了全诗的艺术魅力。 这首诗为传统的纪游诗开拓了新领域,它汲取了山水游记的特点,按照行程的顺序逐层叙写游踪。然而却不象记流水账那样呆板乏味,其表现手法是巧妙的。此诗虽说是逐层叙写,仍经过严格的选择和经心的提炼。如从“黄昏到寺”到就寝之前,实际上的所经所见所闻所感当然很多,但摄入镜头的,却只有“蝙蝠飞”、“芭蕉叶大栀子肥”、寺僧陪看壁画和“铺床拂席置羹饭”等殷勤款待的情景,因为这体现了山中的自然美和人情美,跟“为人?”的幕僚生活相对照,使诗人萌发了归耕或归隐的念头,是结尾“主题歌”所以形成的重要根据。关于夜宿和早行,所摄者也只是最能体现山野的自然美和自由生活的那些镜头,同样是结尾的主题歌所以形成的重要根据。 再说,按行程顺序叙写,也就是按时间顺序叙写,时间不同,天气的阴晴和光线的强弱也不同。这篇诗的突出特点,就在于诗人善于捕捉不同景物在特定时间、特定天气里所呈现的不同光感、不同湿度和不同色调。如用“新雨足”表明大地的一切刚经过雨水的滋润和洗涤;这才写主人公于苍茫暮色中赞赏“芭蕉叶大栀子肥”,而那芭蕉叶和栀子花也就带着它们在雨后日暮之时所特有的光感、湿度和色调,呈现于读者眼前。写月而冠以“清”字,表明那是“新雨”之后的月儿。写朝景,新奇而多变。因为他不是写一般的朝景,而是写山中雨后的朝景。他先以“天明独去无道路”一句,总括了山中雨霁,地面潮湿,黎明之时,浓雾弥漫的特点,然后用“出入高下穷烟霏”一句,画出了雾中早行图。“烟霏”既“穷”,阳光普照,就看见涧水经雨而更深更碧,山花经雨而更红更亮。于是用“山红涧碧”加以概括。山红而涧碧,红碧相辉映,色彩已很明丽。但由于诗人敏锐地把握了雨后天晴,秋阳照耀下的山花、涧水所特有的光感、湿度和色调,因而感到光用“红”、“碧”还很不够,又用“纷烂漫”加以渲染,才把那“山红涧碧”的美景表现得鲜艳夺目。 这篇诗,极受后人重视,影响深远。苏轼与友人游南溪,解衣濯足,朗诵《山石》,慨然知其所以乐,因而依照原韵,作诗抒怀。他还写过一首七绝:“荦确何人似退之,意行无路欲从谁?宿云解驳晨光漏,独见山红涧碧诗。”诗意、词语,都从《山石》化出。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云:“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他的《中州集》壬集第九(拟栩先生王中立传)说:“予尝从先生学,问作诗究竟当如何?先生举秦少游《春雨》诗为证,并云:此诗非不工,若以退之芭蕉叶大栀子肥之句校之,则《春雨》为妇人语矣。”可见此诗气势遒劲,风格壮美,一直为后人所称道。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唐代思想家和文学家,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字退之,南阳(今河南省孟县)人。贞元进士。唐宪宗时,曾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在刑部侍郎任上,他上疏谏迎佛骨,触怒了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后于穆宗时,召为国子监祭酒,历任京兆尹及兵部、吏部侍郎。他和柳宗元政见不和,但并未影响他们共同携手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在诗歌方面,他更是别开生面,创建了“韩孟诗派”。他善于用强健而有力的笔触,驱使纵横磅礴的气势,夹杂着恢奇诡谲的情趣,给诗思渲染上一层浓郁瑰丽的色彩,造成奔雷挚电的壮观。韩诗在艺术上有“以文为诗”的特点,对后世亦有不小的影响。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
山中寡妇
夫因兵死守蓬茅⑴,麻苎衣衫鬓发焦⑵。 桑柘废来犹纳税⑶,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⑷,旋斫生柴带叶烧⑸。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⑹。
作品鉴赏:此诗通过山中寡妇这样一个典型人物的悲惨命运,透视当时社会的面貌,语极沉郁悲愤。唐朝末年,朝廷上下,军阀之间,连年征战,造成“四海十年人杀尽”(《哭贝韬》),“山中鸟雀共民愁”(《山中对雪》)的悲惨局面,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此诗的“夫因兵死守蓬茅”,就从这兵荒马乱的时代着笔,概括地写出了这位农家妇女的不幸遭遇:战乱夺走了她的丈夫,迫使她孤苦一人,逃入深山破茅屋中栖身。“麻苎衣衫鬓发焦”一句,抓住“衣衫”、“鬓发”这些最能揭示人物本质的细节特征,简洁而生动地刻画出寡妇那贫困痛苦的形象:身着粗糙的麻布衣服,鬓发枯黄,面容憔悴,肖其貌而传其神。从下文“时挑野菜”、“旋斫生柴”的描写来看,山中寡妇应该还是青壮年妇女,照说她的鬓发色泽该是好看的,但由于苦难的熬,使她鬓发早已焦黄枯槁,显得苍老了。简洁的肖像描写,衬托出人物的内心痛苦,写出了她那饱经忧患的身世。 然而,对这样一个孤苦可怜的寡妇,统治阶级也并不放过对她的榨取,而且手段是那样残忍:“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