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中西医执业医师】
一词多义造句洋洋洒洒篇一
《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指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由本义引申和假借而形成。
一词多义。文言中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在学习时要随时总结,不断深化。如“发”字,在“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中作“发射”,在“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荆轲刺秦王》)中作“出发”;在“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赤壁之战》)中作“点燃”;在“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中作“打开”;在“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中作“发动”;在“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中作“抒发”;在“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君后援”(《赤壁之战》)中作“派遣”;在“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中作“征发,征调”;在“即道意中事,无毫发爽”(《促织》)中作“极短的长度单位,十毫为一发”;在“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中作“开放”等。这些都是课内所见的,平时不断积累实词在语境中的意义,掌握得越来越多,就会形成触类旁通的能力,阅读能力自然会不断提高
要尽可能地掌握词的各种义项,就必须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的知识。词义的分化衍生是有基本规律的,后起义往往是以原有义为基础扩展衍生的,与原有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意义联系。词的本义是最初造字时表示的意义,引申义是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比喻义是用比喻的方法形成的新的词义,假借义是借用作另外一个同音的词的意义。 理解时要以本义为基础,一是要掌握一个词的常见义项,注意与现代汉语的区别较大的义项;二是掌握联系语境推断的具体含义的方法;三是注意古义与一词多义的交叉现象。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就是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一类词临时用作另一类词并且改变了原来的语法语义的语言现象。其特点:一是要有具体语境,没有语境就不能谈活用。二是语义语法的临时性,此处活用彼处未必。三是“以今律古”,就是现代人以现在的语法习惯去看待文言文的语法,比如“雨”字,在造字之初就身兼名词和动词两类,如“天雨雪”(《苏武传》)中的“雨”本身就是动词,但是现在的"雨"却只具有名词的词性,人们就把这句中的"雨"字看作活用了,《项脊轩志》中的“乳二世”的乳也是这样。
如何判别词类何用?最好的方法是句法分析。简而言之,就是划分句子成份,即把句子的成分先划出来,然后去分辨各个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一、如何判别名词的活用
(一) 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1、两个名词相连,必有一个活用。“襟三江而带五湖”的襟和带。(《滕王阁序》)
2、结构助词"所"字之后的名词活用。“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3、名词后直接粘附一个语气词,活用。“赵王之子孙侯者”的侯。(《触龙说赵太后》)
4、连词“而”(以、且)前后的名词活用。“火尚足以明”的明。(《游褒禅山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孽也”的寿。(《种树郭橐驼传》)
5、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辱而逐之,折而族之”的族。(《原谤》
6、状语(不)后面的名词活用。“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的齿。(《师说》)
7、能愿类词语“能、欲、可、当”等后面的名词活用。“公子怒,欲鞭之”的鞭。(《晋公子重耳之亡》)
8、介宾补语前面的名词活用。“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的道路。(《召公谏厉王弭谤》)
9、被结构助词“之”取消独立性的谓语上的名词活用。“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的冰和寒。(《察今》
10、根据语境判定独立的名词活用。“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的端章甫。(《子路……侍坐》)
(二) 名词活用作状语。名词作状语在教材上罗列了五类,当然不全,类别的齐全与否不是关键,只要能够根据语境进行合理的解释就符合要求。学习的关键是如何掌握名词作状语的判别方法。还是要进行句法分析,只要是处于主语谓语之间的名词就是活用为状语。如 “人皆得以隶使之”的隶,这里的“像奴隶一样”讲。(《五人墓碑记》)
(三) 名词活用作使动用法。何谓“使动用法”?就是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宾语发出的。其实质是这个动词里面暗含着“使”的意思。可以通过“使……怎么样”的句式进行检验,如,“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的肉。《中山狼传》)
(四) 名词活用作意动用法。何谓“意动用法”?就是主语“主观”的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动词的特性。一种是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驼业种树”的业,(《种树郭橐驼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的宾客,(《伤仲永》),这是名词活用作意动。第二种是主语认为宾语具有什么性质,“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的美,(《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一类主要是形容词活用作意动。教材没有讲动词的意动用法,这很好。
二、如何判别动词的活用
(一)动词活用为名词。依据前述可知,就是动词跑到了主语和宾语的位置上(动词跑到定语位置不是活用,切切)。 “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的继。(《触龙说赵太后》) “翩翩两骑来是谁?”的来。(《卖碳翁》)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的赐。(《烛之武退秦师》)
(二)动词活用为使动用法。“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的暴露(《勾践灭吴》) 动词活用为使动用法时,还会省落后面的宾语,“可烧而走也”的走。(《赤壁之战》)
(三)动词活用为被动用法。何谓动词的被动用法?就是动词本身含有“被”字。如何判别?就是看主语和谓语是否有被动关系,当然要注意主语的省落。“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举和焦土。(《阿房宫赋》)
三、如何判别形容词的活用
(一)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何谓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就是形容词跑到了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当然包括介词的宾语)。还可以观察形容词是否被定语修饰,如,“尧舜,大圣也”的圣。(《原谤》)) “百废具兴”的废。(《岳阳楼记》)
1、形容词活用为主语。“是故圣益圣,愚益愚”中前一个“圣、愚”。(《师说》)
2、形容词活用为宾语。“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的能和善。(《谏太宗十思疏》)
3、形容词活用为介词宾语。“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的威怒。(《谏太宗十思疏》)
(二)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用法。(使动用法前文已述,仅举两例)“荣其外而枯其内”的荣和枯。(《蠹化》) “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的硕茂。(《种树郭橐驼传》)
(三)形容词活用为意动用法。“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已消忧”的悦和乐。(《归去来兮辞》) “公子安之”的安。(《晋公子重耳之王》)
(四)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形容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就是形容词作谓语且带了宾语(又不是使动意动用法)。“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少和轻。(《秋水》)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的欣。(《兰亭集序》)
四、 数词的活用很简单,就是数词跑到了其他词类的位置上。
1、活用为名词。“庭中通南北为一”的一。(《项脊轩志》)
2、活用为动词。“六王毕,四海一”的一。(《滕王阁序》)
3、活用为副词。“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一。(《滕王阁序》)“而或长烟一空”的一。(《岳阳楼记》)
古今词义变化
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
1、词义扩大
如,“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孟子》)中的“江”“河”与“淮”“汉”并列,指“长江”和“黄河”。“江”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又如“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西门豹治邺》)的“好”,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而现在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
2、词义缩小
如,“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又如,“瓦”古代泛指一切陶制品,现代只把“一种铺盖屋顶的建筑材料”称为“瓦”。
3、词义转移
有的词古今词义差别很大,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庄子》)中的“涕”指眼泪,现转移为“鼻涕”了;再如,“闻”,本指听见,是听觉,现一般指“嗅觉”。
4、感情色彩变化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地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
5、名称说法改变
文言中某些事物的称呼,在现代汉语中已换成另一种说法。只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或固定短语中还保留着。如成语“目不识丁”现在已改用“眼睛”一词;“寡不敌众”中的“寡”现在已改用“少”字。
谈古今汉语偏义复词的不同特点
(一)从偏义复词的结构上看
古汉语偏义复词有二个特点:一是偏义复词中的两个语素结合得不够稳定,具有临时性。由于古汉语偏义复词是以单音词的连用为基础,它和其他的双音合成词一样,经历临时性的组合到凝固成词的发展变化。因此这类偏义复词的陪衬语素,只有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显露出来,一旦脱离了那个特定的语言环境,其临时性便随即消失,同时即恢复其固有的词汇意义。
现代汉语偏义复词结构定型表现两方面:一是构成偏义合成词的每个字是语素,各语素之间结合得很紧,不容许随便拆开或随意加入什么成分;二是陪衬语素不再时前时后,而是固定的,不受特定语言环境所制约。
比如“窗户”两个语素结合得很紧,不容许拆开或随意加入什么成分,其义偏指“窗”,陪
衬语素“户”无义消失,位于“窗”的后面,只起陪衬作用。
(二)从偏义复词的意义上看
古汉语偏义复词在意义上的特点是两个语素都保留其作为单音词连用时的词汇意义,也就是说作为陪衬语素的意义并未消失,凝固成复合词后,其义偏向那一个语素,完全受特定的语言环境所决定即随文释义,也就是受“观境为训”原则的制约。有时可从特定上下文词语的互相照应上来确定偏义;有时可联系前后文句意的相承贯通上来确定偏义;有时也可从遣词造句的语法关系上来确定偏义;有时却是单纯为凑足音节需要而连带提及。
现代汉语偏义复词词义固定单一。表现在一、由两个语素凝固成一个复音合成词后,其义偏向那一个语素是固定的,不能随文而异,即不受“观境为训”原则的制约。也就是说表义语素定位,不管在任何时期,任何语言环境中,自始自终都固定在某个语素上,不会发生忽此忽彼的随意状态。二、两个语素虽并列,但其中一个语素义已经消失,消失的那个语素在构词上只起陪衬作用。
例如现代汉语的名词“国家”、“人物”、“质量”、“舟楫”、“狐狸”、“妻子”等两个语素并列,其中一个语素义消失,“国家”偏指“国”,“家”义消失;“人物”偏指“人”,“物”义消失;“质量”偏指“质”,“量”义消失;“舟楫”偏指“舟”,“楫”义消失;“狐狸”偏指“狐”,“狸”义消失;“妻子”偏指“妻”,“子”义消失。动词“忘记”、“死活”、“离合”,形容词“好歹”、“缓急”等其义偏向一方也是固定的。“忘记”偏向“忘”,“记”义消失;“死活”偏向“死”,“活”义消失;(反动派不管人民的死活。实际上是让老百姓死,,不管老百姓活。)“离合”偏指“离”,“合”义消失;“好歹”多指“歹”一方,“好”义消失;“缓急”多指“急”义,“缓”义消失。它们的特点是把两个语素并列起来,让一个语素的意义消失,这就造成了所谓偏义词,消失的那个语素在构词上只起陪衬作用。
为什么古今偏义复词具有这样明显的差异呢?我们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偏义复词都经过临时组合阶段的试用过程:由临时不稳定的单音词连用向凝固稳定的合成词的发展。其总的发展演变规律是(1)有的历代递相袭用,渐渐固定下来,成为一个偏义复词。如国家、窗户、妻子等。(2)有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用之后,渐渐丧失生存能力而自行淘汰。如车马、园圃等。(3)有的既没有固定成词,也没有被淘汰,直至今日依然处于试用阶段。如成败、得失、利害、恩怨等。(4)二是随着词汇自身的发展,词和词组以及词和词素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如“国家”、“妻子”原是词组,后来变成了词;“民”、“众”原来是词,现在成了词素。
我们研究词汇的发展变化,一方面要有历史主义观点,另方面又要分清古今界限。而古汉语偏义复词的特点,正好说明它处在临时组合阶段,内部结构不够稳定,其义也随文而异。到了现代汉语,这类词大都已凝固成一个复音合成词了,其中一个语素义已消失只起陪衬作用,其义就偏向一方而且是固定的,成为相对稳定独立、为大家所公认的单一明确的概念了。 总之,通过对古今偏义复词不同特点的剖析,必定能提高我们阅读文言文的水平,从而进一步增强驾驭现代汉语的能力。
练习:
一词多义
1、 生:
A、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 《义我所欲也》
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 ) 《劝学》
C、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 ) 《琵琶行》
D、多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 ) 《登泰山记》 E、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 《劝学》
F、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 ( ) 《九章》 G、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 ( ) 《论积贮疏》
H、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 ( )《鸿门宴》
2、弱:
A、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霜妻弱子。 ( )《愚公移山》
B、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 ) 《六国论》
C、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 ) 《廉颇蔺相如列传》
D、有土者不可以言贫,有民着不可以言弱 ( )。《大戴礼记》 E、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 ( )《吊屈原赋》
3、上:
A、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 ) 《岳阳楼记》
B、上称帝喾,下道七桓 ( )
C、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 )
D、臣乃敢上璧 ( ) 《廉颇蔺相如列传》
E、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 ) 《邹忌讽齐王纳谏》 F、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 ( ) 《促织》
4、明:
A、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 ) 《报任安书》
B、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 ) 《师说》
C、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 ) 《屈原列传》
D、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 ( ) 《屈原列传》
E、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 ) 《游褒禅山记》 F、牖其以通明,屋极有窗以达气 ( ) 《狱中杂记》
G、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 ) 《孟子》
H、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 ) 《石壕吏》
I、是故明乎为君之职分,则唐、虞之世 ( ) 《原君》
5、幸:
A、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子乎? ( ) 《黄生借书说》
B、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 ) 《廉颇蔺相如列传》
C、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 ) 《鸿门宴》
D、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 ) 《阿房宫赋》
一词多义造句洋洋洒洒篇二
《课后答案》
第四章 词汇(上)
“词汇”思考和练习一
三、用“替代法”证明“驼绒”是两个语素,“骆驼”是一个语素。
“驼绒”中的“驼”跟“绒”都可为已知语素所代替,也可跟已知合,如:
(1)驼绒 平绒 呢绒 鸭绒
(2)驼绒 驼毛 驼峰 驼铃
(1)组说明“驼”被“平、呢、鸭”替换,“绒”可跟上述语素组合,(2)组说明可以被“毛、峰、铃”替换;所以“驼”、“绒”是两个语素。“驼绒中”的“驼”不能被替换,也就是说“骆”不能跟任何其他语素组合,它不具备语素的资格。由于语言中同一层次的单位才能组合,语素不能跟非语素组合,所以在这里“驼”也不是语素,“骆驼”只能算一个语素。
四、分别指出下列字中的自由语素、半自由语素、不自由语素单独作语素的字。 柿 素 眉 蜻 狗 羊 鸭
习 鹃 祝 闪 平 虎 狼
自由语素:狗、羊、学、祝、闪、平、狼
半自由语素:绩、柿、素、眉、虎、鸭、习
没有不自由语素。
不能单独作语素的字:蜻、鹃
六、指出下列的双声词、叠韵词、音译词。
仓促 灿烂 沙发 孑孓 恍惚 婆娑 铿锵
扑克 涤纶 秋千 踟蹰 拮据 婀娜 腼腆
双声词:仓促 孑孓 恍惚 秋千 踟蹰 拮据
叠韵词:灿烂 婆娑 腼腆
音译词:沙发 扑克 涤纶’
七、指出下列复合式合成词的类型。
痛快 认真 抓紧 房间 革命
飞快 解剖 石林 开关 领袖
工人 碰壁 戳穿 司令 雪崩
动静 无论 烧饼 粉饰 体验
奶牛 牛奶 功用 用功
(一)联合型:人民 解剖 开关 领袖 美好 丝毫 伟大 动静 衣服 功用
(二)偏正型:痛快 飞快 石林 雪白 工人 烧饼 粉饰
(三)补充型:抓紧 房间 照明 戳穿
(四)动宾型:认真 革命 碰壁 司令 无论 用功
(五)主谓型:雪崩 体验
八、试举出yi音的五个同音语素,用每个语素各造三个合成词,同时注明其结构类型
(一)一 一定(偏正) 一律(偏正) 统一(补充)
(二)衣 衣服(联合) 大衣(偏正) 衣领(偏正)
(三)依 依靠(联合) 依赖(联合) 依然(附加)
(四)医 医院(偏正) 医术(偏正) 医疗(联合)
(五)揖 揖让(联合) 作揖(动宾) 拜揖(联合)
“词汇”思考和练习二
六、理性义与色彩义有什么区别?
理性义又叫概念义,在指明词所表示的事物的范围时,理性义起主要作用,它是实词词义中不可缺少的主要部分,主要靠它表示相应的概念。
色彩义是在理性义的基础上附加上去的一些意义要素。色彩义往往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产生的,所以与使用者的感情,使用场合(语境)、使用者的形象感以及词的来源(来源于古代书面语、现代方言、某种社会集团等)有关,它们不是每个词所必须具备的因素。一个词可以没有色彩义,也可以有两种以上的色彩义,但不能没有理性义。
七、指出下列各词的色彩义:
(一)感情色彩:
1.褒义:康复
2.贬义:倒爷 搅和 轻蔑 欺凌 癞皮狗 蛤蟆镜
3.中性的:鸭绿江 调试 车流 出台 脑袋 疙瘩
(二)语体色彩:
1.书面语:康复 轻蔑 欺凌 车流 囹圄 鸟瞰 演奏
2.口语:倒爷 哥们儿 搅和 癞皮狗 发毛’蛤蟆镜 脑袋 疙瘩
(三)形象色彩:葡萄胎 鸭绿江 癞皮狗 哈蟆镜 车流 出台 鸟瞰
(四)术语、行业语色彩:葡萄胎 演奏 调试 康复 出台
(五)地域方言色彩:搅和
(六)时代色彩:囹圄(古语词)
八、固定短语也可能有各种色彩义,试指出下列各短语的色彩
龙腾虎跃 三长两短 唇红齿白 打游击
打牙祭 炒鱿鱼 举世瞩目 蝇营狗月
龙腾虎跃:褒义、形象 打牙祭:口语、方言
三长两短:中性、口语 炒鱿鱼:口语、方言、形象
唇红齿白:褒义、形象 举世瞩目:褒义、书面语
打游击:中性、口语 蝇营狗苟:贬义、书面语、形象
九、下列带点的词的色彩义有无变化?
真是地方 什么东西
瞧那长相 有派头
硬了点儿 有点讲究
(批评)还尖锐 (批评)太尖锐
“地方、派头、讲究”由中性变成褒义。
“东西、长相”由中性变成贬义。
“硬了点儿”说明“硬”得过格了,含贬义。
“批评还尖锐”,认为“尖锐”得合适,应该尖锐,“尖锐”含褒义;“批评太尖锐”,认为“尖锐”
得过火了,含贬义。
“词汇”思考和练习三
一、下列词中哪些是单义词?
单义词有:懂 煤 瞟 溅 风 苗条 发火 雨 缎子 剥 杜绝
二、
1.种子植物的有性生殖器官:掐,了一朵花。
2.供观赏的植物:买了一盆花。
3.颜色错杂:这布太花了点儿。
4.用掉:花了三元钱。
5.姓:小李广花荣。
6.模糊不清:眼睛花了。
于同一个词的各个义项必须有意义上的联系——引申或比据这个标准,1、2、3、6各义项应属同一个词:“花l”,4应属词另一个词:“花 2”,5应屑“花3”。“花1”“花2”“花3”是三个不同的词,虽然字形与读音都相同。
五、“论”有下列义项,但是有的义项能作为词的意义,有的只能作为语素的意义,你能分辨吗?谈谈你分辨它们的标准,并探讨一下词典中有无区别的必要。
①分析和说明事理:议论丨就事论事丨要论起这件事
②分析和说明事理的话或文章:社论丨舆论。
③学说:唯物论。
④说,看待:相提并论丨不能一概而论
⑤衡量;评定:论罪丨论功行赏。舆论。
⑥按照某种单位或类别说:论天计酬丨买鸡蛋论斤还是论个儿?
⑦姓。
作为词的义项,必须是能够单说或单用的,如题中例句所显示的,1、4、5、6、7各个义项都属这类。当然作为词的义项还可以作为语素的义项用于造词。2、3两义项只是“论”作为语素构词时才有的,因此,只是“论”这个语素的义项。
分清词的义项和语素的义项与分清词和语素的意义是类似的。只有词的义项才能作为独立运用的词:的内容参与造句,而屑于不能成词的语素的义项则只起构词作用,所以应该分清,词典中最好能加以区别。
六、同形同音词和一词多义,有时很难区分。试用下列各词,分别造几个句子来说明哪些是同音词,哪些是多义词。
新生 杜鹃 疙瘩 苦
区分同形同音词和一词多义,主要看义项之间有无联系。
新生:
1.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刚产生的或刚出现的。)
2.是党给予我新生。(新生命)
3.中文系招了一百余名新生。(新入学的学生)
杜鹃:
1.远处飞来了一只杜鹃。(鸟名)
2.满山的杜鹃都绽开了新蕾。(花名)
疙瘩:
1.脸上长满了疙瘩,挺难看。(皮肤上突起的硬结)
2.面粉受潮结成了疙瘩。(块状或球状物)
3.一天只吃了一小疙瘩馒头。(量词)
苦:
1、黄连虽苦但能治病。(一种与甜相反的味道)
2、生活苦一点,没什么,不能没了志气。(难受、痛苦)
3、这些年全仗她支撑门户,可真苦了她了。(使难受、使痛苦)
例1、2的“新生”意义有联系,属于一个词,是一词中的两个义项。例3的“新生”是另一个词,与例1、2的“新生”形成同形同音词。两个“杜鹃”意义间没有联系,各是一词,形成同形同音词。“疙瘩”、“苦”中的各例说明它们都具有两个以上互有联系的义项,是多义词。
七、什么是义素?义素分析有什么用处?
义素是词义构成的最小意义单位,也就是词义的区别特征。
义素分析随着语义学的兴起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义素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掌握、解释、理解词义,可以突出地显示词义之间的异同及联系,可以突出词义聚合时的相同点和区别点,可以考察词义组合时的正误。义素分析便于形式化,有利于运用电子计算机处理语言信息。
九、试就下面一组词进行义素分析:
伯伯 叔叔 姑姑
伯伯 十[父系血亲]+[长辈]+[男性]+[长于父]
叔叔 +[父系血亲]+[长辈]+[男性]—[长于父]
姑姑 +[父系血亲]+[长辈]—[男性]±[长于父]
“词汇”思考和练习四
四、什么是同义词?怎样辨析同义词?
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组成的语义场叫做同义义场,同一义场中的各个词叫做同义词。 辨析同义词最重要的方法是从语境中去考察,考察它们可能出现的上下文语境,设想相互替换的可能性。一般来说,可能替换的总是显示出同义词中相同的部分,不能替换的往往是差异所在。为此,首先要尽可能多地搜集包含有关同义词的句子或短语,然后进行归类,看看能用哪些义项进行解释。第二步便是互相替换,对种种替换情况进行分析、概括、说明,找出它们的差异可能在哪些方面。(如教材上册288页附表所列)
七、指出下列各词的反义词。它们属于什么类型的反义词?
和善 分散 脆弱 冷落 低落 淡季 通俗 浑浊
积累 赞同 拘泥 丑恶 富裕 平坦 吝啬 节约
和善——凶恶 [极性]
分散——集中 [互补]
脆弱——坚强 [极性]
冷落——热闹 [极性]
低落——高涨 [极性]
淡季——旺季 [极性]
通俗——艰深 [极性]
浑浊——清澈 [极性]
积累——消耗(消费)[互补]
赞同——反对 [互补]
拘泥——变通(灵活)[互补]
丑恶——美好 [极性]
富裕——贫困 [极性]
平坦——崎岖 [极性]
吝啬——慷慨(大方)[极性]
节约——浪费 [互补]
九、什么是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试以“重——轻”、“团结——分裂”为例加以说明。一般说”王安忆是女作家”,却只说“梁晓声是作家”,形成“作家——女作家”的对立,这也是不平衡现象吗?
成对的两个反义词之间的语义范围、使用频率往往不相等,这就是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例如“重——轻”,一般提问题时问“重不重?”如“这杠铃重不重?”回答可以是“重, 180kg”,也可以是“轻,才120kg”。一般情况下不问“轻不轻?”只是在已知为轻时或希望它为轻时,才问“这杠铃轻不轻?”回答只能是“轻,120kg”,不能说“重,180kg。”但可回答说“不轻,180kg”。一般只能问“有多重?”只在已知为轻时说“有多轻?”但陈述句只说“有180kg重。”“有120kg重。”不能说“有120kg轻”。
“团结——分裂”也如此。一般情况下(不知是否分裂)只问“他们团结不?”“他们团结的情况如何?”“他们有多团结?”一般不问“他们分裂不?”只有在已知为分裂时,才问“他们分裂的情况如何?”
“作家—女作家”的对立也是不平衡的。“作家”可以特指男性作家,所以一般只说“梁晓声是作家”,除非强调性别时,不说“梁晓声是男作家”。“作家”还可以兼指女作家。如果说:“来了一群作家。”其中可以有男的也可以有女的;如果说:“来了一群女作家。”其中便只能有女作家,不能包括男的。当然说“王安忆是作家”也是可以的。
十、下边句子里都有用词不够妥当的地方,试指出来加以改正,并说明理由。
①他那双沾满红丝的眼睛说明他又为革命熬了一个通宵。
“沾满”改为“布满”。“红丝”不是从外面附着在眼睛上的,不能用“沾满”。
②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伟大的革命家、文学家的心脏跳动停顿了,但是他的声音,他的思想,却没有停顿。年轻一代接过他的笔,继续在革命的大道上前进。
“停顿”均改为“停止”。人死了,心脏不能再跳动起来了,不能用“停顿”,“停顿”含有可能再起动的意思。
③大家决心继续发挥艰苦朴素的作风,努力攻克困难,争夺更大的成就。
“发挥”改为“发扬”,“攻克”改为“克服”,“争夺”改为“争取”。这样一改,动词和宾语就搭配得拢了。 ?
④运动员踏着强健的脚步,举着五彩缤纷的旗帜,穿过了检阅台。
“踏着”改为“迈着”,“强健”改为“矫健”,“脚步”改为“步伐”。改后,动词和宾语,定语和中心词都搭配得拢了。“穿过”改为“走过”,因为事实上并不是从检阅台穿过,而是从台前走过。
⑤大家对王同志的批评正确而尖刻。
“尖刻”改为“尖锐”。“尖刻”是贬义词,对同志的正确批评不能说是“尖刻”的。
一词多义造句洋洋洒洒篇三
《大一下现代汉语答案》
第四章 词汇
“词汇”思考和练习一
三、用“替代法”证明“驼绒”是两个语素,“骆驼”是一个语素。
“驼绒”中的“驼”跟“绒”都可为已知语素所代替,也可跟已知合,如:
(1)驼绒 平绒 呢绒 鸭绒
(2)驼绒 驼毛 驼峰 驼铃
(1)组说明“驼”被“平、呢、鸭”替换,“绒”可跟上述语素组合,(2)组说明可以被“毛、峰、铃”替换;所以“驼”、“绒”是两个语素。“驼绒中”的“驼”不能被替换,也就是说“骆”不能跟任何其他语素组合,它不具备语素的资格。由于语言中同一层次的单位才能组合,语素不能跟非语素组合,所以在这里“驼”也不是语素,“骆驼”只能算一个语素。
四、分别指出下列字中的自由语素、半自由语素、不自由语素单独作语素的字。 柿 素 眉 蜻 狗 羊 鸭
习 鹃 祝 闪 平 虎 狼
自由语素:狗、羊、学、祝、闪、平、狼
半自由语素:绩、柿、素、眉、虎、鸭、习
没有不自由语素。
不能单独作语素的字:蜻、鹃
五、划分出下文中的词(在词下划一横线,成语不划,不分析)。如果是合成词就注明它的构成方式。(略)
六、指出下列的双声词、叠韵词、音译词。
仓促 灿烂 沙发 孑孓 恍惚 婆娑 铿锵
扑克 涤纶 秋千 踟蹰 拮据 婀娜 腼腆
双声词:仓促 孑孓 恍惚 秋千 踟蹰 拮据
叠韵词:灿烂 婆娑 腼腆
音译词:沙发 扑克 涤纶’
七、指出下列复合式合成词的类型。
痛快 认真 抓紧 房间 革命
飞快 解剖 石林 开关 领袖
工人 碰壁 戳穿 司令 雪崩
动静 无论 烧饼 粉饰 体验
奶牛 牛奶 功用 用功
(一)联合型:人民 解剖 开关 领袖 美好 丝毫 伟大 动静 衣服 功用
(二)偏正型:痛快 飞快 石林 雪白 工人 烧饼 粉饰
(三)补充型:抓紧 房间 照明 戳穿
(四)动宾型:认真 革命 碰壁 司令 无论 用功
(五)主谓型:雪崩 体验
八、试举出yi音的五个同音语素,用每个语素各造三个合成词,同时注明其结构类型
(一)一 一定(偏正) 一律(偏正) 统一(补充)
(二)衣 衣服(联合) 大衣(偏正) 衣领(偏正)
(三)依 依靠(联合) 依赖(联合) 依然(附加)
(四)医 医院(偏正) 医术(偏正) 医疗(联合)
(五)揖 揖让(联合) 作揖(动宾) 拜揖(联合)
十、下面句子里加着重点的词中间也插进了其他成分,你认为对吗?
①为了完成全年计划,昨天厂里又动了一次员。
②老头儿注了几次射,才退烧。
③我向领导汇过报了。
“动员、注射、汇报”都不是离合词,它们结合很紧
进其他成分。惯用的形式是:
1.又动员了一次 又一次动员了
2.注射了几次
3.汇报过了
“词汇”思考和练习二
六、理性义与色彩义有什么区别?
理性义又叫概念义,在指明词所表示的事物的范围时,理性义起主要作用,它是实词词义中不可缺少的主要部分,主要靠它表示相应的概念。
色彩义是在理性义的基础上附加上去的一些意义要素。色彩义往往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产生的,所以与使用者的感情,使用场合(语境)、使用者的形象感以及词的来源(来源于古代书面语、现代方言、某种社会集团等)有关,它们不是每个词所必须具备的因素。一个词可以没有色彩义,也可以有两种以上的色彩义,但不能没有理性义。
七、指出下列各词的色彩义:
(一)感情色彩:
1.褒义:康复
2.贬义:倒爷 搅和 轻蔑 欺凌 癞皮狗 蛤蟆镜
3.中性的:鸭绿江 调试 车流 出台 脑袋 疙瘩
(二)语体色彩:
1.书面语:康复 轻蔑 欺凌 车流 囹圄 鸟瞰 演奏
2.口语:倒爷 哥们儿 搅和 癞皮狗 发毛’蛤蟆镜 脑袋 疙瘩
(三)形象色彩:葡萄胎 鸭绿江 癞皮狗 哈蟆镜 车流 出台 鸟瞰
(四)术语、行业语色彩:葡萄胎 演奏 调试 康复 出台
(五)地域方言色彩:搅和
(六)时代色彩:囹圄(古语词)
八、固定短语也可能有各种色彩义,试指出下列各短语的色彩
龙腾虎跃 三长两短 唇红齿白 打游击
打牙祭 炒鱿鱼 举世瞩目 蝇营狗月
龙腾虎跃:褒义、形象 打牙祭:口语、方言
三长两短:中性、口语 炒鱿鱼:口语、方言、形象
唇红齿白:褒义、形象 举世瞩目:褒义、书面语
打游击:中性、口语 蝇营狗苟:贬义、书面语、形象
九、下列带点的词的色彩义有无变化?
真是地方 什么东西
瞧那长相 有派头
硬了点儿 有点讲究
(批评)还尖锐 (批评)太尖锐
“地方、派头、讲究”由中性变成褒义。
“东西、长相”由中性变成贬义。
“硬了点儿”说明“硬”得过格了,含贬义。
“批评还尖锐”,认为“尖锐”得合适,应该尖锐,“尖锐”含褒义;“批评太尖锐”,认为“尖锐”得过火了,含贬义。
“词汇”思考和练习三
一、下列词中哪些是单义词?
单义词有:懂 煤 瞟 溅 风 苗条 发火 雨 缎子 剥 杜绝
二、
1.种子植物的有性生殖器官:掐,了一朵花。
2.供观赏的植物:买了一盆花。
3.颜色错杂:这布太花了点儿。
4.用掉:花了三元钱。
5.姓:小李广花荣。
6.模糊不清:眼睛花了。
于同一个词的各个义项必须有意义上的联系——引申或比据这个标准,1、2、3、6各义项应属同一个词:“花l”,4应属词另一个词:“花2”,5应屑“花3”。“花1”“花2”“花3”是三个不同的词,虽然字形与读音都相同。
五、“论”有下列义项,但是有的义项能作为词的意义,有的只能作为语素的意义,你能分辨吗?谈谈你分辨它们的标准,并探讨一下词典中有无区别的必要。
①分析和说明事理:议论丨就事论事丨要论起这件事
②分析和说明事理的话或文章:社论丨舆论。
③学说:唯物论。
④说,看待:相提并论丨不能一概而论
⑤衡量;评定:论罪丨论功行赏。舆论。
⑥按照某种单位或类别说:论天计酬丨买鸡蛋论斤还是论个儿?
⑦姓。
作为词的义项,必须是能够单说或单用的,如题中例句所显示的,1、4、5、6、7各个义项都属这类。当然作为词的义项还可以作为语素的义项用于造词。2、3两义项只是“论”作为语素构词时才有的,因此,只是“论”这个语素的义项。
分清词的义项和语素的义项与分清词和语素的意义是类似的。只有词的义项才能作为独立运用的词:的内容参与造句,而屑于不能成词的语素的义项则只起构词作用,所以应该分清,词典中最好能加以区别。
六、同形同音词和一词多义,有时很难区分。试用下列各词,分别造几个句子来说明哪些是同音词,哪些是多义词。
新生 杜鹃 疙瘩 苦
区分同形同音词和一词多义,主要看义项之间有无联系。
新生:
1.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刚产生的或刚出现的。)
2.是党给予我新生。(新生命)
3.中文系招了一百余名新生。(新入学的学生)
杜鹃:
1.远处飞来了一只杜鹃。(鸟名)
2.满山的杜鹃都绽开了新蕾。(花名)
疙瘩:
1.脸上长满了疙瘩,挺难看。(皮肤上突起的硬结)
2.面粉受潮结成了疙瘩。(块状或球状物)
3.一天只吃了一小疙瘩馒头。(量词)
苦:
1、黄连虽苦但能治病。(一种与甜相反的味道)
2、生活苦一点,没什么,不能没了志气。(难受、痛苦)
3、这些年全仗她支撑门户,可真苦了她了。(使难受、使痛苦)
例1、2的“新生”意义有联系,属于一个词,是一词中的两个义项。例3的“新生”是另一个词,与例1、2的“新生”形成同形同音词。两个“杜鹃”意义间没有联系,各是一词,形成同形同音词。“疙瘩”、“苦”中的各例说明它们都具有两个以上互有联系的义项,是多义词。
七、什么是义素?义素分析有什么用处?
义素是词义构成的最小意义单位,也就是词义的区别特征。
义素分析随着语义学的兴起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义素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掌握、解释、理解词义,可以突出地显示词义之间的异同及联系,可以突出词义聚合时的相同点和区别点,可以考察词义组合时的正误。义素分析便于形式化,有利于运用电子计算机处理语言信息。
九、试就下面一组词进行义素分析:
伯伯 叔叔 姑姑
伯伯 十[父系血亲]+[长辈]+[男性]+[长于父]
叔叔 +[父系血亲]+[长辈]+[男性]—[长于父]
姑姑 +[父系血亲]+[长辈]—[男性]±[长于父]
“词汇”思考和练习四
四、什么是同义词?怎样辨析同义词?
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组成的语义场叫做同义义场,同一义场中的各个词叫做同义词。 辨析同义词最重要的方法是从语境中去考察,考察它们可能出现的上下文语境,设想相互替换的可能性。一般来说,可能替换的总是显示出同义词中相同的部分,不能替换的往往是差异所在。为此,首先要尽可能多地搜集包含有关同义词的句子或短语,然后进行归类,看看能用哪些义项进行解释。第二步便是互相替换,对种种替换情况进行分析、概括、说明,找出它们的差异可能在哪些方面。(如教材上册288页附表所列)
七、指出下列各词的反义词。它们属于什么类型的反义词?
和善 分散 脆弱 冷落 低落 淡季 通俗 浑浊
积累 赞同 拘泥 丑恶 富裕 平坦 吝啬 节约
和善——凶恶 [极性]
分散——集中 [互补]
脆弱——坚强 [极性]
冷落——热闹 [极性]
低落——高涨 [极性]
淡季——旺季 [极性]
通俗——艰深 [极性]
浑浊——清澈 [极性]
积累——消耗(消费)[互补]
赞同——反对 [互补]
拘泥——变通(灵活)[互补]
丑恶——美好 [极性]
富裕——贫困 [极性]
平坦——崎岖 [极性]
吝啬——慷慨(大方)[极性]
节约——浪费 [互补]
九、什么是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试以“重——轻”、“团结——分裂”为例加以说明。一般说”王安忆是女作家”,却只说“梁晓声是作家”,形成“作家——女作家”的对立,这也是不平衡现象吗?
成对的两个反义词之间的语义范围、使用频率往往不相等,这就是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例如“重——轻”,一般提问题时问“重不重?”如“这杠铃重不重?”回答可以是“重,180kg”,也可以是“轻,才120kg”。一般情况下不问“轻不轻?”只是在已知为轻时或希望它为轻时,才问“这杠铃轻不轻?”回答只能是“轻,120kg”,不能说“重,180kg。”但可回答说“不轻,180kg”。一般只能问“有多重?”只在已知为轻时说“有多轻?”但陈述句只说“有180kg重。”“有120kg重。”不能说“有120kg轻”。
“团结——分裂”也如此。一般情况下(不知是否分裂)只问“他们团结不?”“他们团结的情况如何?”“他们有多团结?”一般不问“他们分裂不?”只有在已知为分裂时,才问“他们分裂的情况如何?”
“作家—女作家”的对立也是不平衡的。“作家”可以特指男性作家,所以一般只说“梁晓声是作家”,除非强调性别时,不说“梁晓声是男作家”。“作家”还可以兼指女作家。如果说:“来了一群作家。”其中可以有男的也可以有女的;如果说:“来了一群女作家。”其中便只能有女作家,不能包括男的。当然说“王安忆是作家”也是可以的。
十、下边句子里都有用词不够妥当的地方,试指出来加以改正,并说明理由。
①他那双沾满红丝的眼睛说明他又为革命熬了一个通宵。
“沾满”改为“布满”。“红丝”不是从外面附着在眼睛上的,不能用“沾满”。
②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伟大的革命家、文学家的心脏跳动停顿了,但是他的声音,他的思想,却没有停顿。年轻一代接过他的笔,继续在革命的大道上前进。
“停顿”均改为“停止”。人死了,心脏不能再跳动起来了,不能用“停顿”,“停顿”含有可能再起动的意思。
③大家决心继续发挥艰苦朴素的作风,努力攻克困难,争夺更大的成就。
“发挥”改为“发扬”,“攻克”改为“克服”,“争夺”改为“争取”。这样一改,动词和宾语就搭配得拢了。 ?
④运动员踏着强健的脚步,举着五彩缤纷的旗帜,穿过了检阅台。
“踏着”改为“迈着”,“强健”改为“矫健”,“脚步”改为“步伐”。改后,动词和宾语,定语和中心词都搭配得拢了。“穿过”改为“走过”,因为事实上并不是从检阅台穿过,而是从台前走过。
⑤大家对王同志的批评正确而尖刻。
“尖刻”改为“尖锐”。“尖刻”是贬义词,对同志的正确批评不能说是“尖刻”的。 ⑥今年,市场上西瓜供应充沛。
“充沛”改为“充足”。这样一改,与“供应”就搭配得拢了。
⑦敌机驾驶员非常机警,往云端里一钻仓皇地逃走了。
“机警”是个褒义词,不能用来描写敌人,应改为“狡猾”或“胆怯”。
⑧每个革命者都元例外地期望把自己的工作搞好。“期望”改为“希望”。“希望”可以用于对人或对己,但“期望”
只能用于对人。又,“期望”一般用于上级(或长辈)对下级(或晚辈)。
⑨两国经过协商,已达成了协议,双方军队各自撤回自己的边疆。
“边疆”指靠近国界的领土,范围大,这里指靠近边界的地方,应改为“边境”。 ⑩他总爱表现自己,不顾场所,大谈自己的见闻,惹得人们看不起他。
“场所”只指活动的处所,“场合”则表示时间、地点、气氛等的综合情况,“不顾场所”应改为“不分场合”。
一词多义造句洋洋洒洒篇四
《鲁人版必修二学案》
必修二复习学案导学
一、语音
品茗 涮 羊肉 蛰 居 远阜 脂 粉 曝 背谈天 铭 刻 嘈 杂 乌桕 赭 色 粗犷 恣 意 剔 透 震天撼 地 惊骇 天籁 咆哮 山脊 深邃 奔放不羁 气氛 安谧 攫 来 混沌 瘴 气 阴霾 土坯 涟漪 蓊 郁 瞭 望 忧悒 花蕊 惬 意 正 月 追溯 莴苣 迸 发
二、字形
莫明其妙 渲羊肉 蜇居 丰臾 惊世胲俗 回光反照 稳丝不动 游戈 深隧 一弘湖水 毛骨耸然 残羹冷灸
三、词语网络
(一)近义词辨析
1.怀恋·怀念
怀念:思念重在表达现在对已逝过去的思念之情例如:怀念故乡/怀念亲人
怀恋:怀念重在表达现在对过去的事物或过去所经历的时光的喜爱,进而产生的一种怀念例如:怀恋故园风物
2.面目一新·耳目一新
面目一新:样子完全变新(指变好)例如:这个工厂经过改建,已经面目一新了
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都换了样子,感到很新鲜例如:油画家王
秀章将油画与雕塑相结合创作的“立体油画”令观众耳目一新
3.黯淡·暗淡
黯淡:指色彩昏暗,不鲜艳例如:色彩黯淡
暗淡:指光线、色彩、前景等昏暗、不鲜明、不光明例如:屋子里灯光暗淡
4.观念·理念
观念:①思想意识;②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概括的形象例如:新形势下,我们应该破除旧的传统观念
理念:①信念;②思想、观念:经营,文化;例如:企业应该奉行安全第一、质量至上、开发创新、互动多赢的经营理念
5.振荡·震荡
振荡:①振动;②电流的周期性变化多用于具体的事物,例如:电磁振荡 震荡:震动,动荡多用于较抽象的事物,例如:社会震荡,思想震荡
6.反省·反思
反省:回想自己的思想行动,检查其中的错误“反省”测重于检查错误,例如:近年来,我国煤炭企业事故不断,给国家和个人造成巨大的损失,有关责任人应该好好反省
反思: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反思”测重总结经验教训,例如:我们应该
对自己的错误进行深刻反思
(二)熟语积累
【莫名其妙】含义:
例如:我又没做错事,他却向我大吼大叫,真是莫名其妙
【直截了当】含义:
如:明快的语言风格的特点是遣词造句,明白畅快,表情达意,直截
了当
【浩浩荡荡】含义:
例如:游行队伍浩浩荡荡地通过天安门广场
【惊天动地】含义:
如“惊天动地的伟业”
【洋洋洒洒】含义:
如:作文本身就是一项大工程,它不是简单的组词或造句,就算来了
一个灵感,你要洋洋洒洒地写上好几百个字也非易事
文言文部分
【知识梳理】
一.一词多义
二、辨析虚词
解释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或用法:
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乎 ②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三.通假总汇
写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的本字及意义:
①如冯虚御风
②举酒属客
③山川相缪
④举匏尊以相属
四.活用串烧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2.侣鱼虾而友麋鹿
3.正襟危坐 4.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5.渔樵于江渚之上
五、判断句式
1.判断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用“非”表示判断)
固一世之雄也 (用“„„也”表示判断)
2.被动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引出施动者,表示被动)
3.倒装句
(1)宾语前置句:
而今安在哉?(疑问句,疑问代词“安”作宾语,前置)
(2)定语后置句:
客有吹洞萧者 (“吹洞萧者”作“客”的定语,“者”定语后置的标志)(3)状语后置句: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结构“于赤壁之下”后置)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介词结构“于东山之上”“于斗牛之间”后置)
六.异义细解
⑴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凡是 古义: 今义: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切 ⑵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于是 古义: 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
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七、集结名句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2.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一词多义造句洋洋洒洒篇五
《现代汉语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四章 词汇
“词汇”思考和练习一
三、用“替代法”证明“驼绒”是两个语素,“骆驼”是一个语素。
“驼绒”中的“驼”跟“绒”都可为已知语素所代替,也可跟已知合,如:
(1)驼绒 平绒 呢绒 鸭绒
(2)驼绒 驼毛 驼峰 驼铃
(1)组说明“驼”被“平、呢、鸭”替换,“绒”可跟上述语素组合,(2)组说明可以被“毛、峰、铃”替换;所以“驼”、“绒”是两个语素。“驼绒中”的“驼”不能被替换,也就是说“骆”不能跟任何其他语素组合,它不具备语素的资格。由于语言中同一层次的单位才能组合,语素不能跟非语素组合,所以在这里“驼”也不是语素,“骆驼”只能算一个语素。
四、分别指出下列字中的自由语素、半自由语素、不自由语素单独作语素的字。 柿 素 眉 蜻 狗 羊 鸭
习 鹃 祝 闪 平 虎 狼
自由语素:狗、羊、学、祝、闪、平、狼
半自由语素:绩、柿、素、眉、虎、鸭、习
没有不自由语素。
不能单独作语素的字:蜻、鹃
五、划分出下文中的词(在词下划一横线,成语不划,不分析)。如果是合成词就注明它的构成方式。(略)
六、指出下列的双声词、叠韵词、音译词。
仓促 灿烂 沙发 孑孓 恍惚 婆娑 铿锵
扑克 涤纶 秋千 踟蹰 拮据 婀娜 腼腆
双声词:仓促 孑孓 恍惚 秋千 踟蹰 拮据
叠韵词:灿烂 婆娑 腼腆
音译词:沙发 扑克 涤纶’
七、指出下列复合式合成词的类型。
痛快 认真 抓紧 房间 革命
飞快 解剖 石林 开关 领袖
工人 碰壁 戳穿 司令 雪崩
动静 无论 烧饼 粉饰 体验
奶牛 牛奶 功用 用功
(一)联合型:人民 解剖 开关 领袖 美好 丝毫 伟大 动静 衣服 功用
(二)偏正型:痛快 飞快 石林 雪白 工人 烧饼 粉饰
(三)补充型:抓紧 房间 照明 戳穿
(四)动宾型:认真 革命 碰壁 司令 无论 用功
(五)主谓型:雪崩 体验
八、试举出yi音的五个同音语素,用每个语素各造三个合成词,同时注明其结构类型
(一)一 一定(偏正) 一律(偏正) 统一(补充)
(二)衣 衣服(联合) 大衣(偏正) 衣领(偏正)
(三)依 依靠(联合) 依赖(联合) 依然(附加)
(四)医 医院(偏正) 医术(偏正) 医疗(联合)
(五)揖 揖让(联合) 作揖(动宾) 拜揖(联合)
十、下面句子里加着重点的词中间也插进了其他成分,你认为对吗?
①为了完成全年计划,昨天厂里又动了一次员。
②老头儿注了几次射,才退烧。
③我向领导汇过报了。
“动员、注射、汇报”都不是离合词,它们结合很紧
进其他成分。惯用的形式是:
1.又动员了一次 又一次动员了
2.注射了几次
3.汇报过了
“词汇”思考和练习二
六、理性义与色彩义有什么区别?
理性义又叫概念义,在指明词所表示的事物的范围时,理性义起主要作用,它是实词词义中不可缺少的主要部分,主要靠它表示相应的概念。
色彩义是在理性义的基础上附加上去的一些意义要素。色彩义往往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产生的,所以与使用者的感情,使用场合(语境)、使用者的形象感以及词的来源(来源于古代书面语、现代方言、某种社会集团等)有关,它们不是每个词所必须具备的因素。一个词可以没有色彩义,也可以有两种以上的色彩义,但不能没有理性义。
七、指出下列各词的色彩义:
(一)感情色彩:
1.褒义:康复
2.贬义:倒爷 搅和 轻蔑 欺凌 癞皮狗 蛤蟆镜
3.中性的:鸭绿江 调试 车流 出台 脑袋 疙瘩
(二)语体色彩:
1.书面语:康复 轻蔑 欺凌 车流 囹圄 鸟瞰 演奏
2.口语:倒爷 哥们儿 搅和 癞皮狗 发毛’蛤蟆镜 脑袋 疙瘩
(三)形象色彩:葡萄胎 鸭绿江 癞皮狗 哈蟆镜 车流 出台 鸟瞰
(四)术语、行业语色彩:葡萄胎 演奏 调试 康复 出台
(五)地域方言色彩:搅和
(六)时代色彩:囹圄(古语词)
八、固定短语也可能有各种色彩义,试指出下列各短语的色彩
龙腾虎跃 三长两短 唇红齿白 打游击
打牙祭 炒鱿鱼 举世瞩目 蝇营狗月
龙腾虎跃:褒义、形象 打牙祭:口语、方言
三长两短:中性、口语 炒鱿鱼:口语、方言、形象
唇红齿白:褒义、形象 举世瞩目:褒义、书面语
打游击:中性、口语 蝇营狗苟:贬义、书面语、形象
九、下列带点的词的色彩义有无变化?
真是地方 什么东西
瞧那长相 有派头
硬了点儿 有点讲究
(批评)还尖锐 (批评)太尖锐
“地方、派头、讲究”由中性变成褒义。
“东西、长相”由中性变成贬义。
“硬了点儿”说明“硬”得过格了,含贬义。
“批评还尖锐”,认为“尖锐”得合适,应该尖锐,“尖锐”含褒义;“批评太尖锐”,认为“尖锐”得过火了,含贬义。
“词汇”思考和练习三
一、下列词中哪些是单义词?
单义词有:懂 煤 瞟 溅 风 苗条 发火 雨 缎子 剥 杜绝
二、
1.种子植物的有性生殖器官:掐,了一朵花。
2.供观赏的植物:买了一盆花。
3.颜色错杂:这布太花了点儿。
4.用掉:花了三元钱。
5.姓:小李广花荣。
6.模糊不清:眼睛花了。
于同一个词的各个义项必须有意义上的联系——引申或比据这个标准,1、2、3、6各义项应属同一个词:“花l”,4应属词另一个词:“花2”,5应屑“花3”。“花1”“花2”“花3”是三个不同的词,虽然字形与读音都相同。
五、“论”有下列义项,但是有的义项能作为词的意义,有的只能作为语素的意义,你能分辨吗?谈谈你分辨它们的标准,并探讨一下词典中有无区别的必要。
①分析和说明事理:议论丨就事论事丨要论起这件事
②分析和说明事理的话或文章:社论丨舆论。
③学说:唯物论。
④说,看待:相提并论丨不能一概而论
⑤衡量;评定:论罪丨论功行赏。舆论。
⑥按照某种单位或类别说:论天计酬丨买鸡蛋论斤还是论个儿?
⑦姓。
作为词的义项,必须是能够单说或单用的,如题中例句所显示的,1、4、5、6、7各个义项都属这类。当然作为词的义项还可以作为语素的义项用于造词。2、3两义项只是“论”作为语素构词时才有的,因此,只是“论”这个语素的义项。
分清词的义项和语素的义项与分清词和语素的意义是类似的。只有词的义项才能作为独立运用的词:的内容参与造句,而屑于不能成词的语素的义项则只起构词作用,所以应该分清,词典中最好能加以区别。
六、同形同音词和一词多义,有时很难区分。试用下列各词,分别造几个句子来说明哪些是同音词,哪些是多义词。
新生 杜鹃 疙瘩 苦
区分同形同音词和一词多义,主要看义项之间有无联系。
新生:
1.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刚产生的或刚出现的。)
2.是党给予我新生。(新生命)
3.中文系招了一百余名新生。(新入学的学生)
杜鹃:
1.远处飞来了一只杜鹃。(鸟名)
2.满山的杜鹃都绽开了新蕾。(花名)
疙瘩:
1.脸上长满了疙瘩,挺难看。(皮肤上突起的硬结)
2.面粉受潮结成了疙瘩。(块状或球状物)
3.一天只吃了一小疙瘩馒头。(量词)
苦:
1、黄连虽苦但能治病。(一种与甜相反的味道)
2、生活苦一点,没什么,不能没了志气。(难受、痛苦)
3、这些年全仗她支撑门户,可真苦了她了。(使难受、使痛苦)
例1、2的“新生”意义有联系,属于一个词,是一词中的两个义项。例3的“新生”是另一个词,与例1、2的“新生”形成同形同音词。两个“杜鹃”意义间没有联系,各是一词,形成同形同音词。“疙瘩”、“苦”中的各例说明它们都具有两个以上互有联系的义项,是多义词。
七、什么是义素?义素分析有什么用处?
义素是词义构成的最小意义单位,也就是词义的区别特征。
义素分析随着语义学的兴起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义素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掌握、解释、理解词义,可以突出地显示词义之间的异同及联系,可以突出词义聚合时的相同点和区别点,可以考察词义组合时的正误。义素分析便于形式化,有利于运用电子计算机处理语言信息。
九、试就下面一组词进行义素分析:
伯伯 叔叔 姑姑
伯伯 十[父系血亲]+[长辈]+[男性]+[长于父]
叔叔 +[父系血亲]+[长辈]+[男性]—[长于父]
姑姑 +[父系血亲]+[长辈]—[男性]±[长于父]
“词汇”思考和练习四
四、什么是同义词?怎样辨析同义词?
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组成的语义场叫做同义义场,同一义场中的各个词叫做同义词。 辨析同义词最重要的方法是从语境中去考察,考察它们可能出现的上下文语境,设想相互替换的可能性。一般来说,可能替换的总是显示出同义词中相同的部分,不能替换的往往是差异所在。为此,首先要尽可能多地搜集包含有关同义词的句子或短语,然后进行归类,看看能用哪些义项进行解释。第二步便是互相替换,对种种替换情况进行分析、概括、说明,找出它们的差异可能在哪些方面。(如教材上册288页附表所列)
七、指出下列各词的反义词。它们属于什么类型的反义词?
和善 分散 脆弱 冷落 低落 淡季 通俗 浑浊
积累 赞同 拘泥 丑恶 富裕 平坦 吝啬 节约
和善——凶恶 [极性]
分散——集中 [互补]
脆弱——坚强 [极性]
冷落——热闹 [极性]
低落——高涨 [极性]
淡季——旺季 [极性]
通俗——艰深 [极性]
浑浊——清澈 [极性]
积累——消耗(消费)[互补]
赞同——反对 [互补]
拘泥——变通(灵活)[互补]
丑恶——美好 [极性]
富裕——贫困 [极性]
平坦——崎岖 [极性]
吝啬——慷慨(大方)[极性]
节约——浪费 [互补]
九、什么是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试以“重——轻”、“团结——分裂”为例加以说明。一般说”王安忆是女作家”,却只说“梁晓声是作家”,形成“作家——女作家”的对立,这也是不平衡现象吗?
成对的两个反义词之间的语义范围、使用频率往往不相等,这就是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例如“重——轻”,一般提问题时问“重不重?”如“这杠铃重不重?”回答可以是“重,180kg”,也可以是“轻,才120kg”。一般情况下不问“轻不轻?”只是在已知为轻时或希望它为轻时,才问“这杠铃轻不轻?”回答只能是“轻,120kg”,不能说“重,180kg。”但可回答说“不轻,180kg”。一般只能问“有多重?”只在已知为轻时说“有多轻?”但陈述句只说“有180kg重。”“有120kg重。”不能说“有120kg轻”。
“团结——分裂”也如此。一般情况下(不知是否分裂)只问“他们团结不?”“他们团结的情况如何?”“他们有多团结?”一般不问“他们分裂不?”只有在已知为分裂时,才问“他们分裂的情况如何?”
“作家—女作家”的对立也是不平衡的。“作家”可以特指男性作家,所以一般只说“梁晓声是作家”,除非强调性别时,不说“梁晓声是男作家”。“作家”还可以兼指女作家。如果说:“来了一群作家。”其中可以有男的也可以有女的;如果说:“来了一群女作家。”其中便只能有女作家,不能包括男的。当然说“王安忆是作家”也是可以的。
十、下边句子里都有用词不够妥当的地方,试指出来加以改正,并说明理由。
①他那双沾满红丝的眼睛说明他又为革命熬了一个通宵。
“沾满”改为“布满”。“红丝”不是从外面附着在眼睛上的,不能用“沾满”。
②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伟大的革命家、文学家的心脏跳动停顿了,但是他的声音,他的思想,却没有停顿。年轻一代接过他的笔,继续在革命的大道上前进。 “停顿”均改为“停止”。人死了,心脏不能再跳动起来了,不能用“停顿”,“停顿”含有可能再起动的意思。
③大家决心继续发挥艰苦朴素的作风,努力攻克困难,争夺更大的成就。
一词多义造句洋洋洒洒篇六
《案例》
第二段写火烧云的颜色、形状在不断变化着。
第三段写火烧云下去了。
全文紧紧抓住“变”来写的。
首先写出火烧云上来时,它的霞光使小孩子的脸、大白狗、红公鸡、黑母鸡、小白猪、老头儿的胡子……都在极短的时间内改变了本来的色彩,染上了一层神秘的颜色。抓住了五个“变”字,可以使学生理解晚饭过后人们看到“火烧云上来了”那种惊喜的心情,体味老人“笑盈盈地看着他的小猪”以及乘凉人说“您老人家必要高寿,您老是金胡子了”那开心的祝愿话的情感。从而感受到是火烧云这种自然现象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带来了生活的情趣。
接着写了火烧云颜色与形状的变化。变化之快、变化之多,是火烧云的特点。
课文第三段用了“一会儿……一会儿……”说明了变化快,又暗示了色彩繁多。这四个“一会儿”构成一组排比句,可见天空颜色变化气势壮观,令人陶醉。课文中使用了三种方法表现色彩的繁多:“红彤彤”“金灿灿”突出了“烧”时色彩的光亮;“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是两种色彩的融合;“葡萄灰”“梨黄”“茄子紫”是以拟物的方法,更生动、更形象地说明了生活中的色彩在天空中都有。学习这一段时,抓住这些词语,让学生理解想象,可以使学生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瑰丽,激发学生的情感。 课文第四至第七段写火烧云形状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马是跪着的”,“那条狗十分凶猛”,“一头大狮子……也是那样蹲着,很威武很镇静地蹲着”。这些描写将火烧云如马、如狗、如狮的形态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一会儿……变模糊了”,“忽然……也不见了”,“接着……看不到了”这些词句,反映了“马”、“狗”、“狮”变化匆匆,来无踪去无影的特点。
最后写火烧云下去了。“天空偏偏不等待那些爱好它的孩子”这一拟人句说明了火烧云好像在故意逗弄孩子们,也表现了孩子们对变化莫测的火烧云迷恋的情感。课文最后一句“一会儿工夫,火烧云下去了”做为全文的结尾,与开头一句“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形成首尾呼应,使全文结构
一词多义造句洋洋洒洒篇七
《苏教版三年级AB、ABB、颜色、造句、一词多义》
复习讲义
班级 姓名
一、照样子,写词语。
例:忙碌 忙忙碌碌
火红(颜色)
绿油油(颜色)
坑坑洼洼
金光闪闪
沾沾自喜
雪白雪白(颜色)
若隐若现 .. 胆小如鼠 .
二、造句。
1、用“犹如”造句:
2、用“亲切”造句:
3、“建议”放在句中: “建议”放在句末:
4、用“倾听”造句:
5、用“闪耀”造句: 6”
。 大 ,越来越圆 。” 。
7、用“激烈”造句:
8、用“纷纷”造句:
三、组词。
担:(1)表示“忧虑,顾虑”意思时可组词( )
(2)表示“挑东西的用具”意思时可组词( )
废:(1)表示“取消,废止”意思时可组词( )
(2)表示“没有用的或失去原来的作用”意思可组词( )
四、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异:a、不相同;b、特别;c、另外的;d、惊奇
(1)热带森林景色奇异。 ( ) .(2)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太好了!” ( ) .(3)看到这样罕见的景象,我们惊异地喊道:“太不可思议了!” ( ) .2、束:a、系,捆;b、量词;c、控制,约束
(1)来到老师面前,她显得很拘束。 ( ) .(2)教师节的早上,老师的办公桌上摆着好几束鲜花。 ( ) .3、深:a、从上到下或由里到外的距离大;b、程度深;c、深入、深远;d、时间长
(1)老师深情地看着那些活泼的学生。 ( )
(2)这个坑太深了。 ( )
(3)夜很深了,周总理还在工作。 ( )
(4)爸爸的言行对我的影响很深。 ( )
4、端:a、(东西的)头;b、端正;c、平举着拿;d、项目
(1)妈妈端上一道我最喜爱吃的菜。 ( )
(2)一进门,我就看见老师端坐着,眼睛瞪着我了。 ( )
(3)天上的云变化多端。 ( )
(4)目前我们国家在研究许多尖端科技。 ( )
5、味:a、味道;b、意味,趣味;c、辨别味道
(1)爸爸的话意味深长。 ( )
(2)老师的话你要好好体味。 ( )
(3)妈妈做的菜我吃得津津有味。 ( )
6、背:a、离开;b、背诵;c、违反
(1)你不要违背了我们的约定。 ( )
(2)聪聪像背书似的说。 ( )
(3)他背井离乡已经很多年了。 ( )
7、①下降 ②留下 ③归属 ( )
因为小时候生病,小英的一条腿落下了残疾。
8、①休息 ②停止 ③利息 ④消息 ( )
当她演讲结束的时候,班里又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9、①拿 ②操心 ③从事 ( )
老师为了同学们的健康成长,日夜操劳。
10、①很大 ②多而杂乱 ③姓 ( )
每年四五月间,庞大的海龟成群爬到沙滩上来产卵。
11、①滋润 ②加水,使不干枯 ③使有光彩(指修改文章) ④利益
圆润( ) 利润( ) 润色( ) 浸润( )
12、作恶多端( )
① 端正;②(东西的)头 ;③平举拿着。
13、兴风作浪( )
① 旺盛;②流行、盛行;③发动;④起来;⑤准许。
一词多义造句洋洋洒洒篇八
《Lecture 2 Diction 遣词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