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实践技能】
关于技能的语句篇一
《语言技能1》
导游业务复习资料第四章(一)
第四章 语言技能
对导游人员而言,语言是必不可少的基本功。只有用文明正确,优雅得体的语言与旅游者交流思想沟通信息,才能达到良好的服务效果。
各行各业都有独具特色的语言——行业语言。
导游语言就是受导游工作的性质、特点和内容制约的,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行业语言。它是导游人员与旅游者交流思想、表达感情、指导游览进行讲解传播文化时使用的语言,是一种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活泼、形象、清爽雅洁的口头语言和态势语言。由于导游语言的内容涉及面广,服务对象众多,场合多变,常常需要导游人员不仅做到“眼急嘴快”还要配合恰当的手势、姿态、表情等等。
所以导游语言与其它职业语方相比具有”“快、急、难、杂”的特点。
导游人员的语言技能是指:导游人员在向旅游者提供导游服务的过程中调动一切手段,主要是熟练掌握和运用口头语言,主动传递各类信息的技巧和能力。(记住)
导游人员良好的语言技能在营造愉快的旅游氛围、满足旅游者的各种心理需求、处理旅游过程中各种问题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一节导游语言的功能与要求
导游语言是与导游人员的职责密切相关的。导游人员在履行自己职责的过程中除动手操作的部分外,大多靠运用导游语言或情调语言加动手操作来完成。
导游语言的功能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传播知识
导游语言的重要功能: 是传播旅游目的地的文化。
导游人员是“游客之师”要为来自世界各地、祖国各地不同文化层次的旅游者导游 讲解旅游目的地的政治、历史、经济、地理、风土民情等等,让其在参观游览过程中增长知识,了解异国、异地文化,必须讲求导游语言的文化含义。
(二)沟通思想
导游人员与旅游者朝夕相处,要随时和旅游者交谈,认真回答旅游者提出的各种问题关心旅游者的状态、动向;为遇到困难和病痛者表示关心提供帮助,对体弱者给予照顾,发生意外情况要及时安抚旅游者的情绪进行必要的解释和安慰,这一切都要靠导游语言来传递信息。这种信息的内容是导游人员的态度和责任感,是导游人员与旅游者思想上的沟通。
(三)交流感情
导游语言的第三个功能是交流感情。导游人员服务的对象是旅游者,因此从某种意义可以说导游服务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旅游者是有丰富情感的,他们需要导游人员与之交流,感情的交流是要通过语言来表示的,如,导游人员热情认真地为广大旅游者提供服务,会很快得到旅游者的认可和称赞。彼此间建立起感情;导游人员帮助旅游者解决了困难和问题他们会表示由衷的感谢。
导游人员只有在带团实践中不断提高导游语言的质量,才能不断提高导游服务的质量。
二、导游语言的基本要求
导游语言的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的结合体。
正确、清楚、生动、灵活是导游语言的基本要求,是导游人员语言技能的具体体现,四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一)正确,是指导游人员在导游讲解时要使用规范化的语言,内容正确无误,逻辑性强。
1、导游语言的语音、语调、语法、用词要正确,否则,旅游者听不懂就无法达到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目的。为此导游人员要勤学苦练讲“地道”的外语;方言导游员要讲标准的方言
而不能南腔北调,即使是普通话导游员也应注意发音的正确,不受乡音的影响。用词恰当不能词不达意或将音读错;适当引用名人名言,成语等提高讲解的品位。
2、导游讲解的内容要正确无误、有据可查,讲解景点的历史沿革、构造、用途或数据资料必须准确,有根据有出处,切忌胡编乱造、信口开河,即使是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也要有根据,有古籍可查,而且必须和游览景点有紧密联系。如果遇到多种解释或说法不一的事物可选择比较有权威性的或多数人的意见,也可将几种解释、不同的观点都摆出来,用共同探讨的态度请旅游者思考判断。
3、观点正确 :导游语言应具有很强的思想性,要表明导游人员鲜明正确的观点和立场。在介绍我国国情、大政方针、市容市貌、百姓生活等情况时一定要实事求是用具体的数字与具有说服力的事例相结合,充分体现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北京的巨大变化 。如果通过导游人员的努力能使旅游者对中国、对北京有一个较全面、正确的认识,说明导游讲解是成功的。
(二)清楚
导游讲解的清楚性是以其正确性为前提的,是导游语言科学性的又一体现,导游讲解时的语言要:
1、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内容要层次分明。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想说什么说什么,见什么说什么使旅游者感到导游人员心中无数、杂乱无章。讲解的内容需要逐字逐句地斟酌,是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讲还是按照一定的空间顺序讲都要精心策划。
2、中心内容明确,简洁明了。由于一般的旅游团队活动日程安排较紧,景点游人较多,旅游者听导游人员讲解时又以站姿为主,所以导游人员讲解时一定要提高时间利用率。中心内容要明确,简洁明了,使旅游者感到脉络清新、重点突出,才能对听讲景物留下较深刻的印象。
(三)生动
正确、清楚的导游语言能使旅游者得到正确的信息,生动形象、幽默诙谐的语言可以给旅游者带来轻松、愉快和美的享受。生动,就是导游人员用具有活力的语言去打动人心,引起旅游者的共鸣。“看景不如听景”讲的就是导游人员语言生动对景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这是导游语言艺术性和趣味性的体现。为此导游人员应做到:
1、使用形象化的语言。导游人员在导游 讲解时恰当地使用比喻,不仅能使旅游者易于理解并且能产生亲切感。听导游人员的讲解对旅游者来说应该是一种美的享受。所以讲解时应注意多用褒义的比喻,旅游者熟悉的人和事物。
2、适当幽默。幽默风趣的语言如果运用得当能对活跃气氛,提高游兴起到很好的润滑剂的作用,还能使旅游者回味无穷,有时还可以缓解和摆脱尴尬局面。运用不当就会使旅游者感到导游语言“俗气”品位不高、“耍贫嘴”甚至感到低级趣味。要避免多用滥用,不能伤害旅游者的自尊心,更不能针对国家政治或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严肃问题。
3、语言流畅。这是对导游语言最基本的要求,因为流畅通顺的语言才能达意。导游人员为了使自己的语言达到生动流畅应苦练语言基本功,上团前做好充分准备,掌握资料,熟悉各种知识但又不能“死背书本”要将掌握的知识口语化,句子宜短不宜长,不要过多地使用形容词,不要东拼西凑,内容要有整体性和连惯性。
4、正确使用态势语和副语言。运用导游语言时应注意声音的高低要随内容的需要而变化,节奏要分明;口头语言要与手势、姿态、表情巧妙地结合,使旅游者感到导游人员的讲解声情并茂很具艺术性。
(四)灵活
导游语言的灵活性体现在导游人员应具备语言的应变能力。根据不同的对象和时空条件决定讲解的多少,内容的深浅,语言的层次,声音的大小等等。总之,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要达到这一要求,导游人员首先要尽快了解旅游者的背景材料,如年龄、职业、爱好、
宗教信仰等,同时还要了解客源地的知识,然后做出正的确判断,最后选择适当的方法调整讲解的内容,使特定的景点的讲解适当应不同旅游者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切忌“千人一辞”、“千团一辞”,死背式的呆板的语言不仅旅游者产生厌烦情绪而游兴大减,导游人员自己也会犹如嚼蜡,度日如年。
只要导游人员思想重视潜心钻研,在导游实中践不断积累经验,驾驭语言的技能一定会很快提高并从中感到有无穷的乐趣。
三、导游语言的音调和节奏
为了充分发挥导游语言艺术的作用,导游人员应努力使自己语言的音调和节奏根据讲解对象的具体情况和不同的时空条件运用得恰到好处以求达到传情、传神的目的。
(一)适度、优美的语音、语调
1、导游人员在导游讲解的音量大小、声音高低要适度,以旅游者听清为准。避免声音过高。音量过大形成噪音,对旅游者是一种刺激和污染,时间长了会引起旅游者的烦躁情绪。声音过低,音量太小使旅游者听起来吃力容易疲劳,同时会使旅游者感到导游人员讲解没有把握或自信心不足,更中要害的是导游人员的声音太小了以至于使旅游者听不清他在讲什么,就从根本上起不到导游语言能传递信息的最基本的作用,直接影响导游服务的质量。
2、导游人员在导游讲解时,语调既要正确优美、自然,还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要对旅游者有感染力,能激发其游兴。语音语调正确是指导游人员讲话时,语音语调要标准,要符合所用语种的讲话习惯使旅游者听起来亲切、舒服。
(二)掌握导游语言的节奏
导游语言的节奏是指说话的快慢和语句的断续停顿。节奏运用得当不仅使旅游者听的清楚明白,还会使其情随意转,心领神会从而达到更好的旅游效果。
在导游工作中,导游人员应注意观察旅游者的反应、理解能力和他们是否在记录等,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决定节奏的快慢。例如,在刚刚接到旅游团导游人员致欢迎辞时的讲话速度就要比平时慢一些,声音略大些,最好不使用扩音器,这样不仅旅游者听到导游人员真实的声音,而且可以清楚的观看到导游人员讲话时的口形。这样做有助于缩短旅游者适应导游语言的时间,尽快为导游服务创造最基本的条件。待旅游者逐渐适应了导游人员的语音语调后,再适当加快语速。在向旅游者讲解各种注意事项时,声音就应增高,音量要放大,速度要放慢更应将重音落在具体的时间地点上。总之,该快则快,该慢则慢,快慢结合,徐疾有致。有时,当停则要停,停顿得好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声音要抑扬顿挫,即高低搭配,有起有伏使声音有所变化,并富有感情色彩,要有音乐般的节奏感。但不能矫揉造作,哗众取宠或故作高深。
导游人员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技能与其受教育程度、气质、性格、知识兴趣等有关而且并非一日之功。导游人员要想提高自己的语言技能应从多方着手:积极主动,向同行学习;努力掌握丰富的词汇;增强自信心,满腔热情地工作。只有各种能力的综合发展,才能有助于语言能力的提高。
第二节 讲解艺术
一、交际语在导游中的运用。
导游人员与旅游者交往时的语言形式称导游交际语。在导游服务中导游人员与旅游者之间的交往涉及很多内容,几乎无处不用而且很具职业化的特点。使用得当可以化解矛盾,解决难题使主客关系趋向和谐体现导游语言的高品位和导游服务的高质量。
(一)见面。(以下内容反复阅读)
1、欢迎语与问候语。招呼语言属于礼貌语言,导游人员应积极主动地经常使用:初次见到旅游者必须用欢迎语,要与握手、微笑等态势语并用,如:“欢迎您来北京观光旅游!”“欢迎光临”等等;平时在不同时间、场合见到本团旅游者要随时主动打招呼问候,如,早晨地
陪来到饭店见到本团旅游者:“早上好!”“昨晚休息的好吗?”;一天旅游结束后道一声“您辛苦了!”对身体不适的旅游者的问候:“你感觉好点了吗?”常用的还有“下午好”,“晚上好”、晚安等。对西方的旅游者打招呼要避免使用亲热有余而庄重不足的问候语,如英语中的HELLO、HI 、,法语中的SALUT等,还要避免向外国旅游者使用中国式的招呼如“您吃了吗”,“吃过了”。他会误解为你想请他吃饭,也不要说“你上哪去呀”或“你到哪去了”。在西方人看来你在打听他的私事是一种不礼貌的语言。与日本旅游者打招呼要常说“您早”,“您好”,“拜托您了”,“请多关照”“对不起”“失陪了”等。
2、称呼。 对旅游者的称呼要尊重对方的习俗。世界通用的称呼:对男子称“先生”,对女子称“女士或小姐”;对海外旅游者,称呼之前还可以加上他的姓名、职称、职务。如“秘书小姐”,司机先生。对教授、律师、医生、以及拥有博士学位的旅游者可以单独称呼职务、学位,也可前姓如:如张律师,杜邦教授;或在职务、学位后加“先生”,如“法官先生”、“博士先生”等。对神职人员可单独称特定的神职。如神甫、长老,也可在前面冠以姓名或法名如“约克神甫、“悟净长老”等。但不能在神职的后面加“先生”。对来自美国、加拿大的一般旅游者团中的旅游者称其名比称其姓更显亲切,尤其是全陪和旅游者相处时间较长直呼其名,如:MARY,LUCY等更好。
3、祝愿语。 每逢节日或得知某日是旅游者的生日,导游人员应主动热情地表示祝愿:“圣诞节快乐”“祝你生日快乐”等等。
4、征询语与委婉语。 征询语的使用可以使旅游者感到倍受尊重和体贴,导游要经常向旅游者表示愿为他们服务的态度。
委婉语也叫“婉言”:指讲话时出于对旅游者尊重的考虑,不直接说明本意,而是用委婉的词语加以暗示,既能达到使对方意会的效果,又不至于让对方尴尬,甚至伤害对方的情感。在导游服务中,委婉语和征询语的作用不可低估。它可以减少刺激性,帮助消除矛盾,使交际双方免于难堪或使导游人员说话留有余地免于被动。得体的委婉语和征询语能表达善意和尊重,体现导游人员良好的语言素养进而显示出文明、高雅的风度。征询用语举例:我能为您做些什么?需要我帮助您做些什么吗?您还有别的事情吗?我会打拢您吗?您喜欢。。。。吗?您需要。。。。吗?如果您不介意,我可以。。。。。吗?
(二)交谈
1、选择旅游者感兴趣的话题 。 与旅游者交谈首先要有适当的时机和场合,更重要的是选择双方都感兴趣的有共识的话题,避免自定话题、直截了当。可先有试探性的接触再引入话题轻松交谈。如,先称赞对方衣服款式好、饰物很漂亮、气色不错、身体素质好或谈谈天气如何等,这些话题一般对方容易接受,为切入话题开了个好头。交谈的内容可根据不同的对象有所侧重,如,和老年旅游者谈养生之道,与曾来过北京的中外旅游者谈谈城市的变化,与西方旅游者谈风土人情等等,凡属私人生活方面的如工资收入,婚姻状况,女性年龄,家庭财产,服装饰物的价格等都属于交谈询问的禁忌。
2、文明健康的内容。 导游人员在与旅游者交谈时,内容一定要文明健康,不得谈论有损国格人格的内容或宣传封建迷信低级庸俗的的东西。有的导游人员政治观念淡溥修养不高专业知识匮乏,为打发时间或为了迎合某些旅游者的低级趣味,不负责任地信口开河,竟然以荒诞离奇,黄色淫秽的东西作为谈话的内容,这种行为是绝对不允许的。它直接破坏了中国导游人员的形象,影响了中国旅游业的信誉。避免谈论疾病、死亡、车祸之类令旅游者担心或不快的话题,还要避免谈容易引起争论的内容和过于严肃的话题,如政治问题、民族问题、信仰问题等。例如,有的导游人员见到旅游者在庙宇的神像前烧香、磕头就问人家:“您在求什么?”“灵不灵?”使对方十分反感。遇到此类情况,导游人员应站在离旅游者较远的地方静静等待,过后不谈此事。交谈中如见对方面有难色或反感,有不愿意回答的问题,就不要再刨根问底,应赶紧避开选择另一话题。
3、善始善终。 交谈中导游人员要留意观察对方的表现,如果对方谈兴正浓就不要轻易打断对方的谈话或终止谈话,如确有要事不得不打断或终止对方的谈话时,要向对方表示歉意“真对不起,这位先生找我有急事”并表示“下次咱们接着谈”。如发现对方有些不耐烦或心不在焉,导游人员要知趣有必要再拖延。谈话结束,要给对方一个愉快的印象。一般应向对方说:“与您交谈我感到非常愉快”,如遇长者或谈及的内容知识性很强,则应向对方表示尊敬和感谢:“与您交谈我受益匪浅”。
(三)回答(务必记住)
各种各样的旅游者出于不同的动机会向导游人员提出五花八门的问题。对旅游者正常的求知和好奇导游人员要有问必答,答旅游者的问题是导游人员的职责。但当少数旅游者出于误解、错觉甚至故意会提出习难和带有挑衅性的有关政治方面的问题,回答此类问题政策性极强,又不能回避,要求导游人员既要掌握政策还要思维敏捷反映快并注意讲究回答的方式方法。
1、沉着应付。 导游人员要时刻记住两条,第一,来的都是客,自己是主人,要有主人的大度,保持热情好客的态度;第二,我是服务人员,导游人员是为旅游者服务的,必须坚持“宾客至上”“服务至上”的原则,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冷处理”,也就是说不要头脑发胀,沉不住气,要力求不伤主人之雅又不损游客之尊,避免发生正面冲突。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有时会提出一些棘手的问题,因此导游人员语言的应变能力是必要的。所谓应变能力是指导游人员在长期的导游实践中,由于积累而出现的急中生智。就像作家的灵感一样,是在瞬间形成而又完成的。导游人员应当养成遇事不慌、沉着冷静的习惯。应变能力只产生于心定神闲之中,而不会出现于心浮气躁之时。
比如一位导游员在讲解过程中,为祖国壮丽的山河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感到骄傲和自豪时,一位美国客人却提出问题:“先生,你总说中国这也好,那也好,为什么不说中国有什么不好呢?”导游人员回答:“你们到中国来旅游挑选的都是一些名山胜水,人文古迹,我当然要介绍这些好的东西了。正因为好,才能吸引游人。就像我如果到美国,你也会告诉我,美国这好那好一样。有人说,世界上的孩子都认为自己的妈妈是最好的。人同此心,情同此理嘛。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还有许多不尽如意的地方,但中国正一天天地好起来。但总会有不完善的地方,要不然,人类就会停止前进了。。。。。”客人不满足,又追问了一句:“如果拿中国和美比,怎么样?”这位导游员没有因此发火,也没有讲社会制度不同的大道理,那样会越来越纠缠不清,而是幽默地讲了一句:“你们美国是天上的东西多,我们中国将来一定会有,而我们地下有的你们恐怕永远也不会有了。”话虽不多,却把矛盾化解了。第三要特别注意对持有不同意见的旅游者不能意气用事冷落他们,仍要提供热情的服务。
2、明确回答。 对祖国的统一、民族团结、宗教信仰等原则性问题,导游人员的态度、立场必须鲜明。回答时也一定要有理有据明确回答,不能有半点含糊,有的导游人员遇到旅游者提出此类问题十分愤怒,很想反驳却讲不出道理只会说“反正你不对”;有的导游人员吱吱唔唔、吞吞吐吐态度暧昧:“好象。。。。。,可能。。。。。。”,甚至还有的拒绝回答“我不清楚”“我不关心这类问题“无可奉告”等。这些表现和做法都有损人格、国格。在我们的导游人员队伍中有不少优秀的导游人员,既有高度的原则性又能运用所掌握的高超的语言技巧和丰富的知识,正确巧妙地回答此类问题。下面举两个实例。
例一 背景:一批西方旅游者在河北承德市游览
旅游者:承德在长城以北,历史上曾是蒙古人居住的地方,对吗?
导游人员:是的,现在还有一批村落是蒙古人的名字。
旅游者:那么,可不可以说汉人侵占了蒙古人的地盘呢?
导游人员:不应该这么讲,应该叫民族融合。这种情况你们欧洲同样存在。中国长城以北有汉人,同样南方也有蒙古人,中原地区的河南省,至今还有蒙古人聚居的村子。就像你们法
关于技能的语句篇二
《语言技能》
关于技能的语句篇三
《语言交际能力》
第二章 语言交际能力
本章学习目标
1. 了解语言能力的界定
2. 掌握交际能力理论的研究内容及发展
3. 了解Bachman的语言交际能力模式
4. 明确什么是语言交际能力
本章概述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是提高英语交际能力。20世纪60年代起,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的概念及其范围逐渐广为人们接受,后者还被确立为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但对语言交际能力的界定,人们的认识不尽相同。因此,本章拟通过对各学者的语言能力理论的介绍与分析,梳理一下语言交际能力的构成和发展。
1965年乔姆斯基(Chomsky)提出了“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这一概念。Chomsky认为:“能力”是指说话人—听话人的内在语言知识,或称内有语法。语言能力是某种远比语言本身抽象的知识状态,是一套原则系统,一种知识体系,并非一种处事的能力,甚至也不是一种组织句子和理解句子的能力。1972年海姆斯(Hymes)提出了与乔姆斯基相对立的“交际能力” 这一概念。他认为,一个人的交际能力包括语法(合法性)、心理(可行)、社会文化(得体)和概率(实际出现)等方面的判断能力。用他自己的话说,交际能力是“何时说,何时不说以及关于何时何地以何方式与何人说何内容”。 “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一词自从被海姆斯首次提出后,在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应。在对交际能力经过系统的研究之后,卡纳尔(Canale)与斯温(Swain)归纳出其四个组成部分:即语法能力(grammatical competence)、社会语言能力(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策略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与话语能力(discourse competence)。进入90年代,应用语言学教授Lyle·F·Bachman(1990)提出了自己的关于语言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Language Ability, CLA)的观点。这一新的语言能力观已经得到了应用语言学界的证实。
自主学习调查问卷
Read the following description of each situation with the 4 utterances and decide which is the most appropriate utterance in that situation.
1. When introducing yourself to someone you don’t know at a party, what would you say?
A. Hi, I’m________.
B. May I introduce myself to you and at the same time I make your acquaintance?
C. Hi, I’d like to meet you.
D. Hi, I’m________. Do you know many people here?
2. On the way to the school cinema, Li saw Professor Blake walking to the cinema, too. Li:
A. Good afternoon, Professor Blake.
B. Are you going to the film?
C. Where are you going?
D. You’re going to the film, aren’t you?
3. Susan: Yang, it’s good to see you again. How do you like your new job?
Yang: It’s a very nice place to work. I’m very happy.
Susan: We miss you.
Yang: How is everything at B&G?
Susan: You know: the usual. Aren’t you glad you left?
Yang: How are Jan and David?
Yang chooses not to answer Susan’s last question but change to another topic because:
A. Yang was reluctant to give up his previous job.
B. Yang has been put in a very awkward position.
C. Yang is glad to be away from B&G.
D. Yang is eager to know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Jan and David.
4. Wei Dong met his English teacher, Dr Johns, outside the classroom.
Wei:
A.Hi, Dr Johns.
B. Hello, teacher.
C. Morning, Dr Johns.
D. Good morning, teacher Johns.
5. Tom is talking to his school-mate, David.
Tom: How did you do in the exam, David?
David: I barely passed. I made a hopeless mess of it. I don’t know why I did so badly.
Tom:
A. Just try to forget about it.
B. It’s not worth worrying about. You’ll do better next time.
C. It doesn’t matter.
D. Come on.
6. When you are invited for the first time to the Browns’house and offered a cup of coffee, you
A. should rise and receive it.
B. should rise and say, “Thank you.”
C. can make a slight rising movement.
D. can remain seated and receive it with a smile and say, “Thank you.”
7. If you were invited to an American guest’s house for dinner now, what would be the best time to arrive?
A. 15 minutes later. B.15 minutes earlier. C. On time. D.10 minutes later.
8. When someone compliments the watch you are wearing, you would
A. say, “It’s nothing.”
B. say, “Thank you” and smile.
C. say, “Would you like to have it?”
D. say, “Oh,this cheap thing?It’s not worth much.”
9. Generally hosts in the west do not offer food more than once or twice because they
A. haven’t learned how to hospitalize guests.
B. expect you to refuse politely if you are not hungry.
C. expect you to take a rest while eating.
D. expect you to say immediately what you really want.
10. At a party or social occasions ,how would you indicate that it was time for you to leave someone’s home?
A. I would say, “It’s getting late and I’d better be going.”
B. I would say, “I’m sorry, I have to leave now.”
C. I would wait until the host said something.
D. I would make up an excuse (e.g.I have to get up early tomorrow, etc)and thank the hosts.
第一节 语言能力
在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中,“语言能力”(competence)这一关键术语使用非常之广,内涵极其丰富。理论家出于构建自己理论框架的需要,通常对其重新审视和定义。目前,“语言能力”不再具有精确的意义(Taylor,1988)。定义的混乱给理论与应用研究带来了许多争议,一般研究者在使用该术语时选择自己赞成的其他学者的定义,或无所适从地交叉使用,造成前后矛盾,或一知半解地评论修正一番。语言能力到底是知识还是运用,是状态还是过程,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是天赋的还是习得的,等等一系列性质问题使研究者伤透脑筋,同时它们本身又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本节从审视语言能力的经典定义出发逐步论述它的内涵,指出它在不同语言研究领域里地位上的差异,特别语言能力在英语学习中的定位。
1. 关于语言能力的经典论述
自从出现了语言,人们就开始谈论语言,研究语言。但是直到19世纪,随着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F. de Saussure)奠定了现代语言学,语言学的研究才日益广泛和深入。索绪尔认为语言行为应分为两个部分:语言(le langue)和言语(le parole)。语言是指代代相传的语言系统,包括语音、语法和词汇等方面,是社会约定俗成的;而言语则表示说话人可能说出的和理解的言语的全部内容,是个人的话语。语言是代码,言语是信息。
“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首次是由乔姆斯基(Noam Chomsky,1965)在语言研究中与“语言运用表现”(linguistic performance)一起提出来的。Chomsky语言能力观在语言学研究中影响甚广。语言理论的中心任务是解释语言能力,为了便于研究,他将语言能力理想化,将它定义为理想化的说/听者关于语言的潜在知识。乔氏在其经典著作《句法理论要略》(1965)中明确指出:
(1)“语言理论主要涉及理想说/听者,在完全同质的言语社团里理想说/听者完全知道其语言,在语言实际运用中应用语言知识时不受与语法无关的条件诸如记忆限度、干扰、注意与兴趣的转变、(杂乱或有特点的)误差等的影响。”
(2)“因此我们从根本上区分语言能力(说/听者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performance),即具体情况下语言的实际运用。”
从乔氏的论述可以看出他把知识和运用截然分开。此外,乔氏(Chomsky,1975,1980)在后来的著作中把知识(语言能力)与运用知识的能力(ability)分开,他认为从理论上讲人有可能具有语言知识的认知结构而没有使用该结构的能力(capacity),知识处于比能力(capacity)更抽象的层次。他进而指出知道语言等于处于一种心理状态,处于这种心理状态等于具有某种由规则和原则构成的心理结构。他把知识描写成一种“稳定的状态”(steady state)或“获得的状态”(attained state),又把语言知识与语法知识等同起来,语言能力即语法知识。乔氏还认为语言能力的发展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语言间具有普遍性(Smith and Wilson, 1983)。他认为存在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由一套适合所有语法的通用原则和参数构成。语法又分
为核心语法和周边语法(core grammarand peripheral grammar),儿童的语言习得主要是由于普遍语法受环境的激发发展成成人的语言知识,同时儿童还得学会不遵循普遍语法的周边语言内容(Cook,1985)。
总之,乔氏理论中的语言能力指的是同质的语言知识或语法知识,是心理状态、心理器官或认知结构,是天赋的、绝对的心理特征;语言能力不是怎样使用语言知识的能力,不是过程或实际运用。
对于乔氏的语言能力观,自然有人不以为然。反对者中的代表人物首推社会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Hymes。Hymes(1971)以《论交际语言能力》为题撰写了一篇理论性很强的长篇论文,针锋相对地提出并阐述交际语言能力。海氏指出乔氏的语言能力观犹如伊甸园,忽略了重要的社会文化因素,“将人的语言生活切成两半,一半是语法能力—理想的天赋能力;另一半是语言运用—犹如吃苹果一样的突变,把完美的说/听者抛向尘世。”而事实上“社会生活不但影响外在语言运用,而且也影响内在语言能力”,例如有的人操单语言,而有的操多种语言。其次,海氏认为乔氏的语言运用概念似乎有几种意思混在一起。一方面,它指可以观察的行为,语言学通过语言运用资料研究潜在的规则系统,通过语言运用资料和其他因素(如内省资料)确定语言能力,从这种意义上讲,语言运用即潜在语言能力的“实际”(actual)体现,在构建语言运用模式用于解释语言资料并且用资料检验模式时,语言运用本身又是语言资料的基础。另一方面,也可设想可以用语言运用的文体规则解释语法理论尚未解释的常见语序。海氏指出乔氏归入语言运用的东西有些是系统的,可以用规则描述,因而也可以看作某种形式的语言能力(Taylor,1988);乔氏(1980)后来也承认这一点,在语法能力的基础上加上了语用能力(pragmatic competence),为各种目的恰当运用语言的条件和方式的知识,也就是运用语法知识的潜在能力。这样的修正有一定道理,因为语言知识不只有语法。海氏说,语法规则不利用某些其他规则就会毫无用处,就像句法规则制约音位、语义规则可能制约句法一样,言语行为规则是整体语言形式的一个制约因素。
海氏在评论乔氏语言能力定义后提出了自己的“交际语言能力”概念,他把乔氏划为语言运用的内容也归入语言能力名下。交际语言能力由四个部分组成:语法知识(形式上可能)、心理语言知识(操作上可行)、社会文化知识(语境中合适)和实际存在的知识(实际运用)。有些可能、可行、合适的语句并未真正出现。海氏几乎把语言的一切运用情况都划归交际能力范围,认为它们都可能用规则系统地阐述。这样一来,表面上他在扩充语言能力概念,而事实上他把语言能力做了微妙的改变(Taylor,1988)。语言能力包括从语法能力到社会语言能力的一切听和说的能力(capabilities),语法能力纯粹是个体的,是形式和状态,社会语言能力主要是社会的,是功能和过程。海氏认为语言能力依赖潜在的知识和使用知识的能力(ability for use)。结果,把运用知识的能力看作语言能力就得承认动机等非认知因素有部分决定语言能力的作用(Munby,1978)。
总而言之,海氏的交际语言能力概念比乔氏的语言能力概念意义更广更大,它包括大部分乔氏定为语言运用范畴的东西。他把众多的内容纳入语言能力范围,致使其意义含混不清(Taylor, 1988)。虽然他还保留了语言运用(performance)概念,但它被削减成实际运用和实际结果(actual use and actual events)而已。
功能派语言学家Halliday从社会角度研究语言运用的情况,以解释言语实现的语言功能。他不承认语言能力与语言运用之分,认为没有必要将理想化的知识和实际运用分开,二分法无非把我们已经能够描写的和没有描写的分开,而在其他阐述中还起误导作用(Munby,1978)。Halliday(1971,1972)采用社会语义方式研究语言和说话者的语言运用,该方法的核心是他定义语言的“语义潜势”(meaning potential)概念,语义潜势是说/听者可利用的一个个语义选择集,它将行为潜势和词汇语法潜势联系起来。他还指出语义潜势概念和乔氏的语言能力概念不同,说话者能做的不同于他所知道的,他又说自己的语义潜势与海氏的交际语言
能力没有什么不同,而实际上海氏交际语言能力与语义潜势是有区别的,因为海氏虽然扩大了语言能力的范围,将乔氏划为语言运用的某些方面纳入交际语言能力,但是他依然接受语言能力与语言运用二分法。
与乔氏观点不同的学者除了Hymes和Halliday以外,还有Habermas(1970),Campell和Wales(1970),Greene(1972)等。但可惜他们对乔氏语言能力概念或多或少有些误解。
Habermas接受语言能力与语言运用之分,但是认为乔氏的语言能力是独白式能力(monological capability),不足以建立普遍语义学,不能阐述交际中的语义方面。Habermas认为,说话者为了参与正常的会话,除了具有语言能力外,还必须具备基本的言语和符号交际的资格条件。他把这些统称为交际语言能力。他的交际语言能力与海氏的不同,指的是对理想化言语情景的熟练掌握,由实现交际的普遍语言特征知识构成。Campell和Wales也曾试图扩大语言能力概念范围,他们指出乔氏的语言能力忽略了最重要的语言方面的能力(the most important linguistic ability),即产生和理解不太合语法但符合语境的语句的能力。他们将语言能力(competence)和实际能力(capacity or ability)等同起来,把语言方面的能力(linguistic abilities)和作为这些能力的基础的知识(knowledge underlying abilities)混同起来。因而他们的论述是混乱的。(Taylor,1988)
Greene在评价乔氏的语言能力观时误以为乔氏的语言能力概念可分为强弱两种。乔氏说过一个人习得语言就是习得一套声音和意义以某种方式联系在一起的规则系统,也就是习得某种用于产生和理解言语的能力;他又声称语法规则内化于说话人的脑中,是理解语言关系的基础。Greene划分的弱式语言能力概念(a weak version of competence)指规则系统的知识,完全是描写性的,Greene认为这种描写说明不了语言运用者用于产生输出的实际规则或操作,充分描述说话者直觉的规则与直觉的实际操作不一定有联系。如果直觉知识被一套规则充分描述,则这套规则必定以某种方式体现在大脑中,尽管说话者可能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Greene错误地以为乔氏语言能力概念由知识转向了如何运用知识的能力,而实际上,无论乔氏使用的术语是语言知识、语法能力、规则系统,还是认知结构,指的是抽象的心理状态,而非心理过程。
2. 应用语言学关于语言能力的论述
在理论语言学家对语言能力的内涵还未达成共识之时,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将这个有争议的术语引入中介语研究。第一语言能力与第二语言明显存在的差异使这个术语的定义更加复杂化。
Canale和Swain(1980)在他们的长篇论文《第二语言交际法教学与测试的理论基础》中指出语法规则如果没有语言运用规则是无用的,同理,语言运用规则如果没有语法规则也是无用的。他们用交际语言能力指语法能力(语法规则知识)和社会语言能力(语言运用规则知识)之间的关系与相互作用,他们的交际语言能力包括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和策略能力。他们没有把运用能力(ability for use)纳入交际语言能力,因为他们错误地认为“运用能力”概念不是交际语言能力研究中探讨的问题,任何关于人类行为的理论恐难充分阐述它。可以看出Canale和Swain的观点与乔氏的部分观点接近,两者的语法能力概念相同。他们的社会语言能力相当于乔氏后来提出的语用能力。但是,他们增加的“策略能力”使问题复杂化了。他们的策略能力指学习者用于交际而需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ability),因而自相矛盾地把运用能力纳入交际语言能力,此外,他们又没有指出本族语者和非本族语者的策略共性与差异。
众所周知,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是描写和解释中介语语言能力的形成。对于中介语系统(或称中介语规则系统、中介语语法)的性质,学者们看法不一。Corder(1981)
关于技能的语句篇四
《关于网络新闻与各项语言技能之间相互关系的探析》
关于技能的语句篇五
《语言技能与语言知识》
关于技能的语句篇六
《语言是技能,而不是知识》
语言是技能,而不是知识
知识、技能与才干组成了能力的三核,那么我们如何才能修炼成高手?
三核中,知识最容易习得。往前追溯一百多年,知识分子的能力主要是拼记忆力,那个时候书不多且奇贵。清朝末年曾国藩买了一套《二十三史》,花了他一百两纹银,这大概是一个七品官员两年半的俸禄。现在网上《二十四史》一千三百人民币,大概是处级干部一周的工资。所以古人盛赞一个人一目十行且过目不忘,牛逼不说,这能省多少钱!
到了上个世纪中,书成为大部分人都消费得起的东西,知识的竞争力开始转向阅读量。这时候大伙主要拼阅读量和理解力。书上都是正确答案,你知道得越多,读的文献越多,就越能胜出——今天我们的学校教育,就是这个阶段的思路。
而在今天的信息时代,互联网上的知识简直不花钱(除了电费网费),一旦载体便宜,知识总量就开始爆发。
首先,知识本身变得丰富而廉价起来。如果曾国藩活在现代,他也许就会打“《二十四史》”“免费下载”等关键词,然后偷偷搞到一套免费的盗版电子书。只要你的搜索技术好,基本上大部分的知识是廉价甚至免费的。
其次,搜索技术改变了知识存储的方式。人们可以记得关键词,知道在哪里找就好。
最后,我们需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网络的信息海量冗杂,还有很多未验证的信息,需要我们有一个辩证求实的精神,自己来独立思考,找到有用的信息。
这个年代,知识的差距转向了能力的较量—— 搜索能力、好奇心、独立思考能力 ——谁能在同样的知识海洋中学得更快、更多、更精准,谁就容易获胜。
技能与知识最大的差别是,技能是以熟练不熟练为判断的。他没有知识那种知道或不知道,“原来是这么回事”的瞬间快感。任何人刚刚接触技能,都是笨拙而滑稽的。虽然24个字母清清楚楚地写在每一个键位上,但是谁也不会一开始就运指如飞。
拐个弯,谈谈中国式英语教学的问题,他们把英语当成一种知识来教——你清晰地知道是从喉咙发起的气流通过上颚冲出唇齿之间摩擦发出的浊音,但是你不一定能顺利发得标准。你可以对虚拟语气的十二种可能了如指掌,但是还是无法脱口而出:如果我是你我死了算了。(if i were you, i would rather die.)
语言是技能,而不是知识。知识能学到,而技能只能习得。知识学习是瞬间的,知道与不知道之间几乎瞬间完成。但技能则需要漫长的笨拙期——如果你不接受自己笨拙的开始,你永远也不会学好任何技能。
也正因为这个心智之墙,很多知识优胜者死别也不愿走入技能的练习领域。这也是为什么“好学生”往往不如“坏学生”混得好的原因——“混社会”是门技能啊。
而当一门技能被反复地操练,就会进一步内化,成为才干。正如你现在打字不需要看键盘,正如你说话张嘴就来不用考虑发音,正如你骑单车不用想着保持平衡一样,这些技能都因为反复修炼,成为你不知不觉的才干。
而才干一旦学会,可以很迅速地迁移到其他技能领域中去。就好像今天的小孩子学习个新电子产品一定比中年人快,他们与电脑的互动,早就成为才干,又重新迁移到新的知识和技能领域来。高手就是这样炼成的。
让技能升级为才干,我们就完成了最牛的一项能力修炼:才干是自动自发的能力。
无须过脑子就能够直接使用这项技能,它似乎成为你的天生属性之一。一个魔术在上台前,需要经过大概近3千次的练习,所以当刘谦对着镜头变魔术的时候,他的大脑肯定不会过关于“如何拉动皮筋”这样的事,那些动作完全自动化,他的脑子则在想如何配合当时的机位、镜头、所有人的表情。时间一长,这些技能也变成“镜头感”被存为才干。它可以发展新的技能了。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把这个能力的升级过程归功于大脑中的“髓鞘质”(我从未读准过),
并且认为:“所有的动作都是神经纤维间沟通的结果。„„技能线路锻炼得越多,使用得越自如,大脑就能够创造出一种非常有说服力的幻觉:一旦掌握一项技能,就会感到收放自如,仿佛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这就是知识— 技能 — 才干的形成。
明星有“明星感”,老师有“个人魅力”,商业决策者有“精准的直觉”,一流的运动员有特殊的“节奏”,好的员工有天生的“责任心”,都不一定是“天赋”,而是经过大量技能练习后,才干与天赋交融的体现。人家是练出来的。才干如此的“自动自发,习焉不察”,以至于很多人从来不知道自己的才干——这真的是一种巨大的浪费。生涯规划师常用“成就故事”分析,英雄之旅等方式帮助人们发现自己的才干。
真正的高手,就是这样炼成的。
关于才干,还有一个事情要交代:
很多人一旦接触了能力三核,会认为才干最重要,开始沉迷于各种评测与自我发觉,希望获胜。其实不然 ——才干虽然在职业优胜中非常重要,但是没有了技能和知识,也没戏。比方说我的才干:好奇、幽默感和求真,但这和你有什么关系?只有结合了生涯和写作的技能,才干才能外化出职业能力—— 才干才有了被识别的价值。
在我看来,对于大部分职位,知识和技能就已经足够,而对于公司里面一上来就要发挥天赋,jump out of the box的小朋友,我要说,先进去你的盒子!知识技能只需要认真和努力,所以对于大部分工作,认真努力就有80分。以大部分人努力程度之浅,他们根本没做到80分。
如果你只是希望通过找到天赋少付出些努力而超车—— 你根本没有资格谈天赋。
关于技能的语句篇七
《语言知识、言语技能和语言交际能力的关系》
浅论语言知识、言语技能和语言交际能力的关系
摘要:本文阐述了第二语言教学中语言知识、言语技能和语言交际能力及其关系,以为语言教学只教语言知识是不完整的,言语交际技能的练习和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才是目的。
关键词:语言教学;知识;技能;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58.4【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10-0277-01
第二语言教学中,对语言要素、言语技能、语言交际能力的关系熟悉到位不到位,处理的公道与否直接影响教学的效率和成功率。 第二语言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语言能力指一个人把握语言要素和语用规则的能力。语言要素和语用规则可以统称为语言知识。语言交际能力指的是一个人用语言交际的能力,包括口头交际能力和书面交际能力。
一 语言知识的构成因素
广义的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要素和语用学知识。第二语言教学只熟悉到语言要素的重要性是不够的,还应当在恰当的语境中使用语言。“语用学研究的对象是交际情景中的话语,即在人们的交际过程中,言语意义的理解和产生”。
1.语言要素 。
语言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是组成语言的要素。索绪尔把“语言”区别为“语言”和“言语”,把“语言”看成是一种抽象的系统,而把“言语”看作这种抽象系统的具体表现形式。“语言”存
在于“言语”之中,它本身是看不见听不着的,我们所听到和看到的只能是其表现形式——“言语”。由于“言语”是“语言”的表现形式,我们只有通过言语把握语言,固然我们常用“语言教学”这一术语,实际上语言教学要从言语着手,以言语为教学的对象和内容。这就涉及到了“言语要素”,言语要素指存在于言语之中的语音、词汇、语法。在语音方面,体现为一个个具体的音节的发音、声调、一个个的词、词组、句子的重音和语调等;在词汇方面,就是词的语音、词的意义、词的用法;在语法方面,就是词与词怎样组合,靠什么组合,其先后顺序如何,句子与句子怎样联结,段落之间怎样联结等等。
语言要素是抽象的,言语要素是具体的,是活生生的,是语言要素的具体体现,我们说话时所发的音,所用的词语,所说的句子或话语都是言语要素。
第二语言教学中,语法知识、规则起什么作用,这是值得进一步熟悉的题目。学会了一种语言的规则是不是就把握了这种语言呢?实践证实并非如此。由于语言学习不同于一般的知识学习.操练规则只是学会了怎样做的知识,并不代表会做。把握语言的标志是学习者能否用这种语言交际,即听懂别人的话,说出你想说的话。懂得语言规则能帮助我们少出错误,说出正确的句子。说出的句子符合语法规则并不代表符合语义、得体。因此,语法知识、语法规则的学习不能局限在语言学的范围之内,而要在言语中学习,为交际服务。
2.语言知识 。
语用涉及到交际双方及其交际意图,语境和施、受行为等方面的因素。
作为人类交际的工具——语言,既有形式的一面,又有功能的一面。语言形式指语言的结构体系,语言功能指语言在使用中的表意作用。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之间存在着多重性关系。 课堂教学与自然习得不同,自然习得中语法规则的习得是伴随相应的语用规则而习得的;而课堂教学缺乏真正的自然的语言交际情景,语言要素的学习和语用规则的把握往往出现脱节现象,因此,学生学习语法规则固然必要,但是一进入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其交际能力就不尽如人意。由此看来,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是第二语言教学十分重要的内容。
二 言语技能与语言交际能力及其相互作用
1.言语技能。
言语技能指听、说、读、写的能力。言语技能在语言教学中介于语言要素和交际能力之间,是个中间环节。语法翻译法之所以效果不佳,是由于它只选择了语言要素中的词汇和语法作为教学的内容,其局限性不问可知;而直接法、听说法、视听法和自觉对比法也只考虑到了语言要素和言语技能,使其教学到此为止,没有提升到交际能力的高度,因此教学效果也不十分理想。
在汉语教学中,仍存在着言语技能就是语言交际能力的误解,以为学会了听、说、读、写,就是学会了交际。由于熟悉上的误区,
也就使得教学停留在语言要素和言语技能的水平上。功能法以为,“语言教学的单位不是以往各外语教学法流派中的单词、词组或孤立的句子或一、二句对话及其组成的课文——文段,而是话语。文段呈现语言形式,而话语才是为实现交际目的服务的”。功能法还以为,“理解语言的用法和机械地操练句型,只能培养听、说、读、写技能,不能培养交际能力”。言语技能与语言交际能力不能等同,言语技能是交际能力的基础,交际能力要通过听、说、读、写的练习,才能获得。交际能力中应包括听、说、读、写等技能。
2.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要通过教学过程的交际化获得。第二语言教学要选择在真实的言语、真实的情景和真实的交际过程中使用语言。交际技能的形式要求在语言课上把留意力放在培养言语熟巧和技能上,在培养言语熟巧和技能时,力求做到交际化。
要做到课堂教学交际化就要选择适合社会言语交际的情景,选择真实、隧道的言语材料,将这些材料合理地安排在合乎社会交际情理的情景中,激发学生的交际欲看,通过学生的课堂交际活动发展他们的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运用语言的能力、话语能力和策略能力,其中有语言的要素,也有社会、文化、心理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有知识也有技能。因此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不能只考虑到某个方面,而要全面地计划实施。
关于技能的语句篇八
《语言知识与言语技能的关系》
上一篇:小小法律学习馆
下一篇:实践论读书笔记2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