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报复的宋词

| 中西医执业医师 |

【www.guakaob.com--中西医执业医师】

实现报复的宋词篇一
《唐诗宋词》

唐宋词虽然远离我们有近千年之久,但这一优秀的民族文化瑰宝千年不朽,仍然活跃在当代人的心中,影响着现代文化生活,让我们从中得启示,受教育,可以用来滋润、丰富、提高我们的人生。

唐诗在我们生活当中无所不在,一想到亲情、母爱“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想到乡情“床前明月光”;想到爱情是“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想到愁情,李白的“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说到豪迈的情“长风破浪终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说到友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中国诗歌素有言志的传统,中国历代大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都写过不少闪耀思想光辉的诗篇,唐宋更是其高峰,结合诗词教育,培养学生爱国爱乡的感情,使之关心民生疾苦,具有仁者爱人的思想和刚直不阿的品格,同时学习苏轼等人潇洒阔达的人生态度,

现在年轻人看来,这首词有许多消极的东西,很悲观,但对

许多受过磨难的老年人来说,是很有感触的。这件事让我很感动,没想到在台湾还有这样一位老先生念念不忘宋词。

还有件事。“文革”期间许多老干部、老知识分子蒙冤,受了不少磨难,后来许多人在回忆录中都提到一件事:当年在最黑暗的岁月里,前途渺茫,家人生死存亡都不知道,什么书也不能看,支撑他们的精神力量是什么呢?就是背唐宋词,其中苏轼的《定风波》背得最多: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是宋代大文豪苏轼被贬时写的。当时他政治上十分落魄,经济上也很困难,有一天和朋友在野外散步,突然天下起大雨,其他人都跑去躲雨了,只有苏轼一个人不慌不忙,哼着小曲,手中拿着竹竿,穿着草鞋,从容地在雨中漫步。

你看看:“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词表面上写对待刮风下雨的态度,不怕刮大风下大雨,风雨过后,也无风雨也无晴,其实就是

写对待人生的态度,教育人们要正确对待碰到困难和挫折,宠辱不惊,处变不乱。

许多老干部、老知识分子就是从宋词中汲取精神食粮,得到精神鼓舞,坚持活下来的,等到后来平反昭雪。

唐宋词虽说离我们现在七八百年了,但为什么还时时感动我们呢?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古代人生与当代人生状况基本是相似的,尽管形态、表现有差异,其实本质上是一样的。古代人对人生哲理、对人生的思考,到现在还有启示意义;古人的许多人生遭遇,当代人还在重复,所以两者一拍即合,容易产生共鸣。

唐宋词蕴藏着丰厚的人生意蕴和对人生的种种思索。古人有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的遭遇,现在人也一样,古人逃不了,现代人也逃不了,将来还是逃不了。古人写的这些富有哲理的诗词,就是留给我们永远的精神食粮。

其次,中国人的民族心理根深蒂固,一脉相承的,虽然时代变化,但还是改不了。古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现在

也一样,甚至更严重。许多移民到国外的华人,第一代仍会保持着国内传统基本不变,重亲情、乡情,思故乡,到第二代第三代后才稍有变化。

唐宋词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寓意深刻,而且还能教育人们热爱生命、珍惜人生,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程度的人都能从中得到教育,找到人生良药。

热爱生命,珍惜人生。现在有的年轻人不热爱生命,不珍惜自己,当然也就不珍惜他人的生命,比如马加爵,家人好不容易把他培养成大学生,他为了一点矛盾就把好几个同学杀了;北京还有个大学生闲得无聊至极,用硫酸泼动物园里的黑熊,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对生命的摧残上。唐宋词在很多方面给人以生命的启示、教育。

飞翔在唐诗宋词里,看“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壮丽秋景;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丽醉人;听“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清脆悦耳;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的沁人心脾;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

飞翔在唐诗宋词里,有花,有草,有风,有雨,有笑,有泪„„轻轻飞舞,细细品味,便是一次沉醉于诗情画意的缤纷多彩的旅行。

一代“诗仙”李白不羁的才情无不让人为之叹服。官场的无奈令他备受煎熬,毅然写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词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他但愿长醉不愿醒。他不忍再回头望一眼那污浊不堪的官场,于是纵情山水,在山清水秀、阳光普照的天地间书写他那“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金还复来”的远大报复,实现他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崇高理想。

李白在诗词歌赋中找到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寻得了人生的归宿。而我在他的诗词里自由飞翔,体会人生况味,隽永绵长。

李清照是南宋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之一。她的词以南渡为界,之前诉尽伤春别怨之感,之后则道尽国破夫死的相思之情。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孤寂苦楚的情怀;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高洁远大的志向;有“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绵延不绝的思念;有“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肝肠寸断的愁苦。

李清照,用她悲天悯人的笔墨,诠释了古典诗词的美丽与哀愁。

实现报复的宋词篇二
《宋词研究》

学号:

本科学年论文

学 院 文学院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年 级 2008级 姓 名 刘晨微 论文题目 陆游词的艺术特色 指导教师 张宝 职称 副教授

2011年5月21日

陆游词的艺术特色

姓名:刘晨微 学号:20085021058

院系: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摘要 陆游的词虽然不是很多,具影响力的也只不过十多首,但无论是从创作理念上,还是风格上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清丽缠绵,情致深婉;慷慨雄浑,激情悲愤;寓意深刻,苍凉旷远。

关键词 陆游 词 艺术特色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是我国南宋时代杰出的爱国诗人。陆游一生文学成就突出,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声誉。

刘克庄在《后村诗话续集》又云:“放翁长短句,其激昂感慨者,稼轩不能过;飘逸高妙者,与陈简斋、朱希真相颉颃;流丽绵密者,欲出晏叔原、贺方回之上。”文中将陆词与其他三大家作比较,并指出陆词风格之多样性且多有溢美之词,为后世陆词的接受者奠定了理论基础。金、元二代及明代前、中期陆词似乎不受重视,论词文字鲜有提及。但从明末始至清一代,论词文字始又及陆,且多将陆词与辛词对比,如:明末毛晋《放翁词跋》论放翁词风格云:“杨用修云:„纤丽处似淮海,雄快处似东坡。‟余谓超爽处更似稼轩耳。”指出辛陆二家风格上的共同点:超爽。至清代词学中兴,更多的将辛陆并比的论述陆续出现,如:曹贞吉、汪森、王渔洋等多将辛、陆并提将陆词列入辛稼轩体。现今的几部文学史也承袭前人之论,多将陆辛视为同一词派的标志性人物。

对于陆游词的前人的评价各不相同,在每个人心中都会有独特的理解,但不管把陆游与谁比较又把其词归为哪一派他都有自身词的特色和多样的艺术风格:

一、清丽缠绵,情致深婉

陆游青年时代,经历了一场爱情悲剧,在他心灵深处留下了不可愈合的创伤,使他抱恨终生。《钗头凤》的“本事”是凄婉动人的,也被编成戏剧写成歌词,广泛流传在明间。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泡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陆游与表妹唐婉相爱陆游初娶表妹唐婉,伉俪相得,琴瑟和谐。然而,唐婉不如陆母意,以致陆母听信馋言,强迫夫妻离异,后陆游另娶,唐婉亦改嫁他人。几年后的

一个春日,陆游心怀郁闷,踬踬独游至城南的沈园,恰遇唐婉与其后夫也来沈园春游,唐婉遣人送来酒肴致意,陆游满怀感伤,挥毫在沈园的墙壁上题下了这首意,陆游满怀感伤,挥毫在沈园的墙壁上题下了这首仅用六十个字的篇幅,就写尽夫妻恩爱,家母相逼劳燕分飞和沈园邂逅,而且是全放在沈园相会时唐婉遣人送酒的片刻去写,落笔便写高潮,然后忽而往事 ,忽而眼前,忽而景物,忽而人事,把一份无与诉说的内心悲苦表达得淋漓尽致。通篇委婉哀怨,缠绵悱侧,如泣如诉,如歌如怨,又迂回跌宕,顿挫舒卷;语言的跳跃性更使词的意境如断山云雾,迷离恍惚,极富摇曳之美;上下片末句迭字的使用仿如悲竹哀丝,凄婉销魂。所以,后人就把这首词归为清丽缠绵,情致深婉词的“典学”。

二、慷慨雄浑,激情悲愤

陆游生活的时代,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金国频频向宋朝发动战争积贫积弱的宋朝丧失了大片国土,被迫南迁,人民生活在战乱和动荡之中,少年路偶不得不跟随家人逃难饱受流离失所的痛苦。陆游从小就受到父亲。强烈的爱国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养成了忧国忧民渴望国家重建的品格。

陆游是爱国诗人,多抒发爱国思想。这类作品最富时代精神,是陆游留给我们的最可贵的文学遗产,可惜它的数量不多。这类作品表达了作者对驱逐异族收复失地的热切希望,而且抒发了他愿为前驱投身这番大事业的壮志雄心。可是理想与现实总有距离、有矛盾的,陆游的报复不得施展,志愿不能实现,于是,便产生了深沉而幽广的感慨与悲愤。所以,这作品或激越豪迈,或悲壮苍凉,从不同的角度唱出了爱国主义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这首《诉衷情》,追怀当年的匹马从戎,感叹时下的退隐沧州。自从岳飞高唱“靖国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以来,大约六十多年过去了,到了陆游笔下,任然是“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主题没变,基调没变,只是比当年那冲冠之怒、切齿之恨来,更增添几许慨叹、几许无奈而已。陆游这三个短句,极其凝练概括,涵盖非常丰富—正因为涵盖着人所共知的、反复表述的现实生活内容,它才是真切的,质实的,否则,就会流于空泛了。宋南渡以来的国家大事,“胡未灭”三字可以道尽;作者多年的呼号奔走,“鬓先秋”三字足见其徒劳;而其英雄之泪,也只得徒唤咄咄空自挥洒。“此生谁料,新再天山,身老沧州”的结束语更加深沉,报国无门溢于言表。陆游着眼于大处,落笔于实处,漫长的生活经历、深沉的幽愤积郁、不变的爱国情结、难解的人生矛盾,都被写进了匹马梁州、关河残梦、敝裘衰鬓、天山积雪、沧州钓船等等。陆游习惯于在揭示现实的种种不合理现象的时候,总是把他的社会理想、

强烈的爱憎和明确的褒贬体现在作品之中。当他目睹国家被侵略、民族在遭殃、权臣在误国的现实时,不禁满怀激愤,渴望上马杀敌,报仇雪耻,然而这样的愿望不可能实现,他又只好假托夜晚的梦境去实现 。

三、寓意深刻,苍凉旷远

陆游的词不是一味剪红刻绿,相反会经常抒发深沉的人生感受,或者寄寓高洁的情怀。不论时间空间的不同笔者都愿意以描写实物来表达思想情感,含蓄而委婉,陆游也是如此,那寓意深刻苍凉旷远就要数《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此词呤咏梅花,也抒写胸怀;是赞颂梅花,也是赞人、自赞。驿站之外,断桥之旁,萧瑟荒凉。一株荒郊野生的梅,独自盛开在这里。白日里尚且寂寞孤独,无人陪伴,而黄昏来临之际,风雨来临之时,则更显得怆然凄凉。这首词所以能够出尘拔俗,超越了众人而能自辟新境,在于它寄寓了深切的身世之感。陆游一生力主抗金,志在收复,却屡遭群小的嫉妒诽谤和排斥打击,处地孤危,境遇凄凉,其情形正如那开在驿外断桥边的那株梅花。梅花往往是山村隐士或文人墨客抒发的闲适情怀的对象。陆游的笔下,梅花却涵蕴了一个失意士的秉性坚贞、矢志不渝。所以,前人评价其“末句想见劲节”,“沉沦不遇着,读之一叹”。

陆游是咏梅的高手,在他的《剑南诗稿》中,保存着为数极多的咏写梅花的诗作。陆游笔下的梅花和 一般的文人所写的不一样,尤显自己的特色。我们没有从这首咏梅的词中看到一个“梅”字,但我们始终能从这不带一个“梅”字 的咏梅词,看到了作者和梅 一样高洁的人格。陆游把“扫胡尘”、“靖国难”作为自己生平志事,然而他在政治斗争中却屡次受到统治集团投降派的排挤、打击,而他却生平志事所在,终始不渝。乾道二年(1166年),陆游因“力说张浚用 兵”的罪名,被罢免了隆兴通判的官职,在山阴寂寞地度过了四个年头,然后,开始了西行万里的远游。陆游在这首词里就是用梅花来象征自己的孤傲品格和经得起挫折的斗争精神。词的上阕以梅花独放于冷雨的寒冬昏夜,寂寞于驿外断桥边,隐喻诗人的不幸的遭遇和不得志的心情。诗人虽饱经忧患,可敬的是始终保持爱国情操,不屑与排挤他的官僚们争权夺利。词的下阕以“春”、“群芳”隐喻当时黑暗的社会和苟且偷生的朝廷官员。表现了诗人不同流合污的品格,表达了诗人在黑暗的环境里坚持斗争,即便是粉身碎骨也此志不移的战斗精神。陆游在这首词里用完美的艺术手法,将主客观进行了和谐的统一和完美的结合,将咏物诗词审美意象推到了最高的境界看似写梅,实质是写人;不提一个“梅”字,分明在字里行间都突出着梅花的特性。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册).高等教育出版社.

[2]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中华书局.

实现报复的宋词篇三
《宋词的美丽与哀愁(以李清照为例)》

实现报复的宋词篇四
《惊艳宋词之辛弃疾》

惊艳宋词之辛弃疾

浅析对辛弃疾词作的词境开拓及诗词鉴赏

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夺目的珍珠,在时间河流的冲击下,泛着粼粼星光,藏着无尽的美丽与哀愁。而辛弃疾作为豪放派的代表,是文学史上一朵永不凋谢的奇葩,则辛词的豁达自适的艺术境界无人比拟,辛词就是一首词就是一个故事。他对词境开拓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塑造英雄形象和展示自我形象 辛弃疾是武将出身,多年的军营生涯,如同所有军人一样,渴望成为一代英雄豪杰。他始终把洗雪国耻、抗金复国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热情与愤慨一腔热血难付出,渴望着金戈铁马、横扫千军的铁马生活。“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个“想当年”充分体现了他心之渴望,当一个军人渴望着建功立业却不能真正去实现它,这是多么可悲可哀啊!犹想当年战场上气势如虹,挥剑肆意,横戈杀敌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军人!英雄的历史使命,是为民族的事业而奋斗终生。辛弃疾的使命感异常强烈而执著,就是在他华发苍颜和长期被闲置时期,还以战国时廉颇自喻,壮心不已的英雄气概,“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在辛弃疾的诗词创作中,往往充现着虎啸风生、气势豪迈的英雄情怀,慷慨悲歌,激情飞扬,让人读完之后,往往会心潮澎湃,热血沸腾,豪情激扬。在字词的锤炼上,巧妙地运用动词,如“吞,拍”等,展示了自己虽有广博的胸襟,但又碍于当局,激烈难平的怨愤。辛弃疾在词作中还常常以自我形象做展示:如“少年横槊,气凭陵,酒圣诗豪馀事”(《念奴娇》),想象着自己少年时代执戈横槊,气势豪迈,好诗好酒的个性。之后在中年时,又写到自己成了“试弹忧愤泪空垂”(《鹧鸪天》)的失意英雄。最后的垂暮晚年,辛弃疾已是“头白齿牙缺”(《水调歌头》)的一介衰翁。辛词中所展示的自我形象,个性鲜明,生动丰满,富有立体感,既有客观的实情在内,使其词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丰满鲜活,具有变异性,阶段性的特点。《蓦山溪》稼轩词所展示的自我形象,是唐宋词史上独一无二的个性鲜明丰满的英雄形象。

二、失意不平,愤慨难抒的人生感悟及对心灵深处的扩展

这类词多写做于辛弃疾的中年时期,不同于少年时的意气风发,内忧外患的国家赋予他抗金复国的使命感,壮志难酬的心境使无限孤独寂寞感掺杂一起,中年时期,正值展现报复,大展才华阶段,可词人却把“阑干拍遍”,也“无人会”,又“唤取红巾翠袖”,来“揾英雄泪”。这是一何等凄惨,悲凉的景象啊!社会激烈动荡,金兵的烧杀偻掠,南宋朝廷主的软弱无能,使其虽空有了一身报国志,却始终无处抒发,只好把满腔的愤恨,让他把自己的心志和愿望融入诗词的创作中,激荡多变的感情,在字里行间充分洋溢着。《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大量萧瑟景象的描写及历史典故,也衬托了自己英雄光景的萧瑟沉落,自有一腔悲愤难当。秋风、落日、断鸿声,凄凉景象,高台上临风怀想、自抒怀抱,到沉痛英雄亦是泪洒衣襟。

而意虽激愤却不咄】咄逼人,处处转为沉郁,隐隐有鸣咽声,更能使人悲叹。故国沦陷,国仇未雪的仇恨与焦虑,又表达了自己一腔悲愤无人知晓,没有施展宏图,复国立功的机会,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慨心情。时光已逝,青春易老,而词人功不成名不就,虽萌生退隐之心,但又因英雄无功的羞愧感和执著的进取心,使他放弃了归隐的念头。进不能,退不得,堂堂七尺男儿也留下了潸然热泪。萧瑟,凄凉,无人会,构成了这首词的整体艺术特色。

辛弃疾深谋远虑,智略某群,早在他青年时期,就为当朝统治者献上了《美芹十论》等政论文,陈述任人用兵之道,谋划复国中兴的大计。透彻地分析了朝廷的种种弊端和相应的整改措施。但辛弃疾积极进取的精神、抗战复国的政治主张本来就与当时只求苟且偷生的政治环境相冲突。朝内当势小人得道,纵有再多的能人志士,也终究扭转不过这垂败的社会风貌。傲岸不屈、刚正独立的他遭人嫉恨谗害和排挤。因此,辛词中出现了大量谴责社会腐朽黑暗和群奸小人的嘲讽诗句,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和战斗性。如另一名篇《摸鱼儿》中,“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在下片就以杨玉环,赵飞燕等历史典故为例,尖刻诅咒了朝廷中当权得势的小人,终究也会“玉环飞燕皆尘土”。辛词中,对社会的批判,不仅拓展了词境,也强化了词的现实批判功能。对南宋后期的词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农村田园生活和隐逸情趣的表现

田园诗词在南宋时期已荒芜已久,辛弃疾在乡村风景人物中开拓了新的词境。报国无门的辛弃疾,最终怀着无比遗憾的心情,选择了归隐,隐逸田园。在政治上不得志,诗人词人们往往会选寄居田园。辛弃疾也不例外,他在政治上曾经“三起三落”,因此也就有了三次宝贵的田园生活的经历。在田园生活期间,最原生态和淳朴天然的词作,在他大量的英雄豪迈诗风中,这类的词颇显出一番“另类”,既有着清新自然的词风,又有着如同国画中的“水墨风景画”那样,那么淡雅致远。且看他的《清平乐》和《西江月》:

《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在这两首词中,词人通过色,声,嗅等通感的修辞方法,和如同剪纸般的描绘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自然恬淡的田园生活。语言的朴素,意境的清新,活泼而自然,充满着对乡间生活的喜爱,饶有风趣。但余认为,作者在写这些田园诗时,他心中的感情肯定是非常无奈的。他心目中的志向不是在这隐逸的田园,而是在和金人拼死搏斗的沙场上。只是时局的腐败,才使他不得不选择了归居田园,对词人来讲,他心中的痛苦和遗憾不在岳武穆之下。但看事物都是双方面的,如果没有了这份无奈,词人怎么会给我们留下这些清新自然的田园诗呢?又怎么会展现出这样丰富多彩的乡村图景和平凡质朴的乡村人物呢?

四、辛弃疾的爱情词

辛弃疾的爱情词,在他的四类词作中,更是少之又少了。但就在仅存的几首中,词人却以他富有哲理化的笔法,给我们开拓了另一番境界。使你很难想象,这么一个驰骋沙场的赳赳武夫,也能写出这样感情细腻,超脱世俗的爱情词来。在这几首词作中,最被后人称道和喜爱的无疑是《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词写的是元宵节夜晚繁华热闹的景象,以及词人寻找知音的孤寂心情。此词很有可能是首情词,但决不仅仅是在写恋情。梁启超认为此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王国维在他的《人 间词话》中,评价词的最后一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人生的第三种境界,都充分给予了此词的肯定。许多事物,看似苦苦追寻,但最终的结果往往是,自己最想找的人,和自己最关心的人,都在离自己身边最近的人。辛弃疾以他富有哲理性的语句,告诉了我们最浅显易懂的道理,词与意境浑然一体,不见痕迹,倍见艺术功力。

结语:辛弃疾的词汲取了婉约词的特长,拓展了豪放词的技巧,以优美的词体形式写出了豪迈奔放的感情。在内容境界,表现方法和语言的丰富性,深刻性,创造性和开拓性方面而言,辛词都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刚柔相济,亦庄亦谐的语言,也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情怀的雄豪激烈,意向的雄奇飞动,境界的雄伟壮阔,语言的雄健钢劲,构成了稼轩词独特的艺术个性和主导风格。虽然辛词中也不乏缺陷,如喜用偏僻的典故(“掉书袋”),和过分散文化、议论性的成分太多,但从总体来看,还是无伤大雅,撼动不了他词学大家的地位的。总之,辛弃疾是我国词学历史上的奇葩,在源源流长的中国文化中,他始终会绽放着绚丽的光芒。

实现报复的宋词篇五
《浅析宋词的成因与艺术特色》

浅析宋词的成因与艺术特色

摘要:

宋代词是在唐、五代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一个从模仿到自成机杼的过程。宋初词风沿袭五代的婉约绮丽,晏殊、晏几道是为代表。婉约派继续深化了这种词风。后来在国家形势的新变化下,范仲淹等尝试用词来表现新的内容,拓宽了词的意境。至苏轼时,慨然豪放,词已获得长足发展并至蔚然大观。这时名家辈出,佳作众多,艺术表达各具特色。两宋之交,词人豪迈悲歌者众,爱国成为主旋律。后来就渐至消褪了。总之,宋代是词的巅峰。

关键词:宋词 成因 豪放 婉约 特色

一.宋以前词的发展

要谈宋词的形成原因,必然要谈到词的起源和它在唐、五代的发展状况。它们是一脉相承的,有宋一代词的高度繁荣并非一蹴而就。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跟乐府歌词差不多,本指一切可和乐而歌的诗体。在唐时称当时流行的杂曲歌词为“曲子词”。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由于音乐的广泛流传,当时的都市里有很多以演唱为生的优伶乐师,根据唱词和音乐拍节配合的需要,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曲词,这便是最早的词了。

从敦煌曲子词中能够看出,民间产生的词比出自文人之笔的词要早。由于词在市井间,它的形态上词牌字数不定、平仄无限、叶韵较自由。表达内容广泛:既有军政国事,又有社会时事,还有日常生活。不少作品状物抒情雅致细腻,具有艺术水准。相传李白写过词,如《忆秦娥·箫声咽》、《清平乐·禁庭春昼》、《清平调词三首》等,但后人也有质疑真伪。中唐后,不少文人开始参与词的写作,张志和、韦应物、刘长卿等较为重要。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描写渔夫的悠闲自在,自然而宁静。白居易的《忆江南》更是广为传唱。后来的温庭筠,堪称唐代词坛高手。他的词多写女性的音容情思,用语细腻精致,如《更漏子·玉炉香》、《菩萨蛮·夜来皓月才当午》等。缺点在于题材狭隘,以外物托情而易喧宾夺主,色彩过于秾丽。

五代词首先是花间词派。这一派多由唐入蜀的西蜀词人。其内容中充满乏味的男女欢颜,娱人娱己,有的大胆露骨,有的就委婉含蓄。牛峤、韦庄是较有特色的。牛峤《江城子》:“极浦烟消水鸟飞,离筵分首时,送金卮。渡口杨花,狂雪任风吹。日暮江空波浪急,芳草岸,雨如丝。”江天波浪急,一任风雪吹,其情其景让人感动。韦庄的词风清丽,感情真挚。如《荷叶杯》:“记得那年花下,深夜,初识谢娘时。水堂西面画帘垂,携手暗相期。惆怅晚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如今俱是异乡人,相见更无因。”初恋的美好被时间揉碎,如今只在梦里寻。《思帝乡》:“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少年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誓言相恋的美好。《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江南美景如画,让人流连忘返。

南唐词当数冯延巳、李璟与李煜。这干人或是宰相,或是人主,通常政治上平庸,艺术上却很独到。 冯氏《谒金门》:“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斗鸭阑杆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字句清雅,写极女儿态。他的词注重意象的选择与结构配置,带来一种脱俗的美。李璟以《浣溪沙·菡萏香消》历代

闻名,王国维都甚为推重。《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意象幽美,与戴望舒《雨巷》有一种穿越时空的碰撞。

后主李煜词的成就最为高,比之宋人亦不稍逊。早期的词还是不离宫廷情趣,真正感人的是国破家亡,做了宋囚时的作品。在《破阵子·四十年来国家》、《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浪淘沙·帘外雨潺潺》里无一例外书写亡国之痛,王国维说是“以血书者”,用情至深自不用说。眼界变大,感情深邃,使词为之一变,真正成为一种与诗相提并论的体裁。

二·宋初的词

到了宋朝开国之初,文坛上基本是沿袭前代的风格,诗词都变化不大。词以小令为主,女性化的柔婉为基调,大多是抒情性的。内容里充斥莫名的忧愁伤情,或者睹物抒怀。一切语言上的暗示、象征、会意等都在表达男女之情,脱不出离愁相思的范围。要不就是迎来送往的应酬之作,用以装饰新朝代的一片升平。晏殊的《珠玉词》很大一部分就是这样。

王禹偁和寇准词作重视由眼前美景生发的个人情怀。林和靖虽不专工于词,但他的一些词也清淡高远,情义深厚。《长相思》“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用一种简单民歌的风味道出分别情绪,山水都能相连而恋人只能分开,实为人生一大悲。

晏殊、晏几道、张先更是这种词风的主流,影响很大。晏殊流连于诗酒歌会,代表作《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语言珠圆玉润,词句轻清婉转,格调上终是呻吟之作,却符合那时士大夫们的口味。晏几道受老父影响,自傲狂放。《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流露的感情真诚而深挚,我认为比他父亲高明。特别是“琵琶弦上说相思”一句让我想起了以前晚上抱着吉他的日子,那时月明有徐风。他的晚年走向落魄,风格更近于李煜。张先寿命够长,见证了宋词的兴起到繁盛,本人也为宋词增添光彩。《相思令·蘋满溪》这首小令大半句子都在描写自然,“相送行人”、“重倚朱门”点出了送别引起的愁绪,仿佛整个自然也一样愁。《天仙子》里“云破越来花弄影”一句动静结合,画面优美,尤为人称道。

三·婉约派词

早在魏晋六朝已有人用“婉约”形容文学辞章,如陈琳《为袁绍与公孙瓒书》:“得足下书,辞意婉约。”陆机《文赋》:“或清虚以婉约。” 明确提出词分婉约、豪放者,一般认为先是明人张綖。婉约派的词,其风格是典雅委婉、曲尽情态。在所写内容,思想感情方面与五代、宋初殊无多大区别。在体裁上有所创新,词牌众多,格律要求更工。因慢词、长调出现,使得文辞更加细密,思想更加缠绵。婉约派始终是宋词中的主流,词人们基本都写过婉约词,这可能也和“诗言志,词抒情”的看法有关。在文人们想来作诗是严肃的,词是抒情的工具,这就较为自由活泼,能愉快地去写自己所思所想,放肆的挖掘感情。悱恻之作都这样。单从韵律来看,其实作词很不易,比诗还难。

后人将词风相近的人归纳起来,这一派的杰出词人有欧阳修、柳永、秦观、贺铸、李清照、周邦彦等等,前面的大小晏也算得上。欧阳修的《六一词》多是爱情甚至艳情之作。有的和冯延巳作品相混杂,也可从中足见他们的作品多么神似。在《醉蓬莱》:“见羞容敛翠,嫩脸匀红,素腰袅娜。红药阑边,恼不教伊过。半掩娇羞,语声低颤,问道有人知么。强整罗裙,偷回波眼,佯行佯坐。更问假如,事还成后,乱了云鬟,被娘猜破。我且归家,你而今休呵。更为娘行,有些针线,诮未曾收啰。却待更阑,庭花影下,重来则个。”用了像柳永一样浅显的语言表现女性初涉情事的的羞涩向往心态,非常生动传神。礼教卫士们有“淫

词艳曲”一说,此词是堪一“艳”字的,难怪有学者认为以欧阳氏的修为是不会作这种词,不过也很难说。另一首《踏莎行·候馆梅残》用自然景色的纵深感来表达人物内心思绪的深厚,独具匠心。

柳永长期混迹于市井中,一生专事填词。他从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即变“雅”为“俗”,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北宋陈师道说柳词“骫骳从俗,天下咏之”(《后山诗话》),王灼也认为柳词“浅近卑俗,自成一体,不知书者尤好之”(《碧鸡漫志》卷二),都揭示出柳词面向市民大众的特点。柳永是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他现存213首词,用了133种词调。而在宋代所用八百八十多个词调中,有一百多调是柳永首创或首次使用。词至柳永,体制始备。令、引、近、慢、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长调短令日益丰富。形式体制的完备,为宋词的发展和后继者在内容上的开拓提供了前提条件。他的词名篇很多,广为流传的有《雨霖铃·寒蝉凄切》、《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望海潮·东南形胜》等。与前辈们比,通常是更具有现实的具象性。描写细致具体,抒情与叙事紧密结合,贴近大众情感。

秦观仕途相当不顺,坎坷多磨。造就了他性格柔弱,感情细腻。反映在词中就有很浓的伤感情怀。早年流连风月的那首《满庭芳·山抹微云》与柳永的《雨霖铃》意境相近,仔细咀嚼,会发现秦观的伤感更为细腻纤弱,满是无奈与压抑。此外,《鹊桥仙·纤云弄巧》描述了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结尾两句勾勒出一种理想的爱情模式,让人千古神往。

李清照是两宋之交的著名女词人。她的词在南渡之际分为两部分,前期是幸福美满的闲情生活,后期颠簸流离,词的内涵意义也扩大了不少。试举两例《一剪梅·红藕香残》和《声声慢·寻寻觅觅》,前者是写夫妻别离的思念,用语精炼,清新别致。后者是她饱尝人生沧桑的积淀,个人和社会大环境一样的孤愁,敏感得惊人,而叠字的使用也备受称赞,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人称“卓绝千古”(万树《词律》)。

至于贺铸,其词组织精丽,但王国维也说他有“游移”的毛病。像《青玉案》没有秦观那样的伤感,却多了份惆怅。周邦彦的清真词,继承先辈的特点,进一步推向完备。至那以后的词家,无论怎么变,也没有跳出这一基本格局。是北宋词最后的高峰。《苏幕遮》写清荷的挺拔俊秀之姿,仿佛在眼前。还有《兰陵王》多用隐喻和暗示,内涵丰富,感人至深。

四·豪放派

北宋中叶,在国家繁荣的表象下潜藏着深刻的社会危机。在外屡受辽、西夏军事压力,不得不纳金讲和。在内民生疲敝,时有起义发生。宋廷一方面坚决执行强干弱枝, 守内虚外。另一方面扩大文人参政,防范武人。这都是他们从唐末五代历史所得出的经验。这些措施极大地保障了中央集权,也造成军备松弛,战力不支,文人相轻,扯皮啰嗦。所谓“宋人议论未定,兵已渡河。”在中叶以来,朝廷已是冗员、冗兵、冗费相杂,不堪重压。官僚士大夫议论纷纷,先有庆历新政,但成效不大;后有王安石变法,也是争吵不休,一波三折。

豪放派词就是在这样一种压抑的社会气氛下的吼声。词的创作视野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字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

在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国家》一洗儿女之态,用词来表达天下兴亡,气象宏大。对于需要参与朝廷政治的士大夫来说,这才是他们写词应有的题中之意。词由此走出了个人生活,成为社会战斗的有力武器。这就是豪放词最初的来源。范仲淹作为伟大的政治家,亲临西北前线,目睹塞上真实情况,写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就有广阔的视野,宏大的报复,开阔而深沉。俨然已是豪放词。然而这样的词在那时并不多,还不算主流。柳永有一首《双生子》:“想当年,空运筹决战,图王取霸不休。江山如画,云涛烟浪,翻输范蠡扁舟。

验前经旧史,嗟漫载,当日风流。斜阳暮草茫茫,尽成万古遗愁。”这种气象在柳词是很惊喜的,从拘谨含蓄到豪放,开阔之境。苏轼的名作《念奴娇》就吸取了其中的意象。同时,他创制的大量慢词也为豪放派提供了必要的词义载体。

豪放词真正获得发展并成为主流,还要当属苏轼。作为宋代文学一哥,一代文宗的他写词自不在话下,信手拈来也隽永悠长。他的词数量上不占词中的主流,在质量上与其他词不相伯仲。少了苏词,也许我们的词坛要黯淡一半。他进一步冲破晚唐以来词中男女情长的狭隘圈子,以诗文写词。扩大词的题材,达到了人生的各个方面。亲情、友情、爱情,诗书画、文史哲,个人、家国,山川、巨原、清溪、江海都被他纳入词中。他在词中所表现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或豪迈雄奇、或淡泊明净,绝不是一般“低吟浅唱”,从而提高了词的意境。并且,他作的豪放词本身也丰富了词的风格,为后来很多人所效仿。

即以《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来说,这是一首悼亡词,用情极深。“十年”、“千里”的时空,在意境上就是宏大的,这样一种时空下的伤悲自然显得无边无际与深沉。下阕的想象,表明即使阴阳相隔,也会互相思念和关怀,就有一种别样温情,而非婉约派常写的孤独绝望。所以悲伤中仍不失豪放色彩。他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历来为人赞誉,论者自有眼光,亦不消多言。有论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可见一斑。另有《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自然之景比喻人生之景,表现出词人豁达恬淡的思想性情,联系到他一生的坎坷,不是让人肃然吗?就是在《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这样的细腻作品里,谋篇布局,结构裁剪也比那些婉约词高明得多。

豪放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是南宋辛弃疾。宋室南渡后,一味屈膝求和,北方金人又数度侵略,这让多少有血气的爱国之士心中愤懑。这些人里面就有陈与义、张孝祥、张元傒、陈亮、刘过等,辛弃疾尤为突出。他早年有过军旅生涯,一直主张收复中原。南来屡受挫折,心中依然雄迈,至死不休。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差距成就一种悲壮,就像岳飞在《满江红》里的夸张,激情豪迈与“莫须有”的死去一样令人唏嘘与悲伤。何况他北人的身份在南方受无言的歧视,这种苦闷又怎么说得出口?

他早期的词《青玉案·元夕》讲述一个没有结局的情感故事,朦胧又惆怅,别开生面。《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豪放气象就出来了,期望与现实,落寞与不甘的矛盾全在字里行间。《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豪气干云,历史画面一一展开,个人雄心毫不掩饰,是多么激动人心。然而词尾常低沉无奈,毕竟这只是梦想。苏词的结尾常旷达,稼轩词深沉的悲愤从不曾减弱,比较中显出他与生俱来的激情。这种悲愤就是他作词的艺术特色。在《南乡子·何处望神州》、《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也是可见的。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呈现出悠闲地生活情趣,显示了他在词作中的另一种艺术可能。

张孝祥、叶梦得、朱敦儒、张元干、陈亮、刘过他们都有着辛弃疾一样的期盼。各自在词作里流露出来,就形成了一个豪放派的词人群,共同构成了南宋前期发奋图强的积极精神面貌,在落寞不堪的现实里也算一丝温暖,成为宋人可怜自尊的最后一块遮羞布。他们虽然艺术成就不及苏、辛,但也是各具特色,足以在文坛上占有一角。

五·尾声

南宋后期,宋金在对峙中趋于稳定,双方都无力攻取对方。这时的宋词爱国主义积极精神趋于消亡,后来蒙古人的兴起也没能让他们觉悟。代之而起的是一种淡定,即是对现实的消极回避。就是所谓雅正派等。词在经历了前些时间的辉煌后,现在是平淡的煞尾了,虽然还有些艺术上的精彩,也可视为回光返照。自那以后的文坛,词就再也没有兴起过风浪。

这个时代的词人较有成就的是姜夔、史达祖、吴文英、张炎、周密等。他们在内容上,讲究高雅,写艳情时避免过分浅露或猥亵;二是语言上力求典雅,极少用通俗口语。一方面避免婉约派中的华艳浮轻,但对婉约派的脱离现实、追求形式、进究辞藻的倾向仍然继承了下来,某些方面甚至有所发展。总是重音律、重法度、言恋情,善咏物。最早可以追溯到周邦彦,特别较真形式技巧。

姜夔本人精通音律,自度了很多词曲,结构和遣词都精良。代表作是《暗香》、《疏影》。借咏叹梅花,感伤身世,抒发郁郁不平之情。王国维《人间词话》说:“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党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另一具有现实意义的是《扬州慢》。描写扬州兵寇后的凄然,深深的悲痛中寄予同情。他在南宋词中是一个转折的标志。自他始,直观的慷慨变成婉转曲折,宏大变成细幽,词律粗率变得精工。

《宋词三百首》里,选吴文英的作品最多。他并不是宋词中的一流人物,但在他的时代依然有影响力。张炎曾说吴文英的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断”。另外一些人对他却备极推崇。清代学者周济说“梦窗奇思壮采,腾天潜渊,反南宋之清,为北宋之秾挚”。显示出两种不同的看法。

而轮到蒋捷时,宋亡。他的词依然可取,表达的思想上却是最后的故国之思了。“少年听雨”和“而今听雨”果然大不相同,就像宋词的发端和它的尾声一样。

参考资料:

章培恒 骆玉明 《中国文学史新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宋词三百首》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王国维 《人间词话》

林庚 《中国文学简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07年8月

游国恩 《中国文学史》 人民教育出版社

实现报复的宋词篇六
《复仇 经典台词》

第一集

1、

“Before you embark on a journey of revenge, dig two graves.” Confucius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己也。”

2、

When I was a little girl, my understanding of revenge was as simple as the Sunday School proverb that hid behind, neat little morality slogans, like, “Do unto others” and “Two wrongs don’t make a right.”当我还小的时候,我对复仇的理解,简单停留在对主日学校学的谚语的理解,简单的道德标语,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冤冤相报何时了”。

3、But two wrongs can never make a right, because two wrongs can never equal each other. For the truly wronged, real satisfaction can only be found in one of two places:Absolute forgiveness…or mortal vindication. This is not a story about forgiveness. 冤冤相报永无终止,因为两种伤害永远不能抵消。对于真正受伤害的一方而言,真正的满足只能通过两种途径实现:彻底宽恕,或者用死亡洗脱罪孽。这不是一个讲述宽恕的故事。

4、They say revenge is a dish best served cold. But sometimes it’s as warm as a bowl of soup. My father died in innocent man. 俗话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而有时十年后的仇恨不减当年。我父亲含冤而终。

5、When everything you love has been stolen from you, sometimes all you have left is revenge.当你所爱的一切被人剥夺,你所剩下的唯有复仇。

第二集

1、 And mistakes are life and death, collateral damage is inescapable.走错一步,攸关生死;殃及鱼池,在所难免。

2、

Ems:That our past defines who we are. 我们的过去造就了我们的现在。

Vic:I would say our choices are what define us. 我会说我们的选择造就了我们的现在。 Ems:May be for the lucky. 对于幸运的人来说也许如此。

3、 Trust is a difficult thing, whether it’s finding the right people to trust or trusting the right people will do the wrong thing. But trusting our heart is the riskiest thing of all. In the end, the only person we can truly trust is ourselves. 信任来之不易,无论是找到值得你信任的人,还是相信就连他们也会背叛你。但相信自己的心却是最最大的冒险。最终,唯一能够真正信任的人,只有自己。

第三集

1、 Trust is the one luxury I cannot afford.信任这种奢侈之物我可承担不起。(Vic)

2、 For the innocent, the past may hold a reward. But for the treacherous, it’s only a matter of time before the past delivers what they truly deserve. 对于那些无辜的人,过去承载着美好的记忆。但对于那些背信弃义的人,他们最终会为自己丑陋的过去而得到应有的报应。

第四集

1、 You have really outdone yourself.你真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Nolan)

2、 Count on it.正合孤意(Ems)

3、 The greatest weapon anyone can use against us is our mind. Are we true to ourselves? Or do we live for the expectations of others? And if we are open and honest, can we ever truly be loved? Can we find the courage to release our deepest secrets? Or in the end, are we all unknowable even to ourselves? 外人对抗我们最有力的武器是我们的内心。我们对自己坦诚吗?又或者我们只是为别人的期望而活着?如果我们坦诚相待我们就能收获爱情吗?我们有勇气说出心灵深处的秘密吗?或者最终,我们都茫然不知,即便是对我们自己。

第五集

1、 In revenge, as in life, every action has an equal and opposite reaction. In the end, the guilty always fall. 复仇时,和生活中一样,每一举动都有正面或反面的结果。但最终,正义将战胜邪恶。

2、 Never underestimate the power of guilt; it compels people to some pretty remarkable places. 永远不要低估邪恶的力量,它会将人逼至意想不到的境地。

3、 Guilt is a powerful affliction. You can try to turn your back on it, but that’s when it sneaks up behind you and eats your life. Some people struggle to understand their own guilt, unwilling or unable to justify the part they play in it. Others run away from their guilt, until there’s no conscience left at all. But I run toward my guilt. I feed off of it. I need it. For me, guilt is one of the few lanterns that still light my way. 愧疚是一种磨人新的东西。你可以试着假装它不存在,但同时它也在不知不觉中啃噬着你的生命。一些人挣扎着想认清自己的内疚,不愿或不能为自己洗脱罪名;令一些人则逃之夭夭,直到它完全殆尽。而我却与愧疚正面对峙,甘之若饴,求之若渴。对我而言,愧疚是余下的少数几盏照亮我前路的灯。

第六集

1、 They say vengeance taken will tear the heart and torment the conscience. If there’s any truth to it, then I now know with certainly that the path I’m on is the right way. 俗话说复仇是撕心裂肺的痛楚,是折磨良知的苦涩。如果此言非虚,我可以肯定我正走在自己复仇之路上。

2、 Like life, revenge can be a messy business. And both would be much simpler if only our heads could figure out which way our hearts will go. But the heart has its reasons, or which reasons can not know. 复仇如同生活,犹如一团乱麻。如果我们的理智能够指引心的方向,一切都能迎刃而解。然而人心是无法控制的,也是无法读懂的。

第七集

1、 As Hamlet said to Ophelia, “God has given you one face, and you make yourself another.” The battle between these two halves of identity who we are and who we pretend to be, is unwinnable. 哈姆雷特曾对奥菲利亚说,“上帝给你一张脸,你却为自己再造了另一张。”真实的自己与外在的伪装相互斗争,胜负难分。

2、 Never underestimate your enemy and never let your guard down. 永远不要低估你的敌人还有永远不要放松警惕。

3、 Just as there are two sides to every story, there are two sides to every person. One that we reveal to the world and another we keep hidden inside. A duality governed by the balance of light and darkness.凡事皆有两面,每个人也同样拥有两面。一面我们展露于世,另一面我们深埋于心;而两者共存、平衡于人性光明与黑暗之间。

4、 Within each of us is the capacity for both good and evil. But those who are able to blur the moral dividing line hold the true power.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天使一个恶魔,只有那些游刃于道德界线边缘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第八集

1、 There’s an old saying about those who cannot remember the past being condemned to repeat it. But those of us who refuse to forget the past are condemned to relive it. 有句古话说道,忘记过去的人注定会重蹈覆辙。而忘不了过去的人,亦注定会重蹈覆辙。

2、 The past is a tricky thing. Sometimes it’s etched in stone. And other times, it’s rendered in soft memories. But if you meddle too long in deep, a dark thing, who knows what masters you’ll awaken? 过去是对命运的捉弄。有时它铭刻在磐石之上,有时它又回旋于虚幻的记忆中。但如果你许久深陷在黑暗的过去,你无法预期会惊醒怎样的猛兽。

第九集

1、 It’s been written that a lover is apt to be as full of secrets from himself as is the object of his love from him. For my father, the secrets withheld by the woman he loved proved powerful enough to destroy him. I’m just now to beginning to understand the enormity of that burden. 书中有言,之其所爱,若非以诚相待,则亦以私待之。对于我父亲来说,他爱的人所隐藏的秘密足以毁掉了他的人生。现在我才逐渐明白,那些压力有多么巨大。

2、 Inside the viper’s nest, you must be viper, too. 要想在毒蛇的巢穴中生存,你就必须以毒攻毒。

3、 We all have secrets we keep locked away from the rest of the world…Friendship we pretend, relationships we hide. But worst of all is that love we never let show. The most dangerous secrets a person can bury are those we keep from ourselves. 每个人都有不愿为外人所知的秘密:虚情假意的友情、密不可宣的关系…… 但最糟糕的是我们深埋心中的爱意。这些隐瞒于心的秘密才是最危险的。

第十集

1、 How does it feel now that your targets are no longer more ideas, but flesh and bones? 当那些你假象的复仇目标现在就活生生地在你面前,你有什么感觉?

2、 The task in front of you requires absolute focus. If you let your emotions guide you, you will fail. 荆棘的复仇之路需要你坐到心无旁骛。如果你还放不下儿女情长,你会一败涂地。

3、 You are on you own. 你孤军奋战吧。

4、 Mt father wrote,” Always question where your loyalties lie. The people you trust will expect it, your greatest enemies will desire it, and those you treasure the most, will, without fail, abuse it.” 我父亲写道,“你需时刻警惕自己效忠的对象:亲者期望你的忠诚,仇者垂涎你的忠诚。而越是你最在乎的人,越是会忘用你的忠诚,无一例外。”

5、 Some say loyalty inspires boundless hope. And while there maybe, there is a catch. True loyalty takes years to build, and only seconds to destroy.有人说忠诚能激发无穷无尽的希望,这背后或许还有一句潜台词——真正的忠诚,成于成年累月,却可在弹指之间灰飞烟灭。

第十一集

1、 Defense lawyers use the term” Duress” to describe the use of force, coercion, or psychological pressure exerted on a client in the commission of a crime. When duress is applied to the emotionally unstable, the result can be as violent as it is unpredictable. 辩护律师常将“胁迫”一词用在实施犯罪的委托人身上,以此来描述力量——强迫,或是心理压力对他们产生的影响。当在一个人情绪不稳时加以胁迫,结果可能会难以预料地可怕。

2、 Duress impacts relationships in one of two ways. It either tears people apart, or strengthens their connection, binding them tightly in a common objective. 威胁逼迫对感情有两种影响,或令人们分道扬镳,或令心灵更加紧密,为了同一目标,将彼此牢牢绑紧。

第十二集

1、 For the average person, leading an ordinary life, fame hold an hypnotic attraction. Many would sooner perish than exist in anonymity. But for the unlucky few who’ve had notoriety forced upon them, infamy can be a sentence more damning than any prison term. 对平民百姓而言,名望易令智昏;很多人宁愿飞蛾扑火,也不愿碌碌苟活。但对于少数不幸者而言,被强加于身的狼藉声名,是比任何刑期都难逃的罪责。

2、 Sometimes bad things happen to good people. 有时候好人却得不到好报。

3、 People are fond of saying that you can’t unring a bell. But some words ring out likes church bells, rising above the din, calling us to the truth. 人们总爱说覆水难收。可有些话仍会如教堂钟

声般响起,冲破喧嚣,指引我们真相。

4、 Some words are immortal. Long-buried or even burned, they’re destined to be reborn, like a phoenix rising from the ashes. And when they do, it can literally take you breath away. 有些话永垂不朽。即使掩埋已久,销毁殆尽,也注定再浮于世,犹如凤凰涅盘。而一旦公诸于世,真相绝对会令人窒息。

第十三集

1、 Some say that our lives are defined by the sum of our choices. But it isn’t really our choices that distinguish who we are. It’s our commitment to them. 有人说我们的人生由自身不断的选择所决定。但真正让我们独一无二的不是那些选择,而是我们为选择所付出的努力。

2、 For someone, commitment is like faith, a chosen devotion to another person or an intangible ideal. But for me, commitment has a shadow side, a darker drive that constantly asks the question how far am I willing to go. 对于某些人来说,承诺如同信仰一样,是自愿向他人或无形的理想效忠。但对我来说,承诺有其阴暗的一面,某种黑暗的驱使力时不时地问我你决心走到哪步。

3、 More than ever. 前所未有的意愿。

实现报复的宋词篇七
《词解》

实现报复的宋词篇八
《词的鉴赏》

4.审美鉴赏的美感作用。读词赏词。不仅表现为词作文本价值的实现,而且还表现为读者的审美接受、情感共鸣或审美创造。而审美接受和情感共鸣对读者来说又是一种绝妙的审美享受和熏陶。从作者和读者双方来看,“古来才人豪客,淑妹名媛,悲者喜者.怨者慕者,怀者想者,寄兴不一:或言之而低徊焉,宛恋焉;或言之而缠绵焉.凄枪焉:又或言之而嘲笑焉,愤怅焉,淋漓痛快焉。作者极情尽态,而听者洞心耸耳。-Czsl作者各别,情感互异;而读者受到的阅读感动也是不同。近人况周颐曾谈到自己读宋人曹冠《凤栖梧》词“飞絮撩

人花照眼,天阔风微,燕外晴丝卷”的心得.认为词“状春晴景色绝佳。每值香南研北,展卷微吟,便觉日丽风暄,淑气扑人眉宇。”无独有偶.阳羡词人徐嘈凤在《词证》中则谈到在邹抵漠家读词时所激发的多种情感体验:“余素不读词,亦不作词。壬寅(康熙元年,即1662年)冬自滇南归,访邹程村于远志斋。见几上有《倚声集》,展而读之,其中有艳语焉,足以移我情也;有快语焉,足以舒我闷也;有壮语旷语焉,足以鼓我气而荡我胸也。遂跃然动填词之兴。”徐嘈风由不读词到读词,感于词,甚至“动填词之兴”,由此可见词之魅力大矣!而清初词人尤侗在读词时也曾被深深地感动:“每念李后主„小楼昨夜又东风‟,辄欲以眼泪洗面;及咏周美成„低提蝉影动,私语口脂香‟,则泪痕犹在,笑庸自开矣。”由此,他感叹“词之能感人如此。”并且他评价董舜民(苍梧词》写哀乐至情,由“„铜将军‟、„铁绰板‟一唱而凄风生,再奏而繁霜落,如听雍门之琴.莫不歇欺泣下矣。又使双握女郎按红牙板歌之,则采云为之徘徊,青鸟于焉翔舞,如明皇击鼓,回视花柳,有不姻然发笑者乎?r}[28〕从上述诸人的论述可以看到,词人的哀乐歌哭感染着读者哀乐歌哭。

上述读词的情感体验已是一种强烈的情感共鸣了,但还未达到共鸣的最高境界。共鸣的最高境界是忘我。忘我之时,鉴赏者已深人到作品情感的伦理核心,与作者的思想倾向、道德观念、审美理想趋于一致。同歌同哭,同喜同悲,如醉如痴,物我两忘「29]0清人毛奇龄论词“有意有调有声有色”,且“别有气味在声色之外”。一次“骤得张鹤门词,适在久客初

归,心思迷烦之际。不辨其何意何调,其声何等,其色何似。而徘徊缠绵,心萦意扰,一若醉里思乡,烛边顾影。r*C3ol0鹤门词中意境,竟引发了词人久客在外,“醉里思乡,烛边顾影,的回忆和想象。况周颐《蕙风词话》也引《宜兴志·侨寓传》所载清初著名词人顾梁汾的一段事迹:“梁汾尝访陈其年于邑中。泊舟蛟桥下,吟词至得意处,狂喜,失足堕河。一时传为佳话。”梁汾被其年词所深深打动,沉醉于词中境界,不由得意忘形,失足堕河。而更有甚者,“远方女子,读《淮海词》,亦解脍炙,继之以死。”,„]读词女子,不仅与词人同歌同哭,甚至是同生同死了。

读者在读词的审美体验中,不仅深情投人,进人忘我境地,而且性情受到陶冶,心灵受到洗礼,精神获得升华。清人江顺治在自序其(愿为明镜室词稿》时说:“余性刚而词贵柔,余性直而词贵曲,余性拙而词贵巧,余性脱略而词贵缤密,余性质实而词贵清空,余性浅率而词贵蕴蓄,学词冀以移我性也。rr}32}侧顶谙希望借学词来改变自己的性情。而学词读词究竟能否改变人之性情呢?况周颐用自己的亲身体验作了回答,他说:“读前人雅词数百圈,令充积吾胸臆,先人而为主口吾性情为词所陶冶,与无情世事,日背道而驰。其蔽也,不能

谐俗,与物柞。m}}}0词人的性情为词所陶冶,以致养成了不人时、不谐俗、与世事背道而驰的品性。陈廷掉多次谈到读词时的情感洗涤作用:“读板桥词,使人鲤撰消尽;读心余词,使人气骨顿高。皆能动人之性情者。if }.}读词之后,性情纯洁了,人格高尚了,精神境界也升华了。

疏通文意,初步领略内涵

古代语言与现代语言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必须根据古代汉语的特点去阅读古诗词,才能对原诗做出合理的解释。阅读古文,第一步就是要排除语言障碍,疏通文意,准确地解释诗词的字句,弄懂诗词的含义。做到这一步需要具备基本的阅读古文的能力。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以参考以下方法和步骤。初接触古文者,应该多读,大量阅读文言文字以增强语感,建议阅读散文和小说,不要直接读诗词。因为诗词跳跃性太强,会给理解造成很多困难,不易于初学古文者阅读。学会查阅工具书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向大家推荐一本很实用又通俗易懂的文言文小辞典,就是王力编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还有一个网站“国学网”。开始阅读古文时不要有畏难情绪,多读多查字典自然会有进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有了初步基础后,就可以阅读古典诗词了。阅读古典诗词也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到难。先阅读有翻译和字词解释的版。然后阅读只有字词解释的版本。再阅读只有原文的版本。最后有兴趣可以阅读书体繁体的版本。

精读文本,深入体会词境

仅仅读懂文字显然达不到鉴赏的目的。接下来就需要耐心地抓住每个字词深入体会词的内涵,尤其是词境。在文

学作品中,每一个字词都是构成其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篇幅较短、用语凝炼的诗词来说,尤其如此。因而鉴赏词时,必须抓住每个字词去分析全诗的情感,也必须从全诗的情感中去解释每一个字词。

若要全面深入理解词的内涵,准确把握词境,必须熟悉一些写作特点和修辞手法。

一、跳跃性的写作特点。词要求精炼,有韵味,这就使得作者不仅可以省去不必说的话,而且力求在有限的篇幅内包容广阔的时空,描绘恢宏的画面,以创造出最饱满的形象,因而词的语言具有跳跃性。那么,我们在欣赏词的时候,必须连接诗人跳动的思维,连通诗中跳跃的词语,组合大跨度的时空画面,从而还原诗人要突出的形象,揭示诗人内含的情绪。周振甫先生在《诗词例话》中设“诗家语”一节,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如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复国,收复中原失地,但自从南渡之后,因南宋统治者一味屈辱求和,对他的壮志豪情从不重视和支持,使他一生郁郁不得志,有近二十年的时间处于闲置的状态。这与他的政治报复、与他的英雄气概是格格不入的,因而平静的生活掩盖不住他内心的激动与愤慨。1188年冬,挚友、爱国诗人陈亮来访,两人共抒抑郁情怀,分别后还互相唱和。这首词即是别后唱和之作。此时辛弃疾年交50岁,在江西闲居已七年有余,壮志未酬,年华虚度,因而词中多抒发投闲置散、英雄老去的悲愤之情。

本词为上、下两片,按照写作习惯,过片应该有个转折,但辛弃疾哪管什么习惯,豪情涌来,直泻而下,最后戛然而止,轻松收拢。全词十句,前九句都是写梦境,现实中无法实现的理想,词人只能托之于梦。他梦见出征前豪壮威武的劳军点兵盛况,梦见征战中万马奔腾、万箭齐发的冲锋场面,梦见决战所取得的收复失地、统一九州的伟大胜利……然而,第十句却猛转陡结,从豪壮的梦境一下子跌进悲凉的现实,现实中的词人是双鬓斑白、壮志成空。本词的语言具有极强的概括性,前九句虽写梦境,但实际也是作者把三十年前起义抗金的生活和自己的理想结合一起,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创造出的艺术境界;最后虽只一句,却把作者三十年来的满腔悲愤和满腹辛酸浓缩起来。本词的语言情感色彩极浓,把词大起大落的境界转换和词人大喜大悲的情感变化鲜明生动地呈现出来,在极大的反差中表现了作者壮志难酬的强烈悲愤。

二、常用修辞手法。为了穷形极态地描摹各种事物,淋漓尽致地抒发各种情感,古代诗人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我们在鉴赏古代诗词时,就应该通过分析,落实其修辞,探讨其妙处。

1.叠字。两个相同的字重叠,往往可以使原来平淡的句子,境界开阔,意趣横生。因而在古代诗人的笔下,我们可常见到叠字的运用。《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用“依依”写杨柳,用“霏霏”写落雪,形象而生动。《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共十句,而六句用到叠字:“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青青”、“郁郁”,不仅具有色彩美,而且表现出春光的烂漫;“盈盈”,见出楼上女的绰约丰姿;“皎皎”写她临窗远眺时的仪态明媚;“红粉妆”本来就很艳丽,再饰以“娥娥”二字,就更显出女子的美貌;“素手”本有洁白如玉的意思用“纤纤”来形容,更见出色彩和美态。这些叠字与它们形容的对象结合起来,刻画出了一个容颜丰美、妆饰艳丽的妇女形象,难怪顾炎武惊叹:“连用六叠字,亦极自然,下此即无人可继。”(《日知录》)。

但这些叠字毕竟连同它们所形容的对象用在一起,使其意义比较明确。而有的叠字运用并不直接点出其所形容的对象,只是使之重叠起来,创造诗的意境。李清照的《声声慢》便是这种创新的典范,词开头三句便连叠七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从词义来看,“寻寻觅觅”是动作动为,“冷冷清清”写环境气氛,“凄凄惨惨戚戚”绘心理状态。但要弄清这些叠字的具体涵义,还必须结合词人的生活经历、现实处境、思想状况等综合考察。“寻寻觅觅”,好像去寻找什么失掉的东西,也好像在寻找什么东西排遣内心情绪。流亡以前的爱情生活,读书论文的幸福岁月,国家一统的安定局面,这些似乎都遗失了,让她寻觅;心神不宁,百无聊赖,空虚寂寞,又使她想寻找什么东西,来求得精神上的寄托与安慰,“冷冷清清”是寻觅的结果,在这“无人会”、“独自凭烂”,“无限关山已难重见”的景况下,她能找到什么呢?只能是“冷冷清清”,一无所获。“冷冷清清”既是暮秋清风一派肃杀的冷落景象,是举目无亲,形影相吊的凄清氛围,又是悒郁寡欢、无限索莫的心灵感受。这种景象,这种氛围,这种感受,更使词人陷入凄凉、惨痛、悲戚的境地。因此,“凄凄惨惨戚戚”一句不仅仅是作者在“寻觅”之后、在“冷清”气氛影响下心理状态的具体反映,而且是作者对悲凉和愁闷心境的更深一层的倾诉。可以说,这七组叠字不仅在声调上抑杨顿挫,和谐悦耳,而且表情达意上把国破之恨、家亡之悲、夫死之哀、飘零之苦尽含其中,新颖深遂,声情并茂,因而徐轨称它“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词苑丛谈)。当然,叠字运用不好,不仅收不到较好的表达效果,反而使作品显得呆板、做作。如元代乔吉的小令《天净沙·即事四曲》之一:“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通篇用叠字组成。但却缺乏诗的意境,只是将一个词拆作两用,因而陈廷焯斥之为“丑态百出”(《白雨斋词话》)。

2.用典。用典,也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式。用典恰切,可以使作品内容丰厚,寄托深远,情感蕴藉,声韵和谐。用典有的比较明显、直接。如李白的《行路难》“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前句用吕尚典,后句

用伊尹典。传说吕尚80岁时在渭水垂钓,最后终遇文王,得到重用;伊尹在遇到商汤前,曾做梦乘船经过日边。诗人用这两个典故表明自己对前途仍充满了信心与希望。再如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下片,开头就用了三个典故:“长门事,唯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干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准诉?”词人用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序》和《史记·外戚世家》中所载汉武帝皇后陈阿娇之典,一在暗示自己的处境,陈阿娇因貌美而遭妒失宠被弃长门,词人自己也因才高志大而遭谗赋闲;二在表明自己的心迹,陈阿娇虽在长门尚企盼再得君王宠幸,词人自己虽怀才不遇但仍对国家一片忠心;三是抒发了虽有忠君爱国之心,却无处倾诉的忧愤之情:“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二典,则正告那些朝中主和派,不要手舞足蹈,得意忘形,他们最终都会象杨玉环、赵飞燕那样没有好下场,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若要全面深入理解词的内涵,准确把握词境,必须掌握一些最基本的论词方法。最常用的就是“知人论世”。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出自《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孟子的这一原则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历代文学批评家所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说:“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知人论世,应当是“论世”第一,“知人”第二,进行文学批评,也必须知人论世,才能对作品作出正确的评价。

忌断章取义,盲目比附

词的鉴赏,最忌断章取义,盲目比附。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词作于贬滴黄州时,“„固不无沦落天涯之感”。而宋纲阳居士却“字笺句解”:“缺月,刺明微也。漏断,暗时也。幽

人,不得志也。独往来,无助也。惊鸿,贤人不安也。回头,爱君不忘也。无人省,君不察也。拣尽寒枝不肯栖,不偷安于高位也。寂寞沙洲冷,非所安也。”如此深文周纳,断章取义,刻舟求剑,词义已全非矣。谢章挺由此批评时人:“今一遇稍有感慨之词,便以为指斥时事,愁禽怨柳,塞满乾坤,是直以长短句为谤书矣。”他又以对友人刘赞轩《水龙吟》(咏尘)词的理解为例,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疑为慨时之作”,而自己认为是作者“不如意而作,无关时事也”。由此.谢氏感慨“夫以同时之人,踪迹未密,尚难揣其用意之所在,而况在千载百年以上乎!”〔‟7]所以要“以意逆志”,准确把握作者之用意,文本之本意。

词论家提出读词既须防止浮光掠影,既防浅尝又忌穿凿

浅止,又须防止穿凿附会,求之过深。浅尝难以“以有,得其美”,然过分深I深则深矣,奈实非 “若木无而责。”(俞平伯《积木

词序,)前一种毛病,如能做到前述各点,庶几可免。后一种毛病e出现在以比兴寄托论词上。词是重比兴寄托的,不了解这一点,„词中蕴含之精义常易被人忽略。但以比兴寄托求词,必须注意两点:.( 1)一并非一切词都有寄托。谢章挺指出;“究之尊前花外,岂无即境之篇?‟,(《赌棋山庄词话,)严既澄对专讲寄托者也提出了反驳:“偶然寄意,固不必无,即兴成文,尤为数见。又岂必人人工部,语语灵均,而后能垂诸久远耶!” („驻梦词自序,)(2)有寄托之词必须从艺术形象的整休上去把握,而不能字笺句比,否则难免穿凿附会。前人对张惠言倡比兴寄托以尊崇词体之功,都大加肯定,但对他以比兴寄托深求艳词中的微言大义,却大不以为然,不少人还对此提出了非议。如张祥龄说:“词中橘谏,固然有之,但不必如张皋文胶柱鼓毖耳。”(《词论》)严既澄在《驻梦词自序》中说“温飞卿词好为侧艳,而张皋文之侍,必语语笺其遥旨,绮罗香泽,借为朝野君臣,荆棘斜阳,绎以小人亡国。自谓能探奥穷,实皆比附陈言。”故以寄托求词,有时是必要的,但也不可过于拘泥。至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以晏殊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柳永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价悴”,辛弃疾之“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灿火阑珊处”,比为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三种境界,是属于借用,属于本义外的引伸,当然不在穿凿附会之列。

对‟于作家的评价、作:,a.o的鉴赏,他们还提出了两条重要原则:

(1)“论词莫先于品”(刘熙载语)。他们认为:“诗有诗品,词有词品,,(陈廷炸语)。人品决定词品,从词品又可窥见人uuo沈祥龙说:“观稼轩之词,知为豪杰;观白石之词,知为才人。其真处育自然流出者,词品之高低当于此辨之。”(《论词随笔》)刘熙载还将词品分为若干等:“词以„元分

古代诗词中往往用语浅白而含蕴丰富,欣赏古诗词必须透过语言表象,挖掘其内含的本质。

(3)“尤须审其节奏”。吟咏的内容除了·i的深层意味外,还要注意去领略它的音乐美。清人孙麟趾强调:“阅词者不独赏其词意,尤须审其节奏。节奏与词意俱佳,是为上品。”(《词诱,)词即使在已丧失其合乐歌唱的功能之后,由于严格的格律要求及四声、五音的错综运用,仍具有特殊的音乐感。这种音乐感比只讲究四声运用的近休诗更为明显、强烈。由于声与情的和谐一致,吟咏之时,更增韵味。如季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仅赏其情景凄绝是不够的,还须赏其“用字奇横而不妨音律”(万树《词律》卷十),须赏其善用迭字、轻细的齿音字、跳荡的舌音字以及短促的入声韵所造成的如诉如泣的口吻和激荡的难以自持

的情绪。山词,不得不兼时衷言之。‟(。白雨斋词话,卷三)近人张尔田说得更为透彻:对词中“缠4}掩抑”之思,“要当于词外领之,会心正复不远。然非详稽博考,则亦不能证明也”

(《}J}禅书》)。

重体悟的解读方式。体悟式的鉴赏方法,是中国传统的鉴赏方法之一,在诗文鉴赏方面,古人讲究玩味、涵咏、体悟,这是一种高层次的物我交融的欣赏境界,是严羽所谓的“熟参”。俞平伯作为旧学根底深厚的学者,对此方法了然于胸。俞平伯先生重体悟的鉴赏方法,深受王国维“境界说”的影响,他相信词心的存在,但词心又是极其幽微的,它深藏于词句的背后,不易探求。这种词心并不仅是君国大义、国恨家仇,而可能只是一种一闪即逝的情思,要把握这种幽微的词心,就需要在反复吟诵的过程中体悟玩味。从语言方面来说,词的语言是极其细密、凝练的,许多意境用白话语言无法解释清楚不但解释不清,还有可能一解释就破坏了词本身的意蕴。许多意念是词人一时的兴发感动,连词人自己都无法还原,解读者试图去解释它更是徒劳。

从这样的理念出发,俞平伯先生对解读词心常常采取整体体悟式的方法,并不强作注解。

体悟式的鉴赏方法,在他早年所作的《读词偶得》中一再提到,他解词时常常讲到“不解解之”“,不言语”,即是这种方法的体现。在《选释》中,这种鉴赏方法体现得更为充分。其选释中的“释”部分虽然涉及的面极广,但并不面面俱到,而是就词文的重点问题作深入探讨;词心把握方面则抓住要害,以全面理解词意。如关于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词云:“虽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凄凉的气氛,却融会全篇。如起笔„无言独上西楼‟一句,已摄尽凄惋的神情。” 輴訛輥此处即是从全篇体悟,重点把握此词“凄凉的气氛”,那么此词的意蕴就可以不解而解了。《选释》一书的赏析文字并不多,俞平伯更多的精力集中在疑难字词、句读、名物、风俗等的考证和结构等的分析上。就像他在序言中所言,此选是“为古典文学研究者作参考”之用,并不是要替读者去全面解读,是授之以渔,引导读者去领悟赏析,而不是授

之以鱼,将自己赏析的结果推给读者。他将体悟的方法授予了读者,这比长篇大论的赏析文字本身更为切用。

主吟诵的鉴赏途径。吟诵是有节奏地诵读诗文,通过反复吟哦背诵与作者的理路沟通,这是古人学习体味诗文意蕴最常见也是最有效的途径。但在当今社会,这种传统已不再被重视。俞平伯作为传统向现代转型时期的学者仍继承着这一传统,他非常重视吟诵的鉴赏途径,在《略论诗词的欣赏》一文中,他强调:“反复吟诵,则真意自见。”并说“:概括地看,创作的过程由内及外,诵习的过程由外而内,恰好相似,只是颠倒过来。若了解欣赏,又当别

论,可就言之短长,声之高下间,辨其巧拙也。杜甫云„新诗改罢自长吟‟,又说„续儿诵文选‟,可见他自己做诗要反复吟哦,课子之方也只是叫他熟读。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虽然俚浅,也是切合实情的。”輵訛輥在谈治学方法时,俞平伯明确地说:“讲诗是非背不可的。仅仅念诗是不成的,念出的诗是平面的,翻来覆去地背,诗变成立体了,其中的味道也就体会出来了。”

这样的鉴赏方法,早于《选释》二三十年出版的《读词偶得》中就有体现,最明显的例子为解读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他说:“此词五段若一气读下,便如直头布袋,煮鹤焚琴矣。必须每韵作一小顿挫,则调情得而词情即见……上片只三韵耳,而一韵一折,犹书家所谓„无垂不缩‟,特后主气度雄肆,虽骨子里笔笔在转换,而行之以浑然之元气。谭献曰:„濡染大笔‟,殆谓此也。首叙,次断,三句溯其经过因由,……试以散文译之,非恰好三个小段而何?……下片三短句一气读。”輷訛輥一般读者读这首词,都会有一气而下的感觉,但词中韵味多不耐于体会,似乎其意自明,但在俞先生笔下,却从这样一首看似浅显的词作中读出李煜雄肆的气度来,这便是在欣赏中强调吟诵的结果

读词。不论是学填词还是欣赏词,首先都必须读词。诗文的鉴赏需“博观”,词的鉴赏亦然。欲“博观”,则必须读词。关于读词,前人总结了许多经验和方法。

1.读词之法,首要多读熟读。况周颐说:“学填词,先学读词。;}2}词不仅要读,而目_要多读、熟读。前人非常重视从创作论的角度谈读词。如陈廷悼说:“熟读温、韦词,则意境自厚;熟读周、秦词,则韵味自深;熟读苏、辛词,则才气自旺;熟读姜、张词,则格调自高;熟读碧山词,则本原自正,规模自远。”[31陈氏主张熟读博采诸家词之长,以培养“本原”,激扬才气,深厚词的意境、韵味和格调。况周颐也提倡多读,目_须持不求甚解的态度。惟多诵读,才能获“无形之进益”;„准气臼目专注”,不求甚解,艺术感悟力和鉴赏力才能于潜移默化中日积月累,精进提升。

词的鉴赏与词的创作一样,有着相类似的心理状态。读词时,先要进入虚静的心理状态,然后才能“心细如发”,凝神专一,体会咀味,直探“古人用心处”。陈廷焯以碧山为例,说:“读碧山词,须息心静气,沉吟数过,其味乃出。心粗气浮者,必不许读碧山词。”[4]“息心静气”,即虚静也。心虚境静而后才能更好地“沉吟”、“咀味”。蔡嵩云也认为“看前人词,最宜仔细分析。”[5]同时,他还认为“看词”“非有真赏之眼光,不易发见其真意”。否则,要么扬之九天,要么抑之九渊。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篇曾论述阅览文情的“六观”标准,涉及文意的表达,形式的表现,音声的安排等。而阅览词情亦然。“阅词者不独赏其词意,尤须审其节奏。节奏与词意俱佳,是为上品。”[6]如前所说,词又名“曲子词”,是一种词乐艺术。后来虽然词乐失传,但词乐的音声节奏韵律却蕴藏于歌词中,所以,词最便于吟诵。

词的鉴赏,最忌断章取义,盲目比附。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词作于贬滴黄州时,“„固不无沦落天涯之感”。而宋纲阳居士却“字笺句解”:“缺月,刺明微也。漏断,暗时也。幽

人,不得志也。独往来,无助也。惊鸿,贤人不安也。回头,爱君不忘也。无人省,君不察也。拣尽寒枝不肯栖,不偷安于高位也。寂寞沙洲冷,非所安也。”如此深文周纳,断章取义,刻舟求剑,词义已全非矣。谢章挺由此批评时人:“今一遇稍有感慨之词,便以为指斥时事,愁禽怨柳,塞满乾坤,是直以长短句为谤书矣。”他又以对友人刘赞轩《水龙吟》(咏尘)词的理解为例,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疑为慨时之作”,而自己认为是作者“不如意而作,无关时事也”。由此.谢氏感慨“夫以同时之人,踪迹未密,尚难揣其用意之所在,而况在千载百年以上乎!”〔‟7]所以要“以意逆志”,准确把握作者之用意,文本之本意。

词论家提出读词既须防止浮光掠影,既防浅尝又忌穿凿

浅止,又须防止穿凿附会,求之过深。浅尝难以“以有,得其美”,然过分深I深则深矣,奈实非 “若木无而责。”(俞平伯《积木

词序,)前一种毛病,如能做到前述各点,庶几可免。后一种毛病e出现在以比兴寄托论词上。词是重比兴寄托的,不了解这一点,„词中蕴含之精义常易被人忽略。但以比兴寄托求词,必须注意两点:.( 1)一并非一切词都有寄托。谢章挺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yaoleikaoshi/224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