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泊水村颈联

| 中西医执业医师 |

【www.guakaob.com--中西医执业医师】

夜泊水村颈联篇一
《夜泊水村》

《夜泊水村》教案

时间:四月十五号 地点1#微格教室八

中文0804 葛玲玲 学号:200803010415

夜泊水村

宋·陆游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教学目标 1、了解陆游及其《夜泊水村》相关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2、学习这首诗的章法和用典情况

3、学习这首诗的写作手法及其虚词的运用

教学重点 诗的用典情况

教学难点 诗的写作手法及其虚词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南宋有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诗也是至今流传下来最多的,大家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吗?对,是陆游。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七律诗《夜泊水村》-----板书。

二、作者简介及诗的背景

首先来介绍一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夜泊水村》选自《剑南诗稿》,是孝宗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秋天,诗人五十八岁、闲居山阴(今浙江绍兴)时所作。

在写这首诗两年以前,陆游原人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的官职,主管江西茶盐的工作。由于当地发了大水,他立即派遣舟船载米救济灾民,并且上奏朝廷建议打开官仓赈济,还呼吁各郡调拨粮食,因而招致了当权者的不满,就在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被孝宗召还,到严州寿昌县(今浙江建德县),奉命罢免。

陆游在乡居的四五年间,生活比较平静,饮酒赋诗,读书写字,偶尔也有傲啸山林,走访农家,从事些田家的劳作,借以排遣心中的郁闷。其实,作为爱国志士的陆游,心情又何尝平静过!对于他来讲,生死都能置之度外,罢官更无所不可。只是执政者的昏庸,投降派的得势,女真部族的猖獗,中原大地的沦陷,以及沦陷区人民的苦难,都是他痛心疾首,忧心如焚。他感到一生最大的遗憾是自己不断遭受当朝权幸的猜忌和排挤,没有机会报效国家,不能为黎民百姓纾解忧难。

远的不讲,仅从陆游写<<夜泊水村>>这一年的一些诗作来看,就有很多悲壮的诗句。《夜观秦蜀地图》一诗中说:“孤臣昧死欲自荐,君门万里无由通”,《哀北》一诗中也有说:“抱负虽奇伟,没齿不得伸。”,《樊江晚泊》一诗中更写到:“不是绿尊能破闷,白头客路若为情”,都表现他对请缨无路、报国无门的慨叹;《悲秋》诗中的“逢秋未免悲,直以忧国故”,《暴风雨诗》中的“有诗欲成醉墨翻,安得此语洗中原”,《哀北》诗中的“老夫实好义,北望常酸辛”,这些掷地有声的诗句,都能见出他对收复失地的渴望和他那“一寸凄凉报国心”。《夜泊水村》就是诗人在这样特定的心境下写成的。

三、解诗题

诗题《夜泊水村》是夜晚把船停泊在靠近村庄岸边的意思,从而揭示了写诗的环境。

这是一首抒发感慨的诗,书写了诗人至老不忘抗敌报国的壮志和宏远难遂的愁苦,并尖锐地批评了那些缺乏斗志和信心的士大夫。

四、体感知诗的内容

1、请同学齐声这首诗,看看有哪些不理解的句子

2、请同学提出不理解的地方,体会诗意

3、师:下面我们就逐句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赏析。

开篇两句: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羽箭”,指古代箭杆尾部装置羽毛的利箭,因为用的羽毛是白色的,所以也称白羽箭。如李白的《北风行》中就有“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的句子。也有的诗用接待的修辞方式,把羽箭称为“白羽”的,如卢纶的《塞下曲六首》其二:“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就是一例。“太息”,大声的叹息,深深的叹息。“燕然”,山名,即今内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勒”,刻的意思。“铭”,古代的一种文体,刻在器皿或石头上。“勒铭”,指铭文以记功。

(1)提问:大家知道这里的典故吗?

东汉和帝刘肇永元元年(公元89年),车骑将军窦宪击败北单于,登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这件事《后汉书 窦宪传》有记载。

(2)分析“久”字

诗句中“久凋零”的“久”字分量很重。在写《夜泊水村》这首诗的前十年,即孝宗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陆游曾经被四川宣抚使王炎招请,任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担负西北前线的一些工作,有过一段戎马生涯。那是他一生中最为惬意、也是他终身难以忘怀的事情,他在后来的许多诗作中都有提起过。十年过去了,如今诗人蛰居山阴,是多么向往那种水深火热的斗争生活!

两句诗的意思是:腰间箭囊中的愚见很久没有派上用场了,自己不能像窦宪那样立功勒铭,因而叹息。这是用腰间凋零的羽箭形象的表明自己久已离开抗金的战场;用东汉名将窦宪的典实,一发而为抗金复国勋业的慨叹,同时也暗含有女真部族侵扰中原、国势不宁的意思。

诗的三四句: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老子”,如同说老夫,这里用作诗人的自称。“犹堪”,是还能做得到的意思。“绝”,横越,横度。“大漠”,即大沙漠,指当今绵亘于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大沙漠。汉武帝刘彻元狩四年(公元119年),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军北度大沙漠,击败匈奴单于。这里作者用来借喻自己北伐金人的壮志。“诸君”,指那些对抗金复国持悲观态度的士大夫,甚至包括主张和金人议和、甘心丧权辱国的朝廷命官权臣。

(3)这里的“泣新亭”是个典故,大家知道吗?

“泣新亭”,公元37年,晋司马氏被迫南迁,中国北部被西、北各族分割占据。有一些过江的士大夫经常在良辰美日到新亭宴饮作乐,周凯叹道:“风景不殊,举目有山河之异!”在座的都相视流泪,只有王导表示:“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耶?”此事见《晋书 王导传》。“新亭”,在今南京市南面。

(4)这一联采用了什么手法?虚字运用的如何?

这一联采用对比的手法,以自身立马中原、心怀天下的壮志与不念苍生、不思报国的士大夫们的龌龊心理相对比。一面说自己随老,犹能鞍马风沙驰骋疆场,北伐金人;一面说那些士大夫只知悲泣、一筹莫展,徒唤奈何。意在规劝他们不要空谈北伐、空忧国势,而应该付之于积极的行动这后一层的意思,作者不止一次将它写入诗作,如在写《夜泊水村》的第二年,诗人在《感愤》一诗中就有“诸公尚守和亲策,志士虚捐少壮年”的句子,给予那些抗金立场不坚定的士大夫以尖锐的批评。

这一副联语,由于上句用了一个虚字“犹堪”的“犹”,下句也用了一个虚字“何至”的何,便从语意上构成了前后连属的转折兼层进的关系,从而组成语气官场的流水对。古代诗歌评论家有的主张作诗尽量不要用虚字,认为虚字容易使句式变弱,其实也不尽然。清代李重华的《贞一斋诗话》说得就很好,关键不在于用不用虚字,而在于笔意如何。如果笔意高,用也无妨。无疑,这种看法是正确的,因为他没有把问题简单化、绝对化。这首诗的颔联,两个虚字对应的就非常工妥自然,不仅使诗意更为跌宕顿挫,还加强了批判的力量,起到了比衬的作用。

诗的五六句: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无再青”,这里指鬓发白了无法再恢复黑色,借喻人老了无法再返回少壮。这一联的上句,表达了以身相许、万死不辞的信念;下句是说,但鬓发皆白,年华老去,主和派又把持国柄,延搁时日,自己的志向看来是难以实现了。从中见出爱国诗人陆游无限忠于国家、忠于民族的一副铮铮铁骨和一片耿耿丹心。正像屈原那样,对楚国,屈原也有“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决心和信念;对自身,屈原也有“恐美人之迟暮”的感叹和悲哀。所不同的是:屈原当时所在的楚国,面临的是强秦的侵略;而陆游此刻所在的南宋,却面临的是民族纷争。

这两句诗同陆游的其它名句一样,同样流传千古,为世人传诵。诗人这里所抒发的感慨是一种哀苦无告的愤慨,这种愤慨常年郁积心头、无法冰释,那就只有借助于抒情的诗篇,像江涛般的加以发泄了。

(5)提问:大家还知道陆游的哪些名句?

请看下面的一些诗句:“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愤》),“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夜游宫》),“华鬓星星,惊壮志成虚,此身如寄”(《双头莲》),“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诉衷情》),“无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鹧鸪天》),这些诗句都是用形象的语言,在写南宋王朝的执政者不图恢复,不起用抗金的人才,英雄无用武之地,以及诗人晚年生活的思想矛盾和悲愤情绪。

诗的最后两句: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新雁”,新近从北方飞来的鸿雁。“汀”,水岸平地。这两句的意思是:记住今夜泊船的这个水村,我躺在床上谛听着新雁落在水岸的声音。此时泊船的这个水村或许给诗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民族的危难,朝政腐败,仕途的坎坷,都会时刻地缠搅着丰富的诗人;特别是国土的沦丧,天下一统的夙愿实现无期,更使诗人的内心十分焦灼,深夜难以入睡。”大散关头又一秋”,“南望王师又一年”,诗人期待着,翘望着,几十年过去了,抗金的事业仍然是毫无进展。如今那南归的新雁来自沦陷的中原,这群新雁目睹了残破的神州大地,目睹了金兵的烧杀抢掠,也目睹了人民的啼饥号寒,它们会给诗人带来什么样的消息,只能引起诗人更多的冥思和遐想!

尾联含蓄的表达闲居烦闷、请缨无路的悲哀,以及对北国人民的系念。

总结诗的章法:

从这首诗的章法上看:首联表示不能为抗金大业而建立功勋的叹息;颔联重在对不思振作的士大夫的批判;颈联则哀惋青春不在、无由报国的苦衷。六句诗有叙有议、叙议结合,并寓记叙于议论之中,全是直抒感怀,与诗题没有关涉。尾联则以“江湖泊船”和“卧闻新雁”等字样回扣题面,前者是明点“泊”字,后者暗表“夜”字,“新雁”二字还兼表时令;这是景中见情,情中含景,以景结情最好。”我们从这首诗的末两句就能见出这种写法的艺术效果。

诗与散文一样,在章法上是可以不拘一格的,正如清人沈德潜《说诗啐语》中说:“一首有一首的章法。”这就要求诗人善于根据诗作主旨表达的需要,勇于打破旧的模式,在谋篇布局方面也应力求具有独创性。在七律的章法中,有一种“上六句写本题而末后飏开做结”(《贞一斋诗话》中语)的模式,最为常见。而《夜泊水村》这首诗诗恰好相反,是上六句飏开,末尾再归结到本题的,这便与“入手擒题”的常格各异其趣。

这首诗的主要艺术特点是善于用事,长于议论。由于历史典实用的自然贴切,而有助于酣畅淋漓的进行议论。

燕然勒铭是一典,新亭对泣又是一典,这些典故都不生僻,用得极为精当工妥,仿佛是信手拈来,丝丝入扣地嵌在诗中,而无堆砌之感,收到了言简意丰,诗意凝重的效果,这对进一步抒写感怀,发表宏论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清人顾嗣立的《寒厅诗话》上说:“作诗用故实,以不露痕迹为高,昔人所谓使事如不使也。”这是对使用典故的最高标准、高要求。陆游的诗作可以说达到了这种境地。

小结:

全诗以夜泊水村所见的景象而写怀遣闷,而落笔却跳转到报国之志上,寄慨遥深。“壮士凄凉闲处老(”陆游《病起》),有心报国却无路请缨,理想与现实的深刻矛盾,这是这首诗慷慨悲歌的一个根本原因。用典贴切,出语自然,感情充沛,“浑灏流转”(赵翼 语),使本诗在悲歌中又显出沉雄的气象。

希望大家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作者的心情。

作业:

清人赵翼说:“放翁以律诗见长,名章俊句,层见叠出,令人应接不暇。使事必切,属对必工;无意不搜,而不落纤巧;无语不新,亦不事涂泽:实古来诗家所未见也。”读陆游的《夜泊水村》,你最喜欢的是那两句,试给它写一段赏析文字。(提示:本诗的三、四句与五、六句情真意切,耐人玩味,或翻用典故,或直陈心迹,可见放翁之赤胆忠心。赏析,可从思想情感内涵与艺术表现手法两个层面来描述。)

自我评价:

陆游是一位创作特别丰富的诗人,集中存诗共约9300余首。陆游的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 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所以我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渗透陆游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让同学产生共鸣,能更好的理解诗的内容.

尽管整堂课我都努力地按照设计时的想法在做,但备课还是显得过于理想化了些,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首诗联系的内容比较多!这首诗的用典情况和手法上比较复杂,同学理解起来很困难,没有更多的考虑自己班级学生的整体水平(包括理解及朗读水平)!但是,最终还是在同学的全力配合下,完成了整个的教学。

夜泊水村颈联篇二
《夜泊水村》

夜泊水村

此诗写出作者虽怀报国壮志而白发催人的悲愤。古今诗人感叹岁月不居、人生易老者颇多,但大都从个人遭际出发,境界不高。陆游则不同。他感叹双鬓斑白、不能再青为的是报国之志未酬。因而其悲哀就含有深广的内容,具有崇高壮烈的色彩。此联为“流水对”,但其后关连,不是互为因果,而是形成矛盾。读者正是从强烈的矛盾中感到内容的深刻,产生对诗人的崇敬。陆游类似的诗句尚有“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等。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于山阴奉祠,时作者已家居九年。 山阴是江南水乡,作者常乘小舟出游近村的山水,夜泊水村为即景之作。首联写退居乡野、久离疆场、无缘抗敌的落寞怅惘。“羽箭久凋零”,足见其闲居的郁闷。“燕然未勒铭”,典出《后汉书·窦宪传》:窦宪北伐匈奴,追逐单于,登燕然山(即今蒙古杭爱山),刻石纪功而还。燕然未勒,意谓虏敌未灭,大功未成。这一联用层递手法,“久凋零”,乃言被弃置已久,本就失落、抑郁;“未勒名”,是说壮志难酬,则更愤懑不平。起首就奠定了一种失意、悲愁的感情基调。

颔联抒发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志愿,表达了对那些面临外寇侵凌却不抵抗、无作为的达官贵人的指斥。上句是说大丈夫在神州陆沉之际,本应“捐躯赴国难,誓死忽如归”才对,怎么可以安然老死呢?一个“犹”字道出他不甘示弱的心态。“绝大漠”,典出《汉书·卫将军骠骑列传》,是汉武帝表彰霍去病之语。两鬓萧萧,仍然豪气干云,朝思梦想着驰骋大漠、浴血沙场;这就反照出朝廷中的那些面对强虏只知俯首称臣割地求和而不思奋起抵争的文官武将的奴相。“诸君何至泣新亭”,典出《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风景不殊,正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同戮力王室,克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作者借此典,表达了他对那些高居庙堂的衮衮诸公在国家山河破碎之际要么醉生梦死,要么束手垂泪的懦弱昏庸的精神面貌的不满。

颈联以工稳的对仗,揭示了岁月蹉跎与夙愿难偿的矛盾。“一身报国有万死”,尽管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尽管生命是短暂的,但是为了拯救国难,“我”却甘愿死一万次。“一”与“万”的强烈的对比,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拳拳爱国心与殷殷报国情,诚可谓掷地有声。“双鬓向人无再青”,这一句是说,岁月不饶人,满鬓飞霜,无法重获青黑之色,抒发了对华年空掷、青春难再的感伤与悲愤。即便我抱定了“为国牺牲敢惜身”的志向,可是又谁能了解我的苦心我的喟叹呢?这两句直抒胸臆,是全诗之眼。 尾联点破诗歌题面,回笔写眼前自己闲泊水村的寂寥景象。你想,一个老翁,处江湖之远,眼看着干戈寥落了,铁马逝去了,战鼓静灭了,大宋江山是任人宰割了,他的心怎不会如刀割一般的苦痛!“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可是梦醒之后呢,所看到的是荒寒的汀州上寻寻觅觅的新雁,哪里有可以安栖的居所!这怎不教人潸然落泪呢?这两句是借象表意,间接抒情。

全诗以夜泊水村所见的景象而写怀遣闷,而落笔却跳转到报国之志上,寄慨遥深。“壮士凄凉闲处老”(陆游《病起》),有心报国却无路请缨,理想与现实的深刻矛盾,这是这首诗慷慨悲歌的一个根本原因。用典贴切,出语自然,感情充沛,“浑灏流转”(赵翼 语),使本诗在悲歌中又显出沉雄的气象。

夜泊水村颈联篇三
《语文测试题(附答案)》

语文测试题(附答案)

姓名:

班级: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读音错误最少的一项是( )

A.摩挲(shā) 梦魇(miǎn) 炽烈(zhì) 不绝如缕(lǚ) ....

B.斟酌(zhēn) 倏忽(sū) 思忖(cùn) 居心叵测(guǒ) ...

C.婆娑(suō) 咀嚼(jiáo) 矗立(zhù) 影影绰绰(zhuō) .....

D.叱咤(chà) 潋滟(liàn) 蕴含(yùn) 忧心忡忡(zhōng) .....

2、下列词语中书写有三处错误的一项是( )

A.安贴 无遐 矫健 忧柔寡断 B.缈茫 抖擞 蓬勃 芊芊莽莽

C.姿肆 绞绕 暇迩 滥竽充数 D.缭亮 躁热 漂零 眼花暸乱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雕塑家从谏如流,这件作品终于以此四字标题出现在全国美展优秀作品的展览圆厅里。 ....

B.实话说,细菌致病是这样罕见,鉴于地球上细菌的家口之众,致病菌的种类相对来说这样少,这件事有着琢磨不定的一面。 ....

C.那么钟灵毓秀的人们,也应该坚持不懈地去创造没,去建树新颖和神奇的人生历程,而绝....

不要跌落在平庸和琐屑中间,浪掷自己的青春和生命。(

D.你小小年纪,就有这般棋道,我看了,汇道禅于一炉,神机妙算,先声有势,后发制人,遣龙治水,气贯阴阳,古今儒将,不过如此。 ....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真实的故事,真实的想法,真实的情感,真实的见解,这些都应该是写作者最基本的训练内容。

B.因此大多数的哑巴成为哑巴的原因,倒不是因为发声器官出了毛病,而是因为听觉器官出了毛病,以致无法学习语言。

C.祝愿他健康长寿,老当益壮,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来,把鸳鸯和金针一起度与我们。

D.啊,真正的旅行欲望不是别的,它无异于这样的危险欲望:无畏地思索,彻底让世界翻过来,对所有事情、所有人都能作出回答。

5、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我们读《史记·项羽本纪》,看到《鸿门宴》则“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范增)南向坐”,“沛公(刘邦)北向坐”,若以为他们是“坐”,就大错特错,他们其实都是“跪”,那时候没有桌椅,一切都是落地干的)

B.他是孤独的。——他恨人;他亦被人恨。他爱人;他不被人爱。

C.虽然我那时看过一些翻译小说:《简爱》《飘》《傲慢与偏见》《咆哮山庄》,等等,但是信手拈来,并不认真。

D.这究竟是气候变化的恶化?还是人类的罪孽或是气候和人类共同造成的灾难?历史将证明一切。

二、(每小题3分,共12分)

东方智慧的多元展现

走上宽阔的世博轴,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宛如华冠高耸、天下粮仓的红色雄浑建筑,这就是被称为“东方之冠”的中国国家馆。主题为“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的中国馆,将

以寻觅为主线,带领参观者发现并感悟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

搭乘电梯,观众可直达49米的展馆最高层——“东方足迹”展厅。一个超常规影厅的超大异型银幕将带给观众第一个震撼。主展电影的导演陆川透露,影片以汇聚、建设和感悟着手,诗意般地展现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城市化建设进程,仿如一部“微型史诗”,并会有很多超出现实生活的、富有想象力的“奇观”呈现给观众。影片将给我们展现一种新的人文情怀,震撼但不压抑。

走出影厅,观众马上会被一幅水会流、人会走的130余米巨型画卷所吸引——放大了上百倍的国宝级名作《清明上河图》。疏林薄雾中,两个脚夫赶着驮炭毛驴,缓缓走向城门;虹桥上一片喧杂,来来往往的行人中,有做生意的商贾,有看街景的士绅,有骑马出行的官员……赶路的脚夫边走边吆喝,河边的纤夫唱起劳动号子,逼真的城市风景热闹而和谐,传达着中国古典城市的智慧。

接着可骑乘梦幻轨道车,展开一次充满动感、惊喜和发现的“寻觅之旅”、约10分钟的旅途,将以古今对话的方式让参观者在最短的时间内领略中国城市营建规划的智慧,木结构建筑、拱桥、庭院、园林、斗拱等成为沿途观赏的亮点。

在下层展厅“低碳未来”,观众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在有趣互动中一起畅想未来的城市生活。中国元素不等于传统元素,这里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将东方的内敛与西方的张扬相结合,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交一份“中国式答卷”。

“智者乐水”,东方智慧的展现少不了“水”元素。“水的流动”联系了各个展层和展项,在不同的地方,你会看到形态各异的水,既有真水,也有高科技的模拟水,还有装臵性的抽象水,更有你意想不到的“新新水模式”。“水”元素贯穿始终,既是对东方智慧的一种凝练,也是一次对全球水资源紧缺问题的呼吁,更是展现人与人、人与环境、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

6、陆川导演的影片被称为“微型史诗”是因为( )

A.体积很小。 B.记载了一首史诗。 C.介绍了古代的诗歌。

D. 影片以汇聚、建设和感悟着手,诗意般地展现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城市化建设进程。

7.在《清明上河图》上没有体现出来的景象是( )

A. 疏林薄雾中,两个脚夫赶着驮炭毛驴,缓缓走向城门。

B. 河边的纤夫唱起劳动号子。

C.人们有在茶馆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

D. 做生意的商贾,看街景的士绅,骑马出行的官员。

8.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中国国家馆被称为“东方之冠”。 B. 中国元素等于传统元素。

C. 下层展厅“低碳未来”,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交了一份“中国式答卷”。

D. 东方智慧的展现少不了“水”元素。

9、根据原文说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展厅的不同地方可以看见真水,模拟水,抽象水等形形色色的“水”。

B.游客可以乘坐轨道车在最短的时间里领略中国城市营建规划的智慧。

C.《清明上河图》的原图将在展馆内展出。

D. 中国国家馆是一座宛如华冠高耸、天下粮仓的红色雄浑建筑。

三、(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视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10、下列各句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操:使用 .

B.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蒙:欺骗 .

C. 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辟:躲避 .

D.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 度:计划 .

11、下列各句,均是王安石反驳司马光的一组是( )

①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②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③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④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⑤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⑥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④⑤ D.③⑤⑥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B.“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可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预料。

C.这是一封答复答复司马光及其同党的书信,表明自己同意保守派的看法。

D. 作者在文中提到“盘庚之迁”这一历史事件,是为了借此来说明自己实施新法的坚定性和正确性。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4分)

译文:

⑵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3分)

译文:

⑶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视而不见可悔故也。(3分)

译文: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夜泊水村

宋·陆游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⑴颈联是全诗之眼,试从艺术手法和感情方面作简要分析。

答:

⑵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

15、补充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6分)

⑴,来对白头吟。 ⑵遂令天下父母心,

⑶田夫荷锄立,⑷天长地久有尽, 。 ⑸画栋朝飞南浦云, ⑹ ,秋雨梧桐叶落时。

五、(18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6-19题。

精神的三间小屋

面对那句——人的心灵,应该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为博大的名言,自惭自秽。我们难以拥有那样雄浑的襟怀,不知累积至哪种广袤,需如何积攒每一粒泥土,每一朵浪花,每一朵云霓?

甚至那句恨不能人人皆知的中国古话——宰相肚里能撑船,也让我们在敬仰之余,不知所措。也许因为我们不过是小小的草民,即便怀有效仿的渴望,也终是可望而不可及,便以位卑宽宥了自己。

两句关于人的心灵的描述,不约而同地使用了空间的概念。人的肢体活动,需要空间。人的心灵活动,也需要空间。那容心之所,该有怎样的面积和布臵?

人们常常说,安居才能乐业。如今的城里人一见面,就问,你是住两居室还是三居室啊?……喔,两居室窄巴点,三居室虽说也不富余,也算小康了。

身体活动的空间是可以计量的,心灵活动的疆域,是否也有个基本达标的数值? 有一颗大心,才盛得下喜怒,输得出力量。于是,宜选月冷风清竹木萧萧之处,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

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和恨。对父母的尊爱,对伴侣的情爱,对子女的疼爱,对朋友的关爱,对万物的慈爱,对生命的珍爱……对丑恶的仇恨,对污浊的厌烦,对虚伪的憎恶,对卑劣的蔑视……这些复杂对立的情感,林林总总,会将这间小屋挤得满满,间不容发。你的一生,经历过的所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仿佛以木石制作的古老乐器,铺陈在精神小屋的几案上,一任岁月飘逝,在某一个金戈铁血之夜,它们会无师自通,与天地呼应,铮铮作响。假若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的鲤鱼游弋,那是你的大福气。假如恨比爱多,小屋就阴风惨惨,厉鬼出没,你的精神悲戚压抑,形销骨立。如果想重温祥和,就得净手焚香,洒扫庭院。销毁你的精神垃圾,重塑你的精神天花板,让一束圣洁的阳光,从天窗洒入。

无论一生遭受多少困厄欺诈,请依然相信人类的光明大于暗影。哪怕是只多一个百分点呢,也是希望永恒在前。所以,在布臵我们的精神空间时,给爱留下足够的容量。

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

一个人从25岁开始做工,直到60岁退休,他要在工作岗位上度过整整35年的时光。按一日工作8小时,一周工作5天,每年就要为你的职业付出2000个小时。倘若一直干到退休,那就是70000个小时。在这个庞大的数字面前,相信大多数人都会始于惊骇终于沉思。假如你所从事的工作,是你的爱好,这70000个小时,将是怎样快活和充满创意的时光!假如你不喜欢它,漫长的70000个小时,足以让花容磨损日月无光,每一天都如同穿着淋湿的衬衣,针芒在身。

我不晓得一下子就找对了行业的人,能占多大比例?从大多数人谈到工作时乏味麻木的表情推算,估计这样的幸运儿不多。不要轻觑了事业对精神的濡养或反之的腐蚀作用,它以深远的力度和广度,挟持着我们的精神,以成为它麾下持久的人质。 适合你的事业,白桦林不靠天赐,主要靠自我寻找。这不但因为相宜的事业,并非像雨后的菌子一样,俯拾即是,而且因为我们对自身的认识,也是抽丝剥茧,需要水落石出的流程。你很难预知,将在18岁还是40岁甚至更沧桑的时分,才真正触摸到倾心的爱好。当我们太年轻的时候,因为尚无法真正独立,受种种条件的制约,那附着在事业外壳上的金钱地位,或是其他显赫的光环,也许会灼晃了我们的眼睛。当我们有了足够的定力,将事业之外的赘生物一一剥除,露出它单纯可爱的本质时,可能已耗费半生。然费时弥久,精神的小屋,也定需住进你所爱好的事业。否则,鸠占鹊巢,李代桃僵,那屋内必是鸡飞狗跳,不得安宁。

我们的事业,是我们的田野。我们背负着它,播种着,耕耘着,收获着,欣喜地走向生命的远方。规划自己的事业生涯,使事业和人生,呈现缤纷和谐相得益彰的局面,是第二间精神小屋坚固优雅的要诀。

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

这好像是一个怪异的说法。我们自己的精神住所,不住着自己,又住着谁呢? 可它又确是我们常常犯下的重大失误——在我们的小屋里,住着所有我们认识的人,惟独没有我们自己。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他人思想汽车驰骋的高速公路,却不给自己的思维,留下一条细细羊肠小道。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搜罗最新信息网络八面来风的集装箱,却不给自己的发现,留下一个小小的储藏盒。我们说出的话,无论声音多么嘹亮,都是别的喉咙嘟囔过的。我们发表的意见,无论多么周全,都是别的手指圈画过的。我们把世界万物保管得好好,偏偏弄丢了开启自己的钥匙。在自己独居的房屋里,找不到自己曾经生存的证据。

如果真是那样,我们的精神小屋,不必等待地震和潮汐,在微风中就悄无声息地坍塌了。它纸糊的墙壁化为灰烬,白雪的顶棚变作泥泞,露水的地面成了沼泽,江米纸的窗棂破裂,露出惨淡而真实的世界。你的精神,孤独地在风雨中飘零。

三间小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非常世界,建立精神的栖息地,是智慧生灵的义务,每人都有如此的权利。我们可以不美丽,但我们健康。我们可以不伟大,但我们庄严。我们可以不完满,但我们努力。我们可以不永恒,但我们真诚。

当我们把自己的精神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储物丰富之后,不妨扩大疆域,增修新舍,矗立我们的精神大厦,开拓我们的精神旷野。因为,精神的宇宙,是如此地辽阔啊。

16、作者说的是哪三间精神的小屋呢?(4分)

夜泊水村颈联篇四
《语文第二次作业》

考生答题情况

夜泊水村颈联篇五
《陆游夜泊水村》

陆游《夜泊水村》

诗的格律特点

平仄类型 展开全诗的平仄格式

腰间羽箭久凋零, ( )

太息燕然未勒铭。 ( )

老子犹堪绝大漠, ( )

诸君何至泣新亭? ( )

一身报国有万死, ( )

双鬓向人无再青。 ( )

记取江湖泊船处, ( )

卧闻新雁落寒汀。 ( )

一、用韵。

本诗韵脚押下平九青韵。

二、平仄。

1平平仄仄仄平平

2仄仄平平仄仄平

3仄仄平平仄仄仄

4平平平仄仄平平

5仄平仄仄仄仄仄

6平仄仄平平仄平

7仄仄平平仄平仄

8仄平平仄仄平平

三、对仗。

诗中:

老子犹堪绝大漠,

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

双鬓向人无再青。

两联对仗,可以认为是对联里的流水对,每词的词义、词性都对的很工整。

四、句式。

第一联:1、2句是标准句式。

第二联:3、4句平仄如下:

3仄仄平平仄仄仄

4平平平仄仄平平

按王力先生的说法,3句平仄可以认为是变例,并无不可。清代赵执信认为:“平平仄仄仄,下句仄仄仄平平,律诗常用,若仄平仄仄仄,则为落调矣”,这里说明了两件事:1.这种句式是被承认的、常用的句式。2.如果七言使用“仄仄平平仄仄仄”句式,则必须保证第3字不能同时为仄。且按这条标准来审查,盛唐以后的诗罕见例外,可以认为是正确的。本诗是符合这条标准的。

第三联:5、6句平仄如下:

5仄平仄仄仄仄仄

6平仄仄平平仄平

乍一看本联是出律的,其实不然。

律诗的拗救中有两种很特殊的节奏点用拗,这是其中的一种。

这种拗救的规则稍微有点复杂,将五言正例“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句式分别第

六、五字做拗,变成“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句式是允许的,且有以下几个规定:除了出句(上联)的第2个字必须是仄声,最后两个字必须是“仄仄”声,对句第2个字必须是平声,末三字必须是“平仄平”,除了这四个位置的平仄不能变化以外,其他位置的平仄都是可以变化的,因此,会出现“仄仄仄仄仄”的出句形式。可以细心比对,本句完全符合此拗救规则,不出律。

多说一句:这种特拗完全脱胎于古体诗,一般用于五言的第一句,极少用于七言,且在后世的科举考试中是不被承认的拗救,判为出律。但按杜甫的时期来看不算出律,且有很多诗人使用这种拗救的例子。

第四联:7、8句的平仄如下:

7仄仄平平仄平仄

8仄平平仄仄平平

很巧~这句刚好是上文说的两种节奏点特拗的另一种:

将五言中正例“平平平仄仄”的第五、六字做拗,变成“平平仄平仄”格式是允许的。对句不变,仍为“仄仄仄平平”。这种拗救也有个条件,那就是五言里出句的第一字必须为平,否则算出律。本句符合此标准,不出律。

还多说一句:这种特殊格式产生于唐代,宋人广泛使用,使用频率甚至超出了正例,但是基本都应用在尾联,现在其他的联中的情况不多,且被科举考试承认。

一)用韵:ing 中东折二)平仄:七律的格律2三)对仗:三四句对仗 五六句对仗句四)句式:疑问句倒装句

此诗写出作者虽怀报国壮志而白发催人的悲愤。古今诗人感叹岁月不居、人生易老者颇多,但大都从个人遭际出发,境界不高。陆游则不同。他感叹双鬓斑白、不能再青为的是报国之志未酬。因而其悲哀就含有深广的内容,具有崇高壮烈的色彩。此联为“流水对”,但其后关连,不是互为因果,而是形成矛盾。读者正是从强烈的矛盾中感到内容的深刻,产生对诗人的崇敬。陆游类似的诗句尚有“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等。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于山阴奉祠,时作者已家居九年。 山阴是江南水乡,作者常乘小舟出游近村的山水,夜泊水村为即景之作。首联写退居乡野、久离疆场、无缘抗敌的落寞怅惘。“羽箭久凋零”,足见其闲居的郁闷。“燕然未勒铭”,典出《后汉书·窦宪传》:窦宪北伐匈奴,追逐单于,登燕然山(即今蒙古杭爱山),刻石纪功而还。燕然未勒,意谓虏敌未灭,大功未成。这一联用层递手法,“久凋零”,乃言被弃置已久,本就失落、抑郁;“未勒名”,是说壮志难酬,则更愤懑不平。起首就奠定了一种失意、悲愁的感情基调。

颔联抒发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志愿,表达了对那些面临外寇侵凌却不抵抗、无作为的达官贵人的指斥。上句是说大丈夫在神州陆沉之际,本应“捐躯赴国难,誓死忽如归”才对,怎么可以安然老死呢?一个“犹”字道出他不甘示弱的心态。“绝大漠”,典出《汉书·卫将军骠骑列传》,是汉武帝表彰霍去病之语。两鬓萧萧,仍然豪气干云,朝思梦想着驰骋大漠、浴血沙场;这就反照出朝廷中的那

些面对强虏只知俯首称臣割地求和而不思奋起抵争的文官武将的奴相。“诸君何至泣新亭”,典出《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风景不殊,正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同戮力王室,克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作者借此典,表达了他对那些高居庙堂的衮衮诸公在国家山河破碎之际要么醉生梦死,要么束手垂泪的懦弱昏庸的精神面貌的不满。

颈联以工稳的对仗,揭示了岁月蹉跎与夙愿难偿的矛盾。“一身报国有万死”,尽管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尽管生命是短暂的,但是为了拯救国难,“我”却甘愿死一万次。“一”与“万”的强烈的对比,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拳拳爱国心与殷殷报国情,诚可谓掷地有声。“双鬓向人无再青”,这一句是说,岁月不饶人,满鬓飞霜,无法重获青黑之色,抒发了对华年空掷、青春难再的感伤与悲愤。即便我抱定了“为国牺牲敢惜身”的志向,可是又谁能了解我的苦心我的喟叹呢?这两句直抒胸臆,是全诗之眼。

尾联点破诗歌题面,回笔写眼前自己闲泊水村的寂寥景象。你想,一个老翁,处江湖之远,眼看着干戈寥落了,铁马逝去了,战鼓静灭了,大宋江山是任人宰割了,他的心怎不会如刀割一般的苦痛!“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可是梦醒之后呢,所看到的是荒寒的汀州上寻寻觅觅的新雁,哪里有可以安栖的居所!这怎不教人潸然落泪呢?这两句是借象表意,间接抒情。

全诗以夜泊水村所见的景象而写怀遣闷,而落笔却跳转到报国之志上,寄慨遥深。“壮士凄凉闲处老”(陆游《病起》),有心报国却无路请缨,理想与现实的深刻矛盾,这是这首诗慷慨悲歌的一个根本原因。用典贴切,出语自然,感情充沛,“浑灏流转”(赵翼 语),使本诗在悲歌中又显出沉雄的气象。

本诗是首句入韵的七言律诗,押下平九青韵,颔联、颈链两联对仗。诗中存在几处拗救,并且出现了较为罕见的三仄尾,可能为格律分析带来了一些困难。

腰间羽箭久凋零(平平仄仄仄平平)

太息燕然未勒铭(仄仄平平仄仄平)

老子犹堪绝大漠(仄仄平平仄仄仄)

诸君何至泣新亭(平平平仄仄平平)

一身报国有万死(仄平仄仄仄仄仄)

双鬓向人无再青(平仄仄平平仄平)

记取江湖泊船处(仄仄平平仄平仄)

卧闻新雁落寒汀(仄平平仄仄平平)

一)用韵:ing

二)平仄:七律平仄脚 (如下)

三)对仗:三四句对仗 五六句对仗句

四)句式: 疑问句倒装句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息”“绝”“一”“国”“泊”几个字,都是今天读作平声的古入声字,在分析平仄时要特别留意。

下面对诗中几处拗救进行分析:第三句第五字“绝”,本应用平声却用了仄声,第六字未救,形成了三仄尾。第五句第五、第六两字本应用平声却用了仄声,第六句第五字采用平声救(是为出句拗,对句救),同时第六句第五字也救了本句内第三字,形成了双拗一救。第七句第五字“泊”本应用平声却用了仄声,第六字采用平声字救。

夜泊水村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1〕。

老子犹堪绝大漠〔2〕,诸君何至泣新亭〔3〕。

一身报国有万死〔4〕,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5〕。

【注释】

〔1〕燕然:山名,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的杭爱山。后汉窦宪破北单于,在燕然山上刻石记事而还。勒铭:刻石记功绩。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句云:“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2〕老子:陆游自称。绝:横渡。

〔3〕泣新亭:新亭,又名劳劳亭,在今南京。东晋时许多北方士大夫逃难到南方,常聚在新亭游宴,相对涕泣;独王导不然,认为徒然哭泣无济于事,应以实际行动振作起来。

〔4〕万死:有不怕死万次的报国心。

〔5〕汀:水中小洲。闻新雁:喻秋天来了,一年又要过去,而壮志未酬。

【翻译】

已经很久没有使用过腰间悬挂的羽箭,他们都已经羽毛凋落了。叹息着燕然山还没有刻下北伐胜利的事迹。我还可以横渡大漠,战斗沙场,诸位士大夫们又何至于在新亭相对涕泣,徒然无济于事。我一身用以报国,虽万死而不辞;双鬓已经斑白,再也无法使它变成黑色。只是记住江湖上我小船的停泊位置,卧在塌上听着秋天大雁落在水中小洲之上,一年又要过去了,我的雄心壮志还没有完成啊!

【导读】

此诗作于淳熙九年(1182),时作者闲居山阴乡间。这首诗“前六句自咏,收句二拍题”(方东树《昭昧詹言》),“自咏”部分表达了作者至死不衰的北伐决心,严正谴责了那些空谈报国的当权者。正像《唐宋诗醇》所评:“率多胸臆,兼有气骨,可为南渡君臣慨然太息。”最为警策的是三、四句,近人吴生云:“三四生气奋出,千古常新。”(见《昭昧詹言》)诗人在句中巧妙地将《后汉书·窦宪传》中窦宪越漠追敌的典故和《世说新语·言语》中过江诸人新亭对泣的典故组织在一起加以对比,既深刻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又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诗

前六句抒写报国情怀,就诗人而言,“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杜甫《房兵曹胡马》)。末联点题,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依然“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杜甫《秦州杂诗》)。全诗主旨正于此。

陆游诗的内容的艺术特色

1.语言上由锤炼到自然。其诗歌语言“晓畅平易,精炼自然”(很多诗都具有这一特点)

2.体裁上,陆游诗“无体不备,各体俱工。”(尤擅近体诗,七律为人所推重)

3.借梦抒情的艺术手法。凭借梦境,一吐胸中块垒。“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4.艺术风格以豪放悲壮为主而又多样化

陆游《夜泊水村》诗句写出作者虽怀报国壮志而白发催人的悲愤。古今诗人感叹岁月不居、人生易老者颇多,但大都从个人遭际出发,境界不高。陆游则不同。他感叹双鬓斑白、不能再青为的是报国之志未酬。因而其悲哀就含有深广的内容,具有崇高壮烈的色彩。此联为“流水对”,但其后关连,不是互为因果,而是形成矛盾。读者正是从强烈的矛盾中感到内容的深刻,产生对诗人的崇敬。

夜泊水村颈联篇六
《陆游之夜泊水村》

《夜泊水村》(陆游)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背景:本诗于淳熙九年(1182)秋作于山阴。这一时期的诗人,在寄意山水、歌吟田园生活的同时,心中却一刻也未曾忘怀世事国情。本诗所抒写的,就是诗人老而弥坚、至死不变的爱国情怀,以及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深刻矛盾。诗写得悲而且壮,笔力遒劲。

赏析:此诗写出作者虽怀报国壮志而白发催人的悲愤。古今诗人感叹岁月不居、人生易老者颇多,但大都从个人遭际出发,境界不高。陆游则不同。他感叹双鬓斑白、不能再青为的是报国之志未酬。因而其悲哀就含有深广的内容,具有崇高壮烈的色彩。此联为‚流水对‛,但其后关连,不是互为因果,而是形成矛盾。读者正是从强烈的矛盾中感到内容的深刻,产生对诗人的崇敬。陆游类似的诗句尚有‚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等。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于山阴奉祠,时作者已家居九年。 山阴是江南水乡,作者常乘小舟出游近村的山水,夜泊水村为即景之作。首联写退居乡野、久离疆场、无缘抗敌的落寞怅惘。‚羽箭久凋零‛,足见其闲居的郁闷。‚燕然未勒铭‛,典出《后汉书〃窦宪传》:窦宪北伐匈奴,追逐单于,登燕然山(即今蒙古杭爱山),刻石纪功而还。燕然未勒,意谓虏敌未灭,大功未成。这一联用层递手法,‚久凋零‛,乃言被弃置已久,本就失落、抑郁;‚未勒名‛,是说壮志难酬,则更愤懑不平。起首就奠定了一种失意、悲愁的感情基调。 颔联抒发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志愿,表达了对那些面临外寇侵凌却不抵抗、无作为的达官贵人的指斥。上句是说大丈夫在神州陆沉之际,本应‚捐躯赴国难,誓死忽如归‛才对,怎么可以安然老死呢?一个‚犹‛字道出他不甘示弱的心态。‚绝大漠‛,典出《汉书〃卫将军骠骑列传》,是汉武帝表彰霍去病之语。两鬓萧萧,仍然豪气干云,朝思梦想着驰骋大漠、浴血沙场;这就反照出朝廷中的那些面对强虏只知俯首称臣割地求和而不思奋起抵争的文官武将的奴相。‚诸君何至泣新亭‛,典出《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风景不殊,正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同戮力王室,克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作者借此典,表达了他对那些高居庙堂的衮衮诸公在国家山河破碎之际要么醉生梦死,要么束手垂泪的懦弱昏庸的精神面貌的不满。

颈联以工稳的对仗,揭示了岁月蹉跎与夙愿难偿的矛盾。‚一身报国有万死‛,尽管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尽管生命是短暂的,但是为了拯救国难,‚我‛却甘愿死一万次。‚一‛与‚万‛的强烈的对比,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拳拳爱国心与殷殷报国情,诚可谓掷地有声。‚双鬓向人无再青‛,这一句是说,岁月不饶人,满鬓飞霜,无法重获青黑之色,抒发了对华年空掷、青春难再的感伤与悲愤。即便我抱定了‚为国牺牲敢惜身‛的志向,可是又谁能了解我的苦心我的喟叹呢?这两句直抒胸臆,是全诗之眼。

尾联点破诗歌题面,回笔写眼前自己闲泊水村的寂寥景象。你想,一个老翁,处江湖之远,眼看着干戈寥落了,铁马逝去了,战鼓静灭了,大宋江山是任人宰割了,他的心怎不会如刀割一般的苦痛!‚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可是梦醒之后呢,所看到的是荒寒的汀州上寻寻觅觅的新雁,哪里有可以安栖的居所!这怎不教人潸然落泪呢?这两句是借象表意,间接抒情。

全诗以夜泊水村所见的景象而写怀遣闷,而落笔却跳转到报国之志上,寄慨遥深。‚壮士凄凉闲处老‛(陆游《病起》),有心报国却无路请缨,理想与现实的深刻矛盾,这是这首诗慷慨悲歌的一个根本原因。用典贴切,出语自然,感情充沛,‚浑灏流转‛(赵翼 语),使本诗在悲歌中又显出沉雄的气象。

夜泊水村颈联篇七
《文学常识》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七古--乐府旧题--七言歌行体

王维 终南别业

李白 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七古

杜甫 秋心八首

韩愈 进学解

柳宗元 钴鉧潭西小丘记---散文

白居易 长恨歌---七言歌行体

李商隐 无题四首

李煜 相见欢

====宋

欧阳修 秋声赋

王安石 原过

苏轼 前赤壁赋---文赋

黄庭坚 寄黄几复

李清照 声声慢 呼告句--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陆游 夜泊水村

辛弃疾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曹禺 《日出》、《雷雨》

老舍《茶馆》、《龙须沟》

02年真题

1《左传》叙事详尽编年体

2《论语》先秦时期语录体散文集

3屈原的诗采用大量神话传说,构思奇特,想象丰富,语言优美,富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4司马迁《史记》分 本纪 世家 列传 表 书

5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是一首七言歌行体。该诗语言优美,自然景色描绘精致,表达了作者对江月长存、宇宙永恒的感慨。

6韩愈和柳宗元 倡导了 古文运动

7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他在散文、诗歌和词等方面有很高成就

8 大观楼长联-天下第一长联 是清代孙髯 的作品

9《风波》选自鲁迅的《呐喊》。线索清楚、白白描手法运用得体

10徐志摩 新月派 代表诗人(再别康桥 象征美好理想的事物是彩虹似的梦)

性感美体现在

11建安时期(东汉末年),用乐府旧题来表现,气魄雄伟,感情沉郁,风格苍凉悲壮的诗人 曹操

12长恨歌 既有现实主义的描绘又有浪漫主义的瑰丽想象,如触景伤情的句子是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落时

13 李清照是宋代的女词人

14马致远的 《天净沙·秋思》直抒胸臆的句子是 断肠人在天涯

15《乡愁》作者 余光中

03年真题

1诗经表现手法 赋比兴

2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不度“不合制度

3 史记体例 本纪 世家 列传 表 书

4尼父=孔子

5我国第一部有完整理论体系的文学理论著作是 《文心雕龙》

6 《别赋》的作者 江淹

7 禅宗的基本理论著作 《坛经》

8将进酒 将=请

9 丛菊两开他日泪 运用的修辞是 双关

10 ”董生--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中利器 指的是 杰出的才能

11大用外腓,真体内补---腓---变

12《前赤壁赋》 文体 是 文赋

13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君 指的是 主和派

14 汤显祖 属于文彩派

15 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 肉 指的是 喉咙

16《记王隐君》一文塑造的 王隐君 ,是指作者理想中的“山中之民”

17 《大观楼长联》表示的历史观 是 封建社会必然没落

18《郑伯克段于鄢》中姜氏的性格特点是 怪戾昏聩

19揠苗助长 选自孟子

20方其破荆州,下江陵---舳舻千里。舳舻 指的是 战船

21《七月》一诗所描写的主要内柔是 A农奴的饥寒之苦B贵族的优裕生活

22 屈原的作品有 九歌 九章 天问 招魂 离骚

23文赋的一般特点

24 文赋的一般特征 有 主客问答、韵散相间

25李华《吊古战场文》的主要内容是A刻画战争的阴森惨烈、B否定秦汉以来开边战争 26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所展示的精神世界是A对自己独立人格的欣慰B듸所遭受的政治苦闷的解脱

27秋声赋的描写角度 A意B气C色D容

28王安石《同学一首别子固》中提到的两位朋友 A曾巩B孙侔

29《徐文常传》塑造的徐渭的特点 A个性狂放B遭遇坎坷C才华超绝

30《西湖七月半》一文的内容和特点A这是一篇小品文B第一段写了五类游湖看月之人C在情态各异的描写中暗寓褒贬

04年真题

1 《诗经》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颂分为 商 周 鲁 颂

2 《孟子》共七篇,为语录体著作,是孟子与学生万章、公孙丑(再传弟子)等 3《七发》为权乘的代表作,是汉大赋形成标志。

4庾信与徐陵同为梁朝 宫体诗 诗人。

5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6从《前赤壁赋》可以看出 儒、道 思想对苏轼的影响

7陆游(南宋),字务关,字号 放翁

8《牡丹亭》的主要任务形象有杜丽娘 和 柳梦梅

9 《春江花月夜》一诗以明月新生开篇,以 落月? 作结

10 戴望舒的诗歌创作,深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影响

11屈原是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骚体”的创始者。

12可矣,厚将得众 厚 指 品德敦厚 (子封说,可以啦,品德敦厚可以得众人之心)

13曹操《短歌行》中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是用成句(出自《诗经-关风-子衿》) 14陶渊明的诗歌风格是平淡自然、不尙辞藻、不事雕琢

15、公安三袁(明代):袁(宗、宏(反对前后七子摹拟秦汉古文,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中)道

16、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17《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的作者是宗白华

18 《世说新语》是一部记录任务轶事琐事的白话体小说

19 司空图的《诗品》

20马致远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

21

夜泊水村颈联篇八
《南大网院大学语文 第二次作业》

大学语文第二次作业(2)

作业总分:100 通过分数:60

起止时间: 2011-11-12 13:39:57 至 2011-11-12 13:42:56

学员姓名:jnt010929 学员成绩:100

标准题总分:100 标准题得分:100

详细信息:

题号:1 题型:判断题 本题分数:3

内容:

“多行不义,必自毙”这句话中“自毙”的本意是“自取灭亡”。

1、 错

2、 对

学员答案:1

本题得分:3

题号:2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 本题分数:3 内容:

下列句子中“以为”的“为”与其它各句意思不同的是()。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王曰:“以为大将。”

C、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

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员答案:C

本题得分:3

题号:3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 本题分数:3 内容:

《史记·李将军列传》:"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句中《传》指的是( )。

A、《左传》

B、《论语》

C、《孟子》

D、《史记·李将军列传》

学员答案:B

本题得分:3

题号:4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 本题分数:4 内容:

下列句子中“将”的读音与其它各句不同的是()。

A、军中诸将,各有彼此。

B、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C、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D、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将兵与备并力逆操。

学员答案:B

本题得分:4

题号:5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 本题分数:2 内容: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A、《左传》

B、《国语》

C、《战国策》

D、《史记》

学员答案:D

本题得分:2

题号:6 题型:判断题 本题分数:3

内容:

《史记·淮阴侯列传》:“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句中“众”的意思是“众人、大众”,是名词用作状语。

1、 错

2、 对

学员答案:2

本题得分:3

题号:7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 本题分数:3 内容: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话出自()。

A、《老子》

B、《庄子》

C、《孟子》

D、《荀子》

学员答案:C

本题得分:3

题号:8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 本题分数:3 内容:

《庄子·秋水》:“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句中“中国”指的是()。

A、黄河流域

B、中原一带

C、京师地区

D、中国大陆

学员答案:B

本题得分:3

题号:9 题型:判断题 本题分数:3

内容: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这段话中“信”指“信使”,“书”指“书信”。

1、 错

2、 对

学员答案:2

本题得分:3

题号:10 题型:多选题(请在复选框中打勾,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正确答案,答案可以是多个) 本题分数:4

内容:

对于成语“望洋兴叹”,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该成语出自《庄子·秋水》

B、“望洋”是叠韵联绵字,表示仰视的样子

C、该成语的本意是“望着滔滔的海洋感叹自己的渺小与浅薄”

D、该成语现在多用来比喻想做一件事而又无能为力、无可奈何

学员答案:ABD

本题得分:4

题号:11 题型:判断题 本题分数:3

内容:

《赵威后问齐使》:“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句中的“王”和“子”都是名词用作动词,其中“子”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1、 错

2、 对

学员答案:2

本题得分:3

题号:12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 本题分数:4 内容:

《岳阳楼记》:“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句中“其”的意思是()。

A、指前文所说的“古仁人”

B、指后文所说“微斯人”的“斯人”

C、指作者自己

D、语气词,表推测、估计

学员答案:D

本题得分:4

题号:13 题型:判断题 本题分数:2

内容:

《谏逐客书》:“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这句话中“九夷”是指当时楚国境内的九个少数民族。

1、 错

2、 对

学员答案:1

本题得分:2

题号:14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 本题分数:3 内容:

“惟陈言之务去”出自韩愈的作品()。

A、《师说》

B、《答李翊书》

C、《张中丞传后叙》

D、《柳子厚墓志铭》

学员答案:B

本题得分:3

题号:15 题型:判断题 本题分数:3

内容:

荀子《劝学》:“学不可以已。”句中“不可以”的意思是“不应该、不能”。

1、 错

2、 对

学员答案:1

本题得分:3

题号:16 题型:多选题(请在复选框中打勾,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正确答案,答案可以是多个) 本题分数:6

内容: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互文”修辞手法的有()。

A、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

B、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D、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E、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F、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学员答案:ABDE

本题得分:6

题号:17 题型:判断题 本题分数:3

内容:

“狡兔三窟”的典故出自《战国策·赵策》中的《冯谖客孟尝君》。

1、 错

2、 对

学员答案:1

本题得分:3

题号:18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 本题分数:3 内容:

李广死时,“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这种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是()。

A、铺垫反托

B、对比反托

C、侧面烘托

D、象征暗示

学员答案:C

本题得分:3

题号:19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 本题分数:3 内容:

《诗经·秦风·蒹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句中“溯洄”、“溯游”的意思分别是()。

A、“溯洄”是顺流,“溯游”是逆流

B、“溯洄”是逆流,“溯游”是顺流

C、“溯洄”、“溯游”都是顺流

D、“溯洄”、“溯游”都是逆流

学员答案:B

本题得分:3

题号:20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 本题分数:4 内容:

曹植《白马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诗句中“忽”的意思是()。

A、“灭亡、湮没”,同《诗经·大雅·皇矣》“是伐是肆,是绝是忽”中的“忽”

B、“迅速”,同《左传·庄公十一年》“其亡也忽焉”中的“忽”

C、“恍惚”,同《楚辞·九歌·国殇》“平原忽兮路超远”中的“忽”

D、“轻视”,同李白《与韩荆州书》“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的“忽”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yaoleikaoshi/226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