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过年来的说说

| 中西医执业医师 |

【www.guakaob.com--中西医执业医师】

关于过年来的说说篇一
《说说如今的过年》

说说如今的过年

说说如今的过年

中国是一个有着像咖啡一样浓的民俗的国家,节日自然也不少,什么端午节,元旦节,等等等等。但是,在这些各具特色的节日中,最令人期盼的节日就是春节了。

随便在街上问一个人:“你喜欢春节吗?”回答肯定是喜欢,再问“为什么”,这要放在几年前,回答可能是“图个热闹,图个喜庆,图个团圆”,可现在,回答却大有转变,变成了“能抢红包”,这是怎么回事呢?

现在,小孩拿红包是理所当然的事,陪自己的爷爷奶奶也一样,不过转过头来看看那些刚步入社会的大哥哥大姐姐们,二十多岁的那种,就是现在被称为“手机党”的那几亿人。

科技慢慢发达,这是好事,可总不能让好事变坏事,聪明反被聪明误吧。咱们照这个思路看,每个年轻人都有手机,这是必须的,手机很高级,这也是必须的,那么问题就来了,其实手机是一样利大于弊的东西,但主要看你如何使用它,比如手机是个炸药,你只有把它扔到敌人那里去才能对敌人造成伤害,可如果在自己附近引爆,那后果不堪设想。

最近,网上可能是为揽人气,开发了个什么“网上抢红包”的“好”活动,这可把那些手机党高兴坏了,这个活动就是一把打火机,直接把炸药在自己跟前引爆了,怎么说呢,这些手机党回家陪父母过年,过年就变了味儿,引用网上的话来说:“不少人发现,抢红包正从消遣的“伴奏曲”演变为春节长假的“主题歌”。游子千里归家,依旧没有跳出方寸屏幕,抱着手机抢得不亦乐乎,把满怀期待的父母晾在一边;老同学的微信群里,旧友说话无人应答,丢个红包立刻“炸锅”;有的微信群玩红包接龙,“你方发罢我登场”,不分昼夜抢得昏天黑地。更有甚者,洗漱、做饭、开车等红灯时都有人紧盯屏幕,生怕错过红包。”

这可是网上的原话,可以说红包毁了春节,但是这还是主要怪没有自制力的人们。

什么抢红包,什么刷微信,虽然我只是小学生,但这一切着实使我愤怒,

网络不应该成为人们生活的主宰,只有亲情才能感动天地,创造奇迹。

关于过年来的说说篇二
《关于春节的传说》

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

一、春节简介: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二、春节的由

来与传说:

春节和年

的概念,最初

的含意来自农

业,古时人们

把谷的生长周

期称为“年”,

《说文。禾

部》:“年,谷

熟也:。在夏商

时代产生了夏

历,以月亮圆

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三、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年画

守岁

爆竹

拜年

四、万年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五、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六、小结:

通过本次研究性学习,让我们深入了解春节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这有利于了解中国文化,发展中国文化,弘扬中国文化,更让我们通过合作、交流、分享、体会到了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和乐趣,培养了我们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春节的来源》

《春节的真正历史来源》

(2)《中国传统节日》

(3)《中国传统节日介绍——春节》

关于过年来的说说篇三
《说说过年的事》

简介

班级:建筑学(一)班

作者:蓝书聪 协助:吴启霖

社会实践作业主题:说说过年的事

说说过年的事

经过一学期忙碌的学习生活,满载这一年的硕果回到家中,最让人期待的便是春节,从小到大,每个节日中最期待的最热闹的便是这个令人兴奋的日子。童趣仍在,便是那我们这些男生都爱玩的鞭炮,烟火。小时候即使是冒着被家长骂的扣零花钱的危险,摸摸热辣辣的屁股还是得玩它几番。记得小时候每个春节放假去我外婆,都会跟我那年纪相仿的表弟玩个昏天地暗,不炸个烟雾缭绕是死都不会罢休的。这便是我儿时深刻回忆之一。

说过玩之后,便是中国春节的事,这春节的事是十分讲究的,大年三十,便是家里大扫除的的重要任务,这一天最急的便是妈妈,六点多便吹催着我们起床,起来擦窗,拖地,整理被子等等;而我便是那个一直想睡睡到十一点多的懒孩子,还好我妈说帮我多生了个勤快听话的弟弟,呵呵。(说到这里我不禁脸红了)当然,这几年就不一样了,那便是我还得去我干妈帮点活,如今不得不硬着头皮,踉踉跄跄起床了。

到了这晚上,便是闻名已久的除夕夜()最重要的是便是回爷爷家吃团圆饭,这我爸爸可不敢怠慢,不然太晚回去

便会给老政府(我爷爷)敲敲头洗洗脑,说没家庭观念,非得训几句不可。这晚不大的桌子上坐满了人,除了我们一家,爷爷奶奶便还有小叔一家。我总觉得他生了好多孩子,每次都会觉得很热闹,很有气氛。无论这一年来每个人经历过什么,有多少不开心的事,我想大家看到这三代同堂的喜悦便都会忘怀的,笑嘻嘻的牙缝里除了可以看见还未嚼完得菜,便是那最真诚的发这内心的笑容。

吃完团圆饭,便是等着爷爷奶奶的压岁钱了,每年这个时候我看见的都是孩子们水灵灵眼睛里期待已久的眼神。不过最后都是我回过头不禁暗笑,因为每年都是我拿得最多,这便是我做家里大孙子的特权啊哈哈。

差不多九点多我们就回家了,以往这几十分钟便是我观赏烟花时间段,这是绝对的多角度,多色彩,这个时候我总会目不转睛的盯着路两旁时刻升起的花朵或者是陨落的流星,这个时候我总会觉得我很幸福,就像我坐着飞船上在银河漫游。可是今年有些不同的是一路回家都很安静,除了偶尔冒出的鞭炮声外,便是十分宁静的黑夜,唯一欣慰的是仍然万家灯火明。

春晚仍然是原来的春晚,这也许就是所谓的换汤不换药。除了这两年冒出个近台魔术师刘谦有点看头外,便是那持家已久赵家班。可惜的是今年连刘谦都没了,就剩下本山大叔和他的几个徒弟苦苦撑腰了,不过也不能否认其他艺人

和工作人员的努力,可这努力归努力,精彩归精彩,事还得两回说的。

这事也就说到此,因为大年初一算起来也就是新一年的开始了,这新的一年得有新鲜的事待下回说才行啊!

关于过年来的说说篇四
《关于春节作文》

关于春节作文

关于春节作文(一)

人人都说春节好,春节棒,春节是个皆大欢喜的日子。可 是要我说说春节的话,我可就不那么认为了,因为过春节还是 有喜又有忧的,不信?那请看看。

过春节,也就是过农历的新年。过年嘛,自然是每个人的岁 数加上一岁,也就是老了一岁,对我这个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来 说,童年也就意味着即将结束了。面对我的是生命又少了一 年,更何况生命是如此短暂。而长一岁嘛,笼统的说就是长 “大”了(即使一岁,也是“老”了的嘛,干吗说得那么好 听),更加意味着妈妈叫我做家务有个更充分的理由:“你看 你,新的一年又>长大了一岁,也不帮忙做做家务活?去,去把 衣服洗了!”所以说嘛,过春节,一点也不好,我时常会因此 而想:为什么过年时大家不是一起抱头痛哭,而是欢喜得不得 了呢?

不过,过年还是有点儿乐事的,比如说,拿压岁钱。俗话 说的好哇:“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确,在现在这个朝“钱”

看的时代里,没有钱是行不通的。不过为了掩饰这时代的丑 陋,就连过年长辈那给晚辈的钱也要取个好听的名字“压岁”

的钱。顾名思义,压岁就是永远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为了弥 补上文所说的“生命短暂”,本人在此建议你:过年时,不妨 多拿些压岁钱,才能长寿哦!再比如说,吃年夜饭。一般说, 年夜饭应该是一年中最最丰盛的一顿饭了,所以对于包括我在 内的一些谗虫,可就有福可享了。并且在那天晚上还可以多看 些电视节目,有理由地推迟上床睡觉的时间哩!

说了这么多,新年的脚步声也离我们越来越近了。看了 我的文章后,可不要在过年时那欢快的爆竹声中忘了远方的我 对你的深深祝福哦(这句还真够长的):新年快乐!

关于春节作文(二)

春节,除了不能期待春节联欢晚会这一精神大餐之外,还有香喷喷的饺子等着你,闻着饺子的香气,听着门外鞭炮的轰鸣,看着门前悬挂着的鲜艳的大红灯笼,身处一家人的欢乐、祥和的氛围里,不由心中涌出一股说不出的愉悦和>幸福感。

记得和哥哥、爸爸一起去走亲访友的情景,人们互相交谈着一年来收成,有的丰收有的歉收,有的人高兴地连连拍手,有的人感慨地仰天长叹,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期待明年是个富足丰收的一年。在充斥着鞭炮声声的街道,我也看到一些人盯着一个地方发呆,是的,他们在想家,他们在憧憬那美好的明天,那希望的未来,虽然那仅仅是希望,但也是美好的。

看着路途中家乡的变化,回想起儿时美好的记忆,接受家乡人热情的款待,当然,也不忘和>小伙伴们一起燃放几个鞭炮,看着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无比幸福的欢笑,心里也美滋滋的。

春节,意味着告别了那冰天雪地的寒冬,将去迎接那万物复苏的春天。

春节,代表着农历一年的离去,新的一年掀开崭新篇章。

同时,春节也是我们总结过去,规划未来的日子。伴随着震耳的鞭炮声响的销匿,一个计划表呈现在书房洁白的墙面上,同时也在心中刻下“坚定你的理想,并为之奋斗下去。”几个大字,虽然只是寥寥几个字,却引起心灵很大的震撼,于是,拿起一支笔,抽出一张卷,自己开始了在知识的海洋中翱翔的征程。

春节,可以让人忘掉痛苦,抛弃烦恼,丢却悲伤。因为我们相信,而且坚信明天会更美好,正是因为我们相信,我们才能让这么多不愉快的事化为乌有,正是因为我们相信,我们才能对未来充满无限的憧憬和向往,而这,都是因为我们心中有阳光,有希望,有永不破灭的信念。想到这儿,我不禁对发明春节的人感到无比的赞许。也许发明者当时只是对土地农耕的季节做个简单的划分,并不只是为了热闹,但我认为,他给了每一个人乐观的心态,对明天充满希望,对未来充满信心,如此看来,他也肯定是个乐观的人吧。

在声声鞭炮的轰鸣声中,我要引用《乱世佳人》中斯嘉丽的话来结束我的文章,那就是:明天,又是美好的一天。

关于春节作文(三)

今天,我怀着愉快的心情阅读了《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说作者用充满京味的语言来描述了一幅北京春节热闹的场景,表达出作者对北京过春节习俗的喜爱之情。

北京的春节是热闹、喜庆而隆重的。

这篇课文紧紧围绕着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初一和正月十五的相关场景。感受到春节习俗的丰富多彩和深刻的内涵。文中以“时间”为线索,理清了文章的思路。

课文的最后一段以“承上启下”的作用写“一眨眼就到了残灯末庙。”同时,这一段与课文首句相呼应。

老舍爷爷在这篇文章中,各用了一句话来写“做年饭”和“吃团圆饭。”作者以自己老家的风俗来写过年的场景。

我们这一带地方的风俗就跟北京不怎么相同,我们这个的地方过新年不赶庙会,而北京就赶庙会。我们这个地方大部分都还是和北京相同的----贴对联,穿新衣,拜年,

吃团圆饭,守岁等。我们这一带小孩也跟北京小孩过年差不多,都会用自己的零花钱去买一些爆竹,买些玩具,还买些零七八碎而的东西。

北京的元宵节就跟春节差不多,都非常的热闹。而我们这一带不如北京热闹。过元宵节我们开始吃元宵,闹元宵„„可高兴了

这篇课文给我留下影像最省的除夕前,孩子们要做的三件大事----买爆竹、买零七八碎儿的食品、买各种玩意儿。因为这些事情也是我们过年时喜欢做的。

关于过年来的说说篇五
《过年了》

关于过年来的说说篇六
《_15过新年_》

关于过年来的说说篇七
《过年》

《过年:感悟我们身边的传统》课堂实践和思考

浙江省杭州市采荷实验学校 高 凌

一、综合探究教材的分析

《过年:感悟我们身边的传统》是新教材《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的最后一个单元的综合探究,依据课程标准(二)中的《我们的传承的文明》(3-2)“选用典型事例,分析传统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这一内容目标编写的,主要讨论春节等传统节日的来源、民俗、传承和变迁,挖掘蕴涵的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美好情感等,探讨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教育,要求学生体验对传统节日的历史和当前的社会现状进行综合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学会用多种方法和现代信息媒介收集、分析处理和评价资料,尝试用历史和辩证的发展的眼光观察、评价现实问题,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宣扬传统美德。

《过年:感悟我们身边的传统》课题中关键的是“感悟”两字,“感”是感受、体验,通过回忆、交流讨论、观看录像、家庭调查等方式来感受和体验春节的民俗活动营造的热闹喜庆的氛围,人与人之间的温馨亲情和友情。而“悟”是领悟,通过对春节民俗活动的讨论,了解中国人民的传统价值取向、审美取向,领悟其中蕴涵的传统文化的精华,宣扬的传统美德和传递的美好情感,并拓展到其他传统节日,最终形成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探究教学是指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情境中主动通过观察事物、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或猜想,经过调查、实验、搜集材料,通过思考、交流、讨论、评价、反思等活动,积极地理解和建构知识,培养综合能力形成正确的态度、价值观的过程和方式。

当我们把探究引入课堂,就能让学生的学习更将近于科学学习和发现的本来面目。一旦学生拥有探究的兴趣,初步获得探究的能力,就会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但可以主动获得知识与技能,而且能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初步具备对社会生活现实与未来的人文关怀,对国家和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过年:感悟我们身边的传统》课堂程序设计

一、情境导课

课间播放《过年日子》。

从学生感兴趣的有关过年的话题谈起。

二、感悟过年习俗

1.过年的起源、传说、历史。

2.学生介绍过年经历中最难忘的事。

3.观看电影《过年》的剪辑片段,学生列举过年的民俗活动。

4.学生讨论分析这些民俗活动的传承和演变。

5.网上投票数据──《除夕之夜怎么过》。

6.播放春节联欢晚会录像片段,分析其发挥的作用。

7.讨论:春节的民俗活动中蕴涵的传统道德文化,传递的美好情感。

小结:对春节民俗继承和发扬应坚持的原则。

三、感悟传统节日文化

1.图片展示传统节日。

2.学生列举其它传统节日的民俗及其道德文化内涵。

(或讨论韩国申报端午祭文化遗产,或分析中国新放假规定)

四、交流提升

学生以一句话总结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收获。

(以对联的形式来结尾)

参考讨论话题:列举学生家庭亲情的体验。

你们如何看待“洋节日”的冲击以及传统节日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二、课堂实录

课间播放MTV歌曲《过年的日子》营造谈话气氛,创设探究情境。

师:各位同学,当我拿着话筒面对你们时,感觉自己不像老师,更像一个主持人,今天就让我担任临时主持人,来主持一个谈话节目──《实话实说》。那我们今天谈什么话题呢,大家从刚才欣赏的MTV歌曲一定已经猜到了。

生:过年。

师:对,和杭州的同学谈过年,我很想知道你们对过年的哪些话题感兴趣?

生:压岁钱。

师:面对大庭广众,你们能实话实说真有勇气!

生:吃年夜饭、拜年、放爆竹等。

师:原来你们对过年的民俗活动很感兴趣啊!你们知道吗?这些民俗活动的产生和过年的起源和传说有关,听说过有关过年的传说吗?

生:我知道有关年兽的传说„„

师:这些传说为过年增加了一些神秘的色彩,但是它不可信,你们知道过年经过历史考证的起源吗?

生:西汉,汉武帝时期。

师:你说得没错,汉武帝时,确实已经有过年的风俗了,但过年风俗最早可以追溯到哪个朝代?

生:西周。

师:那时农夫过年有何目的?

生:庆祝丰收的新年的到来。

师:三千年以来,过年逐渐成为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年复一年,中国人民经历着过年,每个人对过年都有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接下来请几位同学谈谈自己过年的经历,让同学们一起分享你的快乐。

生:我家在山西,我们山西农村是这样过年的„„

师生鼓掌。

师:感谢这位同学带我们一起到他的山西老家过了一个欢乐年。

生:我过年印象最深的是除夕夜吃年夜饭后,放鞭炮„„

生:我印象最深的是去外婆家拜年„„

师:从同学们对过年的幸福回忆中,我感受到你们想过年,盼过年的心情,但你们知道你们爷爷奶奶年少时快到过年是什么心情吗?解放前的穷人到过年时是什么心情?

生:穷人想过年„„又怕过年„„

师:从解放前穷人怕过年到现在老百姓盼过年,过好年,说明了什么?

生:社会发展了,中国富强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

师:中国的春节,不但热闹、喜庆、欢乐,还包含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们主要体现在农村过年的民俗活动中。现在让我们轻松一下,观看一部反映中国东北农村的过年影片──《过年》的剪辑片段,你们要注意观察影片中过年的主要民俗活动。

播放《过年》的影片剪辑。

师:影片剪辑中有哪些农村过年的民俗?

生:放爆竹、拜年、压岁钱、贴春联、吃年夜饭、扭秧歌。

师:其实过年的民俗很多,你们刚才谈了一些,也有个别没有谈到,让我们看屏幕。

展示文字:春节的主要民俗活动。

师:你们刚才没有提到哪两个民俗?

生:祭祖和守岁。

师:知道这两个民俗的形式吗?

生:„„

师:这些春节的民俗千百年来在内涵或形式上已发生了哪些变化?

生:我对影片中小孩拜年“讨”压岁钱的行为有看法。

生:我们不会像这小孩去讨压岁钱,现在大人给压岁钱都成为一种负担了。

师:压岁钱过去和现在的涵义有什么不同?

生:过去是压祟驱邪的,现在是爱幼,表达亲情爱意。

师:当小孩真诚尊敬地问候长辈,给长辈拜年时,长辈是什么心情?

生:觉得孩子懂事,有礼貌,会很高兴。

师:对啊,压岁钱给得高兴,拿得可以便开心嘛,你们说在过年时,小孩在家庭里扮演了什么角色?

生:开心果,大人们人际关系的润滑剂等。

师:你们过年时是怎么做的?

生:端茶给长辈等。

师:除了压岁钱外,你们说说其它民俗活动还有哪些发展变化?

生:放爆竹,原来恐吓鬼神,现在是表达热闹喜庆的气氛。

生:过年时祭祖的人少了,主要放在清明节。

生:年夜饭更丰盛了,从家里吃到了酒店里。

生:许多人都不知道守岁的民俗,我们也不知道。

师:北宋王安石的诗《元日》中有两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的新桃旧符指现在的什么东西?

生:过去的桃符就是现在的春联。

生:拜年可以寄贺卡、发E-mail、打电话等。

师:过年的日子里,除夕夜是大家最重视的,你们除夕夜吃完年夜饭后干什么?

生:看电视„„

师:除夕夜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现在请大家注意分析一份网上调查的数据《除夕

关于过年来的说说篇八
《中国过年的风俗》

中国过年的风俗:年兽的传说

据称,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宋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公元420年至589年)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有一首《守岁》诗中写道:“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珍惜年华是人之常情,故大诗人苏轼写下了《守岁》名句:“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由此可见除夕守岁的积极意义。

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为什么称“熬年”呢?民间世世代代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年”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慢慢地,人们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原来它每隔365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男男女女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家家户户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然后把宅院的大门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

先的神灵保佑他们平平安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

天色渐渐黑了下来,“年”从深山老林里窜了出来,摸进人群聚居的村落。只见家家户户宅门紧闭,门前还堆着芝麻杆,街上却瞧不见一个人影儿。转了大半个晚上的“年”毫无所获,只好啃些芝麻杆充饥。再过些时,公鸡啼晓,这些凶残而又愚蠢的怪物只得怏怏返回。熬过“年关”的人们欣喜不已,要感谢天地祖宗的护佑,要互相祝贺没有被“年”吃掉,还要打开大门燃放鞭炮,去同邻里亲友见面道喜……

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江南的一个村子里。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平安无事。还有几个童稚,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地爆响,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此后,人们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在《诗经·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记载。所谓“庭燎”就是用竹竿之类制作的火炬。竹竿燃烧后,竹节里的空气膨胀,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这也即是“爆竹”的由来。

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兽怕红,常常被年兽吃掉。这事后来传到天上的紫微那儿,他为了拯救人们,决心消灭年兽。有一年,他待年兽出来时,就用火球将它击倒,再用粗铁链将它锁在石柱上。从此,每到过年,人们总要烧香,请紫微星下界来保平安。

这种现象逐渐蔚成了绵绵相传的“过年”和“拜年”的风俗,“拜年”的风俗内容丰富,通常的顺序是:先拜天地,次拜祖宗,再拜高堂,然后出门去拜亲朋友好,亦有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亲戚……等各种讲究,直至拜到正月十五,所谓“拜个晚年”。

过年的四大传统风俗 祭祖、守岁、拜年、祈福

传说中的怪兽:“年”

财神

恭拜大年

压岁钱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yaoleikaoshi/227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