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真理持花而行

| 中西医执业医师 |

【www.guakaob.com--中西医执业医师】

坚持真理持花而行篇一
《坚持真理》

我是《高中英语语法表解大全》的作者霍荣会。为了维权,我这个年近七旬的老人辗转四地历经6年,四处碰壁,屡遭呵斥和责难,却一直得不到公正的判决,我是求诉无门才不得已给您写信的。

我与张良聚、吉林大学出版、山东地图出版社的著作权纠纷案,是从其2009年版侵权书开始的。自保定中院打到山东济宁中院、山东省高院、最高人民法院。由于地方法院判决赔偿数额奇低,致使被告无所畏惧,侵权从未停止。

2012年我选择全国优秀法院——北京海淀法院,想在此尽快终结这愈告愈猖狂的侵权案,结果令我极其失望。

因我的《高中英语语法表解大全》一书具有独创性,深受广大读者喜欢,所以从2009年开始,被告张良聚一直是一个稿子用两个出版社出版。(2012)海民初字第20243、20228号分别判决张良聚与两个出版社停止出版发行。

海淀法院出这两个判决书是在2012年11月19日,而张良聚早在2012年6月,又改在阳光出版社继续盗版原告的图书了。2015年,我只好再次来到海淀法院,诉讼张良聚、银川阳光出版社2012年-2015年,4年的侵权行为。这次申请的是100万元,诉讼费13800元。

2015年11月6日,(2015)海民(知)初字第12294号判决张良聚、阳光出版社部分侵权,允许再次印刷并赔偿霍荣会一万元。

好一个荒唐的判决!就这一套稿子,打了六年官司,无论哪个法院的判决书有一点是一致的——立即停止侵权,停止印刷发行。且本案审理的是张良聚、山东地图出版社的《英语语法》(2011年8月印刷版本)停止发行,与(2015)海民(知)初字第12294号判决的书是同一本书。两本书的封面及内文的版式设计完全一样,只是出版年份、出版社不同。北京国威鉴定中心对2011年8月版已有鉴定结论,侵权相同部分占66.8%,图表部分几近百分之百相同。因每年要增加新的高考题,三年来的书只是稍有改动,最具科技含量的内容并没有改变,并不影响认定盗版的事实。

(2006)高民终字第188号判决书,早就肯定了原告“图表讲解配合高考真题的形式具有独创性的劳动”。图表讲解是本书的独创性也是本书的主体,只有抄袭了这一部分,被告书才有卖点。所以尽管各地法院多次判其停止侵权,被告从没有停止过侵权发行。

这次海淀法院的判决,是赤裸裸地给了被告一把“保护伞”,致使侵权合法化,

助长了其侵权行为。我决不会放弃原则,放弃维权!

坚持真理持花而行篇二
《道德是真理之花》

 道德是真理之花 —— 雨果 道之以告德,齐之以礼。 —— 论语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之。 —— 刘备 人类最高的道德标准是什么?那就是爱国心。 —— 拿破仑 德性不是自制不为恶,而在不愿为恶。 —— 萧伯纳 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 —— 孟子 如果道德败坏了,趣味也必然会堕落。 —— 狄德罗 行一件好事,心中泰然;行一件歹事,衾影抱愧。 —— 神涵光 无私是稀有的道德,因为从它身上是无利可图的。 —— 布莱希特 在一切道德品质中,善良的本性是世界

上最需要的。 —— 罗素

坚持真理持花而行篇三
《作文训练相信自我坚持真理)》

教授拿来两根铁棍,让六个学生分别测量并判断它们长度是否相同,要求当场写出结论,不许商议。前三个学生事先已得到教授的提示,他们简单地测量后,都写下了“长度不相同”的结论。第四个学生反复测量后,看看黑板,又看看教授,最终也写下了“长度不相同”的结论。第五个学生只是拿尺子比划了一下,就写下了同样的结论。第六个学生认真测量几次后,毫不犹豫地写下“长度相同”的结论。教授走过来握住他的手说:“只有你一个人的结论是正确的。”

要求:请就以上材料,展开联想,自定角度,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少于800字。

以下四个立意,哪个不能用?

1、盲从,迷信权威让他们得出错误的结论

2、屈从权威,不敢坚持自己的见解

3、不求真相,敷衍了事

4、求真,坚持独立见解

相信自己,坚持真理

当陶渊明高唱“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时,他承担着辛苦劳作、清贫苦寒的生活重担;当文天祥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时,他承受着高官厚禄的巨大诱惑;当林则徐呐喊“开眼看世界”,他又何尝不是在掩饰不得志的苦闷和忍受惨遭流放的痛楚?

陶渊明所处的社会本是贪官遍野,文天祥所处的时代保命投敌的事例屡见不鲜,而林则徐身边的同僚又有哪一个不是歌颂大清?然而他们去都“背道而驰”。就像那写下“长度相同”的第六个学生,前面的五个学生或是听取了教授的提示,或是对自己产生了怀疑,或是盲从他人,他们无一例外地得出了错误的结论。

相信自己,这是避免盲从的良药;坚持真理,这是开启成功的钥匙。

自汉代至唐宋,社会上的文人雅士们无不在追求华丽的辞藻,专事铺陈,文章华美之风盛行。然而韩愈、柳宗元却并未亦步亦趋,他们猛烈抨击内容空洞的骈文,发起了轰轰烈烈的古文运动。他们相信自己的判

断,所以直斥文学的弊端,他们坚信文学需要改革才能重生,所以即使遭受攻讦,却也大胆创新。他们最终成功,而中国文学也重焕生机。

文学因他而成为文学。

科学的殿堂中也从来不乏执著而坚定的人,当社会上教会势力强大,教徒人数众多,宗教裁判所火刑威胁的时候,伽利略站到了被斥为“异端“的日心说一方。即使被囚禁,即使被迫害,他也从未改变过自己的想法,只因他用望远镜看到了真实的宇宙。他相信自己的探索,所以直面社会的黑暗,他坚信日心说的真理,所以在宗教法庭上,他仍坚定地为自己的学说辩护。

科学因他而成为科学。

相信自己并不是容易做到的,人们总是在生活中受到太多的诱惑与历练。当社会上的大部分人都在做同一件事,听信同一种言论,很难有人不对逆反的自己产生怀疑。同样,坚信真理也不是轻易实现的,尤其是当你所信奉的真理被多数人甚至全社会视为悖论的时候。相信自己还是跟随他人?坚持真理还是求得

生存?我想此时,我们需要一种勇气,需要一种力量,需要一份执著。

“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这虽然只是就某种情况而言,然而少数人之所以有掌握真理的机会是因为他们的身上有一种阻止他们迈向他人的脚步的信念与力量。

我们不一定要做少数人,但要做相信自己,坚持真理的人。也许,我们应当问问自己是否有在黑板上坚定写下“长度相同“这四个字的勇气„„

坚守·绽放生命之花

教授的问题看似简单,却实际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当你面临权威学术大众的压力时,你会轻易地放弃自我探寻并质疑的权力吗?很显然,六个人中只有一个没有放弃,而也只有他,抵抗了重重压力,并最终获得真理的青睐。

我想,这是来源于一个人内心中坚守真理信念的强大力量。一个小小的测量问题如此,追寻真理、学术高峰也是如此,它更是追求真实人生的永恒秘诀。

记得小学课本中有这样一篇文章:著名的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先生在参加一次世界顶级比赛时,被当场指出其演奏的篇章是完全错误的。小泽征尔竟是毫不犹豫地与其对峙,说自己是没有错误的。那位评委趾高气昂,宣称若不承认他的错误,就将面临失去参赛资格的事实。重压面前,小泽并没有考虑这对其自身的影响及损失,坚守心中神圣的音乐信仰,再次斩钉截铁地放声“我演奏的,就是巴赫有名的D大调奏鸣曲,没有任何错误。”刹那间,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小泽征尔是用对音乐与信念的坚守,展现出一章章慷慨激昂的演奏。他登上的不仅仅是音乐的光华顶峰,更是只属于他的人生巅峰。

“只有我们内心世界的力量足够强大,我们才能避免外面实际的干扰、裹挟。”耳边响起的是俄国文学巨匠托翁的话语。当代作家张祎称其为“耕作的诗人”,是的,托翁就是用他对生命本真的坚守,为我们谱写出一部部荡魂摄魄的历史巨作。托翁出生于贵族家庭,却死于羁旅途中的驿站。他远离俄国贵族的沙龙、夜生活,远离世俗的偏见与纷扰污浊的现世;他痛恨丑恶皇权,不怕权威的中伤威胁„„他一直如此地坚守内心、信仰本真,他将人生种植于真正的稻田,常年耕作,笔耕不辍。他用自己的信念与坚守感

坚持真理持花而行篇四
《感悟百年哈佛_感悟一 坚持真理》

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

Amicus Plao,Amicus Arlstotle,SedMag is Amicus Verltas.(拉丁文)

Let Plato be your friend,and AristotIe,but more let your friend be Truth.(英文)

——哈佛校训

威廉姆斯·艾米思(Williams Ames)的名言

最有价值的一堂课

美国著名作家爱德华·黑尔说:“有一句话永远铭刻在我的心里,就是‘真理的殿堂里没有虚假’,这是我在哈佛大学学习的四年时间里对我影响最大的一句话,是它使我走向了成功,使我赢得了荣誉和尊敬。”

什么是真理?每一个国家、民族对这个词汇都有不同的理解。在哈佛大学,它被赋予的含义是:“真相、诚实和正直。”

“真相”,即弄清事物的真相和向世界提供真实情况,而不是生活在虚假和欺骗中;

“诚实”,即对自己诚实,对他人诚实,不自欺欺人;

“正直”,即正直地做人,正直地做事,不为一时之利降低自己的人格。

早在1636年哈佛大学初创时,“真理”便成为它的核心价值观,它的灵魂。哈佛大学最早的校训是:“让柏拉图与你为友,让亚里士多德与你为友,但最重要的是,让真理与你为友。”它体现了哈佛的立校兴学宗旨——求是崇真;它强调作为一个高尚的人,在气质、操行、品德、治学方面都应坚持真理,力争在事业和品行两方面都成为时代楷模。

在哈佛大学成立200周年之际,也就是1836年,哈佛校训简化为:“让真理与你为友。”它被镌刻在哈佛校徽上,沿用至今。它也一直被哈佛大学一代又一代继承者们奉为金科玉律。

在哈佛大学的正门上以及建筑物上,随处可见“真理”二字,它的正门上还刻了一句话:“真理之门只会向那些正直的民族开放。”的确,在任何国家,大学都是敏锐反映本国历史和特性的一面可靠的镜子。1869年,当年仅35岁的化学家艾略特出任哈佛大学校长时,提出了一个新的目标:“我们要在这里稳步建立一所最伟大的大学。”他指出,这所大学是植根于美国社会和政治传统而逐渐地自然地结成的硕果,它将是美国享有优良教育阶层的高尚目的和崇高理想的表现;它是富有开拓精神的,因而是世界举世无双的。

1933年,当科南特出任哈佛大学校长时,更明确地指出:“如果我们试图用一句话来概括高等教育的目标的话,那么最好的概括就是寻求真理„„这也一直是大学的主要任务;直接运用知识只是大学的次要任务。”

那么,谁来完成寻求真理的任务呢?这当然需要依赖优秀的人。为此,哈佛大学选择最优秀的教师和学生作为自己的成员。

优秀的标准是什么呢?作为真理的寻求者和传播者,除了聪明才智之外,一个首要因素是:诚实和正直。

在哈佛大学,流传着一个关于本杰明·皮尔斯的故事:皮尔斯是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和一个学识渊博、品格正直、作风严谨的老先生。他每次上课,总是穿着笔挺的西装,一头白发总是梳理得很整齐。但他的授课风格并不古板,时常穿插一些幽默小故事,将学生们逗得哈哈大笑。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和蔼的老头”、“幽默的老头”、“有教养的皮尔斯”,因为从没有人见他发过脾气。

有一次,皮尔斯在课堂上给学生出了一道考题,要求当堂交卷。有一个学生抄袭了以前的作业。皮尔斯发现后,当即宣布:这节商业数学课立刻停止,改为修养课。他站在讲台上,脸色苍白地说:“一定要诚实。我们来到哈佛的目的是为了追求真理,虽然通往真理的道路困难重重,但是只要诚实、认真、严肃地对待问题,你就有机会发现真理。如果有些同学在这里弄虚作假,他就永远也没有机会看到真理的光芒。请大家相信,真理的殿堂里没有虚假。”

皮尔斯站在讲台上,足足讲了20分钟。他的每一句话都震撼着同学们的心灵。当他讲完时,那位作弊的学生站起来,走到皮尔斯面前,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又惭愧又激动地说:“皮尔斯先生,谢谢您,这是我有生以来听到的最有价值的一堂课,您教会了我怎样做人。”

皮尔斯这时又恢复了亲切的表情,拍着那位同学的肩膀说:“记住这句话,真理的殿堂里没有虚假。”

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所有的同学都从座位上站起来,向皮尔斯深深地鞠躬,向他表示感谢,因为他的演讲使每位同学都知道了一条做人做事的准则。这条准则对他们日后的人生非常重要。

一句波兰谚语

任何一件事情,都有两个以上的观点存在。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很难完全看清这件事情的全貌,只能从某个角度看到部分真相。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观点,也会存在观点冲突。为了获得真知,为了做对事情,有必要多听听别人的意见,这样就可以对事情真相了解得更多。

但是,完全听从别人的观点,没有自己的主见,就会无所适从,失去自己。所以,既要在别人的观点中博采众长,也要相信自己的眼光和判断。世上没有绝对的东西,每一件事也因个人衡量的标准、立场不同,而改变其价值。因此,要善于利用自己的双眼,别人的判断并不能代表你的思想。

波兰有句谚语:“自己的一只眼睛,胜过别人的一双眼睛。”这句话的意思是:以自己的眼睛,去确定事实真相。

哈佛人则说:全心依赖自己,在自己之中拥有一切,如果说,这样的人还不幸福,你又能相

信谁呢?

除了依赖眼睛之外,还要善用头脑。任何一件事都要经过判断才做出结论,而不能人云亦云。

做任何事情,每个人都会按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去做。但这样做到底是否真的正确呢?有时很难判断。因为真理往往会在假象中蒙尘,很难一目了然。那么,我们是否应该等到完全确认这件事情的正确性之后再去做呢?当然不行。真理要靠行动发掘,一定要等到完全正确后再去做,我们将止步于探求真理的途中。对此,哈佛人的观点是:在从事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时,假如没有确实的证据证明它是错的,就不妨假设它是对的,并勇往直前。要全心相信自己所做事情的价值,即使受到阻挠和诽谤,也不改变信念。只有这样,才能完成伟业。

奥本海默一直以来都是哈佛人的骄傲,因为他是研制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的主持人。那是在1942年,奥本海默负责了整个“曼哈顿工程”,为美国制造原子弹。制造原子弹对整个人类来说也是一件开天辟地、前所未有的大事,因此也就意味着这件事没有任何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很多人认为这项工作不可能完成;还有很多人认为,假如原子弹研制成功,对人类将是一个灾难。

但是,奥本海默坚信自己工作的价值,坚信自己想努力达成的一切是对的,因为他知道德国人正在加紧研制原子弹。核武器一旦被恶魔希特勒首先掌握,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奥本海默下定决心,一定要在德国人之前把原子弹制造出来。他知道,可能也会有人因此诅咒他。他毕竟是在领导着制造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能使人类毁灭的武器。但他确信自己所做的事是对的,是为整个全人类服务的,这个事实给了他无穷的力量。他对所有关于原子弹的消极论调一概置之不顾,以极大的热情,全身心投入到这项史无前例的艰巨工作中。

为了早日获得成功,奥本海默不仅自己努力工作,还热情地激励他的每一位同事。他认为,必须群策群力,必须依靠广大科学家的集体智慧才能完成这项划时代的工作。他每周组织一次学术讨论会,鼓励每位科学家畅所欲言,献计献策。

后来,他的同事回忆说:“奥本海默也许是我见过的最好的实验室主任,因为他头脑十分灵活,因为他成功地了解了实验室几乎每一项重要的发明,也因为他对别人的心理有很不寻常的洞察力,这一点在物理学家中是很少见的。人人都肯定感到,奥本海默关心每一个人的工作。他善于挖掘每一个人的内在潜力,善于鼓舞人。他和人谈话时,总要使对方明白,你的工作对整个工程的成功来说是重要的。我们不记得在洛斯阿拉莫斯时他对谁不好,虽然战前和战后他常同别人闹别扭。在洛斯阿拉莫斯他没有使任何人感到自卑,一个也没有。”

成功属于那些对自己事业充满狂热和具有坚定信念的人。可以说正是这种坚强的意志造就了奥本海默的成功。终于,1945年,原子弹面世了。

我们应该注意,“相信自己所做事情的正确”,并不是盲目的自以为是。正确与否,源于对某些事实所做的判断。可以看不到事实的全部,但绝不能完全背离事实,尤其是某些核心事实。比如,奥本海默认为应该研制原子弹,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假如法西斯首先掌握原子弹,全人类将面临灭顶之灾。那么,原子弹研制成功,会不会带来负作用?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个需要时间证明、暂时看不到的事实。在判断事物价值时,看不到的事实当然要让步于可见事实。

这并不是说我们应该以眼前得失作为判断依据。恰恰相反,为了事业成功,我们应该为了长远之得而承受眼前之失。

亨利·福特为了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曾跟他的同事们进行过一场激烈的辩论。那时候,福特汽车公司生产出了价廉物美的T型车,当年即售出一千多辆,形势似乎一派大好。没想到,年底时结算,利润几乎全被成本冲销了,根本没有赚到钱。

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为了让T型车更加完美,公司每装配成一部汽车,亨利·福特都要求对各种机件的结构、功能作详细检查和试验,然后再绘出几种另外的图样进行研究比较。如果认为原有的机件不好,就在下一部汽车中加以改进。如此一来,几乎每辆车的零件都不完全相同,无法批量生产,成本自然偏高。为此,在公司董事会上,福特遭到以柯金斯为首的股东们的责难。他们认为,照这样做是不可能赚到钱的。

福特耐心解释说,现在是不赚钱,将来的“钱途”却妙不可言。

柯金斯说:“有一个事实,你可能没有注意到,福特先生!汽车零件的型式不固定,一天一变。请问,买我们汽车的人,如果零件坏了,要换一个新的,你拿什么给人家?”

福特说:“只好替顾客照原样造一个。”

柯金斯冷笑说:“你不觉得这违反常识吗?这样做,成本将高得让我们无法承受。”

福特解释,这是因为目前的汽车零件还不够理想,只有不断改进才能使之完善,到那时零件就可以定型了,成本也会随之降低。

在福特的坚持下,公司决策层终于达成共识,全力支持T型车的开发和生产。几年后,近乎完美的T型车终于问世,它就像一阵旋风似的,立即畅销全美国。福特公司也由此争得汽车行业的霸主地位。

福特考虑长远发展,无疑是对的;柯金斯考虑眼前利润,也没有错。在生活中,我们面临的意见冲突,经常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一个判断谁更正确的问题。那么,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呢?我们在什么时候应该坚持自己的意见,什么时候又该采纳别人的意见呢?哈佛人提供了一个简易的判断标准:哪种意见对公众更有利,哪种意见就更正确。奥本海默的坚持,能为人类提供安全保障;福特的坚持,能为顾客提供价廉物美的产品,他们的坚持对公众更有利,完全可以认为是正确的。

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确信自己所做的事对公众有利而不仅仅是对自己有利,那么,我们就可大胆相信自己所做的是一件极具价值的事,并且勇往直前。

倾听真实情况

哈佛有一条重要规则:“做一个好的听者,鼓励他人谈论他们自己和他们所知道的一切。”

为什么呢?我们了解世界、了解他人、了解事情的真相,不能只靠自己的眼睛,我们还应该用耳朵从他人那里了解我们无法看到的事物,以避免认识的偏差;我们解释世界、评价他人和评估事情,不能只靠自己的嘴巴,我们还应该用耳朵从他人那里获得不同的想法,以避免主观偏见。

倾听能给我们带来很多好处。

其一,能听到事情的真相。有时候,我们过于相信自己的眼睛,认为“眼见为实”,这可能使我们陷入主观臆断的误区。因为眼睛有时只能看到表面现象,但对一个以真理为友的人来说,我们却应该透过表象看真相。

史密斯是一位毕业于哈佛的高级主管,他发现汤姆最近表现失常,工作时无精打采,业绩持续下降。但是,史密斯没有急于对汤姆做出“懒惰不负责任”的评价,他把汤姆请到办公室,问他:“你一向对自己的工作都很在意,从来不是一个马虎的人。但最近你好像很不开心„„难道家里出了什么事情吗?”

汤姆脸变红了,几分钟后,他才点头。

“你家里出了什么事呢?我能帮忙吗?”

“谢谢,不用。”接下来,汤姆开始谈他的苦恼。因为他的妻子得了重病,住在医院里。他不得不往来于医院和家庭之间,照顾妻子和他们8岁的儿子。他每天得不到足够的休息时间,而且对前途充满忧虑。

史密斯默默听他诉苦,然后说:“汤姆,别担心,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我将给你安排休假,这样你就可以一心一意照顾你的妻子和儿子了。”

汤姆说:“但是,公司的工作这么忙„„”

“没关系。任何工作都没有你妻子的健康和你儿子的教育重要。”

一个月后,当汤姆重新回到公司。他加倍努力工作,成为业绩最好的员工之一。

假如当初史密斯仅仅根据汤姆的表现进行惩罚,而不去了解真实原因,结果会怎么样呢?他将失去一位忠诚敬业的优秀员工。

其二,能听到对方的真实想法。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都有可能犯主观臆测的错误:根据以往的经验猜测对方此时的真实想法。但是,我们的猜测可能是想当然,误解了对方的真实想法,进而做出错误评价,造成沟通障碍。我们日常遇到的人际冲突,经常是这样造成的。所以,明智的做法是多听听对方的想法,不急于下结论。

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曾去访问一位小朋友,问他:“你长大后想当什么呀?”

坚持真理持花而行篇五
《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坚持真理持花而行篇六
《第七讲 独立思考 坚持真理》

第七讲 独立思考 坚持真理

——许诺的治学成就和特点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次日《人民日报》转载,此后在全国开展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那场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矛头直指“两个凡是”以及它所维护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真理标准讨论的最大意义,就是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了重要思想准备。十一届三中全会最大的意义,就是开辟了党的历史的新时期,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真理标准公开的大讨论虽然起端于“文革”结束后的1978年5月,但在民间、在民众、在社会的底层则可以说早就酝酿着这样一场讨论。

已故理论工作者许诺在20世纪70年代初就在认真地、坚韧不拔地探讨着真理有无阶级性的问题。真理有无阶级性与真理标准问题虽然不是同一个问题,但却是一个有着十分紧密联系的问题,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其孕育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或者说其是真理标准讨论的先声。

一、许诺生平概要

许诺(1910-1993),湖南省岳阳县人。

1935年毕业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

1936年参加革命,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崇阳县委书记、中共岳阳中心县委宣传部长。

1940年春奉命去延安,参加中央党校学习后留校任校刊《党校生活》总编辑和语文教员。1942年10月至1946年2月,在延安审干期间受到三年半的拘禁审查。

1946年2月,到新华通讯总社编辑部工作。

1949年6月参加开办新华社新闻训练班(同年11月改名为北京新闻学校),北京新闻学校由范长江任校长,许诺任教务科长。

1953年3月调任中共中央马列学院一部办公室主任(一部主任为胡绳)。 1955年8月,马列学院改名为中共中央直属高级党校,许诺任校刊编辑室主任,主编校报《实事求是》、校刊《理论与实践》和《向专家学习》。

1958年上半年被错划为右派,开除党籍,行政由十一级降至十四级。1958年7月起被下放山西人民出版社作编辑工作。

1964年4月调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图书资料室工作。

1966年9月被太原红卫兵驱逐回岳阳县老家黄岸公社。此后直到1978年12月才由中共中央党校给予彻底平反,1979年6月回到北京,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的《法学研究》编辑部工作。

1980年7月,调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工作,先后担任第八和第五编写组组长,参加了《中共党史大事年表》一书的编写工作。

1982年离休。许诺先后发表过数十篇哲学、思想修养、中共党史、语言学等方面的论文,并在50年代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过著作《新道德和新青年》。

二、关于真理有无阶级性问题的研究

追求真理的理论勇气,独立思考的学者精神。

1、研究的背景与过程

许诺对于真理有无阶级性的探讨就是“文革”中他被红卫兵赶到岳阳县乡下的老家进行的,第一篇文章写于1970年3月,最后一篇文章写于1974年12月,前后差不多整5年的时间。

1966年中共中央关于“文革”的“通知”(即“5.16通知”)有这样的话:“在我们开始反击资产阶级猖狂进攻的时候,提纲的作者们提出,‘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这个口号是资产阶级的口号。他们用这个口号保护资产阶级,反对无产阶级,反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反对毛泽东思想,根本否认真理的阶级性。”这个中央文件明确肯定真理是有阶级性的,把否认真理的阶级性看成是反无产阶级、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反毛泽东思想的。那时候一般人对中央文件是不敢甚至不会想到去怀疑的。因而,此后的报刊社论、文章和哲学政治理论书籍几乎都是肯定真理是有阶级性的。如当时出版的哲学著作《认识与真理》(张恩慈著,人民出版社1972年)、《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辅助教材(初稿)》(长沙市高等院校哲学辅助教材编写组1973年内部印行)等都明确肯定真理的阶级性。张恩慈的《认识与真理》“文革”前出第1版,1972年出第2版时专门增加了《客观真理与阶级性》一节。

许诺1973年在《为建议就真理有无阶级性问题组织大辩论致中央有关单位及有关领导同志的信》中写道:真理有阶级性这种论点,“有人一再地把它写进了批判文章,发表在党中央的机关刊物——《红旗》杂志上;有人把它写进了论述真理问题的专著,由中央政治理论书籍出版机关——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广为发行;有人把它写进了哲学教材,供一定地区的高等院校教学之用„„这些作者和编者,把真理有阶级性看作是‘无可非议’的定论,说成是尽人皆知的‘普通知识’,不容提出异议。”

据现存资料,许诺上述那段时间里撰写的文稿主要有:

《真理是有阶级性的吗?》(1970年3月14日);

《真理有没有阶级性?(大纲)》(1971年9月3日);

《致人民出版社编辑部的信——对张恩慈著〈认识与真理〉一书提意见》(1972年11月7日);

《致〈认识与真理〉一书的著者张恩慈的信》(1973年5月10日); 《致上海革命大批判写作小组的信》(1973年6月1日);

《致上海市委宣传部的信》(1973年9月18日);

《致上海高等院校哲学辅助教材编者的信》(1973年10月21日);

《致江青同志阅转康老、曹大姐的信》(1973年10月21日,引者注:“康老”指康生,“曹大姐”指曹轶欧,延安时期许诺曾和江青在一个党小组工作过,与康、曹亦较熟悉);

《致湖南省委宣传部的信》(1973年10月25日);

《为建议就真理有无阶级性问题组织大辩论致中央有关单位及有关领导同志的信》(1973年12月29日,以下简称《建议信》);

《致任继愈同志的信》(1974年12月15日)等等。

2、许诺的基本观点

《真理有没有阶级性?(大纲)》简练而集中、明确地表述了作者的基本观点,兹录如下:

有些人认为真理是有阶级性的。

真理究竟有没有阶级性呢?

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来,真理本身是没有阶级性的。但是,人们认识真理的能力,则是受着多种条件限制的,不但受着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在阶级社会里,并且是受着人们的阶级立场和阶级观点的限制的。在阶级社会里,人们对于真理的看法和态度更是因其阶级立场和阶级观点的不同而大不相同甚至根本对立的,特别是在社会科学领域是这样。所谓真理有阶级性,是什么意思呢?无非是说: 其一,社会上有多少种阶级便有多少种真理;

其二,认为真理是阶级社会特有的产物,它是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随着阶级的消灭而消灭的;

其三,认为只有无产阶级才有真理。

以上三种看法,无论肯定其中的哪一种,都会从根本上否定客观真理的存在,亦即从根本上推翻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因此,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是反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

其所以发生这种错误,是因为这些人把真理本身有没有阶级性同人们认识真理的能力,特别是人们对于真理的看法和态度这两个截然不同的问题混为一谈了。他们所持的论据,则是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真理的个别论述作了不正确的理解,而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完整的真理观则缺乏全面的研究。

从上述“大纲”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如下几点:

一是不从流俗,独立思考的理论探索勇气。

二是逻辑严密,推论严谨。文中将“真理本身”与人们“认识真理的能力”、“对于真理的看法和态度”作出了明确的界定和区分,这就为作者观点的确立提供了最根本、最有力的理论前提和基础。

三是与当时一统天下的“大批判文章”迥异的学术性文风和学术批评话语。

3、许诺对“真理有阶级性”论的有力驳论

许诺关于真理没有阶级性的论证是在与对“真理有阶级性”的驳论中展开并确立的,他对于论敌的反驳是极为犀利有力的。他在《致长沙高等院校哲学辅助教材编者的信》中逐一分析、否定了对方的六个论据,可谓痛快淋漓,十分精彩。 第一,从毛泽东关于在阶级社会“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不能够引出真理有阶级性的结论来,除非认为世界上只有“主观真理”。

第二,列宁所说的“几何公理要是触犯了人们的利益,那也一定会遭到反驳的”,只能说明人们对待真理的态度是有阶级性的,而不能说明真理本身有阶级性。 第三,毛泽东说某些资本主义国家有科学有技术,可惜“其用处就是对内剥削和压迫,对外侵略和杀人”,这里说的是人们对于真理的运用是有阶级性的,这同真理有无阶级性毫不相干。

第四,“社会主义制度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制度”只有无产阶级认识它,资产阶级不可能也不愿意认识它。这只能说明,在阶级社会中人们认识真理的能力是有阶级差别的,并不能证明真理本身也有阶级性。

第五,马克思主义哲学有鲜明的阶级性,并不等于真理有阶级性,因为哲学是人们创立的,而真理则是客观存在的。

第六,中共中央1966年“5.16通知”中的说法(见前引)。因为对方的这个论据政治性太强烈了,许诺的反驳不得不用了比较缓和、委婉的语气,但其内蕴的精神则是坚定不移的。许诺说:“我感到这句话是不确切的,或者说是词不达意的。从紧接着的下文可以领悟到,这句话的意思似乎是说:他们根本否定在阶级社会里,人们对于真理的看法和态度是有阶级性的。”

在上述充分驳论的基础上,许诺总结说:“由此可见,尽管你们列举了这么多的论据,却没有一个是足以证明客观真理有阶级性的。这些论据所能证明的,只是在阶级社会里,人们对于真理的认识(发现、反映)、看法和态度,是有阶级性的„„但是,人们对于真理的认识(发现、反映)、看法和态度有没有阶级性跟真理本身有没有阶级性,这是两类不同性质的问题,不可混为一谈。”

4、许诺关于真理有无阶级性问题研究的启示意义

开展学术批评、学术争鸣提出了很好的也是很具体的建议,对于我们今天开展正常的学术讨论、学术批评亦是很有启示意义的。

许诺在《建议信》中指出:关于真理有无阶级性问题,“现时我国至少存在三种人:一种是真理有阶级性论者,可以简称为有派;一种是真理无阶级性论者,可以简称为无派;还有一种人,他们认为真理有没有阶级性,无关大局,这个问题没有现实意义,值不得争论。这种人可以称之为可有可无派。这三派中的每一派,都大有人在。目前的阵势是:有派称霸,无派受压,可有可无派不愿说话。”基于此,许诺慎重建议,在中央报刊上,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场公开的群众性的大辩论。许诺认为,开展大讨论,不但可以“作出正确的判断”,“而且有利于进一步活跃学术界的空气,有利于正确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有利于纠正存在某些人中间的以一言堂代替群言堂、以主观武断代替客观分析、以随声附和代替独立思考、以以力压人代替以理服人等不正之风。”许诺在这里实际上对当时理论界、学术界的极左的不正常风气给予了尖锐的批评。

接着,对于如何开展讨论,许诺提出了六点注意事项,其要点如下:(一)“确认真理有无阶级性问题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对革命实践有重大关系的问题。”这实际上是肯定其首先是一个学术问题,因此许诺提出,“在辩论中,应允许双方有同样发表意见的机会”。(二)任何一方对于对方的观点提出批评时,应避免使用“背叛”、“歪曲”、“窜改”、“修正”马克思主义这一类词语,只使用这是“错误的”、“不对的”或是对马克思主义“曲解”或“误解”一类字样。(三)辩论应是群众性的。(四)切实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五)不要急于作结论。(六)辩论的结果,应是谁代表了真理就服从谁,不存门户之见,不作意气之争。可以说,上述每一条都是针对当时扣帽子、打棍子的极左文风和用政治代替乃至扼杀学术的专制主义的。在当时情势下,如果许诺没有真正学者的独立精神和独立品格,没有勇于探索的理论勇气,是不敢也不可能提出上述系统见解的。

考察今天的学术界,许诺的上述见解仍富有生命力,仍有现实的启示和警醒意义。在今天的学术争论和学术批评中门户之见、意气之争大有人在;以力压人、以势压人(只是这“力”、“势”由当年的政治变成了现在的权势)的现象并未绝迹;缺乏“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的科学精神,而陷入浮躁、虚夸,甚至弄虚作假者时有所见;学术在摆脱“文革”中被政治奴役的地位后,又有沦为金钱的附庸的危险。

5、许诺的某些时代局限

同时要指出的是,许诺的文搞毕竟写于“文革”那个特殊的年代,所以也不可避免地留下了那个时代的印痕。比如,在《致长沙高等院校哲学辅助教材编者的信》中,在信的开头肯定这部教材的优点时,称赞这部教材“可以看作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在哲学战线上取得的可喜成果之一”;在《建议信》中提出的六点注意事项的第三点中,提出“还要多多发表持之有据、言之成理的广大工农兵的一得之见”;在《建议信》中还特别提出:“我建议仿照过去苏联处理语言有没有阶级

性问题的作法,在中央报刊——《人民日报》或《红旗》杂志上开辟专栏,就真理有无阶级性问题组织一场公开的大辩论„„如果经过大辩论,问题还是得不到解决,最后就可请伟大领袖毛主席来作结论,如像当年苏联请斯大林就语言有没有阶级性的大辩论作结论那样”。

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许诺撰文必然会受到他撰文年代时风的影响。相较而言,许诺受时风的影响是很小的。二是许诺向中央和一些声势显赫的单位、个人写信,努力将自己的论题限定在理论的即学术的范围内,但也不可能完全不涉及政治,在谈论理论问题、学术问题时他做到了独立思考,不受时风的影响;但谈到有政治色彩的问题或与政治有联系的问题时,他也不得不说一些与时风一致的话。这既可能是出于真心,也可能是为了自我保护的需要。

三、关于中共党史研究:

个人经历、切身体验与理性思考相结合。

例举《怎样看待延安整风审干运动?》

内容提要:

(一) (一) 延安整风审干运动的发展过程;

(二) (二) 怎样评价延安整风审干运动?

(三) (三) 审干运动中反特扩大化的标志是什么?

(四) (四) 造成反特扩大化的原因何在?

(五) (五) 反特扩大化的责任谁属?

(六) (六) 康生在延安审干(反特)运动中的罪恶究竟表

现在哪里?

(七) (七) 怎样评价毛主席在延安审干(反特)运动中的

功过?

(八) (八) 对党史送审本上册第十五章第三节中的一些

具体问题的意见;

(九) (九) 我对怎样才能写好这段历史的一些看法。

在延安整风审干运动中,许诺是自始至终亲身经历的过来人,为了帮助党组织写好这一段历史,他就当年的经历和见闻、观察和体验,提出一些史料和看法,供有关领导同志及党史编写组同志参考。

在这份上呈的意见书里,许诺认为,在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作判断和评价时,应当考虑到当时的真情实况。只有以历史实际为依据写出来的历史书籍,才能给读者以真实感,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许诺1940年5月初到延安,进中央党校学习。1942年初,党校改组,学员按文化程度分为本科和预科两部分。许诺被调到预科当教员,一面教课,一面参加整风学习。同年10月,被当作“反革命特务”嫌疑犯受到隔离审查。在党校坐了半年禁闭,于1943年3月31日深夜,武装押送到陕甘宁边区政府保安处。到保安处后,又坐了整整一年禁闭(拘留室),受过多次审讯。在党校和保安处受审查期间,先后受过包括“喷气式”、“车轮战术”在内的十来种肉刑和变相肉刑。但在保安处,他不是受弄最多最重的一个。例如,他只戴过手铐,没有戴过脚镣,只挨过皮鞭,没有挨过棍棒和拳打脚踢。

许诺在党校受审查期间,在外界强大压力的威逼和内心错误思想的支配下,也犯了两个严重的错误:一是曾经接受“特务”帽子,讲了假话,犯了自欺欺党的错误。二是曾经消极悲观到准备自杀,连遗嘱、遗联、遗书都偷偷地写好了。幸好

坚持真理持花而行篇七
《坚持真理比发现真理更难》

  ——电视连续剧《寻路》观后感      电视连续剧《寻路》2013年6月至7月上旬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热播,我怀着崇敬的心情看完了这部44集的革命历史题材作品。  《寻路》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幼年时期,一大批志士仁人和革命先驱为了挽救积贫积弱的中华民族,抛头颅洒热血,执著地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艰难过程。  毛泽东是当初党内的最早觉悟者。他第一个搞清楚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关系,明白了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革命的首要问题。党的第一任总书记陈独秀没有搞清楚,使无数共产党人倒在了蒋介石的屠刀下。  中国的路怎么走?当时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是一片混沌。一帮吃洋面包、喝洋墨水、食洋不化占却占绝对多数的人同一个从深山沟里走出的乡下人开始了长达数年的思想交锋。一方是照搬俄国经验,坚持城市中心论,但实践证明,城市中心论在中国根本行不通。一方则坚持从实际出饭,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但许多人对此也无法理解,对这条道路的开创者毛泽东横加指斥,不就范就就对他施加压力,围攻、打击、处分、甚至开除。思想交锋决非单纯打口水仗,战争环境中,一旦错误思想占了主导地位,马上就是许多鲜活的生命的消失,毛泽东常常欲哭无泪。面对头上顶着马列主义的光环,手中握着共产国际的尚方宝剑,怀里揣着俄国经验的葵花宝典,口里念着城市中心论紧箍咒的一帮反对派,毛泽东知道他们只会夸夸其谈,却又不能公开反对;既得时时面对,还得尽量避免他们瞎指挥,把危害减低到最低限度。对比坐在上海的洋房里就要指挥苏区革命的书生,毛泽东是绝对的少数派,孤掌难鸣。当他的正确主张和做法被屡屡否决时,经常发出无奈的呐喊: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毛泽东是一个具有钢铁般意志的人,当他在不被人理解,被怀疑、被讥笑、被曲解、被排挤、被免职、被孤立的时候,尽管在苦苦挣扎,却始终没有退缩半步,坚信真理在掌握自己手里。剧中有这样一个细节:毛泽东被免职后门前冷落,孤零零留在后方,一天喝茶时一并吃了茶叶。贺子珍很不理解,抱怨他说:“你怎么又吃茶叶了?你吃茶叶的习惯什么时候才能改啊?”毛泽东坚定地说:“为什么要改啊?这是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习惯!”这个细节,寓意深刻,它诠释了一个道理:坚持真理往往比发现真理更难。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毛泽东常常打胜仗,书生们却指斥他是非马列主义,是游击主义,而当他们这些自封的马列主义者每逢吃了败仗,又不得不心急火燎去请毛泽东擦

屁股。毛泽东尽管身处逆境,却总是顾全大局,相忍为党。红军将领们在打赣州时存在分歧,毛泽东不同意硬拼,但会议否决了他的意见。他知道此役必败无疑,身在后方,心却时时牵挂着前线。当打攻打赣州失利的消息传来,要他去解危时,他毫不犹豫地跑到前方。即便在他后来在宁都会议被迫离开红军领导岗位时还对周恩来和朱德说:“前方军事急需,何时电召何时归来。”这是一种多么宽阔的襟怀啊。  中共中央领导机关最后在上海呆不下,被迫转入中央苏区,标志着城市中心论的彻底破产。周恩来到达苏区,欣喜地握着毛泽东的手说:“真是太谢谢你了,你给我们党搞了这么大个后院。”毛泽东为我党开创的苏区根据地,使许多人在绝望时躲过了国民党特务机关的疯狂追杀,并在这块红色港湾看到了希望。但令人难以理解的是,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路线执行者仍旧对毛泽东不依不饶。他们的所谓理论不能说不正确,但如果胶柱鼓瑟,死搬硬套,只能是方凿圆枘,处处碰壁。正如毛泽东所说:“以此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寻路》的最后一集,反映的是1932年10月苏区中央局的江西宁都会议上,毛泽东最终被解除在红军中的领导职务。他在在同周恩来和朱德告别时,说了这样一话:“看来让人们认识真理,光有正面的经验是不够的,还要有反面的教训才行,但那付出的代价就太大了。”  毛泽东的话在后来的实践中得到验证。此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红军中占了统治地位,于是就有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就有了长征大转移和长征初期的大溃退,就有了中央苏区丢失百分之百,红军由三十万人锐减到三万人,陷在国民党铁桶式的包围圈里无法脱身的危急局面。虽然《寻路》没有继续表现后来这段历史,但结尾的一段精彩旁白给观众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毛泽东重新回到领导岗位,拨正了中国革命的航向,从此我党在毛泽东的正确路线指引下,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毛泽东创造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开辟的井冈山根据地和中央苏区,挽救了中国共产党,也挽救了中国革命。《寻路》集中地展现了1927年至1932年我党探索革命道路的艰辛过程,它告诉我们:毛泽东开辟的道路是唯一正确的道路。《寻路》的成功在于,它将历史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有机地统一在了一起。如果说历史好比是一座楼房的骨架,那么艺术就是室内装修。你想如何设计布置任便,只要觉得美观舒服宜居就行,但前提是不能破坏房屋框架结构,否则就是伪造历史、篡改

历史。《寻路》在这方面处理得非常成功,让人感到既尊重历史,又艺术地再现了历史,给人以很深刻的启迪和教育。  天下有三件事。  第一件是老天的事。无法预料的天灾人祸,无法抗拒的风雨雷电,还有生老病死等诸如此类的话题。真的,在这些事情面前,我们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一个元素或一个分子。对于无能为力、无法更改的,我们不能过悲过喜,怨天尤人,淡然处之,冷眼观之。天灾人祸不可怕,关键看我们处事的心态。  第二件是别人的事。别人升官发财,别人的婚姻家庭等等,道听途说也好,目睹观察也罢。毕竟与已关系不大,不做评价,不做批判。所用只是谦卑,人生的一种姿态而已。人哭已哭,人笑已笑,难免失去了自己。很多时间我们了解的只是一个侧面,一些表象,绝不是事情的全部,不能指责,不能妄言。否则,庸人自扰,说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  第三件是自己的事。人要自信自立,自尊自强,积极行动,相信自我。生命自身是没有意义的,人活着就是要让生命变得有意义,体验生命的意义。很多时候,我们感觉自己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一定是来自过去的和未来的,过分地沉湎于回忆和憧憬之中,就丧失了现在的自我。此刻,所做的应是更好地活在当下。做好单位领导,管好自己,当得好是一个单位之幸;做好家长,把家事干好,乃一个家庭之福。  人的烦恼就是没有正确分析这三件事。忘了自己的事,爱管别人的事,担心老天爷的事。真正要轻松自在其实很简单。打理好自己的事,不去管别人的事,不操心老天爷的事。  用一只手来做好自己的事,另一只手去做帮助别人的事。  做好自己的事的境界是不为名不为利,只为把自己的事做好。很多时间我们被各种做不好的声音阻碍了。一群青蛙上树,别的动物都在喊“不能,不能”。所以众多的青蛙都掉了下来,只有一个聋子青蛙爬上了树梢,因为它没有听到其它嘈杂的声音。  人要做真实的自己。把自己想象成神,是动物的本性使然。本我总想干点什么,超我总是不让干,自我就该劝慰自己,能干点什么就干点什么,不能干就等等吧。学会放下是佛家珍言。  我们所要的付出,是用杯子溢出的爱给别人,这样别人也会舒服,自己也不牵强。如果杯子本身是空空的,再去透支,难免会不平衡。这样的付出也会有不少的企望在里面,企望得不到满足,便有了失望,丧失人际关系。一碗米养一个恩人,一袋米养一个仇人。我们在对待别人,施以帮助是常情常理。以鱼不如渔。每个人都要会自我生存。我们没必要

倾其所有,不能为了帮助而帮助。帮助别人,只是培养一些美好的心境,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快乐自己快乐别人,让内心充盈。万不能在帮助别人时,不自量力,建立在自己的痛苦之上。同样也不能因有了帮助,就对对方施以控制。控制或许就成了对方仇恨之源了。  好人不好做,我们没有必要用对自己不好的方式对待别人。  记得小学的时候听老师深情地朗读《荷塘月色》,让我瞬间爱上了作者笔下的荷花。因为爱,才沉迷其中,宁愿相信一切的美景都是真实的。直到多年之后,才敢对自己坦白,月色下的荷塘,美则美矣,却是根本看不清盛开地荷花的身影的。稍有常识的人都该知道荷花是晨开暮闭,尤其在夜间,如果没有强烈的灯光映衬,光是靠朦胧的月色想要欣赏到荷叶间的水珠滚动,怕是要有孙悟空的火眼金睛才行吧!  幸好《荷塘月色》只是一篇写景的美文,不是科普文章。既然在月色下无法看清荷花的花容月貌,那么在七月的夕阳里信步荷塘,看阳光随清风摇曳在荷塘,偷窥一小颗水珠在荷叶间嬉戏,偶尔反射出彩虹的光芒让人小小的惊艳一番,也是一番视觉的享受。  而更大的惊艳是看到那些花儿,或欲说还休地含苞待放,或大大方方地展现芳华。因为是在7月初,我眼中的荷花更像是娇嗔地嘟着红艳艳的小嘴的女娃娃,她们正踮着脚尖在排练着一曲荷花舞。能承载荷花娇美身姿的舞台,唯有硕大的荷叶才能给予。这样的珠联璧合,真可谓是上苍的恩赐。  如再遇到老天垂青,随手挥下细雨霏霏,整个荷塘就会一改刚才的活泼娇俏,变成了一副清雅脱俗的中国水墨画。此时安静地立于荷花厅中的我,听雨打荷叶的滴答声,偶尔会有蜻蜓飞过,几条红色的小鲤鱼从碧绿的湖水中冒出头来,不知道是看到了我受到惊吓马上又沉入水里,还是……  此时,脑海中浮现出八个字: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只是美人多磨难,红颜招天嫉。历史一再证明:轰轰烈烈的一段传奇抵不过平平淡淡的一生相守。所以,我更希望天是朗朗的蓝色,雨过初晴才是我的眼中荷塘最美之时。微微涨起的湖水碧波荡漾,婉约清澈。洗尽铅华的荷花素颜朝天,却清纯得让人怦然心动。荷叶上滚动的水珠如一滴眼泪的光,是彩虹乍现的殊途,却不是同归的鼓点。  独自凭栏,看荷塘边的依依杨柳,在细雨梳理过后泛着一层惹人怜爱的青绿色。我撩起拖地的粉色长裙,沿着荷塘的石阶款款而下。一缕微光从树间的缝隙间投影下来,如舞台上的北京佳尚财税

。我弯腰掬起一滴沿荷叶滚落下来的水珠,晶莹剔透的水珠在双手合拢的掌心间荡漾,然后顺着掌心的纹路快速地滑落,脉络清楚,最终会顺着时光的河流,流到了记忆的最深处。风至处,舞一个结于发间,辗转、然后挫骨成灰的是岁月,是最美的年华啊!  只是再美的花也有凋零之时,生命的进程谁也无法更改。从“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到“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最终逃脱不了“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命运。而这样的过程只有短短的三个月,就足以将一生的美丽绽放。  世间之人,爱美之心本无可厚非,谁会喜欢衰老甚至生离死别的颠簸命运?不爱未必无情,爱过也未必珍惜!当一首歌曲顺着夕阳飘入荷塘的时候,一只小鸟正贴着水面飞过,荡起的细碎波纹让一池清澈的湖水瞬间老去。  “多少人曾爱慕你年轻时的容颜,可知谁愿承受岁月无情的变迁,多少人曾在你生命中来了又还,可知一生有你我都陪在你身边。”歌曲清婉,却莫名地就击中心扉。其实天地万物,看似繁杂,却早已分文别类的排序过。所以,能终身陪在荷花身边的不会是这只飞翔的小鸟,也不会是正在戏水的蜻蜓,更不会是叫的惊天动地的金蝉与蛙鸣。能无怨无悔地甘心将根扎入污浊的泥土里,陪着荷花一起度过明媚的时光,然后一起老去,一起凋零的唯有那些宽大的荷叶。“我盼一生不变,枝间叶底缠绵。”  只是,我不知道生在七月的我,是否有荷花成都安维财税看着眼前的湖水,我想到了海。海边我也只是去过一次,如同有些人,只是片刻的停留之后,擦肩而过。如同我们离开母体的水,水的源头是天际,还是海角?或许是一段圣经的起源?有些事物,可以高过信仰,但终究会回到生活的土壤中,回到一池清水中,回到记忆开始的那个地方,回到三年前我在《生日快乐》一文中对自己的提问:  “我真的很想知道,像我这样的女子,最终,会是怎样一个男子将我带走?”荷花无语,只是含笑点头。在不能变成一朵荷花之前,我只能羡慕地看着荷花与荷叶在枝间叶底缠绵。  不知不觉中,夕阳散去了最后的霞光。夜色低垂,倦鸟归巢。绽放了一天的荷花也露出疲惫的倦容,开始收敛花枝,准备睡上美美的一觉。

坚持真理持花而行篇八
《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1.理论创新是什么?

2.为什么重视理论创新?

3.重视理论创新应该注意什么?

4.马克思主义与真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5.新时期如何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邓芳丽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yaoleikaoshi/230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