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的意思是

| 中西医执业医师 |

【www.guakaob.com--中西医执业医师】

似乎的意思是篇一
《看见 看到》

浅谈“看见”和“看到”

——通过相同语素来辨析词汇

201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 刘北北 摘要:看见和看到是一组很特殊的词,一方面,它们极为常用,另一方面,它们却难以区分。个人认为这两者的区别一方面在于其看到除了可以表示“看见”的意思,同时还在于“见”和“到”的区别。以此可以看到一组词的语义和语用上的差别。从而利用语素分析法来指导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关键词:语素分析法 看 词汇教学 等词 同义辨析

一,问题的产生

经常有的留学生会问:“看见和看到有什么不一样。“说实话,一时半会儿还真难给他们讲清楚。看见和看到是一组极为常用的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极高。似乎在我们的语感中两个词几乎是一样的,而且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互换。

从村东面来的那个人,你看见了吗?

从村东面来的那个人,你看到了吗?

你看到桌子上的那封信了吗?

你看见桌子上的那封信了吗?

屋子里有点暗,我什么也看不见。

屋子里有点暗,我什么也看不到。

两个词意思这么近其实是有原因的,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看见的就是看到,就是说视线接触到了目的物,就是看见。那么这也和看到没有任何实际的区别。那么究竟两者有什么样的区别,是否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转化呢?下文会集中论述这个问题。

二、看见和看到的区别

首先,眼睛所能接触到的事物可以分为具体和抽象两种形式,在具体的层面上,看见和看到都是物体映入眼帘的一种光学映像过程。在这一点上两者确实没有什么分别,完全可以自由互换。

但是,在抽象层面的时候,看见和看到就不能自由地互换了。在这一层面上,“看到”的使用频率要比“看见”大得多。

如:小光是个年轻干部,总是看不到事情的本质。

小光是个年轻干部,总是看不见事情的本质。?

看到事情的表象很容易,但是这往往会误导别人。

看见事情的表象很容易,但是这往往会误导别人。?

魔术都是假的,只要你能看到这其中的玄机。

魔术都是假的,只要你能看见这其中的玄机。?

这需要看到矛盾中的主要矛盾。

这需要看见矛盾中的主要矛盾。?

上面选择的例子中,能看到的东西实际上是看不见的。比如说问题,本质,矛盾,现象,玄机,当然这还包括一些表面上看不出来的,深层次的心理活动。也就是说,在看到的这一层面上,看到这个词已经从一个眼部的动作深化到了一个有逻辑思维的心理推理过程。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 ,“ 看到”的具体内容在不同的上下文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情况 。为了说明这种现象 , 我们想应用词义的“ 孳生特征 ”的概念。 这个概念是德国学者里普加( Lipka ) 提出来的。 他说明 , 词义的“孳生特征 ”是 由上下文和非语言的环境产生的特征 , 它们是补充性的 , 非固有的 里普加用它来说明词义的共时的、 历史的变化。他说明词义的革生特

征在发展中可能变为固有特征 , 某些固有特征在语言运用 、发展中可能消失。 用孳生特征我们可以看出看到作为一个由眼部发出的动作,通过“到”这个语素的扩展,显然具有了洞察的意思。所以总体上说这就是“看见”和“看到”在语用层面上的唯一区别。

如果要从语义上分析,看到的意思要比看见的意思多,当然它们不是基于看这个动作层面上的。

比如说:

前天借给你的那本小说,你看到多少页了?

那本书我想看到20号再还。

这本书我看到第六十八页才知道这个故事的意思。

当然,还有一些同形词,与看到这个词是同形的,但读音却不一样,比如看(kān)到,有看孩子看到的意思。

比如说:

这孩子我们看到12岁,我们就把她送走了。

三、相同语素的使用状况

分析了看见和看到以后,我认为区别的重点在于“见”和”到“这两个语素,那除了与“看”这个动作有联系以外,还会与其他动词发生语义关系吗? 我们据此来做一个分析。

表示视觉动作而产生感觉的词语

看见 看到

瞅见 瞅到

瞥见 瞥到

瞟见 瞟到

望见 望到

瞧见 瞧到

“ 看 ”是先秦就有的词 , 魏晋以后产生了现在的基本义 , 在历史发展 中产生 了多个意义 。“ 瞧 ““ 瞅 ”是近代汉语中出现的词一般的看法是 “ 瞧”为 口语词 , “ 瞅”是带有方言色彩的词。但“ 瞧 ”也已发展出多个意义 ,“ 瞅 ”在普通话中未发现有他义。因此所有表示视觉的词都可以用。而且意思一样。

我们接下来再看看其他的感官动词,比如说“听”表示听觉的一类词。 听见 听到

还有表示嗅觉的“闻”的一类词。

闻见 闻到

嗅见 嗅到

当然还有表示味觉的“尝”,但是通常情况下只能说尝到,却不可以说尝见。 尝见? 尝到

当然还有表示触觉的一系列词语,比如说:

碰见 碰到

撞见 撞到

摸见 ? 摸到

似乎没有摸见这个词的使用,而其他情况则可以。

除了表示感觉的动词,我们再来看看下面一组普通的动词。

打见 ? 打到

拿见 ? 拿到

说见 ? 说到

开见? 开到

放见? 放到

跑见? 跑到

送见? 送到

吹见? 吹到

飞见? 飞到

似乎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动词V都不可以加见,而可以加“到“的词似乎意思上与”看到“这个词的意思有一些不一样了。而更加偏向于”我看书看到29页“的到,表示一种有动作发生而产生的一种持久性影响。

而前面提到了不少有关于感觉的几类词似乎都可以加“见”虽然听,闻并非表示视觉,但是也可以组成“听见,闻见。”这样的词,那么“见”又有什么意思呢?

“ 见 ”是上古汉语 已有的词 , 近代汉语中出现了“ 看见 ”一词。在现代 , “ 看见 ”和“ 见 ”并用 。“ 看见 ”是用两个同义语素构成的合成词 , 但并非并列结构 , 而是述补结构 , “ 见 ”表结果 。 这个词更确定地表示了“ 眼睛感受到 ”的概念意义 , 这比用单纯词“ 见 ”表示要清楚 、 明确得多 。“那么,由此发展开来,”见“又可以通用于其他感官,只要是使用感官收到某种感觉,并对动作的发起者产生了一定影响。都可以扩大使用的范围。但是代表味觉的”尝“不能用”见“我认为是它所表达的感觉难以确定,而且并未对物体有整体的感知。

四、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汉语的词汇量很大,对于刚刚接触汉语的留学生来说,这一点往往是他们难以很好习得的主要原因。但是汉语本身自成体系,汉语词的意义表现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字“单位,我认为在教授汉语词的实践过程之中,应该处理好”字“和”词“的关系。教师应该适当地教学生从”字“的层面上去认知新的词汇。也就是说培养学生从”字“的模糊认知入手,然后准确理解词的具体意义。在这个过程之中,所有对外汉语老师应该有丰富的汉语言文字知识,特别是依据汉语理论可以准确说明的同义词的不同意义。而在课堂实践的过程之中,要会使用归类法,把具有相同语素的词集中进行讲解。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水平。

似乎的意思是篇二
《副词答案》

八年级语文期末复习——虚词

一、副词

副词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行为、动作或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频率、情势、语气等。常用的副词如:很、更、最、非常、都、只、才、就、已经、刚刚、立刻、忽然、渐渐、终于、不、没、大概、简直,等。

副词主要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如课文里的句子:“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里连用了“仿佛”“已经”“满”三个副词,修饰表示判断的动词“是”。“仿佛”表示情势,好像、似乎的意思;“已经”表示完成;“满”表示程度深。这句话,从闻到花的甜味联想到果实累累,用虚写开拓了诱人的丰收美景。如果不用这几个副词,句子变成“树上是桃儿、杏儿、梨儿”,就不符合实际,也没有丰富想象的意味了。

二、介词

介词经常用在名词、代词等的前面,和这些词合起来表示动作、行为、性状的起止、方向、处所、时间、对象、方式、原因、目的、比较等。例如:

(1)从第一组(开始值日)(表起止)(2)往北(走)(表方向)(3)沿着河边(跑步)(表处所)(4)从早到晚(不闲着)(表时间)(5)给病人(送药)(表对象)(6)依照他的样子(做)(表方式)(7)由于着凉(他病倒了)(表原因)(8)为“四个现代化”(而奋斗)(表目的)(9)比前几天(热多了)(表比较)

常用介词及其用法:(顺口溜)

自、从、以、当、为、按照,

由于、对于、为了、到,

和、跟、把、比、在、关于,

除了、同、对、向、往、朝„„

用在名词代词前,

修饰“动”“形”要记牢。

三、连词

注意下边句子里加线的词。

1.这篇散文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

2.欣赏大自然或者读写景抒情的文章,都可以受到美的熏陶。

3.只要反复诵读,就可以把课文背熟。

第1句“和”连接“希望”“力量”,表示并列关系;第2句“或者”连接“欣赏大自然”“读写景抒情的文章”,表示选择关系;第3句“只要”表示条件,和副词“就”配合使用。这些起连接作用的词,叫做连词。常见的连词还有:

(1)并列:和、跟、同、及、与、并、并且、而

(2)递进:并、并且、而且、况且、不但„而且„、不仅„并且„

(3)选择:或、或者、或是、不是„就是„、要么„要么„、是„不是„

(4)转折:但、但是、可是、然而、而、不过、虽然„但是„

(5)假设:如果、假设、假若、倘若、要是、只要、即使、倘使、要不是

(6)条件:只有、除非、无论、不论

(7)因果:因为、所以、因此、以致

四、助词

助词是没有独立性,意义最不实在的虚词。助词可分为三类:

结构助词:的、得等,其中“的”表示两部分之间的修饰关系,“得”表示补充关系。

例如:光辉的历程(“光辉”修饰“历程”) 慢慢地走(“慢慢”限制“走”) 跳得高(“高”补充修饰“跳”)

动态助词:着、了、过,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其中“着”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中;“了”表示已经完成;“过”表示曾经发生过。

例如:他走了(表示他已经离开这里) 他走着(表示正在走)

他来过(表示曾经来这里,现在却不在)

语气助词:的、了、吗、吧、呢、啊、呀,表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都用在句子末尾。

例如:他会的。(表示肯定的语气)

他赢了。(表示确定的语气)

你冷吗?(表示疑问的语气)

你去吧。(表示祈使的语气)

多美啊!(表示感叹的语气)

五、叹词

叹词是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等声音的词。叹词一般都是单用,位置比较灵活,可以在句前,也可以在句中或句末,语句的意思不变。

例如:喂,你听见了没有?(在句前)

你,喂,听见了没有?(在句中)

你听见了没有?喂!(在句末)

六、拟声词

拟声词是摹拟声音的词。如:嘭、哗啦、哐啷、叮噹、轰隆隆等。

一、请写出下列划线词的词性。

1、 副词 )送我,

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副词 )嘱咐茶房,甚是(副词 )仔细。但他终于( 副词 )不( 副词 )放心,怕茶房不(副词 )妥帖;颇( 副词 )踌躇了一会。

2、 介词 )回走

了。过铁道时,他先将(介词 )橘子散放在(介词 )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3、 近几年来,父亲和( 连词 )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

4、 )是巧妙绝伦。

5、 )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6、 连词 简朴而( 连词 )别具匠心。

7、 有一天父亲挑了(助词 )一担水回来,噔噔噔,很轻松地(助词 )跨上三级台阶,到第四级时,他的(助词 )脚抬得( 助词 )很高,仿佛是在跨一道门槛。

8、 助词 ) ( 助词 )女工,说得( 助词 )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

9、 怎么了呢( 助词 ),父亲老了( 助词 )。

10、 ( 叹词 )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11、 阿呀( 叹词 ),骇死我了,骇死我了„„

12、 叹词 ),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

一边的呢?

13、 (拟声词 )

14、 ( 拟声词 )地惨叫了一

声。

二、请在括号中写出下列加点词的词性。

1、 这是一座多么( 副词 )迷人的城市啊( 助词 )!山明水秀,富庶繁华,尽管.....

( 连词 )已是隆冬季节,晴朗的( 助词 )日子里居然还能感受到春天的暖.

意。

2、 西湖的画意在苏轼的笔下得到了( 助词 )最完美最传神的描绘,而( 连词 )..

苏轼的诗情也在西湖的美景中得到了最充分最( 副词 )全面的展示。 .

3、 中秋之夜,满月的( 助词 )清辉普照着( 助词 )大地,将( 介词 )自...

然界的一切都( 副词 )抹上一层柔和的银白色。 .

4、 惊涛拍岸,直上云霄,江畔高耸的( 助词 )青山,此时已( 副词 )完全....

( 副词 )隐没在( 介词 )浪花之中了( 助词 )。 ..

5、 在(介词 )杭州这个人文荟萃之(助词 )地,不仅( 连词 )....

文人名士汇集,湖山之中还隐居着不少有道高僧。苏轼来杭后(助词 ),经常...( 副词 )漫游在名山古刹。

6、 繁华富丽的南国都市和( 连词 )江南特有的风情,为文人词的产生提供了( 助词 )..

天然的范本。

7、 月色满湖,微风轻动,万物皆( 副词 )已( 副词 )沉睡,没有喧哗,也(连词 )...

没有争斗,倚舷而立,诗人体会着( 助词 )心灵与( 连词 )自然冥合无..

间的快乐,但是( 连词 ),在( 介词 )这匆匆劳碌的忧患人生,这样清...

幽的美景又能欣赏多久呢( 助词 )? .

8、 分藏于(介词 )大陆和( 连词 )台湾的元代名画《富春山居图》首..

次在台湾“合璧”展出。这幅画作因为年代久远,所以( 连词 )墨迹已有些( 副词 )....

暗淡,但是丝毫掩盖不住它内在的一种神韵。 ..

9、 有倘.些.( 副词)懊悔不.(副词 )通琴瑟之声。.若.(连词 )处在这仅.

( 副词 )闻天籁之音的夜,握一枝深色的洞箫,吹出一曲曲摄人心魄的曲调,定会是世间极致的浪漫。

10、我不.(副词 )知道古人独坐听雨轩,欣赏空灵飘逸的雨丝的漫天气舞,品茗聆听雨声,是何种境界。偶.尔.(副词 )面对时间缓缓流逝,嗅碧绿的茶叶飘散的香味,便开始羡慕古人听雨的宁静和(连词 )超凡脱俗的清气,也.( 连词 )如香茗化开的心泉。

似乎的意思是篇三
《屌丝是啥意思?》

屌丝是啥意思?屌丝  是“苦B青年”的自称。百度李毅吧吧友本着自嘲的精神,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自称,虽是自称,亦可用于称呼别人。屌丝二字蕴含着无奈与自嘲的意味。后发扬光大,在百度贴吧中运用甚广。通俗点说就是指男子没身高,没财富,没相貌。。屌丝由来  表面上屌丝一词起源于百度雷霆三巨头吧对李毅的球迷的恶搞称谓。概述 屌丝一词源于百度李毅贴吧,如今网络上无比流行的一个名词,虽然具有自嘲和讽刺的成分,但它代表了目前社会的一大群体。定义中的屌丝们普遍身份卑微、生活平庸、未来渺茫、感情空虚,不被社会认可。他也渴望得到社会的高度认可,但又不知道怎么去做,生活没有目标、缺乏热情,不满于无聊的生活,经常被人嘲笑为猥琐与龌蹉。但又不知道该做点什么,于是他们只能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中寻找点自信。谁为屌丝  百度李毅吧吧友本着自嘲的精神,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自称。虽是自称,亦可用于称呼别人。屌丝二字蕴含着无奈与自嘲的意味。后发扬广大,在百度贴吧中运用甚广。 屌丝何来  表面上屌丝一词起源于百度雷霆三巨头吧对李毅的球迷无用心的恶搞称谓。但广大毅丝接受了这个称呼并发扬光大,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屌丝一面。屌丝的特征成长  出生不好,屌丝一般都是农村家庭或城市底层小市民家庭出身,有的十二载寒窗考上大学,攻读工科专业,等真正工作后却发现没有获得理想的效果,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很是得不偿失;有的初中辍学,进城务工,或成了发廊师傅,或成了网吧网管,在城市的繁华之中分得一杯苦羹;或是无业游民,但是自己一般不愿承认,网上经常以自由职业者自居。 爱情  屌丝的感情世界是一片空白的,犹如荒凉的戈壁。他们并不是没有心仪的姑娘,但自卑的屌丝是没有勇气去努力追求的,甚至没有勇气去靠近!在他们高贵的精神世界里,爱情永远是神圣,纯洁的。所以在他们心爱的姑娘面前,屌丝们通常会自惭形秽,认为自己配不上人家,永远只敢在角落里满怀深情的注视她的背影。但当心仪的姑娘和别人牵手时,屌丝们又会感到无比失落和悔恨,恨世道的不公正,也恨自己的不争气。但他们又没有勇气去面对这一切,于是,屌丝们将内心的失落转化成对世界的愤怒,屌丝埋怨,咒骂着。在网络上发泄着他们的不满。   总之,屌丝们的感情是非常丰富的,但屌丝们在爱情里的表现,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懦夫。 工作  屌丝们通常做着比较苦和累的工作。相对而言,社会的疾速发展过程中确实出现了

较多的不公正因素,使得屌丝们“被失去”了许多本该属于他们的能改变命运的机会。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屌丝们从事着最低贱的工作,拿着最微薄的薪水,毫无社会地位。他们连草根都不是,而是草根底下的烂泥。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社会的不公正,屌丝们从小缺乏良好的教育,也无缘更多优良的社会资源和机遇,即便遇上改变命运的机会,也不一定能把握住。因为资质太差了。不过屌丝们并不这么认为,他们只觉得社会太过不公正,没意识到自身的缺陷。 未来  屌丝们的未来是没有什么希望的,因为他们总是给自己定一些过高的目标,却没有跨越障碍的勇气或者能力,若是有屌丝在你面前畅谈他的人生规划或者谈笑风生说些房子车子的问题,那么,毫无疑问,他在意淫。 健康  屌丝都是蓬头垢面的,双眼无光,形容枯黄,恍若就死之人,俨然行尸走肉。屌丝灵魂负重,怎么会有健康的身体。他们纵欲、他们操心、他们熬夜,屌丝的身体像是一台台老旧的机器,走起来磕磕碰碰,晃荡晃荡都是声音,耗油耗电却没有功率。 性格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屌丝的性格有许多硬伤:他们缺乏行动力,敢想却不敢做;他们虚荣又故作清高;害羞却又自作多情;他们自卑自贱却又自以为是;他们是典型的懦夫。他们是善良的,但对别人的成功缺乏正确的认识,对别人的批评和意见也没有冷静而正确的理解。渴望成功,却没有勇气克服困难去努力,更多时候,他们选择沉默,但是,也许哪一天,受够了的他们会在沉默中爆发也未可知。   总之,他们的性格充满了矛盾,有如人格分裂,他们仿佛是在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这也决定了他们在社会上无法获得自己想要的成功。当然,这不是他们自己的错,而是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忽略了他们的存在。   值得玩味的是:长期的忍耐也铸就了屌丝坚韧的性格,偶尔也能在屌丝身上看到不屈不挠的一面。 情操  由于性格的懦弱,意志的不坚定,判断力的缺失,使得他们极易受到蛊惑。加上表达的不畅,使得网络上的他们表现出只有性、谎言、逆反的诉求。但思维的惰性决定了他们不愿正视并改正自己的缺点,而是一味的逃避。他们只看得到自己已经失去的,却没有把握还拥有的。在埋怨,咒骂声中堕落,自暴自弃,最终只收获了悔恨和泪水。时代的悲剧  总之,屌丝就是这么一类人,他们身份卑微、生活平庸、未来渺茫、感情空虚,不被社会认同。他们也渴望获得社会的高度认可,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去做,生活没有目标,缺乏热情,不满于无聊的生活但又不知道该做点什么。   屌

丝广泛的存在于我们的周围,长期的物质贫乏造成了精神的贫乏,他们是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所催生的产物,但这绝对不是他们自己的错,也不是这个社会的错,因为一个时代要进步,就要付出代价,屌丝就是社会进步的牺牲品,他们是新时代的阿Q。众说纷纭评价凤凰网的评论认为屌丝貌似阿Q但并不意淫。屌丝族群和屌丝文化深深反映了时代背景,贫富差距拉大,“小人物”获取成功得付出比别人更多更大的艰辛;同时也是争夺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话语权的一种表达方式,而且又没有触及中国大陆法律的底线,他们选择了一种温凉性的表述。中山大学亚太研究院教授朱崇科认为:“‘吊丝’的传播具有庶民叙事的特征,由下而上地对主流话语、价值观进行反抗。自称‘吊丝’让很多人找到自我解嘲和宣泄压力的途径,这也是它传播之快的原因。”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柯倩婷把这个网络亚文化现象概括为“一场语言的狂欢”,“吊丝”的狂欢背后有明显的失落情绪,“婚恋中的现实压力,加剧了这个群体的焦虑情绪。”金羊网评论说:“‘屌丝’这个词的诞生,并不只是‘集体焦虑’,而是社会价值观开始崩塌、人伦底线逐渐烂陷的标志。倘若还将嘲笑‘屌丝’、追捧‘高富帅’当作网络狂欢的乐趣,那么,这个社会的灵魂确实应该被狠狠、彻底地改革一下了。” 直观解释屌丝,又称为吊丝,是形象化称谓,可指提线木偶,因为木偶总被丝线吊着,所以它的俗称就叫吊丝。由于木偶造型精小,模样滑稽,是很多女生喜欢玩弄的玩具。很多人自称吊丝,其实在暗喻自己命运不能自控,人生受人摆布的无奈处境。  吊丝又是一道菜的制作秘方,因材料低廉,需腌制后在家宅高处吊起风干而得名,与鱼香肉丝不同,吊丝口味重,菜色深,所以经常用于形容于一个出身草根,长期宅腐,口味偏重,好色咸湿,可以随便拉出去吊死切丝的人!  后有“吊丝逆袭“的说法是指将吊丝回锅爆炒,加以调料,继而色香味俱全,菜价翻倍~甚至逆袭后的吊丝营养价值常常超越满汉全席里的“高富帅”一菜。但制作“吊丝逆袭”甚为不易,不小心就会因用力过猛而烧坏锅底,所以锅底若是“不太厚”,则需要多加小心别人看屌丝  1.性格内向,不善言辞。   2.内心善良,但对自身和世界缺乏正确的认知。   3.没有爱情,只能一边悔恨一边幻想,挊着过日子。   4.工作比较苦累,充满怨气。   5.他们有梦想,但不愿去努力实现。   6.他们有尊严,但一点都不自尊,总渴望别人施舍。 7.他们有梦想,但从来不去实践。屌丝看自

己  1.穷丑矮挫胖笨撸。   2.给人跪舔,叫人爷爷,奴才命。   3.女神的备胎,甚至连备胎都不是。   4.被人打了只能装死,想不开就去死。   5.永无翻身之日。   屌丝们似乎在宣称,反正我就是这么副屌样,再怎么差都无所谓了。

似乎的意思是篇四
《绿茶婊是什么意思》

绿茶婊是什么意思

绿茶婊界说

绿茶婊——GREEN TEA BITCH。“绿茶婊”由“绿茶”和“婊子”两个词组合而成。“绿茶”在这里解释为新鲜、纯。“婊”通常用于降低和谩骂性格放纵、行动举动不忌惮品德束缚的女人。对绿茶婊盛行的界说是:特指那些装纯的婊子,总是长发飘飘、清汤寡面、形似素面朝天但暗地里化了妆,特质是装出人畜无害、心碎了无痕、年月静好的多病多灾容貌,其实野心比谁都大。谁终身没见过几个,妇人遇到这种舌头捋不直的很想用燃着的烟头摁灭在她丫们的脑门上。各种发型都能够呈现,发色不定,齐刘海或许平分,妆容通常用BB霜、修容粉、细眼线,浅褐色眼影,看起来素面朝天,喜爱逛夜场,男性兄弟十分多,说话声响细小,对异性十分灵敏,很文艺,为了自个的利益和野心(通常是步入豪门或许娱乐圈上位),啥事都能干出来,事后又装作彻底不晓得而悄然脱离,大多呈现在嫩模,艺人,白领阶层。

网友收拾的绿茶婊特征

 1.绿茶婊若是短发通常都是齐刘海,或许长直发平分。 2.肌肤通常对比白,长相通常介于3-5分之间,不会太美的惊人,可是通常也不丑。多会装扮。

 3.喜爱瞪大了双眼,无辜的看着任何人(尤其是男人)。 骏卡充值Q币

 4.喜爱复古风或许文艺范。总说自个看过多少影片读过多少书,觉得自个长得像王祖贤,心里是安妮宝物,境遇是张爱玲。

 5.若是你身边有一个女人,每次看见你都会对你惊呼,你怎样这么美啊你又瘦了,然后还会面带惋惜的诉苦,我又胖了啊,绿茶婊无疑。

 6.总是当着其他男生的面说追你的人可多了。当心,绿茶婊要现身了。

 7.男生兄弟格外多,喜爱和男人搞一夜情,女人兄弟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替换一批。

 8.翻翻她的微博豆瓣我说微信兄弟圈,会发现她白日的动态都很正常,一到深夜,就开始发相似于我好悲伤啊,我做错了啥啊,我是不是很失利啊之类的东西,祝贺你,绿茶婊。

 9.若是有局,这个局的男性≥2的时分,她通常都会留到最终。 10.你遽然发现,你男兄弟或许含糊目标不晓得啥时分微博豆瓣微信QQ都加了她老友,并且你彻底不晓得她们啥时分有的交集,并且互动的很频频。没跑了,绿茶婊.

 11.若是绿茶婊看见你和男兄弟吵架了,她通常说的都是,诶,xx这自个即是这样的,你又不是不晓得啊。对,全世界只要绿茶婊才晓得你男兄弟是啥样的人!

 12.吃饭的时分总是吃两口就拍拍肚皮说好饱啊,我怎样这么能吃啊。

骏卡充值Q币

 13.绿茶婊的口头禅相似于,我怎样这么笨啊,原来是这样我怎样没想到啊,我是真的不明白啊。

 14.格外喜爱漫步。 15.若是有个女人和你真的也就那么回事,可是她仍是在你男兄弟面前着重她和你是最佳的兄弟,必定要对你好对你担任如此,这即是绿茶婊独爱干的事儿。

 16.喜爱用你也看这个书啊、你也听他的歌啊、我也爱死这个影片了做开场白。

 17.喝酒的时分历来不会喝许多,可是醉的比谁都快。 18.在男人身边的时分总是生机四射,若是是纯女人局,通常暮气沉沉。

 19.她在爆出让你心碎的话之后,绝逼以手捂嘴,说,我说话怎样不经过大脑呢!!!

 20.若是有个女人对你说,我真的不想损伤你,哈哈哈,绿茶婊即是她了!

 21.饭局上,必定坐在男性的周围。酒过三巡,必定有男人的手搭在她膀子了,可是记住,她必定是一副年月静好的二逼姿态,似乎这一切,都天然的要死。

 22.说话声响总是小小的弱弱的哦。 23.她必定很会化装,可是你身边的男生都说她总是素颜。 24.绿茶婊的终极绝杀:通常不给操!

骏卡充值Q币

 25.肯定的喜爱装纯,喜爱在他人背面搬弄是非,说话喜爱装肥皂剧的女主角的口气,在言语最终加“了啦”“哎呦”的降腔调,绿茶婊无疑。

 26.喜爱在他人面前夸耀自个的大方,自个家多有钱(格外是女中学生,喜爱拿自个的压岁钱花,然后通知他人这只是她爸妈给她的零用钱),当你细心去研讨的时分发现这一切都是假的,绿茶婊无疑。

 27.喜爱挑起他人的悲伤处,然后你生气说她时,她就喜爱说又没联系,我又不是成心的,我立刻删掉啦之类的,然后又不付诸行动,外表和你好好的,背面却在偷笑,肯定的绿茶婊。

 28.喜爱装,即是传说中的装叉,你懂得。 29.格外喜爱穿大领针织衫,格外是米色的(只是说绿茶婊有这种习气,不是指所有人),喜爱装出小新鲜的感受,虽然有24条的习气,可是私生活却很乱。

 30.除了要钱仍是要钱,厌恶的要命。 31.通常喜爱在他人面前隐忍,伪装仁慈,到了背面就死命说人家坏话,搬弄是非。

 32.格外喜爱在微信和微博张狂上载自个的相片。 33.自个签名总是很忧伤,头像多为PS后或许非主流的图像。 网友对绿茶婊的评估

绿茶婊走红网络有许多实际的布景,社会信赖系统的不健全,网络的浮躁,水军以及背面策划人员的煽风点火造就了这个词。跟着网骏卡充值Q币

络传达的不断深入,绿茶婊从单纯的描绘行动不检点的女人现已晋级为具有某一特性群众女人。它同”屌丝男“,”高富帅“等称谓

没有任何不一样。只是差异的是网络给一小部分集体扣的一个帽子。而在帽子背面有喜怒哀乐,也有人情冷暖。

骏卡充值Q币

似乎的意思是篇五
《为什么英文文章全都看懂了,可是题目就是做不对呢?》

为什么英文文章全都看懂了,可是题目就是做不对呢?

"You do not really understand something unless you can explain it to your grandmother" ---Albert Einstein

如果你无法将某件事情解释得让你外婆能听懂的话,那就是你并没有真正理解它。 ------爱因斯坦

不少同学跟我反映:“我觉得文章我都读懂了,就是做不对题目,怎么办?”或者是“我句子的意思看明白了,就是翻译下不了笔。”等等这样的情况。

我给他们的答复基本如下:你其实并没有看懂文章,你只是把你认识的部分单词在脑海里进行了拼凑和剪辑,得出一个似乎说得过去的意思,然后用这个“创作”出来的含义去做命题人按照作者思路出具的题目,相当于你看了另一篇模棱两可的文章来做你手上的阅读理解题目,那么题目怎么会做对呢?更为恐怖的是在对答案看中文译文时,你仍然会有非常大的错觉,似乎我理解的意思虽然不至跟译文完全相同,但是好像还是跟译文差不多的。其实还是因为你在脑海中做了“趋利避害”的选择,你把理解的局部单词意思做了最大化的处理,而对于某些细节仍然没有注意,然后大肆责怪命题老师出具的题目太过刁钻。

李笑来老师写的《人人都能用英语》一文中,笑来老师也给出了跟我想法相同的答案,现摘录如下:

“高中毕业之后,就不用再参加语文考试了。于是,很多人开始误以为自己的语言文字能力已经足够好了——殊不知那只不过是不再参加考试所以缺点不会被暴露而已。到了大学,很多人是不再参加语文考试了,可是必须参加英语考试(还是语文,只不过是外语语文),于是就开始遇到让他们极度恼火的尴尬:

为什么这文章全都看懂了,可是题目就是做不对呢?!

我教了许多年的 TOEFL 阅读。刚开始的时候也很奇怪,这些学生怎么可能在看懂文章的前提下做错这么直观的题目呢?我大约花费了两三年时间才彻底弄清楚所谓的“读懂了”其实 只不过是这些做错题目的考生的幻觉而已。

这种幻觉是如何产生的呢?我翻阅了很多英语领域之外的文献,最终在心理学文献里找到了答案。

原来,人类的大脑有一种特殊且有强大的功能,叫做“模式识别”( Pattern Recognization)。比如,我们可以在一张很多人的合影中迅速识别出某个特定的人,即便照片上的那个人可能与现在看起来很不一样(比如比现在年轻 20 岁),这样的时候,我们运用的就是模式识别能力。

人类太依赖这种能力了,乃至于模式识别还有一种模糊处理的变体,叫做“模式拼接”。 当

我们在处理零散信息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将它们按照某种之前曾经遇到过的模式拼接起来——并且还总是以一种我们自以为有意义的模式。

有些时候,我们会下意识地使用这种功能。比如,你躺在床上,盯着天花板发呆。过一会儿,大脑的模式识别功能就开始自动启动了:天花板上原本毫无关联、毫无意义的几个斑点、纹理开始变得“有意义”起来,比如,你好像看到了一张人脸,或者别的图案什么的„„

上面一张照片,是美国 2001 年 911 恐怖袭击事件发生时现场拍摄的一张照片,后来在互联网上广泛流传。人们在双塔大厦被撞之后的漫天烟雾中看到了一张“栩栩如生”的撒旦面孔。

问题在于,如果一个人在此之前从来没有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见到过撒旦面孔的话,那烟雾的形状再怎么像撒旦或者完全与撒旦一模一样(假设撒旦真的存在的话),此人也无论如何不可能认出来——因为他之前根本就没见过撒旦么!

合理的解释是,人们在此之前在很多地方都见过撒旦的面孔——戏剧、电影、动漫、插画等等,所以在看到原本毫无意义的烟雾形状之时,迅速调用了大脑中曾经存储过得“模式”( Pattern) ,而后用来“理解”当时所看到的东西—于是,他们“看”到了并不存在的撒 旦面孔。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那么多做错题目(实际上那些题目非常直观,只要真的读懂了文章,那题目不可能做错)的学生坚信自己读懂了文章。他们实际上根本没有读懂,他们只能读懂文章中的某些部分,而另外一些部分他们读不懂。然而,那些读懂了的部分就好像是天花板上原本无意义的斑点一样,在这些学生不知不觉启动自己的“模式拼接”能力之后,变成了貌似有意义的模式——其实是在调用这些学生过往曾经存储过的某些模式;而这些模式实际上他们正在阅读的文章的真实内容无关,甚至干脆相左。于是,他们“觉得看懂了文章”,实际上看到的却是“另外一个鬼才知道是什么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做对题目?!”

笑来老师通过心理学的角度令人信服地解释了这种现象,我自己当时刚开始准备考研的时候,也经常用这种方式来做阅读。我曾经每天做10篇甚至10篇以上左右的模拟题,但是发现我的正确率总是没有一个规律性的上升,基本有的时候还是全错,对答案的时候发现其实有时候连题干都没有看懂,就这样对完答案了事,只留下了对下一篇文章的期待。如同一个绝望的赌徒,拿着宝贵的时间作为下一轮的赌注,输光以后红着眼,自己跟自己打着“天道酬勤”的鸡血,继续下一轮注定失败的赌局,而从来没有真正思考自己面临的对手到底是什么来路,从来没有真正仔细研究过对手,没有反问自己到底输在哪里?为什么会输?这样的赌局怎么也不会赢啊。

为了印证这种思维模式的真实性和破坏性,我曾经做过几次测试,都是考研真题,一人四级没有过,只看阅读理解的中文译文,选项也是中文,全中文的环境下所有阅读理解只错了一个;另一人四级水平,限定的时间也比较宽松,而且是开卷考试,可以查词典,但是发现基本上每篇还是要错1-2个以上,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差别会这么明显?

我当时的想法是:肯定是学生还是启动了自己的惯性拼接思维,在按自己的思路走,因为即使知道每个单词的具体意思,但是这些单词放在一起以后就无法按照英语语法思维理解句子的意思,而是用这些单词的中文意思作拼凑,然后就开始做题。为了印证自己的判断,我要求一个现在跟我学英语的学生做了一个小试验(此君今年已考上某985和211院校,英语一54分),不限时,让他查了concertgoer和substitute这两个单词的意思,下面是他的思路和翻译文字。

Devoted concertgoers who reply that recordings are no substitute for live performance are missing the point.(2011 考研 英语一 阅读 part1)

1.忠诚于听音乐会的人正在失去这种观点。

2.这些人反击说唱片代替现场表演。

合并得出最终译文:

忠诚于听音乐会的人反击说唱片代替现场表演的观点正在消失。

正确译文:那些回答说:“录音无法取代现场演奏”的音乐会忠实听众没有真正抓住核心问题(摘自黄皮书)。

大家看问题出在了哪里,第1步和第2步其实勉勉强强,但是至少大方向不会错,但是到了第3步,居然发现跟正确的译文完全不一致,甚至意思似乎刚好相反。

问题出在了哪里?我拿着这个译文问了他,他说:“不会码呗”。

也就是说在将两句句子合并时,他把修饰“反击说唱片代替现场表演”这个定语从句的所修饰的对象从“忠诚于听音乐会的人”强行与主语一起居然做成了“point”的定语。诚然,missing the point如果没有见过的话,确实不怎么好理解,但是问题是第1句已经把主干意思基本理解出来了,但是在合并的时候,他仍然启动了“自由拼接”功能,而无视各种成分的有序归属。强行对其他词的修饰成分进行直接,拼接成自己相对觉得相对比较舒服和满意的形状。

原文中的主干是:Devoted concertgoers are missing the point. 剩下的部分who reply that recordings are no substitute for live performance是一个定语从句中嵌套了一个简单的宾语从句,如果稍微知道一点点的语法知识:

定语一定是来修饰某个名词的,不论是前置定语还是后置定语还是定语从句,定语存在的价值就是修饰某个特定的先行词,这个先行词只能是名词或者代词。

其实任何人都可以看出这个who肯定是修饰前面的concertgoers,而且他自己也已经翻译出来了,但是在拼装的时候,他把定语从句中的先行词“concertgoers”悄然地换成了“the point”,定语从句眨眼间就成为了“the point”的定语或者是同位语。很显然他受到了“the point”的干扰,认为这个“这个观点”必有所代指,但是他没有掌握这个定语从句其实已经不可能是跟“the point”走了,它已经跟“concertgoers”结婚了,再怎么也不能先打它的主意。

同时后面他又说,虽然自己找出了主干,但是在阅读的时候,Devoted concertgoers who reply

thatrecordings are no substitute for live performance are missing the point.他把红色标记的文字连着念了过去,而无视主干的存在,把红色部分内容强行代替主语“concertgoers”,把本来毫无直接联系的内容联系在了一起,也就是说他把定语从句中的内容没有进行结构上的分析,按照感觉作了理解,recordings are no substitute for live performance @ are missing the point.稍微有点句法规则的同学应该都知道其实两个部分根本不能直接联系在一起,@之前的部分属于前面的从句,@后面的部分属于句子的主干句谓语部分,但是读着读着,recordings似乎也可以跟后面的missing the point连上来了,然后索性带着recordings后面的一起做了“point”的同位语。

因为你是不可能写出这样的句子吧:

You are my friend are handsome are nice.

为什么不能这么写,请参见本人文章《不掌握这些句法规则,学英语等于乱弹琴》 问题的初步解决方案

㈠ 找出句子主干

为什么要找句子主干,因为英文是“形意双合”的语言,句子形式上的主干要表达该句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也就是说,找出了句子的主干,这句话你基本上看懂了80%,句子中的其它修饰语都围绕主干中的成分展开。至于什么是句子的主干,大家可以看看本人文章《不掌握这些句法规则,学英语等于乱弹琴》。

英语有着中文完全不同的写作规律,有时候甚至是非常死板,如

1、英文的主干一般只有一个谓语动词,要出现其它谓语动词,必须要动用从句形成主从复合句,或者动用连词形成并列句。

2、并列连词连接的结构如同中文的对联一样,不但形式要对称和工整,连意思也要基本相近,光是这点就能解决不少生词难题。

3、所有分词、不定式、动名词都是由相关的从句简化而来。

4、形容词和定语永远修饰某一个特定的名词和代词,介词基本上都和名词在一起,副词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副词。

等等还有一些看似简单的规则,虽然表面上大家都知道,但是这些简单规则只要运用熟练,很多所谓的长难句都可以迎刃而解,具体看参看本人发布的其它文章。

㈡ 通过主干把握作者的态度观点

上句中即使你不认识主语concertgoers以及从句中的substitute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是通过关系代词who肯定能知道这个先行词肯定是人,于是至少可以得出作者对于“主语concertgoers”这些人是持否定态度的,因为后面的missing明显是一个消极意义的词汇。 通过仅有的信息判断作者的好恶是阅读理解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技能。

㈢ 通过后面的文字补充理解首句内容

从上面的角度出发,至少不会发生意识形态方面的错误,这句是首句,后面作者肯定还会展开,通过简单的逻辑思维,你仍然可以通过后面的文字对本句进行补充理解,还原生词的本来面目,我们平常在阅读时就要做类似的猜词训练,在查词典和看答案之前,先认真猜猜生词的词义是阅读的必备技能,但是很可惜,绝大多数人看见一个稍微不认识的词手心就开始出冷汗,心情跌入到谷底,而不是冷静地进行分析。在一般情况下,你永远不要期望你在阅读过程中会认识所有的词,因为即使你知道某些单词的某一个意思,在语境中它完全是另外一个意思,而这个方面正是考研英语的重点考查内容。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

该部分由A、B、C三节组成,考查考生理解书面英语的能力,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A节(20小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主旨要义、具体信息、概念性含义,进行有关的判断、推理和引申,根据上下文推测生词的词义等能力。要求考生根据所提供的4篇(总长度约为1600词)文章的内容,从每题所给出的4个选项中选出最佳答案。”

--摘自《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英语(一)、英语(二)考试分析》,教育部考试中心 总结

考研英语尤其是英语一是公认的难度较大的考试,你不要期望阅读理解中的所有词汇你都认识,即使是你认识的词汇,极有可能也是熟词僻意,如何根据大部分的单词信息,掌握英文的语法框架和写作规律,大部分问题通过简单的逻辑推理都能迎刃而解。

也就是说,在考研这场赌局中,命题老师发到每个人手上的肯定是一副相对比较滥的牌,如何利用各种方法打好手上仅有的烂牌,你就是胜者。

似乎的意思是篇六
《共情是什么》

共情(empathy),也称为神入、同理心,共情又译作同感、同理心、投情等。 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所阐述的概念,却越来越出现在现代精神分析学者的著作中。不管是人性观还是心理失调的理论及治疗方法似乎都极为对立的两个理论流派,却在对共情的理解和应用上,逐步趋于一致。共情似乎为现代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的融合搭起了一所桥梁。

目录1概念

2分类

3重要性

4障碍

5注意问题

6方法

7共情限度

8评价

1概念编辑此词有多种中文译法,比如共情、投情、神入、同感心、同理心、通情达理、设身处地等等。人本主义心理咨询家认为是影响咨询进程和效果的最关键的咨询特质。按照罗杰斯的观点,共情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它包括三方面的含义:

①、咨询师借助求助者的言行,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思维;

②、咨询师借助于知识和经验,把握求助者的体验与他的经历和人格之间的联系,更好地理解问题的实质;

③、咨询师运用咨询技巧,把自己的共情传达给对方,以影响对方并取得反馈。 补充一点,共情需要理性,而不能代替当事人做感性判断。举例来说,不能出于对于理解犯罪人的用意,而产生边际情绪,那是十分不理智的。“共情”不代表乱用同情心,那只是为了帮助他人导入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进而获得高PCA。

2分类编辑关于共情(EMPATHY),指的是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罗 共情

杰斯认为良好的咨询与治疗关系本身就具有治疗的功能,而共情是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三个充分必要条件之一。在与他人交流时,能进入到对方的精神境界,感受到对方的内心世界,能将心比心地对方,体验对方的感受,并对对方的感情作出恰当的反应。

共情通常是在人与人交往中发生的一种积极的感觉能力。共情又分为广义的共情和狭义的共情,广义的共情是指所有人际场合中产生的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能力,如公共场合是指从临床心理学中发展一种特殊的理解能力,广义的是以狭义的为基础的,因此,此外重点介绍的是狭义的共情能力。即指在人与人交流中表现出的对他人设身处地理解的能力。

对于共情,许多学者有着精辟的阐述。Mayeroff(1971)认为,共情就是“关怀一个人,必须能够了解他及他的世界,就好像我就是他,我必须能够好像用他的眼看他的世界及他自己一样,而不能把他看成物品一样从外面去审核、观察,必须能与他同在他的世界里,并进入他的世界,从内部去体认他的生活方式,及他的目标与方向。

罗杰斯 Rogers 对共情的解释是“咨询员能够正确地了解当事人内在的主观世界,并且能将有意义的讯息传达给当事人。明了或察觉到当事人蕴涵着的个人意义的世界,就好像是你自己的世界,但是没有丧失这‘好像’的特质。”

EGAN将共情分为初级两个水平,即初级共情和高级共情。初级共情跟上面的定义基本一致。高级共情包括表明自己的态度,影响来访者等。

近些年来,最新的观念强调,共情远远不只是一个单一的概念或技能。

3重要性编辑1、咨询师能设身处地地理解求助者,从而更准确地把握材料。

2、求助者会感到自己被理解、悦纳,从而会感到愉快、满足,这对咨询关系会有积极的影

响。

3、促进了求助者的自我表达、自我探索,从而达到更多的自我了解和咨询双方更深入的交流。

4、对于那些迫切需要获得理解、关怀和情感倾诉的求助者,有更明显的咨询效果。

4障碍编辑1、求助者感到失望:认为咨询师对自己不理解、不关心,因而会感到失望,减少甚至停止自我表达。

2、求助者觉得受到伤害:由于咨询师没有进入求助者的参照框架,而过多她立足于自己,因而他就很难真正理解求助者的问题,有时会表现出不耐烦、反感甚至批评,这会使求助者觉得受到伤害。

3、影响求助者自我探索:自我探索是求助者成长、进步的必要步骤,但如果缺乏共情,咨询师往往对求助者的自我探索不加注意,影响求助者的自我了解。

4、影响咨询师对求助者的反应:由于缺乏共情,咨询师就不能真正了解求助者的问题与需要,因而做出的反应也常常缺乏针对性。

5注意问题编辑正确理解和使用共情应注意的几点:

1. 咨询师应走出自己的参照框架(角度)而进入求助者的参照框架(角度)

2.咨询师必要时要验证自己是否做到共情

3.表达共情要因人而异

4.表达共情要善于使用躯体语言

5.表达共情要善于把握角色

6.表达共情应考虑到求助者的特点和文化背景

7.不必有相似的经历感受,而是能设身处地地理解

8.表达共情应把握时机,共情应适度

表达共情需要理解和掌握的几点:

第一,咨询师视角需要转变,务必要从求助者的角度而不是自己的角度看待求助者及其存在的问题。

第二,共情的基础不是有与求助者相似的经历和感受,而是要设身处地地理解求助者及其问题。

第三,表达共情不能一视同仁,而是因人、因事而异,视情而定。

第四,表达共情应把握时机,共情应该适度,才能恰到好处。

第五,表达共情要善于实现咨询师一求助者之间的角色转换。

第六,表达共情还应善于使用躯体语言,注重姿势、目光、 声音、语调等表达。 第七,表达共情应考虑求助者性别、年龄、文化习俗等特征。

第八,咨询师应不断验证是否共情,得到反馈后要及时修正。

6方法编辑1. 学会换位思考 共情&amp

指能从对方角度为对方的行为寻找合理性,以最大限度地理解对方。

2、学会倾听

倾听指能全身心地聆听对方的表达。倾听不仅指听取其口语表达的内容,还包括观察非语言的行为,如动作、表情、声音语音语调(音量的大小、语音的高低、音速的快慢、是否口吃等)。不仅如此还需要有适当的反应,表示听了并且听懂了。

会倾听的要求:全神贯注,不打断对方讲话,不做价值判断,努力体验对方的感受,及时给予语言和非语言反馈。

3. 表达尊重

尊重包括:

(1) 尊重对方的个性及能力而不是凭自己的感情用事。

(2) 接纳对方的信念和所做出的选择或决定,而不是评论或试图替其做决定。

(3) 善意理解对方的观点及行为,而不是简单采取排斥的态度。

(4) 以尊重并且恭敬的态度表达自己与对方不同的观点。

(5) 不做价值判断,尊重对方的选择。

7共情限度编辑在中国大陆的心理咨工作中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即心理咨询师在咨询中的“共情”(empathy)。其实,这是一个翻译的错误。在心理咨询中,empathy应该翻译为“ 共情训练

同理心”。即站在对方立场思考的一种方式。

且不说这个词汇在翻译上是否妥当,单就一个“情”字就足以使心理咨询师不好把握。咨询师与求助者间,必须沟通,但这种沟通是单纯的情的沟通,还是理的沟通,或者二者兼有呢?其尺度又如何把握呢?对待这类问题,如果没有科学的度,“共情”的确有不好的后效。在临床上,特别是异性间建立咨询关系后,情的过度沟通会使咨询关系中产生不应有的内容,从而破坏正常的咨询关系。所以正常咨询关系的主干应当是理,而不是情。情必须在理的限制下才能发挥积极作用。“共情”,只要能达到设身处地去理解求助者的不良情绪和情感就可以了。咨询过程中所剩下的只能是达理。 (美. 邓明昱)

8评价编辑能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烦恼,懂得利他也有助于我们与他人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很多时候,共情使我们与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相处时懂得留有余地,尽可能从对方的角度去想问题,而这样做,往往就是给自己留了余地。

一个具有共情的人在看到别人受伤害时,会有心痛的感觉,这不仅会阻止他产生伤害别人的动机,而且会使人及时控制住自己,使事态不至向更糟的方向发展。从这个角度看,共情是一个社会能够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所以,共情能力,不仅有助于个人的持续发展,也有助于社会的持续和谐发展。

相关文献

共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及其提升策略-科教文汇-2013年 第2期 (2)

试析幼儿助人行为的培养策略-教育导刊:下半月-2013年 第1期 (3)

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中国成年人人际健康素质量表的编制-心理与行为研究-2013年 第1期 (8)

似乎的意思是篇七
《由“道渴而死”的“而”字引发的思考》

由“道渴而死”的“而”字引发的思考

【摘要】虚词在文言文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在用法上相较实词更加灵活,使用频率也比实词高许多,准确掌握文言文中虚词的用法,对于学生的文言文学习与语文水平的提高大有裨益。但是文言虚词并不太容易被学生掌握,主要原因就是其使用的灵活度太高,文章通过对使用频率极高的“而”字用法的思考,对如何界定和掌握虚词的含义进行探讨。

【关键词】文言文;虚词;界定虚词含义

Abstract:Function word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lassicalarticles, it is more flexible than notional in usage, frequency of use is much higher than the content words, function words accurately grasp the classical Chinese usage, for students with learning classical Chinese language proficiency improved greatly. But the classical function words are not easily mastered by the students, the main reason is the high flexibility of its use, the paper based on theusage of "and" which has very high frequency of use of the classical words, discussing on how to define and control the meaning offunction words.

Key words:Yan Wen; empty words; defined function word meaning

1“道渴而死”中“而”的困惑

笔者在研读《夸父逐日》这篇短文时,心生疑惑,即“道渴而死”中“而”字在不同的教辅书上出现了不同的解释,那么这个字究竟该作何解呢?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材中对于“道渴而死”的解释是“在半路上因口渴而死”;而在《教师教学用书》上其又被翻译成“半路上渴死了”;这两本权威书目的翻译看上去似乎意思一致,但是仔细考量就会发现,二者存在着明显差异。学生使用率高达百分之八十的教辅资料书《教材全解》上对它的解释是表顺承;学生使用的在四川省范围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练习册《文科爱好者》对“而”字给出的标准答案是表修饰;一些试卷中对于“道渴而死”的“而”字的解释是表因果。对于这三种答案,笔者感到很迷惑,因为这三种解释似乎都有其合理的一面,然而三种答案显然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这无疑增加了学生的理解难度。

2如何掌握文言虚词的意义 如何分辨出虚词最精准的含义,首先要知晓它所有的主要用法。依旧是拿“而”字来说,“而”在文言文中既可以用作连词,又可以用作代词,还可以在“而已”这样的词组中来使用。三种用法之间比较容易区分,关键是用作连词时表什么关系不太容易区分和把握,“而”作连词时主要有以下几种用法:一是表示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二是表示递进,可以译为“而且”或“并且”。三是表示承接关系,如《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四是表示转折关系,如《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五是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如《捕蛇者说》中的“吾恂恂而起”。六是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论语》中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七是表因果,如《游褒禅山记》中“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八是表目的,如《阿房宫赋》中“缦立远视,而望幸焉”。而我们讨论的“道渴而死”中的“而”就有顺承、修饰和因果三种解释,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个例,实则是在提醒我们,文言虚词的运用极为灵活,要找出其精准的含义并不容易。那么如何掌握好虚词的意义,文章认为要从教与学两个方面下足功夫。

2.1教师要反思文言虚词教学

教师在教授文言虚词的过程中有很多需要反思的地方。目前教师多用归纳法来指导学生学习文言虚词,这并非不好,但是列举一个文言虚词有多少种用法并举几个例子,就寄希望于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是大错特错的。因为学生对感性认识是很缺乏的,记住这个并不代表就能灵活运用到别处,也就是说此种归纳对学生系统掌握虚词用法作用不大。另外,指导学生做习题的方法也存在很大问题,学生做了很多文言虚词的练习,今天“而”,明天“之”,练来练去都是零零碎碎的,不明白依旧不明白,教师在情急之下又总结出什么代入法,结构分析法、句意分析法等一系列解题方法,但客观上却忽略了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特别是古代汉语中的虚词,其用法之灵活并不是几种解题方法就能攻克的。因此,教师要进行认真反思,探索科学的教授方法,根据所讲文章的特点,在一段时间内集中讲解一两个虚词,如讲授《师说》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学“之”,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集中体会和训练,这篇文章中“之”有好几处用在了主谓之间,如“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加上

后一篇课文《赤壁赋》中的“苟非吾之所有”、“吾与子之所供适”,可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所有带“之”的句子,反复体会和比较,看看这类句子到底是怎样使用的,那么以后再遇到类似的句子自然就明白了。此外,教师也可以尝试将其中一些虚词的用法编成歌谣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更方便了学生学习和掌握,能收到一个比较好的效果。

2.2学生如何学习文言虚词

学生初学文言,接触的文言句并不多,对其多是一知半解的感性认知,但是随着学习时间的延长、学习内容的增加,感性的零碎知识逐渐增多后,学生要注意自己总结,如“是”经常是代词而不是系词表判断,“其”的用法一般是用于指代等等,这样总结的认识是具有系统性的理性知识,可以使已获得的感性知识更加清楚和牢固。因此,文言文学习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适当学学古汉语常识是非常有好处的。此外,学生自身还要多读,来培养文言文语感,尝试多读求 熟、以熟求通的学习方法。在具体的语境里学生还应该注意分清虚实,了解古今虚词的差异,来帮助辨析同一虚词的不同用法。

参考文献

[1] 徐天兴,张红玲.《古代汉语中虚词的修辞作用研究述略》[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7.

[2]黄卡.怎样学好文言虚词[J].文学教育(下),2008.

[3]曹国宾.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文中用法[J].考试(高考文科版),2008.

[4]杨小海.《文言文中的虚词突破教学》[J].文学教育,2008.

[5]韦梦雪.《中学文言虚词教学方法浅谈》[J].丽水学院学报,2009.

似乎的意思是篇八
《含义的性质和功能》

・6・《外语研究》1997年第2期(总第52期)

含义的性质和功能

熊学亮

(外  徐盛桓先生在“含意本体论研究”《

语教学与研究》3/96)一文中,从含义的起源、发生、类别、在话语构建中的作用几个方面,对他自己最近几年来的含义研究作

(1)Ienteredahouse1(2)Icutafinger1

了简单扼要的综述。

徐所提出的含义本体和含义在构建话语中的作用,可以理解成含义的性质和功能两个方面,本文想就这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供语用学研究者参考。

11含义的性质

同样一个a字,在(1)句里有“屋子不是我的”这个含义,而在(2)句里却有“手指是我的”这个含义。为了解释(1)说,a,,,house;为了解2,,手指和手以及手的主,有一种知识结构(或常规)关系,因为正常人有十个手指,如果说了Icutmyfinger,意思反而可能会是“我只有一个手指”了,因此这里a指的是手指那个知识结构的一部分。说这些是常规关系没有错,只是在一个语境里,通常只会激活若干这种关系。Gazdar(1979)把这些关系排成“蕴含→小句含义→无向量含义→先设”信息增生序列(meaningincrementation)。语言成分只要一激活(即在话语里出现),起码伴有蕴含(entailment

)和先设(presup2position)信息,在一定的情况下,可以产生无向量含义(scalarimplicature)和小句含义(clausalimplicature)。把上述信息增生序列倒过来看,就成了一种意义取消序列(meaningcancellationprocedure)。也就是说,如果在一轮话语内同时存在这四种信息,先设最先被取消,或者说前面的信息有取消后面信息的倾向,而这种取消序列在具体的交际语境中(比如某一语言成分被主题化)又会被打破,只有与意图有关的信息才会保留下来。a这个词拥有多种在词典内找不到的常规关系意义,比如a在上面两个不同的语境内,所激活的含义是不

徐的“这句话有商榷余地。围(原话:只要是词语外的就是含义,词义反映的只是事物的本质),那么我们又怎么能把这种现象看成是“音义”关系呢?比如下面几个词语的音义关系一般就是字/词典意义,这些词语在语境真空里是没有任何含义可言的,它们的含义要依具体语境而定。

现在先让我们来考察这些词语(不定冠词、连词和量词)的音义关系(LongmanModernEnglishDictionary,1976Edi2tion):

a:each,every,per

and:ajoiningwordusedbetween

some:unspecified,relativelysmallnumber

oramountof

all:thewholesumornumberof

这些都是单调乏味的词语,没有任何含义或联想可言。然而把这些词语放到语句里,情况就起了变化,如:

《外语研究》1997年第2期(总第52期)同的,这些不同的含义不是这个词语的固定意义,a在不同的语境里又可以有新的含义,这些意义和a的关系不是音义关系,音义关系是语法关系,而语言形式和语言含义的关系是语用关系,两者绝不可混为一谈。必须说明的是,这里“语境”指的是语句,在语句内激活的含义是一般性质的,因为在特定场合内,这种一般含义可能被取消。比方说,在一特定的场合内,土匪头子对手下人说“:今后谁不听我的命令,我就砍掉他一个手指”,若干天后有人问他部下执行命令的情况,他说:“Icutafingertoday”,此时的手指就不是他自己的了。因此我们不能说a有什么什么含义。含义是按语境而定的,在特定的场合内,生的可能完全存在。

,,说,,原制,原因之二是与交际意图无关的含义仅仅是语言的影子,就像晴天外出地上必定会留下影子一样。可是影子不是外出的目的,与意图无关的含义也不是交际的目的。只有与交际者意图有关、与语境有关、多半通过第一轮(相关)推理获得的意义(见Sperber&Wilson1986),才能算作是话语真正的含义。获得真正含义对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因为一方面,我们可以把“意图”作为限制含义增生的“奥卡姆剃刀”(Occam’sRazor),在特定的语境中许多无意图的含义就可以排除,而最多成为语言的影子;另一方面,人的行为是受“省力原则”控制的。根据Sperber&Wilson(1986)的相关论,话语呈片段状,从这种片段性质的话语那里获得的假设经过“命题形式充实”(propositionalformenrichment)后,成为语言的“显义”(explicature),显义一般包含语言所涉及的物理场合信息

・7・

(physicalcircumstantialinformation),而隐义(implicature)则涉及到百科知识(或认

知语境cognitivecontexts),通过推理获得。下面来看另外两个例子:

(3)Thelonerangerjumpedonhishorse

androdeintothesunset1

(4)??Thelonerangerrodeintothesunset

andjumpedonhishorse1

(3)句里的and有andthen的含义,表示

的是一种顺序关系,把这种顺序颠倒过来,就有些不合情理。法是:and,and。有了含义,非,理论变得更有条理了。也就是说,真值逻辑的and概念和英语中and的概念不同,前者的换位[(p&q)=(q&p)]并不影响真值,而后者在一定的场合内却不允许随意交换位置(见例4)。

some和all就词语自身而言,所指比

较一致,能相互兼容。然而一旦把它们放到语句中,彼此之间就存在某种蕴含关系。Horn(1972)和Gazdar(1979)把这种关系看成是一种无向量关系(scalar)。由于世界的相当一部分本体是无向量性质的(e1,e2,e3,111en〉),用来表达这些本体〈

的词语之间也应有无向量关系。在众多的无向量词语组合中,上述两个量词就可以构成一对〈all,some〉无向量蕴含关系,这两个词语如果用到语句内,就可以产生量的含义。量的语义(逻辑)蕴含取下限,即一般情况下,all量蕴含some;量的语用蕴含(推理)取上限,即一般情况下,some量

蕴含notall。说这是一般的情况,是因为语言毕竟不等于逻辑,有时用了some,并没有否定all的含义,如:

(5)Someoftheboyswenttotheparty,in

・8・factall1

《外语研究》1997年第2期(总第52期)(句子+语境)的种种意义不得不在语义学

这是因为,由infactall所引起的小句含义

取消了原有的无向量含义,原因是用了infactall这个插入成分,表示说话者已经取消了前面句子内some的notall含义。另外如果〈know,believe〉构成一种无向量蕴含关系的话,believe蕴含notknow,把be2lieve放进复合句的主句里,便构成了一种封闭语境(opaquecontext),使从句的含义有q和notq两种可能,原来从句里有的无向量含义推导规律也就被打破了。以上是Gazdar(1979)所讨论的量含义投射矛盾和含义取消问题。Gazdar认为,复句的含义不一定等于句内小句含义的简单相加,有时和小句的含义会产生矛盾,后,含义有增生的可能里,,,,语用学所探讨的含义应该是在词语启动后所产生的含义,而不是从词语那里根据经验和常规知识联想出来的意义。我们可以从词语那里联想出无数潜在的含义,因为我们所生存的世界万物本来就是互相关联的。此外,通过比喻、夸张、象征、拟人等手段激起的意义联想S&W的说法是弱含义(weakimplicatures),应该拿到修辞学、文章学、甚至文学的范围里去研究。含义并不像徐盛桓先生所说的那么泾渭分明,国外的语言哲学家们在过去的30年里撰写了大量的论文和著作,专门探讨含义、语义蕴含、语用先设、逻辑蕴含、语用蕴含等概念,这些努力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深化了含义的研究,但至今似乎仍然没有什么明确的结论,这就说明含义的复杂性和研究的难度。有难度并不等于说我们可以混淆概念,至少含义和先设知识不是一码事,而徐先生在给含义界定时有时把先设知识当成含义来处理。含义理论问世之前,话语

内处理(参考Carnap、Lyons、Bar-Hillel等人的做法),这种语义学的理想化含量相当高。Grice1975年题为“LogicandCon2versation”的那篇文章,标志着含义论的诞生。含义论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理顺原先语义学的研究脉络,减轻语义学的负担。Grice当年想出implicature这个字典里找不到的词,决不是想拿它去包容一切,而可能是想建立一个特殊的语言哲学范畴做,、字,、不,、难以驾驭的。我们研究含义,主要是探讨含义产生和推导的规律,含义的分类学术界的说法本来就不统一,如果超出含义范围去按照数种标准给含义或“含义”分类的话,甚至连理论自身的雅致和美感也会消失。

徐先生的“惯常性规约的程度高,产生的是一般含义;惯常性规约的程度低,产生的便是条件性特殊含义”的说法比Grice(1975)的交际准则遵守或违反说更合理一些,只是徐先生似乎没有把这一标准和含义分类结合起来讨论,如果他这样做的话

,分类结果可能就会有所不同。

21含义的功能

徐先生在提到含义对话语构建的作用时,说是语言表达只有通过对词语引起的联想(含义)的适度利用,把词语的“另有所指”“巧妙地”带到话语中来,才能合理地进行话语的构建,以产生话语所需要的不完整性、笼统性和形象性,徐还用了巴赫金的语言交际时双方之间潜在的隐性对话性(或)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说是“对话性”“对话性造就了话语”,因为“常规关系能引起听话人的反应”。

《外语研究》1997年第2期(总第52期)根据徐的思路,是含义造就了“合理”的话语,或者说含义的功能就是构建话语。

文学语言是让人进行联想以获得美感的工具,文学交际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相情愿的话语,文学创作是把语言表达作为创造美感的材料,而不一定要求读者和作者产生100%的共鸣。无论文学文本阐释采纳的是重构模型、互动模型,或是所谓的解构模型,文学语言力求引起形象思维和丰富的联想这一点是明确的,文学效果有时的确是通过语言的不完整性、笼统性和形象性来达到的。

而日常语言交际的情况就不同了,人说话总是要让别人听懂,没有人会刻意追语,象,,形象地说。,气得连饭也吃不下去,旁人就可能劝他说“不要再放电影了,快吃饭!”这里“放电影”是“想事”的形象表达,但这并不等于说“放电影”的含义是“想事”,因为两者之间有相似性(即一幕一幕的顺序),而原义与含义之间是没有类似相似性的。至于语言的完整性,即所谓的语言量的问题,要以具体语境为准:交际双方彼此之间比较熟悉的,说话量可以相应减少;不太熟悉的,可以相应增加语言量;场合明确的,可少说话;场合不清楚的,可以多说;对生人或上级说话,礼貌含量要高,语言也变得较为间接;对熟人和朋友知己交谈,礼貌含量减少,语言也比较直接;有难以启齿的事,说话变得吞吞吐吐,理直气壮时,语言就坚决果断;如此类推。彼此之间了解的人说话,很多情况下可以直来直去,不必依赖隐晦的含义,换言之,不是任何话语都是带有含义的。因此,含义不是构建话语的依据。

・9・

在非文学的语言交际中,话语有时笼统或不完整,这并不是说话者的目的,而是他认为比较合适的一种手段,或不得不这样做,因而便产生了含义。语言交际多半是语言加思维的产物,语言量永远不可能完整,是因为人有“信息补差”的能力。信息补差涉及到两种情况,一是在貌似无关的事物之间通过推理获得联系,二是受知识结构控制的自然过程。从“天气真冷”那里推出“打开暖风机”的推理属于前者,徐所举的“开锁”和“开门”、“窗”的。,,(即既不),说“开门”就够,,别人就会很难受,但是开门所涉及到的细节并非是什么支持话语的含义,而一旦在文学作品里把这种细节描述出来的话,读者就可能期待有事将要发生,这种期待倒真的是一种“文学含义”了。另外徐说类似“窗”和“玻璃”的关系无法用抽象思维推得,非通过含义不可,这是因为“窗”和“玻璃”之间有常规关系,这话也不妥当,因为这种常规关系其实是一种知识结构关系,所谓“抽象思维”的逻辑(大前提、小前提等)其实也是以知识结构为依据的,两者之间并没有什么

本质上的区别。

至于比喻,那更是另外一回事了。从语义学的角度看,被喻物和喻体之间可能

(interac2有“比较”(comparison)或“互动”

tion)等关系,也可能有像Katz&Fodor(1963)、Lyons(1968)等人所说的“语义特征关系”,即比喻涉及的两个成分的语义特征矩阵之间只要有一个特征相似,就可以构成比喻关系。对于这种现象,心理学家只能提供一般的类比理论,语用学家的任务则是找出比喻所涉及的两种实体之间的心理解释依据以及语境的作用等。比喻到

・10・

底是怎么回事,学术界解释的方法很不一致,比如很难决定loveisflame到底比的是什么。既然连比喻内容都无法定夺,又怎么去确定比喻含义的性质?Grice把比喻看作是违背质原则的说法在学术界已经遭到比较强烈的批评。话语不一定含有比喻,比喻自然也就不是构成话语的依据。

总而言之,我认为含义并不包容语言字/词义外的任何意义,而应该是语言启动后,需要结合语境,通过相关性(第一)推理才能获得的意义。含义有利用价值,但并不是促成话语的因素,因为话语是由语境促成的,含义只是话语在特定语境中的伴生物。把握这种伴生物发生的规律,有很重要的理论和实用价值,助含义发生和演变的规律,,。

,欢迎学术界同仁批评。

主要参考书目

11Chierchia,G1&S1McConnell-Ginet(1991)

MeaningandGrammar,theMITPress,Cam2

《外语研究》1997年第2期(总第52期)

conversation”,SyntaxandSemantics,vol1981Harrison,F1(1992)

LogicandRational

Thought,WestPublishingCompany

91Horn,L1(1988)“Pragmatictheory”,Linguis2tics:theCambridgeSurney,vol1I,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

101Johnson-Laird,P1(1983)MentalModels,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111Karttunen,L1&Peters,S1(1979)“Conven2tionalimplicature,InOh&Dinneen”,SyntaxandSemantics,vol111,1-56

121Lappin,S1(1991)“Conceptsofforminlinguisticsand”,(ed1),,U1K1

-,()Pragmatics,CambridgePress

1Mey,J1L1(1993)Pragmatics,Blackwell151Morgan,J1L1(1975)“Someinteractionsofsyntaxandpragmatics”,SyntaxandSeman2tics,vol13,289-304

161Morgan,J1L1(1978)“Twotypesofconven2tioninindirectspeechacts”,SyntaxandSe2mantics,vol19,261-80

171Sadock,J1(1978)“Ontestingforconversa2tionalimplicature”,SyntaxandSemantics,vol19,281-314

181Sperber,D1&D1Wilson(1986)Relevance:

CommunicationandCognition,HarvardUni2

bridge,Massachusetts

21Cole,P1(1975)“Thesynchronicanddiachronicstatusofconversationalimplicature”,SyntaxandSemantics,vol13,257-88,Academic

versityPress,Cambridge,Massachusetts191Stalnaker,R1C1(1978)“Assertion”,SyntaxandSemantics,vol19,315-332

Press

31Garner,R1T1(1975)“Meaning”,Syntaxand

Semantics,vol13,305-62

201vanDijk,T1A1(1976)PragmaticsofLan2

guageandLiterature,North-Holland

41Gazdar,G1(1979)“Asolutiontotheprojectionproblem”,SyntaxandSemantics,vol11151Gordon,D1&G1Lakoff(1975)“Conversationalpostulates”,SyntaxandSemantics,vol13,83-106

61Grice,H1P1(1975)“Logicandconversation”,inP1Cole&J1Morgan(eds1),SyntaxandSemantics,vol13,1975:41-58

211熊学亮(1992)“语篇程式、知识结子及话语

分析”《外国语》,第3期

221熊学亮(1993)“情景模型理论评介”《国外,

语言学》第4期

231熊学亮(1995)“多维世界信息在语篇里的线

性结构分析”《外国语》,第3期

241熊学亮(1996)“话语的宏观结构”《外语教,

71Grice,H1P1(1978)“Furthernotesonlogicand

学与研究》第1期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yaoleikaoshi/231036.html

    上一篇:伤感绝望说说

    下一篇:分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