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中西医执业医师】
古代战争诗句篇一
《古代战争诗叙事视角探讨》
古代战争诗句篇二
《古诗词与战争》
古代战争诗句篇三
《古诗词与战争》
古代战争诗句篇四
《中国古代著名战争》
中国古代(夏朝-宋朝)著名战役
1. 牧野之战
时间:说法不一,前1130年或1018年
参战方:①周联军;②商朝
地点:牧野(今河南淇县)
参战兵力:周联军4.5万,商朝17万
结果:商朝失败,商纣王自杀,周武王建立周朝
2. 城濮之战
时间:前632年
参战方:①晋国;②楚国
地点:城濮(今山东鄄城)
指挥官:子玉(楚国),狐毛(晋国)
结果:晋国失败
3. 崤之战
时间:前627年
地点:崤山(今河南陕县)
参战方:秦国,晋国
指挥官:秦穆公(秦),晋襄公(晋)
结果:秦国失败
4. 邲之战
时间:前597年
参战方:晋国,楚国
指挥官:荀林父(晋国),楚庄王(楚国)
参战兵力:楚国30万,晋国5万
结果:晋国失败
5. 鞍之战
时间:前589年
参战方:①晋国、卫国、鲁国;②齐国
地点:鞌
指挥官:齐顷公(齐),郤克(晋)
结果:齐国失败
6. 麻隧之战
时间:前578年
参战方:①晋、齐、宋、卫、鲁、郑、曹、邾、滕;②秦国
参战兵力:联军12万,秦国6万
地点:麻隧(今陕县泾阳)
结果:联军获胜,秦国失败
7. 鄢陵之战
时间:前575年
地点:鄢陵(今河南鄢陵)
参战方:晋国,楚国
指挥官:晋历公(晋国),楚共王(楚国)
结果:楚军撤退,晋国胜利
8. 桂陵之战
时间:前353年
参战方:①齐国、赵国;②魏国
地点:桂陵(今河南长垣)
指挥官:孙膑(齐国),庞涓(魏国)
参战兵力:齐国8万,魏国8万
结果:魏国失败 9. 长平之战
时间:前262年
参战方:秦国,赵国
参战兵力:秦国55万,赵国45万
地点:长平(今山西高平)
指挥官:白起(秦国),赵括(赵国)
伤亡情况:赵国40万,秦国15万
结果:赵国失败
10. 邯郸之战
时间:前259-前257年
参战方:①秦国;②赵国、魏国、楚国
地点:邯郸(今河北邯郸)
参战兵力:赵魏楚联军60万,秦国60万
指挥官:赵魏楚(廉颇、魏无忌、赵胜),秦国(王陵)
结果:赵魏楚联军获胜
11. 番吾之战
时间:前232年
地点:番吾(今河北灵寿)
参战方:秦国,赵国
指挥官:李牧(赵)
结果:赵国胜利,秦国败走
12. 巨鹿之战
时间:前207年
参战方:秦国,项羽军
地点:巨鹿(今河北平乡)
参战兵力:秦国40万,项羽军6万
指挥官:章邯(秦国),项羽
结果:秦军战败
13. 濉水之战
时间:前205年
参战方:刘邦军,项羽军
参战兵力:刘邦军60万,项羽军3万
指挥官:刘邦,项羽
结果:刘邦军失败
14. 潍水之战
时间:前204年
参战方:齐楚联军,汉军
指挥官:齐楚联军(龙且、田广),汉军(韩信)
参战兵力:齐楚联军20万,汉军5万
结果:齐楚联军战败
15. 垓下之战
时间:前202年
地点:垓下(今安徽灵璧)
参战方:汉军,项羽军
参战兵力:汉军50万,项羽军10万
指挥官:汉军(刘邦、韩信、灌婴),项羽
结果:汉军胜利,项羽自刎
16. 白登战役
时间:前200年
参战方:西汉,匈奴
参战兵力:西汉32万,匈奴40万
地点:白登山(今山西大同)
指挥官:刘邦(西汉),冒顿单于(匈奴)
结果:西汉失败
17. 河南之战
时间:前127年
地点:黄河河套
参战方:西汉,匈奴
指挥官:卫青;楼烦王,白羊王
结果:西汉收复河套
18. 河西之战
时间:前121年
参战方:西汉,匈奴
地点:河西走廊
指挥官:霍去病(西汉),浑邪王(匈奴),休屠王(匈奴)
结果:西汉收复河西走廊
19. 漠北之战
时间:前119年
交战方:西汉,匈奴
参战兵力:西汉10万,匈奴10万
指挥官:卫青(西汉),霍去病(西汉),李广(西汉),伊稚斜单于(匈奴) 结果:匈奴失败
20. 昆阳之战
时间:23年
参战方:绿林军,新朝
地点:昆阳(今河南叶县)
指挥官:刘秀(绿林军),王邑(新朝),王寻(新朝)
参战兵力:绿林军1万,新朝43万
结果:绿林军取得决定性胜利
21. 官渡之战
时间:200年
参战方:曹操,袁绍
地点:官渡(今河南中牟)
参战兵力:袁绍11万,曹操2万
伤亡情况:袁绍10万,曹操8千
指挥官:曹操,袁绍
结果:曹操胜利,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22. 赤壁之战
时间:208年
地点:赤壁(今湖北赤壁)
参战方:曹操,孙权、刘备联军
参战兵力:曹操20万,孙刘联军5万
指挥官:刘备(联军),周瑜(联军),曹操
结果:联军胜利
23. 汉中之战
时间:218-219年
参战方:刘备,曹操
地点:汉中
结果:曹操失败,刘备夺取汉中
24. 夷陵之战
时间:221年-222年
参战方:蜀汉,东吴
地点:夷陵
参战兵力:蜀汉4万,东吴5万
指挥官:刘备,陆逊
结果:蜀汉失败
25. 淝水之战
时间:383年
参战方:东晋,前秦
地点:淝水
参战兵力:东晋8万,前秦80万
指挥官:谢安(东晋),苻坚(前秦)
结果:东晋大获全胜
26. 高平之战
时间:954年
参战方:①后周;②契丹、北汉
结果:后周大胜
27. 高粱河之战
时间:979年
参战方:北宋,辽朝
地点:高粱河(今北京)
结果:辽朝获胜
28. 雁门之战
时间:980年
参战方:北宋,辽朝
地点:雁门(今山西代县)
指挥官:杨业(北宋),潘美(北宋)
结果:辽军失败
29. 澶州之战
时间:1004年
参战方:北宋,辽朝
地点:澶州(今河南濮阳)
结果:双方讲和,达成“澶渊之盟”
30. 采石之战
时间:1161年
参战方:南宋,金朝
指挥官:完颜亮(金),虞允文(宋)
参战兵力:金朝60万,南宋20万
结果:南宋获胜
31. 三峰山之战
时间:1232年
参战方:金朝,蒙古
参战兵力:金朝15万,蒙古4万
指挥官:拖雷(蒙),窝阔台(蒙),完颜合达(金)
结果:蒙古胜利
32. 襄樊之战
时间:1267年-1273年
交战方:元朝,南宋
参战兵力:元朝17万,南宋15万
指挥官:吕文焕(宋),李庭芝(宋),阿术(元),史天泽(元) 结果:元朝获胜
33. 崖山海战
时间:1279年
交战方:元朝,南宋
参战兵力:①南宋20万,战船千余艘;②元朝2万,战船50余艘 指挥官:张世杰(宋),张弘范(元)
地点:崖山(今广东江门)
结果:南宋失败,南宋灭亡
古代战争诗句篇五
《2.屈原《国殇》与古代战争诗》
古代战争诗句篇六
《古诗词情景运用题及答案》
一、根据提供的实际情况运用学过的诗句填空。
(1)在期末写评语时,老师会祝你(来年更上一层楼)。
(2)小明是个顽皮的孩子,五年级的学生还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成天心
思不在学习上,请你用学过的诗句劝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当我们浪费粮食时,老爷爷经常用唐代李绅的诗句来教育我们:(谁
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4)有时候,有些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下正在做的事情反而不及旁人看得
清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宋)朝诗人(苏轼)
在《题西岭壁》中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的就是
这个朴素的道理。
(5)当我们回忆母爱,要报答母亲的深恩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
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寸晖。)”
(6)当我们在外地过节时,常引用(唐)朝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
兄弟》中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来表达对家人的怀念。
(7)汗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说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中的“于”当“比”讲,它与(唐)代诗人(杜牧)写的《山行》
中的(霜叶红于二月花)(诗句)中的“于”意思完全相同。
(8)现在人们常用《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
比邻)。”来表达对远别好友的深情厚谊。
(9)中秋佳节,皓月当空。那一轮圆月被黄灿灿的月晕衬托着,月光如透
明的薄纱,蒙蒙胧胧地照着大地,清风拂面,不由撩起我思乡的情怀:离别故土
几载,家乡的亲人可好?酸楚的我不禁潸然泪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
乡)”。
(10)昨天下午,张老师布置了一道数学思考题。晚上我绞尽脑汁,百思不
得其解。就在我“(山重水复疑无路)”时,爸爸走过来,助我一臂之力,经他
一点拨,我豁然开朗,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于是我很快解开了这道难
题。
(11)爷爷七十大寿,亲朋好友都前来祝贺。大家祝爷爷“福如东海,寿比
南山”。可爷爷却叹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赶紧把爷爷的话打
住:“(霜叶红于二月花)”。爷爷,您的身子骨比年轻人还壮实呢。”爷爷笑
了,摸着我的头说:“就你会贫嘴!”
二、给诗句填上数字
(1)回眸一笑百生,六宫粉黛无颜色。(2)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3)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4)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5)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6)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三、中国古典诗句默写
(1)
是啊,燕子去
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我们
的日子呢,却是一去不复返。不抓住今天,永远期盼着明天,幸运会向你招手吗?
(2)我们几个手挽手默默地走在去火车站的路上,彼此无语。朝夕相处三
年的挚友呀,怎舍得刹那间的分离。
?大家
泪眼相视,情意无限!
(3)我们的老师指导大家写作时,常常引用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题西林
壁》中的两句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强调习作是心灵的放飞,
是情感的释放,写法要不拘一格,语言要有自己的个性。
(4)又一次竞选的失败,将我的心抛入到万丈深渊。哎,要知道我投入了
多少精力,花费了多少时间应对这两次竞选呀,老天爷怎么对我一点也不开恩
呢?我几时才能
呀!
(5)中秋佳节,皓月当空。那一轮圆月被黄灿灿的月晕衬托着,月光如透
明的薄纱,朦朦胧胧地罩在大地上,清风拂面,不由撩动我思乡的情怀:离别故
土几载,家乡的亲人可好!酸楚的我不禁潸然泪下,
。
亲人啊,可知道海外游子的心!
(6)湖边,那株丰姿的柳树亭亭玉立,纤细的嫩叶泛着点点绿光,远远看
去,就好像一树绿色的宝石,柳枝也不逊色,低眉顺眼,柔柔软软、缠缠绵绵,
似风姿绰约的美人。此景象真可谓是
。
(7)到了瀑布脚下,捧着清澈的泉水,舒服极了。昂首仰望,瀑布倾泻而
下,泼洒飞流,撞击在岩石的棱角上溅起朵朵美丽的玉花。望着这美丽的瀑布,
我不禁想起这句诗来。眼前这瀑布里没诗
中那瀑布的壮景,却也有"飞落数来崖,碎玉叹飞花"的奇观。
(8)深秋,校园的梧桐叶枯黄了,时而像打着秋千,飘飘悠悠;时而像降
落伞,摇摇欲坠;时而像一群燕子,自由飞翔„„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地面上
像是铺上一条无比宽大的金毯子。望着这景象,我不由地吟诵起龚自珍的诗句:
。这落叶虽不是春天的"落红",却具有"落
红"的献身精神,不正像我们的老师冯?
(9)梅,自古以来就倍受人们的称赞。要说古人赞颂梅的诗句,就更是数
不胜数了。便是一个例
子。梅独自傲立于风雪中的顽强精神,确实令人感慨万千。
(10)不错,桃花的花瓣上还带着昨夜的
露珠,还不停地催促其他小花儿快快开放,笼罩在烟雨之中的柳树绿得翠生生的,
绿得碧澄澄的,此情此景真令人心旷神怡!
(11)昨天下午,张老师布置了一道数学思考题。晚上,我绞尽脑汁,百思
时,爸爸走了过来,助我一臂之力,经他
一点拨,我豁然开朗,真是,于是迅速地解
开了这道难题。
(12)老师,你可记得我--一个令您付出无数心血与汗水的"小淘气"。您那
眼角的皱纹,有一条是为我而生,您那头上的银发,有一丝为我而白。
,这诗句不是赞颂您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奉献精
神,还能赞颂谁呢?
(13)春雨,古今中外多少人赞美你。
这是大诗
人杜甫描述你来到人间的佳句。你来了,如烟似粉,悄无声息,垂柳在你的抚慰
下吐出新芽,竹子在你的滋润下拔节,禾苗在您的沐浴下盈盈闪光„„
(14)
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泥
土的信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
(15)月亮渐渐西沉,星星又悄悄地眨起了眼睛。望着满天星星,我不由得
想起了爸爸白天对我说的话,是啊,。爸爸,请你放
心,我不会让你失望的。
(
16)中秋佳节,手捧着香香甜甜的月饼,凝神眺望着皎洁的月亮,情不自
禁地想起了远在大连的表弟,心里默默祈祷着:
。
(17)战火连连,兵荒马乱,"望湖楼"酒家却依然是一片灯红酒绿,歌舞升
平,歌女搔首弄姿,这真是,达官贵人
竟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这被侵占之地何时才能收复,
四、古诗填空
1、汉乐府诗《长歌行》中比喻时间一去不返的诗句是: , 。可用于勉励大家抓紧少年时光好好学习的诗句
是: , 。
2、如果要告诉大家不要自相残杀,不要“窝里斗”可以用哪句诗来劝
勉: , 。
3、你可以用一句北朝民歌来形容草原的景色吗?请写出
来: , , 。 4、在《咏鹅》中表现鹅快乐戏水的诗句是: , 。
5、一诗人很年青便到外地求学,到了晚年回到家乡,虽然乡音未改,但头发都
白了,直应了那句唐诗: , 。
6、春天到了,小红看到柳枝新长出的芽儿,就像一条条绿色的线带,他禁不住
呤出了一句唐诗,你知道他吟的是那一句吗?请写出
来: , 。在这首诗中诗人是怎样赞美春
风的: , 。
7、边关是一个贫穷而条件恶劣的地方,唐朝诗人王之涣曾用
“ , 。”感叹边关的冷清和边关人所遭受的苦难。
8、人们常常用“ , ”。来鼓励别人要争取更
大的进步。
9、古代战争使许多人一去不回,所以王翰在他的《凉州词》中用
“ , 。”的诗句来感慨
战争的残酷。
10、“旷野”、“树”、清清的江水”、“月亮”这词会让你想到哪句诗?请写
下来: , 。
11、音乐老师用“ __________ _,_______ __ ____”赞美同学们精彩
的演唱;科学老师用“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希望我们
要敢于实验,主动实践。
12、漫游祖国各地,面对名山大川,人们自然回产生无限的感慨,站在黄河边上,
我们回想起_____ __,___ _____ ;站在高山之巅,
我们回想起__________ _,_______ _ ___;置身于古战
场,我们回想起________ _ ___,_________ __。
13、爷爷七十大寿,亲朋好友来祝贺。大家祝爷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可
爷爷却用一句古诗叹道:_________ _,_________ 。我赶紧打住爷爷的
话,对爷爷说一句古诗_____ _________ 。
14.在做一道数学题时,我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我_______________时,爸爸一点
拨,我豁然开朗。真是_________ 。
15、在期末写评语时,老师会祝你来年: , 。
16.小明成天心思不在学习上,请你用学过的诗句劝
他: , 。
17.当我们浪费粮食时,老爷爷经常用唐代李绅的诗句来教育我
们: , 。
18.当我们要报答母亲的深恩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的《游
子吟》: , 。
19.当我们在外地过节时,常引用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中的 , 。来表达对家
人的思念。
20.现在人们常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
“ , ”来表达对远别好友
的深情厚谊。
21.来到瀑布脚下,仰望瀑布倾泻而下,泼洒飞流,我不禁想起
“ , 。”的诗句。
22、诗人常常把“书画四君”作为吟咏题材,下面已经写出其中的“二君
子”的诗各一句了,请你再默写出另外“二君子”的诗各一句,并填空。5分
( 兰 )雪径偷开浅碧花,冰根乱吐小红芽。——杨万里《兰花》
(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
( ) 。
( ) 。
23、语文老师已经五十多岁了,课上,他激情飞扬地一边评讲试卷,一边板书了一板又一板很重要的知识点。望着粉笔的碎末儿纷纷飘落,李华感慨良多,诗兴大发。他篡改了于谦的两句诗来赞颂粉笔: 。看到老师那被粉尘染白的头发,想到他师对他们的教育,他又引用了龚自珍的两句名诗来赞颂老师的奉献精神: , 。4分
24、 如果你来到洞庭湖,一定会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如果你找不到合适的语言形容眼前的美景,不妨引用刘禹锡的诗句吧: , 。但是你如果远望洞庭湖,你知道会是什么样子的吗?想想你学过的诗句,用来描述一下 。4分
25、古人作诗好炼字,王安石的 , 就是苦苦吟了十几遍,改了十几次改出来的。真是“吟安一个字, ”。而唐朝贾岛的诗句“ , ”,更是炼字的典型代表。5分
26、有些同学做事拖拉,无论是事情总喜欢推到明天再做,让你引用诗句劝诫他,你会用哪一句?“ , ”
27、龚自珍以落红赞誉奉献精神的著名诗句是:“ , 。”
28、我们可以用“ , 。”来比喻和谐温柔却深入心人的教育和影响。
29、同样是送别,有的人把酒相送,对朋友的离去充满伤感,于是王维写下了 “ , ”;有的人却劝朋友不用难过,前面的路途中还会有新朋友,于是高适写下了“ , ”;有的人在离别时看到朋友渐渐远去,心中怅然若失,于是李白写下了“ , ”;有的人却认为纵然离别,友谊却不会改变,于是王勃写下了 , ;还有的人与亲人朋友离别多年,却认为即使远隔千里,只要大家都平安,能共享一轮明月,也是一种幸福,于是苏轼下了“ , ”。
30、南宋思想家朱熹认为人要多读书,才会才思泉涌,思维活跃,所以他在《观书有感》中写下了“ , ”的名句。而南宋的大诗人陆游却认为实践出真知,所以他在告诫自己的儿子时写下了“ , ”的诗句。2分
31、童年生活是美好的,我们学过许多童趣盎然的诗句,请你写出这样的两句诗: , 。 , 。
3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朝伟大诗人 的作品,作者被称为“ ”。在诗中写作者回家乡的路线的诗句是: , 。
古代战争诗句篇七
《从战争诗中窥探古代中国人战争观》
古代中国人战争观初探
摘要 战争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而沉重的话题,而在诗歌极为繁盛的古代中国,战争题材的诗歌也成了反应人们战争观的一面镜子。本文结合具体诗歌,从纵向(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人的战争观)和横向(古代中国人战争观的分类)两个方面对古代中国人的战争观进行了简要分析。作者认为,在主观感知和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古代中国人形成了以热爱和平、厌恶战争为核心的战争观,并逐渐将其升华为忧患意识并主导着中国人的传统思维。
关键词:古代中国人 战争观 战争诗歌 热爱和平 忧患意识
自进入人类社会以来,战争就成为一个伴随人类的永恒而沉重话题,纵览古今中外,我们几乎无法回避,尽管绝大多数人都不希望它的发生。无论战争的性质如何,它带给人们的结果却是大致一样的,那就是:马革裹尸和家园荒芜。 战争观,通俗说就是人们对战争的看法,简言之,它是“人们对待战争的态度及与此相关的问题的看法的基本观点,包括战争的性质、战争的后果、制止战争的途径等问题。说穿了,就是人们对战争的态度问题”1。而战争诗是以战争为题材或背景的诗歌,即“凡由战争牵动的社会各个层面及其所引起诗人心理波澜的动荡而形成的诗歌”2都可视作战争诗。从这个意义上讲,战争诗与军旅诗和边塞诗有交集而又不完全相等,军旅诗和边塞诗中涉及战争的内容才可称为“战争诗”。显然,一定时期的战争观是会影响到该时期战争诗的创作的,反过来,通过分析某时期的战争诗的创作特点也能得出该时期的战争观。
接下来,本文试图从纵向(即按照中国历史的发展,不同时期人们的战争观)和横向(即从中国人战争观的分类角度)两个方面,结合具体诗歌简要阐释古代中国人的战争观。
纵向分析
一、《诗经》中的战争观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余年的诗歌305首,对日后中国诗歌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影响。据统计,《诗经》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诗篇是直接或间接描写战争的(数据来源:吴培德《诗经论集》)说明当时战争尽管规模也许不太大,但却是很频繁的。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控诉战争的残酷,着重描写了征夫、思妇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的心声。
我们在中学时期就耳熟能详的一首小诗《小雅·采薇》便是其中一个典型代1
2李艳辉.中国古代战争观及其影响下的魏晋隋唐战争诗 张廷杰.宋夏战事诗题材分析.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4).
表。忆当初,正值春风和暖、柳絮飘飞时,和家人洒泪告别,踏上征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而现在,已是雪花纷飞的隆冬,自己总算踏上了归程,“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此时的征人既有往事不堪回首之苦,又有前途难以预料之悲。种种忧伤在这雨雪霏霏的旷野中无人知晓更无人安慰,——真是“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总的来讲,这一时期的人们暂未形成成熟的战争观,对战争主要是基于感性的、片面的、主观的朴素认识;更多是从自我的角度出发,看到的是战争对自己、对亲友造成的伤害。但是,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对战争存在普遍的厌恶情绪,中国人历来爱好和平的这一基调自此奠定。
二、先秦时期的战争观
这里的先秦时期主要是指春秋战国,这一诸侯兼并、动荡不安的时期,战乱频繁,不得不引起先秦诸子们的共同思考。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自始至终都是推行“仁政”、“礼治”的,他们向来反对以暴力的手段达到统治的目的,孟子甚至尖锐地指出“春秋无义战”。虽然道家思想与儒家有很大差异,但他们在反对战争这一点上应该是相同的,例如老子心中的理想社会应该是“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绝非争霸战争。以“非攻”为核心思想的墨家就更不用说了,即使是在中国军事史上最为著名的《孙子兵法》也告诫后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即不要轻易发动战争。
与主流思想不一致的似乎是法家,深受法家思想影响的商鞅让秦国变成了一个全民皆兵的战争机器,并迅速地横扫六合、一统华夏,但是它却不能适应战后的和平发展期,可见主张积极发动对外战争的法家思想还是难以迎合中国人的普遍思想。
总的来讲,先秦诸子对战争的看法更加成熟,他们当中绝大多数的反战派主张是相似的,即“理想状态是‘非战’,迫不得已进行反击时要慎之又慎,同时注意反击的目的是结束战乱,把战争控制在局部并在短时间内结束”3。而少部分主战派的战争观由于无法符合中华民族的普遍心理,繁盛一时后很快便烟消云散了。
三、两汉时的战争观
两汉时期的整体社会局面相对稳定,诗坛的发展似乎也不那么引人注目。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还是诞生了一些可圈可点的战争诗。
提及两汉战争诗歌,我想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那两首经典的帝王之歌了。如果说刘邦的《大风歌》展现的是成功者衣锦还乡的壮志豪情,那么项羽的《垓3李艳辉.中国古代战争观及其影响下的魏晋隋唐战争诗
下歌》则展现了曾经的英雄穷途末路时的慷慨悲壮。不错,帝王之歌确实展现了一代江山的功业兴亡,读起来颇有些豪迈气势;但是文学主要还是面向大众的,以广大普通民众为描写对象的两汉战争诗歌在主题思想上还是对过去的一脉相承,大力抨击了战争的罪恶和对老百姓的带来的苦难。《十五从军征》就是一例,这首征夫的怨诗描写一个老战士回乡后无家可归的悲惨情景,仅开头“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短短十个字,就让人有一种难言的悲哀,由战争带来的兵役制度的残酷跃然纸上。
总之两汉时的战争诗虽然从帝王到百姓均有涉及,但反对战争的主题没有变。
四、魏晋时的战争观
三国两晋时期又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动荡年代,但同时也是文学的自觉时期。
曹操不但是一代政治家、军事家,更是一位诗人,这样的双重身份让他在文学领域中对战争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堪称开一代先河。《苦寒行》就以一个将军的口吻,极力渲染了行军之艰难。开篇描写环境恶劣,战士行军艰辛可想而知,痛苦可想而知。此情此景,怎能不令将士们心情抑郁、思念故乡呢?“我心何佛郁,思欲一东归”,但是,路再艰险也得前行,思乡再切也不能返回。战士如此,统军大将则更深知进退之间决定着生死存亡,因此必须行进。全诗总的来讲还多是站在“小我”的立场上,像《诗经》一样地描写对战争的主观看法,但已经能够明显感受到作者(曹操)心中的矛盾和一个向“大我”的过渡心态。
魏晋时的战争诗名家还有才女蔡文姬等人。但总体看来,这个时期的人们的战争观处于一个过渡和矛盾的状态。说过渡是指从主观的小我心态向更客观的大我心态的过渡,而矛盾主要是指为了实现统一而不得不发动的战争同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的痛苦之间的矛盾。看惯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人们,这一时期也开始了对生命主题的思考。
五、唐宋时期的战争观
唐宋时期堪称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诗歌在本时期高度繁盛,古代中国人的战争观在此时期亦已基本形成。限于篇幅,仅挑选部分有代表性的简略叙述。
唐朝时描写军旅生活的边塞诗异军突起,诞生了一批以高适、岑参、王维、王昌龄等为代表的边塞诗人。他们的代表作早已耳熟能详,在此不一一列出。唐代战争诗除有少数是表达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如李贺《南园》)外,绝大多数是揭露战争的残酷本质(如李白《战城南》)或抒发战士的离别痛苦,也有的表面在写英雄主义,而实质是对战争本质的揭露(如王翰《凉州词》)。
而宋朝战争诗则表现出完全不同的特点。此时诞生的一批爱国主义诗人如陆
游、辛弃疾、岳飞等无不展现了他们渴望在战场上杀敌立功的豪迈心情。这种情况的诞生有其历史背景,与唐朝不同的是,宋朝始终未实现全国性的多民族统一,有许多少数民族政权始终与宋政府对立,而宋朝统治者对异族入侵不能像唐朝样予坚决反击,而是一味退让,对入侵者采取贿赂和求和政策,因此难以实现国家安定,这怎能不让爱国诗人们痛心呢?
宋朝以后战争诗数量有所下降,而且古代中国人的战争观至此已基本形成,因此对元以后的部分不再赘述。
横向分析
古代中国人的战争观综合来看,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揭露战争残酷的本质,痛斥战争带来的破坏
这恐怕也是所有的战争诗里表现主题最多的了。提及战争,历代人们最先想到的一定都是鲜血和死亡。“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是多么残酷的战争啊,中国人自古以来就看透了战争的残酷本质。
二、战争为征夫、思妇带来无穷无尽的痛苦
这应该是最早的战争诗所表达的主题,只要有战争,就不得不有大批百姓参与其中,多年无法回到亲人身边,甚至葬身异国他乡。“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是多么痛的感悟!每当发起者发动战争时,他们有没有想到多少热爱和平的战士期盼着回归故乡,多少父母、妻子对远去的征人翘首以盼,多少原本和睦的家庭因此即将支离破碎!战争的残酷性让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它充满了厌恶。
三、渴望建功立业的急迫心情
只能说,在中国历史上,持有这种观念的人是少数,而且都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这种战争观及其影响下的战争诗的出现,大都是在政府腐败、外族入侵、内忧外患的特定历史环境下,此时的爱国人士,渴望冲上战场杀敌立功,为保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流尽最后一滴血!但这同时说明,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厌恶战争的民族,但绝对不是随意能够被侵略、被欺负的民族!我们不会随意发动战争,但也绝对不会容忍任何人对我们发动战争。
四、古代中国人战争诗形成的思想根源——忧患意识
纵览中国历朝历代的战争诗,我们发现,这类诗作具有较为清晰的前后相承的脉络联系,而联系的重要纽带是贯穿在这些诗作中深沉浓郁的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指人类一种自觉的痛苦,它是社会危机引发出来的人类主体世界焦心忧虑的一种思想意识。它的产生是基于高度的历史自觉性和勇于正视人间现实的悲悯情怀。它积淀到我们民族的心理深层,形成一种较为固定的心理结构,并代代相
续,成为我们民族的基本性格和基本精神。作为民族生活和民族心理的反映与表现的中国文学,忧患意识一直是其构成的重要特质和基调。
中国古代战争诗中或多或少地对这种忧患意识都有体现,这其中的集大成者是杜甫。杜甫是诗人,而且是有过长期与百姓同样经历的诗人,这就决定了他从人民的立场上来看待战争,看待战争带来的灾难。他将忧国与忧民的矛盾和痛苦的复杂情感一一呈现,祖露出一位真正诗人对战争的真实看法。面对战乱带给人们的痛苦,他希望“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看到战后的荒芜,他感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听说战乱平息,他高兴地“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后世称其为“诗圣”、“诗史”,真是实至名归!
综上所述,《诗经》中对战争的直觉的体会,奠定了中华民族战争观的情感基调;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理性共识,促使成熟的战争观的形成。后代的诗人正是将二者结合起来,并将其升华为以忧患意识为主导意识。
历久弥新的古代中国人的战争观就这样形成了,个人认为,它的核心是厌恶战争、爱好和平。但爱好和平不是完全放弃战争,有的时候发动战争的目的就是制止战争;更不是不敢战争,在历史上面对外敌入侵、国家危难的时刻,无数中华儿女勇往直前、前赴后继,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这种战争观主导了中国人数千年的传统思想,并且一直影响到现在。而如今,走过了六十多光辉历程的新中国正在腾飞,中华民族正在向着她的伟大复兴庄严地迈进。中国已多次向世人宣布我们的和平崛起立场,相信在祖国繁荣昌盛的同时,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战争观也会在维护世界和平发展中发挥越发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论文:
[1] 李艳辉.中国古代战争观及其影响下的魏晋隋唐战争诗
[2] 卢红军.唐宋边塞诗词的比较研究
[3] 李华光.春秋战国诸子战争观研究
[4] 张兆年.三国战争诗研究
期刊:
[5]卞良君.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传统忧患心理.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6,12
[6]常虹.两汉战争诗思想意蕴探析.文学史与文艺理论
古代战争诗句篇八
《古代诗人对于战争的态度》
古代诗人对于战争的态度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自古诸侯征战、王朝更替,最受苦的莫过于老百姓了。而我国的漫漫历史进程中战争更是经常发生的事情,面对着战争我们民族的那些充满了思考和家国情怀的诗人们更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诗歌,来阐述了他们关于战争的理解和态度。
人类社会的产生便伴随着战争而行,从传说中的黄帝统一中国到近代中国战争一直都是一个长期存在着的话题。在我国这样的一个注重国家情怀的国度中,歌颂战争的诗歌是很多的。我国最早的战争史在《诗经》中出现,是以官方视角写下的战争诗,辞采华美,气势宏大。首先来看《大雅·常武》、《大雅·江汉》、《大雅·皇矣》及《颂》诗中的一些篇目,这类诗篇多是对统治阶级、上层将领征伐武功的赞美。《大雅·常武》以激昂的文辞夸耀王师的兵强马壮与士气高昂,气势撼人心魄,《大雅·江汉》更是以不吝笔墨、近乎矫情的夸耀直陈功业的辉煌,这种 “主旋律” 式的风格体现在许多同类的篇章中,多是对君王、诸侯王、将领攻伐武功的歌颂。诚然,这类诗歌更多的是出于政治需要,或出于仕宦之手,或经过史官乐官的润色加工,也由此可以发现,战争对于统治阶层,是建立荣耀与功绩的机会,记录并反映战争的诗歌必定会着力表现国力的强盛、胜利的辉煌、王师的威武与武功的浩大,这便形成了审视战争的官方视角,在此视角统御下的战争诗,呈现出壮丽雄浑的艺术格调,折射出统治阶层的意识形态和审美要求。 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战争更是成了周期性的家常便饭一样,这个时期关于战争的描写、研究也达到了很深入的地步。到现在为止还具有很大影响力的《孙子兵法》就是在这个时期创作完成的,还有很多描写战争的文章和诗篇也在这个时期大量的涌现,孟子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等关于战争的描述和认识对于今天的我们同样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汉代的时候由于国家的开疆辟土和大量的对外征战,这一时期出现了文人诗的雏形和蓬勃发展的乐府诗。如《李陵歌》、《十五从军征》、《古歌》等,这一时期诗歌大多是作者在业余时间创作而成,而诗人本生多亲生经历了战争。所以诗歌所反映的多是诗人自生的所见所感,既有对战争功绩的赞颂同时也有对战争的一种厌烦和自身命运的感慨之情。汉代之后的三国时期和两晋南北朝时期有时战争诗逐渐走向繁盛的一个阶段,但
真正的战争诗的繁盛应该是在唐朝的时候,这个时期国家实力强大,对外用兵力度和汉代相比是有过之而不及的。而这一时期产生了我们很熟悉的边塞诗人,他们主要是描述边塞的战争戎旅生涯和表达自己内心关于战争的理解和态度。同样是这一时期很多的诗人将他们的笔触摸到了最普通的百姓身上,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杜甫了。这位被誉为“诗圣”的大家留下了很多描写战争的残忍和百姓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的诗句,其中的很多篇目就算今天的我们读来也可以感受到那种凄惨和世道的炎凉。三吏三别是杜甫对于战争中的百姓生活和精神状态描述中较为出名的几篇,其中有一句这样写到:”老翁逾墙走,老妪出门看”每每看到这样的描写,我的内心都会为之一颤。这反映了当时连年征战给百姓带来了多么沉痛的灾难啊!
战争诗并没有随着唐朝的衰败而没落掉,到了宋朝的时候大量的描写战争的诗涌现出来。其中很多都表达了一种为国效力、保家卫国的情怀。诗人的笔是细腻的,同时也是历史最好的记录者。时间淹没了历史的很多事物,但在诗人笔下的那些个豪情壮志和关于战争的描述使得那些消失了的画面在经历了漫漫历史长河冲刷后同样清晰的呈现在我们眼前,“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将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种种情形活灵活现的呈现在了眼前。为国效力的情怀至今人鼓舞着我们。陆游等一批爱国主义诗人用他们的诗歌谱写了作为国家的一份子那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和慷慨激昂的热情。
诗人于战争的态度和诗人自身的经历和人生感悟是密切相关的,但总的来说在中国古代诗人身上那种对于百姓生活疾苦的关注、对于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之情在他们的诗句中都有很多的体现。相较而言,对于战争给黎明百姓带来的深切灾难诗人的表述总是充满了关怀和文字的力量。
诗人们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向我们记录和展示了他们关于战争的理解和态度,即使身处今天那些思想同样具有深度和影响,是我们值得品位和学习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