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中西医执业医师】
关于梦想的文言文句子篇一
《文言文课文中含之的句子》
文言文课文中含“之”的句子
第五课 《童趣》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3.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4.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5.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
6.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第十课 《论语十则》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
也。”(《为政》)
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4.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5.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第二十课 《山市》
奂(huàn )山山市,邑(yì)八景之一也。
第二十五课 《世说新语两则》
1.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第三十课 《寓言四则》
一.《智子疑邻》
1.其邻人之父亦云。
2.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二.《塞翁失马》
1.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2.人皆吊之。
3.人皆贺之。
4.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5.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关于梦想的文言文句子篇二
《分析文言文的句子成分》
1、单句成分位置关系
主 状 谓 宾
主语在谓语之前
状语在谓语之前
宾语在谓语之后
定语在主语或宾语之前。
2、各个句子成分由什么词充当
主语: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
谓语:动词,形容词
宾语: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
状语:副词,介宾短语
四、短语:大于词,小于句。任何句子不加标点即为短语。
A名词短语:以名词为主体、中心,整体上具有名词性,语法作用大致与名词相同。可作主语宾语。
1、 并列关系
用“和、跟、同、与、及、以及、或”连接
例如:工人农民 城市和乡村、
2、偏正关系
名词和定语组成,修饰语+中心语。定语是修饰语,名词叫中心语。
例如:壮丽山河
2、 方位短语(上下左右中东西南北前后)
3、 例如:黑板上
4、 “的”字短语
例如:吃的、喝的、我们班的
5、复指短语
例如:司机老王
B动词短语:能充当任何成分。
1、并列式
例如:调查研究
2、偏正式(状语+动词)
例如:立即动身
3、动宾式:
例如:挖地道
4、动补式
例如:变得更美丽
5、连动式
例如:开门进屋打开本讲课
6、兼语式
例如:请你参加(“你” 是“请”的宾语,“参加”的主语,一兼二职,兼语
C、形容词短语:能充当任何成分。
1、并列式
例如:坚韧和刚强
2、偏正式
例如:非常生动
3、形补:漂亮极了
D、主谓短语
例如:春天来了
E、介宾短语 介词加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或代词构成。表方向,处所,时间,方式,目的,原因,对象等。一般充当状语或补语。
例如:我们坐在高高的土堆旁边(补语) 我们在高高的土堆旁边坐着(状语) F、固定短语 包括:主要是成语
二课时 教学内容: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过程:
一、展示例子,思考 在现代汉语中,
1、名词能否做谓语?一般是由动词充当。
2、名词能否做状语?一般是由副词、介宾短语充当
3、形容词动词能否做主语、宾语?一般是由名词充当
4、不及物动词能否带宾语?一般是由及物动词充当
请看例句:二月草已( )
请分析成分。空处应是谓语,必由动词充当。空处是“芽”,今天看,是名词,此处活用为动词,发芽。
明确:处在这个位置上,得有这个词性。语言环境决定词性。
二、明确几个规则:
1、分析句子成分可判断词类活用。
2、名、形、不及物动词带宾语具备了使动、意动的条件。
3、名词直接作状语,翻译为介宾短语。
4、意动用法译为“认为······怎么样”“以······为”“把······当作”
三、活用原因 古代汉语实词不丰富,句法不严格,分工不细,不明。 思考下面的句子,看那些词性变化了,为什么?
1、名词活用
(1)活用为动词
例如:左右欲刃相如 一狼洞其中 天雨墙坏
(2)活用为使动词(使动用法)
例如:君将哀而生之乎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活用为意动词(意动用法)
例如:稍稍宾客其父
(4)直接作状语
例如:操军破,必北还
2、动词活用
(1)用作名词
例如:惧有伏焉
(2)活用作使动词(使动用法)
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
3、形容词活用:
(1)用作名词
例如:采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2)用作动词
例如:素善留候张良
(3)用作使动词(使动用法)
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4、数词为动词
例如:与臣而将四矣
四、回顾
(1)词性由于环境而临时改变。因为词在某个成分的位置上而变。词义随之而变。
(2)翻译是关键。多读多见就好了。
三课时
教学内容: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教学过程:
一、今天的句子,一般是“主+状+谓+宾” 古代的句子,主语可在谓语后,宾语可在谓语前,状语可在谓语后,定语可在主语宾语后。相对今天而言,其语序十分特殊,所以称为特殊句式。正确翻译后可判断特殊句式。
二、形象展示。做六个模具,在“名标”上分别写六个成分,比较古今句子成分的位置关系。 请出六们贵宾(佳宾)就座。四大家领导: 主 状 谓 宾 县委 政府 人大 政协
三、按类型分析
1、判断句 古代汉语中,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 现代汉语中,以判断词“是”作谓语。
(1)……者……也
(2)者也
(3)……,……也
(4)乃、为、即
(5)“是”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吴广,阳夏人也。
刘备天下枭雄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省略句 一般省略主语、宾、介宾、谓、“于”
例如:盖以(之)诱敌
必以情(处理)
(触龙)入而徐趋
公弗许(之)
问之(于)客曰
3、宾语前置句 宾语在谓语的前面。
例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前置)
沛公安在?(疑问句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4、主谓倒装 主语在谓语的后面。
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
你不聪明,太厉害了!
5、定语后置 定语在中心词(名词)后面。
例如:
居庙堂之高
处在高高的庙堂上。
6、介宾短语后置 翻译后可以发现,在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是状语,在谓语之前。而在古代汉语中是补语,在谓语之后。
例如:投之以骨
以骨投之 用骨头扔给狼
关于梦想的文言文句子篇三
《文言文阅读(句子翻译)》
关于梦想的文言文句子篇四
《文言文句子翻译技巧》
文言文句子翻译技巧提炼
一、三个“遵照” : 遵照原文语气、语义和习惯。
二、四个步骤
1.审。审清句中语法要点,找准采分点。在翻译之前,首先要审清文言文句中重要的语法现象。可以先在草稿纸上抄下要翻译的文言句子,然后用笔将这些语法现象一一地圈注出来,以引起自己的注意。
2.切。将句子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逐一解释。
3.连。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释出的词义连缀成句。
4.誊。在逐一查对原句语法要点全部落实后,将草稿纸上连缀好的译句誊写到答卷纸上。在誊写过程中还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写潦草字,不写繁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不写错别字。
三、六字歌诀:留、对、换、补、删、调
文言句子的翻译是以准确理解为前提的,而理解又是建立在掌握相当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的基础之上的。通常,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可以概括为六个字:留、对、换、补、删、调。
1.留:即保留法。保留文言文中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保留那些特殊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谥号、年号、庙号、特殊称谓、专门术语等,翻译时照搬即可。如: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庆历四年”可不译。
误区点拨:强作对译。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翻译时可予以保留,不要强作翻译,因为这些词大都难与现代汉语对译。如: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伯爵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晋侯、秦伯”应当保留)
2.对:即对译法。对应直译,逐字落实。指译文尽可能对应原文,基本遵照原文的句式、风格,大量采用有相同语素的双音词(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要求字字落实。如: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狼》)可译为:“咬断了它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才离开。”
误区点拨:该译不译。文句对译,要求一一对应,绝少不译的字词。特别是副、介、连三大虚词,翻译时常出现漏译的现象。如:
“以相如功大,拜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3.换:即替换法。对那些词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说法已经不同的词,在翻译时要替换为现代词语。如:“岁征民间”(《促织》)的“岁”要替换成“年或每年”。 误区点拨:以今律古。有的词语随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改变,如词义扩大、缩小、转移等,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语义,切不可以今义当古义。如:
例1.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来辞让单于。(“让”属于词义缩小,在古代汉语中既可以表“辞让”“谦让”之义,又可表“责备”之义,而现在只用于“辞让”“谦让”的意思。译句中的“辞让”应改为“责备”。)
例2.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译成: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卑鄙”属于感 彩变化。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德恶劣。译句中以今义当古义,应改用古义。)
例3.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论》)译成: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把“爱”译成“爱惜”不当,“爱”有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意思。)
4.补:即增补法。补出相关省略成分和省略的语意。文言文省略现象较多,常考的是省略主语、宾语和介词“于”,为使译文明白通顺,不产生歧义,必须补充译出被省略的成分。可先将其补足,然后依照常规句式翻译,译出补足部分后用括号标示。
(1)句子的省略成分必须增补出来。如:
乃召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2004年浙江卷)
译文:于是召集他们的首领,把利害关系告知(他们),各部落都认为许逖的话是可信的。
【解析】该句“谕”后面省略了代词“之”(部落首领),即“谕之以祸福”,翻译时必须把它补上。
(2)词语活用时,必须根据活用的类型增补有关内容。如:
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
译文:肯定对的,否定错的,叫做聪明;否定对的,肯定错的,叫做愚蠢。
【解析】该句中加点的“是”“非”是词类活用,属意动用法,翻译时必须增补上表意动的词语“以„„为”或“把„„看作”。
误区点拨:
(1)该补不补。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翻译出来语意才完整。如:
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赤壁之战》)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应补上)
(2)胡添乱补。一般说来,文言译句必须尊重原文意,不能根据个人的想当然增添一些内容,以至违背原文的意思。如: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师说》)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译句中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人”,是翻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应删去。)
5.删:即删削法。文言文中的某些虚词,如发语词、衬音助词、部分连词等,在句子中只起语法作用,无实在意义,可删去不译。如:
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2004年湖南卷)
译文: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白石头。
【解析】该句是苏轼散文《放鹤亭记》中的一句韵文,“兮”是句末语气词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可以删去。“而”字不译出也不影响表达的准确顺畅。
误区点拨:该删却留。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错误。)
6.调:即调整法。将倒装语序调准为正常语序,对于倒装句式要先找出该句的谓语,再以此为核心找出主、宾、定、状、补,然后分析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谓语前置和介宾结构后置等现象,再做调整。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应调整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也没有强壮的筋骨。” 不可译为:“蚯蚓没有爪牙的锋利,也没有筋骨的强壮。”
误区点拨:该调不调。在古代汉语中,有这样那样的倒装句、省略句。在翻译这些句子时,一般说来,要将之还原成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常式句。如: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译成:“寻找人可以出使报告秦国的,没有找到。”(原句是定语后置,在翻译时必须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词前边,即“寻找可以出使报告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
四、文言文翻译顺口溜
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谨慎翻译。 字字落实,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换替。 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整齐。 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 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 重回原文,检查仔细;通达完美,翻译完毕。
中考文言文解题技巧
第一步: 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 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教师要指导学生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 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 “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关于梦想的文言文句子篇五
《文言文重点句子》
表现手法
一、积累一些诗的表现手法
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比喻、夸张、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乐景写哀情、象征(用象征化抽象为具体)、用映衬对比突出形象特征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映衬{正衬、反衬},联想、想象、用典、比拟、借代、互文、通感、双关、反语、反复、借古抒怀、借古讽今、铺垫、通感、以小见大、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白描等表现技巧。
二、诗歌修辞手法的考查
提问方式:这首诗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艺术效果(作用)?
比喻:化平淡为神奇;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夸张:提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有音节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反问:加强语气。
顶真:回环跌宕,具有旋律美。
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设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注:表现手法包括修辞手法。
三、【表现手法训练】
(一)、借景抒情法
借景抒情又可称之为情景交融、触景生情、以景衬情、寓情于景等,是古诗词最为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古诗词中只要提到景,就可以将其归为借景抒情一列。尽管有时关于表现手法的提问重心不同,但答借景抒情至少是不错的。试举两例:
其一:武昌阻风
( 宋)方泽
江上春风留客船,无穷归思满东流。
与君近日闲临水,贪看飞花忘却愁。
问:诗人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满腹的相思和愁绪。
其二:宣城见杜鹃花
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问:诗中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答:触景生情,表达了苦苦的思乡之情。
(二)、托物言志法
托物言志也常被称为借物抒怀、托物喻人等,是作者通过对花、鸟、鱼、虫、山川、草木等自然景物的褒贬臧否来含蓄地表达志向或抒发对世事及个人身世的感慨。试举两例:
其一: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问:本诗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答:借物抒怀,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
其二: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与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问: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达方法?
答:托物言志,借白梅不与凡桃俗李争高低的高洁品格抒怀写志,袒露了自己的襟怀表达了自己的节操与抱负。
(三)、运用典故法
用典又叫用事,也可理解为借古讽今,多是作者将具有警策作用的神话传说、古人古事 、名言警句等运用到自己的诗歌中,推陈出新,表达对世事、世人的看法。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旧瓶装新酒”,自然别有一番滋味。试举一例: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豪华竞逐。叹门外楼头①,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皆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 ,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②。
问: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何种艺术手法?
答:运用典故法。①中“门外楼头”语出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说的是隋大将韩擒虎已带兵来到金陵朱雀门外,陈后主跟他的宠妃张丽华还在结绮阁寻欢作乐。②中《后庭》遗曲指陈后主所作《玉树后庭花》歌,后人都视为亡国之音;“至今商女,时时尤唱,《后庭》遗曲 ”则同时化用了唐朝杜牧《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句子。
(四)、比兴手法
比兴手法最早在《诗经》中运用较为普遍。“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比喻、比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平常所说的起兴、兴喻。试举一例: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有蔡家亲。
注:晋人羊祜为蔡邕外孙,故称表亲为“蔡家亲”
问:这首诗的颔联“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运用了什么手法?
答:比兴兼用的手法,用风雨中飘摇的黄叶树比喻孤灯下凄凉的白头人,烘托了悲凉的气氛。作者先写“黄叶树”以引出 下文的“白头人”,是为“兴” 。
(五)、虚实相生法
虚实相生也叫虚实结合、以实写虚、以虚衬实、景随情迁、情随景生等。“实”就是眼前的景物,“虚”就是想象的景物。因此,虚实相生亦可列为浪漫想象。试举一例:
塞上听吹笛
高 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问:有人认为,第三句诗拆用《梅花落》曲名,在手法上使全诗意境丰盈,你认为是这样的么?为什么?
答:是,“梅花落”的拆用,构成一种虚景,仿佛风吹的笛声化作满地落花。景象虚实相生,视听相通,与雪净月明的实景相配,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使一种思乡之情感而不伤。
(六)、对比法
对比又叫正反对比,作者往往将两种截然相反的事物对照列举而出,以使读者在鲜明而强烈的比较中体味到含蓄深刻的寓意 。试举一例:
观 祈 雨
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问:本诗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突出特点?
答:运用了正反对比的手法。百姓以“萧管”迎龙祈雨与朱门恐春雨潮湿“管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深刻含蓄,讽刺性强。
(七)、衬托法
衬托也叫烘托、烘云托月、侧面描写,也就是平常所说的渲染。作者不惜笔墨对描写对象周围的自然景物大事铺排渲染,让读者在浓烈的自然
景物中或倾听历史的回音,或感受作者自己的情境。试举一例:
楚 城
陆游
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
一百五十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
问: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答:侧面烘托手法。作者用江上的荒城,猿鸟的悲啼,以及亘古不变的滩声烘托了屈原这个历史人物的悲哀命运。
(八)、以小景写大景法
以小景写大景就是通常说的以小见大。作者通过对景物局部的刻画雕
琢使读者明显感受到景物的整体。试举一例:
游 园 不 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问:本诗使用的艺术手法主要是什么?
答:以小景写大景法。作者先概括大地“春色”于一“园”,强调“春色”不但“满园”,而且满到“关不住”的程度。用“关不住”一呼,再用“出墙来”一应,把“一枝红杏”写得无比鲜活,使读者由一枝红杏而阅尽人间春色
(九)、互文
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为了达到文字简洁、含蓄凝练的要求,让两个事物在上下文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所谓“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使其“互文见义”。例如 “迢
关于梦想的文言文句子篇六
《文言文句子理解汇总》
初中语文文言文句子理解汇总材料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这句是讲述学习态度的,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这句是讲述学习方法的,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二者不可偏废。
3、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样的短处就要改正。(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这句是讲述学习态度的,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这句体现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即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
5、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这里作者讽喻了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也告诫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6、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扬起袖子,露出手臂,两条大腿打哆嗦,几乎都想争先恐后地逃跑。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听众的反应,烘托出表演者技艺的高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7、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流连忘返。作者触景生情,抒发了作者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流露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8、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不觉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表达了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9、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表现了古仁人的旷达胸襟。
1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表现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11、微斯人,吾谁与归?
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慰勉和规劝,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的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与远大抱负。
12、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用宁静来提高自己的修养,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这是诸葛亮静与俭相结合的道德修养论,表明了他以俭养德、以静求学的主张,说明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
13、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安静贪图功名利禄就不能来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不安静不集中精神就不能来实现远大目标。“澹泊”与“宁静”都反映了诸葛亮的静观万物、静心思考和冷静处世的思想及其心态。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须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
14、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毒者乎!
谁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有比这毒蛇更厉害的呢!这句话揭示文章的主旨,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罪行,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
15、书非借不能读也。
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的读。这是文章的主要观点,作者借此勉励青年应该化弊为利,努力为自己创造学习条件,发奋求学。
16、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表现了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把握战机。主要说的就是气势最初时最旺盛的道理。做事要一气呵成,还要有信心和毅力,如果接二连三的断断续续,会造成负面影响。
17、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这是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体现出当局者的目光短浅,为曹刿下文进谏做铺垫,同时衬托出他的远见卓识。
18、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按照实情判断。这句话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目的是要庄公认识到人心在战争中的作用,努力争取人民的支持,为胜利奠定可靠地基础,显示了他的远谋。
关于梦想的文言文句子篇七
《古文默写》
全真检测 (测试时间30分钟,共 题,答对 题,正确率 %) 1.(2003,广东)默写,或根据课文填空。 (1)————,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2) , ,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 (3)默写李商隐《夜雨寄北》一诗。 , 。 , 。 2.(2004,佛山)默写或按要求填空。 ⑴ ,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⑵安得广厦千万间,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⑶ ,中间小谢又清发。(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⑷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 。(李清照《醉花阴》) ⑸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我们应当像孟子《鱼我所欲也》一文所说的那样“ ”。 3.(2004,深圳)把下面的名句补充完整。 (1)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2)俱怀逸兴壮思飞,________________。(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4.(2004深圳南山副题))古诗文积累 。 (1)浊酒一杯家万里,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2)即将毕业,与同窗好友分别就在眼前,请以初中学过的有关送别的两句诗或词作为赠言: , 。 (3)古有“松竹梅,岁寒三友”之说,《论语》中含有此意并借松柏喻人的名句是: 5.(2004,广东)默写,或根据课文填空。 (1)树木丛生, 。 ,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 (2)好读书, ;每有会意,便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3)峰峦如聚, , 。望西都,意踌蹰。(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4)默写崔颢《黄鹤楼》前四句。 6.(2004,肇庆)默写或按要求填空。 (1) ,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2)身五彩凤双飞翼, 。(李商隐《无题》) (3)在《春望》中,春天的花开鸟鸣反而使诗人杜甫生出忧国和思亲之情,即所谓“ , ”。 7.(2005,广东)默写,或根据课文填空。 (1)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经?蒹葭》) (2)□□□□□□□,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欧阳修《醉翁亭记》) (3)李白《行路难》中表现积极进取精神的两句诗是:□□□□□□□,□□□□□□□。 8.(2005,梅州课改区)在下列方格内规范书写名句。 (1)人们常常引用李商隐《无题》中的“ ,蜡炬成灰泪始干”诗句来赞颂那些献身事业的人。 (2)新市长上任两年,全市面貌大变,干群同心,社会安定,各项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真是“ , 。”(用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句子
填写) 9.(2005,茂名)古诗词默写。 (1) ,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2)唐朝诗人贺知章回到阔别50多年的故乡越州永兴,写下了传颂千古的名句是: , 。 (3)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最能表达送别朋友依依不舍的两句是: , 10.(2005,湛江)根据上下文或特定要求默写古诗文名句。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论语》中劝告人们要推己及人,仁爱待人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2005,碧桂园学校)请你填写出下列诗歌名句。 《游山西村》中有两句诗揭示了深刻的哲理,它告诉我们:造化无穷,机遇迭出,因此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悲观失望和丧失信心。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2005,深圳)填写下面诗文的上句或下句,并填写相应的作家或作品。 (1)乱花渐欲迷人眼, 。(白居易 《 》) (2)李杜诗篇万口传, , , 。(赵翼《论诗》) (3)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学会合作,与人和谐相处是十分重要的,这正如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所说的“ , ” 2006广东中考真题精选精解 1.(2006,广东)用正楷字默写 (1)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口口口口口。(李清照《醉花阴》) (2)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口口口口。(《诗经?关雎》) (3)好读书,口口口口;口口口口,便欣然忘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4)杜牧《泊秦淮》中表达了作者担忧唐王朝命运的两旬诗是: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5)把杜甫《望岳》默写完整。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思路点拨:这道题是对古诗文名句名篇的识记和理解性的考查,特别是第4小题,它让考生根据作者、题目以及诗句所蕴含的思想内容来写出相应的诗句,考生只要对在背诵的基础上,再加上对诗句准确深入地理解其内容、意境及思想感情就可以有的放矢地答题了。 解答:(1)人比黄花瘦⑵辗转反侧⑶ 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⑷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⑸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2.(2006,广东课改区)用正楷字默写 (1)感时花溅泪, 。(杜甫《春望》) (2) ,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3) , ,山水之乐,得知心而遇之酒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4)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希望
两人年年平安,相隔千里共享美好月光的诗句是: , 。 (5)默写龚自珍《己亥杂诗》。 , 。 , 。 思路点拨:1——4题是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和理解的考查,其中第4小题侧重于对名句的理解,第5题则是对整篇名篇的默写考查,这5个小题,都给出了所选篇目的题目作者,应该说是给了考生很大的提示,只要课本上的重点古诗文能够背诵和默写,这类题目应该是把握性较大的。 解答:(1) 恨别鸟惊心(2) 黑云压城城欲摧 (3)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4)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5)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3.(2006,湛江)根据上下文或特定要求默写古诗文名句。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 。 (2)———— ,————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3)《登飞来峰》中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 。 思路点拨:这道题中,第1题是对名句的考查,第2句是对哲理句的考查,第3句是对理解运用句的考查,前二个小题只需熟练地背诵古诗文,同时不要写错别字就行了。第3题首先要题干中的古诗内容完成理解透彻,然后再在熟练的古诗中寻找相类似的诗句,最后比较鉴别,选择最佳答案。 解答:(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3)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4.(2006,江门) 语言积累及运用 阅读理解,填写原文,完成1~5题。 (1) 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 (2) 海上生明月, 。 (3) 纷纷暮雪下辕门, 。 (4) ,小人长戚戚。 (5)三峡工程蓄水之时,面对汹涌澎湃的江水,我们不由得想起郦道元《三峡》中表现夏水湍急的句子: 读下面每句话,都会想起一个名句。根据你的理解,任选其中三句,填写在横线上,完成6~8题。 陶渊明那朵菊花温暖了宁静深远的峰峦;李白的愁情汇成了滔滔江水;杜甫的雄心量出了泰山的高度;李清照憔悴如风中的一株黄花;苏拭矫健弯弓,梦想射下天上的星座。 (6) (7) (8) (9)仿照示例,运用古诗文名句,再写一句话(不要涉及1~8题的内容)。 示例:结识古仁人,我赞赏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 仿写:结识古仁人, 思路点拨:1——4题是最典型的补写题,内容包括名句及写景抒情句的考查,对于这类考题,只要能够把课标中要求背诵的古诗文扎扎实实地背好就行了。5
——9题的难度稍微增大了一些,它既有记诵,又有理解,更考查运用,可谓一题多能,答题时,首先要能回忆起相关诗文的内容,然后根据题目中所隐藏的提示信息,认真揣摩,再找出相应的答案。 解答:(1)在水一方(2)天涯共此时(3)风掣红旗冻不翻(4)君子坦荡荡(5)有时朝发自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或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或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6)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7)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8) 莫道不消(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或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或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五句话任意写出三句即可)(9) 我慨叹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离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的悲壮。 5.(2006,广州)古诗文默写 (1)据初中课本,下列古诗文默写正确的两项是( ) A.北风卷地百草折,忽如一夜春风来。胡天八月即飞雪,千树万树梨花开。 B.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C.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拼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D.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明月与愁心,随风直到夜郎西。 E.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鸡犬相闻,阡陌交通。 F.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2)根据初中课本,给下列古诗文补写出上句或下句。(六题只选四题回答) ①潮平两岸阔,————————。 (王湾《次北固山下》) ②——————————,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 ③会当凌绝顶,————————。(杜甫《望岳》) ④——————,甲光向日金麟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⑤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幛里,——————————。(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不亦君子乎?(《论语》) (3)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古诗词名句。(①为必答题,②为加分题) ① 王安石登上飞来峰,极目远望,不禁豪情满怀,写下了富有人生哲理的不朽的名句: 。 ②人们在探究学问时,时常会遇到许多困难,这时往往会有陆游在《游山西村》中所说的那种“ ”的感觉,茫然不知方向。但如果能怀有李白在《行路难》中的那种“ ”的信心,继续前行,锲而不舍,就一定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光辉前景! 思路点拨:在这个古诗文默写题中,第1题是选择题,针对这种类型的选题,关键之一还是对诗文的识记问题,考
生只要熟练地掌握了该背颂的古诗文,读题时逐个逐个地检查,这样就很快地可以发现:6个备选答案中,有词句顺序颠倒,有的出现错别字,有的漏句。在找到默写的正误后,水到渠成地可以选取正确答案。第二小题属于补写题,仍是属于识记类的考题,比较容易。第3小题的特点在于它充分发挥了题目的效能,它是一道对考生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的一个综合检测,这类题型都有关键的词句提示所要求回答的内容,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抓住语句仔细联想筛选,然后选择正确答案。 解答:(1)B、F(2)①风正一帆悬;②江山代有人才出;③一览众山小;④黑云压城城欲摧;⑤长烟落日孤城闭;⑥人不知而不愠(3)①不畏浮云遮望眼,自(只)缘身在最高层;②山重水复疑无路/长风破浪会有时。 6.(2006,佛山).默写或按要求填空。 (1)无可奈何花落去, 。 (2) ,风正一帆悬。 (3)沉舟侧畔千帆过, 。 (4) ,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5)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认清“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正如我们在课本里学过的《论语》中孔子所说的 , 。 思路点拨:1—4句是对名句、哲理句、写景句的补写类考题。只要能熟背,不写错别字就行了,5题属于迁移运用题,考生要抓住“学习”与“思考”的关系以及孔子这两个切入点,然后把两者联系起来就可以水到渠成地找到符合主旨的句子。 解答:(1)似曾相识燕归来 (2)潮平两岸阔 (3)病树前头万木春 (4)八百里分麾下炙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7.(2006,肇庆)请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残缺部分。(任选其中12小题作答。) (1)晨兴理荒秽,——————。(陶渊明《归园田居》) (2)黄鹤一去不复返,——————。(崔颢《黄鹤楼》) (3)———————,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4)野竹分青霭,——————。(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5)安得广厦千万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6)——————,秋风病欲苏。(杜甫《江汉》) (7)——————,还应说着远行人。(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8)——————,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 (9)今夜偏知春气暖,——————。(刘方平《月夜》) (10)———————,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11)———————,斜晖脉脉水悠悠。(温庭筠《望江南》) (12)———————,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
关于梦想的文言文句子篇八
《文言文句子翻译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