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中西医执业医师】
关于歌曲欢乐的成语篇一
《关于音乐的成语及含义》
关于音乐的成语及含义
【哀而不伤】:哀:悲哀;伤:伤害。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另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
【巴人下里】:①即下里巴人。古代楚国流行的民间歌曲。用以称流俗的音乐。巴,古国名,在今四川东部一带,古为楚地。下里,乡里。②泛指粗俗的。
【不同凡响】:凡响:平凡的音乐。形容事物不平凡,很出色。
【肠回气荡】:回:曲折,迂回;荡:摇荡。形容好的音乐、文章缠绵悱恻,感人极深的样子。
【初试啼声】:本指初生婴儿啼声宏大,将来一定不凡。后也比喻音乐会歌唱者初次登台。
【吹竹调丝】:竹:管乐器;调:调弄;丝:弦乐器。指管弦乐合奏。泛指音乐活动。
【吹篪乞食】:吹着篪讨吃的。指在街头行乞。篪:古代的一种音乐,象笛子,有八孔。
【吹弹歌舞】:演奏管弦乐器,唱歌跳舞。泛指音乐舞蹈娱乐活动。
【大乐必易】:指最美妙的音乐一定简单,雅俗共赏。
【弹丝品竹】:吹弹乐器,谙熟音乐。
【独自乐乐】:乐乐:欣赏音乐。独自一个人欣赏音乐的快乐。比喻自己享乐必然导致脱离群众。
【断章取义】:断:截断;章:音乐一曲为一章。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指引用与原意不符。
【断章取意】:断:截断;章:音乐一曲为一章。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指引用与原意不符。同“断章取义”。
【顿挫抑扬】:形容诗文作品或音乐声响等高低起伏、停顿转折,和谐而有节奏。
【甘酒嗜音】:甘:嗜好。嗜好喝酒和音乐。形容只顾酒色享乐。
【感心动耳】:感心:心受感动;动耳:悦耳。形容音乐极其感动人。
【干酒嗜音】:甘:喜好;嗜:嗜好。沉溺在喝酒和听音乐之中。形容享乐腐化。
【狗马声色】:良犬、骏马、音乐、女色。泛指养狗、骑马、听歌、狎妓等剥削阶级行乐的方式。借指穷奢极侈的享乐。
【鼓吹喧阗】:形容音乐演奏的声音嘈杂热闹。
【顾曲周郎】:原指周瑜业于音乐。后泛指通音乐戏曲的人。
【洪钟大吕】:大吕:阳律中排第四。形容音乐或文辞正大、庄严、高妙。
【黄钟大吕】:黄钟:我国古代音韵十二律中六种阳律的第一律。大吕:六种阴律的第四律。形容音乐或言辞庄严、正大、高妙、和谐。
【回肠伤气】:形容音乐、文章等缠绵悱恻,感人之极。
【击节称赏】:节:节拍;赏:赞赏。形容对诗文、音乐等的赞赏。
【击节叹赏】:节:节拍;赏:赞赏。形容对诗文、音乐等的赞赏。
【戛釜撞翁】:戛:敲击;釜:陶器;翁:通“瓮”,陶器。敲打锅子,碰撞陶器。比喻粗俗的音乐。
【金鼓喧阗】:金鼓:金钲和鼓。喧阗:声音大。形容音乐演奏的声音嘈杂热闹。亦形容军威壮盛或战况激烈
【举酒作乐】:举:举办;乐:音乐。举行酒宴,奏起乐曲。
【乐以道和】:乐:音乐。音乐能够表现中和之气。
【龙言凤语】:比喻轻松悠扬的音乐之声。
【乱世之音】:指扰乱世道和人心的音乐。
【靡靡之乐】:指柔弱、颓靡的音乐。
【靡靡之声】:指柔弱、颓靡的音乐。同“靡靡之音”。
【靡靡之音】:靡靡:柔弱,萎靡不振。使人萎靡不振的音乐。指颓废的、低级趣味的乐曲。
【袅袅不绝】:袅袅:声音宛转悠扬。形容宛转悠扬的音乐声连绵不断。
【袅袅余音】:袅袅:宛转悠扬。余音:不绝之音。形容音乐结束后悠扬悦耳的声音仍然绵延不绝,回响在耳边。同“余音袅袅” 。
【品箫弄笛】:吹奏洞箫和笛子。指人擅长音乐。
【千部一腔】:部:唐代管音乐的机构,按所管音乐的性质,区分为若干部。演奏的都是一个声调。比喻都是老一套,没有变化。
【轻歌曼舞】:音乐轻快,舞姿优美。
【轻歌慢舞】:轻快的音乐和柔美的舞蹈。
【轻歌妙舞】:指轻快的音乐和柔美的舞蹈。
【囚拧浚好音:囚牛:胡琴头上所刻的兽。刻在胡琴头上的兽,表现出一副喜爱音乐的样子。比喻冒充内行。
【绕梁三日】:形容音乐高昂激荡,虽过了很长时间,好像仍在回响。
【肉竹嘈杂】:竹:管乐;肉竹:泛指音乐;嘈杂:声音喧闹,杂乱。形容音乐杂乱无章。
【三眼一板】:眼,板:戏曲音乐的节拍。比喻言语、行动有条理或合规矩。有时也比喻做事死板,不懂得灵活掌握。
【桑间濮上】:桑间在濮水之上,是古代卫国的地方。①古指淫靡的音乐。。②后也指男女幽会。
【桑间之音】:指淫靡的音乐。同“桑间濮上①”。
【丝竹八音】:丝竹:弦乐和管乐,泛指音乐;八音:金、石、丝、木、竹、匏、土、革等八种乐器。指音乐。
【丝竹管弦】: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也指音乐。
【丝竹陶写】: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陶写:陶冶性情。用音乐来陶冶性情。
【丝竹之音】:丝竹:弦乐和管乐,泛指音乐。指音乐的声音。
【驷马仰秣】:驾车的马驻足仰首,谛听琴声。形容音乐美妙动听。
【亡国之声】:指淫靡的音乐。
【亡国之音】:原指国家将亡,人民困苦,因此音乐也多表现为哀思的曲调,后多指颓靡淫荡的歌曲。
【五音不全】:五音:五声音阶上的五个级,宫、商、角、徵、羽,相当于简谱上的1、
2、3、5、6;唐代以来叫合、四、乙、尺、工。指人缺乏音乐细胞。
【五音六律】:五音:指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六律:定乐器的标准。指古代音律。后也泛指音乐。
【弦而鼓之】:弦:琴弦,装上弦;鼓:弹。装上弦开始弹奏音乐。
【弦歌之声】:弹琴和唱歌吟诗的声音。古时学校重视音乐教育,也泛指教育或教学活动。
【弦歌之音】:弹琴和唱歌吟诗的声音。古时学校重视音乐教育,也泛指教育或教学活动。
【弦外之音】:原指音乐的余音。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话里间接透露,而不是明说出来的意思。
【箫韶九成】:箫韶:虞舜时的乐章;九成:九章。指箫韶音乐奏了九章。
【妖歌曼舞】:曼:柔和。音乐轻快,舞姿优美。
【一板三眼】:板、眼:戏曲音乐的节拍。比喻言语、行动有条理或合规矩。有时也比喻做事死板,不懂得灵活掌握。
【一倡三叹】:指一人歌唱,三人相和。后多用以形容音乐、诗文优美,富有余味,令人赞赏不己。倡,亦作“唱”。
【一片宫商】:宫、商:都是古代五音之一。一片和谐的音乐声。形容文辞如乐声一样优美、悦耳。
【音与政通】:音:音乐;政:政治。音乐与政治是相联系的。指音乐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引商刻角】:指讲究声律、有很高成就的音乐演奏。同“引商刻羽”。
【引商刻羽】:商、羽:古代乐律中的两个音名。指讲究声律、有很高成就的音乐演奏。
【游鱼出听】:形容音乐美妙动听。
【余音缭绕】:优美动听的音乐长久地回荡。形容悦耳的歌声或乐曲使人听了不能一下子忘掉。
【余音袅袅】:形容音乐悦耳动听,令人沉醉。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绕梁:环绕屋梁。优美动听的音乐长久地在屋梁上回荡。形
容歌声优美,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正声雅音】:纯正优雅的音乐。
【郑声乱雅】:郑声:郑国的音乐。郑国靡乱的音乐扰乱了优雅的音乐。比喻邪扰乱了正。
【郑卫之曲】:郑卫:指春秋时的郑国和卫国。指春秋战国时郑、卫等国的民间音乐。因儒家认为其音淫靡,不同于雅乐,故斥之为淫声。
【郑卫之声】:郑卫:指春秋时的郑国和卫国。指春秋战国时郑、卫等国的民间音乐。因儒家认为其音淫靡,不同于雅乐,故斥之为淫声。
【郑卫之音】:郑卫:指春秋时的郑国和卫国。指春秋战国时郑、卫等国的民间音乐。
【知音谙吕】:吕:国古代音乐十二律中的阴律,此处泛指音乐。指深通乐律。
【知音识曲】:指通晓音乐。
【钟鼓之乐】:钟鼓;钟与鼓,乐器。指钟鼓一类的音乐。
【钟鼓之色】:指欢欣喜乐的面色,像欣赏音乐时表现出的那样。
【钟仪楚奏】:仲仪:春秋时楚国乐官。钟仪奏楚国的音乐。比喻思念故国,怀念乡土。
【周郎顾曲】:原指周瑜业于音乐。后泛指通音乐戏曲的人。
【朱弦三叹】:指称音乐的美妙。
【朱弦玉磬】:弦:乐器上的丝弦;磬:一种打击乐器。借指用乐器演奏的优美音乐。
关于歌曲欢乐的成语篇二
《跟音乐有关的几个成语典故》
跟音乐有关的几个成语典故
张 熙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1年01期
一、 三月不知肉味
〖出处〗《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相传,《韶乐》是东夷族的祖先舜帝创作的乐舞。为了教化民众,舜帝模仿凤凰的形状,用竹子制作了凤箫,创作了乐舞《大韶》,又叫《箫韶》、《韶乐》。西周初年,周公旦“制礼作乐”,将包括《箫韶》在内的六代乐舞进行整理,用于郊庙祭祀,形成了一整套礼乐制度。 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精通音乐,他在公元前544年访问鲁国,因为鲁国是周公的封国,保存的先王礼乐及各国的国风甚为完备,所以他到了鲁国,就要求观乐。一直听了15国的国风,都不太满意。可是当他听到在鲁国保存下来的韶乐的时候,突然感慨的说:“多么好的音乐啊,就像这苍天无所不包,就像这大地无所不载,观止矣!如果再有其他的音乐,我不敢再听了。”
孔子在他34岁的时候,即公元前517年,来到齐国,正逢齐王举行盛大的宗庙祭祀,孔子亲临大典,耳闻目睹了韶乐的演奏盛况,不禁心醉神迷,常常忘形地手舞足蹈。之后一连三个月,睡梦中也反复吟唱;吃饭时也在揣摩韶乐的音韵,以至于连他一贯喜欢的红烧肉的味道也品尝不出来了。他还说:“想不到音乐的美竟然能达到这么高的境界!”后来孔子每谈及《韶》乐,仍然赞不绝口,称之为“尽善尽美”。
“三月不知肉味”是说三个月之内吃肉不觉得有味道。比喻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记了其它事情。也借用来形容几个月不吃肉。
二、 响遏行云
〖出处〗《列子·汤问》:“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扶节悲歌,声震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返,终身不敢言归。”
秦青是战国时代最杰出歌唱家和声乐老师。 薛谭是秦青的学生,他师从秦青学习唱歌已有三年,还没有学好,却以为已经掌握了老师的技艺,就要求辞别老师出门献艺。秦青并不阻止他。第二天,秦青在城郊的大路旁为薛谭饯行,唱起了一首抒发惜别之情的歌曲,歌声传遍四野,振动林木,高入云霄,好像连浮动的白云也在驻足聆听。此情此景,使薛谭领略到老师歌唱的艺术魅力,想到自己差得太远,十分惭愧,于是倒身下拜,请求老师收留他继续学习。终生不敢再提回家二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艺术是没有止境的;同时也警戒人们,一知半解,自以为是是学习的大敌!
三、 绕梁三日
〖出处〗《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传说战国时期,一位叫韩娥(据说也是秦青的弟子)的女子来到齐国,因为一路饥饿,断粮已好几日了,于是在齐国临淄城西南门卖唱求食。她美妙而婉转的歌声深深地打动了听众的心弦,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天以后,人们还听到她的歌声的余音在房梁间缭绕,人们都说韩娥之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韩娥投宿一家旅店,因为贫困,韩娥遭到了旅店主人的侮辱,韩娥伤心透了,“曼声哀哭”而去。声音是那么悲凉,凡是听到她歌声的人都觉得好象沉浸在哀怨里。一时间,“老
幼悲愁,垂泪相对,三日不食”,旅店主人只好又把她请回来唱一首欢乐愉快的歌曲。韩娥“复为曼声长歌”,众人闻之“喜跃抃舞,弗能自禁”,气氛顿时欢悦起来,把此前的悲愁全忘了。其歌声之动人,乃至于此。
因此后世就有了“余音绕梁”、 “绕梁三日”的成语典故,以形容美妙的歌声和音乐的魅力。
四、 高山流水
〖出处〗《列子?汤问》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水势浩荡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思念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就摔破了琴,终生不再弹。
后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
五、 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
〖出处〗 《楚辞》中的《宋玉答楚王问》
楚襄王向宋玉问道:“先生难道有什么不好的行为吗?为什么广大士民都说您不好呢?”
宋玉回答说:“是的,不错,有这么回事。但希望您能宽恕我的过失,让我把话说完。有一位在郢都唱歌的客人,开始他唱《下里》、《巴人》,都城里聚集起来跟着唱的有几千人,接着他唱《阳阿》、《薤露》,都城里聚集起来跟着唱的有几百人,后来他唱《阳春》,《白雪》,都城里聚集起来跟着唱的不过几十人,最后他时而用商音高歌,时而以羽声细吟,其间杂以宛转流利的徵音,这时都城里聚拢来跟着唱的不过几个人而已。这说明他唱的歌越是高深,能跟着唱的就越少。那些高洁的人物有如美玉一般的品行,超世独立;而那些世上的凡夫俗子又怎能理解我的行为呢?”
“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这两个成语后来分别被用来泛指高雅的和通俗的文艺作品。
关于歌曲欢乐的成语篇三
《描写音乐的成语》
描写音乐的成语
行云流水 天籁之音 曲终奏雅 不同凡响 轻歌曼舞 五音六律 余音袅袅 高山流水 曲高和寡 异曲同工 弦外之音 扣人心弦 歌舞升平 长歌当哭 莺歌燕舞 轻歌曼舞 高歌猛进 四面楚歌 引吭高歌 夫唱妇随 有板有眼 金鼓齐鸣 鸣金收兵 一鼓作气 旗鼓相当 偃旗息鼓 紧锣密鼓 掩耳盗铃 对牛弹琴 巧舌如簧 余音绕梁 滥竽充数
描写书法的成语
龙飞凤舞 入木三分 铁划银钩 信笔涂鸦 颜筋柳骨 惜墨如金 泼墨淋漓 笔走龙蛇 刀枪森严 笔酣墨饱 笔走龙蛇 初写黄庭 春蚓秋蛇 力透纸背 龙飞凤舞 龙蛇飞动 入木三分 信笔涂鸦 铁画银钩 美女簪花 画蛇添足 惟妙惟肖 生龙活虎 栩栩如生 妙笔生辉 画龙点睛 胸有成竹 炉火纯青 笔墨淋漓
描写建筑的成语
美轮美奂 金碧辉煌 冠冕堂皇 家徒四壁 空前绝后 重横交错 鹤立鸡群 独树一帜 珠圆玉润 三宫六院 雕梁画栋 能工巧匠 巧夺天工 引人入胜 精雕细刻 巧夺天工 玲珑剔透 鬼斧神工 别具一格 标新立异 雅俗共赏 锦上添花 富丽堂皇 气势恢宏 雕栏玉砌 飞阁流丹 琼楼玉宇 勾心斗角美轮美奂 金碧辉煌 富丽堂皇 冠冕堂皇 勾心斗角 精雕细刻 家徒四壁 别有洞天 八面玲珑 纵横交错 三宫六院 深宅大院 鳞次栉比 巧夺天工 琼楼玉宇、亭台楼榭 高耸入云 直插云霄 古朴典雅 红墙绿瓦 盖世无双
描写绘画的成语
画蛇添足 惟妙惟肖 活龙活虎 栩栩如生 妙笔生辉 画龙点睛 浑然一体 妙手丹青
关于歌曲欢乐的成语篇四
《包含-"歌"-字的成语》
1▲闭门酣歌 △bìménhāngē △典故:指闭门不出,尽兴饮酒,尽情歌舞。形容沉缅酒色,尽情享受。 △出处:唐·李延寿《南史·徐绲似》:“绲为梁湘东王,镇西谘议参军,颇为声色,侍妾数十,……,便醉而闭门,尽日酣歌。” 2▲伯歌季舞 △bógējìwǔ △典故:伯:大哥;季:小弟。哥哥唱歌,弟弟跳舞。比喻兄弟之间亲密无间。 △出处:汉·焦延寿《易林》卷三:“伯歌季舞,宴乐以喜。” 3▲长歌当哭 △chánggēdàngkū △典故:长歌:长声歌咏,也指写诗;当:当作。用长声歌咏或写诗文来代替痛哭,借以抒发心中的悲愤。 △出处:汉杂曲歌辞《悲歌》:“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例子:感怀触绪,聊赋四章,匪曰无故呻吟,亦~之意耳。(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十七回) 4▲吹弹歌舞 △chuītángēwǔ △典故:演奏管弦乐器,唱歌跳舞。泛指音乐舞蹈娱乐活动。 △出处:元·无名氏《来生债》第二折:“居士,如今那高楼上吹弹歌舞,饮酒欢娱,敢管待那士大夫哩。” △例子:这人~,刺枪使棒,相扑玩耍,颇能诗书词赋。(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二回) 5▲弹剑作歌 △tánjiànzuògē △典故:比喻怀才不遇。
△例子:~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唐·李白《行路难·其二》) 6▲对酒当歌 △duìjiǔdānggē △典故:对着酒应该放声高唱。原意是人生时间有限,应该有所作为。后也用来指及时行乐。 △出处:汉·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例子:尽都是把手为话,~,郑州浪汉委实多。(元·杨显之《酷寒亭》第三折) 7▲放歌纵酒 △fànggēzòngjiǔ △典故:放歌:高声歌唱;纵酒:任意饮酒,不加节制。尽情歌唱,放量地饮酒。形容开怀畅饮尽兴欢乐。 △出处: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8▲高歌猛进 △gāogēměngjìn △典故:高声歌唱,勇猛前进。形容在前进的道路上,充满乐观精神。 △例子:中国的体育健儿正再接再厉,~。 9▲歌功颂德 △gēgōngsòngdé △典故:歌、颂:颂扬。颂扬功绩和德行。 △出处:《史记·周本纪》:“民皆歌乐之,颂其德。” △例子:保持艰苦奋斗作风,制止~现象。(《毛泽东选集·党委会的工作方法》) 10▲歌楼舞榭 △gēlóuwǔxiè
△典故:榭:建筑在高台上的房屋。为歌舞娱乐而设立的堂或楼台。泛指歌舞场所。 △出处:唐·吕令问《云中古城赋》:“歌台舞榭,月殿云堂。” 11▲歌声绕梁 △gēshēngràoliáng △典故:绕:回旋;梁:房屋的大梁。歌声回旋于房梁之间。形容歌声优美动听。 △出处:《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 12▲歌台舞榭 △gētáiwǔxiè △典故:榭:建筑在高台上的房屋。演奏乐曲、表演歌舞的场所。 △出处:唐·吕令问《云中古城赋》:“歌台舞榭,月殿云堂。”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13▲歌舞升平 △gēwǔshēngpíng △典故:升平:太平。边歌边舞,庆祝太平。有粉饰太平的意思。 △出处:《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文王之初,天下诵而歌舞之。”汉·张衡《东京赋》:“躬自菲薄,治致升平之德。” △例子:但一班醉生梦死的达官贵人,却又个个兴高采烈,~起来。(清·曾朴《孽海花》第六回) 14▲歌莺舞燕 △gēyíngwǔyàn △典故:歌声宛转如黄莺,舞姿轻盈如飞燕。亦形容景色宜人,形势大好。 △出处:宋·苏轼《锦被亭》词:“烟红露绿晓风香,燕舞莺啼春日长。”
△例子:明眸皓齿,~,各逞温柔,人俊惜风流。(元·曾瑞《青杏子·骋怀》) 15▲歌于斯,哭于斯 △gēyǘsī,kūyúsī △典故:歌唱在这里,哭泣在这里。指安居的家宅。 △出处:《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 16▲酣歌恒舞 △hāngēhéngwǔ △典故:形容纵情歌舞,耽于声色。 △出处:《书·伊训》:“敢有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 17▲击筑悲歌 △jīzhùbēigē △典故:击:敲击;筑:古乐器名。敲击着筑,唱着悲壮的歌。形容慷慨悲歌。 △出处:《战国策·燕策》:“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 18▲慷慨悲歌 △kāngkǎibēigē △典故:情绪激昂地唱歌,以抒发悲壮的胸怀。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晋·陶潜《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慷慨独悲歌,钟期信为贤。” △例子:~士,相传燕赵多。(清·黄遵宪《慷慨》诗) 19▲可歌可泣 △kěgēkěqì △典故: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流泪。形容英勇悲壮的感人事迹。
△出处:《周易·中孚》:“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明·海瑞《方孝孺临麻姑仙坛记跋》:“国初方列之概,无异平原复生。追念及之,可歌可泣。” △例子:《长恨歌》一篇,有声有色,~。(清·赵翼《瓯北诗话》卷四) 20▲鸾歌凤舞 △luángēfèngwǔ △典故:比喻美妙的歌舞。 △出处:《山海经·大荒南经》:“爰有歌舞之鸟,鸾鸟自歌,凤鸟自舞。” 21▲前歌后舞 △qiángēhòuwǔ △典故:原指武王伐纣,军中士气旺盛,后用作对正义而战的军队的颂辞。 △出处:《尚书大传·大誓》:“师乃慆,前歌后舞。” △例子:云南革命军,自河口至蒙自、江那,市井不惊,民安其业,庶几孟津观兵,~。(章炳麟《革命军约法问答》) 22▲轻歌曼舞 △qīnggēmànwǔ △典故:音乐轻快,舞姿优美。 △出处:元·乔孟符《两世姻缘》第一折:“似大姐这般玉质花容,清歌妙舞,在这歌妓中可是少也。” △例子:梵呗圆音,竟将为~所“加被”,岂不出于意表也哉。(鲁迅《花边文学·法会和歌剧》) 23▲四面楚歌 △sìmiànchǔgē △典故: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例子
关于歌曲欢乐的成语篇五
《成语音乐篇》
音乐成语
异曲同工 弦外之音 更弦易辙 扣人心弦 歌舞升平 长歌当哭 莺歌燕舞轻歌曼舞 高歌猛进
四面楚歌引吭高歌 一唱百和 一唱三叹 一板三眼 有板有眼一鼓作气旗鼓相当 大张旗鼓
偃旗息鼓重振旗鼓 紧锣密鼓 晨钟暮鼓 掩耳盗铃 琴心剑胆 琴棋书画琴瑟之和巧舌如簧
余音绕梁 阳春白雪 郑卫之音 高山流水 滥竽充数 靡靡之音
音乐:
哀而不伤:哀:悲哀;伤:伤害,妨害。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也比喻做事适中,没有过与不及之处。
哀丝豪竹:哀丝:指悲哀的弦声;豪竹:巨大的竹管。形容管弦乐声的悲壮动人。 大吹大擂:许多乐器同时大声吹打(吹:吹喇叭。擂:打鼓)。比喻大肆宣扬,大肆吹嘘。 高山流水:有山有水的自然景色。比喻知音难得或乐曲高妙。
黄钟大吕:黄钟:我国古代音乐十二律中六种阳律的第一律;大吕:十二律中六种阴律的第四律。旧时形容音乐或文辞正大,庄严,高妙。
黄钟毁弃:黄钟被毁坏被抛弃(黄钟:古乐十二律之一,音调最为洪亮)。喻指贤能的人受迫害,遭遗弃。
急管繁弦:形容乐曲的节拍急促,音色丰富。也作“繁弦急管”。
胶柱鼓瑟:把瑟上调音的柱用胶粘住再弹奏(瑟:古乐器,上面有调音的柱)。比喻拘泥死板不知灵活变通。
滥竽充数:竽:一种古代吹奏乐器。齐宣王喜欢听竽,一吹就是300人齐吹,有人南郭先生不会而混在其中,后宣王死,湣王立,也爱听吹竽,但喜欢听独奏,南郭先生就逃走了。
说明没有本事的人夹在有本事的人中间凑数。
六马仰秣:马停食仰头听音乐。形容音乐优美动听。
谩上不谩下:谩:蒙蔽,隐瞒。原指一种民间打击乐器,用皮蒙住上头,不蒙下头。后用以泛指官场上在上级面前隐瞒真情,对下则无所顾忌地公开做坏事。
靡靡之音:柔弱、颓废,使人萎靡不振的音乐。
南风不竞:南风:指南方的音乐。竞:强劲。南方的音乐不强劲。原来比喻楚军的士气不振,战斗力差。后泛用以比喻竞赛失利或竞赛的一方力量不强。
浅斟低唱:斟:筛酒。缓缓地喝酒,听人曼声歌唱。形容封建士大夫消闲享乐的情态。 轻歌曼舞:曼:柔和,轻柔。形容音乐轻快,舞姿柔美。
曲高和寡:乐曲的格调越高,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和:hè,跟着别人唱。
曲终奏雅:雅:雅乐。乐曲到终结处奏出了雅正的乐音。原来是说不够完美,后转形容文章或艺术表现在结尾时显得特别精彩。
声情并茂:声:指唱腔或语言的音乐性;并:(两方面)都;茂:草木丰盛的样子,引申为美丽而丰盛。形容演唱时的唱腔或语言的音乐性有很深的造诣,所表达的感情又很充沛而动人。
声色犬马:泛指剥削阶段荒淫无耻的生活(声乐、女色、狗和马都是达官贵人的玩物,代指剥削阶级的行乐方式)。
室如悬磬:悬:挂;磬:古代石制乐器,悬挂在架上敲击。屋里像挂着的石磬一样,下面空无所有。形容穷得一无所有。
同工异曲:工:细致,巧妙;异:不同的;曲:乐曲。曲调虽然不同,却都同样的美妙。比喻所做的虽然不同,成绩却一样好。见“异曲同工”。
亡国之音:国家将亡、人民困苦,表达哀思的音乐。现指颓靡的乐曲。
弦外之音:弦乐器的线上发出的声音以外的声音。比喻在说话中间接透露而不是直接说明的意思。
一倡三叹:原指宗庙奏乐,一人唱歌,三人赞叹而应和。后多形容诗人婉转优美,感人至深。
移宫换羽:宫、羽:我国古代乐曲中两种曲调名。原指乐曲换调。后也指事情的内容有所变更。
抑扬顿挫:形容诗文或音乐声响高低停折,和谐而有节奏(抑:压低;扬:升高;顿:停顿;挫:转折)。
引商刻羽:商、羽:五音名。指讲究声律,造诣很深而有最高成就的音乐演奏。 余音绕梁:余音:音乐演奏后好象还留下来的乐声。遗留下乐声围着屋梁打转转。形容歌声优美,使人回味。
载歌载舞:又唱歌,又跳舞。形容欢乐的场面。
掷地作金石声:掷:投,扔;金石:钟磬之类的乐器,声音清脆优美。扔在地上发出钟磬的声音。比喻文辞优美,声调铿锵。
钟鸣鼎食:钟:古代乐器;鼎:古代炊器;鼎食:列鼎而食,吃饭时排列好几个鼎盛食物。吃饭时奏乐、列鼎。形容富贵人家奢侈、豪华的生活。
关于歌曲欢乐的成语篇六
《音乐的成语及典故》
与音乐有关的成语及典故
高山流水:
释义:比喻知己相赏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知音故事,这则故事千百年来一起感动着人们,人们不是羡慕俞伯牙的高超的琴艺,而是羡慕他遇到了一个能听懂他的琴声的人——钟子期。 出处: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译文: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水势浩荡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思念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它的。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下;心里伤感,于是取过琴而弹了起来。起先是连绵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声音。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您听曲子好啊,好啊!心里想象就好像我的心意啊。我从哪里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
余音绕梁:
释义:歌唱停止后,余音好像还在绕着屋梁回旋,形容歌声或音乐优美,耐人寻味。形容歌声优美,令人难忘。
出处:《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过逆旅,逆旅人辱之。韩娥因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遽而追之。娥还,复为曼声长歌。一里老幼喜跃汴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赂发之。故雍门之人,至今善歌哭,放娥之遗声。
译文:我国古时有一位善歌者韩娥,韩国人。一次她经过齐国,因路费用尽,便在齐国都城(临淄,今属山东)的雍门卖唱筹资。韩娥声音清脆嘹亮,婉转悠扬,十分动人。这次演唱,轰动全城。唱完以后,听众还聚在雍门,徘徊留恋,不肯散去。
曲高和寡:
释义:乐曲的格调越高,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原比喻知音难觅。现多用于比喻言行卓越不凡、艺术作品等高雅深奥,以至于很少有人理解或接受。
出处: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宋玉对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译文:楚王问宋玉:“人们经常在后面议论你,对你不满意,是不是你的行为哪里不端正,要好好检讨一下!”宋玉非常聪明,而且能言善辨,回答说:“有一个人在市中心唱歌,他先是唱《下里巴人》一类的通俗民谣,人们很熟悉,有几千人都跟着唱起来。后来,他唱起《阳阿》、《薤露》等意境较深一些的曲子,只有几百人能跟着唱。后来,他开始唱《阳春白雪》这类高深的曲子时,只剩下几十人跟着唱。最后他唱起用商调、羽调和征调谱成的曲子时,人们都走开了,剩下两三个人能听懂,勉强跟着唱。可见,曲子越深,跟着唱的人就越少。”
对牛弹琴:
释义:比喻说话不看对象,或对愚蠢的人讲深奥的道理。
出处: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转为蚊虻(méng)
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dié)躞(xiè)而听。”
译文:有一个叫公明仪的人给牛弹奏古雅的清角调琴曲,牛依然像先前一样埋头吃草。不是牛不要听,是曲调不悦它的耳。 公明仪于是用琴模仿蚊虫和牛蝇的叫声,以及失散的小牛的声音。牛就摆动尾巴竖起耳朵,小步走并听着音乐。
弄玉吹箫:
释义:比喻男欢女悦,结成爱侣,共享幸福。
出处:萧史善吹箫,作鸾凤之响。秦穆公有女弄玉,善吹笙,公以妻之,遂教弄玉作凤鸣。局十数年,凤凰来止。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数年,弄玉乘凤,萧史乘龙去。 ——《列仙传拾遗》
滥竽充数:
释义:比喻没有真正才干,混在行家里凑数,或者比喻用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出处: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min)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译文: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根本不会吹竽的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喜欢听吹竽,但他喜欢听一个一个独奏,南郭处士就只好灰溜溜地逃走了。
四面楚歌:
释义: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处于孤立无援的窘迫境地。
出处: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hè 第四声 附和,应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译文:项羽的军队驻军在垓下,士兵越来越少,粮食也吃没了,刘邦的汉军和韩信、彭越的军队层围了好几层。夜晚,听到汉军的四周都在唱着楚地的歌谣,项羽大惊失色地说:“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吗?不然,是什么原因让楚人这么多呢?”项羽就在夜里爬起来,到军帐中喝酒。回想过去,有美丽的虞姬,受宠爱,常陪在身边,有宝马骓,常骑在胯下。而今„„于是项羽就慷慨悲歌,自己作诗道:“力能拔山啊豪气压倒一世,天时不利啊骓马不驰。骓马不驰啊怎么办,虞姬啊虞姬我该怎样安置你!”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同他一起唱。项羽泪流数行,身边的人也都哭了,没有谁能抬起头来看他。
描写音乐的两首名诗:
听颖师弹琴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关于歌曲欢乐的成语篇七
《例说与音乐有关的成语》
关于歌曲欢乐的成语篇八
《音乐成语》
高山流水
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锺子期竟能领会这是 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道∶「善哉,子 之心而与吾心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高山流水”最先出自《列子.汤问》,传说俞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音。俞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俞伯牙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魏魏乎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流水” 钟子期死,俞伯牙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后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
余音绕梁
传说春秋战国时代,韩国有个名叫韩娥的歌唱能手,闻名全国。有一年,韩国突然发起狂风暴雨,洪水决堤,巨浪冲天,把田园、房屋都冲毁了,百姓纷纷跑命。韩娥在乡亲帮助下幸免于难,投奔齐国。途中盘缠用尽,唯有卖唱为生。她一路走一路唱,歌声的美妙动人,可谓登峰造极。她人走了,大家还是觉得她仍在自己身旁,歌声仍旧回旋在屋梁之间,久久不散。“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成语,就原于此。
韩娥来到齐国雍门的地方,天已黑了,饥饿和疲劳折磨着她,遂向客店走去,准备投宿。谁知一踏进店门就被掌柜连骂带推赶出门外。这时候,韩娥深切地感受到父老乡亲的苦难和眼前所受的屈辱,把心中的激情化作了一曲人间最哀怨凄楚的歌声。歌声向雍门四面八方飘去,一时间山风停啸,河水停流,行者止步,泣天动地。以致韩娥走后,雍门男女老少仍然沉入愁海之中,昼不能吃,夜不能眠,天天如此。于是百姓选派一青年作代表,催马扬鞭追上韩娥,恳请她返回雍门。途中,百姓夹道相迎,盛情款待。韩娥感受到百姓亲如家人的深情,化悲为喜,唱起了欢乐的歌,歌声又立即传遍千家万户。于是大家愁云消散,高歌欢舞,把雍门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阳关三叠
《阳关三叠》是唐代蓍名琴歌,以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为词:“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轻轻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因诗中有“阳关”、“谓城”两地名,故又称为《阳关曲》、《渭城曲》,“阳关”也成为送友酬唱的代名词。三叠指的是全曲三段基本上是一个曲调变化反复三次。
《阳关三叠》传至后代,有多种曲谱和唱法,仅宋时就有三种,苏轼曾说他本人就听过两种。现存《阳关三叠》琴歌谱共30多种,它们在曲式结构上有些差别,曲调则大同小异。全曲曲调纯朴而富有激情,略带淡淡的愁绪,以同音反复作为结束音,强化了离情别意及对远行友人的关怀,与诗的主题十分吻合。
滥竽充数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痛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心里得意极了。
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得挺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
可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闵(min)王继承了王位。齐闵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认为300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逍遥。于是齐闵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好好练习,作好准备,他将让它300人轮流来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乐师们知道命令后都积极练习,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
阳春白雪
阳春白雪的典故来自《楚辞》中的《宋玉答楚王问》一文。楚襄王问宋玉,先生有什么隐藏的德行么?为何士民众庶不怎么称誉你啊?宋玉说,有歌者客于楚国郢中,起初吟唱"下里巴人",国中和者有数千人。当歌者唱"阳阿薤露"时,国中和者只有数百人。当歌者唱" 阳春白雪"时,国中和者不过数十人。当歌曲再增加一些高难度的技巧,即"引商刻羽,杂以流徵"的时候,国中和者不过三数人而已。宋玉的结论是,"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阳春白雪"等歌曲越高雅、越复杂,能唱和的人自然越来越少,即曲高和寡。
下里巴人
战国时代流传于巴、楚交汇之地的《下里巴人》,应该是周武王伐纣时巴人乐歌的历史延续与自然演进。关于《下里巴人》的记载始见于宋玉的《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中国流传的“下里巴人”的成语故事,讲的就是2000多年前战国时,有客人在楚国郢都唱巴人歌曲,一曲“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之者数千人”。这可以说是有史记载的世界上最早最有名的“流行歌曲”了。巴部族以白虎为图腾,以部落首领廪君(传说是白虎的化身)为祖,
勇猛且善歌舞。公元前1000多年前,武王伐纣,联合八百诸侯,其中“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一部分保留在古籍中,一部分埋藏在地下,一部分流传在民间。民间文艺之所以千古流传而不绝于世,在于它通过人民大众世代口头传承的形式,既可以免遭“焚书”之劫,又可避“文字狱”之难。战国时期流传于巴、楚民间的《下里巴人》,便是由古代人传承下来的原始乐歌,巴人是一个历史十分悠久的民族,其历史可上溯至夏禹时代。
宋玉将当时(楚王即楚襄王,其年代在公元前3世纪)楚地传唱的歌曲分作三类:一类之《下里巴人》相当于现代的通俗歌曲;二类之《阳阿》、《薤露》比较通俗;三类之《阳春》、《白雪》为高雅歌曲。
后来泛指通俗文艺,如:
谭、娄纯正儒者,那得动意于下里巴人。——清·李绿园《歧路灯》
对牛弹琴
战国时代,有一个叫公明仪的音乐家,他能作曲也能演奏,七弦琴弹得非常好,弹的曲子优美动听,很多人都喜欢听他弹琴,人们很敬重他。
公明仪不但在室内弹琴,遇上好天气,还喜欢带琴到郊外弹奏。有一天,他来到郊外,春风徐徐地吹着,垂柳轻轻地动着,一头黄牛正在草地上低头吃草。公明仪一时兴致来了,摆上琴,拨动琴弦,就给这头牛弹起了最高雅乐曲--"清角之操"来。老黄牛在那里却无动于衷,仍然低头一个劲地吃草。
公明仪想,这支曲子可能太高雅了,该换个曲调,弹弹小曲。老黄牛仍然毫无反应,继续悠闲地吃草。
公明仪拿出自己的全部本领,弹奏最拿手的曲子。这回呢,老黄牛偶尔甩甩尾巴,赶着牛虻,仍然低头闷不吱声地吃草。
最后,老黄牛慢悠悠地走了。换个地方去吃草了。
公明仪见老黄牛始终无动于衷,很是失望。人们对他说:"你不要生气了!不是你弹的曲子不好听,是你弹的曲子不对牛的耳朵啊!"最后,公明仪也只好叹口气,抱琴回去了。真是自找没趣。
钟鸣鼎食
司马迁论人能出类拔萃,富甲一方,实有非凡之毅力。盖人精打细算,勤奋节俭,乃生财致富之正途,故致富者必出奇制胜也。耕田务农乃繁重之业,而秦杨以之为一州首富。掘坟盗墓本为作奸犯科,而田叔以之起家兴旺。赌技博戏本为不良之行,而桓发以之而富甲一方。沿街叫卖为男人贱业,而雍乐成以之殷实富饶。贩脂卖膏为耻辱之业,而雍伯以之获利千金。卖水鬻浆本为小本经营,而张氏以之赚钱千万。磨刀砺剑本为雕虫小技,而郅氏以之列鼎而食。售羊胃肉脯乃微不足道之事,而浊氏以之车马成行。为马治病乃低浅医术,而张里以之击钟佐食。彼等皆由于专心笃志而致富也。“钟鸣鼎食”之成语,即由此典故演变而来。
古代豪门贵族吃饭时要奏乐击钟,用鼎盛着各种珍贵食品(敲着钟,列鼎而食)。故用“钟鸣鼎食”形容权贵的豪奢排场,旧时还形容富贵人家生活奢侈豪华。汉张衡《西京赋》:“击钟鼎食,连骑相过。”唐王勃《滕王阁序》:“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焚琴煮鹤
释义把琴当柴烧,把鹤煮了吃。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来源宋·胡仔《苕溪渔隐丛篆集》引《西清诗话》:“义山《杂纂》,品目数十,盖以文滑稽者。其一曰杀风景,谓清泉濯足,花下晒晖,背山起楼,烧琴煮鹤。”
这个成语是说是说古代某大人物,以
风雅人士自居,又是吟诗又是自费出书,据说曾留学车迟之国镀
过金。 见了当老师或写文章的家伙, 都亲切握手,热烈交谈 。
很是一番高级境界。一位朋友送他古琴一张,白鹤一对。 过
了两天去拜访,那大号之官早当成烂木头和鹭鸶炖靓汤喝啦。
四面楚歌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 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 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虞姬自刎于项羽的马前,项羽英雄末路,带了仅剩兵卒至乌江,最终自刎于江边。
因为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看又失败自杀的情节,所以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郑卫之音:郑卫,指春秋时的郑国和卫国。音:指春秋战国时郑、卫等国的民间音乐。
郑卫之音
典出于《礼记·乐记》:“魏文侯问于子夏曰:„吾端冕而听古乐,则惟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新乐之如此,何也?‟”
魏文侯问子夏说:“我听古代音乐,既高雅又正统,往往担心自己会睡着,因为听起来很疲倦;而听郑国(国都在今新郑)和卫国的音乐时则不知疲倦,虽然郑、卫之音乐被认为是淫糜之音。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难道古代音乐和现代音乐、传统音乐和通俗音乐的差别就是如此吗?”
后来在对礼乐的观点上就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孔子提倡雅乐,故而郑卫之音
便一直受到排斥,但生命力极强地受到大部分人的喜爱,被称为俗乐。糜丽的文风也称为“郑卫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