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中西医助理医师】
南辕北辙例句篇一
《南辕北辙》
南辕北辙例句篇二
《成语误用典型例句》
南辕北辙例句篇三
《_南辕北辙_与_背道而驰_芜崧》
南辕北辙例句篇四
《成语误用典型例句详解》
成语误用典型例句详解
1.对这个问题,你说应这样,他说应那样,我真是莫衷一是。(“莫衷一是”是大家看法不一样,不能得出一致的意见。使用时主语不能是某一个人。)
2.这些年轻的科学家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无所不为”意为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用来形容科学家的勇气,自然不当。)
3.有人说他们两个是莫逆之交,其实他们的感情一向就很好。 (“莫逆之交”彼此志同道合,有深厚的友誼。亦指情投意合的朋友。)
4.张厂长的一席话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出了许多提高产品质量的好建议。(“抛砖引玉”常用作谦词,只能对己。)
5.很少有人知道,他最近还出版了一本文不加点,又几乎没有注释的旧体诗集子,文字比较艰深,读起来确实累人。 (“文不加点”是指文章一气呵成,不用修改。形容文思敏捷。)
6.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竟相观摩,艺术爱好者趋之若骛。(“趋之若骛”比喻很多人争着前往,多含贬义。)
7.你的这个不情之请让我很为难,过两天我再答复你吧。(“不情之请”不合情理的请求。提出请求时用的套语。是一个自谦之词。)
8.峨眉山是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素有“峨眉天下秀”之誉。其巍峨磅礴,重峦叠嶂,山山有奇景,十里不同天,真是巧夺天工。 (“巧夺天工”,意为“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而峨眉山本身就是天然,不在“人工”之列。)
9.在学习上也是这样,吃别人嚼过的馍不香,要善于动脑筋,师心自用,才能学深学透。
(“师心自用”是只凭主观,自以为是,是贬义词。)
10.听说这位气功大师能够功发疾消,今天会了他一下,果不其然,他没有那么大的能耐。(果不其然,果然如此。指事物的发展变化跟预料的一样。用在这里使前后意思矛盾。)
11.他妄自菲薄别人,在班里很孤立,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自负的人。(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不能用于对待别人。)
12.陈寅恪先生上课时旁征博引,还不时夹着所引史料的数种语言文字,这使得外语尚未过关、文史基础知识贫乏的学生,简直不知所云。(不知所云,形容说话内容混乱,无法理解,使人不知道说的是些什么。是用于批评说话人的。如“这篇文章逻辑性太差,使人看了~。”这段文字说明陈寅恪先生上课时旁征博引,不是说他说话内容混乱。)
13.一美国男子在中国多次撒野动粗,近日在公交车上将女司机打得鲜血直流。对这种不可思议的洋流氓,必须依照中国法律严惩不贷。(不可思议,原有神秘奥妙的意思。现多指无法想象,难以理解。应该为“不可理喻”。)
14.我国乒坛健儿在四十三届世乒赛男团决赛中以三比二力克瑞典队勇夺冠军,体育馆内振聋发聩的欢呼声淹没了场外的雷声和雨声。(振聋发聩,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注意“振”的写法,不能误写成“震”。用在这里与文意完全不符,被误解为“声音大得震聋了耳朵。”改为“震耳欲聋”即可。)
15.国有银行开始清理国有工商业不良债务,冲销了大约200亿元,但对国有企业的
巨大的呆帐坏帐来说,实在是螳臂当车。(螳臂当车,也可以写成“螳臂挡车”,螳螂举起前腿想挡住车子前进,比喻不估计自己的力量去做办不到的事情,必然失败,多指逆潮流而动。用在这里与文意完全不符。)
16.由于太平洋暖流的影响,去年春天来得早,春节刚过,北海公园就涣然冰释,让喜欢滑冰的人大失所望。(涣然冰释,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像冰一样完全消除。用在这里与文意完全不符。注意“涣”的写法,不要写成“焕然一新”的“焕”。)
以前没有看过卓别林的喜剧,今天看了,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所有的烦恼都涣然冰释。(涣然冰释,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不用于消除烦恼。)
17.他在国内影视界和社会上知名度都极高,在国际上也有较大影响,堪称炙手可热的名人。(炙手可热,比喻人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不指知名度。注意“炙”的写法,这个字取意“肉在火上烤”。)
人世五年后,食品、纺织、服装、建筑、金融及其他服务业就业机会将平均增加30%;届时,熟悉世贸组织规则,适应国际竞争的外语人才、复合型人才将炙手可热。(这里用来形容“吃香的人才”,错。)
前些日子,恐怖分子袭击纽约世贸大厦一事成了炙手可热的新闻题材,世界各国新闻媒体竞相报道,现在,人们关注的是美国如何对恐怖分子采取军事行动。(炙手可热,只用于人,不用于事。)
近几年,“知识经济”成了炙手可热的话题。(炙:烤,烧。炙手可热,手一接触就感觉到热得烫人,比喻气焰盛,权势大。用于有权势者,含贬义。)
18.初春,乍暖还寒。他身着冬装,漫步在广阔的田野中,仍然觉得不寒而栗。(不寒而栗,不冷而发抖。形容非常恐惧。这里写的不是心理状态。正确的用法可以见34例中的“不寒而栗”。)
19.十年来,他的病一直不见好转,他怎能不忧心忡忡且耿耿于怀呢?(耿耿于怀,习惯用于不能忘怀与别人的芥蒂。这里用错了。)
20.老王虽说已经退休了,但他精力充沛,在许多事情上都显示出他是个年富力强的人。(年富力强,形容年纪轻,精力旺盛。不能用于退休的老人。)
21.对于房价在全国略胜一筹的北京来说,经济适用房的低价位无疑对工薪阶层具有巨大的吸引力。(略胜一筹,比较起来,稍微好一些。不用于价格高低的比较。)
22.角色的个性鲜明,是电视剧《康熙王朝》最值得欣赏的地方。甚至连配角都栩栩如生,令人难忘。(栩栩如生,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不形容个性鲜明。而且,“配角”是人,活人,怎么能说“活人像活的一样”呢?)
她的演技,可以说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她扮演的慈禧太后栩栩如生,•演得真绝了。(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栩栩如生,形容文学、艺术作品对人和其他生物的形象,描写得非常逼真,好像活的一样。)
23.尽管世界杯小组出线的前景微乎其微,“米家军”的全体将士仍然准备再做最后一搏。(微乎其微,形容非常小或非常少。这里与“前景”搭配不当,因为前景无所谓大小多少。宜将“前景”改为“希望”。)
24.明星出书无可厚非,但有的书错别字连篇累牍,简直让人不堪卒读。(无可厚非,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谅解。明星有出书的权利,不是缺点。应
改为“无可非议”。/连篇累牍,形容篇幅过多,文辞冗长。不能形容错别字多。/补充:卒读,读完;卒,结束、完毕。)
这部小说的构思又精巧又严密,真是无可厚非。(厚:重;非:责备。无可厚非,没有可以过分指责非议的。用于有一定小问题的人或事。可改为“无懈可击”。无懈可击:没有可以被攻击或挑剔的漏洞,形容十分严密。)
对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连篇累牍的报道,使广大读者看到了中国的希望,起到了振奋人心的作用。(连篇累牍,形容篇幅过多,文辞冗长。贬义。)
25.美国政府准许石油公司在阿拉斯加天然公园里钻井的决定,引起了国际环保组织怨声载道。(怨声载道,怨恨的声音充满道路。形容人民群众普遍强烈不满。这里太夸张不满情绪的范围和程度。)
26.这项新规定颁行一年多,已经露出危险的苗头,如不及时关注,恐怕亡羊补牢,为时太晚。(亡羊补牢,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战国策•楚策》:“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这里用反了。)
28.这所学校向家长发了一封关于收取学费的公开信,既言“切实减轻群众负担”,可实际收费额却步步攀升。首鼠两端,堪称奇文。(首鼠两端,在两者之间犹豫不决左右动摇不定。这里用于表示言行不一,错。)
在建立导弹防御系统问题上,美德两国首鼠两端,但美国总统布什说:“我们可以在意见不合的情况下仍然保持朋友关系”。(首鼠两端,犹豫不决。不表示意见不合。)
27.那天,我和他在车站依依惜别,而后就南辕北辙,各奔东西了。(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不形容两个人方向相反。)
29.中国女子柔道选手袁华在人声鼎沸的赛场上能做到充耳不闻、心静如水,而一旦发力,就令对手不寒而栗。(充耳不闻,形容有意不听别人的意见。不合语境。)
30.小错误也不能放过,须知集腋成裘,小错积多了,也会对工作造成大的损害。(集腋成裘,狐狸腋下的皮虽很小,但聚集起来就能制一件皮袍。比喻积少成多。褒义。这里用于贬义。)
31.目前,语文教学的最大弊端是条分缕析,教师过分的讲解,不仅使学生失去了学习语的兴趣,而且影响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条分缕析,有条有理地细细分析。褒义。不是弊端。)
32.声名不论大小,都是靠诚实的劳动、创造实绩获得的。实至名归,才能安之若素;以名砺志,才会不断进取。(安之若素,安然相处,和往常一样,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不能表示“心里安稳”。)
33.这件事对我无异于晴空霹雳,如同一块珍藏多年价值连城的璧玉,顷刻间变成一块一文不名的瓦片。(一文不名,同“不名一钱”“不名一文”,意思是一个钱都没有。名,占有。这里宜改为“一文不值”。)
34.写事件,不写其来龙去脉,只取其涉笔成趣的地方加以渲染,片言只语,含蓄浓缩。(涉笔成趣,形容一动笔就画出或写出很有意趣的东西。常用来表示创作者水平高。这里“涉笔成趣的地方”指的不是创作人,而是故事情节。/片言只语,零零碎碎的话。强调零碎,不表示浓缩。)
35.有德之人不会以权谋私,不会贪污受贿,虽然清贫点,但活得坦荡,没有水落
石出之虑,也没有半夜敲门之惊。(水落石出,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看似正确,但习惯上“水落石出”从积极的角度比喻真相终于大白,不表示消极的担忧。/补充:“半夜敲门不吃惊”或“半夜敲门心不惊”,比喻没有做过亏心事,这里使用是正确的。)
36.他以疯狂的热情投身于政界,很快地成为本土上的头面人物,一举而实现了衣锦还乡的世代农民的梦。(衣锦还乡,旧指富贵以后回到故乡,含有向乡里夸耀的意思。此人是“本土上的头面人物”,无须回乡。)
37.石景山区开办了北京第一家打工子弟学校,招收了126名新生,但这对8万多名打工子弟来说,实在是不足挂齿。(不足挂齿,表示不值得一提,含轻视或自谦之意。这里是感叹数量太少,应换为“杯水车薪”。)
38.在眼前出现一位纳西族老太太,那张脸上已有不少皱纹,一身纳西族的装束却装戴得一尘不染。(一尘不染,泛指人品纯正,丝毫没有沾染坏习气;也指环境非常清洁。)
39.在这次打击赌博的行动中,该市几百名公安干警倾巢出动,一举端掉了十几个窝点,缴获了一大批赌具赌资。(倾巢出动,比喻全部出动,贬义,不能用于公安干警。)
40.斯韦思林杯终于回到了我们的怀抱!当普天弹冠相庆时,人们不由得不佩服蔡振华。(弹冠相庆,指官场中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同伙就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贬义。)
41. 应用文,比如“合同”、“调查报告”、“总结”等官样文章,一般不使用文学语言。(官样文章,讽刺那些空话套话连篇的照例敷衍的虚文滥调。贬义。)
42.字义丰富是汉字的一大特点,掌握了常用字的字义有利于理解词语,汉语中很多词可以望文生义,望文知义。(望文生义,不了解某一词句的确切涵义,光从字面上去牵强附会,做出不确切的解释。贬义。用在这里不合语境。)
43.教育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能总是耳提面命,摆官僚作风。(耳提面命,不仅是当面告诉他,而且是提着他的耳朵向他讲,形容长辈教导热心恳切。褒义。不能用来形容官僚作风。)
44.张老师针对班上同学良莠不齐的现状,讲课时注意分层指导。(良莠不齐,莠:狗尾草,很象谷子,常混在禾苗中。比喻好人坏人都有,混杂在一起。班上同学有成绩好坏之分,无好人坏人之别。这个成语也可以写做“良莠不一”“良莠不分”“良莠淆杂”。)
45.汉室西迁长安,一把火,河洛一片焦土,寸草不生,赤地千里,到了万劫不复的境地。(赤地千里,形容旱灾或虫灾造成大量土地荒凉的景象。不能形容火灾后果。/万劫不复,佛教称世界从生成到毁灭的一个过程为一劫,万劫就是万世的意思。指永远不能恢复。用在这里夸张过度。)
46.新组建的这支足球队训练抓得很紧,但上场对垒到底怎样,还不得而知,我们将刮目相看。(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完全不合语境。可以改为“拭目以待”,意思是擦亮眼睛等待,或等待事情的实现。)
47.实现“人机对话”已是唾手可得,----能听懂人类语言的“智能”型计算机即将进入中国千家万户。(唾手可得,比喻极容易得到。实现“人机对话”不是可以“得到”的东西,而是希望“达到”的目标。)
48.中国电信以先进技术为依托,亦步亦趋紧跟世界发展潮流,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亦步亦趋,原意是说,你慢走我也慢走,你快走我也快走,你跑我也跑。比喻由于缺乏主张,或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贬义。不能表示紧跟潮流。)
49.田先生生气了,涨红了脸说道:“你们说的都是杯弓蛇影,纯属无中生有,完全不符合事实。” (杯弓蛇影,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不表示无中生有。)
50.在《群英会蒋干中计》中,作者罗贯中运用生动细致的动作、神态描写,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胸无城府却又自作聪明、十分迂腐可笑的蒋干形象。(胸无城府,形容待人接物坦率真诚,心口如一。褒义。不能表示缺乏谋略。)
51.即使得了冠军,也不能对同伴侧目而视,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侧目而视,又恨又怕地看着。不能形容骄傲自满。)
在很短的时间内,张明老师就发表了几篇颇有影响的论文,令人侧目而视。(“侧目而视”形容又怕又恨地看着。不合语境。)
这一伙侵吞巨额财产、败坏党纪国法的“硕鼠”被押进法庭时,人人侧目而视,嗤之以鼻。(侧目而视,形容又怕又愤恨。但对“硕鼠”无须怕。)
52.他这样做自以为很稳妥,其实是如履薄冰,稍不注意就会出现错误。(如履薄冰,比喻行事特别谨慎,存有戒心。只能用于主观心理,不能表示客观存在的危险状态。)
53.人代会下午3时开幕,不到2时,人民大会堂的台阶上就站满了严阵以待的记者。(严阵以待,指做好充分战斗准备,等待着敌人。记者严阵以待,准备对付谁呢?)
54.他愤愤地大谈社会如何腐败,暗地里却收受贿赂,这种做法和叶公好龙没有两样。(叶公好龙,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正爱好它。不比喻言行不一。)
55.事物的发展自有它本身的规律,人们只能顺水推舟,而不可强求,更不能要它按自己的意志来确定走向。(顺水推舟,比喻顺着某个趋势或某种方便说话办事。常讽刺不坚持原则。不能表示按规律办事。)
56.人们提到秋白同志,总会说起他是那样大公无私,光明磊落,求全责备自己。(求全责备,对人对事物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点。意思用对了,但“求全责备”不能带宾语,要说成“对……求全责备”。)
57.令人忧虑的是,有的出版社出了不好的作品还不置可否,听不进群众的批评。(不置可否,不说行,也不说不行,指不表明态度。后文有“听不进群众的批评”,说明态度明确。前后矛盾。)
58.有句歇后语: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细想起来,这也有点子虚乌有。猪八戒长的丑陋,但敢照镜子,有什么可指责的呢?(子虚乌有,指假设的、不存在的、不真实的事情。汉•司马相如著《子虚赋》,假托子虚、乌有先生和亡是公三人问答。用在这里,看不出要表达什么意思。)
59.他是我大伯的老邻居,大伯有几个孩子,谁几岁,谁的性格怎样,他都洞若观火。(洞若观火,形容有敏锐的观察力,非常清楚地看出事物的本质,好象看火一样。用在这里不合语境。这里可以用“了如指掌”。)
60.他平时学习粗心,总是目无全牛,以致一些很简单的题目也常常出错。(目无全牛,比喻技术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庄子•养生主》:“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这里误解为“观察不细致”。)
各部门都要有全局观念,那种目无全牛而忽视整体利益的做法是不对的。(“目无全牛”出自《庖丁解牛》,形容技艺高超,动作纯熟。与“忽视整体利益”没有联系。)
不少语文老师上课就是以一连串的问与答贯串课堂教学始终,长此以往,学生自然
南辕北辙例句篇五
《南辕北辙_20080》
南辕北辙
主要角色
魏人 魏人子 车夫 掌柜 小二 路人
趣味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有个魏国人要到南方的楚国去,还带上了他的儿子。
魏人:车夫,你把车子驾着向北走吧,向南的路太不平整了,坑坑洼洼的,弄得车子跳上跳下,让人难受。
车夫:楚国在南边,向北走可以到达吗?
魏人:管他南边北边,东边西边,你照我说的做就是,其它的不用你操心了。
魏人子:爸爸,你以前去过楚国不?
魏人:爸爸没去过楚国,不过听说那里很繁华,什么玩具都有得买,那里的人也特别纯朴善良。
魏人子:我要用压岁钱买几件好玩的玩具送给妹妹。
魏人:你妹妹也想跟着爸爸来楚国的,你妈妈不同意,说你妹妹年纪太小了。
魏人子:妹妹平时老爱挑食,就吃一点儿饭,长不大。我就不同了,不爱挑食,看我现在 长得多高大,可以跟着爸爸去楚国了。
向北走了许多路程,在一家客栈休息。
掌柜:客官,你要到什么地方去呢?
魏人:我要去楚国。
掌柜:你既然要去楚国,楚国在南方,为什么向北走呢?你走错路了。
魏人:没关系,没关系,我有的是钱。
掌柜:钱再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方向啊。还是赶紧往回走吧。
魏人:没关系,没关系,我的车夫善于赶车,马匹也是千挑万选的宝马,没有什么到不了的地方。
又向北走了许多路程,在一家茶馆歇息喝茶。
魏人:小二,这里离楚国有多远?
小二:从这里坐车去,大约需要18天。
魏人子:爸爸,还有这么远的路啊,坐车坐得我好累。
魏人:十来天眨眼就过去了。小朋友要多锻炼锻炼,不要怕吃苦。
又向北走了许多路程,向一位路人打听。
魏人:大叔,这里离楚国有多远?
路人甲:从这里坐车去,大约需要20天。
再向北走了许多路程,向一位路人打听。
魏人:大叔,这里离楚国有多远?
路人乙:从这里坐车去,大约需要25天。
魏人子:爸爸,你发现没有,我们的车越走,离楚国就越远了。
魏人:不用怕,不用怕,咱们不赶时间,咱们可以细细欣赏沿途的风景,慢慢走,不急,走着走着就会到了。
马车在一个关口处被几个气势汹汹地士兵拦截了下来。
士兵:我们得到官府的最新通告,有一个强盗抢了大量的钱财正向北方逃跑,我们是特来追捕强盗的。
魏人:我不是什么强盗啊,我可是良民一个,我现在是带着儿子去楚国拜访朋友。
士兵:哼,还想骗我们,楚国在南方,有你这么去楚国的吗?你这种人我们见多了,都是说瞎话不眨眼的,别啰嗦了,跟我们去官府。
魏人子忍不住哭了起来。
魏人子:我爸爸不是强盗,我爸爸是好人,我们真的是去楚国的。
费了好多精力,魏人才向官府证明了自己不是强盗。马车继续向北走,又向一位路人打听。
魏人:大叔,这里离楚国有多远?
路人丙:从这里坐车去,大约需要30天。
车夫:现在变成30天了!咱们不能再向北走了,一直这样走下去,真的永远也走不到楚国的!
魏人:谁说不能走到楚国的,都向北走了这么久了,哪有往回走的道理?什么都别说了,你还是继续赶车吧。
越往北走,北风越大,沙尘滚滚,马累了,人也累了,可是离楚国却是越来越远。
魏人:车夫,把车停下来吧,我身上的钱已经剩下不多了,真的不能再往北走了,我也醒悟了,我们一开始就没有走对方向,一开始就是错的。
魏人子:爸爸,我包包里的压岁钱够我们用上一段时间的。
魏人:咱们现在往回走,先回家拿些钱,然后再去楚国。
魏人子:这回一定得向南方走了。
魏人:只能向南边走了,吃一堑,长一智。
魏人子迷迷糊糊地在马车上睡着了,他梦见自己回家拿了钱,然后再坐车去了楚国,在楚国买了好多好吃的东西、好玩的玩具。
成语解释
打算往南边去的,车子却向北走,比喻目的和行为完全相反,结果离目标越来越远。与“南辕北辙”意思相同的一个成语是“背道而驰”。例句:我们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否则就会做出南辕北辙的傻事。
故事原文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於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关键词解释
反:通假字,通“返”,返回。
焦:皱褶。
驾:车 。
用:资用,指路费。
恃:仰仗。
奚为:何为,做什么。
语文知识
南辕北辙的辕是指车前驾牲畜的两根直木。其实辕还有另外一个意思,它指的是古时军营的门或官署的外门,辕门这个词在古代使用得很广。岑参的著名边塞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有“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的经典诗句。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也有“吕奉先射戟辕门”这节广为传诵的篇章,故事说的是袁术派大将纪灵统领几万大兵前去攻打刘备,刘备兵少,向吕布求援,吕布两家都不想得罪,就想了个办法,他对纪灵、刘备说,我要用弓箭射辕门的戟上小枝,如果侥幸射中,就请两家罢兵。辕门离布吕站的地方有一百五十步,可吕布不愧是神射手,一箭就射中了戟上小枝,成功和解了一场战事。
百科知识
楚国,是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战国七雄之一。领地大致为现在的湖南、湖北全境、重庆、河南、安徽、江苏、江西部分地方。楚国的都城是郢都,位于今天的湖北省荆州北面离城8公里的纪南城,是当时重要的商业中心。当时的郢都规模宏大,城东至城西长4450米,城南至城北阔3588米,城墙的周长15506米,共有七座城门,城内有四条古河道,当时的城墙以土筑成,至今依然存在。
趣味练习
(一)填一填
不分南北,怎辨()(东西)
北国风光,千里(),万里雪飘(冰封)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紧)
不撞南()不回头 (墙)
北面称()(臣)
(二)答一答
中国现在所说的南方、北方是以哪作为分界线的?(秦岭—淮河是中国南北分界线)
“战国七雄”是指我国东周后期七个强势诸侯国的统称,分别是指哪七国?(齐、楚、燕、韩、赵、魏、秦。)
(三)算一算
假设魏人、魏人子、车夫三人每天的费用一共需要4两银子,那么12两银子够他们花用多少天?
趣味思考
我们都知道,地球是圆的,假如有一个人从某地出发,一直沿着直线向前走,从理论上讲,最终他能不能回到原地?
南辕北辙例句篇六
《成语》
南辕北辙与背道而驰
中文11004 赵家贵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把南辕北辙与背道而驰用错的现象,从表面上看这两个词意思很相近,这两个词可以互相作为彼此的同义词。所以很多人就把这两个词通用,可是南辕北辙与背道而驰的意思是有差别的。增订四版《现代汉语》上册对同义词定义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组成的语义场叫做同义义场,同一义场中的各个词叫做同义词。南辕北辙与背道而驰虽属一组同义词,但同义词之间也存在着差别。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南辕北辙与背道而驰各自的具体意思。南辕北辙(nán yuán běi zhã),出自于《战国策·魏策四》,讲述了一个人要乘车到楚国去,由于选择了相反的方向又不听别人的劝告,只能离楚国越来越远了。“南辕北辙”这则成语的“辕”是车杠;“辙”是车轮在路上留下的痕迹。辕向南,辙向北,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结果离目标越来越远。寓言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只有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越多,离原先的目标就越远。以上史事,形成成语“北辕适楚”,后来在流传过程中,人们习惯说作“南辕北辙”。 背道而驰(bâi dào ãr chí),出自唐·柳宗元《〈杨评事文集〉后序》:“其余各探一隅,相与背驰于道者,其去弥远。”意思为朝相反的方向跑去,比喻彼此的方向和目的完全相反。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南辕北辙与背道而驰都有行动与目标相反的意思,都告诫人们做事的时候必须先确定目标,不能盲目蛮干。
但是同义词不是同一个词,在很多方面都有差别。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南辕北辙与背道而驰有哪些差别。首先,这两个词的语义轻重不同。南辕北辙表示行动与目标方向不统一,但是背道而驰表示目标与方向是完全相反的,虽然两个词都是贬义,但是背道而驰在感情色彩上语义要重一些。例如:“不符合民心民意的人为舆论,同历史潮流背道而驰的‘长官意志’,群众是不会买你们的帐的。” (袁鹰《第一簇报春花》)而且背道而驰从某种程度上说还带有一种主观色彩在里面,即动作的实行者是有意将目标与方向倒置,而南辕北辙则是动作实行者在很多客观因素的制约下或是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造成了行动与目标方向相反。第二,南辕北辙一般用于行动,跟目的相反的情形,使用范围较小,“背道而驰”则可以用于一切目的与方向相反的事物与行动。例如:(1)、如果一方面盼望有功于“世道人心”的文艺作品,而同时又不许文艺作品带着强心和清泄的药品,这何异于南辕北辙。——茅盾《杂谈文艺现象》(2)、近代精神——西方文化——不幸得很,是同我国文化根本背道而驰的。 —— 闻一多《<女神>之地方色彩》 从上面的例句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两者的区别。“南辕北辙”是行动本身与主观目的相反,是就同一件事的两个方面(行动、目标)来说,而“背道而驰”是就不同的事情来说,是“彼”方向、目标与“此”方向、目标相反。第三、但随着汉语的发展,一些成语的意义都有了延伸,“南辕北辙”主要从二个方面延伸,一是实际“路程”意义的延伸,主要指方向相反的途程或车子南来北往,比喻人东奔西走或是方向上的选择,何去何从(见例句3);再就是由“相
反的路程”进而延伸到“相反的观点”上,即“南辕北辙”第二个延伸方面“双方的行为、观点等相距很远”(见例句4)。例如:(3)、秦小姐说:“北和南是两个截然相反的方向,你选择了北国的浪漫,我将离你更远,在遥远的玉龙雪山,4000公里相隔,我们南辕北辙,擦肩而过。”—— 伏羲不语《跟往事干杯》(4)、两派看法南辕北辙,连带也影响了国民党的策略拟定。——人民网《联合报:温和马vs强硬扁 究竟鹿死谁手》“背道而驰”意义的延伸内容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行为悖谬,违反正道”(见例句5);一是“方向或目标的相反”,较之以前“方向、目标”的“且”关系,有明显的词义扩大(见例句
6)。例如:(5)、很容易造成一种不平等的心理,与未来人人平等的社会背道而驰。——潘石屹《清华教授太极端》(6)、而张怡宁的落选,似乎恰恰是和这两个目标背道而驰。——扬子晚报《落选的为何不是王楠》可以看出,“南辕北辙”与“背道而驰”在各自意义延伸的过程中,既有交叉,也有背离。另外,“南辕北辙”由本身的“路”引申为“行为目标”,随着发展又重新延伸有“路程”之义,如:如果走北侧的斑马线不仅南辕北辙,而且要多过一条马路,既不方便又增加了危险性。(法制晚报《路面休整撤消一条斑马线惹得居民直抱怨》)但“背道而驰”与“路”的本意却越来越远。因此,在表达关于实际意义上有关“路”的来往,一般要用“南辕北辙”,而不用“背道而驰”。
语言是应生活生产的需求而产生的,是社会的产物,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研究词语与词语差别的时候必需考虑到实际生活,不能随我们的主观臆断,否则你的本意与你表达出的意思将会背道而驰。
南辕北辙例句篇七
《巩固专题——成语误用例析(续)》
南辕北辙例句篇八
《咬文嚼字》
咬 文 嚼 字
——咬一咬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释义”
朱光潜先生1943年撰写的《咬文嚼字》,已收进现在的高级中
学语文课本。朱先生《咬文嚼字》的“咬文嚼字”,其涵义,是《辞
源》(1979年修订本)所注释的“指词句上的推敲”。朱先生在《咬
文嚼字》中说:“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
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并且还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
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卒读全文,豁然开朗,你不能不敬服朱
先生的超人的慧眼和不同凡响的见解。朱先生的这一独到的见解,
再加上那么多翔实精当的例句,尤其是鞭辟入里的剖析,让中学生
去学习,是大有裨益的。
在《咬文嚼字》中,朱光潜先生还说:咬文嚼字非“锱铢必较”
不可,“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这话,无疑是很对的。按朱先生的这一观点,我便想对朱光潜先生的“咬
文嚼字释义”来咬嚼一番。
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释义》,共三条,其一是: 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例: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咬文
嚼字。
朱先生的这个释义,与《现代汉语词典》,甚至更多的当代辞书的注释几乎是完全一致的。可是,它们多没有例句,于是,人家就无话可说,或者,你想说,也很难说得好;既然,朱先生有例句,我们不妨先从朱先生的例句入手来咬嚼一番,看一看朱先生例句中“咬文嚼字”的涵义及其褒贬,与朱先生自己的“咬文嚼字释义”及其褒贬,是否吻合?或许,你从中还能弄清楚朱先生的“咬文嚼字释义”,到底确当与否?
朱先生的例句,“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是句子的大前提,“切不可一味地咬文嚼字”,是关涉着是否能够领会马列主义理论“精神实质”这个大前提的告诫之语,其意思是说:如果“一味地咬文嚼字”,就不能领会马列主义理论精神实质,反之,要领会马列主义理论精神实质,就“切不可一味地咬文嚼字”;或者是说: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必须注重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咬文嚼字,言下之意:单纯地咬文嚼字是不可能领会马列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的,还必须„„,还应该„„。我以为,单就朱先生的这个句子来看,其立意,其语法,是无可置疑的,完全正确,无懈可击。然而,朱先生的句子,是与他的《咬文嚼字释义》相配套的,是把这个句子当作贬义词“咬文嚼字”释义的例句来使用的,于是,这个例句中的“咬文嚼字”,就必须是贬义词,而绝对不可以............是褒义词,否则,就将是在用含褒义“咬文嚼字”的句子,去例证....
含贬义“咬文嚼字”的释义,就将有点儿南辕北辙,风马牛不相及
了。
朱先生例句中的“切不可一味地咬文嚼字”,在“咬文嚼字”前,有两个修饰语:“切不可”和“一味地”。
“切不可”,并不难解,所表示的,是要坚决地否定,彻底地否定。在语言实践中,能被“切不可”坚决地否定和彻底地否定的动词或动词短语,其动作行为所产生的后果,一般都是不好的,不对.........的,要不得的;或者说,一般都是有可能或必将会产生某种不良的.....................甚至严重的后果的,都是不为情理或事理所认同的,甚至,有的行.....................
为本身就违章违纪违法,是为法纪所不容的。譬如: ..............
1. 伤口没痊愈,切不可下水。 ...
2. 雷雨天,切不可在大树底下,或高空作业。 ...
3. 子女切不可虐待父母。 ...
4. 父母切不可纵容孩子。 ...
5.为官的切不可贪财敛财。 ...
6.为政者切不可欺压百姓。 ...
7. 心里有事,切不可借酒浇愁。 ...
8. 年纪轻轻,切不可游手好闲。 ...
„„
1和2句,“下水”和“在大树底下,或高空作业”,并非贬义,所以,必须有“伤口没痊愈”和“雷雨天”之前提;有了这样的前提,就可以用“切不可”去直接地否定,且是坚决地彻底地否定。
这样的句子很多,如,那是老虎屁股,切不可摸﹑他是骗子,切不可相信,等等;3至8句,“虐待”﹑“纵容”等,都是贬义,这样的句子俯拾即是,如:人,切不可苟且偷安﹑切不可沽名钓誉﹑切不可为虎作伥,再如:切不可挥霍,切不可浪费,等等。凡贬义,都可以用“切不可”去直接地否定,且是坚决地彻底地否定。
朱光潜先生的为他自己含贬义的“咬文嚼字”释义,用来作为佐证的例句中的“咬文嚼字”,当然地必须是贬义;这个贬义的“咬.....
文嚼字”,也就当然地可以用“切不可”去直接地否定,当顺理成章地说成:切不可咬文嚼字——按朱先生的释义,就是:切不可过分地斟酌字句。“切不可咬文嚼字”之“咬文嚼字”,是贬义,应当是无可置疑的,然而,朱先生为何又用了“一味地”去修饰咬文嚼字呢?这倒是个很值得注意的问题。
“切不可+动词(或动词短语)”,如果可以被“切不可”去直接否定,按理,这个动词或动词短语前是不应该也不允许出现“一味地”这个修饰语的,如:“煤气泄漏时,切不可打开电灯开关”;“这是易燃品仓库,切不可明火﹑抽烟”;“他是通缉要犯,切不可窝藏”,等等,你要“打开电灯开关”,你偏要“明火﹑抽烟”,或“窝藏”,就很可能或必将会惹祸;“切不可+动词(或动词短语)”如果是贬义的,一般都可以出现,也经常出现,这往往是因为:人,敌不过权﹑钱﹑情﹑色的诱惑,或者是失去理智,忘乎所以,或者是心存侥幸铤而走险,去闯切不可闯的红灯,去触切不可触的高压线。值得
注意的是:一经出现了“一味地”,句子的结构就发生了变化,句子.............强调的重点就会有所转移。 ...........
如:例5,“心里有事,切不可借酒浇愁”,是因为“愁”令其忘...
乎了所以,失去了理智。“切不可”,原本是直接地否定“借酒浇愁”,是直接地坚决否定并彻底否定“借酒浇愁”。有了“一味地”,“切不可”所否定的就是:“一味地借酒浇愁”,句子所强调的侧重点就被...
转移到“一味地”所强调的内涵上来:这个“一味地”,是冲着“借酒浇愁”动作行为之“度”之过分而来的。这个用来修饰“借酒浇愁”的“一味地”,只能释为“总是”于是,句子的意思便是说:你总是“借酒浇愁”,必将会产生更加不好或更加严重的后果,将更为........严重地坑害你自己;尽管,“一味地”并不排斥“切不可”对“借酒浇愁”的否定。再如,例4,父母切不可纵容孩子,也可以说成父母...
切不可一味地纵容孩子,例5,为官的切不可贪财敛财,也可以说成......
为官的切不可一味地贪财敛财,其“一味地”也是“总是”的意思...
(注:只能释为“总是”,请见拙文《“一味”释义辨》),句子所强调的侧重点也就被转移到“一味地”所强调的内涵上来,是指“纵容孩子”﹑“贪财敛财”之“度”过分了。
朱先生在他的例句“咬文嚼字”前用上了“一味地”,“切不可”就只能直接地坚决彻底地否定“一味地咬文嚼字”,如果,这个“咬...
文嚼字”是贬义, “一味地”就只能是“总是”的意思,于是,整个句子所要坚决彻底否定的侧重点就是“总是咬文嚼字”,就是“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