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中西医助理医师】
夸奖绘画篇一
《赞美绘画的好句》
赞美绘画的好句
1、从小,我就格外痴迷于绘画。尤其喜爱那活泼可爱的卡通画和诗情韵雅的水粉画。它们往往会向路灯一样让我的生活更加充实,美好。几年前,大约是我3岁的时候,我就特别爱那俏丽形象的卡通人物,便不顾一切的画,画的家里每一个房间的雪白的墙壁都格外凌乱。上面有我3岁画的,也有5岁、7岁画的,甚至到现在的都有。这满墙的卡通人物,记载着我童年成长的痕迹。
2、但是我在用毛笔描线的时候总描不好,描到外边去。为了克服这些困难,我每天回到家,就在白纸上画一条直线,用沾有颜料的毛笔描。描完了直线描曲线,再描很复杂的线,手描得非常的酸痛。有时痛得汗水和泪水一块流,但想到不久后在我笔下可以诞生出十分美丽的画面,我就很快乐。
3、第一次学画时,我们画的是蜻蜓。可能由于没有接触过绘画,我画出来的线条歪歪扭扭的,根本不像一幅画——蜻蜓的翅膀一大一小,眼睛被涂成了墨坨儿;身子也歪歪斜斜的。当时老师每上完一节课,都要评论那些作品。当轮到我时,听着老师勉强的评价,我大哭着跑出了教室。下一节课是妈妈把我强行拉过来的,但是我说什么也不愿意再拿起画笔了。好说歹说,这才勉勉强强地完成了一幅画。如此反复几次,妈妈也厌烦了,就随我折腾去了。
4、绘画,不仅给人带来一种美的享受,而且每一幅画,都会让人如痴如醉于情境中。一副成功的作品可以使人领略到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大自然的磅礴隽秀、精湛艺术的高超。使人看起来有种身临其境之感,仔细品味,便可以陶冶情操。这样不仅能培养我们的性情、增强我们的艺术思维,还能提升我们的审美理念,使生活更丰富。
5、绘画,让我掌握了绘画技巧,给我的生活增添了欢乐;绘画,让我多次获奖,给自己添加了许多光荣;绘画,让我幸福快乐地度过每一天!
6、我喜欢画画,不仅仅是它可以使人忘掉忧愁,而且还可以陶冶人的情趣。当一个人沉浸在画海中,这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呀!当我们坐在画板前,描绘着花、人、景、物时,心也不禁陶醉在这美妙的风景中„„正是因为这样,才塑造了我遇事沉稳冷静的性格,我可真得感谢画画呀!
7、我爱画画,就像鱼儿无法离开水,绘画是我最重要的朋友,我也离不开画画。我想要用画画来表达我的所想,描绘世界一切美好的景色。
8、为了绘画,我可以不牺一切追求。时间是挤出来的,老师常常这样告诉我们。对呀!就是用挤出来的时间来享受、享受快乐、享受乐趣。绘画是自然的点缀,有了它大自然也增色不少,它是印在白纸上的画,用心将它描述,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它,我想,这择是绘画吧!
9、每当我拿起画笔,我就很快乐,因为这是一种艺术的享受。它可以让你的心情很舒畅;也可以倾诉你的喜怒哀乐;更可以把最美的东西用最美的方式表现出来。
10、绘画是一样很高雅的艺术,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它现在会伴随着我走下去,我相信,以后也会,绘画会伴随着我的一生。
11、绘画的宝藏中没有金银财宝,它只有绘画这颗小小钻石,别看它小,它不小,而是一个大空间。只是要你追踪它的痕迹,懂得它,你就懂得了“享受”这两个字的真正含义。心中总会有过不去的坎,那么就要学会绘画,来结开心中的结,才会舒坦。
12、绘画不仅给我带来了乐趣,也给我带来了好朋友似的安慰。在我开心的时候,用彩笔画下自己的喜悦;在我不开心的时候,用颜料画下自己的烦恼。绘画成了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3、绘画,是一种艺术,是一种精美的、无可挑剔的艺术。绘画艺术可以让人感受无穷的乐趣。
14、我喜欢画画,每当我画出一幅优美的作品时,心里不禁就充满了成就感。还记得我曾在
一次绘画比赛中,画了一幅《风中的文竹》,竟然得到了全市二等奖的荣誉,乐得我几天都合不拢嘴。
15、我已经有六年绘画的历史了,在这六年里,我学到了很多绘画技术。印象最深的就是刚刚开始画画的时侯,我总无法控制景致比例,大的大,小的小,后来通过我细心观察和老师的讲解,我才知道是因为我在画的时候没有做画面比例定位。认识到这个问题后,我就改变了自己的比例搭配,这样一试,嗨,画出来的画面比例适中,不大不小很有美感。
16、我用毛笔蘸上喜欢的颜色,按照老师的要求画点、线、面。我正画得高兴,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由于毛笔吸水太多,一滴紫色的颜料滴在宣纸上,我可真是城隍扑蝴蝶--慌了神。突然,奇迹发生了,那滴颜料慢慢地向四周扩散,居然变成了一朵美丽的小花,花瓣有深有浅、层层叠叠。我用这种方法画了许多美丽的图案,我时而轻笔细描,时而浓墨涂抹,一幅五彩缤纷的作品完成了。
17、我最拿手的是画画。在学前班放一个月的假期里,因为家里没有人看我,我就跟着妈妈上班。有一次,我觉得自己一个人玩没有意思,就找出了妈妈给我买的画画书,自己画了起来。因为爸爸属牛,我就比着画了一头牛;妈妈属兔,我就比着画了一只小白兔;我属蛇,所以就画了一条蛇。我画完了之后拿给妈妈看,妈妈说我画得特别像。随着一年级入学,妈妈就让我学画画。
18、想到这里,我轻轻地提笔,在纸上勾勒。说来也怪,一想到故乡,平时在手中不听使唤的笔,现在却像懂了我的思想似的,在纸上轻轻地勾勒开来。勾出外形,就开始进一步的描绘。我心里想着故乡,故乡的绿萝,一边画着画,却不觉得是在画画,而是在向一个最好的朋友倾诉心事。我把对故乡的怀念和对绿萝的喜爱一笔一笔地融进了画中。
19、也许是我与生俱来的性格我的思维,使我和图画之间有了一种心灵感应。这种感觉是奇妙的、梦幻的,我可以通过图画上的画面和色彩体察作者的心境,也试图用画来表达我的想法。也许是因为这些我才爱上画画的吧?
20、第一次学画时,我们画的是蜻蜓。可能由于没有接触过绘画,我画出来的线条歪歪扭扭的,根本不像一幅画——蜻蜓的翅膀一大一小,眼睛被涂成了墨坨儿;身子也歪歪斜斜的。当时老师每上完一节课,都要评论那些作品。当轮到我时,听着老师勉强的评价,我大哭着跑出了教室。下一节课是妈妈把我强行拉过来的,但是我说什么也不愿意再拿起画笔了。好说歹说,这才勉勉强强地完成了一幅画。如此反复几次,妈妈也厌烦了,就随我折腾去了。
21、为了绘画,我可以不牺一切追求。时间是挤出来的,老师常常这样告诉我们。对呀!就是用挤出来的时间来享受、享受快乐、享受乐趣。绘画是自然的点缀,有了它大自然也增色不少,它是印在白纸上的画,用心将它描述,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它,我想,这择是绘画吧!
22、绘画不仅给我带来了乐趣,也给我带来了好朋友似的安慰。在我开心的时候,用彩笔画下自己的喜悦;在我不开心的时候,用颜料画下自己的烦恼。绘画成了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3、绘画,不仅给人带来一种美的享受,而且每一幅画,都会让人如痴如醉于情境中。一副成功的作品可以使人领略到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大自然的磅礴隽秀、精湛艺术的高超。使人看起来有种身临其境之感,仔细品味,便可以陶冶情操。这样不仅能培养我们的性情、增强我们的艺术思维,还能提升我们的审美理念,使生活更丰富。
24、但是我在用毛笔描线的时候总描不好,描到外边去。为了克服这些困难,我每天回到家,就在白纸上画一条直线,用沾有颜料的毛笔描。描完了直线描曲线,再描很复杂的线,手描得非常的酸痛。有时痛得汗水和泪水一块流,但想到不久后在我笔下可以诞生出十分美丽的画面,我就很快乐。
25、绘画,是一种艺术,是一种精美的、无可挑剔的艺术。绘画艺术可以让人感受无穷的乐趣。
26、我最拿手的是画画。在学前班放一个月的假期里,因为家里没有人看我,我就跟着妈妈上班。(A good sentence yuedu.mipang.com)有一次,我觉得自己一个人玩没有意思,就找出了妈妈给我买的画画书,自己画了起来。因为爸爸属牛,我就比着画了一头牛;妈妈属兔,我就比着画了一只小白兔;我属蛇,所以就画了一条蛇。我画完了之后拿给妈妈看,妈妈说我画得特别像。随着一年级入学,妈妈就让我学画画。
27、我用毛笔蘸上喜欢的颜色,按照老师的要求画点、线、面。我正画得高兴,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由于毛笔吸水太多,一滴紫色的颜料滴在宣纸上,我可真是城隍扑蝴蝶--慌了神。突然,奇迹发生了,那滴颜料慢慢地向四周扩散,居然变成了一朵美丽的小花,花瓣有深有浅、层层叠叠。我用这种方法画了许多美丽的图案,我时而轻笔细描,时而浓墨涂抹,一幅五彩缤纷的作品完成了。
28、每当我拿起画笔,我就很快乐,因为这是一种艺术的享受。它可以让你的心情很舒畅;也可以倾诉你的喜怒哀乐;更可以把最美的东西用最美的方式表现出来。
29、绘画的宝藏中没有金银财宝,它只有绘画这颗小小钻石,别看它小,它不小,而是一个大空间。只是要你追踪它的痕迹,懂得它,你就懂得了“享受”这两个字的真正含义。心中总会有过不去的坎,那么就要学会绘画,来结开心中的结,才会舒坦。
30、我喜欢画画,不仅仅是它可以使人忘掉忧愁,而且还可以陶冶人的情趣。当一个人沉浸在画海中,这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呀!当我们坐在画板前,描绘着花、人、景、物时,心也不禁陶醉在这美妙的风景中„„正是因为这样,才塑造了我遇事沉稳冷静的性格,我可真得感谢画画呀!
夸奖绘画篇二
《中西美术绘画比较》
中西美术比较·
当今世界,最有影响的是两大绘画体系,一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绘画,一是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洋绘画。它们都是人类的精神创造,但由于东西方生活环境、自然条件、文化传统、哲学观念的差异,使得二者在艺术创造
和表现形式上形成了鲜明对照。
技法:空间
西洋画运用焦点透视营造空间,用明暗法造型,讲究立体感。
中国画运用散点透视营造空间,用线描造型,讲究平面装饰性。
中西绘画表现时空关系的一个重要差异,中国绘画通过引导观者的视线有洞而表达的,是故事的诗情美感,西方绘画通过在空间形式中融入时间因素而再现的,则是事件的事实过程。例如五代的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与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就在同样的主题内容中更清晰的展示了这种差异“夜宴”的结构语言是画面经营位置与观看的时间流程相和谐:“晚餐”则是故事的典型瞬间与环境的空间构成相统一,一个是让空间服从时间的逻辑,主要人物的形象在一个画面中多次出现,一个是让时间服从空间的设计,用典型瞬间凝练故事的演变过程。中国画注重留白,西洋画景物充实,按自然的秩序布满画面,呈现出大自然的真实境界。
西洋画中也有虚实变化,但一般靠明暗层次的表现来处理,亮处、有形处实,无形处、阴影处虚。
中国画有形也可以虚,无形也可以实。无形可实的空白是中国画独特的构成手段
光影
中国画的造型语言是笔墨,西洋画的造型语言是光影色彩,是笔触。中国画基本上是由线条和大块墨团、细碎墨点组成。而墨团和墨点只不过是线的扩大和缩小。所以中国画是线的艺术。它的形式美感,是线条(包括墨点、墨团)交织而产生的音乐节奏的美感,即所谓“笔情墨趣”。
西洋画尤其油画是由光影明暗色调组成,西洋画的形式美感,是由光色产生的韵律。
西洋画的空间构造、形象塑造是借光影色彩和笔触表现,它渊源于古希腊
的建筑和雕刻。
希腊雕刻给人一种真实的、浑圆立体、可以触摸的感觉,在阳光下呈现出有节奏的明暗和光影。
戈雅:“在自然中那里找得到线呢?我所看见的只有一些暗的体和亮的体,由远而近的面和由近而远的面,我的眼睛从来看不到线,也看不到细部。”
2题材
西画题材主要有三方面来源,一是古代神话 二是基督教,三是世俗生活,历史与战争题材也包括其中。中国画从商代到战国肖像是人物画题材之一,秦汉至今取材多位历史人神话题材和宗教题材,自然风光。, 绘画本质:
西画求形似,中国画讲神似可谓两者本质区别,中国国画以线造型西画以面造型,中国画是表现的而西方绘画则是再现,中国画偏于精神的,西方绘画偏于物质的的。
审美评价
中国画的审美评价是“气韵生动”,西洋画的审美评价是“模仿”。 所谓“气韵”,在自然是生命的律动,在人生是最高的意趣。画家如能把客观对象的风貌神韵生动地表现出来,就是一幅“气韵生动”的作品。
模仿论是西方写实主义艺术的灵魂,在其影响下,西洋画着意描绘事物的形貌,追求“以真为美”。
达·芬奇:“最可夸奖的绘画是最能形似的绘画。”
所以西洋画重形似,重再现,重科学,人物形象个个貌似真人,有血有肉,服饰的质感、量感如生。
绘画创作::中国美术绘画创作在主观与客观再线与表现,抒情与求真等关系中,较为强调主观,表现,抒情这些偏于创作主题方面的,西方则强调客观,再现 求真等偏于对象课题方面的。
夸奖绘画篇三
《绘画艺术毕业论文》
绘画艺术毕业论文一、中西绘画在美学理论上的差异 传统中国绘画追求意境与中国传统哲学相互生发,是中国传统美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范畴,也是佛教流传影响的结果。艺术中所要求的“意境”又不同于佛家所说的“境界”,但艺术所创造的“意境”或“境界”总是物化之情与情化之物升华的结晶。中国绘画中的许多概念,如道、气、心、物、神、意、韵、静、势、实、虚、风、骨、理、质等等原本是哲学范畴,中国传统绘画是一种哲学化的艺术。在中国绘画艺术中,画家们心目中最“正确”的形象,并不是西方绘画中那些具有透视、凹凸、光影层次、色彩变换的高度写实形象,而是一种极为简化的形象,如齐白石老年时的画,看上去似乎不拘成法,随意挥洒,只消几笔便能完成,但由于其笔墨的浓淡干湿都恰到好处,所以看上去给人一种栩栩如生的感觉。在中国画色彩简化方面,在我国绘画的初始阶段有过“随类赋彩”的说法,但随着这门艺术的发展和成熟,对真实色彩的再现愈来愈不重视,绘画渐渐讲究淡施色彩或不施色彩,所谓“唐重丹青,元人水墨淋漓”,即指此。墨迹间的虚白似乎能发出万紫千红的色彩。难怪笪重光说:“墨之倾泼,势等崩云;墨之沉凝,色同碎锦”。所以,传统中国绘画的再现不是一味模写,而是充分运用审美知觉的规律,运用简化的形体,变形的处理,暗示的手法等等,努力获得与现实在结构上对应的形象,从而取得以少胜多、以小见大、以简代繁、以刹那见永恒的效果。而西方绘画则受到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多德、但丁、狄德罗、黑格尔等人哲学思想特别是“摹仿论”、“反映论”、“现实主义”的深刻影响。西方绘画以人为主要的描绘对象,追求造型的准确、质感、光感、再现,它得益于自然科学,如物理光学、透视学、人体解剖学、色彩学等科学研究。欧洲艺术从乔托开始,就时断时续地向这个方向发展着,线性透视的应用,是这种发展的关键阶段,而对空气透视和色彩透视的使用,则是到法国印象派绘画时才最终得以实现。因此,相对而言,西方传统绘画更多的是一种科学的艺术,中西传统绘画美学思想的根本差异就在于此。 孔子和孟子是儒家的杰出代表人物,他们提出的“中庸之为德也”、“文质彬彬”、“成教化、助人伦”、“修身养性”、“中庸之道”等等,对中国绘画的影响是深远而巨大的。具体表现在:追求和谐的美、主张不偏不倚,中和为美,强调含蓄追求“充实之美”、“浩然正气”、“文质相辅”;反对“华而不实”,主
张“名正言顺”;主张真善美的结合;认为“心正则笔正”,“人品不正,用墨无法”。 对于中国美学范畴体系的形成,对山水画的影响,道家思想的影响显然比儒佛两家深广得多。老庄哲学崇尚无为而为,主张天人合一,人应该顺应大自然,与自然保持亲和的关系,认为天地和谐是最高的境界,而天地之和是“天乐”、“大美”。道家的这些思想促使画家们超尘出世、隐逸山林,在自然中注入人的情感。从五代开始,到宋元明清,山水画在中国画中逐渐取得主导地位,比西方风景画早一千多年。这与道家格外重视自然的思想有关。 禅宗的思想对中国画的影响也很深。在中国文人看来,并不是任何艺术表现都是有价值的。只有以虚静明彻的心灵去观照、感悟大自然的美,才能达到“心物统一”、“天人合一”的最佳境界。 总之,禅宗和儒道思想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并存于画家的修养与创作之中,这三大思想支柱对中国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中西绘画在渊源上的差异 宗白华曾经精辟地论述西洋文化的主要基础在希腊,西洋绘画的基础和渊源也在希腊艺术。 西方15-16世纪的文艺复兴,形式上就要恢复和振兴被中世纪宗教所压抑和摧残了的古希腊罗马的艺术。从古希腊罗马的传统中吸取营养,逐步确立写实主义绘画的基础。另一方面,在透视学、解剖学及社会思潮的推动下,探索并逐步实现了绘画艺术与科学精神、人文思想的融合,为绘画艺术的全面解放吹响了号角。在精神意识方面强调人在精神和人道主义,进一步追求“真”和“美”。所谓“真”就模范自然,刻意写实。达·芬奇在他的《画论》中说:“最可夸奖的绘画是最能形似的绘画”,他们的绘画完全以希腊的雕刻为范本。所谓“美”,就是“和谐的形式”,而“和谐的形式”又以希腊的建筑为最高典范。总而言之,“模仿自然”和“形式的和谐”便成了西方绘画的中心问题。就是近代的“印象主义”,也不外乎是极端的“模仿自然”,特别是模仿自然界的光与色。正因如此,恩格斯说:“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冈布里奇还明确指出,“希腊诸大师曾受到埃及人的影响,而我们全都是希腊人的学生。”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西方绘画艺术的渊源在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人奠定的“模仿自然”与“和谐的形式”之中。 中国绘画的渊源与西方不同,不是来自于雕塑。在中国,人体圆雕还远不及希腊发达。晋唐以来的塑像反而受画境影响,具有画风。因此,雕塑不能成
为画家的范本。中国绘画的渊源在于商周的钟、鼎、尊等青铜器。这些青铜器凝重浑穆、典雅,形成中国人特有的审美理想。此外,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以及壁画也是中国绘画的渊源。青铜器及汉代艺术中的花纹、生动活泼的造型、流动的线条、虚灵的节奏、自由的空间,逐步形成中国画的特点。 中国特有的艺术——“书法”也是中国绘画的骨干,各种点线皴法溶解万象,超入灵虚妙境,而融诗心、诗境于画景,成为中国画第二特色。阐发中国画理论及提高中国画地位者不是画家,而是诗人和书法家。 由于渊源不同,中西绘画所表现的“境界层次”根本不同。西方是写实,中国是虚灵的;西方是物我对立,东方是物我相融;中国画以书法为骨干,以诗境为灵魂,诗、书、画融为一个整体,西方绘画以建筑空间为间架,追求逼真的可视空间。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加深,东西方文化也会呈现优势互补的趋势。西方绘画从后印象派开始,不断吸收东方文化艺术的营养,注重主观表现,要么高度写实、要么完全抽象;而中国绘画也将受到西方绘画的巨大冲击。 中西绘画之所以进行比较,是为了看到差别,取长补短,互相促进,求同存异。我们既要反对全盘西化,又要反对盲目崇拜。既要了解中华民族传统绘画艺术,又要了解西方文化的发展脉络。我们要了解中国艺术的精神内涵和美学特点,继承和发扬我们中国画的优秀传统,使它与西画风格不同。同时,也要搞油画的民族化。当然也反对搞纯种的西洋画或中国画。文化是没有国界的,随着改革开放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民族文化的迁移,中西方绘画艺术正朝着多元化、多层次、多方位发展。 论文电话:18930620780 电子邮箱:lunwen021@163.com
夸奖绘画篇四
《赞美儿童的画》
赞美儿童的画
王宝峰
世界著名的哲学家詹姆士精辟地指出:“人类本性中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赞美。”是的,溢美之词使人心花怒放,一个人在得到赞美的情况下会更加积极努力,发挥出自己的潜能,赞美对于热情、向上的儿童来说,更是如此。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缺少的不是批评,而是赞美。恰当适时地赞美不但可以使儿童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激励其进取和自信,而且还会对其他孩子的思想行为起导向作用。我们要不吝啬对孩子的赞美,把孩子当作天才来欣赏,努力发现孩子的优点,赞赏孩子的每一次进步。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我也正努力做好“赞美”这一环节。
赞美要突出重点。赞美带来快乐,快乐带来正确的方向,赞美是一种教育的手段,但赞美并非需要面面俱到,而是应该突出重点,让孩子明白自己在哪方面取得了进步,强化其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满足其成就欲,激发其继续尝试的兴趣和探索的热情,从而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面对孩子的作品,可以找出其画面中某一方面的优点,比如构图大胆、造型独特、色彩表现丰富多样等等,大力进行表扬,让孩子感觉自己画得不错,体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提升绘画兴趣。
赞美时言语要诚恳。赞美诚可贵,其真正的动力源泉是真诚,“只有真实的赞美,才最能打动心灵”。当孩子拿着他刚完成的画给你看时,“你真棒!”“不错不错!”类似的言语刚开始可能还会使孩子美滋滋的,可时间一长,孩子会觉得你的赞美太廉价了,显得有些虚伪。因此,教师赞美学生,一定要把握“度”,既不能千金难买,也不能一钱不值,既不能人为地拔高,又不能蜻蜓点水不着痕迹。教师不可以滥用赞美语言,他对学生的赞扬必须是
由衷的,得体的,它应当因人因事因场合而异。有时教师通过一个眼神、一个微笑、或是拍拍对方肩膀等非语言行为,也能使学生感到一种温馨和激动,让他们心领神会,回味无穷。
用无声的语言进行赞美。“无声的语言”——我这里所指的是除了口头赞美以外的一切可以用来赞美孩子、促进孩子绘画水平提高的方式方法。无声的语言,它是对有声语言的一种良好的补充,它在起到赞美效果的同时,能更加长久地留住这种效果。在批改学生的绘画作品时,发现孩子在某方面取得进步,不妨写上“OK”、“构图饱满”、“用色大胆”等表达赞美的话。或者在作品后面贴一些小花,这也是一种比较好的表扬方式。
赞美的同时进行适当的启发。儿童的绘画活动是快乐的行为,作品的完成固然带来成就感,即使在表现过程中也应该充满乐趣。儿童挥笔作画非常需要关怀、鼓励与肯定,遭遇困难时会寻求协助,得意快乐时也喜欢有伴一起分享。我们在赞美了儿童的作品以后,此时的儿童正“心花怒放”,我们不妨采用启发的方式对儿童的作品提点建议,孩子会比较乐意接受。当然,我们的语气要委婉,不唠叨也不强迫接受。“只画几朵花太单调了,再画两只蝴蝶吧!”这种直接指示还不如:“这几朵花画得好美,我好像闻到了花香!想想:会吸引什么过来呢?对,蝴蝶,想画几只?画在哪儿比较好呢?”赞美是激发创作兴趣的良方,关怀是维持创作勇气的支柱,我们可以善用。
古语云:“良言一句三冬暖”,鼓励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一个老师来说,学会赞美是何等地重要。也许你不经意的一句话,却影响了孩子的一辈子;也许你那么简单的一句赞美,却造就了一位艺术家。学会赞美吧,在许多时候,赞美能够点石成金,它如同春风晨露,可以催开最美的花朵。这就是赞美的力量!
夸奖绘画篇五
《绘画的中西方差异》
从绘画来浅论中西方文化差异
20世纪人文科学研究的一大特点是比较文化或是比较文明,而当我们从文化的视角放眼全球的时候,对于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我们又要如何的去认识,这对于我们来说很重要!如果要全面的论述中西的差异,有太过于庞杂。所以,我就从绘画这一方面来浅论中西文化的差异。 从总体上讲,中国艺术体现出强烈的写意性、程式化和整体性、运动感,追求内容与形式的高度和谐。西方艺术则体现出强烈的写实性、科学性和真实感,在追求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的同时,常常也表现出偏重形式的倾向。中国艺术的所谓的写意,是以主观表现为出发点的艺术表达方式,即以不同的艺术形式描绘客观事物在作者心中的投影,以意统形。不求形似,但见气韵,追求意与境的和谐的交融转换。而西方的艺术呢,其写实性的特点更为明显,西方艺术的美学致思总是趋向于认识外在世界的合规律形式,总是竭力强调满足视听真实之美,更注重外在客观世界的捕捉。这些,都能在绘画中捕捉到一些端倪。
绘画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主要形式之一,历来受到文人的关注和喜爱。中国的画家们流连山水,但并不对大自然做一笔一画的模仿,并不关心对象的数理形式。他们追求的不是“形”,而是“神”,追求的是天人合一。他们所要表现的是那个为意念构造的表象世界,恰是“胸中之竹”,而非用感官捕捉到“眼中之竹”。中国艺术家力图通过有限的笔墨传达“韵外之旨”,“味外之味,不以再现自然、悦人眼目为目的,而是重在“立意”,使作品成为画家修养、人格和情绪论的载体。所以中国画历来偏重表现作者的感情,注重抒写主观感受,不过分强客观,画家所画常在“似与不似之间”,不受拘束。顾恺之《洛神赋图》中的山水景物刻画,具有“传神”的意义,为使他们的意趣得以传达而存在的,而决非一般的装饰背景。自然的山水景物千姿百态,能够以丰富的形态进入艺术家的审美知觉,撞击主体的心灵。明朝唐志契说过:“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水性即我性,水情即我情。”指的就是画家要表现自己的真性情。这就是我们说的以形传神。
而西方的绘画,是模仿自然,坚持以反映客观为尺度的真实感的原则始终不放弃。“艺术三杰”之一达芬奇说过:“最可夸奖的绘画是最能形似的绘画。”西方人持着天人相分的观点,要求画家以纯客观的方式来把握自然,即画家所画一定要与他所看见的保持一致,用眼睛看见的东西就要画出来,画苹果的话,他不可能画成方的。不断地将客观物质世界一分为二,强调客观地表现现实对象,在于真和美,真指对象的真实、环境的真实。亚里士多德是“模仿”说的代表人物,认为模仿自然是一种求知的认知活动。出于求知的目的,人们把自然模仿下来,创造为艺术。显然,艺术以现实世界为蓝本,模仿的惟妙惟肖、成功地发挥认识功能是其目的。这就西方人所说的以形绘形。
写意的中国绘画里,有自身一套的相应的形式和技法,其标志就是散点透视和用线造型。这我们可以追溯到原始彩陶那时候,中国的原始彩陶的图案变化除了体现出一种有具体形象向抽象图案的表现历程,也有表现出用线造型的倾向,成就了中国艺术散点透视最可靠的基石。中国画不论描绘山水、花鸟人物都离不开线条的运用。画家们总是靠粗粗细细的线条来勾勒造型,然后敷以颜色。这些颜色有时是单黑的,有时是五彩的,它们往往也会被精心区分出干、湿与浓,而这些差别一般都不会被明显地强调。中国画常常是要让观赏者从并不丰富的色彩层次中去领略世界的五彩斑斓,去想象物体的凹凸远近。这种感受不是来自视觉直观,而是依靠了联想和想象的参与。中国画在描绘对象时往往要做人为的夸张与取舍。画家所营造的空间介于二、三维之间,画面的空间透视不用焦点透视,用的是散点透视,而且不那么讲究人体各部分的比例关系,可以用想象的真实来替代视觉的真实。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是采用了散点透视的长卷代表,整幅画所表现的完全是移动视点的自由观察,不仅突破了空间的限制,而且呈现出某些时间艺术的特征。中国画在造型的手段上始终以线为主,面为辅,努力把以线为主的构成手段发展到了极致。
而西方的绘画,则是对景写生,要求对象、光源、环境、视点四固定。其画作中的物象界限不是用线条来区分,而是用色彩的深浅、光线的明暗来表现。通过这些色彩的精心运用,画家可以表现出物体的明暗差异,物象的体积、质感和空间感,以及物体在一定光源照射下所呈现出来的视觉效果。西方绘画总是刻意强调色彩的丰富性与结构上的差别。它所追求的,是在色
彩的冷与暖、厚与薄、深与浅、淡与浓等多组关系中,营造出直观的视觉效果。西方艺术努力扩展具象描摹的表现力,为了达到再现客观现实的艺术,西方艺术还广泛的借助了科学手段,几何学、透视学、解剖学、光学、甚至是数学的知识都被应用其中。达芬奇非常强调透视原理对绘画的重要意义,其《蒙娜丽莎》能够描绘出真实的外光风景,《最后的晚餐》能以窗户亮光映衬基督的头部,也是得益于对物理新成果的研究利用。
总之,中国画重视艺术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以形写神”,讲究意境、神韵,散点透视;西方绘画则凌驾与自然至上,采用的是焦点透视、重写形。可以说中国画描写的是新领导的故乡,西方绘画描写的是生命的家园。中西方绘画的差异并不是一刻形成的,而是有他们自身发展的根源的。他们各有其独特的魅力,又因其不同而对如今的中西文化交际表现了一些问题。显然,中西的不同,自然也就形成了中西不一样的一面。中国画与西方画的不同,也导致了中西方审美观念的差异。中国讲究“空”“无”“虚”,以意为主,偏重于感性,崇尚自然。而西方则讲究“确”“有”“实”,以实为主,偏重于理性,推崇人性至上,强调主动出击。这些,都造成了中西方审美价值观的差异。除了绘画,还有雕刻艺术上、思维方式上、生活态度上、教育观念上、家庭观念上等多个领域。我们在理解中西差异的同时,还要充分了解对方、尊重对方的习俗,取得最佳的沟通、交际效果。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外来文化精华,才能扬己之长,补己之短,促进人类走向更加文明、美好的未来。
夸奖绘画篇六
《东西方绘画艺术的比较》
东西方绘画艺术的比较
邓继荣
【摘 要】本文用比较学的方法就东方与西方绘画的形成、种类与内容的区别、主要艺术特征以及创作理念的异同,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探讨。文中阐述了传统西画尊从“客观观察”,力求“再现现实”,中国画崇尚“天人合一”追求“画中意境”的不同。又指出东、西绘画相互间的影响,西方现代绘画与中国写意画几乎如出一辙,均强调心意与情感表现的事实。文中最后提出东、西两大绘画体系犹如两座高峰,应在互相学习中共同发展。
【关键词】东方绘画 西方绘画 天人合一 再现 意境
人类从事绘画创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当原始人还居住在洞穴里茹毛饮血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用绘画的形式来表达人类自身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感受。在距今两万年前的洞窟里和数千年前的彩陶上,都留下了人类早期绘画的例证。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由于民族历史、文化和地域等不同,绘画的种类、材料、形式也产生了相异的特征,形成了风格迥异的不同的流派和体系。东、西方绘画,尤其是作为东方绘画代表的中国画,和西方绘画(先是从希腊克里特岛壁画,到意大利架上绘画的油画),均走过了辉煌的二千多年历程。它们在表现形式与创作思维上究竟存在那些异同,如何使现代绘画的各画种在兼收并蓄中健康发展,本文用比较学的观点作如下剖析。
一.东、西绘画的种类
至今,绘画的种类多种多样,有着许多不同的分类方法。如根据绘画所表现的对象和内容区分,可以分为宗教画、历史画、风俗画、肖像画(人物画)、风景画(山水画)、静物画、花鸟画等。按照绘画工具和材料区分,有素描、油画、水彩画、水粉画、水墨画以及版画、雕塑、壁画等。按照国别或民族文化传统区分,则有中国画、日本画等。在这众多的画种中,中国画和油画,则是东、西方两大绘画体系的典型代表画种。
油画,是以油为调合剂调和颜料、用短毛硬质棕笔和油画刮刀、画在经加工制作过的不吸油的亚麻布或其它材料上的一种画种。它发明并流行于西方,主要是欧洲。由于油画是来源于西方的画种,我国传统上便将素描、油画、水粉、水彩等称为“西画”。
油画是从古老的壁画技法中发展出来的,墙壁上的绘画被转移到画架上的木板或木框绷着的画布上,被称为“架上绘画”。15世纪以前,欧洲的绘画颜料还是用胶水、矿粉和鸡蛋清调和的颜料。以后发现用亚麻仁油调和颜料效果更佳,调好的颜料不易干,画时可层层重叠上去,且干后颜色非常鲜亮,日晒不易褪色。于是,经过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很快传遍了欧洲,油画遂成为西方绘画的主要画种。油画的效果细腻、丰富,能够很好地表现被画物体的质感、量感、表现的光线、色调、气氛逼真。油画内容小到静物、小景,大到征战、庆典,无一不包,画人物肖像更为擅长。在照相机未发明的年代,具有很高的写实性能的油画是人“留影”的主要手段。虽然油画从发明至今,不过短短四百余年的历史,却发展飞快,由此可见它那旺盛的生命力。在清代中期,油画技法传入中国,至今已与中国画比肩发展。
中国画,从现在的画在绢帛上的最早的作品来看,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自东汉蔡伦发明造纸以后,至唐代宣州泾县匠人用檀树皮与稻草抄制出着墨华滋、纸质洁白、便于装裱、经年不变的宣纸以后,中国画的创作更进入自由驰骋的天地。中国画的诞生标志着世界艺术宝库中一种特殊表现形式的创立。
中国画古称“丹青”,体系庞大,内容丰富。它是在五千年文明史中,与中国各民族文化融
合与渗透而共同创造的成果。中国画具有中华民族的伟大气魄,能容纳百川而归大海,它能同化各种外来艺术流派,而不被其所同化。融汇外来形式的新疆龟兹壁画、敦煌壁画,已成为中华民族艺术的代表,由此可见中华民族绘画的巨大能量。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埃及、巴比伦、印度,只有中国的民族的传统没有中断;世界六大文化体系-中国、埃及、印度、爱琴海、西亚两河流域、南美玛雅,也只有中国文化与爱琴海文化在多元化的世界文化上齐驾并驱,始终最具有影响力。
二.东、西绘画的主要艺术特征比较
中国画给予四周的邻国以莫大的影响。日本很早就是中国绘画的旁系,历代都有中国画家到日本去传授中国画技法。14-15世纪,中国画又传到印度、波斯等国,使它们的绘画受到很大影响。这些国家的艺术作品,都富有明朗的中国风格和情趣。
同中国画相比,传统西画要求的是写实,是具象绘画。其发展靠的是科学,如透视学、解剖学、色彩学、光学,靠技术、物质材料。
而中国画则要求的是写意,不以写实作为最高标准。意象区别于具象和抽象,既借助具象、也借助抽象;借助写实,又是写意,因此,它靠的是哲学和文学发展。
传统西画是力求真实的“再现”外部世界,它运用透视,在二维画面中利用视错觉“真实”地再现三维空间的情景。
而中国画则力求“表现”外部世界,由于受“天人合一”哲学观的影响,画面中的世界是画家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统一体,在中国画的画境中,更注重于画家的“心意”和“情景”相融合的“意境”。
在古希腊很早就有人指出:“艺术是对客观自然的模仿”。一直到19世纪,车尔尼雪夫斯基还在主张艺术是生活的再现。达.芬奇也曾说过:“最可夸奖的绘画是最能形似的绘画。”在西方印象派出现之前,绘画创作的标准是形似。直到浪漫主义画派出现,才注意到绘画要表现激情。印象派画家虽然已有了表现画家主观世界的因素,但主要的还是再现,即再现客观世界的光色、再现特定瞬间的感觉和印象。直到后期印象派,才开了西方绘画表现的先河。由于后期印象派承上启下的作用,西方各种现代流派应运而生。西方绘画才从“模仿”的认识中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而作为东方艺术体系的代表,中国画的发展,则与中国的哲学、伦理学、文学、书法、音乐等有密切的关系。在绘画中渗透了中国儒、道、释各家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由于崇尚“天人合一”的观念,使中国画借助自然物象表达自身的情感,追求“物”“我”合一的境界,因此绘画不以形似为最高标准。
用比较学的观点来看,东、西方绘画体系各有其优势和长处,在世界绘画史上形成了两座艺术高峰,是不能互相替代的。
同中国画家逐渐地认识并了解陌生的西方绘画一样,西方学者也在认真地研究和试图理解东方艺术,并相互产生了影响。早在1867年,日本的“浮世绘”[注一]参展法国举办的万国博览会时,就轰动了西方艺术界,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神奇的东方艺术的窗口。当时,他们对日本画家安藤广重的线条佩服得五体投地,以至西方竞相模仿。现在,我们从西方艺术大师高更、马奈、莫奈的油画中都能找到当时模仿日本“浮世绘”的线条和形象。到了后来,西方世界对东方绘画就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三.东、西绘画创作理念的比较
美国美术史家菲诺罗莎,在谈到东、西方绘画的比较时,说过这样一段话:“西画注重实物的模写,但这并非绘画的第一要义,妙想的有无才是美术的中心课题。东方绘画虽无油画般的阴影,但可透过浓淡去表现妙想;东方绘画具有轮廓线,乍看似觉不自然,但线条的美感是油画所没有的;西画油彩色调丰富,东方绘画则少而单薄,但色彩的丰富浓厚,可能导致
绘画的退步;东方绘画比较简洁,简洁反而易于表现凝聚的精神浓度。”在西方人的眼中,中国画属于“内在性的绘画”。他们原来认为画面上大量的空白是未完成的草图,当他们读懂了“老庄”和“禅”的思想,才找到了答案,并领悟到其中的无穷奥妙。
英国著名美术理论家贡布里希曾说:“他们的画(中国画)画在绢本卷轴上,保存在珍贵的匣椟之中,只有相当安静时才打开观看玩味,很像是人们打开一本诗集时对一首好诗再三吟诵,这就是宋、元直至明、清中国最伟大的山水画所蕴涵的意图。”西方学者认为,中国画所表现的内涵不仅限于肉眼所看到的物体,而须用心去解读。美国美术评论家高居翰也评论道:“像中国学者们常常所做的那样,平淡只是表面上的,一幅貌似单调的画很可能掩盖着内在的富丽堂皇,在朴素的外衣里可能裹藏着绣花的袍子。在艺术作品和它所反映出来的人品中,平淡并不等于单调。
实际上,西方学者早在上世纪初就明确指出,东方艺术高于西方艺术,认为西方文化注重的是外在的形态或现象,因此艺术之能事便是尽量去模仿自然的表象,但这恰恰是东方的智慧所不加采信的。
随着西方艺术之具象与抽象如走马灯似的兴衰更替,人们忽然发现,原来西方现代艺术观念竟与中国传统艺术观念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换句话说,是传统东方艺术潜移默化地影响了现代西方艺术。西方现代派强调的有限空间、平面空间之构成和空间的逆转,全然是中国散点透视、强调层次的翻版。被指证为由西方走向东方的桥梁的存在主义,强调具体生活,恰与禅宗强调切身体验不谋而合。甚至把梁楷的“泼墨仙人”解释为与西方的“行动艺术”,与之相提并论。牧溪的“六柿图”被证明为“最低限艺术”的主张。石涛的“万石园”设计与山石的描绘,产生与“波普艺术”[注二]如出一辙。而苏轼的“朱竹”则被解释成与“概念绘画”异曲同工。
1956年,中国画家张大千到法国去学习西方艺术,在巴黎见了艺术大师毕加索。毕加索见到张大千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最不懂的,就是你们中国人何以要跑到巴黎来学艺术。”又说:“不要说法国巴黎没有艺术,整个的西方、白种人都没有艺术。”张大千认为这是谦虚,是客气话。毕加索认真地说:“真的。这个世界上说到艺术,第一是你们中国有艺术,其次是日本的艺术,当然日本的艺术又是源自你们中国,第三是非洲的黑人有艺术。”毕加索并说:“中国画真是神奇。齐先生画水中的鱼,却没着一点颜色,用一根线画水,却让人看到江河,嗅到了水的清香。有些画看上去一无所有,其实却包含着一切。墨竹、兰花,是西方人不能画的。真是了不起的奇迹。”西方另一位艺术大师马蒂斯也说过:“我的美感来自东方艺术,我的风格是受塞尚和东方艺术的影响而形成的。”还说:“东方的线画,是显示出一种广阔的空间,而且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空间,它帮助我走出写生的范围之外。”
四.结论
由上述可知,无论东方艺术,还是西方艺术,都有其合理性,都有其高妙所在。对民族绘画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数典忘祖、妄自菲薄,是没有道理的。从历史的纵横两方面来回顾中国绘画史,应该说,我国传统绘画一方面影响着别人,同时又一直受到外来艺术的影响。同样,妄自尊大,也是不可取的。中西绘画自然应该互相学习,增其所长、补其所短。但学习也并非是削平自己的山头向对方靠拢。在中西绘画的关系上,潘天寿先生曾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东西两大绘画体系,各有自己的最高成就。犹如两座高峰,对峙于亚欧两大陆之间,使全世界仰之弥高。这二者之间,尽可互取所长,以为两峰增加高度和阔度,这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决不能随随便便的吸取,不问所吸取的成分,是否适合彼此的需要,是否与各自的民族历史所形成的民族风格相协调。在吸收之时,必须加以研究和实验,否则,不但不能增加两峰的高度和阔度,反而会减去自己的高阔,将两峰拉平,失去了各自的独特风格,这样的吸收,自然应该予以拒绝。”
注释:
[注一]“浮世绘”:“浮世”即“现世”之意,浮世绘在日本兴衰于1603年—1867年,大都为民俗、武士、仕女、风景为题材的版画,具有鲜明的日本民族风格。
[注二]“波普艺术”:(POP艺术)POPULAR即人民的,大众的艺术,追求世俗味,强调新颖与奇特,但由于缺乏社会文化的坚实基础,所以兴衰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60年代后期,来势汹汹,去也匆匆。
【参考文献】
[1] [美]H.H阿纳森著,邹德侬等译 《西方现代艺术史》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2] 戴士何,《画布上的创造》,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3] 郭玫宗,《中国画艺术》,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
[4] 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5] 湖北省美学会编,《中西美学艺术比较》,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在人类绘画的一般特征之外,西方绘画还有它独特的个性。
所谓的“西方绘画”,是指区别于中国传统绘画体系的西方绘画,简称“西画”。传统的西画注重写实,以透视和明暗方法表现物象的体积、质感和空间感,并要求请物体在一定光源照射下所呈现的色彩效果。它与中国传统的绘画体系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
首先,东西方文化传统、思维模式不同、它导致了各自的绘画在审美观念上必然会出现差异。中国文化的基本思维模式是“天人合一”。所谓天人合人,就是认为世界是天、地、人三方面的和谐统一,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从这一点出来,中国文化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特别强调顺应自然,强调个人的“小我”必须融入民族的乃至宇宙的“大我”。这种文化精神反映在绘画观念上,就是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精神与物质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认为艺术的最高层次不是站在客观之外把握它的特点与规律,而是尽可能融入到客体之内去,理解客体、体会客体,让主、客体融为一体,最终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于是,中国画历来不以再现自然、悦人眼目为目的,而是重在“立意”,使作品成为画家修养、人格和情绪论的载体。所以中国画历来偏重表现作者的感情,注重抒写主观感受,不过分强客观,画家所画常在“似与不似之间”,不受拘束。
与此相反,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和哲学传统,部体上是以人与自然的对立,即天人相分的观念为基础的。在西方,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神临自然、宗教的权力至高无上,就是人要驾驭自然、征服自然。这两者的观念虽然有所不同,但都是天人对立、天人相分的。从这种观念出发,西方人文理想的最终目标就是认识自然、征服自然,从而获得人生幸福;西方的自然科学自伽利略以来的400年间,都是在走一条分析的道路,总是不断地将客观物质世界一分为二。这种精神渗透到绘画艺术中,便体现为强调客观地表现现实对象。西方绘画总是把科学运用到绘画中,要求画家以纯客观的方式来把握自然,即画家所画一定要与他所看见的保持一致。
以上这种哲学与审判观念上的差异,又进一步造成了东西方两种绘画在基本技法和表现手法上的不同。
西方绘画要客观地再现眼前的现实世界,所以特别强调用色彩和光影明暗去塑造对象。这是西方绘画与中国画在形式上最重要的区别。
对于中国画来说,线条是基本造型手段,色彩是从属性的。而且从不画光影明暗。中国画不论描绘山水、花鸟人物都离不开线条的运用。画家们总是靠粗粗细细的线条来勾勒造型,然后敷以颜色。这些颜色有时是单黑的,有时是五彩的,它们往往也会被精心区分出干、湿与浓,而这些差别一般都不会被明显地强调。中国画常常是要让观赏者从并不丰富的色彩层次中去领略世界的五彩斑斓,去想象物体的凹凸远近。这种感受不是来自视觉直观,而是依靠了联想和想象的参与。
西方绘画则不同,其画作中的物象界限不是用线条来区分,而是用色彩的深浅、光线的明暗来表现,就像我们眼见的实物一样。西方绘画用亚麻籽油来调和各种颜料,色彩十分丰富。通过这些色彩的精心运用,画家可以表现出物体的明暗差异,物象的体积、质感和空间感,以及物体在一定光源照射下所呈现出来的视觉效果。这也就是说,西方绘画总是刻意强调色彩的丰富性与结构上的差别。它所追求的,是在色彩的冷与暖、厚与薄、深与浅、淡与浓等多组关系中,营造出直观的视觉效果。从整体上看,这种美学追求更有光学意义,更富于几何精神和理性思考。
在画面的处理上,西方绘画强调科学准确地再现客观世界的三维空间,这一点也和中国画有较大区别。因为不苛求如实地现现表现对象,所以中国画在描绘对象时往往要做人为的夸张与取舍。画家所营造的空间介于二、三维之间,画面的空间透视不用焦点透视,用的是散点透视,而且不那么讲究人体各部分的比例关系,可以用想象的真实来替代视觉的真实。所谓“散点透视”也叫“移动视点”,是指画家的观察点并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规定时空的限制,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凡是在各个不同立足点所看到的东西,都可以组织到画面中来。中国山水画能以咫尺表现千里的辽阔境界,正是运用这种透视方法的结果。
西方绘画则不然,其他实际上就是对景写生,要求对象、光源、环境、视点四固定。这就意味着画家在创作时,对客观景物的位置和自己的视点一旦做出选择,就不能随便移动。画家要严格地按照物理和光学的透视原理来构图,精心地把各类表现对象组织在画面中。因为只有这样,三维空间中的客观世界才能被科学、准确地再现出来。出于同样道理,西方绘画还把医学中的人体解剖原理运用到人物画中,以准确表现人体骨骼肌肉的开关和运动状态。所以我们在经典西画中看到的人体,都是比例恰当,描绘得如同真人一样。总之,对于西方绘画来说,能否准确地运用透视、解剖和光学原理来描绘表现对象,是衡量一同画作艺术质量的重要尺度。
最后,西方绘画还很讲究描述,画面大都是现实事件的浓缩,是复杂故事的再现。
而中国画所表现的,不是描绘对象在某个时刻的客观状态,而是“神似”的人物,花鸟与山水。实际上,这些客观事物已经成为画家主观精神的载体,身上已经融入了画家的个性与情绪。所以,中国画的主体往往都显现在画面上,背景和细节则昼省去,画面留下许多空
夸奖绘画篇七
《学绘画》
《学绘画》学绘画 记得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总是喜欢拿妈妈口红在墙上到处涂抹,雪白的墙壁被我涂得像花似的。妈妈见我拿她的口红乱涂,十分生气,爸爸却认为我有着绘画天赋,于是,我从小就开始学绘画。 我学画的是何老师,他长着一张“国”字脸,身材十分高大,待人十分和气。我刚来这里,老师教我们用圆来画画。只见老师拿着笔,在纸上画了一个圆的头,再在头里画一对圆形的眼睛,头外画了两片椭圆形的嘴巴,身子是圆的,尾巴是圆的,翅膀也是圆的,老师用一只只圆组成了可爱的小鸟。原来画画就这么有趣,我的兴趣马上就被勾了起来,在纸上画了起来:一个用圆组成的小男孩站在圆形的池塘中吹泡。当老师看到我画的画时,笑着说:“这小男孩会魔法,站在水上。”同学们都哈哈大笑,我也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以后,我在何老师这儿学画,觉得一点也不辛苦,老师也会经常讲一些笑话,我希望每天都去学绘画。 时间一晃就去了,我的画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时何老师把我分配到了素描班,让我学素描。素描,就是用铅笔把物体用立体的表达出来。我一看,难度有点大,要把灯光下我看到的正方体用铅笔深浅不一的线条画出来,而这是又素描最基本的。我拿起铅笔,认准了一个角度,画了起来,刚开始练,手有一些颤抖,线条不由自主地画歪了,我擦了又画,画了又擦,大约画了两个小时,整幅画才算完成。老师看了,夸奖道:“画得不错,不过这里得画得还不够好。”说着,拿起画笔,在我的画上进行加工。三二下就修改好了,我与实物一对照,嘿,别说,还真像。 在老师的帮助和我的努力下,我又取得了更大的进步。绘画就像一位铁匠,铸就了我的能力与毅力。
夸奖绘画篇八
《社交活动中的赞美语言艺术》
社交活动中的赞美语言艺术
提要:在社交活动中,恰如其分地赞美对方,能创造一种热情友好的气氛,能使彼此的心情更加愉悦舒畅,彼此间和谐地相处共事。所以有人说,赞美别人是一门搞好人际关系、拓宽业务面的必备功夫;某些场合实事求是地赞美自己,也可以增强说服力。然而,在社交活动中,多数人不懂得赞美的技巧,尽管有些人也想给予别人一些赞美,却屡屡不能如心愿。那么,若在赞美别人和自己时掌握一定的技巧,精通赞美的艺术,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赞美;语言;艺术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人类本性上最深的企图之一是期望被赞美、钦佩、尊重。”心理学研究表明,爱听赞美是人们出于自尊的需要,是渴求上进,寻求理解、支持和鼓励的表现,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求。赞美就像暖人心灵的阳光。在社交活动中,适时给予别人真诚的赞美和夸奖,别人会感到喜悦和兴奋,而作为你自己,也会从中感到快乐,甚至幸福,从而加深双方的友谊,也创造了和谐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在某些场合,如求职面试现场,实事求是地给予自己肯定和赞美,也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真诚赞美别人其实也是自己进步的开端。只有当自己抱着开朗、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时,才能被别人的优点和长处所吸引;只有当心胸开阔,对人对己有足够信心的时候,才能由衷地赞美别人,才能和谐地与人相处共事,赞美能够帮助你打造坚实的人脉关系。赞美是一种艺
术,正确运用这门艺术,会让你在社交活动中获得成功。
一、赞美他人的语言技巧
赞美是一件好事情,但如何在社交活动中适当地赞美别人,却不是一件易事。若在赞美别人时,不掌握一定的技巧,很难收到好的效果。
(一)直言夸奖法。卡耐基小时候是一个公认的坏男孩。在他9岁的时候,父亲把继母娶进家门。父亲一边向继母介绍卡耐基,一边说:“亲爱的,希望你注意这个全郡最坏的男孩,他已经让我无可奈何。说不定明天早晨以前,他就会拿石头扔向你,或者做出你完全想不到的坏事。”出乎卡耐基意料的是,继母微笑着走到他面前,托起他的头认真地看着他。接着她对丈夫说:“你错了,他不是全郡最坏的男孩,而是全郡最聪明、最有创造力的男孩。只不过,他还没有找到发泄热情的地方。”继母的话说得卡耐基心里热乎乎的,眼泪几乎滚落下来。就是凭着这一句直白的赞美,他和继母开始建立友谊。也就是这一句直白的赞美,成为激励他一生的动力。
“早就听说你们单位今年招了一位非常美丽的女孩,原来就是你呀!而且比想像的更美丽。”“真是隔行如隔山啊,从您身上我确实学到了不少东西。”“你今天的方案写得速度真快。”“你处理员工投诉的态度非常得当。”“啊,真是气派,大公司就是不一样!”“屋子收拾得这么漂亮!夫人一定很能干。”“您是我最佩服的人。”诸如此类的直白赞美,会让人精神愉悦、信心倍增。
(二)赏识赞美法。作家郑渊洁认为,人性的本质是渴望欣赏。人获
得成功离不开自信。赞美和鼓励无疑是滋养他人自信的一剂灵丹妙药。
布鲁斯·福布斯是个很有魅力的领导人,在圣诞节发奖金时,他会走到每个人的桌子前,连邮递室的员工也不漏掉,然后握住他们的手,真诚地说:“如果没有你的话,杂志就不可能办下去。”这句话让听的每个人都感到心中温暖如春,感到他们的工作很重要,油然而生一种敬业感和责任感。
美国著名企业家玛丽凯曾说过,世界上有两件东西比金钱和性命更为人们所需,那就是认可和赞美。我们应该学会赏识、赞美他人,努力去挖掘他人的闪光点。
美国IBM公司总裁小托马斯·沃森年轻时是一个被各种大学拒之门外的坏学生,很少受到好评。参军后作为副驾驶师随布拉得利将军出使前苏联,他和机组人员相处得很糟。当他谈到下一次飞行时,机组人员说:“别算上我们。我们宁愿执行战斗任务,也不想再和你飞下一趟啦。”这话使小托马斯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心情沮丧极了。过了几天,布拉得利将军把他叫到办公室,对他说:“下一次飞行,我要你当机长。你工作很努力,学会了不少东西,我相信你能完全胜任。”小托马斯当时的感觉是,“即使给我100万美元,我也不会感到更高兴。”小托马斯从赏识中深受鼓舞,努力工作,他和机组人员的关系也渐渐融洽起来。
(三)间接赞美法。这是一种通过第三者来赞美某人或某事的形式。使用这种形式,是借用对方传达自己赞美他人的话语。生活中经常听到“某某很佩服你”,“某某称赞你”等等,就属这种情况。有时,赞美
由自己说出来,不免有恭维和奉承之嫌。如果换个方法,借用第三者的口吻进行赞美,对方多半会认为你不是在奉承他。例如,“林经理,我听华美服装厂的张总说,跟您做生意最痛快不过了。他夸赞您是一位热心爽快的人。”“恭喜您啊,李总,我刚在报纸上看到您的消息,祝贺您当选十大杰出企业家。”
还可以通过赞美与一个人有密切联系的人、事或物,来折射对一个人的赞美之意。比如,为了赞美一个女性,你可以赞扬她的孩子漂亮、聪明、有出息,或者赞扬她的丈夫能干、会办事,这样也可以很好地达到间接赞美她的目的。又如,到别人家里,与其乱捧一场,不如赞美房子布置得别出心裁,或欣赏墙壁上的一张好画,或惊叹一个盆栽的精巧。主人爱狗,你应该赞美他养的一只狗,主人养了许多金鱼,你应该欣赏那些鱼的美丽。赞美别人最近的工作成绩,最心爱的宠物,最费心血的设计,会引起对方的好感。
间接赞美通过第三方,传达佳话,能消除隔阂,增强团结,融洽气氛,创造和维系良好的上下级关系和同志关系。
(四)类比赞美法。这是一种用自己熟悉的事物去类比自己外行的事物来赞美别人的方法。例如,一位农妇,她虽然对绘画一点不懂,但她却很会夸奖别人的画。一次,她见到一位画家画的一幅小鸡闹食的画,不由惊叹道:“哎哟!瞧这些画出来的鸡,比俺家养的那些鸡还调皮!”一句话把画家给逗得哈哈大笑,高兴之余,还把这幅作品赠给了农妇作留念。
(五)反语赞美法。是指用反语来赞美某人或某事的形式。这种形
式在特定的环境和背景下使用,幽默含蓄,别致风趣,比一般的赞美有更好的表达效果。例如,某药厂厂长,赞美一位药剂师大胆实验、大公无私的献身精神,说:“为了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在正式投产前,你长期泡在实验室里,对新药不择手段,抢吃抢喝,多吃多占,在自己身上反复试验,我这个厂长真是拿你没办法。”这种用反语赞美的形式,令人感到新奇巧妙,别有情趣。
二、赞美自己的语言技巧
拿破仑·希尔曾这样说:“自我欣赏或自我赞美,其本质正是对自我成功的一种最直接的暗示。如果一个奋斗者不断地告诉自己:„我是最优秀的,我一定会成功!‟那么,他就会像得到神助一般,必将取得成功。能常常赞美自己的人,实质上正是敢于向命运宣告:„我是不可战胜的!‟这种对自我的赞美,正是一颗深深地植根于自己灵魂中的种子,最后一定会在现实生活中结出无数颗能展示生命之美的果实。”可见,赞美自己可以增强自信,赢得成功。
陈寿的《隆中对》这样描写诸葛亮:“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立志要像管仲、乐毅那样,干一番有益于天下统一的事业,展现了自己的宏伟抱负。后来诸葛亮辅佐刘备,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可见,赞美自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但是,赞美自己一定要符合实际,实事求是,符合自身的成长规律。如
上一篇:古诗名句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