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干舍.刘长卿

| 中西医助理医师 |

【www.guakaob.com--中西医助理医师】

余干舍.刘长卿篇一
《余干旅舍》

余干舍.刘长卿篇二
《余干旅舍 鉴赏》

余干舍.刘长卿篇三
《刘长卿》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这首诗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诗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的。首句写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进时所感,次句写到达投宿人家时所见,后两句写入夜后在投宿人家所闻。每句诗都构成一个独立的画面,而又彼此连属。诗中有画,画外见情。  诗的开端,以“日暮苍山远”五个字勾画出一个暮色苍茫、山路漫长的画面。诗句中并没有明写人物,直抒情思,但使读者感到其人呼之欲出,其情浮现纸上。这里,点活画面、托出诗境的是一个“远”字。它给人以暗示,引人去想象。从这一个字,读者自会想见有人在暮色来临的山路上行进,并推知他的孤寂劳顿的旅况和急于投宿的心情。接下来,诗的次句使读者的视线跟随这位行人,沿着这条山路投向借宿人家。天寒白屋贫”是对这户人家的写照;而一个“贫”字,应当是从遥遥望见茅屋到叩门入室后形成的印象。上句在“苍山远”前先写“日暮”,这句则在“白屋贫”前先写“天寒”,都是增多诗句层次、加重诗句分量的写法。漫长的山路,本来已经使人感到行程遥远,又眼看日暮,就更觉得遥远;简陋的茅屋,本来已经使人感到境况贫穷,再时逢寒冬,就更显出贫穷。而联系上下句看,这一句里的“天寒”两字,还有其承上启下作用。承上,是进一步渲染日暮路遥的行色;启下,是作为夜来风雪的伏笔。  这前两句诗,合起来只用了十个字,已经把山行和投宿的情景写得神完气足了。后两句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写的是借宿山家以后的事。在用字上,“柴门”上承“白屋”,“风雪”遥承“天寒”,而“夜”则与“日暮”衔接。这样,从整首诗来说,虽然下半首另外开辟了一个诗境,却又与上半首紧紧相扣,不使读者感到上下脱节。但这里,在承接中又有跳越。看来,“闻犬吠”既在夜间,山行劳累的旅人多半已经就寝;而从暮色苍茫到黑夜来临,从寒气侵人到风雪交作,从进入茅屋到安顿就寝,中间有一段时间,也应当有一些可以描写的事物,可是诗笔跳过了这段时间,略去了一些情节,既使诗篇显得格外精炼,也使承接显得更加紧凑。诗人在取舍之间是费了一番斟酌的。如果不下这番剪裁的功夫,也许下半首诗应当进一步描写借宿人家境况的萧条,写山居的荒凉和环境的静寂,或写夜间风雪的来临,再不然,也可以写自己的孤寂旅况和投宿后静夜所思。但诗人撇开这些不去写,出人意外地展现了一个在万籁

俱寂中忽见喧闹的犬吠人归的场面。这就在尺幅中显示变化,给人以平地上突现奇峰之感。  就写作角度而言,前半首诗是从所见之景着墨,后半首诗则是从所闻之声下笔的。因为,既然夜已来临,人已就寝,就不可能再写所见,只可能写所闻了。“柴门”句写的应是黑夜中、卧榻上听到的院内动静;“风雪”句应也不是眼见,而是耳闻,是因听到各种声音而知道风雪中有人归来。这里,只写“闻犬吠”,可能因为这是最先打破静夜之声,也是最先入耳之声,而实际听到的当然不只是犬吠声,应当还有风雪声、叩门声、柴门启闭声、家人回答声,等等。这些声音交织成一片,尽管借宿之人不在院内,未曾目睹,但从这一片嘈杂的声音足以构想出一幅风雪人归的画面。  诗写到这里,含意不伸,戛然而止,没有多费笔墨去说明倾听这些声音、构想 这幅画面的借宿之人的感想,但从中透露的山居荒寒之感,由此触发的旅人静夜之情,都不言自见,可想而知了。 (陈邦炎)听弹琴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诗题一作“弹琴”,《刘随州集》为“听弹琴”。从诗中“静听”二字细味,题目以有“听”字为妥。  琴是我国古代传统民族乐器,由七条弦组成,所以首句以“七弦”作琴的代称,意象也更具体。“泠泠”形容琴声的清越,逗起“松风寒”三字。“松风寒”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的凄清,极为形象,引导读者进入音乐的境界。“静听”二字描摹出听琴者入神的情态,可见琴声的超妙。高雅平和的琴声,常能唤起听者水流石上、风来松下的幽清肃穆之感。而琴曲中又有《风入松》的调名,一语双关,用意甚妙。  如果说前两句是描写音乐的境界,后两句则是议论性抒情,牵涉到当时音乐变革的背景。汉魏六朝南方清乐尚用琴瑟。而到唐代,音乐发生变革,“燕乐”成为一代新声,乐器则以西域传入的琵琶为主。“琵琶起舞换新声”的同时,公众的欣赏趣味也变了。受人欢迎的是能表达世俗欢快心声的新乐。穆如松风的琴声虽美,如今毕竟成了“古调”,又有几人能怀着高雅情致来欣赏呢?言下便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独感。“虽”字转折,从对琴声的赞美进入对时尚的感慨。“今人多不弹”的“多”字,更反衬出琴客知音者的稀少。有人以此二句谓今人好趋时尚不弹古调,意在表现作者的不合时宜,是很对的。刘长卿清才冠世,一生两遭迁斥,有一肚皮不合时宜和一种与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调。他的集中有《幽琴》(《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之一)诗曰:

“月色满轩白,琴声宜夜阑。飗飗青丝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向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其中四句就是这首听琴绝句。“所贵知音难”也正是诗的题旨之所在。“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咏听琴,只不过借此寄托一种孤芳自赏的情操罢了。 (周啸天)送灵澈上人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出家的本寺就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所以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往往黯然情伤,但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769—770)。刘长卿自从上元二年(761)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着、也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一种闲淡的意境。十八世纪法国狄德罗评画时说过:“凡是富于表情的作品可以同时富于景色,只要它具有尽可能具有的表情,它也就会有足够的景色。”(《绘画论》)此诗如画,其成功的原因亦如绘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 (倪其心)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

刘长卿  逢君穆陵路,匹马向桑乾。 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 城池百战后,耆旧几家残。 处处蓬蒿遍,归人掩泪看。  穆陵关在今湖北麻城北面,渔阳郡治在今天津市蓟县。唐代宗大历五、六年间(770—771),刘长卿曾任转运使判官、淮西鄂岳转运留后等职,活动于湖南、湖北。诗当作于此时。  当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朝政腐败,国力衰弱,藩镇割据,军阀嚣张,人民惨遭重重盘剥,特别是安史叛军盘踞多年的北方各地,更是满目疮痍,一片凋敝景象。刘长卿对此十分了解,深为忧虑。因此当他在穆陵关北,陌路遇到一位急切北返渔阳的行客,不禁悲慨万分地把满腹忧虑告诉了这位归乡客,忠厚坦诚,语极沉郁。  首联写相逢地点和行客去向。“桑乾”即桑乾河,今永定河,源出山西,流经河北,此指行客家在渔阳。关隘相逢,彼此都是过客,初不相识。诗人见归乡客单身匹马北去,便料想他流落江南已久,急切盼望早日回家和亲人团聚。然而等待着他的又将是什么呢?次联借山水时令,含蓄深沉地勾勒南北形势,暗示他此行前景,为国家忧伤,替行客担心。“楚国”即指穆陵关所在地区,并以概指江南。“幽州”即渔阳,也以概指北方。“苍山古”是即目,“白日寒”是遥想,两两相对,寄慨深长。其具体含意,历来理解不一。或说“苍山古”谓青山依旧,而人事全非,则江南形势也不堪设想;或说“苍山古”谓江南总算青山依旧,形势还好,有劝他留下不归的意味。二说皆可通。“幽州白日寒”,不仅说北方气候寒冷,更暗示北方人民的悲惨处境。这二句,诗人运用比兴手法,含蕴丰富,令人意会不尽。接着,诗人又用赋笔作直接描写。经过长期战乱,城郭池隍破坏,土著大族凋残,到处是废墟,长满荒草,使回乡的人悲伤流泪,不忍目睹。显然,三、四联的描述,充实了次联的兴寄,以预诫北归行客,更令人深思。  这是一篇痛心的宽慰语,恳切的开导话,寄托着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感慨。手法以赋为主而兼用比兴,语言朴实而饱含感情。尤其是第二联:“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不唯形象鲜明,语言精炼,概括性强,而且承上启下,扩大境界,加深诗意,是全篇的关键和警策。它令人不语而悲,不寒而栗,印象深刻,感慨万端。也许正由于此,它才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 (倪其心)余干旅舍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 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本诗是刘长卿寄寓在余干(今

属江西)旅舍时,写下的风调凄清的思乡之作。  刘长卿喜欢用“摇落”这个词入诗,它使人自然联想起《楚辞?九辩》中的名句:“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而在眼前浮现出一幅西风落叶图。  这首诗开头写诗人独自在旅舍门外伫立凝望,由于草木摇落,整个世界显得清旷疏朗起来。淡淡的暮色,铺展得那样悠远,一直漫到了天的尽头。原先那一片茂密的青枫,也早过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佳境,眼前连霜叶都变得稀稀落落,眼看就要凋尽了。这一番秋景描写,既暗示了时光节令的流逝推移,又烘托了诗人情怀的凄清冷寂,隐隐透露出一种郁郁的离情乡思。  望着望着,暮色渐深,余干城门也关闭起来了,这冷落的氛围给诗人带来孤苦的感受:秋空寥廓,草木萧瑟,白水呜咽,城门紧闭,连城也显得孤孤单单的。独鸟背人远去,那况味是难堪的。“独鸟背人飞”,似乎也暗喻诗人的孤苦背时,含蕴着宦途坎坷的深沉感慨。  随着时间推移,夜幕降临,一规新月正在那水边的渡口冉冉上升。往日此时,邻家的渔船早已傍岸,可今晚,渡口却是这样寂静,连渔船的影子都没有,渔家怎么还不归来呢?诗人的体察是细微的,由渡口的新月,念及邻家的渔船未归,从渔家未归,当然又会触动自己的离思,家人此刻也当在登楼望远,“天际识归舟”吧?  诗写到这里,乡情旅思已经写足。尾联翻出新境,把诗情又推进一层。诗人凭眺已久,乡情愁思正不断侵袭着他的心灵,不知从哪里又传来一阵捣衣的砧声。是谁家少妇正在闺中为远方的亲人赶制寒衣?在阒寂的夜空中,那砧声显得分外清亮,一声声简直把诗人的心都快捣碎了。这一画外音的巧妙运用,更加真切感人地抒写出诗人满怀的悲愁痛苦。家中亲人此时又在做什么呢?兴念及此,能不回肠荡气,五脏欲摧?诗虽然结束了,那凄清的乡思,那缠绵的苦情,却还象无处不在的月光,拂之下去,剪之不断,久久萦绕,困搓扰着诗人不平静的心,真可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这首五言律诗,在时间上由看得见“枫叶稀”的日暮时分,写到夜色渐浓,城门关闭,进而写到明月初上,直到夜阑人静,坐听闺中思妇捣寒衣的砧声,时间上有递进。这表明诗人在小城旅舍独自观察之久,透露出他乡游子极端孤独、寂寞的情怀和思乡情绪逐渐加浓,直到“乡心正欲绝”的过程。而诗笔灵秀宛转,把这种内在的层次,写得不着痕迹,非细心体味不能得。一首小诗既有浑成自然之美,又做到意蕴深沉,这是十分难得的。 (徐竹心)饯别王十一南游

余干舍.刘长卿篇四
《余干》

余干舍.刘长卿篇五
《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高一年级期中考

语文试题

说明:1、时间120分钟,分值150分

2、卷1将答案涂在答题卡上,卷Ⅱ在试卷上做答

第1卷(10个小题,共30分)

一、(21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形骸/骇然 监生/监管 间或/间隔 喁喁不休/向隅而泣 ........

B.睥睨/媲美 慰藉/蕴藉 尺牍/渎职 咀嚼赏鉴/味同嚼蜡 ........

C.孤僻/癖好 熹微/翕动 伛偻/囹圄 筋疲力尽/战战兢兢 ........

D. 蛮横/横财 憎恨/增减 橹棹/召唤 牛山濯濯/擢发难数 ........

2.下列词中,没有错误字的一组是( )

A.干燥 缄口 湮没 无精打采

B.狭隘 鞭挞 自栩 悻悻而去

C.紫绡 缥缈 国粹 出类拔粹

D.窸窣 迄今 黑魆魆 嘎然而止

3.下列句子中括号里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次到沿海地区,虽然只是走马观花地看看,但那里的变化,却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

B.在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有识之士特别提醒人们,要警惕纳粹势力死灰..复燃。 ..

C.事情已经过去了27年,27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其间沧海桑田,世事多变,但我不相....

信他会忘掉我,忘掉中国。

D.秋雨湿透了衣衫,她双手交叉护在胸前,想留住一点温暖,可没有用,她仍然颤抖着,噤若寒蝉。 ....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组是( )

A.国务院日前印发的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明确了2010年中国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

B.虽然索马里过渡政府一直致力于打击教派武装的残余,试图将国家稳定下来,但有分析称,3日的袭击让人对政府的努力是否有效产生了质疑。

C.针对近半个月来由于食用油涨价,部分不知情市民盲目抢购,昨日市商委表示,受国际国内油脂市场价格上涨、国内油菜籽产量下降等因素影响,重庆食用油货源确有一点紧张。

D.6月1日,知情人士透露,涉及郑筱萸案件的至少有30人以上,这些人大多分布在国家

药监局直属系统、各省药监局基层机构以及部分企业中。

5.下列对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正确的—项是 ( )

A.杜牧,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清丽自然,人们将他与李贺并称“小李杜”。他的散文气势雄浑,多针砭时弊,《阿房宫赋》是其代表作。

B.孙犁是“荷花淀派”的代表人物人,《白洋淀纪事》是其最负盛名的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笔调明丽流畅,风格秀雅隽永。

C.《祝福》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小说塑造了—个受侮辱、受迫害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形象,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精神摧残。

D.唐代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使唐代散文逐渐摆脱了六朝以来骈文的浮华之风。宋代欧阳修称韩愈“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6.选出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 ( )

①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更加 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加速 ..

③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推究 ④以一少牢告庙 牛、羊、猪各一头叫“少牢” ...

⑤有怠而欲出者 懈怠 ⑥则或咎其欲出者 责怪 ..

⑦北音清越 高扬 ⑧桴止响腾 腾起 ...

A.②③⑦⑧ B.①④⑤⑦ C.①③⑤⑦ D.②⑤⑥⑧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同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着也 ....

(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4)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

(5)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6)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A (1)(2)(5) B(2)(4) C(3)(4)(6) D(1)(3)(5)(6)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8—10题(9分,每小题3分)

全琮字子璜,吴郡钱塘人也。父柔,汉灵帝时举孝廉,补尚书郎右丞,董卓之乱,弃官

归,州辟别驾从事,诏书就拜会稽东部都尉。孙策到吴,柔举兵先附,策表柔为丹杨都尉。.

孙权为车骑将军,以柔为长史,徙桂阳太守。柔尝使琮赍米数千斛到吴,有所市易。琮至,.

皆散用,空船而还。柔大怒,琮顿首曰:“愚以所市非急,而士大夫方有倒县之患,故便振赡,不及启报。”柔更以奇之。是时中州士人避乱而南,依琮居者以百数,琮倾家给济,与共有无,遂显名远近。后权以为奋威校尉,授兵数千人,使讨山越。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将关羽围樊、襄阳,琮上疏陈羽可讨之计,权时已与吕蒙阴议袭

之,恐事泄,故寝琮表不答。及禽羽,权置酒公安,顾谓琮曰:“君前陈此,孤虽不相答,.今日之捷,抑亦君之功也。”于是封阳华亭侯。黄武元年,魏以舟军大出洞口,权使吕范督诸将拒之,军营相望。敌数以轻船钞击,琮常带甲仗兵,伺候不休。顷之,敌数千人出江中,琮击破之,枭其将军尹卢。嘉禾二年,督步骑五万征六安,六安民皆散走,诸将欲分兵捕之。琮曰:“夫乘危徼幸,举不百全者,非国家大体也。今分兵捕民,得失相半,岂可谓全哉?纵有所获,犹不足以弱敌而副国望也。如或邂逅,亏损非小,与其获罪,琮宁以身受之,不

敢徼功以负国也。” .

初,权将围珠崖及夷州,皆先问琮,琮曰:“以圣朝之威,何向而不克?然殊方异域,水

土气毒,自古有之,兵入民出,必生疾病,往者惧不能反,所获何可多致?愚臣犹所不安。”权不听。军行经岁,士众疾疫死者十有八九,权深悔之。后言次及之,琮对曰:“当是时,群臣有不谏者,臣以为不忠。” 琮既亲重,赐累千金,犹谦虚接士,貌无骄色。十二年卒。

(《三国志·吴书》)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弃官归,州辟别驾从事 征召 .

B.柔尝使琮赍米数千斛到吴,有所市易 通“资”,钱财 .

C.恐事泄,故寝琮表不答 息,止 .

D.琮宁以身受之,不敢徼功以负国也 同“邀”,求,求取 .

9.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全琮军事才能的一组是(3分)

①依琮居者以百数,琮倾家给济,与共有无

②刘备将关羽围樊、襄阳,琮上疏陈羽可讨之计

③敌数千人出江中,琮击破之 ④今分兵捕民,得失相半,岂可谓全哉

⑤往者惧不能反,所获何可多致 ⑥群臣有不谏者,臣以为不忠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10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琮从桂阳运几千斛大米到吴地做买卖,当看到吴地粮荒危急时,就把大米救济当

地士人;回桂阳后他又倾其所有,救济几百个逃难的中州士人。

B.全琮在魏军多次用小船包抄袭击作干扰时,按兵不动,伺候吕范,一刻没有休息,

等几千魏军出现在长江中心时,才出击攻打,大获全胜。

C.全琮统率军队征讨六安时,老百姓全都逃散了,许多将领要分兵抓捕百姓(回头),

全琮认为这一举动有得有失,不是维护国家大局的行为。

D.全琮认为珠崖夷州等地水土潮湿有瘴气,人们到那里会得疾病,军队不可前往。孙

权不听他的话,结果出兵一年后,十分之八九的士兵得病而死。

第Ⅱ卷(共11个小题,共120分)

三、(18分)

11.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君前陈此,孤虽不相答,今日之捷,抑亦君之功也。(3分)

②纵有所获,犹不足以弱敌而副国望也。(3分)

③琮既亲重,赐累千金,犹谦虚接士,貌无骄色。(4分)

12.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余干旅舍 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注]余干:古县城名。

(1)使诗人“乡心正欲绝”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6分)

(2)请赏析诗的结句“何处捣寒衣”的妙处。(4分)

13.名句默写。(5分)

(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 。(《兰亭集序》)

(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 。(《阿房宫赋》)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 ,如是而已。(《师说》)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22分)

月是故乡明 季羡林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事情

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儿孤单。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呀!因此,我在故乡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象的。

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几个大苇坑占了小村面积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儿烟波浩渺之势。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顾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

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第二天一早起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

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近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中那个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夸大一点儿说,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前几年,我从庐山休养回来,一个同在庐山休养的老朋友来看我。他看到这样的风光,慨然说:“你住在这样的好地方,还到庐山去干嘛呢!”可见朗润园给人印象之深。此地有山,有水,有树,有竹,有花,有鸟,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濛,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 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里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

14.文章第二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15.文中作者回忆了幼年时在故乡的哪些趣事?请简要概括。(6分)

16.请分析画线文字的表达特色以及在文中的作用。(4分)

17.本文运用了多种手法表达对故乡的思念,请对此作具体探究。(9分)

五、语言表达(15分)

18.下面是上个世纪一家五代人的姓名,请参照第一代示例,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出后四代各自命名的用意,并概括它们共同反映的社会文化现象。(5分)

示例:曾祖父一代(世纪初):李守仁、李守义、李守信

用意:对传统道德价值的信奉和坚守。

⑴祖父一代(二三十年代):李有金、李有银、李有财

余干舍.刘长卿篇六
《综合练习》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难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答案: ①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抗金英雄形象。 ②诗中以“万里”“匹马”来表现人物曾经的金戈铁马,驰骋疆场,以“关河梦断”“泪空流”写出自己的年华已老又被弃置不用,“心在天山”,写出了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 ③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因理想与现实格格不入的痛苦与愤闷以及强烈的爱国热情。

余干旅舍 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

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注]余干:地名,今属江西。 摇落:草木凋零。

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意象?其作用是什么? 答案:①诗歌描写了暮天、青枫、霜叶、孤城、独鸟、渡口、初上月、邻家渔船、寒衣声等意象。

②这些意象的作用:交待时令(秋景),营造了凄冷清秋的气氛,表达了一种浓郁的离情相思。

甘草子

柳永

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池上凭阑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

请简要赏析一下“乱洒衰荷”句中的“乱”字的妙处。 ①“乱”有杂乱之意;

②“乱”字既写出雨洒衰荷历乱惊心的声响,又写出跳珠乱溅的景色;

③还显示了女主人公凭阑凝伫,寂寞无聊、内心烦乱的心理。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托物言志。

②作者借石灰表达了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2011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

苏 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

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

等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⑴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的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3分)

⑵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1、初春。这时莺儿开始鸣叫,细雨滋润大地,青草长出嫩芽,花朵含苞欲放,万物充满了生机,所以初春的时节最美好。

2、上片描写“莺语”“草色”“微雨”等景物,表现春天开始时的生机与美丽;下片叙写花开易谢、年华易老,感叹美景易逝,劝人一醉方休。全词表达了珍惜春光、尽情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时光的情感(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豪放情感)。

余干舍.刘长卿篇七
《2013模拟考试》

余干舍.刘长卿篇八
《语言鉴赏题》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yaoleikaoshi/234023.html

    上一篇:写水的优美片段

    下一篇:形容势力小人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