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中西医助理医师】
“太阳是”怎么比喻篇一
《西哲太阳比喻》
太阳比喻-线段比喻-洞穴比喻 - [爱智]
“太阳比喻”是由关于“善”的讨论引发,苏格拉底说可先讨论“善”的儿子,所谓善的儿子指:我们能够看见物体是因为,我们有视觉,视觉凭太阳看到物体。
苏格拉底用太阳比喻“善”,用视觉比喻理性(求知的能力),用物体比喻Idea(多译做理念,但希腊文愿意是形状、形式、风格和类)。是“善”使“理性”能看到Idea。
“线段比喻”是苏格拉底对知识和意见的分类,这个分类是有高低等级之分的。首先一分为二。知识和意见。意见是较低级的对应可视世界(太阳比喻中视觉能感到的),知识是较高级的对应可知世界,感觉(比如视觉)无能为力,但凭理性可推知。
可视世界还要再一分为二,较低级的是可视中的可视,比如阴影,影像,海市蜃楼等;较高级的是可视中的可知,比如物体本身。(这个物体本身,为什么比阴影、影像等更高级,可理解为物体本身可由除视觉外的触觉,嗅觉等感知)
可知世界也要再一分为二,较低级的是可知中的可视,比如几何学。几何学由假设出发,并演绎推理出一系列可靠的定理。但关于假设本身是如何得到的并非几何学研究的对象,这是一个由假设开始的下降过程。
假设是通过辩证法得到的,这是一个上升的过程。这部分对应的就是可知的可知。按照苏格拉底的分类体系,辩证法(或哲学)是最高的学问,其次是数学,几何学,诗歌,艺术等都是低级的学问。今天所说的自然科学,比如天文和声学等苏格拉底主张用数学或几何学的方式研究,因此也是较高级的学问。
小结一下的话,我们会发现何为理念,何为辩证法。以及如何由假设上升到更一般的原理(或如何由辩证法得到假设)是最需要澄清的。
关于何为理念,一方面可追溯idea一词的词意(形状,形式,风格,分类),另一方面idea是一个化多为一的过程,把纷杂多变的意见归为绝对不变的一。
关于何为辩证法,其实柏拉图的对话录,比如《理想国》一书本身就是辩证法的实例。它是这样一种活动,一个人和另一人对话,周围一群人是对话双方的裁判。这是一种公共的活动,它寻求的并非对立双方不同意见的阐发,更需要寻找共同的可接受的对话的基础和起点。在这个过程中理性,特别是逻辑的方法(比如归谬法等)当然会被经常地使用,但不同于在几何学中对逻辑方法的使用,这里并非为了演绎出具体的定理和推论,而在于找到大家都能接受的对话的起点,如几何学中的假设是怎样来的,何为正义等。
我们今天理解柏拉图的体系,也许比2000年前还有优势。柏拉图所说的几何学其实就是欧几里德几何(欧几里德大概晚柏拉图60年,并且深受柏拉图学派影响),而我们今天知道还有所谓非欧几何。这也就是说由假设上升,或如果我们不承认欧氏几何的假设,是有可能思辩出非欧几何的。这正是理解辩证法高于几何学,辩证法的实施仍依赖理性能力的例子。
辩证法对逻辑的使用并非是僵硬地使用,它并不预设立场,也不是为了建立一个僵硬的体系。而是有相当灵活性的,这种灵活性在对话的过程中可得到具体的体现。这是一个发现新体系的过程,向上的过程。
“ 洞穴比喻”是讲假想一群人被关在山洞里,他们只许面对山洞尽头的墙壁,不许回头,不许往两边看,在他们身后的高处有火堆。这里火堆对应的是“太阳比喻”中的太阳,借助火光他们可看到投射到墙壁上的影子,他们认为影子就是真实的,并以最能看清影子的人为最高明的,并选举他们为领袖。这里影子对应线段比喻中“ 可见世界”中的“可见”部分。
这时假设有一个人因某种原因被迫站起来,解除桎梏,往后看。此时他会看到火堆,借助火堆的火光他会发现原来还有物体本身,影子只是光照射到物体上投射到墙上的影子。这里他已上升到了“可见世界”中的“可知”部分。
此时被解除束缚的人沿着斜坡向上走,逐渐走出洞穴来到地面,此时阳光对他来说太过刺眼了,他转过身来,逐渐使自己的眼睛适应更强烈的阳光。此时他会首先看清自己的影子,即“可知世界”中的“可见”部分。这里的太阳对应“太阳比喻”中的“善”。被解除束缚的人比喻哲学家。
当被解除束缚的人适应了刺眼的阳光后,他就可在阳光下走动,看到各种物体,日月星辰,知道四季更替,春种秋收。这比喻哲学家已上升到了“可知世界”中的“可知”部分。
但柏拉图认为被解除束缚的人还必须回到地穴中,以解决他的同伴。这并不符合哲学家的利益,因为回到地穴中,哲学家会不适应地穴中的黑暗,起初他们会什么都看不见,当他向他的同伴叙述他所见到的世界时,对仍在束缚中的囚徒来说显得过于荒诞,哲学家的“傲慢”又会惹怒洞穴世界中的领袖和大众,此时重新回到地穴中的哲学家就会有生命危险了。这里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映射的正是苏格拉底本人在雅典城邦中的遭遇。
苏格拉底被人指控为“用言语毒化青年” 和“对神不虔敬”而被民主的雅典判为有罪。苏格拉底发表申辩之后,法庭以281:220判决有罪。原告建议处死刑,法庭允许被告自己选择刑罚,如:无期徒刑,罚款,流放之类,为此苏格拉底再度发言。苏格拉底讽刺说不是他给城邦一笔罚金,而是城邦应给苏格拉底一笔奖励。这下更激怒了法庭,比定罪时又多了80 票,于是判苏格拉底死刑。
因此回到洞穴是不符合哲学家利益的,但他们又必须回去。因为按照柏拉图所构造的理想国的原则,是以城邦全体的利益为目的,而不是为了某部分人的利益,因此已经上升到知识世界的哲学家必须下降回到洞穴世界,这正是他们的责任所在。
有些对“洞穴比喻”的误解正是对其前提“太阳比喻”和“线段比喻”不熟悉造成的。比如常见的说法:“你怎知走出洞穴,又身在另一较大洞穴之中?”根据柏拉图的预设,仅分可见、可知二世界,并未假设在此之间还有介乎二者之间的世界。因此这种置疑在《理想国》的上下文中是不着边际的。
“洞穴”比喻之后,苏格拉底自然进入如何走出洞穴的讨论,这里很重要的是要遵循一定次序,先适应洞穴内的火光,再适应阳光下的阴影,最后才能直接面对事物本身,面对太阳本身最耀眼的光。
苏格拉底给出学习的次序是:算术-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天文学-声学,最后才是辩证法(哲学,大约30岁左右开始学),真是欲速则不达啊。
“太阳是”怎么比喻篇二
《简述太阳和线段的比喻》
简述太阳和线段的比喻
阿德曼托斯希望苏格拉底给善做一个解释,苏格拉底认为此时还不能解释善到底是什么,于是他决定谈一谈关于善的“儿子”。苏格拉底认为美的东西,善的东西不仅存在,而且有很多。另一方面,相应于上述每一组多个东西,已经假定了一个单一的理念(一个统一者,称为每一个体的实在)。作为多个的东西,是看得见的而非思想的对象,理念正相反(它是思想的对象而不是看见的对象)。
苏格拉底认为像是听觉和声音以及其他的感觉都不需要第三者使其一听见和另一被听见,而视觉和可见的东西有此需要。他的理由是:虽然眼睛有视觉能力,虽然有颜色存在,但是,如果没有一种自然而特别适应这一目的的第三种东西——光存在,人就什么也看不见。光把视觉和可见性联系起来。苏格拉底又提出哪个神的光使眼睛看的见,格劳孔回答是太阳,苏格拉底认为在所有的感觉器官中,眼睛最像太阳,眼睛所具有的能力作为一种射流就是从太阳放出的射流。太阳不等同于视觉,它是视觉的原因,又是被视觉所看见的。此时苏格拉底阐述到,善的儿子就是太阳。太阳跟视觉和可见事物的关系,正好像可理知世界里面善本身跟理智和可理知事物的关系一样。苏格拉底进一步解释,在白天有阳光照射的时候,眼睛会看的很清楚,人的灵魂就像眼睛,当他注视被真理所照耀的对象时,他就有了理智。这个给予知识的对象以真理,给予知识主体以认知能力的东西,就是善的理念。光和视线好像太阳却不是太阳,真理和知识好像善却不是善。
下一部分苏格拉底谈到了可见世界与可知世界,他用一条线来表示:把此线分成不相等的两部分(可见世界与可知世界),再把每一部分按照相同比例分成两部分以表示清楚与不清楚的程度。可以发现可见世界第一部分可代表影像(它是一切自然物和人造物),影像与实物之比正如意见世界与知识世界之比。他将世界划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灵魂把可见世界那些本身也有自己影像的实物作为影像,研究不是由假定上升到原理,而是下降到结论。在第二部分里灵魂相反,是从假定上升到高于假定的原理,完全用理念研究。苏格拉底为了让格劳孔更加理解,用了几何图形的例子说明画出的图形是实物,,现在把这
些实物当做影像,实际要求的是用思想才能看到的实在。苏格拉底把辩证法所研究的可知的实在和那些把假设当做原理的对象区别开,他把几何学家的这种状态叫做理智而非理性,把理智看做介乎理性和意见之间的东西。他把四种灵魂状态排列起来为:理性(最高)——理智——信念——想象。
“太阳是”怎么比喻篇三
《三颗枸杞豆》
1、导入新课
在记忆的长河中,总有一些难忘的事物让我们刻骨铭心,以至影响我们的一生,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当代作家程海在童年时代是因为什么从而改变他一生的命运。
2、初步感知课文 5分钟阅读概述内容
从小我就是个出了名的淘气鬼,经常逃学,有一天,我又逃学来到童年的乐园——山沟前的小树林,意外地碰到了三叔,通过与三叔两次相遇、交谈,我重新认识到生命的意义,最终成为了一个植物学家。
2)明确文章结构: 分小组讨论
②文章结构划分:(1—2)引子,引出回忆 (总)
(3—59)三叔一生给我的教训 (分)
(60)勤奋学习的动力 (总)
3、深入研讨课文
(1)课文的一开始就给我们设置了一个悬念,大家发现了没有?小时候的我是个出了名的淘气鬼,后来怎么会成为一个植物学家
(2)小时候的我并不是一般的淘气,而是出了名的淘气,那么从文章的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我的淘气?
明确:① 捉金巴牛,掏雀儿蛋 ②上课捣鬼 ③ 逃学 ④ 挨了父亲的暴打,没几天又旧病复发 ⑤为捉蝴蝶又逃学
(3)谁改变了我的一生 明确:三叔
(4)那么三叔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会给作者的一生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迹。(分角色朗读10—33自然段,划出有关描写三叔神态、举止、语言的句子)
(5)作者初遇三叔,三叔给他的第一个印象是什么?
明确:①瘦:一根根筋骨都从衣服外面数出来;
②有病:两只眼睛,像开得大大的窗户,嘴唇发紫,像成熟的桑葚。
(6)如此瘦弱、病态的一个人,却带给作者足以改变命运的力量,这种力量到底是什么?那么作者与三叔的交谈过程中,三叔都有哪些异常的举止和语言? 明确:①仔细观察一草一木(野豆角花几个花瓣、几根花蕊、几根叶脉) ②两次说到时间不多了,太迟了;
③两次提到三叔声音怪异。
(7)那么三叔为什么要如此仔细观察这些普普通通的一草一木?为什么两次说到同样的话,这样写有什么含义?
明确:①快死了,留恋这世上的一草一木;
②有些后悔,对自己的一生充满了悔恨;
第一次遇见 瘦、病 怪异
第二次遇见 展示画,太阳
(10)三颗枸杞豆,三幅画个代表了什么?各有什么含义?
a 塔——建筑师理想的破灭——○
b 书——作家梦的破灭————○
c 树——生物学家理想的破灭—○
d 三个○——两手空空,一事无成
(11)除了谈到画儿,还谈到太阳,请学生分角色朗读(40—54自然段) 思考: ①把太阳比喻成红色的车轮,有什么含义?
明确:代表时光的流逝,“红色的”是因为快要下山的太阳是红彤彤的。 ②“捉住太阳”是什么意思?
明确:这里的太阳,实际上指时间,指“生命”,“捉住太阳”是指捉住时间,捉住生命,也就是抓紧时间学习、工作、生活······
③为什么说把太阳捉到手,太阳就能变成一个圆圆的金盘子?
明确:只要抓住时间,把握现在,生命就会变得有意义、有价值。
④三叔为什么说“我”也是太阳?
明确:因为“我”还是个孩子,我生命的路还很长,我有的是时间,有的是希望。
(12)三叔在临终之给作者留下了个谜,这个谜是什么?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明确:①三颗枸杞豆
②悟出:三颗枸杞豆就代表三个○,它既是生命的终结,又是生命的开始。
(13)相信三颗枸杞豆同样也给了你一定的启示,请谈谈你的看法
① 歪歪斜斜的塔
五 ② 松松散散的书
个 ③ 弯弯扭扭的树
谜 ④ 三个○
⑤ 三颗枸杞豆
谜底: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6、布置作业 以“珍惜生命”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太阳是”怎么比喻篇四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太阳》教案》
小学三年级下册《太阳》教案
铁佛小学 张月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科普短文,文章采用了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介绍了和太阳有关的一些知识,说明太阳和人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课文内容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分别从“远”“大”“热”三个方面介绍了太阳的有关知识;第二部分讲人类和太阳的密切关系。这两部分内容互相关联。
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是本文写法上的重要特点。课文在介绍太阳时,运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方法,使一些抽象的或不好懂的知识显得具体、通俗、明了,这样描写太阳的特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选编本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课文学习中增长自然知识,学习用联系的眼光看待自然界,激发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同时接触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了解太阳的特点,体会课文怎样运用举例子和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方法来说明太阳特点的。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在晴朗的日子里,我们天天都能见到太阳,可是关于太阳的知识你知道多少呢?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篇介绍太阳知识的课文。(板书课题) 我相信同学们通过学习,对太阳一定会有新的认识。(课件1)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检查预习情况,掌握生字词。(课件2、3)
2、自由朗读课文。(课件4)
同学们这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性文章,这样的文章往往是一个自然段写清楚一个内容。接下来,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每一段主要写了什么?(画出重点词句。)
3、指名汇报。(课件5)
同学们通过读课文,了解了每一自然段的意思,如果把这篇课文分成两个部分,该怎么分?(同桌合作,指名交流)
教师相机板书: 特点{大 远 热
关系密切
三、逐段分析,深入理解,初步学习说明方法(学习课文1-3段)(课件6)
1、学习太阳的大
(那么课文是怎样来介绍太阳的远、大、热的特点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先来学习1-3段。)
师:平时我们一抬头就能看到太阳,谁来告诉老师:你看到的有多大? 生:
师:实际上它有多大?
生:......(出示句子)指导读好这一句(课件7)
师用课件演示,进行引导:左边是地球的动画,右边是太阳的动画,中间由等号连接引出: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时学生顿时领悟了,大声说道:“拿地球的大小来和太阳作比较。” 提问:为什么要把太阳和地球做比较呢?(师板书:作比较)
小结: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对我们而言,地球非常大,我们很难走遍地球的每个角落,然而,拿地球和太阳一比,更突出了太阳的大。这就是作比较的方法。
师:课文也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来说明太阳的“大”,130万个地球等于1个太阳。(板书:列数字)
2.齐读第一段。学习太阳的远
(那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却没有它实际那么大呢?)
师:从“1.5亿公里”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生:
师:如果不用这个数字,直接说“太阳离我们很远很远”好吗?
生:
对了,为了能够证实它的确离我们很远很远,课文还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呢?(举例子)再往下读,谁找出来了,读给大家听。
学生看课件做口头练习:(课件8)
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坐(二十几年)。
引导学生发现( )里面填的是数字,通过数字具体说明,我们对太阳的“远”就了解了。所以我们知道了:在说明某一事物的时候,列出一些具体的数字,可让我们更好地来理解,但数字必须是精确的,有科学依据的。这就是列数字的方法。
师板书:列数字、举例子
3、自学太阳的热
师:刚才,我们具体的了解了太阳的远、大,现在请同学们自学第三自然段,看看课文又是如何具体介绍太阳的热?
师:请同学齐声朗读课文,并拿出铅笔勾画出关键的词句。
(学生自由读)
汇报:谁来说说,课文是如何介绍的?
生:太阳很热,就像一个大火球?(打比方)(课件9)
师:把太阳比喻成大火球可真形象。课文还介绍了什么?
生:表面温度----(板书相关数字)
师:这里作者用了什么方法具体介绍太阳的热?
生:
师:一年四季,什么时候最热?
生:
师:是啊,夏天最高的温度达40摄氏度,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
师:(出示数字)与40度比较一下,你们有什么想法?
生:
生:课文在写太阳热的特点时,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告诉我们表面温度有六千度,中心温度是表面温度的2500倍。
教师再进一步引导:真的是2500倍吗?
这时有学生强调:是估计,太阳温度太高了,人们无法进行测量,所以是大概的数。
4、 师:现在我们更加了解太阳了吧,齐声朗读1-3段。(课件10) 总结;课文学到这里,我们知道了太阳有大、远、热的特点,课文还用了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让我们更清楚的了解到了太阳,以后我们在写文章时,具体介绍某一事物也应该学习用这些方法,这样你的文章会变得更加生动。
现在我还有一个地方不明白:(课件11)
四、练笔。
1.教师写一个“月”的象形字,让学生说出最早这个字指的是什么?(生答:月亮。)同时教师演示课件:用图画的形式出示有关月亮的资料:
月亮距地球有三十八万四千四百公里,到月亮上去步行要800天,骑自行车要400天,坐飞机要200天,49个月亮等于1个地球。
先让学生说出资料上月亮有几个特点(远、小)。
让学生自由说出课前查阅的有关月亮的资料。
2.生进行练笔。
要求:选取月亮的两三个特点写一写,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等方法,争取把月亮的两个特点说清楚。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太阳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了太阳有远、大、热的特点,下面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太阳》,看看作者还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1、自读课文4—8自然段,看看这部分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2、读后小结:讲人类与太阳的密切关系。
二、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感悟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
1、导入学习:出示“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师提问:这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承上启下)太阳与我们到底有着怎样密切的关系呢?请分组讨论。
2、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1)选择本小组最感兴趣的内容讨论;
(2)讨论:这部分内容讲了太阳与我们的什么关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关系?
(3)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准备展示。
3、根据小组的汇报内容学习,学习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1)读课文第4自然段,感悟太阳与地球上的庄稼和树木、动物和植物的关系。
(2)读课文第5自然段,知道太阳与云、雨、雪的关系。
(3)读课文第6自然段,知道太阳与风的关系。
(4)读课文第7自然段,知道太阳杀菌的功能。
(5)读课文第8自然段,总结第二部分的内容。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8自然段。
(五)阅读课后资料袋,进一步了解太阳。
(六)课堂总结。
(七)作业布置:小练笔《我对太阳说》。
六、板书设计: 远(1.5
亿公里) 21 太阳 大(130万个杀菌
热(是个大火球
“太阳是”怎么比喻篇五
《比喻》
“太阳是”怎么比喻篇六
《怎样写比喻句》
怎样写比喻句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写文章如果能适当地加点比喻,将使语言更加鲜明、生动、形象,使深刻的、抽象的道理浅显地具体地体现出来。
比喻有三种格式:
一、明喻。即用比喻词把本体和喻体连接起来。常见的比喻词有“像”,
“好像”,“仿佛”,“似乎”,“如同”,“好比”,“„„般的(似的)”,“像„„一样(似的)”,“跟„„一样(一般)”等等。例:
1、“水平如镜”,“红叶似火”(《桂林山水》)
2、“我的心像刀绞一般,泪水迷糊了我的眼睛。”(《我的战友邱少云》)
例1把水比作镜子,说明西湖的平静;把红叶比作火,说明枫叶红艳艳,十分好看。例2把“我”内心痛苦的程度比作刀绞,突出表现了战友间的深厚情谊。
3、深秋时节,片片树叶如纸屑,在空中飘荡。
二、暗喻有两种写法。一种是用“是”,“成了”,“构成”,“变成”等带有判断性质的词取代比喻词,把本体和喻体连接起来。例:
1、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太阳》)
2、人潮卷来卷去,地坝变成了露天舞台。(《狱中联欢》)
例1用“大火球”形象地描绘了太阳热的特点;例2用“露天舞台”生动具体地描绘了革命着的客观主义精神和对黑暗势力的轻蔑。
3、這羣學生都是猴子,把課室弄得亂七八糟的。
4、最早出现的启明星是一盏悬挂在高空的明灯。
5、太阳变成了火球,照得路人汗流浃背。
暗喻的另一种写法是只有本体和喻体,没有比喻词。如:
1、的确是林海。(《林海》)
2、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草船借箭》)
例1省略了明喻的比喻词,即“的确是像大海一样(辽阔)的森林”;例2省略了暗喻的比喻词——“一字儿摆开”即“成一字儿摆开”。
三、借喻。即本体与喻体均不出现,而由喻体直接替代本体出现。例:
1、他们的小崽子一哭,我就别想睡觉。(《凡卡》)
2、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开国大典》)
例1用“小崽子”比喻老板的儿子,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凡卡对老板一家人的憎恨;例2用“红流”比喻游行队伍,形象地说明了游行队伍的声势浩大,场面壮观。
3、夜色加浓,苍空中的「明灯」愈来愈多。
4、天上的银盘皎洁明亮。
5、他摇曳着一头蓬草,冲出门外去上学。
6、不能让这些充满暴力和色情的漫画毒害我们的幼苗。
借代:
1、一对蓝帽子到球场外维持秩序。
2、大耳朵来了!我每次见到他的大耳朵都忍俊不禁。
3、所有的东西都要留下来,不要强拿别人的一草一木。
4、「老馬當然認得回家的路。」花白鬍子風趣地說。
运用比喻要注意:
1、感情鲜明。如“炕沿上坐着的那个鬼子军官,两眼红红的,像刚吃过死人的野狗。”( 《小英雄雨来》 )这个比喻把日本鬼子那可憎可恶的形象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出来。
2、本体和喻体不能是同类事物。如(1)拖拉机像汽车一样在公路上来回奔跑。(2)小明长得跟他爸爸一模一样。
例1拖拉机和汽车同属机动车,不能做比喻。例2不是比喻句。
3、本体和喻体必须有相似之处。如“这堆草垛像石头一样挡住了我的去路。”草垛和石头虽然不同类,但没有相似之处,比喻不当。
4、做比喻的事物要具体,为人所熟知,运用比喻时要力求在构思上有创新。如“他打破了一块玻璃,吓得像妖怪一样逃跑了。”妖怪是似是而非,令人捉摸不定的东西,极为费解,因此不能达到比喻的艺术效果。
根据以上所提的格式和注意事项,同学们不妨试写几个比喻句。
1、入夜,街道两旁的路灯如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挨了一顿批评,心里就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听说要去春游,同学们高兴得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她那_________________般的眼睛多么像
“太阳是”怎么比喻篇七
《如何判别是不是比喻句》
如何判别是不是比喻句 有“好像”“像”“是”一类词的句子,不一定都是比喻句。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关键要看句子里是不是在“打比方”。 有的同学一看到含有“像”、“好像”“仿佛”等词语的句子就认为一定是比喻句,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在小学语文课本中,以下“像”字句并不是比喻句。
一、表示比较
1.江上的轮船像一叶叶扁舟。(《南京长江大桥》) 句中的“轮船”和“扁舟”是同一类事物,通过比较,突出长江水的浩大。
2.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卖火柴的小女孩》) 句中以前的奶奶和现在的奶奶形象,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的比较。
3.他还是像过去一样喜欢打乒乓球。这句中的“像”表示相同,故不是比喻句。
二、表示举例
1.“你骗谁,像你这样的大官会没有钱?”(《“你们想错了”》)句中用“像”字引出方志敏作为例子,说明凡是当官的就一定有钱。
2.“像您这样的高个儿干不了这重活儿„„”(《挑山工》)句中用“像”字引出“我”作为例子,说明凡是“高个儿”都当不了挑山工。
3.“老师就像我们的妈妈一样”句中的“像”字引出我只是把老师看成妈妈,而并非是比喻句。
三、表示猜测
1.珊迪听了,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好像表示感激。(《小珊迪》)句中的“好像”前后不涉及两项事物,只是表示猜测。
2.小丽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可爱的草塘》)句中用“好像”引出推测,是为了加强语气,说明估计的准确性,只是猜测而已。
3.这人很面熟,好像在哪儿见过。这句中的“好像”也是表示推测、判断,不是比喻。
一些常用的比喻句
1) 父爱如山,母爱如海。
2) 皎洁的明月高挂在淡蓝色的天空中,月光像流水一样泻下来,大地一片银白色。
3) 月亮慢慢地从江心升起来了,圆圆的、亮晶晶的,好像一个银盘。
4) 春风像一支彩笔,把整个世界勾勒得更加绚丽多彩。
5) 春风像个慈祥的母亲,拂着你的脸颊,使你感到舒畅,心旷神怡。 6) 云彩像一朵朵洁白的羽毛,轻轻的飘浮在空中。 7) 东方天边的彩霞时刻在变幻,如霜枫,如榴火,如玛瑙,如琥珀。 8) 西湖像一块碧玉,也像一面铜镜。 9) 星星像一双明亮的眼睛在夜空中照耀。 10) 小姑娘的心灵像棉花一样纯洁。 11) 水仙花很漂亮,像一位站在小河边,穿着白衣服的仙女。 12) 春天像位爱美的姑娘,让世界姹紫嫣红。 13) 春天是位魔法师,她融化了冰雪,让小草破土而出。 14) 春天是一首美妙的乐曲,让世界充满生机;
15) 春天是一只快乐的小鸟,让世界充满活力;
16) 春天是一个优美的舞蹈,让世界充满微笑。
18) 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19) 山坡上,大路边,村子口,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
20) 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只见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21) 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
22) 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飘浮在碧水之上。
23) 明净的湖水晃动着绿岛和白云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
24) 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颗颗宝石缀在湖面之上。
25) 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26) 港湾里闪耀的灯光,像五颜六色的焰火溅落人间。
27) 马路上一串串明亮的车灯,如同闪光的长河奔流不息。
28) 金黄的向日葵,碧绿的白杨树,紫红的喇叭花,还有数不尽的鲜花嫩草,都像俊俏的小姑娘戴上了美丽的珠宝,显得更加生机勃勃。
29) 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
30) 石头就是书。你们看,这石头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31) 荷叶上有几颗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 32) 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33) 在藏语中,拉萨是圣地的意思,那么,这湛蓝的天就是圣地的窗帘了。 34) 一到夜晚,整个香港就成了灯的海洋。 35) 香港,真是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 36) 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 37) 爱护书籍吧,它是知识的源泉。
38) 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与气质,使人高尚。
39) 读一本好书等于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40) 选书应和交友一样谨慎。因为你的习性受书籍的影响不亚于朋友。
41) 书是智慧的钥匙。
42) 政治家说:"书是时代的生命" ;企业家说:"书是致富的信息" ;文学家说:"书是人类的营养品" ;学生们说:"书是不开口的老师";迷惘者说:"书是心中的启明星";探索者说:"书是通向彼岸的船" ;奋斗者说:"书是人生的向导";急于求知者说:"书是饥饿时的美餐" 。
43) 它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从东头的鸭绿江边到西头的嘉峪关,高高低低,蜿蜒曲折,全长6500多公里。
44) 幸福是染色的画笔,能染红鲜花,也能染绿树叶;能给清澈的湖水染上透明的质感,也能给纯洁的心灵涂抹一层辉煌。
幸福是迎面的清风,能吹来落叶,也能吹走沙砾;能在广阔的大海吹荡起一波涟漪,也能拂走心中所有不愉快的感觉。
幸福是暖炉,能融化坚固的冰块,给寒冷的人以温暖,给失魂落魄的人以安慰;幸福是清泉,能滋润干燥的沙漠,给饥渴的人以清凉,给奄奄一息的人以生命。
45) 生活就像爬大山,生活就像淌大河。
46) 这一朵朵菊花,远看像一个个色彩鲜艳的绣球,近抚好似一匹匹细腻的丝绸。
47) 这莲花,好似亭中妩媚的女子,在轻歌曼舞。
48) 教育家说:"书是智慧的钥匙." ;史学家说:"书是进步的阶梯." ;政治家说:"书是时代的生命." ;经济家说:"书是致富的信息." ;文学家说:"书是人类的营养品." ;学生们说:"书是离不开的老师." ;迷惘者说:"书是心中的启明星." ;探索者说:"书是通向彼岸的船." ;奋斗者说:"书是人生的向导.";急于求知者说:"书是饥饿时的美餐."
49) 仙人掌,正在用它的“武器”,与太阳作斗争。
50)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51) 书——这是一代对另一代精神上的遗训,这是行将就木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青年人的中选,这是行将去休息的站岗人对走来接替他的岗位的站岗人的命令。
52)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53) 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动不动扒在火堆里。
54) 就像根,永远是树叶的家;家就像红布条,永远系着游子的心,家就像大衣一件,不会提高温度,但却给予人们连火炉都不能替代的温暖。
55) 顿时,我的泪水像断了线的珍珠一样,夺眶而出。
56) 在图书馆扒着睡觉的时候流口水,就像晚年石钟乳一样。
57) 钱钟书围城里说:打呼噜像放长线的风筝。
58) 西湖像一块碧玉,一面镜子。
59) 我像风筝一样, 不能远走高飞 ,痛苦无奈像秋千一般, 荡了出去又回来。
60) 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在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枯燥了。
61) 天上的云像连绵的峰峦,像湍急的河流,像威武的雄狮,像奔腾的骏马。
62) 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像高大的山神,像神秘的古堡,像沮丧的巨人,像一条连绵不断的地毯。
63) 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像一道亮丽的彩虹,像仙女飘舞的裙带,像一座七彩小桥,像一朵朵耀眼,绚丽的云。
64) 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
65) 人潮卷来卷去,地坝变成了露天舞台。
66)炕沿上坐着的那个鬼子军官,两眼红红的,像一只恶狼。
67) 他打破了一块玻璃,吓得像受了惊的小鸟一样逃跑了。
68) 春天到了,大地变成了一片绿毯。
69) 一艘银灰色的气垫船,像一匹纯种烈马,在金波粼粼的海面上飞掠而过。
70) 文章写得很好。结构就像人体内的神经结和神经网的关系那样严密。
71) 小弟弟的脸胖乎乎、红扑扑的,看上去真像一个可爱的大苹果,我真想去咬上一口。
72) 远远望去,泰山峰上的松树连成一片,浓浓的,看上去就像人的颧骨上横着的一道剑眉。
73) 开饭时,全校同学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挤成一团。
74) 敌机逃窜了,我们的飞机紧紧追在后面,像豺狗追小白兔一样,一前一后。
75) 鹅毛,像芦花,像棉絮的大雪降落下来。
76) 红的枫叶像火花一样纷纷地飘落下来。
77) 运动员像离弦的箭一般向终点跑去。
78) 北极星像盏指路灯一样挂在天空。
79) 梦像一条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想捉他,他已经跑了。
80) 梦像一片雪花 ,在空中飘舞,想抓住他,他已经融化了。
81) 老师是辛勤的园丁,教导着我们。 82) 美妙的小雪花呀,像只只空灵飘逸的玉蝴蝶,扇动着薄翼,初降人间。 83) 像水晶一样的雪飘落在冬季,像飘落的白茶花一样铺在大地。 84) 我的眼泪像断了线似的掉了下来。 85)豆大的雨点像鞭子一样毫不留情地抽打着一切。 86)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安塞腰鼓》) 87)心像玻璃一样碎了。 88)敌人的子弹像雨点般的向我们的阵地射来。
“太阳是”怎么比喻篇八
《如何判定比喻句》
如何判定比喻句
比喻分为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本体(被比的事物或情境);喻体(作比的事物或情境);喻词(标明比喻关系的词)。
先说本体:
有人认为本体、喻体都是一个词,其实不然,本体、喻体不一定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个短语或句子。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也不一定是一种静止的事物,也可以是一起运动着的情景;可以是一种状态。确定比喻的本体和喻体的根据是看句子的表达意图。
例如:
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第七册《观潮》)
有人说这个句子是用“白色战马”来比喻钱塘潮的,也就是说,本体是“钱塘潮”,喻体是“白色战马”。这样分析不符合句子的愿意。从这个句子所处的上下文来看,整个自然段是从形状、颜色、气势、声响四个方面来描写钱塘潮的,这一句描写的是钱塘潮向人们涌过来的气势,比喻的本体是“那浪潮越来越近”的气势,比喻的喻体应是“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只用“白色战马”是表现不出钱塘潮的气势的。 再说比喻词:
在比喻这种修辞中,“像”字是常用的一个比喻词,我们一般依据它来判断一个句子是否运用了比喻。但是,这里所说的“判断”只是就句子的形式而言,而且是在一般的情况下。换句话说,“像”字只是推断比喻的依据之一而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确定比喻句的标准。我们分析语言现象时,在这个问题上常会出现一些偏差。要纠正这些偏差必需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用“像”字的不一定就是比喻句 下列几种类型的句子虽然都使用了“像”字,但它们都不是比喻句:
1、表比较
①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
②这一切,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好像就是家乡长江边焦山一带。
句①中将“他们”与“我”两代人作比较,希望下一代要融洽相处,不要再彼此“隔膜起来”;句②中将“这一切”(《评注图像水浒传》中的一幅幅插图上的景象)和“家乡长江边焦山一带”的景象进行比较,说两者的状貌很相似。
辨析这类句子是否比喻句,主要看句中两个事物是否同类。比喻句中用来打比方的两个事物一般不是同类事物。
2、表想像
①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②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句①中把阳光斜射使薄雪色彩发生些微的变化想像成薄雪害羞了;句②中把冬去春来万物复苏想像成万物睡醒了。这两句赋予“薄雪”、“一切(春天的万物)”以人的动作和情态,其实属于比拟辞格中的拟人手法。
辨析这类句子是否比喻句,主要看是否用另类事物(或人)的特征来描述这类事物,且另类事物(或人)在句中是否出现,不出现的是比拟(拟物或拟人),出现的才是比喻。如果句①在“害了羞”后加上“的大姑娘”,那就是运用了比喻的辞格了。比喻与比拟都是由这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要细心分辨。
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赶集似的聚拢来。(三年级下语文园地三)
3、表猜测
①她(把枣核)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②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下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只要仔细揣摩一下句①就不难发现,这里并没有把枣核比喻成珍珠玛瑙,而是从托在掌心的动作猜测她对枣核的珍惜程度胜过珍珠玛瑙;句②则是从树木的排布情势所作的富有情趣的一种估猜。 这类句子中的“像”是表示推测、估猜的副词,而比喻句中的“像”是动词。如果句中的“像”可以用“大概”、“也许”、“或许”、“可能”等表猜测的词取代的则肯定不是比喻句。
4、表举例
①像大熊猫这样的珍稀动物,要加以保护。
②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
句①是从珍稀动物中举出一个大熊猫的例子,句②是从在北平住惯了的人中举出一个“我”的例子。这两句显然不存在打比方的因素。 这类句子中的“像”字都是表举例的“如”的意思,辨析时只要将“例如”、“比如”等词代入,能取代“像”字的肯定不是比喻句。
二、比喻句不一定就用“像”字 在比喻句中,“像”字是一个比喻词;但是比喻句有三种形式,明喻、暗喻和借喻。 暗喻是把本体直接说成是喻体,用的比喻词是以“是”字为代表的“成为”、“成了”、“变成”等,如:
①你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
②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③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
借喻则是用喻体代替本体,本体不出现(以下两例中括号里的即为本体),也不用比喻词,如:
②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雨道),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雨帘)。
就是在明喻中也不是只有“像”这一个比喻词,除“像”字以外还有“好像”、“好似”、“有如”、“仿佛”、“……似的”等等。如:
①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 ②细雨烟似的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
③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④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
说本体喻体之间的联系点:
鉴于以上所言判断比喻句的复杂性,要准确判断比喻句还应弄清比喻这种修辞的实
质,从根本上加以辨别。
一般看是不是同类事物,如果是同类事物,就不能构成比喻。如:
如果你用上特质的水中听音器,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 海底动物发出的声音和蜜蜂、小鸟、小狗的声音是同类 事物,故不是比喻句。
构成比喻的基础,是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只有相似,才能构成比喻;只有不同,比喻才有意义。因而在辨析时,要弄清句子表达的思想内容,掌握比喻修辞的实质,特别是“相似”与“不同”这一特点,才能准确无误地判断。
但把“是否同类”作为判断比喻句的标准有时也说不通,因为所谓的"类“是相对的,牡丹与小麦不属于同类,但是他们同属于植物,动物与植物不属于同类,但是同属于生物。用是否同类判断比喻句尺寸很难把握,标准的不确定性会使人的思想产生混乱。
例如:
那哗哗的水声变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
水声与大合奏同属于声音,但无人会怀疑这是比喻句。
那么用什么来判断呢?
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提到两个必须留神的重要点:一,两个事物之间必须有一点极其类似。二,两个事物又必须在整体上极其不同。这里没有提到”同类“和”不同类“,但是讲到了连个其其重要的概念,一是极其相似,二是极其不同,极其相似就是尽可能地接近,极其不同就是尽可能地远离。这看起来十分矛盾,但实际上并不矛盾。远离是从整体上看两个事物是不同质的,是两码事,接近是指两事物在某一方面有相似、相通之处。既远离又接近,是构成比喻缺一不可的条件。把两个相似事物联系起来,造成互相对照、补充、相应成趣的美感,句子获得极大的丰富性。从这个意义上看,比喻是有高下之分的。好的比喻句,离得很远(让人想象不到)有靠的很近(让人感觉确实如此)
例如:
从香山归来,路过颐和园,看见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的从颐和园门内挤出来,就像从一只大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
把“颐和园”和“魔术匣子”,联系起来是让人想象不到的,但是”变”的感觉是相同的,相似的。把“孩子”和“天使”联系起来,可以很好的表现孩子们的活泼可爱、惹人喜爱的特点。
从这个角度再看海底那一段文字,同样是声音,远近是有不同的,之所以不能算是比喻,就是因为海底声音的本身就是那样的,这个句子就是用人们熟悉的声音来认识没听到的声音,两种声音非常接近,甚至就是同一回事。而织布机的声音和水声虽然是同属声音类,但是他们是不同的,有不小的距离,极其不同的,这个句子也不是要让人认识声音的物理特性,而是要让人感受到瀑布的宏大气势,获得某种修辞效果。
从形式上来说,任何比喻句都能借助于典型的比喻词“像”字化成明喻“甲像乙”的形式,但化作这种形式并不能确保判断无误。在套用时还要注意两点:一看甲、乙是否具有相似点的两种不同的事物,二看内容上是否表达的重点。
且看下面的例句:
①她姐姐成了许多人眼中的西施,是一朵明艳的鲜花。
②篝火渐渐化作一轮火红的朝阳,夜幕中的草地又迎来了彩霞绚丽的一天。
句①可以化作“甲(她姐姐)像乙(西施)”,“甲(她姐姐)像乙(鲜花)”的形式。但前者因都是人物,虽有相似点但只构成两个人之间的比较,不是比喻;后者人与鲜花不同类,内容上用花的明艳来形象地表达她姐姐的漂亮,无疑是比喻。句②似乎也可以化作“甲(篝
火)像乙(朝阳)”的形式,且两者有相似点又不同类,但句子表达的重点却是时间的推移,是说黑夜过去了黎明到来了,篝火被朝阳所取代,说它是比喻句就是误判了。
比喻的作用: 比喻作为最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它的作用是能把道理说得更加浅显易懂,能把事物描绘得更加生动形象。运用它可以把陌生的东西变为熟悉的东西,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
三四年级教材中的句子(幻灯片上蓝色的不是比喻句):
1. 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7)
2. 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9)
3. 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10)
4. 有的往篮里塞着槐米,头一点一点的,像觅食的小鸭子。(13)
5. 女孩有的弯腰捡着,两条辫子像蜻蜓的翅膀,上下飞舞着。(13)
6. 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那扇那,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43)
7. 海底的岩石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87)
8. 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起来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88)
9. 我国东北的小兴安岭,有数不清的红松、白桦、栎树……几百里连成一片,就像绿色的海洋。太阳出来了,千万缕像利剑一样的金光,穿过树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
(91)
10.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101)
11. 他不着急离开了,对着池水欣赏自己的美丽:“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111)
12. 夏天的山也是绿色的,那绿色浓浓的,一片片树叶,不管是大的还是小的,都像被绿油彩涂过,连雨点落上去,都给染绿的。(137)
13. 有的树林变成了杏黄色,远远望去,就像枝头挂满了熟透的杏和梨;有的树林变成了火红色,风一吹,树林跳起舞来,就像一簇簇火苗在跳跃;还有的树林变得紫红紫红,跟剧场里紫绒幕布的颜色一样。(138) (上册)
14.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2)
15. 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2)
16. 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成了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3)
17. 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8)
18.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9)
19. 我们村子前面的小山包,远远看上去真像一个绿色的大绒团.(11)
20. 水面和潭底,金色的光斑和银色的光斑交错着;水泡闪亮闪亮的,射出红的光、
黄的光、绿的光、紫的光……多么像串串彩色的珍珠啊。(12)
21. 头上的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18)
22. 燕子在车厢里叽叽喳喳,仿佛在向人类致谢。(23)
23. 在这条路应该伸延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颗高高的橡树,他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像草原的哨兵一样。(28)
四年级:
1.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3)
2. 同高度的自然带呈现出的自然景观,犹如凌空展开的一幅神奇美丽的画卷。(8)
3. 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11)
4. 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11)
5. 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象是天空着了火。(14)
6. 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29)
7. 的叫声,音调严肃郑重,似厉声呵斥。(63)
8. 每根细丝嫌蜗牛的触角。(26)
9. 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82)
10. 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是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82)
11. 正面,昆明湖静的像一面镜子,绿的像一块碧玉。(88)
12. 排成了一个巨大的长方形军阵,真像是秦始皇当年统率的一支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大军。(91)
13. 我虽未见叶老先生,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了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127)
14. 阳光都变成绿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127)
15.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143)
补充材料:
除此三种基本类型之外,根据比喻的三个部分的结合情况,其变化形式有:博喻、倒喻、反喻、缩喻、扩喻、较喻、回喻、互喻、曲喻等九种。
◇明喻
明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类的关系,说甲(本体)像(喻词)乙(喻体)。常用:像、好像、比如、仿佛、宛如、仿佛、好比、比方说、像……一样、如……一般、仿佛……似的、……一样、……似的等喻词来联系。
◇暗喻
暗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暗喻又叫隐喻。
例如:
①何等动人的一页又一页篇章 !这是人类思维的花朵。(徐迟《哥德巴赫猜想》) ②她是夜明珠,
暗夜里,
放射出灿烂的光芒;
下一篇:六字喜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