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中西医助理医师】
卤水豆腐和结晶的关系篇一
《豆腐的原理》
卤水点豆腐的原理是因为, 豆腐的原料黄豆富含蛋白质, 蛋白质含量 36~40, 经水浸、 磨浆、除渣、加热,得到的蛋白质的胶体(一种介于溶液和悬浊液、乳浊液之间的混合物)。 点豆腐就是设法使蛋白质发生凝聚而与水分离。 盐卤是结晶氯化镁的水溶液,属电解质溶液,可以中和胶体微粒表面吸附的离子的电荷,使 蛋白质分子凝聚起来得到豆腐。 既然点豆腐是让蛋白质发生凝聚,所采用的凝胶剂就不一定是非盐卤不可,其他如石膏、酯 酸、柠檬酸等都有相同的作用,都可用来点豆腐。这里还有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在市场上 销售一种盒装豆腐,它洁白细腻,质量明显高于传统方法制做的豆腐,原来,它的凝固剂采 用了一种新的化学物质——葡萄糖酸内酯,这也是新科技用于食品加工的一个例子。 简单点说,卤水豆腐就是用盐卤(氯化镁)点制的豆腐,石膏豆腐就是用硫酸钙点制的豆腐。 卤水豆腐口感绵韧,比较硬,有豆香味,含水量少、色泽白中略偏黄,质地比较粗老,俗称 “老豆腐”“北豆腐”,主要用于煎、炸、酿以及制馅等。 石膏豆腐细嫩光滑、含水量多、色泽洁白,俗称“嫩豆腐”“南豆腐”,主要用于做拌、烩、烧、 制作汤、羹菜肴。 豆腐经典菜肴“小葱拌豆腐”、“麻婆豆腐”、“锅贴豆腐”、“砂锅豆腐”、“泥鳅钻豆腐 自己在家里用白醋点豆腐,既安全又卫生, 自己在家里用白醋点豆腐,既安全又卫生,我给家人做了美味豆腐羹和豆腐脑 先磨豆浆,豆子和水的比例是 1:6,豆浆煮熟后要大约等四至五分钟之后,就可以用白醋 点豆腐了,点豆腐时豆浆的温度为 85 度至 90 度为最佳,用饭勺将白醋慢慢的倒入豆浆里, 并慢慢的搅拌,在两三分钟之内点两至三次的白醋,点的时候要仔细看豆浆的变化,当豆浆 开始有点凝结的时候,有悬浮的颗粒在漂动,有点出水了,这时就可以了,白醋的用量需要 通过几次的摸索试验才能掌握,白醋点多了,豆腐会老而且还会有酸味。将点好的豆浆静置 一会再倒入或用勺子盛入铺有屉布的容器内,再用屉布把点好的豆浆包起来,再压上就 OK 了。这个盛豆腐的木头容器是朋友自己做的,没有做之前我家是用电饭锅的屉,在屉里铺上 屉布,装入点好的豆腐后,再用屉布包好了,找一个比电饭锅屉稍小一点点的盆来压豆腐, 盆里可以装上水。 压豆腐的时间和力度依个人口感来决定, 如果想吃嫩一点的豆腐就少压一 会,力度要小一点。如果想要吃豆腐脑,就可以将白醋点好的豆浆一直放置在那里不动,那 就会形成豆腐脑了! 卤水点豆腐 豆腐是这么制作的:把黄豆浸在水里
,泡胀变软后,磨成豆浆,再滤去豆渣,煮开。 这时候,黄豆里的蛋白质团粒被水簇拥着不停地运动,聚不到一块儿,形成了“胶体” 溶液。要使胶体溶液变成豆腐,必须点卤。点卤用盐卤或石膏,盐卤主要含氯化镁,石 膏是硫酸钙,它们能使分散的蛋白质团粒很快地聚集到一块儿,成了白花花的豆腐脑。 再挤出水分,豆腐脑就变成了豆腐。豆腐、豆腐脑就是凝聚的豆类蛋白质。 卤水点豆腐有一物降一物的意思。卤水的学名为盐卤,用卤盐水熬盐后,剩下的黑 色液体即为盐卤,是氯化镁、硫酸镁和氯化钠的混合物,这也是它能要人命的原因。吃 豆腐没事是因为点豆腐是化学变化。卤水本身是有毒,因为它是氯化镁氯化钠和硫酸镁 的混合物。但是在点豆腐的过程中,其中的氯元素将豆浆中的钙离子置换出来,其卤水 本身已经不再是卤水了,也就无毒了。 当然化学变化有个量的问题,如果卤水加多了 确实会因为反应不完全而使豆腐有毒。但是加多了卤水的豆腐就成黑的了,你看到的白 的豆腐肯定是卤水完全反应掉了的。 1、 泡豆 将精选好的豆子浸泡于水中。 夏天用凉水, 冬季用温水, 水没豆约 6~10 厘米深 。 泡豆程度以用手捏豆粒表皮随即脱出为好。2、打浆 将泡好的豆子用打浆机打成浆,水与豆的重量比为 7:1。 3、煮沸 往锅内加 1/2 浆量的水。煮沸后,把打磨好的豆浆倒进锅内,烧开后用 30 克植 物 油或油底子放入锅内杀去泡沫。 4、 滤渣 用白纱布把煮好的豆浆过滤除去豆渣。 纱布要细些, 否则豆渣去不净, 会使豆 腐 粗糙,降低品质。 5、 点浆 把滤出的浆倒回锅里, 用小火加热, 10 分钟后, 约 向锅内点发酸的豆腐浆适量 。 从锅的周围均匀加热, 切忌火力集中在锅中心造成中心开花, 影响豆腐产量。 点浆时, 始 开 可略多些,以后逐渐减少,看到豆腐花从周围向中央集中或有芝麻粒状形成时,停止点浆 。 过 5~10 分钟,豆腐即熟了。 6、成型 把煮熟的豆腐舀在豆腐模子内压制成型即可。 注意:使用此法做第一锅豆腐时, 因无酸豆腐浆,可用食醋代替,以后可取澄清的豆腐浆 少量,存入水缸内使其变酸,以备下次使用家常豆腐脑1、豆腐脑的做法 如果你有豆浆机,真的就是不难了。 豆浆的浓度为:黄豆:水=1:15(不能比这更稀) 豆浆煮开后,晾凉。 把内酯用一点水溶化后,倒入豆浆,赶快搅拌均匀。 我的比例是 700ml 豆浆,加 1 茶匙内酯。 豆浆隔水加热,或蒸,豆浆温度达到 80℃左右保持 15 分钟即凝固 制作方法: 制作方法: 1、黄豆洗净,用清水浸泡四个小时以上; 倒入适量的水,煮好
豆浆; 2、将泡好的黄豆倒入豆浆机中,3、内脂用少许凉水融化; 度,倒入内脂中,盖上盖静置二十分钟即可。4、豆浆滤掉豆渣,放凉至 80-90教您豆腐脑怎么做, 教您豆腐脑怎么做,如何做豆腐脑 1.将黄豆洗净浸泡数小时后,加入凉水 3000 克磨成稀糊,用白布袋或细罗筛滤成豆浆,如 此反复进行磨制,直至豆渣不腻手为止。 2.撇掉豆浆表面的浮沫,上锅熬开,与此同时加入熟石膏水(石膏粉加少许水溶化) ,倒入 提前备好的保温桶内,将熟豆浆一次性倒入保温桶内,使豆浆与石膏粉融合在一起,凝固成 一体,表面盖上干布,静置 5 分钟,撇净浮沫剩下的就是豆腐脑了。 用石膏点豆腐必须用食用石膏, 在中国的标准名称为食品添加剂硫酸钙。 在食用的时候必须 注意以下几点: 1、必须是取得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总局颁发的《全国工业生产许可证》(也就是蓝色 QS 认 证)和省一级卫生厅颁发的《食品生产卫生许可证》的正规企业生产的才能使用,目前全国 有 11 家企业可以生产,如果证件不全,那么根据最新的《中国食品安全法》对生产企业和使用企业都可以处以高额的罚款,触犯刑法的要追究刑事责任。外包装上一定要有“食品添 加剂硫酸钙”字样和蓝色 QS 标志和证书号码。 2、食品添加剂硫酸钙(石膏)有两个子类,但是在实际生产中有三个产品系列。 A、CaSO4·2H2O 二水硫酸钙,硫酸钙的二水形式,约含 20%左右的结晶水。产品只能 选用最好的天然石膏矿石(一般为纤维石膏)经过层层筛选严格分级去杂提存生产,因为全 部采用物理方法,污染少,天然健康,是追求品质(除对温度和水份有特殊要求外)的客户 首要选择。此种工艺目前为世界各国石膏生产企业普遍所采用。 B、CaSO4 无水硫酸钙,为天然石膏矿石经高温煅烧脱水、粉磨而成。根据生产工艺的 不同,又可以分为两个小类: (1)传统工艺生产:产品选用普通的天然石膏矿石(一般为带泥土未分级纤维石膏),与 煤、干材等燃料直接接触经高温煅烧脱水冷却后去杂处理、粉磨而成。因与煤等燃料直接接 触,有硫化氢(H2S)、二氧化硫(SO2)等气味残留,产品绝大部分应用于传统豆制品工 业等低端食品行业中。目前此种工艺仅在中国的生产企业中得到应用。 (2)现代工艺生产:产品也只选用选用最好的天然石膏矿石(一般为纤维石膏)经过分级、 去杂、间接煅烧等复杂工艺生产制造而成。因其无嗅无味,高纯高白高亮,广泛应用于对温 度和水份、白度等有特殊要求的中高端客户。因工艺复杂,能耗高昂,目前在世界上仅仅少 数几家石膏企业生产,在中
卤水豆腐和结晶的关系篇二
《卤水点豆腐》
卤水点豆腐
卤水点豆腐 一物降一物
豆腐是这么制作的:把黄豆浸在水里,泡胀变软后,磨成豆浆,再滤去豆渣,煮开。这时候,黄豆里的蛋白质团粒被水簇拥着不停地运动,聚不到一块儿,形成了“胶体”。要使胶体溶液变成豆腐,必须点卤。点卤用盐卤或石膏,盐卤主要含氯化镁,石膏是硫酸钙,它们能使分散的蛋白质团粒很快地聚集到一块儿,成了白花花的豆腐脑。再挤出水分,豆腐脑就变成了豆腐。豆腐、豆腐脑就是凝聚的豆类蛋白质。
卤水学名为盐卤,是由海水或盐湖水制盐后,残留于盐池内的母液,主要成分有氯化镁、硫酸钙、氯化钙及氯化钠等,味苦。蒸发冷却后析出氯化镁结晶,称为卤块。是我国北方制豆腐常用的凝固剂,能使豆浆中的蛋白质凝结成凝胶,把水分析出来。用盐卤做凝固剂制成的豆腐,硬度、弹性和韧性较强,称为老豆腐,或北豆腐、硬豆腐。谚语云: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
卤水点豆腐有一物降一物的意思。今意指某种事物专门制服另一种事物。
卤水豆腐和结晶的关系篇三
《结晶原理》
结晶原理
溶质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可分为晶核生成(成核)和晶体生长两个阶段,两个阶段的推动力都是溶液的过饱和度(
结晶
溶液中溶质的浓度超过其饱和溶解度之值)。晶核的生成有三种形式:即初级均相成核、初级非均相成核及二次成核。在高过饱和度下,溶液自发地生成晶核的过程,称为初级均相成核;溶液在外来物(如大气中的微尘)的诱导下生成晶核的过程,称为初级非均相成核;而在含有溶质晶体的溶液中的成核过程,称为二次成核。二次成核也属于非均相成核过程,它是在晶体之间或晶体与其他固体(器壁、搅拌器等)碰撞时所产生的微小晶粒的诱导下发生的。 对结晶操作的要求是制取纯净而又有一定粒度分布的晶体。晶体产品的粒度及其分布,主要取决于晶核生成速率(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溶液中产生的晶核数)、晶体生长速率(单位时间内晶体某线性尺寸的增加量)及晶体在结晶器中的平均停留时间。溶液的过饱和度,与晶核生成速率和晶体生长速率都有关系,因而对结晶产品的粒度及其分布有重要影响。在低过饱和度的溶液中,晶体生长速率与晶核生成速率之比值较大(见图),因而所得晶体较大,晶形也较完整,但结晶速率很慢。在工业结晶器内,过饱和度通常控制在介稳区内,此时结晶器具有较高的生产能力,又可得到一定大小的晶体产品。 晶
导流筒结晶设备
体在一定条件下所形成的特定晶形,称为晶习。向溶液添加或自溶液中除去某种物质(称为晶习改变剂)可以改变晶习,使所得晶体具有另一种形状。这对工业结晶有一定的意义。晶习改变剂通常是一些表面活性物质以及金属或非金属离子。 晶体在溶液中形成的过程称为结晶。结晶的方法一般有2种:一种是蒸发溶剂法,它适用于温度对溶解度影响不大的物质。沿海地区“晒盐”就是利用的这种方法。另一种是冷却热饱和溶液法[2]。此法适用于温
度升高,溶解度也增加的物质。如北方地区的盐湖,夏天温度高,湖面上无晶体出现;每到冬季,气温降低,石碱(Na2CO3·10H2O)、芒硝(Na2SO4·10H2O)等物质就从盐湖里析出来。在实验室里为获得较大的完整晶体,常使用缓慢降低温度,减慢结晶速率的方法。 人们不能同时看到物质在溶液中溶解和结晶的宏观现象,但是溶液中实际上同时存在着组成物质的微粒在溶液中溶解与结晶的两种可逆的运动。通过改变温度或减少溶剂的办法,可以使某一温度下溶质微粒的结晶速率大于溶解的速率,这样溶质便会从溶液中结晶析出。 结晶知识
在结晶
结晶学
和重结晶纯化化学试剂的操作中,溶剂的选择是关系到纯化质量和回收率的关键问题。选择适宜的溶剂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选择的溶剂应不与欲纯化的化学试剂发生化学反应。例如脂肪族卤代烃类化合物不宜用作碱性化合物结晶和重结晶的溶剂;醇类化合物不宜用作酯类化合物结晶和重结晶的溶剂,也不宜用作氨基酸盐酸盐结晶和重结晶的溶剂。
2.
选择的溶剂对欲纯化的化学试剂在热时应具有较大的溶解能力,而在较低温度时对欲纯化的化学试剂的溶解能力大大减小。
3.
选择的溶剂
结晶机制
对欲纯化的化学试剂中可能存在的杂质或是溶解度甚大,以便能使杂质在欲纯化的化学试剂结晶和重结晶时留在母液中,在结晶和重结晶时不随晶体一同析出;或是溶解度甚小,以便能使杂质在欲纯化的化学试剂加热溶解时,很少在热溶剂溶解,在热过滤时被除去。 4.
选择的溶剂沸点不宜过于高,以免该溶剂在结晶和重结晶时附着在晶体表面不容易除尽。 用于结晶和重结晶的常用溶剂有:水、甲醇、乙醇、异丙醇、丙酮、乙酸乙酯、氯仿、冰醋酸、二氧六环、四氯化碳、苯、石油醚等。此外,甲苯、硝基甲烷、乙醚、二甲基甲酰胺、二甲亚砜等也常使用。二甲基甲酰胺和二甲亚砜的溶解能力大,当找不到其它适用的溶剂时,可以试用。但往往不易从溶剂中析出结晶,且沸点较高,晶体上吸附的溶剂不易除去,是其缺点。乙醚虽是常用的溶剂,但是若有其它适用的溶剂时,最好不用乙醚,因为一方面由于乙醚易燃、易爆,使用时危险性特别大,应特别小心;另一方面由于乙醚易沿壁爬行挥发而使欲纯化的化学试剂在瓶壁上析出,以致影响结晶的纯度。 在选择溶剂时必须了解欲纯化的化学试剂的结构,因为溶质往往易溶于与其结构相近的溶剂中―“相似相溶”原理。极性物质易溶于极性溶剂,而难溶于非极性溶剂中;相反,非极性物质易溶于非极性溶剂,而难溶于极性溶剂中。这个溶解度的规律对实验工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如:欲纯化的化学试剂是个非极性化合物,实验中已知其在异丙醇中的溶解度太小,异丙醇不宜作其结晶和重结晶的溶剂,这时一般不必再实验极性更强的溶剂,如甲醇、水等,应实验极性较小的溶剂,如丙酮、二氧六环、苯、石油醚等。适用溶剂的最终选择,只能用试验的方法来决定。 关于晶体的析出过滤得到的滤液冷却后,晶体就会析出。用冷水或冰水迅速冷却并剧烈搅动溶液时,可得到颗粒很小的晶体,将热溶液在常温条件下静置使之缓缓冷却,则可得到均匀而较大的晶体。 如果溶液冷却后晶体仍不析出,可用玻璃抹摩控液面下的容器壁,也可加入晶种,或进一步降低溶液温度(用冰水或其它冷冻溶液冷却)。如果溶液冷却后不析出晶体而得到油状物时,可重新加热,至形成澄清的热溶液后,任其自行冷却,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溶液,摩擦器壁或投人晶种,以加速晶体的析出。若仍有油状物开始析出,应立即剧烈搅拌使油滴分散。
结晶方法
结晶方法一般为两种,一种是蒸发结晶,一种是降温结晶
蒸发结晶
原理 蒸发结晶:蒸发溶剂,使溶液由不饱和变为饱和,继续蒸发,过剩的溶质就会呈晶体析出,叫蒸发结晶。例如:当NaCl和KNO3的混合物中NaCl多而KNO3少时,即可采用此法,先分离出NaCl,再分离出KNO3。 可以观察溶解度曲线,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得很明显时,这个溶质叫陡升型,反之叫缓升型。 当陡升型溶液中混有缓升型时,若要分离出陡升型,可以用降温结晶的方法分离,若要分离出缓升型的溶质,可以用蒸发结晶的方法,也就是说,蒸发结晶适合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物质,如:氯化钠。 如硝酸钾就属于陡升型,氯化钠属于缓升型,所以可以用蒸发结晶来分离出氯化钠,也可以用降温结晶分离出硝酸钾。 实验过程 在蒸发皿中进行,蒸发皿放于铁架台的铁圈上,倒入液体不超过蒸发皿容积的2/3,蒸发过程中不断用玻璃棒搅拌液体,防止受热不均,液体飞溅。看到有大量固体析出,或者仅余少量液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液体蒸干 过滤 与蒸发相伴随的往往有过滤。这里介绍几种常见的过滤方法: 1 常压过滤,所用仪器有:玻璃漏斗、小烧杯、玻璃棒、铁架台等。要注意的问题有:在叠滤纸的时候要尽量让其与玻璃漏斗内壁贴近,这样会形成连续水珠而使过滤速度加快。这在一般的过滤中与速度慢的区别还不太明显,当要求用热过滤时就有很大的区别了。比如说在制备KNO3时,如果你的速度太慢,会使其在漏斗中就因冷却而使部分KNO3析出堵住漏斗口,这样实验效果就会不太理想。 2 减压过滤,所用仪器有:布氏漏斗、抽滤瓶、滤纸、洗瓶、玻璃棒、循环真空泵等。要注意的问题有:选择滤纸的时候要适中,当抽滤瓶与循环真空泵连接好后用洗瓶将滤纸周边润湿,后将要过滤的产品转移至其中(若有溶液部分要用玻璃棒
引流)。降温结晶
降温结晶(蒸发浓缩冷却结晶)
简介 先加热溶液,蒸发溶剂成饱和溶液,此时降低热饱和溶液的温度,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溶质就会呈晶体析出,叫降温结晶。例如:当NaCl和KNO3的混合物中KNO3多而NaCl少时,即可采用此法,先分离出KNO3,再分离出NaCl。 降温结晶后,溶质的质量变小 溶剂的质量不变 溶液的质量变小 溶质质量分数变小 溶液的状态是饱和状态 与结晶相伴随的往往有过滤。这里介绍几种常见的过滤方法:1 常压过滤,所用仪器有:玻璃漏斗、小烧杯、玻璃棒、铁架台等。要注意的问题有:在叠滤纸的时候要尽量让其与玻璃漏斗内壁贴近,这样会形成连续水珠而使过滤速度加快。这在一般的过滤中与速度慢的区别还不太明显,当要求用热过滤时就有很大的区别了。比如说在制备KNO3时,如果你的速度太慢,会使其在漏斗中就因冷却而使部分KNO3析出堵住漏斗口,这样实验效果就会不太理想。2 减压过滤,所用仪器有:布氏漏斗、抽滤瓶、滤纸、洗瓶、玻璃棒、循环真空泵等。要注意的问题有:选择滤纸的时候要适中,当抽滤瓶与循环真空泵连接好后用洗瓶将滤纸周边润湿,后将要过滤的产品转移至其中(若有溶液部分要用玻璃棒引流)。 原理 1.降温结晶的原理是温度降低,物质的溶解度减小,溶液达到饱和了,多余的即不能溶解的溶质就会析出。蒸发结晶的原理是恒温情况下或蒸发前后的温度不变,溶解度不变,水分减少,溶液达到饱和了即多余的溶质就会析出。例如盐碱湖夏天晒盐,冬天捞碱,就是这个道理。 2.如果两种可溶物质混合后的分离或提纯,谁多容易达到饱和,就用谁的结晶方法,如氯化钠中含有少量的碳酸钠杂质,就要用到氯化钠的结晶方法即蒸发结晶,反之则用降温结晶。 3.当然有关了。溶解度曲线呈明显上升趋势的物质,其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一般用降温结晶,溶解度曲线略平的物质,其溶解随温度变化不大,一般用蒸发结晶。 4.补充说明:“谁容易达到饱和”就是说两种可溶物质中的哪一种物质的含量较大,那么它就先达到饱和。这时它就容易析出,我们就采用它的结晶方法。
5.氢氧化钙和气体除外,因为其溶解度曲线为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所以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时,应降温,其余方法相同。
结晶过程
结晶的确是一门学问,国内在结晶方面专家首推天津大学化工学院的王静康院士。关于这方面的理论书籍不
青海茶卡盐湖卤水结晶成石盐
[3]
少,但是真正具体到每一类物质或每个物质,他们又不完全相同。共性的东西可能是理论上的,具体到每一类化合物的结晶过程的讨论可能对大家最有帮助。溶剂的选择(单一或复合)、结晶温度,搅拌速度,搅拌方式,过饱和度的选择,养晶的时间,溶媒滴加的方式和速率等
等,另外,在溶解、析晶、养晶这些过程中,上述温度、搅拌速度、时间多少、加入方式和速度还不完全一样。所以诸多因素叠加在一起,更是觉得难度大。一般说来,先应该选择主要的条件,使结晶过程能够进行下去,得到晶体,然后再优化上述条件。条件成熟后,才能进行中试和生产。如果是进行理论研究可能着重点就不一样了。如果是搞应用研究,那么溶剂相对来说不难选择,关键点
茶卡盐湖石盐结晶
在于使用这种溶剂能否找到过饱和点,过饱和点区间是不是好控制。如果过饱和点不好选,或过饱和度不够,很难析晶,更别提养晶了。这时可能要考虑复合溶媒,调整过饱和区间。所以我认为结晶过程最主要的是析晶过程,这时候各个条件的控制最为重要。控制好析晶过程,结晶过程大概完成60%。 养晶过程相对来说好控制一些,主要是按照优化参数,控制好条件,一般问题不大,放大过程中也基本不会出问题。 如果搞基础研究,物性还不是很清楚,结晶过程的研究可能花费的时间,精力较大。但一旦把整个过程搞明白,还是很有价值的。
结晶性能
从液态(溶液或熔融物)或气态原料中析出晶体物质,是一种属于热、质传递过程的单元操作。从熔融体析出晶体的过程用于单晶制备,从气体析出晶体的过程用于真空镀膜,而化工生产中常遇到的是从溶液中析出晶体。根据液固平衡的特点,结晶操作不仅能够从溶液中取得固体溶质,而且能够实现溶质与杂质的分离,借以提高产品的纯度。早在5000多年前,人们已开始利用太阳能蒸浓海水制取食盐。现在结晶已发展成为从不纯的溶液里制取纯净固体产品的经济而有效的操作。许多化工产品(如染料、涂料、医药品及各种盐类等)都可用结晶法制取,得到的晶体产品不仅有一定纯度,而且外形美观,便于包装、运输、贮存和应用。
卤水豆腐和结晶的关系篇四
《结晶学》
卤水豆腐和结晶的关系篇五
《结晶学》
结晶学
现代结晶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分支:
(1)晶体生成学(crystallogeny):研究天然及人工晶体的发生、成长和变化的过程与机理,以及控制和影响它们的因素。
(2)几何结晶学(gometrical crystallography):研究晶体外表几何多面体的形状及其间的规律性。
(3)晶体结构学(crystallology):研究晶体内部结构中质点排而的规律性,以及晶体结构的不完善性。
(4)晶体化学(crystallochemistry, 亦称结晶化学):研究晶体的化学组成与晶体结构以及晶体的物理、化学性质间关系的规律性。
(5)晶体物理学(crystallophysics):研究晶体的各项物理性质及其产生的机理。
晶体是与气体,液体以及非晶态固体(非晶质体)都不相同的一类物体.晶体有它自身的共同规律和基本特性,并以此与上述其他物体相区别。
晶体的现代定义应当是:晶体是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成周期性重复排列的固体;或者说,晶体是具有格子构造的固体。
非晶质体(non-crystal)是指: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不成周期性重复排列的固体。
晶体与矿物概述
一晶体 非晶质体 准晶体
晶体
在古代,无论中外,都把具有几何多面体形态的水晶称为晶体。后来,这一名辞推广了,凡是天然具有(非人工琢磨而成)几何多面体形态的固体,
例如图I—1-1所示的石盐等,都称为晶体。显然,这种认识还并不全面。例如,同样是一种物质石英,它既可以呈多面体形态的水晶而存在,也可以呈外形不规则的颗粒而生成于岩石之中。这两种形态的石英,从本质上来说是一样的。由此可见,自发形成几何多面体形态,只是晶体在一定条件下的一种外在表现。晶体的本质必须从它的内部去寻找。
按照现代的概念,凡是质点作规律排列具有格子构造的物质即称为结晶质,结晶质在空间的有限部分即为晶体。由此,我们可以对晶体作出如下定义:晶体是具有格子构造的固体。
非晶质
与晶体情况相反,有些状似固体的物质如玻璃、琥珀、松香等,它们的内部质点不作规则排列,不具格子构造,称为非晶质或非晶质体。从内部结构的角度来看,非晶质体中质点的分布颇类似于液体。
准晶体
1985年在电子显微镜研究中,发现了一种新的物态,其内部结构的具体形式虽然仍在探索之中,但从其对称性可知,其质点的排列应是长程有序,但不体现周期重复,即不存在格子构造,人们把它称为准晶体。图I—l一3绘出一种长程有序但不具周期重复的几何图形。
二 短程有序与长程有序
短程有序与长程有序
非晶质体与晶体的结构的不同之点,见示意图I一1—2。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晶体(图I-1—2a)中一种质点(黑点)周围的另一种质点(小圆圈)的排列是一样的,这种规律叫做近程规律或短程有序。不仅如此,还可以看出,每种质点(黑点或圆圈)在整个图形中各自都呈现规律的周期性重复。把周期重复的点用直线联结起来,可获得平行四边形网格。可以想像,在三维空间,这种网格将构成空间格子(参看图I一1—4)。这种在图形中贯彻始终的规律称为远程规律或长程有序。
晶体中既存在短程有序又存在长程有序。
但在非晶质体如玻璃体(图I一1—2b)中,质点虽然可以是近程有序的(每一黑点为三个圆圈围绕),但不存在长程有序。
在气体中则既不存在长程有序,也不存在近程有序。
准晶体质点的排列应是长程有序,但不体现周期重复,即不存在格子构造。
三 晶体的基本性质
晶体的基本性质
自范性 均一性 各向异性 对称性 最小内能 稳定性
1.自范性自范性是指晶体在适当条件下可以自发地形成几何多面体的性质。
2.均一性
3.各向异性 同一格子构造中,在不同方向上质点排列一般是不一样的,因此,晶体的性质也随方向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这就是晶体的异向性。
4.对称性 在晶体的外形上,也常有相等的晶面、晶棱和角顶重复出现。这种相同的性质在不同的方向或位置上作有规律地重复,就是对称性。晶体的格子构造本身就是质点重复规律的体现。
5.最小内能 在相同的热力学条件下晶体与同种物质的非晶质体、液体、气体相比较,其内能最小。
6.稳定性 晶体由于有最小内能,因而结晶状态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这就是晶体的稳定性。
四 矿物&矿物种
矿物 矿物种
矿物是指:由地质作用所形成的结晶态的天然化合物或单质,它们具有均匀且相对固定的化学组成和确定的晶体结构;它们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范围内稳定,是组成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元。
矿物种:结构型相同、化学成分类质同象地在一连续范围内变化的所有矿物个体,属于同一矿物种。
人们给予每一种矿物的名称,就是矿物的种名。
严格说来,矿物学是研究矿物种(Species)的科学,矿物种不但是矿物分类的基本单元,而且也是矿物学的基础。
矿物种与矿物的概念不同,矿物实际上是矿物种的抽象概括。
对于同质多象变体而言,同一物质的不同变体虽然化学组成相同,但它们的晶体结构有明显的差别,因而应区别为不同的矿物种。
对于类质同象系列,特别是完全类质同象系列而言,它们的化学组成可以从一个端员组份连续递变到另一个端员组份,而两个端员组份则具有互异的化学组成。过去都将一个类质同象系列按其两种端员组份比例的不同范围而划分为几个不同的矿物种。
所谓亚种(亦称变种或异种)是指:同属于一个种的矿物,但在化学组成、物理性质等方面有一定程度的变异者。
一般通用以晶体化学为基础的分类,既考虑到矿物的化学组成的特点,也考虑到晶体结构的特点。
晶体的形成
一 晶体的形成方式
晶体是在物相转变的情况下形成的。物相有三种,即气相、液相和固相。只有晶体才是真正的固体。由气相、液相转变成固相时形成晶体,固相之间也可以直接产生转变。
由液相变为固相
(1)从熔体中结晶 当温度低于熔点时,晶体开始析出,也就是说,只有当熔体过冷却时晶体才能发生。如水在温度低于零摄氏度时结晶成冰;金属熔体冷却到熔点以下结晶成金属晶体。
(2)从溶液中结晶 当溶液达到过饱和时,才能析出晶体。其方式有:
1)温度降低,如岩浆期后的热液越远离岩浆源则温度将渐次降低,各种矿物晶体陆续析出;
2)水分蒸发,如天然盐湖卤水蒸发,
3)通过化学反应,生成难溶物质。
由气相变为固相
从气相直接转变为固相的条件是要有足够低的蒸气压。
在火山口附近常由火山喷气直接生成硫、碘或氯化钠的晶体。
雪花就是由于水蒸气冷却直接结晶而成的晶体。
由固相再结晶为固相
(1)同质多象转变
所谓同质多象转变是指某种晶体,在热力学条件改变时转变为另一种在新条件下稳定的晶体。它们在转变前后的成分相同,但晶体结构不同。如在573℃以上SO2可形成高温石英,而当温度降低到573℃以下时则转变为晶体结构不同的低温石英。
(2) 原矿物晶粒逐渐变大
如由细粒方解石组成的石灰岩与岩浆岩接触时,受热再结晶成为由粗粒方解石晶体组成的大理岩。
(3)固溶体分解
在一定温度下固溶体可以分离成为几种独立矿物。例如由一定比例的闪锌矿(ZnS)和黄铜矿(CuFeS2)在高温时组成为均一相的固溶体,而在低温时就分离成为两种独立矿物。
(4)变晶矿物在定向的压力方向上溶解,而在垂直于压力方向上再结晶,因而形成一向延长或二向延展的变质矿物,如角闪石、云母晶体等。这样的变质矿物称为“变晶”。有时在变质岩中发育成斑状晶体称为“变斑晶”。
(5)由固态非晶质结晶
火山喷发出的熔岩流迅速冷却,固结为非晶质的火山玻璃。这种火山玻璃经过千百年以上的长时间以后,可逐渐转变为结晶质。
二 晶核的形成
晶体生成的一般过程是先生成晶核,而后再逐渐长大。一般认为晶体从液相或气相中的生长有三个阶段:①介质达到过饱和、过冷却阶段;②成核阶段;②生长阶段。
在某种介质体系中,过饱和、过冷却状态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整个体系的同时结晶。体系内各处首先出现瞬时的微细结晶粒子。这时由于温度或浓度的局部变化,外部撞击,或一些杂质粒子的影响,都会导致体系中出现局部过饱和度、过冷却度较高的区域,使结晶粒子的大小达到临界值以上。这种形成结晶微粒子的作用称之为成核作用。
介质体系内的质点同时进入不稳定状态形成新相,称为均匀成核作用。
在体系内的某些局部小区首先形成新相的核,称为不均匀成核作用。
均匀成核是指在一个体系内,各处的成核几宰相等,这要克服相当大的表面能位垒,即需要相当大的过冷却度才能成核。
非均匀成核过程是由于体系中已经存在某种不均匀性,例如悬浮的杂质微粒,容器壁上凹凸不平等,它们都有效地降低了表面能成核时的位垒,优先在这些具有不均匀性的地点形成晶核。因之在过冷却度很小时亦能局部地成核。
在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中所形成的核的数目称成核速度。它决定于物质的过饱和度或过冷却度。过饱和度和过冷却度越高,成核速度越大。成核速度还与介质的粘度有关,轮度大会阻碍物质的扩散,降低成核速度。
三 晶体的成长
晶核形成后,将进一步成长。下面介绍关于晶体生长的两种主要的理论。
(一)、层生长理论
科塞尔(Kossel,1927)首先提出,后经斯特兰斯基(Stranski)加以发展的晶体的层生长理论亦称为科塞尔—斯特兰斯基理论。
它是论述在晶核的光滑表面上生长一层原子面时,质点在界面上进入晶格"座位"的最佳位置是具有三面凹入角的位置(图I-2-1中k)。质点在此位置上与晶核结合成键放出的能量最大。因为每一个来自环境相的新质点在环境相与新相界面的晶格上就位时,最可能结合的位置是能量上最有利的位置,即结合成键时应该是成键数目最多,释放出能量最大的位置。图I一2—1示质点在生长中的晶体表面上所可能有的各种生长位置:
k为曲折面,具有三面凹人角,是最有利的生长位置;其次是S阶梯面,具有二面凹入角的位置;最不利的生长位置是A。由此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即晶体在理想情况下生长时,先长一条行列,然后长相邻的行列。在长满一层面网后,再开始长第二层面网。晶面(最外的面网)是平行向外推移而生长的。这就是晶体的层生长理论,用它可以解释如下的一些生长现象。
1)晶体常生长成为面平、棱直的多面体形态。
2)在晶体生长的过程中,环境可能有所变化,不同时刻生成的晶体在物性(如颜色)和成分等方面可能有细微的变化,因而在晶体的断面上常常可以看到带状构造(图I-2-2)。它表明晶面是平行向外推移生长的。
3)由于晶面是向外平行推移生长的,所以同种矿物不同晶体上对应晶面间的夹角不变。
4)晶体由小长大,许多晶面向外平行移动的轨迹形成以晶体中心为顶点的锥状体称为生长
锥或砂钟状构造(图I-2-3、I-2-4、I-2-5)。在薄片中常常能看到。
然而晶体生长的实际情况要比简单层生长理论复杂得多。往往一次沉淀在一个晶面上的物质层的厚度可达几万或几十万个分子层。同时亦不一定是一层一层地顺序堆积,而是一层尚未长完,又有一个新层开始生长。这样继续生长下去的结果,使晶体表面不平坦,成为阶梯状称为晶面阶梯(图I-2-5)。科塞尔理论虽然有其正确的方面,但实际晶体生长过程并非完全按照二维层生长的机制进行的。因为当晶体的一层面网生长完成之后,再在其上开始生长第二层面网时有很大的困难,其原因是已长好的面网对溶液中质点的引力较小,不易克服质点的热振动使质点就位。因此,在过饱和度或过冷却度较低的情况下,晶的生长就需要用其它的生长机制加以解释。
(二)、螺旋生长理论
弗朗克等人(1949,1951)研究了气相中晶体生长的情况,估计二维层生长所需的过饱和度不小于25—50%。然而在实验中却难以达到与过饱和度相应的生长速度,并且在过饱和度小于1%的气相中晶体亦能生长。这种现象并不是层生长理论所能解释的。他们根据实际晶体结构的各种缺陷中最常见的位错现象,提出了晶体的螺旋生长理论,即征晶体生长界面上螺旋位错露头点所出现的凹角及其延伸所形成的二面四角(图I一2—6)可作为晶体生长的台阶源,促进光滑界面上的生长。这样便成功地解释了晶体在很低的过饱和度下能够生长的实际现象。印度结晶学家弗尔麻(Verma,1951)对S汇晶体表面上的生长螺旋纹(图I一2—7)及其他大量螺旋纹的观察,证实了这个理论在晶体生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位错的出现,在晶体的界面上提供了一个永不消失的台阶源。晶体将围绕螺旋位错露头点旋转生长。螺旋式的台阶并不随着原子面网一层层生长而消失,从而使螺旋式生长持续下去。螺旋状生长与层状生长不同的是台阶并不直线式地等速前进扫过晶面,而是围绕着螺旋位错的轴线螺旋状前进(图I一2—8)。随着晶体的不断长大.最终表现在晶面上形成能提供生长条件信息的各种样式的螺旋纹。
四 晶面的发育
在晶体生长过程中,不同晶面的相对生长速度如何,在晶体上哪些晶面发育,下面介绍有关这方面的几种主要理论。
(一)、 布拉维法则
早在1855年,法国结晶学家布拉维(A.Bravis)从晶体具有空间格子构造的几何概念出发,论述了实际晶面与空间格子构造中面网之间的关系,即实际晶体的晶面常常平行网面结点密度最大的面网,这就是布拉维法则。
布拉维的这一结论系根据晶体上不同晶面的相对生长速度与网面上结点的密度成反比的推论引导而出的。所谓晶面生长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晶面在其垂直方向上增长的厚度。如图I一2—9所示,晶面AB的网面上结点的密度最大,网面间距也最大,网面对外来质点的引力小,生长速度慢,晶面横向扩展,最终保留在晶体上;CD晶面次之;BC晶面的网面上结点密度最小,网面间距也就小,网面对外来质点引力大,生长速度最快,横向逐渐缩小以
卤水豆腐和结晶的关系篇六
《结晶学》
卤水豆腐和结晶的关系篇七
《1. 结晶学》
卤水豆腐和结晶的关系篇八
《高一化学第2章》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1、物质分类的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1)交叉分类法:对Na2CO3、Na2SO4、 K2CO3、K2SO4 四种盐分类
① 以其组成中的阳离子为标准分类:__________盐和__________盐
② 以其组成中的阴离子为标准分类:__________盐和 __________盐
③ 在交叉分类法中,Na2CO3 既属于_____盐,又属于______盐;K2SO4 既属于_______盐。
(2)树状分类法:按照一定标准对同类物质进行再分类。如: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物质分类
对下列5种酸进行分类:盐酸(HCl)、硫酸(H2SO4)、硝酸(HNO3)、磷酸(H3PO4)和氢硫酸(H2S)。 ① 根据1个分子中含氢原子的个数,可以分为 ② 根据酸中是否含有氧元素,可以分为
2、化学反应分类的方法
(1)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2)根据化合价是否变化 —— 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3)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或非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4)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与 —— 离子反应和分子反应
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组成:分散剂和分散质,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所处的状态,分散系可以有
2
3(1)胶体的本质特征:胶体是以分散质粒子大小为特征的,它只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如NaCl溶于水形成溶液,如果分散在酒精中可形成胶体。可见,同种分散质在不同的分散剂中可以得到不同的分散系。
(2)胶体的分类
(3
在胶体中加入 或 ,或对胶体 ,可以使胶体聚集成大颗粒而沉淀下来(简称胶体的聚沉)
(4)胶体稳定存在的原因
胶体粒子具有相对较大的表面积,能吸附离子而带电荷,所以胶体粒子带电。同种胶体粒子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稳定存在。一般说来,金属的氢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的胶体粒子带正电荷;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硅酸胶体的胶体粒子带负电荷。
(5)Fe(OH)3胶体的制备:将 滴入 煮沸几分钟至溶液为 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离子方程式为
(6)净化胶体的方法——渗析法
将胶体放入半透膜袋里,再将此袋放入水中,胶粒不能透过半透膜,而分子、离子可以透过半透膜,从而使杂质分子或离子进入水中而除去。
(7)胶体的应用:土壤的保肥作用、制豆腐的化学原理、江河入海口处形成三角洲、明矾净水等。
注意:① 胶体中的分散质——可以是单个分子或离子或分子集合体
② 胶体聚沉后一般情况下都生成沉淀,但有些胶体聚沉后,胶体粒子和分散剂凝聚在一起,成为不流动的冻状物,这类物质叫凝胶。
③ 电泳现象是由于胶体能带有电荷,在外加电场作用下能向阳极或阴极移动。而有些胶体如淀粉溶液,胶粒为中性分子,无电泳现象。
基础达标
1.科学家在2000年8月10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们用DNA制造出一种臂长只有7nm的纳米级镊子,这种镊子能钳起分子或原子,并对它们随意组合.下列分散系中分散质的微粒直径与纳米粒子具有相同数量级的是
A.溶液 B.胶体 C. 悬浊液 D.乳浊液
2.下列各组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的方法正确的是
A. 用过滤的方法分离Fe(OH)3胶体和FeCl3溶液的混合物
B. 用重结晶的方法分离NaCl和KNO3的混合物
C. 用加热的方法分离Na2CO3和NaHCO3的混合物
D. 用盐析的方法分离淀粉和NaCl的混合液
3.将某溶液逐滴加入Fe(OH)3溶胶内,开始时产生沉淀,继续滴加时沉淀又溶解,则该溶液是
A. 2mol/L的H2SO4溶液 B. 2mol/L的NaOH溶液 C. 2mol/L的MgSO4溶液 D. 硅酸溶胶
4.下列化学反应基本类型中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就的是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复分解反应 D.置换反应
5.向胶体中加入电解质能使胶体聚沉。使一定量的胶体溶液在一定时间内开始聚沉所需电解质的浓度(mol/L)称作“聚沉值”,电解质的“聚沉值”越小,则表示其聚沉能力越大,实验证明,聚沉能力主要取决于与胶粒带相反电荷的离子所带的电荷数,电荷数越大,聚沉能力越大,则向Fe(OH)3胶体中加入下列电解质时,其“聚沉值”最小的为
A.NaCl B.FeCl3 C.K2SO4 D.Na3PO4
6.从下列选项中选择适当的字母填入下列空中
A.渗析 B.聚沉 C.凝胶 D.布朗运动 E.电泳 F.丁达尔效应
⑪Fe(OH)3胶体呈红褐色,插入两个惰性电极,通直流电一段时间,阴极附近的颜色逐渐变深,这种现象叫 。 ⑫强光通过Fe2(OH)3胶体,可看到光带,这种现象叫 。
⑬淀粉和食盐的混合液放在肠衣中,并把它悬挂在盛有蒸馏水的烧杯里,从而使淀粉与NaCl分离,这种方法叫 。 ⑭Fe(OH)3胶体加入硅胶体,胶体变得浑浊,这是发生了_________________。
⑮用FeCl3溶液止血,是利用了胶体的
⑯两种不同墨水混用会堵塞钢笔是因为胶体的
⑰江河入海口形成沙洲是因为胶体发生了
⑱工厂废气、大气中的飘尘可以在外加电场中被收集而除去是利用了胶体的
⑲卤水点豆腐是利用了胶体的 ,最终形成的物质称为
第二节 离子反应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电解质、非电解质应是。
2、酸、碱、盐、水是,蔗糖、酒精等是。
练习:下列物质能导电的是 ,属于电解质的是 ,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①HCl气体、②Ca(OH)2 固体、③KNO3固体、④CO2、⑤Hg、⑥NH3、⑦KOH溶液、⑧金刚石、⑨石墨、⑩蔗糖、 ⑾酒精、⑿硫、⒀铝
二、电解质溶液导电
1、电解质溶液导电原因
2、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强弱
三、强电解质、弱电解质
1、典型的强、弱电解质要熟记。(常见的强酸、强碱)
2、电解质的强弱与其溶解度没有联系
3、强、弱电解质的,而不是通过溶液的导电性强弱来确定。
4、电离方程式
练习:请写出HCl、KCl、Al2(SO4)3、BaCl2、NaHSO4、NaHCO3在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
---强调:HCO3、SO42、OH等原子团,不能拆开。
练习:现有下列几种物质:a、水;b、空气;c、盐酸;d、熟石灰;e、水煤气;f、氢氧化铁;g、纯碱;h、干冰;i、铁;j、氧化钠;k、漂白粉;l、氯水;m、氨水;n、氨气;o、熔融的火碱;p、乙醇;q、BaSO4晶体。请将以上物质的序号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1)属于混合物的是 (2)属于氧化物的是 ;
(3)属于碱的是 (4)属于盐的是 ;
(5)属于电解质的是 (6)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7)能导电的是 (8)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的是 。
四、离子反应
1、概念
2、离子反应的表示方法——离子方程式
3、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1)写成离子的物质:强酸、强碱和易溶于水的盐 多元弱酸酸式酸根离子,不能拆开写,如HCO—
3
(2)写成化学式的物质:难溶物质、弱酸、弱碱、气体、单质、氧化物、非电解质等
(3)微溶物的处理有三种情况:
①在生成物里有微溶物析出时,微溶物用化学式表示。如Na2SO4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
②当反应物里有微溶物处于溶液状态(稀溶液)时,应写成离子的形式。如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③当反应物里有微溶物处于浊液或固态时,应写化学式。如在石灰乳中加入Na2CO3溶液
(4)氨水作为反应物写NH3·H2O;作为生成物,若有加热条件或浓度很大时,可写NH3(标↑号)
(5)有5类反应无离子方程式:固体+固体、气体+气体、固体+气体、固体+浓H2SO4、气体+浓H2SO4
五、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1、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或电离的物质(如弱酸、弱碱、水等),即向着离子浓度 的方向进行。
***2、氧化还原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取决于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相对强弱。
六、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方法
1.方程式两边电荷总数相等;如:Fe2+ + 2H2O2 + 4H+=Fe3+ + 4H2O
2.方程式两边各元素原子个数相等;如:Na+2H2O==Na++OH—+H2↑
+3.是否应该写成化学式或离子形式;如:大理石与盐酸反应制二氧化碳 CO2-
3+2H==CO2↑+H2O
4.反应是否符合实际 如:2Fe+6H+=2Fe3++3H2↑
练习 1、判断下列离子反应能否发生,如能发生,写出离子方程式,如不发生,说明理由。
(1)硝酸钠溶液和氯化钠溶液混合
(2)碳酸钙和盐酸
(3)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
(4)铜粉放入稀硫酸中
2、判断下列离子方程式是否正确?对不正确的指明原因
A、醋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H+ + OH— = H2O
B、硝酸银溶液与氯化钠溶液反应:Ag+ +Cl— = AgCl↓
C、碳酸钡放入稀盐酸中:BaCO3+2H+ = Ba2+ +H2O +CO2↑
D、铁片放入稀盐酸中:2Fe +6H+ = 2Fe3+ +3H2↑
七、关于离子大量共存问题:
离子共存是指离子之间不能发生离子反应。反之如离子之间发生反应则离子不能共存。
例 判断下列各组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A Na+、HS—、Cu2+、Cl— B HS—、Na+、OH—、K+
--C K+、MnO4、Cl、H+ D H+、Cl—、Na+、SO32—
--E K+、S2、Cl、Na+ F K+、SO42—、SO32—、H+、
拓展:
1、因生成气体而不能大量共存。如H+与CO32—、SO32—、S2—、HSO3—、HCO3—、HS—等不能大量共存;
2、因生成沉淀而不能大量共存。如Ag+与Cl—;Ba2+与CO32—、SO32—等;
3、因生成难电离物质而不能大量共存。如NH4+与OH—等;
***4、因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如Fe3+与S2—、I—等。
5、受酸碱性环境的影响而不能大量共存。如弱酸根离子在酸性溶液中不能存在;弱酸的酸式根离子在酸性、碱性溶液中均不能存在。
6、注意有色离子:Cu2+ Fe2+ Fe3+ MnO4—
练习:请尽量多地写出不能与下列离子大量共存的离子
⑪与H+不能大量共存
⑫与OH-不能大量共存
⑬与H+和OH-均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有
⑭有色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的是
⑮Al3+与 等生成沉淀而不能大量共存
⑯AlO2-与 等生成沉淀而不能大量共存
⑰Fe3+与 发生络合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
⑱Fe3+与 等因发生还原氧化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
⑲Fe2+与 等因发生还原氧化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
基础达标
1.关于电解质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水溶液中和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B.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物质
C.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D.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导电所需的离子由原物质本身电离出来的化合物
2.下列电离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2-2-A CaOH2==Ca2++2OH B FeCl2==Fe2++3Cl C H2SO4==H2++SO4 D Al2SO43==2Al3++3SO4
3.加入NaOH溶液后,下列溶液中哪种离子数目会减少
A.CO32- B.Fe3+ C.SO42- D.H+
4.把0.05 mol NaOH固体分别加入到下列100 mL液体中,溶液的导电性基本不变。该液体是
A.自来水 B.0.5 mol/L盐酸 C.0.5 mol/L醋酸(弱酸) D.0.5 mol/L氨水(弱碱)
5.在强酸性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Na+、K+、CH3COO—、Cl— B.Ba2+、Na+、CO32—、NO3—
C.Na+、Ag+、SO42—、Cl— D.Al3+ 、Fe3+、NO3—、SO42—
6.下列各组离子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且溶液呈透明显碱性的是
-++ --+3+A.AlO2、CO2-3 、Na、K B.Al、Cl、AlO2、Na
+---+++-C.Na、OH、HCO3、NO3 D.Fe2、K、H、NO3
7.在酸性或碱性较强的溶液中均能大量共存的是
A. HCO3— 、Na+ 、S2—、Mg2+ B. K+ 、Cl— 、Na+ 、SO42—
C. Cu2+、Al3+、Cl— 、NO3— D. CH3COO—、NH4+、K+ 、Fe3+
-8.在 100 mL 0.10 mol·L1的 AgNO3(aq) 中,加入 100 mL 溶有 2.08 g BaCl2 的溶液,再加入 100 mL 溶有 2.50 g
CuSO4·5H2O 的溶液,充分反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最终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溶液 B. 最终得到的白色沉淀是等物质的量的两种化合物的混合物
+-C. 混合过程中,逸出无色气体 D. 在最终得到的溶液中,c(Cu2) = 0.01 mol·L1
9.能正确表示下列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是
+A.氢氧化钡溶液与硫酸的反应 OH—+H = H2O
++B.澄清的石灰水与稀盐酸反应 Ca(OH)2 + 2H = Ca2 + 2H2O
++C.铜片插入硝酸银溶液中 Cu + Ag = Cu2+ Ag
++D.碳酸钙溶于稀盐酸中 CaCO3+2H=Ca2+H2O+CO2
10.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向Ba(OH)2溶液中滴加NH4HSO4溶液至沉淀刚好完全:Ba2+ + 2OH + 2H+ + SO42 = BaSO4↓+ 2 H2O
B.过量铁粉与氯化铁溶液反应,溶液变浅绿色: Fe + Fe3+ == 2Fe2+
+---C.向碳酸氢钙溶液中加入过量氢氧化钠:Ca2+2HCO3+2OH=CaCO3↓+2H2O+CO32
--D.将少量SO2气体通入NaClO溶液中:SO2 + H2O + ClO—=SO42+ Cl + 2H+
11.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用稀硫酸清洗铁锈(Fe2O3)
(2)碳酸钠溶液与盐酸混合
(3)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钡溶液混合
(4)向足量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
(5)氯化铁溶液和氢氧化钾溶液反应
(6)氢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
+++12.某无色透明溶液中可能大量存在Ag,Mg2,Cu2中的几种离子。
(1)不做任何实验就可以肯定原溶液中不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_。
(2)取少量原溶液加入过量稀盐酸,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过量稀硝酸,白色沉淀不消失,说明原溶液中肯定有的离子是_________,有关的离子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取(2)的滤液加入过量NaOH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肯定存在的离子有_______________。
(4)原溶液中可能大量存在的阴离子是下列A-D中的(填序号)_________。
----A、Cl B、NO3 C、CO32 D、OH
—2- 13.某澄清溶液中可能存在下述几种离子:H+、K+、Ba2+、Cl、SO2- 用pH试纸检验,4、CO3。取该溶液进行下述实验:①
该溶液呈强酸性;②另取部分溶液,逐滴加入NaOH溶液,使溶液呈碱性,然后再加入Na2C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判断:
原溶液中肯定存在 离子,肯定不存在 离子,可能存在 离子。
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
一、元素化合价
(1)元素在单质中化合价为
(2)在化合物中金属元素只显 价;非金属元素与金属或氢化合时显 价,与氧化合时一般显 价
(3)氢元素、氧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
(4)简单离子中元素的化合价、复杂离子中元素的化合价
(5)熟记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对不熟悉元素化合价的处理(如Cr2O72—)
特别提醒:元素化合价的正确判断和运用是学好氧化还原反应的基础和关键,必须熟练掌握。
二、化学基本类型反应
1、化合反应 2、分解反应 3、置换反应 4、复分解反应
小结:1、四种基本类型反应不能包括所有反应,且不能反映化学反应本质。
2、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同时存在,同时发生,它们既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不能分开。
3、氧化还原反应与基本类型反应的关系
三、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特征 判断(有无元素化合价的升降)
2、有关概念及关系(结合化合价掌握)
反应物(氧化剂、还原剂);性质(氧化性、还原性);反应过程(被氧化、被还原);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产物(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氧化剂 +
() (较弱氧化性)
小结:①有电子 或元素化合价 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②氧化还原反应中
氧化剂→→化合价被→发生→具有性→变成产物
还原剂→ 电子→化合价 →被 →发生 反应→具有 性→变成 产物
③同一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升高的总价数 降低的总价数;同一反应中得到的电子总数去的电子总数 ..
四、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双线桥法
双线桥表示的意义是表示化学反应中同一元素的原子或离子得失电子的结果。书写双线桥时应注意:
(1)首先标出变价元素的化合价。
(2)用双箭号表示,箭号从反应物指向生成物且起止为同一元素。
(3)在线桥上要注明“失去”或“得到”电子的总数,且得失电子数目应相等。
五、常见氧化剂和还原剂
1、常见的氧化剂:
(1)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如
(2)含高价金属阳离子的化合物:如
(3)含某些较高化合价元素的化合物:如
2、常见的还原剂:
(1)活泼或较活泼的金属:如
(2)含低价金属阳离子的化合物:如
(3)某些非金属单质: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