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意思

| 中西医助理医师 |

【www.guakaob.com--中西医助理医师】

临江仙意思篇一
《临江仙--李清照》

临江仙

原文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翠更雕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赏析 这首词作于建炎三年,即1129年初,是李清照晚期代表作之一。这首词不单是她个人的悲叹,而且道出了成千上万想望恢复中原的人之心情。

起句直接采用欧阳文忠公《蝶恋花》词首韵“庭院深深深几许”全句,连叠三个“深”字,乃比兴之作。貌写闺情,实蕴国恨。第二句:“云窗雾阁常扃”是用韩文公《华山仙女诗》“云窗雾阁事恍惚,重重翠幕深金屏”,再加强“深”的意境,“常扃”与陶靖节《归去来辞》“门虽设而常关”,同一机杼,孤寂之心,忧愤之情,跃然纸上。词境静穆,不言愁苦,而使人更难为怀。“柳梢梅萼渐分明”一句,写景如画,不设色,淡墨钩线,着一“渐”字,为点睛之笔“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铺叙,合时、合地,境界自成。“春归”,时间概念;“秣陵树”空间概念,意谓南宋偏安建康又一度春光来临

了;“人老”,“老”字,时间概念,“建康城”空间概念,痛北人将老死南陲,创造出一悲恸欲绝的境界

上片造境,下片言情。“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今昔对比,无限感喟。建炎之初,清照抒写了许多语悲意明的政治诗,希望朝廷能以社稷苍生为重,谁知中原恢复大业竟至蹉跎。词人面对着南渡偏安的悲剧,既伤北宋之亡,又痛平生所业尽付东流,百感交集。“谁怜憔悴更雕零”破碎山河无人收拾,词人憔悴瘦损、流落江南。“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以写实结。元宵在北宋是万民同乐的灯节,试灯,乃北宋官民预赏灯节之俗,今则“试灯无意思”;清照初到建康,踏雪登石头城,北望中原,今则大势已去,恢复无望,而金兵日炽,惨酷的现实哪里还有心情去预赏花灯,踏雪寻诗呢。

南渡以后,清照词风,从清新俊逸,变为苍凉沉郁,这首《临江仙》是她南渡以后的第一首能准确编年的词作。国破家亡,奸人当道,个中愁苦,只能用曲笔婉达。少女时代的清纯,中年时代的忧郁,一化而为老年时期的沉隐悲怆。

临江仙意思篇二
《临江仙》

临江仙意思篇三
《临江仙 元好问》

临江仙意思篇四
《临江仙 欧阳修》

临江仙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

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

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译文:

还记得当年刚刚进士登第时,春风得意,自以为前途似锦。可如今却是官职卑微身老天

涯。分别十年以来(我一事无成)白白辜负了当年新科进士的宴会。

听说你要到的阆州有阆山可以通往神仙阆苑,可我登上高楼却望不到你的家。独处孤

城寒日无端西斜,离别愁绪难以说尽,只见那经霜的红树连接着远处的红霞。

解析:选用欧阳修的词有点意外,选用《临江仙》更是意外这一首词几乎没有引起所

有人的重视各种选本少有,网络也少有注解好在找到一本2002年版的线装《诗词曲》中有。

答此题既要读诗,又要看注解丰富的感情说明不止一条,所以要列出序号,没有让简析,只

要答出情感类别即可诗中说“同唱第”,而注解中强调朋友远道而来,于是就有了第一条词

中“如今”几句,明显在发牢骚,结合注解中被贬滁州,就有了第二条至于说第三条,是本

词最明显的情感。似乎还有第四条—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或对朋友的关心。“闻说”二句

字面上说,你到了一个神仙之地任职,我今后再也看不到你了实际上也是以调侃的语气,表

达出对朋友另到一个蛮荒之地任职的同情。且命题人给的第二题答案的第一条也可以证明这

一点。另外前两句也有对当年一举中第,春风得意的留恋

(2)(5分) ①想象奇特,虚实相生。词人忽发奇想,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

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虚实处理得当,富有浪漫色彩。②境界缥缈开阔,语言

洒脱灵动。“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闻

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接以“楼高”句设想将来,灵动超逸,挥洒自如。调侃的语气,

表达出对朋友另到一个蛮荒之地任职的同情。

【解析】此题难度较大一遇到解说手法的词,学生容易一头雾水其实只要用好现有材

料不一定一无所知作者由阆州,一下子想到了仙境阆苑,想象奇特,当然属于“飘逸”范畴

且注解中有对阆苑的注解,又框定了两句,如果学生再联想到《红楼梦》中黛玉的唱词“阆

苑奇葩”,第一问就迎刃而解了至于第二个答案,如果我们把视野稍微放开,就不难发现,

全词的时空转换比比皆是由眼前的重逢,想到十年前的“同唱第”,由眼前的“薄宦天涯”

的失意,联想到十年前曲江宴上披红戴花的得意,由人间僻地,想到天上仙境,这些时空转

换,挥洒自如,灵动飘逸

(1)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3分)

这首词蕴含的情感主要有:①久别重逢的喜悦;②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③离别在即的愁

绪。

(2)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

析。(5分)

①想象奇特,虚实相生。词人忽发奇想,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

神话般的美丽。虚实处理得当,富有浪漫色彩。②境界缥缈开阔,语言洒脱灵动。“阆山”

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

接以“楼高”句设想将来,灵动超逸,挥洒自如。

山中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⑴。春草明年绿⑵,王孙归不归⑶?

词句注释

⑴掩:关闭。柴扉:柴门。⑵明年:一作“年年”。⑶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

友人。后两句化用《楚辞·招隐士》的“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意。

白话译文

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

回还?

概说

此诗写送别友人,题材非常普遍,构思却独具匠心,极有特色。其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并

非就“送别”二字做文章,而着墨于送别后的行动与思绪,并表达了诗中人期盼来年春草再

绿时能与友人团聚的情怀。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感情深厚真挚,独具匠心,耐人寻味。

文学赏析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

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

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

第二句“日暮掩柴扉”,不写与友人话别的情景,也不渲染分手之际的环境气氛,而偏

写送走友人之后日暮掩上柴扉的举动。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

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使

诗人感到一种寂寞与孤独,自然会追忆友人的音容笑貌,眼前浮现友人在山中时朝夕相处的

欢乐,同时,也一定会想象友人出山后的行踪,而且更盼望友人早日归来重聚。一句话,诗

人身虽在柴扉之内,心却在柴扉之外。但所有这些,诗人都没有直接说出来,让读者自己从

“掩柴扉”这一动作细节中体会。诗有“空白”,就耐人咀嚼。

诗的前两句是陪衬,后两句才是表现的主体。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

草生兮萋萋”两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

惟恐其久去不归。《楚辞·招隐士》用的是直接感叹句,王维改用疑问语气,所传达的感情

便微妙、丰富多了。

“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

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

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

所笼罩。“归不归”三字,有担心、疑惑友人去而不归,又有盼望友人明春归来之意绪。

第三句“春草明年绿”,有的本子作:“春草年年绿。”比较之下,“春草明年绿”更为美

妙。它是全篇诗的警句。有了这一句,描绘出了诗人在柴扉中想象的这一片春草的绿色,使

整首诗有了色彩,有了画意,有了象趣,而诗人盼望友人归来同赏明春山色的深情,便有了

借以寓托的鲜明美丽物象。“绿”字是诗眼,“明”字也妙。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

别诗的所在。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

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一定。惜别之情,自

在话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

感情,令人神远。这首《山中送别》诗就是这样的。

湮[yān]埋没:~灭。~没(mò)。;淤塞,堵塞:“昔者禹之~洪水,决江河...

[yīn]同“洇”。

减字木兰花 向子湮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注】向子諲官至户部侍郎,因反对秦桧议和而被免官。

【注】向子諲yīn(1085-1152),字伯恭,号芗林居士,临江(今江西清江县)人。哲

宗元符三年(1100)以荫补官。徽宗宣和间,累官京畿转运副使兼发运副使。高宗建炎处任

迁江淮发运使。素与李纲善,李纲罢相,子湮也落职。起知潭州,次年金兵围潭州,子諲率

军民坚守八日。绍兴中,累官户部侍郎,知平江府,因反对秦桧议和,落职居临江,其诗以

南渡为界,前期风格绮丽,南渡后多伤时忧国之作。

翻译

1. 减字木兰花木:《减字木兰花》,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简称《减兰》。双调四十四字,

与《木兰花》相比,前后片第一、三句各减三字。

2.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

红、翠:借代修辞,代指红花与绿叶。何许:何处。花神:掌管花的神。献瑞:呈献祥

瑞。

直译:红花多姿,绿叶茂密,是何处的花神前来呈献这一派祥瑞啊。

3. 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

粲粲:鲜明的样子。裳衣:古时衣指上衣,裳指下裙。后亦泛指衣服。天孙:指传说中巧于

纺织的仙女,即织女。机:织机。

直译:(花草)那鲜明的衣服,真像是从织女那里割来了一织机的锦缎。

4.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

妙质:美的资质、才德。不耐:不能忍受。

直译:拥有真正馨香、美妙资质的花草,不能忍受人世间的风吹与日晒。

5.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着意:着力,刻意。遮围:遮拦,围护。春光:春天的风光,景致。

造次:仓促,匆忙。归:归去。

直译:(我)尽力遮拦围护花草,不想让春天的风光这样匆忙地归去。

赏析

这是一首咏唱春日百花争艳的迷人景象的词作。写得艳丽浓郁,光采照人,真可谓字字

珠玑,行行锦绣。但言语深处,隐然有伤感意。

上阕仅用寥寥四句,便写出了一片花团锦簇、灿烂照眼的艳阳春光。“斜红叠翠,何许

花神来献瑞”中,前句使用代称手法,以“红”代花,以“翠”代叶,达到含蓄而不直露

的效果;一个“斜”字,写出花朵娇柔多姿、毫不呆板之态,一个“叠”字,则强调了叶

片争茂繁密的长势。后一句是对眼前花繁叶茂的美景充满惊奇地赞叹,“何许”,即何处;“献

瑞”中的“瑞”是祥瑞、吉祥之义。春天到来,百花盛开,千朵万朵的红花在翠绿的枝叶映

衬下明艳照眼,这是何处飞来的花神为点缀人间作出的精心奉献!“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

一机”二句,仍然着意写花态之美,前句采用了拟人手法,径直以穿衣着裳的“花神”指花;

“粲粲”是鲜明的样子。后句中的“天孙”即织女星,在这里则指神话中精于织锦的织女。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花神们身上色泽鲜艳、光华夺目的衣裙,都是用从天上手艺最高的织女

的织锦机上割下的锦绣制成。这般景象只应天上才有,人间能得几回看到!这是词人对令人

陶醉的春光发出的由衷的赞叹。

下阕四句写花的内在质地与对春光的爱惜。“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中,以纯“真”

写花的香,以美“妙”写花的质,真可谓玉质天香,它们怎能经受得住浊世间的狂风吹与烈

日晒的摧残!“着意遮围”之句承上启下,要小心翼翼地为百花遮风挡雨,不使它受伤害,

只这样做还不行,要使百花常开不败,关键的是“莫放春光造次归”,一定要拉住春光,千

万不要让它轻易随便地归去。这是词人发自心底的呼声,写尽了对盛开的充满生气、携着春

光的繁花的缱绻之情。

若沿袭自《诗经》、《楚辞》以来的传统来看,词人显然是以香花喻君子,“真香妙质”

之句可见;而摧残香花的“风”、“日”则隐喻朝中奸佞的权臣。

(1)“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斜”“叠”字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

分析。(4分)

[答案](1)“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

“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描写花朵的多姿,“叠”凸显了枝叶的茂密。

[解析]此题审题的关键有两处,一是“描写各有其妙”,命题者的言下之意是让考生就

这四个词“对春景”的表现力上来作赏析,也即赏析这四个字的写作特色,表现手法;二是

“简要分析”,命题者的言下之意是考生必须结合原语句把这四个词的表现之妙赏析到实处。

前两个词是一类,重在赏析“色彩”,然后要紧扣诗句回答出是谁的(花/叶)的色彩,以及

这种借代修辞所产生的表达效果(“含蓄而形象”);后两个词是一类,重在赏析“形态”,然

后紧扣诗句要回答出是谁的(花/叶)怎样的(“多姿/茂密”)的姿态。

(2)本词隐含了怎样的伤感之情?(4分)

[答案](2)既有对自然“风与日”摧残百花的伤感,又有对社会“风与日”摧残百花

所喻君子的伤感。

[解析]审题必须要抓住“伤感”二字,命题人已经明示了此词的情感基调是“伤感”,

需要考生回答的是“怎样的”伤感,即要回答出伤感的具体对象。一种是字面义,即对自然

临江仙意思篇五
《晏几道 临江仙》

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赏析 原词是: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这首词抒发作者对歌女小苹怀念之情。据他在《小山词·自跋》里说:“沈廉叔,陈君宠家有莲,鸿,苹、云几个歌*”晏每填一词就交给她们演唱,晏与陈,沈“持酒听之,为一笑乐”晏几道写的词就是通过两家“歌儿酒使,俱流传人间”,可见晏跟这些歌*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有一首这样的《破阵子》。 柳下笙歌庭院,花间姊妹秋千。记得青楼当日事,写向红窗夜月前,凭伊寄小莲。 绛腊等闲陪泪,吴蚕到老缠绵,绿鬓能供多少恨,未肯无情比断弦,今年老去年。 可见,我所讲的这首《临江仙》不过是他的好多怀念歌女词作中的一首。比较起来,这首《临江仙》更有其独到之处。 《临江仙》共四层: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垂”为第一层。这两句首先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如不仔细体味,很难领会它的真实含义。其实是词人用两个不同场合中的感受来重复他思念小苹的迷惘之情。由于他用的是一种曲折含蓄,诗意很浓的修词格调。所以并不使人感到啰嗦,却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作者的深意。如果按常规写法,就必须大力渲染梦境,使读者了解词人与其意中人过去生活情状及深情厚谊。而作者却别开生面,从他笔下迸出来的是“梦后楼台高锁”。即经过甜蜜的梦境之后,含恨望着高楼,门是锁着的,意中人并不真的在楼上轻歌曼舞。作者不写出梦境,让读者去联想。这样就大大地增加了词句的内涵和感染力。那么“梦”和“楼”有什么必然联系呢?只要细心体味词中的每一句话,就会找到答案。 这两句的后面不是紧接着“去年春恨却来时……”么?既然词人写的是“春恨”,他做的必然是春梦了。回忆梦境,却怨“楼台高锁”,那就等于告诉读者,他在梦中是和小苹歌舞于高楼之上。 请再看晏几道的一首《清平乐》: 幺弦写意,意密弦声碎。书得凤笺无限事,却恨春心难寄。 卧听疏雨梧桐,雨余淡月朦胧,一夜梦魂何处?那回杨叶楼中。 这首词虽然也没有写出梦境,却能使读者联想到,这是多么使人难以忘怀的梦境呀! 以上所谈是词人第一个场合的感受。 另一个场合的感受是:“酒醒帘幕低垂”,在不省人事的醉乡中是不会想念小苹的,可是一醒来却见原来居住小苹的楼阁,帘幕低垂,门窗是关着的,人已远去,词人想借酒消愁,愁岂能消! “去

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三句为第二层。 “去年”两字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有了“去年”二字第一层就有了依据。说明两人相恋已久,刻骨铭心。下文的“记得”“当时”“曾照”就有了着落,把这些词句串联起来,整首词就成了一件无缝的天衣。遣词之妙,独具匠心! “却”字和李商隐《夜雨寄北》中“却话巴山夜雨时”中的“却”字一样,当“又”字“再”字解。意思是说:去年的离愁别恨又涌上了心头。紧接着词人借用五代翁宏《春残》“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帏?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的最后两句,但比翁诗用意更深。“落花”示伤春之感,“燕双飞”寓缱绻之情。古人常用“双燕”反衬行文中人物的孤寂之感。如:冯延已《醉桃源》“秋千慵困解罗衣,画梁双燕飞”就是其中一例。晏词一写“人独立”再写“燕双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拙作《悼亡》“怕听孤鸿声惨切,每看双燕泪潸然”触景生情,确实使人痛苦万分!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为第三层。欧阳修《好女儿令》“一身绣出,两重心字,浅浅金黄”。词人有意借用小苹穿的“心字罗衣”来渲染他和小苹之间倾心相爱的情谊,已够使人心醉了。他又信手拈来,写出“琵琶弦上说相思”,使人很自然地联想起白居易《琵琶行》“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的诗句来,给词的意境增添了不少光彩。 第四层是最后两句:“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这两句是化用李白《宫中行乐词》“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飞”。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的《唐宋词选》把“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解释为“当初曾经照看小苹归去的明月仍在,眼前而小苹却已不见”,这样解释虽然不错,但似乎比较乏味。如果把这两句解释为“当时皓月当空,风景如画的地方,现在似乎还留下小苹归去时,依依惜别的身影”。这样会增加美的感受。像彩云一样的小苹在读者的头脑里,会更加妩媚多姿了。 把“在”字当作表示处所的方位词用,不是我信口开河的。在吴系语中,“在”能表达这种意思。某处可说成“某在“。杨万里《明发南屏》“新晴在在野花香”。“在在”“犹”“处处”也,可作佐证。 这首《临江仙》含蓄真挚,字字关情。词的上阕“去年春恨却来时”可说是词中的一枚时针,它告诉我们词人的现实是处于痛苦和迷惘之中,其原因是由于他和小苹有过一段甜蜜幸福的爱情。时间是这首词的主要线索。其余四句好象是四个相对独立的镜头(即1、梦后 2、酒醒 3、人独立 4、燕双飞),

每个镜头都渲染着词人内心的痛苦,句句景中有情。 下阕写词人的回忆。词人想到是“两重心字”的“罗衣”和“曾照彩云归”的地方,还有那倾诉相思之情的琵琶声。小苹的形象不仅在词人的心目中再现,就是今天的读者也不能不受到强烈的感染。字字情中有景,整篇结构严谨,情景交融,不失为我国古典诗词中的珍品。

临江仙意思篇六
《晏几道临江仙教案》

晏几道《临江仙》教案

课题: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特点

2.对词中精警名句进行鉴赏

3.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背诵名句:"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自然引出它的作者,——晏几道。 今天学习他的《临江仙》

二、作者简介:

晏几道(1030----1106),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人,是晏殊第七子。曾任太常寺太祝。

其作品的特点,小山词多怀往事,抒写哀愁,笔调饱含感伤,伤情深沉真挚,情景融合,“能动摇人心”。虽反映生活面窄,而艺术境界较高。一言以蔽之, 冯煦谓小山词“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学生识记)

晏几道与父晏殊齐名,世称“二晏”。

三、初识文本:

1. 要求学生:对照注释,初识文本。

时间约8分钟。

2. 教师范读文本。

3. 学生自由诵读,初步记忆。

四、 赏析文本:

1. 教师概说:

本词是晏几道的代表作,并寓有“微痛纤悲”的身世之感。

艺术上表现了小山词的特有的深婉沉着的风格。

2.学生自主结合,共同讨论,初步解说本词。(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作用,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巡视,个别答疑) 为转入师生共同赏析做准备。

3.师问:上片起首两句写什么内容?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明确:上片用两个六言对起。

“梦后”、“酒醒”二句互文,写眼前实景。

“楼台”是当时朋游欢宴之所,而今人去楼空。

“梦”语意双关:、真有所梦,梦当年听歌笑乐的情景。、指“悲欢和离之事,如幻如电,如昨梦前尘”。

4.如何理解“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辩难。

教师明确:“去年春恨却来时”,一句承上启下,转入追忆。

“春恨“因春天的逝去而产生的一种莫名的怅惘。

“落花”、“微雨”:本是极清灵的景色,在本词中,却象征着芳春过尽,美好的事物即将消逝。 落花、微雨渲染着离情的缠绵。

双飞燕反衬着独立之人的惆怅难堪。

两句融情入景。

其情意缠绵凄婉,景致妍美如画。

5.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学生讨论,回答:梦后、酒醒、去年、记得、当时

理解:“记得”是比“去年”更为遥远的记忆,是词人“梦”中所历,也是春恨的缘由。

6.理解:“两重心字”

学生对照文本注释,积极展开联想,拓展思维。

师生明确:

①.薄罗衫子上面绣有双重的“心”字。

②.还暗示着两人一见钟情,日后心心相印。

7.“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的意思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辩难。

教师明确:在当时皎洁的明月映照下,小蘋像一朵冉冉的彩云飘然归去。 彩云,指美丽而薄命的女子。

梦后酒醒,明月依然,彩云安在?在空寂之中仍旧是苦恋,执着到了一种“痴”的境地。

五、学生课堂上诵读并背诵文本。

六、比较阅读:

临江仙

身外闲愁空满,眼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细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劝,深情惟有君知.东溪春尽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临江仙意思篇七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限时训练附答案版》

《临江仙》限时训练

(时间:40分钟)

一、下列各组词语中加下划线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二、病句练习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一位优秀的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国家队的篮球女教练。

B.由于适当的温度有助于化学反应速度,工期将选在气温较高的5、6月份。

C.这种无纺布环保袋经过工艺处理后,具备了防水、易清洗、容量大、满足消费者对环

保袋的客观需求的优势。

D.交通台日前播报说,有的人在小轿车内开着空调过夜,由此发生窒息死亡事件,应该

引起司机朋友们的高度重视。

【解题】答案:D

A正确次序:国家队的(领属性的)一位(数量)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动词短语)

优秀的(形容)篮球(名词)教练。【提示】:多项定语的正确次序一般可按以下次序排列:

a.表领属性的或时间、处所的;b.指称或数量的短语; c.动词或动词短语; d.形容词或形容

词短语; e.名词或名词短语。另外,带“的”的定语放在不带“的”的定语之前。

B一是缺主语,删“由于”;二是语意不明,在“反应速度”之前加“加快、提高”等,

或删“速度”,严格说来是什么物质的化学反应速度并不清楚。

C句式杂糅,最后一句应改为“具备了防水、易清洗、容量大的优势,满足了消费者对

环保袋的客观需求”

三、阅读以下文字,完成以下小题。(20分)

苏武,字少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望。匈

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

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

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降者,阴相与谋劫单盂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

在汉时,素与副使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工律,常能为汉伏拏射杀之,

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

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

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

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

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臵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B.私候胜曰

C.恐前语发

D.虞常果引张胜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作《师说》以贻之

B.

C.

公为我献之

D.

3.下列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B. C. D.

4.能表现苏武坚贞不屈的一组是( )

①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②见犯乃死,重负国

④引佩刀自刺

⑤武气绝,半日复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叙述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的经过,

通过人物的行动和语言来刻画苏武的浩

B.第二、三段写由于苏武副使张胜的唆使,匈奴产生内讧,从而也累及苏武。

C.

从文章内容看,卫律原是汉 D.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应做“招供”讲。)

2.B(A项做“用来”讲;B项上句做“趁便”,下句做“于是”讲;C项做“替”讲;D

项做“这”讲。)

3.C(A项古义为“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今义为“妻子的父亲”;B项古义为“有交情”,

今义为“相互了解”;C项为“互通使者”;D

项古义为“互相抵数”,今义为“相等”。

4.B(①句讲汉帝派他出使,⑤句写苏武被人救治,苏醒过来,⑥句是单于对苏武敬佩的表

现。)

5.A(B项不是张胜唆使;C项卫律没有归汉之心;D项文中没有张胜投降的内容。)

苏武,字子卿,少年时由于父亲(职位的关系)而被任用。兄弟(三人)都做了郎官,后来慢慢

提升到栘中厩监。这时,汉朝连年讨伐匈奴,双方都屡次派使者去窥探对方的虚实。匈奴扣

留了汉朝使者郭吉、路充国等十多批人。匈奴的使者来,汉朝也扣留下他们,算是抵数。(汉

武帝)天汉元年,(匈奴)且鞮侯单于刚即位,害怕汉朝袭击他,就说:‚汉天子是我的长辈啊‛。

全部送回了汉朝被扣留的使者路充国等人。汉武帝嘉奖他明大义,就派苏武以中郎将的官衔,

拿着旄节把被扣留的匈奴使者遣送回去,趁便送一批丰厚礼物给(且鞮侯)单于,以答谢他(改

善关系)的好意。苏武(接受使命后)和副使中郎将张胜,临时充任的随员常惠以及招募的士兵、

侦察兵一百多人一起出发。到了匈奴之后,就把准备好的一份礼物送给单于,答谢他(改善

关系)

匈奴正要派出使臣护送苏武等人回国,恰逢发生匈奴的缑王和汉朝原来的长水虞常等一批人

谋反案件。缑王就是昆邪王姐姐的儿子,曾经跟昆邪王一起投降过汉朝。后来跟浞野侯赵破

奴(兵败被俘投降)而留在匈奴,他们伙同(汉朝叛臣)卫律等人,暗中谋划,企图劫持单于的

母亲并投奔汉朝。这时正好苏武一行人到了匈奴。虞常在汉朝时,平常跟副使张胜熟悉,偷

偷去找张胜说:‚听说汉朝天子非常怨恨卫律,我能够替汉朝用暗箭射死他。我母亲和弟弟

都留在汉朝,希望能得到汉朝的赏赐。‛张胜答应了他,并送了些财物给他。一个多月之后,

单于出外打猎去了,只有阏氏和子弟们留在王宫。虞常等七十多人想(趁机)起事,(不料)其

中有一个人连夜逃走告发这件事,单于子弟便发兵和他们作战,缑王等人全部战死,

虞常被

单于派卫律审理这个案件,张胜听到这个消息,恐怕以前(和虞常说)的话被揭发出来,把经

过情况告诉苏武。苏武说:‚事情到了如此地步,这就一定要牵连到我身上,受到了侮辱才

去死,就更加对不住国家了!‛想自杀,张胜、常惠一道劝阻了他。虞常果真把张胜牵连了进

去。单于非常生气,召集贵族们来商议。左伊秩訾说:‚假如(他们)谋害单于,(你们)将用什

么更重的处罚呢?最好叫他们全部投降。‛单于叫卫律去召苏武来受审。苏武对常惠他们说:

‚丧失气节,辱没了国家的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面目归汉呢!‛拔出佩刀往自己身上刺。

卫律大吃一惊,亲自上前抱住了苏武,(派人)骑马去请医生。在地上挖个坑,(在坑内)烧起

只冒烟的文火,把苏武伏在上面,轻拍他的脊背,让血淌出来。苏武气绝半天才恢复呼吸。

常惠等人都哭了,把苏武抬回营帐。单于非常钦佩苏武的气节,早晚派人问候苏武,而把张

胜关押起来。

四.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15分) 阅读下面晏几道的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晏几道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蘋初

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鹧鸪天

晏几道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

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1)两首词在时序安排上是否相同?请作简要分析。(5分)

答:

(2)两首词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

(3)简析“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两句词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4分)

【答案】:

(1)不同,《临江仙》上片写现时“春恨”,下片追忆当年初见小蘋及“当时”的情景,

采用的是倒叙;《鹧鸪天》采用的是顺叙,上片写当年佳会,过片写别后思念,结尾写别后

重逢。

(2)《临江仙》表现的是词人苦恋之情、孤寂之感,同时抒发了人世无常,欢娱难再的淡

淡哀愁。《鹧鸪天》上片表现当年欢聚时豪情欢畅,逸兴飞扬。下片表现的是重逢后的惊喜

之情。

(3)反衬。在微雨落花清美的景色中,以燕子双飞来反衬愁人独立,无情之燕犹得双飞,

有情之人反而独立,令人惆怅不已,从而构成了一个凄艳绝伦的意境。

临江仙意思篇八
《2011二轮语文考点突破复习课件 古代诗歌阅读 诗歌的形象破解》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yaoleikaoshi/235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