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百行

| 中西医助理医师 |

【www.guakaob.com--中西医助理医师】

孙思邈百行篇一
《药王孙思邈高寿方》

药王孙思邈高寿方

孙思邈是我国着名的医学家,他在有生之年不仅编制了着名的《千金要方》,还为后人留下了自己的养生之道!那么药王孙思邈的长寿秘方是什么?他虽然自幼体弱多病,但他却活了101岁的高龄。他的养生之道主要有三个方面:

1、精神:

他认为一个人要“得长生”就应该做到“莫忧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惧、莫跳踉、莫多言、莫大笑,勿汲汲于所欲,勿悄悄怀忿恨。”他有一首诗云:“世人欲知卫生道,喜怒有常嗔怒少,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他还有一首《摄生咏》:“怒甚偏伤气,思多太损神。神虚心易役,气弱病相因。勿使悲欢极,当令饮食均。再三防夜醉,第一戒嗔„„安神宜悦乐,惜气保和纯。寿天休言命,修行本在人。”

2、饮食:

他提出了三点:一是“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即少食每顿不过饱,不暴食。二是“厨膳忽使脯肉过盈,即令俭约为佳。”即饮食要清淡,多菜少肉,少食油腻食物。“食毕摩腹,能除百病。”饭后用手轻摩腹部,可促进腹腔内的血液循环,强化胃肠对食物的消化吸。

3、运动:

孙思邈认为:“人欲劳其形,百病不能成”;人老“常须小劳”,并指出:“养性者,不但饵药„„其在兼于百行,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其意思是人要预防疾病,就应该经常活动筋骨,加强身体锻炼。人要长寿,主要不是靠药物来维持,而是经常运动,使身体各器官和血液循环正常运行无阻。做到这一点,虽不用药物,也可以健康长寿。 附:千古药王—孙思邈

中华文明五千年,英才辈出。古人云:‘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尤其是在中华文明鼎盛时期的唐朝,很多行业都出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顶尖人物。在医药界,唐朝的孙思邈被后世誉为之‘千古药王’,旷世千古,上下五千年,无人与之媲美。

孙思邈是隋唐时期古雍州华原人,(581年-682年)享年102岁。他七岁开始上学,每天能诵读一千多字。二十岁左右时,他喜欢谈论老庄和百家学说,也喜欢阅读佛经。当时的洛阳总管独孤信见了他之后感叹地说:‘这是一个圣童,只怕他器大识小,很难被任用。’后周宣帝之时,孙思邈以王室多变故的原因,去太白山

里隐居了。隋文帝辅政的时候传令让他做国子博士,他却称病不受。并对周围亲近他的人说:‘再过五十年,应当有一个圣人出世,那时候我将助他济世救人。’ 五十年之后,唐太宗李世民即皇帝位,把他召到京城,非常感叹他的容貌之年轻,对他说:‘看见你,我因此懂得有道的人实在应当受到尊重,仰慕,广成等神仙确实不是虚传。’太宗再三要授给他爵位,他坚辞不受。唐显庆四年,唐高宗召见他,请他做谏议大夫,他再次坚辞不受。上元元年时,他托病请求还乡,高宗特赐良马给他,并把鄱阳公主的城邑赐给他居住。当时的名士,如宋之问、孟诜、卢照邻等人,都以师弟的礼节待他。

他一生一边行医,一边采药,曾先后到过陕西的太白山、终南山,山西的太行山,河南的嵩山以及四川的峨嵋山等地。广泛蒐集单方、验方和药物的使用知识,在药物学研究方面,他为后人留下了《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本巨著。这两部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医学的百科全书,起到了上承汉魏,下接宋元的历史作用。日本在天宝、万治、天明、嘉永及宽政年间,曾经多次出版过《千金要方》。孙思邈仙逝之后,人们将他隐居过的‘五台山’改名为‘药王山’,并在山上为他建庙塑像,树碑立传。每年农历二月初三,当地民众都要举行庙会,庙会时间长达半月之久。

孙思邈崇尚养生,并身体力行。由于他精通养生之术,年过百岁而视听不衰。他将儒家、道家以及外来古印度佛家的养生思想与中医学的养生理论相结合,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养生方法。他的高超医术出神入化,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传奇的故事。

起死回生一针救两命

孙思邈在行医途中,有一次遇到四个人抬着一口薄棺材向郊外的荒丘走去,后面跟着一个哭得泪人一般的老婆婆。孙思邈定神细看,发现从棺材的底缝里滴出了几滴鲜血,便急忙上前挡棺询问详情。原来棺材里是老婆婆的独生女儿,因难产刚死不久,胎儿仍在孕妇的肚子里。孙思邈听罢认为这个产妇可能还有救。 于是他就请求抬棺材的人赶紧撬开棺盖。只见产妇面色焦黄,伸手摸脉竟发现还有微弱的跳动。他赶紧取出随身携带的银针,选准穴位,扎了下去,并采用捻针手法,加大力度。过了一会儿,“死去”的产妇竟然奇蹟般地睁开了双眼,苏醒过来,同时腹中的胎儿也生出来了,发出一声清脆的啼哭。老婆婆见孙思邈一针救了两条性命,倒头便拜,四个抬棺的也长跪不起。从此,孙思邈能起死回生的声名传遍四方,被称为“活神仙”。

施展神通引线诊脉

唐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的长孙皇后怀孕已十多个月却不能分娩,反而患了重病,卧床不起。虽经不少太医医治,但病情一直不见好转。太宗为此每日愁眉紧锁,坐卧不宁。他经大臣徐茂功推荐,将孙思邈召进了皇宫。

但是,在中国古代有‘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教,太医给宫内妇女看病,都不能够接近身边,只能根据别人的口述,诊治处方。由于孙思邈是一位民间医生,又穿

着粗布衣衫,当然不能让他接近皇后的‘凤体’。因此,他一面叫来了皇后身边的宫娥采女细问病情,一面要来了太医的病历处方认真审阅。根据这些情况,他加以分析研究,就基本掌握了皇后的病情。然后他取出一条红线,叫采女把线系在皇后右手腕上,一端从竹帘拉出来,孙思邈捏著线的一端,在皇后房外施行‘引线诊脉’。

片刻之间,孙思邈就诊完了皇后的脉。原来,孙思邈施展了神通,仅依靠著一根细线的传动,就能轻易地诊断人体脉搏的跳动。

对症施法巧医唐王

贞观初年,唐太宗在一次抵御外寇入侵的作战中,被敌军困于一座山头之上。他在山上的水潭饮水时,由于体困头晕,把他头上戴的龙纹玉饰映在水中的倒影看成是一条小蛇,此后总是疑心自己饮水时吞下了这条小蛇。待到班师回朝之后,他越想越觉得恶心,进而呕吐,竟成疾病。

宫中太医用药几剂,均不见效。魏徵只得请来孙思邈为他诊治。孙思邈见唐太宗面无病容,腹中并无异物。问清病因之后,他苦苦思索:蛇若吞进肚子,症状应更为严重,但现在只是幻觉疑惑,实为心理疾病。于是孙思邈先给唐太宗开了安神之药,然后拿来唐太宗出征时戴的帽子,让人打来一盆水,再让唐太宗前来观看。唐太宗在盆里看见一条龙纹的倒影,恍然大悟,顿时消除了心中的疑惑,病也就痊愈了。

巧治龙王德加异类

孙思邈不仅治好了无数的患者,由于他修炼有方,医德高尚,还留下了许多医龙救虎、德加异类的神奇传说。

在一个雷雨交加的深夜,孙思邈修筑在高山悬崖下的茅屋木门被人敲响。他打开门之后,看见门口站着一位白衣秀士,当时天空雷轰电闪,暴雨如注,怪的是这位白衣秀士的衣服竟然滴水未沾!孙思邈问他:‘你要瞧病吗?’白衣秀士急忙点头称是。

孙思邈让他进屋坐下切脉之后说:‘你非人类吧?’白衣秀士一愣,随即镇静下来回答:‘何以见得?’孙思邈微微一笑:‘你来则有电闪雷鸣、狂风暴雨相助,静则风雷电全息。你的衣服在暴雨中丝毫不湿,加之你的脉象无不显示特异属性。如我猜得无误,你定是水府之尊枣神龙吧?’白衣秀士听了连连点头,连称:‘难怪真人的大名,天上地下无所不知。真是盛名之下,其实不虚!’说完就介绍自己的病症:‘数日之前,我因一时饿得急了,饮食勿勿,不知什么物件一下堵塞了我的食道。于是连日来苟延残喘,只能喝些稀汤以维持生命。’孙思邈听后让童子提着一桶汤药放在白衣秀士座前,督促他尽快饮服,中间不可稍息,否则此病难治。

这白衣秀士一听急忙捧起桶来,一口气就将那一桶汤药给灌入了肚中。肚中一阵翻腾,那喉头又觉忍耐不住,立即低下头来,“哇”的一声,就著那桶大吐不止。当那白衣秀士惊疑地看到在那吐出的秽物中竟有一条长蛇混杂其中时,他由衷地

赞到:‘真人灵丹妙药,确是手到病除!’孙思邈‘哈哈’一乐道:‘什么灵丹妙药,只不过一桶醋拌蒜泥而已,酸辣交加,那蛇自然待不住了。’他顿一顿,接着说:‘你病根虽除,元气未复,我再为你扎上一针,即可一劳永逸。’那老龙听了连声称好。

孙思邈即走到白衣秀士的背后,取也一支尺余长的金针,对准他那顶心偏后的位置猛地扎下。那白衣秀士一声吼叫,即化出原形枣真正一条银光鳞鳞水桶粗细巨龙。软瘫盘结在地上动也不能动一下。那银灯似的一对大眼,定定地瞅著孙思邈。孙思邈说:‘我金针拔下,你即腾身向屋内石壁猛窜。如能穿此山岩石壁,腾身云中,你的元气也就真正恢复了。’说著话就伸手拔下那龙身上的金针,喝道:‘快穿石巖!’那白龙扭动身姿即向那石巖窜去。很快在那石壁上没入身形。但是那石壁上从此也就留下了一座宽阔幽深的巨洞。

不一会儿,空中传来白衣秀士的声音:‘真人德加异类,为神仙之榜样。我即返还府,防涝救旱,永为人类造福!’孙思邈打开门来,只见空中一道闪电,白龙身形在云际中晃动之后没入茫茫的天空之中。

救治猛虎串铃传世

孙思邈在一次下山医治病人之时,返回途中忽见灌木丛中蹿出一只吊睛白额的猛虎。尽管这位修道之人已经超然物外,对生与死都看得很平淡,但是猛然出现这种情况,孙思邈仍然大吃一惊。

那猛虎也似乎知道孙思邈误会了它,行至距离孙思邈三尺远之处,即收拢两只前爪,叭伏于地,似在模仿人的叩首之状。孙思邈感觉奇怪,心中暗想:难道这山大王要求治病不成?于是问道:‘你这老虎难道身上有什么毛病,需要我治疗吗?’

只见那虎将头在地上连叩三下。但是此时孙思邈却想到:龙王是神灵之种,兽王可是残忍之类。虎饿食人,人人均愿手刃之而后快,我岂能救之以治成助纣之实?就对它说:‘我生平有三不治,恶棍不治,妖邪不治,残害人群者不治。你是山中凶兽,我为你治好病,不就是帮助你去害人吃人吗?’说完即昂首挺胸向前走去。那猛虎紧紧地跟着他,用嘴轻咬他的衣角,口中“呜呜”有声,眼中竟也有泪水“哗哗”流下。孙思邈是修道之人,慈悲无量,见虎如此也心生伤感,不禁落泪。即止步说道:‘你定要我为治病亦可,但要保证今后决不伤生害命!”’那虎即放下他的衣角像羊一样趴伏地下,点头应许。孙思邈又说:‘人类亦多有言而无信者,为防你亦有此毛病,你每天需要到我面前张嘴将牙齿给我检查!’那虎亦点头应许。

孙思邈就为那只虎治好了病。这虎也真重信义,每天跟在他的身前身后护卫。孙思邈入山采药它好为其背药篓,衔药锄;出诊时好为他当坐骑。衔药箱,真成了孙思邈的忠实护卫兼僮仆。古代的郎中身上背上药箱,手上套上圆圈串铃,走衔过巷,齐额头举著“丁零丁零..地摇个不停。这‘串铃’据称就是当地孙思邈为兽王除疾病,用以撑在虎口中伸入手臂操作用的医疗器械。

孙思邈是中华医学发展先河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星,他在中华医学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功绩,千馀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和崇拜。唐太宗李世民称赞孙思邈:‘凿开径路,名魁大医。羽翼三圣,调合四时。降龙伏虎,拯衰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师。’孙思邈以德养身,以医药济世为怀,不慕功名利禄,他在《千金要方》中,把‘大医精诚”的医德规范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医德高尚。他是名副其实的‘千古药王’。

孙思邈百行篇二
《141岁药王孙思邈的13个简单易行的养生秘笈》

141岁药王孙思邈的13个简单易行的养生秘笈

药王孙思邈在西魏时代出生,相传活到141岁才仙逝,其长寿心得必有过人之处。但事实上幼时的孙思邈体弱多病,因病学医,总结了唐代以前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编成两部医学巨著———《千金药方》和《千金翼方》。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记载了行为方式不仅是疾病的起因,也是疾病复发的原因:“不减滋味,不戒嗜欲,不节喜怒,病已而可复作。”孙氏记载消渴能够治愈,而复发的第一原因是“不减滋味”。这就是调味品、下饭菜不要掩盖了五谷的气味。这样的养生主张可见于更早的文献:“肉虽多,不使胜食气”(《论语·乡党》)。孙氏的主张又与《黄帝内经·奇病论》相统一:“此肥美之所发也。”„„孙思邈的养生之法相信会对您有所裨益。

1. 头常摇

双手叉腰,闭目,垂下头,缓缓向右扭动,直至复原位为一次,共做6次。反方向重复。这动作经常做可以令头脑灵活,注意要慢慢做,否则会头晕。

2. 发常梳

将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发热,然后由前额开始扫上去,经后脑扫回颈部。早晚各做10次。头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经常“梳发”,可以防止头痛、耳鸣、白发和脱发。

3. 目常运

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合眼,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重复3次。有助于眼睛保健,纠正近视。

4. 耳常鼓

手掌掩双耳,用力向内压,放手,应该有“噗”的一声。重复做10下;双手掩耳,将耳朵反折,双手食指扣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弹后脑风池穴10下。每天临睡前后做,可以增强记忆和听觉。

5. 齿常叩

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齿互叩,无需太用力,但牙齿互叩时须发出声响,做36下。可以通上下颚经络,保持头脑清醒,加强肠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骨退化。

6. 漱玉津

① 口微微合上,将舌头伸出牙齿外,由上面开始,向左慢慢转动,一共12圈,然后将口水吞下去。之后再由上面开始,反方向做12圈。

② 口微微合上,这次舌头不在牙齿外边,而在口腔里,围绕上下颚转动。左转12圈后吞口水,然后再反方向做一次。吞口水时尽量想象将口水带到下丹田。

从现代科学角度分析,唾液含有大量酵素,能调和荷尔蒙分泌,因此可以强健肠胃。

7. 面常洗

搓手36下,暖手以后上下扫面,暖手后双手同时向外圈。这动作经常做,可以令脸色红润有光泽,同时不会有皱纹。

8. 腰常摆

身体和双手有韵律地摆动。当身体扭向左时,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在前的右手轻轻拍打小腹,在后的左手轻轻拍打“命门”穴位,反方向重复。最少做50下,做够100下更好。可以强化肠胃、固肾气、防止消化不良、胃痛、腰痛。

9. 腹常揉

搓手36下,手暖后两手交叉,围绕肚脐顺时针方向揉。揉的范围由小到大,做36下。可以帮助消化、吸收、消除腹部鼓胀。

10. 摄谷道(即提肛)

吸气时,将肛门的肌肉收紧。闭气,维持数秒,直至不能忍受,然后呼气放松。无论何时都可以练习。最好是每天早晚各做20~30次。相传这动作是十全老人乾隆最得意的养生功法。

11. 膝常扭

双脚并排,膝部紧贴,人微微下蹲,双手按膝,向左右扭动,各做20下。可以强化膝关节,所谓“人老腿先老、肾亏膝先软”,要延年益寿,应由双腿做起。

12. 脚常搓

右手擦左脚,左手擦右脚。由脚跟向上至脚趾,再向下擦回脚跟为一下,共做36下;两手大拇指轮流擦脚心涌泉穴,共做100下。脚底集中了全身器官的反射区,经常搓脚可以强化各器官,治失眠,降血压,消除头痛。

13. 常散步

挺直胸膛,轻松地散步。最好心无杂念,尽情欣赏沿途景色。民间有个说法,“饭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虽然有点夸张,不过,散步确实是有益的运动。

孙思邈百行篇三
《孙思邈养生功法》

孙思邈养生导言 孙思邈养生——“依时摄养”以保气 | 孙思邈养生 — 导引调气却病延年 | 孙思邈养生 — 反世俗以求长生 | 孙思邈养生 — 房室有节可保天年 | 孙思邈养生 — 节饮食以保平安 | 孙思邈养生 — 啬神以养性 | 孙思邈养生 — 慎言语以防耗气 | 孙思邈养生 — 严守禁忌以防伤损 | 孙思邈养生——重养形以强体 | 孙思邈养生导言 |   祖国医学,源远流长,名医睿哲,代有人出。他们进而治病救人,退而保身长全,脐身于长寿之域者,为数不少。其中堪称医家长寿之最的,恐怕要数隋唐时期的著名医学家孙思邈了。孙氏是京北华原人(今陕西耀县),家居鉴山之畔,约生于公元541年,卒于公元682年,享年一百四十余岁,一生经历了北周、隋、唐三个朝代十一位帝王。北周宣帝时以王室多事故而隐居太白山中,号“太白处士”。他终生不慕仕进,隐居山林,研究医学和养生之道,人称“药王”又号“真人”,时人以神仙视之。其品性高雅,医德高尚,深怀慈悲悯恤之心,誓愿普救生灵之苦,对待病人皆如至亲之想,“见彼痛苦,若己有之”,以救死扶伤为己任。是以孙氏死后,人们在其故乡鉴山之畔建立药王庙,千百年来,香火兴旺。  孙思邈幼年聪慧过人,日颂千言,人称“圣童”。然而他却不慕仕途,从少年时期就立志研究医药学,从“青衿之岁,高尚兹典”,到“白首之年,未尝释卷”,一生致力于医道,博览群书,精勤不倦。又能虚心求教,若有“一事之长于已有,不远千里,伏膺取决”。孙氏博学多闻,喜谈老庄之学,通晓百家之说,兼好释典。唐初知名人士如宋令文,卢照邻等,均执师礼以事之。魏征等奉敕修齐、梁、周、陈书及隋史时,恐有遗漏,曾多次向孙氏请教。孙氏向他们话说齐周间事,如历历在目。  孙思邈集毕生之学验,著成《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各三十卷。二书内容极为丰富,不啻为中医百科全书。其家产资财全部耗费到医药费上,因此而问津医道,广求博采,通晓养生之术,长年隐居山林,修身养性,终身受益无穷,得以善终其天年。唐初太宗即位,召真人出山到长安,其时真人已逾百岁,依然耳聪目明,视听不衰,神采甚茂。直到晚年高龄,仍能为人医病疗疾,著书立说。至唐高宗永淳一年(公元682年)去世时(据郭霭春《中国医史年表》),其尸停床月余,容颜不变,及举尸就木,身轻“犹如空衣”,时人以为成仙升天。其实,孙思邈本人并不相信神仙之道,他曾明确指出:“神仙之道难致,养性之术易祟。”所谓养性之术就是养生的种种方法。这

些养生方法是切实可行、人人都能做到的。但如果不了解这种养生之术,不身体力行,那么,“纵服金丹玉液,未能延寿。”孙思邈把它一生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和经验加以总结,写在《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两书中,名曰“养性”、“养老”、“退居”、“食治”等,其内容不求玄虚,但求实用,以便后人能够行而有效。他说:“余之所言,在其义与事归,实录以贻后代。”孙氏所传授的方法,简便易行,不违人情常理,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行,而收效甚宏。所谓“不违情性之欢而俯仰可从,不弃耳目之好而顾盼可行。使旨约而瞻广,业少而功多,所谓易则易知,简则易从。”孙思邈总结其养生要诀,归纳为十大要术,“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曰养形,四曰导引,五曰言论,六曰饮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这十个方面的内容实用而有效,故为历代养生家所推崇。其论述养生之道的内容占有相当比重。其说其术来源于医、道、佛、儒四家,又是孙思邈身体力行的实践经验总结。   幼年的孙思邈体弱多病,罹患风冷之疾,经常求医服药,以致“摒外缘”以养神。孙思邈的所谓“啬神”其意义就在于强调人身“神”的重要性,指出养生的首要方法就是从各个方面珍惜人身之神,即珍惜保存精力,不妄作劳,以求健康长寿而尽其天年。孙思邈把人的生命比喻作一盏燃烧着的油灯,油尽灯灭生命也就完结了。油的多少虽然不能改变,但点燃的方式不同,燃烧的时间长短也就大不相同。用大柱点燃亮的时间短,用小柱点燃亮的时间长。所以人生大限不过百年,而节护适当即可延寿。   孙思邈养生——“依时摄养”以保气 孙思邈养生——“依时摄养”以保气 | 孙思邈养生 — 导引调气却病延年 | 孙思邈养生 — 反世俗以求长生 | 孙思邈养生 — 房室有节可保天年 | 孙思邈养生 — 节饮食以保平安 | 孙思邈养生 — 啬神以养性 | 孙思邈养生 — 慎言语以防耗气 | 孙思邈养生 — 严守禁忌以防伤损 | 孙思邈养生——重养形以强体 | 孙思邈养生导言 |   气是人身三宝之一。气和精同为神的物质基础。神是人的生命活动的表现,气是生命活动的动力。欲得健康长寿,不可不谨养其气。孙思邈的养生十要,首列啬神,次举爱气,说明神之与气对于人身的重要性。孙氏援引抱朴子的一个比喻,把人的整体看作一个国家,神就象这个国家的君主,气就是这个国家的人民。“夫爱民所以全其国,惜气所以全其身,民散则国亡,气竭则身死。”治国一定要爱民,养生一定要爱气。  

气既是人身生命活动的动力,那么,气也就必然会随着生命的进程而不断消耗。因此,人的衰老也就是气的衰弱引起的。《黄帝内经》曾指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也。年五十体重,身目不聪明也。年六十阴痿,气力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泪俱虚矣。”说明人到中年,其气已衰,随着年龄的增长,气衰的程度越来越重,人的衰老现象就越来越显著了。养生的目的就是防止衰老,延缓衰老,要达到达个目的,就必须爱气、养气。孙氏强调人们养生必须懂得这个道理,“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指出善于养生的人能够使气有余,气有余就能“耳聪目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强。”通过掌握和实践正确的养生方法,要达到上述效果是完全可能的。孙思邈本人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他在百余岁高龄时依然“容颜甚少”、耳聪目明,动作不衰,思维敏捷,为人治病疗疾,挥笔著书立说,就是因为他长年修身养性,善于保养真元之气,有效地延缓了衰老的缘故。  那么,孙思邈所实行的爱气养气之法是怎样的呢?首先,必须懂得人身精气神是不可分割的。精能化气,气能生精,精气又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思的过用必定耗气伤精。所以爱气和啬神以及后面所说的养形都是紧密相联系着的。关键在于要把爱气的观念化作行动贯彻到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即“兼于百行,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举例而言,“唾不至远,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坐不久处,立不至疲,卧不至懻”。就是说日常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必须掌握得恰到好处,事无巨细,皆勿令太过,言行坐立,皆从四正。能知“撙节”之义,便为爱气之术。  其次,行爱气养气之术者须通晓“依时摄养”法。依时摄养是孙思邈根据《内经》的养生学思想,结合自己长期的实践经验提出来的,也是爱气养生的重要内容。根据祖国医学理论,人禀天地之气以生,“天地合气,命之曰人。”所以人体之气是和天地自然之气息息相通的。天有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人体之气亦随之而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所以在不同的季节里,应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养其气,这就叫做“依时摄养”。孙思邈一生隐居山林,依四时变化而实践古老的养生术,终得尽其天年,其主要方法是:  春三月是推陈出新之季,天地万物充满了生机,人身之气在春季也是主升发向上的。因此春季的养生应着意于养“生之气”,调节生活规律,入夜方睡,清晨即起,在晨曦中散步漫游,注意放松身体的各部分,使自我感觉心旷神怡。接人待物应和睦相处,以诚相见,这就是

春三月的养生之道。  夏三月,天地气交,万物蕃秀华实,一派兴旺景象,人体之气应夏而旺盛。因此夏季的养生应养“长之气”。入夜即睡,清早即起。要做到心平气和,不要无故生气,对于外界的一切,都要用一种爱心去对待,这样就能使应夏长之气得到保养。  秋三月,是收获的季节,天高气爽,万物趋向收敛,人体之气应秋而收。人在秋三月应注意养“收之气”,早睡早起,最好和鸡的活动相一致。注意使心志安宁,收敛神气,保护肺气不受邪侵。这就是应秋气的养收之道。  冬三月,是闭藏之季,天寒地冻,万物伏藏。人体之气应冬而深藏于内。因此,冬季应养“藏之气”。不要过度活动,以免扰动阳气,作息宜早睡早起,注意保暖,勿令汗出,防止感冒寒气。心志宜平静,勿令妄动心机,保持一种知足常乐的心理状态。这是应冬的养藏之道。  总之,依时摄养是爱气养生的重要方法。其宗旨就是使人的身体适应四季的气候变化。例如,冬至日一阳初生,到了冬至这一天,就应当在位室的北墙壁下厚铺垫草而卧,以养初生之阳气。每年农历八月一日以后,阴气日盛,就需适当地用微火暖足,注意下体保暖,勿使腿足感到寒冷,这样保持阳气常在于下,不使发泄于上,有助于养阳气。初春之时,尚未完全解冻,气温尚低,穿着宜下厚上薄,以助养阳收阴,有助于健康。冬季严寒,阳气内藏,不可作劳汗出,以免发泄阳气,有损健康。爱气之道以保护阳气为要,“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孙氏指出:“衣食寝处皆适,能顺时气者,始尽养生之道。故善摄生者,无犯日月之忌,无失岁时之和。”若遇非时之气,如冬令忽转大暖,夏月忽生大凉,此皆非时之气,人触之多病。须避之有时,并行调气之法,使自身寒热平和,即能免生灾患。所以爱气之道又须行迎气、食气、服气等吐纳调气之术,以保气和充沛,有强身延年之效。   孙思邈养生 — 导引调气却病延年 孙思邈养生——“依时摄养”以保气 | 孙思邈养生 — 导引调气却病延年 | 孙思邈养生 — 反世俗以求长生 | 孙思邈养生 — 房室有节可保天年 | 孙思邈养生 — 节饮食以保平安 | 孙思邈养生 — 啬神以养性 | 孙思邈养生 — 慎言语以防耗气 | 孙思邈养生 — 严守禁忌以防伤损 | 孙思邈养生——重养形以强体 | 孙思邈养生导言 |   导引按摩、吐纳调气是孙思邈养生要妙的重要内容。前者属健身体操,以动为主,后者为呼吸体操,以静为主,二者均属气功范畴,名动静气功

。孙氏的锻炼方法是动静结合,缺一不可。他强调指出,欲养生者,不但要啬神,爱气、养形,还必须“兼之以导引行气”,久之行之,始能延寿。又说“善摄养者,须知调气方焉,调气方疗万病大患,百日生须眉。”可见导引按摩吐纳调气的养生效果是十分显著的。孙思邈之所以得以高寿,是与他长年坚持不懈地习练导引吐纳之术分不开的。  导引吐纳之术起源很早,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庄子?刻意》所说的“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至秦汉魏晋以后,养生家无不操习导引吐纳之术,形成了流派,发展了很多方法;至唐代,随着中外的文化医药交流的不断发展,西域诸国的医药传入中国,其中包括很多按摩养生的方法。孙思邈既注重继承我国古代的导引按摩法,又善于吸收外来的按摩养生法。孙氏所传授下来的导引按摩法主要是老子按摩五十法和天竺国按摩十八势。天竺国即古印度,也盛行按摩养生之术,其按摩十八势和老子按摩五十法相比较,大同小异,都是以双手对身体的各部分进行按摩,使头、颈、胸、胁、腰、腹、胯、膝、踝、足等各部分和大关节得到充分的活动,以保持其良好的功能,故能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根据孙氏的体会,老人最宜按擦,每日各作三遍,一月之后可见功效,百病皆除,行动敏捷,身体轻健,饮食增加,耳聪目明,不感觉疲乏,有补益延年之效。导引按摩之法,最宜日日行之不辍,自然无病能防,有病能治。偶感身体不适,即宜行按摩之法,可令百节通利,邪气自除。所以,凡欲养生者,不问有病无病,有事无事,都应每日按摩脊背四肢各一遍,或依法行之,最为养生之要妙。  调气养生,又名吐纳、服气、食气、迎气等,是益寿延年的重要方法,不可不知,孙思邈对此法最有研究,所传既多且详。他所传授的调气法包含了气功的三大要领,一曰调身,二曰调息,三曰调心。孙氏一一补充阐发。调身的要妙在于使身体完全放松,消除肌肉的紧张状态,所以床要舒适柔软,枕高与身相平,仰面正卧,两手半握拳,平放于身两侧,距身四五寸,两腿伸直,两足相距四五寸,采取这种姿势的目的是为了放松身体的各个部位,为调息作准备。调息就是调整呼吸,“口吐浊气,鼻引清气。”即口呼鼻吸,要求是细长缓匀,以鹅毛置于鼻前而不动为准。吸气用鼻,缓缓吸气入于腹中,至不能吸为止;然后闭气停止呼吸,至感觉气闷时再从口细细将气呼出,呼尽更吸,周而复始,呼吸时不闻其声,务令细缓轻匀。调心之法在于心静,“耳无所闻,目无所

孙思邈百行篇四
《孙思邈的养生术》

孙思邈百行篇五
《养生与修身养德》

养生与修身养德

养生先养神,从古人的哲学思想中学习养生

养生,是当今国人普遍的追求;养德,即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也是社会对人们提出的要求。养生与养德古已有之,重温古贤在养生与养德方面的教诲与实践,在今天不无意义。

所谓养生,又称养身,乃保养身体、延年益寿之道。这方面古人积累经验多矣。《管子.形势解》说:「起居时,饮食节,寒暑适,则身利而寿命益」;《庄子.达生》云:「人之所畏者,衽席之上、饮食之间,而不知为之戒者,险也」;《战国策.齐策四》曰:「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荀子.修身》道:「安燕而血气不惰,劳倦而容貌不枯」等等,这些先哲之论不乏科学道理,经受千百年实践检验,堪称经典。

养生固然重要,而养德尤胜于其。一个人只重养身而轻养德,养生也难以如愿的。这是因为人的健康与德操大有关联,所以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仁者寿」、「有大德必得其寿」的观点。唐代名医孙思邈也言:「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

暇年;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明代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中云:「积善有功,常存阴德,可以延年。」针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之道,老子提出「三宝」论:「吾有三宝,持而守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故能器长。」此言与孔子「仁者寿」如出一辙,可谓将养身与养德「高度统一」了。 所以,保持良好的道德情操,是养生首要的一环。诚如唐《孙真人卫生歌》所唱:「世人欲识卫生道,喜乐有常嗔怒少,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明代冯梦龙更在《警世通言》中说「不贪花酒不贪财,一世无灾去害」,堪称修身养生的千古箴言。那些缺乏道德修养的人,那些为名利所累的人,不能活得轻松自如,未老先衰、疾病缠身是必然的事。故而古人云「养生贵在养心,而养心首重养德」。不道德的思想行为虽然不是病毒或细菌,却会通过大脑皮层及内分泌系统起作用,从而导致中枢神经传导受阻,器官功能失常。从社会学的角度讲,说它是一种「病毒」、「细菌」,也不无道理。

正如三国时期思想家嵇康在《养生论》中剖析:「服药求汗,或有弗胜;愧情一集,涣然流漓。终朝未餐,嚣然思食;曾子衔哀,七日不饥」,说明中枢神经的作用远远大于医药。这与现代科学研究也是完全吻合的:和谐的社会关系、与人为善的心态能使体内分泌出有益的激素和乙酸胆碱,这些物质能将血液流量及神经细胞调至最佳状态;同时大脑会分泌出一种天然镇静剂,使人获得内心愉悦,缓解精神烦忧。所以世界卫生组织亦将道德纳入健康的范畴。可见,养生必欲养德,养德方能养生,此乃做人的信条;对为官者而言,「常修为政之德」更是莫大的事了!

孙思邈百行篇六
《中医事典|一窥孙思邈的养生观》

中医事典|一窥孙思邈的养生观

孙思邈是唐代大医家,被后人尊称为“孙真人”,他熟谙养生,得享遐龄。唐太宗见到孙思邈:“嗟其容色甚少”,因而询问其养摄之术,并授爵挽留,但孙思邈固辞不受;高宗召见,拜谏议大夫,仍以疾请归。有人说孙真人至少活了120岁,也有人说150岁以上,但可以确定的是,至少超过100岁。我们现在就来看看孙思邈因何得以高寿。

孙思邈在养生之道上,首先强调要修自己的心性,他称之为“养性”。《千金要方》中提到:“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也就是说,心性好的人能够防病于未然,“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故养性者,不但饵药餐霞,其在兼于百行,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德行不充,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故老子曰∶‘善摄生者,陆行不遇虎兕,此则道德之指也,岂假服饵而祈遐年哉。’”孙思邈告诫世人要无欲无求、恬淡虚无,视名利若存若亡,“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制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虚精散为五难。”孙思邈认为,人之寿夭在于撙节,若放恣情欲,命同朝露,故首先得先去名利之心。

孙思邈的撙节之法,还包括应该做到的十二少,并十二多的警语。十二少即“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若不能及此,“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乏,多笑则伤脏,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即十二多。

孙思邈对饮食的建议,“是以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则难消也。常欲令如饱中饥,饥中饱耳。”也就是不要吃太饱,但可多吃几次。“夫善养老者,„„非其食勿食。非其食者,所谓生肉、生菜、白酒、大酢、大咸也。常学淡食。”表明轻清甜淡之物对健康比较有好处。“鱼酪酥等,常食之令人有筋力胆干,肌体润泽”、“惟乳酪酥蜜,常宜温而食之,此大利益老年”表示孙思邈非常注重饮食的营养,特别推崇乳酪等食品。在上千年前,他就鼓励人喝牛奶,“牛乳性平,补血脉,益心长肌肉,令人身体康健,润泽,面目光悦,志气不衰。故为人子者,需供之以为常食,一日勿缺。”“此物胜肉远矣”,他鼓励老年人也应多喝牛奶,比大鱼大肉要好。

孙真人也希望人须劳逸适度,气候温度适中,不要吃太多生冷:“不欲甚劳,不欲甚佚。不欲流汗,不欲多唾。不欲奔走车马,不欲极目远望。不欲多啖生冷,不欲饮酒当风”、“冬不欲极温,夏不欲穷凉。不欲露卧星月,不欲眠中用扇”、夏日“伏阴在内,忌冰水”。◇

1

孙思邈百行篇七
《让身心永葆健康》

让身心永葆健康

身体健康是外表健壮,心理健康则是内在素质,但人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是相辅相成的,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前提,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动力。一个人,尤其是一名党员干部如果心术不正,整天动歪脑筋,想入非非,挡不住形形色色的诱惑,大搞权钱交易和权色交易,大肆贪污受贿,干损人利己的事和违纪违法的勾当,白天怕群众目光,夜晚怕警车鸣叫,还怕“梁上君子”光顾,谈腐色变,夜不能寐,必然会费心伤神,给身体和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何使自己身心健康呢?笔者谈几点肤浅的感想:

第一,要正确认识“养德”与“养身”的关系。我国许多传统养生家早就认为,人的寿命长短与德行素养是密切相关的。远在春秋时代,孔子就提出了“仁者寿”的观点,并强调:“大德必得其寿”。唐代名医孙思邈也曾指出:“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暇年;德行不克,纵有玉液金丹未能延寿”。可见古人早就认识到保持道德操行对于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国外科学家通过大量调查也发现,良好的品德有助于健康。美国耶鲁大学、密西根大学的病理研究人员曾对数千人的健康状况进行跟踪调研,结果表明,善良正派、与他人融洽相处者预期寿命显著增加,在男性中尤为明显。巴西医学家马丁斯曾调查过500多名贪污受贿、以权谋私的贪官与同样人数的清廉者达10年之久的健康状况,结果发现,前组有60%的人生病或死亡,后组生病或病亡的人数仅占6%。其原因就在于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必然是“无私天地宽,心底坦荡荡”,良好的心理活动、融洽的社会关系能使身体内分泌出有益的物质,有助于增强人体免疫系统功能,使神经系统及时沟通骨髓与脾脏,产生抵抗感染的细胞,免受各种疾病的侵袭。

第二,要有朝气、锐气、正气。人生在世,干工作、创事业,要有“三股气”,那就是:朝气、锐气和正气。“朝气”即早晨的空气,引申为精神振作,积极向上,蓬勃进取。朝气比年龄更重要,充满朝气,使人永远年轻,青春常驻;充满朝气,让人富有生机活力,激情盎然,给人以希望和憧憬。只要我们永葆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身心定能健康,精力定能旺盛,寿命定能延长。“锐气”即锐利的士气,就是要有一股子劲和一种韧性,一种高昂的热情和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毅力。要有敢于争先、与时俱进的胆量,要有敢于与一些丑恶现象作斗争,伸张正义的力量。有了“锐气”才能使自己昂扬斗志、攻克难关,勇往直前,有所作为。“正气”即刚直的气节,通常指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风气。一个有正气的人,必然是一个严于律己、刚正不阿的人,他时刻都会表现出高洁、刚正、坦诚的品质,不会与邪恶同流合污。

第三,要选准人生参照物,要知足常乐。一个人不管到哪里工作,都要选好人生的参照物,在工作上要有永不满足、积极进取的精神,在做人的心态上要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思想,要知足。知足是一种境界,一种对洞悉世事以后的正确取舍自我行为的理性的智慧的表达。知足,使人心态平静、安详、达观、超脱、常乐,心情舒畅,身体健康。俗话说,储水万担,用水只一瓤;大厦千间,夜眠只六尺;黄金万两,一日只三餐。千万不要有“人心不足蛇吞象”的欲望。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记住人生最大的幸

福就是“家里无病人,牢中无亲人”这句话,使自己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平平安安退休,永葆身心健康。

孙思邈百行篇八
《孙思邈养生》

孙思邈养生——“依时摄养”以保气

孙思邈养生——“依时摄养”以保气 | 孙思邈养生 — 导引调气却病延年 | 孙思邈养生 — 反世俗以求长生 | 孙思邈养生 — 房室有节可保天年 | 孙思邈养生 — 节饮食以保平安 | 孙思邈养生 — 啬神以养性 |

孙思邈养生 — 慎言语以防耗气 | 孙思邈养生 — 严守禁忌以防伤损 | 孙思邈养生——重养形以强体 | 孙思邈养生导言 |

气是人身三宝之一。气和精同为神的物质基础。神是人的生命活动的表现,气是生命活动的动力。欲得健康长寿,不可不谨养其气。孙思邈的养生十要,首列啬神,次举爱气,说明神之与气对于人身的重要性。孙氏援引抱朴子的一个比喻,把人的整体看作一个国家,神就象这个国家的君主,气就是这个国家的人民。“夫爱民所以全其国,惜气所以全其身,民散则国亡,气竭则身死。”治国一定要爱民,养生一定要爱气。

气既是人身生命活动的动力,那么,气也就必然会随着生命的进程而不断消耗。因此,人的衰老也就是气的衰弱引起的。《黄帝内经》曾指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也。年五十体重,身目不聪明也。年六十阴痿,气力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泪俱虚矣。”说明人到中年,其气已衰,随着年龄的增长,气衰的程度越来越重,人的衰老现象就越来越显著了。养生的目的就是防止衰老,延缓衰老,要达到达个目的,就必须爱气、养气。孙氏强调人们养生必须懂得这个道理,“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指出善于养生的人能够使气有余,气有余就能“耳聪目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强。”通过掌握和实践正确的养生方法,要达到上述效果是完全可能的。孙思邈本人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他在百余岁高龄时依然“容颜甚少”、耳聪目明,动作不衰,思维敏捷,为人治病疗疾,挥笔著书立说,就是因为他长年修身养性,善于保养真元之气,有效地延缓了衰老的缘故。

那么,孙思邈所实行的爱气养气之法是怎样的呢?首先,必须懂得人身精气神是不可分割的。精能化气,气能生精,精气又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思的过用必定耗气伤精。所以爱气和啬神以及后面所说的养形都是紧密相联系着的。关键在于要把爱气的观念化作行动贯彻到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即“兼于百行,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举例而言,“唾不至远,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坐不久处,立不至疲,卧不至懻”。就是说日常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必须掌握得恰到好处,事无巨细,皆勿令太过,言行坐立,皆从四正。能知“撙节”之义,便为爱气之术。

其次,行爱气养气之术者须通晓“依时摄养”法。依时摄养是孙思邈根据《内经》的养生学思想,结合自己长期的实践经验提出来的,也是爱气养生的重要内容。根据祖国医学理论,人禀天地之气以生,“天地合气,命之曰人。”所以人体之气是和天地自然之气息息相通的。天有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人体之气亦随之而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所以在不同的季节里,应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养其气,这就叫做“依时摄养”。孙思邈一生隐居山林,依四时变化而实践古老的养生术,终得尽其天年,其主要方法是:

春三月是推陈出新之季,天地万物充满了生机,人身之气在春季也是主升发向上的。因此春季的养生应着意于养“生之气”,调节生活规律,入夜方睡,清晨

即起,在晨曦中散步漫游,注意放松身体的各部分,使自我感觉心旷神怡。接人待物应和睦相处,以诚相见,这就是春三月的养生之道。

夏三月,天地气交,万物蕃秀华实,一派兴旺景象,人体之气应夏而旺盛。因此夏季的养生应养“长之气”。入夜即睡,清早即起。要做到心平气和,不要无故生气,对于外界的一切,都要用一种爱心去对待,这样就能使应夏长之气得到保养。

秋三月,是收获的季节,天高气爽,万物趋向收敛,人体之气应秋而收。人在秋三月应注意养“收之气”,早睡早起,最好和鸡的活动相一致。注意使心志安宁,收敛神气,保护肺气不受邪侵。这就是应秋气的养收之道。

冬三月,是闭藏之季,天寒地冻,万物伏藏。人体之气应冬而深藏于内。因此,冬季应养“藏之气”。不要过度活动,以免扰动阳气,作息宜早睡早起,注意保暖,勿令汗出,防止感冒寒气。心志宜平静,勿令妄动心机,保持一种知足常乐的心理状态。这是应冬的养藏之道。

总之,依时摄养是爱气养生的重要方法。其宗旨就是使人的身体适应四季的气候变化。例如,冬至日一阳初生,到了冬至这一天,就应当在位室的北墙壁下厚铺垫草而卧,以养初生之阳气。每年农历八月一日以后,阴气日盛,就需适当地用微火暖足,注意下体保暖,勿使腿足感到寒冷,这样保持阳气常在于下,不使发泄于上,有助于养阳气。初春之时,尚未完全解冻,气温尚低,穿着宜下厚上薄,以助养阳收阴,有助于健康。冬季严寒,阳气内藏,不可作劳汗出,以免发泄阳气,有损健康。爱气之道以保护阳气为要,“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孙氏指出:“衣食寝处皆适,能顺时气者,始尽养生之道。故善摄生者,无犯日月之忌,无失岁时之和。”若遇非时之气,如冬令忽转大暖,夏月忽生大凉,此皆非时之气,人触之多病。须避之有时,并行调气之法,使自身寒热平和,即能免生灾患。所以爱气之道又须行迎气、食气、服气等吐纳调气之术,以保气和充沛,有强身延年之效。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yaoleikaoshi/237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