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陈正甫会心集阅读答案

| 中西医助理医师 |

【www.guakaob.com--中西医助理医师】

叙陈正甫会心集阅读答案篇一
《《叙陈正甫会心集》》

叙陈正甫会心集阅读答案篇二
《叙陈正甫《会心集》》

叙陈正甫会心集①

袁宏道 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今之人慕趣之名,求趣之似,于是有辨说书画、涉猎古董以为清,寄意玄虚、脱迹尘纷以为远,又其下则有如苏州②之烧香煮茶者。此等皆趣之皮毛,何关神情?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当其为童子也,不知有趣,然无往而非趣也。面无端容,目无定睛,口喃喃而欲语,足跳跃而不定,人生之至乐,真无逾于此时者。孟子所谓不失赤子,老子所谓能婴儿,盖指此也,趣之正等正觉③最上乘也。山林之人,无拘无缚,得自在度日,故虽不求趣而趣近之。愚不肖之近趣也,以无品也,品愈卑,故所求愈下。或为酒肉,或为声伎,率心而行,无所忌惮,自以为绝望于世,故举世非笑之不顾也,此又一趣也。迨夫年渐长,官渐高,品渐大,有身如梏,有心如棘,毛孔骨节,俱为闻见知识所缚,入理愈深,然其去趣愈远矣。余友陈正甫,深于趣者也,故所述《会心集》若干人,趣居其多,不然,虽介若伯夷④、高若严光⑤,不录也。噫!孰谓有品如君、官如君、年之壮如君、而能知趣如此者哉!

【注】①陈正甫:时任徽州知府,善谈性理之学。《会心集》,选编一些古人言行录或诗文的集子。叙,通序,动词,为……作序。②苏州:唐代诗人韦应物任官终于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③正等正觉:正等,即上等。正觉,佛教以达到大彻大悟的境界为正觉。④伯夷:殷朝皇亲,周武王灭殷后,他和兄弟叔齐逃到首阳山,不食周粟而饿死。⑤严光:东汉隐士,刘秀称帝后召他入朝作官,被他拒绝。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等皆趣之皮毛,何关神情? 神情:神态表情,引申为精髓 ..

B.脱迹尘纷以为远 尘纷:尘俗纷扰 ..

C.面无端容 端容:严肃正经的表情 ..

D.故举世非笑之不顾也 非笑:不笑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又其下则有如苏州之烧香煮茶者 .

②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

B.①老子所谓能婴儿,盖指此也 .

②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

C.①故虽不求趣而趣近之 .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D.①愚不肖之近趣也,以无品也 .

②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符合作者关于“情趣”的观点的一组是

①辨说书画、涉猎古董 ②寄意玄虚、脱迹尘纷 ③面无端容,目无定睛 ④无拘无缚,自在度日 ⑤或为酒肉,或为声伎,率心而行,无所忌惮

A.①② B.①②③ C. ②③④ D.③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得之于自然才是真正的情趣,从学问中得到的就是肤浅的情趣。

B.在作者看来,人的儿童时代是最有情趣的。

C.“愚不肖”者是一些追求低级趣味的人,这些人人品卑下,所以追求的东西就低下。作者对他们的“情趣”持否定态度。

D.本文通篇言趣,由它可以推论,《会心集》在编著中,并不是按当时社会的正统思想来收录的。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

译文:

(2)有身如梏,有心如棘,毛孔骨节,俱为闻见知识所缚,入理愈深,然其去趣愈远矣。

译文:

【参考答案】

1.D(非笑:批评嘲笑) 2.A(之①,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之②,结构助词,“的”。

B.盖,副词,“大概”;C.而,连词,表转折关系;D.以,连词,表因果关系。) 3.D(①②只是趣味的皮毛,没有领会到情趣的精髓) 4.C(是品第卑下,而不是人品卑下。作者对“愚不肖”者追求的趣味持肯定态度。) 5.(1)即使擅长言辞的人也不能一句话说清楚,只有领会于心的人知道它。(2)身体像套着无形的枷锁,心灵如同扎着芒刺一般,全部身心,都被见闻知识所束缚,道理学得越深,然而离情趣越远。

【参考译文】

世上的人最难得的只有情趣。情趣像山上的景色、水的味道、花的光彩、女子的姿态,即使擅长言辞的人也不能一句话说清楚,只有领会于心的人知道它。现在的人羡慕情趣的名声,做出得到情趣的样子,于是有人辨别谈论书画、收藏古董,认为这样就有了清雅的情趣, 寄意于玄妙空洞的谈论、摆脱尘俗纷扰去隐居,认为这就是脱俗的情趣,还有更低等的,有人模仿韦应物烧香煮茶,自以为很有情趣。这些都只不过是情趣的表面,与情趣的精髓有什么关系呢?情趣,如果是从自然之性中得到的就是深层的情趣,如果是从学问中得到的就是肤浅的情趣。当一个人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根本就不知道有情趣这种东西存在,但是他的所作所为都有真正的情趣。脸上没有故做庄重的神色,眼睛不专注于某一物,嘴里喃喃地自言自语,双脚跳跃不定,人生最快乐的时光,真没有超过此时的。孟子所说的“没有失去孩童纯朴天真的心思”,老子所说的“能够像刚出生的婴儿一样”,大概都是指的这种情况,情趣在最无私心杂念,最大彻大悟的时候才是最上乘的情趣。生活在山林的人,无拘无束,能够自由自在地生活,所以虽然不刻意地追求情趣而情趣却靠近他。愚昧无才能的人之所以有情趣,是因为他们没有品第,品第越是卑下,所以追求的东西就越低下。有的是酒肉,有的是歌女,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无所顾忌,自己认为在世上不追求什么了,所以全世界的人批评嘲笑他他也不顾,这又是一种情趣。等到年纪越来越大,官越作越大,品级越来越高,身体像套着无形的枷锁,心灵如同扎着芒刺一般,全部身心,都被见闻知识所束缚,道理学得越深,然而离情趣越远。我的朋友陈正甫,是个深谙情趣真谛的人,所以他所编著的《会心集》中的

若干人,有情趣的居多,如果没有情趣,即使像伯夷那样耿介有操守、像严光那样清高的,也不收录。呀!谁称得上像陈正甫这样,既有品级,又有官职,年纪又到壮年,却又如此懂得情趣呢!

通讯地址:湖北省宜昌市三峡高中语文组

邮政编码:443100

作 者:罗涛

电 话:13986750116 7833580(宅)

电子信箱:luotao8206438@163.com

叙陈正甫会心集阅读答案篇三
《〈叙陈正甫会心集序〉翻译 - 台中二中生活科技网站》

〈敘陳正甫會心集序〉翻譯/袁宏道

世間人所難獲得的只有趣罷了。趣就好比是山上的顏色,水裡頭的滋味,花裡頭的光影,女人裡頭的恣態,即使是很會說話的人也不能說出一句話來,只有那些內心體會的人才能夠知道。現代人仰慕著趣的名聲,追求近似於趣的東西;於是有辨說著書法繪畫,鑑賞著古董就自以為是「清」了;又有不務實際想些玄奧道理,離開紅塵、不問世事就自以為是「遠」。等而下之,又有像那韋蘇州(應物)的刻意燒香煮茶的人。這些都是趣的皮毛,和趣的神情沒什麼關係。趣從自然而然中得來的就深刻,從後天學問中得來的就淺薄。當他還是小孩子的時候,不知道什麼叫做趣,然而無論做什麼統統是趣啊!臉上沒有嚴肅的表情,眼睛沒有固定的樣子,嘴巴喃喃發聲而想說話,腳跳來跳去而不固定,人生的至樂境界,真沒有超過這個時候了。《孟子》所謂的「不失赤子之心」,《老子》所謂的「能嬰兒」大概就是指這個啊!-------------趣的最高最高境界。山林裡的人,不受限制不受束縛,能夠自由自在的過日子,所以雖然沒有在追求趣,卻已經接近趣了,那些愚味庸俗的人他們接近趣,往往因為他們沒有品味。可是品味愈差,他們所追求的就愈來愈下流,有的人就縱酒吃肉,有的人放情聲伎,完全順自己的意思去做事情,毫不忌諱、全不害怕,自認為自己無望於世,所以全世界嘲笑他他也不管,這又不是趣了。等到人年紀漸大,官職漸高,品味就漸漸地大,身體的行動受拘束、無法自由,內心充滿荊棘、城府很深,全身的毛孔、骨節,都被聞見知識綁住了,吸收的道理愈深,可是他這個人距離趣就愈來愈遠了。

我的朋友陳正甫,是個深深獲得趣的人。所以他所寫的《會心集》一些人,趣佔了大半。否則的話,即使有人狷介好像伯夷,清高好像嚴光也不錄取在裡頭。啊!誰說品味像陳君這樣,官職像陳君這樣,年紀壯盛像陳君這樣,竟然能夠懂得趣到這樣的地步哪!

叙陈正甫会心集阅读答案篇四
《华中科技大学08-09语文答案》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2009级《中国语文》试卷(A)(闭卷)

(说明: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否则无效,且答题纸与试题纸分开交)

学号 姓名 院系 班级 得分

一、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7题14分,多选、少选、错选一律不得分)

1、中国古代散文最远可追溯到(BD )。

A、结绳记事 B、甲骨卜辞 C、岩画 D、铜器铭文

2、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内涵包括(ABCD )。

A、功业意识 B、慷慨文风 C、生命意识 D、悲凉文风

3、“五四”时期出现了散文创作的盛况,其时产生了(AC )等散文名家。

A、郁达夫 B、邹韬奋 C、周作人 D、张承志

4、(BC)属于90年代“文化散文”。

A、林语堂的《纽约钓鱼》 B、余秋雨的《文明的碎片》

C、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D、范长江的《塞上行》

5、语言发展的一般规律包括(ABC)。

A、渐变性 B、不平衡性 C、社会制约性 D、任意性

6、中古汉语的声调包括(ABCD )。

A、平声 B、上声 C、去声 D、入声

7、“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毛泽东《卜算子·咏梅》)句中使用的修辞格是(ABCD)。

A、比喻 B、对偶 C、拟人 D、夸张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诗骚传统是指(现实主义的风诗)和(浪漫主义的骚诗)形成的传统。

2、唐代“古文运动”是针对六朝以来盛行的(骈文)而提倡散文的“散文化”。

3、八股文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比、后比、收结。

4、元明清的戏剧主要是杂剧和(南戏 )两种体制。

5、现代文学中率先兴起的散文作品,是议论时政的杂感短论,统称(杂文)。周作人最早从西方引进(美文)的概念,提倡“记述的”、“艺术的”叙事抒情散文,强调(以自我为中心),提倡“言志”的小品文。

6、1930年代,文坛上风行过幽默小品与闲适散文,推动这一风气的是后来被称为“幽默大师”的(林语堂),他创办了(论语)等刊物,大力提倡幽默。

7、《有关大雁塔》是(韩东)的诗歌作品。

8、根据语言的历史来源或者按照语言的亲属关系对语言所作的分类,就是语言的(谱系)分类。

9、在汉语史上先后出现过(直音)、(譬况)、(反切)、注音字母等标音方法。

10、(甲骨文)是迄今所见的相当成熟的最早的汉字。

11、六书中,(形声字)的出现,标志着造字方法完全成熟。

12、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押韵叫(合辙)。

13、依照词谱所规定的字数、平仄以及其他格式来写词,叫做(填词)。

三、修改下列病句:(每题3分,共6分)

1、在前面所讨论的问题中,受力分析和平衡计算时,都把物体的接触面看成是绝对光滑的,即忽略物体间的摩擦。(《工程力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P35)

2、(2)存储器。它用以存放CNC装置的数据、参数和程序。它包括存放系统控制软件的只读存储器EPROM和存放中间运算结果的随机读写存储器RAM和存放零件加工程序信息的磁泡存储器或带后备电池的CMOSRAM。(《数控加工与编程》,华中科大出版社,2004,P7)

四、阅读欣赏、理解题(第1题为必答题,为12分;第2、3、4、5、6题中选做两题,每题

14分;共40分)

1、阅读韩愈《毛颖传》,并回答文后问题。(12分)(必答题)

毛颖传

(唐)韩愈

毛颖者,中山人也。其先明眎(眎,视。明眎,兔子的别名),佐禹治东方(东方为卯位)土,养万物有功,因封于卯地,死为十二神。尝曰:“吾子孙神明之后,不可与物同,当吐而生(古代传说:兔子的生产方式)。”已而果然。明眎八世孙?(nōu),世传当殷时居中山,得神仙之术,能匿光使物,窃姮娥,骑蟾蜍入月,其后代遂隐不仕云。居东郭者曰?(cūn),狡而善走,与韩卢(古代韩国的名犬)争能,卢不及。卢怒,与宋鹊(古代宋国的名犬)谋而杀之,醢其家。

秦始皇时,蒙将军恬(蒙恬,人名,传说发明毛笔的人。)南伐楚,次中山,将大猎以惧楚,召左右庶长与军尉,以连山筮之(连山,三《易》之一,古代占卜用《易》。),得天与人文之兆。筮者贺曰:“今日之获,不角不牙,衣褐之徒,缺口而长颈,八窍(八窍,五官共七窍,古人认为兔子有八窍。)而趺居,独取其髦,简牍是资,天下其同书,秦其遂兼诸侯乎?”遂猎,围毛氏之族,拔其豪,载颖而归,献俘于章台宫,聚其族而加束缚焉。秦皇帝使恬赐之汤沐,而封诸管城,号曰:管城子。日见亲宠任事。

颖为人强记而便敏,自结绳之代以及秦事,无不纂录;阴阳、卜筮、占相、医方、族氏、山经、地志、字书、图画、九流百家天下之书,及至浮图、老子、外国之说,皆所详悉;又通于当代之务,官府薄书,市井货钱注记,惟上所使。自秦皇帝及太子扶苏、胡亥、丞相斯、中车府令高,下及国人,无不爱重。又善随人意,正直邪曲巧拙,一随其人。虽见废弃,终默不泄。惟不喜武士,然见请亦时往。

累拜中书令,与上益狎,上尝呼为中书君。上亲决事,以衡石自程,虽宫人不得立左右,独颖与执烛者常侍,上休方罢。颖与绛人陈玄、弘农陶泓及会稽褚先生友善,相推致,其出处必偕。上召颖,三人者不待诏,辄俱往,上未尝怪焉。

后因进见,上将有任使,拂拭之,因免冠谢。上见其发秃,又所摹画不能称意。上嘻笑曰:“中书君老而秃,不任吾用。吾尝谓君中书,君今不中书邪?”对曰:“臣所谓尽心者。”因不复召,归封邑,终于管城。

其子孙甚多,散处中国夷狄,皆冒管城,惟居中山者能继父祖业。

太史公曰:“毛氏有两族,其一姬姓,文王之子,封于毛,所谓鲁、卫、毛、聃者也。战国时有毛公、毛遂。独中山之族,不知其本所出,子孙最为蕃昌。《春秋》之成,见绝于孔子,而非其罪。及蒙将军拔中山之豪,始皇封诸管城,世遂有名,而姬姓之毛无闻。颖始以俘见,卒见任使。秦之灭诸侯,颖与有功,赏不酬劳,以老见疏,秦真少恩哉!”

请根据上文回答如下三个问题:

①请判断《毛颖传》是否是古文,并说明理由。(5分)

②请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3分)

③请指出韩愈在《毛颖传》一文中贯通全文的写作方法,并举出二、三篇全篇使用了相同手法的作品。(4分)

2、阅读袁宏道《叙陈正甫会心集》,回答文后问题。(14分)

叙陈正甫会心集

(明)袁宏道

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一语,唯会心者知之。今之人,慕趣之名,求趣之似,于是有辨说书画,涉猎古董,以为清;寄意玄虚,脱迹尘纷,以为远。又其下,则有如苏州之烧香煮茶者。此等皆趣之皮毛,何关神情!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当其为童子也,不知有趣,然无往而非趣也。面无端容,目无定睛;口喃喃而欲语,足跳跃而不定;人生之至乐,真无逾于此时者。孟子所谓不失赤子,老子所谓能婴儿,盖指此也,趣之正等正觉最上乘也。山林之人,无拘无缚,得自在度日,故虽不求趣而趣近之。愚不肖之近趣也,以无品也。品愈卑,故所求愈下。或为酒肉,或然声伎,率心而行,无所忌惮。自以为绝望于世,故举世非笑之不顾也,此又一趣也。迨夫年渐长,官渐高,品渐大,有身如梏,有心如棘,毛孔骨节,俱为闻见知识所缚,入理愈深,然其去趣愈远矣。余友陈正甫,深于趣者也,故所述《会心集》若干人,趣居其多。不然,虽介若伯夷,高若严光,不录也。噫!孰谓有品如君,官如君,年之壮如君,而能知趣如此者哉!余一夕坐陶太史楼,随意抽架上书,得《阙编》诗一帙,恶楮毛书,烟煤败黑,微有字形。稍就灯间读之,读未数首,不觉惊跃,急呼周望(陶望龄,字周望,号石篑,会稽人。):“《阙编》何人作者?今耶?古耶?”周望曰:“此余乡徐文长先生(徐渭【1521~1593】,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别号青藤、天池、田水月等,明山阴人。)书也。”两人跃起,灯影下读复叫,叫复读,童仆睡者皆惊起。盖不佞生三十年,而始知海内有文长先生。噫,是何相识之晚也?因以所闻于越人者,略为次第,为《徐文长传》。

请根据上文回答如下三个问题:

①请判断袁宏道在文中所阐扬的“趣”的内涵。(5分)

②袁宏道为什么说“趣”难得?(4分)

③请结合中晚明历史背景,分析袁宏道“趣”的文化意义。(5分)

3、阅读张籍《征妇怨》一诗,并回答问题。(14分)

征妇怨

(唐)张籍

九月匈奴杀边将,汉军全没辽水上。万里无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

妇人依倚子与夫,同居贫贱心亦舒。夫死战场子在腹,妾身虽存如昼烛。

作者简介:张籍(约766—830),字文昌,祖籍吴郡(今江苏苏州),贞元中进士及第,元和初官太常寺太祝,后转国子监助教,迁秘书郎,长庆初为国子博士,又任水部员外郎,转主客郎中。

请回答如下三个问题:

①请根据张籍的生活时代分析本诗所讽刺社会现状。(3分)

②请根据中国传统文化与本诗其他诗句,分析“妾身虽存如昼烛”的写作方法及其内涵(5分)

③请分析本诗与新乐府运动的关系。(6分)

4、请欣赏唐李益的《宫怨》诗。(14分)

宫怨

(唐)李益

露湿晴花春殿香,月明歌吹在朝阳。

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

请回答如下三个问题:

①请问诗中一、二诗句所写内容是什么?(3分)

②请问诗中三、四诗句所写的内容是什么?使用了什么写作手法?(5分)

③请从整体入手分析本诗使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并分析此种写作手法的诗意性。(6分)

5、阅读王小波的散文《椰子树与平等》,回答文后问题。

椰子树与平等

王小波

二十多年前,我在云南插队。当地气候炎热,出产各种热带水果,就是没有椰子。整个云南都不长椰子,根据野史记载,这其中有个缘故。据说,在三国以前,云南到处都是椰子,树下住着幸福的少数民族。众所周知,椰子有很多好处,椰茸可以当饭吃,椰子油也可食用。椰子树叶里的纤维可以织粗糙的衣裙,椰子树干是木材。这种树木可以满足人的大部分需要,当地人也就不事农耕,过着悠闲的生活。忽一日,诸葛亮南征来到此地,他要教化当地人,让他们遵从我们的生活方式:干我们的活,穿我们的衣服,服从我们的制度。这件事起初不大成功,当地人没看出我们的生活方式有什么优越之处。首先,秋收春种,活得很累,起码比摘椰子要累;其次,汉族人的衣着在当地也不适用。就以诸葛先生为例,那身道袍料子虽好,穿在身上除了捂汗和捂痱子,捂不出别的来;至于那顶道冠,既不遮阳,也不挡雨,只能招马蜂进去做窝。当地天热,摘两片椰树叶把羞处遮遮就可以了。至于汉朝的政治制度,对当地的少数民族来说,未免太过烦琐。诸葛先生磨破了嘴皮子,言必称孔孟,但也没人听。他不觉得自己的道理不对,却把账算在了椰子树身上:下了一道命令,一夜之间就把云南的椰树砍了个精光;免得这些蛮夷之人听不进圣贤的道理。没了这些树,他说话就有人听了——对此,我的解释是,诸葛亮他老人家南征,可不是一个人去的,还带了好多的兵,砍树用的刀斧也可以用来砍人,砍树这件事说明他手下的人手够用。当地人明白了这个意思,就怕了

诸葛先生。我这种看法你尽可以不同意——我知道你会说,诸葛亮乃古之贤人,不会这样赤裸裸地用武力威胁别人;所以,我也不想坚持这种观点。

对于此事,野史上是这么解释的„„

野史是不能当真的,但云南现在确实没有椰子,而过去是有的。所以这些椰树可能是诸葛亮砍的。假如这不是耍野蛮,就该有种道义上的解释。我觉得诸葛亮砍椰树时,可能是这么想的:人人理应生来平等,但现在不平等了,四川不长椰树,那里的人要靠农耕为生;云南长满了椰树,这里的人就活得很舒服。让四川也长满椰树,这是一种达到公平的方法,但是限于自然条件,很难做到。所以,必须把云南的椰树砍掉,这样才公平。假如有不平等,有两种方式可以拉平:一种是向上拉平,这是最好的,但实行起来有困难;比如,有些人生来四肢健全,有些人则生有残疾,一种平等之道是把所有的残疾人都治成正常人,这可不容易做到。另一种是向下拉平,要把所有的正常人都变成残疾人就容易,只消用铁棍一敲,一声惨叫,这就变过来了。诸葛先生采取的是向下拉平之道,结果就害得我吃不上椰子。在云南时,我觉得嘴淡时就啃几个木瓜。木瓜淡而无味,假如没熟透,啃后满嘴都是麻的。但我没有抱怨木瓜树。这种树内地也是不长的,假如它的果子太好吃,诸葛先生也会把它砍光啦。 我这篇文章题目在说椰子,实质是在谈平等问题,挂羊头卖狗肉,正是我的用意。人人理应生来平等,这一点人人都同意。但实际上是不平等的,而且最大的不平等不是有人有椰子树,有人没有椰子树。如罗素先生所说,最大的不平等是知识的差异——有人聪明有人笨,这就是问题之所在。这里所说的知识、聪明是广义的,不单包括科学知识,还包括文化素质、艺术的品位,等等。这种椰子树长在人脑里,不光能给人带来物质福利,还有精神上的幸福。这后一方面的差异我把它称为幸福能力的差异。有些作品,有些人能欣赏,有些人就看不懂,这就是说,有些人的幸福能力较为优越。这种优越最招人嫉妒。消除这种优越的方法之一就是给聪明人头上一闷棍,把他打笨些。但打轻了不管用,打重了会把脑子打出来,这又不是我们的本意。另一种方法则是:一旦聪明人和傻人起了争执,我们总说傻人有理。久而久之,聪明人也会变傻。这种法子现在正用着呢。

请根据上文回答如下三个问题:

①诸葛亮砍椰树的“平等观”是否有错?错在那里?(4分)

②在王小波看来,当代社会中为什么还存在诸葛亮砍椰树式的平等方式?(5分)

③本文在构思和叙述方式上有什么特点?(5分)

6、下面这首《春》是诗人穆旦的代表作之一,体现了他在诗歌艺术上的追求:“敏锐的知觉和玄学的思维,色彩和光影的交错,语言的清新,意象的奇特,特别是这一切的融合无间。”请据此提示,阅读《春》,回答如下问题:(14分)

穆旦

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

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

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

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

如果你是醒了,推开窗子,

看着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

叙陈正甫会心集阅读答案篇五
《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说明: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考生将答案按要求写在答卷纸规定的位置。

一、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日翻书,读到袁宏道的《叙陈正甫会心集》,发现情趣、兴味也为古人所崇尚,中国人虽然受限于礼教、束缚较多,但传统文化提倡中和,也一样能容纳幽默、风趣的人生.

《叙陈正甫会心集》对人的情趣,作了很有意思的描述。袁宏道是性情中人,自己有经验、对人有观察,因有“世人所难得者趣也”的感觉。而一声感叹,正好折射出公安派崇尚性灵的人生趋赴。看袁宏道获任吴县与辞任吴县时给朋友的两通书信,足以彰显他性格中的率真:适性则行、违性则去。做派就像南北朝时的王子猷,见雪兴生,酒酣后要访友,酒醒趣尽,乏了、累了,二话不说,掉过船头就回家,一转眼就把访友这件事丢在了脑后。那天剡溪上雪花飘了一夜,王子猷也在山溪中整整折腾了一夜。让人困惑的是,明明是当事人发酒疯、瞎胡闹,后人却津津乐道了一千多年,称这就是率性而行的审美人生!中国人会玩、有趣,由此可见一斑。《叙陈正甫会心集》显示袁宏道对趣的思考十分细致,认定,“趣”只能意会,难以言传——“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惟会心者知之”。并认为“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这话说得似乎有点绝对,一下就将趣味引向了神秘的方面。虽然学问好的人不一定有情趣,但学问做得好,一旦情趣起来,即如长袖善舞,更能将其演绎得出神入化,到达的境界自是凡人难以企及的。当代学者钱钟书学问淹博,他能写长篇小说在学人圈子里已是一个奇迹,《围城》文笔诙谐、妙趣横生,钱钟书与那些死读书、十分无聊的冬烘先生相比不啻有天壤之别。如果用情趣作标准,对现代文学作品逐个进行评比,我绝对会投《围城》一票。所以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情趣生活与学问、知识相敌对,知识愈多愈无趣。幸好袁氏适可而止,改从生活实例来说明情趣的表现,效果确实很不错。

我们知道公安三袁与李贽友善,受李贽的思想影响,袁氏论趣便从童心说起。袁宏道认为,儿童面无端容,目无定睛,口喃喃而欲语,足跳跃而不定,却能得人生之至乐,是“不知有趣,而无往而无趣”。由此类推:村夫野老,品愈卑,所求愈下,率性而行,无所忌惮,知趣、生趣、现趣的概率也最大。从袁氏的分析看,率真是情趣之源,但关键还在于这里的率真大多与人性中善良的部分联系着,给人的感觉便是两个字:亲切

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一看便知是性灵派的见解。在袁宏道看来,世上的无趣之人,往往是那些上年纪、有学问、品级高、又自以为是的人。这就应了“高贵者最愚蠢”的说法。这类人自己被各种规矩束缚,只知从众、可有可无般地活着,又好用规矩苛求人,像巴金《家》中高老太爷对觉新的管束,严重点说,那是扼杀人性、蓄意制造人间悲剧;此外还有一类人,满口仁义道德、道貌岸然,骨子里却是满肚子男盗女娼,像鲁迅小说《肥皂》中的四铭,面目更是可憎.

古人苦于生计,面对生活的煎熬最容易消磨掉的正是做人的情趣。因此看古人如何在困顿中挣扎,如何保持阳光、乐观的心态,有助于把握中国人积极向上的文化性格,而这自然也是思考情趣时题中应有之义。

古人已经远去,我们的国家走上了现代化的轨道,但现代化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物质财富的创造与人们生活的改善,现代化应当包含快乐人生与情趣人生的建构,在规划这样的人生需要向古人借鉴的时候,一定别忘了袁宏道上面这些充满睿智的论述。

(选自《读书》2014年第11期,有删改)

1、下列关于“情趣”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袁宏道在自己的作品,叙述正甫会心集》中对情趣大为推崇,可见,幽默、风趣的人生也是为袁宏道路所容纳的。

B。袁宏道认为,情趣是世人所难得的东西,从他给朋友的书信中就不难发现他“适性则行,违性则去”的率真性格。

C.袁宏道认为,"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这话虽然说得有点绝对,但也不无道理,钟书写《围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D袁宏道认为趣与童心有关,他认为儿童随心所欲,能得人生之至乐,较之年岁大、受束缚的人更容易有“趣”。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在袁宏道看破来,趣应该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所以才有他去访友,洒醒虫趣尽之后,把访友之事抛之脑后,掉船头回家的趣事。

B.根据袁宏道的观点来看,一个人,出身卑微,追求越少,率性而为,没有什么顾忌,反倒容易生出情趣。

C.无论是巴金《家》中的高老太爷,还是鲁迅小说《肥皂》中的四铭,他们面目可憎,更无情趣可言。

D.依据袁宏道的分析,率真又是情趣之源,率真大多与人性中的善良有一定的联系,所以率真又能给人亲切的感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说情趣生活与学问、知识相敌对,知识愈多愈无趣的观点是不妥当的,但此观点符合性灵派的说法。

B.所谓的“高贵者”自己被各种规矩束缚,同时又好用规矩苛求人,这类人存在于身边为人厌恶。

C.生活的煎熬容易消磨掉人的情趣,因此当苦于生计时,人都会缺乏生活的情趣,缺乏乐观、阳光的心态。

D.古人积极向上的性格值得我们借鉴,现在我们走向了现代化道路,在追求物质的同时,也不要忘记情趣人生的构建。

二、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慈圣光献曹皇后,真定人,枢密使周武惠王彬之孙也。明道二年,郭后废,诏聘入宫。景祐元年九月,册为皇后。性慈俭,重稼穑,常于禁苑种谷、亲蚕。

庆历八年闰正月,帝将以望夕再张灯,后谏止。后三日,卫卒数人作乱,夜越屋叩寝殿。后方侍帝,闻变遽起。帝欲出,后闭閤拥持,趣呼都知王守中使引兵入。贼伤宫嫔殿下,声彻帝所,宦者以乳妪殴小女子绐(dài,欺瞒)奏,后叱之曰:“贼在近杀人,敢妄言耶!”后度贼必纵火,阴遣人挈水踵其后,果举炬焚帘,水随灭之。是夕,所遣宦侍,后皆亲剪其发,谕之曰:“明日行赏,用是为验。”故争尽死力,贼即擒灭。閤内妾与卒乱当诛,祈哀幸姬,姬言之帝,贷其死。后具衣冠见,请论如法,曰:“不如是,无以肃清禁掖。”帝命坐,后不可,立请,移数刻,卒诛之。

初,王安石当国,变乱旧章,后乘间语神宗,谓祖宗法度不宜轻改。熙宁宗祀前数日,帝至后所,后曰:“吾昔闻民间疾苦,必以告祖宗,因赦行之,今亦当尔。”帝曰:“今无他事。”后曰:“吾闻民间甚苦青苗、助役,宜罢之。安石诚有才学,然怨之者甚众,帝欲爱惜保全之,不若暂出之于外。”帝悚听,垂欲止,复为安石所持,遂不果。

苏轼以诗得罪,下御史狱,人以为必死。后违预中闻之,谓帝曰:“尝闻仁宗以制科的轼兄弟,喜曰:‘吾为子孙得两宰相。’今闻轼以作诗系狱,得非仇人中伤之乎?捃(jùn,拾取)至于诗,其过微矣。吾疾势已笃,不可以冤滥致伤中和,宜熟察之。”帝涕泣,轼由此得免。

晚得水疾,侍医莫能治。元丰二年冬,疾甚,帝视疾寝门,衣不解带。旬日崩,年六十四。及崩,帝哀慕毁瘠,殆不胜丧。有司上谥,葬于永昭陵。

(节选自《宋史•慈圣光献曹皇后列传》,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阴遣人挈水踵其后 阴:暗地里 B,姬言之帝,贷其死 贷:推卸

C,帝哀慕毁瘠,殆不胜丧 殆:几乎 D,帝悚听,垂欲止 垂:接近,将近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曹皇后性格仁慈的一组是 (3分) ( )

① 常于禁苑种谷、亲蚕 ② 后皆亲剪其发,谕之曰:“明日行赏,用是为验。”

③ 吾闻民间甚苦青苗、助役,宜罢之 ④ 捃(jùn,拾取)至于诗,其过微矣

⑤ 谓祖宗法度不宜轻改 ⑥ 不可以冤滥致伤中和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③④⑥ D,①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曹彬的孙女因为仁慈、节俭,重视并经常亲自参与劳动而在郭后被废后应诏入宫,后被册封为皇后。 B,在面对作乱的贼子时,曹皇后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胆识和智慧,但在处理参与作乱的宫女时,也表现了她的阴险与毒辣。

C,王安石变法因触犯的皇后的利益儿被阻挠,但因为王安石的坚持而使皇后的计谋未能得逞。

D,曹皇后在病中仍然关心苏轼一案,充分体现了她的仁慈。苏轼最终绝处逢生于自己的才识也有关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 帝将以望夕再张灯,后谏止。 (3分)

② 安石诚有才学,然怨之者甚众,帝欲爱惜保全之,不若暂出之于外。 (4分)

③ 今闻轼以作诗系狱,得非仇人中伤之乎?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完成完成8—9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春 阴

朱 弁

关河迢递绕黄沙,惨惨阴风塞柳斜。

花带露寒无戏蝶,草连云暗有藏鸦。

诗穷莫写愁如海,酒薄难将梦到家。

绝域东风竟何事?只应催我鬓边华!

[注] ①朱弁(1085~1144):字少章,号观如居士,宋高宗建炎元年冬出使金国,拒绝金人的威胁利诱,不肯屈服,被拘留了整整十五年,于宋高宗绍兴十三年秋回到故国。

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的前两联。(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⑴陶渊明在《饮酒》中写身处闹市却不感觉喧闹的的诗句是:“ , 。

⑵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总结上片赤壁美景,引出下文关于周瑜这一形象的两句:“ , 。

⑶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这是但丁的名言,庄子在《逍遥游》中表达这种类似境界的文句是“ , 。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25分)

快阁的紫藤花

徐蔚南

细雨,百无聊赖之时,偶然从《花间集》里翻出了一朵小小的枯槁的紫藤花,花色早褪了,花香早散了。啊,紫藤花!你真令人怜爱呢!岂令人怜爱你;我还怀念着你的姊妹们——一架白色的紫藤,一架青莲色的紫藤——在那个园中静悄悄地消受了一宿冷雨,不知今朝还能安然无恙否?

啊,紫藤花!你常住在这诗集里吧;你是我前周畅游快阁的一个纪念。

快阁是陆放翁饮酒赋诗的故居,离绍兴城西南三里,正是鉴湖绝胜之处;去岁初秋,我曾经去过了,寒中又重游一次,前周复去是第三次了。但前两次都没有给我多大印象,这次去后,情景不同了,快阁的景物时时在眼前显现——尤其使人难忘的,便是那园中的两架紫藤。

快阁临湖而建,推窗外望,远处是一带青山,近处是隔湖的田亩。田亩间分出红黄绿三色:红的是紫云英,绿的是豌豆叶,黄的是油菜花。一片一片互相间着,美丽得远胜人间锦绣。东向,丛林中,隐约间露出一个塔尖,尤有诗意,桨声渔歌又不时从湖面飞来。这样的景色,晴天固然极好,雨天也必神妙,诗人居此,安得不颓放呢!放翁自己说: ①

“桥如虹,水如空,一叶飘然烟雨中,天教称翁。”是的,确然天叫他称放翁的。

阁旁有花园二,一在前,一在后。前面的一个又以墙壁分成为二,前半叠假山,后半凿小池。池中植荷花;如在夏日,红莲白莲盖满一地,自当另有一番风味。池前有春花秋月楼,楼下有匾额曰“飞跃处”,此是指鱼言。其实,池中只有很小很小的小鱼,要它跃也跃不起来,如何会飞跃呢?

园中的映山红和紫竹都很鲜妍,但远不及山中野生的自然。

自池旁折向北,便是那后花园了。

我们一踏进后花园,便有一架紫藤呈在我们眼前。这架紫藤正在开最盛的时候,一球一球重叠盖在架上的,俯垂在架旁的尽是花朵。花心是黄的,花瓣是洁白的,而且看上去似乎很肥厚的。更有无数的野蜂在花朵上下左右嗡嗡地叫着——乱哄哄地飞着。它们是在采蜜吗?它们是在舞蹈吗?它们是在和花朵游戏吗?„„

我在架下仰望这一堆花,一群蜂,我便想象这无数的白花朵是一群天真无垢的女孩子,伊们赤裸裸的在一块儿拥着,抱着,偎着,卧着,吻着,戏着;那无数的野蜂便是一大群的男孩,他们正在唱歌给伊们听,正在奏乐给伊们听。渠们是结恋了。渠们是在痛快地享乐那阳春。渠们是在创造只有青春只有恋爱的乐土。 这种想象决不是仅我一人所有,无论谁看了这无数的花和蜂都将生出了种神秘的想象来。同去的方君看见了也拍手叫起来,他向那低垂的一球花朵热烈地亲了个嘴,说道:“鲜美呀!,呀,鲜美!”他又说:“我很想把花朵摘下两枝来挂在耳上呢!”

离开这架白紫藤十几步,有一围短短的东青,穿过一畦豌豆,又是一架紫藤。不不定期这一架是青莲色的,和那白色的相比,各有美处。但是就我个人说,却更爱这青莲色的,因为淡溥的青莲色呈在我眼前,便能使我感得一种和平,一种柔婉,并且使我有如饮了美酒,有如进了梦境。

很奇异,在这架花上,野蜂竟一只也没有。落下来的花瓣在地上已有薄薄的一层。原来这架花朵的青春已逝了,无怪野蜂散尽了。

我们坐在架下的石登上,观看那正在一朵一朵飘下的花儿。花也知道求人爱怜似的,轻轻地落了一朵在膝上,我俯下看时,颈项里感得飕飕地一冷,原来又是一朵。它接连着落下来,落在我们的眉上,落在我们的脚上,落在我们的肩上。我们在这又轻又软又香的花雨里几乎睡去了。

猝然“骨碌碌”一声怪响,我们如梦初醒,四目相向,颇形惊诧。即刻又是“骨碌碌”地响了。 方君说;“这是啄木鸟。”

临去时,我总舍不得这架青莲色的紫藤,便在地上拾了一朵夹在《花间集》里。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每取出这朵花来默视一会儿。

⑴、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啊,紫藤花!你真令人怜爱呢!”这是作者触景生情,直抒胸臆,情感抒发得真切动人。

B、作者叙述自己曾经三次去过快阁,但前两次都没有多大印象,是为了突出紫藤的美丽,紫藤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回忆。

C、文章第4自然段,作者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写了快阁的美景,使人如临其境。

D、“那无数的野蜂便是一大群男孩,他们正在唱歌给她们听,正在奏乐给她们听。他们是结恋了。他们是在痛快地享乐那阳春。他们是在创造只有青春,只有恋爱的乐土。”运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 E、文章在描写紫藤时融情于景,储蓄隽永,使全篇笼罩着由于紫藤花落而引发的悲凉心境。

⑵、文章从题目来看是要写紫藤花的,作者为什么用了很多文字写快阁周围的景物?(6分)

⑶、作者在写到快阁时,用到了陆游的典故,有什么作用?(6分)

⑷、简要归纳画线段落的段意,并简析该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8分)

叙陈正甫会心集阅读答案篇六
《叙陈正甫《会心集》(明)袁宏道》

叙陈正甫《会心集》(明)袁宏道    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今之人慕趣之名,求趣之似,于是有辨说书画,涉猎古董以为清;寄意玄虚,脱迹尘纷以为远。又其下则有如苏州之烧香煮茶者。此等皆趣之皮毛,何关神情。  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当其为童子也,不知有趣,然无往而非趣也。面无端容,目无定睛;口喃喃而欲语,足跳跃而不定;人生之至乐,真无逾于此时者。孟子所谓不失赤子[1],老子所谓能婴儿[2],盖指此也,趣之正等正觉最上乘也[3]。山林之人,无拘无缚,得自在度日,故虽不求趣而趣近之。愚不肖之近趣也,以无品也。品愈卑故所求愈下。或为酒肉,或然声伎;率心而行,无所忌惮,自以为绝望于世,故举世非笑之不顾也,此又一趣也。迨夫年渐长,官渐高,品渐大,有身如梏,有心如棘,毛孔骨节,俱为闻见知识所缚,入理愈深,然其去趣愈远矣。  余友陈正甫[4],深于趣者也,故所述《会心集》若干卷,趣居其多。不然虽介若伯夷[5],高若严光[6],不录也。噫!孰谓有品如君,官如君,年之壮如君,而能知趣如此者哉!      注释:  [1]不失赤子:《孟了.离娄下》:“大人(有德行的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赤子,初生的婴儿。[2]能婴儿:《老子》第十章:“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大意为:专粗守气,致力柔和,能像无欲的婴儿吗?[3]正觉:梵语三菩提的意译。窥基《妙法莲华经玄赞》卷二本:“‘三’云正,觉云‘菩提’,即是无上正等正觉。”佛教徒以洞明真谛达到大彻大悟的境界为登正觉。[4]陈正甫:陈所学,字正甫,一字志寰,景陵人,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此时任徽州知府。本文为作者游歙县(今属安徽,明徽州治所)时所作。[5]介:孤高,有操守。伯夷:商末孤竹君长子。周武王灭商后,与其弟叔齐逃到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6]高:清高。严光:字子陵,东汉初会稽余姚人,曾与刘秀同学。刘秀即位后,他改名隐居,后被召到京师洛阳,任为谏议大夫,他不肯受,归隐于富春山。  

叙陈正甫会心集阅读答案篇七
《2015高考语文早读晚练及详细答案(十三)》

高考语文早读晚练十三

早练十三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桔梗 豆秸 诘问 佶屈聱牙 ....

B.漯河 一摞 炮烙 丢三落四 ....

C.粳稻 腈纶 茎叶 蚕食鲸吞 ....

D.妊娠 烹饪 任用 色厉内荏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种治哮喘的新药疗效显著,但是副作用较大,人吃了后,手就会地发抖。

B.奥运会期间,为了方便人们,不遗漏每一场比赛的观看,报纸特别登出了转播时间表。 C.此次投资体制改革,既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有效途径,也是国家加强对整体经济宏观调控的需要,其实投资体制改革与宏观调控并行不悖。

D.有媒体分析,此项计划所面临的最大困难,莫过于何处去找这每年230亿台币的巨款,目前台湾当局预算捉襟见肘,即使只拿出23亿都恐不易。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南京郊外的阳山,有三块经人工雕塑、长达40米的巨大石头,专家认为这是朱棣为给朱元璋修建神功圣德碑选的碑材。

B. 该集团的资金大都是外界筹措,利息之高令人难以想象,然而高额利息使该集团在资金运转上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

C. 疫苗的研制是工程浩大的项目,耗时数年的潜心研究不可或缺,而且绝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一场指向整个人类的战斗。

D. 朝夕相处,谁也不能发生矛盾,但一发生矛盾,就各执己见,争吵不休,互不通融,这其实是一种最愚蠢的见解。

4、按顺序排列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哈萨克白色的毡房错落在草地上,草地上白色羊群、棕色马群与湛蓝天空上的白云相映成趣。

②汽车颠来荡去,让人很不舒服,放眼窗外,却赏心悦目。

③地势渐渐升高,白杨林荫道不见了,道路变得崎岖不平。

④远方天山雪峰银光闪闪,近山却郁郁葱葱,山顶针叶林,山腰阔叶林,接近山麓则是绿草如茵。

⑤汽车驶出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首府伊宁市,沿白杨夹道的公路向东飞驰,丰饶的原野一如内地。

A.⑤④①②③ B.⑤③②④① C.⑤②①③④ D.④①③②⑤

(二)语言运用题

1、以“祖国的语言”为开头写一段话。要求:表意相对完整,语言连贯得体,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其中一种必须是排比,不少于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别伤害自己

只要我们投入生活,难免会遇到来自外界的一些伤害,经历多了,自然有了

提防。可是,我们却往往没有意识到,有一种伤害并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我们自己造成的:为了一个小小的职位,一份微薄的奖金,甚至是为了一些他人的闲言碎语,我们发愁、发怒,认真计较,纠缠其中。一旦久了,我们的心灵被折磨得千疮百孔,对人世、对生活失去了爱心。

假如我们能不被那么一点点的功利所左右,我们就会显得坦然多了,能平静

地面对各种的荣辱得失和恩恩怨怨,使我们永久地持有对生活的美好认识与执著追求。这是一种修养,是对自己的人格与性情的冶炼,也从而使自己的心胸趋向博大,视野变得深远。那么,我们在人生旅途上,即使是遇到了凄风苦雨的日子,碰到困苦与挫折,我们也都能坦然地走过。

正因为那些荣辱得失和各种窘境都伤害不了我们,这就使我们减少了很多的

无奈与忧愁,会生活得更为快乐;少了许多的阴影,而多了一些绚烂的色彩。所以,不伤害自己,也是对自己的爱护,是对自己生命的珍惜。

不要伤害自己,也意味着我们需要自愿放弃一些微小的、眼前的利益,使我

们不被这些东西网罗住,折腾得伤痕累累,也妨碍了自己的步履。这无疑是一种积极意义上的超脱,从而使自己拥有平和的心境,从从容容、踏踏实实地走那属于自己的道路,做自己该做的大事,进而走向成功,获得更多更有价值的东西。不妨说,不伤害自己,是使自己有所成就的聪明的活法。真的,在艰难的人生旅途上行走时,我们不妨时常自我叮嘱一声:别伤害自己。

品读心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晚练十三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的练习题。

叙陈正甫《会心集》

袁宏道

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今之人慕趣之名,求趣之似,于是有辨说书画,涉猎古董以为清;寄意玄虚,脱迹尘纷以为远;又其下则有如苏州①之烧香煮茶.

者。此等皆趣之皮毛,何关神情?

所谓不失赤子,老子所谓能婴儿,盖指此也。趣之正等正觉②最上乘也。山林之.

人,无拘无缚,得自在度日,故虽不求趣而趣近之。愚不肖之近趣也,以无品也。..

品愈卑故所求愈下,或为酒肉,或为声伎,率心而行,无所忌惮,自以为隔绝于..世,故举世非笑之不顾也,此又一趣也。迨夫年渐长,官渐高,品渐大,有身如..

梏,有心如棘,毛孔骨节俱为闻见知识所缚,入理愈深,然其去趣愈远矣。 余友陈正甫,深于趣者也,故所述《会心集》若干卷,趣居其多。不然虽介...若伯夷,高若严光,不录也。噫,孰谓有品如君,官如君,年之壮如君,而能知.趣如此者哉!

[注]①苏州:唐代诗人韦应物任官终于苏州刺史,史称“韦苏州”。②正等正觉:正等,即上等。正觉,佛教以洞明真谛追到大彻大悟的境界。

1. 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率心而行 率:顺从 .

B.故举世非笑之不顾也 非:没有 .

C.迨夫年渐长 迨:等到 .

D.不然虽介若伯夷 介:孤高 .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趣之正等正觉最上乘也 ②愚不肖之近趣也 ..

B.①又其下则有如苏州之烧香煮茶者 ②趣居其多 ..

C.①故虽不求趣而趣近之 ②而能知趣如此者哉 ..

D.①自以为隔绝于世 ②深于趣者也 ..

3. 下列选项中,全都属于作者所谓“难得”之趣的一项是( ) ①辨说书画,涉猎古董 ② 如苏州之烧香煮茶。 ③不失赤子、能婴儿。 ④无拘无缚,得自在度日。⑤或为酒肉,或为声伎。⑥有身如梏,有心如棘。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③④⑤ D.②③④

4. 下面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用山上之色等四个喻体来比喻志趣,形象生动地表明了意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

B.第二段鲜明地提出“自然”和“学问”是得趣的正反两个方面,然后举三类人为例说明“趣得之自然者深”。

C.作者认为,儿童时代的情趣最为上乘,次之为山林之人,再次之是品第底下之人,年长位高者最无趣。

D.文末称赞陈正甫“深于趣”,其《会心集》所述趣者居多,也感叹其“知趣如此”。这也是作者写叙缘由。

5.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当其为童子也不知有趣然无往而非趣也面无端容目无定睛口喃喃而欲语足跳

跃而不定人生之至乐真无逾于此时者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

②毛孔骨节,俱为闻见知识所缚,入理愈深,然其去趣愈远矣。

高考语文早读晚练参考答案

早练十三

(一)基础知识

1、【答案】C

【jīng(A依次读:jié jiē jié jí ;B依次读:luò luò luò là;D

依次读rèn rèn rèn rěn)】

2.A(“情不自禁”指感情上不能控制自己,这里应用“不由自主”;“按图索骥”指按照一定的线索寻找事物;“并行不悖”指同时进行,互不抵触。“捉襟见肘”比喻顾此失彼,无法应付)

3、【答案】A

【考点】考查辨析病句。

【解析】B项有歧义:“利息”的含义不明确,可改为“贷款利息”;“利息之高令人难以想象”与后文重复,可去掉。C项后一分句暗换主语或谓语中心语残缺。可在“耗时”前加“需要”,并去掉“不可或缺”。D项表意不明:“这”指代的内容不明确,如果指“不能发生矛盾”尚可,指“发生矛盾后就各执己见”就不妥了。

4、B 分析: 本题考查语句的连贯能力,能力层级D。解答此题应先通读各句,确定语段的中心或话题,选准第一句,然后用排除法筛选排序。通观语段,是写从车上所见,故⑤句排在首位,句③“白杨林”呼应句⑤中的“白杨夹道”,然后依次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续接②④①。

(二)语言运用题

祖国的语言,像繁星那样灿烂,像珍珠那样宝贵,像牡丹那样美丽,像梅花那样芬芳;祖国的语言,耸立着珠峰,镌刻着长城,绵延着昆仑,流淌着黄河。

晚练十三

1. B.(非:批评,指责)

2. C.而:转折(A.之 :助词,定语后置标志;助词,取独B其:指示代词,那些;/句中语气助词,无实义。D于:介词,和/介词,在)

3. C(①②皆趣之皮毛,⑥ 去趣愈远)

4. C(文中并没有对这三类人的趣划分等级)

5.(1)当其为童子也/不知有趣/然无往而非趣也/面无端容/目无定睛/口喃喃而欲语/足跳跃而不定/人生之至乐/真无逾于此时者/ [4分。每错、漏两处扣1分,扣完4分为止。]

6.(2) ①即使擅长言辞的人也不能一句话说清楚,只有领会于心的人知道它。(得分点:“虽”、“下一语”各1分,句意1分)

②全部身心都被见闻知识所束缚,道理学得越深,而离情趣越远。(被动句1分,“去”1分,句意1分)

叙陈正甫会心集阅读答案篇八
《华中科大语文2009》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2009级《中国语文》试卷(A)(闭卷)

(说明: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否则无效,且答题纸与试题纸分开交)

学号 姓名 院系 班

级 得分

一、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7题14分,多选、少选、错选一律不得分)

1、中国古代散文最远可追溯到(BD )。

A、结绳记事 B、甲骨卜辞 C、岩画 D、铜器铭文

2、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内涵包括(ABCD )。

A、功业意识 B、慷慨文风 C、生命意识 D、悲凉文风

3、“五四”时期出现了散文创作的盛况,其时产生了(AC )等散文名家。

A、郁达夫 B、邹韬奋 C、周作人 D、张承志

4、(BC)属于90年代“文化散文”。

A、林语堂的《纽约钓鱼》 B、余秋雨的《文明的碎片》

C、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D、范长江的《塞上行》

5、语言发展的一般规律包括(ABC)。

A、渐变性 B、不平衡性 C、社会制约性 D、任意性

6、中古汉语的声调包括(ABCD )。

A、平声 B、上声 C、去声 D、入声

7、“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毛泽东《卜算子·咏梅》)句中使用的修辞格是(ABCD)。

A、比喻 B、对偶 C、拟人 D、夸张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诗骚传统是指(现实主义的风诗)和(浪漫主义的骚诗)形成的传统。

2、唐代“古文运动”是针对六朝以来盛行的(骈文)而提倡散文的“散文化”。

3、八股文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比、后比、收结。

4、元明清的戏剧主要是杂剧和(南戏 )两种体制。

5、现代文学中率先兴起的散文作品,是议论时政的杂感短论,统称(杂文)。周作人最早从西

方引进(美文)的概念,提倡“记述的”、“艺术的”叙事抒情散文,强调(以自我为中心),提倡“言志”的小品文。

6、1930年代,文坛上风行过幽默小品与闲适散文,推动这一风气的是后来被称为“幽默大师”

的(林语堂),他创办了(论语)等刊物,大力提倡幽默。

7、《有关大雁塔》是(韩东)的诗歌作品。

8、根据语言的历史来源或者按照语言的亲属关系对语言所作的分类,就是语言的(谱系)分类。

9、在汉语史上先后出现过(直音)、(譬况)、(反切)、注音字母等标音方法。

10、(甲骨文)是迄今所见的相当成熟的最早的汉字。

11、六书中,(形声字)的出现,标志着造字方法完全成熟。

12、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押韵叫(合辙)。

13、依照词谱所规定的字数、平仄以及其他格式来写词,叫做(填词)。

三、修改下列病句:(每题3分,共6分)

1、在前面所讨论的问题中,受力分析和平衡计算时,都把物体的接触面看成是绝对光滑的,

即忽略物体间的摩擦。(《工程力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P35)

2、(2)存储器。它用以存放CNC装置的数据、参数和程序。它包括存放系统控制软件的只读存

储器EPROM和存放中间运算结果的随机读写存储器RAM和存放零件加工程序信息的磁泡存储器或带后备电池的CMOSRAM。(《数控加工与编程》,华中科大出版社,2004,P7)

四、阅读欣赏、理解题(第1题为必答题,为12分;第2、3、4、5、6题中选做两题,每题

14分;共40分)

1、阅读韩愈《毛颖传》,并回答文后问题。(12分)(必答题)

毛颖传

(唐)韩愈

毛颖者,中山人也。其先明眎(眎,视。明眎,兔子的别名),佐禹治东方(东方为卯位)土,养万物有功,因封于卯地,死为十二神。尝曰:“吾子孙神明之后,不可与物同,当吐而生(古代传说:兔子的生产方式)。”已而果然。明眎八世孙?(nōu),世传当殷时居中山,得神仙之术,能匿光使物,窃姮娥,骑蟾蜍入月,其后代遂隐不仕云。居东郭者曰?(cūn),狡而善走,与韩卢(古代韩国的名犬)争能,卢不及。卢怒,与宋鹊(古代宋国的名犬)谋而杀之,醢其家。

秦始皇时,蒙将军恬(蒙恬,人名,传说发明毛笔的人。)南伐楚,次中山,将大猎以惧楚,召左右庶长与军尉,以连山筮之(连山,三《易》之一,古代占卜用《易》。),得天与人文之兆。筮者贺曰:“今日之获,不角不牙,衣褐之徒,缺口而长颈,八窍(八窍,五官共七窍,古人认为兔子有八窍。)而趺居,独取其髦,简牍是资,天下其同书,秦其遂兼诸侯乎?”遂猎,围毛氏之族,拔其豪,载颖而归,献俘于章台宫,聚其族而加束缚焉。秦皇帝使恬赐之汤沐,而封诸管城,号曰:管城子。日见亲宠任事。

颖为人强记而便敏,自结绳之代以及秦事,无不纂录;阴阳、卜筮、占相、医方、族氏、山经、地志、字书、图画、九流百家天下之书,及至浮图、老子、外国之说,皆所详悉;又通于当代之务,官府薄书,市井货钱注记,惟上所使。自秦皇帝及太子扶苏、胡亥、丞相斯、中车府令高,下及国人,无不爱重。又善随人意,正直邪曲巧拙,一随其人。虽见废弃,终默不泄。惟不喜武士,然见请亦时往。

累拜中书令,与上益狎,上尝呼为中书君。上亲决事,以衡石自程,虽宫人不得立左右,独颖与执烛者常侍,上休方罢。颖与绛人陈玄、弘农陶泓及会稽褚先生友善,相推致,其出处必偕。上召颖,三人者不待诏,辄俱往,上未尝怪焉。

后因进见,上将有任使,拂拭之,因免冠谢。上见其发秃,又所摹画不能称意。上嘻笑曰:“中书君老而秃,不任吾用。吾尝谓君中书,君今不中书邪?”对曰:“臣所谓尽心者。”因不复召,归封邑,终于管城。

其子孙甚多,散处中国夷狄,皆冒管城,惟居中山者能继父祖业。

太史公曰:“毛氏有两族,其一姬姓,文王之子,封于毛,所谓鲁、卫、毛、聃者也。战国时有毛公、毛遂。独中山之族,不知其本所出,子孙最为蕃昌。《春秋》之成,见绝于孔子,

而非其罪。及蒙将军拔中山之豪,始皇封诸管城,世遂有名,而姬姓之毛无闻。颖始以俘见,卒见任使。秦之灭诸侯,颖与有功,赏不酬劳,以老见疏,秦真少恩哉!”

请根据上文回答如下三个问题:

①请判断《毛颖传》是否是古文,并说明理由。(5分)

②请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3分)

③请指出韩愈在《毛颖传》一文中贯通全文的写作方法,并举出二、三篇全篇使用了相同手法的作品。(4分)

2、阅读袁宏道《叙陈正甫会心集》,回答文后问题。(14分)

叙陈正甫会心集

(明)袁宏道

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一语,唯会心者知之。今之人,慕趣之名,求趣之似,于是有辨说书画,涉猎古董,以为清;寄意玄虚,脱迹尘纷,以为远。又其下,则有如苏州之烧香煮茶者。此等皆趣之皮毛,何关神情!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当其为童子也,不知有趣,然无往而非趣也。面无端容,目无定睛;口喃喃而欲语,足跳跃而不定;人生之至乐,真无逾于此时者。孟子所谓不失赤子,老子所谓能婴儿,盖指此也,趣之正等正觉最上乘也。山林之人,无拘无缚,得自在度日,故虽不求趣而趣近之。愚不肖之近趣也,以无品也。品愈卑,故所求愈下。或为酒肉,或然声伎,率心而行,无所忌惮。自以为绝望于世,故举世非笑之不顾也,此又一趣也。迨夫年渐长,官渐高,品渐大,有身如梏,有心如棘,毛孔骨节,俱为闻见知识所缚,入理愈深,然其去趣愈远矣。余友陈正甫,深于趣者也,故所述《会心集》若干人,趣居其多。不然,虽介若伯夷,高若严光,不录也。噫!孰谓有品如君,官如君,年之壮如君,而能知趣如此者哉!余一夕坐陶太史楼,随意抽架上书,得《阙编》诗一帙,恶楮毛书,烟煤败黑,微有字形。稍就灯间读之,读未数首,不觉惊跃,急呼周望(陶望龄,字周望,号石篑,会稽人。):“《阙编》何人作者?今耶?古耶?”周望曰:“此余乡徐文长先生(徐渭【1521~1593】,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别号青藤、天池、田水月等,明山阴人。)书也。”两人跃起,灯影下读复叫,叫复读,童仆睡者皆惊起。盖不佞生三十年,而始知海内有文长先生。噫,是何相识之晚也?因以所闻于越人者,略为次第,为《徐文长传》。

请根据上文回答如下三个问题:

①请判断袁宏道在文中所阐扬的“趣”的内涵。(5分)

②袁宏道为什么说“趣”难得?(4分)

③请结合中晚明历史背景,分析袁宏道“趣”的文化意义。(5分)

3、阅读张籍《征妇怨》一诗,并回答问题。(14分)

征妇怨

(唐)张籍

九月匈奴杀边将,汉军全没辽水上。万里无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

妇人依倚子与夫,同居贫贱心亦舒。夫死战场子在腹,妾身虽存如昼烛。

作者简介:张籍(约766—830),字文昌,祖籍吴郡(今江苏苏州),贞元中进士及第,元和初官太常寺太祝,后转国子监助教,迁秘书郎,长庆初为国子博士,又任水部员外郎,转主客郎中。

请回答如下三个问题:

①请根据张籍的生活时代分析本诗所讽刺社会现状。(3分)

②请根据中国传统文化与本诗其他诗句,分析“妾身虽存如昼烛”的写作方法及其内涵(5分)

③请分析本诗与新乐府运动的关系。(6分)

4、请欣赏唐李益的《宫怨》诗。(14分)

宫怨

(唐)李益

露湿晴花春殿香,月明歌吹在朝阳。

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

请回答如下三个问题:

①请问诗中一、二诗句所写内容是什么?(3分)

②请问诗中三、四诗句所写的内容是什么?使用了什么写作手法?(5分)

③请从整体入手分析本诗使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并分析此种写作手法的诗意性。(6分)

5、阅读王小波的散文《椰子树与平等》,回答文后问题。

椰子树与平等

王小波

二十多年前,我在云南插队。当地气候炎热,出产各种热带水果,就是没有椰子。整个云南都不长椰子,根据野史记载,这其中有个缘故。据说,在三国以前,云南到处都是椰子,树下住着幸福的少数民族。众所周知,椰子有很多好处,椰茸可以当饭吃,椰子油也可食用。椰子树叶里的纤维可以织粗糙的衣裙,椰子树干是木材。这种树木可以满足人的大部分需要,当地人也就不事农耕,过着悠闲的生活。忽一日,诸葛亮南征来到此地,他要教化当地人,让他们遵从我们的生活方式:干我们的活,穿我们的衣服,服从我们的制度。这件事起初不大成功,当地人没看出我们的生活方式有什么优越之处。首先,秋收春种,活得很累,起码比摘椰子要累;其次,汉族人的衣着在当地也不适用。就以诸葛先生为例,那身道袍料子虽好,穿在身上除了捂汗和捂痱子,捂不出别的来;至于那顶道冠,既不遮阳,也不挡雨,只能招马蜂进去做窝。当地天热,摘两片椰树叶把羞处遮遮就可以了。至于汉朝的政治制度,对当地的少数民族来说,未免太过烦琐。诸葛先生磨破了嘴皮子,言必称孔孟,但也没人听。他不觉得自己的道理不对,却把账算在了椰子树身上:下了一道命令,一夜之间就把云南的椰树砍了个精光;免得这些蛮夷之人听不进圣贤的道理。没了这些树,他说话就有人听了——对此,我的解释是,诸葛亮他老人家南征,可不是一个人去的,还带了好多的兵,砍树用的刀斧也可以用来砍人,砍树这件事说明他手下的人手够用。当地人明白了这个意思,就怕了

诸葛先生。我这种看法你尽可以不同意——我知道你会说,诸葛亮乃古之贤人,不会这样赤裸裸地用武力威胁别人;所以,我也不想坚持这种观点。

对于此事,野史上是这么解释的„„

野史是不能当真的,但云南现在确实没有椰子,而过去是有的。所以这些椰树可能是诸葛亮砍的。假如这不是耍野蛮,就该有种道义上的解释。我觉得诸葛亮砍椰树时,可能是这么想的:人人理应生来平等,但现在不平等了,四川不长椰树,那里的人要靠农耕为生;云南长满了椰树,这里的人就活得很舒服。让四川也长满椰树,这是一种达到公平的方法,但是限于自然条件,很难做到。所以,必须把云南的椰树砍掉,这样才公平。假如有不平等,有两种方式可以拉平:一种是向上拉平,这是最好的,但实行起来有困难;比如,有些人生来四肢健全,有些人则生有残疾,一种平等之道是把所有的残疾人都治成正常人,这可不容易做到。另一种是向下拉平,要把所有的正常人都变成残疾人就容易,只消用铁棍一敲,一声惨叫,这就变过来了。诸葛先生采取的是向下拉平之道,结果就害得我吃不上椰子。在云南时,我觉得嘴淡时就啃几个木瓜。木瓜淡而无味,假如没熟透,啃后满嘴都是麻的。但我没有抱怨木瓜树。这种树内地也是不长的,假如它的果子太好吃,诸葛先生也会把它砍光啦。 我这篇文章题目在说椰子,实质是在谈平等问题,挂羊头卖狗肉,正是我的用意。人人理应生来平等,这一点人人都同意。但实际上是不平等的,而且最大的不平等不是有人有椰子树,有人没有椰子树。如罗素先生所说,最大的不平等是知识的差异——有人聪明有人笨,这就是问题之所在。这里所说的知识、聪明是广义的,不单包括科学知识,还包括文化素质、艺术的品位,等等。这种椰子树长在人脑里,不光能给人带来物质福利,还有精神上的幸福。这后一方面的差异我把它称为幸福能力的差异。有些作品,有些人能欣赏,有些人就看不懂,这就是说,有些人的幸福能力较为优越。这种优越最招人嫉妒。消除这种优越的方法之一就是给聪明人头上一闷棍,把他打笨些。但打轻了不管用,打重了会把脑子打出来,这又不是我们的本意。另一种方法则是:一旦聪明人和傻人起了争执,我们总说傻人有理。久而久之,聪明人也会变傻。这种法子现在正用着呢。

请根据上文回答如下三个问题:

①诸葛亮砍椰树的“平等观”是否有错?错在那里?(4分)

②在王小波看来,当代社会中为什么还存在诸葛亮砍椰树式的平等方式?(5分)

③本文在构思和叙述方式上有什么特点?(5分)

6、下面这首《春》是诗人穆旦的代表作之一,体现了他在诗歌艺术上的追求:“敏锐的知觉

和玄学的思维,色彩和光影的交错,语言的清新,意象的奇特,特别是这一切的融合无间。”请据此提示,阅读《春》,回答如下问题:(14分)

穆旦

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

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

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

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

如果你是醒了,推开窗子,

看着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yaoleikaoshi/237225.html

    【叙陈正甫会心集阅读答案】相关推荐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