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中西医助理医师】
关于流浪的诗词篇一
《诗歌《流浪远方》》
流浪远方
我在远方流浪
在下着黄沙的天空下仰望 心在不知疲惫的歌唱
我在远方流浪
在清凉碧蓝的海底徜徉 寻找洒进海底的第一缕阳光
我在远方流浪
在湛蓝清澈的天空翱翔 俯瞰比远方还远的故乡
在流浪、流浪
流浪远方
母亲秀发的幽香
父亲宽阔厚实的肩膀 都在这一刻化为幻想
踩着星光斑斓的月光 寻找梦中的故乡
流浪
流浪
流浪远方
沾化县滨海镇实验学校 八年级 孙永娜 指导教师:卢忠红
关于流浪的诗词篇二
《金色忧郁里的流浪词语 池沫树诗歌解读》
金色忧郁里的流浪词语——池沫树诗歌解读
来源:新华网
文/冯楚
诗人的某种气质,曾经让我深深着迷和依恋过的,只有俄罗斯贵族诗人、作家屠格涅夫的作品,在我的少年情感里,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他说过诗人的忧郁都是金色的,那时我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爱与善的柔情,在一个男人的心里,会有如此的美丽与执着,并让自然的美与心灵的细腻,生活的细节及人性的崇高,深切地融合在一起。如果诗人的苦难是一种诗意的承担,一种平静优雅的表述,那么这种诗人的天生丽质的独特心灵感应,是人生所赋予的幸福与自由的真谛。现在,这种诗人的默默的心灵映像,也在东莞这座物欲机器暴虐高压的城市里,明亮而清真的呈现了出来。这就是青年诗人池沫树的诗歌,这些流浪于金色的忧郁之下的深情的语词,再一次激起了我少年时代,对人性自然崇高的贵族化向往。谁能说屠格涅夫与肖邦,仅仅是一种富人和权势的诗意解读,而不是一种平民与草根阶层的理想?在低层苦难中坚韧生长的诗意生命,更能表现出人性趋向光明与美的力量。我曾经在《诗歌、自由及其他》一文中说过,最美丽的鲜花,总是开在最有毒的废墟上,最圣洁的诗人,也总是在污秽的世道里行走。池沫树的生活道路,也正好应验我这种诗意的判断。在当下东莞的诗人群落里,他的行动和咏叹,悄然无声,深入心灵的内部,却不留一丝喧哗的痕迹。他将母语的诗化,深藏于对黑暗机器的诉说中,将优雅的语词,流淌在车间流水线里,把生命的诗意,飘荡于苦难的承担。我从他所寄来的近二十首诗作里,细心的阅读,静静的品尝,在缓慢的生命审美过程里,并能被一种独有的心灵所感知而深感慰藉。
现代语境下的诗意栖居
对于中国诗歌传统源泉的界定,老子是纯朴和自然,庄子是率性与想象,这两个人物的哲学思想,足以影响了中国后代诗人的所有空间。只是传统的原创性,随着漫长的历史革命轮回,已经蒙上了太多的假相与伪劣。我们在世纪的新千年里,再来翻出这些原创的古董,仍旧无法找回生命的直觉与本真的回归,因为自然和人类的进化,已经不再是那个历史的重复了。诗人要找寻的心灵栖居,也已是面目全非。地球已陷入一种物化的大灾变之中,人类却无法停止物化的脚步。诗人在这里要表达的是对自然的本真的呼唤,是自然的诉说和拯救。 《比如----》
比如,你走近我时没看见你
你在我的手背上睡着我不知道
你出门就遇见我。思考。
沉入如钟,如井。
半夜里爬起来到井边呼喊你
到渡头等你,哭你
比如,听雨。赏月
听草根的生长。
秋天的湖中深藏着你。
比如,桌上留下一封信
台灯低着头,一只死去的灰蛾。
比如,茶杯忘了盖上----
这首诗的语词平和清静,语境禅意十足,如那一首禅宗悟道的《菩提树》,给出了现代
心灵的一条出路,是对眼前事物的慎独经验。但又具有了当代诗人的特殊性,即这个自然的语境是理性的语境,是诗意的发觉,不是诗人当下真实的处境,这个处境已经不存在了。真实的人在承担另一种处境,它已是非自然。在这里,我们还能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对自然与心灵的感应,那种十分和谐的理想把握尺度,这是当代很多诗人已经丧失殆尽了的。活在自然里,这是诗人的最高愿望,他用母语构成了这样的一个童话式的世界。在这里融合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男女情长、相会或离散,更多的元素是人在现代自然处境中,而“自我”的映像已被遗失了。这个“自我”就是童话、童年和真美善,它们在随着一只灰色的小飞蛾的死亡,而消失在深秋的湖底。这时诗人的情感是遗忘了将茶杯盖上,细腻的美感在语境中温存溢出。 古钟、水井、渡口、深秋的湖水、听雨、赏月、台灯、桌面上的一封信,一只死去的飞蛾,一只茶杯,都是静态的什物排列,为何又有着如此惊人的动态自然性逼真?这就是所谓“真理就是一种事物的澄明”的罗素经验,不是“真亦假来假亦真”的中国式感性表象。诗人对自然的感受,对爱情人性化的表露,带有了明显的理性思维的发现。这首诗如同一幅莫奈的静物画,色彩质感和音乐性浑然一体,又层次分明,节奏明快。只是画家却深藏于语词的深处,也就是诗人本身被诗化了。这正是现代诗人与古代写意诗人的相通之处。但是语言抒情化的直觉,不再能激起现代心灵的感受,而是要求立体式的感官视觉效果,才能达到语言的高度的容纳性和感染力,而这个立体世界必需是现代理性语境构成。请再阅读下面的一首《旷野或钢琴》。
《旷野或钢琴》
江水,落日浑圆
忘记你,并不能忘记你的歌声
一片薄薄的纸片,紧贴胸口
一个小小的震动,风卷沙扬
皮肤上的盐,和水,一双明眸
秋天的树林攥紧骨头
谁弹奏了一下,风卷沙扬
一双明眸,小径上忧伤的溶汁
哦,马车带走,苹果,山楂树
枯叶蝶,疲惫的农夫
哦,再见,旧时的山坡,灌木丛
河流带走,马车带走----
诗意的立体画面,扑面而来,表现了一种大视野中的平静柔和而细致的美,虽然也是表现大河落日的自然与人的关系,却少有那种的英雄主人的慷慨语气和虚妄,而是将钢琴的交响乐感与旷野的沉静气质,交融在语词的温柔细说里,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无边箫木纷纷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古诗相比,这一首对自然景物的细微关照,更是体现了诗人浓厚的平等思想与平民精神。很难想象一个整天与流水线、机器、纱布、油漆、润滑油、橡胶等物品厮磨的人,却有着如此细腻的自然情感触觉,并把它表现在母语的诗意承担里。如果没有一种对母语的赤子情怀,对人性的和平祈求,诗人是无法面对机器写诗表达诗意栖居的。从这首诗里,我看到诗人更为热爱人性自然的执着。
与某些诗人反抗物化异化不同,许多诗人都走向了金斯堡式和海子式的道路,在呐喊或嚎叫声里,在虚妄的理想幻象里,以肉体的沉沦来抗争肉体,以物质来抗争物质,结果还是被物化成垃圾或是商品。这是自然理性与人性的一种悖论。我就是这样一个深入其中的诗人,因此解读一种非自然理性的诗歌时,往往带有批判的强烈意识,但在读这些自然伦理和谐的诗篇时,我还是被他金色的忧郁气质所打动,我感受到诗歌在诗人的柔弱躯体内,变得非常的坚韧有力,而不是坚硬和粗糙。心灵之美是内在力量的平和呈现,而不仅仅是没有节制的
愤怒暴动。
当然,对于某些现代物化场景的描述,语言还是需要一种暴发的力量,以揭示出心灵被动的压抑扭曲状态,但诗歌的语意,更多的是在隐约的揭示中,表达自然的美感。斯宾诺沙有言,没有恐怖的美是无力的,没有美的恐怖是邪恶的。这位打磨了一辈子镜片的诗学思想伦理大师,亲身体验到了人性与物化与自然,在互为相处美化过程中,应当达成的一种平衡的可能性。而池沫树的自然诗歌表达,却以独到的现代语境,越过古典的自然主义诗学局限性,而与自我达成了理性的沟通。诗歌的恐怖部分消失了,但美的部分仍然还是有力的。这就是钢琴或旷野与人交融的关系,是诗与美的存在。心灵的诗意栖居就这样实现,这是诗人本身的幸福呈现。
现代语境下的诗意批判
诗人仅有自然或想象的自由表达还是不够的,还要有对现实假象的批判能力,才能构成立体化的现代意识语境,从而越过诗意本身的局限性,即让诗人走出诗界外,寻求“功夫在诗外”的自我价值。当然,批判的方式也包括揭露、戏谑、讽刺荒诞的真实。这是现代诗人与古代诗人的不同之处,因为人的处境已不是过去的处境了。这个如果不敢面对,就无法回到自然的诘问中去。池沐树对此也有很强的表现作品,比如这首《凉椅》,就是对当代偶像人物中,伪诗意生活的一种诗性批判,有着深刻的内涵。
《凉椅》
空无一人的旷野
置放着你,面对群山
如果陡坡再陡一些
如果草皮再长一些
我想着你该如何变化
但天空是不规则的
划下45度的弯,容纳你
你应该是凉的
色彩冷
无人歇坐
我看着,看着
然后你从广告画里飞了出来
使画面置于自然的虚无
诗人站在山坡上,看一张巨大广告画里的一把凉椅子,它被安置在群山环抱,也就是那种宣传城市生活的广告招牌,是现代人的贞节牌坊。它指示人们必须按照它的意义生活。椅子是人还是物?为什么是凉的?这是再普通不过的现代什物了,但在这里却表现一种独特的荒诞。诗人以此寓言一种自然与人、与物的紧张关系。在自然风景里,诗人独坐旷野,观察椅子随着群山和坡度的变化,但他发现了天空是不规则的,而人的视像是随着坡度的变化而变化,随时会有一种致命的危机袭来,如那把椅子从画面里飞了出来,画面的生活是虚空了。人若按照广告来生活,也是虚无的,甚至也是危机的。人只能回到自然中生活,不是在画面上。这种荒诞性的揭露性表达,也有自我的批判力度,再如下面这首《流浪的词语》。 《流浪的词语》
有人在城市里,一条裤子跟着跑
一根绳子,和一条狗
树叶间闪烁着词语
阳光,水,和一些小精灵
在办公室里不停的沉默
在大会上他的嘴巴掉下钉子
一个词语,和另一个词语
结伴而行,擦肩而过
一只蚊子,一首诗,一只眼
一只无人知道的耳朵
塞满了昆虫,进进出出
拥挤,狭窄,暴燥
忽然一个词语逃了
他的嘴巴掉下一块冰
落地有声,溶解
一只耳朵同时感到众多的
词语,进进出出
飞扬,撞脸,死亡
一个词语逃了
水,溶了进来
这首诗是揭示自我生活,在现代语境里的背叛状态,有点荒诞的抽象化的色彩,可能多少与诗人从对卡夫卡式的发现有关。是一种非理性化的语言组合,也表现诗人本身在里劳作,却让词语变成了流浪者,享受非物化的自由。从嘴里掉下来的不是诗歌,而是钉子,而钉子就是诗歌。钉子飞在头顶,钉子变成了蚊子和昆虫,这是在非自然的环境里,有自然物的出现,它是真实的。而人与狗却无法获得,它们永远都有一根绳子。唯有词语是自由的,它们在诗人的生活里,变成自然的造化。这是诗人沉迷于词语之爱的深厚情结,也是作为一个诗人的基本条件。母语在逃亡,困为自然在沉沦,城市在沉沦,诗人在沉沦,所以诗的主题一下子就被揭示了出来。
在70后诗人中,这种以卡夫卡式的生命经验写作尝试还不是很多。当然也有一些以草根为理念的“安贫乐道式”写作,比如柏桦或杨键,但这已是中国数千年传承了,无有创新和向上的个人思想独立气质。而思想保持独有的贵族理性自由精神,也就是卡夫卡的内心饥饿,是因为找不到合适的食物,他就一直饿着,饿死诗人,这是一种独有的坚守。因而我说是贵族精神,是纯洁的诗性。在当下诗人中,我还没有发现这样的诗歌表现。“饿死狗入的诗人”,不是这个概念,那是伊沙没有肉包子吃。现在有了,所以不叫饿了。他们更多是一种“温饱足而思淫欲”的物化扩张,诗人张开贪婪的大嘴,对于当下的食物是什么都要吃的。池沫树的词语逃亡,就是一种诗人的批判承担,他默默的写作,饥饿地选择洁净的食物,体现了诗人对黑暗内心的审察力度。
现代语境下的诗意坚守
池沫树的作品每一个阶段都有一种不同的风格出现,其共同的价值取向,还是保持了对事物以诗性的宽容,形成了语词鲜明的自然风格。当打工诗人的命名,在东莞风云涌的时候,他却默默地消失在流水和地下室里。他的笔名也是几易其改,在不同的民间诗刊上出现,没有认清他是同一个人的手笔。这使得那些想命名他的人,也无从找到他的真实。这是否是诗人想逃脱某种束缚,而坚守个人的生活品质,把诗歌的表达融合在流浪语词里呢?从它的诗歌里能找到这种真实的答案吗?
《诉说》
那一年,我把自己锁在家
父母骂我,我也不出去
有一天有个男人来找我
我并不认识他
我的沉默压倒了一片人
他们以为我在抗议
一年的冬天门前的树挂满了雪
我深深的呼吸,再呼吸
我常常看到有女人消失在小巷里
有的手里拿着半截厕纸
在秋天,一对年老的夫妇
扶相勉励。一个学生来找我
但我不能关教室的门
这里,诗人的少年沉默,却变成了对众人的抗争,所以,诗人被放逐在故乡内部的世界中。他进不去,又出不来,只有沉默,沉默太久就是一种抗争,他终于赢了。因而他走出了那个传统的影子。他是一名矿工的儿子,在那里感受生命最原始的压抑和承担。他也从父亲的荣誉里,取得了工人的身份认同。他与这种命运展开博弈,从父辈的承担里学会更多的坚韧和宽厚。伟大的梵高在少年时,就想做一个诗人,他父亲让他做了一个牧师,梵高15岁下矿,与工人讲授圣经里的诗篇,经常是热泪盈眶,但工人们的苦难命运,却与上帝的关爱相去甚远,他发现了教会的伪善,他思考了大量的生死问题。最终还是背离那个牧师职业,而做了阳光与自然的画师,一位旷世纪的诗人画家。不知池沫树是否也有这方面的生死悲悯启蒙,从他早期的诗作里,可以看到一种温厚的宗教情怀。在我的另一篇文章《东莞诗歌的守夜人》里,我提到过他的最初几首诗,也许那是他个人最痛苦迷茫的时期。
《墙》
……
现在,我面对的是一堵墙
你可以想像:金色的或是灰色的
它有宫殿琉璃折射的光芒
也有平民小巷中的简陋和颓废
一个声音来自黑暗,它说进去吧
我不知道该翻越那堵墙摧推毁或是折开
这次面临是否亲自动手,或是
请来工人或机器
于是,我久久站立墙前
一跪下来,我的泪水便开始涌出
上帝啊,请宽容我,请保佑
一个弱小生命……
这是一首让灵魂颤栗的处境诗,它呈现出生命对历史和现实、未来的三种反思和拷问。从时间上又穿插了三代人的努和与承担。面对权威和群体的挤压,有三种可能的选择,历史的虚妄、人性的暴力、机器的冷漠,哪一种可以通向生命的自由之地?但良善的诗人选择跪下,他请求历史的宽容和现实的忏悔。这种跪下是神性的自觉。这首诗提出了人性的善恶、存在与虚无等现代物化之下的选择难题,他以诗人的经验,表达了生命宽容和善良的高贵。其后期的诗作,在悲悯的基础上,又表现得更加从容、缓慢和大度,这是否一种智慧的成长,还是生命老化的开始。
关于流浪的诗词篇三
《古诗》
古诗答题思维方法及模式
学习古诗词,首先要将课本中所有古诗词分类,概括每一首古诗的特点。切记!切记! 关于赋比兴:
赋 古代日记(讲自己的故事,讲自己怎么了)、故事(讲别人的故事) 比 相似联想 兴 相近联想 意境、意象
意象:主观情感+客观景象;
意境:一定空间中若干意象,共同营造的气氛、表达的境界 特殊词语意思
人:一般指外人,而不是作者。如姜夔《次石湖书扇韵》“家住石湖人不到”,是说的外人不常到。
怜:怜爱,不是怜惜。
恨:痛苦、伤心、遗憾,不是表示我恨你。 莲子:爱你 丝:思 古诗怎么读
1.诗以言志,这个志,指的是情感,而不是志向。
2.古人写作诗歌都有一个明确的对象,这个对象实际上也是诗歌构成的主人公之一。 3.任何一首诗,都会给你一个故事,都会叙述作者此时心里的感情,任何感情都是由事情引起的,任何事情都有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4.诗歌正文本身传递的信息多偏重于情感,而不是事件的基本条件(时间、地点、人物等),因此,会把相关内容放到题目和注释里。
5.阅读诗歌的方法是:首先找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然后根据正文,看经过和结果。在这个过程中要弄清楚作者(男人)在干生么,然后确定文章主旨情感。
诗词类别及情感特点
一、流浪、打仗、想象
流浪:山水诗、送别诗、田园诗 打仗:战争诗、边塞诗 想象:说理诗(理性思考)、抒情诗(感性抒情)、怀古诗(看看历史) 二、山水诗
代表人物:
李白 纵情山水
王维 归隐闲适,禅意(如果只有归隐闲适,则是陶渊明)
注意:是将山水本身作为审美对象加以观照,还是假借山水别有寄托。
一看大山、大江、大河,就比较像李白
一看是小桥、流水、落花等小的山水意境,就比较像王维,表达非常旷静的感觉。
禅意,禅意要静中得,极致的静要使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来表现。
三、送别诗 李白 情谊深厚 王维 情谊深厚,感同身受
仕途失意 对故土的留恋
四、田园诗
王维 陶渊明 五、战争类
1.描写战争的残酷 2.思乡 3.边塞风光 4.战争 对峙:
对国土大量沦陷的痛心和对敌人(答题时具体一下,比如说金人)的痛恨 对祖国的忠诚
希望为祖国建功立业、收复失地 对苟且偷安的求和行径的不齿与失望 灭亡:
亡国之恨,非常痛苦、遗憾 对故国的忠诚
希望为故国建功立业
注意:恨,在古汉语中绝不是表示我恨你,而是痛苦、伤心、遗憾 六、抒情类
1.伤春悲秋 2.孤寂愁闷 3.仕途失意 4.旷达乐观
以上四科类情感,都有与之相对应的反面情感,如仕途失意,相对的有积极入世、与民同乐(百姓日子好、百姓丰收了)
注意:伤春悲秋,因为是两个词,所以不能同时出现,一首诗不可能表达两个季节的情感。
要搞清楚伤春会有一个情绪变化的过程,春天分成不同阶段——早春、仲春、暮春。早春和仲春的时候,春天非常漂亮,人们比较喜欢春天(爱春);一到清明节,发现春天快过去了,要离开了,所以会感觉可惜(惜春);等到小浑天真的过去了,那就是伤
春。(惜春有时候可以写,有时候可以不写,但从爱到伤这个过程,必须完整呈现,否则会丢分。比如会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春天怎样的情感变化过程。重点在过程)同理,秋天也是一样(初秋、仲秋、晚秋)(凄凉和愁绪) 暮春以清明为标志
一首诗中,在诗的整体感情下,每一句可以有更细分的情感。 七、象征类
代表人物:
屈原
主要情感:
1.品行高洁
2.遭到小人的排挤,有才能的施展 3.痛苦、伤心、失望
屈原的每一首诗,表达的就是君子品行高洁,但是遭到了小人的排挤,才能不得施展。他就想表达对小人的那种痛恨。
“咏”字开头,题目本身就是植物或动物 八、正常的情感
喜怒哀
一、雄浑壮阔
代表人物: 李白 主要用于: 写景 二、豪放旷达
代表人物: 苏轼
注意:旷达乐观是指情感
豪放旷达是指风格
三、沉郁顿挫
代表人物:杜甫、顾炎武、闻一多
特点:官职小,人微言轻;看到百姓疾苦,关注底层生活,但无能为力
判断标准:时代遭遇严重动荡;个人穷愁困苦;感情博大深厚;手法含蓄蕴藉 四、慷慨悲壮
代表人物:辛弃疾
特点:有职有位,豪壮;关注国家大事;因为上过战场,才悲壮 注意:同情百姓疾苦,是沉郁;改变这个现实,是慷慨。 分析李白作品时,要注意李白有可能具有三个人的特点——屈原、苏轼、陶渊明。(P121)
古诗文写作手法
“表”字开头,“法”结尾,如:表现手法、写法、方法、表达技巧、表达特色、表现特色 手法细分
1.表达技巧
对比、托物言志(象征)、借景抒情、王维专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2.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夸张、借代、对偶 3.表达方式
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直抒胸臆) 描写(白描、细描)
注意:借景抒情属于间接抒情
白描,主要由名次组成;细描,有动词的使用,所以又叫动作描写。
手法辨析
一、白描:寥寥几笔,勾勒形象,如版画一样,突出线条的勾勒。如《归园田居》
渲染:反复;叠字。如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苒苒物华休” 二、借景抒情:有景有情
情景交融:有景没情 直抒胸臆:没景只有情 什么是情:来自人的,主观的。看诗句中每一个字是否都是写景(不含虚词、连词),有没有主观的。如“羌笛何须怨杨柳”中“何须”是主观的人所具有的,因此是情感。
三、比喻:“是”——暗喻;“像”——明喻。没有比喻词,就是比拟 四、借代:注意诗词中表示颜色的词,如“绿肥红瘦” 五、双关:丝——思,莲子——爱你。如春蚕到死丝方尽 六、互文:秦时明月汉时关
七、用典:用事——三顾茅庐;化用——化用前人诗句 八、虚实结合:主观想象+客观实景
九、抑扬结合:曲折有致,增强艺术感染力
一、主旨题: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二、炼字题:诗歌中哪个字用得好?找出并分析。
三、内容题:非要翻译或者要结合诗歌内容才能做出来的题。本质就是要大家结合文句翻译作答的题。
如: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你需要总体介绍一下,诗人在诗歌中干了哪些事,通过这件事你看出他的什么形象)
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诗人说的东西是什么?怎么样?是人说的东西有什么特点? 诗人说的什么东西在文章中提到了哪些方面? 四、鉴赏题:作用、风格。
如:这首诗某个诗句有什么样的作用?这个句子有什么作用?这首诗有什么样的风格?
答题结构
答案基本组成部分 A. 诗句的翻译。
B. 明确这首诗是否用了什么样的风格或手法。如果用了,要表明所使用的风格或手法。
C. 这个诗句或整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也就是主旨或情感。 是什么+写什么+怎么样+为什么 即:(手法)+(语境意)+(表达效果)+(表达作用)
表达作用=内容上+结构上:意境、情感主旨、主要内容(从题目中来) 题型示例
一、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情感。 翻译诗句+表达情感(A+C)
这首诗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写出了什么内容(翻译一下诗句),从而表达了……(A+B)
二、炼字题一般是就动词提问。动词也就是动作描写,又叫细描 手法及作用+翻译+情感(B+A+C) 三、风格对比
如果分析中涉及了两个人的风格对比,那就不能仅仅说其中一个怎么样,二同时要指出他与另一个人的哪首诗歌中的哪样一种境界和风格基本上是一致的。(P115)
四、意象、意境题
意象+意境+定性(A+C)
①通过XX、XX、XX、XX、XX等意象,②描绘了XXXX(四字词语)的③XXXX图。
1.如何定性:
A、与景物特点有关。如:田园风光、边塞、隐居闲适 B、与时节有关。如:暮春、晚秋。 2.如何积累与意境有关的四字词语:
大:边塞、江河湖海等。雄伟、浩瀚、壮阔、壮丽、慷慨、悲壮
关于流浪的诗词篇四
《古诗欣赏》
古诗鉴赏专题复习学案
备课:王冬 审核:李翔
第一课时
复习内容:1、明确考点,有的放矢。
2、明确各个考点的具体考查内容。
3、从古诗的题材内容入手,储备诗歌鉴赏的相关知识。
具体步骤:
古诗鉴赏考什么?
教育部编制的高考《考试大纲》和广东省制定的《考试大纲》在“古诗文阅读”中的具体要求是①鉴赏文学作品(此处指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根据这两个要求,古诗词鉴赏的具体考查内容有: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形象、鉴赏语言、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一、古诗分类
分清诗歌题材内容,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大致推断人物形象或诗中所用意象的作用,以及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古诗词根据内容可大体分为:山水田园诗、边塞军旅诗、咏物言志诗、赠友送别诗、怀古咏史诗、羁旅行役诗。
(一)山水田园诗
特点:①以描写为主(包括写景、写人、写场景,常用“白描”的手法)
②景中寄寓着诗人的情感。
山水田园诗中的思想情感类型:①对现实不满,寄情山水。
②流露隐逸避世之情。
③寄寓诗人生活的感悟。
④表明对恬淡闲适生活的向往。
⑤表达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趣。
考题回放:
(2006年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问题。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注释: ①将:岂。②纪:经营。
(2)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
是怎样表现的?
分析:这是一首田园诗,最明显的特点,是诗人注意选取农村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场面和细
节进行描写,比如:登高赋诗、斟酒品尝、躬耕农田、披衣相访。这些生活场面,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充分表现了农村的自由自在的生活气氛。
答案:第一问:表现了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第二
问: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
方法点拨:只要断定这是一首山水田园诗,就务必注意①意象(由意象到意境,再到作者
情感)②“描写”的运用(包括“衬托”、“白描”、“虚实相生”、“正面描写”“侧
面描写”等)。③要掌握几个术语: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练习链接:《突破2008》P116《饮酒》、P117《游山西村》
(二)边塞军旅诗
思想内容分类:①反映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
②表现从军边塞、杀敌报国的意志和豪情。
③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
④抒发御敌建功的愿望和安边定远的思想。
⑤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
⑥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默武的统治者。
考题回放:
(2004年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分析:第一问可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富有边塞特征的地名或景观,如金河、青冢、黑山、
玉关;二是内容,从题目就可看出诗歌是写征人的戍边生活的。第二问实际上是分析
诗人如何写“怨”的。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通篇没直接写“怨”字,但句句都有“怨
情”,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属,实际上都统一于“征人”的形象,
要回答这一问题,抓住与边塞有关的地名和战争用的器物,是关键之一;抓住“复”、“与”等虚字,是关键之二;抓住“岁岁”、“朝朝”等重叠词,是关键之三;抓住
“归”、“绕”等动词,是关键之四,之后展开联想。
答案:①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②怨
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2007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
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 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 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分析:要读懂这句诗的含义,必须弄清诗中两个意象的作用,此处“桃花”是不可能出现在
边塞的,而边塞特有的是“雪”,此处把两个分属两地的景物放在一处写,很明显是
通过虚实结合,进行对比。再从“马后”“马前”,联系题目“出关”,可以明白“桃
花”象征了家乡的温馨生活,而“雪”象征了边塞的冷清生活。
答案: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
比鲜明。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
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方法点拨:
①要弄清边塞诗词的立意,深挖它含蓄的主旨,从总体上对作品进行把握。(特别说明:欣赏边塞诗,一定要注意了解背景,知人论世.一般说来,盛唐时期,人们认为出征远戍是
光荣的,因此这个时期的边塞诗,格调高昂,充满了报国的雄心壮志。而到宋代,诗人流露出的多是报国无门的愤懑。)
②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要特别注意诗中反映边塞特色的意象,有的需要 弄清其象征意义。如:关山、戍楼、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羌笛、 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③要弄清诗中哪些地方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对于战争,绝大多数诗人都采用侧面描 写,这就要抓住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 还要抓住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和人、事、物,如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 玉门关,单于、吐谷浑,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然后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深入的揣摩。)
练习链接:《突破2008》P100《马诗》
(三)咏物言志诗
特点:托物言志。
判断咏物诗的方法:咏物诗一般以所咏之物为题,有时加上一个“咏”字。
考题回放:
(2007年重庆重庆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海棠 (宋)苏轼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分析:鉴赏咏物诗,一般按照“所咏物的特点----作者的情感----表现手法”这一流程进行,
因此,首先要弄清诗中物象的特点(包括外在的特点和内在品质),苏轼的《海棠》前二句“袅袅”写出海棠婀娜的情态,“崇光”写出了海棠的外型光彩明艳,“香雾”写出了海棠香气袭人,至于“东风”、“空蒙”“月转廊”点明了海棠所处的环境是在东风月色中。后二句的“花睡去”、“红妆”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虚写海棠的神态。“恐”、“照”写出了作者对海棠的喜爱、珍惜。
答案:(1)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
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2)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方法点拨:1、首先,要抓住所咏之物的特征,然后想想这些些特征可以和哪些品质、精神
联系起来。(注意诗中对这一“物”的描写,然后从中概括出其特征)
2、其次,要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
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
3、第三,要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手法不同,往往能反映出所咏之物与诗人
自我形象事例的深浅程度。
相关术语:托物言志(指抒发情感而言)、象征(指表现手法)、比喻、拟人(指修辞方法) 练习链接:《突破2008》P100《孤雁》、《墨池》、P111《咏柳》
第二课时
(四) 怀古咏史诗
特点:①、借古伤今、借古讽今;②、诗歌有着极强的现实针对性;③、诗歌里面的“人、
事、景、物”,只是作者抒发感慨、寄寓自己对历史的思索的“传媒”和宣泄物而已。
(因此,鉴赏这类诗重点应落在“借古”而“讽今”和“伤今”上。)
判断怀古诗的方法:内容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在诗题中往往含有“咏史”、
“怀古”、“览古”等字样,有的干脆以历史地域以历史地域或人物为题。
考题回放:
(2007年湖北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
简要说明。(4分)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分析:怀古诗中的写景是为了抒情,最常用的手法是“对比”,以达到或借古讽今,或感叹
兴衰等目的。这两首诗,分别从“惟此”和“惟有”看出对比的手法。
答案:(1)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2分) ‚第一首宫内宫外(或
空间)对比:宫外飞血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成阴,温暖如春。(1分)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1分)
(2)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2分)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2分)
方法点拨:
1、首先,要弄清史实,知人论世。
2、其次,要体会作者的意图及思想感情。(诗家怀古咏史,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对历史理性的冷静的剖析,二是感慨个人的身世,三是把史实和现实联在一起,或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类比对比,寄托伤感,或借古讽今,哀叹兴衰,或总结经验,以古谏今等。)
3、再次,要分析写法,把握表达技巧。
练习链接:《突破2008》P117《赤壁》
(五)赠友送别诗
特点:内容一般表现朋友之间的挚爱深情,离情别绪。或留恋,或安慰,或嘱咐,或祝愿;
有伤感,有期待等。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但也例外)。这类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以婉约派词人、诗人写的较多。
考题回放:
(2007年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鹧鸪天•送 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分析:对照送别诗中常见的情感,从这两句诗中可读出一种“不舍”之情,从“水送无穷树”
“云埋一半山”又可看出朋友此去是山长水远,作者的情感已从这两句写景中流露出
来,即寓情于景。
答案: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难,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
迷茫的郁闷之情。
抒情或寓情于景。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分析:题干中已暗示,这首词在下片写出了两层“新意”,既是新意,就意味着不流俗于一
般的送别诗只是抒发离愁别绪,这里只要读懂下片中的两句,就不难看出两层新意分别是对友人的安慰劝勉和嘱咐。
答案: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
恶得多。
方法点拨:
1、首先要正确理解诗中的情感内容(特别提示:不是所有的送别诗都表达一种凄切的离情别绪,有的刚好相反,显得潇洒、豁达,要注意辨别清楚)。
2、其次要掌握诗中情感的表达方式。(主要看抒情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有多种形式:以喻显情、借景抒情、借酒抒情、借事抒情) 练习链接:《突破2008》P116《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六)羁旅行役诗
内容:是流浪他乡的诗人通过眼见耳闻而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家乡的憧憬 常用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直抒胸臆、主客移位
考题回放
(2004年全国卷)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
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2004年浙江卷)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⑵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 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答案: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
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方法点拨:1、作者写了哪些景?借此抒发了怎样的“心中情”?(多为思乡怀人之情)
2、这类诗在感情的抒发上有何特点?(有的诗是直接说自己思乡怀人,但有诗
关于流浪的诗词篇五
《古诗词资料》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东晋·陶渊明:《饮酒》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唐·杜甫:《绝句》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唐·柳宗元:《江雪》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唐·王维:《鹿柴》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唐·李白:《关山月》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使至塞上》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登高》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唐·杜甫:《绝句》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唐·王之涣:《凉州词》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南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唐·李白:《早发白帝城》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唐·杜甫:《绝句》
几行红叶树,无数夕阳山。——王士祯:《将至桐城》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王维的:《山居秋瞑》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南宋·辛弃疾:《鹧鸪天》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唐·杜牧:《江南春》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唐·刘禹锡:《浪淘沙》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唐·白居易:《暮江吟》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水南水北重重柳,山后山前处处梅。——宋·王安石:《庆申正月游齐安》
燕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因此为古人所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表情之丰,非其它物类所能及。
一、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
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北来,秋天社日南归,故很多诗人都把它当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如“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韦应物《长安遇冯著》),“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宴殊《破阵子》),“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丰丰韵韵”(乔吉《天净沙·即事》),“鸟啼芳树丫,燕衔黄柳花”(张可久《凭栏人·暮春即事》),南宋词人史达祖更是以燕为词,在《双双燕·咏燕》中写到:“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极研尽态,形神俱似。春天明媚灿烂,燕子娇小可爱,加之文人多愁善感,春天逝去,诗人自会伤感无限,故欧阳修有“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采桑子》)之慨叹,乔吉有“燕藏春衔向谁家,莺老羞寻伴,风寒懒报衙(采蜜),啼煞饥鸦”(《水仙子》)之凄惶。
二、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
燕子素以雌雄颉颃,飞则相随,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燕尔新婚,如兄如弟”(《诗经·谷风》),“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经·燕燕》),正是因为燕子的这种成双成对,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渴望比翼双飞的思念。才有了“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薛道衡·《昔昔盐》)的空闺寂寞,有了“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的惆怅嫉妒,有了“罗幔轻寒,燕子双飞去”(晏殊·《破阵子》)的孤苦凄冷,有了“月儿初上鹅黄柳,燕子先归翡翠楼”(周德清·《喜春来》)的失意冷落,有了“花开望远行,玉减伤春事,东风草堂飞燕子”(张可久·《清江引》)的留恋企盼。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三、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诗人抓住此特点,尽情宣泄心中的愤慨,最著名的当属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以含蓄手法,写燕子依旧,但屋主易人,来表现昔日豪门贵族不可避免的没落命运,表面是感慨,实为辛辣的讽刺。另外还有宴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浣溪沙》),李好古的“燕子归来衔绣幕,旧巢无觅处”(《谒金门·怀故居》),姜夔的“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点绛唇》),张炎的“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高阳台》),文天祥的“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伴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金陵驿》)。燕子无心,却见证了时事的变迁,承受了国破家亡的苦难,表现了诗人的“黍离”之悲,负载可谓重矣。
四、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
唐代郭绍兰于燕足系诗传给其夫任宗。任宗离家行贾湖中,数年不归,绍兰作诗系于燕足。时任宗在荆州,燕忽泊其肩,见足系书,解视之,乃妻所寄,感泣而归。其《寄夫》诗云:“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谁说“梁间燕子太无情”(曹
雪芹·《红楼梦》),正是因为燕子的有情才促成了丈夫的回心转意,夫妻相会。郭绍兰是幸运的,一些不幸的妇人借燕传书,却是石沉大海,音信皆无,如“伤心燕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张可久·《塞鸿秋·春情》),“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冯延巳·《蝶恋花》),其悲情之苦,思情之切,让人为之动容,继而潸然泪下。
五、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
“整体、直觉、取象比类是汉民族的主导思维方式”(张岱年·《中国思维偏向》),花鸟虫鱼,无不入文人笔下,飞禽走兽,莫不显诗人才情。雁啼悲秋,猿鸣沾裳,鱼传尺素,蝉寄高远,燕子的栖息不定留给了诗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或漂泊流浪,“年年如新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周邦彦·《满庭芳》);或身世浮沉,“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南来北往随征燕,行路艰难”(张可久·《殿前欢》);或相见又别,“有如社燕与飞鸿,相逢未稳还相送”(苏轼·《送陈睦知潭州》;或时时相隔,“磁石上飞,云母来水,土龙致雨,燕雁代飞”(刘安·《淮南子》)。
燕子,已不仅仅再是燕子,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融入到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中。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2012-02-05]
自古以来,村庄便是文人的心灵圣地。村庄在文人的笔下,像哨音划过天空,像柳叶拂过水面,激起无限的遐想,让人的内心泛起阵阵涟漪。
贬谪地思乡浓
作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即今江苏苏州人,官至参知政事),一生以天下为己任,敢于进谏,因此三次被贬。仕途的不如意,人生的挫折,事业的磨难,使得人在异地他乡的范仲淹格外思念“故乡”。他在《苏幕遮·碧云天》中写到:“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随着词人脑海中跳跃式闪现的几个关键词,乡村那天,那地,那波,那烟,盈漾袅袅而来,“迷”了我们的眼。词人对秋末季节的“临摹”,传递和表达的是因思乡而导致的黯然神伤。游子对村庄的思念,在特定的场景下,愈加令人伤感和凄切。词人萌生的难舍难分的故土情结是每一个离乡游子的真切感怀。“梦”、“酒”、“愁肠”,都是抒发情绪的载体,唯有此,才能使情绪的表达淋漓尽致。
多难对于百姓而言,是一种避之不及的灾祸。北宋政局的动荡,统治者的无能和腐败,使得国家硝烟弥漫,内忧外患,民不聊生。但文人却往往是“受益者”。这决非文人的幸灾乐祸,而是文学对多样性情感的需求。北宋文人在颠簸的战车中,隐藏了大爱、大恨,而把对故乡的情愫毫不掩饰地表达出来。客观地讲,对故乡的写意是任何人都无权干涉和阻挠的。也委实挑不出一点端倪。
白话朴实乡村深眷吾土吾民
与范仲淹同时代的著名文学家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官至翰林学士兼礼部尚书),命运一样多舛,仕途一波三折,多次遭贬下基层。有一年春天,在他担任徐州太守时,当地发生了严重的旱灾,老百姓苦不堪言。作为地方官的苏轼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并创作了一组词作,其中有《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
试问野人家”。这首词所描述的场景与作者的故乡自然没有什么关系,而是作者在“此地”的所见所闻。字里行间,看不到令人忧心如焚的旱灾,感觉不到老百姓所陷“水深火热”之中的疾苦和无奈,更感受不到“老愤青”的愤懑和苦楚。相反,苏轼儿歌似的唱了一曲美丽、灵动、朴实的乡村歌谣,童趣盎然。那情形似乎百姓安居乐业,国泰民安,与现实之中的大灾毫无“瓜葛”。我想,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作者通过对乡村原生态的“白话”写意,表达了强烈的眷念,他对乡村的爱越内敛,对百姓的爱就越深厚,对统治者的仇视就越深厚。
思一番故乡酌一坛老酒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是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周邦彦少年得志,诗词文赋,无所不擅。他还在官府担任提举官,属于政府机关干部。
周邦彦的词善于抒情和叙事,对细节的把握也十分传神。他在《苏幕遮·燎沉香》中,对故乡充满深情:“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我想起遥远的故乡,何日才能回去?我家本在吴越一带,长久地客居长安。小时候的伙伴是否在想我,我划着一叶扁舟,在梦中来到过去的荷花塘。词人词作毫不掩饰对故乡的思念,乡亲的思念。浓郁的乡情如一坛老酒,香味儿扑鼻而来。对于周邦彦在文学艺术上的成就,古今之人多有评介,有人曰:“创意上堪称大家,其词善于铺叙,即在写景抒情中渗入述事,造成另一境界,形成曲折回环,开阖动荡,抑扬顿挫之势,发展了柳永、张先的慢词。加之语言工丽,多用典故,形成了浑厚、典雅、缜密的艺术风格。因此被尊为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和格律派的创始人”。
很难想象,一个心灵里没有村庄,从来不知村庄为何物的所谓文人,能写出什么精彩的文章。事实上,我们今天阅读的宋朝经典诗词,关于村庄的“对话”与“眷念”信手拈来,宛如清澈的溪水中一颗颗光洁晶莹的鹅卵石,擦亮了我们的灵魂。■许锋
清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清明时节,神州大地气候回暖,草木繁茂,是郊游踏青的最佳时节,民间也习惯于这一天去扫墓,以表达对祖先的怀念。
在唐宋诗词中,有关清明节的作品很多。由于诗人的人生遭际、感情思想的各不相同,所以下笔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人们的心态和社会风貌。
南宋吴维信的《苏堤清明即事》,将郊游的题表现得最为直接: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抒写到杭州西湖游览的感受,后两句通过描绘傍晚的景象,抒发了对西湖和对这个节日的无限迷恋。
然而在我国的古典诗歌中,流传最广的清明诗还是唐人杜牧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虽已家喻户晓,然而“断魂”的原因却是一个疑案。有人说是因为扫墓时想起先人而满怀悲伤,有人说是因为下雨破坏了“踏青”的游兴。看来,前者缺乏直接的证据。杏花村的所指也有争议。最著名的杏花村有两个:一在山西汾阳市东,相传自唐宋以来即以生产汾酒著名;一在安徽贵池市西,也向以产酒著名。杜牧写这首诗时正在池州(今贵池市)任刺史,所以诗中的杏花村应当是后者。
杜牧是吃皇粮的官员,所抒发的不过是郊游的“闲愁”而已。穷困的诗人在清明时节的情绪可大不一样,有宋人王禹偁的《清明》为证: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穷困、单调得就像深山野寺的和尚,境况很凄凉。古代,清明前两天是寒食节,习俗禁火,这与春秋时期晋国的名人介子推有关。晋国公子重耳倒霉时,介子推忠心耿耿地跟随左右,重耳即位(史称晋文公)后,他却避入深山拒受封赏,文公焚山逼他出来,他却宁愿焚死,后人遂在这一天禁火来纪念他。“新火”是禁火后新燃之火。王禹偁称从邻家讨新火来点亮油灯读书,可见他在这个节日里还不忘艰苦拼搏———目的自然是要实现通过科举考试晋身官场的理想
清明诗也有以扫墓为主题的,宋代诗人高翥的《清明日对酒》写得很不错: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妆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三四句描绘扫墓的情景,突出扫墓人的悲伤;然而随即展现事后墓地的凄凉和揭露世情的虚伪(当然,也有许多人是满怀诚挚去扫墓的,但我们不必对诗求全责备)。诗人主张人生有酒就必须饮个醉,这也无可厚非,因为他确信“一滴何曾到九泉”的事实。
宋代名诗人黄庭坚的《清明》也涉及墓地,但立意也大不相同: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封侯。
关于流浪的诗词篇六
《古诗 新东方》
上一篇:女人怎么伺候男人睡觉
下一篇:优雅又带紫字的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