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阳馆与韩绅宿别阅读答案

| 中西医助理医师 |

【www.guakaob.com--中西医助理医师】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阅读答案篇一
《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作者: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

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深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

【注解】:

1、几度:多少道。

2、乍:骤,突然。

3、共传:互相举杯。

【韵译】:

老朋友自从江海阔别之后,

几道道隔山隔水难得见面。

忽然相逢却疑心是在梦中,

相怜别后生活互问了庚年。

孤灯冷冷地在雨夜中闪烁,

窗外湿竹笼罩昏暗的轻烟。

最可恨的是明朝又将分别,

这惜别怀盏怎不相对频传?

【评析】:

诗写乍见又别之情,不胜黯然。诗由上次别离说起,接着写此次相会,然后写叙谈,最后写惜别,波澜曲折,富有情致。“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乃久别重逢之绝唱,与李益的“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阅读答案篇二
《2011静安杨浦宝山嘉定区高三二模语文卷(附答案)》

2011年上海静安杨浦宝山嘉定四区高考模拟考试

(二模)

语 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 阅 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6分)

⑴中国食文化与中国传统美学的关系渊源流长,传统审美思想渗透到食文化的整个领域。 中国饮食早已超越了维持生存的作用,不仅是为获得肉体存在的需要,而且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快感的需求,它如同绘画、音乐一样有着丰富多样的形式,以及优雅的和谐美和深厚的审美意境。

⑵‚美‛在中国传统艺术语言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美‛字的形成与食文化也有内在联系。许慎的《说文解字》,对于‚美‛字采用了‚羊大为美‛的说法。从人类审美意识的历史发展来看,人类对于美的感受是与味、声、色所引起的感官上的快感分不开的,二者都有属于自然感受的愉悦。美食所带来的味觉的快感中已蕴含了美感萌芽。羊作为六畜之一,主要是食用,也是美味的象征。‚羊大为美‛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于美的最原始的理解。也有许多文学艺术作品将‘味觉’与艺术鉴赏相联系。如苏轼:‚咸酸杀众好,中有至味永‛。人们也常用‚余香满口‛形容优美的诗句,用‚秀色可餐‛来形容姑娘的美貌等等。

⑶和谐观作为中国传统辩证的思维方式,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根基。古人云‚天地之美,莫大于和‛。‚和‛字从‚禾‛从‚口‛。‚以和为美‛的传统审美观念同样对中国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烹饪处处力求达到和谐的境地。《周礼》中所说的‚割烹煎和‛,认为‚和‛是贯穿烹饪全部过程的。西周史伯提出了‚五味以调口‛,他认为‚故先王以土与金木火杂,以成百物,是以和五味调口——声一无听,物一无闻,味一无味‛。春秋时的晏婴也提出‚和如美羹‛,用美羹来说明君臣和谐的道理。其实,以和为美不但要求味觉感官上的和谐,而且也与身体健康相统一。早在先秦时期,中国人就已认识到摄取食物时偏好某一种味道或摄食过多均会引起疾病。《周礼〃天官》讲到:‚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只有每天摄入的食物与自然气候相调和,才能有健康的身体。

⑷古人云:美食不如美器。菜肴与食器搭配生动地体现了‚以和为美‛ 的审美观念。首先,人们很注重菜肴与食器在色彩上的对比统一的关系。如将嫩黄色的蛋羹盛在绿色的莲瓣碗中,色彩格外清丽,产生了清爽悦目的艺术效果。还有,在纹饰上食的料形与器的图案也要求相得益彰。根据菜肴掌故选用图案与其内容相称的器皿,如中国名菜‚贵妃鸡‛盛在饰有仙女拂袖起舞的图案的莲花碗中,会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善舞的杨贵妃酒醉百花亭的故事。次之,菜肴与器皿在形

态上体现了和谐的追求。如人们把八珍汤盛在水晶碗里,汤色莹澈见底,透过碗腹,各色八珍清晰可辨,使其增色不少。

⑸意境美是中华民族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审美境界。中国食文化同样具有蕴藉隽永,余味无穷的意境美。中国菜讲究色、香、味俱全。人们同样重视菜的视觉形象所带来的优美意境,来满足人们精神上的快感和对现实生活的体味和享受。许多菜不但味美,而且通过精美的造型和色彩创造意境,构成一种内在的含蓄的美感。比如《辋川图》是唐代诗人和画家王维的作品,被当时的美食家吸收做成了《辋川图》小样的拼盘。再如,在民间,各种岁时节令人们会做面塑礼花蒸制、供奉、食用,如过年的‚如意年糕‛,婚礼上的‚鸳鸯饼‛等,来祈求幸福,平安。艺人们用大红、大绿等高纯度色彩,自然随意地涂出欢快、热烈的气氛。不但用笔泼辣帅气,无拘无束,同时造型生动,圆实朴厚,表现了劳动人民自然质朴的审美意境。中华美食不但注重口味,而且构思立意独特,意味深长,注重所带来的意境。现代许多菜名多以写意手法命名,用字典雅瑰丽,含意隽永深远,充满了诗情画意。

(6)中国食文化历史悠远,名声远扬。《易经》讲:‚形面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从中国饮食这一有形的物,正反映出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格局,体现了华夏民族的文明形态,这一无形的道。

1.根据上下文意思,在第⑴段划线处应填入的关联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因为 B.所以 C.那么 D.况且

2.文中通过对“美”与“和”的解字说明2分)

3.根据文意,“和谐美”在中国食文化中具体表现为:(3分)

① ② ③

4.下列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对美的感受和味觉之美都发乎自然。

B.第⑵段中“余香满口”和“秀色可餐”表现味觉与美的欣赏之间的关系。

C.第⑷段从两个层次说明了美食与美器的关系。

D.第⑸段中举《辋川图》和民间的面塑礼花蒸制之例,体现了举例层次的多样性。

5.第(6)段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其中的“道”的“形而上”在中国食文化 .

上体现在 (2分)

6.根据第⑸段“现代许多菜名多以写意手法命名,用字典雅瑰丽,含意隽永深远,充满了诗情 画意”句,在下列菜名中选择一个加以鉴赏。(4分)

霸王别姬(鳖与乌骨鸡同烹) 踏雪寻梅(白萝卜丝上点缀红辣椒)

花好月圆(虾仁鸽蛋) 龙凤呈祥(鸡与蛇同烹)

荷塘月色(荷兰豆、黑木耳、胡萝卜等色泽鲜艳的配料作底,上置鹌鹑蛋)

(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20分)

哑巴与春天 迟子建

⑴最惧怕春风的,莫过于积雪了。

⑵春风像一把巨大的笤帚, 扫着大地的积雪。它一天天地扫下去,积雪就变薄了。这时云雀来了,阳光的触角也变得柔软了,冰河激情地迸裂、流水之声悠然重现,嫩绿的草芽顶破向阳山坡的腐殖土,达子香花如朝霞一般,东一簇西一簇地点染着山林,春天有声有色地来了。 ⑶我的童年春光记忆,是与一个老哑巴联系在一起的。

⑷在一个偏僻而又冷寂的小镇,一个有缺陷的生命,他的名字就像秋日蝴蝶的羽翼一样脆弱,渐渐地被风和寒冷给摧折了。没人记得他的本名,大家都叫他老哑巴。他有四、五十岁的样子,出奇地黑,出奇地瘦,脖子长长的,那上面裸露的青筋常让我联想到是几条蚯蚓横七竖八地匍匐在那里。老哑巴在生产队里喂牲口,一早一晚的,常能听见他铡草的声音,嚓--嚓嚓,那声音像女人用刀刮着新鲜的鱼鳞,又像男人抡着锐利的斧子在劈柴。我和小伙伴去生产队的草垛藏猫时,常能看见他。老哑巴用铁耙子从草垛搂下一捆一捆的草,拎到铡刀旁。本来这草是没有生气的,但因为有一扇铡刀横在那儿,就觉得这草是活物,而老哑巴成了刽子手,他的那双手令人胆寒。我们见着老哑巴,就老是想逃跑。可他误以为我们把草垛蹬散了,他会捉我们问责,为了表示他支持我们藏猫,他挥舞着双臂,摇着头,做出无所谓的姿态。见我们仍惊惶地不敢靠前,他就本能地大张着嘴,想通过呼喊挽留我们。但见他喉结急剧蠕动,嗓子里发出‚呃呃‛的如被噎住似的沉重的气促声,但他却说不出一句话来。

⑸老哑巴是勤恳的,他除了铡草、喂牲口之外,还把生产队的场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冬天打扫的是雪,夏天打扫的是草屑、废纸和雨天时牲畜从田间带回的泥土。他晚上就住在挨着牲口棚的一间小屋里。也许人哑了,连鼾声都发不出来,人们说他睡觉时无声无息的。老哑巴很爱花,春天时,他在场院的围栏旁播上几行花籽,到了夏天,五颜六色的花不仅把暗淡陈旧的围栏装点出了生机,还把蜜蜂和蝴蝶也招来了。就是那些过路的人见了那些花儿,也要多望上几眼,说,这老哑巴种的花可真鲜亮啊,他娶不上媳妇,一定是把花当媳妇给伺候和爱惜着了!

(6)有一年春天,生产队接到一个任务,要为一座大城市的花园挖上几千株的达子香花。活儿来得太急,人手不够,队长让老哑巴也跟着上山了。老哑巴很高兴,因为他是爱花的。达子香花才开,它们把山峦映得红一片粉一片的。人们说老哑巴看待花的眼神是挖花的人中最温柔的。晚上,社员们就宿在山上的帐篷里。由于那顶帐篷只有一道长长的通铺,男女只能睡在一起。队长本想在通铺中央挂上一块布帘,使男女分开,但帐篷里没有帘子。于是,队长就让老哑巴充当帘子,睡在中间,他的左侧是一溜儿女人,右侧则是清一色的男人。老哑巴开始抗议着,他一次次地从中央地带爬起,但又一次次地在大家的嬉笑声中被按回原处。后来,他终于安静了。后半夜,有人起夜时,听见了老哑巴发出的隐约哭声。

⑺从山上归来后,老哑巴还在生产队里铡草。一早一晚的,仍能听见铡刀‚嚓--嚓嚓--‛的声响,只不过声音不如以往清脆,不是铡刀钝了,就是他的气力不比从前了。那一年,他没有在场院的围栏前种花,也不爱打扫院子,常蜷在个角落里打瞌睡。队长嫌他老了,学会偷懒了,打

发了他。他从哪里来,是没人知道的,就像我们不知他扛着行李卷又会到哪里去一样。我们的小镇仍如从前一样,经历着人间的生离死别和大自然的风霜雨雪,达子香花依然在春天时静悄悄地绽放,依然有接替老哑巴的人一早一晚地为牲口铡着草料,但我们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原来这小镇是少了一个沉默的人——

⑻一个永远无法在春天中歌唱的人!

7.第⑵段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是( )(2分)

A.悠然 B.茫然 C.欣然 D.昂然

8.简析第⑷段画线句的语言表达效果。 (3分)

9.请结合相关细节,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简析老哑巴这一人物形象。(3分)

10.试析“一个永远无法在春天中歌唱的人!”这句话的含义。(3分)

① ②

11.下列对于“达子香花”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6分)

A.整篇文章以达子香花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脉络清晰,行文自然。

B.第⑵段中首次出现,达子香花的开放是春天来临的标志,它是“我”对童年春光回忆的重要元素,对引出老哑巴起了重要的铺垫作用。

C.第(6)段中两次出现,是老哑巴命运发生变化的重要契机,美丽的达子香花,见证了爱花的老哑巴在众人眼中的可有可无的悲惨命运。

D.第⑺段达子香花再次出现,既呼应了前文,又形成强烈的映衬,美丽的达子香花依旧,而老哑巴却已在众人的冷漠和歧视中消失了,表达了“我”对老哑巴的怀念。

E.作者分别运用了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描写达子香花,既写出了达子香花的美丽,又勾勒出了老哑巴生活的自然环境。

F.达子香花象征老哑巴,达子香花在春天静悄悄地绽放,象征着老哑巴默默无闻地为大家奉献。

12.本文与我们高中教材中学过的散文》有相似之处,请至少列出两点并作简要说明。(3分)

① ②

(三)默写 (6分) [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1) (杜甫《月夜》)

(2)分野中峰变, 。 (王维《终南山》)

(3)是处红衰翠减, 。 (柳永《八声甘州》)

(4)饭疏食,饮水, ,乐亦在其中矣。 (《论语》)

(5)便要还家, 。 (陶渊明《桃花源记》)

(6)叫嚣乎东西, 。 (柳宗元《捕蛇者说》)

(7)过而能改,。 (《左传》)

(8)人生代代无穷已, 。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四)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14——16题。(8分)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唐)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

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

[注] ①几度:多少年 ②共传:一起举杯。 ①

14.从体裁上看,本诗属于诗。根据本诗内容,标题中“宿别”的意思是2分)

1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诗依次写了久别、乍见、相聚、惜别,波澜曲折,富有情致。

B.首联从时间、空间角度突出了离别久远,相见之难。

C.颔联中“各问年”,不仅在感叹年长容衰,也在以实证虚,说明“翻疑梦”的境真情真。

D.尾联“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中的“惜”是惋惜、可惜的意思。

16.请自选一个角度对颈联“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作简要赏析。(3分) 。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 (17分)

郑 玄 传(节选)

⑴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也。玄少为乡啬夫,得休归,常诣学官,不乐为吏,父数怒.

之,不能禁。遂造太学受业,始通《公羊春秋》、《九章算术》。又从东郡张恭祖受《礼记》、《左氏春秋》、《古文尚书》。以山东无足问者,乃入西关。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

⑵融门徒四百余人,升堂进者五十余生。融素骄贵,玄在门下,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玄日夜寻诵,未尝怠倦。会融集诸生考论图纬,闻玄善算,乃召见于楼上,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融喟然谓门人曰:‚郑生今去,吾道东矣。‛ .

⑶玄自游学,十余年乃归乡里。家贫,客耕东莱,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

⑷大将军何进闻而辟之。进为设几杖,礼待甚优。玄不受朝服,而以幅巾见。一宿逃去。后.

将军袁隗表为侍中,以父丧不行。国相孔融深敬于玄,屣履造门。

⑸时大将军袁绍总兵冀州,遣使要玄,大会宾客,玄最后至,乃延升上坐。绍客多豪俊,并.

有才说,见玄儒者,未以通人许之,竞设异端,百家互起。玄依方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②①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阅读答案篇三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4届高三下学期4月周练 语文(2014.4.25) Word版含答案》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3~2014学年

高三年级语文试卷 2014.4.25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选项的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跻身 暗度陈仓 圭臬(niâ) 呶呶不休(nú) ...

B.布署 曲意逢迎 楔形(xiē) 泫然泪下(xuán) ..

C.赝品 甚嚣尘上 绀青(gàn) 遂心如意(suì) ..

D.防范 谈笑风声 瞎诌(zhōu) 佶屈聱牙(jiã) ..

2.下列选项中,依次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处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我们同时遭遇到了尼采所曾设想过的历史记忆的两个极端_____一端是纯粹的现在,无穷无尽的生成和流逝_____另一端则是历史终结时的永恒存在或普遍在场。我们就像尼采所说的那个“根本不具备遗忘力量,却又注定在任何地方都看到一种生成的人_____“这样一个人不再相信他自己的存在,不再相信自己,看到一切都在运动的点上分流开去,迷失在生成的这种河流中______

A. :“ , ”, ”„„

B. : ; ”, „„”

C. :“ , ,” „„” D. : ; ,” ”„„

3.自助旅游者曾在网上发起过一个“多背一公斤”活动,希望将一些书籍、文具等捐给沿途贫困的学校和孩子。请以组织者的身份,拟写宣传词。要求句式整齐,能体现活动的宗旨,有感召力,使用一种修辞手法。(4分)

宣传词:多背一公斤,_______________ ;多背一公斤,_______________ 。

4.下面是一段关于大众阅读价值取向变化的文字,请用三句话概括它三个方面的内容。(5分)

图书畅销这一现象的背后反映出人们在阅读方面出现的某种值得注意的价值取向。 近年来,由于受市场经济中“短、平、快”消费模式的影响,一种以讲故事的形式来谈论学术的做法颇为流行,美其名曰“文化快餐”,对知识的获取满足于感性的把握。在某类读书人群中,阴柔之风过盛,阳刚之气不足,人们对于离奇古怪的小故事具有很强的猎奇心理,对于雄浑壮丽的大历史却缺乏兴趣。一些出版部门受利益的驱使,热衷于对历史人物的风流韵事、阴谋权术的渲染,以“戏说”满足读者的猎奇窥秘心理。也有些人满足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品玩,只强调回归传统,忘记了在“返本”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开新”,忘记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是进行全面而深刻的自我批判。功利主义的阅读价值取向忽略了人的深层的精神需求和文化追求,正在误导着年轻一代。

(1)第一方面:(含标点符号,不超过1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方面:(含标点符号,不超过1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方面:(含标点符号,不超过1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毛 颖 传

韩愈

毛颖者,中山人也。其先明眎(名字),佐禹治东方土,养万物有功,因封于卯地,死为十二神。尝曰:‚吾子孙神明之后,不可与物同,当吐而生。‛已而果然。

秦始皇时,蒙将军恬南伐楚,次中山,将大猎以惧楚。召左右庶长与军尉,以《连山》筮之,得天与人文之兆。筮者贺曰:‚今日之获,不角不牙,衣褐之徒,缺口而长须,八窍而趺(fū)居,独取其髦,

简牍是资.天下其同书,秦其遂兼诸侯乎?‛遂猎,围毛氏之族,拔其豪,载颖而归,献俘于章台宫,聚.

其族而加束缚焉。秦皇帝使恬赐之汤沐,而封诸管城,号曰管城子,日见亲宠任事。

颖为人,强记而便敏,自结绳之代以及秦事,无不纂录。阴阳、卜筮、占相、医方……九流百家、天人之书,及至浮图、外国之说,皆所详悉。又通于当代之务,官府簿书、巿井货钱注记,惟上所使。自秦皇帝下及国人,无不爱重。又善随人意,正直、邪曲、巧拙,一随其人。虽见废弃,终默不泄。惟不喜武士,然见请亦时往。累拜中书令,与上益狎,上尝呼为中书君。上亲决事,以衡石自程,虽宫人不得立左..

右,独颖与执烛者常侍,上休方罢。颖与绛人陈玄、弘农陶泓,及会稽褚先生友善,相推致,其出处必偕。上召颖,三人者不待诏,辄俱往,上未尝怪焉。

后因进见,上将有任使,拂试之,因免冠谢。上见其发秃,又所摹画不能称上意。上嘻笑曰:‚中书君老而秃,不任吾用。吾尝谓中书君,君今不中书邪?‛对曰:‚臣所谓尽心者。‛因不复召,归封邑,终于管城。其子孙甚多,散处中国夷狄,皆冒管城,惟居中山者,能继父祖业。

太史公曰:毛氏有两族。其一姬姓,文王之子,封于毛,所谓鲁、卫、毛、聃者也。战国时有毛公、毛遂。独中山之族,不知其本所出,子孙最为蕃昌。《春秋》之成,见绝于孔子,而非其罪。及蒙将军拔.

中山之豪,始皇封诸管城,世遂有名,而姬姓之毛无闻。颖始以俘见,卒见任使,秦之灭诸侯,颖与有功,赏不酬劳,以老见疏,秦真少恩哉!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

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1)拔其豪 (2)与上益狎 ..

(3)以衡石自程 (4)见绝于孔子 ..

6.文章看似为人写的传记,实是以笔写人的寓言,请概括毛颖(毛笔)的特点。(至少写出三点,每点不超过10个字)(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毛颖的先人曾经说:“我的子孙是神的后代,不可以和其它生物相同,(生产)是从嘴里吐出来的。”后来果然是这样。

B.毛颖一家被围捕、带回章台献给皇帝。秦始皇赐他封地管城,(赐)名字管城子逐渐得到(皇帝)的恩宠并管理事务。

C.毛颖和绛县人陈玄、弘农县的陶泓和会稽县褚先生友好相善,互相推崇备至,他们对事情的看法基本偕同一致。

D.皇上看到毛颖的秃头就讥笑他:“我曾经称您是中书,您现在是不中用啦!”毛颖也不生气。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秦始皇时,蒙将军恬南伐楚,次中山,将大猎以惧楚。(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颖为人,强记而便敏,自结绳之代以及秦事,无不纂录。(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秦之灭诸侯,颖与有功,赏不酬劳,以老见疏,秦真少恩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诗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

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

(1)用一句话概括全诗内容。诗歌颔联“乍见翻疑梦”和晏几道《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中哪一句相似?(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颈联营构了什么样的意境?(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尾联作结,情味悠长。试作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惟庚寅吾以降。(屈原《离骚》)

(2)定乎内外之分,_______________,斯已矣。(庄子《逍遥游》)

(3)男女衣着,悉如外人,_______________,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4)报君黄金台上意,________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

(5)驾一叶之扁舟,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6)____________。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李白《蜀道难》)

(7)____________,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自嘲》)

(8)如烟往事俱忘却,____________。(陶铸《赠曾志》)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葫芦瓢子

林清玄

在我的老家,母亲还保存着许多十几二十年前的器物,其中有许多是过了时,到现在已经毫无用处的东西,有一件,是母亲日日还用着的葫芦瓢子。她用这个瓢子舀水煮饭,数十年没有换过,我每次看她使用葫芦瓢子,思绪就仿佛穿过时空,回到了我们快乐的童年。

犹记我们住在山间小村的一段日子,在家的后院有一座用竹子搭成的棚架,利用那个棚架我们种了毛豆、葡萄、丝瓜、瓢瓜、葫芦瓜等一些藤蔓的瓜果,使我们四季都有新鲜的瓜果可食。

其中最有用的是丝瓜和葫芦瓜,结成果实的时候,母亲常常站在棚架下细细地观察,把那些形状最美、长得最丰实的果子留住,其他的就摘下来做菜。

我们种的葫芦瓜也是一样,等它完全熟透在树上枯干以后摘取,那些长得特别大而形状不够美的,就切成两半拿来当舀水、盛东西的勺子。长得形状均匀美丽的,便在头部开口,取出里面的瓜肉和瓜子,只留下一具坚硬的空壳,可以当水壶与酒壶。

在塑料还没有普遍使用的农业社会,葫芦瓜的使用很广,几乎成为家家必备的用品,它伴着我们成长。到今天,葫芦瓜的自然传统已经消失,葫芦也成为民间艺品店里的摆饰,不知情的孩子怕是难以想像它是《论语》里:‚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与人民共呼吸的器物吧!

葫芦的联想在民间有着悠久的历史,许多甚受欢迎的人物,像李铁拐、济公的腰间都悬着一把葫芦,甚至《水浒传》里的英雄,武侠小说中的丐帮快客,葫芦更是必不可少。早在《后汉书》的正史也有这样的记载:‚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于肆头,及市罢,辄跳入壶中,市人莫之见。‛

在《云芨七签》中更说:‚施存,鲁人,学大丹之道,遇张申,为云台治官,常悬一壶,如五升器大,化为天地,中有日月,夜宿其内。‛可见民间的葫芦不仅是酒器、水壶、药罐,甚至大到可以涵容天地日

月,无所不包。到了乱离之世,仙人腰间的葫芦,常是人民心中希望与理想的寄托,葫芦之为用大矣! 我每回看美国西部电影,见到早年的拓荒英雄自怀中取出扁瓶的威士忌豪饮,就想到中国人挂在腰间的葫芦。威士忌的瓶子再美,都比不上葫芦的美感,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因为在葫芦的壶中,有一片浓厚的乡关之情,和想像的广阔天地。

水,我们家引泉水而饮,用竹筒把山上的泉水引到家里的大水缸,水缸上面永远漂浮着一把葫芦瓢子,光滑的,乌亮的,琢磨着种种岁月的痕迹。

现代的勺子有许多精美的制品,我问母亲为什么还用葫芦瓢饔,她淡淡的说:‚只是用习惯了,用别的勺子都不顺手。‛可是在我而言,却有许多感触。我们过去的农村生活早就改变了面貌,但是在人们心中,自然所产生的果实总是最可珍惜,一把小小的葫芦瓢子似乎代表了一种心情——社会再进化,人心中珍藏的岁月总不会完全消失。

我回家的时候,喜欢舀一瓢水,细细看着手中的葫芦瓢子,它在时间中老去了,表皮也有着裂痕,但

成长岁月中母亲的艰辛。

11.文章第一节有什么作用?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葫芦(瓢)是本文的抒情线索。请概括它寄托了哪些情思。(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中两个划线句子表述各有不同,请结合语境分别解释。(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简述本文的语言特点。(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后马尔克斯时代的孤独与写作

思郁

20世纪以来,拉丁美洲的文学一方面继承并努力挖掘民族文学传统,特别是古老的印第安人文学传统,另一方面积极汲取西方文学的艺术精华,特别是现代派文艺的有益成分,从而创造出符合民族审美心理的新的文学样式——魔幻现实主义。这是一种富有艺术表现力的文学创作方法,逐渐风靡文坛,形成一股强大的文学潮流,促成了拉丁美洲‚文学大爆炸‛。每次谈论拉美文学必谈马尔克斯和《百年孤独》,必谈拉美文学‚大爆炸‛,但是我们是否真正了解这一事件呢?

‚文学爆炸‛最初作为一个松散的整体而存在,并非因为它的成员之间富有某种专属权力,也并非因为他们在美学和政治观点上具有某种一致。当年的亲历者智利作家何塞〃多诺索认为,他们那代人缺乏自己文学上的父辈,这最大限度地丰富了他们。在政治压迫和生活贫瘠的双重压力之下的年轻作家们,遭受着‚孤儿境遇‛,在他们身上形成了一种空白,使他们拒绝前一代小说家强加的东西,但也急需补充养分。多诺索在《文学‚爆炸‛亲历记》中说:‚我很有把握地认为,我们这一代的小说家差不多一味向外看,不仅朝西班牙语美洲之外看,而且也越过同一种语言,朝美国、朝撒克逊语言国家、朝法国、朝意大利看,去寻找养分,开放自己,让自己传染各种从外部来的‘不纯粹’的东西;宇宙主义的,时髦的,外国化的,在当时人们单纯眼光中,新小说家采取的是离经叛道的做法。‛

于是,在那些最大程度代表拉美现实主义的著作中,我们发现了卡夫卡、萨特、福克纳的影子。但是令我们真正感到震撼的是,我们在读拉美文学的时候,却从来没有觉得他们在模仿某个人。他们逐渐成熟

的文学中,在吸收与继承之间找到了那个恰如其分的平衡点。略萨曾经如此定义作家:一个为自己驱魔的人。马尔克斯也曾无数次提及福克纳教会了他写作,因为福克纳所描绘的世界和他描述的相似之处如此之多。但是他更加强调,他的目的绝不仅仅是模仿福克纳,‚而是去避免他那种已经左右了我的影响‛。

《百年孤独》的写法树立了一个标竿,成就了一批中国作家的写作模式。但是如果现在新一代的小说家还要如此写作就显得非常愚蠢。实际上,虽然拉美文学中有两位获得了诺贝尔奖,但是其他作家的才情根本不输他们,他们每个人都代表文学不同的面向。比如萨瓦托早年的小说《隧道》中,我们发现了很多不同于拉美特质的东西,他尝试了超现实、新小说、侦探小说等等元素,让我们意识到后马尔克斯时代的反叛中同样有需要继承的东西。我们或许可以这样总结,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后拉美文学时代,一个后马尔克斯时代,一个后《百年孤独》时代,真正应该学习的应该是摆脱马尔克斯的魔咒。尽管《百年孤独》的伟大地位无可动摇。如果你以为拉美作家只有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家那就大错特错了,也许马尔克斯、略萨和他们的‚文学爆炸‛中的盟友的神话般的超然地位无可代替,但是并不意味着新一代的拉美作家会陷入‚影响的焦虑‛,他们会如同他们的前辈一样,在继承与叛逆,模仿与超越中找到适合自己发出的声音。 (原文有删改。)

15. 请分别概括拉美“文学爆炸”的特点和存在的原因。(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如何理解文中划线句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根据作者的观点,在“后马尔克斯时代”应如何认识拉美作家的写作?(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文(7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一位父亲和儿子来到湖边散步,儿子忽然想划船。

父亲觉得,如果划船,这么大的湖,起码要一个小时才回得来。那就快到关门的时间了,很多地方就看不到了。儿子却说:“那是你们这一代人的思维习惯吧?为什么都要看到呢?我们来玩的目的不就是出来散散心、轻松一下吗?”

果然,那天在湖面上,改变了习惯的父亲见到了许多美景,觉得不虚此行。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少于800字。

命题、校对:王舒成、陆晓燕、肖梅清

答„„„„„题„„„„„„ 附加题 (40分) 2014年4月25日 一、阅读文言文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19. 19.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谐之言皆也,辞浅会俗,皆悦笑也。昔齐威酣乐,而淳于说甘酒;楚襄宴集,而宋玉赋好色:意在微讽,有足观者。及 优 旃 之 讽 漆 城 优 孟 之 谏 葬 马 并 谲 辞 饰 说 抑 止 昏 暴 是 以 子 长 编 史 以 其 辞 虽 倾 回 意 归 义 正 也。但本体不雅,其流易弊。于是东方、枚皋,餔糟啜醨,无所匡正,而诋嫚媟弄,故其自称‚为赋,乃亦俳也,见视如倡‛,亦有悔矣。 (选自刘勰《文心雕龙·谐隐》) 20. 文中的“子长编史”是指《史记》中的哪一篇?(2分)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阅读答案篇四
《【创新设计】2015届高考语文(课标通用)二轮复习 第3章 增分突破1演练反馈 Word版含答案]》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济州西门外旅馆

晁端友

寒林残日欲栖乌①,壁里青灯乍有无。

小雨愔愔②人假寐,卧听疲马啮残刍。

【注】 ①乌:乌鸦。②愔愔:寂静无声。

诗中的“乌”和“马”两个意象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中的“乌”和“马”既是实景,又倾注着诗人的感情:乌鸦暮投林,而诗人却无家可归,疲马尚且夜不眠,人更是如此。“乌”和“马”一反一正衬托了诗人奔波劳顿、凄风苦雨的人生漂泊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郑少府入辽共赋侠客远从戎①

骆宾王

边烽警榆塞,侠客度桑乾。

柳叶开银镝,桃花照玉鞍。

满月临弓影,连星入剑端。

不学燕丹客,徒歌易水寒。

【注】 ①郑少府,骆宾王的朋友。唐高宗显庆年间,契丹多次掳掠侵扰边境,东北辽阳一带战事不断。郑少府正是在此时远赴边疆从军。骆宾王写下了这首诗为他送别。

简析本诗主人公的形象,说说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形象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歌的主人公是一个侠客形象。他豪爽而又雷厉风行,有很高的爱国热情与牺牲精神,有高超的武艺和勇于拼搏的大无畏精神。作者采用烘云托月(答侧面描写、侧面衬托也可以)的手法刻画这一形象,如借写骑马弯弓侧面衬托侠客英姿飒爽、光彩夺人的形象。

3.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几度①隔山川。

乍见翻②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

【注】 ①几度:这里指几年。②翻:反而。

第三联用了“孤灯”“寒雨”“湿竹”“暗烟”几个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孤灯、寒雨、浮烟、湿竹,生动恰切地营造出凄迷冷清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因伤别而悲凉惨淡的心情。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满江红

刘克庄

金甲雕戈,记当日,辕门初立。磨盾鼻①,一挥千纸,龙蛇犹湿。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有谁怜,猿臂故将军,无功级②? 平戎策,从军什,零落尽,慵收拾。把《茶经》《香传》,时时温习。生怕客谈榆塞③事,且教儿诵《花间集》。叹臣之壮也不如人,今何及!

【注】 ①磨盾鼻:在盾鼻上磨墨。盾鼻,盾中央的纽。②无功级:指汉代李广抗击匈奴,屡立战功,却不得封侯。③榆塞:代指北方边塞。

(1)请结合词句内容分析,上阕中作者刻画了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词末尾“叹臣之壮也不如人,今何及”句运用了何种抒情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抒发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开篇写“金甲雕戈”“辕门初立”,回忆主人公当年在军中的威武形象;“一挥千纸,龙蛇犹湿”显示他草拟文书时,文思敏捷、文不加点、倚马可待的超人才气。“铁马”“楼船”两句追忆紧张的军旅生活,最后笔锋一转,用李广难封的典故写自己不受重用。刻画了英武非凡、才华横溢,徒有功劳却难受封赏,只能自怜自伤的主人公形象。

(2)用典抒情。作者化用烛之武的典故,抒发主人公空怀建功立业的抱负却难为所用,老来只能闲居的无奈和愤慨,自嘲的口吻中包含着对自己时光虚掷、壮志难酬的深沉感伤。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寒 食①

[宋]王禹偁

今年寒食在商山②,山里风光亦可怜。

稚子就花拈蛱蝶,人家依树系秋千。

郊原晓绿初经雨,巷陌春阴乍禁烟。

副使官闲莫惆怅,酒钱犹有撰碑钱③。

(选自《宋诗精华录》)

【注】 ①寒食:指“寒食节”,清明前二日,古代风俗,这几天不举火,只吃冷东西。②商山:在陕西商县。淳化二年(991),王禹偁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此诗大约是淳化三年所作。③撰碑钱:替别人作碑记、墓志铭等文章的稿费。

(1)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描绘出了一幅安逸闲适而又生机勃勃的山村生活图景。蝴蝶在花丛翻飞,孩子们忙着扑捉它们;好多人家的大树上系着秋千,在前后游荡着。

(2)有人说这首诗以乐景写哀情,你同意吗?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同意。此诗虽写了乐景,诗人却是借美景强自排解被贬的失意落寞。诗人自我安慰:副使之职非常清闲,又可以靠撰碑文来换一些喝酒的钱。这种自我安慰实际上是一种“惆怅”的变形。表面看来,诗人似乎已经陶醉于山村之

景,表现出心境的乐观豁达,但商山之景“亦可怜”的“亦”正是与京城之景比较得来。“莫惆怅”,其实暗含“正惆怅”之意。

不同意。诗人借商山寒食美景表达了淡然豁达、优雅闲适的情怀。诗人极力描写商山景色之可爱,既写出山中祥和闲适的生活,又写出了春雨乍停后清新宁静的自然风光。可以看出诗人怡情山水、淡然豁达的心境;副使的清闲、赚钱换酒都表达了诗人的优雅闲适之意。

6.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沉醉东风·渔夫

白 朴

黄芦岸白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虽无那刎颈交,却有几个忘机友。点秋江白鹭沙鸥,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注】 白朴一生悠游不仕。

(1)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用“黄芦”“白”“绿杨”“红蓼”等自然景物组成了一个五彩缤纷、绚丽多姿的画面,提供了渔夫远离尘嚣的生活环境,②从而表现了渔夫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生活的情致;③同时点出此时的时令是秋天,为下文的“秋江”做了伏笔。

(2)此曲描写了一个怎样的渔夫形象?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此曲描写了一个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渔夫形象。②此曲中渔夫生活在远离尘嚣的环境中,过着像鸥鹭那样的自由自在的生活。③此曲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寄寓了自己厌弃功名、鄙弃官场、流连山水、甘心淡泊宁静、追求自由的品格情操。

7.(2011·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 江

[明]张 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敝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1)“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整体阅读诗歌,注意诗歌中与客愁相关的词语,比如“几问津”“孤枕”“乡国梦”等,关键在于找全面,然后加以理解整理。

答案 奔波忙碌(几问津、忙于我),孤身在外(孤枕),思念家乡(乡国梦),朋友零落(交游落落)。

(2) 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的能力,并要求考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解答此类试题,需联系诗歌整体内容,指出所用的表现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答案 作者以到处飞翔的沙鸥来衬托自己的孤单漂泊,表达自己客居他乡、孤单寂寞之感。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阅读答案篇五
《2013届高三语文一轮专项复习(粤教版):古代诗文阅读练习08)》

(见学生用书第85页)

【考点对应练】

对点一:炼字炼句

(一)炼 字

1.(2009·山东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寄 远

杜 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侧重考查炼字。前两句分写舟行所见水容天色。“漫悠悠”,见水面的平缓、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空寂。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寂。一、二两句之间,似有一个时间过程。“水面漫悠悠”,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时的景象。过了一会儿,风变紧了,云彩因为风的吹送变得稀薄而轻盈,天空显得高远,空气中也散发着秋天的凉意。“欲变秋”的“欲”字,正表现出天气变化的动态。从景物描写可以感到,此刻旅人的心境也由原来的相对平静变得有些骚动不宁,由原来的一丝淡淡的孤寂进而感到清冷了。这些描写,都为第三句的“客心孤回”作了准备。

【答案】 “悠悠”写出了水面的平和、水流的悠长,透露出江上的清寂。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寂。为第三句的“客心孤回”作铺垫。

2.(2010·湖南高考)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好事近①

陆 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 ①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的考查切入点在于“炼字”。“炼字”的关键在于把握这个字所引领的画面和情感,紧扣内容和写法作答。具体答题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答案】 “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润泽,形象生动。“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红蓼相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足以怡悦人心。

(二)炼 句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天仙子

张 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结合全词,赏析“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云破月来花弄影”,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一个“弄”字写活了月下之“花”,尽显拟人之妙处。但是,更重要的是这个“影”字,这才是词中的“词眼”,是这首词中美学境界的焦点之所在。春之将去,残花尚且顾影自怜,对这美好的大自然充满了眷恋之情,这能不引起词人的思考吗?

【答案】 示例: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云、月、花人格化,“破”“来”“弄”等词,写出月夜之景的美丽与动感,抒发了作者伤春、孤寂之情,这一描写与“沙上并禽”的情态构成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由这一画面再想到“明日落红应满径”,则使作者的伤春之情、孤寂之心表现得更加生动传神。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泊牛渚①怀古

李 白

牛渚西江②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③。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注】 ①牛渚:山名,在今安徽省当涂县西北。②西江:今长江自南京到江西一段。③谢将军:东晋谢尚,官至镇西将军。他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遇袁宏诵诗,听后大加赞赏,并邀其登舟长谈至天明,袁宏从此声名大振。

尾联“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是想象中的情景,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侧重考查语句赏析。解答此题,要回答三个问题:一是诗句写了什么内容,二是怎样写的,三是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案】 尾联想象明朝挂帆离去的情景:在飒飒秋风中,片帆高挂,客舟即将离开牛渚;枫叶纷纷飘落,像是无言地送着寂寞离去的行舟。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进一步烘托出作者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寂寞凄清的情怀。

(三)诗 眼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百嘉村见梅花

龚鼎孳①

天涯疏影伴黄昏,玉笛高楼自掩门。

梦醒忽惊身是客,一船寒月到江村。

【注】 ①龚鼎孳(1615~1673):字孝升,崇祯七年进士。清兵入关后任太常寺少卿,康熙时官至刑部尚书。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关于诗眼,有人认为是“惊”,有人认为是“客”,有人认为是“寒”。你认为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诗“一船寒月到江村”句,“一船寒月”四字妙,到江村的不仅是由船而载的月(其实月在天上,何能载之),一种“寒”的心情也被船带到江村。

但月亦终不能慰诗人寂寞——故园高楼若不可睹,此身若犹在天涯,则此寂寞将长随诗人,挥之不去,绝非外物可得解慰。故此月由诗人感来,则不能不为“寒月”,盖其心境已寒,故月亦寒意瑟瑟矣。一“寒”字,点出本诗凄清之境,由此可推知,全诗莫不在寒中,疏影、玉笛、高楼,亦无非寒影、寒笛、寒楼而已,不寒者在梦中,梦醒来皆是寒。

【答案】 “寒”。用梅的疏影、玉笛、高楼等意象,表现了自己身为贰臣内心的痛苦寂寞,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眼前的月亮着一“寒”字,正是他心境的写照,写出了百愁萦绕、无可奈何的凄凉。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三、四句由叙事宕开一笔而写景。如何排遣这无边的孤独呢?还是睡觉吧,这里的“恹恹欲睡”,与先前的辗转无眠构成一个反跌,形成一个曲折。低眉恰见,床上铺满斑驳的皎皎月光、婆娑的梧桐叶影,但那床还是一片冰凉,有谁会送来温暖和慰藉呢?一个“凉”字,照应诗题中的“秋”字和首句的“清”字,不仅再次渲染了天气之凉,更烘托出心境的的孤寂与凄凉。一个“缺”字,不仅写出了梧桐枝叶遮掩明月的朦胧之美,也暗示出诗人失落、遗憾的心情。

三、四两句景中融情,以景传情,不言“愁”字,而句句载愁,这次第,人何以堪!

【答案】 “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对点二:语言风格

7.(2009·北京高考)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西江月 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③岳阳楼上。

【注】 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②波神:水神。③准拟:准定。

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语言风格的欣赏和判断能力。宋代的词人从语言风格上来分主要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苏轼、辛弃疾等人为代表的豪放派;一类是以李清照、姜夔等人为代表的婉约派。从诗歌的语言和内容上看,本词应属于豪放派。

【答案】 苏轼、辛弃疾 豪放派

8.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壬戌清明作

屈大均

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

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

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

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注】 屈大均,文学家,史学家。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退隐不仕。其地位与顾炎武、吴嘉纪比肩。屈大均一生跋涉山川,结交前明遗民志士抗清,冀求复明。

本诗的颔联和尾联表现出了怎样的语言风格?请任选一联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熟练掌握诗歌常用的各种语言风格及其特征;其次,要认真分析所考查的两联诗句,具体说明诗句具有的风格。

【答案】 含蓄委婉(或:深沉蕴藉)。

颔联:作者用垂泪的“落花”比喻受打击的抗清志士,用得意的“啼鸟”来比喻为清廷卖力帮腔的小人,含蓄地表达了深沉悲怆的情怀。

尾联:“龙蛇四海归无所”,比喻反清志士们因为大业难成而找不到自己的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阅读答案篇六
《2013届高三语文一轮专项复习(粤教版):古代诗文阅读练习08)》

(见学生用书第85页)

【考点对应练】

对点一:炼字炼句

(一)炼 字

1.(2009·山东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寄 远

杜 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侧重考查炼字。前两句分写舟行所见水容天色。“漫悠悠”,见水面的平缓、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空寂。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寂。一、二两句之间,似有一个时间过程。“水面漫悠悠”,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时的景象。过了一会儿,风变紧了,云彩因为风的吹送变得稀薄而轻盈,天空显得高远,空气中也散发着秋天的凉意。“欲变秋”的“欲”字,正表现出天气变化的动态。从景物描写可以感到,此刻旅人的心境也由原来的相对平静变得有些骚动不宁,由原来的一丝淡淡的孤寂进而感到清冷了。这些描写,都为第三句的“客心孤回”作了准备。

【答案】 “悠悠”写出了水面的平和、水流的悠长,透露出江上的清寂。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寂。为第三句的“客心孤回”作铺垫。

2.(2010·湖南高考)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好事近①

陆 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 ①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的考查切入点在于“炼字”。“炼字”的关键在于把握这个字所引领的画面和情感,紧扣内容和写法作答。具体答题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答案】 “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润泽,形象生动。“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红蓼相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足以怡悦人心。

(二)炼 句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天仙子

张 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结合全词,赏析“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云破月来花弄影”,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一个“弄”字写活了月下之“花”,尽显拟人之妙处。但是,更重要的是这个“影”字,这才是词中的“词眼”,是这首词中美学境界的焦点之所在。春之将去,残花尚且顾影自怜,对这美好的大自然充满了眷恋之情,这能不引起词人的思考吗?

【答案】 示例: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云、月、花人格化,“破”“来”“弄”等词,写出月夜之景的美丽与动感,抒发了作者伤春、孤寂之情,这一描写与“沙上并禽”的情态构成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由这一画面再想到“明日落红应满径”,则使作者的伤春之情、孤寂之心表现得更加生动传神。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泊牛渚①怀古

李 白

牛渚西江②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③。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注】 ①牛渚:山名,在今安徽省当涂县西北。②西江:今长江自南京到江西一段。③谢将军:东晋谢尚,官至镇西将军。他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遇袁宏诵诗,听后大加赞赏,并邀其登舟长谈至天明,袁宏从此声名大振。

尾联“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是想象中的情景,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侧重考查语句赏析。解答此题,要回答三个问题:一是诗句写了什么内容,二是怎样写的,三是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案】 尾联想象明朝挂帆离去的情景:在飒飒秋风中,片帆高挂,客舟即将离开牛渚;枫叶纷纷飘落,像是无言地送着寂寞离去的行舟。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进一步烘托出作者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寂寞凄清的情怀。

(三)诗 眼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百嘉村见梅花

龚鼎孳①

天涯疏影伴黄昏,玉笛高楼自掩门。

梦醒忽惊身是客,一船寒月到江村。

【注】 ①龚鼎孳(1615~1673):字孝升,崇祯七年进士。清兵入关后任太常寺少卿,康熙时官至刑部尚书。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关于诗眼,有人认为是“惊”,有人认为是“客”,有人认为是“寒”。你认为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诗“一船寒月到江村”句,“一船寒月”四字妙,到江村的不仅是由船而载的月(其实月在天上,何能载之),一种“寒”的心情也被船带到江村。

但月亦终不能慰诗人寂寞——故园高楼若不可睹,此身若犹在天涯,则此寂寞将长随诗人,挥之不去,绝非外物可得解慰。故此月由诗人感来,则不能不为“寒月”,盖其心境已寒,故月亦寒意瑟瑟矣。一“寒”字,点出本诗凄清之境,由此可推知,全诗莫不在寒中,疏影、玉笛、高楼,亦无非寒影、寒笛、寒楼而已,不寒者在梦中,梦醒来皆是寒。

【答案】 “寒”。用梅的疏影、玉笛、高楼等意象,表现了自己身为贰臣内心的痛苦寂寞,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眼前的月亮着一“寒”字,正是他心境的写照,写出了百愁萦绕、无可奈何的凄凉。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三、四句由叙事宕开一笔而写景。如何排遣这无边的孤独呢?还是睡觉吧,这里的“恹恹欲睡”,与先前的辗转无眠构成一个反跌,形成一个曲折。低眉恰见,床上铺满斑驳的皎皎月光、婆娑的梧桐叶影,但那床还是一片冰凉,有谁会送来温暖和慰藉呢?一个“凉”字,照应诗题中的“秋”字和首句的“清”字,不仅再次渲染了天气之凉,更烘托出心境的的孤寂与凄凉。一个“缺”字,不仅写出了梧桐枝叶遮掩明月的朦胧之美,也暗示出诗人失落、遗憾的心情。

三、四两句景中融情,以景传情,不言“愁”字,而句句载愁,这次第,人何以堪!

【答案】 “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对点二:语言风格

7.(2009·北京高考)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西江月 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③岳阳楼上。

【注】 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②波神:水神。③准拟:准定。

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语言风格的欣赏和判断能力。宋代的词人从语言风格上来分主要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苏轼、辛弃疾等人为代表的豪放派;一类是以李清照、姜夔等人为代表的婉约派。从诗歌的语言和内容上看,本词应属于豪放派。

【答案】 苏轼、辛弃疾 豪放派

8.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壬戌清明作

屈大均

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

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

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

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注】 屈大均,文学家,史学家。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退隐不仕。其地位与顾炎武、吴嘉纪比肩。屈大均一生跋涉山川,结交前明遗民志士抗清,冀求复明。

本诗的颔联和尾联表现出了怎样的语言风格?请任选一联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熟练掌握诗歌常用的各种语言风格及其特征;其次,要认真分析所考查的两联诗句,具体说明诗句具有的风格。

【答案】 含蓄委婉(或:深沉蕴藉)。

颔联:作者用垂泪的“落花”比喻受打击的抗清志士,用得意的“啼鸟”来比喻为清廷卖力帮腔的小人,含蓄地表达了深沉悲怆的情怀。

尾联:“龙蛇四海归无所”,比喻反清志士们因为大业难成而找不到自己的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阅读答案篇七
《2014年高一语文期中检测题》

2014年春季学期高一下册语文期中试题

(本试卷共18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别、考号等填写在答题卡的密封线左边的空格内。

2、所有题目的答案均须按要求用黑色钢笔或黑色圆珠笔写在答题卡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不得使用铅笔或红色字迹的笔,写在试卷的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时,须将答题卡上缴,试卷和草稿纸自己带走。

4、不写作文者全卷按0分计算。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也许有人不知道,大家深恶痛绝的地沟油其实是生物柴油的上好原料,在欧洲许多国家,用菜籽等油料作物和回收的食用残油提炼生物柴油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技术。

生物柴油的概念是1895年由德国工程师、柴油的发明者鲁道夫·迪索提出的。生物柴油是指利用各类动植油脂为原料,与甲醇或乙醇等醇类物质经过交脂化反应改性,使其最终变成可供内燃机使用的一种燃料。

20世纪70年代全球陷入能源危机以后,生物柴油成为了热门课题。与普通柴油相比,生物柴油含硫量低,含氧量高,点火性能好,燃烧时排烟少,一氧化碳的排放与柴油相比减少约10%,可以减排50%的尾气。此外,生物柴油不含导致环境污染的芳香族烷烃,废气对人体的损害低于柴油。检测表明,与普通柴油相比,使用生物柴油可减少90%的空气毒性。“地沟油”回收后,除了用提取物制造肥皂外,最普遍的处理方法就是提炼生物柴油。地沟油生产的生物燃料不但能够用于汽车,甚至能够用于飞机。今年6月,荷兰皇家航空成为全球第一家用地沟油提炼的航空煤油做燃料的航空公司。

像我们平时炒菜的油,一般是脂肪酸甘油酯,若跟甲醇反应,就能变成脂肪酸甲酯,它有很好的燃烧性,能当柴油烧。据统计,现有生产生物柴油的方法达20多种,生产技术相对简单。在国内,也有科技创新企业在研发用食用残油提炼生物柴油。地沟油杂质虽多,但主要成分还是油,油脂与甲酵或乙醇混合,使用氢氧化钠(占油脂重量的1%)或甲醇钠作触煤,在酸性或者碱性催化剂和高温(230℃—250℃)下发生酯交换反应,生成相应的脂肪酸甲或乙酯,经分离、洗涤、干燥即得生物柴油。

以地沟油做原料的生物柴油色泽透明澄净,略带芳香气味。地沟油提炼生物柴油的转化率由最初70%到80%,提高到目前的98%,产出比高得惊人,市场售价也低于化石柴油。而且,作为可再生能源,与石油储量不同,通过农业和生物科学家的努力,生物柴油可供应量不会枯竭。

然而,目前用地沟油提炼生物柴油,综合利用成本还太高,导致合法渠道的地沟油回收无法与地沟油重上餐桌这条“黑心链”竞争,给“地沟油上餐桌”留下可乘之机,管理地沟油,各国各有招数。德国的每一桶泔水都有张“身份证”,从产出、回收到利用都严格记录在案。意大利政府规定家庭餐厨废油要集中倒进住宅区或是公共场所的专门容器里,由专业公司定期收集,用于提炼生物柴油。此外,意大利会定期在学校推广展示废油转化为生物柴油的过程,培养青少年收集,利用废油的意识。加拿大政府制定了生物燃料法规,为餐馆和家庭提供上门回收废油服务。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示,使这些废油真正用得其所,变废为宝。

1.下列关于“生物柴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不含可导致环境污染的芳香族烷烃,因此生物柴油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B.生物柴油含硫量低,含氧量高,点火性能好,色泽透明澄净,略带芳香气味。

C.菜籽等油料作物、各类动植物油脂和食用残油都可作为生产生物柴油的原料。

D.与普通柴油相比,生物柴油的优势明显,不仅用途广泛,存储量也比石油大。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由于生物柴油具有产出比高,售价低,燃烧时排烟少,废气对人体的损害低等特点,地沟油的最佳处理方法就是提炼生物柴油。

B.只要满足有触煤,催化剂和高温三个条件,油脂与甲醇或乙醇混合后就可以发生酯交换反应,生成相应的脂肪酸甲酯或乙酯。

C.在欧洲许多国家,提炼生物柴油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国内虽然也有企业在研发用食用残油提炼生物柴油,但技术比较落后。

D.管理地沟油各国措施不同,德国严格记录在案,加拿大制定法规,意大利加强知识普及和宣传教育,这些方法使地沟油真正变废为宝。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20世纪70年代以后,生物柴油作为能够解决全球能源危机的主要的可再生能源,成为研究的热门课题。

B.综合利用成本太高同是制约用地沟油提炼生物柴油的重要因素,因此降低综合成本是加快其应用的关键。

C.当前生产生物柴油生产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也相对简单,方法达到20多种,由此看来,要把地沟油转换成生物柴油是相对容易的。

D.地沟油制成生物柴油能造福人类,上餐桌就会危害人的健康,是“害”是“利”取决于人对它的利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4-7题 白居易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吴人顾况。况能文,.而性浮薄,后进文章无可意者。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曰:“吾为斯文遂绝,复得吾子矣。”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①君子多之,而往往流闻禁中。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二年十一月,召入翰林为学士。.

三年五月拜左拾遗。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

居易与河南元稹相善。稹自监察御史谪为江陵府士曹掾。翰林学士李绛、崔群上前面论稹无罪,居易累疏切谏,疏入不报。上又欲加河东王锷平章事,居易谏曰:“宰相是陛下辅臣,非贤良不可当此位。锷诛剥民财,以市恩泽,不可使四方之人谓陛下得王锷进奉,而与之宰相,深无益于圣朝。”乃止。

上令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招讨使,谏官上章者十七八,居易面论,辞情切至。既而又请罢河北用兵,凡数千百言,皆人之难言者,上多听纳。唯谏承璀事切,上颇不悦,谓李绛曰:“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绛对曰:“居易所以不避死亡之诛,事无巨细必言者,盖酬陛下特力拔擢耳,非轻言也。陛下欲开谏诤之路,不宜阻居易言。”上曰:“卿言是也。”由是多见听纳。 .

注:①谠言:正直的话。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一十六》

4.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 袖:袖中藏着 .

B.箴时之病,补政之缺 箴:针砭 .

C. 而士君子多之 多:赞赏 .

D. 由是多见听纳 见:接见 .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 。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

B.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 以五十步笑百步 ..

C.而与之宰相。 何厌之有? ..

D.况能文,而性浮薄。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A. 白居易由“翰林学士”而“拜左拾遗”,属于越级提拔,所以白居易打算用生平所有学问报答皇上给予的恩惠。

B. 对元稹的被贬,白居易曾多次上疏,恳切地劝谏皇上,他的奏疏虽然送入宫中,但却没有得到回音。

C. 谏官们与白居易都当皇帝面反对让吐突承璀做招讨使,而且白居易言词激切,不久,他还请求停止河北用兵,直言敢谏,皇上有很多都采纳了。

D. 李绛认为,白居易不论大事小事都敢冒死劝谏,这正是他报答皇上破格提拔的表现。

7.翻译划横线的句子(共10分)

(1)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5分)

(2) 既而又请罢河北用兵,凡数千百言,皆人之难言者,上多听纳。(5分)

(二)古代诗歌鉴赏(11分)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唐·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

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

【注】①江海:指上次的分别地,也可理解为泛指江海天涯,相隔遥远。②几度:这里指几年。③翻:反而。

8.颔联是被人传诵的名句,其中“翻疑梦”三字十分传神,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①②

9.颈联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然秦以区区之地, , ,百有余年矣。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三、四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规定笔在答题卡上把

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鉴 赏 家 汪曾祺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陶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他这个卖果子的和别的卖果子的不一样,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他的果子的好处,第一是得四时之先。市上还没有见这种果子,他的篮子里已经有了。第二是都很大,都均匀,很香,很甜,很好看。他的果子全都从他手里过过,有疤的、有虫眼的、挤筐、破皮、变色、过小的全都剔下来。他的果子有些是直接到产地采办来的,都是“树熟”——不是在米糠里闷熟了的。他出去买果子比他卖果子的时间要多得多。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什么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而且和园主打了多年交道,熟得像是亲家一样了。别的卖果子的下不了这样的功夫,也不知道这些路道。

这年是叶三五十岁整生日,一家子商量怎么给老爷子做寿。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叶三有点生气了:“嫌我给你们丢人?两位大布店的‘先生’,有一个卖果子的老爹,不好看?”儿子连忙解释:“不是的。你老人家岁数大了,老在外面跑,风里雨里,水路旱路,做儿子的心里不安。”“我跑惯了。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季四太爷即季陶民。他大排行是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你们也不用给我做什么寿。你们要是有孝心,把四太爷送我的画拿出去裱了,再给我打一口寿材。”这里有这样一种风俗,早早就把寿材准备下了,为的讨个吉利:添福添寿。儿子都依了他。

叶三还是卖果子。他真是为了季陶民一个人卖果子的。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陶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他给季陶民送果子,一来就是半天。他给季陶民磨墨。漂朱膘、研石青石绿、抻纸。季陶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的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陶民的得意之笔。季陶民从不当众作画,对叶三可例外,他认为叶三真懂,叶三的赞赏是出于肺腑,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

季陶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有时会问叶三: “好不好?” “好!” “好在哪里?” 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季陶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叶三说:“紫藤里有风。”“唔!你怎么知道?” “花是乱的。” “对极了!” 季陶民提笔题了两句词: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季陶民画了一张小品,老鼠上灯台。叶三说:“这是一只小老鼠。” “何以见得。”“老鼠把尾巴卷在灯台柱上。它很顽皮。” “对!”

季陶民最爱画荷花。他画的都是墨荷。他佩服李复堂,但是画风和复堂不似。李画多凝重,季陶民飘逸。李画多用中锋,季陶民微用侧笔。李复堂有时水墨淋漓,粗头乱服,意在笔先;季陶民没有那样的恣悍,他的画是大写意,但总是笔意俱到,收拾得很干净,而且笔致疏朗,善于利用空白。他的墨荷参用了张大千,但更为舒展。他画的荷叶不勾筋,荷梗不点刺,且喜作长幅,荷梗甚长,一笔到底。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陶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画完了,问叶三:“如何?”叶三说:“四大爷,你这画不对。” “不对?” “‘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 “是吗?我头一回听见!” 季陶民于是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红花莲子白花藕,果贩叶三是我师。惭愧画家少见识,为君破例著胭脂。有时季陶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不卖。” “不卖?” “一张也不卖!”

他把季陶民送他的画都放在他的棺材里。十多年过去了,季陶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

子,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陶民坟上供一供。

季陶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日本有人专门收藏他的画。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陶民的画,都是精品。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叶三说:“不卖。”

有一天有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叫“迁听涛”。一问,是日本人。迁听涛说他是专程来看他收藏的季陶民的画的。因为是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迁听涛非常虔诚,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他一边看,一边不停地赞叹: “喔!喔!真好!真是神品!”

迁听涛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叶三说: “不卖。”迁听涛只好怅然而去。叶三死了后,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陶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叶三五十岁时,两个孝顺的儿子劝他不要再辛苦地奔波了,叶三却说就是为了季陶民一个人也要坚持卖果子。

B.季陶民的“紫藤花开”“老鼠上灯台”“红花莲藕”三幅画着力于工笔写实,色彩绚丽,生动形象,具有诗化的境界。

C.季陶民爱画荷花,作者有意将季陶民和李复堂所画的荷花进行对比,突出了二人画风的不同,也将褒贬寄寓其中。

D.日本人迁听涛很想花大价钱买叶三珍藏多年的画,却被叶三一口拒绝,这说明叶三比对方更了解季陶民画的价值行情。

E.这篇小说用朴素的语言讲述叶三和季陶民两人身份迥异却意趣相投的故事,寄寓了作者深厚的人文理想,引导读者感受生活中的美。

(2)小说开始写叶三的果子与别人不同,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主人公叶三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结尾写叶三的儿子将画装进棺材里埋了,作者的安排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飞虎将军”陈纳德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正遭受着日本法西斯的疯狂蹂躏。战争中,从空中给予日本敌机致命打击的,是赫赫有名的美国“飞虎队”,其队长则是有着“飞虎将军”美称的陈纳德。

1937年,中日之战一触即发,增强中国空军作战能力迫在眉睫,当时,陈纳德已经从美国空军退役,他的朋友,在中国大人中央信托局机要顾问的霍勃鲁克非常欣赏他精湛的飞行技术和过人的军事才能,推荐他来华担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顾问,并给他寄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宋美龄的亲笔邀请信。5月,陈纳德来到上海作为期三个月的考察。在上海,陈纳德受到民众的热情欢迎和宋美龄的接见。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终于在中国了。希望能在这里为正在争取民族团结和争取新生活的人民效劳。”

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陈纳德听到消息,当即决定留在中国,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yaoleikaoshi/237853.html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阅读答案】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