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兄妹情深的诗

| 中西医助理医师 |

【www.guakaob.com--中西医助理医师】

体现兄妹情深的诗篇一
《表达离别的古诗词浅析》

表达离别之情的古诗词浅析

广安代市中学 肖娟

1、瞻望弗及,伫立以泣。(《诗经·燕燕》)

登高瞻望,出嫁妹妹的车马人影已不见,唯伫立泪满面,伤心思念。真是兄妹情深,依依惜别,缠绵悱恻,鬼神可泣。前人对此,极为赞赏。清人陈震《读诗识小录》说:“哀在音节,使读者泪落如豆,竿头进步,在‘瞻望弗及’一语。”以“瞻望弗及”的动作情境,传达惜别哀伤之情,不言怅别而怅别之意溢于言外。

2、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

诗人因送别时柳条未青、无枝可折而生奇想,想到这是春风故意不吹到柳条,故意不让它发青,而春风之所以不让柳条发青,是因为深知离别之苦,不忍心看到人间折柳送别的场面。诗人因送别想到折柳,更因杨柳想到柳眼拖青要靠春风吹拂,从而把离别与春风这两件本来毫不相干的事物联系起来,放飞奇想的彩翼,托物言情,移情于景,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春风写得有知有情,使之与相别之人同具惜别、伤别之心,从而化物为我,使它成为诗人感情的化身。

3、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杜甫《送路六侍御入朝》) 不分:犹言不满,嫌厌的意思。生憎:犹言偏憎、最憎。“桃花红似锦”,“柳絮白于棉”,这风光是明艳的,而诗偏说是“不分”,“生憎”,恼怒春色“无赖”,是因为它“触忤”了“愁人”;而它之所以“触忤愁人”,则是由于后会无期,离怀难遣,对景物伤情的缘故。

4、垂扬只能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宋·晏殊《踏莎行》) 杨柳柔条随风摆动,婀娜多姿,在词人看来,这多情、缠绵的垂柳,不过是在那里牵惹春风罢了,千姿万缕的杨柳柔条,虽然从早到晚不住的摆动,但它哪一根柔条能把那要走的人留住?哪一根柔条能把那消逝的美好往事挽回?这里象征着对整个人生的无可奈何的深刻感受,其中

寄托有极深远的一片怀思怅惘之情。词句以感叹的口吻,留下了不尽的情意。

5、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宋·欧阳修《踏莎行》) 写行人想象闺中人凭高望远而不见所思的情景:展现在楼前的,是一片杂草繁茂的原野,原野的尽头是隐隐春山,所思念的行人,更远在春山之外,渺不可寻。这两句不但写出了楼头思妇凝目远眺、神驰天外的情景,而且透出了她的一往深情,正越过春山的阻隔,一直伴随着渐行渐远的征人飞向天涯。这正是一个深刻理解所爱女子心灵美的男子,用体贴入微的关切怀想描绘出来的心画。

6、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宋·欧阳修《玉楼春》 词句抒写了远别后的情状与愁绪。一句内重复叠用了三个“渐”字,将思妇的想象意念从近处推向远处,仿佛去追寻爱人的足迹,然而雁绝鱼沉,天涯何处寻觅踪影!“水阔”是“远”的象征,“鱼沉”是“无书”的象征。“何处问”三字,把思妇欲求无路、欲诉无门的那种不可名状的愁苦,抒写得极为痛切。在她与亲人相阻隔的浩浩水域与茫茫空间,似乎都充塞了触目凄凉的离别苦况。词的笔触既深沉又婉曲。

7、无人为唱《阳关》曲,惟有青山送我行。(明·郑之升《留别》) “阳关曲”,即王维的《渭城曲》,由于曲的情辞哀惋,被后人送别的绝唱。凡遇送别临行,必以此曲劝慰行人。如柳永《少年游》:“一曲《阳关》,断肠声断,独自凭烂桡”。可诗人临行,却“无人为唱《阳关》曲”,则其凄清愁苦,又远在于有人相送、闻“阳关曲”而悲哀难禁之上。后句拓开一笔,表面上是以青山的相亲、相送聊作自慰,实际上是把无人相送的留别之孤苦更推进一步,将这种人生的苦痛“留”在青山绿水之间,让后人细细地加以品味。

体现兄妹情深的诗篇二
《诗歌练习43》

1.

阅读《柳州榕叶落尽偶题》(柳宗元),完成后面题目。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注:此诗是柳宗元被贬柳州所作。

(1)全诗运用了怎能样的表现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体会“榕叶满庭莺乱啼”这一句中“乱”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说说“春半如秋意转迷”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采用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手法,表现自己因屡遭贬谪的凄楚烦闷之情。(意对即可)

(2)一方面,写出盛春之时,莺儿叫声嘈杂;另一方面,是因为听莺之人心烦意乱,所以别有感受。(意对即可)

(3)承上启下,“意转迷”上承前一句,“春半如秋”下启后两句的写景,从而在人与物、情与境之间起到了绾合作用。(意对即可)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张九龄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1)诗中所写“庐山瀑布”有什么特点?诗人为我们描摹了一幅怎样的瀑布图?(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诗中所写瀑布从天而降,气势不凡,光彩夺目,云气缭绕。诗人

以山相衬,以天相映,为我们描摹了一幅雄奇绚丽的庐山瀑布远景图。

(2)本诗运用的修辞手法有:①夸张,如“万丈红泉落”的“万丈”,突出了瀑布的气势不凡;②比喻,如“日照虹霓似”,将阳光下的瀑布喻为天上的虹霓,突出了瀑布的神采。

诗歌鉴赏:这首诗描写的是庐山瀑布水的远景,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手法,取大略细,写貌求神,重彩浓墨,渲染烘托,以山相衬,以天相映,描绘了一幅雄奇绚丽的庐山瀑布远景图。诗人欣赏瀑布,突出赞叹它的气势和神采等。首联写瀑布从高高的庐山落下,远望仿佛来自半天之上,“红泉”、“紫氛”相映,光彩夺目。颔联写青翠高耸的庐山,杂树丛生,云气缭绕。远望瀑布,或为杂树遮断,或被云气掩住,不能看清全貌。颈联写阳光照耀,远望瀑布,若彩虹当空,神采突显;天气晴朗,闻其响 却若风雨声。尾联以赞叹作结:庐山本属仙境,原多秀丽景色,而以瀑布最为突出。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春晚书山家屋壁(其一)

贯休

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晴。

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

(1)贯休的诗在语言上善用叠字,试以本诗为例作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在艺术上的一个特色,就是景外有人,景中有情。试作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在本诗中,叠字有三:“寂寂”,写出春雨初晴后农家春耕忙,家家无闲人的特点;“蒙蒙”,状雨后庭花宛若披上轻纱而看不分明的情态;“泠泠”,描摹春水流动时发出的清脆悦耳的声音。这些叠字的运用,不仅在造境、绘形、模声、传情上各尽其妙,而且声韵和谐,具有音乐美。

(2)晚春是农家大忙的季节,然而诗人却只字不言农忙而着墨于宁静之景,由宁静之景中见农忙之人。春雨下 得及时,天晴得及时,农家抢耕及时,不言喜雨,而喜雨之情自现。此诗妙在不写人,不写情,单写景,由景及人,由景及情。这样写,既紧扣了晚春的特色,又称得上短而精。

诗歌鉴赏:贯休是晚唐诗僧,这首诗是他在农家为客时的题壁之作。前两句写柴门内外静悄悄的,缕缕炊烟,冉冉上升;一阵阵米饭的香味扑鼻而来;一场春雨过后,不违农时的农夫自然要抢墒春耕,所以“柴门”也就显得“寂寂”了。由此可见,“春雨”下得及时,天晴得及时,农夫抢墒也及时,不言喜雨,而喜雨之情自现。后 两句写庭院中,水汽迷蒙,宛若给庭花披

上了轻纱,看不分明;山野间,“泠泠”的流水,是那么清脆悦耳;躲进巢避雨的鸟儿,又飞上枝头,叽叽喳喳,快活地唱起歌来;一个小孩走出柴门,啼哭着要捕捉鸟儿玩耍。这一切都是写春雨初晴后的景色和喜雨之情。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送客之江西

郑锡

乘轺①奉紫泥②,泽国渺天涯。

九派③春潮满,孤帆暮雨低。

草深莺断续,花落水东西。

更有高唐④处,知君路不迷。

注:①轺:使者乘坐的车辆。②紫泥:古人用泥封书信,泥上加盖印章。皇帝的诏书用紫泥,这里即指诏书。③九派:长江流至湖北、江西九江一带,分成九条支流。④高唐:指父母。

(1)这首诗里有没有一般送行诗中常见的那种沉郁的情调?为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九派春潮满,孤帆暮雨低”描摹了怎样一幅图景?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没有。因为对于行人来说,在这春光明媚的时节奉命出使江南,无疑是一次游历的好机会,况且又可以顺路探亲,一举两得,实乃好事。故这首诗里没有一般送行诗中常见的那种沉郁的情调。

(2)“九派春潮满,孤帆暮雨低”,描摹了友人在大江中孤单行船的情景。春潮涌动,江水浩渺;而在这浩瀚无边的水的世界里,一叶孤舟正在暮雨中缓缓前行,江面的阔大正衬托出友人的孤单。

诗歌鉴赏:这首诗是诗人送别即将出使并省亲的友人所作。首联说明友人此行的使命和去向,说他是奉朝廷之命出使,到那遥远的水乡泽国去。颔联设想友人在大江中行船的情景。诗人没有正面抒写自己的别情,而别情已融入“春潮”“孤帆”“暮雨”这些景物中。颈联注重细节描写,状物入微,通过“草深”“花落”“莺断续”等细节描写,进一步突出了江南春光的美丽。尾联说到友人此行尚可顺道省觐父母,当不致因流连风光而耽误行程。全诗写得轻快明丽,富有生气,乃送别诗中的佳作。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6分)

示长安君①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②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①长安君:王安石的大妹,名文淑,工部侍郎张奎之妻,被封为长安县君。②期:约定重逢的日期。

(1)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颔联“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的妙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颈联中数词运用的妙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这一联准确选取家庭生活的细节,传神地写出了温暖亲昵的家庭气氛。“草草”可见酒菜的简单,“昏昏”营造了一种神秘感,暗示了灯下兄妹推心置腹、促膝谈心的随意。“供”“话”二字看似信手拈来,实为精心挑选,全句表达了相逢的快乐和手足之间的深情。

(2)“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词入诗,一纵一横,一时间一空间,使离别悲情表现得更为浓烈。

诗歌鉴赏:抒写兄妹情深这一主题的诗并不多见,王安石的这首七律言浅而情深,使人体味到亲人间纯朴而真挚的感情。首联娓娓道来,饱含深情,少年时已经伤离别,人到中年,对于这种离情别绪,更是不堪承受,何况在刚相逢的时候,真是“相见时难别亦难”!颔联写兄妹相聚,谈笑风生,畅叙亲情,在细腻的描写中充满温馨的气氛。颈联感叹长年与亲人分离,更为即将远赴他乡与亲人相别而伤情。尾联的出句表达了诗人对重逢的渴望;对句以鸿雁传书以慰思念之情作结,和李清照《一剪梅》中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有异曲同工之妙。

体现兄妹情深的诗篇三
《2013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必修一—古代诗歌鉴赏》

2013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

作业时限:45分钟 作业满分:60分

第一组(30分)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张九龄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1)诗中所写“庐山瀑布”有什么特点?诗人为我们描摹了一幅怎样的瀑布图?(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诗中所写瀑布从天而降,气势不凡,光彩夺目,云气缭绕。诗人以山相衬,以天相映,为我们描摹了一幅雄奇绚丽的庐山瀑布远景图。

(2)本诗运用的修辞手法有:①夸张,如“万丈红泉落”的“万丈”,突出了瀑布的气势不凡;②比喻,如“日照虹霓似”,将阳光下的瀑布喻为天上的虹霓,突出了瀑布的神采。

诗歌鉴赏:这首诗描写的是庐山瀑布水的远景,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手法,取大略细,写貌求神,重彩浓墨,渲染烘托,以山相衬,以天相映,描绘了一幅雄奇绚丽的庐山瀑布远景图。诗人欣赏瀑布,突出赞叹它的气势和神采等。首联写瀑布从高高的庐山落下,远望仿佛来自半天之上,“红泉”、“紫氛”相映,光彩夺目。颔联写青翠高耸的庐山,杂树丛生,云气缭绕。远望瀑布,或为杂树遮断,或被云气掩住,不能看清全貌。颈联写阳光照耀,远望瀑布,若彩虹当空,神采突显;天气晴朗,闻其响却若风雨声。尾联以赞叹作结:庐山本属仙境,原多秀丽景色,而以瀑布最为突出。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春晚书山家屋壁(其一)

贯休

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晴。

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

(1)贯休的诗在语言上善用叠字,试以本诗为例作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在艺术上的一个特色,就是景外有人,景中有情。试作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在本诗中,叠字有三:“寂寂”,写出春雨初晴后农家春耕忙,家家无闲人的特点;“蒙蒙”,状雨后庭花宛若披上轻纱而看不分明的情态;“泠泠”,描摹春水流动时发出的清脆悦耳的声音。这些叠字的运用,不仅在造境、绘形、模声、传情上各尽其妙,而且声韵和谐,具有音乐美。

(2)晚春是农家大忙的季节,然而诗人却只字不言农忙而着墨于宁静之景,由宁静之景中见农忙之人。春雨下得及时,天晴得及时,农家抢耕及时,不言喜雨,而喜雨之情自现。此诗妙在不写人,不写情,单写景,由景及人,由景及情。这样写,既紧扣了晚春的特色,又称得上短而精。

诗歌鉴赏:贯休是晚唐诗僧,这首诗是他在农家为客时的题壁之作。前两句写柴门内外静悄悄的,缕缕炊烟,冉冉上升;一阵阵米饭的香味扑鼻而来;一场春雨过后,不违农时的农夫自然要抢墒春耕,所以“柴门”也就显得“寂寂”了。由此可见,“春雨”下得及时,天晴得及时,农夫抢墒也及时,不言喜雨,而喜雨之情自现。后两句写庭院中,水汽迷蒙,宛若给庭花披上了轻纱,看不分明;山野间,“泠泠”的流水,是那么清脆悦耳;躲进巢避雨的鸟儿,又飞上枝头,叽叽喳喳,快活地唱起歌来;一个小孩走出柴门,啼哭着要捕捉鸟儿玩耍。这一切都是写春雨初晴后的景色和喜雨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送客之江西

郑锡

乘轺奉紫泥,泽国渺天涯。

九派春潮满,孤帆暮雨低。

草深莺断续,花落水东西。

更有高唐处,知君路不迷。

注:①轺:使者乘坐的车辆。②紫泥:古人用泥封书信,泥上加盖印章。皇帝的诏书用紫泥,这里即指诏书。③九派:长江流至湖北、江西九江一带,分成九条支流。④高唐:指父母。

(1)这首诗里有没有一般送行诗中常见的那种沉郁的情调?为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③①②

(2)“九派春潮满,孤帆暮雨低”描摹了怎样一幅图景?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没有。因为对于行人来说,在这春光明媚的时节奉命出使江南,无疑是一次游历的好机会,况且又可以顺路探亲,一举两得,实乃好事。故这首诗里没有一般送行诗中常见的那种沉郁的情调。

(2)“九派春潮满,孤帆暮雨低”,描摹了友人在大江中孤单行船的情景。春潮涌动,江水浩渺;而在这浩瀚无边的水的世界里,一叶孤舟正在暮雨中缓缓前行,江面的阔大正衬托出友人的孤单。

诗歌鉴赏:这首诗是诗人送别即将出使并省亲的友人所作。首联说明友人此行的使命和去向,说他是奉朝廷之命出使,到那遥远的水乡泽国去。颔联设想友人在大江中行船的情景。诗人没有正面抒写自己的别情,而别情已融入“春潮”“孤帆”“暮雨”这些景物中。颈联注重细节描写,状物入微,通过“草深”“花落”“莺断续”等细节描写,进一步突出了江南春光的美丽。尾联说到友人此行尚可顺道省觐父母,当不致因流连风光而耽误行程。全诗写得轻快明丽,富有生气,乃送别诗中的佳作。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6分)

示长安君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①长安君:王安石的大妹,名文淑,工部侍郎张奎之妻,被封为长安县君。②期:约定重逢的日期。

(1)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颔联“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的妙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颈联中数词运用的妙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这一联准确选取家庭生活的细节,传神地写出了温暖亲昵的家庭气氛。“草草”可见酒菜的简单,“昏昏”营造了一种神秘感,暗示了灯下兄妹推心臵腹、促膝谈心的随意。“供”“话”二字看似信手拈来,实为精心挑选,全句表达了相逢的快乐和手足之间的深情。 ②①

(2)“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词入诗,一纵一横,一时间一空间,使离别悲情表现得更为浓烈。

诗歌鉴赏:抒写兄妹情深这一主题的诗并不多见,王安石的这首七律言浅而情深,使人体味到亲人间纯朴而真挚的感情。首联娓娓道来,饱含深情,少年时已经伤离别,人到中年,对于这种离情别绪,更是不堪承受,何况在刚相逢的时候,真是“相见时难别亦难”!颔联写兄妹相聚,谈笑风生,畅叙亲情,在细腻的描写中充满温馨的气氛。颈联感叹长年与亲人分离,更为即将远赴他乡与亲人相别而伤情。尾联的出句表达了诗人对重逢的渴望;对句以鸿雁传书以慰思念之情作结,和李清照《一剪梅》中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有异曲同工之妙。

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6分)

淮村兵后

戴复古

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晓鸦。

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

(1)诗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概括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感情。(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描写了一幅江淮一带战乱后农村残破的景象。人已逃亡,桃花寂寞地开着。烟草茫茫,晓鸦聒噪,围墙坍塌,水井荒废,人烟稀少,一切都已荡然无存了。

(2)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给农村和百姓带来破坏的痛心,对侵敌的仇恨和对战争的厌恶。 诗歌鉴赏:首句写桃花不识人间悲苦,花开依旧。这早春的艳阳景色,倍增战后的凄凉。次句写烟草茫茫,晓鸦聒噪,人烟稀少,为后面两句点题蓄势。“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这两句是诗的主旨句,蕴意丰富。本来,这里原是人们居住的地方,可现在只剩下残垣故井,一切都已荡然无存了。这首短短的绝句,为战后荒村绘出了最典型真实的图景。典型的环境,典型的细节,把离乱景象写得如此真切感人,有力地突出了“反战”这一主旨。

第二组(30分)

1.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6分)

浣溪沙

次韵礼院孟子周佥院秋夜曲二叠

虞集

天阔秋高初夜长。浮尘消尽雾苍茫。澄澄孤月转危墙。 金井有声惟坠露,玉阶无色乍疑霜。不闻人语只吟螀。

(1)“澄澄孤月转危墙”一句中“澄澄”一词用得很好,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词渲染了怎样一种意境?“不闻人语只吟螀”对渲染这种意境起什么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澄澄”,光明澄澈的意思。万里长空中,消尽了苍茫雾气,只有一轮孤月闪烁着明亮的清辉。运用“澄澄”一词,既突出了月光的明亮,又渲染了环境的宁静。

(2)全词渲染了安宁清静的意境。“不闻人语只吟螀”对渲染这种意境起反衬作用。 诗歌鉴赏:此词境界清明高远,值得一读。首句以“天阔秋高”四字将大都秋高气爽的境界推向无限之高远。次句写入夜的大都,消尽了白日的喧嚣,但心中感觉缺少什么,一片茫然。直到那一轮明月从高高的宫墙上露出来,心里才感到一片安宁静谧。上片重点写出了秋月未显时的景象,为明月的出现作铺垫。下片着重写月亮出来时的情景。金井坠露,滴滴有声;玉阶有月,仿若凝霜;不闻人语,只闻秋虫低吟。渲染出一派宁静的氛围。全词纯然写景,无一情语,但句句含情,突出了作者内心的安宁。

2.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问题。(6分)

[黄钟]节节高

题洞庭鹿角庙壁

卢挚

雨晴云散,满江明月。风微浪息,扁舟一叶。半夜心,三生梦,万里别,闷倚篷窗睡些。

注:①这首小令作于卢挚出任湖南岭北道肃政廉访使途中。②半夜心:夜深人静时油然而生的离愁别恨。③三生梦:佛家以去、来、今,即前生、来生、今生为三生。梦,梦中的幻境。

(1)此曲的最后一句“闷倚篷窗睡些”中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曲前四句和后四句之间是怎样的关系?试作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闷”字用得好。此处着一“闷”字,一是对上文“闷”的两个原因的总结,②③①

体现兄妹情深的诗篇四
《2012-2013学年新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考点链接卷2 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链接(二)——古代诗歌鉴赏

作业时限:45分钟 作业满分:60分

第一组(30分)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张九龄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1)诗中所写“庐山瀑布”有什么特点?诗人为我们描摹了一幅怎样的瀑布图?(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诗中所写瀑布从天而降,气势不凡,光彩夺目,云气缭绕。诗人以山相衬,以天相映,为我们描摹了一幅雄奇绚丽的庐山瀑布远景图。

(2)本诗运用的修辞手法有:①夸张,如“万丈红泉落”的“万丈”,突出了瀑布的气势不凡;②比喻,如“日照虹霓似”,将阳光下的瀑布喻为天上的虹霓,突出了瀑布的神采。

诗歌鉴赏:这首诗描写的是庐山瀑布水的远景,从不同角度,以

不同手法,取大略细,写貌求神,重彩浓墨,渲染烘托,以山相衬,以天相映,描绘了一幅雄奇绚丽的庐山瀑布远景图。诗人欣赏瀑布,突出赞叹它的气势和神采等。首联写瀑布从高高的庐山落下,远望仿佛来自半天之上,“红泉”、“紫氛”相映,光彩夺目。颔联写青翠高耸的庐山,杂树丛生,云气缭绕。远望瀑布,或为杂树遮断,或被云气掩住,不能看清全貌。颈联写阳光照耀,远望瀑布,若彩虹当空,神采突显;天气晴朗,闻其响却若风雨声。尾联以赞叹作结:庐山本属仙境,原多秀丽景色,而以瀑布最为突出。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春晚书山家屋壁(其一)

贯休

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晴。

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

(1)贯休的诗在语言上善用叠字,试以本诗为例作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在艺术上的一个特色,就是景外有人,景中有情。试作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在本诗中,叠字有三:“寂寂”,写出春雨初晴后农家春耕忙,家家无闲人的特点;“蒙蒙”,状雨后庭花宛若披上轻纱而看不分明的情态;“泠泠”,描摹春水流动时发出的清脆悦耳的声音。这些叠字的运用,不仅在造境、绘形、模声、传情上各尽其妙,而且声韵和谐,具有音乐美。

(2)晚春是农家大忙的季节,然而诗人却只字不言农忙而着墨于宁静之景,由宁静之景中见农忙之人。春雨下得及时,天晴得及时,农家抢耕及时,不言喜雨,而喜雨之情自现。此诗妙在不写人,不写情,单写景,由景及人,由景及情。这样写,既紧扣了晚春的特色,又称得上短而精。

诗歌鉴赏:贯休是晚唐诗僧,这首诗是他在农家为客时的题壁之作。前两句写柴门内外静悄悄的,缕缕炊烟,冉冉上升;一阵阵米饭的香味扑鼻而来;一场春雨过后,不违农时的农夫自然要抢墒春耕,所以“柴门”也就显得“寂寂”了。由此可见,“春雨”下得及时,天晴得及时,农夫抢墒也及时,不言喜雨,而喜雨之情自现。后两句写庭院中,水汽迷蒙,宛若给庭花披上了轻纱,看不分明;山野间,“泠泠”的流水,是那么清脆悦耳;躲进巢避雨的鸟儿,又飞上枝头,叽叽喳喳,快活地唱起歌来;一个小孩走出柴门,啼哭着要捕捉鸟儿玩耍。这一切都是写春雨初晴后的景色和喜雨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送客之江西

郑锡

乘轺①奉紫泥②,泽国渺天涯。

九派③春潮满,孤帆暮雨低。

草深莺断续,花落水东西。

更有高唐④处,知君路不迷。

注:①轺:使者乘坐的车辆。②紫泥:古人用泥封书信,泥上加盖印章。皇帝的诏书用紫泥,这里即指诏书。③九派:长江流至湖北、江西九江一带,分成九条支流。④高唐:指父母。

(1)这首诗里有没有一般送行诗中常见的那种沉郁的情调?为什

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九派春潮满,孤帆暮雨低”描摹了怎样一幅图景?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没有。因为对于行人来说,在这春光明媚的时节奉命出使江南,无疑是一次游历的好机会,况且又可以顺路探亲,一举两得,实乃好事。故这首诗里没有一般送行诗中常见的那种沉郁的情调。

(2)“九派春潮满,孤帆暮雨低”,描摹了友人在大江中孤单行船的情景。春潮涌动,江水浩渺;而在这浩瀚无边的水的世界里,一叶孤舟正在暮雨中缓缓前行,江面的阔大正衬托出友人的孤单。

诗歌鉴赏:这首诗是诗人送别即将出使并省亲的友人所作。首联说明友人此行的使命和去向,说他是奉朝廷之命出使,到那遥远的水乡泽国去。颔联设想友人在大江中行船的情景。诗人没有正面抒写自己的别情,而别情已融入“春潮”“孤帆”“暮雨”这些景物中。颈联注重细节描写,状物入微,通过“草深”“花落”“莺断续”等细节描写,进一步突出了江南春光的美丽。尾联说到友人此行尚可顺道省觐父母,当不致因流连风光而耽误行程。全诗写得轻快明丽,富有生气,乃送别诗中的佳作。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6分)

示长安君①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②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①长安君:王安石的大妹,名文淑,工部侍郎张奎之妻,被封为长安县君。②期:约定重逢的日期。

(1)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颔联“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的妙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颈联中数词运用的妙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这一联准确选取家庭生活的细节,传神地写出了温暖亲昵的家庭气氛。“草草”可见酒菜的简单,“昏昏”营造了一种神秘感,暗示了灯下兄妹推心臵腹、促膝谈心的随意。“供”“话”二字看似信手拈来,实为精心挑选,全句表达了相逢的快乐和手足之间的深情。

(2)“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词入诗,一纵一横,一时间一空间,使离别悲情表现得更为浓烈。

诗歌鉴赏:抒写兄妹情深这一主题的诗并不多见,王安石的这首七律言浅而情深,使人体味到亲人间纯朴而真挚的感情。首联娓娓道来,饱含深情,少年时已经伤离别,人到中年,对于这种离情别绪,更是不堪承受,何况在刚相逢的时候,真是“相见时难别亦难”!颔联写兄妹相聚,谈笑风生,畅叙亲情,在细腻的描写中充满温馨的气氛。颈联感叹长年与亲人分离,更为即将远赴他乡与亲人相别而伤情。尾联的出句表达了诗人对重逢的渴望;对句以鸿雁传书以慰思念之情作结,和李清照《一剪梅》中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

体现兄妹情深的诗篇五
《2012-2013学年新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考点链接卷2 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链接(二)——古代诗歌鉴赏

作业时限:45分钟 作业满分:60分

第一组(30分)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张九龄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1)诗中所写“庐山瀑布”有什么特点?诗人为我们描摹了一幅怎样的瀑布图?(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诗中所写瀑布从天而降,气势不凡,光彩夺目,云气缭绕。诗人以山相衬,以天相映,为我们描摹了一幅雄奇绚丽的庐山瀑布远景图。

(2)本诗运用的修辞手法有:①夸张,如“万丈红泉落”的“万丈”,突出了瀑布的气势不凡;②比喻,如“日照虹霓似”,将阳光下的瀑布喻为天上的虹霓,突出了瀑布的神采。

诗歌鉴赏:这首诗描写的是庐山瀑布水的远景,从不同角度,以

不同手法,取大略细,写貌求神,重彩浓墨,渲染烘托,以山相衬,以天相映,描绘了一幅雄奇绚丽的庐山瀑布远景图。诗人欣赏瀑布,突出赞叹它的气势和神采等。首联写瀑布从高高的庐山落下,远望仿佛来自半天之上,“红泉”、“紫氛”相映,光彩夺目。颔联写青翠高耸的庐山,杂树丛生,云气缭绕。远望瀑布,或为杂树遮断,或被云气掩住,不能看清全貌。颈联写阳光照耀,远望瀑布,若彩虹当空,神采突显;天气晴朗,闻其响却若风雨声。尾联以赞叹作结:庐山本属仙境,原多秀丽景色,而以瀑布最为突出。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春晚书山家屋壁(其一)

贯休

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晴。

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

(1)贯休的诗在语言上善用叠字,试以本诗为例作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在艺术上的一个特色,就是景外有人,景中有情。试作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在本诗中,叠字有三:“寂寂”,写出春雨初晴后农家春耕忙,家家无闲人的特点;“蒙蒙”,状雨后庭花宛若披上轻纱而看不分明的情态;“泠泠”,描摹春水流动时发出的清脆悦耳的声音。这些叠字的运用,不仅在造境、绘形、模声、传情上各尽其妙,而且声韵和谐,具有音乐美。

(2)晚春是农家大忙的季节,然而诗人却只字不言农忙而着墨于宁静之景,由宁静之景中见农忙之人。春雨下得及时,天晴得及时,农家抢耕及时,不言喜雨,而喜雨之情自现。此诗妙在不写人,不写情,单写景,由景及人,由景及情。这样写,既紧扣了晚春的特色,又称得上短而精。

诗歌鉴赏:贯休是晚唐诗僧,这首诗是他在农家为客时的题壁之作。前两句写柴门内外静悄悄的,缕缕炊烟,冉冉上升;一阵阵米饭的香味扑鼻而来;一场春雨过后,不违农时的农夫自然要抢墒春耕,所以“柴门”也就显得“寂寂”了。由此可见,“春雨”下得及时,天晴得及时,农夫抢墒也及时,不言喜雨,而喜雨之情自现。后两句写庭院中,水汽迷蒙,宛若给庭花披上了轻纱,看不分明;山野间,“泠泠”的流水,是那么清脆悦耳;躲进巢避雨的鸟儿,又飞上枝头,叽叽喳喳,快活地唱起歌来;一个小孩走出柴门,啼哭着要捕捉鸟儿玩耍。这一切都是写春雨初晴后的景色和喜雨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送客之江西

郑锡

乘轺①奉紫泥②,泽国渺天涯。

九派③春潮满,孤帆暮雨低。

草深莺断续,花落水东西。

更有高唐④处,知君路不迷。

注:①轺:使者乘坐的车辆。②紫泥:古人用泥封书信,泥上加盖印章。皇帝的诏书用紫泥,这里即指诏书。③九派:长江流至湖北、江西九江一带,分成九条支流。④高唐:指父母。

(1)这首诗里有没有一般送行诗中常见的那种沉郁的情调?为什

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九派春潮满,孤帆暮雨低”描摹了怎样一幅图景?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没有。因为对于行人来说,在这春光明媚的时节奉命出使江南,无疑是一次游历的好机会,况且又可以顺路探亲,一举两得,实乃好事。故这首诗里没有一般送行诗中常见的那种沉郁的情调。

(2)“九派春潮满,孤帆暮雨低”,描摹了友人在大江中孤单行船的情景。春潮涌动,江水浩渺;而在这浩瀚无边的水的世界里,一叶孤舟正在暮雨中缓缓前行,江面的阔大正衬托出友人的孤单。

诗歌鉴赏:这首诗是诗人送别即将出使并省亲的友人所作。首联说明友人此行的使命和去向,说他是奉朝廷之命出使,到那遥远的水乡泽国去。颔联设想友人在大江中行船的情景。诗人没有正面抒写自己的别情,而别情已融入“春潮”“孤帆”“暮雨”这些景物中。颈联注重细节描写,状物入微,通过“草深”“花落”“莺断续”等细节描写,进一步突出了江南春光的美丽。尾联说到友人此行尚可顺道省觐父母,当不致因流连风光而耽误行程。全诗写得轻快明丽,富有生气,乃送别诗中的佳作。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6分)

示长安君①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②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①长安君:王安石的大妹,名文淑,工部侍郎张奎之妻,被封为长安县君。②期:约定重逢的日期。

(1)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颔联“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的妙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颈联中数词运用的妙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这一联准确选取家庭生活的细节,传神地写出了温暖亲昵的家庭气氛。“草草”可见酒菜的简单,“昏昏”营造了一种神秘感,暗示了灯下兄妹推心臵腹、促膝谈心的随意。“供”“话”二字看似信手拈来,实为精心挑选,全句表达了相逢的快乐和手足之间的深情。

(2)“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词入诗,一纵一横,一时间一空间,使离别悲情表现得更为浓烈。

诗歌鉴赏:抒写兄妹情深这一主题的诗并不多见,王安石的这首七律言浅而情深,使人体味到亲人间纯朴而真挚的感情。首联娓娓道来,饱含深情,少年时已经伤离别,人到中年,对于这种离情别绪,更是不堪承受,何况在刚相逢的时候,真是“相见时难别亦难”!颔联写兄妹相聚,谈笑风生,畅叙亲情,在细腻的描写中充满温馨的气氛。颈联感叹长年与亲人分离,更为即将远赴他乡与亲人相别而伤情。尾联的出句表达了诗人对重逢的渴望;对句以鸿雁传书以慰思念之情作结,和李清照《一剪梅》中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

体现兄妹情深的诗篇六
《2012-2013学年新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考点链接卷2 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链接(二)——古代诗歌鉴赏

作业时限:45分钟 作业满分:60分

第一组(30分)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张九龄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1)诗中所写“庐山瀑布”有什么特点?诗人为我们描摹了一幅怎样的瀑布图?(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诗中所写瀑布从天而降,气势不凡,光彩夺目,云气缭绕。诗人以山相衬,以天相映,为我们描摹了一幅雄奇绚丽的庐山瀑布远景图。

(2)本诗运用的修辞手法有:①夸张,如“万丈红泉落”的“万丈”,突出了瀑布的气势不凡;②比喻,如“日照虹霓似”,将阳光下的瀑布喻为天上的虹霓,突出了瀑布的神采。

诗歌鉴赏:这首诗描写的是庐山瀑布水的远景,从不同角度,以

不同手法,取大略细,写貌求神,重彩浓墨,渲染烘托,以山相衬,以天相映,描绘了一幅雄奇绚丽的庐山瀑布远景图。诗人欣赏瀑布,突出赞叹它的气势和神采等。首联写瀑布从高高的庐山落下,远望仿佛来自半天之上,“红泉”、“紫氛”相映,光彩夺目。颔联写青翠高耸的庐山,杂树丛生,云气缭绕。远望瀑布,或为杂树遮断,或被云气掩住,不能看清全貌。颈联写阳光照耀,远望瀑布,若彩虹当空,神采突显;天气晴朗,闻其响却若风雨声。尾联以赞叹作结:庐山本属仙境,原多秀丽景色,而以瀑布最为突出。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春晚书山家屋壁(其一)

贯休

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晴。

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

(1)贯休的诗在语言上善用叠字,试以本诗为例作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在艺术上的一个特色,就是景外有人,景中有情。试作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在本诗中,叠字有三:“寂寂”,写出春雨初晴后农家春耕忙,家家无闲人的特点;“蒙蒙”,状雨后庭花宛若披上轻纱而看不分明的情态;“泠泠”,描摹春水流动时发出的清脆悦耳的声音。这些叠字的运用,不仅在造境、绘形、模声、传情上各尽其妙,而且声韵和谐,具有音乐美。

(2)晚春是农家大忙的季节,然而诗人却只字不言农忙而着墨于宁静之景,由宁静之景中见农忙之人。春雨下得及时,天晴得及时,农家抢耕及时,不言喜雨,而喜雨之情自现。此诗妙在不写人,不写情,单写景,由景及人,由景及情。这样写,既紧扣了晚春的特色,又称得上短而精。

诗歌鉴赏:贯休是晚唐诗僧,这首诗是他在农家为客时的题壁之作。前两句写柴门内外静悄悄的,缕缕炊烟,冉冉上升;一阵阵米饭的香味扑鼻而来;一场春雨过后,不违农时的农夫自然要抢墒春耕,所以“柴门”也就显得“寂寂”了。由此可见,“春雨”下得及时,天晴得及时,农夫抢墒也及时,不言喜雨,而喜雨之情自现。后两句写庭院中,水汽迷蒙,宛若给庭花披上了轻纱,看不分明;山野间,“泠泠”的流水,是那么清脆悦耳;躲进巢避雨的鸟儿,又飞上枝头,叽叽喳喳,快活地唱起歌来;一个小孩走出柴门,啼哭着要捕捉鸟儿玩耍。这一切都是写春雨初晴后的景色和喜雨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送客之江西

郑锡

乘轺①奉紫泥②,泽国渺天涯。

九派③春潮满,孤帆暮雨低。

草深莺断续,花落水东西。

更有高唐④处,知君路不迷。

注:①轺:使者乘坐的车辆。②紫泥:古人用泥封书信,泥上加盖印章。皇帝的诏书用紫泥,这里即指诏书。③九派:长江流至湖北、江西九江一带,分成九条支流。④高唐:指父母。

(1)这首诗里有没有一般送行诗中常见的那种沉郁的情调?为什

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九派春潮满,孤帆暮雨低”描摹了怎样一幅图景?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没有。因为对于行人来说,在这春光明媚的时节奉命出使江南,无疑是一次游历的好机会,况且又可以顺路探亲,一举两得,实乃好事。故这首诗里没有一般送行诗中常见的那种沉郁的情调。

(2)“九派春潮满,孤帆暮雨低”,描摹了友人在大江中孤单行船的情景。春潮涌动,江水浩渺;而在这浩瀚无边的水的世界里,一叶孤舟正在暮雨中缓缓前行,江面的阔大正衬托出友人的孤单。

诗歌鉴赏:这首诗是诗人送别即将出使并省亲的友人所作。首联说明友人此行的使命和去向,说他是奉朝廷之命出使,到那遥远的水乡泽国去。颔联设想友人在大江中行船的情景。诗人没有正面抒写自己的别情,而别情已融入“春潮”“孤帆”“暮雨”这些景物中。颈联注重细节描写,状物入微,通过“草深”“花落”“莺断续”等细节描写,进一步突出了江南春光的美丽。尾联说到友人此行尚可顺道省觐父母,当不致因流连风光而耽误行程。全诗写得轻快明丽,富有生气,乃送别诗中的佳作。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6分)

示长安君①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②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①长安君:王安石的大妹,名文淑,工部侍郎张奎之妻,被封为长安县君。②期:约定重逢的日期。

(1)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颔联“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的妙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颈联中数词运用的妙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这一联准确选取家庭生活的细节,传神地写出了温暖亲昵的家庭气氛。“草草”可见酒菜的简单,“昏昏”营造了一种神秘感,暗示了灯下兄妹推心臵腹、促膝谈心的随意。“供”“话”二字看似信手拈来,实为精心挑选,全句表达了相逢的快乐和手足之间的深情。

(2)“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词入诗,一纵一横,一时间一空间,使离别悲情表现得更为浓烈。

诗歌鉴赏:抒写兄妹情深这一主题的诗并不多见,王安石的这首七律言浅而情深,使人体味到亲人间纯朴而真挚的感情。首联娓娓道来,饱含深情,少年时已经伤离别,人到中年,对于这种离情别绪,更是不堪承受,何况在刚相逢的时候,真是“相见时难别亦难”!颔联写兄妹相聚,谈笑风生,畅叙亲情,在细腻的描写中充满温馨的气氛。颈联感叹长年与亲人分离,更为即将远赴他乡与亲人相别而伤情。尾联的出句表达了诗人对重逢的渴望;对句以鸿雁传书以慰思念之情作结,和李清照《一剪梅》中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

体现兄妹情深的诗篇七
《诗歌练习89文档》

一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①。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②。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据说鹧鸪“生不辞巢不别群”,其鸣叫声近似人言“行不得也哥哥”。②杜宇,即杜鹃,又名子规。相传它的叫声近似人语“不如归去”,又有“杜鹃啼血”的典故。

(1)这两首词都写了夜闻鸟鸣,请结合词人所处的时代,简析其中寄寓的思想感情。(4_分) ⑵这两首词在对“夜闻鸟鸣”的具体表现上又各有特点。你更喜欢哪一首的写法?请简述理由。(2_分)

答:(1)辛弃疾和陆游都生活在南宋时期,山河沦陷、百姓涂炭,朝廷腐败、奸臣横行,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词中写鹧鸪与杜鹃啼鸣,巧妙的借用鸟鸣的谐音,传达出天下百姓热切盼望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的呼声,表达了作者国耻未雪、壮志未酬的忧愤和有家难归的飘零之感。(此题4分,时代背景和思想感情各占2分,未答“巧妙的借用鸟鸣的谐音”可不扣分,如将两词分述只要内容正确亦给分)

(2)评分参考要点:辛词写“山深闻鹧鸪”背景辽阔;“愁”在先而闻鹧鸪在后,愁上加愁。陆词写“常啼杜宇”与“林莺巢燕总无声”对比;闻杜宇在先而“愁”在后,牵惹愁思。(此题答案较开放,不限定分析哪一首,也不要求两首比较分析。只要将一点分析清楚即给2分,分析未扣住“夜闻鸟鸣”的不给分)

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6分)

示长安君①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②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①长安君:王安石的大妹,名文淑,工部侍郎张奎之妻,被封为长安县君。②期:约定重逢的日期。

(1)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颔联“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的妙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颈联中数词运用的妙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这一联准确选取家庭生活的细节,传神地写出了温暖亲昵的家庭气氛。“草草”可见酒菜的简单,“昏昏”营造了一种神秘感,暗示了灯下兄妹推心置腹、促膝谈心的随意。“供”“话”二字看似信手拈来,实为精心挑选,全句表达了相逢的快乐和手足之间的深情。

(2)“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词入诗,一纵一横,一时间一空间,使离别悲情表现得更为浓烈。

诗歌鉴赏:抒写兄妹情深这一主题的诗并不多见,王安石的这首七律言浅而情深,使人体味到亲人间纯朴而真挚的感情。首联娓娓道来,饱含深情,少年时已经伤离别,人到中年,对于这种离情别绪,更是不堪承受,何况在刚相逢的时候,真是“相见时难别亦难”!颔联写兄妹相聚,谈笑风生,畅叙亲情,在细腻的描写中充满温馨的气氛。颈联感叹长年与亲人分离,更为即将远赴他乡与亲人相别而伤情。尾联的出句表达了诗人对重逢的渴望;对句以鸿雁传书以慰思念之情作结,和李清照《一剪梅》中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 .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调 笑 令

(唐)戴叔伦

第4 / 7页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调 笑 令

(唐)韦应物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咆沙咆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1)试比较这两首诗在内容上的异同点。

答:

(2)戴诗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试就其中的两种举例说明。

答:

解析:戴诗写边地生活,“愁绝”为一篇之骨,也是全诗的眼睛,很容易看出诗作反映的是士兵对长期戍边的愁怨之情。而“边草”“雪晴”“明月”“胡笳”皆为意象,寓情于景。写这些景象都是为了烘托彰显“守边之愁”,写来恰似无声胜有声,更能形象地表达感情。韦诗将反复重叠的句式与诗的内在情绪、节奏融合在一起,产生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答案:(1)同:都是边塞诗。异:戴诗反映的是士兵对长期戍边的愁怨;韦诗通过刻画 一匹焦躁不安的胡马的形象,表达出一种迷惘、悲壮、忧虑的复杂情绪。

(2)①起兴。开头三句以边草起兴,感叹长期戍边的士兵如同边草。在望草叹老中也含有这种悲凉的感触,思乡之切与怨愁之深交织在一起。②烘托。通过边草、白雪、明月,烘托了兵士静夜思归的心境。(或顶真、反复。“明月,明月”,增强了抒情色彩,再强调一下月色,望月思乡的中心更突出了,感叹之情溢于言表。)

四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7分)

春暮西园

高 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答:

【答案角度提示】

从语言的角度:可分析总体的语言风格;也可抓住“满”“过”“知”等字分析炼字的精当。

从形象的角度:可联系诗中意象做具体分析;也可联系写景状物分析虚实相生、动静皆备的特色。

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可分析白描、渲染、衬托等艺术手法;也可在句法上分析承接的特点。

从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角度:可分析作者对“春暮”的态度;也可评价末句暗点“西园”的用意。

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

【注释】菜畦:指菜地,有土埂围着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种蔬菜的田。清 阮元 《江定甫梦游益都冯相国佳山堂作诗一首余曾游其地因和其韵》:“宰相荒园半菜畦,石屏风外是沙堤。” 洪深 《劫后桃花》三:“园的那一头,大洋屋旁边,还有小小的一个菜畦。”

【作者简介】

高启(1336--1374),明代著名诗人,字季迪,长洲(今江苏苏州)或吴县人,祖籍开封,家居山阴。元末隐居吴淞江畔青丘,因自号青丘子,做过张士诚幕僚。明洪武元年(1368),应召入朝,授翰林院编修,以其才学,受明高祖朱元璋赏识,复命教授诸王,纂修《元史》。

高启为人孤高耿介,思想以入境爱为本,兼受释、道影响,厌倦朝政,淡漠功名利禄。因此,洪武三年(1370)秋,明高祖拟委以户部侍郎,他却以年少未习理财辞归,返青丘以教书治田自给。此前,高启《题宫女图》一诗,招惹谗臣挑唆诬以讥讽君王,致高祖耿耿于怀。后来,苏州知府魏观“复浚锦帆泾”,营建衙府,高启为其撰写《上梁文》,引来杀身之祸。因衙府旧基原为朱元璋曾经的敌手张士诚王宫旧邸,《上梁文》又有“龙盘虎踞”四字,谗臣吴帅蔡本趁机诬告其存以反心,御史张度亦在弹劾中称其为“兴亡王之基,开败国之河”,遂致高祖大怒。洪武七年(1374),魏观被诛以腰斩,高启受株连,处以腰斩八段,卒年仅39岁。

高启为明初著名诗人,与杨基、张羽、徐贲合称“吴中四杰”。其文学思想,主张取法于汉魏晋唐各代,师古之后成家。认为要“兼师众长,随事模拟,待其时至心融,浑然自成,始可以名大方而免夫偏执之弊”(《独庵集序》)。《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评道:“高启天才高逸,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明诗纪事》中也有赞誉:“高启天才特绝,允为明三百年诗人称首,不止冠绝一时也。”

高启著作,诗歌数量较多。初编有五集,2000余首。后自编为《缶鸣集》,存诗937首。景泰元年(1450),徐庸收集遗篇,编为《高太史大全集》,今通行《四部丛刊》中,《高太史大全集》即据此影印。高启的词编为《扣舷集》,文编为《凫藻集》,另刊于世。

五 、(浙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1-22题。(7分)

秦中吟 歌舞

白居易

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贵有风云兴,富无饥寒忧。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秋官为主人,廷尉居上头。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岂知阌乡①狱,中有冻死囚!

【注】①阌(wèn)乡:旧县名。白居易有《奏乡县禁囚状》,详述了无辜妇孺被关进阌乡狱并遭受迫害的惨状。

21.这首诗揭露了中唐尖锐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与杜甫诗名句“ 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一脉相承。(2分)

22.赏析这首诗对比艺术的特色。(5分)

答:(1)从结构上看,开头两句兴起全篇,接下来十四句详写统治者骄奢侈靡的生活,而结尾只用两句描述“冻死囚”文势陡急,有一落千丈之势。

(2)从艺术效果看,前面十四句通过层层铺叙、渲染,为结尾一幕作艺术的铺垫,前后构成强烈、鲜明的对比,震撼人心。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yaoleikaoshi/237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