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中西医助理医师】
不解的句子篇一
《华语乐坛最让人不能理解的100句歌词!》
华语乐坛最让人不能理解的100句歌词!
1、我应该在车底,不应该在车里——阿杜《他一定很爱你》 这句启事曾经迷惑了我很多年,后来我想明白了,这句话有四种可能
1、阿杜是补胎工2、阿杜是排气管3、阿杜是流浪猫4、阿杜是碰瓷儿老头
2、请你不要到处抠抠,潮流需要抠抠,不小心就没抠抠——林俊杰《不潮不用花钱》
说到吐槽歌词,必须是林俊杰的“请你不要到处抠抠,潮流需要抠抠,不小心就没抠抠”天啊到底是发生了什么,能让一个写出这句震铄古今的词
所谓扣扣是QQ,这首歌的主旨就是JJ倡导我国青年要正确使用社交产品。第一句“请你不要随便扣扣”就是说不要沉迷QQ沉迷网络。第二句“潮流需要扣扣”就是说乡土潮流需要QQ空间来填补。第三句“不小心就没扣扣”说的是QQ很容易被盗,大家要保持好自己的账号。
3、用阴谋阳谋明说暗夺的摸——林俊杰《曹操》
为啥他不是抠就是摸!!老林你知道的词如此醉人么
4、我们背对背拥抱——林俊杰《背对背拥抱》
我完全脑补不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体位,是KAPPA么
5、不远地方你远远吟唱——蔡依林《布拉格广场》
所以到底是远不是不远啊好纠结!!当然,这首歌最让人心醉的一句非“那画面太美我不敢看”莫属
6、天干物燥,小心火烛——许嵩《等到烟火清凉》
许嵩有一首《等到烟火清凉》,整首歌时长3分钟,意境极其优美。歌词如下:天干物燥,小心火烛。天干物燥,小心火烛。天干物燥,小心火烛。天干物燥,小心火烛。天干物燥,小心火烛。天干物燥,小心火烛。天干物燥,小心火烛。天干物燥,小心火烛。完
7、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这就是十二生肖——王力宏《十二生肖》
我被这种寓教于乐的歌词震惊了
8、跟着我左手右手一个慢动作,右手左手慢动作重播——TFBOYS《青春修炼手册》
骚年们的这首歌整体很赞很好听的说。但这两句我总感觉像花式撸管教学啊
9、拉屎不洗手,根本不是人——吴镇宇《做个文明的中国人》 这首歌歌词大致是这样的:长江黄河还有黑龙江,男人女人还有变性人。拉屎不洗手,根本不是人。随地吐痰,吐中爸爸有可能。塞车插队,他妈的过分,电梯抽烟,小心性无能。对不起我实在是不知从哪里开始吐槽好的
10、没有地球,太阳还是会绕——周杰伦《彩虹》
对不起是我没学过地理,还有那句“有没有口罩一个给我,谎言说了太多就成真不了”泥马这跟口罩有啥关系啊!口罩也很萌的呀不要欺负它呀
11、你敢不敢狂草——韩庚《狂草》
我真系无法理解这个歌词好伐!我整个人都狂草了!从他回国之后我
就人生观崩溃了。。。次奥。。以前多帅一个小伙子被折腾成鬼样
12、你要去哪?哎呀哎呀——朴树《平凡之路》
我就想知道那句“你要去哪?肥鸭肥鸭”到底特么是个啥
13、法海你不懂爱,雷锋塔会掉下来——龚琳娜《法海你不懂爱》 请告诉我,为什么一个老头的情商能影响一栋建筑
14、why nobody fights?——华晨宇《咋没人撕逼》
华晨宇刚出来的新歌《WHY NOBODY FIGHTS》,整首歌就这一句歌词还被名字剧透了卧槽!而且花花唱的时候发音像”WI楼八的FI”听上去感觉好像在歌颂8楼的WIFI
15、有一天就是今天,今天就是有一天——五月天《干杯》 太有哲理了当时都给我听蒙逼了
16、一步一步似爪牙,似魔鬼的步伐*,摩擦摩擦——约瑟翰庞麦郎《我的滑板鞋》
不想吐槽,我很喜欢这首歌
17、车车车车车车车车冲向你爸爸——麦兜当当伴我心《车车车车》 谁来给解释一下这句歌词是想表达一种什么情操
18、我不是小沈阳,却爱上了沈春阳——徐一鸣《爱上了沈春阳》 我不是小沈阳,却爱上了沈春阳。春阳是天使,春阳是花香。洗脑向,大家一定要去听,听完你会赞我的
19、一只鲸鱼,要怎么放进冰箱?打开门,然后用力关冰箱——五月天《开天窗》
身为一个五迷,我自己听到的时候都醉了
20、这个题是一加一等于二,就是我们可以在一块儿——方大同《公园》
谁能告诉我这两句歌词之间有个毛关系啊
21、流着泪的你的脸,倒映整个城市的灯火——任贤齐《流着泪的你的脸》
这姑娘逼脸是有多大?
22、美丽的姑娘千千万,只有你最难看——张卫健《美丽的姑娘》 卧槽这也太伤人了
23、重视能治肚饿——陈奕迅《浮夸》
卧槽快来重视我吧我现在饿晕了
24、你就别再犹豫了好嘛,就请拿出我的心脏——EXO《BABY DON’T CRY》 感觉像是器官捐献手术现场
25、画着你,画不出你的骨骼——张靓颖《画心》
画着你,画不出你的骨骼。感觉张靓颖是个擅长做CT的大夫
26、小燕子,穿花衣——儿歌《小燕子》
小时候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色盲,燕子不特么都是黑色的么?这句词困扰了我整个童年
27、大风吹,大风吹,爆米花儿好美——王菲《催眠》
完全不知道这是要表达什么„为了便于自己理解,所以每次我都会脑补这样的画面
28、还记得多年前跟你手牵手,你都害羞的不敢抬头,只会傻傻地看着天上的星星——陶喆《小镇姑娘》
卧槽都没抬头还咋看天上的星星,是不是有写轮眼
29、你嘴角向下的时候很美,就像安和桥下清澈的水——宁冬野《董小姐》
嘴角向下是什么鬼啊。你知道安和桥下的水多浑么
30、再一杯,那古老神秘恒河水——蔡依林《舞娘》
楼上说安和桥水浑的,你是没听过蔡依林的这一句吧
31、已经十几年没下雪的上海突然飘雪,就在你说了分手的瞬间——薛之谦《认真的雪》
所以薛之谦你是窦娥么
32、一个不小心眼神的交流,被当做乱放电的诱惑。我双鱼,为什么天蝎要恨我——杨乃文《证据》
这都什么瘠薄玩意
33、想念你白色袜子,和身上的味道——辛晓琪《味道》 搞得我好想知道她对象袜子到底是啥味道
34、戚:我不知道你在想什么。袁:你很明白。戚:我很明白你在想什么。袁:我不知道——袁成杰&戚薇《外滩18号》
这是一对精神分到男女
35、蝴蝶眨几次眼睛,才学会飞行——王力宏《你不知道的事》 这个还真是我不知道的事。。。飞行跟眨眼睛有啥关系啊。而且初中生物告诉我们蝴蝶是复眼昆虫没有眼睑根本眨不了眼睛啊
36、终于你做了别人的小三——冷漠《小三》
什么叫终于啊卧槽听上去好像还挺欣慰的感觉
不解的句子篇二
《常见文言句式整理》
不解的句子篇三
《不能仅从字面理解的句子》
不能仅从字面理解的句子
时间:2013-05-27
有些句子的意思,尤其是一些惯用句子的意思,我们是不能单从字面来理解的。下面就是一些常见的容易引起误解的句子:
1. He is the last person to do such a thing. 他决不会干这种事。
She is the last woman I want to sit next to at dinner.
她是我在宴席上最不愿意与之相邻就座的女子。
That's the last thing I should expect him to do. 那是我最不可能指望他去做的事情。 注:“ the last + 名词 + 不定式或定语从句”中的 last 作“ least likely / suitable/ willing/ desirable ”解,即常常将 last 译为“最不可能的;最不合适的;最不愿意的;最不希望的”,而不作“最后的”解。
2. We cannot estimate the value of modern science too much. (= We cannot estimate the value of modern science much enough. = It is impossible to estimate the value of modern science too much/ much enough.) 无论怎么重视现代科学的价值都不为过分。
We cannot be too careful in doing experiments. (= We cannot be careful enough in doing experiments.) 我们做实验时无论怎样小心都不过分。
注:“ cannot/ could not„„ too + 形容词或副词 = cannot/ could not„„ + 形容词或副词 + enough ”。我们不能把第 1 句理解成:“我们不能过分估算现代科学的价值。”也不能把第 2 句理解成:“我们做实验时不能太小心。”
3. It is a wise man that never makes mistakes. 无论怎样聪明的人也难免要犯错误。 It is a long lane that has no turning. 无论怎样长的巷子也有弯。
注:这个句子含有比较储蓄的让步意味。我们不能把第 1 句理解成:“从不犯错误的人是一个聪明的人。”也不能把第 2 句理解成:“那是一个没弯的长巷。”
4. If the sun were to rise in the west, I would not break my word. 使太阳从西方出来,我也不会背弃我的诺言。
Were the danger even greater (= Even if the danger were greater), I should feel compelled to go. 即使危险再大,我也觉得非去不可。
注:从形式上看上面句子中的从句像是条件状语从句,但实际上却是让步状语从句,因为其中的主句和从句在意义上形成鲜明的对照。若句子含条件状语从句,则从句表示的是条件,主句表示的是结果。下面句子中的从句就是条件状语从句:
If the sun were to rise in the west, I would break my word.
如果太阳从西方出来,我就会背弃我的诺言。
Were the danger even greater, I should not go. 如果危险再大一些,我就不去了。
5. A mountain is not famous because it is high. 山出名不在高。
I don't believe that he will come tomorrow. 我相信他明天不会来。
Mary did not leave the office in order to meet Tom. 玛莉离开办公室为的是不见汤姆。 注:上面这三句话中都包含一个被转移的否定词 not .因此不能把第 1 句理解成:“山不
出名是因为高。”也很少将第 2 句转换成:“ I believe that he will not come tomorrow. ”第 3 句可以转换成:“ Mary left the office in order not to meet Tom. ”也可以将其理解成:“玛莉没离开办公室是为了见到汤姆”。为了避免产生上述歧义,我们最好说:“ It was in order to meet Tom that Mary did not leave the office. ”(玛莉没离开办公室是为了见到汤姆。)和“ It was in order not to meet Tom that Mary left the office. ”(玛莉离开办公室为的是不见汤姆。)
6. Who in the world (on earth) told you that? 那事到底是谁告诉你的?
注:这里的 in the world (on earth) 是用来加强语气,意思是“到底”,“究竟”,而不是“在世界上”。
7. He is too ready to talk 他爱说话。
Men are too apt to forget. 人们往往健忘。
We are only too pleased to work together with the workers. 我们和工人们一起劳动,太高兴了。
They are but too glad to do so. 他们非常喜欢这么做。
注:若 too 后面跟 ready, apt, likely 等形容词,或 only too, but too, all too 和 not too 后面跟一个形容词或副词,则后面的不定式没有否定意义。
8. No man is so old but he may learn. (= No man is too old to learn.)
没有人因为太老而不能学(活到老学到老)。
I never go past my old school but I think (= without thinking)of Mr Wilkins, the headmaster.
每当我走过我的母校时,都想起校长威尔金斯先生。
注:这里的 but 是从属连词,本身有否定含义,而不能被理解成“可是”。
不解的句子篇四
《句子成分 文言句式》
句子成分
主语:1、定义:主语:主语是句子中的陈述对象,说明是谁或什么。2、特点:A、经常由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充当。B、一般表示谓语所说的是“谁”或“什么”。3、符号:双行线。
谓语:1、定义:用来说明陈述主语。2、特点:A、经常由动词、形容词充当。 B、一般表示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3、符号:单行线。
宾语:1、定义:表示谓语动词的涉及对象的语言单位。2、特点:A、经常由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充当。
B、一般表示谓语“怎么样”或“是什么”。3、符号:波浪线4、凡能愿动词,如“希望、想、可以、说”等词后面的一般都作宾语处理。
定语:1、定义;用在主语和宾语前面,起修饰和限制作用的语言单位。2、特点:A、经常由名词、形容词、动词、代词充当。B、一般定语与中心词之间有“的”字连接。 3、符号:小括号( )。
状语:1、定义:用在动词、形容词谓语前,起修饰和限制作用的语言单位。 2、特点:A、经常由副词、形容词、动词、表示处所和时间的名词和方位词充当。B、一般状语与中心词之间有“地”字连接。3、符号:中括号〔 〕。
补语:1、定义:谓语后面的附加成分,对谓语起补充说明作用,回答“怎么样”、“多久”、“多少”(时间、处所、结果)之类问题的语言单位。 2、特点:A、经常由动词、形容词副词充当。B、一般补语与中心词之间有“得”字连接。3、符号:单书名号〈 〉。
口诀:基本成分主谓宾,连带成分定状补。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
举例来说:
小张踢球。这个句子中“小张”是句子的陈述对象,所以是主语;“踢”是谓语动词;“球”是宾语。
定语是修饰限制名词的成分,如上句变成
一中的小张踢很大的球 其中的“一中”和“很大的”是修饰“小张”和“球”的,就是定语
如果变成:小张狠狠地踢球,“狠狠地”是修饰限制踢这个动作的,所以是状语了
补语是,在动词后,起补充说明的作用的,如,小张踢得球破了,中“破了”就是补语了。
文言句式
一、倒装句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语—谓语—宾语”,“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排列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①主谓倒装(谓语前置);②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③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④状语后置,也叫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下面分述之。
1.主谓倒装 方法指导:主谓倒装即主语和谓语顺序颠倒,如: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为主语,“甚矣”是谓语,前置了,正常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
①大哉,尧之为君也!(尧之为君也,大哉! ②美哉,我少年中国!(我少年中国,美哉!)
2.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就是把本来应在前面修饰中心词的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形成倒装。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在句中,“石”是中心词,“铿然有声”是定语,正常语序应为:铿然有声之石,所在皆是也。又如:“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在句中,“人”是中心词,“可使报秦者”是定语,正常语序应为:计未定,求可使报秦之人,未得。定语后置句一般有三种形式,其判断方法如下:
⑴判断方法之一:中心语+定语+者
①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村中好事之少年 ②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烧溺死之人马甚众)
⑵判断方法之二:中心语+之+定语 ,“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蚓无利爪牙,无强筋骨)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
⑶判断方法之三:中心语+之(而)+定语+者,“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千里马)
②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能面刺寡人之过之群臣吏民,受上赏)
3.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特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 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句中“余”是宾语,“欺”是谓语动词,“不余欺”,就是“不欺余”。又如:“大王来何操?”句中“操”是谓语动词,“何”是宾语,“何操”即“操何”
对于宾语前置句式判断方法如下:
⑴判断方法之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
①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时人莫许之)②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忌不信自)
⑵判断方法之二: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
①沛公安在? (沛公在安) ②夫晋,何厌之有(夫晋,有何厌)
⑶判断方法之三:宾语前置的固定句式,一般为“唯......是......"、"惟......之......"或单用“之”等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词语,这种用法具有很明显的强调宾语的作用。如:
①唯利是图。 (图利)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不知句读,不解惑)
⑷判断方法之四: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 (籍以何至此) ②全石以为底 (以全石为底)
4. 状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和“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句中一般作状语。如:以勇气闻于诸侯。”“闻”是谓语中心词,“于诸侯”意思是“在诸侯之间”,在句中作状语修饰“闻”,本来应该在“闻”前,现在后置了。这就是典型的状语后置。状语后置的判断种方法。
(1)判断方法之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位于动词之后时,一般后置作状语。 ①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请奉命于孙将军求救) ②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于朝廷战胜)
(2)判断方法之二:用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位于动词之后时,一般后置作状语。 如: ①具告以事。(以事具告) 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以桑树之)
(3)判断方法之三:用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位于动词之后时,“乎”的意思相当于“于”,一般作后置的状语。如: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于吾前生,其闻道也固乎吾先) ②名垂乎后世。(于后世名垂)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句,是指句子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文言文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词语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语意被动句。
先看有标志的被动句。其判断方法有四种。
1.判断方法之一:“于”字被动句 ①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②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2.判断方法之二:“见”字被动句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3.判断方法之三:“为”字被动句 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4.判断方法之四:“受”字被动句 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三、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是指用判断动词“是”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在文言文中,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往往用一些标志词语来表示。所以,掌握了这些表示判断的标志性词语,再加上对句意的理解,就可以做出准确判断了。
1.判断方法之一:“…者…也”判断句 ①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2.判断方法之二:“……,……也”判断句 ①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3.判断方法之三:“……者,……”判断句 ②粟者,民之所种。
4.判断方法之四:“……者也”判断句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5.判断方法之五:“是”字判断句
文言早期“是”字往往不作判断词用,而是指示代词;但在汉、魏以后,“是”作判断动词的逐渐增多,如: ①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②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6.判断方法之六:句意判断句
这种判断句没有标志词语,只能根据句意来判断。如: ①刘备天下枭雄。 ②秦,虎狼之国。
四、省略句
所谓省略句,是指在一定的文言语境中,有些句子成份自然省略,不仅不影响表意,还能使语言更加简练,这种省去了某些成分的句子就叫省略句。
文言文省略句的省略方式和现代汉语基本相同,如都有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但省略的成分却更多,如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兼语、省略介词等。下面分述之。
(一)省主语 :就是省略句子的主语成份。
1.判断方法之一:承前省主语这种省略句是指前一句有主语,后句主语与前句同,就省略。
①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②(村人)见渔人,(村人)乃大惊,(村人)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人)便要还家,(村人)设酒杀鸡作食。
2.判断方法之二:蒙后省主语 。同一句话中,后面出现主语,前面的可以省略。如:
① 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②问:“(公)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3.判断方法之三:对话省主语 。就是在对话过程中,主语已经很明确了,可以省略。
①蔺相如固止之,(蔺相如)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厉害)?”(公)曰:“(廉将军)不若(秦王)也。” ②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事]甚急。”
(二)省谓语 :就是省略句子成份中的谓语: ①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改之。
(三)省宾语:即省略句子成份中的宾语,从而使语言更简洁。
①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 ②投(之)以骨。
(四)省介词:即省略句子中的介词,省略不会引起歧义,还能使句子简洁。
①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②今以钟磬置(于)水中。
不解的句子篇五
《“只拣儿童多处行”句出自何处?》
“只拣儿童多处行”句出何处?
李建军
《只拣儿童多处行》是著名作家冰心的一篇散文。在文章的第二段,作者这样写道:“这情景实在有趣!我想起两句诗:‘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反过来也可以说:‘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我们笑着下了车,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颐和园去。” 这一段文字直接陈述了“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乃化用前人诗句而成,但这前人又谓何人,这诗句又出自何诗?文章未作交代,教学参考资料亦未有涉及。 翻检清代著名学者袁枚的《随园诗话》,偶见“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为清人汪楫所作《田间》诗句。原诗为:“小妇扶犁大妇耕,陇头一树有啼莺。儿童不解春何在,只向游人多处行。”其中,“向”与“拣”都含有选择和到往之意,课文所记为“拣”,恐是冰心记忆所误,或另有所本,但不影响诗意,而且此诗为汪楫所作应无疑义。 据《清史稿》记载,汪楫,江苏江都(今扬州)人,字舟次,原籍安徽休宁。生于明末,年少工诗。清康熙朝授翰林院检讨,入史馆,与修《明史》,曾受清廷派遣,作为册封正使赴琉球国册封琉球国王。有《悔斋集》、《观海集》存世。
《田间》一诗所写为田间春景。前两句写农妇躬耕田野,田头绿树莺啼,一派春意盎然;后两句写儿童不懂得春天景色的美好,只知跟随游人,追逐热闹顽皮情景。诗歌直取所见,词淡意远,质朴自然。正如《随园诗话》所说:“此种诗,儿童老妪,都能领略。而竟有学富五车者,终身不能道只字也。”一语道出了诗歌出语清新的当行本色。 显然,在路过颐和园时,冰心一下子就为从门内闹嚷嚷挤出来的儿童所感染,激活了深厚的古典文学积淀,迸发出了创作灵感,写出了“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的诗句,并由此铺展成文,表达了作者对儿童、对春天的独特感悟。
“只拣儿童多处行”,虽取古人陈言,但反用其意,自然贴切,如灵丹一点,乃全篇之警策,是理解课文,开展教学的关键。
(《只拣儿童多处行》为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课文。)
不解的句子篇六
《高考文言文句式》
高考文言文句式
一、命题特点
《考试大纲》中“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一考点在近几年高考中虽未单独设题,但其知识点遍布文章,阅读理解时许多句子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在文言的阅读过程中,如果对古汉语中一些句式特点,尤其是像主谓倒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比较特殊的句式不熟悉、不理解,必然会造成阅读的困难和翻译句子的不准确。因此,对文言与现代汉语中不同的句式的理解,应该有足够的认识,这是语文复习,特别是复习文言文句子的翻译时不可忽视的一个考点。
古代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几类。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则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状语后置的规律,固定句式要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
二、解题方法指津
文言文句式翻译,失误例说
在高考文言阅读中,对文言句式的考查,可以说每年都是一个热点。无论是对文句的翻译,还是对文意的理解,都涉及对文言句式把握的考查。但不少考生在此知识点的失分率比其他知识点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1、分辨不清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
【例】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07安徽卷)
误译为:是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与庸俗人趣味相同罢了。
【分析】此句是以“非”作标志的否定判断句。“是非”不是一个词,应该“是”是代词“这”,“非”是表判断,“不是”;在翻译时必须将其译成“……不是……”的格式,即:这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和庸俗人趣味相同罢了。
【交流】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五种:即①用“者“或”也“,表示判断,如”……者,……也”“……,……也”“……,……者也”;②用副词“乃”“则”“即”“皆”“耳”表示判断;③用“为”“是”表示判断;④用否定词“非”“莫”“无”等表示否定的判断;⑤直接表示判断。在具体翻译此类题时,判断句一定要翻译成判断句的格式,这往往是该类句的一个赋分点。
2、忽视省略成分
成分省略是文言文中的一种常见现象,省略的成分通常是主语、宾语、介词宾语等。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翻译出来才能使语意完全。
【例】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玉。(07广东卷)
误译为:郭生只是用浓墨洒成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非常奇怪,拿着纸去告诉王生。
【分析】此句中省略的成分是主语“狐狸”,翻译时应正确地补出来。此句应译为“(狐狸)只是用浓墨洒成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非常奇怪,拿着纸去告诉王生。
【交流】常见的省略句主要有四种:①省略主语;②省略谓语;③省略宾语;④省略介词。在翻译省略句时,要将省略句的成分补出来,省略的成分也是高考文言文翻译中的一个赋分点。
3、不解宾语前置
【例】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07辽宁卷)
误译:我从前克制忍耐不杀,是因为它在意外、紧急的时候可能有用。
【分析】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时,宾语往往提前。因而该句为宾语前置句。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将倒装语序调整为正常语序,然后再进行翻译,即:“我从前克制忍耐不杀它(的原因),是因为它在意外、紧急的时候可能有用。”
【交流】宾语前置的翻译一定要将倒装语序调整为正常语序,然后再进行翻译。尤其是宾语前置句子的三种情况要注意识别,①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时,宾语往往提前;②疑问句中代词做宾语(谁、胡、何、安、焉等)时,宾语往往也提前;③有宾语前置标志词“之”或固定句式“唯……是……”等标志时,宾语往往前置。
4、不解定语后置
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但在文言文中,除此情况外,也可放在中心词后。定语后置虽然没有在《考试大纲》中单独列出,但考题上经常出现,因此这也是掌握文言文句式
的一个重要方面。
【例】从衣文之媵七十人。(07湖南卷)
误译:使穿华丽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随七十个人。
【分析】此句为定语前置。“七十人”为“衣文之媵”的后置定语,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将定语还原到原来的位置,此句应译为:使七十个穿着华丽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随。
【交流】常见的家语后置有如下形式:①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形式。②后置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加“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形式。③后置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加“而”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语+而+定语+者”的形式;④后置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加“之”,构成“中心语+之+宾语”的形式。
5、不解被动句
在现代汉语中,表示主语被动的句式主要用介词“被”来表示。文言文中的被动句,很少用“被”字表示。
【例】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饮。(07浙江卷)
误译: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一辈子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分析】引句的“终身不用”属于意念上的被动句式。在翻译时应注意一定要体现出被动关系,即: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交流】常见文言文被动句式主要有四种,即①用“于”“受……于……”表被动;②用“见”或“见……于……”表被动;③用“为”“为……所……”表被动;④用“被”表被动。解答此类题,要注意在翻译时一定要体现出被动关系,这种被动关系往往是一个赋分点。
6、不解状语后置
【例】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07湖北卷)
误译:家门前种有一棵槐数,枝繁叶茂,(善人公)时常煮粥给饥民吃它的下面。
【分析】此句的“于其下”属状语后置,在翻译时首先应将其调整成正常语序,再进行翻译。即:家门前种有一棵槐数,枝繁叶茂,(善人公)时常在树下煮粥给饥民。
【交流】我们知道,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在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常见的状语后置有如下形式:①“动+以+宾”的形式;②“动+于(乎,相当于„于‟)+宾”的形式;③“形+于+宾”的形式。因此要想能够准备地翻译此类句子,就必须能够译出其句式特征,否则就容易误入歧途。w.w.w.k.s.5.u.c.o.m
7、不懂固定结构
【例】上者留守阙,宰相拟廷臣以十数,皆不纳,帝顾仁杰曰:“无以易卿者。”(07四川卷)
误译:上都留守(职位)空缺,宰相拟定的朝臣要用十来计算,都不被采纳,皇帝看着贺仁杰说:“没有办法替代你。”
【分析】此句中的“无以……”是固定格式,在翻译时要准确表达这一结构的语气,应译为“没有用来……的”。所以此句正确的翻译为:上都留守(职位)空缺,宰相拟定的朝臣要用十来计算,都不被(皇帝)采纳,皇帝看着贺仁杰说:“没有什么人可以替代你。”
【交流】常见的固定结构还有:“何以……为?(表反问语气,译为„为什么……‟)”“奈……何?(表示用来询问的,„拿……怎么办‟)”“得无……乎?(表示怀疑与揣测语气,译为„恐怕……吧‟)”等。解答此类题时,一定要按照固定的格式翻译才能得分。
8、不懂修辞知识
【例】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也不厌也。(06四川卷)
误译:不合礼义的俸禄,即使万钟我也不接受;如能实现我的志向,即使是箪食也不厌弃。
【分析】此句采用了借代的修辞方式。“万钟”的“钟”是古代的容量单位,“万钟”即一万钟的俸禄,代指优厚的俸禄;“箪食”的“箪”是竹制的用以盛食物的器具,因此用“箪食”指代粗陋的饮食。此句应译为:不合礼义的俸禄,即使非常优厚我也不接受;如能实现我的志向,即使是粗陋的饮食也不厌弃。
文言文常见句式——倒装句
倒装句式: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王─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
1、 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说):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
2、 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①介词的宾语前置:
例:“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②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例:“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例:“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
例:“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例:“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3、 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例:“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4、 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⑪、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 ⑫、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即“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
⑬、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作状语。
倒装句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古汉语中所谓的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
①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②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③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
④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
1.主谓倒装 如:“甚矣,汝之不惠!”
①子耶,言伐莒者?
②甚矣,汝之不惠!
③ 美哉室!
④ 大哉,其之为君也!
⑤ 灼灼其华
⑥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以上例子分别体现了谓语前的三种情况。①疑问句 ②、③、④感叹句 ⑤、⑥旧诗词押韵
2.定语后置
A.中心语+定语+者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中心语+之+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中心语+之+定语+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D.中心语+而+定语+者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E.用数量词作定大多数放在中心词的后面。例如 :
“吏二缚一人诣王”
3、 宾语前置(重点)
⑪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经常前置。
A.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B.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⑫、宾语用代词复指。这一类宾语前置的特点是在宾语前置的同时,还要在宾语后面用代词“是”或“之”复指一下,“是”或“之”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
A .日居月诸,下土是冒。
B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用这种宾语前置的格式时,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加上“唯(惟)",构成"唯(惟)......是......"或"惟......之......"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就更加明显。如:
A、 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B、 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
C、 父母唯其疾之忧。
⑬、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的情况,宾语也应该前置。
A、 大王来何操?
B、 沛公安在?
C、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4. 介宾短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①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②贫者语于富者曰
③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④以勇气闻于诸侯
⑤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⑥故燕王欲结于君
⑦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⑧设九宾于廷
⑨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⑩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⑾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
⑿兵数破于齐秦
第二种:用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也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在今译时,一般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①形似酒樽,饰以山龟鸟兽之形。(以山龟鸟兽之形饰)
②具告以事。
③何不试之以足
④五亩之宅, 树之以桑 。
第三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乎”通“于”,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或作状语,或作补语。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②名垂乎后世。
不解的句子篇七
《句子的含义及表达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