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中西医助理医师】
伤感押韵文字篇一
《对于文字,如此感觉》
对于文字,如此感觉
对于文字,有时爱,一篇真正有意义的文章,我会痴醉于它的柔美之中;有时也恨,鄙视那些用华丽的词藻堆砌的、无病呻吟之作。
对于一篇用华丽辞藻堆砌的文章,字眼琳琅满目,金碧辉煌,让人看起来,眼花缭乱,合适的辞藻用在合适的地方会为文章添彩,不恰当地运用过多的华丽辞藻只会弄巧成拙,让文章变得冗长而繁琐。
尼采曾经批评雨果的诗,说其用词过于华丽。一些诗句、文章很华丽而且很美,但这并不是我们所需要去排斥的,我们大都不喜欢看到那些无病呻吟的堆砌,有些人觉得,那就是一种美,华丽的辞藻不等同于美。华丽也是美的一种表现形式,然而,其实它的这种美,最多也只是一种外在的空壳美,它不是绝对的、真正的美,那些无病呻吟的诗歌和文章并没有什么生命力,只是给人一种视觉感受,并不能给人在精神上得到一丝洗礼,给心灵上得到一些升华。 我之前也写过一些类似的文章,每每阅读,内心还有点小骄傲,至少它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文字水平。后来,渐渐发觉,这样的文章确实没有什么思想价值、语言态度、现实意义,更别说达到文学艺术这个阶层。在这一点上,余秋雨同志的散文就写的非常好,它大胆突破,创新思想,前卫的观念正迎合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具有引领导向作用。在创作之时,它摒弃华丽词藻的堆砌,毫无矫揉造作。余秋雨从历史文明中寻找理想的人格,使得中国文化的精髓得到了应有的归宿。可以说,他创作的散文,其文学魅力引起了广大读者重新思考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热潮,为推动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好的文章,它有自己节奏和韵律,即使某些字不押韵,读者在品味之时,也是一种美的享受。好的诗和文章确实是有自身的规律的,但我觉得要写好其实非常难的,我们不要让写诗成为一种生活的负担,只有爱文字、爱生活的人,才会积极地投入到生活之中去,秉承善、道、传承与创新。记得有人说过,“诗的最高境界是最朴实无华最简单的语言表达,就像火焰,红红火火其实温度不高,等你是蓝色火焰时,那是最高境界的诗的华丽。”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词脱口而出,无娇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矣。“人能于诗词中不为美刺投赠之篇,不使隶事之句,不用粉饰之字,则于此道已过半矣。”其中“不用粉饰之字”,其实他就是在讲,诗词中华丽的辞藻不宜太多,如果可以的话,不要有刻意的浮夸字眼。但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审美观点,我们也不能完全肯定或否定某种措辞与说法,诗歌也并非是一种技术活。好的诗歌是情感和文字完美的融为一体,来自于心声,它是灵魂的歌唱,但它也需要文字加以修饰。是不是真感情,我想只有作者自己最清楚吧。
不可否认,有很多人,在作文之时,总绞尽脑汁欲多使用一些华丽的辞藻,严重的甚至也有因为没有想到足够多的华丽辞藻而搁笔,其实,白描照样可以把
文章写得生动、形象,不加渲染、烘托,不用华丽辞藻,而以最经济、最省俭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鲁迅把这种方法归纳为:“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一些教师在审阅、评判学生作文之时,往往看到只注重学生的文采,辞藻华丽的文章几乎都可以得到很高的分数。这就导致有的学生在作文中,大量的堆砌诗词文赋,各种修辞一哄而上,这样一来,就使得整篇文章就像是在默写诗词一般,内容空洞,华而不实。这样的作文,只是以一种花哨的形式掩饰着内容的苍白,华丽的辞藻遮盖着认识的肤浅。这华丽的词藻不但不能显示文采,反而暴露了认识肤浅,情感做作的缺点。这也说明平时积累不够,只是将考前背诵的词语或诗词堆砌在自己的作文中。
不管什么样的文章,作者总是出于某种目的而将它记录下来,有些是情感的宣泄,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作者通过这种方式能给自己带来一定好的影响,那是可以的,虽然在他人眼里,它有可能真的就是被认为是无病呻吟之作。还有些呢,只是希望通过这些文字来提升自己的水平,虽然可能没有什么正面的积极的意义,但是对于作者本人确实是有帮助的,我们也不加以抵触,我们不要去轻率的评论一篇文章的优劣,毕竟人与人之间还是存在许多不解之处的。
我很喜欢那些华而不腻的文章,它虽然有许多很华丽的词藻,但是情感丰富并且具有现实意义,阅读起来,它不会给人一种很油腻枯燥感觉,而是让你觉得你不仅可以从中欣赏到文字的魅力,还能身处其境的了解当事人的情感,并且通过人事,来使得自己成长。
从上学始,语文教材上、课外作业里,虽然有些确实是哲理性很强、意义很深厚的文章,但毋庸置疑,另外一些大都是一些抒发情感,而且以伤感题材居多,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同学的写作。要引领积极向上的一种生活态度,我们不要过于总写一些伤感文章,世界总是美好的,散文的作用,不仅是用来宣泄情愫的,更重要的是要用它来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这才是作文的意义所在。
喜欢
伤感押韵文字篇二
《押韵复合词 CHIT-CHAT》
押韵复合词 (Rhyming Compounds)
英文的押韵复合词至少有三,四十个之多,如 funny-bunny, hodge-podge,中间的连字号 (hyphen) 可有可无.我们将尽量予以收录齐全.
boogie-woogie 一种以乐器 (尤其是钢琴) 演奏的蓝调.
bumper-jumper (美俗) 紧跟在别的车辆后面前进的车子 (tailgater) (n.):Be careful (that) don't let your car be a bumper-jumper. 注意别让你的车子紧跟在别的车辆后面前进.
chit-chat 闲聊,闲谈 (n., v.i.):He's not interested in listening to our idle chit-chat.他没有兴趣听我们闲谈.
dilly-dally 三心两意地浪费时间 (v.i.):For a month the governor dillydallied over the choice of a successor.州长为了挑选继承者已三心两意地浪费时间有一个月之久.
even-steven (俗) 机会相等的,分数拉平的,平分的 (adj.):Here's $100 dollars I owe you. Now we're even-steven. 还你100块,现在谁也不欠谁.亦写成 even-Steven.
fuddy-duddy (美俚) 老古董,守旧的人 (n.);顽固不化的 (adj.):Young colleagues tend to regard him as a fuddy-duddy. 年轻的同事似乎都把他看成 LKK.
funny-bunny (美俗) 隐藏在暗处的警车 (n.):He found a funny bunny hid in the dark.他发现一部警车躲在暗处.
hanky-panky (美俗) 戏法,骗术,诈欺,卑劣手段,轻佻的行为 (n.):Don't play hanky-panky with me. 别跟我耍诈;别对我欺瞒.亦写成 hankey-pankey, hanky pank. 与 hocus-pocus 同义. harum-scarum 冒失鬼,轻率的行为 (n.);轻率的,冒失的,鲁莽的 (adj.);轻率地,鲁莽地 (adv.):He ran harum-scarum all over the place.他到处横冲直撞.
heebie-jeebies (俚语) 毛发悚然,不寒而栗,起鸡皮疙瘩,紧张害怕 (n. 做复数用):Just thinking about ghosts gives me the heebie-jeebies. 一想到鬼我就毛发悚然,不寒而栗.
helter-skelter 手忙脚乱地,慌张地,仓皇地,杂乱地,混乱地 (adv.);仓皇的,慌张的,混乱的 (adj.);慌张,狼狈 (n.):Clothes were scattered helter-skelter about the room. 衣服杂乱地散落在房间里.They ran in a mad, helter-skelter fashion for the exits. 他们慌张仓皇地冲向出口. helter-skelteriness n.
higgledy-piggledy 杂乱无章,乱七八糟,混乱,紊乱 (n., adj., adv.):Books are stacked in higgledy-piggledy piles on the floor. 地上的书本堆得乱七八糟.
highty-tighty 傲慢,自大 (adj., n.):He's very highty-tighty. 他非常高傲自大.与 hoity-toity 同义.
hocus-pocus 变戏法所用之无意义的咒语,戏法,魔术,诡计,欺骗 (n.);欺骗,诈欺 (vt.&vi.):The ills of society cannot be cured by political hocus-pocus. 社会弊病无法用政治魔术来消除.与 hanky-panky同义.
hodgepodge 杂食,混杂物,大杂烩 (n.):They have made the English language a hodgepodge of all other speeches. 他们已使英文成为各种文字的大杂烩.与 hotchpotch 同义.
hoity-toity 傲慢,自大 (adj., n.):He's very hoity-toity. 他非常高傲自大.与 highty-tighty 同义. honky-tonk 下等或格调不高的酒吧,夜总会或舞厅 (n.);下等或格调不高的酒吧,夜总会或舞厅的,有很多这种酒吧,夜总会或舞厅的 (adj.):honky-tonk part of town. 城裏下等酒吧栉比鳞次的地区.
hotchpotch 杂食,混杂物,大杂烩 (n.):They have made the English language a hodgepodge of all other speeches. 他们已使英文成为各种文字的大杂烩.与 hodgepodge 同义.
hubble-bubble 冒水泡的声音,咕噜咕噜声;吱吱喳喳的说话声 (n.):You can hear noisy hubble-bubble from aquarium. 你可以听到水族箱发出吵杂的水泡声.
hugger-mugger 混乱,秘密 (n.;亦写成 hugger-muggery);混乱地,秘密地 (adj., adv.;形容词亦写成 hugger-muggering);保密 (vt.);秘密行动 (vi.):The rooms were all hugger-mugger. 屋子乱糟糟的.
humpty-dumpty 矮胖的,短粗的 (adj.):She could not be made other than a humpty-dumpty. 不管怎麼打扮或改造,也改变不了她矮胖的身材.Humpty Dumpty 语出一童谣,为一矮胖之人,身材如蛋.
hurdy-gurdy 摇弦琴 (n.)
hurly-burly 喧嚣,喧哗 (n.):the hurly-burly of city life 城市生活的喧嚣.
mumbo-jumbo 胡扯,胡言乱语,难懂的术语,无意义的咒语 (n.):Don't give me that legal mumbo-jumbo. Tell me what the contract really says. 别尽说鬼扯蛋的法律术语,用白话告诉我合约的意思.
namby-pamby 软弱的,娘娘腔的,马马虎虎的,打不定主意的,不果断的 (adj.);娘娘腔的男人,伤感的人,伤感的诗文或谈话 (n.):namby-pamby boys afraid to leave their mother's apron strings. 怕离开母亲的柔弱男孩子. namby-pambiness, namby-pambism (n.);namby-pambyish (adj.). nitty-gritty (美国俚语;在 Newsweek, Time 等杂志上经常可看到这个字眼) 事情的要点,关键所在,详情细节,实情 (n.):Let's skip the chit-chat and get down to the nitty-gritty. 别再闲谈了,让我们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进入主题吧;根本的,详细的,直接的,实际的 (adj.):nitty-gritty advice 直接的建议.
okey-doke 即 OK,亦写成 okeydoke, okey-dokey, okle-dokle (adj., adv., interj.);这个字在美国一般社会人士的会话中经常听得到.
palsy-walsy (俚语) 显得很亲热的 (adj.):He got very palsy-walsy with the boss all of a sudden. 他突然显得跟老板很亲热.his palsy-walsy attitude. 他亲热的态度.
pell-mell 意思与用法跟 helter-skelter 相同:Away they run, pell-mell, helter-skelter, slap-dash. 它们全部慌乱地跑走.
pitter-patter (脚步,雨等的) 劈劈啪啪的声响 (n., adv., vi.):She pitter-pattered along the hallway. 她在走廊上走著,发出劈劈啪啪声.the pitter-patter of rain 雨打得劈劈啪啪响.
razzle-dazzle (美国俚语) 噱头 (n.);五光十色,令人眼花撩乱的,耍噱头的 (adj.);使迷惑,使眼花撩乱 (vt.):The show has plenty of razzle-dazzle but not much talent. 那场表演噱头倒不少,但没有显示多大本领.
roly-poly 矮胖的 (adj.);矮胖的人,(主英) 一种含葡萄乾的卷形布丁 (n.):a roly-poly child. 胖小孩.
shilly-shally 优柔寡断,犹豫不决 (n., adj., adv., v.i.):I am shilly-shally about it in my own mind. 我心里对此事犹豫不决.
super-duper (美俚) 最大,最好的 (adj.):He has a pair of super-duper Nike basketball shoes. 他有一双顶级的耐吉篮球鞋.
tittle-tattle 蜚短流长,闲话,闲言闲语,搬弄是非 (n.,vi.):She is a woman who likes to tittle-tattle. 她是一个喜欢东家长西家短的长舌妇.
topsy-turvy 混乱,乱七八糟,颠倒,颠三倒四,本末倒置 (n.,adj.,adv.,v.t.):Everything had been topsy-turvy. 诸事都本末倒置.
willy-nilly 不管愿不愿意,不管怎样,乱七八糟地 (adv.);犹豫不决的 (adj.):Willy-nilly, every youth must serve as a soldier for two years.不管愿不愿意,每位青年都要服两年兵役. zig-zag 弯曲,曲折,锯齿状 (n., adj., adv., v.i., v.t.):a zig-zag way 曲折迂回的路.
伤感押韵文字篇三
《语言连贯题的技巧》
伤感押韵文字篇四
《诗与词》
诗 词
诗、词、曲是古代诗歌的三大类。
诗
诗,文学体栽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中国古代称不合乐的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统称为诗歌。
古代的诗可分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
古体诗是指没有严格的格律要求的诗,近体诗是讲究格律、有固定格式的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指唐代产生近体诗以前的诗,句式大体整齐,也要押韵,但在字数、句数、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没有严格的规定,可以算一种自由体。诗的每一句有几个字,就称为几言。按言分有四言诗、五言诗(简称"五古")、七言诗(简称"七古")、杂言诗(诗中各句字有多有少)等。如《硕鼠》为四言诗,《石壕吏》、《饮酒》为五古、《琵琶行》为七古、《梦游天姥吟留别》为杂言诗。
广义地说,楚辞和乐府诗也都可算作古体诗。
楚辞:原指楚地歌辞,经屈原创造,成为一种有浓厚色彩的新诗体。篇幅、字句较长,句式参差错落,多用方言,大量用语气词"兮"。如《涉江》。
乐府诗:“乐府”原指掌管制定乐谱、训练乐工和采集歌词的音乐机关(汉武帝时开始建立),后来也指采集来配乐的歌词及后人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所写的作品。乐府诗一般是杂言,也有五言、三言、四言、七言等。
最早的乐府主要是民歌,如《木兰诗》、《孔雀东南飞》。汉代以后的文人,如曹操父子、李白、杜甫摹仿乐府写的诗也不乏佳作,白居易的“新乐府”(《卖炭翁》是其中一首)更反映了乐府诗的发展,写时事、创新题。他们的作品都继承了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语言通俗明快,富有音乐性。
歌、行、曲、引、吟、叹、怨、操等都是汉魏南北朝乐府诗题,并沿用后代。
近体诗: 近体诗是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当时为了区别过去的非格律诗,称格律诗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排律三种。
律诗:分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每首八句,每两句叫一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偶数句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首句可押韵也可不押韵)。每个字用平声还是用仄声都有规定。如《过故人庄》是五言律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七言律诗。
绝句又叫截句、断句,因其形式很像截取律诗的一半。或五言,或七言。每首四句,二、四句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句中各字用平声还是仄声也有规定,绝句用不用对仗都可以。如《送元二使安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都是绝句。
词
词,文体名,诗歌的一种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
词还有曲子词、长短句、诗余、乐府等名称。
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开始是用来为某乐谱配词,用于歌唱的。为谱配歌词叫填词,填词所选定的调子叫词调,词调都有名称(如"水调歌头"、"念奴娇"等),叫做词牌。后来成了与音乐失去联系的一种文学体裁,词牌也便成了说明文字声韵格式即词谱的名称。填词时为点明题旨,多在词牌下另标题目。如"早行"、"咏梅"等。
词一般按字句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类。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上为长调。一首词只一段的叫单调,两段的叫双调,三段、四段的叫三叠、四叠。一段叫一阕。双调中的两段,称上阕、下阕,或叫上片、下片,三叠、四叠中的段落按次序叫第一阕、第二阕„„词在句式方面的基本特征是长短句,从一字句到十一字句都有。词谱中对每种词调的平仄、押韵都有规定。
曲
曲是由词进一步发展而成的。宋、金时期北方产生了新的乐曲曲词,发展到元代,就形成了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元曲(又称北曲)。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 是清唱曲,包括小令与套数;杂剧是可以演出的戏曲。另外,流行在南方用南曲演唱的叫南戏。 小令 一般常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只有几句到十几句,必须按曲牌规定的字数、平仄、韵脚填写。 套数 又称套曲或散套,是成套的曲子,由两支或两支以上的曲子组成,其组成有一定的规则。 杂剧 是戏曲,有唱词、科介、宾白。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一般分四折加一个楔子。一折相当一幕,楔子在开头或四折中间,,相当于序幕或过场。全剧由科介、宾白、唱词互相配合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性格。角色有旦、末、净、丑。全剧曲子由主角一人唱到底。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一般而言,现代人总爱把诗词放在一起说,比如,小苹果、小月、依蝶、乘风、花蝴蝶等诸位才子佳人,见着高山,总爱扁着小嘴说放酸水的来了。这里的“酸”,意指胡诌些诗词,似把诗词当成一回事了。
其实,诗与词是有大分别的。这分别既表现在音律方面,又表现在意境方面。
值得一提的是意境方面的分别,因为音律是手段,意境是目的。还是就苏轼以前来例举,也为了与豪放对举,大家公认词的风格是“婉约”。什么是婉约?就是指是感情纤细入微,借用弗罗伊德学派的诛心法,可以说是大多来于男女之间,所以常常带有闺房粉黛气。少数诗也有这种粉黛气息,但放出成为格调,韵味还会有或大或小的差别。(弗罗伊德学派:奥地利心理学家弗罗伊德创立的古典精神分析派)
其一是,给人的感触印象有别:诗刚,词柔; 其二是,表达的手法有别:诗直,词曲; 其三是,情意的表露程度有别:诗显,词隐; 其四是,来由和归属有别:诗男,词女。
总归一句话,诗是诗,词是词,专就意境方面来说,疆界也是很分明的。
但有人却偏偏打破了以上的金城汤池。一般认为,带头选择的就是苏东坡,冲锋陷阵之作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
其实,早在五代,就已有人打破了诗词的界限,最突出的便是南唐后主李煜,如: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
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浪淘沙》)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不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读仄声)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
李后主这两首词,语句、情怀都这样慷慨悲凉,显然不能出于歌女之口,也就闯出花间、樽前的范围。 如果词作只能分作婉约、豪放两类,像这样的当然就得归入豪放一类。王国维有见于此,在《人间词话》里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士大夫有士大夫的情意,有士大夫的手法,一旦强拉词体来为自己服务,词就几乎是欲不变而不可得了。这样来说,词的婉约传统,旁边忽然杀出个豪放东坡来,也是情理中事。
向来有争议的是,用作诗之法作词,能否成为词。
一派认为,由“鬓云欲度香腮雪”发展为“大江东去”,是扩大词的表现范围。由长在闺房刺绣变为上山下乡,或同一场地,既容纳闺房刺绣的佳人,又容纳上山下乡的干部,有什么不好?各得其所是来于各有所好。
清官难断家务事,文学史家也许更难断文论的争执。力度最大的是事实,不管保守派怎样恋旧,甚至因之而大声疾呼,反正“大江东去”一流作品早已在刻本上流传,近年来更在铅印本上大量流传。有人也许会想,惟其都流传,就更应该评定是非高下,装作视而不见是不对的。但这很难。
另一派则认为,诗与词是有严格分别的,绝对不能以诗代词。两派相争,并无结果。其实,应该兼容并包,承认词有表现娇柔委曲的本领,但也无妨豪放一下。
词,就意境说,确是有正有变: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正,关西大汉持铁绰板唱“大江东去”是变。这是情势使然。诗的意境千差万别,其中一大类,上面称为娇柔委曲的,重要性也许不低于慨当以慷吧。这就需要表现,即用语言抓住,成为诗境,以供无数的痴男怨女神游。而事实证明,词的表达形式最适于担当这个责任,或者说,常常比我们希望的还要好。论功行赏,词在这方面当然应该受上赏。
王国维曾言:词“能言诗之所不能言”,如此说来,词所受之赏也许应该上上。 如:晏几道《蝶恋花》和纳兰成德《清平乐》
像这两首所表现的意境及兼韵味,五七言律绝就难于为力,因为与词相比,显得太敞太硬;古体更不成,因为太朴太厚。如果这样的领会不错,那词就堪称为只此一家,并无分号。也就是说,如果有此情意想表达,就最好填词,不要作诗;同理,想找这类的意境来神游一下,就要找词集来读,暂把那些个诗集放在一边。
晏几道《蝶恋花》
醉别西楼醒不记,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斜月半窗还少睡,画屏闲展吴山翠。 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
【注解】
1、西楼:泛指欢宴之所。 2、春梦秋云:喻美好而又虚幻短暂、聚散无常的事物。白居易《花非花》诗:“来如春梦不多时,云似秋云无觅处。”3、吴山:画屏上的江南山水。4、“红烛”二句:化用唐杜牧《赠别二首》之二:“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将蜡烛拟人化。 【译文】
醉中告别西楼,醒后全无记忆。犹如春梦秋云,人生聚散实在太容易。半窗斜月微明,我还是缺少睡意,
彩画屏风空展出吴山碧翠。 衣上有宴酒的痕迹,聚会所赋的诗句,点点行行,总唤起一番凄凉意绪。红烛自悲自怜也无计解脱凄哀,寒夜里空替人流下伤心泪。[2]编辑本段词牌 【蝶恋花】
唐教坊曲名。本名《鹊踏枝》。晏殊词改今名。调名取梁简文帝萧纲诗句“翻阶蛱蝶恋花情”中的三字。双调,六十字,十句,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韵。又名《黄金缕》、《凤栖梧》、《一箩金》、《鱼水同欢》、《细雨吹池沼》、《明月生南浦》、《卷珠帘》、《江如练》等。 【赏析】
晏几道由于“不受世之轻重”,“遂陆沉下位,无效国之机缘,只好流连歌酒而自遣,成为古之伤心人。” 他的词作,大多工于言情,颇得后人称颂。其词惆怅感伤的基调、超乎寻常的艺术技巧,具有永不消退的艺术魅力,即以此词而论,就颇能打动读者,给人以美的享受。昔日欢情易逝,当日幽怀难抒,来日重逢无期,往复低徊,沉郁悲凉,都在这首抒写离情别绪的怀旧词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开篇忆昔,写往日醉别西楼,醒后却浑然不记。这似乎是追忆往日某一幕具体的醉别,又像是泛指所有的前欢旧梦,实虚莫辨,笔意殊妙。二、三句用春梦、秋云作比喻,抒发聚散离合不常之感。春梦旖旎温馨而虚幻短暂,秋云高洁明净而缥缈易逝,用它们来象征美好而不久长的情事,最为真切形象而动人遐想。
“聚散”偏义于“散”,与上句“醉别”相应,再缀以“真容易”三字,好景轻易便散的感慨便显得非常强烈。这里的聚散之感,似主要指爱情方面,但与此相关的生活情事,以至整个往昔繁华生活,也自然包括内。
上片最后两句,转写眼前实境。斜月已低至半窗,夜已经深了,由于追忆前尘,感叹聚散,却仍然不能入睡,而床前的画屏却烛光照映下悠闲平静的展示着吴山的青翠之色。这一句似闲实质,正是传达心境的妙笔。心情不静、辗转难寐的人看来,那画屏上的景色似乎显得特别平静悠闲,这“闲”字正从反面透露了他的郁闷伤感。
过片三句承上“醉别”、“衣上酒痕”,是西楼欢宴时留下的印迹:“诗里字”,是筵席上题写的词章。它们原是欢游生活的表征,只是此时旧侣已风流云散,回视旧欢陈迹,翻引起无限凄凉意绪。前面讲到“醒不记”,这“衣上酒痕诗里字”却触发他对旧日欢乐生活的记忆。至此,可知词人的聚散离合之感和中宵辗转不寐之情由何而生了。
结拍两句,直承“凄凉意”而加以渲染。人的凄凉,似乎感染了红烛。它虽然同情词人,却又自伤无计消除其凄凉,只好寒寂的永夜里空自替人长洒同情之泪了。
此词为离别感忆之作,但却更广泛地慨叹于过去欢情之易逝,此时孤怀之难遣,将来重会之无期,所以情调比其他一些伤别之作,更加低徊往复,沉郁悲凉。词境含蓄蕴藉,情意深长。全词充满无可排遣的惆怅和悲凉心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从红烛无法留人、为惜别而流泪,反映出自己别后的凄凉心境,结构新颖,词情感人,很能代表小山词的风格。 【作者】
晏几道 (约1030-约1106)北宋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晏殊第七子。曾任颍昌府许田镇监、开封府推官等。一生仕途失意,晚年家道中落。能文善词,与其父齐名,时称“二晏”。
词风近其父。其词多写四时景物、男女爱情,受五代艳词影响而又兼花间之长。善于写景抒情,语言和婉浓丽、精雕细琢,情感深沉、真挚,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较之其父,更工于言情,词风较为沉郁悲凉,为后世
喜工丽词语的文人所激赏。有《小山词》一卷。
熙宁七年(1074),以郑侠上书反对王安石变法事,受株连下狱。元丰五年(1082),为颍昌府许田镇监官,“年未至乞身,退居京师赐第”(《碧鸡漫志》卷二)。晚年家境贫寒。
纳兰成德《清平乐》
风鬟雨鬓,偏是来无准。倦倚玉阑看月晕,容易语低香近。 软风吹遍窗纱,心期便隔天涯。从此伤春伤别,黄昏只对梨花。
【注解】 ①风鬟雨鬓:本为鬟鬓蓬松不整之意。李朝威《柳毅传》:“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风鬟雨鬓,所不忍睹。”李清照《永遇乐》:“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皆为此意,后代指女子。这里指亡妻,或
迷漫着一种烟水迷离的感伤之美,确是这类题材的上佳之作。
在小令词牌中,《清平乐》属易学难精的一个。其上片四仄韵,句法为四、五、七、六;下片三平韵,皆六字句,从而抑扬有致,又兼具错落整饬之美。要写得轻倩流美,如溪水淙淙,又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才是上品。本篇不徒富于音律之妙,其铸语如“风鬟雨鬓”、“容易语低香近”、“从此伤春伤别,黄昏只对梨花”等亦极飞扬俊逸,不让晏小山专美于前,识者自能辨之。
诗词之别,要细说来,还是有些复杂的。简单而言,诗境阔、词言长,两者各有所长。像苏东坡、辛弃疾那样,放开情怀,不要太受陈规陋习的限制,顺着“大江东去”的路子一直走下去,也无不可。 区别一:题材的区别
“诗言志”(多写家国之事、人生沉浮);“词言情”(多写风花雪月、男女之情)。 (一)“诗庄词媚”:诗的情感表达偏于庄重;词的情感表达偏于妩媚。 案例:表现男女之情的作品比较
诗:杜甫《羌村》:“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词: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欲无语凝噎”。
羌 村 唐·杜甫
【其一】
峥嵘赤云西, 日脚下平地⑴。 柴门鸟雀噪, 归客千里至⑵。 妻孥怪我在, 惊定还拭泪⑶。 世乱遭飘荡, 生还偶然遂⑷! 邻人满墙头, 感叹亦歔欷⑸。 夜阑更秉烛, 相对如梦寐⑹。
【注释】
⑴峥嵘,山高峻貌;这里形容云峰。赤云西,即赤云之西,因为太阳在云的西边。古人不知地转,以为太阳在走,故有“日脚”的说法。这两句是未到时的远望。
⑵因有人来,故宿鸟惊喧。杜甫是走回来的,所谓“白头拾遗徒步归”,他曾向一个官员借马,没借到。“千里至”三字,辛酸中包含着喜悦。
⑶妻孥(nú):妻子和儿女。杜甫的妻子这时以前虽已接到杜甫的信,明知未死,但对于他的突然出现,仍不免惊疑,只是发愣,所以说“怪我在”。下句说,惊魂既定,心情复常,方信是真,一时悲喜交集,不觉流下泪来。这两句写得极深刻、生动,是一个绝妙的镜头。
⑷遂,是如愿以偿。这两句是上两句的说明,下四句的引子。“偶然”二字含有极丰富的内容,和无限的感慨。杜甫陷叛军数月,可以死;脱离叛军亡归,可以死;疏救房琯,触怒肃宗,可以死;即如此次回鄜,一路之上,风霜疾病、盗贼虎豹,也无不可以死。现在竟得生还,岂不是太偶然了吗?妻子之怪,又何足怪呢。
⑸歔(xū)欷(xī),悲泣之声。在这些感叹悲泣声中,读者仿佛可以听到父老们(邻人)对于这位民族诗人的赞叹。
⑹夜阑,深夜。“更”读去声,夜深当去睡,今反高烧蜡烛,所以说“更”。这是因为万死一生,久别初
指所恋之女子。 ②语低香近:此谓与那美丽的女子软语温存,情意缠绵,那可人的缕缕香气更是令人销魂。 区别二:艺术表现与风格的区别 ③心期句:意思是说如今与她远隔天涯,纵心期相见,那也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了。 【译文】
情人冒着风雨前来约会,因为是背着人偷偷跑出来的,所以常常不能如约而至。 和她一起倚在玉阑干上赏月,低声细语倾衷情,还能闻到她身上的香气。然而相聚的时间毕竟是短暂的,转眼之间(软风即暮春之风)暮春之风吹过窗纱,与她一 别相隔天涯。 从此每逢暮春时节便伤春、伤别,黄昏日落,只一人空对梨花悠悠地思念她。 【作者】
纳兰性德(1655-1685),本名成德,为避太子讳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康熙十五年进士,授乾清门侍卫。他是清大学士明珠的公子,文学成就以词为最。共存词三百四十二首,尤以小令见长,时人誉为“清代第一词人”。著有《通志堂集》、《饮水词》等。
纳兰性德《金缕曲》词云:“德也狂生耳。偶然间、缁尘京国,乌衣门第。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不信道,竟逢知己。痛饮狂歌俱未老,向樽前、拭尽英雄泪。君不见,月如水。 与君些夜须沉醉。且由他、蛾眉谣诼,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寻思起、从头翻悔。一日心期千劫在,身后缘、恐结他生里。然诺重,群须记。”岁丙辰,容若年二十有二,乃一见即恨识予之晚。阅数日,填此曲,为予题照,极感其意,而私讶他生再结语殊不祥,何意竟为乙丑五月之谶也,伤哉。 (《弹指词》)
此词凄婉伤感。上片追忆往日的幽会欢情,极为浓艳。“倦倚玉兰看月晕,容易语低香近。”刻画出月下柔情缱绻、软语温存的情态。下片写今日凄清冷落、孤独难耐,面对黄昏、梨花而伤春伤别。结语之景象增添了隽永之情味。又,有谓此篇为忆梁汾之作。可备一说。 【赏析】
在纳兰短暂的生命中,其爱情经历也是颇染上些神秘而凄美色彩的。民国蒋瑞藻《小说考证》引《海沤闲话》云:“纳兰眷一女,绝色也,有婚姻之约。旋此女入宫,顿成陌路。容若愁思郁结,誓必一见,了此宿因。会遭国丧,喇嘛每日应入宫唪经,容若贿通喇嘛,披袈裟,果得一见彼姝,而宫禁森严,竟如汉武帝重见李夫人故事,始终无由通一词,怅然而去。”此类轶事大抵演义成分居多,不可信,但纳兰某些词篇里带着那种温馨甜蜜与怅惘凄苦相交织的初恋情怀确属事实,作为背景视之亦无大妨碍的。如本篇,上片写幽会,下片写离别,
逢,过于兴奋,不忍去睡,也不能入睡。因事太偶然,故虽在灯前,面面相对,仍疑心是在梦中。 【译文】
西天布满重峦叠嶂似的红云,阳光透过云脚斜射在地面上。
经过千里跋涉到了家门,目睹萧瑟的柴门和鸟雀的聒噪,好生萧条啊! 妻子和孩子们没想到我还活着,愣了好一会儿才喜极而泣。 在这兵荒马乱的时候,能够活着回来,确实有些偶然。
邻居闻讯而来,围观的人在矮墙后挤得满满的,无不感慨叹息。 夜很深了,夫妻相对而坐,仿佛在梦中,不敢相信这都是真的。
雨霖铃 柳永
【赏析】
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 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
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可见时间大约在农历七月。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秋季,暮色,骤雨寒蝉,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
“对长亭晚”一句,中间插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这三句景色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都门帐饮”,语本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他的恋
寒蝉凄切①,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②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③。 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⑤,更与何人说。 【作者】
柳永,字耆卿,初名三变,福建崇安人。他一生仕途坎坷,到晚年才中进士。在北宋著名词人中,他的官位最低,但在词史上却占有重要地位。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者,也是第一个大量写作慢词的词人。他能自制新曲,音律谐婉。他的词,铺叙展衍,不事雕饰。
在宋词的发展中,有开疆拓土之功。他的词通俗浅近,旖旎近情。深受人们的喜爱。 【注释】
①凄切:凄凉急促。 ②都门:指汴京。 帐饮:设帐置酒宴送行。
③凝噎:喉咙哽塞,欲语不出的样子。 ④经年:年复一年。 ⑤风情:风流情意。 【译文】
秋后的知了叫得是那样地凄凉悲切,面对着和亭,正是傍晚时候,一阵急雨刚住。在汴京城门外饯行的帐蓬里喝着酒,没有好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冷落凄凉的秋天,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就纵然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集评】
李攀龙《草堂诗余隽》:“千里烟波”,惜别之情已骋;“千种风情”,相期之愿又赊。真所谓善传神者。 周济《宋四家词选》:清真词多从耆卿夺胎,思力沉挚处,往往出蓝。然耆卿秀淡幽艳,是不可及。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写别情,尽情展衍,备足无余,浑厚绵密,兼而有之。 宋于庭谓柳词多“精金粹玉”,殆谓此类。词末余恨无穷,余味不尽。
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类锐!这里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纡,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
于是后面便迸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句。寥寥十一字,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 ,如在目前。真是力敌千钧!词人凝噎在喉的就“念去去”二句的内心独白。这里的去声“念”字用得特别好,读去声,作为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流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一层浓似一层 ;既曰“千里”,又曰“阔”,一程远似一程。道尽了恋人分手时难舍的别情。
上片正面话别,下片则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
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清秋节”一辞,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是全篇之警策。成为柳永光耀词史的名句。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况味,遥想不久之后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这句景语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 ,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也就是说,这四句密不可分 ,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而后面这两个警句,也将失去光彩。
“此去经年”四句,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烦恼。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遥应上片“ 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以
问句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此词之所以脍灸人口,是因为它在艺术上颇具特色,成就甚高。早在宋代,就有记载说,以此词的缠绵悱恻、深沉婉约,“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这种格调的形成,有赖于意境的营造。词人善于把传统的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到慢词中,把离情别绪的感受,通过具有画面性的境界表现出来,意与境会,构成一种诗意美的境界,绘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全词虽为直写,但叙事清楚,写景工致,以具体鲜明而又能触动离愁的自然风景画面来渲染主题,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末尾二句画龙点睛,为全词生色,为脍灸人口的千古名句。
(二)“诗显词隐”诗的情感表达偏于显豁明朗,词的情感表达偏于含蓄蕴藉。 案例:表现思妇之情的比较:温庭筠:望 江 南 与 王昌龄:闺 怨
闺 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注解】
1、 闺:一般指少女或少妇。 2、不知愁:又作‘不曾愁’。 3、凝妆:盛妆。 4、 陌头:意谓大路上。 5、觅封侯:指从军远征,谋求建功立业,封官受爵。 【韵译】
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 春来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新绿,心里难受; 呵,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讲解】
这首闺怨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的变化。王昌龄善于用七绝细腻而含蓄地描写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诗的首句,与题意相反,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具体来说就是丈夫常年出征在外,留守在家中的妻子那种寂寞难耐的思念之情。
王昌龄极善言情。如果说李白的诗如奔泻的瀑布,那么王昌龄的诗则如蜿蜒流淌的溪流。他以精炼的语言、新颖独特的构思,含蓄委婉的笔法,留给人们悠长的艺术享受。
诗贵曲而忌直,一览无余不是好诗。王昌龄的这首七绝含蓄、曲折,深得其妙。通篇叙别情而不着别字,言离愁而无愁字,写法极经济,意韵极深婉,可以说以最少的文字容纳了最多的语意。
短篇小说往往截取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加以集中表现,使读者从这个横断面中窥见全豹。绝句在这一点上有些类似短篇小说。这首诗正是抓住闺中少妇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刹那,作了集中的描写,使读者从突变联想到渐进,从一刹那窥见全过程。这就很耐人寻味。此诗流传广泛,脍炙人口,其特色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
有来历,二是有新意。
说它有来历。主要是指“闺怨”是一种传统题材。梁代何逊有《闺怨》诗二首,抒发闺人“枕前双泪滴”和“独对后园花’’的孤独感伤,唐代贞观(627—649)初,“以赋著称的谢偃,《全唐诗》收其诗四首,其中一首题作《乐府新歌应教》,其诗云:“青楼绮阁已含春,凝妆艳粉复如神。细细轻裙全漏影,离离薄扇讵障尘。樽中酒色恒宜满,曲里歌声不厌新。紫燕欲飞先绕栋。黄莺始咔即娇人。撩乱垂丝昏柳陌,参差浓叶暗桑津。上客莫畏斜光晚,自有西园明月轮。”很明显,王昌龄的这首《闺怨》,化用了谢诗的某些语句。武则天的《苏氏织锦回文记》曰:“锦字网文,盛见传写,是近代闺怨之宗旨,属文之士咸龟镜焉。”(《全唐文》九七)所谓“织锦回文”和“锦字回文”是同一典故,出自《晋书·窦滔妻苏氏传》,其事指前秦秦州刺史窦滔被徙流沙:其妻苏蕙(字若兰)思之,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滔,可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凄惋。“龟镜”就是借鉴,王昌龄的《闺怨》诗虽然不是直接“传写”窦滔妻之事,但它表现了“少妇”的空闺寂寞和对丈夫的思念。“不知愁”与第三句的“忽见”相照应,为下文的突兀转折作铺垫,构思新巧,对比强烈,有相反相成之效。
第一,是审美内容上的出新。在《诗经》中,每每以昆虫和植物来触发离人的悲心,但一般没有更深的含义,而这里的少妇看到陌头杨柳返青,不仅勾起她对丈夫的思念,更后悔不该叫他去外出求取功名。不言而喻,在这个少妇看来,“杨柳色”比“觅封侯”更值得留恋,更有追求的价值。这里不仅包含着作者对功名富贵的轻视以及对美好时光和青春年华的珍惜,其审美内容也是新颖的,甚至可以说是进步的。
从思想意义上说,这首诗的价值主要是由第四句体现的,而此句的重点是“觅封侯”三字,这与初唐“属文之士”所“龟镜”的“闺怨之宗旨”,则是相通的。
在王昌龄现存的一百八十余首诗中,绝句约占一半,人称可与李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王世贞《艺苑卮言》)如果说这一首堪称“神品”的话,那么其“神”主要表现在一个新字上。
第二,是作者独出心裁。首句“不知愁”(《全唐诗》作“不曾愁”),《唐诗三百首》编者于此三字旁注作:“偏先着此三字,返起下文。”其实不仅是这三个字,诗的前二句与“闺怨”的题意相反,着重写少妇的真稚心态和爱美字。许多选本把这三个字释作“从军”或“良人辛苦戎事”(《唐诗品汇》卷四七)等。这样解释虽然不能说错,但却有以偏概全之嫌。从军、征戎固然可以求取功名,而求取功名的途径又并非仅此一端。所以我认为“觅封侯”当与“觅举”的意思大致相同。《新唐书·薛登传》上疏云:“方今举公尤乖其本。明诏方下,固已驱驰府寺之廷,出入王公之第,陈篇希恩,奏记誓报。故俗号举人皆称觅举。”在此诗中,“觅封侯”,是泛指外出求取功名,可以是从军,也可以指寻求其他功名。 【评析】
王昌龄的一系列宫闺怨诗中《闺怨》尤为突出。诗题为《闺怨》,起笔却写道:“闺中少妇不知愁”,紧接着第二句又写出这位不知愁的少妇,如何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凝妆”登楼远眺的情景。于是,一个有些天真和娇憨之气的少妇形象跃然纸上。闺中少妇果真不知愁吗?当然不是。读过全诗之后我们知道,这是一位丈夫远征他乡,自己独守空房的少妇,即使在唐朝封建礼教尚不严格束缚妇女的时代,她平日里也是不能随便出门的。
第三句是全诗的关键,称为“诗眼”。这位少妇所见,不过寻常之杨柳,作者何以称之为“忽见”?其实,诗句的关键是见到杨柳后忽然触发的联想和心理变化。杨柳在古代人的心目中,不仅仅是“春色”的代替物,同时,它又是友人别离时相赠的礼物,古人很早便有折柳相赠的习俗。因为那迷茫和朦胧的杨花柳絮和人的离
伤感押韵文字篇五
《近体诗的押韵(舍得老师)》
近体诗的押韵
如果说一下近体诗押韵的基本法则,几句话就可以了:1,首句可押可不押,2,余则仅限逢双句押韵,且只能押平声,3,一韵到底而不许换韵。
这是基本规则,是必须知道,简单。要写近体诗,遵守就是了。不想遵守也可以,那你就别标上什么七律五律七绝五绝这样的字样,也没人说你半个不字。
说押韵的要求很简单,没错,但是它却又非常重要。再简单的事,只要它足够重要,那就立即变的不简单了。因此,我们就不能马虎对待它,不懂押韵就谈不上懂诗,不会押韵就不可能会写诗。韵选的不好,你的诗也难以精彩起来。
诗属韵文也,韵之不通,何以通诗?所以,今天我的这次讲座不可错过,不是因为我重要,而是因为“韵”这个字太重要。不论你是写诗的老手还是初入门的新手。押韵,你不仅要懂,而且要通;不仅要通,而且要精!
今天我要讲押韵,主要从两个方面来阐述它,一是“找韵”,二是“押韵”。
我们先说一下这个“找韵”。我们在形容某人对音乐具有通灵透彻的领悟时,我们会说这个人很有“乐感”,或说他的“乐感”非常好。是否具有“乐感”,对音乐人来说很重要哦。一个连五音也总是无法完善的人,对旋律和节拍感觉迟钝的人,是做不好音乐的。
我们写诗其实是一样的,我们找的是诗感。诗感不是乐感,诗感却相当乐感。我们愉悦于诗的美感,诗意精美是一回事,其实更多的,是诗所能带来的那种节奏感和旋律感。这种感觉就是我们要找的韵,是美的声韵,是可以引起我们心灵谐振的节拍。
诗的韵脚都是在一句的最后一字,我们称之为“押韵”,但是,诗句不是由韵脚一个字组成的,而是由五字或七字组成的。那么,韵的感觉,其实也在其他的字里的。韵脚字和其他字只是一种配合的关系。
我在前些天讲了声韵,讲了平仄,还讲了拗句和拗救。其实,在诗的美学意义上,我们讲的就是“诗韵”。在音律上,通过平仄的排布,我们找到了起伏感,找到了节拍感。
这种起伏的跌宕最后由韵脚做一休止符,打了一个小结。每间隔一句都有这个小结的存在。每个小结(韵脚)都要有相同的貌,也就是同一韵部的字。
诗句之平仄起的是发散的作用,是动态。而韵脚(小结)的收束,则起到的是凝聚的作用,是统一的作用,这是静态。所以,诗律是由这一动一静二部分而构成的。诗韵也就包含了这“动”和“静”的二部分。这说明了什么?
在需要“动”的时候你别停,在需要“静”的时候你一定要静的下来。动和静之间是要配合好的。具体落实在诗句里的字上怎么理解呢?重要是考虑不能互相干扰和替代。比如在句子中不是韵脚的地方也使用了韵字,也就是只能用来收束韵尾的字,这在后面我们会讲到,这叫“挤韵”。这样,就使得动和静之间不能清晰地分出层次感了,拿句音乐上的话来说,是浑浊音。 还有,有时候我们在诗中使用一些叠字,或重出字,这叠字以及重出字,其实也构成了局部的韵区,使用是好,可以利于韵脚的突出,使用的过多或不恰当,对韵脚的收束也能起到干扰的作用。还有一些句中字对韵脚起干扰作用的现象,我们会在后面一一介绍。
我们在这里要注意的一点是,保持韵脚字的独立性(不被干扰)和配合性(收束),要从诗之整体上来看待“韵”的表现。上面这些是我从音律协调的角度,来说明对诗起到的协调作用。其实,还有一种“韵”是我们看不到摸不着,但是却能感受到的,那就是诗之韵味。这其实是一种意境的流动感。这关乎到诗之整体的谋篇以及造句炼字。它是诗之意和境的高度结合所产生的美学效果。
通过景物的转化产生一种有节奏的流动感,并通过这种景物的推拉转换,来渲染并衬托出一种“意”的存在。表现得体,就自然形成了一种韵味。是诗意的流动韵,而不是单靠韵脚而生拉强扯的韵脚钉子。
我们可通过一首绝句来品味一下。
秋夕(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从句字上看,这篇绝句写什么“意”了吗?没有,字面上根本没写什么感啊思啊的。这四句完全是对景色的描述,对景物的转换如同镜头的切换和推拉。景景不同,又景景相扣,一脉相承。通过这一连串的景物及人物动作的组合,我们自然就感受到了一种“意”的存在---诗里表现的,那是一种思念啊。诗意的递进和层次的表现,就是诗之韵味。
诗的韵,明处是表现在韵脚的押韵字上了,实际上,诗韵的波澜,是涟漪在每一字、每一句以及每个意象的排布和推移之间的。我们在学对韵脚押韵的时候,一定要先有这些体会和概念,要有整体观。韵脚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只是诗韵的一部分。
从字的平仄分布,到诗意的具体体现,无不牵扯到这一个字----韵。我们先要找到这种感觉,然后才能更得心应手地初理我们下面要面对的问题---押韵。关于押韵的要求,我在前面说了,就那么几条,很简单。在这里再强调一下相关的法则和注意事项。1,我们写作近体诗所用的韵部蓝本,是《平水韵》。至于什么《佩文诗韵》啊什么的,其实还是《平水韵》。《平水韵》里对韵字的划分共分为106韵部,上平下平各15韵,平声字共30个韵部。因为我们写近体诗一定要押平声字,所以,要尽可能地熟悉哪些常用的字是哪一韵部的。在这里要说明一个容易混淆的概念,平水韵里的上平声和下平声的分开,仅仅是因为字数多,而做的分部,比如“下平一先”完全可以认为是平声第十六部。这上平和下平,与现代汉语拼音里的阴平和阳平一点关系都没有,在平水里,其调值的高低不作为划分的标准,二者并不存在任何对应的关系。古声里讲究的是四声,平、上,去、入,平就是平,在任何古典诗词对声调的讲究中,不会再细分上平还是下平。有机会我再为大家讲一下近体诗写作的“四声递用法”,就是用这四声的错落和搭配,来使诗句读起来更有韵味。而在“四声递用法”中,平也仅仅做为一声而已。2,关于仄韵诗。原则上,根据平仄分布等格律的规律,是可以用仄字压韵的。但是,我们不把这类诗划为近体诗的定义中。仄韵的律,我们可以称之为古律,仄韵的绝句,我们称之为古句。古绝。仄韵诗,其押韵的方法,还是要押在双数句上,关于起句押不押韵,和近体诗大致相同,五言的多数不押,七言的一般要押上的。关于仄韵诗,我们这里不多做探讨。押韵,我之所以强调它重要,我还在前面自己造了个词儿叫“找韵”,其实,我这么讲是有原因的。因为,对于初学者来说,很容易犯一些在押韵上的错误,这类错误都属于诗病。作为基础知识介绍,我在这里为大家说一下,都有哪些易犯的错误。
诗学上称之为“押韵八戒”,如果韵押的不好,诗就难看了,那就真的成为“(猪)八戒”,呵呵,所以叫“八戒”。这是玩笑话,其实,是以下面说的八条为主要注意事项,还有更多的,可在以后写作中慢慢体会和注意。
(一)戒“落韵”
落韵,也叫出韵。这个很好介绍,因为近体诗的押韵就要求只能一首诗里押一个韵,所有的韵脚的字都要在《平水韵》中的一个韵部之内。把别的韵部的字拿来做韵脚就不允许,那就是“落韵”。
(二)戒“凑韵”
就是指,你选这个韵脚字,与全句其他的意思不相符合、不连贯,你在这勉强凑合使用它呢,这是不行的。特别是限韵写作时,尤其是步韵写诗时,为了合上韵脚,也不管意思通不通就用上了,所以常出现这种“凑韵”的现象。
诗的韵脚,一定要稳!诗句就是在盖高楼,你乱凑合的韵字,就是伪劣原材料,盖出的楼必然是“豆腐渣”工程,很破坏诗体哦。
(三)戒“重韵”
就是在一首诗里,重复押一个字做韵脚,这是不可以的。,比如,起句“春风化雨润花香”,次句你又写上了“蜂蝶穿梭只为香”(我为举例而现编的句子),把这“香”字来回的用,烦不烦啊?没别的字啦?这一戒简单,除非初学,犯此错的人还不算多。
现在我们严格要求避免重韵,其实,古人写诗时有时是不忌讳重韵的,比如诗圣老杜就常有重韵的字,这点,咱不学他。
(四)戒“倒韵”
这也是个常见的诗病,这是说,为了押韵,把正常的词儿颠倒着说,比如这样一些词“风雨,先后、新鲜、慷慨、凄惨、玲珑、参商、琴瑟、……”等等,把它们颠倒过来写,就觉的非常别扭。平时习惯怎么用就怎么用,别为了押韵而有意颠倒词字的习惯顺序。
(五)戒“哑韵”
怎么说呢,所谓“哑韵”就是声调读起来不清晰,意义也不明显的字。并不是所有是平声字都适合做韵脚的。有的字看着就不喜欢,读着也不响亮,就别强用它了。“欲作佳诗,先选好韵。凡音涉哑滞者,便宜弃舍”这是袁枚袁老先生教我们的话,可参考。
(六)戒“僻韵”
什么是“僻韵”呢,就是不常见的生僻的字,我们尽量少用。比如下平六麻里的“犌”字,有几个认识的?还比如上平一东里的“蝀”字,偏僻不?有的人专门喜欢找一些生僻的字来显摆,其实,他不知道他显摆出来的正是诗病的一种。我们这里还是借用袁老先生的话来说一下“李杜大家,不用僻韵,非不能用,乃不屑用也”。偶尔玩玩文字游戏可以,但是真要写出一首好诗,那些“僻韵”的选用其实往往会破坏你的形象的。
(七)戒“挤韵”
也叫“犯韵”或“冒韵”,这个诗病,我在前面讲“找韵”的时候提到过。一句之中,有了韵脚的韵字了,就不要在句里再选用这个韵部的字了。不然在音上犯重了读之不美。
下面以一首诗来做例子:
相逢之处草茸茸,峭壁攒峰千万重。
他日期君何处好,寒流石上一株松。
这首诗用的是上平二冬的韵,但是起句和承句里有“逢”和“峰”这两个字,也在二冬韵里,这就是“挤”了。但是我们要注意,“茸茸”二字是叠字用法,不属于“挤韵”。
(八)戒“复韵”
一首诗中,意思一样的字,或相近的字,不要重复地押。比如押了“忧”字就不要再去押“愁”字,押了“花”字就不要再去押“葩”,还比如,押过“香”字了,就不要再去押“芳”字了。这类的押韵是要尽力避免的。
我们把“押韵八戒”给介绍完了,其实,关于押韵,还有不少要注意的地方,不在这一一介绍了。但关于押韵,有个总的思路是,注意音节的响亮,注意意思的通顺和明白,再注意一下韵字与诗意的配合度。韵字和诗意如何有关系吗?当然有!
不同的韵字,其实对应着不同的情绪和情感的。比如,在写忧愁伤感的情绪时,我们可以多选用下平十一尤、下平十二侵。要是想写欢快明朗一些的情绪呢,就可参考选用“覃、东、江、阳”等这类的韵。
我们还是参考一下古诗话有关这方面的言论“东、真韵宽平,支、先韵细腻,鱼、歌韵缠绵,萧、尤韵感慨,莫草草乱用”。自己多写,多琢磨,会有自己的体会的。
关于近体诗的押韵,我们强调的是不许换韵,要一韵到底。这是基本要求。但是如同我们前
面对平仄规律的要求那样,有时是允许有有些变化的,也就出现了所谓的拗救以及特拗的情形。押韵,其实也不完全是死板的,有时也是允许有些变化的。
这样逃出基本法则的一些变例,我们称为特例,不推荐初学者使用。但是,我有必要介绍一下,以丰富我们对押韵的知识的掌握。
(一)孤雁入群格
意思就是,起句如果押韵的,可以选这个诗所用韵部以外的字来押起句的韵。就是可以借别的韵部的韵。可以随便借吗?不可以,要求是只能借“邻韵”。
举个例子: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起句的韵脚“降”,是上平三江韵。而后面第2第4句的韵脚都是下平七阳韵。这样起句借韵的就叫“孤雁入群格”
二)孤雁出群格
全诗其他韵不变,而只有最后一句(结句)的韵脚借韵的,叫“孤雁出群格”。这里要求,所借的韵还是“邻韵”。道理和上面那个差不多。
看例子:
寂寂无聊九夏中,傍檐依壁待清风。
壮图奇策无人问,不及南阳一卧龙。
“中”和“风”是上平一东韵,而最后一句的“龙”是上平二冬。显然是借韵了。
(三)进退格
进退格。这种格式的押韵,只能在律诗里用,绝句不可以。律诗不是有四联吗?第一联用一个韵,第二联用其他的韵。第三联再用第一联的韵,第四联用第二联的韵。这样二个韵交替着用。这叫进退格。
仍然看个例子:
孤忠自许众不与,独立敢言人所难。
去国一身轻似燕,高名千古重于山。
并游英俊颜何厚,未死奸谀骨已寒。
天为吾君扶社稷,肯教夫子不生还。
看到了吧?“难”“寒”是上平十四寒里的韵,而“山”“还”是上平十五删里的韵,交错使用,一进一退,谓之“进退格”是也。
(四)辘轳格
律诗可分为四联,前两联用一韵,后两联用另一韵,这叫辘轳格。二韵之间仍然要求是邻韵。 还有一些如葫芦格等,甚至还有一些变例是押三韵的,在这我们读古诗的时候也是偶有所见的。所有这些变例都不推荐使用,尤其是初学者,可以知道有这种变化的情况,但是正规训练时,尽量不要去变。 完
《韵律歌》作者:胡编:)
律诗八句成四联,首颌颈尾要相粘; 句内平仄成双对,上句下句总相反。 颌联颈联要对仗,偶句必须韵相连; 平仄一三五不算,二四六位不能变。 拗句必须要补救,自救对救都不限; 平仄数量总相等,借去一个必当还。 失对失粘为大忌,失韵大错更难言; 再忌孤平三平调,平收仄收不一般。 韵都压在平声上,首句有时可不管; 要想识韵寻平水,到此作诗就不难。
伤感押韵文字篇六
《高中语言文字《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案》
高中语言文字《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案 教学博苑
05-31 1701
高中语言文字《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基本的押韵、平仄、对仗的知识,体会古典诗词的音乐性、韵律美。
2、了解诗歌的。
3、能利用平仄对仗知识进行集联创作。体会诗歌语言的音乐性、韵律美。
4、通过鉴赏古今诗词,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诗歌押韵、平仄和对偶的基本知识。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平仄格律,唬倒了不少喜欢古诗词的人.它其实就像古典园林一进门就挡在眼前的那座假山,看着巍峨嶙峋的,其实没多高,抬脚走几步,一下就过去了.假山后面的景致,才是越看越觉得心生敬畏;细细欣赏开始略品个中滋味.只要翻过\'假山\',就能尝到\'美景\'滋味.
2、集体吟唱儿歌《我家的小院》,明确这首儿歌的韵脚(马、鸭、花、
画),感受诗
歌的音乐感和韵律美。
3、找出《客中行》《商中早行》《虞美人》三首诗词的韵脚,并分析一下他们分别押什么韵。
明确:《客中作》的韵脚“香、光、乡”有酒酣之乐,更有酒醒思乡之愁, 很好地表达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乡”“霜”“墙”“塘”是《商山早行》一诗的韵脚,隔句用
韵,形成整齐的韵律,节奏明快,与诗中孤苦漂泊,冷月生思愁,寒霜催人急的意境相合,
实显诗之美妙。《虞美人》中的韵脚(见课本33页)多,时常换韵,节奏忽快忽缓,使亡国
之痛跃然纸上,令人肝肠寸断。
4、找出《娃娃的故事》《乡愁四韵》的韵脚,体会一下它们是如何押韵的。 明确:见课本33—34页。要讲清楚不同韵脚所传达的不同的感情。
5、什么是古体诗?什么是近体诗?近体诗主要包括哪两种诗体?
明确:补充图表
按题材分 田园诗
边塞诗
按有无完整情节分 叙事诗
抒情诗
按写作时期分 古诗(旧诗) 古体诗 乐府诗和唐以前的四、五、七言和杂言
近体诗 律诗
绝句
现代诗歌 自由诗(新诗)
新格律诗
6、律诗在格律上有哪些要求?
明确:课本34页。四点要求。
7、什么叫押韵?
8、绝句和律诗的押韵有哪些要求?
格律诗逢偶句,也就是2,4,6,8句是要押韵的,而且要押平声韵.
9、什么叫平仄?
10、请同学们从五律最基本的两种平仄格式中总结一下律诗平仄的基本要求。
明确:①同句交替 ②上下句相对 ③上下联平仄相“粘”,即相同。 ④一三五不论,二
四六分明。(详见教参60—61页)
11、什么叫对仗?
12、律诗哪几联要求对仗?
13、诗歌对仗有哪些类型?
14、学生利用所学的押韵、平仄和对仗的相关知识进行集联创作。
示例:教师给出两首诗,学生从中集联。(诗歌见教参57页)
(1)夕阳无限好,(李商隐《乐游原》)——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
(2)劝君更进一杯酒,(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
(3)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搂春》)——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一节课的知识
二, 关于平仄
一首\'基本\'符合要求的格律诗(近体诗),除了前面说过的\'五个或者七个字一句,四句或者八句组成\',最基本的要求是这28或56个字,大多数都还需要符合严格的\'平仄\'排列组合\'规律\'.那么到底什么是\'平仄\'呢 什么是平仄
还是从咱们最熟悉的普通话学起吧.原来所谓\'平\'声字就是普通话中的第一声和第二声;所谓\'仄\'就是第三声和第四声.具体到\'妈/麻/马/骂\',\'妈/麻\'是\'平\',\'马/骂\'为仄.
你看,现在给你一个字,你能否马上就能根据普通话的声调说出它是\'平\'还是\'仄\' 比如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二四一一四,二二四三二.
咱们按照刚才说的把数字\'一二\'换成\'平\',\'三四\'换成\'仄\'再看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当然这是最最简单的慨念了,实际上不那么简单的.比如第一个\'白\'字,《平水韵》里是划入\'仄\'声字的.
为什么在诗词中非要讲究这个\'平仄\'呢
(1),先请你大声地读读刚才那两句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多读几遍,看能不能体会出平仄变化带来的韵味.然后把这十个字重新组合,对比着再读一下,看看是什么感觉
白日入海尽,黄河依山流.
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
(2),\'平仄\'声的语音特点
普通话分四声,同一声调不同的字,仔细对比,其发音还是有共性的.一般来说 平声字---音尾平而长;
仄声字---音尾钝而短.
再试读
妈(第一声阴平)/麻(第二声阳平),是不是读完,嘴还可以一直张着\'a\'下去呀. 马(第三声上声)/骂(第四声去声),读完了就得闭嘴对吧.
(3),\'平仄\'音乐美的运用
古人早就注意到汉语的这种特点,并且有意识地运用声调的更替(主要是平仄的
交互)来创造音乐美.
如成语乘风破浪,守株待兔,积腋成裘,一帆风顺……它们大多数都是平仄交替的.
其实平仄的音乐美也体现在生活中的.如果你注意一下中国人的名字,听着好听的一定是四声谐调,平仄交替的.比如说全国人民都知道的这个名字 毛泽东 江泽民
二二一 一二二
全是平声吧 读着有点有气无力似的.再读这个
毛润芝
二四一
平仄平
平仄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他们能表达不同的感情色彩.前面提过,平声轻快流畅,一句诗词里,平声多了感觉上轻松愉悦.仄声庄重凝涩,用多了感觉上忧伤凄惨.王力的书上有四句口诀,描述四声的不同感觉
平声平道莫高昂,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三, 格律诗(近体诗)的平仄组合及规律
诗和词都是由句子组成的,所以我们先把单句的平仄弄清,再来学习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平仄组合关系.
(1)单句的平仄规则
我们只要记住\'一句之内,平仄相间\'.所谓\'平仄相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A,为什么都是俩字一换呢 能不能单字或三字相间呢
大家都知道,西洋拼音文字是以一个单词为停顿的,就是说语气的停顿发生在单词与单词之间.而咱汉语是单音节的字,停顿就不能一字一顿,那节奏上是怎么样的呢 基本上两字一顿,特殊情况下有一字顿(术语称\'一字逗\')或三字顿.几乎所有的诗词句子,都是有一字或两字的词组组成的.比如
两个——黄鹂——鸣翠柳(或——鸣——翠柳)
无边——落木——萧萧——下(或——萧萧下)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或——向东流)
抑扬顿挫,跌宕起伏就是在这种节奏里出来的.前面我们讲了,平仄的变化作用于我们的脑部神经,使我们\'感受\'到变化的美.那么是哪个字产生的作用 是一个小节奏的最后一个字,因为那里有个停顿.一停顿,这最后一个字的平仄感觉就留在我们脑袋里了,所以整句诗我们并不感受每个字的平仄而只是那个小节奏的最后一个字.由于绝大多数的小节奏都是由两个字组成的,所以我们只感受这双数位的字(第2,4,6个字)的节奏.
(2)格律诗中的平仄规则
让我们把单句诗里的\'平/仄\'两两交错,就构成了格律诗(近体诗)的\'格\',也就是所谓的\'基本句型\'又称为律句.我们先来看字数少的五言,它的基本句型是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仄
这两种句型,首尾的平仄相同.我们若要制造点变化,改成首尾平仄不同,可把最后一字移到前面去,变成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这就是所谓的\'标准句式\'或者说\'标准律句\'了.为了后面举例示范的方便,
我们先把这四个\'标准句式\'编上顺序
A) 平平仄仄平
B) 仄仄平平仄
C) 平平平仄仄
D) 仄仄仄平平
七言的根本就用记,在五言诗的前面再加一个平仄相反的节奏单位就是了
A) 仄仄平平仄仄平
B) 平平仄仄平平仄
C) 仄仄平平平仄仄
D) 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果你看得仔细,会发现这些句型有一个规律就是逢双必反.写格律诗如何变通呢 那就牺牲掉不太重要的单数字的平仄规定,而守住比较重要的双数字.另外最重要的一个字,即每个句子的最后一个字,更是必须严格遵守规则(不但平仄要守,还有\'押韵\'的要求).古人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这么一句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四,结束语小结需要记忆的东西
我们来小结一下,看看掌握平仄,真正需要\'背诵\'的东西到底有多少 ★★★★四个句式
A),仄仄平平仄仄平
B),平平仄仄平平仄
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平
★★★三条组合规则
1) ,单句之内,平仄相间.
2) ,一联之中,平仄相对.
3) ,两联之间,平仄相粘.
只要记住这四个句子并弄懂这三条规则,不管你先吟成哪个句子,通过推演就可以得出律绝\'二十八式\'中的任何一式.
先有平仄框架,再去寻找表达立意和情感的律句,比先凭感觉成句,再对照平仄修改使之合律要容易一些.如果说写诗是一个\'把米酿成酒\'的过程,那么理顺平仄格律,顶多是淘好了米,准备煮饭而已.饭煮好,酒做成,还不见得就是醉人的好酒噢!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喜欢诗歌,热爱我们古老民族博大精深传统文化的朋友,让我们一起努力,把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贵财富,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三、能力训练
1 课后练习
2 【补充练习题目】
伤感押韵文字篇七
《基础知识专题(二)——字形》
上一篇:关于赞美军人的句子
下一篇:女孩到什么时候阴唇会变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