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傻大闹宝莱坞观想

| 中西医助理医师 |

【www.guakaob.com--中西医助理医师】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想篇一
《《三傻大闹宝莱坞》——成功的定义》

想一想,你对成功的定义是什么再去看《三个白痴》吧

一本评价如此之高的电影,在我眼里却有一些遗憾,虽然我一边笑、一边思考,十分满意地看完,对里面的那些充满睿智的对白和旁白也很赞同。可总感觉这本电影的讽刺对象有偏差,没有击中要害,又或者说不敢去击中要害。

印象对印度很感兴趣,网络上一有相关的资料就会找来看。像火车顶上挤满了人,恒河中飘满了动物和人的尸体,阅兵像是在耍猴,贫民窟比较庞大,政府无权强拆贫民窟等等。再之前的印象就是印度的种姓制度阻碍印度发展,印度的软件业是全球翘楚,印度嫁个女儿比中国娶个老婆还要痛苦。而片中也讽刺了嫁女儿的嫁妆陋习,其他印象中的情况没有出现,片中大学的条件不错,大多数人的生活也还好。

影片拍的很着调,思路清晰,目的明确,笑料不断,歌舞也恰到好处,虽有说教,但也合理,这是初步印象。但是本片的总体思路却过于主观,人物刻画也有些脸谱化,部分角色的行为比较做作,逻辑上不合理。

选择片中四个主角的选择各不相同,第一个主角是圣人,他的生活完全自主,不过他的读书生涯却是出于有钱人的恩赐,这点看来印度也不比中国好多少,读不了书的人也一大把,包括那个扛包的毫米。第二个主角是摄影师,他的爱好是摄影,看上去水平很高,可是家里人认为工程师有前途,所以让他学工程,这是片中唯一做出选择改变职业的人。第三个主角是虔诚者,算是小官二代,老爹是邮局局长,不过家里很穷,看样子算是清廉的官。第四个主角是死读书,此人读书之死骇人听闻(无法从逻辑上理解他,主要指读那份稿子,难道读出来后不理解这份稿子的意思?这样的理解力和白痴差不多了)。

“为什么一生下来父母就帮我们决定我们长大要做什么,从来没人问我们想做什么。”这句话我们大多数人会感同身受。但本片除了摄影师之外,其他三人都选择了自己喜爱的学业和工作。所以重点说说摄影师,此人很听话,是个乖孩子,家里人应该都很喜欢他,摄影师的父母本着对他的爱,想让他以后找到好工作,摄影师也认可了这样的生活,直到碰到了圣人,“你明明爱摄影,却跟机械结婚”,听到这句话,我想起了俄罗斯强力五人团里的三个人,穆索尔斯基是职业军官,里姆斯基 •科萨科夫开始的职业是水手,鲍罗丁是出色的化学家,可他们也是音乐家,是近现代民族乐派的开创者,对俄国和世界各国的音乐创作产生过积极的推动作用,也都是我喜欢的音乐家。如果他们是职业音乐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后来还是成了音乐教授),像柴可夫斯基这样,那他们会更开心、更有成就吗?

“如果迈克尔•杰克逊的爸爸逼他成为拳击手,拳王阿里的爸爸非要他去唱歌,想想后果会有多恐怖!”这句话乍一听,很有哲理,也很有道理。不过了解MJ的人应该知道,小MJ进入演艺事业是家族传统,他大量时间唱歌跳舞表演是被老爸逼的,他取得成功后认为童年很不幸,只顾着给家里挣钱了。拳王阿里倒是从小就很有思考,不过这个故事再拿个泰森来说就变味了,泰森很热爱拳击也很成功,不过他的个人行为还是负面比较多,难道这不是热爱拳击过头的后遗症么。再说到其他成功人士,郎朗从小被逼着练琴,不过他有天赋,所以从千钢万琴中脱颖而出,但他亲口说那时死的心都有,要是让他自己选择,你觉得他会去干什么,和现在的他比较又如何。其实很多成功人士的初始选择都是家里给逼的,这样的例子不用我举,一大把在书上写着呢。不过本片中都是大学生,应该有自主的思考,就算被逼也是有苦衷的,自己的选择要基于很多方面的考虑,为了父母、朋友也是选择的一个关键点,象《玛丽和马克思》中,玛丽选择的职业就是研究马克思的病。关于成功还要说到天赋,如果有这样的天赋,可是却不喜欢这样的职业,又该怎么办呢?

本片对摄影师这个人物的塑造使我们明白,专心于爱好会使我们成功。不过我来假设一下,摄影师还是成为了工程师,但是他把一部分业余时间花在了研究摄影上,也成为了摄影家,这难道会成为一个负面例子吗?当然,完全不喜欢工程学另当别论,干自己不喜欢的事,那确实是受罪。所以本片得到了大家的喜爱,每个人其实都意淫过,如果我去干那个了,是不是会有很大的成就。

成功什么是“成功”?到底要不要“成功”?影片结尾处,死党三人中,一个是有几百项发明专利的教师;一个是出了好几本书的摄影家;一个是有火热博客的高级管理人员,全都是社会认可的成功人士。那如果他们的成功打了“折扣”呢?一个是普通小学科学教师,还是在乡村学校,只不过抱着崇高的目的;一个是普通摄影记者,没什么过人之处;一个是公司小职员,朝九晚五,那么这些普通职业就算是失败了吗?影片让我们追求什么生活呢?是“成功”还是普通,难道人人都有强烈的才华可以散发吗?难道人人都能成为这个家那个师吗?还是我们自己感觉良好就算是成功了?

一个强烈对比来了,反面典型死读书,一般意义上来说,混的非常不错,所以他开场就大呼小叫,露出不可一世的丑态,但是结尾,他要找的发明家却正是他想踩在脚下的那个主角圣人wangdu,于是他被迫认输,使影片的主题得到升华,可影片却不自觉地落入了俗套,要被人认可不是出于自身的魅力,而是出于对别人有用。那么如果,主角真是一个为了理想、为了学生的小学科学教师而已,死读书就算是战胜圣人wangdu了吗?主角抱着自己的信念生活,但是失败了吗?就像很多到贫困山区任教的大学生,他们是成功的吗?你会去学他们吗?这个命题大家思考过没有。选择了自己想要的生活,但没有所谓“成功”,因此被别人看不起,这个命题就有点大了。而这样的例子在当前社会很常见,根深蒂固的观念就是希望获得所谓的“成功”,不“成功”的话,会感觉低人一等,参加同学会也会感觉不好。因此,家里的大人已经经历了那么多的世态炎凉,知道什么工作是被人认可的,什么是被人漠视的,给我们的建议都经过深思熟虑,可能有主观的强迫行为,可如果听从他们却不会出大错,如果你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到时候后悔也是可能的。

当今社会,所有成功方面的界定都来自于目前的普世价值观,这是一个用权利、身份、金钱界定成功的社会,如果像中国古代那样的隐士,不管是大、中、小隐,现在看来统统都是失败人士,除非他出山后有钱了、有权了、有身份了,像诸葛亮是成功人士,他的隐居朋友就没人会认为是成功人士,因为他没有表现过自己的能力,所以,所谓的成功不会来找他,当然他也不想去追逐成功。

所以,如果你不想成功,只是自己喜欢干什么就干什么,那么本片中的对话和旁白就没啥看头了。其实说到最后就是:“我在这个世界上混,混成什么样不用别人管,自己喜欢就行,如果我有才,成功会来找我,反之,也就这样了。”这个就不是励志,而是混世了。说到底,没有一个有思想的人可以不管社会和他人。影片所表达的自由选择生活也还是在顺着主流思想,有成就、有创造才算是选择正确。那么那句“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意味着没有成功,追求卓越也就什么都不是了。

这个社会才能决定什么是成功,什么是普通,得到别人的认可才能使自己有归属感、成就感。因此,引出下个话题,是学校在逼学生死读书还是社会逼的,也就是压力来自何方。

学校“一切为了分数,一切为了工作!”

现代的学校教育确实有很多不足之处,但是学校不这么做又能怎么样呢?小学升初中初中会通过考试评价小学的教育成果;初中升高中,要中考,考的差就读不上好高中;高中考大学,虽然大学很多,可是好大学就这么几个,不考好意味着没好书念;大学毕业干什么呢,找好工作,融入社会。上述全是废话,所有人都知道,可是我们在评价某一级学校时,是孤立的看待还是把它的上下左右一起联系起来看呢?现在不管是小学、初中、高中还是大学,自杀率都上来了,为什么呢?是这些学校逼死了学生吗?未必吧。社会、家庭,包括这些学生自己,他们难道都没有责任?

成功来自于社会的认可,学校根据社会的需要“批量生产”人才,社会根据学生的成绩和毕业学校的名声决定是否录用该学生,我们常听到的就是美国的某某著名大学教出了多少好的学生,国内的清华、北大等一流高校(国内一流,国际二流)教出了好学生。那么如何进入这些学校呢。美国的学校比较看重学生的能力,不过也要学生进行ACT入学考,中国就更不用说了,高考考的不好,基本就不用想进好大学了,同时意味着好工作也不会轻易到手。

那么是这种考试制度造成了成绩至上论吗?取消考试又会发生什么?这个就要扯远了,总之,中国社会是无法脱离考试的,不然会有很严重的不公情况发生(汉末的门阀贵族是从举孝廉的制度中产生的)。

我们一边抨击成绩至上论导致学生的创造力缺乏,一边社会还在看谁读的学校好、谁成绩好就录用谁,家长还在比较谁家的孩子成绩好,谁家孩子学校好,这不是自己打自己嘴巴么。

社会,这个最终需求需要什么,各级学校就会产生什么教育,不然学校早就改革了。要抨击的应该是社会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需求。这个话题就更大了,不过不明白到这点,叫破喉咙也没用,一切都不会改变。圣人wangdu说“他们不是自杀,而是被谋杀。”可关键是被谁谋杀,是不讲情面的主任吗?他可能有一定责任,不过关键并不在他。

社会“一切为了分数,一切为了工作!”不为这些,还能为什么?圣人wangdu在学校里成绩排第一,看到这个情节,我很纳闷,上课时那么桀骜不驯,耍的老师团团转,可是老师出的题目又完成的这么好,要是按他的性格,干脆题目都给改了,什么狗屁题目,毫无意义,就像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屡出惊人之作,可这些文章大多没什么好果子吃。所以,该校老师和他还是很合拍的,他的解答能让老师满意,也没什么出格的思维,要是他天马行空,妙想天开,老师都看不懂,你觉得他的成绩会好么。他还有自己的发明专利,随便找个公司卖卖,一辈子都不愁,死读书还死追着他买专利,面子都不要了。所以,此人分数不愁,工作不愁,金钱不愁,爱情不愁,在社会上绝对属于成功人士。以这样的例子来说明我们要有自己的追求,自己的事业,有很大意义吗?这是本很好的励志片,抨击了很多不合理现象,可是谈到社会了吗?难道在进入社会之前我们都应该纯的像天使,自己的想法都是对的,自己的目标都是明确的,可是社会会认可你吗?这四个人读的是印度的顶尖大学,还没毕业就有大公司来招人了,这样的情况中国也很常见,顶尖大学的学生总是很俏,而一般大学的学生却在为未来的生计犯愁。那么,那些一般大学的毕业生选择自己的事业选错了吗?要是按着圣人wangdu的意思,自己的选择都是对的,那他们岂不是更自由了。

所以“一切为了分数,一切为了工作!”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真理,你可以鄙视它,但你却要遵守它,除非你真是一个实力强大的“圣人”。

行为“直到昨天我还是个遵纪守法的公民,但在最近的24小时,我让飞机迫降,几乎把XXX的骨灰送入下水道,还让一个新娘逃婚,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兰彻(圣人 wangdu)”,这个独白很搞笑,可看到这是摄影师干的,却怎么也无法和他老实巴交的性格联系起来,这样的事倒和圣人wangdu那种气质很接近,自说自话、自以为是到了极点。看看圣人wangdu和他的朋友在学校里干的一些夸张的事,学长张狂就电他的小JJ,酒后偷跑到主任女儿家表白、在主任家门口小便,偷改死读书的演讲稿,为虔诚者偷考卷,其实这些事我们也想干,就是没胆子,他干的这些事算是让我们解了气,可是这些事都是好事吗?我想我们不敢干也就意味着这些事不算是什么好事,我们可以一笑而过,可以偷偷意淫,可最后还是乖乖的在学校、在社会做该做的事。

友情本片对友情的表达非常到位,很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为了朋友两肋插刀,连楼都可以跳。其实看到主任威逼虔诚者时,不自觉想到中国的现代俗语“朋友是拿来出卖的。”但是又觉得这和主旋律不符,也就作罢,不过实在是没料到他会跳楼。圣人和摄影师无微不至的照顾虔诚者,这一段真是感人,能这样思考友情,这个编剧有点牛。

不过圣人失踪这么多年匪夷所思,这么出生入死的兄弟,说不见就不见,只在暗中“偷窥”兄弟们,这样的安排很有趣,如果不是为了剧情做出的悬念设置,那么这个兄弟也太怪癖了。

演员说实话,我实在不觉得圣人wangdu,也就是阿米尔汉演的好,此人永远面带微笑,没有什么心理活动让我们看,倒是他的歌舞表演不错,表情很生动,动作很舒展。虔诚者和死读书倒很有心理描写,虽然此二人都有性格上的缺陷,不过表演很到位。其他人的表演喜剧味道很重,是合格的喜剧演员。重点说说摄影师的母亲,短短几个镜头,就能看出此人表演功力不凡,非常入戏,看年纪应该是资深演员,很有那种善良、伟大母亲的味道。

歌舞对印度电影不感冒,主要是因为片中大量的歌舞,这种舞蹈实在没有兴趣看,可是本片却使我眼前

一亮。原来歌舞可以如此完美的插到剧情中去,相比较,中国的类似影片水平就不是差一点半点了,象《高兴》这样的片子,除了第一个歌舞场景还可以,其他场景完全不知所云。

本片的歌舞编排估计连好莱坞都能盖得过去,画面和音乐的配合天衣无缝,演员的表演也很给力,绝对是最高等级的专业舞美水平。

机械这是整本电影的最大败笔,作为印度的最高工程学学府,研究的都是些什么东西,一个四旋翼的直升机竟然搞得教授和学生都说不可能,圣人wangdu也是试了老长时间才搞出来,我这个不学工程学的人也知道,只要用计算机算出每个旋翼的升力,再用微电脑控制,这种直升机是完全可行的,根本不用这样微调,把这个当事来讲,可见印度人的工程学有点落后。帮主任女儿接生这段,一大帮子人搞了个助产器,又好像是什么了不得的成就。这件事确实很感人,也很能体现这帮人临机应变的能力,可是做这么个东西如此当回事,搞得好像做出多先进的东西似的。

印度的软件业确实发达,应该用这个兴奋点拍出好东西来,不要哪壶不开提哪壶,印度的军工东学西学,结果四不像,要是再和中国开战,还不又被和谐了。

政治这个真的不想谈,可是不谈又忍不住。因为据说本片的结尾是在青藏高原西部的一座湖泊拍的,位于西藏和克什米尔边境,中国和印度对该湖归属有争议,现中国控制该湖东部约三分之二,印度控制西部约三分之一。毫无道理,为什么在这个湖拍,印度没地方可以拍湖了吗?鉴于印度宣称对克什米尔的主权,以及支持藏独,我们看到了圣人wangdu在一所看上去都是西藏孩子的学校教书,我怎么都控制不住的在联想,他们印度人来这里干吗,开着车一路通的就到了学校。也许是我太鸡血了、太矫情了,不过还是请印度的导演远离这些是非之地,不要让一本纯洁的好片沾上政治的恶臭。

最后我写的又臭又长,其实一句话就可以说清了:“我们可以有选择,但制约仍然很多。”

这确实是一本好片,不过如果剑指这个社会的话,我会觉得更对路。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想篇二
《三傻大闹宝莱坞之感》

《三傻大闹宝莱坞》给我的感慨 《三傻大闹宝莱坞》是一部很有深度与教育意义的影片,它触及了很多非常值得深思的社会问题。昨晚看了《三傻大闹宝莱坞》之后,感慨颇多。

首先感慨的是:当前中国式的教育,死读书,读死书,以分数衡量学生的死标准。这种填鸭式的教育,不仅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而且作为老师的我也很无奈。特别是一切以分数看齐的这种思想,已根深帝固,从学生到家长,从老师到教育局,没有哪一项不是与分数挂勾的,根本无法铲除的思想。这种以成绩为尊的思想,导致更严重的后果就是让多数学生只会死记硬背,不会开动脑筋。因此,出现了很多的“背多分”的学生,学校培养出的大多数学生也都不能适应社会,被社会所淘汰。虽然成绩能够反映自己对各个学科的掌握情况,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成绩的真谛越来越被扭曲了,从一个工具到一个目的。学习的时候,更应侧重学习能力,以及知识的运用,而不是死记硬背的变成百科全书。这一点我深有体会,这大概也是书呆子和智者的区别吧。一个人只会沉浸在书中,还不能算是书呆子——一个人不能够真正理解所学的知识,并根据实际条件加以运用,或者创新性的批判、发展这些知识,这才算是书呆子。而刚刚所说过的那些区别,大概也就是沉浸在书籍中的智者和书呆子的区别吧。 “你们都陷入比赛中,就算你是第一,这种方式又有什么用?你的知识会增长吗?不会,增长的只有压力。这里是大学,不是高压锅……”

看到这里,我不得不承认自己也是填鸭式教学的产物,我把成绩

看得高于一切吗?老实讲,我是,我确实很看重成绩,也确实为了成绩而拼命学习,就是为了争个名义上的“第一”。我当然也想自己的学生能考个好成绩,这样做好吗?老实讲,不好,因为不加消化得硬往嘴里塞东西,不仅不会增长知识,反而,“增长的只有压力”。有时候,我想改变很多东西,可是,我改变不了,世俗,家长,校,校长和教育局也足让我只记住成绩,其他的不能搞。否则,你就会批斗,你的工作也不能保得住!

其次就是关于教育的兴趣。虽说兴趣可以指引人生的方向,开启成功之道,但又有多少人是为兴趣而学习的呢?我个人是非常赞同Rancho的观点——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而不要做别人期望我们做的事情。遗憾的是,我身边能够有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的人都非常少,更遑论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人了。每次问到身边的人“你想要做什么”的时候,最多的答案是不知道——因为,我们的老师从来没有教过我们,除了学习知识之外,还要想:我想干什么”——这,也大概是我们教育最失败的地方了吧。记得美国某个教育家说过,教育不是填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团火,而我们的教育,把这桶水灌得满满甚至溢出,但是对于这团火焰,显然毫不关心。

然而我转念一想,如果要让老师教这些东西,又应该放在什么时候呢?高中?大家都在准备高考,好像没有心思管这个事情。况且高中时候大家接触的事情也少,不知道自己将来到底应该做什么;大学?专业方向都基本确定了,绝大多数同学即使意识到这个问题,跨专业考研、工作也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我估计,更有许多同学是像

我一样,到了本科毕业,上研之后(或者工作之后),才发现自己对本专业不感兴趣,无奈迫于生活压力,或者其他各种各样的因素(更多的可能还是源自于自己内心没有这种反抗周围世俗的世界观的勇气),心想,本专业也不错,继续读下吧!有时候,我会问自己,我们老师进行的到底是以德育还是智育为重呢?现实中我们两者都少,最重的是以成绩为重,这是何等的悲AI!就拿我们学校,这个学期来说,我们学校整整复习了两个月的期考,一到复习什么副科都给停了,每天孩子们只有数学和语文,有时候,校长早上还不让学生做操,直接提前早读。每次,看到孩子们那种发呆的眼神,我多想让孩子们出去玩玩,别学得那么大的压力,毕竟你们才四年级呀!可是,老师,也很无能,我不能放,因为校长会骂的!

第三点感慨是,我们学习的目的。按照层次的高低来分析,最高的境界莫过于周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了。这个层次上,为了一个民族,甚至是全人类而读书,这种觉悟是其他层次无可比拟的。再下一个层次是为了兴趣而学习(乐知者),再下一个层次是为了某些好处(比如找个好工作赚钱,为了有个好前途)而读书,属于好知者;被强迫学习,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的时候,算是知之者;当觉得学习是个痛苦的事情的时候,可能就连知之者也算不上了。Rancho算是为了兴趣而学习的典型例子,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个榜样.。

最后电影中也教育我们要学习怎么样去交朋友。电影中有一条不可忽视的贯穿整部电影的线索,——那就是,朋友。

三人帮”中,曾经有过一段时间,一“傻”被老师的离间计所离间,誓与其余二“傻”一刀两断,对他们非常不好。但二傻并没有因此而厌烦自己的朋友,而是不断用各种方法开导他。眼看着那一傻即将被应试教育所俘虏,二傻想出办法,冒着很大的风险,篡改了学校里一个著名“书呆子”的发言稿;而那位书呆子原本就不理解发言稿的内容,只知死记,结果自然在全校师生面前“破了相”。当一傻的父亲有非常紧急的生命危险时,二傻大胆行动,不待救护车就直接用摩托车将其父亲送入医院,结果……千钧一发啊!至此,一傻终于悔悟,和二傻重归于好。

三傻之首成绩非常棒,而另外二傻则是倒数成绩。于是,老大就不断给他们做思想工作,把自己成功的秘籍无私地和他们分享。在关键时刻,老大苦口婆心开导他们两个,使他们鼓起勇气去追求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成就了一生的幸福……

什么是朋友?互相关系不错的人就是朋友。朋友有什么用?总结而言,互帮互助。哭的时候,朋友分担;笑的时候,朋友分享。朋友,助你进步。人生朋友能有多少?朋友,永远是我们人生中极其宝贵的财富。

这部电影深深触碰了我的心,难道影片中印度的那所“传统名校”,在中国没有千千万万个缩影吗?难道上学不是启发人的心智,不是让学生学会判断怀疑和探索的过程吗?难道不是缔结有益的美好乐章吗?如果没有这些,只知道按部就班、墨守成规,只知道搏杀和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嘲笑别人那这样的教育又有什么意义呢?近年

来中国学生的自杀率攀升了;心理疾病增加了;为了几百元而出卖自己;为了让父母安心憋屈的活在大城市里;缺少诚信和同情心…… 这些刺眼刺耳的东西总能在现在的年轻人身上看见,有人怨年轻人,说他们被惯坏了,其实我觉得是被灌输坏了!在一个讲诚信等于吃亏的环境下大人们一边告诉孩子要诚实,一边却用送红包的方式阿谀老师…这样岂有诚信?在小学阶段我们应该教孩子去玩耍、去尊重别人、关爱生命,而不是学会打小报告、竞选班干部,争取第一;在中学阶段应该是开拓创新、缔结真情、锻炼身心,而不是作业如山、别人家的孩子像块宝;在大学阶段应该是苦中有乐、掌握生活工作技能、有责任有涵养,而不是混日子泡妞、稀里糊涂!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说这是拥有的教育,也才能对得起“学术自由、兼容并包”这八个大字!一个拥有能开拓创新、劝人向善的教育的国家才能称之为大国、强国!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想篇三
《三傻大闹宝莱坞人物分析》

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讲述了主人公法汗和拉杜为了寻找多年不见的好朋友——兰彻,在途中回想了一系列美好的回忆。三人在皇家工程学院以特立独行的思维方式过着自己的生活,但却遭到了同学和老师的排挤与嘲笑,但是这种别人看来难以理解的思维方式却帮助他们取得了的成就。

兰彻是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中当之无愧的主角。电影中的皇家工程学院是印度的顶级名牌大学,许多人踏过千军万马考上这里只是为了以后能够成为一名工程师,从而给自己带来较高的社会名望和随之而来的高薪水。但是兰彻是这大队伍中与众不同的一个:他来到皇家工程学院并非出于以上功利性目的,相反,只是因为兴趣所在!

在除了他的朋友——法兰和拉杜的其他人,甚至是老师眼中,兰彻是一个讨人厌的家伙。原因在于与众不同的兰彻始终灵活学习、不拘小节,不会死记硬背像完成任务般学习;他喜欢机械,常常把各种电器零部件一个个拆开来又安装上;并且他认为,只有理解了知识才能更好地运用知识。在这个检验学生的唯一标准只有第一(指成绩)的学校里,兰彻的学习行为对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老师,以及习惯了死记硬背的学生来说,无疑给了当头一棒!因此,他成为众多老师最不欢迎的学生,甚至被老师毫不留情地从教室中赶了出来。但是这并不妨碍兰彻通过其他途径获取知识,反而给了他来去自由的机会。他开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混入不同年级的课堂上,汲取各学科的知识,并能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而最令老师瞠目结舌的是,

他的成绩总是第一名。

这虽然是一部印度电影,讲述的是印度这个国家的教育。可是,它竟与我们国家的教育现状有着惊人的相似。作为学生的我们,看到这部影片时不也是感触颇深吗?!以前乃至现在的学生成了教师课堂灌输的对象,各种知识被硬生生地塞进了我们的大脑,到头来却没有任何运用。有一位学者曾经说过:“没有付诸实践的知识都是毫无用处的知识。”是的,在观看影片时,第一次被深深地震撼到是因为片中的一句旁白:“盐水具有极强的导电性,初二物理知识,我们都学过,但只有他(兰彻)会用。”这是在大学报到的第一天,兰彻运用盐水导电的原理做了一个简易装置捉弄让新生难堪的学长,让大家惊讶不已。这么一个小小的、甚至毫不起眼的知识点,大家耳熟能详,可是能够灵活运用的又有几个人呢?

影片的另一个主人公——法汉,在他出生的第二天,他的父亲就自豪地向亲友宣布:“我的儿子将是一个工程师——法汉·库雷希技术工程师。”如法汉自己所说,从此,他的命运之戳就此盖下。如父亲所希望的,他考入了皇家工程学院——印度学子梦寐以求的学府。本来,他的想法会跟以前一样,追求一个学位,来换取体面的工作、高的薪金和高的社会地位。但是,至于他自己想要做什么,却从没有人问过。

法汉喜欢摄影,最想成为一名野生动物摄影师。他给自己崇拜的摄影师安德烈·伊斯特万写了一封信,表达了想去匈牙利向他学习摄影的愿望,却因为害怕父亲的权威,更怕辜负父亲的期望,而使得这

封信在书包里呆了五年都未寄出。但是,梦想总是萦绕在他的脑海,时不时钻出来让他在现实和理想之间左右徘徊。他既想去做自己喜欢的职业,又不想违背父亲的期望。他是纠结的,他没有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而是一直在大众所认可的人生道路上拼命奔跑。

直到那一天,他遇到了他生命中最珍贵的、最独一无二的人——他的好朋友——兰彻。兰彻在法汉的心里就像冬日里的太阳。他是懂法汉的,他知道法汉的爱好是摄影而不是机械,并对他说:“别搞工程了,去娶摄影吧。发挥你的天赋去,要是迈克尔·杰克逊他爸强迫他去做拳击手,穆罕默德·阿里他爸要他去做歌手,想想什么是灾难。”正是在兰彻的鼓励和影响下,法汉最终坚持了自己对摄影的执着,感动了向来专制的父亲,最终从事了自己喜欢的职业。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如果法汉的父亲懂得这句话,那么法汉的人生将会无比幸福。每天自己从事的工作,就是自己最喜欢做的事,这该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啊。如今,无论是在印度还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数以万计的青年人为了生存或名利而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职业。光鲜的外表下,包裹着一颗痛苦挣扎着的心。希望年轻的我们可以像法汉一样,跟随自己的心,坚守着自己的梦想并无所畏惧地勇敢地追逐下去,别轻易妥协。是梦想才让一个人成为一个真正可以站立的人,而不是一具散发铜臭味的尸体。就像一位成功者所说:“我不想总过着别人设计好的生活!”

影片的第三个主人公——拉杜,肩负着家庭的压力:瘫痪在床的父亲、不停咳嗽的母亲和因为无法置办嫁妆而未出嫁的大龄姐姐。面

对窘迫的家境,母亲告诉他:“你不好好念书,她怎么嫁人?!”慢慢的,他的学习变为为家人学习。因此,拉杜关注成绩,考试前求神拜佛;他恐惧失败,在恐惧下一直逃避;他很矛盾,知道自己要面对,却不相信自己能够承受,他的内心是悲观沮丧的。在被校长勒令退学后,他以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逃避选择,逃避失败。然而朋友的坚持使他远离了死亡边缘。在经历了生死之后,他知道了必须要放弃一些东西,也知道了哪些东西是不可以放弃的。他不仅从身体上醒来,也获得了思想上的觉醒。后来,拉杜在最后的面试中说到:“从小我就是好学生,父母希望我结束他们的贫困,这让我害怕„„16根断骨给了我两个月的思考和反省。今天我没向神乞求这份工作,仅仅为这生命向他致谢„„断了两条腿我才真正站了起来,获得这样的生活态度不容易,不能改变。先生,你保留岗位,我坚持态度。” 终于,他被录取了。被拉杜的话语震撼了的招聘人员说,这是他招录二十五年以来未曾见到过的一个人。他敢于直面自己的缺点,用自己对生命的获知光荣地录取。

有所经历,你慢慢就会感悟到什么才是生命中有意义的事,才会有态度地去做有意义的事。每个人为了工作为什么都肯做,而你坚持你的态度、你的原则,这才是最可贵的。明白什么是学习的目的、学习的意义乃至工作的意义、人生的意义。是啊,生活中有多少人为自己的梦想畏首畏尾,惶恐地担忧明天,这只能使一去不复返的今天更加浑浑噩噩。人生短暂,坚持自己的原则和态度,明白人生的意义,然后勇敢地往下冲吧!

看完电影,它的戏剧性情节、喜剧性质的表演以及悠扬欢快的旋律依旧回荡于心间。电影虽然只是电影,但是这部电影给带给我们的不应该只是这些喜剧的表演。主人公那样多彩的生活与机智的头脑我们凡人难以企及,但可以引发人们更多的思考。我们怎样对待学生?我们怎样看待教育?教育本身应该是什么?太多的问题,我们该如何寻找答案。

在那个全国排名第一的理工学校中,学生的水平不容小觑。学生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种是遵从填鸭式教学理念,当前努力是为换取以后荣华的充满压力的、少有快乐的人,一种是追求活学活用,重视自己兴趣,以求知为乐的自由的人。哪一种学生拥有更大的潜能,更充足的生命体验,更像一个人,而非器物?答案不言自明。开学时让人难以接受的开学礼,兰彻用了初二的物理常识是羞辱者变成了被羞辱者。盐水导电,初二的物理知识谁都学过,却只有他会用。他还会质疑,宇航员在太空为什么不用铅笔却花费重金发明原子笔?是他第一个有这种问题的。他甚至质疑老师的教法乃至整个的教育体制,说他的院长开的是工厂而不是学校,批量生产蠢货。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所缺少的学生。

同时,对于学校来说,如果只是培养听话的知识容器,这是学校不愿看到的。只用填鸭式教法教授,也是学校不愿意采用的。但是,可悲的事实是,大部分学校都走不出因循的怪圈。那么,以只培养一批在就业市场上能拼杀过别人的学生为目标导向,就这样的理念是不是太低了一点?我们应该给青年导示出什么?这样的教育理念下,学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想篇四
《三傻大闹宝莱坞》

目录

1. 电影剧情 ........................................... - 1 - 2. 演职员表 ................................................. 2 3. 角色介绍 ................................................. 3 4. 影片评价 ................................................. 4 a) 综合性与独特性................................ 6 b) 文学性与表演性................................ 6 5. 获奖记录 ................................................. 7

电影剧情

好就意味着没有未来!而苏王杜)却不愿意随波逐他的善良、开朗、幽默和

故事以两个好朋友在寻找消失多年不见的好兄弟兰彻(苏克〃旺度)的过程中展开的回忆:讲述十年前兰彻(苏克〃旺度)顶替他人来到皇家工程学院(ICE,影

射印度的IIT)的故事。这是一所印度传统的名校,这里的检验学生的唯一标准只有第一(指成绩)!

成绩不兰彻(冯流,他用智慧影

响着周围的人。他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来教训野蛮的学长,他用智慧打破了学院墨守成规的传统教育观念。最后他用智慧成为了印度科学界的一位天才科学家(具有400多项专利),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也做回了真正的自己。“三人帮”中兰彻和拉杜想成为工程师,法罕却想成为野生动物摄影家。影片中随时穿插着幽默的语言,行为。他们把院长称为“病毒”,把查尔图称为“沉默者”(无声火)。

演职员表

角色 Rancho兰彻

演员

背景

阿米尔·汗/Aamir 真名叫冯苏王杜,

Khan

是印度一个富人家的小佣人

FarhanQureshi法涵 马德哈万 是兰彻的兄弟之一。想当工程师。

RajuRastogi莱俱 沙尔曼·乔什/Sharman Joshi

也是三人帮之一,从小理想做一名摄影师,一直是兰彻的忠实死党。

Pia皮娅 卡琳娜·卡普/KareenaKapoor

电影中唯一的女

主角

ViruSahastrabudhhe校长“病毒” 博曼·伊拉尼

/BomanIrani

ChaturRamalingamaka'Silencer'“沉默者”(消音器)查图

奥米·瓦依达/Omi Vaidya

反派角色

角色介绍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想篇五
《三傻大闹宝莱坞美学欣赏》

《三傻大闹宝莱坞》欣赏

《三傻大闹宝莱坞》采用插叙的方式,以现实时空对以兰彻为代表的三个伙伴反对现行的印度教育体制进行回忆。其中涉及到亲情、友情、爱情,也有对信念的执着追求,也有在理想追寻过程中的犹豫不决,更有以兰彻为代表的一群人对以病毒为代表的教育体制的反叛。毫无疑问,这部影片的市场反馈是异常成功的,这是一部叫好又叫座的电影,人们观看这部影片时,无不被其人物的幽默、剧情的紧凑、主人公的机智和对现存教育制度的批判所吸引。即便影片时长将近三个小时,可是在观看的过程中,我们却不觉冗长拖沓,而是紧紧地随着剧情的发展一步一步前行,跟随主人公一起,有哭有笑、有怒有怨。

比起通常的宝莱坞喜剧片,《三个傻瓜》似乎更显成功,笑料层出不穷,种种片段事无巨细,但却并不考验观众的耐心。我觉得这跟情节安排的前后呼应及影片整体所维系的“严肃的搞笑”基调分不开关系。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在介绍拉杜的家庭环境时,画外音说“就像五十年代黑白电影的翻版,狭小昏暗的房间,瘫痪的父亲,咳嗽的母亲,尚未成婚的姐姐”,一边自动将画面饱和度调低,弄成黑白老电影的粗糙颗粒质感。以后只要一演到拉杜的家,电影就自动彩色转黑白。包括兰彻所臆想的“骑摩托新娘”,工整得近乎精致

兰彻有个口头语叫“一切都好”(Aal izz well),影片中一段恰到好处的歌舞充分诠释了这种乐观心态的关键——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要用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去面对,这样我们离成功会更近一些。我非常佩服导演拉库马·希拉尼(Rajkumar Hirani)在这段歌舞前后的调度安排,每段超现实的舞蹈暂告一段落后镜头都切回故事进程,轻松推进情节发展;整个狂欢结束后再突如其来一个巨大的对比,让观众的情绪从轻松惬意的云端直坠沮丧遗憾的谷底,既增加了剧情本身的跌宕起伏,又给本来轻飘飘的“一切都好”加入了对比及深度,这是极度成功的。

我觉得影片最值得嘉奖的还是永不放弃,乐观的精神。不但有那些喜剧情与歌舞,还有使人奋发的励志。该片讲的是兰彻对梦想的敢于追求,敢于奋进的精神,它触及了很多非常值得深思的社会问题,包括印度的高自杀率、人才流失、学校死记硬背的教育方法及社会分工的单一和就业选择的匮乏。印度所面对的这些社会问题和中国颇有交集,这也是为什么我这个也曾深切体会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升学压力的中国观众会颇感共鸣。影片将近结尾还有一处令我很是意外:一直对兰彻深恶痛绝的校长“病毒”在暴雨积水中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你不可能总是对的”,体现了兰彻的成功。

一、美学极致性

普遍认为,电影美学包括四大规律,即:关联律、穿透律、权重律和全息律。其中,权重律中包括均衡原则和极致原则。而极致原则就是在影片中将表现一个人的能力的优越时要优到最高点,达到一个极致。而在《三傻大闹宝莱坞》中,“极致原则”更是运用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影片运用这个原则将主人公兰彻塑造成了一个近乎神一样的形象。

在兰彻刚出场的时候,其他的学生正在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向高年级的学生表达他们的“敬意”。而这种表达方式难免有点失尊严的感觉,所以兰彻拒绝这个“敬意”。他机灵地躲到了房间里,面对高年级同学叫嚣的挑战,兰彻以更加机智的方式教训了他们,让他们觉得这是一个机智勇敢的人。而后,当院长以一种自认为很玄妙的方式向新生们介绍他的那支宇航笔时,兰彻又以一个很简单的发问揶

揄了院长,从而开始了他与以院长为代表的教育体制的抗争。他能人所不能,完成了乔伊留下的遗憾,使飞机成功起飞。凡此种种,直至后来的挽救莱吉的父亲,替莫娜接生等等,将兰彻塑造成了一个无所不能的人。似乎只要有他的存在,所有的苦难都会化解,即便一以贯之的印度教育体制也会为之动摇。这些,都是美学“极致”性原则的具体具像体现。

影片利用这个原则,将兰彻描绘得如同现实中的“孙悟空”,上天入地,无所不能。让我们的观众为之叫好,获得审美愉悦。因此,从创作层面讲,正是因为创作者有意无意地运用了这种“极致原则”,才使得影片在表现兰彻的无所不能时,这样的淋漓尽致,这样的令人澎湃。如果说这部影片是精彩的、好看的,那么除去其中剧情间的精彩夺目,人物的幽默,对不合理教育制度的反叛成功等等因素,美学“极致性原则”的运用,无疑是极重要的一面。《三傻大闹宝莱坞》中的兰彻已经在美学“极致原则”下成为了“神”。

二、文本现实性

如果说,“极致原则”的应用是创作者用来表现主人公的能人之处,从而使观众获得种种视觉快感,那么,该片在文本层面的现实性就是创作者用来表现影片主旨的内在核心。

片中处处都是现实存在的反映。教育制度的不合理,追求理想的艰难,拜金主义处处泛滥等等,都是现实生活中的事实。反映现实是电影的任务之一,所以,在影片中出现这些情节是很合理的。但是,有一点必须注意,就是在寄理于事的过程中,怎样平衡或权重事与理的关系。叙事是手段,说理是目的。两者相互影响是肯定的,但是不能以牺牲一方来满足另一方,这样的话要么叙事虚假,要么说理轻薄。而只有把两者的关系均衡起来,才能做到事为理而叙,理为事说。 在该片中,我们可以发现随处都是以美学“极致”为铺垫的叙事段落,这些段落除了构成整部影片,为影片的叙事性服务之外,另一方面就是以美学“极致”烘托出来的主人公对现行教育体制的不满以及其个性化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与追求,这无疑是寄予叙事当中的说理。然而有一点,影片在强调说理的同时,并没有将叙事处理到位。很明显,影片是以兰彻的个人英雄主义的行为方式来树榜样于众人面前,以期影响众人甚至影响整个教育体制。这个目标是积极的,向上的。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创作者在达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在对文本叙事方面的处理上存在着较多的不合理,也就是说牺牲了叙事来满足说理的任务。

首先,兰彻的理想化形象。可以说整部影片就是兰彻的个人英雄史,他心地善良,勇于追求,敢于和现行的不合理制度做抗争,而且才思敏捷、重情重义,几乎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甚至可以说已经达到了“神”的境界,而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是根本不存在的。在现实生活中,即便再伟大再优秀的人,也是有他所不能的事,而兰彻则无所不能。这分明是创作者主观意图下理想化的产物,他代表着理想化的人生,是创作者设置的达到说理目的的一个有力手段。他的种种英雄化的形象会给其他人物和观众深深的激励,激励着人们只要勇往直前,那么定会获得成功。但是这种形象的现实文本却是不可能存在的。这样一来,我们就会发现在达到说理的途径中,存在着文本现实性上的非真实和虚构性。

其次,“一切皆好”的完美化现实。在影片中,有一句话是最引人注意的,那就是兰彻不断奉为至理名言的“一切皆好”。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只要默念 “一切皆好”,那事情就真的会好起来。似乎“一切皆好”是通往扫除困难的捷径,是打开理想实现大门的钥匙。这在以美学“极致”性原则为创作基点,在以此为精神向导通往理想实现目的的前提下,这种“一切皆好”的理想化运用时无可厚非。但是,

如果我们联系文本现实性,那就会发现,这种“一切皆好”其实是对现实真实的一种背离,是对现实的理想化,如果以这样的现实来说明人生贵在坚持,人应该敢于追求,敢于反叛不合理的制度等等目的性的表达,似乎就显得有点头重脚轻,根基不稳。

再次,复杂现实的简单化。现实生活本是极其复杂的,充满了矛盾,也充满了联系。各种事物之间不可能孤立的存在,必定会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存在状态。但是在该片中,几乎所有的困难,现实中的种种复杂关系全被简单化,似乎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根本不存在内在的矛盾,即便存在也会轻而易举的破解。这些无非是创作者用来传达一种“勇于坚持、勇于追求必将获得成功”的理念,这是值得肯定的,这在观众的角度来看也是成功的,至少观众看了这段戏份,会有一种要学会坚定自我的意识。但是影片中的这些片段似乎显得过于简单化,它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难都消除,并且单纯的简化为只要坚持必定成功。这是本片在文本现实层面上,对于真实现实的又一种背离。

电影具有教化引导的功能,这是基于现实存在基础之上,利用电影的艺术化手段对现实事件进行提取升华,然后传达创作者哲学理念的一种功能。在这个功能的实现形式中,存在着两种基本途径:一种是再现式的,另一种是表现式的。前者往往是紧贴现实,以现实的事件为依据,通过对其事件的呈现来传达某种理念,很多现实主义的电影基本都是此类作品。而后者则是利用较强的艺术手法,将现实事件予以较强的艺术化表达,是对现实事件的提取与升华,表现方式更加含蓄化,意念化。但是,无论哪种途径,都是以社会现实为依据,通过不同的手法来传情达意,即寄理于事的。其目的是发人深省。因此,一部影片在表达目的的过程中,事件运用是否合理,艺术手法是否贴切,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因为,有时候一部影片在传达意念方面很成功,不过它的故事事件与现实事件联系上的真实性相对较差的话,就难免使得影片出现一些瑕疵,令人遗憾。

因此,不管怎样,都要权衡现实存在与创作理念之间的生成关系,要始终以现实为依托,真实地、合理地传达出创作者的意图。不能为了意图的传达而牺牲故事文本层面的真实性。这样的话,恐怕理念的传达也会出现“说服无力”的窘境,那么,创作者的主观意图也就不能很好的传达出来了。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想篇六
《影评:三傻大闹宝莱坞》

三傻大闹宝莱坞

摘要:2009年上映的印度电影Three Idiots《三傻大闹宝莱坞》(又译作《三个傻蛋》、《寻找兰彻》等),由拉库马•希拉尼(Rajkumar Hirani)执导,改编自印度畅销书作家奇坦•巴哈特(Chetan Bhagat)的处女作小说《五点人》(Five Point Someone)。这是一部喜剧/爱情/歌舞片,更是一部与青春校园有关的励志电影,也是一部关于理想,回忆,人生价值与梦想的电影。

关键词:Three Idiots、印度电影、励志电影

1. 引言

虽然这电影起了个没什么气质、翻译成中文越发山寨的名字,但这并不妨碍它两年前一上映就成为印度最卖座影片,也是豆瓣网、时光网的文艺青年们追捧的对象,并且在迟到了两年才在中国公映时,还能吸引文章、黄渤、汤唯等明星配音。这就是“三个傻瓜”的魅力。

2. 影片分析:

《三傻大闹宝莱坞》讲述了一个跟青春、梦想和成长息息相关的故事。影片虚构了一个以严格著称的理工大学,男主角兰彻是校园里的另类。他挑战僵化的传统和制度,公开顶撞教导主任,带着两个室友兼死党在学校里干各种疯狂的事,鼓励他们勇敢地追逐自己的梦想„„最后,这个傻瓜还赢得了教导主任女儿的芳心。《三傻大闹宝莱坞》的故事应该会让很多人觉得似曾相识,因为在无数次想把教科书撕烂的日子里,在无数个赶作业的深夜里,在无数场对梦想和未来的期待里,很多曾经的少年都做过这样疯狂、美好又不愿醒的梦。

一、 影片立意

这部电影反映了许多印度的社会问题:教育制度,贫富差距,高校自杀率,医疗状况等等。当然,重点是教育制度。与此对应,通过主人公Rancho之口提出了“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的人生哲学和求学态度(与我们老祖先“追求而不强求”的人生哲学有异曲同工之妙),反击了功利的教育动机和机械的教育制度,电影中励志性的口号“Aal izz well”。 “Aal izz well”来自于英文的“All is well”,意为一切都会顺利,一切都会好的意思。这种印式英语也为口号本身增加了喜剧和乐观的色彩。

二、风格上

“辛酸的喜剧感”是本片一大特色。一部满是自杀、贫穷、疾病和压力的片

子却拍的完全没有沉重和压抑。这种用幽默化解痛苦的风格结合印度歌舞片的热闹正好承载了本片“aal izz well”的乐观精神;

三、台词对白上,经典层出不穷。

你的朋友不及格,你感觉很糟;你的朋友考第一,你感觉更糟。

害怕明天,怎能过好今天呢?学习是为了完善人生,而非享乐人生。

心很脆弱,你得学会去哄他,不管遇到多大困难,告诉你的心‘一切顺利’。 他的脑子一定很值钱,因为从来都没被用过!

四、镜头语言的应用上

Rastogi跳楼时,让他的脚挂到台灯线,然后用台灯的运动代替跳楼的画面,效果比直接拍摄跳楼更悲壮;影片一到Rastogi的家时就变成黑白片,还故意整出劣质胶片的粗糙,这种幽默的方式化解了Rastogi家贫如洗的沉重感;大家兴奋的把遥控直升机升到Joy Lobo的窗前时却拍到他上吊的画面,巨大的感情反差给观众突然的震撼;

五、叙事方式

Three Idiots在叙事上的一个最大特色,在于采用了双线套层结构。影片开头的一场打赌,将“回忆中美好的校园生活”与“现在的真实的社会生活”两者连缀了起来,交替穿插,彼此呼应。于是,传统校园青春片中“校园战争只能在校园内部解决”的局限被打破,“校园/社会——理想/现实”被有意构建成一种对应的隐喻关系,伴随几位主人公寻找兰彻的旅途,他们之间的矛盾与对抗绵延到校园之外更加广阔的世界里。十年之后,一切物是人非,对观众而言,一种“社会现实感”油然而生。

如果仅仅从“校园/回忆/梦想”这一层面的叙事来看,与上文所总结的经典三幕剧结构完全相符,主人公兰彻作为一个异质性入侵者,对皇家工程学院的教授与学生们,以及校长的权威性不断构成挑战,包括校长女儿生产的一场高潮戏,也完全照搬“危机——团结在主角周围——共度难关——和解”这一经典模式。然而,仅仅是这样的大团圆,并不足以说服和感动观众,Three Idiots在叙事上最大成功之处,是在“梦想/现实”两个层面上,设置了双重的意识形态对抗与想象性解决,并且巧妙地通过矛盾的转移与错位,将两个层面有效缝合在一起。

在这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残酷竞争中,遵守规则而成功的典范是校长,不

遵守规则而成功的典范则是主角兰彻,不遵守规则且没有成功的,是因不能顺利毕业而自杀的学生,遵守规则却未能成功的,包括未能考入这所学校的落选者,也即校长所谓被杜鹃挤出鸟巢的竞争失败者。

这里有两组有趣的暧昧元素:一组是“消音器”为代表的模范学生,他们是规则彻头彻尾的拥护者与奴隶。表面来看,“消音器”遵守规则,也一直洋洋得意于自己的成功,然而在与兰彻的斗争中,他永远都是可怜又可笑的失败者(考试总是第二名,更被兰彻利用其“遵守规则”这一条尽情捉弄)。

另一组是兰彻的朋友法函与莱俱,他们跟随兰彻特立独行的方式,却一路跌跌撞撞,加上家庭问题的困扰,几乎濒临绝望。直到毕业前夕,奇迹同时发生在两人身上,他们通过不同途径找到了理想的工作,成了“成功者”。

于是我们看到,“成功”这一概念,在故事发展过程中发生了微妙的游移,“什么样的成功是真正的成功”,这个问题在“回忆/校园”这一层面中其实并未真正解决,而要去“现实/社会”这一层面中去寻找。

在十年之后寻找兰彻的旅途中,有关贫富分化,有关阶级地位与身份问题,有关金钱与婚姻,一系列更丰富的社会问题被展示出来。将校园里的残酷规则沿着时间维度向前延伸,于是我们看到,找好工作之后是挣大钱,买好车好房,娶漂亮老婆,做成功人士,总而言之,沿着单向度阶梯不断向上爬,做金字塔的塔尖,将其他人踩在脚下。

3.总结:

也许有人会觉得《三傻大闹宝莱坞》的故事太理想主义。因为在现实生活里,追逐梦想并没有电影里那么简单,成功的道路也不会像男主角那样一帆风顺。正是因为这样,《三傻大闹宝莱坞》才不是严肃枯燥的说教片,所有的道理都通过最潜移默化的方式传达给观众。长达三个小时的电影中充斥着各种笑料和搞笑桥段,而且这些笑料绝对不会因为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而和中国观众有什么距离。当然,也会有很多敏感多情的人在影片最后半小时里边笑边哭,这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儿,因为“三个傻瓜”的故事确实有让人笑着哭的魔力。当看到“三个傻瓜”做出种种疯狂之举,看到教导主任被气得眼斜鼻子歪,看到几个人终于艰难地取得一次次微小但意义重大的成功,很多人也许会为自己的青春释怀。当然,

《三傻大闹宝莱坞》不是在教唆学生挑战老师。影片结尾,以“恶人”形象出现的教导主任终于肯定了兰彻的能力。实际上,“三傻”中并没有彻底的坏人,也没有十全十美的完人,既有令人捧腹的段落,也有自杀等残酷场面。影片展现出大学校园里的死板和残酷,但同时又让观众明白兰乔的理想主义在现实中行不通,梦醒之后是现实: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想篇七
《三傻大闹宝莱坞影片赏析》

浅评《三傻大闹宝莱坞》

【影片介绍】

制 片 地:印度宝莱坞电影

片 名:《三傻大闹宝莱坞》

导 演:拉库玛希拉尼

主 演:阿米尔汗,马德哈万,沙尔曼乔什

【故事梗概】

电影讲述了三个就读皇家工学院学生对填鸭式教育的质疑以及追求自由追求梦想的故事。

关于这部电影,我想从它的背景音乐说起。

出场音乐《Behti Hawa Hat Tha Who》缓缓而出。“他像风一样自由,他像风筝般高飞,他去哪了,让我们去找他吧,骄阳似火,他似一片绿荫,无垠的沙漠,他似一片绿洲„„”伴随着湛蓝的天空,还有盘踞在青葱树林中蜿蜒的公路,空旷的旋律好像来自天那边,轻轻敲打着我们的心,他是谁,他来自何方,他去了哪里,歌词中一连串的召唤越发觉得那个人的神秘和魅力。 “寻找兰彻”之旅就这样开始了。

故事在法汉回忆的思绪中寻找着他们夜夜思念的兰彻。他会去哪呢? 法汉和拉珠是兰彻的好朋友,影片开头就以幽默的方式开始设置悬念。法汉和拉珠为何在听到电话后会震惊,以至法汉会装作晕倒而让飞机临时迫降,拉珠会急到忘记穿裤子相约去见那个叫兰彻的人。电话里的那个人到底是谁,悬念就这样轻松而巧地妙营造出来。

影片以第三方回忆的形式,将过去与现实穿插展现。故事从皇家工程大学开始。兰彻的与众不同从开学特殊的仪式中已经显现。他用大家都熟知的八年级的物理知识给原本企图让他在出洋相的老师一个下马威。兰彻、法汉、拉珠因为缘分而走到一起。

爱好摄影的法汉和相信迷信的拉珠是诸多大学生的代表,他们墨守成规,埋头苦读,被迫挣扎在填鸭式教学环境下,让他们喘不过气来。在这所大学里,集权威死板不懂变通视时间为生命的主任“病毒”便是统领这些学生的头号人物。他的出场也别具特色。第一个镜头就是对他的仰拍,这是一个看似很尊敬的介绍,但是在后面的介绍和庄重的演讲来看,实则是一个反讽的镜头。接下来几个快镜头以幽默诙谐的方式形象塑 “病毒”性格特点:不容忍别人的超越,就连骑自行车也永远要骑在别人的前面。节省时间到了觉得扣扣子打领带也是浪费时间的地步。他再整部影片中看似严肃的想象实则起到了喜剧的作用。

影片中“消音器”的衬托效果是必不可少的,他是公认“好学生”的代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书本知识背得滚瓜烂熟,他的成功取决于两种,一是提高自己的成绩,二是降低别人的成绩。,他从庸医那里弄来提高记忆力的药丸,却经常“带来悄无声息要命的臭屁”,临考前偷偷向别的宿舍门口发放色情读物干扰

别人„„他的种种不择手段以幽默诙谐的旁白和画面对这个老师填鸭式教育下的“宠儿”进行丑化。不可否认的是,他勤奋刻苦,他有他的信仰和执着,就是为了以后能过上奢华糜烂的生活。这也为后来在天台上和兰彻打赌做了铺垫。仔细想想,他又何尝不是我们当今大学生的一个缩影呢?

崇尚自由的兰彻来到这个充满压抑气氛的校园显然与他的天性是不兼容的,难能可贵的是他追逐自己内心,不屈服与死板的教学模式。而多少学生又是被笼罩在每天繁重的学习任务中气喘吁吁。JOY便是一个悲剧,他因不能完成毕业设计而承受超负荷的压力,最终将他逼上了用死亡以求解脱的不归路。当兰彻推开JOY的宿舍们,墙上由模糊到渐渐清晰的“I quit”更是让人揪心不已,“我放弃!”道出了多少无奈与无助,一条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毫无意义地逝去。

JOY的死对兰彻的打击是巨大的,他恨透了让人喘不过气来的教学模式,他用自己的方式与传统教条的教学氛围进行对抗。

不得不提的是一直贯穿整部影片始终的一句台词——“all is well (一切皆好)”。他用自己特别的心灵安慰法来感染身边的两位好朋友。他说:“人心是容易陷入恐惧的,你得哄哄它,无论问题有多大,对自己的内心说一切皆好,它可以增强你面对困难的勇气。”

兰彻与两个好朋友之间的友情也是贯穿这部影片的一条主线。悲观的拉珠有一个不富裕的家庭,简陋的房屋里,发霉的沙发,骨瘦如柴瘫痪在床的父亲,喋喋不休整天抱怨的母亲,还有一个渴望婚姻却嫁不出去的姐姐。值得一提的是,在交代这个片段的时候,画面做了黑白效果处理,旁白说拉珠的家“是50年代黑白电影的翻版”。正是因为家境的贫寒让拉珠将生活给予神灵身上,整天烧香拜佛,祈求上苍的垂怜。这也让拉珠形成了悲观消极的生活态度,兰彻一切看在眼里,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拉珠,帮他度过难关,勇敢面对生活。

男儿有泪不轻弹。影片中的细节部分却用兰彻的眼泪诠释了他的善良和三人之间纯洁深厚的友谊。法汉是个摄影爱好者,就读工程大学完全是因为父命难违,在兰彻的鼓励下,“只需要一点勇气,就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法汉终于鼓起勇气向父亲坦白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进行一次真正意义上儿子与父亲心灵上的沟通与交流,父亲终于被儿子“点醒”,被儿子的真诚所感动而决定放手,给他追求梦想的自由。拉珠在经历一次生与死的挣扎之后明白了生命的意义,兰彻也用他的实际行动给了他面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不再整天忧心忡忡不再将命运给予神灵和一些虚无缥缈的幻想。“断了两条腿,却让我真正站了起来”拉珠的从容和坦诚让他在面试中获得难得的工作机会。法汉和拉珠双双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而他们要感谢的正是一直相伴于他们的兰彻,兰彻因为朋友的成功流下了喜悦的泪水,我想这种真实情感的流露是最能打动人心的。

兰彻与“病毒”的女儿皮亚的爱情也是影片的亮点。

将影片推向高潮的要数兰彻和同学们一起为“病毒”大女儿接生的片段。兰彻用他的智慧制造简易的“吸尘器接生器”,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宝宝成功降生。其中的小插曲宝宝没有生命迹象又一次牵动着大家的心,在大家的“all is

well ”的齐声呼唤下也将宝宝唤醒,让观众长舒一口气。此举再次不得不让“病毒”刮目相看。“病毒”激动地将那支“象征优秀”的笔郑重交给了兰彻。也表明“病毒”对兰彻从不屑到折服的态度的转变。暗喻填鸭式教育的黯淡。

结局是意料之中的:兰彻成为拥有400多项专利的科学家并建立了一所学校,当然不是像“病毒”那样压制自己的学生,那里处处是课堂,将孩子的天性释放到最大,他们自由快活,领略知识带给他们的无穷乐趣。拉珠和法汉和他美丽的新娘终于找到了他。

说到这里也该结束了。首先不得不感叹印度歌舞式电影的独特魅力。

《三傻大闹宝莱坞》以幽默诙谐的方式抨击当下教育模式的教条死板;也将友情的至深至纯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潸然泪下;兰彻像风一样追求自由,追求梦想的热忱让人心潮澎湃。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yaoleikaoshi/239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