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丸重用乌梅的用意是

| 中西医助理医师 |

【www.guakaob.com--中西医助理医师】

乌梅丸重用乌梅的用意是篇一
《乌梅丸》

乌梅丸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综述

学院:食品药品学院

班级:08中药(1)班

作者:杨正林

指导老师:时维静

学号:1327080127

日期:2010-11-21

乌梅丸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综述

摘要 收集近几年来有关乌梅丸临床应用方面的文献报道,发现该方在治疗胆道蛔虫、下痢等方面临床应用广泛,并皆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对此方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加以总结概述,并指出对此方研究方法的一些问题及今后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乌梅丸 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 综述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其组成为乌梅300枚,细辛6两,干姜10两,黄连16两,当归4两,附子6两(炮,去皮),蜀椒(出汗)4两,桂枝(去皮)6两,人参6两,黄柏6两。上药各为末,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1宿,去核,蒸之5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纳臼中,炼蜜为丸。主要治疗蛔厥,脘腹阵痛,烦闷呕吐,时发时止,得食则吐,甚则吐蛔,手足厥冷,或久痢不止,胃腑发咳。现用于胆道蛔虫病。产后冷热痢,久下不止。肝脏正气虚弱而寒热错杂之证,久病腹痛。

药理作用

一 抗菌作用 乌梅制剂在体外对大肠杆菌,痢疾,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藿乱杆菌,脑膜炎杆菌,变形杆菌,白喉杆菌,类白喉杆菌,绿脓杆菌,炭疽杆菌,金葡菌,肺炎杆菌,溶血性链球菌,幽门螺旋菌,人型结核杆菌均有抑制作用,而且对真菌的抑制作用。陈星灿等采用打孔法和试管法,从14种中药中筛选出乌梅、五倍子、丁香等中药,研究出其对福氏志贺氏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等致病菌有较强的抑制和杀灭作用。张友菊等

报道乌梅对脑膜炎球菌有较强的体外抑菌作用。宫伟星报道乌梅对幽门螺旋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

二 驱虫 乌梅煎剂具有驱肠道及胆道蛔虫的作 用,这种驱蛔作用与其酸性能收缩胆羹有关。乌梅能使虫体麻痹,同时使胆汁PH下降,趋于酸性,Oddi 括约肌松弛迫使胆道蛔虫退出,从而排出体外。

三 抗肿瘤 沈红梅等经体外抗肿瘤及体内免疫调节试验结果表明,乌梅具有抑制人原始巨核白血病细胞和人早动粒白血病细胞生长的作用。

四 抗过敏 乌梅对豚鼠的蛋白质过敏性及组织胺休克,具有对抗作用,但对组织胺性哮喘则无对抗作用。体外试验中,发现乌梅有降抗“O”作用,此可作为过敏性疾病风湿病的作用机制之一。

五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1 对实验性胃溃疡的影响:花椒水提物5和10g/kg均有显著抗小鼠水浸应激性溃疡形成作用,而醚提物仅有抑制倾向。花椒水提物10g/kg有显著抑制吲哚美辛加乙醇引起的小鼠溃疡形成,但抑制率(22%)不高。花椒醚提物3.0ml/kg显著抑制大鼠盐酸性溃疡形成(P<0.01)。花椒水提物5g/kg可明显抑制大鼠结扎幽门性溃疡的形成。

2 对四氯化碳诱发急性肝损害大鼠血清GPT和GOT的影响

花椒水提物5.0g/kg能对抗四氯化碳升高GPT的作用(P<0.05=,且呈现剂量依赖性,但对GOT升高无对抗作用。

3 对药物性小鼠腹泻的影响:花椒醚提物3.O和6.0ml/kg可对抗蓖麻油所致的小鼠腹泻,作用不仅出现快,而且持久。其中3.0ml/kg组还能使腹泻发生推迟2小时(对照组1.2小时的发生率为5/12和11/12,花椒醚提物3.0ml/kg组分别为0/12和5/12,P值均为<0.05)。花椒水提物5或10g/kg有对抗小鼠番泻叶所致腹泻作用,作用产生缓慢,但持久(P<0.05)。4.对小鼠墨汁胃肠推进运动的影响小鼠灌胃花椒水提物10g/kg可明显抑制胃肠推进运动,P<0.05。

六 对实验性血栓形成及凝血系统的影响:采用电刺激大鼠动脉血管壁所致实验性体内血栓形成,并同步测定其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花椒水提物10-20g/kg和花椒醚提物0.3ml/kg剂量下对大鼠血栓形成有明显抑制作用(P<0.01和P<0.001=,能明显延长实验性血栓形成的时间,提示有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花椒水提物10g/kg和醚提物0.15-0.3ml/kg剂量时具有一定的抗凝作用,水提物抗凝作用强于醚提物。花椒的抗栓、抗凝作用可能与血小板功能血管内皮细胞的抗凝成分有关,因花椒水提物对ADP和胶原诱导血小板聚集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抑制率分别为50.4%,88.3%。本品所含的佛手柑内酯有一定的对抗肝素的抗凝血作用和止血作用。医

七 镇痛作用:花椒水提物5-10g/kg和醚提物3.0-6.0ml/kg对乙酸引起的小鼠扭体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水提物P均<0.05,醚

提物3.0ml/kg(P<0.05),醚提物6.0ml/kg(P<0.01),其中醚提物的作用较水提物强,且呈剂量依赖性。

八 其他作用:本品所含的茵芋碱有麻黄碱样作用,但强度较弱,可升高麻醉猫血压,增强瞬膜收缩,加强肾上腺素对血压及子宫的作用,加强猫或兔的在位子宫收缩,抑制小肠收缩及扩张冠状血管,提高横纹肌张力,加强脊髓反射兴奋性。有较强的抗菌作用。 临床应用

一 治疗胆道蛔虫 《伤寒论》中述:“蛔厥者,其人当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柯琴曾对其治蛔作用概括为“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这说明乌梅丸治疗蛔虫症的 历史 由来以久。目前多报道用其治疗胆道蛔虫症。“蛔得苦则下”,但胆汁为至苦之物,为何蛔虫会钻入胆道内呢?主要是因为脏腑虚寒,胆道功能减退,故蛔虫入胆,继而引起发热(感染)、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进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在这一过程存在着寒热虚实夹杂的矛盾。而乌梅丸寒温互用、攻补兼施恰好针对病机,故疗效明显。 现代 药理研究表明,乌梅丸可以使蛔虫麻醉,失去附壁能力,同时又能使奥狄氏括约肌松弛,胆囊收缩增加,促进胆汁分泌,不仅有利于蛔虫的排出,而且可减少和防止胆道感染,减少蛔虫卵留在胆道内形成胆石的核心,从而减少胆石症的发生。

二 治疗下痢 慢性久痢,邪气未尽,正气已虚,如一味扶正收涩恐有敛邪之弊,而专事清化则恐伤其正气,唯扶正祛邪才是正

乌梅丸重用乌梅的用意是篇二
《乌梅丸》

乌梅丸

中国国务学位委员医学科学评议组成员,北京中医学院教授任应秋的老师刘有余以善用乌梅丸治杂病蜚声一时,任老在一旁待诊时,曾见刘有余老师半日曾四次疏用乌梅丸,一用于肤厥,二用于消渴,一用于腹泻,一用于吐逆。毕诊后问难于老师,他说,凡阳衰于下,火盛于上,气逆于中诸证都可以随证施用。

这此,记得有一位名医学的话,《伤寒论》你要弄懂一字一方,即可受用一生,看来说的一点也不假,上面的刘有余可谓是持一方乌梅丸即可蜚声一时。

一。从木土理论看待理肝重剂乌梅丸。

肝属木,脾属土,木能克土,而土得林而达之,木能疏土脾滞以行,风肝之病,知肝传脾,风木一动必乘脾胃。

厥阴提纲之症多属肝风内扰乘克脾胃之象,即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其中,消渴,饥而不欲食乃是肝风内扰中消脾胃之症,食则吐蛔乃是肝风内扰,上逆胃口之症,下之利不止,乃是肝风内扰下揎脾土之症,提纲六症属肝风乘土则四。

厥阴主方乌梅丸,有泄木安土之法,其中君药乌梅酸敛肝泻风,佐苦辛甘之黄连,干姜之类。

辛开苦降相伍,可以升降胃气,调和中焦。以参归补虚安中,总体构成泄风木之有余,安中土之不足。使风木得静,中土得安,脾胃得和。则扶土抑木,达到源流并治,治已防变之效果,确有见肝之病,各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意。此乃泄肝安胃一大法也。

乌梅丸的应用木土不和是治验的主要类型,以肝脾不和,肝胃不和为主。辨证要紧扣肝风同夹寒热,乘虚内扰脾胃,治疗勿忘重用酸收和调理寒热比例,此乃临证取效的关键。

二。从调理阴阳说乌梅丸。

乌梅丸本来是治疗蛔虫症、药物 既有酸甘化阴配伍,又有辛甘温阳、酸苦泄热、苦辛顺其升降等方法。这可谓寒热并用,刚柔共济,气血兼顾,扶正祛邪集于一身。

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例如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粘膜脱垂、胃肠神经官能症、慢性胆囊炎等疾病时,如果病程绵长,有形体消瘦、精神郁闷、体倦乏力、四肢发凉、心烦口苦、食欲差、头晕耳鸣、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可以抓住其阴阳错杂的病机,用乌梅丸加吴茱萸、煅瓦楞子、橘络等来治疗,来针对病症的寒热虚实俱存、上下内外均病等具体情况。治疗高血压病,对一些老年病人,如果长期精神紧张、多愁善感,除了常见的头晕耳鸣症状外,还出现颜面潮红、口干、舌红的上热症状,以及四肢发凉、畏寒、脉沉迟等下寒症状,两者互相交错,

此时可用乌梅丸,去掉干姜、川椒、而加用吴茱萸、生姜,取吴茱萸汤 (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组成)之意,治疗胃中虚寒,胸膈满闷,手足逆冷。如果失眠多梦,则取肉桂代替桂枝,用交泰丸(由黄连、肉桂组成)之意,交通心肾,治疗失眠。治疗窦性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等心率缓慢症状时,如果病程长,有精神忧郁、头晕、胸闷、头面烘热、出汗口苦等上热症状,又有四肢厥冷、畏寒等心阳虚的症状,此时可用乌梅丸,加生地、白芍、琥珀、茯神等药物,以清心安神,活血化瘀。

心力衰竭的治疗,如果出现阴阳错杂的征象,例如出现精神抑郁、头晕、颧红盗汗、心悸、尿少水肿、畏寒等症状时,可以用乌梅丸、生脉饮(由人参、麦冬、五味子组成),再加鹿角霜、蛤蚧等药物,将原方中川椒改为椒目,以增强利水功效。

更年期综合征,有烦躁、头晕、心悸、五心烦热、便溏、畏寒肢冷等寒热错杂的表现时,也可以选用乌梅丸,能够调理阴阳,补益气血,达到异病同治的效果。

三。乌梅丸与厥症

乌梅丸是仲景治厥阴病厥热胜复,寒热错杂之主方。盖厥阴为阴尽阳生之脏,阳气不复时则热。阴气内盛时则厥,故发热厥逆是厥阴病的特点之一,因此,投用乌梅丸必见寒热错杂的虚证肢厥。辨肢厥一证,是乌梅丸应用关键。临床所见,寒热虚实均可引起肢厥,而肢厥一证的机理,根据《灵枢?逆顺肥瘦》篇所说:“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可见,阴阳十二经脉均在四肢末端交接,若“阴阳相贯,如环无端”,阴阳气相顺接,则四肢温和;若“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仲景用心良苦,在用乌梅丸方证时,谆谆告诫后辈临证当辨清脏厥、蛔厥,用药才会准确无误。脏厥者,乃下焦命门火衰,虚阳上越的少阴虚寒所致的吐利而厥,故应以脉微而厥,躁无暂安时为主证,此即仲景所谓“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之证,亦有肢冷脉微,以“气上撞心,心中疼热”的上热证和“下之利不止”的下寒证互看,更要注意显而易见的“吐蛔”一症,此为厥阴脏寒吐蛔而厥,与脏厥的独阴无阳相悖,临证当细辨之。

临床应用乌梅丸。当以气机的升降失调为依据,其病机特点必以寒热错杂的虚证肢厥为见证,临证方可用之。 因乌梅丸寒热互用能和其阴阳,苦辛并进能调其升降,补泻兼施能固其虚实。

经方之二真武汤-西医只有病名没有结果的扫尾方。

有真武汤,心衰,肾病,也不是不治之症。

真武汤又名玄武。古有四神,也叫四象,四灵,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此乃是我国古代人民喜爱的吉祥物。真武汤以真武命名,可以想像其在经方中的应用地位。

真武汤具有温阳利水,健脾蠲饮的功效,伤寒学者,经方临床家冯世纶对其下以,“头晕,心悸,下肝浮肿,或痛,脉沉。”用方指征即可大胆运用真武汤。真武汤是少阴虚寒兼有停饮的主方。其病因病机是虚寒停饮,即可使用此方。作为临床工作十年的我,慢性肺病,心脏病。肾病只有水液停留即考虑使用真武汤。什么顽固性慢支,哮喘,顽固性心衰,慢性肾病,肾病综合征。作为大医院他们就没有把一个小小的真武汤放在眼中,可我不一样,我除了听筒和体温表后只剩下药了,我没有氧气没有心电设备,不能做肾透析,上面这此病你说怎么办。我用真武汤加减治愈过一例心室肥大,严重水肿的心脏病患者后,我对真武汤可谓别眼相看。想当时患者,曾到过三甲医院,名老中医,都末果,以回家准备棺材板了,小小一个真武汤可谓起死回生,功不可没。此就是经方的力量。对于上例诸病,网友如有兴趣可以到网上搜一搜即可找到许多。我就不例举了。

这里,我还多说几句,真武汤不但对心肺肾的病使用许多。而还以下三病以有大有用武之地。

1.小儿腹泻。

明代医家张景岳说:“小儿吐泻证,虚寒者居其八九,实热者十中一二。”当今中医儿科名家董廷瑶亦认为:“脾虚寒泄较为多见。 尤其发病逾月者,每见阳虚寒泄,很少湿热为患。推究病因,大抵独生子女,父母溺爱,往往重裘厚被以求温暖,饮食营养唯恐不足,结果适得其反,患儿对外御邪能力下降,易遭风寒暑湿之袭;内而“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脾阳受损,水湿不运,泄泻遂作。更有一部分小儿,恣啖冰饮,一任满足,本来“稚阳未充”、“脾常不足”,再受寒湿所伤,必然殃及脾阳,如此,腹泻尤易发生。又有治之失宜,或苦寒迭进,或滥用西药,以至泄泻旬时逾月,久延不愈,亦成阳虚寒泄之证。此时疏以真武汤,有立街秆见影之效。

金·成无己曰:“真武汤益阳气、散寒湿。 治疗阳虚寒泄, 确属最佳方剂,用之中的,往往一二剂即可见效。方中附子温阳散寒,得干姜则守而不走,专事温中,且散寒力增强,原方中生姜,因其走表,故易之;白术健脾燥湿,辅佐附子同除寒湿,茯苓渗利水湿,符合“治湿必利小便”之旨,白芍敛阴和阳,不致附子、干姜温燥太过。合方总使阳气振奋,阴寒消散,脾胃健运。水湿得化,泄泻自愈。总之,本方既可增强脾胃功能,又可消除肠道寒湿之邪,消补兼施,所以奏效迅捷。

2.老年性疾病。

人老则虚,首当其冲的当数肾阳虚,肾阳虚及脾。脾阳虚则水湿内聚不去。肾阳虚是本,脾阳虚是标,真武汤对老年病有着斧底抽薪之意。温肾补虚。健脾蠲饮,此真武汤也。人老之病有几个脱离到了头晕,心悸,下肢浮肿。凡见此症组症中一症者,即可放心使用真武汤,或加减用之。

3.肥胖。

肥者多湿,湿多脾困也,困久必虚。脾虚及肾,肾为元阳,肾阳一出,湿及阳化。此乃肥胖治本之法。湿化脾健。脾健则湿无聚之理。真武汤温肾健脾,直捣肥胖病根。那有无效之理。

经方之三:黄连阿胶汤

一个阴虚内热主打方。

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以上二条《伤寒论》高度括出黄连阿胶汤的用药指征。

1,首先是,心肾两虚。

2.阴虚而生内热。

我在临床上凡见脉细,有阴虚内热之症,我必用黄连阿胶汤。 临床上可用于失眠,盗汗,衄血,复发性口疮,糖尿病阴虚热盛型,产后发热,怔忡,心律不齐,胃痛,崩漏,等内外妇科疾病。

经方之四:四逆散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四逆散主之。

本方原意,是阳气郁厥,四肢厥逆为辨症要点。是以少阴阴阳两虚为本,四肢厥逆为标。来辨症论治临床上内科病。或咳嗽,或心悸,或腹痛,或泄泻。四逆散加干姜五味汤,四逆散加桂枝汤,四逆散加茯苓汤,四逆散加附子汤,四逆散加薤白汤。

我曾原方未加减的前题下,治愈过一例老年久咳嗽,痰白量不多,舌胖淡,脉沉细,恶寒怕冷。和一例腹痛病人脉沉弦,腹痛,喜温喜按,四肢厥逆的人。

今人多用四逆散为肝脾不和的基本方,用于治疗肝胆病,脾胃病,肝经病如颈淋巴结核,下阴疾患,男科妇科疾患,和肝主筋,软组织损伤之类疾病。

以上古今应用,也就是我对四逆散的总结。但以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加四肢厥逆,或气机不顺(肝脾不和)为重点。临床应用之,无有不应手取效的。

经方之五: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一个包治万病的千古神方。

有人说人为什么会患病 ,总结为阴阳失调,气血失和。

又为什么会阴阳失调,气血失和呢,那是气机不畅所致。

何谓气机不畅?

答曰

肺气不宣则咳。心气不畅则悸,失眠,健忘。脾气滞则运化无力。肝则主疏泄。疏泄失常则情志失常,消化停滞,不能运行气血。三焦滞,元气无法运行,水道运行失常,则生万病。

肾主纳气,气机不畅,纳气之功则受阻,则累,呼多吸少。脏与腑为表里。脏病及腑,所以大肠小肠胆胃膀胱无一能免气机失调之乱。

小柴胡汤为三焦枢杻之剂,少阳首方,外可治表,内可治脏,中可和半表半里。其方药有柴胡,黄苓,半夏,人参,甘草,生姜,大枣。寒热并用,燥湿并用,升降散敛并用,非杂乱无法也,正法之妙也”。戴北山也有大体相同的见解,他说;“寒热并用谓之和,补泻合剂谓之和,表里双解谓之和,平其亢逆谓之和”。

临床应用中可据寒热,虚实,表里,来调阴阳,和气血。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表者解之,里者清之。总之以三焦疏利为准则。元气行则万病终。

经云,但见一症即可用之,其症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又有口苦,目眩,咽干。舌为白腻,脉弦为准。

古有战乱时期,食不裹腹,从内经中分出脾胃论,多用四君,补中益气汤治百病。今可是小康,温饱则思淫欲,思字当头用气机论,也可加减变通治疗万病。

具体病例,网上许多可找。我在此就不一一例出。

当今社会,病情多是错综复杂,小柴胡不可谓为一个重点的研究对象。对肝胆病,脾胃病,心血管,肺部病,肾,神志病,肌肉,筋骨病,每每能取疗效。

附一个小故事。

我有一个老师,在我刚行医时教了一个查脉看病的绝招。 他说,凡是查脉后你无法定病的话,用八个字通行天下。那就是对患者说,你的病是“阴阳失调,气血失和”。上法也有变种,多在接诊许多中老年病人时,他们会说,以前某某老中医说我是寒湿热重。是啊,而今眼目下,那个不是寒重或热重或湿重之躯呀。

经方之六:白通汤

何谓白通汤?

乌梅丸重用乌梅的用意是篇三
《乌梅丸》

乌梅丸重用乌梅的用意是篇四
《运用乌梅丸的思路与方法》

第32卷第12期2009年12月

V01.32

No.12

Dec.2009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ofBeijing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运用乌梅丸的思路与方法

(河南中医学院

郑州450008)

关键词:乌梅丸;经方;思路与方法;临床运用中图分类号:R289.1

研究与运用乌梅丸,只有从方药组成中深入地

应。如热重者可加大黄连、黄柏用量,亦可酌情减少辛热药用量;若寒重者可加大辛热药用量,或减少苦寒药用量;若正气虚弱甚者可加大人参、当归用量;乌梅用量必须因病变证机轻重而增减,治病用方定量贵在思路清晰,恰到好处,随机应变。3调制及注意事项

运用乌梅丸,应先以醋浸渍乌梅一宿,去乌梅核,蒸煮乌梅约30min,取出乌梅捣制为泥状,再将

分析与探索,才能发现乌梅丸不仅是主治蛔厥证的

重要基础方,而且也是主治诸多内伤杂病的重要常用方,只有懂得乌梅丸主治并不局限于蛔厥证,才能更好的用活乌梅丸主治诸多疑难杂病,现将笔者临

床运用乌梅丸的思路与方法介绍如下。

1分析方药组成1.1静态分析

归纳、分析与概括乌梅丸方药组成:①酸敛益阴

药有乌梅、苦酒(醋);②苦寒清热药有黄连、黄柏;③辛热通阳药有附子、干姜、桂枝、细辛、蜀椒;④补

其余药研为粉状与乌梅调配,以蜜制作为丸剂。在

饭前服,每次10g,每日3服。

临床治病用乌梅丸常常变丸剂为汤剂,若用汤剂还必须因治病需要而酌情加入醋20mL,以增强

益气血药有当归、人参。方药组成及用量决定功效

是酸敛、清热、温通、滋补。1.2动态分析

方药治疗效果。再则,治病除了辨证无误、用方准确外,还要重视饮食调配宜忌,即“禁生冷、滑物、食臭

等”。若逆而食之,必定影响治疗效果。4权衡乌梅丸主治与“脏寒”

研究、分析与总结乌梅丸组成用药:①乌梅、苦

酒,若主治蛔厥证即发挥酸能安蛔驱蛔作用,若主治

久利证即发挥酸能收敛止泻作用,若主治肝热阳郁证即发挥酸能滋补肝体作用;②黄连、黄柏,若主治

蛔厥证即发挥苦能下蛔作用,若主治寒热错杂证即发挥寒能清热作用,若主治久利即发挥苦能燥湿止

归纳乌梅丸主治与“脏寒”之间的辨证重点如下:①病证发作与食寒或受凉有一定关系,治当温阳散寒。②张仲景论“脏寒”的目的是强调因病变证

机有热,治必用清热泻火药,而选方用药定量必须分清寒热主次,若主次颠倒必定影响治疗效果。③辨识“脏寒”的临床意义,一是寒在脾胃,胃因寒而呕吐或吐蛔,脾因寒而下利;二是寒在肠间,蛔因肠寒而逆行人膈(即胆道);三是寒在少阴肾,肾因寒遏

利;③附子、干姜、桂枝、蜀椒、细辛,若主治蛔厥证即

发挥辛能伏蛔作用,若主治肝热阳郁证即发挥辛能通阳作用,若主治上热下寒证即发挥辛能温阳散寒

作用;④人参、当归,若主治蛔厥证即发挥甘能动蛔

诱蛔作用,若主治肝热阳郁证即发挥甘能滋补肝体

而厥逆。以此辨明蛔厥证的病变证机是寒热错杂,

治当寒热兼顾。

5乌梅丸主治复杂多变的病证

5.1

作用,若主治上热下寒证即发挥甘能益正祛邪作用。

2变化中选定方药用量

用量主导方药功效,若是辨治蛔厥证,通常可用

乌梅丸原方原量,若用汤剂可酌情减少方药用量;若是辨治上热下寒夹虚证,或辨治肝热阳郁证,必须重视因病变证机主次而酌情调整方药用量,亦即确定方药用量务必与主治病变证机和病证表现切切相

主治蛔厥证及变化用方

根据治蛔组方用药原理而得出蛔得酸则静,乌

梅、苦酒之酸,酸以制蛔;蛔得苦则下,黄连、黄柏之苦,苦以下蛔;蛔得辛则伏,附子、干姜、桂枝、细辛、

蜀椒之辛,辛以伏蛔;蛔得甘则动,人参、当归之甘,

王付,男,硕士。教授,硕士生导师

万方数据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第32卷

甘以诱蛔,即乌梅丸是主治蛔厥证的重要代表方。

运用乌梅丸主治蛔厥证而没有用于治疗慢性胆囊炎

多,临证只要慢性胆囊炎的表现符合蛔厥证者,以法

用之则能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庞某,女,42岁,郑州人,2006年8月26日初诊。有数年慢性胆囊炎病史,在2005年春季曾作胆囊结石手术,术后仍脘腹胸胁胀痛,时轻时重,经过中西药治疗症状改善不明显。刻诊:胃痛腹胀、心下痞满、气逆

胸胁、时尔胸胁胀痛、手足厥冷、不欲冷食、口干不欲多饮、口苦、舌质暗淡、苔黄厚腻、脉沉弱。辨为寒热错杂

夹虚证,治当清上温下、兼以补虚,给予乌梅丸变汤剂,乌梅15g,黄连12g,细辛3g,干姜6g,当归10g,黄柏

12

g,桂枝3g,红参6g,附子3g,花椒3g,枳实10g,白

芍12g,山楂24g,醋20mL。6剂,l天l剂,水煎服,分3次服。二诊:胃脘痞满减轻,手足转温,又以前方6

剂。三诊:苔厚腻基本消退,口苦减轻,又以前方6剂。四诊:诸证均较前明显好转,又以前方6剂。五诊:诸证悉除,又将前方变汤剂为散剂,巩固治疗2个月。随访1年,一切尚好。

按:根据手足厥冷,不欲冷食辨为寒,又根据口

苦,苔黄厚腻辨为湿热,因心下痞满,胃痛腹胀辨为浊气壅滞,又因脉沉弱辨为虚,以此辨为寒热夹虚

证。方中乌梅收敛止泻;黄连、黄柏清热燥湿;附子、

干姜、桂枝、细辛、花椒温阳散寒;人参、当归补益气血;加枳实行气导滞,白芍补血缓急止痛,山楂消食

化瘀。方药相互为用,以取其效。

5.2主治久利证

根据张仲景论乌梅丸“又主久利”,方中乌梅、苦酒之酸,以收敛止泻;黄连、黄柏之苦寒,以清泄上热;附子、干姜、桂枝、细辛、蜀椒之辛热,以温暖下寒;人

参、当归之甘,以补益气血。即知乌梅丸是主治上热

下寒夹虚证,或寒热错杂夹虚证的重要代表方。

杨某,女,61岁,郑州人,2008年4月19日初诊。有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近2年,每天大便至少3次,时呈

水样,时呈脓样,数经治疗,腹泻仍在,近半年来又增腹中肠鸣且响声如雷。刻诊:腹泻因食凉或受凉加重、手足厥冷、下肢轻微水肿、经常口腔溃疡、疮面灼热疼痛、面色萎黄、形体消瘦、口渴饮水不多、舌质红、苔薄黄、脉沉弱。辨为上热下寒夹虚证、治当清上温下、兼以补虚,给予乌梅丸变汤剂,乌梅24g,黄连12g,细辛3g,

干姜6g,当归12g,黄柏12g,桂枝3g,红参10g,附子

g,花椒3g,诃子10g,醋20mL。6剂,l天1剂,水煎

服,每天分3次服。二诊:腹泻明显改善,口腔溃疡痊愈,又以前方6剂。三诊:唯独腹中雷鸣仍在,加姜半夏12g,粳米20g,又以前方6剂。四诊:腹中肠鸣次数

万方数据

减少,又以前方6剂。五诊:诸证解除,欲巩固治疗,复

以前方6剂。随访半年,一切尚好。

按:根据腹泻因食凉或受凉加重辨为寒,又根据

口腔溃疡,灼热疼痛辨为热,因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辨为虚,以此辨为上热下寒夹虚证。方中以乌梅收敛止泻;黄连、黄柏清泄上热;附子、干姜、桂枝、细辛、花椒温暖下寒;人参、当归补益气血;加诃子增强收敛固涩,因腹中肠鸣又加半夏燥湿降逆,粳米益气,兼防辛散药伤气、苦寒药伤胃。方药相互为用,以取得预期治疗效果。5.3主治肝热阳郁证

根据“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而诊为肝热阳郁证。又根据方中乌梅、苦酒之酸,酸甘化阴,滋补肝体,以治消渴;郁热内生,黄连、黄柏之苦,苦寒清热,以治心中疼热;阳郁不通,少用附子、干姜、桂枝、细辛、蜀椒之

辛,辛热通达阳郁,以治饥而不欲食;气血不足,人

参、当归之甘,甘能补肝体,以治病体夹虚,方药相互为用,清热不遏阳,通阳不助热。又,肝体阴而用阳,阳主动,用滋阴药虽能滋肝,但妨肝阳主动,所以滋

肝必用通阳,以使阴得阳而化生。

贾某,女,43岁,郑州人,2007年3月17日初诊。有糖尿病病史多年,虽服用降血糖类西药,可空腹血糖总是在9.0mmol/L以上,复经中西药治疗,测空腹

血糖未低于8.0mmol/L。刻诊:口干欲饮水、手足不温、胃中烦热、烦躁易怒、胸胁胀闷、形体消瘦、大便干结、小便量多甚于夜间、腹中饥饿不适、舌质红、苔薄

略黄、脉沉略弱。辨为肝热阳郁证,治当清热通阳,兼

以补虚,给予乌梅丸变汤剂,乌梅24g,黄连18g,细辛3g,干姜3g,当归10g,黄柏15g,桂枝3g,红参

10

g,附子3g,花椒3g,大黄10g,石膏45g。6剂,1

天l剂,水煎服,每天分3次服。二诊:大便通畅,手足转温,又以前方6剂。三诊:腹中饥饿好转,又以前方6剂。四诊:查血糖7.2mmol/L,诸证均有好转,又以前方治疗12剂。查血糖6.9mmol/L。五诊:将方

药研为粉状,每次6g,每日分3服,以巩固治疗效果。随访1年,血糖稳定在正常范围之内。

按:根据手足不温、口渴欲饮水辨为肝热阳郁,又根据烦躁易怒、胸胁胀闷辨为肝郁化热,因大便干结辨为郁热内结,以此辨为肝热阳郁证。方中以乌梅酸甘化阴滋肝;黄连、黄柏,清解郁热;少许附子、干姜、桂枝、细辛、花椒,通达阳郁;人参、当归、补益气血、化

生阴津;JJn大黄泻下郁热,通畅气机;石膏清热泻火,

益阴生津。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收稿日期:2009-03-09)

运用乌梅丸的思路与方法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王付, WANG Fu

河南中医学院,郑州,450008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09,32(12)0次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祁宏 经方在胃肠病中的应用 -吉林中医药2002,22(6)

近年来,笔者在临床中对胃肠病的治疗多运用经方加味。辨证得当,治法灵活,收效满意。现举案例4则,介绍如下。……

2.期刊论文 夏建华 经方治验举隅 -甘肃中医2010,23(5)

通过小柴胡汤、乌梅丸、旋覆代赭汤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尿崩症、呃逆的经验举隅,说明经方配伍严谨,临床应用只要方证相合,辨证恰当,用之常有效验.

3.期刊论文 邢斌 经方治验4则 -上海中医药杂志2004,38(2)

介绍临证运用张仲景经方桂枝加桂汤加味治疗奔豚;以乌梅丸合栀子豉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烧心症;以黄连阿胶汤合交泰丸治疗口咸之症;以及肾气丸合桂枝加附子汤治疗汗症的验案.

4.期刊论文 何运荣.He Yun-rong 经方运用两则 -光明中医2007,22(8)

1 乌梅丸加减治疗眼干口干一例

2004年9月27日,陈某,女,60岁,双目干涩,目困喜闭,视物模糊,口干,动则好转,静则干涩异常,夜间尤甚,不喜饮水,尿频,腰困重,呼吸气短,舌红干裂无苔,脉弦,病已一年,服杞菊地黄丸无效,诊为肝经气化不利,拟乌梅丸加减:乌梅20g,川椒12g,黄连6g,黄柏9g,肉桂6g,炮姜6g,党参10g,当归10g,白芍15g,吴萸6g,山萸肉10g,潼蒺藜15g,刺蒺藜10g,细辛2g,3剂.

5.会议论文 范恒.寿折星.吕建芳.庄雄 从乌梅丸治疗久利的报道探讨经方的研究 2007

@@汉代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乌梅丸“又主久利”。《汉方简文》说乌梅丸“……又主久利者,因利起自本寒,成于化热,始即伤气,久则伤血,故辛热以治寒,苦寒以清热:蜀椒固气,而以细辛通之;当归补血,而以桂枝行之,用党参以合补气血,而总交于酸温之乌梅,所以敛止其下滑之机耳。”故徐大春谓其为“治久痢之圣方”。《温病条辨》上曾提到“久痢伤及厥阴,上犯阳明,气上撞心,饥不欲食、干呕腹痛,乌梅丸主之”。后人据此有用乌梅丸治疗“久利”、“泄泻”、“休息痢”(该病与现代医学“慢性结肠炎”类似)的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时有报道。乌梅丸由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蜀椒、桂枝、人参、黄柏等药组成,诸药合用具有滋阴泄热、温阳通降,调补气血,涩肠止痢之功。故适用于寒热错杂之久泄久痢之证。这里将后人应用情况略加综述,以此探讨经方研究的思路。

6.期刊论文 秦颖 经方辨治小儿慢性荨麻疹体会 -内蒙古中医药2009,28(11)

慢性荨麻疹是反复发作、顽固难治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病因与病机复杂.目前,小儿发病率亦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西医应用抗组胺、激素等药物,多可暂时控制症状,但停药后易复发,中医根据整体辨证治疗可有效的减少本病的复发.

7.期刊论文 马大正 经方治疗痛经验案举隅 -山西中医2005,21(5)

1 赤丸

方出<金匮要略>中,是治疗"寒气厥逆"的方剂,由茯苓、乌头、半夏、细辛4味药组成.黄某,28岁,2005年4月14日初诊.

8.期刊论文 邓福忠.艾显江.Deng Fuzhong.Ai Xianjiang 周天寒应用经方验案举隅 -河南中医2009,29(3)

本文介绍了周天寒应用经方治疗失音、咳喘、心衰喘肿、肠道滴虫感染等病案,体现了其临床上辨证论治的经验,可启迪临床应用经方的思路.

9.期刊论文 郑春叶.Zheng Chunye 雒晓东教授妙用乌梅丸治验2则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05,12(3)

雒晓东教授长期从事医学教学和临床工作,勤学博识,对经方深有研究,擅长以经方的变通,治疗多种疑难杂症.兹举其善用乌梅丸治疗临床难症,可窥其一斑.

10.期刊论文 曹亚莉 乌梅丸临床运用举隅 -新中医2000,32(12)

乌梅丸是<伤寒论>治疗蛔厥及久痢之经方.吾师张子俊,临证40余载,对仲景经方甚为推崇,擅长用治各种疑难杂症,颇多效验.笔者随师侍诊,受益匪浅,现将吾师应用乌梅丸加减治疗厥阴头痛、胃脘痛、慢性泄泻验案,介绍如下.

本文链接:

授权使用:河南省中医学院(hnszyxy),授权号:3d5cf9af-391a-4af2-b9d6-9de50123d310

下载时间:2010年9月2日

乌梅丸重用乌梅的用意是篇五
《乌梅丸运用》

乌梅丸运用

乌梅丸原系《伤寒杂病论》方,由乌梅、细辛、附子、桂枝、人参、黄柏、 黄连、干姜、当归、椒目组成,具有温脏、补虚、安蛔之功效,原多用治蛔厥。笔者以该方加减用治内科杂症,疗效颇好,兹举例如下。

1、泄泻:董某,男,62岁,1993年5月初诊。患者因腹泻2年余,屡治不效。诊见:面色晦黯,大便溏薄,夹有不消化食物,每天5~6次,伴有腹胀隐痛,时热时冷感,食少乏力,舌淡红、苔薄白腻,脉弦细。证乃久病缠绵,脾气虚弱,运化失权,兼寒热夹杂,治以温中补虚,收涩止泻,拟乌梅丸加减。

处方:乌梅15g,干姜、黄柏各10g,炮附子、黄连、细辛、桂枝各3g,党参、神曲各30g。每天1剂,水煎服。

7剂后大便次数明显减少,成形。30剂后大便基本复常。 按:本例泄泻,时间近2年余,西医未有明确诊断。肝硬化、肠肿瘤多见便 溏,腹胀隐痛,夹有不消化食物,且病程较长,反复不愈,与本例近似。久泄不止,致脾土虚衰,中阳不温,运化失 职。方中乌梅、干姜温中收涩;少佐附子、细辛、桂枝辛温之品,增强温脏之力;黄柏、黄连苦寒坚下,又能缓和方中诸药之温燥;党参、神曲补气健脾,和胃止泻。诸药对症,故能获效。

2、咳嗽:曹某,女,61岁,1991年初诊。患者系结肠癌术后肺转移化疗后,咳嗽痰少,色白质粘,咯出不爽,口干,时伴有胸闷不舒,气短便溏,食少腹胀,面色少华,舌淡红、苔少,脉濡。证属

病久体弱,脾土亏虚,土不生金,宣肃失常。治以温中补虚,敛肺止咳。拟乌梅丸加减。

处方:乌梅15g,干姜、黄 柏、黄芩、椒目、紫苏叶、天竺黄各 10g,炮附子、细辛、桂枝各3g,党 参、黄芪各30g。水煎服,每天1剂。

服药2周咳嗽减轻,去紫苏叶、天竺黄, 再进2周,咳嗽平。 按:肺部转移性肿瘤形成慢性咳嗽,多见干咳,痰少难咯,久咳易累及脾脏,形成寒热错杂症。虽病位在肺, 治宜兼顾肺、脾。方中乌梅味酸,敛肺止咳;黄柏、黄芩燥湿化痰;天竺黄、 紫苏叶止咳平喘;附子、干姜、椒目、 细辛、桂枝取“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意,且桂枝能温通上下,和血宽中;党参、黄芪补肺脾之气,扶助正气以祛邪。

3、胃脘痛:金某,男,68岁,1997年初诊。患者为胰腺癌术后,胃脘隐痛,食欲减退,食后饱胀,偶泛涎水,面色萎黄,形瘦,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弦细。胃镜示:慢性胃炎。证属中焦虚损,阻碍气机,气滞不通,不通则痛。 治当温中补虚,理气健脾。拟乌梅丸加减。

处方:乌梅、干姜、白术、椒目、 炒黄柏各10g,炒黄连、陈皮各6g,细辛、制附子各3g,党参、八月札各30g。水煎服,每天1剂。

7剂后胃痛好转,仍嗳气,加乌药6g。再服3周后症状基本消失。 按:慢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范畴, 可见脘腹胀痛、饮食不馨、

嗳气、食后饱胀、便溏、面色萎黄、消瘦等脾胃中虚症。同时兼有气机阻滞等症。乌梅丸中乌梅酸以开胃;干姜、白术、椒目、细辛、制附子、陈皮温煦中焦;黄连、 黄柏炒制可减其苦寒伤胃;党参、乌药、八月札健脾补气,理气止痛,且八月札有抗癌之功,药症相合,故能奏效。

乌梅丸

1、脏厥蛔厥之辨

乌梅丸是仲景治厥阴病厥热胜复、寒热错杂证的主方。盖厥阴为阴尽阳生之脏,阳气来复时则热,阴气内盛时则厥,故发热厥逆更迭是厥阴病的特点之一。因此,每见先生临证时,必以寒热错杂的虚证肢厥为主证,方可投用乌梅丸。先生云:“辨清肢厥一证,对用好乌梅丸尤为关键,就临床所见,寒热虚实均可产生肢厥”。而肢厥一证的机理,根据《灵枢·逆顺肥瘦》篇所说:“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可见,阴阳十二经脉均在四肢末端交接,若“阴阳相贯,如环无端”,阴阳气相顺接,则四肢温和;若“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仲景用心良苦,在用乌梅丸方证时,谆谆告诫后辈临证当辨清脏厥、蛔厥,用药才会准确无误。

脏厥者,乃下焦命门火衰,虚阳上越的少阴虚寒所致的吐利而厥,故应以脉微而厥,躁无暂安时为主证,此即仲景所谓“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历代诸贤认为,此不烦而躁,有阴无阳,为脏厥不治。但先生认为,此乃王冰

氏所说“热之不热,是无火也”的“阳虚则寒”证,应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之法治之。曾见先生治68岁男性的林某某而见上述诸症,用仲圣四逆汤〔生附片(另包先煎)12g,干姜10g,炙甘草10g〕加性温味酸、收敛元气的山茱萸(去核)30g,并急用生附片灸神阙八壮,使厥疾速瘳。

蛔厥之证,亦有肢冷脉微,先生再三嘱咐当与“气上撞心,心中疼热”的上热证和“下之利不止”的下寒证互看,更要注意显而易见的“吐蛔”一症,此为厥阴脏寒吐蛔而厥,与脏厥的独阴无阳相悖,临证当细辨之,此时艰险可用酸苦辛寒热并用的乌梅丸最有卓效。笔者经常见先生用乌梅丸加苦楝根皮、生大黄(另包后下)治蛔虫证(包括胆道蛔虫证),疗效确切。

先生常云:“脏厥与蛔厥,有天壤之殊。脏厥属少阴阳虚阴盛的虚寒证,独阴无阳,四肢逆冷,病重难医,多属死候,用‘理中四逆辈’,十可救一;蛔厥属厥阴寒热胜复证,阳气复时则肢暖,阴气胜时则肢厥,病轻易治,多有生机,用乌梅丸,可以万全”。可见,先生对脏厥、蛔厥之辨,泾渭分明,继承了仲景的精粹,这一经验之谈,使人有所执持而易晓,对后学大有裨益。

知常尚易,达变则难,若仅据《伤寒论》条文把乌梅丸视为治蛔厥之专剂,则未免失之局限,胶柱鼓瑟,无异于刻舟求剑,而先生用乌梅丸对杂病论治亦颇有独到的阐发,屡用以救人,殊为神异。

2、消渴饮尿之异

《伤寒论》厥阴病提纲中有消渴一症,是厥阴病的一个症状,先

生用乌梅丸治厥阴消渴一症时,必以寒热错杂、正气不足为病机,应以口渴欲饮、尿频不多、四肢厥冷为主证,方能用之。因足厥阴为风木之脏,内寄相火,若木火燔炽,故上热而消渴。禀赋阳虚或高年阳气不能温煦肢体,肾与膀胱气化功能失调,就肢冷尿清。曾见先生治万某某,男性,花甲之年阳虚气馁,初病外感但热势不高,旋即就出现阳虚形寒肢冷。肾阳忒微之象,虚阳浮越而口渴欲饮,但不多饮,小使频数,但量不多,先生即用乌梅丸中的黄连、黄柏清热,乌梅、人参生津止渴,肉桂、附片、细辛辛热壮其少火,助阳化气而愈。

《伤寒论》厥阴篇中之消渴一症,与《金匮要略·消渴病脉证并治》杂证中的消渴病(渴而多饮为上消应治肺,消谷善饥为中消应治脾,尿多味甜为下消应治肾)是两码事,临症应当明辨,不能混为一谈。若懵懵然而用之,祸即旋踵,非徒无益,反而有害,吾愿医者,精思审处,晰理不差于毫厘,用药悉归于中正。

3、吐逆腹泻之别

先生用乌梅丸治的吐逆腹泻,是属阴阳各趋其极的上热下寒证。肝为厥阴之脏,其母为肾水,其子为君火,若厥阴病时水火不交就上热下寒。治应清上温下,最为合拍。肝为至阴之脏,主升主动,内寄相火,火上而吐逆;《伤寒论》乌梅丸证既云:“又主久痢”,久痢必虚,“阳虚则外寒”,临证也应以肢厥为主症,方可用之。先生谓:“仲景用乌梅丸治久泻久痢,是为肝脾肾之虚证而设,因肝虚风木一动,必乘太阴脾土,使脾升运不健,水谷下注而为痢,另一方面,肾阳忒微,不能温煦脾土,使脾运失健,而致清阳下陷,久泻作矣”。

乌梅丸重用乌梅的用意是篇六
《乌梅丸的功效与作用》

乌梅丸的功效与作用:

乌梅丸 来源

《伤寒论》。

乌梅丸 组成

乌梅300枚 细辛84克 干姜140克 黄连224克 当归56克 附子84克(去皮,炮,) 蜀椒56克(出汗) 桂枝(去皮)84克 人参84克 黄柏84克

乌梅丸 用法

上十味,各捣筛,混合和匀;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于米饭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纳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空腹时饮服10丸,一日三次,稍加至20丸。

乌梅丸 功用

温脏安蛔。

乌梅丸 主治

蛔厥。脘腹阵痛,烦闷呕吐,时发时止,得食则吐,甚至吐蛔,手足厥冷,或久痢不止,反胃呕吐,脉沉细或弦紧。现用于胆道蛔虫病。

乌梅丸 禁忌

服药期间,忌生冷、滑物、臭食等。

乌梅丸 方论

本方所治蛔厥,是因胃热肠寒,蛔动不安所致。蛔虫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故方中重用乌梅味酸以安蛔,配细辛、干姜、桂枝、附子、川椒辛热之品以温脏驱蛔,黄连、黄柏苦寒之品以清热下蛔;更以人参、当归补气养血,以顾正气之不足。全方合用,具有温脏安蛔,寒热并治,邪正兼顾之功。

乌梅丸 实验研究

排胆及驱蛔等作用 《中成药研究》1986(3):33~35,本方能促进胆囊收缩和排胆作用,有利于胆汁引流,减少或防止胆道感染及蛔虫卵留在胆道内形成胆石核心,减少胆石症发生。加大乌梅剂量作用更为明显,

乌梅丸的临床运用

众所周知,肝肺两脏有相克关系,其中“肺禀坚金之性,而体反虚,肝禀柔木之性,而体反沉实,故肺养其娇,易遭侵克,肝凭其悍,每肆欺凌,是肺称娇脏,肝为刚脏”(《潜斋医学丛书》)。因此,病理上每因肝旺生发有余,肺弱肃降不及而产生肝病乘肺之证。其中,属肝火犯肺、肝气犯肺者,诊治较易,而属肝风犯肺者,因其临床相对少见,同时又缺少成方,易于漏诊失治。作者在对乌梅丸的专题研究

中发现,以此厥阴主方治疗肝风犯肺之证,却有灵活变通之妙。 首先,肝风犯肺证与厥阴主证,病机可以相通。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厥阴足经司令,肝为主脏,故肝风内扰为厥阴主证的主要病机;又因肝为将军之官,其性刚暴,风木一动,则恃强凌弱而善干他脏,近者侮脾乘胃,远者冲心犯肺,上下左右无所不至。所以,厥阴主症虽以“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饮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等肝风挟寒挟热而横犯脾胃、纵干心肾之症为提纲,但若进一步循经贯膈,即可上冲胸肺而致呛咳喘逆之象。因此,肝风犯肺,尤其是同挟寒热而虚实夹杂者,正与厥阴病机相关。

其次,乌梅丸作为厥阴主方,独具敛肝熄风之功效,可以从肝治肺。因为该方集酸苦辛甘、大寒大热于一体,不仅以辛甘助阳、酸苦坚阴、温清互用而能够调理阴阳,平定寒热,而且重用乌梅(占全方半量)佐以苦酒,突出以酸制风。酸属木味,其先入肝;酸性收敛而主阴静,风性疏散而属阳动,故“酸以制肝”、“风淫所胜……以酸泻之”正属对冶。所以仲景以乌梅为君而名方,旨在敛肝而收风。由此治肺,可以正本清源,风木一旦平熄,余气自复顺降。至于甘味补虚,人参益气助肺、当归养血柔肝,不失体用兼备、虚实兼顾之治。因此,临床运用只要守其意而不拘其方,师其法而不泥其药,随风气兼挟之偏重而稍加进退,即可以从源治流之法,变通治疗肝病乘肺--尤其是风挟寒热、乘虚内动的错杂之证。

再从实例论,清代汪昂的《医方集解》已有用该方“治胃府发咳,咳甚而呕,呕则长虫出”的经验记载。叶天士则从“肝厥内风”的理论

高度,创造性地运用该方治疗十余种杂病,其中不乏肝病乘肺的实例,如“石,气左升,腹膨,呕吐涎沫黄水,吞酸,暴咳不已,是肝逆乘胃射肺,致坐不得卧。安胃丸三钱(乌梅丸去桂、辛,加川楝、青皮)”(《临证指南医案》)。现代中医杂志中,也有数篇类似的治验报道。作者在从师临证中,也亲身经治过这类病症,此仅举一咳嗽病例,以示一斑。

徐某,男,65岁,1989年3月15日诊。反复咳嗽数年,加剧半年。每次发病,咳嗽暴作,胸胁抽痛而左甚,伴有气从心下上冲胸咽,欲咳不已,心烦不寐,口渴而欲饮温,背寒而略少量黄痰。此次病剧,痰中带血,昼日寒战而手足厥冷,入夜发热则手足欲伸被外,至夜半则无汗热退。素有头晕、不欲食、便结。舌红苔白,脉数、中取弦、按之弱。前医以肝火犯肺而屡用苦寒清降,收效甚微。余以厥阴阴阳错杂、肝风内扰乘肺论,治以调和阴阳、酸收熄风、制肝而平肺,用乌梅丸改汤。重用乌梅30g,减轻热药,加川楝、枳壳各10g,服5剂。复诊:厥热除,咳痛减半,口渴、气冲、纳差也显减。守方再进7剂。三诊:诸症渐平,微咳、微晕、腰时坠胀,脉微浮稍数。厥阴已解,阴伤未复,以杞菊地黄丸滋水涵木而善后。

总之,厥阴主方乌梅丸,重在用酸以敛肝熄风,佐苦辛甘而温清兼补,正可变通治疗肝风犯肺而寒热虚实错杂之证。无论咳嗽、哮喘、胸痹、上消等肺科诸病,若以肝肺同病而内有风象,疑寒疑热又似虚似实为基本特征者,皆不妨以此方化裁试治,或可取得出奇制胜之效。

乌梅丸重用乌梅的用意是篇七
《乌梅丸的临床应用_马金玲》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JournalofBasicChineseMedicine356



2015年3月第21卷第3期March2015Vol.21.No.3

【临证验案】

乌梅丸的临床应用

12

宋长恒马金玲,

(1.山东省寿光市中医院,北京100700)潍坊寿光262700;2.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关键词:乌梅丸;胃脘痛;口腔溃疡;黑睛生翳;经方

0356-023250(2015)03-中图分类号:R289.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

1方剂溯源

《伤寒杂病论》乌梅丸乃张仲景厥阴篇的主方。

历代伤寒注家也都把它作为治疗厥阴病的总方。厥阴是阴之尽、阳之始,伤寒六经的最后一经,是阴阳的转折点,乃阴尽阳生之经。病至厥阴,正气衰弱,邪正斗争剧烈,临床中常有寒热错杂的表现。清代

[1]

:“仲景制乌梅丸方,著名医家柯韵伯说寒热并

用,攻补兼施,通理气血,调和三焦,为平治厥阴之主

”,方。乌梅丸出自《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由乌梅、桂枝、细辛、人参、蜀椒、干姜、附子、黄连、黄柏、当归10味药组成,具有温脏安蛔、清上温下的作

“蛔厥”“久利”。用,主治及2临床举隅

笔者抓住本方上热下寒、寒热错杂的病机特点,在临床中使用乌梅丸治疗胃脘痛、口腔溃疡、黑睛生翳等多种疾病,取得较好疗效,现将案例简述如下。

2.1胃脘痛

62岁,2010年5月就诊。患者脘腹疼李某,男,

痛5余年,时发时止,疼痛多发生于餐前,喜温喜按,嗳气泛酸,纳差,大便时秘时溏。当地医院给予消化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道钡餐透视诊断为服用黄芪

建中汤,症状稍作缓解,之后又反复出现上述症状。十天前餐后突然出现脘腹疼痛、恶心呕吐、四肢厥冷、发热恶寒,住进市人民医院,经胃镜检查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憩室”,告之患者家属手术效果好。患者惧怕手术遂前来我院门诊求治。就诊时见其形体消瘦,语声低微,双手按压于上腹偏右部位,面容呈痛苦状,面色苍白自诉口苦而干、心烦失眠、嗳气呃逆、胃纳不佳、形寒畏冷、短气无力。脉弦细而弱,尺候不足,舌苔白腻,证属肝胃不和、寒热错杂并见,乌梅丸加减进行治疗:乌梅12g,黄连6g,黄芩12g,细辛3g,当归9g,椒目9g,党参15g,肉桂6g,干姜6g,制附片12g(先煎1h),三棱6g,莪术6g,炮穿山甲9g,水煎服5剂,疼痛减轻明显,嗳气泛酸症状消失,饮食增加,继续服用此方50剂,诸

),作者简介:马金玲(1979-女,山东寿光人,主治医师,从事脾胃病的临床与研究。

证消失。在本科室做胃镜检查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及憩室消失。随访至今饮食正常,未发生过剧烈疼痛。

分析:本案为肝强胃弱、寒热错杂并见之证,以乌梅丸方为基础进行加减。方中乌梅酸敛入肝,养肝阴;黄连、黄芩清肝热;细辛、椒目、肉桂、干姜、附片大量辛热之品温运脾阳;党参、当归补气养血;三棱、莪术、炮穿山甲活血祛瘀通络;诸药合用清上温下、攻补兼施,清肝热、补胃虚、扶土抑木,佐以活血通络之品祛其瘀滞,获得良效。

2.2口腔溃疡

40岁,2011年3月就诊。患者反复口王某,男,

腔溃疡2年余,加重1周,每次发作自行服用黄连上清片,外敷口腔溃疡散,效果不佳,且服药后胃内不适。此次发病口腔黏膜上散见数个绿豆粒大小的溃疡,周边淡红,口内灼痛,进食疼痛加剧,伴有神疲乏力、少气懒言,且大便稀溏、小便频多、四肢不温,流质饮食,舌质红苔燥少津,脉滑无力。证属上热下寒,治宜乌梅丸加减:乌梅15g,制附片10g(先煎),肉桂5g,黄连5g,黄柏6g,椒目6g,党参12g,当归9g,细辛3g,干姜9g,牛膝10g。水煎服每日1剂。5剂后口内疼痛大减,仍疲乏无力,大便稀溏,在原方的基础上加黄芪30g、五味子10g以健脾补肾、涩肠止泻。继续服用5剂,乏力减轻,便溏减轻,溃疡创面愈合。再加入白术9g,将干姜用量加至12g进一步温脾阳,继续服用7剂,诸证皆愈,随访未复发。

分析:口腔溃疡的发生是心脾有热上冲、熏发口舌。然本患者过服寒凉药物热邪非但未除,反损及脾阳,出现上热下寒、寒热错杂的症状表现,治疗宜清上温下、寒热同调,选用乌梅丸加减。

2.3黑睛生翳

35岁,2012年5月就诊。患者眼睛视陆某,男,

物模糊,视力减退2年余,伴目中刺痛、心烦失眠、口苦咽干、饮食不佳、大便稀溏等,因西药治疗无效前来我科就诊。患者黑睛混浊且有云翳,如星点状,中间低陷且色白,兼有微黄色,舌尖色红有瘀斑、舌苔

,白腻,脉弦细而数,尺部弱,诊断为“黑睛生翳”病

2015年3月第21卷第3期March2015Vol.21.No.3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JournalofBasicChineseMedicine

357



“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乌梅丸原为蛔厥而设,后世医家遵崇张仲景把乌梅丸作为治疗蛔

[2]

厥证的主方。柯韵伯云:“乌梅丸为厥阴主方,非只为蛔厥之剂矣……仲景此方,本为厥阴诸证立法,叔和编于吐蛔条下,令人不知有厥阴之主方,观其用药与诸证相符,岂止吐蛔一证耶?”乌梅丸一方重用乌梅,至酸至柔,收敛肝气,养阴生津,细辛、桂枝、干姜、蜀椒、附子辛热之品温脏祛寒,配伍黄连、黄柏苦寒清热之品,人参补气培土御木侮,当归养血滋肝体,诸药合用寒热并用,清上温下,攻补兼施,刚柔并济。笔者体会只要抓住疾病寒热错杂的基本病机,就可以把本方作为基础方,对临床中出现的具体症状再进行具体的辨证加减。本文案例虽然临床表现各不相同,但都体现了“上热下寒、寒热错杂”的病机特点,因而使用本方取得良好效果。所以在临床中细辨寒热虚实、谨守病机、灵活加减,对本方的应用就可以做到举一反三,异病同治。

参考文献:

[1]柯韵伯.伤寒来苏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19.

[2]宋力伟.乌梅丸治验[J].山东中医杂志,2012,1(31):69-70.

在黑睛,病在风轮,相应于厥阴肝经,且黑睛为风轮,

症状表现为寒热错杂,给以乌梅丸治之:乌梅12g,黄连6g,黄柏6g,当归9g,党参12g,干姜6g,桂枝6g,炒椒目6g,细辛3g,制附片12g(先煎)。水煎服7剂,心烦失眠、饮食不佳、口苦咽干等症缓解,舌有瘀斑,说明有瘀滞需活血祛瘀散结。在上方的基础上加入炮穿山甲、三棱、莪术,服用5剂视力稍增,视物稍清,目痛减轻,查其黑睛,见云翳有散开趋势。又服用7剂云翳消散,视物清楚,其他症状也好转。为巩固疗效,继续服用10余剂,随访至今未复发。

分析:病在黑睛,按五轮分属,黑睛属风轮,内属于肝,肝为风木之脏,五行属火,肝开窍于目,肝火上炎则目中刺痛,视物模糊,口苦咽干;肝木克土则饮食不佳,大便稀溏;肝火旺则肾水相对不足,水不涵木,阴虚火旺则舌尖色红,脉弦细而数,尺部弱;疾病发生时间长,舌有瘀斑,说明久病伤肝,肝血瘀阻,症状表现为寒热错杂,因而使用乌梅丸加活血散结之品治疗,效果显著。

3体会

运用乌梅丸一方治疗多种疾病,体现了中医治

。《伤寒论》338条:病求本和异病同治的治疗特色

(上接第351页)

玉堂:玉,金玉、贵重之意。堂,是高大明敞的居室。玉堂为宫殿之美称,又泛指富贵之家,借喻其地

“JadeHall”,位之高贵。可以采用直译,将其英译成

“玉堂”完全可以反映的内涵。

魄户:魄,是伴随精气往来的阴神。户,出入居住与谨护闭塞之处。指其为护卫肺中精微之气的门户。穴在肺俞之外方,既为肺俞之附属,亦为肺精之卫护。该词具有丰富的内涵,可以采用意译,将其英

。“CorporalSoulDoor”译为

4.6腧穴命名与器物隐喻

。“少商“为肺经少商:手太阴肺经腧穴的末穴

之穴,肺属金,系肺经之末穴,其气少而不充,故称其

。此处,“商”。为”少商“是五音宫商角徵羽之“商”

将其英译有学者按照五行配五音的方式采用意译,

“LesserMetal”。但也有学者采用音译,为将其英译“LesserShang”。笔者比较倾向于采用意译,为将其

“LesserMetal”。英译为

凹陷。盆,受盛之器。缺盆因喉结下、缺盆:缺,

巨骨上缺陷处似盆,穴居其中,故名缺盆。有学者采

。在朗文当代英用直译,将其英译为“EmptyBasin”

,“Empty”,“Basin”语辞典中的意思为“空的”的意“脸盆”,思为采用直译法将其英译成“EmptyBasin”是不合适的。有学者采用意译,将其形象地英译为

[8]

“BasinDepression”。

5结语综上所述,基于取像比类的思维模式,隐喻广泛

12-11收稿日期:2014-

地使用在腧穴的命名之中。腧穴命名的独特性在一

定程度上对译者的翻译能力和翻译水平提出了较高

[9]

的要求。在遵守世界卫生组织(WHO)《针灸经穴名称国际化标准方案》的基础之上,译者还需要采用多样的翻译方法,对其现行的编码音译法进行有益的补充、进行更为准确和恰当的翻译。只有这样,才能让西方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把握有关腧穴的定位、功能、主治以及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才能让中医药更好地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肖建喜,许能贵.论经穴命名中隐喻思维的应用[J].长春中

2011,27(5):697-699.医药大学学报,

[2]Newmark,Peter.ApproachestoTranslation[M].Shanghai:

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1.

[3]王奇伟.汉语经穴命名研究[D].吉林:吉林师范大学,

2011.

[4]WorldHealthOrganizationWesternPacificRegion.Standard

AcupunctureNomenclatureRevisedEdition[S].Manila:Philippines,1991.

[5]杨方林,韩桂敏.中医针灸穴位英译现状及问题刍议[J].宿

2012,27(3):75-77.州学院学报,

[6]兰凤利.中医名词术语英译:唯一标准还是多重标准[J].中

2010,30(2):188-192.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中国中西医[7]李经蕴,李永安.也谈针灸穴位名称的翻译[J]

2009,29(12):1133-1134.结合杂志,

[8]李照国.中医基本名词术语英译国际标化研究[M].上海:上

2008:45.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9]惠佳蓓,.医学与张斌.认知语言视角下的中医典籍翻译[J]

2010,31(9):67-69.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12-15收稿日期:2014-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yaoleikaoshi/239724.html

    【乌梅丸重用乌梅的用意是】相关推荐